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文化安全 高校 人文素质教育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明显和斗争尖锐复杂的新形势,增强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抵御国际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紧迫。可见,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已上升到战略地位。这一现实背景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拓宽了视域。
随着全球化向纵深方向的不断发展,“文化安全”日益成为事关国家安全的重要课题。不同学者对“文化安全”的含义有不同理解,本论文所及“文化安全”是指:国家防止异质文化对民族文化生活渗透和侵蚀时,保护本国人民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制度不被重塑和同化的安全。
一、文化安全视域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二十一世纪,面对严峻的文化安全问题,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强势经济的文化植入、“文化霸权主义”、文化网络化等异质文化,使一些高校学生理想信念发生动摇,主流文化价值观念受到扭曲、侵蚀和消磨,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文素质教育形势严峻。
(一)高校管理层面:轻人文、重专业,对文化安全重视不够。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存在“轻人文、重专业”现象,为增强学生专业技术能力而过分强调市场化和商业化,以至于忽略了教育最根本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和境界、人格和精神、德性和智慧,出现了人文素质教育的“盲点”,导致人文素质教育难以深入推进。在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这种情况尤为突出,高校管理层面大多在办学理念上十分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分强调职业技能的传授,往往将其简单理解为纯粹的职业培训场所,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却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进而影响学生自觉维护文化安全的意识和能力。
1998年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特别提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指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与自觉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之间存在必然联系。但事实上,有的高校教育管理者对人文素质教育认识还很肤浅,对文化安全重视不够,很少基于文化安全视域思考当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他们没有意识到文化安全视域下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导致高校在文化安全教育方面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这一重要阵地,这也恰好反映了一些高校管理者对人文素质教育认识的狭隘性、片面性。
(二)高校教师层面:观念陈旧,教学模式单一,维护文化安全力度不够。
教师是任何教育改革推进过程中的关键,而教师的教育观念往往主导着教育研究的方向。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师受“轻人文、重专业”思想影响,不同程度存在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基本处于缺失状态。高校专业教师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关注的是学生的专业成长,强调的是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缺乏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意识,很少基于文化安全视域考量专业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渗透。当前,有些高校教师在课堂上过分夸大发达国家的科技文化水平,这种做法容易引起学生对西方文化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也是高校教师维护国家安全文化力度不够的表现。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核心内涵在于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为促进学生发展大多开设了人文素质课程,如何激发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程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努力为二十一世纪培养具有职业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当前人文教育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然而,不少人文素质课程教师观念陈旧,对人文素质课程的认识存在偏差,在对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时没有有效地利用人文课程这一重要阵地发挥维护文化安全作用:一方面,部分人文素质课程教师往往把人文素质教育与高校毛概、思修课程混淆。另一方面,又有部分人文素质课程教师误把人文素质课程等同于专业课程,重点关注课程中的人文知识,这两种陈旧的观念不利于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以至于不少人文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讲授式、注入式教学法,习惯采用说教与灌输方式,教学设计缺乏新意,教学模式单一,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效果不佳。
综上所述,无论专业教师还是人文素质课程教师对自身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应起的作用缺乏精准定位,对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缺乏研究,对人文素质教育在文化安全视域下的历史使命认识不深,自觉维护文化安全力度不够。
(三)高校学生层面:人文素养欠缺,文化安全意识淡薄。
我国高等教育和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重专业、轻人文”倾向使部分学生的知识价值观出现了偏差,盲目夸大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忽视其自身人文素质的养成。二十一世纪,随着互联网时代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信息高速化给当代大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在高度共享信息资源的同时,一些打着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烙印的不良思想与价值观也随之而来,一些高校学生在面对不同文化和思想撞击下迷失了自我,轻易摈弃了我国几千年传承的优秀文化。究其原因,核心因素在于部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导致文化安全意识淡薄,辨别真伪能力下降。
目前,即使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抓手的人文素质课程也未引起学生的重视,其育人功能的实现难以得到保证,这从人文素质课程教学现状中可略窥一斑。在人文素质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一些学生往往持一种消极态度对待人文素质课程学习,学习动力明显不足,表现为:有厌学情绪,认为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枯燥无用,甚而逃课;课堂上玩手机、打瞌睡、聊天现象屡见不鲜;课后不愿参加健康有益的校园活动,不愿主动利用各种学习途径开阔人文素质视野,而是沉迷于网络世界。对人文素养欠缺、文化安全意识淡薄的大学生来说,互联网上自私自利、人欲横流、金钱至上等西方价值观在他们身上会逐步形成一种稳定的文化心理和自觉的价值取向,从而丧失正确的价值观,最终影响学生的成才和终身发展。
二、文化安全视域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许多学者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随着文化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具有新的意义。
(一)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是强化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的需要。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全部智慧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维系一个国家的精神纽带,是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明确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大学生作为特殊而重要的群体应成为时代的引领者,他们代表着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文化安全意识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密切相关。因此,大学生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树立起正确的文化安全观。强化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着重于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的教育,借助高校的人文社科及自然科学的研究活动,有利于把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提升到学术化的高平台,从而帮助大学生在认知、价值和审美相统一的学术情境中,以较高的人文素养坚守“做人”的立场,使大学生在扑朔迷离的文化现象中分清是非、明确方向,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确定价值取向并作出道德判断,自觉抵制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因此,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是强化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的需要。
(二)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增加生活情趣,培养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达观的思想境界,而且有助于大学生开拓思路、完善知识结构,培养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及创新能力,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应用与创新等,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被称为“90后”,他们生来手握鼠标,享受数字生活,他们甚至还不懂阅读,就已经认识了计算机图标,他们是数字的一代,他们的健康成长与祖国的未来发展密切相关。如何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引起教育者的关注与研究。事实表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可以积极有效地引导大学生思考、探索人生目的,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世界之间应建立怎样的合理健全的关系这样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进而建立起精神信念,包括信仰,自觉强化文化安全意识,从而为大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不断地开拓精神的自由空间,在发展个人爱好、兴趣中充实与发展个性,提升精神境界,开掘与发展形象力、审美力、思维力与创造力。一言以蔽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三)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
苹果产品风靡中国,从耐克、别克到西门子,中国消费者对西方品牌的喜爱甚至远远超过国内的同类品牌。情人节、圣诞节的备受追捧,似乎都表明中国正越来越西方化,这种西方化现象在高校学生中普遍存在。“西方化”带来的不仅仅是消费文化的渗透,其实质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蜕变,中国的传统观念、民族文化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大学生自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意识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责任。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向青年一代弘扬民族文化传统,阐述民族文化精神,促进民族文化认同,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历史使命。民族精神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民族成员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民族精神的隐性表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突出民族精神,让高校学生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从而使心灵上有一种归属感,这也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高校是各种思想进行交融和传播的前沿阵地,是培养国家人才的摇篮,通过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将本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植根于大学生心中,使他们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自觉地维护祖国的文化安全。
三、文化安全视域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一)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动力。
要改变文化安全视域下的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就必须创新高校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模式已成为共识,唯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从而帮助学生获得人格成长。高校人文素质课程教师担负起高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任,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学习评估体系等都应进行创新,以充分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当前,在高校人文素质课程教学过程中,传统的讲授式、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已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人文素质课程教师应突破狭窄、封闭的设计思路,改变以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努力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充分想象的空间。为此,有必要加强教学方法的多样互补性研究和尝试,积极探索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交往式”、“合作式”、“讨论式”的人境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中心由过去的“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移。同时,在沿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基础上,创新教学手段,充分有效地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技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为改变人文素质课程教学现状,应建立一个灵活的多元的学习评估体系,创新人文素质课程考核形式:一篇文章、一份试卷、一份调查问卷设计、一份调查报告、、一份人物采访记录等都可以作为人文素质课程的考核形式。通过多元化的考核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使学生不仅关注课堂教学,还能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人文素质课程考核形式必须是开放的、多元的、动态的。教师应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让学生在学习任务完成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增强成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文素养。
(二)创造人文环境,提升文化品位。
一所大学的环境往往成为反映其办学水准、体现其办学思路的名片。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部分高校的合并重组,其办学软硬环境均遭遇挑战,不少高校现有的文化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师生的现实需求,导致其人文环境缺失,文化品位不高。打造优美健康、生态良好、设计合理、功能齐全、和谐流畅的现代化人本校园文化有助于实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提高高校师生的文化安全自觉性。
高校创造人文环境要尊重师生员工的价值选择和个性特点,根据价值追求多元性和个性发展差异性特点,体现出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严谨与自由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及共性和个性的交融。①从硬性环境角度加强人文氛围营造,应从校园自然环境入手,使校园的一草一木、一园一屋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同时,关注校园整体景观环境的规划与设计,将校园环境风格与校园品牌特色相对统一与协调起来,既体现学校的特色和风格,更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反映学校的人文价值取向,把校园的公共场所规划建造成为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活动区,营造健康高尚的人文景观氛围。从软性环境角度加强人文氛围营造,应从校园文化活动入手,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精品校园文化活动,如学术活动、文艺活动、科普活动等等,有利于丰富师生的文化生活,提升大学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从而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
(三)丰富第二课堂,推进人文教育。
高校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第一课堂,但仅仅依赖于开设几门人文素质课程是远远不够的,高校管理者和教学人员应积极开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人文素质教育重视逻辑思维的锻炼,重视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具备人文精神,拥有正确的人生态度,其中第二课堂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因此,加快第二课堂的建设对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积极意义。第二课堂的形式应是丰富多彩的:高校可以通过各种社团活动,将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组织起来,发挥各自学术专长和优势,相互取长补短,尤其是以此为载体发散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综合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其次,各高校可以依据学生情况及师资力量增设一些人文社会类的选修课、特色课程、项目培训等。此外,要利用学校现有的德育基础,积极发挥“两课”的作用,寓人文素质教育于“两课”教育之中,把人文精神渗透到两课教学中,对于推进人文教育、增强当代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必须面对的最重要的第二课堂,大学生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才有可能真正发现新问题、形成创新意识。为此,应将人文素质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行业,使其在实践中了解国情、认识社会,调整自我、改造自我,促进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建设,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总之,社会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大课堂,是人文素质教育的落脚点,人文素质教育不能脱离或者回避现实。离开了现实社会,人文素质教育便会曲高和寡、苍白无力。②
注释:
①贺建民,邓成超,肖蕙蕙.大学的文化使命及和谐大学文化构建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9).
②王宪玲,陈立媛,赵丽娜,杨晓萍.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9(7).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教高司,1998.
[2]王代滨.新时期大学生文化安全教育的思考.思想研究,2008(3).
[3]虞筠.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思想研究,2007,24(5).
[4]李庆春.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方略探究.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
[5]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周亦乔.2004届,全球化时代的高校文化安全教育.
[6]崔满明.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探讨.当代教育论坛,2010(4).
[7]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8]杨海蛟.关于农业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06(6).
国家安全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为适应国家对人才结构调整,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更好地促进全日制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发展。本文主要从人才培养目标、招生与学制、课程教学体系、专业实践教学、导师队伍建设和质量监督评价六个方面对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为国内其他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全日制;安全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
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yjg123024
一、引言
2009年3月,教育部发文决定自2009年开始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并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重庆科技学院作为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试点单位之一,学校的安全工程学院也于2011年11月被授予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点,并于2012年迎来首批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1]。由于是首次招收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国内各高校大多都缺乏此类学生的培养经验,在培养模式上也几乎“毫无建树”,而近年来,国内各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数呈现迅猛增长的趋势,探索出一套符合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型培养模式,是当前相关培养院校急需研究的课题[2]。为了适应安全专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目前有更多的安全领域专家把安全教育改革的重心转向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使其成为现阶段安全教育改革探索的热点课题,安全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成为培养高层次安全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现状分析
无论从全国还是重庆来看,安全工程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具体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安全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深刻变革的过程中,安全生产面临诸多新问题、新要求。国务院确定了“到2020年全国安全生产状况实现根本性好转”的目标。目前,我们国家的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2010年全国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高达7.9万人,亿元GDP事故死亡率是发达国家的近8倍。我国安全生产基础仍然薄弱,尤其是安全生产人才方面存在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科技人才匮乏、人才培养与安全生产及管理实际需求脱节等突出问题。
(二)安全生产人才比较紧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严重缺乏
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安全生产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2010年至2015年,从事安全生产的人员总量将从419万人增至670万人;至2020年,要达到860万人。同时要求:“相关专业(安全生产)的人才比例需达到50%以上;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为1:4:5。根据规划,到2020年,全国从事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的人才总量将达到8.7万人,年龄结构、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重庆区域经济迅猛发展,急需大量高层次安全生产管理人才
西部大开发、重庆大发展,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市委、市政府提出“人人重庆,和谐平安”的战略目标,并且重庆作为全国唯一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区,急需大量安全生产专业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一是高层次企业安全生产人才缺乏。在重庆现有4万余名企业安全生产人员,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不足1万人。二是高层次安全生产监管人才缺乏。重庆全市安监部门安全监管人员共6307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1293人,占21%。为提升安全监管人员素质,重庆市安监局计划每年支持30人进修安全工程硕士研究生。三是安全生产技术服务人才缺乏。据调查,重庆市安全生产技术服务机构如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安全生产科学研究机构、国家职业危害实验基地等每年需安全工程硕士人才约30人。因此,重庆市每年对安全工程硕士人才的需求量至少260人。重庆科技学院在石油、化工、钢铁、建筑等领域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办学优势,在重庆科技学院开展工程硕士安全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加快高层次应用型工程硕士培养,实现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互补,具有不可替代性。综上所述,随着国家和重庆市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面对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加快培养大批高层次应用型安全人才已迫在眉睫。
三、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六要素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培养理念指导下,根据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需要,为研究生构建的较为稳定的教育结构及其运行方式和运行机制的总称[3]。根据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设置目的,参照国内外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先进理念,提出研究生“六要素”培养模式,即人才培养目标、招生与学制、课程教学体系、专业实践教学、导师队伍建设和质量监督评价六个要素。
(一)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对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更高。研究生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专业硕士研究生,如果单纯的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就无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从事科研工作方面应当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能对国家、社会的经济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在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中,实践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把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贯穿于实践教学的每个环节[4]。对于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更加注重实践性,而目前社会急需的是创新能力。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先进安全理念和良好职业素养,具备较强的安全监管执法能力、生产现场安全设计能力、安全生产检测检验能力、生产安全风险控制能力,获得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相应的训练水平,能够在安全生产管理、石油天然气化工、矿山和建筑等高危行业、安全技术服务机构、政府监管部门等适应安全工程领域实际工作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安全生产技术和管理人才。
(二)招生与学制
招生是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起点,学制则可保证质量[5]。研究生入学的招生规模要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针对目前专业领域即将或相对饱和的现状,招生规模应采取适当的缩减措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习时间短,就业目的性强,具有独特的职业导向性。学制一般指受教育者的受教育年限,设置非常灵活,如美国大多专业学位的学制是1-2年,远程教育一般在3年[6]。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主要采用学年制,大部分采用的是“1+1+1”的培养方案,这与个别学生或者个别专业的特征不相吻合,难以适用。我们可以采用“一年三学期制”,课程学习一学期,学位论文一学期,时间大体均衡,专业实践则随着学生和实践单位的需求而不断调整,半年或半年以上甚至一年的实践,这样学制就可以发生弹性化的改变。
(三)课程教学体系
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充当体现教育思想载体的“角色”,因而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要反映其实践性、前沿性、开放性。为实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其课程设置既要体现本专业基本理论以及方法,又要能反映本专业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及前沿发展动态,因此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一定要凸显特色。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在课程设置原则上重点强调专业实践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与安全领域的执业资格认证体系相衔接。根据生源类型、培养基地需求、岗位资质、就业面向等因素,构建由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两部分组成的模块化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包括公共课、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核心课程:包括防灾减灾工程、系统可靠性分析、安全检测与监测技术、作业危害分析、安全工程领域前沿技术、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等课程。
(四)专业实践教学
专业实践教学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点。专业实践教学既是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从事科研能力的主要“帮手”。实践教学是树立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质量是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首先要遵照因材施教的基本思想,综合多方面考虑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诸多不利与有利因素,摒弃不利因素,汲取有利因素。此外,应当建立健全各项实践教学规章制度,落实和完善各项实践教学相关管理规定,切实保证实践教学质量。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的实践教学由实践教学计划、内容和方法、手段以及考试考核等环节组成。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落实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办法,研究生处与实践教学管理科积极开展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工作,逐步建立实践教学的信息反馈体制,客观、真实反映实践教学质量。
(五)导师队伍建设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强化案例教学,所有这些都需要拥有丰富实践经验教师的参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由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指导。这种制度一方面可以帮助研究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企业单位按照需要培养人才。目前,对导师的选聘,校内导师通常以学校现有研究生导师为基本遴选范围,对于企业导师的选择大多是具有本科及以上学位或副高级别以上职称、专业精深、职业素养高且有较多科研成果的专家。因此,为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应该建立导师“能本策略”、“能进能出”的弹性化管理制度,废除导师终身制,营造动态激励机制,不断输入新鲜血液,保持导师队伍的生机和活力。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采取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的方式。全日制的研究生采取进校后先学习部分课程,到企业学习并发现问题、回学校学习、再回到企业解决问题的培养方式,即采取“学校+合作企业+学校+合作企业”的培养方式。全日制研究生要求在企业工作的时间累计不少于1.5年。
(六)质量评价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论文质量评价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质量的基本保障,毕业论文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统一反映,也是高校教学质量水平的直观体现。重庆科技学院在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质量管理方面,有着严格的把关。在学生论文选题及其现实意义、指导、中期答辩、评审专家小组全程监控,这样可以有效检验学生的基本科研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如研究方法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论点的科学性,论文结构层次的完整性与合理性,文字水平、图表运用技巧,论证的逻辑水平,广度与深度运用理论的程度,研究材料事实的可靠性与代表性,结论的价值等进行质量保障,进而可以提高研究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包括校内质量体系和校外质量体系两个方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质量由校内质量体系提供基本保障,利用校外质量体系监督和促进。重庆科技学院设立专门负责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管理的机构,负责规划实施管理招生录取、学制安排、专业实践、培养质量监督等相关事宜。例如重庆科技学院监督人员选择学科专家、企业专家以及学生代表共同对整个培养过程进行监督管理;质量反馈体系由学校、社会和研究生共同参与,整个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运行结果需依靠学校、社会和研究生个人的及时反映,并能得到三方主体的重视。可采取信息化平台的方式,对学生的管理、质量监督以及反馈都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进行,这样方便对学生进行实时管理。并且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评价中更加注重社会企业的参与,企业及时反馈学生工作情况和就业现状,可以更好地推动学校及时调整培养计划和规模,使专业学位硕士成为推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发展的动力。
四、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的实施
以重庆科技学院下属二级学院——安全工程学院为例,2006年5月,经重庆市教委批准,由重庆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与重庆科技学院共同组建下,重庆安全工程学院在重庆科技学院挂牌成立。安全工程学院安全工程实验中心是重庆市安全工程人才培养基地的重要实践教学平台,同时也是重庆市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的重要科技研发、安全检测检验社会服务平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创建安全保障型城市建设方面成绩斐然。重庆市安全生产科学院(中国安科院重庆分院)于2008年在学校挂牌成立,2010年10月重庆市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技术中心在重庆科技学院挂牌成立。学院开设安全工程、化工安全、建筑安全三个专业,现有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87名,拥有国家级职业危害实验基地1个,2个国家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省级重点实验室,分别是“重庆市非矿山安全与重大危险源监控实验室”与“重庆市职业危害检测与鉴定实验室”,学院拥有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5个、重庆市检测检验中心1个、消防技术服务中心1个[6]。学院安全工程领域涵盖煤矿、非煤矿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冶金等工业领域,主要培养方向有:(1)安全管理工程。安全管理工程主要利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管理机能、控制来自自然界的、机械的、物质的不安全因素及人的不安全行为,避免发生伤亡事故、保证职工的生命安全与健康,保证生产顺利进行。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现代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过程风险评价技术等。(2)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技术与工程研究方向主要以非煤矿山过程中灾害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过程控制中的安全基本理论与工程技术为研究对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化理论及新技术的基础理论,开展行业系统安全分析与评价、预防和控制的关键技术应用研究。(3)职业卫生工程。职业卫生工程主要研究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改善劳动条件,开展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的基础理论、现代职业安全健康技术标准及管理标准化、职业危害检测检验方法,职业危害控制及防护工程技术等研究。
(一)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在制定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时,根据国家目前安全工程领域对安全生产、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实际需要,同时结合学校安全工程学院对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素质要求等,科学合理的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且根据实践运行中学生的理论知识水馈情况对人才培养方案作出相应的合理调整。参照全日制安全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特点,经学院研究生教学管理小组的共同研讨,学院把研究生课程体系拆分为三大模块,分为学位课、非学位课及实践环节。实行学分制,总共为47个学分,其中学位课有27个学分,非学位课有8个学分,实践环节有12个学分。研究生第一学年及第二学年上半年为课堂教学与校内实践环节,研二下半学年及研三学年为毕业设计及校外实践环节。2016年9月25日,安全工程办学十年总结大会暨2016年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国际学术论坛在重庆科技学院隆重召开,与会各专家教授耐心为学生召开“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领域学科前沿讲座”,为学生们讲授安全领域前沿科学知识。
(二)优秀的教师队伍建设
在师资配置方面,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选聘的是具有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思想素质高、教学履历丰富、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且拥有较多科研成果的骨干教师。此外,学院定期从消防部队、重庆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单位聘请技术水平卓越和管理经验丰富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来授课,学院鼓励任课教师编安全工程领域适合专业硕士使用的教材。目前,学院研究生导师参与编撰和主编了《安全学原理》《化工过程与装备安全技术》《化工安全》《职业危害控制技术》《实用管理心理学》等5部专著和教材。同时,学院每年遴选优秀的骨干教师到国外一流大学进行学术访问及科学研究,主讲教师还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注重研学结合,不断更新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以便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保证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质量。
(三)优秀的实训平台建设
重庆安全工程学院安全工程实验中心秉承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使命,开拓进取、追求卓越。安全工程实验中心承担“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任务,在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实验教学理念、建立的实验教学体系、提出的整体建设方案特色鲜明,人才培养效果显著,示范引领作用明显,在安全生产行业领域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根据学校和学院的“十三五”发展规划,安全工程实验中心将以学校应用型技术大学改革试点为发展契机,进一步完善以安全工程为主体,消防工程和职业卫生工程为两翼,安全生产检测检验和安全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不断增强安全生产监管技术支撑保障能力,强化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将安全工程实验中心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特色的国内一流安全工程人才培养、安全科学研究、安全科技成果转化、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一体化基地。实验中心教学团队成员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侧重于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工程应用型人才。通过邀请高级工程师开展专业知识讲座与校内实践基地的实训以及校外企业的实习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借助教师的科学研究前沿项目或工程实际项目、学生的各种竞赛项目和科技创新项目,使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机会大大增加,提升了学生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近年来,学院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重庆市教委、重庆市安监局、重庆建工集团、重庆燃气集团、重庆消防总队、重庆高新区消防支队等17家企业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建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与中石油合作共建“石油工程综合实践教学平台”,与重庆市安监局合作共建“安全工程综合实践教学平台”,与重庆市教委共建“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学院充分利用拥有的国家甲级资质安全评价所,不仅为政府安全监管、企业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服务,同时为教师实践能力提升和学生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
五、结语
目前国家大力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研究这个特殊群体的特点和把握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规律,不断创建和优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才能真正完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重庆科技学院作为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试点单位之一,属于办学水平较高、特色鲜明、能够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要、且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地方高等院校。全日制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思考。
作者:邹碧海 周世靖 寇娜 单位: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傅永春.学位授权审核改革新形势下地方民族高校学科建设刍议[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3(1).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141-2290.html国家安全教育论文范文10篇
相关文章:
大学四年学习的计划书11-23
亚冬会宣传口号11-09
纪律自查报告范文10篇08-15
大学生简历的自我介绍08-02
唯美的早安问候语语录摘录08-10
教育培训年度工作总结 个人(优质十五篇)01-07
仓储部年终总结07-07
单位的工作证明11-09
小学班主任培训感想12-14
期中考试表彰教师代表发言稿11-29
致长跑运动员广播稿10-26
2024年暑期教师专业培训心得体会09-18
调皮可爱的小伙伴小学作文400字12-14
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作文1000字07-23
成语故事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