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务管理篇1
进一步加强农业平安协保员(以下简称“协保员”队伍建设,为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政策性农业平安基层管理和服务的指导意见》皖政办〔〕31号)精神。推动我县农业平安工作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依照“以乡建站,全县现有政策性农业平安服务机构的基础上。分村设点”总体思路,依托各乡镇农业管理服务站,乡镇(开发园区)建立农业平安服务站,村(居、社区)设立农业平安服务点,明确服务站和服务点工作职责,规范开展政策性农业平安承保操持、查勘定损及赔款支付等服务,全面提升我县农业平安工作水平。
二、工作方法
(一)组建工作机构。一是落实办公场所。乡镇人民政府(开发园区管委会)及所辖村(居、社区)委负责为农业平安服务站和服务点提供必要的办公场所。二是确定工作人员。立足我县实际确定乡镇(开发园区)农业平安服务站每站设工作人员(岗位)2名。经国元农业平安公司支公司(以下简称县国元保险公司)考核后确定,并报县政策性农业平安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县农险办)及国元农业平安公司市直属公司备案。原则上站长由乡镇、开发园区分管负责同志兼任,副站长由乡镇(开发园区)农业管理服务站站长兼任。村服务点工作人员由村(居、社区)委推荐一名村干部兼任。三是配发办公设备。县国元平安公司统一配送电脑、打印机、照相机、档案柜、桌椅、统一标牌等办公设备和设施。同时明晰资产权属,办公场所土地及附着物产权归乡镇人民政府(开发园区管委会)及村(居、社区)委所有,办公设备和设施产权归县国元平安公司所有。四是统一建章立制。乡镇(开发园区)服务站和村服务点业务工作由县国元平安公司管理、指导。界定乡镇服务站和村服务点工作职责(附后)制定各项工作规章制度。工作职责和业务流程公开上墙。
(二)组织检查验收。县国元平安公司会同县农险办对乡镇(开发园区)服务站和村服务点组建工作进行验收。
(三)规范开展工作。乡镇(开发园区)村服务站点依据各自职责。收取投保农户保费;填制农户投保明细表,村内张榜公示;集中填制本村投保单,并将投保单、款项和公示情况报乡镇(开发园区)服务站。乡镇(开发园区)服务站对村投保单、款项及公示情况审核无误后,报县国元保险公司。县国元平安公司以村(居、社区)为单位出具平安单,并以适当形式告知投保农户。采取直接投保方式的按农业平安有关规定操持。二是规范查勘定损程序。村服务点受理本村农户出险报案,填制报损清单,逐级演讲县国元保险公司。接到查勘通知后,查勘人员应及时赶赴受损现场,查明受损原因,拍摄现场照片,核定受损数量,并与投保户沟通、确认,制作查勘记录。查勘人员要及时将查勘记录、现场照片等资料移交县国元保险公司。县国元平安公司审核确认后理算赔款,制作赔款明细表。三是规范赔款支付顺序。村服务点将平安经办机构赔款明细表在村内张榜公示,向有异议的农户做必要的解释、说明或者提议重新查勘,并将公示情况逐级演讲县国元保险公司。县国元平安公司将公示无异议的赔款通过财政“一卡通”发放到户。
三、保证措施
(一)加强领导。建立农业平安基层服务网络是保证该项民生工程继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县里已成立以县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农业平安基层服务网络建设领导小组,各乡镇(开发园区)和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落实责任,通力合作,协同推进全县政策性农业平安工作。县农险办要积极发挥综合协调作用,抓好组织和调度。县农委要把这项工作与农业防灾减灾、提高综合服务能力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动产业升级。各乡镇人民政府(开发园区管委会)要认真落实农业平安各项政策措施,人员、办公场所及工作推动上给予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县国元平安公司要切实担负站点建设主体责任,保证资金投入,制定完善配套措施,确保网络建设有序推进。
保险业务管理篇2
保全风险是指在保全作业和审批过程中由于客户和保全人员的原因导致保险公司和客户风险程度增加,保全风险主要有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
一、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指由于人们不诚实、不正直或有不轨企图,故意促使风险事故发生,导致经济损失。寿险公司的道德风险主要是指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为获得投保资格或保险金,而故意进行欺骗的行为。保险业务中,保险公司对因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道德风险因素所引起的经济损失,不承担赔偿或给付责任。
道德风险在保全环节主要发生投保人变更、受益人变更、复效、新增附加险、给付类业务等保全项目。
1.风险识别。通过对投保人变更、受益人变更、复效、新增附加险、给付类业务等高风险保全项目进行分析,对保全环节的道德风险进行识别。投保人变更非原投保人的真实意愿;受益人变更未经被保险人同意;复效、新增附加险未如实告知;给付资金未给付相关权益人。
2.风险评估。对保全环节的道德风险进行评价,以便进行有效的风险管控。投保人变更非原投保人的真实意愿,如发生保险合同质押、解除等将严重影响保险合同效力;受益人变更未经被保险人同意,变更后的受益人为骗取保险金危害被保险人身体健康或保险事故发生时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损失;复效及新增附加险业务未如实告知,特别是大额失效保单复效及新增高额住院费用类险种及高额身故类附加险的客户,可能存在带病投保骗取保险金的风险;给付资金未给付相关权益人,可能存在冒领、错领给付资金的风险。
3.风险控制。道德风险控制主要通过加强客户身份识别、规范实务流程、推行非现金给付、加强通知回访服务等方式进行道德风险的管控。
(1)加强客户身份识别。一是运用技术手段识别客户身份证件,充分利用身份证识别仪器进行有效客户身份识别,防范虚假证件引发的道德风险。二是密码认证,通过输入保单密码或发送手机确认短信,确认客户身份,防范冒认客户身份引发的道德风险。三是核对保险合同权益人签名,通过对申请人签名与公司留存的签名资料进行核对,防范冒领资金的给付风险。
(2)规范实务流程。一是严格委托代办管理,对变更投保人、保险合同借款及较大金额的给付类业务等高风险项目,限制委托代办,需权益人亲办。二是加强核保管理,所有失效保单复效、新增复效险全部提交核保,由核保人员根据风险保额及财务状况等对投保人及被保险人进行风险评估。三是加强事中风险控制,通过风险识别系统对风险因素进行识别控制,自动将高风险作业提交审核环节,对高风险作业进行事中审核控制。
(3)推行非现金给付。大力推广非现金给付方式,通过批量银行转账将给付资金转至权益人账户,保证资金安全,防范错付资金风险。严格执行保监会关于非现金给付的规定,在客户亲办的情况下,才能支付小额现金,委托代办业务应全部通过银行转账方式转至权益人账户。
(4)加强通知回访服务。通过完善客户信息,更新留存客户最新的联系方式,保全业务特别是涉及保险合同权益的高风险保全项目,办理完毕需实时发送手机短信、电子邮件,进行电话回访,通知客户办理结果,防范道德风险。
二、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公司内、外部相关人员违规、违纪、违法等问题而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保全环节的操作风险主要有员工风险和操作流程风险。
1.风险识别。保全环节的员工风险主要是公司内部人员或销售人员在客户不知情的情况下,销售人员提供虚假委托手续、公司内部人员利用工作便利,冒用客户名义虚假解除合同、领取保险金,侵占给付资金,损害客户利益等虚假支出风险。保全环节的操作流程风险主要是公司内部员工未严格执行公司制度规定存在违规操作的风险,可能存在保全申请资料不齐全、保全项目操作错误、给付对象错误等。
2.风险评估。保全环节的员工风险危害极大,未经客户同意,公司内部人员、销售人员假借客户名义,提供虚假资料,办理虚假退保及给付,不但严重损害客户利益,且影响公司正常经营秩序,极易引发风险案件,对公司经营可能造成严重影响。保全环节的操作流程风险主要是合规性风险,可能引发保险合同诉讼纠纷,引起监管部门的处罚,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对公司品牌及社会形象造成不好的影响。
3.风险控制。操作风险控制主要通过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加大集中管理力度、加强后督核查管理、加强预警监测分析等手段防范员工风险和操作流程风险,提升操作风险的管理水平,减少操作风险损失金额及操作风险所引发案件的影响。
(1)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一是加强对销售人员的诚信教育,强化销售人员的诚信合规意识。二是坚持开展内部员工的职业道德、风险意识、案件警示等教育,强化员工的执行意识,提高制度执行力。
(2)加大集中管理力度。通过推行集中管理,将高风险作业集中至省公司或总公司审核,事中审核人员应对申请资料的真实性、业务处理的合规性、客户身份识别进行有效审核,可以防范基层公司因人员流动性大、风险意识不高所引发的违规风险及虚假给付风险。
(3)加强后督核查管理。通过建立后督核查机制,设置相应的风险因素,抽取高风险数据进行后督核查,通过核查申请资料的真实性、业务处理的合规性,及时整改发现的问题,进一步规范操作行为,强化制度执行力,防范员工风险及操作流程风险。
保险业务管理篇3
关键词:财务危机,财务风险,预警分析
1 从微观企业收益状况考察财务危机
近年来,亚洲经济动荡不安,无论从宏观或微观方面,都应防范风险,建立预警系统。
首先,从微观的企业收益来讲,有三个层次:其一是经营收入扣除经营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销售税金及附加等经营费用后的经营收益.其二是在其一基础上扣除财务费用后为经常收益.其三是在经常收益基础上与营业外收支净额的合计,也就是期间收益.如果从经营收益开始就已经亏损,说明企业已近破产。即使期间收益为盈利,但可能是由于非主营业务或偶发事件所形成净资产增加,如出售手中持有有价证券及土地。但如果经营收益为盈利,而经常收益为亏损,可以说已经出现危机信号,这是因为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举债规模大,利息负担重。若经营收益,经常收益均为盈利,而期间损益为亏损,可能出现了灾害及出售资产损失等,问题不太严重的话,是可以正常经营。如三层次收益均为盈利,则是正常经营状况。
2 资本结构不合理是产生财务危机的重要原因
根据资产负债表可以把财务状况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流动资产的购置大部分由流动负债筹集,小部分由长期负债筹集;固定资产由长期自有资金和大部分长期负债筹集,也就是流动负债全部用来筹集流动资产,自有资本全部用来筹措固定资产,这是正常的资本结构型。二类是资产负债表中累计结余是红字,表明一部分自有资本被亏损吃掉,从而总资本中自有资本比重下降,说明出现财务危机。三类是亏损侵蚀了全部自有资本,而且也吃掉了负债一部分,这种情况属于资不抵债,必须采取措施。
3 防范财务风险,建立财务预警分析指标体系
然而,产生财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财务风险处理不当,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条件下更是不可避免,因此,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建立和完善财务预警系统尤其必要。
3.1 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
由于企业理财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预警的前提是企业有利润,对于经营稳定的企业,由于其应收,应付账款及存货等一般保持稳定,因此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一般应大于净利润。企业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是财务管理工作别重要一环,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使经营者能够及早采取措施。为能准确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企业应该将各具体目标加以汇总,并将预期未来收益?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及投资计划等,以数量化形式加以表达,建立企业全面预算,预测未来现金收支的状况,以周、月、季、半年及一年为期,建立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
3.2 确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
对企业而言,在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的同时,还要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其中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指标最具有代表性.获利是企业经营最终目标,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从资产获利能力看:
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资产平均总额
表示每一元资本的获利水平,反映企业运用资产的获利水平。
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利润/成本费用总额
反映每耗费一元所得利润水平越高,企业的获利能力越强。
对偿债能力,有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如果流动比率过高,会使流动资金丧失再投资机会,一般生产性企业最佳为2左右,资产负债率一般为40~60%,在投资报酬率大于借款利率时,借款越多,利越多,同时财务风险越大。
上述资产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二指标是企业财务评价的二大部分,而经济效率高低又直接体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其中:反映资产运营指标有应收帐款周转率以及产销平衡率,
产销平衡率=产品销售产值/工业总产值
对企业发展潜力方面选择销售增长率和资本保值增殖率.这里采用经改进的功效系数法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对选定的每个评价指标规定几个数值,一个是满意值,一个是不允许值,设计并计算各类指标单项功效系数,运用特尔菲法等确定各个指标权数,用加权算术平均或者加权几何平均得到平均数即为综合功效系数,用此方法可以定量化企业财务状况。.
然而,企业为适应未预料的需要和机会,应该具备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现金流的流量与时间的能力,这就是财务弹性。主要与企业营业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有关。反映财务弹性的指标有:用于测定企业全部资产的流动性水平的营运资金与总资产比率,到期债务本金偿付率,实有净资产与有形长期资产比率,应收帐款及存货周转率,其中:
到期债务本金偿付率=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本期到期债务本金+现金利息支出)
实有净资产与有形长期资产比率计算如下
(资产-负债-待处理资产损失-未祢补亏损-潜亏)/(固定资产净值+在建工程+长期投资)。
从长远观点看,一个企业能够远离财务危机,必须具备良好的盈利能力,企业对外筹资能力和清偿债务能力才能越强。指标有:
总资产净现率=(经营活动所产生现金净流量+分得股利或利润所收到现金+现金利息支出+所得税付现)/平均总资产
销售净现率=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销售收入净额
股东权益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股东权益。
虽然,上述指标可以预测财务危机,但从根本上讲,企业发生风险是由于举债导致的,一个全部用自有资本从事经营的企业只有经营风险而没有财务风险。因此,要权衡举债经营的财务风险来确定债务比率,应将负债经营资产收益率与债务资本成本率进行对比,只有前者大于后者,才能保证本息到期归还,实现财务杠杆收益;同时还要考虑债务清偿能力,即企业拥有现金多少或其资产变现能力强弱;债务资本在各项目之间配置合理程度。考核指标有;长期负债与营运资金比,资产留存收益率以及债务股权比率。其中:
债务股权比率=平均总负债/(平均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无形资产-待处理资产损失)
3.3 结合实际采取适当的风险策略
在建立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后,企业对风险信号监测,如出现产品积压,质量下降,应收帐款增大,成本上升,要根据其形成原因及过程,指定相应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策略,降低危害程度。面临财务风险通常采用回避风险,控制风险,接受风险和分散风险策略。其中控制风险策略可进一步分类:按控制目的分为预防性控制和抑制性控制,前者指预先确定可能发生损失,提出相应措施,防止损失的实际发生。后者是对可能发生的损失采取措施,尽量降低损失程度。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用财务杠杆作用筹集资金进行负债经营是企业发展途径。从大量负债经营实例,不难得出几点教训:企业经营决策失误,盲目投资,没有进行事前周密的财务分析和市场调研是造成失误的原因,虽然适度举债是企业发展的必要途径,但必须以自有资金为基础,如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过大,必然恶性循环。同时企业偿债能力强弱是对负债经营最敏感的指标,只从偿债能力看,负债比率越低,企业偿债能力越强,但未必合理,如企业借款利率小于利润率。企业应充分利用负债经营的好处。不同产业的负债经营合理程度是不一样的,一般是:第一产业为0.2左右,第二产业为0..5左右,第三产业为0.7左右。
4 加强财务活动的风险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筹资活动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管理措施失当会使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产生筹资风险。企业筹集资金渠道有二大类:一是所有者投资,如增资扩股,税后利润分配的再投资。二是借入资金。对于所有者投资而言,不存在还本付息问题,可长期使用,自由支配,其风险只存在于使用效益的不确定性上。而对于借入资金而言,企业在取得财务杠杆利益时,实行负债经营而借入资金,从而给企业带来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和收益的不确定性。筹资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及防范有几方面:由于利率波动而导致企业筹资成本加大的风险,一旦筹集了高于平均利息水平的资金,可争取提前还债等补救措施。此外,还有资金组织和调度风险,经营风险,外汇风险。
企业通过筹资活动取得资金后,进行投资的类型有三种:一是投资生产项目,二是投资证券市场,三是投资商贸活动。然而,投资项目并不都能产生预期收益,从而引起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降低的不确定性,如出现投资项目不能按期投产,无法取得收益,或虽投产但不能盈利,反而出现亏损,导致企业整体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下降,虽没有出现亏损,但盈利水平很低,利润率低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或利润率虽高于银行存款利息率,但低于企业目前的资金利润率水平。由于存在风险反感,投资者所要求的超过资金时间价值,用于回报承担投资风险的那部分额外报酬,称为收益。在进行投资风险决策时,其重要原则是既要敢于进行风险投资,以获取超额利润,又要克服盲目乐观和冒险主义,尽可能避免或降低投资风险。在决策中要追求的是一种收益性,风险性,稳健性的最佳组合,或在收益和风险中间,让稳健性原则起着一种平衡器的作用。
企业财务活动的第三个环节是资金回收。应收帐款是造成资金回收风险的重要方面,有必要降低它的成本,它的成本有:1)机会成本,常用有价证券利息收入表示。2)应收帐款管理成本,3)坏帐损失成本。应收帐款加速现金流出,它虽使企业产生利润,然而并未使企业的现金增加,反而还会使企业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垫付未实现的利税开支,加速现金流出。因此,对于应收帐款管理在以下几方面强化:1 建立稳定的信用政策。2确定客户的资信等级,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3 确定合理的应收帐款比例。4 建立销售责任制。
收益分配是企业一次财务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收益分配包括留存收益和分配股息两方面,留存收益是扩大规模来源,分配股息是股东财产扩大的要求,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企业如果扩展速度快,销售与生产规模的高速发展,需要添置大量资产,税后利润大部分留用。但如果利润率很高,而股息分配低于相当水平,就可能影响企业股票价值,由此形成了企业收益分配上的风险。
综上所述,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要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加强筹资?投资?资金回收及收益分配的风险管理,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吴少平,李小燕 谈财务危机预警分析指标的确定标准 金融科学 2000:1 16~17
[2]顾晓安 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 财经论丛 2000:7 65~71
保险业务管理篇4
【关键词】担保贷款 风险管理 对策
一、我国商业银行担保贷款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担保贷款风险,是指由借款人或第三方依法提供担保而发放贷款受各种事先无法准确预料的因素影响,使信贷资金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它是风险的一种,具有风险的一般属性。由于担保贷款发放和收回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在此期间内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借款人不能按期还贷,造成银行贷款不能收回,担保信贷风险由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
近些年,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其中人民币信贷总量,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攀高。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高额不良贷款的现象,虽然经过治理,不良贷款的数量较前些年,已经有了大幅度的减少,但是,不良贷款率仍然成为商业银行持续健康发展的沉重的包袱。可见,保证贷款的安全显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迫切。
二、我国商业银行担保贷款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
认识不到位, 没有树立正确的风险防范观念。商业银行信贷人员对防范贷款风险的认识上存在偏差, 认为担保贷款比信用贷款安全, 风险小, 甚至还存在即使借款人还不了, 还可以追索保证人和抵押物的侥幸心理。在贷款审批决策时, 片面追求担保形式, 放松了对借款人还款能力的审查, 过分强调并依赖担保措施, 一味地在贷款政策上严格限制发放信用贷款。
(二)规章制度观念薄弱
规章制度观念淡薄, 对担保的合法性、有效性审查不严, 对担保措施缺乏规范管理,这些具体表现在:保证人主体资格不成立,保证人主体资格不成立,对保证人意愿调查了解不深以及抵(质)押手续不完备等方面。
(三)银行管理薄弱
银行管理薄弱, 责任约束乏力, 依法保护合法权益观念不强。依法执行保证人和处置抵押物, 是实现担保措施, 保障银行权益的重要手段。由于银行贷款管理薄弱, 责任约束机制不健全, 加之执法环境较差, 抵押物处置市场不发达等原因, 对大量不良贷款的保证人责任未予追索, 对抵押物也未申请处置, 致使银行自身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
(四)执法环境不理想
执法环境不理想, 对保证人和抵押物的执行难度大。由于我国法律体系不够健全, 社会信用经济没有真正建立, 地方保护及行政干预情况时有发生,银行依法执行保证人和抵押物以实现债权的难度较大, “司法白条”较多, 往往是赢了官司输了钱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担保贷款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重点考虑项目本身可靠的还款来源
信贷决策时, 重点分析借款人自身的经济效益, 考虑项目本身可靠的还款来源, 而不应过分强调和依赖担保。担保仅仅是为可以授受的贷款提供一种额外的安全保障, 它不能取代借款合同的基本安排, 也不会改善借款人的经营状况和还款能力。如果银行不得不执行担保措施偿还贷款, 即使是容易执行的担保措施, 也会造成对贷款效益的侵蚀。
(二)合理设置担保
合理设置担保, 为贷款回收提供可靠的第二还款来源。合理设置担保的目的, 是为债权银行提供一个可以控制的潜在还款来源, 从而增加贷款最终偿还的可能性。事实证明容易控制还款来源的担保方式更为有效, 如质押方式担保贷款不良率通常低于其他担保方式的贷款不良率。因此, 信贷决策时要对担保的可行性与充分性进行严格审查, 尽可能选择对还款来源容易控制的担保方式, 使担保真正起到抵御和化解贷款风险的作用。
(三)规范贷款管理, 加强监督检
规范贷款管理, 加强监督检查, 确保贷款担保有效落实。目前, 商业银行贷款担保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大多是没有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违规操作的结果。因此, 要进一步健全贷款管理的内控制度, 严格执行审贷分离制度, 建立贷款管理责任制, 加强对信贷审批业务的监督检查工作, 防范贷款操作的人为风险, 确保贷款担保的有效落实。
(四)依法加强执行力度
担保贷款中, 保证与抵押措施对抵御、化解贷款风险的作用不明显, 固然有行政干预、 “司法白条”多、担保措施先天不足等多种原因, 但与债权银行的追索意识不强,执行力度不够更有直接关系。因此, 商业银行要牢固树立依法保障合法权益的观念, 加强对保证人和抵押物的执行力度,严肃担保责任, 一旦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 要及时追索保证人和处置抵押物。
参考文献:
[1]陈耀武,左凯.担保贷款风险管理:国有商业银行资产安全的着力点[J].武汉金融,2000,(13).
[2]郭民,何晓蓉.商业银行担保贷款管理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西南金融,2001,(07).
[3]叶毅.担保贷款中存在问题之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18).
[4]贺向明.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保险业务管理篇5
1.缺乏成本管理观念意识财产保险公司长期以来在经营和发展的过程中多重视保险业务的扩张,而忽视了业务成本管理。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和员工普遍缺乏业务成本管理意识,盲目的追求保费的增长,追求业绩和利润的突破增长,而对于业务成本的控制存在严重的忽视。另外,许多财险分支机构,为了追求销售业绩的增长和保费增长考核指标,盲目的加大了成本开支,这种盲目的、无序的业务扩展和无序竞争造成公司的业务成本费用的增加,给财产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带来负担。财产保险公司增加成本扩大保费业务的短视行为,归根结底是公司的管理层对业务成本管理意识的淡薄,这不利于财产保险公司的有序竞争和良性发展。
2.财产保险公司的业务成本管理制度落后当前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在成本管理制度的建设方面严重的落后于保险业的发展,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业务成本管理制度建设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首先,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成本管理基础严重薄弱,缺乏规范的成本预测分析和成本计划。其次,财产保险的成本核算重心偏向于财务成本核算,而忽视了业务成本核算和管理成本的核算。再次,财产保险公司的成本管理手段相对落后,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不足,导致成本信息不能得到及时的、全面的反映。财产保险公司的成本管理和控制的理念在保险公司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环境中得不到有效的运用,相关的成本管理制度得不到落实,造成财产保险公司的成本管理和控制无章可循,财产保险公司的业务成本管理方法得不到灵活的、有效的运用,业务成本管理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影响了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发展。
3.成本核算方法存在缺陷当前财产保险公司在进行成本核算的过程中,成本核算方法的不当造成财产保险公司的成本支出得不到有效的控制。财产保险公司主要是对分险种的成本费用以及损益的核算方法存在不足。首先是财产保险公司的成本核算只是对直接变动费用进行核算,而对于间接费用的核算缺乏有效的追踪和管理,造成成本核算的结果缺乏科学性。其次是财产保险公司对营业费用的管理和分类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没有实施详尽的账务细则处理。财产保险公司在业务成本支出方面采用的分险种核算的方案,是一种粗糙的核算方法,虽然能够对某一险种的成本情况进行掌握,但是缺乏对财产保险公司不同险种的成本对比分析。通过成本对比分析能够有效的掌握公司的成本情况并加以控制。最后,保险公司在险种的营业费用方面的分配缺乏科学性,这不利于财产保险公司的业务成本支出的有效控制。
4.缺乏成本约束和成本考核激励机制财险公司在成本管理活动中,缺乏有效的成本约束和成本考核激励机制,这造成财产保险公司的成本管理效率欠佳,造成业务成本控制机制难以落实。在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中,由于财产保险公司尚未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财产保险公司的业务成本核算和业务成本管理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和约束,财产保险公司在成本支出和成本核算方面存在一些漏洞,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增加了公司的成本支出。另外,由于缺乏有效的成本考核激励机制,财产保险公司的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在营销和销售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成本观念,员工缺乏开展成本控制的激励机制,使得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注重业务成本的控制,加大了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成本,影响公司的整体竞争优势。
二、财产保险公司业务成本管理的措施建议
1.强化财险业务成本控制意识财产保险公司重视市场开拓和保费增长而忽视了业务成本管理的不良现象影响到财险公司的长远健康发展,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必须强化业务成本管理,从公司的高层到基层员工,加强业务成本控制意识。保险公司的管理者不仅应该认识到市场开拓和业绩增长的重要性,更应该注重业务成本管理的作用。将精力投入到保险服务业务的开展,而忽视了内部管理的强化和业务成本的控制,这反映了财产保险公司的服务管理效益的缺陷,影响企业的高速平稳发展,造成财产保险公司的风险隐患。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应该重视成本管理,公司高层应该着手制定财产保险的成本管理策略,坚持业务增长和业务成本控制的结合,加强对成本预算管理,制定和实施科学的成本管理计划。公司的员工应该切实的落实公司所制定和实施的成本管理战略,提高业务增长过程中的业务成本控制,促进财产保险公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标的有效实现。
2.完善业务流程管理,有效控制业务成本为了有效的控制财产保险公司的业务成本,必须重视对业务流程的管理。财产保险的理赔支出是财产保险公司业务成本量最大的项目支出,因此,为了提高财产保险公司的经济效益,必须重视对理赔支付环节的成本控制。有效的控制理赔量是促进保险公司业务绩效提升的关键所在。控制财产保险的理赔量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对承保质量的把控。提高承保质量,能够防止公司遭受蒙骗和骗保,给公司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在财险业务的开展中,不要盲目的为了追求市场业务拓展而忽视了对承保业务质量的完善。保险业务人员在公司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对承保质量的控制,完善承保流程管理,切实有效的降低财产保险公司的承保风险,促进财险保险公司的业务成本的有效控制。其次是加强对理赔环节的控制。把握好理赔环节,控制灾害事故,防止出现错赔、骗保情况的发生。保险公司应该重视对保险风险的深入的分析和调查,建立完善的理赔流程,加强保险监督检查工作。在进行理赔案件处理的过程中,应该依据现场勘查结果,对案件进行科学细致的分析,切实履行审批制度,合法、合理的控制财产保险的支付成本,促进财产保险业务成本的控制。
3.加强财务管理,明确各项费用开支财产保险公司的各项业务费用的开支中,营业费和手续费等支出占据了很大比重,而且公司的理赔支出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因此,为了有效的控制业务成本,必须重视完善财务管理活动,控制各项费用的支出。首先,保险公司应该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实施费用支出计划,规范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各项费用支出的标准和范围,促进财务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另外,应该加强对财产保险公司的费用的预算管理与控制,制定完善的预算计划并执行,加强对费用审批制度的完善和履行,促进费用管理得到有效的控制。另外,应该加强对各项保费的手续费的提取比例的控制,加强对财产保险的各项管理成本费用的控制。公司应当依照业务险种的特点、拓展领域以及操作难易程度实施合理的手续费提取比例,加强对各项营业费用的监督与控制,促进财产保险公司业务成本管理的有效落实。
4.改善公司成本费用管理的方法为了进一步提高公司业务成本管理水平,必须加强成本费用管理工作,在企业经营业绩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有效的降低业务成本。首先是确定明确的业务成本管理目标,对公司业务成本费用管理实施预算计划。其次,实施业务成本费用考核办法。明确和扩大年度经营目标的考核范围,将业务成本费用指标纳入到考核范围当中,从而有效的提高成本费用的控制力度。另外,降低财产保险公司的业务成本费用的方法还有:开发新的财产保险险种,改善保险险种的结构,将一些处于亏损状态的险种业务切除,扩大盈利性的险种业务。降低保险的赔付水平。在保险赔付过程中,应该在不影响公司形象和不损害客户利益的条件下,提高对赔付案件的审核力度。再次,改善保险理赔的鉴定手段,利用高科技手段,提高事故勘察和监测的效率。最后,应该加强对保险销售人员和保险理赔人员的专业培训,促进保险业务人员素质的提升。
三、结束语
财产保险公司能否健康、持续、平稳、高效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业务成本管理,业务成本管理对于财产保险公司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业务成本管理可以有效的降低公司运营成本,提高公司经济效益,提高公司的综合竞争力。财产保险公司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加强各项业务管理以及财务管理活动,有效的把控保险理赔环节的成本费用控制,控制财产保险公司的成本费用,提高财产保险公司的经济效益,促进财产保险公司的持续竞争实力的提升。
保险业务管理篇6
1.全面适应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程度逐渐加深的今天,我国金融业的改革也正式开始。而金融企业是金融市场的主体部分,保险行业优势金融企业的重要组成。在加入WTO之后,我国保险行业发展十分迅速。以寿险业为例,2000年,我国人身险保费收入为7447亿元,而寿险保费为6658亿元,几乎占其百分之九十。随着保险事业主体规模的增加,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外资保险公司加入到了中国保险市场竞争行列。许多大型保险公司,例如中国人寿、中国平安都已经成功改制并实现国外上市。与此同时,我国保险公司也引入了许多先进的管理经验,从公司治理、财务管理、市场经营等方面对公司进行规范,向全球化靠拢。因此,提升保险行业财务管理工作,有助于整个行业早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市场。
2.符合我国日趋严格的监管要求
随着我国对金融市场监管的日益严格,监管制度的逐渐成熟,对保险行业的建管重点将由从前的市场准入标准、保险销售经营行为监管向保险偿付能力、公司财务等方面转变。也就是说,保险行业外部监管要求也对保险公司财务管理共组提出了新的要求,采取了更为严格的财务监管制度。因此,为适应这一变化,应当对当前保险行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
3.更好面对保险行业激烈的竞争
保险行业,尤其是寿险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快,竞争对手也逐渐增多,竞争模式由最初的垄断向全面铺开演变。一方面,人们对保险需求也越来越成熟,例如,对寿险公司提供的创新型金融风险管理产品关注更多在于如何规避风险。另一方面,保险销售渠道也逐步增多,由从前的线下销售转变成多渠道、多方面销售。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保险企业只有将财务管理目标明细化,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实现财务管理与业绩管理相结合,才能够利于不败之地。
二、保险行业财务管理现状及问题
1.公司财务管理操作与法律规定不符
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保险公司来说,往往将更多注意力放在销售环节,对财务管理等内部控制流于形式,这就很容易导致在财务管理具体操作工程中出现一些与法律法规相冲突的想象。例如,在我国颁布的《关于加强人身保险收付费相关环节风险管理的通知》中规定,只有在办理由保监会明确规定以现金付费的业务时才能够收取现金,其他业务一律采取非现金收付费的方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保险公司财务部门出于方便业务操作等因素考虑,往往未能遵照实行。
2.估算赔偿支付额度的功能未充分发挥
在国外,许多国家的保险公司都将赔偿支付能力限定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并且将公司的赔偿支付水平与国家规定的最低赔偿支付水平向比较。通过比较二者之间存在的差距,对公司的运用形式作出评定。而我们国家的绝大多数保险公司却未对自身的赔偿支付额度进行估算,无法与国家规定的基本赔偿支付水平相比较,甚至不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赔偿标准。这样一来,就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保险行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风险。
3.财务管理体制、组织结构不完善
由于我国保险公司财务从业人员专业技能不强、财务工作效率较低、公司对财务工作重心把握错误等原因,导致我国当保险公司管理体制及组织结构都不够完善。例如,我国大部分寿险公司组织框架、内部运作体系等都存在着不够完善的问题;在财务战略方面,也缺少明确的远景规划。
三、保险行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应对措施
1.规范资本金使用
在保险行业,资本金的使用及基本额度都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定。几乎所有国家的都对保险行业的资本金基本额度做出了限制。规范资本金使用不仅是确保保险行业有序、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而且也是保险公司切身利益的保障。保险公司在开展业务时应当始终确保资金满足基本额度,并且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限制、管理、核算制度,真正的降低财务风险。
2.建立健全行业监管体制
赔偿支付是保险行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但是我国当前保险行业赔偿支付方面普遍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为改善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当建立健全赔偿支付水平的行业监控管理体制。主要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第一,对当前保险公司开展的业务进行全面调查,以此为依据对最低资本金标准进行重新规划,并建立风险资本体系,对当前已经存在的赔偿支付体系进行改良。第二,完善保险行业内部监管制度,要求保险公司及其分公司对赔偿支付能力进行评判,在能力出现不足之时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制定预防策略。
3.对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加强
在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明确公司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之后,保险公司应当对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加强。首先,应当充分应用财务管理手段,例如各岗位之间不兼容性、各部门之间相互制约。其次,对财务经理、内控合规部经历等一些公司重要风险控制职位应当实行总公司直接委派制。再者,除了公司内审部门实施审计工作之外,还应当由上级公司或者第三方对公司财务部门实施不定期审查。对于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专项审计,或外聘会计、审计事务所对保险公司财务工作、风险管控等进行外部审计,以此达到提升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
四、结语
总而言之,财务管理工作对保险行业意义重大,不仅关系到其业务开展过程中的风险控制,而且还影响着整个行业发展。作为公司财务管理人员,应当正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借鉴一些高效的管理经验,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专业技能,总结和反思财务管理工作。
保险业务管理篇7
摘 要 目前大多数保险企业集团正处于财务管理的升级阶段,保险企业集团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有机融合,以系统化的信息平台为依托,通过集中控制和协同处理保证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一致和信息流、资金流、单证流的统一,对企业整体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控制和优化,将企业财务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集中起来统一进行,从而实现企业集团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组织和管理模式,特别是对打造国际金融保险集团公司战略目标更具有吸引力。
关键词 保险 企业集团 财务 集中管理
一、保险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现状
我国金融保险业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随着业务规模的飞速扩展,其分支机构遍布全国,集团化的趋势日益显现,目前形成了国寿、平安、人保、太保等七大保险集团。迫于风险和成本管控的压力,以及面临IT技术的飞速发展机遇,保险集团企业在财务管理上的问题日益显现,如信息失真、监控不力、资金散乱等。母公司难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和资金变动情况,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和下属各级单位资金分散占用的矛盾已成为集团公司资金管理最突的问题,预算管理薄弱且执行困难。为此,各保险集团的财务运营逐步呈现出集中管理的趋势,集团化己成为现阶段各保险公司应对残酷竞争不约而同的选择。但选择集团化道路的同时,相伴而生的是权利制约与协调困难、资源难以集中优化配置、信息分散等种种弊端。通过集中财务管理可以很好的解决集团企业在快速发展过中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遇到战略难以执行、监控不利从而导致管理失控等诸多问题,进而提高集团企业对于有效利用资源效、降低经营风险、提高监管力度,从而提高管理与经营水平。
二、保险企业集团实施财务集中管理的必要性
1.强化资金控制,提高保险企业集团的整体信用和筹资能力
保险企业集团通过实施财务集中管理,可以实现对所属企业资金的有力控制。保险企业集团每天的保费资金收入金额和资金流出量都较大,通过实施财务集中管理,可以最有效地使用全集团的存量资金。保险企业集团可以较容易筹集到所需资金,整体偿债能力得到加强。
2.为落实集团财务管理措施和重大决策创造有利条件
保险企业的扩张,必然带来企业层次的增加,集团内各成员单位在内部管理中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原有色彩和“惯性”,损害核心企业的利益。再加之集团企业财务管理职能分散,必然会导致核心企业监控不力。实行财务集中管理是改变这一现状的唯一途径,保证了保险企业集团内部财务目标的统一协调。
3.有力地促进集团的全面统一管理
保险企业集团经营战略和规划要分解下达到所属各子公司,需要各个子系统有力支撑,财务管理和财务资源就是这个发展过程中的调节器和控制器。保险企业集团总部作为投融资中心和风险控制中心,通过实施财务预算管理、资金集中管理、会计集中核算等措施来实现财务控制,同时最大程度降低企业集团的经营成本。
4.提高了成员企业经营协同效率,降低了经营风险
保险集团企业实施财务集中管理,使保险企业集团核心财务管理职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财务管理趋于一体化,有利于树立整体利益观,实现企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财务集中管理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在提高财务信息质量、加强财务信息沟通、降低财务费用等方面具有更多优势。
5.有利于经济责任制考核,减少效益流失
保险集团实施财务集中管理,有助于保险集团管理决策层获得下属公司的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使集团决策层实现对下属公司绩效考核的有效管理,提高管理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保险企业集团财务集中管理的必要条件
1.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平台和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是实行保险企业集团财务集中核算的基本条件
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是财务集中管理得以实施的技术保障。互联网的普及为实现集团财务的相对集中管理提供了便利条件。网络财务管理软件从管理方式上实现了业务协同、远程处理、在线管理、集中式管理等管理模式。能够实现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高度统一。
2.必须解决最高领导层的管理观念的转变问题
保险企业集团进行财务集中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分支机构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分支机构的经济利益,因此,首先需要转变领导层思维观念。企业管理思维的创新,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战略思维、战略地位的竞争。
3.良好的税企、银企环境是实施财务集中管理的环境基础
保险企业集团的纳税工作点多、面广、战线长、工作环节多。因此必须与税务部门协商一致取得支持,实行流转税一级集中核算、分级缴纳,只有流转税和所得税集中,才能完全实现财务集中核算、一套账核算的财务集中管理。同时,财务的集中管理是资金的高度集中管理。企业要加快资金周转、实现资金全额收支两条线管理,都离不开银行的网络平台,离不开与银行的共同协作。
4.高素质的财务管理队伍和扎实的会计基本工作,是实施财务集中核算的人员基础
保险企业集团财务集中管理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财务工作基础、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一个高素质的财务管理队伍,以适应财务集中管理的需要。尤其是财务人员在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必须学会重新定位,参与业务经营管理,企业必须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激发财务人员的热情和创造力,提升财务人员的素质。
四、网络环境下保险企业集团实施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因素分析
1.建立健全财务制度体系,实现集团财务信息可比性
统一设置基础会计科目,利用系统中统一基础科目的功能,适应保险企业集团应用特点和财务信息可比性需要,由集团总部指定集团使用的所有一级科目和特定明细科目,各分公司在建帐时可以继承总部的基础科目信息,并根据自身特点个性化地增改明细科目,解决了集团总部对各成员公司的财务核算、预算、资金的实时监控和对比分析等问题。
2.统一和规范财务系统建设,实行数据的集中管理
保险企业集团以总部为核心,各子公司、分支机构将各种原始数据通过专线实时、准确地传递到集团总部的中心数据库,集团总部及时掌握子公司经营动态,进行财务分析,辅助决策,提高内部管理和运行效率,降低信息转换成本,增加共享,完善预算、绩效政策执行,信息披露等方面的管理手段,实现了账、证、表数据的高度集成,保证集团公司集中式财务管理的实现。
3.实行财务人员委派制,加强财务人员的独立性
在保险企业集团中各子公司财务主管应由母公司选派,对母公司负责。财务主管的人事关系、工资关系、福利待遇体现在母公司;对财务主管的职权和责任明确规定,以保证其开展工作、履行职责。
4.财务人员权限设置达到管理控制的目的
保险企业集团总部应利用集中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的多种权限设置方式,实现管理的安全和保密性。应根据管理范围,在子、分公司内部财务人员、总部财务人员之间以及总部对子、分公司之间进行相应的权限设置,所有财务人员只能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进行查询和管理操作。
五、财务集中管理有助于提高保险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
企业集团实现财务集中管理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对于各保险企业集团来说更是要结合自身特点,从实际出发,将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模式与管理软件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高保险集团的财务管理水平。
1.实行资金的集中管理,提高了资金利用效率
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中心,资金是企业的血液。集团的资金管理目标是实现资金均衡、有效地流动,保证企业财务战略的顺利完成。集团公司控制资金,首先是通过资金流入、流出的总控制,对下属公司经营活动实行动态控制,对下属公司收支行为进行有效监管;其次是通过对资金的统一调配,减少资金沉淀,节约资金成本。由此,集团公司有必要对各公司的资金进行统一调配。
2.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是实现保险企业集团保值增值目标的一种有效形式
预算体系把企业一定时期内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及其所发生的收支全面、综合地反映出来,给保险企业集团提供一种强有力的资信保证,通过预算体系,使企业能全面掌握其实现保值增值的可能限度。同时,预算体系明确界定了各责任主体的责、权、利,使每一个预算责任主体有了自身的利益从而引入动力机制,使每一个预算责任主体有了自身的责任从而引入约束机制。
3.统一主要的财务管理制度,保证企业集团整体的有序进行
这些财务管理制度包括授权审批制度、对外投资管理制度、担保制度,另外必须统一所属同行业企业的主要会计核算政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计算机网络系统,将下属公司的财务信息及时反馈到公司总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4.强化集团内外部审计
一是财务审计,二是对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和公司规章制度的审计,预防经济犯罪的发生和堵塞财务漏洞。三是管理审计,采用独立的、客观的分析方法,对整个公司的组织、控制、职能进行检查,审查公司各职能部门管理控制制度的履行情况,针对管理和控制的缺陷,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改进措施。
5.在对分公司和子公司的管理中取得信息对称
现代企业经营对市场的反映与资金的回收速度要求较高,经营信息必须快速反馈给集团总部,由总部做出经营决策。在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由于分公司的全部财务人员和业务属财务部管理,子公司的财务主管实行了委派,这样使财务信息和财务风险上报的及时性得到了保证。财务信息对称是母公司对子公司进行管理的基础,只有取得信息对称,其他管理措施才能有效。
综上所述,财务集中管理是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有机结合,提高大型企业财务和业务的综合管理水平,对整体企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管理、控制和优化的过程。保险企业集团财务集中管理有助于公司统领全局,而又兼顾效率。既保证了各级财务部门的独立性,又保证了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它对于加快保险企业集团公司可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金项目:保险职业学院课题:项目编号201004B。
参考文献:
[1]张艳秋,李越.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及常见问题.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8):22.
[2]王大雄.企业集团资金集中化管理的实践与策略.交通财会.2005(6):2.
[3]田丰,陈良华.论现代企业集团财务治理与财务控制.现代管理科学.2006(4):42.
[4]方国斌,程丽彬.金融保险集团财务集中研究――基于服务外包视角.保险研究.2009(6).
[5]吕石文.企业集团实施集中财务管理的思考.商场现代化.2010.10.
[6]杨玉春.集团集中财务管理的研究.中国商界.2010.05.
保险业务管理篇8
[关键词]保险业网络财务 新模式
财务管理是对企业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评价,是监督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的有效工具,更是企业进行预测、决策,实施战略管理的基础和依据。随着网络经济的蓬勃发展,传统的保险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都将发生变化,有形作业将逐步被无形的数字化作业模式所取代。保险业面临着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以顾客为中心,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对顾客的要求快速响应等一系列要求迫使企业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和组织变革。保险业财务体制要适应企业管理体制的变革而进行变革,如何设计财务管理体制才能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求,探索适应网络经济下财务管理体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网络财务管理模式是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有机融合,提高公司财务和业务的综合管理水平,对公司资源实行有效配置、管理、控制和优化,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一种财务管理新模式。那么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构建信息技术下保险公司的集中式网络财务管理模式,实施动态预算控制和资金管理,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强化高层对公司的财务控制,有助于高层及时做出科学准确的管理决策,网络财务管理模式也为保险公司迈向电子商务阶段打下良好基础。
笔者认为,网络财务管理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传统财务管理往往是事后的、静态的,网络财务管理突破了传统财务管理的速度和动态核算问题,使财务管理变得即时和迅速,消除了财务、业务活动运作上的时间差,实现了财务与业务的协同化,使得财务资源和业务直接挂钩,能最大程度的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第二、实行网络财务管理使管理者能基于动态会计信息对经营活动进行方便、快捷、准确的在线管理和远程管理,强化主管单位对下属单位的财务监控。
第三、实行网络财务管理使会计信息的利用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保证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实现信息共享,为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提供全面、及时、完整、个性化的财务信息。
第四、全面促进电子商务进程,丰富和发展了数字化管理思想,为进一步实现数字化管理奠定基础。
横观国内保险公司组织机构形式和职能,多数是实行总、分、支公司管理模式。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作为最基层经营单位,其主要职能是销售保险产品、提供保险服务,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是保险公司运营系统的终端和服务窗口。是保险公司微观经营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险公司业务收入和利润的直接来源,其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保险公司的整体经营状况,直接反映保险公司的社会形象和发展水平。然而,当今保险业在管理制度和模式上,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首先,基层公司内控制度不健全,统一法人制度执行不力,贯彻落实上级公司要求不到位;
其次,部分基层公司对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没有根据形势的变化健全和完善内控管理制度,部分制度缺乏现实操作性,形同虚设,使管理工作无章可循而出现混乱的局面;
再者,部分基层公司统一法人意识不强,对上级公司制定的承保理赔、规范经营、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和要求,越权行为和违规行为时有发生;这些不合理的因素,会导致管理技术落后,部分基层公司电子化水平较低,运用电子化管理的认识和措施也有差距,给管理工作的精细化造成障碍。
综上所述,在新的形势下,加强保险业的层层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提高基层公司业务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根据保险行业特殊性,也要求对保险公司的管理实现精细化,加强内部控制,实行网络财务管理
实施网络财务管理后,会计核算工作从效率到质量会有本质提升。会计核算的时间将大大缩短,会计核算的差错率明显降低。会计核算的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会大幅提高,有助于保险公司及时做出相应的管理决策。由于会计核算效率和效果的提高和改善,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管理决策信息范围也大大扩展。
使用网络财务管理后,保险公司执行的各项财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得到固化,有效地规范了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组织行为和管理者的操作准则,使科学管理落到实处,大大提高整个保险公司的理财水平和控制财务风险能力。
同时,财务和业务数据出自同一个数据库,按照保险统计标准提取数据,进行保险统计研究和上报。这确保了保险统计数据口径的一致性,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提高了数据上报的及时性,增强了数据的可比性,为保险公司发展、行业规划和政府部门监管提供更为科学可靠的数据基础。
当然,摈弃传统的理念,实施崭新的经营模式,这需要一个准备和适应的过程。如:成立网络财务项目小组,统筹规划,统一领导;对保险公司机构人员层层培训,切实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采取自上而下的分步骤实施,构建和实施先从保险公司总部开始,通过建立基础资料、试运行,各分公司、支公司与总部核对好基础资料后,实现整个系统的对接等等。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141-2839.html保险业务管理范文8篇
相关文章:
第一次下雪的简短文案11-19
幼儿园管理工作自查报告08-31
动人的早安心语朋友圈18条12-07
环保名人名言08-23
2024年四年级音乐老师工作总结(3篇)09-18
公司工作人员的年终工作总结(五篇)08-09
工厂车间实习心得体会11-28
大学毕业典礼教师代表演讲11-16
赴美商务考察邀请函11-09
会计助力实习心得09-29
20年后的我想象作文11-22
多彩的活动满分作文10-16
科学的比喻句10-12
与环境的作文100字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