大学生使用手机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3G网络;课堂教学
1 3G网络及其发展现状
3G (3rd Generation),即第三代数字通信,是通信业和计算机工业相融合的产物,相比于第一、二代数字手机,第三代数字通信的优势在于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大幅度提升,用户可以在3G手机上直接写字、绘图、拍照、拍摄视频,并将其传送出去,或从电脑中下载诸如图像、音乐、视频等多媒体文件,并且可以收发和查阅电子邮件、浏览网页,进行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等。在发达国家,3G产品已经逐步普及,3G网络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
在我国,随着我国手机使用环境的不断成熟以及经济的逐步发展,人们对3G网络的认知度已经很高,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3G智能手机上网已成为新动向。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年1月15日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其中手机网民4.2亿,手机网络各项指标增长速度全面超越传统网络,手机在微博用户及电子商务应用方面出现较快增长。
分析2011年和2012年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以看出,我国网民的年龄结构主要集中在10-39岁。2011年,10-19岁网民占26.7%,20-29岁占29.8%,30-39岁占25.7%;2012年,10-19岁网民占21.0%,20-29岁占30.4%,30-39岁占25.3%。大学生对获得信息的渠道及网络信息的寻求有更高的要求,高中和大专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普及率已经到了较高的水平,尤其是大专以上学历人群上网比例已接近饱和,成为网民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
2 3G网络在大学校园的普及及使用情况
2.1 关于学生持有手机的概率
根据在我校的调查结果显示,2009-2012级学生的手机持有率几乎为100%。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可能并非“人手一机”,慢慢的,由于学校、学院和班级的所有通知都是通过电子校务、班级群、邮件等方式进行公布,老师上课的课件、作业布置及修改、辅导答疑也是在电子校务中的网络教学平台进行,配备一台智能手机就已迫在眉睫。
2.2 关于课堂使用手机的频率
笔者设计了问卷在所在学院的学生中展开了初步调查,在持有手机的学生当中,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过在课堂上违纪使用手机的情况,包括收发信息、QQ 在线聊天、浏览网页、看电子书、玩游戏、听歌等等。课堂上各种手机铃声此起彼伏,更有个别学生在课堂上或上课时走出教室接打电话,尤其是在临近毕业的学生,这些不仅影响着使用者本人的听讲,还会影响到周围学生,干扰课堂教学秩序和效果。对此,学校和教师大都通过强制性的规章制度来予以管理,但往往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
2.3 关于课堂使用手机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3 关于3G网络对大学课堂教学影响的文献综述
课堂教学是指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通过在我校数字图书馆统一检索平台搜索,结果如下:
1)以“3G网络”和“课堂教学”为关键词搜索到中文期刊17篇,中文学位论文1篇,中文报纸和图书0篇。在中文期刊中,研究内容大都与课堂教学的影响无关。孙玉(2010年)在“3G手机对新闻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的正面影响”中从正面分析了3G手机对新闻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的影响。罗晨、巍巍(2013)在“课堂大学精神的嬗变:3G网络下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的组织”中指出:大学精神是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支柱。3G网络时代,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通过互动教学模式内化学生多元价值观,综合运用3G网络资源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重构课堂大学精神嬗变时期3G网络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模式价值观,并适时适度提出相应对策。
柳淑湘(2009)所写的“融合3G网络与多媒体技术提升政治课教学效果的实践”涉及到3G网络与课堂教学的结合,但研究内容为中等教育;
2)以“3G手机”和“课堂教学”为关键词搜索到中文期刊12篇,学位论文1篇,中文报纸和中文图书0篇。
在中文期刊中,陈明(2012年)在“电力系统职工3G手机学习现状研究” 中,对电力系统职工3G手机学习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揭示了新时代电力职工认知心理机制、认知方式的变化,为教学管理、组织和学习策略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陈祖兵(2012年)所写的“手机媒体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内容为中等教育;
学位论文为钱守义(2010年)所写的“校园网络教学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主要是从技术的角度研究网络与教学的融合,与本研究无关联。
3)以“大学生手机上网”为关键词搜索到中文学位论文5篇,中文报纸20篇,中文期刊219篇,大都为大学生手机上网的现状调查与调查分析报告。
王描玲(2011)在“大学生手机上网情况的调查与分析”中,从大学生对手机上网的使用情况、手机上网与大学生学习课堂、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动机和态度等三个方面展开调查,较全面的了解大学生手机上网的现状,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陈志刚、刘灵芝、韩梅(2011)在“手机对大学课堂教学的影响研究” 中写到,学生经不住手机的诱惑,在课堂上打电话、发短信、上网和玩游戏,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教学秩序和效果,学校应该采取措施,杜绝手机对课题教学秩序的干扰。
4)以“大学生手机上网”和“课堂”为关键词搜索到中文报纸7篇,中文期刊15篇(其中有5篇与本内容无关),内容大都为大学生手机上网的现状陈述、现状调查或者调查分析报告。
综上,3G网络,尤其是3G手机的迅速普及,在给学生的大学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使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学面临冲击。目前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研究尚处于现状调查阶段,还存在广阔的研究空间。
4 应对措施
课堂教学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课堂是教师传播知识、学生接受教育的地方。良好的课堂秩序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学校、教师、学生应该共同努力来创建和维护良好的学风。
1)态度方面。对于学生课堂上使用手机普遍的这种现状,无论是学校的教学管理,还是教师的课堂组织,一味制止是不对的,企图依靠制定一些规章制度来解决目前学生违纪使用手机的问题是不科学的。制定制度是必要的,但制度并非万能的,重点在于正确加以引导,对学生上网进行有效的调控,发挥3G网络的积极作用,尽量减少其负面影响,使其成为教学工具的有益补充。
据国外媒体报道, 任天堂的DS游戏机在新的学年将成为日本学校中的一个教学工具。既然手机在学生中已经普及,是学生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通讯工具,索性将其引入课堂上,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改善课堂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利用3G手机的拍照、 摄像等功能减少记笔记的工作量和时间,节约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利用手机传递电子课件、讲义、练习题等教学资料,既方便随时随地复习查阅;利用休息时间理论联系实际,适时引入刚刚发生的相关的国内外大事展开讨论,既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能力,又可以活跃气氛;利用MSN、博客、QQ群、空间、飞信群、班级和课程论坛等手机功能进行课程讨论和答疑。
2)教师方面。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最基本的体现。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按时上下课,不迟到,不早退,特别是要在上课前把手机调成震动或者静音,最好能在上课期间关机,在上课期间不要老是拿手机看时间或者发信息等行为,为学生做好表率,自觉营造尊重课堂、尊重教学、尊重学生的良好氛围,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和效果。
其次,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人格魅力,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增强课堂的吸引力。
调查显示,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上网、聊天、玩游戏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某些老师上课没有吸引力。这应该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课前应熟悉教学内容,精心准备教学资料,包括课件、讲稿、板书、案例等,课堂上,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从传统教学的受教者,变成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减少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机会,提高教学效果。
3)学校管理方面。健全校园网建设,学生和教师可以根据电子校务的账号和密码通过手机无线上网,方便网络教学的顺利展开。
参考文献:
[1] 王兵.论手机上网对高校大课堂的影响[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12):7-11.
[2] 陈志刚,刘灵芝,韩梅在“手机对大学课堂教学的影响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54-56.
[3] 古贞,毛鹏翔,唐飞,蔡海亚,杨祥.安桉妮.大学生手机上网现状调查与分析调查报告[J].高教研究,2012(5):231-232.
大学生使用手机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手机媒体;思相政治教育;大学生
大学生使用手机非常的普遍,手机已成为师生交流不可或缺的媒介,是辅导员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本文从大学生手机媒体的使用现状,分析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探讨对策,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一、大学生中使用手机媒体的现状
一是普遍性。大学生手机使用突出表现为普及率高和使用率高。“90年代”的大学生基本上人手一部手机,有90%的大学生认为手机是生活中的必需品,没有手机将会非常不适应。
二是时间长。据调查,每个大学生平均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都在3小时以上。每个人用手机上网都有一年以上的历史。每个月的上网流量都超过了500M,且还有加大的趋势。
三是依赖高。大学生非常依赖手机,手机好像成为了人身体的一种器官。没有了手机,就会产生焦虑、紧张等不良性绪。甚至上课的时候都在使用手机。
二、手机媒体的使用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1.大学生愿意接受这种交流方式。手机相对于传统电脑而言手机上网更加便捷,许多大学生都愿意使用这种快捷、高速的上网方式。学校可以利用手机互联网覆盖范围广和使用便捷的特点,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网页并组织学生浏览学习。
2.有利于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90后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是人格独立的具体实践期,个性的张扬凸显常常容易造成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矛盾。而手机交流不需要正面接触,能降低正面交流所具有的紧张感,有助于同学间师生间相互之间的沟通。
有利于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在手机媒体和网络出现之前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主要渠道就是书籍和培训,但由于资源有限,他们所接触到的知识有可能相对过时,以致于无法第一时间得到最新讯息,而手机海量的信息扩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有利于大学生的社会化。用手机浏览网页、看信息、写微博、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了解社会、接触知识、感悟文化。手机媒体的思想政治内容拓展交往对象的范围,让交往内容走向心灵世界,成为了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手机媒体的应用也对大学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1.手机辐射有损学生身体健康。科学研究已明确表明长时间频繁使用手机会使人体内分泌紊乱、睡眠质量下降;
2.上课玩手机,严重影响老师教学质量。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上网、玩游戏、看视频,无心听老师讲课。“低头族”不仅影响自身的听课质量,也严重影响授课教师的情绪,这致使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3.部分学生经常利用手机网络浏览不良垃圾信息,严重影响心理健康。经常浏览不良信息会导致学生学习分心、性格异常、思想极端,成为校园的不稳定因素。
4.爱慕虚荣、盲目攀比。手机已成为学生手中的炫耀之物。苹果手机也成为一个时尚的标志。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在盲目攀比的氛围下很可能会迷失自我,从而对社会产生怨恨社会的情绪,失去自我。
三、利用手机媒体全方位的展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辅导员要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要有所创新。
一是利用手机媒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辅导员利用手机短信、QQ平台开展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QQ群、微信群能够将身边的重大事件、重大新闻以及身边的好人好事迅速发给同学们;对热点新闻、时事政治、文化观点和就业信息等能与同学们进行现场讨论。
二是利用手机媒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海量性。网上有很多关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行为道德规范内容,这些个内容以大学生喜欢的动画、PPT、视频等形式出现,内容丰富多彩。
三是利用手机媒体增强班级凝聚力、加强班级班风学风建设。QQ 群有很多功能,除了基本的聊天功能之外,还可以上传群文件,共享相册。同学们可以利用QQ群分享对一个时事的看法,辅导员加以引导,在辩论中理清楚自已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用微信群引导学生发言,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更加有效地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四是利用手C媒体加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手机媒体提高了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利用手机方便浏览网页,同学们对于不懂的道理,随时可以网上查看,主动学习。网上的信息很多,虚幻的东西有真有假,同学们要加以判断,鉴别。
高校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主阵地,辅导员加强学生思想教育要利用好手机媒体,用好有利的一面,规避消极的一面。
参考文献:
[1]王焕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趋势[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8).
[2]魏小雪.大学生手机短信使用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0(24).
大学生使用手机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大学生 手机依赖性 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Studen ts' Mobile Phones Dependency Issues Analysis
and Teaching Countermeasures
XU Yue, CUI Jizhe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Yanbian University, Yanji, Jilin 133002)
Abstract Mobile phon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College Students' information and culture and cultural life, it also makes the emergence of "mobile phone addiction",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the widely used characteristics of mobile phone, to "'mobile phone addiction study and life as the starting point,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use mobile phone, discusses the university student "mobile phone addiction" problems in teaching, demonstrates the necessity of "mobile phone addiction", provide a valuable research data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basic idea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teaching countermeasures
0 引言
据调查显示,2013年中国智能手机的保有量为5.8亿台,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在这一群体中,大学生是使用手机人口中的新生主流,在校大学生手机拥有率接近100%,其中智能手机的比例也在逐年提高。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与微博、微信,等媒体软件的推广,使手机成为大学生信息与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有研究显示:57.4%的大学生当手机无法正常使用的时候会感到惶恐不安这种行为可以称之为手机依赖症(Mobile phone addiction)又称手机综合征、手机焦虑症、手机瘾,是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它并不是指对手机本身的依赖,而是过度滥用甚至沉湎于游戏、网络、短信、拍照等手机功能,并因此危害了工作、学习等正常生活和心理健康,手机依赖症实质上是一种行为成瘾(Behavioral Addiction),一些学生沉迷手机游戏,陶醉新闻围观,乐于手机拍照。在如此情景之下,手机依赖症如同网瘾般影响着大学生的正常生活,深刻改变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生活交流形式。大学生是一个最具有代表意义和社会影响力的群体,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也容易受新事物的影响。但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使用手机并逐渐依赖手机这种间接的交流方式,“手机依赖症”已经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亟需得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论文以大学生手机使用现状分析为基础,以“手机依赖症”的危害为立足点,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症”对大学生生活和学习造成的不利影响。从理论上论证摆脱“手机依赖症”的必要性,为大学生的实际教学中提供可供参考的数据分析,提供具有价值的基础研究资料及建设性的意见。
1 大学生手机使用及依赖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手机的更换代频率的提高和手机功能的不断增多。使手机这一媒介工具所承载的只能和功效已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的沟通和联系。手机不再只是“通讯”工具,它满足众多人们的需求(图1),通过调查分析可以得到大学生经常使用的手机功能的情况和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具体情况。
图1 大学生经常使用的手机功能
从图1中可以看出,“通讯”占绝大多数,占到87%,其次就是“浏览网页”和“挂QQ”,分别为67%和35%。“听音乐”占到25%,“看小说”占到15%,“玩游戏”占到5%。可见,手机对于大学生来说,还是一个娱乐休闲工具。
从图2中可以明显地看出,62.75%的人在上课使用手机是上网、玩游戏、听音乐等来打发时间。28.1%的人是因为工作需要。这将近90%的人上课可能是经常地做“其他事”,也可能有一部分人是偶尔地做其他事,或者是偶尔地因为工作需要而不得不使用手机。大学校园相对宽松的环境,让大学生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这也就让大学生有了更多可以玩手机的时间。
图2 大学生上课使用手机情况
大学生在享受新的通讯工具带来的便利和娱乐的同时,出现了对手机过分依赖的现象,甚至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开始被手机依赖症所困扰,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出现的手机依赖症状有:(1)暂时性的书写困难症状,当进行书写的时候,提笔就忘字,要依赖手机或者网络进行查询。(2)出现手机幻听现象,那就是手机放在兜里,总感觉它在响或者在震动,但等到拿出来的时候发现并没有人给你打电话或是发信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幻听和幻震。“手机幻听”的心理问题很大部分源于大家对高科技产品过分依赖所造成的心因性强迫。(3)玩手机游戏上瘾,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上了手机游戏。有些手机游戏是主打轻松愉快,很适合消磨时间。还有一些是偏大型游戏,有剧情或是需要很长时间的练级。对于还在上学的学生来说,游戏本来就有无上的诱惑力,再加上智能手机的便携性,这就使得许多的同学玩游戏上瘾。(4)集体活动玩手机,很多时候在大家聚在一起,闲暇时每个人都会不自主的摆弄自己的手机,或是发短信或是聊QQ或者是在刷着朋友圈,似乎人情味变淡了。当玩手机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你其实已经患上手机依赖症了。
以上的手机依赖症状,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方面造成了极大的隐患。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变得单一化。
2 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状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1)随着手机的普及以及智能手机功能的日益强大,手机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通讯工具,它已经几乎具有电脑所拥有的全部功能。极大的方便的大家的生活,也使得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手机。(2)压力过大,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大,人际交往日益频繁,信息更新流通速度快,这些原因使得手机成为大多数人工作和生活的重心,手机无形中在这些人的心里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一旦手机没电或来电频率突然降低就会出现情绪波动,如焦虑、烦躁、抑郁等症状。(3)性格内向更易得一些性格内向,缺乏自信的人是感染“手机依赖症”的高发人群。这些人往往交际圈小,朋友少,想与外界联系缺乏自信,他们在面对各方面压力又找不到突破口时更容易让自己 沉迷于手机世界里 。(4)大学氛围的影响,大学课余时间充足,虽然这不能确定大学生依赖手机,但也为大学生对手机依赖提供了客观条件。因为大学课程少,许多大学生下课后无事可做,便把注意力转移到手机上。这样就会造成课下休息不足,上课的时候打瞌睡或者注意力分散,影响学习成绩下降等。
3 教学中的对策分析
(1)学校加强对“手机依赖症”的宣传教育活动。让大学生了解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功能的日益增强,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日益加重,这已经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学生和生活。学校应该针对大学生的手机依赖问题所反映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宣传,教育和引导。(2)充分利用学校的社团活动或者学校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大家的课余生活。校园活动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能够涉及到学术,文艺,体育,社会实践各个方面,这样可以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自身所擅长的方面。(3)加强对学生心理疏导和课余生活的关心。大学生处在一个心理尚未成熟,情绪波动性比较大的阶段,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采取积极的措施消除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可以采取心理老师或者是辅导员与学生心理交流活动。通过积极的引导让他们的不良情绪可以得到合理的释放,通过积极认真的交流沟通,消除学生的孤独感和失落感,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觉悟和建立自信心,改变手机依赖心理。(4)加强大学生自身的管理,当大学生自身意识到自身可能存在的手机依赖问题的时候,应该采取积极的方式来应对手机依赖问题,首先,摆正手机在我们生活中的位置,消除盲目的手机依赖。其次,制定合理的手机使用规范,尽量逐步减少手机的使用频率。最后,大学阶段课余时间相对比较宽松,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社团活动,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圈子,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
4 总结
本文从大学生的手机实际使用情况出发,以“手机依赖症”给大学生带来的危害为立足点,以实际调查研究作为分析问题的核心手段,分析“手机依赖症”给大学生带来的焦虑,忧郁,学习成绩下降等不利影响,并根据其不利影响提出与之相对应的应对措施。从理论上论证摆脱“手机依赖症”的必要性,为大学生的实际教学中提供可供参考的数据分析,提供具有重要价值的基础研究资料及建设性的意见。
*通讯作者:崔基哲
参考文献
[1] 艾瑞咨询.2013年中国智能终端规模数据[R].艾瑞咨询(传播版),2014.1.
[2] 屠斌斌,章俊龙,姜伊素.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问卷的初步编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9(4):48-50.
[3] 师建国.手机依赖综合征[J].临床精神医学,2009.19(2):138-139.
[4] 徐华,吴玄娜,兰彦婷.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1):26-27.
大学生使用手机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成瘾;程度;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062-02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手机已成为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尤其是对大学生而言,手机除了用于和亲人、同学联系外,更是获取外界信息、娱乐休闲的必备产品。然而,手机在为学生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显露出许多弊端。通过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程度的差异性研究,使大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手机成瘾的危害性,从而健康使用手机。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随机选取上海6所高校的部分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抽样调查,发放问卷1320份,回收有效问卷1226份,回收率为92.8%。运用spss对问卷进行结构效度分析,得出KMO值为0.915>0.7,说明结构效度较好。采用再测信度的方法,测得问卷信度系数为0.896>0.800,表明问卷信度较高,稳定性较好,符合统计研究的要求。
对于手机成瘾的界定采用由熊婕等人编制的《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该量表共16个项目。根据问卷统计分析,16个项目的总体平均数M为44.4,标准差s为14.1,根据统计学标准将总分大于M+S的组定义为手机成瘾组;将总分小于M-S的组定义为非手机成瘾组;M-S~M+S之间定义为手机依赖组。进一步分析得出,调查者中13.8%的大学生为手机成瘾者,66%的大学生为手机依赖者,20.2%的大学生为非手机成瘾者。由此可见,近80%的大学生都对手机有依赖感。
二、大学生手机成瘾程度与在校情况的比较分析
1.手机成瘾程度在学习情况上有显著差异。数据显示,在学习成绩方面成瘾组、依赖组、非成瘾组平均绩点在3.5以上的分别占19.5%、20.5%、31.0%;3.0―3.5的分别占37.3%、37.0%、38.3%;2.5―3.0的分别为22.5%、26.6%、22.6%。可见,平均绩点3.5以上的高分生在非成瘾组中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平均绩点2.5以上的成瘾组只占到79.3%,而非成瘾组却占到了91.9%。经卡方检验P=0.001
2.手机成瘾程度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情况上有显著差异。在是否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方面,表示“有去过”和“偶尔会去”的各组并未有太大差异;表示“从来不去”的,成瘾组为13%,依赖组为4.6%,非成瘾组为2.8%;有41.4%的成瘾者表示“每次都去”或“一般都去”,依赖组的比例为37.9%,而非成瘾组的比例为52.9%。可见非成瘾组的大学生更愿意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但在是否在各部门任职上并无显著差异(P=0.410>0.05)。
3.手机成瘾程度在是否谈恋爱上有显著差异。在手机成瘾者组中,有52.7%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正在谈恋爱;在手机依赖者组中,有41.9%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正在谈恋爱;而在非成瘾者组中,仅有27.8%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谈恋爱。可见大学生谈恋爱提高了手机的利用率,对手机成瘾会起促进作用。
三、大学生手机成瘾程度与家庭情况的比较分析
1.手机成瘾程度在家庭所在地上有显著差异。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中有18.2%的学生为手机成瘾者,高于来自城市和乡镇的12.5%与12.8%;来自乡镇的大学生中有71.2%的学生为手机依赖者,高于来自城市和农村的64.5%与64.8%;而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中有23%的学生为非手机成瘾者,高于乡镇和农村的16%与17%。经卡方检验P=0.015
2.手机成瘾程度在家庭背景上有显著差异。在对家庭背景的调查中,选择“和父母双方生活在一起”的占82.7%,选择“只和父母中的一方生活在一起”的占11.4%,选择“父母都不在身边,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自己一个人生活”的比例较少。“和父母双方生活在一起”的有12.2%为成瘾者,67%为依赖者,20.8%为非成瘾者;“只和父母中的一方生活在一起”的则有27.1%为成瘾者,56.4%为依赖者,16.4%榉浅神者。因此,父母离异的家庭更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手机成瘾。
3.手机成瘾程度在与父母的关系上有显著差异。在与父母关系很好的受访者中,成瘾组占12.1%,非成瘾组占22.7%;在与父母关系一般的受访者中,成瘾组占20.4%,非成瘾组占12.4%。由此可见,父母与子女的亲疏显著影响了手机成瘾的程度。
四、大学生手机成瘾程度与手机消费习惯的比较分析
1.手机成瘾程度与所用手机的价位有显著差异。大学生所用手机价位主要集中在1000―3000元,占44.5%;3000―5000元占23.3%。手机成瘾程度随手机价位升高而不断变化。随着手机价位的升高,成瘾组所占比例先升后降,非成瘾组所占比例先降后升,在1000―3000元时达到成瘾组最高和非成瘾组最低,而依赖组所占比例却是一直在升高。经卡方检验P=0.007
2.手机成瘾程度与平均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有显著差异。大学生平均每天使用手机时长集中在3―6小时占41.1%,1―3小时占23.7%,6―9小时占22.3%。大学生手机成瘾程度随每天使用手机时长而变,每天使用手机时长越长,其在成瘾组所占比例就越高,在非成瘾组所占比例就越低,而在依赖组所占比例则是先增后减。如每天使用手机时长1―3小时的,其在成瘾组占比为7.2%,依赖组占比为65.3%,非成瘾组占比为27.5%;6―9小时的,在成瘾组占比16.8%,依赖组占比66.7%,非成瘾组占比16.5%;大于12小时的,在成瘾组占比30.9%,依赖组占比60%,非成瘾组占比9.1%,显然存在显著差异(P=0.00
3.手机成瘾程度与平均每月手机直接消费价格区间有显著差异。大学生每月手机的直接消费价格主要集中在150元以下,占94.3%。随着手机直接消费价格的升高,大学生手机成瘾的人数也在不断攀升,而非成瘾者人数却在不断下降,因此手机成瘾程度与平均每月手机直接消费价格存在显著差异(P=0.00
五、结论与分析
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总结大学生使用手机成瘾的程度与在校情况、家庭情况及手机消费习惯等方面的关系。总体来看,大学生手机成瘾程度较严重,近80%的大学生对手机产生了依赖。在学习情况、校园文化活动、是否谈恋爱、家庭所在地、家庭背景、与父母的关系、所用手机价位、平均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平均每月手机直接消费价格等维度中,手机成瘾程度均有显著差异:手机成瘾程度越深,学习成绩越弱,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比例越少,谈恋爱的可能性越大,与父母的关系越疏远,平均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越长,平均每月手机直接消费的价格越高。
参考文献:
[1]熊婕,周宗奎,陈武.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的编制[J].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2012,26(3).
[2]夏领婕.当代大学生使用手机的现状及影响――以武汉两所高校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3.
大学生使用手机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手机;大学生;影响
一、手机文化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研究意义
(一) 理论价值:
本论文的理论意义在于:随着手机使用的普及,随着手机功能的日益完善,手机已经远远超出了通讯工具这一基本用途,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核心性的作用,它也不仅仅局限于娱乐平台,而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寄托。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扩大,研究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有助于了解他们的思想发展水平,为手机文化在大学生中的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实践价值:
本论文的实践意义在于:利用手机文化的积极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手机文化的消极作用予以防范,使得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朝着积极健康的的方面发展。高校应当利用手机快捷方便、随身携带等优势,把手机作为传递知识、通报信息、促进学习、融洽关系的沟通平台,应当把手机作为塑造人格、培育精神、涵养道德、提升境界的德育平昏川,还应当把手机作为了解学生、帮助学习、关心生活、解决问题的管理平台。
二、手机文化对大学生负面影响的分析
研究手机文化,迸一步研究手机文化与大学生的密切联系。目前看来,这一问题还没有引起高校管理层的普遍关注。但手机的负面作用是每个上课的大学教师都能感受到的。课堂上经常可见学生不是在看书,记笔记,认真听讲,而是在摆弄手机,发短信,甚至接电话,等等。手机文化特有的快餐式、娱乐化,正侵蚀着大学生的思维,他们满足于浅层次的短信文学,满足于轻松自在的娱乐方式,而排斥紧张的学习,不愿意阅读深奥的书籍,不愿意进行深入的思考,对于教材与教学持排斥态度。
(一)生活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手机发挥着最重要的通讯功能、娱乐功能。手机成为大学生与亲朋好友交流沟通的最为依赖的工具,无论是接打电话或接发短信,它都是最快捷的沟通途径。很多大学生表示,手机大大提高了与家人朋友沟通的频率,有助于消除孤独感,拓宽了与社会接触的渠道。但是手机对于大学生的生活也带来一些困扰,学生主动反映的主要是:垃圾短信、骚扰电话、骗人信息这几类。
(二)学习影响
手机对于大学生的学习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但似乎正面的影响并不乐观。在大学课堂上,大学生低头摆弄手机、观看短信的现象十分普遍,甚至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在课堂上接打手机按说是比较严重的违纪行为,因为它直接干扰了课堂秩序很多手机文化本身就是快餐文化,不需动脑,只求轻松,这与艰深枯燥的知识学习是完全两码事,长期依赖手机只会加剧二者的对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刻苦钻研精神。
(三)健康影响
从身体健康的角度说,手机辐射可能会对大学生的身体发育有一定影响。对于低年级大学生,手机辐射可能会影响其大脑的发育。在,过分使用手机短信会导致孤独感增强,对于交往能力、现实情感、价值取向产生很大影响,甚至会降低智商。手机的便捷性必然有其不利的一面,就是容易养成懒惰的习惯,导致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心态调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演绎能力等方面会有所下降。
手机文化作为新时代的一种文化形态,在实践功能上具有消解神圣、提倡个性、解放思想和加强民主化倾向的作用,这对于人性的重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利于人们追求个性的解放;同时,手机文化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市场机制控制着手机文化的发展,手机文化为盈利而制作,手机文化消费表现出庸俗性、娱乐性,在手机文化的运作过程中,平庸化的东西被奉为新潮而流为时尚,深刻而且崇高的东西被视为落伍,文化生产与消费中所出现的媚俗现象越来越严重,文化消费过分追求趣味的通俗,从而滋生出人的浮浅俗气的娱乐需要,这有悖于人性的自觉提升。正由于大众文化实践功能的二重性,手机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也具有二重性――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并存。
三、应对手机文化影响,加强大学生教育的对策
(一)积极跟进,领先潮流
首先是端正心态,不是居高临下对于新时尚元素一律排斥,而是放下架子,摆好位置,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大学生追逐时髦行为的深层次的文化脉搏。进而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走进手机文化的核心地带,乃至成为时代潮流的领先者而不是被时代潮流拖着走。这就必须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及时掌握最新态势,调整好心态,事先做好面临新现象新问题的思想准备,形成必要的完善的预警机制。
(二)加强引导,掌握主动
对于大学生的手机使用,必须积极发挥管理一方的引导教育职能,从而变被动为主动。现在很多高校都重视校园文化氛围的酿造,但却忽视了手机文化的重要性。需要转变观念,把手机文化纳入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乃至把手机文化当作校园文化建设的突破口。
(三)适度规范,除弊兴利
对于大学生使用手机,必须采取有效适度的管理,要有良好的制度保障,形成必要的约束机制。应该把手机使用纳入到教学管理、生活管理中来。
总之,手机作为一种先进的通讯工具与媒介手段,本身并无对错利弊,关键在于它怎么用,做什么用。大学校园理应发挥手机的积极效用,让手机文化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组成部分。
大学生使用手机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手机 大学生 影响
一、手机文化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研究意义
(一)理论价值
本论文的理论意义在于:随着手机使用的普及,随着手机功能的日益完善,手机已经远远超出了通讯工具这一基本用途,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核心性的作用,它也不仅仅局限于娱乐平台,而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寄托。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扩大,研究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有助于了解他们的思想发展水平,为手机文化在大学生中的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实践价值
本论文的实践意义在于:利用手机文化的积极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手机文化的消极作用予以防范,使得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朝着积极健康的的方面发展。
二、手机文化对大学生负面影响的分析
当下在课堂上经常可见学生不是在看书,记笔记,认真听讲,而是在摆弄手机,发短信,甚至接电话等等。手机文化特有的快餐式、娱乐化,正侵蚀着大学生的思维,他们满足于浅层次的短信文学,满足于轻松自在的娱乐方式,而排斥紧张的学习,不愿意阅读深奥的书籍,不愿意进行深入的思考,对于教材与教学持排斥态度。
(一)生活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手机发挥着最重要的通讯功能、娱乐功能。手机成为大学生与亲朋好友交流沟通的最为依赖的工具,无论是接打电话或接发短信,它都是最快捷的沟通途径。很多大学生表示,手机大大提高了与家人朋友沟通的频率,有助于消除孤独感,拓宽了与社会接触的渠道。但是手机对于大学生的生活也带来一些困扰,学生主动反映的主要是:垃圾短信、骚扰电话、骗人信息这几类。
(二)学习影响
手机对于大学生的学习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但似乎正面的影响并不乐观。在大学课堂上,大学生低头摆弄手机、观看短信的现象十分普遍,甚至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在课堂上接打手机是比较严重的违纪行为,因为它直接干扰了课堂秩序。
很多手机文化本身就是快餐文化,不需动脑,只求轻松,这与艰深枯燥的知识学习是完全两码事,长期依赖手机只会加剧二者的对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刻苦钻研精神。
(三)健康影响
从身体健康的角度说,手机辐射可能会对大学生的身体发育有一定影响。对于低年级大学生,手机辐射可能会影响其大脑的发育。过分使用手机短信会导致孤独感增强,对于交往能力、现实情感、价值取向产生很大影响,甚至会降低智商。
由此可见,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但我们不必杯弓蛇影,也不必草木皆兵。手机文化的潮流是无法阻拦的,但我们要对手机文化建设和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导向肩负起责任。文化生产者要以社会效益为根本出发点,以主流文化引导手机文化,提升手机文化的审美情趣,争取给人以智的启迪和美的提升。
三、应对手机文化影响,加强大学生教育的对策
当然,既要看到手机文化的负面效应,也要发挥手机文化的正面作用。首要的是重视手机文化,引导手机文化,对沉溺于手机文化的大学生积极疏导,帮助他们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学习中来。因此,研究手机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包括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影响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对于有效地从事大学教育管理工作有着针对性的指导作用
(一)积极跟进,领先潮流
首先是端正心态,不是居高临下对于新时尚元素一律排斥,而是放下架子,摆好位置,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大学生追逐时髦行为的深层次的文化脉搏。进而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走进手机文化的核心地带,乃至成为时代潮流的领先者而不是被时代潮流拖着走。这就必须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及时掌握最新态势,调整好心态,事先做好面临新现象新问题的思想准备,形成必要的完善的预警机制。
(二)加强引导,掌握主动
对于大学生的手机使用,必须积极发挥管理一方的引导教育职能,从而变被动为主动。现在很多高校都重视校园文化氛围的酿造,但却忽视了手机文化的重要性。需要转变观念,把手机文化纳入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乃至把手机文化当作校园文化建设的突破口。
(三)适度规范,除弊兴利
对于大学生使用手机,必须采取有效适度的管理,要有良好的制度保障,形成必要的约束机制。应该把手机使用纳入到教学管理、生活管理中来。
总之,手机作为一种先进的通讯工具与媒介手段,本身并无对错利弊,关键在于它怎么用,做什么用。大学校园理应发挥手机的积极效用,让手机文化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徐华,吴玄娜,兰彦婷,等.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
[2]宫佳奇,任玮.兰州市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分析[J].新闻世界,2011
[3]戴立丽等。广州市655名在校大学生短信交往行为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
大学生使用手机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手机;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
(一)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手机网络也日益成为新兴的网络阵地。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截至2014年6月,我国成为世界上使用互联网人数最多的国家。其中,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5.27亿,较2013年底增加约269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占比提升83.4%,手机成为我国网民第一大上网终端。报告同时指出,大学生是所有青少年上网人群中使用手机上网比例最高的,约97.4%的大学生都使用手机来上网。以上数据显示,手机的使用己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其个人的发展。
(二)研究意义
1、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情感生活的影响
大学生有非常充足的精力和丰富的情感,经过紧张的学习后他们需要为自己减压,此时人际交往就是最好的方式。经过人际交往活动,大学生可以获得友情,可以融入集体的生活中,更加关心自己身边的人,从而也会觉得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因此,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2、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个人情绪的影响
年龄在18―24岁左右的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及心理都渐趋成熟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大学生的发展也容易受消极因素的影响,一些不好的情绪,如愤怒、焦虑、紧张等都会给其成长带来不良影响。实践证明,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对疏导和调节大学生不良情绪具有重要意义。
3、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生要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当代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之一,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帮助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促进社会和其个人的积极发展。同时,大学生可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更好的认识自己和了解他人。通过与他人的接触,大学生可以更好的认识彼此,大家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二、手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现状分析
(一)调查问卷设计
1、调查问卷的构成及设计目的
(1)问卷的构成。本次调查问卷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自行编制,在发放、收回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综合分析。调查对象即本文主体――大学生。本次问卷主要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本论文主体即在校大学生的基本信息,主要对分析大学生的性别、年级进行分析,了解各个不同年级和男女使用手机的比例和基本信息特征,进而了解整个样本的特征。第二部分是本次问卷的重点,主要内容是问题的选择,通过对在校生手机使用过程娱乐、通讯及人际交往行为的使用频率的调查,分析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体进行人际交往的范围、方式和特征。进而分析手机对大学生人际圈的影响的认识。
(2) 问卷设计的目的。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分析手机对其的影响和大学生对这些影响的认识,在了解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的同时分析手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从而对进一步发挥手机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积极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
2、数据收集及样本特征分析
(1)数据收集 本次问卷主要采取现实随机发放的途径,在兰州财经大学和平校区图书馆进行。共发放160份,回收157份,有效问卷153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5.6%,覆盖大一到大四的在校生。
(2)样本特征 整理分析样本后发现,受访者年级、性别比例分布均匀,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有利于对整体在校大学生的研究,样本特征具体如下图:
图1受访者所在年级
(二)手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显然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经常使用的几种重要工具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其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如下:
1、消除了空间的限制,有利于远距离情感维系
81.1%的在校生认为手机交流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比面对面交流更方便。通过打电话、发短信、社交软件,能在第一时间与好友分享信息,交流感情。由于经常通过电话、短信联系,通过社交软件查看朋友圈等,即使相隔多年没有碰面的老友也不会感到生疏,仿佛彼此刚刚交流过一样。
2、利于消除近距离的交往困境
鉴于大学生的特殊年龄阶段和心理发育特征,他们对于良好人际交往技巧的了解不够充分,实践过程中更是缺乏经验,因此,不可避免的形成了人际交往的困境。问卷数据显示,56.2%的大学生使用手机交流是为了避免尴尬。正处于人际交往困境的双方,对于面对面的直接交往产生排斥时,以手机为媒介的间接交往在此时是化解近距离人际交往困境的最佳选择。是维护彼此尊严,增进彼此了解,解决交往矛盾,促进大学生更深层次交往的一种好方法。
(三) 手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
1、出现严重的伪亲密性、人情淡漠化现象
自从手机介入人际交往之后,交往主体间见面的时间变少了,交心的机会也随之减少。手机的便捷取代了面对面交谈,问候短信代替了真心的祝福,也隔断了情感的交流。在方便的远程交流的同时加剧了大学生的交往负担,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情味锐减。
2、手机依赖成瘾,忽视甚至逃避现实中的人际交往
享受到了手机所带来的便捷后,有的人几乎一天24小时和手机捆绑在了一起,无论是吃饭,睡觉,还是上厕所,走在路上都有手机相伴,这种现象在大学校园中更是常见。有上述行为的同学被称为“校园低头族”。手机作为一种人际交往的工具,确实表现出了巨大的作用。然而,手机同时也集娱乐、游戏等一些附加功能于一身,无形中加重了大学生与手机的粘性。
3、沉迷于虚拟世界,现实人际交往能力减退
当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沉溺在手机的便捷与多媒体功能不能自拔。其主动的人际交往减少,甚至逃避现实,出现轻微的“社交恐惧”,缺乏人际交往的热情,使其人际交往得不到健康发展,甚至影响以后进入社会的人际交往。
(四)培养大学生自身素质,减少手机的使用
大学生对手机的使用频率相当高,因而减少手机的使用是解决其负面影响的关键之一。这就需要大学生提高自身的自控能力,对手机网络、流量等手机使用内容进行适当的控制,加强自身网络防范意识,减少不必要的手机使用和避免不必要的麻烦,防止自己整日使用手机,过度依赖手机。不要把时间都用在手机的使用上,应多与他人进行面对面交流沟通,在必需的时候使用手机,使其能够真正发挥其积极作用,促进大学生群体自身的健康发展,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参考文献]
[1] 匡文波.手机媒体的传播学思考[J].北京.国际新闻界.2006.7.
[3] 朱海松.无线营销-第五媒体的互动适应性[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
[4] 佟西原.手机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 大学,2013.
[5] 李旦.碎片化语境下手机媒体的机遇和隐忧[J].2011.23.
[6] 刘瑜,王欢.手机媒介及时性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效用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 2011, 27.
[7]张岩松.大学生手机媒体素养浅析[J].新闻传播,2012.04.
[8] 张利蕊,兰国帅.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其对策[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03.
大学生使用手机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移动语言学习 智能手机 大学英语教学
1.引言
移动学习在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在一些发达国家的高校中已经作为一种必要的教学模式存在。例如,在日本,移动学习已经走在世界的前端。日本网络大学2007年4月成立,是仅通过互联网提供全部课程的大学,提供100多个课程,可提供学士学位。在国内,2002年5月,北京大学启动了国内首个校园无线局域网建设项目。2004年9月,英特尔联手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宣布推出“中国无线大学计划”。2005年9月召开的中国大学无线高峰论坛上,北京大学、香港大学和台湾大学等高校的无线校园网络发展思路和模式引起关注。2007年,上海电大移动校园在移动学习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和有关公司共同研制了“移动英语学习系统”,向真正的“移动语言交互教学”迈出了第一步。在香港,移动学习也正在学校中被采用,名校培正中学推出“手机教学”,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使用手机来实时回答教师的问题,促进互动学习。可见,智能手机等智能便携设备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始对教学和学习产生影响,学习技术朝着移动化、便携式和个性化方向发展。这些趋势会导致语言学习模式更加多样化。其中,移动学习有效又灵活,可以克服时间、地点的局限。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无线智能移动便携设备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使用智能移动设备支持学习将变得越来越普遍。
首先,笔者知网上搜索到的关于移动学习的论文中的大部分研究内容集中在理论研究方面,主要阐述移动学习的内涵、理论基础,以及相应的实施方式,概述综述类文章最多。例如,张燕等人阐释了移动学习的内涵和发展途径,提出加强和完善移动学习资源建设和技术支持服务体系,推动移动学习教学的模式研究。其次,移动学习相关技术研究的学术论文也比较多,例如,余胜泉等人研究了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设计与共享。利用智能手机、tablets等便携设备来促进大学英语学习和教学的研究很少。
在海外,移动语言学习的研究较多。例如,Markett等人研究了使用手机短信服务(SMS)激励英语课堂互动;Cui & Wang认为,手机已经非常先进和智能化,智能手机可以拥有几乎所有个人电脑所具有的功能和作用;Stockwell探索了基于移动通讯技术的智能词汇学习系统。这些研究的结论不尽一致,这也表明移动语言学习的研究潜力巨大。这些先锋研究催生了应用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新分支:移动语言学习(Mobile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移动语言学习是一种应用智能移动通讯设备来进行和强化语言学习的新途径。
2.本论文的研究焦点与实施方案
本研究聚焦利用移动智能设备(如智能手机)作为大学英语学习和教学工具的应用潜力、利弊、挑战和发展前景。
2.1参加者
江苏常州某高校65名大学一年级新生和六名大学英语教师参与本研究。这65名大学生同属于一个教学班,大学英语是他们的必修课。6名教师主讲大学英语,有5年以上的大学英语教龄,对多媒体电脑辅助外语学习(CALL)有一定研究和应用经验。
2.2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本文采用两种研究方法:对6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6名老师进行采访。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学生智能手机使用情况及学生对在英语课堂上使用智能手机辅助英语学习的态度和看法。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功能进行英语学习的频次和使用方法等。其中有些问题的答案是开放式的,学生需要做出简要回答即可,研究者对这些回答进行归类、归纳、总结,用于进一步分析研究。对教师的采访内容包括教师对智能手机用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的可行性、目的、看法,利用手机进行大学英语学习的潜力、优势和挑战等方面。对教师的采访时间不少于20分钟,采访过程录音的方法,之后研究者整理出6位老师的主要观点。
3.数据分析与讨论
3.1大学英语教学中智能手机的使用情况和态度
问卷调查数据显示,65名受试者全部拥有手机,其中56名同学的手机为中、高档智能手机,如iPhone,三星,HTC等,软硬件配置强,完全满足多模态外语学习的需要;另外9名学生的手机为普通非智能手机。70%以上的同学认为自己熟悉智能手机的各种功能。16名同学认为在课堂上使用手机进行语言辅助学习会干扰学习。全部同学认为他们使用手机是为了进行通讯交流、听音乐、看视频、玩游戏、上网等娱乐活动。32名同学在调查之前就意识到了智能手机辅助语言学习的功能和潜力。21名同学已经下载和安装了手机英语学习应用软件,如电子字典、英语电子书、英语音频资料等。调查显示,手机是大学生的必需品,但是,在课堂上学校和教师会要求上课时手机要静音或关机。部分同学回答说对手机有些沉迷,在课堂上也会偷偷使用手机发消息或玩游戏。同学们认为手机铃声会分散其他同学的注意力,在课堂上使用手机是一个干扰因素;如果允许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学生就会滥用手机。被采访的教师也认为,课堂上完全禁止学生使用手机是不可能的,英语教师要对手机的使用加以引导,利用智能手机的学习功能来辅助英语学习。
3.2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功能进行英语学习的频次和方法
为了获取学生使用智能手机进行英语学习的频次和使用方法,对问卷调查的问题选项设计为三个:经常、有时、从不使用。数据见表一。
在使用手机练习听力方面应用最为广泛,许多同学下载听力音频材料利用课余零碎时间听,有些同学通过听英文歌曲练习听力。阅读方面,许多同学登录英文学习网站阅读文本资料或者下载英语电子书和文章阅读。词汇方面,使用手机练习词汇能力的同学较少,问及原因时,同学们说这方面的手机应用软件比较少或软件不能满足大学生的要求,说明这方面的软件开发有巨大潜力。口语方面,个别同学反应通过用英语打电话或使用手机的录音功能录下自己的朗读声音,与课文录音进行对比,纠正发音和语调,这个策略是很好的,但是遗憾的是,有这种意识和行为的同学太少了(仅占7.77%)。写作方面,只有三名同学有时使用手机功能进行了英语写作能力的练习,方式是通过使用英文书写短信与他人交流。从表一中看出,使用手机进行听力和阅读训练的人数较多,说明手机在这方面有其优势或应用软件和资料较多。在其他方面,手机应用程序较少。
3.3使用智能手机进行英语学习的潜力、优势与挑战
结合对六位教师的采访内容和与部分同学的交谈,笔者总结出以下要点。
3.3.1潜力与优势
*手机人人都有,功能强大,便于携带。可以用手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学习。
*使用SMS、QQ、飞信等平台,学生可以实时地和老师、同学交流,及时获得老师的指导、反馈等。
*智能手机提供了一种更加轻松舒服的学习条件和背景,使学生能更好地融入语言氛围。
*有助于给学生自主学习机会,使学生按照自己的进度和节奏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课堂互动积极性。
*手机应用于英语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传统的语言教学课堂不再那么枯燥。
*教室和宿舍如果安装了无线路由器,智能手机几乎就像一台电脑一样支持语言学习,成本低廉又方便。
*利用其无线功能,智能手机能提供虚拟课堂功能。
*利用互联网功能,智能手机可以是一种便携、有效的语言学习工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网络学习资源。
*用手机等移动设备进行英语语言移动学习的应用程序和系统开发在学术上和商业上有待进一步研究,潜力巨大。
*通过开发利用智能手机的学习功能创造移动学习环境是语言教学模式的创新。
3.3.2挑战
智能手机等便携设备用于教学和学习还存在以下挑战:
*目前,高校基本上禁止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有的学校还禁止大学新生带电脑。
*在使用智能手机指导移动学习活动和教学方面,教师现在还没有多少专门的研究或培训。
*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无线化。无线校园网的建设需要更快推进,使新技术更快地得到应用。无线校园网的营运模式需要更多研究。
*适应于手机等移动设备较小屏幕显示的英语应用资源和软件需要更多开发。
*SMS只能最多发送160个字符,对学习文本传送来说是个瓶颈,SMS使用成本较高。
4.结语
十几年来,信息通信信息技术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是,还不能说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于教育学和教学法(ICT Pedagogies)获得了同步进步。现在的年轻一代生活和学习的世界已经和十几年前大为不同。年轻人不仅在使用新技术方面不同,而且因为新的信息通信技术,他们应对日常活动事务和学习的方式也不同了。移动语言学习的研究及应用为各类学校、各类课程的老师提供了真正的机会来重新认识日新月异发展的信息通信技术对教学和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的影响和潜力,因此,教师和管理层首先要改变教育、教学理念,制定合理的教育政策,支持新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不能因噎废食。只要英语教师、教育管理者、技术专家之间形成真正的对话和合作,无线通讯信息技术与英语学习整合就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Cui G. & Wang, S. Adopting Cell Phones in EFL Teaching and Learning.[J].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Exchange,2008 (1).
[2]Markett,C.,Sanchet,I.A.,Weber,S. &Tangney,B. Using Short Message Service to encourage interactivity in the class room.[J].Computers & Education, 2006(3).
[3]Stockwell, G. Vocabulary on the Move: Investigating an Intelligent Mobile Phone-based Vocabulary Tutor.[J].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2007( 4).
[4]余胜泉,杨现民,程罡.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设计与共享——“学习元”的理念与结构[J].开发教育研究,2009(1).
[5]张燕,南旭光,熊为松.移动学习的内涵阐释与发展途径[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
大学生使用手机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大学生“手机控” 基本表现 原因探析 解决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代通讯科技迅速发展,人们因科技及其产品而使得生活品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消费观念同步更新,通讯、娱乐在人们的心目中日显重要,尤其是“90后”、“00后”的大学生,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手机,离不开虚拟信息世界。手机几乎是大学生沉迷的“生命的全部”,所以大学生“手机控”现象严重,影响、制约了高校日常的教学、管理秩序,值得我们认真分析、积极解决。
一、大学生“手机控”现象
通讯科技的发展,直接将人们引到消费、娱乐的潮流最前线,科技产品由大哥大、座机的电话通话功能,迅速升级至通话、聊天(语音、文字、视频)、微信、微博、游戏(程序附带、在线式)音乐等,立体式网络化功能全覆盖,随时随地地满足人们所思所想的生活需求,同时,也随时随地地引诱大学生沉迷虚拟的网络世界,精彩炫目而不能自拔。课堂上,自习教室里面,教师在辛勤地讲述、传授知识,大部分学生却在下面用手机偷着乐:或者戴着耳麦听音乐、或者拿着手机QQ聊天、或者玩在线网络游戏,自娱自乐而无视课堂学习,传统的听课做笔记的人则寥寥无几。大学生极尽通讯科技之能事,手机从普通的Nokia、Samsung到OPPO、Iphone、Ipad等,不同品牌不同款式以最炫目的形式尽展校园;电脑亦然,从普通的台式电脑,迅速更新至联想、惠普、神舟等品牌手提电脑;从普通的通话迅速推广至在线、QQ、视频、等智能化功能。纵观当今大学校园,大学生基本上是人均一部智能化程度较高的手机,据统计大学生人均拥有1部手机、0.6台高配置的电脑(近一半的电脑为手提电脑),现代化通讯和学习工具人均花费在1万元以上,资费人均月消费达50-150元。大学生将手机与电脑交互使用,互相联通,一刻也离不开手机,俨然成了“手机控”。而所谓“手机控”,控,出自日语“コン(kon)”,取complex(情结)的前头音,指极度喜欢某东西的人、喜欢的东西。“手机控”就是有手机情结的人,其总把手机带在身边,否则就心烦意乱;就会感到不适应;经常下意识地寻找手机,不时查看;总有“手机铃声响了”的幻觉,甚至经常把别人的手机铃声当成自己的;当手机无法连线网络、收不到信号时,脾气也变得急躁。而这一群体中学生所占比例突出。
二、大学生手机控的基本表现
手机作为现代通讯的科技手段,自人类发明起就极大地造福于人类,服务于我们的生产生活,为人们所接受掌握,所需所用。但大学生在实际学习、生活中使用时,则一味地沉迷手机的各类产品,沉迷于手机的游戏、网聊等各种功能,出现“手机控”现象,具体为:
1.课堂表现。大学课堂教学一般还是以教师主讲为主,学生听课与讨论互动为辅,但是目前,师生互动教学很难组织起来,任凭老师在上面如何苦口婆心地讲授,学生却自娱自乐,戴着耳机听着音乐,漫不经心地看着老师上课;或者拿着手机在抽屉下面玩着未完的网络在线游戏、手机程序游戏,或者在线起劲地用QQ聊着天;或者讲小话、睡大觉(之前玩游戏太累)等。认真在听讲、做笔记和师生互动的学生则是寥寥无几,只有在老师课堂巡查、考勤时学生才能清醒、专注一阵子。这样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自习表现。教室的早晚自习或自由复习时更是百态丛生:座位上摆着一本或一些书(是否看过不清楚),学生打电话、QQ聊天(时常有提示音)、讲小话、玩游戏(在线或程序)、上网(逛网店或查资料)、听手机音乐等,自由出入、自娱自乐的景象随处可见。
3.校园表现。校园里,见得最多的是步履匆忙的学生,边打电话边快步走路、或听着音乐、或聊着QQ等,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自己的手机上,全然没有什么安全意识、健康观念、礼貌常识,多半是懵懵懂懂、迷迷糊糊,一半清醒一半糊涂,很令人担心。
4.考试表现。考试时临时抱佛脚,现在大学生校园发生考试舞弊的比例逐年上升。无论考试主管部门怎么强调考试纪律与处罚措施,大学生依然顶风作案,不重视平时学习,不注意脚踏实地的积累。临考时宁可花钱在网上买答案,利用现代通讯工具作弊,花样百出,影响非常恶劣。
5.家庭表现。家长们反映,大学生寒暑假在家时基本上是沉迷电脑,玩网络游戏或者聊天,QQ24小时在线,通宵达旦,废寝忘食,没有假期作业负担,所以“手机控”现象更加严重。
三、大学生手机控的原因探析
科技发展改变生活,大学生作为幸福的一代人,使用和享受科技带来的社会成果,这本身并没有错,大学生却存在严重的手机控现象,透过现象和对社会环境诸多因素的认真探析,发现大学生出现“手机控”的原因有:
1.追求享受,讲究品牌消费,互相攀比风气严重。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的大众化使得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生活基础,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更加懂得如何较好地享受生活。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家庭经济基础,不同的区域生活习惯,相似的教育经历,使得不同个性的大学生在个人手机、电脑的消费与娱乐方面具有许多相通之处,所以他们在生活上互相攀比较真,互相交流信息,消费娱乐上互相影响,传播一种追求物质享受的思想,未加引导使得攀比消费成风。
2.不理使大学生难以自觉区分、合理使用的时间与场地。校园大学生在使用手机时,由于不能正确处理学习与生活的关系,不能理性地消费娱乐,往往存在:课堂上或自习室,虽然人坐在教室,心却在网络里,手心合意地在玩弄手机,或游戏或聊天或听音乐,一心二用,手随心动在飘移,眼与屏幻在迷离,学习也在玩,玩也在玩,人整个就被手机“控制”了:他们不顾正常的教学秩序、自身的学习效果、纪律的三令五申、自身的安全、身体的健康,一味地沉迷手机;他们失去时间概念,不分轻重缓急,不择场所,一味地被手机控。总之,人被控,心在飘,学在退,身在虚。
3.沟通过分依赖手机,生活缺乏常识,造成身心疾病。大学生们彼此就在一个教室,对面无语却必须通过QQ交流;开学时,久未谋面的同学们围坐着,却没有海阔天空地交谈,而是都在默默地玩手机。手机完全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话语习惯,感情交流的方式,同时也时常发生精神抑郁、自闭、狂幻、幻听、网络痴迷、体虚、暴力等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系列问题,严重破坏了校园的和谐稳定。
四、“手机控”解决的有效方法
1.从源头上找准原因,改变认知。要明白手机和网络只是社交的一种手段而已。条条大路通罗马,还有跟朋友见面聊天、直接的话语表达、与朋友相约运动等其他的社交方法,可以增进彼此的情谊,改变自己的生活圈。
2.有计划有步骤实行人机分开,回归现实。“QQ24小时在线”,是生活很无聊吗?如果真的无聊,要转移注意力,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多参加一些群体活动,例如爬山、健身、郊游等,尽量把自己拉回现实生活中。通讯科技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的生活,手机只是我们生活的一个工具而已,是人在控制、使用手机,而不是手机控制人,需要则用,不需要则坚决不用;手机更不是大学生身份、经济条件的好坏标志,大学生必须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以学业为重,专注课本,较快实现注意力转移,人机分开。
3.学会释放压力。现代的大学生,学习、生活和交友压力大。因此,在课余生活中,应积极参加班级、社团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加强人际的心灵、心理直接沟通,学会增加生活情趣和多样化的娱乐活动,来释放压力。生活丰富多彩了,自然就不会依赖手机和网络了。
4.学会规划。大学生升入高校,是有十分明确的学习目标的,需要学习、掌握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很多,必须学会科学规划好自己大学的四五年黄金人生,有目标才会有动力,有规划才会不会迷失方向,不会沉迷手机或电脑游戏,学会为自己的职业做短期和长期的规划,并朝着规划的目标去努力,不断追求不断进步、不断总结、不断成功,真正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5.积极引导,严格监督,切实变控为用。学生压力大,除了大学生本身的原因外,社会大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学校、家长、老师、朋辈之间必须将制度管理、心理关心零距离跟进,及时发现问题,认真个案分析,对“手机控”学生及时给予关心,科学引导,共同商议解决办法,严格监督,将“控”与“学”置换,调整情绪,学会自我把控,切实变控为用。
参考文献:
[1]胡启先主编.心理学原理与应用.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3.
[2]燕良轼等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8.
[3]严晓澜等.心理警钟.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9.
[4]张殊岐.论文《加强学生班级组织建设,营造学生成才良好氛围》参加湖南理工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获得贰等奖,湖南理工学院党委宣传部,2007.9.24.
[5]张殊岐.论文《论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载于《文教资料》,2010.5(13).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141-2214.html大学生使用手机论文范文10篇
相关文章:
社交礼仪基本常识01-12
初中优美的句子01-13
国家安全教育日爱国句子摘抄09-06
英文伤感签名最新语录07-26
设备维修质量承诺书12-20
在职的工厂离职证明11-09
大连解除劳动合同证明书08-15
自主招生校长推荐信07-16
《正能量》读书心得09-18
实验心得与体会08-16
新编的龟兔赛跑作文01-13
人鱼与飞鸟,海空作文1000字12-14
元旦的作文300字11-21
初中一言一行总关情作文10-28
2025上半年天津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费用、缴费时间及入口(1月12日24:00截止)01-07
浙江工商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宁波大学/浙江科技学院```哪些专业比较好??谢谢09-28
《曲江其二》翻译及赏析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