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艺术鉴赏论文范文第1篇
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瓦和瓦当在西周中晚期,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发达。最具有代表性的瓦当是汉代的瓦当,它极具装饰美感,成为中国古建筑最有代表性的艺术语言。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建筑方面也取得了很多重要进展。西汉时期以长安为中心的宫殿建筑,如长乐宫、未央宫、明光宫、北宫、桂宫、建章宫等,规模宏大壮丽,而在这些建筑上必用瓦当以显示皇家的气派与威严,这就为瓦当在汉代大放异彩奠定了广阔的发展基础。
瓦当的图形美
汉瓦当图形十分丰富的,有文字图形、动物图形,植物图形、吉祥图形和象征图形。以动物图形最为优秀,除了有代表性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瓦当外,还有龙纹、蟾蜍纹、玉兔纹、鹿纹等品种繁多,造型生动,形神兼备。这类题材的瓦当,既是对动物形体的崇拜,又是对生命活力的向往,具有自然的美和浪漫的美。
文字图形在汉代汉瓦中占的数量最大,具有突出的地位,内容多吉祥颂德之辞,例如“千秋万岁”、“与天无极”、“万寿无疆”等,绝大多数为阳文,字数从一到数十不等。字体有小篆、鸟虫篆、隶书、真书等,布局疏密相间,用笔粗犷,成为中国陶制品中独具魅力的珍藏。吉祥图形瓦当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云纹,这种瓦当一般在圆形上作四等分,各饰一卷云纹。圆心饰以多为圆钮,或饰以三角、菱形、花瓣纹等。其变化比较多,或四面对称,中间以直线相隔,形成曲线与直线的对比;或作同向旋转,富有节奏感。瓦当上饰以云纹,耸立在屋檐,形象的显示了祥云缭绕,瑞气东来。这类图形是对现实生活中具体形象的高度概括、提炼和抽象,具有抽象的美。
瓦当的造型美
瓦当的造型包括瓦当自身体积的造型和瓦当上所饰图案的造型。汉代瓦当瓦头一般是半圆形和圆形,圆弧是一种富有动感和韵律美的造型,作为纹饰造型的背景和映衬,更容易表现画面动静关系,充分发挥瓦当自身体积造型的衬托作用。人们常用“秦砖汉瓦”来形容秦汉两代在建筑材料方面的成就。汉瓦当在成熟期的制作是当面和筒瓦的一次成型,通常瓦当的制作主要有几个步骤:制瓦当坯、续制筒瓦、切割晾干、焙烧。有花纹和文字的瓦当的制作方法,都是先刻出木模,然后用木模在泥胎上压制出图案,将瓦当范放入窑内烧制。因此汉瓦当的造型流畅、朴素浑厚,很少有生硬的刀痕,这种艺术风格与汉代的制陶工艺有一定的联系。
汉代瓦当在图案的造型上,融汇了浪漫主义色彩。如四神瓦当,它是由四种动物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组成的一组瓦当,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分别代表春、秋、夏、冬四个季节。如图1四神瓦当以高度夸张的形体姿态,奔放不羁的线条塑造出生动古朴、豪迈奔放的艺术形象。外轮廓线夸张变形,不做细部的描绘,但这一切却增加了它们力量、气势的美,构成汉代艺术古拙质朴的风格,夸而不饰,饰而不娇。那种蓬勃旺盛的生命,那种昂扬向上、天真狂放的气势,呈现出中华民族整体性的精神。
瓦当构图美
瓦当的美还体现在图案的构图上,多采用对称构图、同心辐射构图和均衡构图,这几种构图能使图案主次突出,节奏明确,画面效果统一,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这种构图考虑到瓦当作为建筑配件,在相当高度的檐头的位置,在有限的面积上,在远视或仰视的条件下,以最明晰的构图实现自己的装饰性。
对称构图是艺术基本的构图形式。它是以中轴线或中心点为支撑,向上下左右配置相同形状和大小的纹饰,使整个画面既庄重大方,又富有节奏和韵律。如图2金鸟瓦当,以鸟的头到尾巴为一条竖直的中心线左右对称,外轮廓线简单概括,线条的组织有主有次、疏密变化有序,使对称构图朴拙中透漏着生命的灵动,画面整体洋溢着飞扬流动的美感。同心辐射构成以圆心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伸出辐射线,如太阳纹,伸出的辐射线条,尤如太阳光芒,给人一种旭日东升、朝气蓬勃的感受。此外有葵纹,图案从运动状态向左或向右旋转,强调图案的相互衔接和画面的完整性,整个画面具有强烈的韵律感和活泼向上的审美情趣。
均衡构图是以一个图形为主体,如四神瓦当,画面虽不对称但是视觉均衡,汉代表现动物的纹饰主要是这种构图,画面自由舒展,不拘一格,都有一个主体纹饰占去画面绝大部分,以不对称的灵活构图烘托出形象的动感,以朴拙生动的线条勾勒出一种单纯、烂漫的生命形象,整个画面古拙朴实,构图饱满。
结语
建筑艺术鉴赏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化习俗;建筑工程;艺术设计;影响
文化习俗是一种特定的文化活动,是一个国家长期发展的产物,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在建筑行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为了增加建筑工程的人文气息和文化内涵,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工程的过程中,普遍的应用文化习俗这一元素,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建筑工程的艺术设计的品味,满足现代社会和人们对建筑工程的要求,从而促使建筑企业能够获取较多的社会经济利益。
1文化习俗和建筑设计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首先,在生活中产生艺术。对于建筑物而言,它除了能给人们一个遮风挡雨的住所以外,同时还具备文化价值以及审美价值,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仅限于人们生存的环境,它可以直观的反映出人们的文化习俗。建筑物中无论是外观还是形式,都是人们对生活的切实反映,只有真正经历过、感受过才可以将这种精神以及文化习俗反应在建筑艺术设计中,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文化。其次,文化习俗可以为建筑艺术带来可观的经济来源。不同的建筑艺术可以体现出不同的文化习俗,它是人们对艺术的欣赏,同时也是精神文明方面的享受。所以,具有不同特色的建筑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地域色彩,地方政府可以作为一种旅游资源,不仅能够提升建筑设计的艺术风格,同时还可以增加建筑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文化习俗的应用,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发展和进步得到有效的促进,在建筑艺术设计过程中可以充分的体现地方的文化习俗,两者之间是存在密切的联系,是不能够分离的。
2建筑设计受到文化习俗的影响
2.1建筑艺术会受到文化习俗差异的影响由于各地的文化习俗不同,所以在世界不同的建筑物中,它们的建筑艺术都有着天壤之别,主要体现在多种方面。例如东方建筑与西方建筑,建筑艺术大多都以古代建筑为核心,因
此这种差异也体现在古代建筑中。首先从建筑风格中就很直观的体现出来:中国一直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自古就崇尚仁恕、宣扬中庸的思想理念。所以在我国的建筑中,有很多具有个性化以及审美价值的建筑艺术都无法彻底的彰显出来,这种建筑创意得到肯定,导致东方建筑艺术单调、缺少创新;而欧美人的个性则十分张扬、具有个性化,加之他们的思想较为开放,没有受到传统理念的束缚,所以欧美建筑都十分具有个性、审美价值也很高,使人看了之后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西方建筑中可以看出西方人的文化习俗。其次,可以从不同的建筑材料中体现出来:对于东方的建筑而言,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用砖木材料,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四合院,它是由四周的房子包围起来形成的一个密闭式格局,体现出了建筑风格的深沉以及内敛,这种建筑风格与东方人的为人处事以及价值理念是密不可分的。
2.2由于文化习俗的不同,因此在建筑艺术上很容易产生歧义
我国地域广泛,且跨度较大,每一个地区的文化习俗都是不同的,所以各个地区的民族在文化习俗上也是有所不同的,这在建筑艺术上也很容易有矛盾产生,而产生这一矛盾的因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个方面多导致的。第一点就是利益趋势,这让建筑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的;第二点就是地域不同所导致的,不同地域的人在看待事物上,或者是看待事物的观点也是有所不同的,还有人们的价值观念以及思想理念上也是对建筑艺术有所影响的,这样就会让矛盾更加凸显出来。但是在时代不断发展过程中,人们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融合,人们也更乐于将自己的文化习俗拿出来新事物去进行比较,最终对自己的选择还是比较认可的,对外来事物和外化思想也就更难以接受。对于建筑艺术而言,具有一定的审美范围,随着现在民族的不断融合,与人类民族文化以及文化习俗的进程也相一致。因此若是想在建筑艺术上更上一层楼,吸收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信仰以及建筑艺术设计中的精华,用包容的心去接受不同的风格建筑艺术,取长补短,创造出更多、更优质的建筑。
2.3为使建筑艺术内容更加丰富,应当让文化习俗相互融合
为了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宣扬,建筑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艺术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兼收并蓄,对于各种建筑中精华和优点进行充分的汲取和有效的借鉴,尤其需要加强对不同民族文化习俗的建筑优势的借鉴和重视,这一项工作需要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工程艺术风格过程需需加强重视,因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能够受到普遍的欢迎。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已经得到实现,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也得到了很大的加强和深入,彼此之间的文化习俗也能够进行相互的借鉴和融合,因此建筑设计人员可以将不同国家文化习俗融合之后形成的优秀部分运用到建筑工程的设计当中,并以此作为设计建筑艺术风格的灵感,同时为了加强设计的与众不同,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加以改造的,构建一种新型的文化艺术。通过设计人员的设计古,可以增加我国建筑艺术和别的国家的建筑艺术等风格相统一,有利于提升我国建筑设计的艺术品位。通过建筑艺术的逐渐融合,促使国外的建筑中蕴含我国的建筑文化习俗,同时在我国的建筑设计中也体现着国外的建筑设计风格,这样一来,全世界不同地方的人们在建筑设计中文化习俗的融合基础上,对建筑的这种设计理念能够逐渐的接受。所以,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之间应该加强交流与合作,对彼此的文化习俗做到相互尊重和借鉴,从而提升本国建筑艺术设计的水平,促使建筑艺术设计效果更加的丰富多彩。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建筑工程呈现各种各样的形式,其中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是一种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由于人们对建筑工程的鉴赏呈现不同的看法,从而促使建筑工程体现不同的艺术设计。由于人们审美视觉存在较大的差别,造成建筑艺术设计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但是文化习俗是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文化现象,没有优劣之分,只是呈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存在不同,因会建筑工程设计对文化习俗的应用,促使建筑设计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程宏.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J].时代文学,2012(10).
[2]胡礼庆.探讨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J].房地产导刊,2013(10).
[3]张玮玮.浅谈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J].文学与艺术,2011(2).
[4]冯小刚.论文化习俗与艺术设计[J].新农村(黑龙江),2012(1).
建筑艺术鉴赏论文范文第3篇
文化习俗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已经渗入到社会各行业的发展中,尤其是建筑行业。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会广泛的应用到文化习俗,能够极大的增加建筑设计的艺术氛围,同时还能够体现建筑设计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对提升建筑工程的艺术气息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现本文就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进行探究,仅供交流借鉴。
关键词:
文化习俗;建筑工程;艺术设计;影响
文化习俗是一种特定的文化活动,是一个国家长期发展的产物,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在建筑行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为了增加建筑工程的人文气息和文化内涵,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工程的过程中,普遍的应用文化习俗这一元素,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建筑工程的艺术设计的品味,满足现代社会和人们对建筑工程的要求,从而促使建筑企业能够获取较多的社会经济利益。
1文化习俗和建筑设计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首先,在生活中产生艺术。对于建筑物而言,它除了能给人们一个遮风挡雨的住所以外,同时还具备文化价值以及审美价值,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仅限于人们生存的环境,它可以直观的反映出人们的文化习俗。建筑物中无论是外观还是形式,都是人们对生活的切实反映,只有真正经历过、感受过才可以将这种精神以及文化习俗反应在建筑艺术设计中,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文化。其次,文化习俗可以为建筑艺术带来可观的经济来源。不同的建筑艺术可以体现出不同的文化习俗,它是人们对艺术的欣赏,同时也是精神文明方面的享受。所以,具有不同特色的建筑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地域色彩,地方政府可以作为一种旅游资源,不仅能够提升建筑设计的艺术风格,同时还可以增加建筑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文化习俗的应用,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发展和进步得到有效的促进,在建筑艺术设计过程中可以充分的体现地方的文化习俗,两者之间是存在密切的联系,是不能够分离的。
2建筑设计受到文化习俗的影响
2.1建筑艺术会受到文化习俗差异的影响
由于各地的文化习俗不同,所以在世界不同的建筑物中,它们的建筑艺术都有着天壤之别,主要体现在多种方面。例如东方建筑与西方建筑,建筑艺术大多都以古代建筑为核心,因此这种差异也体现在古代建筑中。首先从建筑风格中就很直观的体现出来:中国一直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自古就崇尚仁恕、宣扬中庸的思想理念。所以在我国的建筑中,有很多具有个性化以及审美价值的建筑艺术都无法彻底的彰显出来,这种建筑创意得到肯定,导致东方建筑艺术单调、缺少创新;而欧美人的个性则十分张扬、具有个性化,加之他们的思想较为开放,没有受到传统理念的束缚,所以欧美建筑都十分具有个性、审美价值也很高,使人看了之后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西方建筑中可以看出西方人的文化习俗。其次,可以从不同的建筑材料中体现出来:对于东方的建筑而言,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用砖木材料,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四合院,它是由四周的房子包围起来形成的一个密闭式格局,体现出了建筑风格的深沉以及内敛,这种建筑风格与东方人的为人处事以及价值理念是密不可分的。
2.2由于文化习俗的不同,因此在建筑艺术上很容易产生歧义
我国地域广泛,且跨度较大,每一个地区的文化习俗都是不同的,所以各个地区的民族在文化习俗上也是有所不同的,这在建筑艺术上也很容易有矛盾产生,而产生这一矛盾的因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个方面多导致的。第一点就是利益趋势,这让建筑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的;第二点就是地域不同所导致的,不同地域的人在看待事物上,或者是看待事物的观点也是有所不同的,还有人们的价值观念以及思想理念上也是对建筑艺术有所影响的,这样就会让矛盾更加凸显出来。但是在时代不断发展过程中,人们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融合,人们也更乐于将自己的文化习俗拿出来新事物去进行比较,最终对自己的选择还是比较认可的,对外来事物和外化思想也就更难以接受。对于建筑艺术而言,具有一定的审美范围,随着现在民族的不断融合,与人类民族文化以及文化习俗的进程也相一致。因此若是想在建筑艺术上更上一层楼,吸收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信仰以及建筑艺术设计中的精华,用包容的心去接受不同的风格建筑艺术,取长补短,创造出更多、更优质的建筑。
2.3为使建筑艺术内容更加丰富,应当让文化习俗相互融合
为了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宣扬,建筑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艺术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兼收并蓄,对于各种建筑中精华和优点进行充分的汲取和有效的借鉴,尤其需要加强对不同民族文化习俗的建筑优势的借鉴和重视,这一项工作需要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工程艺术风格过程需需加强重视,因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能够受到普遍的欢迎。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已经得到实现,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也得到了很大的加强和深入,彼此之间的文化习俗也能够进行相互的借鉴和融合,因此建筑设计人员可以将不同国家文化习俗融合之后形成的优秀部分运用到建筑工程的设计当中,并以此作为设计建筑艺术风格的灵感,同时为了加强设计的与众不同,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加以改造的,构建一种新型的文化艺术。通过设计人员的设计古,可以增加我国建筑艺术和别的国家的建筑艺术等风格相统一,有利于提升我国建筑设计的艺术品位。通过建筑艺术的逐渐融合,促使国外的建筑中蕴含我国的建筑文化习俗,同时在我国的建筑设计中也体现着国外的建筑设计风格,这样一来,全世界不同地方的人们在建筑设计中文化习俗的融合基础上,对建筑的这种设计理念能够逐渐的接受。所以,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之间应该加强交流与合作,对彼此的文化习俗做到相互尊重和借鉴,从而提升本国建筑艺术设计的水平,促使建筑艺术设计效果更加的丰富多彩。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建筑工程呈现各种各样的形式,其中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是一种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由于人们对建筑工程的鉴赏呈现不同的看法,从而促使建筑工程体现不同的艺术设计。由于人们审美视觉存在较大的差别,造成建筑艺术设计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但是文化习俗是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文化现象,没有优劣之分,只是呈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存在不同,因会建筑工程设计对文化习俗的应用,促使建筑设计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作者:孙英明 单位: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程宏.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J].时代文学,2012(10).
[2]胡礼庆.探讨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J].房地产导刊,2013(10).
[3]张玮玮.浅谈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J].文学与艺术,2011(2).
建筑艺术鉴赏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美学 教学改革 探讨
一、建筑美学的介绍
英国美学家罗杰斯?思克拉顿运用美学理论,从审美的角度论述了建筑具有实用性、地区性、技术性、总效性、公共性等基本特征,可看成是建筑美学的创始人。
美国现代建筑学家托伯特?哈姆林,提出了现代建筑技术美的10大法则,即:统一、均衡、比例、尺度、韵律、布局中的序列、规则的和不规则的序列设计、性格、风格等,较全面地概括了建筑美学的基本内容。此外,包豪斯的建筑美学理论与现代主义联系较多,美国建筑大师文丘里则从符号学的角度来探讨建筑的美和审美问题。
建筑美学以如何按照美的规律从事建筑美的创造以及创作主体、客体、本体、受体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为基本任务,其具体内容是: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审美创造与现实生活关系;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建筑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嬗变过程;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建筑艺术的创造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功能;鉴赏建筑艺术的心理机制、过程、特点、意义、方法等。根据当前建筑美学的发展趋势,重点是研究建筑美与城乡环境的关系、建筑美的审美效应、建筑美与山水园林的关系等。
二、教学改革的方式
1.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所具有的形象性、直观性、色彩鲜艳、图象逼真等特点,不仅能为学生创造出生动有趣的具体场景,从而培养学生的认知兴趣,而且能够创造出崭新的不同于现实生活的景象,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兴趣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兴趣越浓,学生的注意力越集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异常活跃。计算机的优势很明显,它能使教学活动突破时空限制,把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结合在一起,并提供人机交互功能,使静止的图文视听化,复杂的内容简明化,抽象的思维过程可视化,知识的发生过程动态化。多媒体教能够很好的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还可以给学生们播放一些大师的讲座,让学生感觉到换了个学习的环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参与讲授。启发教学以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为重要标志。不能一提启发式,就只看举手人数多少。启发式不能单以提问多少来鉴别,不能与满堂问与满堂答来决定。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还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适当的讲授与点拨、使学生顿开茅塞,也应该属于启发式教学。简单的“是非问”不能促进学生思考,这样问得越多反而成为注入式教学的变种。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多给学生一点激励的话语,少些批评,特别是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更不要挫伤他们的自尊心。美国著名作家爱墨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尊心是人性的顶峰。”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是教育工作者的头一条金科玉律。而且他还形象地指出:“对待学生的自尊心要小心得象对待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那样。”这些论述能够给我们以极大的启示,只要教师能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热爱学生的自尊心,消除恐惧心理,学生就会增强自信心,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3.因材施教。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正处在发育成长中的少年儿童。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他们的身心发展。教师安排教学活动,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按照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规律,循序渐进。把学生看作教育的主体,就要努力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每个学生先天素质不同,环境条件也各不相同,因此,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特点,他们对教师施教的影响和反应也就完全不同。教师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学生的主动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4.增加实践环节。建筑美学课程只在课堂上讲述还是很局限的,应该让学生们走出课堂,去看看现实中的建筑,再对建筑进行现场点评,能够更加直观的加深学生的印象。课本上的知识来源与现实中,现实中的东西更能打动人。在实践环节进行前要对学生进行一个系统的教育,说明要去参观的地点,历史渊源,建筑特点,建筑理念等等,让学生们到实地后进行建筑的测绘,把现场的建筑再画到图纸上,这样的效果非常明显。
5.考试的改革。虽然是一门选修课,但是也要进行考试,很多老师都是采用写论文的方法进行,笔者认为这种方法不能够很全面的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透彻,我们可以借鉴西方一些国家对考试的做法。有些国家一门课程结束后,不进行试卷的考试,而是一对一的和进行交流,老师能够占在主导的地位,引导学生回答课堂上的知识。这种方法很实用,建议在一些选修课中进行推广。
结语:教学改革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我们不能因循守旧,应该顺应时代的大潮,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
建筑艺术鉴赏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美术;鉴赏;青少年
文化馆担负着提升青少年艺术素质的重要责任,而利用艺术培训等手段开展美术鉴赏活动,是提高青少年艺术素质的重要手段。美术鉴赏活动是一种艺术审美活动,也是一种富有内涵的审美教育。从目前文化宫开展的青少年艺术培训的内容而言,我认为现行的艺术培训功利性太强,^分强调艺术培训的考级功能,忽视艺术培训的审美教育。主要表现在美术鉴赏活动中浅尝辄止,不能深入揭示美术作品的精神内涵,不能把形式、内容和意义进行有效整合,不能很好地发挥美术鉴赏活动的人文教育作用。从文化宫艺术培训的美术鉴赏活动的方式方法来讲,大多数指导者依然采用传统的师徒传授法,缺少指导方法的多样化。这一切,都使得美术鉴赏活动的审美教育价值大打折扣。本文从文化馆对青少年艺术教育的视野入手,谈谈青少年美术鉴赏活动的基本问题。
一、融入现实生活,体验艺术真味
任何一件富有生命力的美术作品,都源于现实生活。因此,以青少年的“学”为中心的美术鉴赏活动,就要以青少年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把他们的鉴赏目光从书本引向现实生活,让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和体验艺术的真味。一是要引领青少年从现实生活中追寻经典。要让青少年明白,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蕴含经典之美的艺术作品。如具有兰溪精神之韵味的兰花女雕塑,就蕴含着美国自由女神的神韵。美术鉴赏活动中我们可以带领青少年到中洲公园去鉴赏兰花女雕塑。把兰花女与自由女神联系起来,进行对比鉴赏。把美术鉴赏活动与野外写生,诗歌创作结合在一起,从多个层面来鉴赏这座体现兰溪风格的雕塑。又如当今广告牌随处可见。尽管很多广告牌涂画的乱七八糟的,但也有不少很有审美价值的艺术性不错的广告,从这些广告中我们可以发现经典。如世界经典名画《蒙娜丽莎》、《向日葵》、《记忆的永恒》等被不同形式地融入广告画中,产生了非常好的广告效应。因此,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身边并不缺少经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美术经典的神韵和灵魂,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同样可以近距离地审视经典艺术之美。二是引领青少年体验生活中的大众艺术。不同与经典艺术,大众艺术追随的是时尚和通俗,虽然它往往鱼目混珠,常常会混杂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但大众艺术表现形式满足大众审美心理需求,迎合大众口味。因而大众艺术的生活味更浓,更容易为青少年所接受。当然,利用大众艺术进行美术鉴赏活动时,美术鉴赏活动的指导者要积极引导,帮助青少年明辨美丑,把健康的大众艺术推荐给他们。如出现在街道墙体上的一些宣传画、公益广告画,围绕环境保护,美化兰城,交通安全,遵纪守法,和谐家园、计划生育,运动健康等主题,积极宣扬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具有很好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此类艺术作品就十分值得我们推崇。
二、寻找背景故事,助读作品内涵
美术鉴赏活动的主要对象是古今中外的经典画作、雕塑和建筑艺术。在青少年的艺术培训中,我们可以提供更多的名家作品让他们观赏。但要真正解读这些作品的艺术内涵,仅仅靠观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走进这些作品的背后,去深入了解作品背景的故事。一般情况下,我们在在介绍作品时,大多会作一些简短的关于作品的历史背景、创作者的生平,还有作品本身的主题和内涵的介绍,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解读作品的内涵。但美术鉴赏活动仅仅停留在简单地提供历史背景、人物生平等的了解层面上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引领青少年进一步探寻与作品相关的背景故事。从故事切入,深挖作品的内涵,直至真正触摸到艺术家的心灵搏动,让青少年感同身受地体验到艺术家创作的原初体验。
首先是通过故事走进艺术家的情感世界,让青少年感同身受。在《外国美术作品巡礼》的美术鉴赏活动中,我们可以让青少年鉴赏蒙克的《呐喊》。这一作品是蒙克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所创作的生命组画中表现最为强烈和最富有刺激性的一幅。对于今天的青少年来说,很难理解艺术家在作品中所表现的那种极端孤独和苦闷甚至恐惧的情感的。这时我们不妨用蒙克的身世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蒙克一生境遇十分悲惨,五岁死了母亲,二十五岁时父亲也驾鹤仙去。两个姐姐一个早逝,另一个在精神病院度日。蒙克自己也一生饱受纳粹的欺凌,历尽坎坷。让青少年了解了蒙克的身世后,酝酿了相应的情绪,再来鉴赏《呐喊》,就容易体验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了,从而也就能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作品的主题。
其次是通过故事加深对艺术作品的内涵的理解。如教学《奥运精神》一课,我们在引领青少年欣赏《掷铁饼者》时,如果直接让青少年思考《掷铁饼者》表现了一种怎样的美,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他们也许能够依据课本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回答。但他们的内心感受并不深,不会有对作品主题的深刻理解,只能是空对空地就问题回答问题。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术鉴赏活动。在这里如果我们能够穿插关于古希腊奥运故事,介绍古希腊奥运精神孕育和发展的时代背景。让青少年明白,古希腊时代,征战不断,在冷兵器时代,征战靠得是健壮的体格和勇敢无畏的精神。因此,男子的健壮美就成了当时追求的时尚美,为了迎合征战需要,体育竞技也凸显了这种“力”与健美的较量。这样他们就能进一步理解古代奥运精神的实质。
三、注重由外及里,探究美术意蕴
一件美术作品的美是由内容美、形式美和意蕴美组成的。美术作品的内容美是通过独特的美术语言来诠释的;美术作品的形式美是通过艺术形象来表现的;而美术作品的意蕴美是深藏在作品中的诗情画意、人生哲理和精神内涵。因此我们在美术鉴赏课中引领青少年审美,就要从内容、形式入手,由外及里,深入探究美术意蕴。
第一,理解美术作品的内容美。我们在青少年艺术培训中开展美术鉴赏活动,所选的美术作品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也就是说在内容上能够直接反映社会生活。而内容美就是作品所反映的生活美。因此,要让青少年理解美术作品的内容美就要让青少年熟悉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如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就突出地表现了内容之美。对于大部分青少年来说,画面中的庄严和喜庆并不一定能够理解。我们可以通过相关视频介绍祖国独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庄严时刻。这一时刻是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是中国人民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盼到的时刻。油画《开国大典》抓住了这一中国人民永世难忘的时刻,尽显了内容之美,这样他们就容易理解了。
第二,关注美术作品形式美。美术作品种类繁多,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有着不同的形式美。依据工具和材料的不同,美术作品可分为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形式美的表现很不相同。要让青少年鉴赏美术作品的形式美,就要让青少年熟悉不同类型美术作品形式美的特点。就以绘画作品来说,又可分为国画、油画、水粉画、素描,不同的绘画形式所追求的形式美也各有特点,如国画追求的是笔端的变化,用墨的韵味。而油画强调的是浑厚而丰富的色彩,气氛浓烈的质感。不管何种形式的美术作品,点、线、面、构材、色彩、肌理、明暗是表现美术形式美的基本语言。鉴赏美术作品的形式美,要从最基本的美术形式语言入手去解读。
第三,深入美术作品的意蕴美。美术作品与文学作品一样,它总是要表现一定的主题思想,而所表达的主题思想越丰富,越深刻,就越能显示其意蕴美。美术作品的意蕴美是内在的,只有用心体会才能把握。许多经典作品,之所以盛传不衰,就是因为意蕴深厚。不同历史时期的美术作品所追求的意蕴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在鉴赏美术作品意蕴的时候,一定要抓住其时代特征。如鉴赏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我们就要用心品味融入作品的那种强烈的人文主义追求,欣赏作品对人性的赞美,对自由的向往,对博爱的倡导等。而对中国画的鉴赏,要重点体会蕴含在作品中的诗情画意,要像鉴赏诗歌一样去品味中国画的意境。
【参考文献】
[1]张建辉.论文化馆的教育功能[J].文化产业论坛,2012(01).
[2]孙志宜,万飞琴.美术鉴赏多样化教学的方法[J].包装世界,2013(05).
建筑艺术鉴赏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旅游语文教学;古村建筑;传统文化鉴赏
中国分类号:G633.3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古老传统的情怀似乎淡了不少,但是,在一些偏远的农家村寨,古老建筑却依然保留了下来,它具有独特的传统建筑文化魅力。在古村建筑旅游景点简介,以及导游词的写作和解说等教学中,旅游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探索古村建筑的传统文化意蕴,提高文化鉴赏能力。
一、古村规划设计体现的天人合一理念
建筑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用”,其实用性特点,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建筑物对人类生活的功能好坏,往往决定着人们观感的美与丑,其审美意义有赖于实用意义。它具有耐久性,是物质实体,一旦建成都会长期保留下去,很难被人遗忘或丢失。虽然古村当初并不全是为了纪念而专门建筑的,但到了后来,却成了纪念性很强的古迹,成为人们欣赏的历史文化。
笔者的老家如岗湾,以及对面同宗祖的学舍村,地处鄱阳湖畔都昌县的苏山乡,是两个古村落,有着千余年历史,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古朴的明、清及民国时期建造的数百栋徽派民居建筑,砖木结构为主,虽然经受大自然严峻考验,但数百年来依然耸立。古村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左青龙、右白虎”是古村规划设计的主要特征,房屋多呈“座北向南、座西向东”特点,房屋冬暖夏凉、便于通风采光。或有人粗浅地认为这是“风水先生”的封建迷信之说,其实这里面有一定的科学性,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设计理念,是一门风水学问。现在有的大学还将“风水学”列为选修课程。
如岗湾,村庄依山傍溪,房屋因山势而建,前面是一个大的开阔地。规划布局十分讲究,整体座北朝南,分湾东、湾西两大部分,中间由龙筋(山)埂自然隔开,村前是公路,村后背靠东西走向的灯山山脚。村庄“左青龙,右白虎”特征明显,总体呈“丁”字型。总祖厅建在龙筋埂右边的山凹里,前面是龙筋埂右转弧形800余米长段的青龙嘴,周边花岗石砌垒,有如城墙之形势,坚固而气派。青龙嘴上绿草如茵、绿树成荫。村前广场正前方是特制露天戏台(祖厅旁边还建有室内戏台),周边可容纳万人看戏。祖厅正门前方的两边是官家(或大户人家)标志的旗杆石和上(下)马石,再往前,是纵向排列的三口人造活水圆形池塘:上塘规定洗菜,中塘只能吃水,下塘专供净物。祖厅左边(左青龙),是龙筋埂以东的整齐一字形纵向排开的20余栋湾东房屋,一律坐西(背靠龙筋埂)向东,湾东分部祖厅与总祖厅结构相同,只是房屋门前三口池塘一律为方形。总祖厅大门的右边(右白虎,所有房屋前沿线与祖厅大门前沿线平行),是整齐一字形横向排开的20余栋湾西房屋,一律坐北(背靠灯山)向南。总祖厅左边(湾东)和右边(湾西)各辟有三条深巷,经左转右拐,或右转左拐直通到村庄主行道。村里所有道路均由规格花岗石铺砌,雨天不用打伞、穿上胶底布鞋也能从这家走到那家,从村东跑到村西,不湿衣鞋。整个村庄是弄接着弄,巷通着巷,家连着家。平常将连通门一关,独成一家一户,遇有婚丧喜庆,连通门户都敞开,全村为一个大家庭,帮忙理事方便极了。特别是一茬又一茬的“儿童团”,更是生龙活虎,在这曲折多变、类似迷宫布局的村庄里,上演了无数场“童子军迷藏战”。
古村这里东连瓷都景德镇,南接鄱阳湖波澜,西望匡庐秀色,北通湖口九江。村人生生不息,代代血脉传承,发展成为当地的大村庄。其历史积淀和神韵孕育了村民的智慧与秉性,同时也造就了独特的地域建筑文化。开村之初,吃苦耐劳的人在周边开荒种地湖口,精明能干的人到外地做生意赚钱,尤其是到景德镇做瓷器活。景德镇与婺源(中国最美乡村)临近,村民赚足钱之后,引进徽派建筑风格,回到村里大兴土木,建造与婺源如出一辙的徽派房屋,令家乡享有“小婺源”之美称。
二、古村建筑表现出的文化意蕴
民居古建筑不仅讲究外形的恢宏、奇伟,而且刻意追求屋内的装饰美。传统的徽派建筑木雕、石雕、砖雕等艺术极大地丰富了这种装饰内容。从建筑学和美学两个方面展示着自身的生命力,它不仅体现了先民的智慧与伟大,也表明了建筑与雕刻装饰艺术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品。尤其是木雕,艺术形式与建筑物装饰和实用完美结合,既考虑到美观,给人以艺术熏陶,陶冶人们情操,又考虑实用,有利于建筑的坚实耐用,在选择材料、确定内容、构图制作时,都立足于装饰角度来思考题材的表现手法。
如岗湾、学舍村古建筑屋檐下方的工艺木雕,栩栩如生,或狮子彩球,或双龙抢宝,或双凤朝阳;天井两旁的窗花雕刻,巧夺天工,或是四季名花图案,或是人物故事天仙配、八仙过海等……这些雕龙画凤的宝贝无不透出幽远古朴的气息。
古村有大三进、小三进,大八间、小八间等数十栋棋盘老屋(类似北京的四合院),但又各有特色:“天花”、“进藻”,多姿多彩;飞檐斗拱,形神各异。房屋用天井采光,屋上雨水从天井下落(即,四水归堂),进入地下暗管道流入池塘(又称四水归塘),象征财不外流。整栋屋不向外开窗,除了安全保障外,还象征着财不外露。
远远望去,成群的古建筑鳞次栉比,青砖、灰瓦、白檐,山头、转角、马头墙,风格独特,古色古香。村内巷道纵横交错,村前池塘明清如镜,村外群山环抱连绵,惹来《聊斋》《牡丹亭》《铁血共和》《风雨下钟山》等影片剧组现场狂取镜头。在村里土生土长,后来走进城市的村民,留下不少难忘的童年趣闻,总免不了迷恋乡里古村,禁不住梦中回放棋盘老屋的生活剪影;许多世居城市的村民,唯愿经常回归乡里,着意观赏气势恢宏的徽派建筑风格,顺便寻觅先祖景德镇官窑瓷器珍品之踪迹;更有慕名前来的文人墨客、记者编导和游客们驻足古村采风、摄影……
两个古村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其古建筑整体实践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实施了“座北向南、座西向东”“左青龙、右白虎”的建筑风格,实用性与审美性做到了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取得了良好宜居效果,是“天人合一”的成功建筑范例,其建筑传统文化值得旅游专业的学生去探索和鉴赏。
建筑艺术鉴赏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美术教学;图像学;图像解读;美术鉴赏
一、美术教学与图像解读存在的误区
随着多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在社会高速发展、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图像艺术的划时代意义更为明显。美术鉴赏、图像解读逐渐发展成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如户外视频广告、电脑屏幕上的图像等,这些内容的出现都意味着对图像的解读应成为每个人必备的素质。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美术鉴赏能力的重要性,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较为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鉴赏能力。据笔者了解,对图像的研究主要包括前图像、图像志和图像学三个层次。其中,前图像阶段是从应用角度对画面进行分析,这就要求学习者既要理解作品的基础含义,又要掌握深入分析作品的能力。目前,美术教学在图形解读这一模块存在一些误区。第一,一些师生没有认识到图像具有深刻性和复杂性。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凭直觉描述美术作品,而学生所用词语往往为“好看”“色彩鲜艳”等,这就进入了“重欣赏、轻解读”的误区。有学者认为,我们的观看只是停留在观看阶段,被动地接受视觉图像,并没有深入分析图像背后的许多东西。与简单的“看”相反,我们需要主动地辨析图像世界,摒弃直观描述与评价的习惯。在欣赏一幅作品时,不能就画论画,而应和大师进行心灵的对话。第二,“重图式、轻内涵”。一些师生对图像的解读侧重对形式的描述,忽略了对形式的分析。仅仅从图式上欣赏作品,并不能透过作品表面分析、探究其深层含义。笔者认为,由于图像本身具有较强的多义性,“重图式、轻内涵”难以理解作品的真正含义。
二、图像解读的过程与意义
1.图像解读的过程。图像解读的过程大致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想什么”。“是什么”主要是弄清图像作品的形式语言,通过线条的节奏、面、空间、光影及色彩这五要素对图像作品进行形式分析,而艺术家也通过组合这些要素引起观者的共鸣。但是,没有什么艺术作品会具有一种确定的、不会改变的意义,所以“为什么”比“是什么”更需要我们去追问。任何一件艺术品都要向观者传达创作者的情感,而不是单纯地描摹现实。凡•高自杀前创作了《麦田上的乌鸦》这幅作品,我们仔细欣赏,会发现阴沉的天空、大片黑色的乌鸦与其之前的作品有一定差异。联想到他的自杀事件,我们就会明白艺术家的用意,他想要表达的并不是天空、乌鸦等物体的自然属性,而是将痛苦、忧伤等情感融入其中。2.图像解读的意义。图像解读对美术学习、艺术创作具有重大的意义,但在目前的美术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和学生忽视了图像解读与艺术创作的关系。纵观古今,凡大家巨匠,大多留下了读画笔记,通过不断地读画提升自身绘画品格。笔者认为,在美术教学中注重图像解读具有如下意义。第一,激发学生的美术鉴赏兴趣。图像解读有利于更加细致地展现艺术作品,使学生更容易读懂艺术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由于学生好奇心较强,只有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才能使他们真正融入图像解读的过程,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第二,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信息时代到来,纷繁复杂的图像信息充斥于人们的生活,图像解读能力、美术鉴赏能力逐渐发展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之一。现代美术教学已从单一向复合转变,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学生的情操显得尤为迫切。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图像解读能力,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图像解读能力
1.选取经典的艺术作品,运用图像解读法分析作品。第一,形式主义分析法,包括形式五要素的分析:线条的节奏、面、空间等。一般来讲,分析艺术作品时,可以运用形式五要素进行对比分析,如古典主义大师和现代派艺术大师笔下的静物有何不同。此外,除五要素之外的形式要素也要需感知。如,通过罗丹的《吻》研究画面肌理,通过杜尚的《走下楼梯的裸女》分析时间和运动概念,通过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分析空间透视。值得注意的是,形式分析与形式描述不同,形式分析往往基于形式描述,先对艺术作品进行形式描述,然后对艺术作品的含义进行分析。第二,风格学。图像解读能力的培养依赖于对大量不同风格艺术作品的鉴赏。教师可选取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作品,对不同时期绘画的风格进行讨论、分析,选取典型的代表作进行研究。第三,图像学。图像学的重点研究对象可以是《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弄清前图像、图像志和图像学三个阶段的意义、内涵及界定,并重点分析图像学背后的深层含义和独特内涵。第四,精神分析法。运用精神分析法,可以选用米开朗琪罗的《摩西像》来解读,并通过达利的《记忆的永恒》作进一步详细阐述,包括个人梦境、幻觉与艺术之间的关系。2.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美术鉴赏兴趣,教师可以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使图像展示更加直观、形象。教师可以将写实与象征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有效利用多媒体,充分展现艺术作品的自然属性和独特内涵,从而既提高学生的想象力、鉴赏能力,又提高其美术专业技能。如,在学习《建筑艺术欣赏》一课时,教师可以制作ppt课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动态化的图像,让学生感受到各地建筑不同的特色、不同的美等,进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真正发挥美术教学的作用。3.创新美术教学视听结合的方式。在以往的美术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从而导致美术学习的整体过程较为枯燥,学生可能失去美术学习的兴趣。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实现音乐、影像的完美结合,引发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共鸣,不断提升学生的视觉素养和听觉素养,以取得良好的鉴赏效果。如,在讲解《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教师除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还可以融入具有当地特色的民族音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美术鉴赏、图像解读的氛围,让他们充分感受纤夫生活的辛酸与艰苦,并分析艺术家高超的表现手法。这种视听结合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图像解读兴趣,音乐与图像的紧密结合加上图像解读过程中想象力的充分发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能为美术教学效果的优化提供充分保障。4.将图像解读生活化。学生图像解读能力的培养,与教师的图像解读能力密切相关,所以提高教师的图像解读能力是当务之急。教师应不断丰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扎实掌握美术专业基本功。此外,教师要善于将图像解读生活化,减少烦琐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会解读、学会鉴赏、学会分析。如,在讲解《美丽的校园》一课时,让学生抒发对校园的切实感受,再将感受与绘画技巧相联系,将其转变为简单的绘画方式,这样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读图时代的到来对美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阶段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图像解读与教学情境充分融合,将图像解读、美术鉴赏生活化,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从而培养出一批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白锦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学生视觉识读能力的培养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2]张婷.小学美术教学中图像感受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谢汝强.“读图能力”培养与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王亚娟.图像与文字相结合的美术教学初探.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建筑艺术鉴赏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字:古建筑文化;中式建筑;民族建筑;特点;风格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而要鉴赏建筑艺术,除了需要理解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外,还要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些重要特点,然后再通过比较典型的实例,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建筑是人类为居住和相关社会活动而创造的一种特殊器物。建筑是从本土生长出来的,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结晶、载体。世界文化的交融给建筑刻上了外来文化的痕迹,但这种痕迹不能替代建筑的本土特征。建筑是多元的,这种多元化主要表现为建筑的民族化和地域化。
一、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的早、中、晚五个历史阶段,在封建奴隶社会时期,木构架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主流,随着公元5世纪左右建筑技术的长足发展,建筑艺术形态日渐成熟,至汉代时,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些典型特征已基本形成,而后经过500多年的发展演变,至唐宋时代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到了它的顶峰,到封建晚期的明清时代,中国古建筑在某些方面更趋完美,著名的皇家园林有圆明园、颐和园、北海、承德避暑山庄等,私家园林则以江南的苏州、扬州等地最为兴盛,名园佳作不胜枚举。此外,在明清时代,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建筑也有了相当的发展,现存的著名建筑有的“布达拉宫”、日喀则的“札时伦布寺”,以及云南傣族的“缅寺”、贵州侗族的“风雨桥”等等,形成了各族建筑群芳吐艳、异彩纷呈的现象。
二、关于我国古建筑的特征表述
以汉民族木构建筑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建筑自古以来就以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而称颂于世。这种建筑风格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完整的体系和鲜明而一贯的特征:它以木构架主要结构方式,并创造了与这种结构方式相适应的各种平面形式和外观造型,常采用的是一种被称为“抬梁式”的木构架结构体系。
由建筑单体的外部造型特征看,中国古典建筑基本上由:台基、屋身、屋顶三大部分组面。台基―由砖石砌成,承托着整座房屋,一方面起保护木柱不受雨水和潮气侵蚀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与柱的侧脚、墙的收分相结合增架建筑物的稳定感,使其显得庄严雄伟。如故宫太和殿及天坛祈年殿的台基,前者显示了皇宫难以企及的尊贵;后者则表现了祈天建筑的高耸云霄、与天相通的气度。
架设于台基之上的屋身,一般采取明间略大,两侧面阔递减的方式,既满足功能要求,又使外观取得了主次分明的艺术效果。在较为重要的建筑物上,在其屋身和屋顶的交接部分设置有一种称为“斗拱”的构件,称为中国古典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所谓“斗拱”,实际上是用短木块,木枋所组成的一种悬挑结构,主要起支撑巨大的屋顶出檐和减小室内大梁跨度的作用。明清时期斗拱逐渐蜕化,成了柱网与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屋顶部分是中国古典建筑最具特色的造型要素之一,它不仅为建筑特在美观上增加了不少神韵,而且也对其性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屋顶的形式归纳起来有五种形式: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悬山顶和硬山顶。
在建筑色彩运用上,中国建筑也是极富特色 。最突出的表现使用原色及大面积的色块对比与烘托。以故宫太和殿为例,蓝蓝的天幕上映印着金黄色的琉璃瓦顶,这正是建筑物与环境色调的对比,烘托出建筑物壮美的屋顶轮廓。檐下运用青绿色调的彩画,它们在深深的阴影下同阳光下暖色调的黄琉璃瓦顶、红色柱身、墙面和门窗形式对比,使建筑物的色彩效果格外的响亮夺目。素洁的玉石栏杆和台基又与富丽堂皇的柱梁颜色形成对比,烘托出建筑物的圣洁,并使其与地面有一个协调的过渡。
中国古典建筑由于主要为木结构,故单体建筑的体量一般不可能很大,因此除了利用高隆的地势,巨大的台基的烘托及向高层发展外,更常采用的是借助于建筑群体组合取得宏伟壮丽的艺术效果。通常是利用一系列紧凑的院落的递进,富有层次和秩序的将空间画卷随时间顺序展开,强化了古建筑的艺术感染力。
三、我国古建筑的风格特点小议
风格就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一个人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创作思想和艺术特点。不同时代的特征和文化背景反应在建筑装饰中也表现出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材料,加工工艺可以形成建筑装饰的独特风格,甚至是不同的地域环境、气候条件也可以形成建筑装饰的不同的风格等等。
中国建筑体系是以木结构为特色的独立的建筑艺术,在城市规划、建筑组群、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辉煌的成就。传统建筑中的各种屋顶造型、飞檐翼角、斗供彩画、朱柱金顶、内外装修门及园林景物等,充分体现出中国建筑艺术的纯熟和感染力。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中即有榫卯和企口做法。半坡村已有前堂后室之分。商殷时已出现高大宫室。西周时已使用砖瓦并有四合院布局。春秋战国时期更有建筑图传世。京邑台榭宫室内外梁柱、斗供上均作装饰,墙壁上饰以壁画。秦汉时期木构建筑日趋成熟,建筑宏伟壮观,装饰丰富,舒展优美,出现了阿房宫、未央宫等庞大的建筑组群。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佛塔迅速发展,形式多样,屋脊出现了鸱吻饰件。隋唐时期建筑采用琉璃瓦,更是富丽堂皇,当时所建的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迄今犹存,举世瞩目。五代、两宋都市建筑兴盛,商业繁荣,豪华的酒楼、商店各有飞阁栏槛,风格秀丽,明清时代的宫殿苑囿和私家园林保存至今者尚多,建筑亦较宋代华丽繁琐、威严自在。
具体而言,中式风格主要包括的内容: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背景下的演绎;一是在对中国当代文化的充分理解基础上的当代设计。中式风格并不是元素的堆砌,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提炼,将现代元素与传统元素相结合,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空间,让传统艺术在当今社会得以体现。中式风格在设计上继承了唐代、明清时期家居理念的精华,将其中的经典元素提炼并加以丰富,同时摒弃原有空间布局中等级、尊卑等封建思想,给传统家居文化注入了新的气息。
要把握好现代中式风格的设计,与设计者本身的文化修养和设计功底是密不可分的,这是多方位的知识累积,需要对传统中国文化的了解及对当代社会时尚元素的敏感有效结合在一起,并使之相得益彰、水融方可。两者细入后都是一门甚至数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前者包括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古典建筑、儒家、佛家、道家、绘画书法、园林、风水……等等知识的融会贯通;后者包括现代及西方建筑、美术,对生活的理解和现代生活各项流程的熟知、对流行元素的敏锐和理解,近现代中国建筑艺术在继承优秀传统,吸收当今世上建筑艺术长处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有所创新。
四、结束语
在世界建筑艺术百花园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朵奇葩,它自成体系,独立发展,绵延数千年,直至20世纪初还保持着自己的造型特征和布局规则,并传播影响到东亚等邻近国家。中华民族是历史文化非常悠久、建筑传统文化非常丰厚的民族,继承、弘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是中国建筑师和文物建筑保护工作者光荣的历史责任。
参考资料:
[1] 姜晓萍;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文化意蕴[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王贵祥;;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群基址规模问题探讨[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2012年
[3] 赵德举;历代中国古建筑造型艺术探索[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建筑艺术鉴赏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中美术 鉴赏 教学 审美能力
高中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理解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求知欲都较强,各学科知识也已有一定积累,高中生的这些特点对于美术教学是十分有利的。因此,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艺术修养,根据实际教学内容,结合高中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等,激发学生对美术欣赏活动的兴趣,学生只有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积极、自主地学习。此外,教师还要通过美术鉴赏教学既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美术知识,了解美术作品,了解美术发展历史和各大派别,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独特审美体验,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和美的熏陶,引导学生用心感悟作品,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最终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虽然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倡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美术教学尤其美术鉴赏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等美育方面有不可替代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各普通高中受到高考的压力,只注重文化课教学,对美术教学并不重视,加之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所以美术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下文将详细论述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重要性及其存在的问题,并简要提出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策略。
一、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重要性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主要有增加学生的美术知识和艺术素养、美育、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等三方面的作用。美术鉴赏教学只是一种教育手段,其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才是美术鉴赏教学要达到的目标。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还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美术鉴赏教学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通过让学生感知美术这种艺术形式并进行审美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鉴赏教学中使学生获取其他能力的功能是审美欣赏的继发。正如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学生也会或多或少得到一些类似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也是其他学科的继发。总之,美术鉴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理念,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应重视美术鉴赏。
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学校迫于高考压力,教师又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校和教师都不重视美术教学。因此,普通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教师方面,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大多比较单一,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教师自身艺术修养还有待提高。很多美术老师专业知识和技能很好,但教学理论、美术史论等方面的知识还有所欠缺,导致他们教学时只是照本宣科、毫无创新和生气。
其次,学校方面,美术鉴赏课安排的课时较少,此外,艺术课程虽有向必修课发展的趋势,走在普及路上,但美术仍不是高考科目,仍然只是“调味”课。普通高中一般一星期安排一课时美术课,有的学校甚至两星期才安排一次美术课,由于学习过程具有连续性,这样每节课之间间隔时间过长,学生就无法对美术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解、整合和记忆,不利于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此外,学校和教师对于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和研究还不够,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也不多。
最后,学生方面,学生多认为美术课不如其他高考科目重要,他们几乎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文化课上,根本不重视美术课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作用,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美术鉴赏课是无法得到学生重视的。
三、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策略
(一)教师提高自身艺术修养
美术鉴赏就是对美术作品的鉴别与欣赏,人们进行美术鉴赏时总是不知不觉地受到自身生活经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审美标准、审美取向的影响,对美术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产生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同时鉴赏者还会展开联想和想象,并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进而对作品作出自己独特的审美评价,从而获得审美体验和享受。因此,美术鉴赏比美术欣赏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更高,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与评述的拓展、延伸与提高。意即通过美术鉴赏教学,教师要使学生不仅能欣赏古今中外的一些优秀美术作品,还要使学生能结合生活经验运用审美感知和美术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体验、感受、联想、分析和评判,从而受到美的熏陶和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还要使学生能深刻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从而提高其审美能力。这首先要求美术教师有较高的艺术修养,才能提高美术鉴赏教学效果。教师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具体做法如下:
1.经常阅读美术理论、美术史、美学等方面的理论著作或学术论文,提高美术文化素养;多学习美术教学理论和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2.高中美术教师应多渠道获得美术信息,多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等举办的展览,除了关注传统经典美术作品外,还应该关注当代美术的发展,了解当代美术,加深对美术的理解,精于鉴赏和评论,也可利用网络资源开阔艺术视野。此外,教师还应积极探索、研究美术教学,加强教学经验的探讨和交流,从而在交流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教学水平,以提高美术鉴赏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转变教学观念
由于美术不是高考科目、不被重视,加上传统的美术教学观念的影响,美术鉴赏课堂教学往往只是教师简单地讲解一些美术作品即可,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对作品个性化的体验、感受和鉴赏的过程,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没有得到审美体验,学生的审美能力自然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因此,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真正让学生成为美术鉴赏的主体,当然教师还是主导,对学生的鉴赏活动起到引导和帮助作用,这样的美术鉴赏教学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这需要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升自身文化艺术素养,认真学习和研究教学方式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营造和谐、宽松、愉悦、富于思维性的课堂氛围,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由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基础和生活经验各不相同,所以他们对于同一美术作品必然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教师应充分尊重他们的不同见解,并加以指导和鼓励。当然,有时候学生的看法可能有些片面甚至有些偏颇,但他们确实认真鉴赏了作品,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感受和看法,所以教师要在指出他们的错误和不足的同时给予他们足够的认可和尊重,以资鼓励,从而保持他们鉴赏作品的积极性。此外,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小组成员之间或全班学生之间交流美术鉴赏的感受、理解和心得体会等,同时也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还要与时俱进,在思想观念、知识和技能、教学方法上都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学习美术知识,学生不但可以从书本中和课堂上学习知识,还可以走出课堂到社会上参观美术展览等,或者通过互联网开阔知识视野。
(三)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培养其多元思维习惯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因此,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对美术作品进行再造想象,以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教师应以美术作品蕴含的丰富的艺术文化、作者情感和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等为出发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多角度地感受、理解艺术形象,体验作品情感,不要以教师的审美为唯一的审美标准,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新观点。比如,在教学《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鉴赏时,教师除了让学生鉴赏作品的组合、体量、造型、色彩、装饰等艺术手法外,还可以进一步让学生讨论宫殿建筑艺术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在美术的天空自由飞翔,引导他们在自主鉴赏的基础上展开讨论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无论学生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说出什么样的见解,只要有理有据,教师都应充分尊重他们的想法,尽量对他们的观点加以肯定和鼓励,并帮助他们进一步解读作品,得出有价值、有深度的结论,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自信,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习惯和审美能力。
(四)以点带面,运用多种教学法
教学有法却无定法,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也应该富于创造性,教学中教师应灵活、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适当借助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紧紧围绕美术作品鉴赏展开活动。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发现、体验美术作品独特的、最本质的美和作品的动情点,并引导学生仔细分析美术作品、对其进行创造性解读,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渗透一些美术作品鉴赏的理论,让学生运用一定的理论鉴赏美术作品,以使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提高到一定的理论层面,进而使他们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使其掌握鉴赏方法和规律,最终提高其审美能力。这样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感知和体验、并得出独到的鉴赏结论,把握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这些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帮助学生从中总结并掌握美术作品鉴赏的基本方法和规律,以便学生日后能独立鉴赏作品,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美术常识学习和作品鉴赏并重
美术常识与美术鉴赏联系紧密,因此,美术鉴赏教学应两者并举。美术常识是美术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美术语言等,美术常识重在研究为什么美。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重在感受美、理解美。美术鉴赏教学不能只注重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分析,而轻视其对美术常识的掌握,这样会导致学生缺乏对作品的形式元素的探究,在鉴赏作品是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也难以在鉴赏中总结出方法和规律,最终导致学生的审美能力难以提高。没有美术常识基础的美术鉴赏只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较高层次的美术鉴赏必然是以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为理论支撑。
此外,学生在鉴赏美术作品时,由于缺乏鉴赏经验和方法,往往不自觉地用现有经验来判断作品画的是什么,作品画得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等,而这种浅层次的“像不像”“画的是什么”等审美标准只能使美术鉴赏活动流于肤浅、甚至误入歧途。例如,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鉴赏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爵士乐》时,若仅让学生以“像不像”的审美标准去评析该作品,学生的鉴赏结论只能停留在浅层次的表面。在欣赏这幅画作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美术常识的基础上去分析作者如何运用点、线、面的纵横交错以及色彩的冷暖、面积的大小等形式要素塑造艺术形象,让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去认真感受和分析这幅作品给人造成的心理感受及爵士乐、百老汇所特有的属性等。同样,以“美”和“不美”的审美标准来鉴赏美术作品,也是比较肤浅的。因为“美”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美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同一种美也可能给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感受,人的生活经经验、文化素养或者情绪情感不同也会对同样的美产生不同感受,所以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复杂性、多元性并略带作者和观者的主观性。当然许多“美感”也可以通过在一般人看来不美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挪威画家蒙克《呐喊》就是通过极不协调的色彩和近乎可怕的形象来表现自然带给人的不安和恐惧,使人们在19世纪末压抑的情绪在此得以释放,从而产生特有的“美感”。所有的美术鉴赏活动,若不以美术基础知识为基础,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而片面地以“像不像”“美不美”去评述作品,美术鉴赏只会停留在肤浅的感性层次,难以达到理论高度。因此,教师应将美术鉴赏教学与美术基础知识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美术鉴赏活动达到理论层面,从而在鉴赏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从中总结出美术鉴赏方法和规律,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美术鉴赏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钱初熹.迎接视觉文化挑战的美术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建筑艺术鉴赏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歌德;意大利游记;温克尔曼;帕拉迪奥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一、对歌德游记中艺术取向的存疑
歌德于1786年9月至1788年5月在意大利学习、生活了一年零九个月,二十多年后的1813年歌德开始根据这段经历写作《意大利游记》,直到1829年完成。意大利之行,对于歌德艺术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歌德1786年到达意大利之后,视觉艺术成为他关注的中心,这与意大利是视觉艺术的国度有直接关系,另外,歌德意大利之行的一个潜在愿望就是希望成为一位画家,虽然他在1787年第二次罗马逗留时最终放弃了这一计划,但还是为此梦想付诸了许多艰苦努力。[1]336歌德在意大利时期的艺术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绘画实践,歌德在意大利时期曾经绘有大量的素描、速写、水彩画、版画等。2.作为艺术收藏家,歌德大量搜集各类艺术的复制品,这些收藏为他日后魏玛古典主义时期的艺术活动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3.歌德在广泛鉴赏各种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成熟的艺术观,歌德作为一位重要的艺术史家亦开始成熟于这一时期;歌德后来回到魏玛,系统地总结了自己意大利之行的艺术思考,完成多篇成熟的艺术史论文。4.作为一位科学家,歌德在意大利时期对植物学、地质学、考古学、色彩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亦成为理解歌德艺术观不可或缺的部分。
而当我们从视觉艺术的角度来审视歌德意大利之行的许多细节时,却发现许多令人困惑的地方,例如:歌德的意大利之行明显忽视了佛洛伦莎这样一座对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具有关键意义的城市;歌德在游记中没有提到艺术家及艺术史家瓦萨里,也没有提到波提切里、丁托雷托等这样重要的意大利画家;歌德在阿西西游览时,没有去观赏乔托的壁画,而是根据帕拉迪奥书籍的指引参观了密涅瓦神庙遗址;歌德抵达罗马后参加了罗马的新古典主义运动,但却没有尝试接触一些在我们现今看来是非常重要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家的作品,如卡诺瓦、大卫、戈雅等;歌德在罗马见到拉斐尔的头盖骨时,赞其为“漂亮相称的脑海”,但却不知道这是否就是拉斐尔头盖骨的真迹。[2]197
歌德的行为令人费解,而他所取得的成就似乎与此并不相宜,但我们还是可以从这些行为的背后,发现一些对人们讳莫如深的问题能够提供解答可能的讯息:一是歌德艺术观的取向,要全面理解意大利之行对于歌德古典主义艺术观的意义,那么我们必须要首先分析歌德的古典主义进路是什么;二是我们可以从这些现象中了解到歌德在意大利期间对艺术史知识掌握到何种程度,这对于我们理解歌德艺术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毫无疑义的是,当时任何一位美术学院的学生都肯定比歌德能够更全面、系统地了解艺术史知识;但为什么歌德还是被公认为一位杰出的艺术史家?这颇值得人们深思。
二、温克尔曼作为歌德艺术研究的向导
当仔细审视歌德的古典主义进路时,会发现如下特征:歌德在意大利之行期间对古代艺术的研究主要受温克尔曼《古代艺术史》的引导,对古典建筑的认识主要来自帕拉迪奥的《建筑四书》;歌德此时并不是从整体的艺术史角度去研究艺术作品,所以,他的艺术活动存在明确的路径。温克尔曼对歌德的意大利之行起到了最关键的影响,但他此前对温克尔曼艺术观的了解却很不全面。汉弗莱·特里维廉在《歌德与希腊》中考证,歌德在去意大利之前只读过温克尔曼的《在绘画和雕刻中对希腊作品模仿的反思》、《信札》和《释义》等三篇文章,这是他在莱比锡大学求学期间(1765-1768)的绘画老师奥塞尔的指导下阅读的,当时歌德还没有读过温克尔曼的代表作《古代艺术史》,而是直到1786年12月,歌德抵达罗马后才开始认真研读这部作品,并且根据温克尔曼的指导学习古代艺术。[3]37温克尔曼《在绘画和雕刻中对希腊作品模仿的反思》这篇文章中的核心观点——“让我们变得伟大的唯一一条道路,或者说,如果可能的话,无可比拟的就是模仿古代希腊。”[4]5——深刻影响了青年时代的歌德对古代艺术的认识,也深刻影响了意大利时期的歌德在艺术研究领域的进路;这个倡导中的希腊中心主义观念并且直接造成了后来希腊对德国文化的专制。
歌德在意大利期间对古代艺术的考察研究,总体上是走在温克尔曼所开创的道路上。歌德抵达罗马后即开始投身于对希腊雕塑的研究,建于公元1世纪的卢多维西朱诺大理石半身像作为与观景楼的阿波罗相对称的女性形象引起了歌德的关注;同时开始研读《古代艺术史》,应该说正是从这里开始,歌德进入了他的温克尔曼时期。温克尔曼在《古代艺术史》中将希腊艺术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即:古风时期、盛期、美的时期及模仿时期。温克尔曼最为推崇的是希腊化时期的艺术作品,因而以“美的艺术”来界定这一时期,他认为希腊化时期的艺术达到了艺术的完美,它们具有精细的思想与柔和的线条,尽管缺少了盛期艺术的一些庄严。[3]40当仔细观察希腊化时期的艺术时,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作品已开始具有某些巴洛克艺术的风格特征,如拉奥孔群雕、观景楼的阿波罗、卢多维西朱诺等这些希腊化时期的代表作均是如此。希腊化时期的艺术一方面对冲突进行了夸张渲染,如拉奥孔群雕;另一方面则强化感觉的内在律动,因此具有柔和的外观,给人以一种视觉上的圆润、流畅等愉悦感,如观景楼的阿波罗、卢多维西朱诺;这是巴洛克艺术普遍具有的特征。歌德最为欣赏的也是这一类的艺术。
温克尔曼在《古代艺术史》中将观景楼的阿波罗看作是具有高度神性的人的典型,卢多维西朱诺则代表了女性所具有的道德尊严;而这两尊雕塑中体现出来的人性尊严正是理解歌德艺术观取向的真正秘密。从这里可以看到,歌德并不接受纯粹的感官愉悦,如果这种愉悦中不具有道德尊严的话。从这个角度来看,波提切利的绘画侧重感官的愉悦,提香的一部分绘画也具有类似特点,丁托雷托的绘画在道德方面缺少内在性,这也许是他们没有成为歌德最为关注的画家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温克尔曼在意大利考察时并没有见过希腊古风时期与盛期的作品,而歌德在意大利看到的古代艺术品也主要是希腊化时期的作品,与温克尔曼所见没有太大区别,因此歌德在接受温克尔曼的艺术观时,没有产生多少疑惑,同样将希腊化时期的古典主义艺术看作是最高艺术成就的典范。直到1817年歌德在看到埃尔金大理石浮雕的复制品之后,才开始盛赞这些希腊盛期时的古典主义作品,但在他内心却从未否定过温克尔曼的艺术标准,而是将两个时期的艺术看作是互相不可替代的伟大艺术的典范。应该说,从人性尊严的角度,这两个时期的艺术具有内在的连续性,希腊艺术的真正衰败始于模仿时期,因为这一时期的希腊艺术已不具有积极的道德内涵,人性的坏的方面逐渐成为艺术表现的主流。
歌德在意大利时期对视觉艺术考察研究的范围,主要集中在希腊罗马古典主义与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艺术上,相对忽视意大利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早期的艺术。有学者对这一现象作出解释:在理解文艺复兴盛期的艺术起源于怎样一种传统——这一问题上,出现了瓦萨里与温克尔曼两种不同的观点:瓦萨里在《意大利艺苑名人传》中认为,文艺复兴盛期的艺术是从文艺复兴早期的艺术中不间断、逐渐地发展而来,乔托处于这个复兴的开端,他使意大利艺术开始获得了与古代艺术同等的生动表现自然的能力,之后的意大利艺术就是从这里发生发展起来;而温克尔曼则提出与之相对立的观点,他认为文艺复兴盛期的意大利艺术直接来自对古代希腊艺术的复兴,而并不是经由早期、中期、盛期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歌德深受温克尔曼观点的影响,因此比较重视古希腊罗马与文艺复兴盛期的艺术而相对忽视意大利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早期的艺术。但在理解古希腊艺术与文艺复兴盛期艺术的关系时,歌德并没有持与温克尔曼完全相同的观点,他认为这些艺术也有其自身生长的时代环境,同时歌德也没有完全接受瓦萨里的观点,将盛期艺术的源头推及到早期,而是更看重共时性环境的影响。[5]12-25必须指出的是,歌德在意大利旅居期间,没有任何明确的资料可以显示他曾经系统研读过瓦萨里的艺术史理论,而是当他回到魏玛之后才开始了解瓦萨里的观点,因此可以说,歌德当时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发展并没有一个清晰客观的概念。歌德或许是在温克尔曼的潜在影响下选择了自己研究古代艺术的方向,即只关注古代与盛期的艺术;如果这一猜测正确,那么对于歌德为什么会忽视佛洛伦莎——这座集中见证了文艺复兴艺术从早期到盛期不间断发展过程的城市——这一现象就可以得到一种解释:鉴于对歌德具有最重要意义的文艺复兴三杰的代表性作品大部分都在佛洛伦莎之外,所以歌德忽视了佛洛伦莎对自己学习文艺复兴艺术的重要意义。
三、帕拉迪奥对歌德的影响
歌德在《意大利游记》中将帕拉迪奥与拉斐尔并提,帕拉迪奥的作品是歌德在意大利期间研究古典建筑的向导。在意大利之行前,歌德对古代建筑史的发展同样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虽然关于建筑艺术,歌德曾于1772年写作过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论德国的建筑艺术》,文中对斯特拉斯堡大教堂的哥特式风格大为赞扬,称其为代表德国风格的建筑艺术,而对南方的建筑艺术则采取了明确的反对态度,但这显然是在赫尔德与哈曼的影响下,歌德站在北方民族的立场上写下的颇具狂飙突进情绪的文章,[6]266其实歌德当时对建筑史的了解并不全面。根据W.D.罗伯森-斯科特教授的考证,歌德在意大利之行前并没有表现出对建筑艺术发生明显兴趣的迹象。[7]10歌德在意大利期间对古典建筑的兴趣明显由帕拉迪奥引发出来,并根据帕拉迪奥的介绍去考察建筑艺术。
在抵达罗马之前,歌德曾经接触过帕拉迪奥,但这一切也带有某种偶然性。1786年9月19日歌德在维琴察第一次看到帕拉迪奥的建筑时就认为他是一位天才的建筑家,之后不久在帕多瓦期间,歌德才找到他的《建筑四书》并开始认真研读。9月28日抵达威尼斯后,歌德特地去参观了威尼斯的帕拉迪奥建筑。10月12日歌德由于帕拉迪奥的原因找到了加利昂尼版本的维特鲁特的《建筑十书》并着手研究。[1]43-85歌德于1787年3月离开罗马到那不勒斯、西西里旅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根据帕拉迪奥书中的介绍,在那不勒斯与西西里有没有受罗马风格影响的古希腊建筑的存在。歌德对帕拉迪奥的建筑风格在西方建筑艺术史上的地位并没有一个明晰的概念,他当时并不了解帕拉迪奥所谓的古典建筑风格是指罗马的古典主义,而不是古代希腊的建筑风格。直到在西西里、那不勒斯考察时,歌德见到公元前五世纪的古代希腊神庙之后,才开始意识到帕拉迪奥的建筑风格是罗马古典主义,而非希腊的古典主义。[3]153
歌德毕竟不是一位建筑方面的专家,但他理解事物的方式向来是从总体精神出发,因而能够迅即掌握其中的意义,对帕拉迪奥建筑的认识亦是如此。帕拉迪奥的建筑,属于歌德总体古典主义观念的一部分;歌德在对帕拉迪奥建筑的认识中强调了建筑自身所具有的道德内涵,帕拉迪奥的建筑符合歌德新兴中产阶级的新古典主义审美趣味,他的建筑中没有怪异的元素,庄严而不失田园气息,具有古典主义的谨严与巴洛克艺术的内在律动感。歌德在1795年写过一篇未刊的论文《建筑》,文中系统分析了帕拉迪奥的建筑,指出帕拉迪奥的古典建筑具有三个方面特征:戏剧性外观的基本模式、经济的材料、内部的和谐和平衡;此外还有一种如人体所具有的有机的生命力、运动感等。[8]197-198
歌德对帕拉迪奥古典主义建筑的理解是建立在温克尔曼的古典主义观念之上的,对后者的古典艺术观念亦有所补充。歌德在帕拉迪奥建筑中看到了艺术与自然的内在关系,他将帕拉迪奥的建筑与植物原型观念结合起来。大卫·罗伊和西蒙·夏普在他们合著的《歌德与帕拉迪奥》中分析了这一主题,他们指出,歌德在《意大利游记》中提出了植物与建筑的相似性观念,他在帕拉迪奥建筑中理解了自然与艺术的关系。在1787年的那不勒斯与西西里之行途中,歌德提出了植物原型及植物变态学理论,而这一理论最初的形成则是由于受到帕拉迪奥建筑的启发;帕拉迪奥的建筑极好地处理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与部分之间并不是一种机械的结合,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内在整体;建筑的形成可以形象地看作一棵植物由一粒种子从土壤中自然地生长出来。[9]1-4
值得注意的是,歌德将建筑与植物类比,并不是在《意大利游记》中首先提出来的,歌德早在《论德国的建筑艺术》(1772)这篇文章中,就以“庄严高耸、广袤的上帝之树”来形容哥特式建筑,进入斯特拉斯堡教堂就犹如进入了原始森林,在一种自然的生态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8]112歌德以植物来形容哥特式教堂也可以在他与爱克曼的对话中看到,爱克曼曾记载歌德与他的一次谈话:“在早期德国的建筑艺术的作品里,你可以看到一种特殊情况的全盛期。谁要是直接看到这样的全盛期,就只会赞叹不已;可是,谁要是向内看植物的秘密的内在生活、力量的运动,以及怎样逐渐地开花,谁就会用完全不同的眼光看待这件事,因为他知道他在看什么。‘我愿设法让你在今年冬天了解一些有关早期德国建筑艺术的情况,以便你明年夏天到莱茵地区作一次放行,相信你看了斯特拉斯堡的大教堂和科隆大教堂之后,会从中得益不浅。’”[10]19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歌德在意大利期间的审美主要偏向南方的古典艺术,温克尔曼的古典主义艺术观是歌德认识古典艺术的最坚实基础,他影响了歌德在意大利的艺术考察范围;而帕拉迪奥是歌德意大利之行在建筑方面的向导,他有力地促进了歌德对古典建筑的认识。他们的艺术观念都建立在对希腊-罗马时期艺术接受的基础上。但歌德并不是他们简单的模仿者,而是在接受他们的古典主义原则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拓展了古典主义的伦理和美学内涵,并由此成就了德国的一个艺术时代。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141-2387.html建筑艺术鉴赏论文范文10篇
相关文章:
国庆节简单手抄报09-27
抖音霸气爱情文案08-10
施工员个人年终总结10-25
暑假学生读书活动总结09-27
销售部一季度工作总结(7篇)09-26
一校一品汇报材料09-12
管理干预对死亡医学证明书填报质量的影响08-15
小学三好学生申请书优秀11-09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读后感10-17
牡丹的作文400字10-05
国王的画像哲理故事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