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论文范文第1篇
一、声乐美学类
此类论文中高质量的较多,其中较优秀的有张君仁的《论民间歌手》(下)(《中国音乐》,2005年第2期)。此文继其上篇(《中国音乐》2004年第1期)对民间歌手之“民”的考查,并限定“那些具有口头创作传统和演唱历史习惯的、拥有民间歌曲的人”之前提;本篇主要论及民间歌手及其类型、民间歌手的一般特征以及当前民间歌手的研究状况等。这是一篇有一定理论水平的论文,理论上的论述较多、也较充分;实践调查的资料显得薄弱。
赵世民的文章《文学,进入角色的桥梁――访歌唱家张建一》(《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此文从形式上看,是篇采访记,但从内容上看,则是一篇很好的声乐美学文章。文章以记者和歌唱家张建一对话的形式,探讨了歌唱中的一些重要的技术问题的学习方法,角色的创造以及它们和歌唱家的文学修养、读书的关系。
石惟正的《论中西传统声乐的优势契合――关于寻求中国当代声乐优势的思考》(《音乐研究》2005年第2期),是一篇有一万七千字篇幅的重要的声乐美学论文,它涉及面之广,论述问题之深,是近年来声乐美学论文中之鲜见者。作者先是对中国当代声乐界对待某些基础概念中模糊的或错误的概念予以调理、澄清;然后对人类从原始到专业的三种发展状态做了理论上的较详尽的分析研究;进而用重笔论述了中西传统声乐演唱的共同点、不同点、各自的优势,提出了中西传统歌唱方法的最佳契合的方法和具体的内容,从而描绘出了建立“中国声乐学派”最佳理想的蓝图。
郭德慧的《“河洲花儿”演唱艺术漫谈》(《中国音乐》2005年第2期),论述了“河洲花儿”中独特的“花儿语言”的特色(均举实例);“花儿”的发声方法、特色以及独特的润腔技巧。该论文从语言上、音乐上的论述都较内行、到位,且较详尽,说服力强。如能引用一些谱例分析则更好。王群英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交响》2005年第2期)论述了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舞台艺术表现之间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又存在着许多“质”的差别。由于彼此所依托的古典哲学思想和深厚文化背景的差异,从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体系。该文论点正确,论据较丰富。杨仲华的《声情并茂、唱演俱佳、综合全面――论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美学规范》(《中国音乐》2005年第2期》,作者以金铁霖教授提示的民族声乐表演的七字标准:声、情、字、味、表、养、象为框架,从美学、文艺学角度旁征博引为这七字内容从理论根据到具体内涵予以论述;对金氏学派的成就从美学角度给予较充分的肯定、考证和说明。文章有相当的文字水平和理论水平。刘育林、常炜炜的《陕北民歌与陕北方言》(《中国音乐》2005年第1期),论述了作为陕北民歌歌词载体的陕北方言,体现并承传着汉语中“单语素”,“双音步”的特点,这决定了陕北民歌旋律的节拍是以“2”为基础的倍数节拍体系。陕北民歌曲调与陕北方言声调相互关联、彼此互载,是一篇对陕北民歌进行较深层次研究的好文章。
此外,声乐美学方面较好的论文还有赵世兰的《声乐表演艺术的几个理论问题》(《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侯莲娜的《“字正腔圆”三题》(《音乐研究》2005年第1期),梁金平的《湘中民歌的审美特征》(《中国音乐》2005年第3期),米瑞玲的《辰溪“荣山号子”及其演唱特点》(《中国音乐》2005年第3期),张美林的《扬州民歌的文化地位及其艺术特色》(《中国音乐2005年第2期),于善英的《经验主义声乐教学常用术语辨析》(《交响》2005年第3期),臧艺兵的《吕家河民歌与地域文化建构――一种音乐民族志的考察和分析》(《黄钟》2005年第1期)。
二、人物、作品及演出评介类
此类论文中,虽然总篇数较声乐美学部分少一篇,但却是全部论文中质量最高的部分。其中优秀的有桑桐的《精心编织、景情交融(一)、(二)、(三)、(四)――析柯达伊的六首民歌独唱曲》(《音乐艺术》2005年第1―4期),文章先简述了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和柯达伊在民歌方面的观点以及他们采集、改编、应用民歌方面的数量、质量和起到的典范作用;然后大部分篇幅从歌词、旋律、结构、伴奏、和声、肢体等方面具体分析了柯达伊改编的六首民歌独唱曲。该文选例恰当,且具代表性。
孟文涛的《易韦斋与歌曲音乐之谜猜想――从一首令人诧异又感困惑的歌曲谈起》(《音乐艺术》2005年第4期),该文中,作者首先对其最近收到的一首易韦斋先生(1874―1941)根据李后主(李煜,937―978)作词而拟调(即作曲)的歌谱《浪淘沙》作了详细的分析,结论是“易先生即使写了这么一首洋味十足的曲子,也不能证明他懂西洋音乐,因为音乐与歌词吻合不起来”。此后,孟教授提及的他在《黄钟》(2005年第2期)上的载文所谈萧友梅与易韦斋合作的歌曲中“词曲分离”的现象进行铺叙,虽然该文的说服力很强,但萧歌曲的填词说,终是孟教授大胆的一个猜想,是他最后的遗作中留给后人的一个待解的“学术谜”。
石惟正的《追求人声乐器的最佳效能――从中央音乐学院七八届歌剧系学生毕业二十二周年音乐会说起》(《人民音乐》2005年第12期),是一篇有独特风格的评论。文中主要对邓桂萍和章亚伦的演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较详细的评论,也指出了某些不足之处,评论中,作者还经常地阐述自己的声乐美学思想,可谓评中带论,论中促评。
何孝廉的文章《乐坛耕耘六十载,誉满九州育英才――中国第一代声乐艺术家黄友葵教授传略》(《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十分生动地介绍了我国第一代的声乐艺术家黄先生不平凡的、献身声乐事业成就卓著的一生。
田玉斌的《大师风采、耀眼夺目――卡罗・贝尔冈齐大师讲学印象》,文章从几个方面介绍了2005年8月意大利著名声乐家贝尔冈齐来华讲学的情况。对其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评介。文章入情入理,有叙有论,使读者如亲临其境,是一篇较优秀的评介文章。
孙允文的《歌剧应该是什么模样――歌剧〈八女投江〉引发的思考》(《人民音乐》2005年第11期),文章从作者对观此剧后对歌剧形式提出的许多不习惯,划了许多问号,然而,作者在此后却引用了大量古今中外戏剧、戏曲的实例,说明了歌剧可以有多种打动观众的表现形式。
此外,在该方面较好的论文还有:石惟正的《他以纯青之火炼就歌唱之“上乘内功”――张建一独唱音乐会述评》,张安利、张亚平、林秀华的《流不尽的〈小河淌水〉――纪念民歌演唱艺术家黄虹》(《人民音乐》2005年第1期),田大成的《福雷的声乐套曲〈佳歌〉(上、下)》(《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3―4期),张楠的《周小燕声乐教学思想探究》(《音乐研究》2005年第3期),宋照敏的《马金风唱腔艺术初探》(《音乐研究》2005年第3期),杨九华的《瓦格纳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中主导动机的初探(上、下)》(《黄钟》2005年第1期),杨仲华、尤志国的《中国气派、民族神韵、百姓欢迎――论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确立》(《中国音乐》2005年第1期);杨仲华的《民族性、科学性、艺术性、时代性――论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学术定位》(《中国音乐》2005年第3期),黄晓和的《有意义的探索――歌剧〈八女投江〉观后感》(《人民音乐》2005年第11期)。
三、声乐技术和教学类
此类论文共有51篇,好的和较好的有12篇。其中较优秀的有宋一的《歌唱呼吸新探》(《中国音乐》2005年第3期),作者从心理因素对气息的影响、气息节省的原则、学生存在的呼吸问题、气息的合理调控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声乐教学中易出现的气息问题和纠正的方法或途径。
赵健的《通俗演唱中易出现的几个误区》(《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主要论述了通俗演唱中易出现的误区和不良倾向,最后指出了好的歌唱应具备的共性和优良的技术特点。其中有些观点论述得很好,尤其关于“感觉(或称听觉)的误区”一段论述很重要,是一般的学习者和一般的声乐教师容易忽略或难以认识深刻的。
王世魁的《论声乐表演人才的技能及素质培养》(《中国音乐》2005年第3期),论文就声乐表演人才在技能、技巧的培养、素质的培养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展开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宏篇论述(全篇约1.6万字)。这是近几年以来较少见的理论结合实际密切,论述得体,并且有着许多生动的、独道见解的较高水平的论文。
莫雪川的《实践与智慧的结晶――喻宜萱声乐教学思想及其特征》(《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文章较全面地论述了喻宜萱教授的声乐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将其总结为一个培养目标:两项基本建设;两种不同于乐器的基本属性;八种关系;九点技术要领;四条原则。喻氏教学体系的基本特征概括为科学性、人文性、开放性、实践性和独创性。全文概括性强、理论性强,而且生动,是一篇较全面地论述声乐教育家成就的优秀论文。
此外,较好的论文还有赵震民的《高师声乐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定位》(《人民音乐》2005年第3期),杨满华的《“花儿”演唱技法探究》(《中国音乐》2005年第4期),王江奇、祁君的《坐嗓――传统歌唱气息控制法教学新探》(《中国音乐》2005年第3期),杨海源的《鄂尔多斯短调民歌演唱艺术简论》(《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欧阳义怀的《哼鸣练习在声乐学习中的
多功能效应》(《中国音乐》2005年第2期),刘蓉惠的《汉族民歌演唱的用声与润腔特色》(《中国音乐》2005年第2期),南飞雁的《喉音演唱与呼吸》(《天籁》,2005年第2期),尹建国的《湘曲苗族民歌及演唱特点》(《中国音乐》2005年第1期),马奇的《河南曲剧演唱技巧探微》(《中国音乐》,2005年第1期),彭莉佳的《浅谈声乐教学的整体观》(《中国音乐》2005年3期)等。
四、声乐综合研究和歌唱艺术表现类
此类论文共有34篇,其中好的和较好的有9篇。里面较优秀的有樊祖荫、赵晓楠的《20世纪的汉族民歌研究(一)、(二)、(三)》(《黄钟》2005年第1―3期),文章主张20世纪汉族民歌以1949年为分界线,将其分为两个时期,并就两个时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了论述。内容真实、可信,有史学和进一步研究导引的价值。
朱默涵的《走进21世纪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乐府新声》,2005年第3期)综述了2005年6月5日至7日在沈阳音乐学院举行的“2005全国民族声乐论坛”会议内容及其意义。简要地介绍了七位专家学术报告的主要内容。在“土”与“洋”、“原生态”与“学院派”的争论上,达成了少争或不争、多做的共识。会议上还举行了两场音乐会,认为毫无“千人一面”、“千人一声”的痕迹。会议认为,意在研究和解决民族声乐艺术领域存在的问题,展示近年来民族声乐教学与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推动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发展、教学和理论水平的提高。王硌的《2004全国声乐论文综述》(《人民音乐》2005年第11期),这篇文章虽然文字不多(四千余字),但写这样一篇文章需要认真阅读一百多篇论文并做出自己的鉴定,从中选出各类中好的和较好的文章,然后加以综合研究。文章条理清楚,论述严谨。
此外,较好的论文还有:王莉的《赵元任声乐作品研究回顾》(《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李晓燕的《嫩江达斡尔族民歌演唱研究》(《中国音乐学》2005年第4期),詹桥玲的《20世纪中国歌剧发展谈概》(《音乐研究》2005年第1期),乌云陶丽的《论蒙古族歌唱艺术》(《音乐研究》,2005年第2期),郭建民、张楠的《首届“全国高师音乐学院办学特色与声乐文化学学术研究会”综述》(《人民音乐》2005年第2期),董华的《将陕北民歌搬上艺术舞台的思考与探索》(《中国音乐》2005年第3期),王丽娜的《浅沦艺术歌曲演唱的处理》(《中国音乐》2005年第2期),钟明的《关于中国民族声乐中“死曲活唱”的探究》(《音乐艺术》2005年第2期)等。
五、存在的问题
有些论文仍存在问题不少,有些观点有明显的错误或难以令人理解。如:有的文章小标题和文字内容并不对应,即小标题的意义在文字中找不见或很少见其内容的阐述;有的文章中把语言学习和呼吸训练对立了起来,把普通话的学习和借鉴曲艺、戏曲说成了因果关系,错误认为中国的民族唱法是“舍声求字”,而美声唱法是“舍字求声”;有一篇文章在论述歌唱的先天条件和技术的关系时说:“阉人歌手的出现说明先天性的生理条件是歌唱技术获得的决定性因素”。阉人歌手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怎么能认为是歌唱技术获得的决定性因素呢?
有些文章中充溢着一些绝对化的、夸张的名词、形容词,如“xx泰斗”、“艺术大师”、“权威诠释者”、“最高等级的”等。这些当今传媒中或商界流行的语言,在论文写作中笔者认为应当慎用。论述的语言应克服“就是我对”,“别人都不对”这种“一孔之见”的语言,用词不留有余地,绝对化、主观化的倾向在2005年的部分论文中几乎是常见的,应予以充分的重视。
声乐论文范文第2篇
当我们正确掌握了字头,字腹之后,就进入了咬字吐字的最后一部分——字尾,字尾也被称为归韵及收音,收音不准,归韵不正将会导致字意含糊,直接影响字意的正确表达,然而,我们歌唱的目的,最终是将唱词通过音乐化的声音,富有情感地表现出来。所以,歌唱者在注意咬字,吐字之外,对语言的整体性,特别是对每首声乐作品中的歌词所赋予的独特的风格,独特的语言技巧魅力,是应该有更深层次的研究和学习。
声音练习
1.在标准的语言上建立声音民族声乐是以人的声音作传达媒介,由音乐与诗歌(歌词)相结合的一个艺术门类,人们欣赏歌唱家的演唱,更多的通过他们美妙的歌声,清晰的吐字,传达歌词的内容,直接感受歌词所赋予的内涵,人们接受并受到感染或喜或忧或悲或伤产生共鸣,达到了艺术的最佳效果。2.声音和语言要紧密结合为一体一个歌唱家,歌手除了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与音韵的修养,对经由作曲家之手而音乐化了的诗歌语言,要相当深入地去感受和理解,更重要的时能声字结合。声字集合符合科学与审美的要求,能唱出自己的歌声。语言是歌唱的基础,一切歌唱技法都要围绕语言这个中心来训练和运用。歌唱要求字正腔圆,声情并茂。首先,要学好普通话,普通话是以北京话为基础,以北京音调为标准的一种国语。其次,在演唱过程中,注意字头、字腹、字尾清晰地咬出。
在演唱时,加入情感,使语言和声音组合得更好
声乐论文范文第3篇
我国民族声乐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来自外来文化的冲击
民族地区一直是民族声乐创作和传承的重要地区,但是我们也看到,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以及其他文化的渗透,外来文化对民族地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很多民族地区的人们,尤其是当地的年轻人,接触到的音乐样式越来越多样,也越来越喜欢流行音乐。而民歌大都以大型隆重的民俗活动、宗教仪式为载体,随着社会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变化,这种大型的活动越来越少且逐渐商业化,原有的质朴和原始也在慢慢流失,民族声乐发展面临生存危机。
(二)民族声乐认识的模糊
随着观念的改变,很多民族声乐的演唱者对民族唱法的观念缺乏明确的认识。很多演唱者都是人云亦云,跟风现象严重,别的歌唱家怎么唱,他就跟着怎么唱,严重缺乏对声乐艺术最根本的个性追求和审美判断,对民族唱法中独特的风格难以把握;还有一些演唱者对民族唱法的概念有所误解,认为传统的就是不符合时展的,是过时的,缺乏对歌曲所特有的民族特色进行品析。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审美取向
(一)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当代社会是一个多种文化并肩齐驱的社会。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人们思想意识、审美标准的变化,民族声乐的审美也逐渐由单一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就声乐艺术而言,单一的声乐艺术作为时代主流音乐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再复返,而各种艺术形式的百花齐放现象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也影响和改变着我国传统声乐的发展观念和审美意识。我国的民族声乐的多种唱法要继续发展需要依靠大众,形成多种唱法的综合。因此,我们要创作更多具有我国民族风格和特色的具有高水准的声乐作品。在保留、发扬人们喜爱的传统作品和唱法的基础上,在创作、表演、欣赏等方面分阶段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适应现代环境及现代人的需要。同时,在保存传统精华的原则下,鼓励、支持不同民族、不同唱风的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
(二)创造古今融合的美学取向
字正腔圆、讲究韵味等都是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点,这些声乐艺术的美学特点在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中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促进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在继承和发展上述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点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当将西方美声声乐艺术在唱法和表演形式的吸收和借鉴,如打开、声音高位置、讲究共鸣、良好的呼吸支持等,从而在旋律、节奏、结构、和声以及配器等达到完美,使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与西方声乐艺术的差距进一步缩短。
(三)完善教育体系和教学形式
只有掌握了民族声乐艺术中的民族性和科学性,明确了民族声乐的艺术审美取向,才能让声音的表现力更加丰富,民族歌曲才可能唱出自己的特有风格。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科学完整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探索出深受听众喜爱的民族声乐唱法,同时还需探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理论,为民族声乐的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论与反思
声乐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化多样性原生态民族唱法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会议上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标志着全球已达成提倡文化多样性的共识。保持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维持文化生态的平衡如同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一样,是人类生存和共同发展的前提和需要。文化多样性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延续的条件,也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基础。
中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语言丰富,因而声乐种类繁多。中国声乐发展到今天,在唱法上已经形成美声、民族、通俗、原生态共存的百花盛开的繁荣局面(这里的民族唱法特指上个世纪40年代以来,在中国传统声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学院派为代表的唱法)。在此文化多样性视野下,笔者就原生态、民族唱法与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发表一己之见。
一、原生态作为中国民族声乐的根基和个性的体现,首先应当受到提倡和保护
原生态唱法是中国百姓在生活的自然空间中,以自然的发声方法为基础,不断总结和改进发展而来的。它不论在演唱的语言、内容、形式还是技巧上都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它多元的音乐风格、鲜明的民族特性、个性化的演唱都植根于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其不可替代的相对的文化价值。近年来,主流媒体上的大量展示使人们对原生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如青歌赛中朝鲜族卞英花古典的演唱、蒙古族的呼麦、李氏姐弟的海菜腔、扎西拉宗的康巴弦子等众多鲜明地方色彩、浓郁民族特色的演唱,都给大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精神享受,使观众认识到中国除了有以郭兰英、李谷一、阎维文、、宋祖英等为代表的民族唱法外,还有如此丰富、有个性的声乐文化。
原生态是培养艺术家的沃土,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源泉。声乐教育家万昌文教授也曾经说过,要唱好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就需要用民间音乐的风格和唱法。民族歌唱家大都有向原生态学习的经历,如吴雁泽到鄂西向放排工学习“打啊哈哈”后,才将《清江放排》唱得更加腔正味浓。胡松华曾深入40多个民族地区体验生活,曾向彝族歌手白素珍学习过“海菜腔”,向“草原长调之王”哈扎布学习过“若古拉”,向藏族“囊达”大师扎西顿珠学习过“真园”,向“花儿歌王”朱仲禄学过“花儿”,还学过维吾尔族“木卡姆”、苗族“飞歌”等原生态音乐,此类例子不胜枚举。
由此可见,原生态是中国民族声乐的根基和源泉,也是中国民族声乐的个性所在。它体现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和源远流长,也体现了中华各民族的神韵,独特的审美品质以及巨大的艺术创造力,彰显出我们五千年文明古国无穷的音乐智慧。
但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其他诸多原因,使原生态的生存受到了极大地威胁。因此,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政策和制度并加强对其实施的力度。特别要重视对原生态的搜集、整理以及对传承者、原生态自然和人文环境的保护。媒体应该更积极地引导大众对原生态的关注和认识。在学校教育中应该增加更多原生态的内容等措施来保护和提倡原生态,这也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二、民族唱法作为中国民族声乐共性的体现也应受到提倡和保护
以学院派为代表的民族唱法(以下简称民族唱法)是建立在民族语言基础之上的,适合民族的生理与心理特点,表现民族音乐特有的韵味,反映民族的审美取向和人文精神,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在这些特征上,它与原生态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它继承了传统民族唱法的精髓,主要以汉民族为审美主体。它的产生与发展适应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时代的产物。早在1963年,总理就曾经指示要研究出一套不同于别人,训练嗓子基本功的民族的歌唱、民族的发声方法,这就要求确立自己的民族唱法。要确立一个唱法或建立一个学派就必须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必须理论化、规范化、系统化。简言之,要有共性作为评价的标准。以学院派为代表的民族唱法正是这样做的并且发展得很快,已经能够作为中国民族声乐的代表走向世界,在新加坡、宋祖英在悉尼和维也纳金色大厅成功的独唱音乐会就是有力的证明。而且它已经被中国千千万万的老百姓接受和喜爱,其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相统一的完整体系是其他原生态所无法替代的。它的共性化使其能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由此可见,民族唱法与原生态原本就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如果说原生态是强调中国民族声乐的个性,那么民族唱法则是强调共性,是中国民族声乐这一问题矛盾的两个方面。樊祖荫先生也曾说过:“音乐教育的规范性与民间音乐的即兴性特征有着天然的矛盾,但并不能丢弃任何一方,应学会两条腿走路。”①因此,笔者认为民族唱法和原生态应该共融互补,共同繁荣我国民族声乐,从而达到提倡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目的。
至于田青先生所说“在规范化的歌声里不要说历史,常常连人性都感觉不到,感觉到的就是技术”。②这恐怕有些绝对。宋祖英在维也纳演唱的《孟姜女》,虽然外国人听不懂歌词,但观众热烈的反应说明他们听懂了音乐,听懂了艺术。况且国内更有数不胜数的民族唱法的忠实观众,他们中有几人能听出技术上的孰优孰劣?绝大多数是被歌唱家的艺术感染力所吸引,并接受和喜爱民族唱法。田青先生还说:“这个民族唱法很了不起,最适合歌颂,因为它宏大、亮、通、透、传得远,这种颂歌式的民族唱法就变成了我们唯一的民族唱法……我们的民族唱法就是‘颂’,你听几个有名的歌手唱过几首爱情歌呢?我们的民族唱法唱什么?党、祖国、母亲、父亲、战友、长江、黄河等。”③笔者认为这种说法似乎是对民族唱法稍有些偏见。就算民族唱法只唱颂歌,颂歌也有它存在的价值。就文化层面来讲,它也是多样文化中的一种,也应该被保护和提倡,更何况它还有如《兰花花》《望月》《五哥放羊》《孟姜女》《小背篓》《辣妹子》等许多颂歌以外的内容。
声乐艺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声乐均为世界多元声乐文化的一元,都有其相对的文化价值。尊重不同民族声乐的差异性和平等价值,保护和提倡声乐文化多样性,传承和发展民族声乐,也是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做出贡献。
注释:
①刘晓真.专家说“原生态民歌”[J].艺术评论,2004,10:34.
②③田青.原生态音乐的当代意义[J].人民音乐,2006,9:20,18.
参考文献:
[1]刘晓真.专家说“原生态民歌”[J].艺术评论,2004,10.
[2]田青.原生态音乐的当代意义[J].人民音乐,2006,9.
[3]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创新[J].中国音乐,2005,4.
[4]郭克俭.传统声乐文化特质及其当下意义[J].音乐研究,2004,4.
[5]王磊、赵英华.原生态民歌崛起的必然性及意义[J].中国音乐,2006,4.
[6]杨仲华、尤志国.中国气派民族神韵百姓欢迎──论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确立[J].中国音乐,2005,1.
[7]杨曙光.多维文化视野中的专业民族声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4,2.
[8]管建华.文化策略与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思考[J].中国音乐,2005,2.
声乐论文范文第5篇
藏族声乐艺术的区域特色
相关研究表明,各地区民歌风格的形成,与该地区的地理气候环境、语言特点有着很紧密的联系。萨班《乐论》中提到:“前藏人声音洪亮而婉转,后藏人声音嘶呜而豁亮,阿里人声音挤压而短促,康巴人声音威武而雄壮。”前藏地区地势相对较平缓,人们之间的歌唱不存在太多音量的问题,因此相对来说,歌曲的演唱上偏婉转悠扬。后藏地区地势相对险峻,高山峡谷较多,造就了人们说话和歌唱喊得成分增加,声音相对嘶哑;那曲牧区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促成了音域宽广、声音高亢、穿透力极强的牧歌演唱;阿里地区海拔很高,气候极度恶劣,高寒缺氧,虽然不是绝对,但这也是阿里人声音短促挤压的重要原因;康区海拔较低,植被丰富,人们以畜牧为生,性格豪迈奔放,因此,康巴人歌唱、说话声音威武而粗旷,尽显其自由奔放的特点。
尽管各地区的声乐演唱艺术无论是发声方法还是演唱特点都风格各异,但他们同时都具备一个很典型的审美特点,那便是“永恒”的快乐。各地的民歌中,悲伤情绪的声乐演唱作品很少,大部分的歌曲都是以欢乐愉快为基调。从狭义声乐歌唱中的藏族民歌、牧歌、山歌再到广义声乐歌唱中的藏戏,我们都很难见到“悲剧”的影子。即便在藏戏剧目中,有不少主人公也受尽磨难、饱受折磨,但最后结局都是幸福圆满的。
这种审美取向的形成并不是偶然,这与藏民族独特的生活环境、坚强乐观的民族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在青藏高原这个气候恶劣,高寒缺氧的环境,藏民族要在此生存和繁衍,除了对大自然极为有限的改造之外,更多的是对大自然的“妥协”,对“神灵”安排的命运无条件的服从。让我们感到惊喜的是,这样的思维方式并没有让藏民族悲观厌世,而是让这个民族更加地乐观坚强,永恒地追求快乐,就像我们常说的“知足者长乐”。因此我们听到,藏族声乐演唱作品中表现悲伤忧虑、争强好胜的很少,大部分都是歌唱美好生活,赞美爱情,歌颂丰收,曲调朴实清晰、愉悦优美。这种独特的审美取向也成为了藏民族声乐艺术的一种重要的审美标志,人们一提到藏族民歌便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无忧无虑的快乐,这也是很多人对藏族声乐艺术情有独钟的重要原因。
藏族宗教诵经声乐与民间藏族声乐的审美特征
1.宗教诵经声乐
萨班《乐论》中在提到什么是要学的音时这样讲到:“虽雄壮而又要华丽温情,既悦耳然而又不失骨气,既正直但又不失曲折婉转,既低沉但是字面清晰,既要协调但瞬间又有多种音调。总之能使愚昧者心悦诚服,使智者们内心喜悦。”[1]轨范师陀罗在《音论聪慧之颈饰》中写到:“虽为长乐然匀称得当,虽为短乐但音调完备,虽雄壮却又温情,虽动听但不失骨气,虽正直但又不失婉转,虽低沉但字清意明,虽嗓音多样还在瞬间饰有多种音调……。”[2]从这些理论描述中我们看出,早期的宗教声乐演唱要求演唱者声音尽量做到兼顾,避免声音“顾此失彼”,对任何一种色彩的音都不能追求过度,而要让声音平衡和谐,圆润动听,即追求平衡,以和谐为美。笔者在日喀则采风期间,在萨迦寺中聆听了众僧早诵的吟唱,虽然现在科技先进,领诵人已有一小麦克风帮忙传声,但其嗓音浑厚通透、空灵悠长,气息可以轻松的保持十拍以上,足以见得其演唱功底的深厚,领诵人富有磁性的低音,再加上众僧整齐的吟唱,使人顿生敬畏,被带入空灵境界。
2.民间藏族声乐
在民间,我们现在听到的藏族声乐演唱便和这种宗教声乐有着很大的不同。虽然各个地区的藏族声乐艺术在风格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别,但总的来说,它们也有很大的共性。大部分的藏族声乐演唱都会给人以豪迈奔放的直观感觉,即便是优美婉转的女声,其声音也是天马行空、自由空灵。在对声音共鸣腔体的要求上,演唱讲究声乐高亢明亮,追求声音的尖亮直白(特别是女声),并不刻意的在乎各个腔体的均衡应用;在对其音波的要求上,则以直音和大摆(振固)交替进行,这在山歌和牧歌演唱中最为明显。从这些声音特点我们看出,民间藏族声乐演唱对于声音有着很强的个性追求,非常重视演唱时声音对情绪的表达作用,并且喜欢用一些看似并不符合“通常意义上的和谐、均衡”的音色来进行演唱,对于演唱“功能性”(表达情感、传书送情、缓解疲劳)的追求远远高于对声音本身审美的需求,这样的演唱喜好决定了藏族声乐演唱艺术独特的声音审美取向。因此,我们在聆听优秀的藏族歌手演唱时,在豪迈不羁、大气洒脱的声音背后,更多感受到的是真挚的情、真诚的意,那浓浓的高原乡土气息、藏族人民的淳朴热情都在这样的歌声里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
声乐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在声乐教学中可以引入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它可使声乐教学直观化,并且可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训练,使声乐课堂教学具有延续性,拓展了声乐教学的领域,具有省时省力、节约师资等特点。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运用于声乐教学是可行的,它将为声乐教学带来新局面。
[关键词] 数字化/直观化/运用/拓展
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正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音乐课教学中。在一些有条件的学校中,钢琴集体课、视唱练耳、乐理、配器等课程已基本上采用了数字化教学手段,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已得到人们充分的肯定。那么在声乐教学中能否引入数字化教学手段呢?可以。
一、数字化教学手段使声乐教学直观化
声乐教学不同于音乐学科中的其他科目教学。它是一种非常抽象性的教学,除了外在的演唱表演外,它不再具备直观性,因此有人说声乐是音乐学科中最难教和最难学的科目。
声乐教学要能够象一些音乐理论课程和器乐课那样直观化就好了,很多教师和学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科技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为声乐教学的直观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并正使它逐步变为现实。
传统的声乐教学,几乎全凭经验和感觉,教与学的双方往往要负出巨大的体力代价与时间代价。比如,老师要求学生某字或某段声音要“圆一点”、“亮一点”、声音位置要“高一点”、“低一点”等,这往往要在课堂上反复练习多次才能达到;再者,传统方式下的声乐教学是没有自身参照物的,有的参照物是教师的演唱和大师的录音磁带,学生无法听到自己真实的声音,教学中无法保持学生良好的歌唱状态和瞬间产生的歌唱灵感;对磁带的模仿又容易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削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创造能力,而现在,一台普通的多媒体电脑再加上一块数字音频卡(或能录音的声卡)及音频软件,就可以使声乐教学变的直观化了,这就是在声乐教学中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声音的波形进行分析,使声音能够看的见,从而使声乐教学直观化,这种直观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自己的身音为参照,切实感受声乐学习中的点滴,如声音的位置、咬字、音准等,这在下面的文章中将分制阐述。
二、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在声乐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实施环境
声乐教学所需要环境要求不是很高,各单位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决定,条件较好的单位,可以将数字化教学设备的档次配置的好一些,条件一般的单位只需配置一些基本设备就可以了。总的说来,利用数字化设备进行声乐教学,在设备硬件上应选用586档次电脑,一块数字音频卡(或较高档次能录音的声卡),一支麦克风和一对监听音箱,以及相应的数字音频软件,如Cool Edie Pro、Mw3 、Cake Walk6.0以上的软件等;在外部环境上,上小课要求有一间相对独立的房间,大课可单独设立或与音乐多媒体教室共用,只要环境对录音影响不大就行。值得注意的是,在麦克风和监听的选择上,有条件的单位可尽量购置好一些的器材,上大课的地方对监听要求高一些,以提高声音的保真度。此外,还要求教师要有熟练的音频软件操技能及相关设备的操作能力。
2.以分析波形文件为参照,提高学生对声音的认识和客观评价能力
前面已经提到,传统的声乐教学是非常抽象的,不具备直观性,我们在使用数字化教学手段时,应充分发挥其优越性,使声乐教学变的直观化。其做法是:有针对性地把学生演唱的段落录下来,把几次演唱的声音做比较,帮助学生找出良好的声音状态,使学生感受到如何调动自己的歌唱状态才是正确的。下面我们以歌曲《松花江上》(男高音演唱)为例来谈数字化教学手段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1)歌唱状态与音色的修正 在正式进入歌曲演唱的教学前,教师都要对学生进行练声训练。必要的练声训练,是教学生把握正确的歌唱状态的基!本途径,这时我们可选择地把学生没有进入状态前的声音和进入状态后的声音录下来,进行波形对比分析,电脑屏幕上显示的波形状态是,未进入状态前的声音振动不明显,声响力度弱,进入状态后的波形振动明显且规则,声响力度较强,通过对这两条直观的波形状态分析,能够使学生认识、感受到歌唱状态下身体的运动状态,明白身体各部分的机能协作,从而加强歌唱状态的记忆。随着歌唱状态的进入,教师可向学生讲授男高音在不同音区的声音特点,帮助学生找到良好的声音位置,抓住练习中出现的瞬间灵感,以获得较强的歌唱记忆。如在练习至高声区时,教师常说口腔打开,气息下沉支持等。说起来非常容易,但学生做起来就未必轻松,这时教师可将学生在高声区的练声全部录下,直至最好的一遍停下,听录音、看波形、分析并找出良好状态下的波形段落,让学生对比音色变化的细微感觉,如口腔未充分打开时的“扁”,气息不足及上浮时的“白”与“涩”,学生在对照录音后可再次练习、比较,这样可使学生较快地找到声音的正确位置,并且还不容易丢失这种正确的歌唱状态。
(2)咬字、吐字的纠正 歌曲《松花江上》的开头处于男高音的中低音区(1=bE),“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一句中的“我”字容易造成归韵时间长的错误,从而浪费音符时值,影响乐曲的表达。这时教师可用铅笔工具修整波形时值或修改音头,标出归韵的时间点,把前后波形进行对比,让学生自己取舍,这比教师说做多遍示范要便捷的多,学生的主客观感受力也都有所提高。再比如:“那里有森林煤矿”一句中的“那”字,声母发音是“L”还是“N”,通过录音对比学生很容易找出;在歌曲高潮“爹娘啊”一句中,“爹”字需要用较强烈的音头来表达,但学生在演唱时常会顾忌音高、情绪等多种因素,把强调“爹”字的归韵形成很慢,教师此时会常停下来讲情绪,“爹”字要一气呵成,可往往是说了半天,学生仍然找不准点,收效不明显。如果教师面对屏幕,用铅笔工具先做出一个音头,标出时间点供学生参考使用,这会使学生一下就找出问题所在,从而省时省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音准的纠正:这里所说的音准问题是指因歌唱状态的不正确而引起的音准问题。声乐演唱中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在特定的音区中,演唱者常会因声音的位置、气息等原因造成音准问题,这一问题很难解决,尤其是对于歌唱技能还不能够熟练运用的学生而言,更难解决此时的音准问题,因为在这种状态下,歌唱者的内心音高是准确的,是歌唱技术的不成熟造成了音准差异,在没有参照的情况下,演出者难以察觉,而听者一听就明白了。如“爹娘啊”这一句,“爹”字是乐曲的最高音,又是闭口音,很不好唱,音准容易偏低,此时,教师可将音高不准的波形裁
剪下,先指出问题,然后修正音高,树立听觉上的准确,再告诉学生应将歌唱状态做细微的调整,如气息不够,咽腔打开不够,声音位置偏低等,这样可使学生在良好的歌唱状态下达到音高,而不是生硬的“够音高”。
(4)音乐感觉的培养:教师在完成声音和歌曲演唱的训练后,便开始强调歌曲情感处理的问题。这是学生学习歌曲表达的重要环节。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先讲解作品,然后分段唱,再合成。这种方式对于还够成熟的学生来说要一次合成,难免有不到之处,效果往往也不尽人意,因为这不但有对作品理解上的问题,也有歌唱技术上的问题。在采用数字化教学手段时,教师可这样做;先向学生讲解作品的背景、创作手法、情感表达等,甚至可用课件来激发学生的演唱情感,再让学生不做停顿地演唱歌曲,这样录上一两遍,再选择较好的一遍进行演唱指导,指出不足,修正波形,帮助学生改进。如在《松花江上》中,“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共有两句,分别位两个乐句的开头,这两句在演唱处理上就有着不同的区别,第二句应当比第一句要唱的稍激动些。教师可以用铅笔工具修改学生的演唱,调整两句的音响度与个别字音头,使演唱具有感染力;在感情表现丰富的“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一段中,渐强与渐弱的处理非常明显和重要,教师可用铅笔工具对波形进行处理,勾画出乐句处理轮廓,帮助学生找准渐强与渐弱点及时间、段落,从而快速把握乐曲的处理,此外,在需要有气口的位置处,教师也可在波形上做出气口,以帮助学生找出位置点。
三、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对声乐教学的拓展
把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运用于声乐教学,不但可使声乐教学直观化,而且还可对声乐教学进行拓展。
1.使声乐课堂教学具有延续性 传统的声乐课堂教学不具备延续性,在上课结束后,学生只能凭记忆去练习,很容易丢失上课时正确的感觉。如果把上课的录音复制给学生,这就可使课堂教学有延续性,学生可按自己在课堂上良好的声音状态去练习,以自身为参照,对比清晰,可把课堂上的感觉较长时间地保存,加强和巩固良好的歌唱状态以及准确地把握乐曲的处理。
2.把风格音乐教学引入声乐教学中 传统的声乐课,都是以钢琴伴奏为主,它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一面在于它可随时适应学生的主观处理;不利的一面在于,一是钢琴自身的音准问题,二是随时可变的“跟节奏”方式无法给学生以准确的节奏感及风格感训练。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则可预先做好歌曲的乐队伴奏,强调风格与节奏,使学生能够树立较强的节奏观念和风格观念,从而达到表达的准确性,提高对歌曲的表达能力。不但如此,数码音乐教学方式还可将多声音乐教育引入声乐小课课堂,使学生在学习演唱同时,还能接受多声演唱训练。
3.把舞台表演引入声乐教学 在有条件的单位,可在计算机上加载数码摄像头,即可将学生的演唱过程适时地录下播放,培养学生的演唱及舞台表演能力。
4.为声乐大课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 传统的声乐教学多数是一对一,要占用很多的时间。近年来随着各校的扩招,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有的学校开始实行2~3人同时上课的办法授课,以缓解师资压力,但这样一来,教学时间对于个体来说大大缩短,教师的授课内容也难免压缩,从而引起教学质量的下降。而数字化教学手段的引入,可使多数人同时接受某一个课题的教育如声乐作品的处理、演唱表演等;声乐大课对于高师学生来说由为重要,因为它为多看、多听、多练提供了条件。
声乐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文献;资料收集;亨德尔的声乐作品;《让我痛哭吧》;重要关系
音乐论文,是对音乐某一领域中的某些现象和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表述音乐科研成果的论文。[1](第1页)每个人都想写出好的音乐论文来,这需要两方面的基础:一是研究基础,而是写作基础。音乐论文的基本要求 “四性”(科学性、理论性、创造性和规范性)。[2](第一章)中有“三性”(科学性、理论性和创造性)都率属于研究基础。而文献资料的收集和研究选题是研究基础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并且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从论述文献资料收集和研究选题开始,结合自身声乐教学与演唱方向的学习与思考,以亨德尔的声乐作品《让我痛哭吧》为例,阐述了文献资料收集与某一研究选题之间的重要关系。
一、对文献资料收集和研究选题的论述
(一)文献资料收集
音乐文献,是指文字、图形、符号、乐谱、音频、视频等形式或技术手段记录的人类知识的音乐载体。[2](第二章)文献的种类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分,如按文献的载体形式、文献的编写或出版形式、文献的加工程度等。高小和主编的《学术论文写作》(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一书中将文献的种类依据文献信息的载体形式和文献加工程度两种方法进行分类。第一种分类方法将文献分为文字形态(如图书、报纸、期刊等)的、机读形态(即计算机各种格式的可读数据)的、音像形态(如唱片、磁带、录像等)的、缩微形态(如缩微胶卷、缩微卡片等)的四种类型。第二种分类方法将文献分为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四种类型。零次文献,是未曾公开于社会,仅在交谈、会议交流中传播或某一团体所用的、尚未发表和出版的文献,如私人笔记、书信、会议记录等。一次文献,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而撰写出来的、发表自己观点的论文或著作,如专著、论文、教材等。二次文献,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对一次文献进行分类梳理、加工提炼,使之依一定系统或方式组织起来而形成的文献,如书目、简介、文摘等,都具有简明性、检索性等特点。三次文献,是以一次文献和二次文献为基础,对原始文献资料进行广泛、深入的分析研究以后,综合、浓缩、加工而成的文献,如音乐年鉴专题评述、动态报告等,具有综合性强、系统性好和知识性丰富的特点,可以概括某学科在某一阶段中的研究状况,为进一步研究提供选题依据。
无论从事什么科研工作,都必须了解该项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国内外音乐状况,搞清楚所达到的研究程度,使用的研究方法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而明确选题可以借鉴的地方,帮助确定自己的研究基点。[1](第76页)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料的收集是研究工作的基础,在论文写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2](第8页)进行学术研究不可能什么都从零开始,总是需要在继承前人成果或知识的基础上加以借鉴、吸收和发展,从而进行创造。
(二)音乐论文的选题
选题,指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课题,是论文写作的基础,是明确研究的目标和范围的问题。选题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科研成果的大小,进展速度,甚至成效。总之,论文的选题是关系到论文成败的重要环节,选题本身就是一种科研,一种学问,一种艺术。[1](第43页)选题的基本要求是:注重个人兴趣点,密切联系实际,论点新颖独特、立论有根有据,大小难易适中。通常将选题的方式分为自主性选题和借鉴性选题两大类型。常用的选题方法有四种:综合寻找法、主观设定法、借鉴深入法、实践总结法。
二、以选题亨德尔的声乐作品《让我痛哭吧》为例
从前面对文献资料收集和研究选题的论述来看,二者都是进行音乐论文创作的基础。那么,这二者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赵梅伯在《歌唱的艺术》一书中说:“学声乐的学生是不能忽略亨德尔的作品的。他的作品不但给与我们健全的声乐技巧、完满的呼吸控制和表情上的流露,同时他的作品也考虑到了歌者的声域。他的乐曲成为世界音乐学府声乐教学的基本教材,他和莫扎特的作品同时被称为‘贝尔康多’派的代表。”亨德尔是我很喜欢的作曲家之一。他是英籍德国作曲家,巴洛克时期音乐的伟大代表之一。他在声乐和器乐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在声乐方面创作了近50部意式歌剧,还有以《弥赛亚》为代表的20多部清唱剧。其音乐色彩丰富,戏剧性强,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的刻画细腻动人。
《让我痛哭吧》是他的歌剧《里那尔多》的主角里那尔多的咏叹调。我第一次听到著名花腔女高音迪里拜尔演唱此曲就被它满含忧郁而美妙的旋律深深吸引了。接着就开始学习此曲,由于当时缺乏对研究声乐作品的认识,只是对曲谱的表像进行了学习,演唱的效果也不如意。在教学实践中,给学生教授此曲时,进行了大量相关资料的查阅和收集,进而仔细分析作品的背景、特点、语言等方面,从而对作品的处理有了较大的把握,于是在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于是,我有了将此作品作为研究课题的想法。再对照选题的四大基本要求,可以确定此选题是比较合理的选题。
确定这个课题后,为使研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就设定其搜集资料的初步计划。一是从纵向定:尽可能多地欣赏、阅读和演唱亨德尔的声乐作品《让我痛哭吧》;亨德尔谈自己声乐创作的言论和文章;亨德尔谈创作的理论;对亨德尔《里那尔多》创作起因、轨迹等方面研究的文章和资料;亨德尔所接受的美学思想影响等方面的资料。二是从横的方向定:别人评论亨德尔的声乐作品及此作品的文章;别人评论其他作曲家的声乐作品文章;亨德尔除声乐以外的作品;同类风格声乐作品的比较;声乐创作理论及其音乐评论。定出这些方向之后,还会随着资料收集的过程进一步制定必要的新的方向。在检索的过程中,采用的是循环法。即利用检索工具,又利用文先后的参考文献目录;既顺查又倒查,也抽查。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在可能的条件下运用别人已经做过的文献资料来提高自(下转第57页)(上接第55页)己的资料查询的效率。当然,文献资料的收集,不能只靠有目的的文献检索,还要靠平时的点滴积累。另外,此课题的资料也可以动态收集,即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考察和调查相结合的资料收集。更应注意的是,在围绕此课题而查询的文献资料中要多留心、善思考,发现并获得另外的课题或另外课题有用的资料,从而一举两得。
综上所述,可以明显的看出,文献资料收集是获得一个合理的研究选题的一个重要因素,当选题确定后,文献资料的收集就有了很强的指向性,继而进行充分和典型的文献资料收集成为科学的研究此选题的基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文献资料收集与某一研究选题都是论文的重点,并且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重要关系。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使用,才能为论文的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也必然使自己的科学研究水平得到快速的提高作用。
【参考文献】
[1]傅利民.音乐论文写作[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
[2]李宝杰主讲.《音乐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讲义
声乐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音乐论文 选题 原则 方法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1-027-02
选定一个音乐论文题目作为研究的对象就是音乐论文的选题,作为一个音乐专业的毕业生或者是对音乐研究不深的艺术工作者,想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论文题目加以研究是一件比较困难事情。选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不能单凭自己的兴趣随意选题,因为选题本身也是一种科学研究,是一种学问,依靠大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是很难准确完成选题工作,我们必须认真分析选题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了解选题需要遵循的原则和规律,掌握正确的选题方法,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做到科学的选择和确立我们的毕业论文题目。
一、选题的原则
(一)适合性原则
音乐论文选题的适合性主要是指选择的论文题目一定要适合作者本人,它包括选题的范围,选题的难易程度两个方面。
选题的范围要适合作者的专业知识结构。选题一般应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进行选题,或者在自己研究领域范围内进行选题。这样我们已有的专业基础知识就能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有专业知识作为我们的研究基础,我们的研究就能得到顺利的开展,这样到我们才能达预期的研究目标。如果我们的选题不在我们的专业范围之内,就等于自己到一个无知的领域去开垦,这种事倍功半做法不仅消耗我们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且很难完成研究任务和实现研究目标。面对这样的局面,研究者很容易失去继续研究的信心和兴趣,对今后的研究工作也会带来不良影响。所以音乐论文的选题要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科研能力来进行选题,正确把握选题的范围,比如,声乐方向学生的可以从发声,气息、共鸣、声部划分、演唱风格等方面进行研究。钢琴方向可以从触键,放松、钢琴作品演奏分析等角度来研究。只有这样我们才有驾驭论文的撰写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扬长避短,才能运用我们现有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技巧来分析、解决自己专业领域内的某一基本问题,从而切实提高我们的科研能力和写作水平。
选题的难易程度要因人因地而宜。因人而宜,就是根据每个论文撰写者专业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来衡量撰写论文要达到的研究深度。音乐专业的毕业生,撰写论文的难易程度应该适应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本科生毕业是应具有初步的音乐研究能力,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音乐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所以学士论文研究程度不要过分追求高和深,可以抓住某个知识点进行初步的分析和研究,亦可以重复他人研究过的科研成果,但要运用自己的语言把基本知识叙述清楚,并且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和观点。这就是我们讲的他们应具有的初步的音乐研究能力。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研究的深度和学士学位论文又有区别。这是由各个学位、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的。选题还要因地而宜,就是论文撰写者所在的学校和地域能为其撰写论文所提供的最大帮助。根据其拥有的文献质料、仪器设备、经费、导师等条件来确定选题的方向和难易程度,如果想写《论美国爵士音乐的发展现状》,如果图书馆没有相关专业资料,网络也查阅不到可以说明问题的信息和检索,再加上自己对爵士音乐只是比较喜欢,也没有进一步的深入的研究。那么这篇论文要想完成难度就比较大,所以要根据可能拥有的资源来选题。没有有力的材料支撑,论文撰写工作就很难顺利开展和圆满完成。
(二)集中性原则
选题要注意题目涉及面的大小。撰写论文不是写书,二者是有区别的,论文题目涉及的范围不宜太大,范围太大,面面不可能俱到,研究达不到一定的深度。所以,选题宜小题大做,越小越好。比如下面一系列论文题目,《论声乐》、《论声乐的气息》、《论声乐气息的训练》、《论声乐气息的训练应注意的问题》。这是关于声乐专业的论题,它是根据范围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作为学士学位论文的选题我们最好选择最后一个题目,最大也不应也不超过倒数第二级题目,刚刚涉足撰写论文的作者往往易犯“大题小做”的毛病,曾经有一个学生开题报告时选择了《论莫扎特音乐的艺术表现》一题。莫扎特的作品种类繁多,每个种类的艺术表现都能写上几万字,每首作品的艺术表现都是一篇论文,这位同学想用几千字就想把《论莫扎特音乐的艺术表现》这一题目研究的清清楚楚,那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也是不可能的。他只能把每个体裁的作品蜻蜓点水般的轻描淡写。这样大的题目论点太分散,每个分论点的下面又有分论点,每个论点都不可能深入研究,这样肤浅的研究没有价值和意义可言,所以我们在选题之前一定要认真分析、研究、提炼中心点,尽量避免大题小作的现象出现。比如下面的几个选题就比较好,《浅谈钢琴的断奏应注意的问题》、《论歌唱情感的培养》、《浅谈闭口音的咬字方法》、《论自弹自唱课程开设的意义》等。这样的选题论点比较集中,有针对性,研究容易深入。这样的题目,如果写上一万,还是要花一番功夫进行研究的。撰写论文的结果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撰写论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为探索事物的本质和真理而努力工作、为探索事物的本质我们对其做更深层次的研究,通过研究,努力使该学科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所以我们选题要注意集中性这一原则,高校在设计毕业论文格式时也应该注意这一问题,以免给学生造成选题上的误导。
(三)创新性原则
创新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社会发展就要靠创新来推动,音乐也是一样,它是在音乐前辈们的不断创新中得以继承和发展,创新是一篇音乐论文是否具有学术价值的重要标志,创新可以分为两方面来理解,一是填补了音乐学科研究领域的某项空白,在该领域研究史上前无古人,这种创新对本科毕业生来说难度很大,但是也不是绝对。一方面是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或者发现其不足加以补充使之更为圆满。作为艺术工作者我们应多开发音乐领域未研究的处女地,但是作为一个音乐专业毕业生学生,因为我们现有的专业理论知识还不够丰富,我们的研究能力还和水平还不够高。所有,我们最好把创新点放在自己的专业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自己的经验加以提炼。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对比提出自己新的观点。即使选择别人研究过的课题,我么也不能拿别人的东西简单拼凑。要自己多思考,多研究,提炼自己的艺术思想。这样我们的文章才有创新,我们的研究才有价值。
二、选题的方法
选题的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借鉴选题和自主选题两种。根据作者的知识结构和掌握程度及研究能力的不同选题方法因人而宜。
(一)借鉴选题
借鉴选题是借鉴别人的题目来确定自己的题目。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广泛地分析、研究成功的题目,选择与自己相同专业、相同研究方向的题目,通过质料查阅了解他人的研究现状,发现存在问题,分析该课题是否还存在继续研究的价值,从而确立自己的论文研究题目。因为这种题目在写作时容易跟着别人的思路走,自己的主观意识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内容和别人重复率较高,没有较深的研究基础很难发现实质性的问题,研究不好深入。所以,在借鉴选题之前要广泛的占有质料,在此基础上发现可研究的价值和创新点。借鉴选题有比较适合音乐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因为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初步研究能力的人才。他们还没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不可能标新立异。教师推荐题目也是我们借鉴选题主要来源,因为教师推荐题目是根据大学生实际研究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来提供的。所以借鉴教师推荐题目是大学生确定论文题目的首选。作为资深的艺术工作者,特别是某个领域的专家,他们完全可以自拟研究课题题目。二者不能相提并论。
(二)自拟题目
自拟题目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研究方向主观的设定论文题目的一种选题方法。不受任何人限制,这种主观设定的题目也是在自己实践的基础上假设的。他可能是自己的专业范围以内的,也可能是自己专业以外的内容,他可能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理论质料,也可能身无分文,只凭一时兴趣。它需要进一步的论证自己的研究内容是否是别人已经研究过的,自己的观点是否具有新意,有没有创新,不然自己的研究就会失去研究价值。自拟题目时不能盲目、随便。要在自己拥有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确立题目,尽量不要脱离自己的专业,还要考虑题目撰写过程可能遇到的困难,专业领域以外的课题还要了解论文研究的条件是否具备,这些情况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以免给论文撰写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种选题方法对于音乐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它的主观性比较强,根据大学生现有的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很难把握其研究的科学性、学术性和全面性,研究深度很难超越现有的研究水平,即使他们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进行研究,但研究结果并不一定理想。所以,学生在自拟题目之前,一定要和论文指导教师就该题目进行认真的探讨,必要时还要请教相关专家进行必要的分析指导。如果学生有大量的研究时间或前期已有了研究基础,这种的选题方法还是值得提倡和推广的,因为这样的选题方法可以充分调动作者的主观能动性,能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兴趣和欲望,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它是事物创新和发展的源泉。特别是交叉专业的研究。如《论玉溪花灯的传承与研究》、《论陕北名歌的演唱特点》、《论音乐与文化的关系》等。
音乐论文的选题是论文撰写工作的前提条件,正确合理的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工作能否顺利完成的保证,所以我们一定要严肃认真对待选题工作,科学分析研究选题客观和主观条件,争取科学合理选择论文题目。通过论文的选题培养我们严谨的研究态度,进一步树立良好的科学艺术研究习惯,为以后的艺术研究打下良好的前提基础。
参考文献:
[1]傅利民著.《音乐论文写作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2]李虻、姚兰著.《音乐论文写作》[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二版.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141-2607.html声乐论文范文10篇
相关文章:
生活感悟的文案10-12
学校开学应急预案09-06
实用的优美的晚安微信问候语74条08-31
幼儿园小班春班主任工作计划10-01
租房协议书10-26
幼儿园体育实践心得体会11-18
《蚂蚁和蝉》读后感10-26
个人简历经历08-23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心得体会08-16
民风民俗作文800字10-26
小学生九寨沟游记作文10-19
《中国数学双基教学》读书笔记07-26
我家的故事作文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