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日常管理篇1
首先,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渗透的以人文本原则主要体现为以生为本,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根本目标。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包含很多要素,如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等,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人始终是教育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要素,所以转变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理念,将推动学生素质的提升、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作为教育管理目标是提高教育管理工作成效的关键;其次,行为规范原则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当前我国各个地区中的高职院校在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方面的准则、规章以及规范中都存在操作性欠缺的问题,如果贯彻以人文本是从软要素方面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作出创新,那么遵循行为规范原则则是从硬保障方面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作出创新。在每一个高职院校中,教师以及学生都必须在统一的制度下开展学习、生活以及工作,而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其行为规范制度应当体现出管理者以及被管理者共同的利益和意志,让学生在具有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履行相对的义务,这种制度所具有的规范性和合理性,是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质量的基础和依托,所以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有必要制定符合时展、符合学生特点、能够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且有利于提高教育管理质量的行为规范、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让学生在规章制度的约束下对自身的学习与生活做出合理安排。
二、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制度作出创新
2.1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方式的创新
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方式的创新可以分为管理方法的创新和管理技术的创新两个方面。在管理方法的创新中,高职院校有必要做到人性化、规范化以及差异化。人性化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功利工作应当体现出多层面、个体化、强调双向互动与交流的指导方式,不仅要重视通过直接的教育管理来对大学生进行熏陶,同时要通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交流来实现隐形教育。规范化要求高职院校能够利用学校内部的制度规章以及学校外部的法律和道德来对学生行为进行约束,从而实现对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制度的完善。差异化要求高职院校能够以学生资质与条件的差异对学生开展分类别、分层管理;在教育管理技术的创新方面,高职院校要重视使用现代化教育管理技术来开展日常教育管理工作,通过对信息网络化的建设以及应用来推动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成效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包括学生后勤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综合素质评测系统等。
2.2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团队的打造
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团队的打造中,不仅要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同时要强化学生管理干部的参与,从而体现出学生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参与性与自主性。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要认识到辅导员自身的能力水平对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成效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对于辅导员队伍应当从人员的聘用、使用和辞退三个方面进行严格把关。在聘用中,有必要设置严格的准入标准,包括学历要求、从业资质要求、基本素质要求、思想政治素质要求等。其中基本素质要求应当体现出管理学以及心理学的重要地位。同时高职院校有必要对辅导员进行培训并强化辅导员队伍的学习意识,从而推动辅导员队伍以及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专业化发展;在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方面,高职院校要肯定学生干部在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优势,同时对学生干部所具有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进行强化,让学生干部发挥出模范作用。另外,干部选拔制度以及干部培训制度要根据高职院校实际情况进行制定,通过树立教师监督制度和学生监督制度来对学生干部行为以及工作作为做出评价,从而推动学生干部在参与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自律意识和服务意识。
2.3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评价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的评价体系应当遵循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不仅要重视对结果的考核,同时也要重视对过程的考核,不仅要重视对集体的考核,同时要重视对个体的考核。同时评价体系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对管理人员的考核和对学生的考核,在对管理人员的考核方面,高职院校应当明确相关指标,如学生的基本素质情况、综合素质情况、思想政治素质情况以及学生对管理者和管理过程的满意度等,这些内容可以通过在学生群体中开展调研来总结。对于学生的考核则包括学习成绩、纪律、考勤、宿舍等方面,同时有必要在明确考核指标的基础上明确考核奖惩制度,从而提高大学生本身的自律意识。在教师考评方面,可以以学期和年为单位来进行统一开展,而对学生的考评方面,由于其内容涉及到许多日常细节,所以应当做到随时随地严格要求,也可以开展不定期的检查来了解学生状态以及情况。
大学生日常管理篇2
关键词:校园文化;手机新媒体;大学生;日常管理;影响
现代高校学生几乎每人都拥有一部智能手机,而且多数学校都会在学校内部设置专门的校园内部网络,形成了手机新媒体时代。【1】新媒体的出现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其他生活方式都带来了一定的改变。随着手机这种新媒体形式的不断推广,其对大学生日常管理产生的影响也逐渐显现了出来。主要分为积极影响以及消极影响两种。
一、手机新媒体对大学生日常管理的影响
(一)积极方面
(1)强化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方面始终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手机新媒体的诞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与人进行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QQ以及微信等聊天软件,维持与其他人之间的感情。而且这种途径也会有效扩大学生们的朋友圈,有效强化学生的交流能力,对一些性格较为腼腆、内向的学生效果尤为明显。
(2)拓展学生的知识获取渠道
在优化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同时,新媒体也对学生的知识获取渠道进行了拓展。这一媒体形式的诞生,改变了学生只能通过书本进行知识学习的局限性,而且随着4G网络的覆盖,手机上网的速度得到了明显提高,学生可以按照自身的学习需求,随时随地进行知识点查询与学习。这样查询到的知识点会更加全面、深入,能够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要求。
(3)帮助学生释放负面情绪与压力
现代智能手机的功能极为强大,不仅具有学习与交流的功能,同时还具有强大的娱乐功能。学生可以在课下选择自己喜欢的娱乐性软件,来释放自身的生活压力以及学习压力。可以有效减少学生因不良情绪而出现的心理问题,间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地心理素质。
(二)消极方面
(1)沉迷手机娱乐功能
正如积极影响中所述,手机的使用为学生的业余生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如果学生沉迷于网络娱乐性而不能自拔,就会对其生活以及学习都会造成直接的影响,而且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2】
(2)过度依赖网络社交
网络社交软件的诞生,不仅为学生拓宽了自己的人脉交际圈,同时也容易使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社交方式,而忽略了在真实中与人的沟通,甚至一些学生开始排斥在现实中与人进行交流,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交往障碍症,这一点对于学生是十分不利的。
(3)信息安全方面的问题
手机病毒以及信息泄露等问题,一直是当今手机使用最大的安全隐患。而且现在的信息较为多元化,在海量的信息中不仅有优质的学习资源以及其他带有积极向上内容得到资源,同时还有着一定数量的不良信息。而大学阶段的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等原因,信息辨别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也是手机新媒体时代不得不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二、手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日常管理的优化建议
(一)正确使用手机树立良好地校园文化
大学阶段的学生还处于青春期后期阶段,会存在着叛逆以及独立的性格特点。所以各大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必须要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也考虑到其中,要根据实地调查分析出大学生的价值观以及兴趣爱好,进而设计出的特色校园文化。【3】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能够学会正确使用手机。例如某校倡导“笃学”理念,利用这种方式形成了本校特有的校园文化,并按照手机网络特征举办了像论坛学习讨论以及技术创新大赛等活动,这样不仅对学生的手机使用方式进行了正确的引导,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可谓一举多得。
(二)丰富工作手段,实施个性化管理模式
为了应对手机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管理造成的影响,各院校必须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要在建立校园文化的同时,对学生管理工作手段进行丰富,要利用网络优势,设置学生专属信息交流平台,使校内学生能够在平台中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使管理人员能够准确掌握学生所思所想,有针对性的对各项工作进行调整。【4】同时每个系以及每个班级等都应设置专门的网络联系群,而群内老师与管理人员要始终保持和蔼可亲的态度,从学生的实际需求着手,开展人性化、个性化的管理新模式。此外为了保证日常管理的顺利开展,学校应制定出配套的约束制度,让管理人员可以以此为基准,对学生进行科学化的管理。
(三)加大手机技术开发力度,保证信息安全性
针对手机信息安全性不足以及手机信息内容混杂等问题,各高校必须要对此予以高度的重视。要在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指导之下,努力思考出可行方案,来对不良信息传播进行阻拦。不仅要对专业的过滤软件系统的构架以及工作流程进行不断地完善,同时还要对现有的手机媒体技术进行创新与提高。尤其要加大对网络监测技术的研究力度,要以此技术为依托,定期对网络信息内容进行筛查,一旦出现不良信息或者安全隐患,就要及时对“问题信息”进行消除与拦截,以确保学生手机使用环境的安全性,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结束语:
任何事情都可能带来正反两面的结果,而手机新媒体也会如此,其不仅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负面问题。各高校必须要重视新媒体时代带来的各种影响,灵活运用积极影响来对学生的思想、生活以及学习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还要按照实际情况采取各种方案来对负面影响进行有效的规避,为大学生创造出良好地手机新媒体使用环境。
参考文献:
[1]罗香玉.论手机新媒体对于大学生日常管理产生的影响[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9:258-259.
[2]张熙师,张颖.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电子制作,2014,14:59-60.
[3]石芳娟.智能手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浅议[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06:102-105.
大学生日常管理篇3
关键词:辅导员 大学生日常管理 作用 实践
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水平与特色是一所大学除了专业学科优势之外最重要的竞争力,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其直接反应了高等学校的管理水平与效率。辅导员是大学生最为亲密的好朋友,同时,也是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主要承担着,在实际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不仅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还有许多其他的非本职工作落到辅导员的肩上。为了适应新时期对辅导员工作的新要求,寻求科学、有效的辅导员工作方法特展开本研究,并将笔者多年的辅导员工作经验总结如下。
1. 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
高等学校的辅导员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其工作职责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管理。大学辅导员在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直接作用于管理和教育的客体,即大学生,以实现教育与管理的最终目标。大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其需要辅导员在思想观念、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对其进行积极、明确的指引,从而使其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大学辅导员的指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此外,辅导员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也具有重要地位,其主要表现为:其一,辅导员是大学生最为直接与主要的管理者,也是他们最亲近的管理者。辅导员与学生接触的机会较多,他们为学生处理的问题也较多,从而加深了大学生对高校辅导员的信任感,这是辅导员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其二,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故而,高校对辅导员的要求极为严格。高校辅导员自身需具备良好的思想修养、丰富的教育经验,其在处理大学生思想和心理问题上能够有独特的见解与方式,他们能够较为有效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心理问题,促进其和谐、全面发展;其三,辅导员长时间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前线,其可以充分运用自己的身份,科学引导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为其灌输积极、健康等思想,对其进行科学的心理疏导,使其走出思想误区,树立正确、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2. 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的探索与创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随之提高,其要求现代大学生不仅应具备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其具备较好的身体与心理素质、实践和动手操作能力。高校辅导员应坚持科学发展观、适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开创高校辅导员工作新篇章。
首先,网络与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学生足不出户就可详细的了解外界世界,以获取信息和增长知识。大学生属于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群体,在上网了解外界世界的同时,其伦理观念、思想道德和个性心理等必然会受到网络文化的冲击。针对上述现象,高校辅导员应充分了解、并积极面对上述现象,运用各种方法、趋利避害,创新工作方法、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促进其积极、健康人格的养成。
其次,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关怀,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解决其实际问题。现阶段,社会的各种压力在大学投射,加之学生自身成长环境和个性心理等因素,极易导致其心理压力过大而出现不良情绪,严重的还将导致学生出现心理疾病或自杀倾向。基于此,高校辅导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应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细致了解,并积极做好心理咨询等工作,组织学生定期参加有关心理方面的讲座与会议,使其受到良好的心理教育,进而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抗挫折能力。
第三,充分重视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并使其尊重生命、珍爱生命。随着高校的迅速发展,其与社会之间的联系逐渐多样化和密集化,社会化趋势明显。上述趋势一方面提高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为学校与学生带来的更大的发展空间,但从另外角度来看,上述趋势也为学校与学生带来了诸多不安全因素,致使学校暴力事件发生率明显升高。基于此,辅导员应重视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与安全意识,提高其防范能力和整体素质。一方面,学校可定期开设法律和安全知识讲座,并聘请相关专家与学生展开交流,从而使大学生从中受益。另一方面,新学期开始时,辅导员可对新生讲解高校与中学的不同,使其尽快适应大学校园的生活,并向学生开展生命第一、安全至上的生命教育,增强其珍爱生命意识。
3.小结
大学辅导员是学生思想、生活与学习的直接管理者,他们不仅是学生的思想导师,更加是学生的生活朋友。大学辅导员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原则,热情细致、服务学生,不断丰富自身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方法,开创性的开展高校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使高校学生在正确思想和积极行为的指导下和谐发展,完善、进步!(作者单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世杰,孔冬青. 学生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的创新初探[J].农业教育研究,2011(2):40—42.
[2]亚力坤·马木提. 在大学生日常管理中辅导员的工作方法及素质要求[J]. 现代妇女,2010(7):110—112.
大学生日常管理篇4
关键词:住宿书院制 大学生 日常事务 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50-01
随着社会不断的深入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为了实现“全人”教育,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很多高校结合自身的工作,开始实施住宿书院制建设,加强了对书院制文化的学习与思考,从办公地点由教学园区搬到了生活园区。并试图通过对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搞个的具体实施,将学生住宿区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将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有机结合,期望通过文理渗透、个性拓展等培养模式,努力营造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教育氛围。
1 住宿书院制内涵
住宿书院制是为了达到均衡教育目标的一种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其将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是实现文化育人的住宿社区,也是学生自我管理的教育平台,是师生共享的公共空间。书院是学生成长为具有独立健全人格的“全人”的沃土,是学生在外求学的家,能够帮助学生圆梦。书院制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努力学习、知行相辅、任重道远的合格人才。指出,为学之要贵在勤奋、钻研、有恒,号召大学生在学习中要求得真学问,下得苦功夫。因此,大学生应勤于学习,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不但要专攻博览,还要形成自己的见解,学会担当社会责任人,关心国家、人民和世界。而学院,承载了国家领导人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与期望,体现了“实事求是,笃学诚行”的大学校训,旨在强调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重要意义,希望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塑造完美的人格,时刻把平行修养放在首位,做兼备中国传统人文情怀和当代科学素养的新时代大学生。
2 住宿书院制改革背景下大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创新
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要求管理到位、管理科学、管理个性化、管理深入,为了确保班级日常事务管理一个都不能少,班会、班委会、责任小组、通讯、个人要“五位一体”。并且为了达到日常事务管理带来的最大最优效果,要做到管理细致到位、方法手段科学合理,通过细化管理,学生事务和班级管理工作要、因人而异进行人性化管理,深入具有针对性的进行学生管理。在班级管理和学生日常事务工作的实践中,要以精心的态度、精心的过程,紧紧围绕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实现学生日常事务工作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落实创新日常事务管理。
2.1 班级管理民主化,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服务能力
住宿书院制改革背景下,为了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班级管理要民主化,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先锋带头作用,组织管理要分工明确,对学生干部的日常工作进行适当引导,重视日常规范管理和实务管理,欢迎同学反映问题并积极提供帮助,强化学生宿舍文明与安全意识。学生要依照教育教学培养目标,有目的的对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当时进行自我调控,其包括:学生个体的自我管理和学生集体的自我管理煞矫妗R桓龀晒Π嗉豆芾淼南染鎏跫就是学生自我认识、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在学校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学生要充分认识到日常事务自我管理的重要性,要充分发挥个人自我管理的积极能动性,提高自我管理、服务能力。首先,在生活阶段中,学生要确定人生观、价值观的自我管理目标;在日常生活中,要规范自我管理目标。其次,在科研实践中,学生要创新自我管理目标,具备拓展课余文化生活能力的自我管理目标。
2.2 细致入微一个都不能少,促进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
住宿书院制改革背景下,为了确保每个同学都处于班级的有效管理之下,学生各类信息汇总备案要教师更正更新,“学生工作无小事”,要利用班会集中教育和零散时间个别教育相结合,随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关注每个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思想动态,增强自我激励作用,转变传统管理模式中“要我做”为“我要做”的状况,坚持不断的自我监督,确保自己按照既定规划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努力克服长久以来的懒惰心理,把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与学校纪律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监控发展,培养学生日常事务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
2.3 走进宿舍“谈心”活动常态化,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住宿书院制改革背景下,工作地点搬到了生活园区,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教师要经常走进宿舍与同学们交流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所及所需,坚持与学生的良性互动,通过这种方式将心理与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并日渐常态化,持之以恒,“串串门、唠唠嗑、谈谈心”,增强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搞好与学生的关系,将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表达,日常事务管理工作也自然好开展了。
2.4 建立班委联系同学小组责任制,提升信息动态的上下通达
住宿书院制改革背景下,为了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增强与学生的密切联系,要倡导各班建立班委联系同学小组责任制,形成学习上互相帮助,生活上相互照顾的小组,每个班委负责班中3~5个同学,班委负责的主要内容有,宣传学校最新政策及动态、学部活动及相关安排,普及其他安全等日常生活注意事项。通过这种渠道,学生们可以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和意见等向班委反映情况,并由负责班委报告辅导员解决。
参考文献:
[1] 刘佳,时南.书院制模式下高校辅导员工作专业化路径探索[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4(01).
[2] 顾亚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27).
[3] 姚娟,陆永平.汇聚学校全员育人合力 彰显高校学生工作特色[J].黑河学刊,2016(06).
大学生日常管理篇5
关键词:教学管理;隐性课程;育人模式;意义
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所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指出,“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随着高等教育民主化、大众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育人职能的需求也在向多元化发展,大学的品牌效应日益凸显。隐性课程这一理念逐渐被教育者们所认同。无数知名院校的成功经验表明,名校培养出的人才之所以备受认可,其过硬的专业教学水平自然无可非议,而其特有的校园文化底蕴对大学生个性成长的影响,更是在学生今后的生涯中留下了长久的不可磨灭的印记。为此,多数普通高校在大力投入改造物质环境、引进高级人才师资的同时,也十分注重致力于校园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从而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打造院校自身的品牌特色。
一、当前高校隐性课程现状及潜在的教育资源
当前高校隐性课程建设常用于价值导向、情感陶冶、行为规范三个方面,体现在具体实践中即从物质、行为、制度、观念四个层面入手。具体表现为:通过整洁有序的校园环境建设,为学生提供温馨舒适的学习环境,影响学生的行为规范;通过代表性装饰物的设置(如名人塑像、名家名言、校徽校训等),激励学生的归属感、集体荣誉感和自我认同感;通过丰富的学生社团活动,引导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校园风气等。以上几个方面的隐性课程建设已经趋于成熟,并且在形成校园文化、树立品牌特色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而对教学管理中隐性课程的开发却较少尝试,学生被隔离于日常教学管理之外,很多方面亟待提高。
1.学生参与日常教学管理程度过低,对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存在误解。目前全体学生能够参与的教学管理活动仅局限于部分教学评价活动,参与面过窄。能够接触到日常教学管理的同学主要限于少数学生干部。而学生干部的参与更多的是在教学管理人员指挥下承担事务性、联络性工作,同样缺少独立锻炼的机会。
2.缺乏相应的大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激励机制。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主要体现在“团委”及“学生工作办公室”,其管理内容多侧重学生的课余活动及社会实践,与课业本身相关度不高。由于学校的扶持以及专任辅导员教师的管理,大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管理已经趋于完善,而且学生的活动表现在其期末的“综合测评”中还占有很大比重,在学生中的认可度很高。而相对应的,学生对教学管理却知之甚少。同时,由于教学管理没有系统的奖励机制,协助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同学多属于临时性、义务性活动,学生参与热情不高,无法长期维持。
3.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隐性课程因素难以衡量。由于隐性课程本身的特点,通过日常教学管理进行的育人工作其结果难以量化,作为非智力因素的学生道德品质、自我管理能力、个人素质等方面的培养需要长期逐步地提高,教育结果无法立竿见影。而形成学院严谨治学的良好风气亦非一朝一夕之功。
二、开发高校日常教学管理中隐性课程的理论意义
高校日常教学管理因与教学质量息息相关,所以肩负着监督保障教学水平的重任,长久以来给人以泾渭分明、严肃刻板的印象,部分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仅仅停留在“上行下效”这一层面。然而,高校日常教学管理作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隐性课程资源,对这一隐性课程的开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1.高等教育大众化、学生个性化的现实,需要高等学校教育育人途径更加广泛。学校所充当的角色正在逐渐从大学和学生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学习和参与管理的引导者。在这种角色过渡中,如何能够使大学更好地适应和发展,关键在于学校能否真正和学生融为一体,共同发展。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应当与知识能力培养并重。从日常教学管理这些细微处着手开发隐性课程,是扩充育人途径的有效尝试。
2.通过隐性课程的研究,开发教学管理中的教育资源,寻找教学管理融入大学教育之中的有效途径。随着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的日益丰富,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内容也日益繁复庞杂。教学管理工作在服务专业教学、培养学生发展等方面却没有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当前的日常教学管理仍停留在“上行下效”的被动层面,教学办的管理模式仍然以传达学校管理精神,监督教师、学生实施为主,教学秘书仅仅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而教师、学生多为被动服从。这使得很多日常教学管理工作过于机械、被动,教学办公室也成了刻板的职能机构以及单一的服务部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所蕴含的潜在教育价值没有得到充分运用。将刻板的教学管理发展为人性化培养人才的辅助手段势在必行。当前诸多研究表明,吸引全体师生参与,吸收教育者、受教育者几方面的意见进行教学管理改革是教学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日常教学管理中融入隐性课程研究,是为教学管理寻求发展的积极尝试,会对今后的教学管理改革提供帮助。
3.将隐性课程理论结合日常教学管理实践,探索隐性课程实施的途径。隐性课程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的个人气质、行为习惯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作用,是高校培养人才所不可缺失的一环,是一所大学的个性名片。然而,也由于其实施过程和手段的不可量化和随意性,使其在大学教育中仍停留在理论层面。目前,在隐性课程方面普遍受到认可的多为知名高校,其在大众眼中最明显的标志便是“名校风范”,其表现不仅仅在学校的氛围、教学环境以及严谨治学的风气、规范管理的作风上,同时也表现在每一位从名校毕业的学子身上。
三、建设高校日常教学管理中隐性课程的实践意义
1.从学院管理层面看,打造日常教学管理中的隐性课程,是促进学风建设、形成学院特色的良好途径。纵观国内外知名大学,通常具备良好的校园风气,其校风的个性化也成为了大学给人的最直观的印象。从院校本身教学管理实践来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专业建设往往通过全方位的课程调研,修改完善本科生培养目标,使培养目标逐步个性化,为发掘学生潜能、培养研究方向、发挥个人特长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条件。但积极健康的学风建不仅要靠教学内容,还要靠学院的制度管理、学习氛围以及日常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来营造。将日常教学管理发展为教育学生的隐性课程,使学院教学管理与学生品德行为习惯共同获得提高,是打造学院品牌特色的一大有效途径。
2.从教学管理本身看,师生共同探索日常教学管理中的隐性课程,可以促进师生对教学管理工作的理解和认识,使教学管理人性化。多年来,由于教学管理的特殊性质――以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为工作标准,监督并协助教学活动中的过程及结果,使教学管理给人的印象一直是严肃而刻板的。师生由于长期处于被动遵守的位置,对日常教学管理缺乏了解和认识。从全面培养学生、促进教学管理的角度出发,科学、理性地研发日常教学管理中蕴含的隐性课程,一方面,可以使教学管理更加人性化。由教师、学生共同参与日常教学管理,参与教学规章的制定和实施,使教学管理更加了解师生的切实需求,从育人的角度为教学服务,发挥日常教学管理的育人功效。教师、管理人员也可以了解学生之所以犯错所存在的常见误区,有的放矢地改进教学管理的工作方式,使教学管理更加科学化、人性化。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之间的互相理解,也便于发挥教学管理的育人作用,使教师、学生了解教学管理中蕴含的深层含义,理解制度规范的制定与实施的困难,促进学生了解教学管理意图,体谅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的不易。
3.从学生培养层面看,将隐性课程融入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自我管理、自我规范的行为习惯,在促进学生学习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当前,大学生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强的依赖性,自身的学业仍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督促。通过让学生参与日常教学管理,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更能促进他们积极了解学院规章制度,从而认真学习。从长远来看,还能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
大学生日常管理篇6
【关键词】日常教学管理 专业自主权 平衡性
教师专业自主权指教师在遵守专业伦理的规范内,依其专业知能,对其教学、学校或组织的决策与任务,享有专业判断及自由执行,不受外界干预的权利。简单一些,教师专业自主权主要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拥有的自由、自主的权利。目前,教师专业自主权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既有从法律、文化等不同的方面来解读教师专业自主权,也有的从教师专业自主权缺失的现状以及教师专业自主权的实现等问题方面来着手从事此问题的研究。
虽然学者们越来越关注教师专业自主权,但大多是着眼于理论层面的研究,就单某一类型教师的专业自主权研究,尤其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自主权研究目前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自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开始,大部分高职院校通过调研,都逐渐明确了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但传统的理论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存在缺陷,这就使得大部分高职院校着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所谓基于工作过程,是指在日常授课中,引入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案例甚至将实际的工作项目带入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掌握知识,强化技能。基于工作过的教学改革要求教师不再拘泥于课本,而是将自身的经验、技能甚至实际的工作项目带入课堂。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项目,这一改革,既使得学生能够掌握技能,也给予了教师极大的专业自主权。
本文将探讨在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自主权与日常教学管理的平衡性问题。
1 高职院校日常教学管理与教师专业自主权平衡性现状分析
就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方式而言,日常教学管理主要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教务处的日常教学检查,二是学校组织督导进行听课,三是每学期集中检查教师的教案等相关内容。这些常规的教学管理方式对课程形式方面的监督检查,日常教学秩序的稳定等方面起到了积极。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将实际的项目引入课堂,允许教师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相对而言,给予了教师较大的专业自主权,但在也与常规的日常教学管理产生了矛盾,具体表现在:
(1)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将课程项目引入课堂,而完成每一项目所需要的时间不同,这与日常教学管理中要求按规定的课表时间上课产生了冲突。
(2)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要求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这就使得教师同一次课程可能变化两个甚至以上的上课地点,这也与日常教学管理中的要求相矛盾。
矛盾的出现使得两方的平衡性无法维持,分析矛盾出现的原因,尝试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得双方达成新的平衡,既有利于叫师专业自主权的提升,也为高职院校日常教学管理探索新的途径。
2 造成高职院校日常教学管理与教师专业自主权相矛盾的原因
造成高职院校日常教学管理与教师专业自主权相矛盾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包括:
(1)日常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不够彻底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管理模式一直以来都有一些定式,例如一天几节课,一节课多长时间,学生上课要求都是统一规定的。但是,专业不同,项目的内容,完成项目的时间会有所差距,传统的课程统一安排,相同的授课形式无法同时满足所有专业的需求。
(2)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突出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被更多的应用,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正在大力推行,新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学生参与及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新的教学方法。
一方面是传统的日常教学管理模式,一方面是日益变革的教育教学方法,传统与变革的碰撞,势必要激起进步的火花。
即使日常教学管理与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存在矛盾,但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的实施是符合高职教育发展潮流的,有利于培养更加符合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故而扩大教师专业自主权势在必行,给予教师一定的专业自主权,有利于教师更加灵活的设计教学项目,进一步向“基于工作过程”这一目标靠近,所以进步以扩大教师专业自主权这一改革的方向不能改变。
“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一味的扩大教师专业自主权,放任自流,不加任何限制的话,则势必会使一部分教师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忽视课堂管理的重要性,导致学院日常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出现。
基于上述各种理由,要保证学院日常教学管理正常运转的前提下,适当的扩大教师专业自主权,达成双方新的平衡,就必须两者都要兼顾。
3 平衡日常教学管理与教师专业自主权的建议
要在保证学院日常教学管理正常运转的前提下,适当的扩大教师专业自主权,使得教师能够真正做到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具体做法,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给予教师适度的专业自主权,例如日常教学管理中可以尝试打破传统的一节课有固定时长的做法,在课堂时间的把握方面允许教师自己定义时间长度,既能保证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最大限度的考虑如何以实际的工作过程作为出发点,又能保证日常教学管理的延续性。
(2)日常教学管理方面,适当调整日常教学管理方式,引入弹性课表,要求教师提前数周制定好相应授课计划,想教学管理部门备案,由相关管理方根据授课计划安排上课时间、地点,这样就能保证教学管理部门对与日常教学秩序的监控。使得日常教学管理的方向向保证教师真正完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堂教学转变。
参考文献
[1] 龙宝新.全面认识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基于文化学视角的概念重构[j].当代教师教育,2008年3月.
[2] 汪晓明.论教师专业自主权的实现[j].现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3期.
[3] 乔江艳.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自主权缺失的根源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4月.
[4] 兰海英.论教师专业自主权的法律实现[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年1月.
[5] 曾淑珍.高等院校日常教学管理模式探析[j].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4年6月.
大学生日常管理篇7
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的持续与深入,使得女大学生群体管理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主要就社会性别视角下的高校女大学生管理创新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地推动高校女大学生管理工作。
[关键词]
社会性别;高校女大学生;日常管理;创新研究
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教育管理体系的日趋成熟与完善都使得高校女生比例逐渐提升。作为女性群体,高校女大学生在保持与男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一致性的同时,其自身也具有明显的独特性,这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必须树立社会性别视角,针对性地开展管理工作,从而真正实现社会性别视角下的高校女大学生管理创新。
一、社会性别视角下做好高校女大学生管理创新研究的意义
社会性别是与生物性别相对而言。前者主要就男女生理结构上的差异进行明确,无法改变。后者是因为历史、社会及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影响造成的男女性格心理方面的差异。受后天影响较大,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与灵活性。积极做好社会性别视角下女大学生管理创新研究具有三方面的意义。
(一)满足女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
作为与男性相对立的女性群体,女大学生在心理发育、行动习惯、智力影响因素及思维角度方面都与男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女性逐渐摆脱男性从属地位的限制与束缚,其独立意识与自我意识的觉醒萌发使得她们更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正是这种心理发育方面的改变使得我国高校在开展女大学生管理工作时必须树立社会性别视角管理理念,将男大学生与女大学生的管理区别开来,针对男女学生不同的群体气质制定具体的管理方案与管理措施,以期获取更好的管理效果。
(二)满足高校学生创新管理工作的内在要求
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整体角度看,高校是完成性别社会化转化的核心场所,而大学阶段的学生处于性别角色选择与定位的关键期,高校日常管理要求对应开展基于男女大学生自身角色特点的管理模式。借助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的创新强化学生的性别意识,从而以性别为指导做好校园向社会的转化。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存在父权影响根深蒂固的现象,男性在校园文化中占据主导,女大学生应有的个性与潜能受到男性中心主义的钳制。
(三)满足高校日常管理改革创新的内在需求
高等教育的深入开展,更多的教育与管理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因此开展高校日常管理改革势在必行。而性别视角下的女大学生日常管理作为高校日常管理的一个方面也必然承受着改革的压力。我国高校日常管理改革的核心是“以人文本”理念的融会贯通,是新时期高校日常管理必须坚守的理念,要求在尊重男女两性差异的基础上实现两性的和谐发展。“以人文本”理念的提出要求做好学生人文关怀与指导,而男女学生作为差异性的两大群体要想得到真正的人文关怀,必须基于性别差异的角度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与管理,这使得性别视角下的女大学生日常管理成为高校日常管理改革的内在需求之一。
二、社会性别视角下高校女大学生管理创新策略研究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真正做好以人为本与因材施教
高校女大学生管理的创新首先要体现为管理者理念上的创新,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具体开展管理工作。其中理念创新最突出的体现就是以人文本理念与因材施教理念的提出与贯彻实施。高校学生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以人文本开展女大学生日常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到女大学生群体身心发育的特殊需求,一切为了学生,将女大学生的发展需求作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尊重女大学生的个性,积极做好与女大学生的情感交流,建立必要的沟通交流机制。在日常管理中注意创新管理方式,将管理的重点放在女大学生个性化的指导上,充分发挥激励的导向作用,从女大学生的日常实际出发,积极解决其日常生活与学习疑难,对学生的管理不仅仅是政治的说教,更应该是通过健康自由的环境引导女大学生的自由发展与成长。
(二)积极做好管理队伍建设,增强女性辅导员的构成比例
高校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由对应年级的高校辅导员承担,而我国目前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往往以男性为主,男女比例有失均衡。科学研究显示女性在开展管理工作时比男性更细腻,具有更鲜明的情感导向优势。而这种情感化的导向优势往往更能体察高校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有助于民主和谐管理氛围的构成。高校女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总是不可避免地遇到很多问题,而部分问题是难以向男性辅导员表达与启齿的,如果选择女性辅导员开展女大学生管理工作,其为高校女大学生建立与管理者的沟通与联系提供了便利。女性辅导员用女性自身的细腻性发现高校女大学生潜在的生理与心理诉求,以女性化的同步立场思考问题,在管理方式上更多地发挥情绪引导与调整作用,让高校女大学生获取相应的指导与人文关怀,从而度过难关,解决问题,实现自我发展。
(三)创新高校日常管理方式,变政治说教为多元理性引导
管理理念上的创新进一步推动管理方式的变革。女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也对管理方式提出了变革需求。新时期我国在树立正确的高校女大学生管理理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管理方式,从女大学生的心理诉求与群体特征方面入手提出了互动型、引导型、针对型三种创新管理模式,通过发挥引导与互动的教学优势开展针对性指导与管理。互动性主要突出高校女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双向互动,改变传统管理者的独导性,在对话理念的支配下,让被管理者充分意识到自己作为管理参与者的管理主动性。引导型主要表现为对高校女大学生道德思维与道德情感力量的关注。高校女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与一般意义上的专业理论教学有着明显区别,逐渐摆脱以知识本位思想实现了向能力本位思想的转变。女大学生的学习管理相较于情感管理与道德培养来说明显弱化,力求通过道德感染与熏陶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针对社会的不正之风进行自我纠正。近几年社会上涌现的爱慕虚荣、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对高校女大学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必须充分发挥道德引导的作用,让女大学生在获取知识加强学习的同时有效地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针对型管理就是对女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咨询与引导,建立有区别于男性大学生的管理方案,更契合女大学生的心理诉求,以更具针对性的指导策略开展管理工作。
(四)充分发挥网络管理优势,做好女大学生人文关怀
网络技术的更新与普及,网络的高校管理优势也逐渐显现。因此在新时期开展高校女大学生管理时应借助开放的网络平台建立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提升女大学生管理的有序性。同时网络平台的搭建也加强了女大学生与管理者的对话与交流,打破时间与空间的既定限制。而交流方式的隐蔽性优势使得高校管理者能更好地获取反馈信息,从而作为后期管理工作的参考与借鉴。网络信息传播与共享的优势使得高校女大学生的视野不断拓宽,接触社会信息的层面更加广阔,这也意味着高校女大学生思维水平与道德觉悟的感染与提升。网络是柄双刃剑,我们在发挥其在女大学生管理中积极作用的同时,更应该针对其潜在的负面影响,做好有效防范与规避。
三、结语
女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教育群体,其心理发展与生理发育上的特殊性也对高校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本文立足高校女大学生的管理工作,以社会性别视角为研究点,指明了女大学生管理现状及管理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网络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几个方面的管理创新策略,以期对高校的女大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与借鉴。
作者:张盛秋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小宝,张婧群.社会性别视角下的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探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2).
[2]张永红.社会性别视角下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2.
大学生日常管理篇8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柔性管理;对策
在当今高校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和工作过程中,柔性管理模式是十分适用的管理模式,在高校辅导员管理中运用柔性管理,不仅能够改善当前辅导员管理学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弥补其不足,更可以有效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尊重人性和以人为本是柔性管理十分重要的原则,下面,笔者就探讨柔性管理在高校辅导员管理中的运用,旨在促进高校辅导员管理模式转变成为柔性管理模式,有效树立高校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帮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目标。
一、关于柔性管理
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相反,柔性管理属于和硬性管理和刚性管理相对应的管理方式。将柔性管理运用到高校辅导员的日常管理之中,并不是将外界刚性规则制度加入到学生身上,而是通过改变学生的生活和思想,促进高校学生对高校教育理念进行真正的接受。柔性管理强调辅导员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管理,高校辅导员从学生行为、学生思想方面对学生实施管理,将其融入到辅导员教学理念之中,促进辅导员的理念和学校理念相互融合,使学生可以从思想上对高校教学理念和办学思想进行接受,有利于贯彻和实施高校教学理念。不仅使辅导员自身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学校,更可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在管理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柔性管理模式与硬性管理模式相比较更加适合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够从本质上将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
二、柔性管理在高效辅导员管理中的运用对策
作为一种人性化管理方式,柔性管理符合我国以人为本的方针政策,通过运用柔性管理,能够塑造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和环境,为学生渗透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柔性管理所营造出来的氛围和传输方式,与填鸭式传输方式区别很大,柔性管理能够使高校学生在心理上自发、自觉对高校传授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共鸣。柔性管理与各种校园环境想适应,对实施的方案也没有硬性规定,因此,柔性管理的灵活性很强。
在高校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辅导员对于学生的管理问题,辅导员要针对学生实施柔性管理。高校在开展日常管理工作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特长情况、爱好情况、学识能力等具体的情况,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使其可以开展自己喜欢的活动。还要对学生意愿进行充分考虑和尊重,对高校学生实施合理、科学管理将学生学习能力和操作能力增强。在高校辅导员的学生管理过程中,辅导员要明确自身的职责,明确自己所处的职位应该承担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避免高校辅导员出现无所适从和盲目管理的情况,还要为学生提供公平的机会,使其参与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之中,进而实现高校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差异发展。
由于高校文化对每一名学生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因此,高校建立起柔性文化,不仅为柔性管理的落实提供了便利,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校园文化自身能够体现出高校的柔性管理,高校的柔性文化得以在各个方面体现出来。比如,班风、校风、道德规范等。
在高校辅导员日常管理的过程中,运用柔性管理,能够将提升高校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和能力。通过学生特长和专业来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管理。
三、结语
总之,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之中十分特殊的群体,辅导员的工作直接决定了高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近些年来,因为高校辅导员在日常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辅导员缺乏工作积极性,职业认同感也比较弱,这些问题的存在降低了辅导员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进而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将柔性管理融合到高校辅导员日常管理之中,能够有效激发高校学生创造性、主动性以及积极性,促进高校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学习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精神座谈会发言摘编[N]. 中国教育报,2015-01-30003.
[2]王立,阎光耀. “制度与情感双轮驱动”模式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探索[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7:135-137.
[3]屠立达,刘涛. 重构榜样激励机制:缄默知识视域内的高校辅导员专业发展[J].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05:93-97.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141-2924.html大学生日常管理范文8篇
相关文章:
银行存款自查报告01-08
安全质量进度标语10-19
护理简历自我介绍08-10
鸡汤感言10-12
班主任的年度工作总结18篇(大全)01-07
幼儿园活动的工作计划11-29
高中毕业证明11-21
旧物回收活动的策划案10-26
实习工作证明08-24
退休教师慰问信07-16
冬季运动会的新闻稿11-19
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11-16
最新世界预防溺水日演讲稿07-20
学生科技励志演讲稿07-20
描写活动的作文10-29
秋天的果园作文100字10-05
写给老师的一封信09-14
日记四年级300字08-31
2024下半年上海银行从业资格考试证书申请时间:12月5日17时截止12-03
哪个大学的植物系比较好?09-12
初一学生期末评语【优秀14篇】09-04
会计学基础教学范文8篇08-15
钢琴教学总结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