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课程管理体系篇1
关键词:岗位胜任力模型 精细化 培训体系 构建
一、前言
A公司是一家大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建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拥有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取得国家授权专利200余项,承担10多项国家“863”和“国家火炬”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公司的快速发展源于技术的创新,源于精益生产及管理的追求,也源于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公司始终坚信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梯队建设是企业的头等大事,多渠道鼓励员工“终其一生,学习一生”,保证员工与企业共享发展成果。
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其对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A公司在过去的两年持续将精益管理的思想运用于培训体系的建设。2010年到2012年,A公司总共开发了109门内训课程,118名内训讲师,人均培训课时从36小时增加到60小时。在以往的课程及讲师开发中,我们以行政管理、工程技术、营销贸易、技能员工四大职业通道作为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大的方向。然而,精细化的管理对培训的要求越来越高。培训效果的达成要求培训内容具有针对性,针对具体的岗位甚至具体的个人,那么如何构建一个基于岗位胜任力的精细化的培训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二、岗位胜任力模型解析
岗位胜任力模型,也叫岗位能力素质模型。简单来说,岗位能力素质模型是指承担某一特定的职位角色所应具备的能力素质特征要素的总和。能力素质也叫胜任力,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里兰提出,他把能力素质模型划分为五个层次: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动机。他认为,不同层次的能力素质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形式不同。他把人的能力素质形象地描述为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也就是通常说的冰山理论),知识和技能属于海平面以上的浅层次的部分,而自我概念、特质、动机属于潜伏在海平面以下的深层次的部分,也称为人的潜能部分。
研究表明,真正能够把优秀人员与一般人员区分开的是深层次的部分,但这部分较难评价和培养。在人员测评工具的帮助下,人力资源工作者应凭借潜能来挑选员工,再对其知识、技能等素质施以相应的培训与开发,才能对员工素质的提升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对我们培训工作人员来说,要求我们针对每个岗位所要求任职者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亦即岗位工作规范,进行培训与开发。如图1所示,某公司人力资源部门通过对该公司营销部门经理一职进行岗位胜任能力分析,得出该岗位所要求任职者具备的能力有应变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市场分析能力、逻辑计算能力、客户开发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才开发能力、团队建设能力9种。那么首先,针对这个岗位,我们就可以设置和开发这9门课程,并对这个岗位的人员施以相应的培训。其次,针对具体从事该岗位的某个人,比如图中的张三,其市场分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建设能力3种能力均未达到岗位所要求的水平。那么对张三来说,需进行的培训项目应该是3种,而不是9种。这就是岗位一般需求与员工个体需求的区别。在实际工作中,岗位能力素质模型指导我们根据各个岗位设置相应的培训课程,再针对个人选择岗位培训课程中具体的培训内容。
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向,是将人力资源战略和企业整体战略紧密结合的一个重要工具。
三、培训体系的内涵
培训体系包括: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制定、培训活动组织实施、培训效果评估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系统模型,可以被区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
1.培训制度层面
制度是基础。制度层面涉及企业培训开发活动中的各种制度及管理办法,包括培训经费使用与管理制度、内训师开发与管理制度、内部课程开发与管理制度等等。
2.培训资源层面
企业培训资源主要包括两大类:内部讲师及内部课件,其他的包括培训场地、电脑等硬件设备。
3.培训运作层面
是指从培训需求、培训预算、培训计划、培训实施到培训评估的整个培训开发流程的运作层面,主要是从实践的角度来阐述培训机构的工作内容与流程。
将岗位胜任力模型应用于培训体系构建的各个环节,使得培训课程更加精细化,培训内容更加具体化,培训目标更加明确化,培训效果更加定量化,由此得出精细化的培训体系。
四、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企业培训体系构建
A公司大致按照以下三个步骤构建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培训体系。
步骤1:工作分析。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应用需要我们对每个典型岗位进行工作分析,重点分析能胜任岗位的关键因子进行建模,确定每个岗位所需的胜任力特征。确定胜任力特征的方法可以选择研究工作绩效优异的员工。A公司在前期通过对表现优秀的员工进行调研,再结合专业小组讨论的结果,初步确定了40个典型岗位族的胜任力特征,并由此建立了40个典型岗位族的岗位发展课程体系。
步骤2:岗位胜任力导向的培训资源开发。包括培训课程开发以及内部讲师开发。
步骤3:培训制度支持。制度是前提也是后期效果的保障。在岗位建模以及体系运作中,需要相关的制度来指引和导向,在效果达成之后,更需要形成管理制度来固化,保障岗位胜任力模型应用的效果。因此制度在整个体系构建过程中是不断产生和更新的,它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起点,也是一个效果固化的终点。
为了便于系统理解,我们从培训体系的三个层面进一步来阐述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应用。
1.培训制度层面
培训制度是培训活动的重要依据和指导原则。为保障岗位胜任力模型应用效果,A公司推出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办法。
(1)推行分层级管理机制。分为公司级、事业部级、部门级三个层次开展,将综合型培训与专业型培训相结合。比如新进员工培训,由公司组织企业文化、行为规范、质量意识、人力资源等综合型培训,事业部组织安全意识、员工违规违纪处罚管理办法、产品介绍等具有事业部特点的综合型培训,最后由所在部门组织上岗培训。分层级管理机制的推行保障了岗位胜任力课程的有效培训。
(2)制定《内部讲师管理办法》、《岗位课程开发管理办法》。《内部讲师管理办法》对内训师的选拔以及讲师资格进行了约束,从学员满意度和讲师负荷两个维度进行维持资格的定量化考核。《岗位课程开发管理办法》对内部课程开发指引了方向。
(3)多渠道拓宽培训途径。A公司除内部培训、外出培训、委外培训(外请讲师)途径外,注重传统培训与现代网络媒体的对接,引进了E-Learning技术,它允许学员自主选择学习时间与学习课程,有利于学员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自主学习,大大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利于提高个人短板,满足动态的、个性化的培训需求。网络商学院的启动刚好满足了精细化的培训课程体系的载体要求。
2.培训资源层面
(1)建立以岗位胜任力模型为导向的培训课程体系。为构建精细化的培训课程体系,加大人才培养开发力度,提升员工岗位胜任能力,满足员工基于岗位的一般需求以及能力提升的个性需求,A公司根据现有职业发展通道和实际情况,确定了40个典型的岗位族,例如行政管理通道,可以分为招聘、培训、薪酬、行政、党群、资产管理会计、成本管理会计、销售管理会计、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计划管理、项目管理、市场管理、工段长和班组长等14个典型岗位。每个岗位按照能力等级要求,以职业素养类、通用技能类、专业技能类分类设置课程(每一类设置3-5门课程),形成从初级师级/初级技工到高级师级/高级技师的培养方案。具体操作上,首先,我们对目前已经开发的内训课程设置了课程代码(N1-N65)。其次,由指定的工作小组成员组织讨论并确定具体岗位及层级所需培训课程。举例来说,行政管理通道的培训岗位可设置课程如表1。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我们紧密联系岗位所需能力来设计培训内容,参照了公司职业发展等级任职资格标准中的部分内容。对于内部已开发的课程,我们参照内部课程代码填写,对于内部尚未开发的课程,我们尽量在操作层面上根据工作实际细化课程名称,并将其作为公司后续课程开发的方向。如填写示范中列举的培训岗位,按照公司职业发展体系任职资格结合岗位能力素质模型,预备管理师、初级管理师需要参加的培训课程可以设置为:《入职培训》(N1)、《部门级安全培训》(N2)、《岗前培训(工作内容、业务流程)》(N4)、《公文写作》(N5)、《PPT制作》(N6)、《OFFICE办公软件》、《培训管理》。N1、N2、N4、N5、N6是内部已开发的课程,《OFFICE办公软件》、《培训管理》可以作为新课程开发的方向或培养内容。
(2)全员参与,建立基于岗位发展的内训师开发模式。在以往的内训师开发中我们也是以行政管理、工程技术、营销贸易、技能员工四大职业通道作为大的选拔方向,然而,精细化的管理对培训的要求越来越高,培训课程需要精细化,培训讲师也需要是来自各个岗位上的精英。2011年,A公司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需求分析,建立了第一期岗位发展培训课程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为内训课程的开发和内训师的开发指明了方向。在后续的内训课程开发和内训师的选拔上,我们将以岗位发展为方向,面向公司所有岗位骨干选拔内训师,开发岗位发展课件,全面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鼓励员工加强自我学习,有意识地归纳、总结所掌握到的知识和经验并进行分享,促成学习型组织文化氛围的形成。
(3)定量考核,创新内训师管理模式。数据统计,A公司118名内训师,人均授课不到3小时/年。在对今年上半年高级以下等级内训师考核中发现,有40%的内讲师今年内尚未授课。此外,相当一部分内训师能力得到提升后会被提拔到核心业务岗位,因工作繁忙就退出了培训工作,使得队伍长期保持新人较多、有经验和实力的内训师较少的局面,造成了资源浪费。针对上述情况,为有效开展公司内部培训,打造高效内部学校运行机制,公司把内训师纳入考核体系,制定了《内部培训师管理办法》,从学员满意度和讲师负荷两个维度对内训师进行定量化考核。内部讲师年度授课课时小于2小时、学员平均满意度小于60%为考核不通过,年度积分排名前10%为优秀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通过制定本办法,在授课质量和数量方面对内训师进行了基本约束以维持讲师资格,提高了内训师授课及提升授课技巧的意识。
3.培训运作层面
(1)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培训需求分析。A公司培训需求分析的重大进展在于岗位胜任能力模型的应用。在年度培训计划制定上,充分考虑到了岗位发展培训课程,并建立“内训学校”,编制内训师年度授课计划表,实现培训资源的共享,最大程度上满足各个岗位的培训需求。
(2)完善培训效果评估。岗位胜任力模型不仅为培训体系提供了培训需求,也提供了培训目标。通过培训,员工能够胜任岗位工作,达到岗位能力要求或者达到绩优者的表现,那么这次培训项目就是成功的。目前A公司运用到的评估方法有反应式评估、学习式评估、行为式评估、绩效式评估,前三种评估方式用的较多,绩效式评估方法目前用的较少,主要用在一线员工技能提升,如产品合格率的提升上。
五、应用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培训体系取得的效果
岗位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石。胜任力模型是对岗位说明书的进一步科学细化。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培训体系是岗位分析应用于员工培训的进一步深化。岗位胜任力模型的重要意义在于为员工培训课程开发与设置、内训师开发与管理以及培训效果评估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启发了内训师管理上的创新。纵观各类文献,在对内训师的管理上,培训和激励是企业目前做得比较好也容易实施的。然而对内训师的评估与考核,目前主要以定性考核为主,难以保证其科学、客观性。A公司推行的内训师积分制考核是对内训师定量考核的一次尝试。
A公司应用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培训体系,取得了良好效果。
第一,内训师及课程开发方向得到明确,避免了资源浪费,其数量和质量也得到有效提升。目前,已开发内训师118名,标准化内训课件109门。
第二,培训满意度得到提高。学员对培训课程及内容的设置满意度提高,同时,新的考核模式下,内训师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激发,内部学校-“内训师课堂”运行良好。学员满意度相比上年度提高了1.4%。
第三,培训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内部课程及讲师的增加减少了外出培训的需求,外部培训课程(岗位资格认证类除外)逐年减少,OEE、柔性生产计划与排产管理等多门外部课件已成功转换为内训课程,大大减少了培训成本。
不足的是,建立以岗位胜任力模型为导向的培训体系不仅要求对岗位工作进行定性分析,还需要定量化地评定岗位素质能力等级。目前A公司还处在定性分析的阶段,定量分析素质能力等级将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446
[2]许盛华.培训应该这样做:需求导向的量化培训体系[M/CD].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李晓彤,杨树权,王健.基于岗位序列的培训体系构建[J].人力资源管理,2012,7:70
[4]王丽静.精细化管理视角下的企业培训体系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1,2:18
[5]周飞.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培训体系[J].江苏科技信息(学术研究)[J].2010,10:75-76
[6]贾波.宝克公司员工培训体系构建与实施研究[D].兰州大学,2011:4
[7]庞辉.依托内训新机制推进企业内训师队伍建设[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10
[8]柯丽菲.优化企业内部培训师管理机制——以G公司为例[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10
培训课程管理体系篇2
一、构建教师终身教育体系势在必行
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党和国家重大的战略决策。早在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就明确了终身教育在教育法律中的地位;1999年国务院转发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了“2010年我国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的改革目标;2001年九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五”计划纲要,确定“逐步形成大众化、社会化的终身教育体系”;党的十六大又明确提出要在2020年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2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都表明党和国家已经把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作为新世纪国家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教师培训模式、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创新,促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进而提高起到了全面的推动作用。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时代,教师的性质与工作职责要求教师必须成为终身学习的先行者和示范者。但是目前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专业化程度和综合素质仍然不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特别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尤其是分布在农村和边远山区的教师学历层次偏低,教育思想和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同时,教师培训机构尤其是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总体上还比较薄弱,培训功能单一,师资力量不足,培训内容方式和手段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能适应新时期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需要。值得指出的是,由于经济和交通等原因,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信息闭塞,视野狭窄,观念落后,知识陈旧,难以接受继续教育尤其是高水平的培训。面临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问题更突出,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教师培训的手段和途径。
构建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全员培训的目标,必须转变传统培训观念,改革培训手段和方法,创新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培训的新模式,建立起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载体的开放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体系,形成不断提高教师素质的动力机制,并为教师终身学习提供有力支持和服务,对振兴我国教育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构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与管理网络平台
建立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网络管理与教学平台,为打破时空限制、缓解工学矛盾、节省培训费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更新培训模式提供了可供操作的技术手段。它集成了硬件环境、操作系统、教学模块和管理模块于一体,为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提供了远程教学、互动交流、综合评价、网络考试、结果统计等全方位的教学组织与管理功能,实现学员从注册、到学习、讨论交流、辅导、考试全过程的网络化。
(一)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平台的层级架构与功能模块
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网络教学与管理体系的建设,应适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组织与管理体系,并与现行师资培训工作的任务分工相一致,通过逐级安装远程培训教学与管理系统(培训平台),构建省、设区市、县、中小学校(含幼儿园和职业高中)四级远程培训平台。远程培训平台的层级架构见图
省级培训平台建在省级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各地市、县(区)教师培训机构分别建立设区市、县(区)级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平台;省、地、县级培训平台按其师资培训的任务分工各自负责所在地域内的师资培训远程教学的组织管理工作。校级培训平台是远程培训网络体系中的基层平台,是师资培训对象一中小学教师在接受继续教育过程中进行资源学习、对教师继续教育学籍管理进行直接监控和提供教师继续教育结果数据的基础平台。
各级培训平台的功能模块均由以下两部分组成:
1、基本模块。包括:网络课程资源模块、教研资源模块、考核评价系统、学员管理、辅导教师管理、学习服务系统、辅导备课系统、论坛模块、发证(学分)管理、信息、邮件模块、平台管理工具。
2、扩展模块。包括:网络考试系统、在线课堂模块、课程开发工具、继续教育管理统计系统等。
各级培训网络平台等级(容量)的选择是根据该平台所承担的网上培训人员的数量确定的。平台等级根据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分布情况,初步分为1000、10000、20000和20000以上共四个容量等级,以供各级培训机构选用。
(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与管理网络的建立
在建立四级远程培训平台架构的同时,在各级远程培训平台上,或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网络系统中安装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管理平台)。该系统是一套独立的继续教育行政管理网络系统,可为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提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情况,并可支持各种数据的查询和统计。
按照现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组织管理体系,通过管理平台将各级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平台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自上而下、相互连通、分工明确、统一管理的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教学组织与管理的网络体系。
管理平台可以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直接安装在培训机构的网络环境中;也可以安装在教育行政部门自己的网络环境中,培训机构通过在培训平台中增加继续教育管理统计系统软件,与管理平台连通,可方便地将远程培训的评价结果和学员的学习情况,传送到继续教育管理系统。教育行政部门通过网络完成培训成绩记录,学分管理,教师资格管理等操作。管理平台中统计信息或数据的生成可以通过培训平台中的统计系统软件自动生成和传输。
各级管理平台的教育行政管理员通过各自的身份识别编码,可以登录本级管理系统,并在其所辖权限范围内,增加或修改管理信息或数据。行政管理员权限示意图如下。
(三)教师继续教育各级培训平台的任务分工
1、省级培训平台:重点承担省级骨干教师培训,部分全员必修课程的培训以及辅导教师、技术和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
2、地市级培训平台:重点承担县级骨干教师培训、部分全员必修课程的培训;
3、县(区)级培训平台:重点面向所辖县(区)中小学开展教师全员学科培训;
4、校级培训平台:重点开展本校的校本培训和
教研活动。
(四)培训平台与管理平台间的关系
各级培训平台与管理网络平台建立后,培训机构除可以利用培训平台直接开展教师培训教学与组织业务外,各级培训平台间还可按照统一的资源分类方法进行网络资源和统计数据传输。同时,上一级管理平台具有对同级培训平台和下一级管理平台所管理的学校和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情况的统计结果进行行监控的职能,从而形成远程培训的网络体系。各级培训平台与管理平台的关系如图三所示。
委托培训、培训结果反馈是继续教育管理平台与远程培训平台间的基本关系,各级行政管理者负责将下列信息委托到培训单位:参培单位(包含统一继续教育编号)、教师基本信息、培训内容、学时、学分管理、课程编号、培训单位、委托单位、培训类型等。
当培训结束,培训单位将本次培训的结果反馈到继续管理平台,内容包括:教师编号、培训课程、学时、评价结果(表)、学分、成绩、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培训单位等。
两个平台既独立运行又相互关联,远程管理平台提供的继续教育管理模块,为两个平台数据对接提供了保障。
一般情况下,各级培训平台之间并不存在上下级关系,而是按照现行继续教育管理体系的任务分工,各自负责自己所辖区域的教师培训工作,或者接受其他地区或下属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的委托,承担受托的培训工作。从远程培训的教学组织功能上说,各级培训平台的性质是一样的,相互间是完全独立的。但由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具有隶属关系,而培训平台又隶属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尤其在各级培训机构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部署承担一定的行政管理职能时,各级培训平台之间(实际上是上下级培训机构之间)有时也存在上级培训平台对下级培训平台的监督、指导和委托关系。这种职能分工使各级培训平台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业务管理关系,但并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上下级关系或隶属关系。也就是说,各级培训平台的建立并不改变现行教师继续教育组织管理体制和分工。
三、利用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与管理网络平台实施教师继续教育
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与管理网络平台建立的同时,根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任务要求,即时开展各个学科的远程培训工作。
远程培训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应由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培训课程。培训过程按下述方法和要求进行。
(一)培训的组织
按照现行教师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和任务分工要求,各级培训与管理网络平台可以实现从培训任务下达,到培训过程组织、考核评价、统计结果上报全过程的网络化管理与控制。基本组织(业务)流程如下。
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培训规划或计划委托培训单位发文布置培训工作
培训机构:安装培训平台制定培训方案配置网络课程和资源配置辅导教师制定评价策略组织下级培训机构培训者培训
学校:安装培训平台(或在参训的网络平台上设置虚拟空间)-->配置网络课程和资源-->组织教师参加培训
参训教师:接受培训(报名、学习、作业、交流等)考试
培训机构:培训结果统计上报
参训教师通过网络接受培训时,根据培训任务不同而在不同的网络平台上进行学习。例如,骨干教师和培训者直接在承担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的网络平台(省级或市级)上学习;全员培训、学科培训和校本培训的教师则直接在县级或校级网络平台上学习。
(二)教师继续教育编号
为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管理需要,对中小学教师实行统一的教师继续教育编号,作为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身份识别。
(三)培训教学组织
培训教学的组织根据具体的培训课程确定。对于每一门课程,按照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具体编制教学组织方案或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一般包括目的、课程名称、培训对象、培训目标、教学内容、重点内容、学习方式、讲员组织、培训周期、学时、考评办法、教学安排等。
远程培训教学组织的主要环节包括:确定培训课程、编制培训计划、制定评价策略、组织并培训辅导教师队伍、网上教学安排、布置作业与批改、组织专题论坛、组织在线直播课堂、组织面授讲座(必要时)、论文布置与批改、辅导教师对学员评价、组织考试(网上或网下)等。
(四)学习过程
参训教师需要通过统一编码的教师继续教育编号登陆后才能上网,参加培训或查询其参加继续教育的结果。上网接受培训和学习过程包括上网注册、选择课程、课程学习、参加网上讨论、在线课堂(或面授班)、完成作业、考试等环节。具体流程如图四。
(五)考核与评价
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与管理网络平台的建立,从技术上突破了对教师培训如何进行考核评价的难题。也是针对教师培训的特点,将过程评价与结论性评价相结合制定考评策略的一次创新。网络系统可以根据制定的考评策略对学员的学习过程和考核结果进行自动纪录,并最终自动生成考评结果。
考评策略主要指标包括:上网学习时间、提交作业情况、参加论坛情况、辅导教师评价、论文成绩、考试成绩等。系统同时还支持自定义评价,培训机构可根据课程的具体要求,任意增加评价指标。
考评策略根据不同的课程和培训的目标要求而定。通过选择具体的考评指标并确定具体值,再根据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设定权重后,系统将自动生成评价策略并对这种评价策略进行唯一编号。教务管理员可根据需要通过操作评价策略的编号将评价策略应用于某一班级或个人。
(六)资源建设
远程培训网络资源的建设采取统一组织和自行开发相结合的办法。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资金,由省级培训机构负责在全国范围内购置或组织开发优质培训课程资源,免费提供给各级培训机构,为提高远程培训质量提供资源保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培训机构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需要,自行组织或开发自己的培训资源,以满足不同方式、不同内容和适应地方特色的远程培训的需要。
为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课程的管理,便于对教师参加培训课程的学分确认和查询,对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实行统一编码。各级教师继续教育课程须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门评审确认后,方可进行课程编码,并列入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目录。教师参加各级培训机构组织的继续教育课程的学习并经考评合格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将教师参加该课程的培训结果计入继续教育学分。
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与管理网络平台的特点与优势
平台在设计上采用了分布式结构,分级式管理,可以满足大规模培训的需要,其具有如下一些特点:1、具有开放、灵活的评价系统,过程评价与结论性评价相结合,能按需设置评价策略;2、完善的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培训结果实行网络传输,行政管理与控制自动化;3、多级的培训与管理网络平台结构,形成覆盖全省的远程培训网络;4、支持多级资源建设和传输;5、多样化的资源呈现形式和学习形式,适应不同技术条件下开展全员培训的需要;6、同样适合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的需要,是教学实践的资源交流平台。
培训与管理网络平台的优势表现在:1、可根据培训单位情况逐步设立培训与管理网络平台;2、支持校本培训与研修;3、有效利用现有网络资源,节省上级节点建设费用;4、大大降低学员的网络消耗费用;5、紧密结合评价体系,为教育行政部门服务,管理简单,统计方便;6、充分利用网络辅导教师资源。
通过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与管理网络平台开展师资培训,要根据各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的规划,制定本地区工作计划和配套措施;要以此为契机加大对所属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的投入,改善其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环境,确保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需要。同时各级培训机构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本着“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不断研究解决远程网络培训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要从严管理,加大检查、督导和评估的力度,以保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工作的有序、健康地开展;要以构建培训网络为突破口,促进中小学教育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跨跃式发展。
培训课程管理体系篇3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培训项目;管理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8月25日
一、全面质量管理(TQM)
TQM是管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国际质量认证体系ISO8402中对TQM的定义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桑德霍姆(1997)认为TQM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该定义指出TQM的特点是:全过程、全员和全面的质量管理以及质量管理所采用的方法是科学的、多种多样的。
综合来看,TQM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服务性:主要表现在企业以自己的产品或劳务满足用户的需要,为用户服务;(2)科学性:质量管理必须科学化,必须更加自觉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3)全面性:是指TQM的对象,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4)全员性:是指TQM要依靠全体职工;(5)预防性:是指TQM应具有高度的预防性。
二、基于TQM的培训项目管理体系构建
传统的培训管理中,管理者往往将注意力放在结果上,以终结性评价作为最终评判培训效果和学习结果的标准。而实际上,在培训管理中,每一个环节都是至关重要的。科学的培训管理,要求采用过程管理的方式,在过程的不同阶段寻找、设计多环节、全方位的测量和监督,及时的发现、纠正和改进问题,最终达到预计的培训效果。基于TQM的培训项目管理主要采用过程方法,将教学环节和培训管理与控制环节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的教学管理模式框架,如图1所示。(图1)
(一)培训需求确定。培训需求调查与分析是培训活动的首要工作,它是制定培训计划,突出针对性的重要信息和依据。有效的需求分析应该关注以下方面:(1)了解潜在学员的现状,明确潜在学员的工作情况,了解他们之前是否接受过相同的或者相类似的培训,培训的内容和培训的形式有哪些等问题;(2)明确潜在学员发展的目标定位,内在职业发展目标趋向和外部要求;(3)采用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尽可能地排除主观的和个人意愿;(4)意识到需求是不断变化性的。对于培训机构而言,在组织具体的培训活动时,除了参照已有的资料进行需求分析外,更重要的是必须考虑本身的实际情况、课程主题及其内容的特点和受训学员的特性。同时,任何培训都不可能完全满足所有培训需求。
(二)培训计划与设计。教学计划是实施培训计划的基础性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完成、实现培训总体目标的具体性、操作性的计划。它不仅是参训人员参加培训活动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我们指导、实施教学行为的具体行动方案。培训计划的制定原则包括:适应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最优化原则、创新性原则。同时,培训设计应包括以下几个内容:培训项目计划、培训课程分析、信息和资料的收集、课程模块设计、课程内容的确定、课程演练与试验、信息反馈与课程修改。
(三)培训组织与实施。培训课程的组织和实施是把培训计划付诸于实践行动的过程,再好的课程设计,再完善的培训计划,只有在实践中变成现实,才有了实际的意义。因此,课程的组织和实施是培训项目中的非常重要的实质性阶段。
1、前期准备工作。如:老师做最终的确认、确认并通知所有参加培训的学员、培训的后勤准备(确认培训的场地、交通情况、培训设备和设施、座位安排、用餐用水、行政服务等)、相关资料的准备以及其他需要准备的事宜。
2、培训实施阶段。如,课前准备(准备茶水、播放音乐或者宣传片、学员报到、引导学员入座、作课程总体情况及培训师介绍、后勤安排和管理规则介绍、宣布课堂纪律,提出课程要求)、培训开始的介绍工作(介绍培训的主题及主要内容、培训师的自我介绍、培训课程目的、目标和课程安排的简要介绍)、知识或技能的传授、对课程进行回顾和评估、培训后的工作(向培训师致谢、作问卷调查、颁发培训证书、评估培训效果)等。
(四)管理控制。基本TQM的培训项目管理体系,要求对培训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同时还要求全员参与到质量管理当中。参与的主体应当包括:学员、项目主管、培训师、参训单位、培训机构内设检查机构等。在培训机构中,还应成立专门的质量委员会,由机构的高层管理人员、专家和员工代表共同组成,负责检查和监督培训项目的开展,对培训项目的质量负责。委员会不仅是对培训质量的有力保障,同时也能在机构中营造人人重质量、环环抓质量的氛围,让每一个员工都成为培训项目的检查者、培训质量的监督者。
(五)培训评估。培训项目的评估包含了对培训效果的评估,以及对培训项目运作情况的评估两方面。培训评估时应注意的原则有:(1)明确思路,端正认识;(2)程序合理,标准科学;(3)认真操作,公平公正;(4)及时反馈,处理恰当。
三、案例:杭州市干部培训中心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项目
杭州市干部培训中心是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下属的事业单位。中心的主要职责是为国家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及其他社会人员提供各种学历、学位教育,各种职称、执业资格的考前辅导班及各种公开课、内训项目。年培训考试人数突破了20万人次。2012年4月,杭州市干部培训中心组织开展了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项目的考前辅导班,对参加2012年5月人力资源管理师全国统考的考生进行了培训,在本次培训项目中,我们实施了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培训项目管理体系。
(一)在项目启动和计划环节。为了了解学员的学历、岗位和职务层次、培训需求、培训目的等信息,我们对参加本次考试的204名学员发放问卷调查。调查发现,(1)学员中拥有硕士学位的21人,本科学历的134人,大专学历的21人,大专以上学历者超过86%;(2)学员中目前正在从事人力资源岗位的占54%,行政管理岗位占26%。其他财务、营销、生产、在校学生占20%;(3)学员中,职务为主管的占45%,经理占16%,总监级和副总级的占7%,普通管理人员占32%。
(二)项目计划以及培训方案。基于上述对培训对象的分析,我们在培训设计时,既要求具有不离开考试大纲的范围,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必须有较强的通用性和实操性,同时还要充满新意,能够帮助大家了解人力资源行业内的新动向、新趋势。课程对师资安排、教学管理以及后勤保障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根据本次培训班的具体情况,我们在培训中做到:(1)课程安排必须在业余时间,以双休日为主,采用集中学习的方式;(2)课程的内容安排上,既要为有经验的HR管理者提供“解决HR管理实践中的疑惑”的机会,又要为业内新人提供系统的、有效的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3)项目负责人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师资、培训管理力量,和相关部门及老师充分沟通,确保培训保质保量地完成;(4)组织录制网络课程,保证视频的质量,确保学员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缺课能够在网络上实现补课;(5)在课堂面授外,组织名师讲坛、专题讨论、学习调研等活动。帮助学员扩大视野、促进同行间的交流、积累人脉资源,为学员的职业发展助力。
(三)在项目的组织与实施中。我们以课堂讲授为主,穿插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经验分享,辅助以分章练习和全真模拟。帮助学员解决问题、理清思路、建立体系。培训内容涉及两本全国统一的教材,包括基础知识和人力资源专业能力。在培训中,采用签到制度,对学员的出勤情况进行检查,缺课的学员必须向班主任请假,同时项目主管将对缺课学员的网络补课情况进行监督。
本次培训中,我们明确了培训项目参与者的各自职责。为了解决培训管理不够细致的问题,中心为本次培训班配备了专门的班主任。班主任主要承担教学阶段的项目领导、协调工作。同时,中心为增强培训效果和提高质量。(1)改善硬件设备,包括上课的教室空间安排、座椅的舒适度、用餐用水的人性化服务等;(2)在开班之前,给学员提供学员须知等辅助材料,帮助学员了解必要的考试和培训安排信息,解答学员可能提出的管理上的疑问;(3)联系并陪同培训师,确保培训师按时到指定地点授课,配合培训师完成教学,妥善处理各种突发问题;(4)确保录课设备正常运行,为不能参加当天面授课程的学员,提供可作为网络补课的视频材料;(5)建立学员QQ群,加强项目负责人和学员之间的沟通;(6)完善辅导材料,创新性的开发了人力资源项目的专属试题库,并不断更新题库内容。
(四)在培训的控制环节。我们根据培训的需要制作了各种方便统计的表格、通讯录、备忘录等,这些标准化的方法和工具贯穿项目的全过程,这些也成为中心对培训项目进行管理控制的媒介和手段。
(五)在培训评估方面。对培训效果的评估,中心采用了柯氏四层次评估法,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1)反应层次――问卷调查评估,内容包括对课程安排、老师、设施、教学方法和内容的评价等等;(2)学习层次――全国统考评估,将学员通过率可作为最终的学习层次评估的结果;(3)行为层次――改变对比,在课程实施以后,由送训单位对员工的行为特点的改变进行对比,分析培训效果;(4)成果层次――绩效评估,由送训单位建立参照组,就企业所关心的质量、数量、安全、成本、销售额、利润等可以度量的指标进行考查,将培训组和为培训组进行对比,计算培训创造出的经济效益。
对培训项目运作情况的评估,中心将授课讲师引入项目的管理控制中,设计了讲师培训评估问卷,内容涉及讲师的授课能力、对本门课程的整体满意度、辅导材料对本门课程学习的帮助、授课内容的实用性、授课内容的启发性等问题,由学员填写后共收到了一百多份有效答卷。调研结果表明学员对培训项目总体满意度较高。本次考试通过率达到了72%,比全市平均通过率(45%)高出了27个百分点。在2012年下半年在新一轮项目开展之后的学员来源的调查中发现,“经朋友转告”来参加我中心培训班的比例达到了40%以上,这也反映了学员对本次培训项目的满意程度。
综上所述,干部培训中心本次培训项目的管理中,引入了TQM的理论,实施了具体的方案,培训项目管理体系运作被证明为有效和成功的。
主要参考文献:
[1](美)刘易斯著.赤向东译.项目计划、进度与控制(第3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培训课程管理体系篇4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体系
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在一定范围内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体系,是针对中小学校长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根据国家、社会对校长的岗位要求及专业标准,帮助校长更好地履行校长职责而设计的课程系统。它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培训教材、课程模式、课程策略、课程评价等要素,这些要素构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本文就此提出一个初步设想。
一、融合多种价值取向的校长培训课程观念
课程观作为一种理念、价值取向,是课程体系定位的根本指导思想。从课程发展的历史来看,离不开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这三个课程的基点,而对这三者关系的不同处理则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课程价值取向,这三种课程价值观便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课程决策和设计。
以社会需要为中心的课程观是社会本位价值取向,主张以满足社会(主要是以国家、民族、社区发展)的需要作为课程价值的基本取向,围绕社会问题进行课程设计。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设计,着眼于使学习者掌握社会生活所必要的知识、技术、技能,强调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问题解决能力,学校应帮助学习者了解社会现实,帮助学习者适应社会并找到改善社会的途径。WwW.133229.coM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理论与我国曾经长期将教育定位于上层建筑,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忽视教育的个人价值密切相关,认为校长是为了使学校满足社会需要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因此,校长培训课程的重点内容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政策法规、国家教育发展形势等相关知识。
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观是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主张把教育建立在知识的本质及其重要性的基础上,并根据知识本身的状况和逻辑来组织课程。这种理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类在漫长发展进程中所积累的知识技能等学问传递给学习者。这种应用最普遍的课程理论,按照学科门类来组织课程内容,强调各学科领域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理论对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的影响最大,他们多为教育学科和管理学科专家,主张通过系统的教育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理论教学,帮助校长全面掌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提高学校管理的理论水平,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观是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主张为学习者提供有助于个性发展和成长的经验,强调将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使课程适应学习者。课程的目的在于让每个学习者都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学习者能力和个性品质的培养。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理论是市场机制下的一种“消费者导向”的课程思想,主张校长培训课程应建立在校长选择的基础上,校长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课程设计要打破传统课程模式的束缚,把校长需要的教学内容纳入课程。“菜单式”培训课程模式就是按需施训的体现。
三种课程观念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课程决策,并由此形成了三种基本的课程设计思路。在传统的课程设计中,设计者往往根据一种或两种理论基础作为课程的来源,以形成课程组织内部较高的一致性。然而,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课程价值取向越来越体现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趋势。因此,在进行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课程设计时要适应时代变革的要求,吸收各种不同课程观念的优点和长处,根据具体的环境、目标、对象等,统筹兼顾并加以整合。
二、确定多层次的校长培训课程目标
课程是教育和培训活动的核心与关键,校长培训课程目标是校长培训目标的分解和具体化,它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基础,也是课程设计的基本依据。由于校长培训本身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使得校长培训的课程目标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培训的目的划分,中小学校长培训主要分为:以保证校长基本任职技能为目的的任职资格培训;以提高校长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的的提高培训;以贯彻某种教育思想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专题培训;以培养高级教育管理专家为目的的高级研修培训等。
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是“按照中小学校长岗位规范要求,对新任校长或拟任校长进行以掌握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其目标在于通过任职资格培训,实现从“教
师到校长”的角色转换,取得校长任职资格,成为一名合格校长。培训课程要帮助校长建立学校管理的基本规范,形成校长的基本素质。
校长提高培训是“面向在职校长进行的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管理能力、研究和交流办学经验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其目标在于通过提高培训实现从“合格校长到成熟校长”的转化,成为一名优秀校长。培训课程要帮助校长规划与促进学校发展及校长职业生涯。
校长高级研修培训是“对富有办学经验并具有一定理论修养和研究能力的校长进行的旨在培养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专家的培训”。其目标在于通过培训实现从“区域性骨干校长向专家型校长”的转化,立志成为一名教育家。培训课程要帮助校长创建学校品牌和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
专题培训是指各种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教育形势动态,科技、教育发展趋势及成果,国家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有关的以贯彻某种教育思想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适应性、普及型、拓展性培训。
校长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过程,不同发展阶段的校长有着不同的专业发展问题和需求,培训课程设置应体现出不同阶段校长的培训需求,引导校长朝着专业成熟持续发展,并能为下一阶段的专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组织模块化的校长培训课程内容
模块化课程就是将校长培训中的若干不同学科知识内容按基本理论层、法规政策层、操作技能层等三个层面和核心课程类、必修课程类、选修课程类等三个类别,进行不同的整合,构成一个个模块课程,由校长在培训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实际需要进行自主选择和重新组合。
根据校长专业发展内涵,可考虑设置提高校长基本素质的基础性课程,提高校长管理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本体性课程,促进师生和学校发展的发展型课程,开阔校长视野、拓展校长思维的拓展性课程五类学科领域课程。每一类学科领域课程下面又包括多门具体课程。每一个课程模块都是以某个特定的主题为中心来组织,模块中的所有课程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置,这就能保证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内容的系统性。
模块的设计主要是为解决问题服务,每一模块具体又由理论性、实务性、研究性和特色性内容组成,以形成综合优势,多角度、多方位帮助解决问题。理论性内容着眼于校长履行岗位职责所必须的教育、管理等方面知识的获取。实务性内容是为了达成提升校长管理能力的课程。研究性内容是基于基础教育深刻变革所引发的教育思想、管理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等宏观、微观上的新情况、新问题而设定的内容。特色性内容是根据校长个人兴趣和关注点进行选择的个性化课程。
四、选择多样化的校长培训课程实施方式
课程实施方式就是课程内容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具体实施,即教学方式。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形式比较单一,经过十余年的实践与探索,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发展的方向已经逐渐明朗,那就是课程的小型化、专题化、系列化,以及向综合式、菜单式、自由选择式方向发展。
在工商企业界,现代培训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已经形成并逐步完善,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完整理论与技术方法体系,尤其是经理人培训,有很多方法是值得校长培训学习和借鉴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应大胆引进工商企业培训的一些课程形式,努力使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跟上现代培训课程发展的步伐。目前,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课程实施方式主要有系统讲授、专题讲授、小组研讨、课题研究、社会实践、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自学读书、案例分析、总结反思、问题探究、经验共享、代岗见习实习等。所有的方式都不同程度地有利于某方面课程目标的实现,各有其优缺点。为了提高培训质量,达到培训目的,往往需要各种方式相互渗透,灵活运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在的中小学校长有非常强烈的学习提高的愿望,但现实中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时间紧张,难以脱产到培训机构接受现场课堂教学。加之集中现场课堂教学会耗费校长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使教学成本非常高。随着网络的逐步普及,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大量的网络课件和网络课程来实施网络教学,为中小学校长提供在线接受培训的机会和条件。例如,搭建网络平台,利用网络管理校长的学习,举办主题式“网上论坛”,为校长提供学习资料、案例、学习参考书目等,校长通过电子邮件提交论文或作业,教师在网上批改论文和作业,对热点问题展开讨论。这就为中小学校长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也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
五、实施专业化的校长培训课程管理
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管理是校长培训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条件,作为培训者如何科学、民主地组织实施课程,直接影响到中小学校长参加培训课程的态度。所以校长培训课程管理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应由具有专业化水平的培训管理者负责培训的课程计划、课程管理制度、课程实施方案等,从而保证培训课程质量的提高。
不断探索科学的校长培训课程制度,是保证校长培训课程实效性的重要条件。培训机构应开出更多的开出模块,建立起必修与选修的课程系列,并将选修课以菜单的形式提供给参加培训的校长,供他们自由、自主选择,以充分满足校长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参加培训的校长自身也是重要的培训课程资源,他们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实践经验。可以给他们提供一定的时间、师资、设备等支持,由自己组织论坛、沙龙等,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引导他们自主建构课程。
六、探索有效的校长培训课程评估
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评估的基本出发点是对课程目标与实施效果进行评判,用来确定校长在多大范围和程度上掌握了培训内容,在什么程度上达到了课程目标,判断课程在促进校长发展方面所蕴涵的价值。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培训评估工具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柯克帕特里克教授于1959年提出的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模型。该模型从四个层次对培训j课程效果进行评估: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反应评估是指受训校长对培训的总体感受和印象,即对培训课程的满意程度。学习评估指的是学习效果,即对培训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行为评估是观察校长的行为变化,判断培训对实际工作行为产生的影响。结果评估就是校长的绩效变化,即培训后在实际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贡献。
培训课程管理体系篇5
一、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1.课程体系主线
酒店专业课程体系再造设计的主线是职业生涯发展。依据在于:首先,课程体系服从并服务于培养目标。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扼要说来,是培养职业新军、造就职业人才梯队和经营管理后备队。
概要地说,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与职业素养,能适应现代酒店和高端服务业一线岗位需要,并具有一定经营管理基础和本专业职业生涯发展能力及其进入国际酒店业发展的应用型、技能型的专门人才。简要地说,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要培养的是:职业新军+熟练员工+技术能手+经营管理者后备队的梯队。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要以此定位、以此为重。就是要以酒店行业的要求为逻辑起点、为基本内涵设置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而不是以学科分类来设置课程。人才培养方案中将显示明确的区分度、成才的梯度,切实满足酒店行业对于用工与人才的需求层次。其次,课程体系要遵循教育规律。
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教育过程,是最基本最普遍的教育规律的表现。酒店专业课程的改革也应当循此递进阶梯。再次,课程体系要汲取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在职业教育领域,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模式、还有澳大利亚的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通相接的做法等,都有很多很有价值的方法。
应当借鉴国外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提升我国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教育水平。最后,特别要指出的是,职业生涯发展作为课程体系主线的合理性也在于其普遍性。也就是说,职业生涯发展阶段作为共性其适用于并可贯穿于各个专业课程。职业教育的本质在于职业能力的递进提升,这条主线是本质使然、逻辑必然。
2.课程体系主体
在以培养“酒店新手熟练员工技术能手经营管理者后备队”的梯队思路主导下,再造的酒店专业课程体系主体架构如下图所示。每一阶段教学训练的主要内容为:①初步感知:酒店入门课程包,酒店参观,养成训练;②初级训练:体能训练,基础性多项技能包;③中级学习:专业课程包,拓展知识课程包;④岗位适应训练:专业技能训练与测试,专业技能竞赛,职业技术等级考试;⑤晋级训导:经营管理课程包,中观讲座系列(限选),宏观讲座系列(自选);⑥岗位实习———调研报告:实战初步、管理能力与潜力表现;
其一,这一设计,从总框架来说,架构的梯级体现由低到高的进阶;体现了培养目标的递进关系与层次。任何管理者的成长都是从不懂到懂、先会做再会管、从会做到会管的过程。这个课程体系就是按照这样的发展来训练引导学生的。从另一角度看,这个课程体系的设计真正符合社会实际,贴合行业的需求。培养人才是任何学校、任何专业都追求的目标;但是,无论哪一个学校,其培养的学生总是有差异的,成为技术与管理人才的总是占一定比例的。尊重这一客观事实,课程体系与教育过程中的分层学习训练就十分必要。既有利于社会、有利于行业、有利于学校,也有益于学生。
其二,这一设计,每一阶段的转换体现学训结合、工学交替。打开视野、借鉴国际经验很有必要。在职业教育领域,德国的“双元制”意义深远,广受赞誉。“双元制”模式的偏重实践、双轨并进,切实地使理论联系了实际,真正实现了职业教育的职业导向和就业导向。英国职业教育的“三明治”模式生动地表达了工学交替的培养过程与教学方式。这两种模式的共性在于,都强调职业环境中的实践与能力的训练,特别是关键能力的养成。酒店行业并非抽象的纯理性的领域,其工作特征除了强调具体操作性基础上的动手能力之外,还特别注重与人沟通、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与人交往,不仅需要知识智力,还需要有较高情商;解决问题,不仅需要学识技能,还需要毅力耐力。达到这些要求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训练,需要在实境中训练、在情景中熏陶。因此,学训结合、工学交替至关重要。著名酒店学校瑞士洛桑旅馆学校也是以半年学习、半年实习的工学交替的模式成为酒店专业学校的标杆。
其三,这一设计,围绕着阶段目标与阶段水平要求来设置各个阶段教育训练内容的课程包。从每阶段的教育训练内容来说,此体系则是围绕着阶段目标与阶段的水平要求,来设置课程包,形成每一阶段的教学模块及其组合。并且,每一梯级的课程包内的教学模块及组合对于这个阶段而言具有必要性、不可替代性!同时,又凸显关键能力与关键环节。例如,最初级的阶段、“初步感知”阶段,以相似相通于酒店新员工入职培训的“酒店入门课程包、酒店参观、养成训练”,来进行第一个阶段的学习。
其中,“酒店入门课程包”中的各个模块的基本内容也是依照酒店新员工入职培训的相应单元与要求来设置,并在一定程度上延伸的。具体地说,如,酒店业介绍、礼仪(初级)、安全消防(初级)、卫生常识,等等。
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再造设计的创新及特色
本文所述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基于原课程体系基础上的拆分、改造、再造、理顺、复位与增添。具体说明如下:
1.拆分
设计的突破在于,对现课程体系中的每一门专业课程(餐饮、前厅等)进行拆分;哪怕是进行了项目课程改造后的专业课程(如餐饮、前厅等)。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要培养的是:职业新军+熟练员工+技术能手+经营管理者后备队的梯队。因此,课程设计尤其是各专业课程设计要按照这样的梯度基本均衡、相同进度、相互呼应、齐头并进。
应当以酒店行业的要求为逻辑起点、为基本内涵设置,设计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尤其是专业课程体系),而不是以习惯思维的学科分类来设置课程。这样,才是回归职业教育的本质;才能真正强化职业教育为行业服务的功能。也就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将显示明确的培养梯度、成才的梯度。具体到课程尤其是每一门专业课程,就应当据此逻辑拆分为不同要求、不同水平级的业务内容模块。例如餐饮课程,一个新员工最初安排跑菜,就必须先有礼仪、卫生、安全、托盘的基本训练与基本能力,而餐厅管理与经营暂不要求,在餐饮课程序列中首先的模块就应当是初级要求。
2.改造
根据行业需求和培养梯度,改造某些现有的课程。
其一,整合原有课程设置中交叉重叠的内容。如,服务心理学与沟通技巧、形体与礼仪。这些课程有些内容相似相近,难免交叉重叠。打破“学科本体”的思维,不受学科体系的限制,也就是说,不需要按照学科体系从头到尾地讲一门课,而是根据不同梯级的培养要求,抽取剪裁其中必要的内容,构成相应的培养梯度的模块来进行教学。这样才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有用实用原则,才能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
其二,强化一些被忽视的内容和补充缺损的内容。如,安全救护与卫生标准。关于安全与法律类课程,酒店管理专业问卷调查统计表中有不少名称。根据所了解的同行院校的情况来看,实际上开课较多的是旅游法规、食品安全与卫生;有的甚至从未开设酒店安全课程;紧急救护也是罕见。对于酒店业,有个最为基本的常识,就是新员工的入店/入职培训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是安全培训,并且要操作演练。
3.再造
拾遗补缺、改造强化是再造课程体系的内容之一。再造原来课程设置中缺损或曲解的内容。如,酒店概论。高职院校酒店专业入门的教材林林总总。已有教材大多都是两种书名:《酒店概论》或《酒店管理概论》,两种体系:管理原理加酒店业务的“双拼”或者酒店业务与管理的“拼盘”。
无论是教材名称还是教材体系与内容都偏离了该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应当调整或者再造,真正地全景式可感知地介绍酒店,激发学习兴趣与从业热情,将学生接引到酒店行业(基于对酒店入门教材现状的审视与思考、课程定位与名称、课程视角与切入点、课程架构和主体等方面进行的探索,另见专题文章);这才契合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的理念,真正推动酒店专业建设。
4.理顺
理顺现有专业课程与相关课程的逻辑关系,摆正权重、贯通整合、相通相融。例如,项目课程改革中有的课程是以职业阶段阶梯作为课程模块主线的,以从服务到管理经营为线路展开;也有以业务内容划分模块的。对于前者,已部分截取了管理营销的内容;对于后者,这些内容几无涉及。
再如,关于管理学的就有“管理学概论”、“管理经典导读”、“酒店管理基础能力”等不同的课程名称,由这些名称推断其内容、并将这些内容放到课程体系中思考,其与专业课程的联系及其权重就有必要调整。理顺课程体系的内部关系、摆正权重与拆分专业课程是改革课程体系的难点;也是真正打破“学科本位”的重锤;同时,还是传承既往成果、弘扬教改理念、探索创新再造的关键。
5.复位
根据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这个递进的目标体系中高级目标是“经营管理者后备队”。这是一个符合实际的提法;也是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的终点。不能指望,在校两年就把一个刚进门的职业新人培养成为酒店的管理者(有的甚至拔高到中高层管理者),管理者从来都不是速成的。MBA入学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入学者管理岗位及管理经历的要求,应当真正认识其中深远的内涵、意义。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体系中某些课程的设置与否及其深浅。复位的调整并不意味不需要“管理”的学习培训,诸多专业课程里的管理内容、特别是业务与经营管理能力的综合训练以及基层管理者的督导培训都是很有必要、很有价值的。
6.增添
社会不断前行,科学不断发展。教育应当随之进步提升。拓展视野,延伸知识,增加前沿知识,如环保、低碳在酒店的应用,等等,这些也是再造课程体系应增内容,题中应有之义。培养职业新军是当然之责,改革酒店专业课程体系刻不容缓。对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再造我们开始了初步的探讨,其中还有不少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比如,还有大量艰巨的任务有待完成。
各个梯级的课程包及其中模块与组合的设置,是培养目标和目标梯度的体现;是教学过程的具体内容;也是教学实施的前提。通过拆与合、删减与增补、调整与改造,设置各个梯级的课程包及其模块与组合,这是建设再造一个新的酒店专业的课程体系的最大量的工作、最艰巨的任务。再如,学训交替、工学结合,思路非常合理。但是操作起来是个难题。
培训课程管理体系篇6
关键词:企业教育培训;课程设置;员工发展;激励机制
伴随着全国电力系统体制改革的推进,电网企业实施主辅分离进入实质性阶段,电力设计企业从国家电网系统剥离,一跃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这使得电力设计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市场挑战。设计企业必须制定适应新形势需要的长期规划战略。企业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重点是人才引进及其培养。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尽快培养一批符合市场要求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是有效提升企业实力、提高企业整体水平、面向市场竞争的重要保障。人力资源理论认为,一方面,有效的企业教育培训不仅能够经济可靠地获得企业所需人才,提高企业人力资源质量,而且可以有效激励员工,从精神层面培养员工对企业产生持久的归属感、认可感及忠诚度,从而成为企业竞争资源的重要资源之一;另一方面,企业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长期、动态、复杂的全周期过程,为达到培训预期的目标,要通过制定周密的培训计划、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以及完善的培训评估体系来实现。本文以某电力设计院教育培训工作为例,分析企业培训工作措施,不断总结培训工作经验,以使这项工作趋于完善。
1搭建助力企业战略发展的具体措施
1.1“三通道”为特色的课程体系
为适应“从咨询设计业务向工程总承包业务转型、从区域公司向国际公司转型”的战略目标,某设计院在课程体系模式方面自主研发管理、项目、技术“三通道”课程体系。梳理课程需求,形成课程目录清单,组织对课程进行分步开发。邀请院内专家、主任工程师等进行课件的编制和授课,并对课程进行录制和整编,利用在线学习平台上传课程,根据课程的受众组织学习讨论,根据学习后的评估意见进行课程的再次开发,逐步将此课程库扩展到所有专业,并增加标准的宣贯培训课程,使课程库成为知识管理的“蓄水池”。通过课程库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更新,实现课程体系的系统化。在教育培训部门的指导下,组织各部门(分公司、子公司)梳理课程需求,形成课程目录清单,对企业二级、三级培训体系形成补充,组建具有专业性、针对性的课程体系。更重要的是,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大力实施,以及面对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设契机,企业对外工程总承包业务将面临新的机遇。为了响应新的发展需求,该院特别重视员工的涉外语言运用能力培训。专门开设语言交际及工程专业类英语培训课程、项目管理知识基础课程,并积极开展FIDIC菲迪克工程咨询师培训项目,以满足企业打造国际工程公司的要求,为企业发展工程总承包业务提供支撑。通过为期90~180天全封闭式英语学习与训练,不但提高了学员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而且开阔了学员国际化视野,了解当地风俗习惯、基本礼仪知识,懂得工程专业英语的含义和应用范围,基本掌握商务合同谈判的礼仪、方法与技巧。开设项目管理培训着眼于对企业项目管理者及相关专业学员进行现代项目管理理念、体系、流程、方法的教育培训活动。通过系统的培训,使广大培训对象具有系统思维、战略思维的主动意识,改变管理习惯,降低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
1.2采用多层次培训形式
根据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和员工多样化培训需求,分层次、分类别开展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培训,增强教育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确保培训质量。坚持以自主培训为主,外部委托培训为辅的原则,整合培训资源,搞好基础培训和常规培训,着力做好相关专业培训。该院利用网络在线培训智能管理系统和全面丰富的课程库,成立了网络学院,为职工提供一种快速、便捷、丰富的学习方式。网络学院具有丰富的教学课程资源,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学习到国内一流讲师主讲的课程,能够较为全面地满足公司不同层次、不同部门员工的学习需求,实现全员参与、全员学习;以网络多媒体为载体的学习方式,员工可以自主控制学习进度,实现自由学习;培训管理系统中丰富的互动学习方式,提高了对培训内容的接受效率。更重要的是,这种全新的学习形式能够面向全体员工提供系统且具有针对性的学习课程,充分调动广大员工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积极性,有利于形成积极进取的企业氛围,有利于学习型企业的构建。同时,该院注重培训的灵活性和有效性,使员工自由安排培训时间,充分利用网络平台、APP等手段,采取案例分析、研讨会、模拟及角色扮演、户外培训、workshop等方法,结合读书讨论、微信交流等形式,提高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1.3探讨培训效果评估新模式
建立科学、全面的培训评估体系,利用访谈、问卷调查、直接观察、测试和模拟、档案记录分析等多种方法,从反映、学习和行为3个方面对培训进行评估。建立题库,编制问卷调查模板,通过评估确保培训的质量,提高培训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首先,加强对培训需求阶段、培训课程开发阶段、培训师资开发阶段的评估。明确培训要点是否全面、准确,培训课程目标是否适当、课程组合是否合理,选择师资是否适当、经济。培训内容结合工作实际,拟定一份可量化的“改进工作计划”,并付诸实施。由学员的直接主管负责跟踪指导。3个月后,学员对“改进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总结,由主管就学员“改进工作计划”实施情况与学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座谈,上司、同事、下属、客户、教育培训中心和培训师联合对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其次,对培训活动的组织实施进行评估,建立考试题库。通过填写《授课教师评价表》《培训项目承办单位评价表》问卷以及笔试等形式,了解受训人员对培训的反应及通过培训有哪些收获,并且对课程、培训师、培训形式、机构、效果满意度等进行了解,据此把握培训需求,并随时改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培训模式。再次,对重点项目培训进行全过程控制,前期进行训前测试,对培训对象进行遴选,详细描述培训方案的设计,系统设置课程,并且在课程中间对学员进行评估,随时调整课程和教师。培训结束后,学员对教师和培训机构进行一个总体测评,为开展下一步的培训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2企业培训体系评价工作的经验
在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活动中,培训效果及培训体系的有效性具有一些普遍性标准:有效的企业培训体系是投资行为,其组织目标应当与企业总体目标保持一致;有效的企业培训体系与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应保持匹配,也就是说,应对工作能力强的员工的待遇和职务晋升采取倾斜政策,把适合的员工安排在最适合其发挥能力的岗位;有效的企业培训体系可以满足员工的个人职业规划需求,将其个人的职业发展、价值追求、个人精神层面等物质与精神层面的诉求纳入到企业培训体系的通盘规划中,最大限度激发员工工作热情;有效的企业培训体系应当充分整合企业内部与外部资源,不仅要充分挖掘企业现有资源,而且要合理调动和催化企业外部资源,使培训效果达到最佳。总之,企业培训效果的后续评估是全部培训工作的关键环节。设计院在培训工作结束后,会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与手段,并结合培训阶段各个环节的实际管理,通过工作实效、岗位考核、业绩考评、薪资管理等方面对员工的培训质量进行全面考察,对培训效果进行全方位评估,其直接目的就是通过培训提高员工个人工作效率及业务水平,继而推动企业的全面提升,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大局。我们的具体作法是:首先,反应评估。观察学员学习后的反应,采取问卷调查或面谈方式,分析学员对课程讲义、师资水平、教师的授课方法以及授课内容等培训项目的看法。其次,学习评估。通过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多种方式,从授课内容所涉及的技术原理、产品机制、实践技能掌握程度等方面,对学员进行考查。再次,行为评估。利用目标观察法,对学员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工作实践中的效果进行较长时间跟踪研究,并通过预期目标效果指标和实际效果指标进行比较。最后,结果评估。这是全部评估活动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就是对受训员工对于企业经济效益是否有帮助,员工的有效生产率、生产时间、生产成本以及工作方法是否有所改进等方面进行“硬性”评估,并对员工对于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适应水平、员工对于新技能的掌握程度、员工对工作环境满意程度、员工的精神面貌等方面进行“软性”评估。
3结语
在很大程度上,员工的基本素质决定其个人发展的前途,员工的技术专业水平则决定企业发展的未来。企业教育培训工作是企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规划,因此,对员工进行有效培训则是企业人力资本增值的合理方法。该院将在未来的规划中,继续以完善培训、考核、待遇、使用一体化的激励机制为抓手,不断完善企业培训的形式,规范员工激励方式,把握培训控制与激励的平衡点,在工作实践中提炼创新有形和无形的激励因素,并注重工作过程的精细化管理、规范化运作,充分调动员工参与培训、自主学习积极性,在企业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员工不断获得内在成长动机的激励,助推企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哈佛公开课研究会.人力资源总监手册[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5.
[3]滕宝红.如何进行员工培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邱羚,秦迎林.国际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培训课程管理体系篇7
摘要:人才不是核心能力,对人的能力进行管理的能力才是企业的核心能力。任职资格体系是对人的能力进行管理的综合体系,它符合企业快速发展和人才成长开发相匹配的原则。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职业化人员,传统外聘形式比较难符合企业的人员用工需求,通过内部培训师培养与课程开发能够快速复制企业标杆人员的优秀管理经验与方法。将任职资格体系应用于内部培训师队伍建设中有助于企业积淀组织智慧、传播组织文化;有助于内部培训师的自我学习与努力晋升;有助于组织核心能力与关键行为的传承;有助于学习型组织的建立。
关键词:任职资格;内部培训师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竞争的到来,企业面临着人力资本开发加速和企业经营模式变革的双重压力,建立学习型组织能够有效激发企业员工内在学习动机,有效提升企业员工自我能力成长,为企业的人力资本开发与企业发展提供源动力。建立学习型组织需要建立完备的内部培训师体系,为学习型组织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企业内部培训师是企业核心文化与核心能力的传播者,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知识积淀与知识传承的中心枢纽。
一、基于任职资格的内部培训师体系
(一)任职资格概述
任职资格是指在特定的工作领域内根据员工任职标准,对员工从事相应工作活动的能力证明。任职资格是员工为完成职责内的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企业为了有效理清组织内部的层级结构、岗位职责以及关键人才培养,建立了职业发展通道,以确保组织内部人才的合理流动和合理晋升,进而编制职务序列表,职务序列表从层级上依次分为职位族、群、序列、子序列、职种和职位。任职资格是针对某一职种的一类人员,反映的是企业基于业务发展需要为某一职种员工设定的能力成长阶段路标与要求。
(二)任职资格体系概述
任职资格体系从操作上分为专业序列的划分、级别分化与定义、申报条件设计、任职资格等级标准开发以及任职资格等级认证等环节。任职资格体系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组织内部有效运行任职资格体系能够使人力资源各个模块成为有机的统一整体。
二、基于任职资格的内部培训师模型特点
(一)聚焦典型岗位,科学选拔。梳理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建立清晰的组织机构图,形成组织核心典型岗位,比如管理、营销、市场、研发、工程、技术等专业序列。聚焦核心典型岗位,分门别类盘点现有内部培训师和潜在内部培训师,建立企业内部培训师资源池,为企业知识传播提供有效资源保障。依托企业战略需要和策略要求,提出内部培训师需求,通过组织邀约、组织推荐与个人申报方式,依照讲师初步入围标准,进行讲师招聘与选拔。
(二)定义级别结构,激发提升。设定讲师级别级别并定义,使内部培训师锚定内部培训师序列职业发展路径,明确所在的层级位置,激发内部培训师内驱力,不断提升内部培训师自我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职业化水平。
(三)设计行为标准,寻找标杆。任职资格体系的核心是对比行业标杆和人员标杆,设计关键行为标准,持续保持高绩效并为企业贡献价值的一系列专业技能的总和。内部培训师任职资格行为标准是依照内部培训师关键业务流程,梳理行为模块,理清行为要项,以职业化的行为方式并持续创造高绩效的一系列专业技能和行为要求,它使得内部培训师在不同级别知道做什么、如何做、如何做对、如果做好以及如何持续性保持高绩效产出。
(四)开发核心课程,积淀智慧。学习型组织的特征之一就是积淀组织智慧,传播组织文化。积淀组织智慧的核心是通过合理布局和分工,梳理业务流程关键点和关键行为,归纳知识点与能立项,分层分类进行课程规划,依托组织业务专业和核心骨干进行系统的课程开发,形成课程三级大纲、课程讲义、课程脚本、案例库等文件,最后汇总成为讲师手册和学员操作手册。课程开发的成果汇集了组织智慧和业务流程关键行为,是组织智慧的体现。通过课程开发固化了组织能力,使得知识管理形成标准化、规范化、具体化和操作化的行为手册,有利于组织知识的积淀与传播,有利于企业核心能力复制与发展,有利于组织发展对于大规模人才的培养要求。
三、基于任职资格的内部培训师体系的构建
构建基于任职资格的内部培训师体系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厘清任职资格体系关键逻辑、掌握任职资格体系建设关键结点是基于任职资格内部培训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以组织内部培训师标杆代表,招募内部培训师开发成员组建内部培训师任职资格行为标准的开发是基于任职资格内部培训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对内部培训师进行系统的培养与训练以及进行课程规划与开发是基于任职资格内部培训师队伍建设的根本;运用常态激励手段如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运用组织生涯规划与内部培训师个人能力提升是基于任职资格内部培训师队伍建设的保障;组织企业现有内部培训师进行等级申报评审是基于任职资格内部培训师队伍建设的落地标志。
(一)内部培训师的选拔与聘用
建立和规范内部培训师选拔标准是内部培训师队伍建设的首要环节,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文化氛围、建设尊师重道的学习风尚,为后期进行内部培训师培养训练、标准设计、组织申报、认证评审提供资源保障。组织在首先进行选拔讲师的过程中,讲师选拔的标准应该遵循科学规划、分层分类、择优选拔、注重激励。定义讲师选拔能力标准:热爱本组织,热爱本职工作;喜好培训工作,熟悉所兼任课程的专业理论知识,有较丰富的业务、技术和实践经验;具备优秀的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文字组织能力,逻辑思维缜密;年度绩效考核结果在良好以上。进行组织内部培训师需求分析,分析管理序列和各专业序列的需求人数。通过组织内训、电视台、内刊、报纸、海报等多种方式进行组织内训宣传,营造选拔氛围。下属单位、事业部或者分子公司依照内部培训师需求和能力素质要求进行组织推荐和个人申报。人力资源部门试讲公告,组建内部评审小组,对试讲人员在内容逻辑性、内容匹配性、讲师呈现、表达技巧、思维启发、互动技巧等多个维度对讲师进行评价,评价通过则成为组织内部培训师。
(二)内部培训师的培养与训练
组织依据任职资格体系建立了依据岗位等级的课程规划,课程是内部培训师讲授的根本,课程是培训体系的核心,是组织文化与核心能力的灵魂。同时也是内部培训师训练与培养的基础教材。通过对已课程进行养成训练和认证,提升兼职培训师的授课能力,提高培训效果和满意度,达到讲师满意、学员满意、人力资源满意、组织领导满意的多方共赢。本阶段的核心有三点:第一是明确公司课程标准和要求,建立统一课件模板,保证课程开发的有序进行;第二是规范公司课程开发流程,保证开发项目的有序进行,提升课程开发效果;第三是提升内部培训师个人呈现与授课技巧的职业化能力,保证成人教学培训效果。根据公司年度培训重点,结合公司战略,确定每年课程开发计划,课程开发包括新课程开发及原有课程升级两部分。课程开发计划相关领导批准后,培训负责人组织各类内部培训师进行,开发分为集中和分散独立开发两种。讲师可以向公司申请自行开发,提交公司培训负责人批准后实施开发。开发流程是梳理业务流程关键点和关键行为,归纳知识点与能立项,分层分类进行课程规划,依托组织业务专业和核心骨干进行系统的课程开发,形成课程三级大纲、课程讲义、课程脚本、案例库等文件,最后汇总成为讲师手册和学员操作手册。讲师手册和学员手册开发完毕后,由人力资源资源部组织评审小组进行,评审小组成员有人力资源负责人、专家讲师、培训负责人、业务专家。人力资源部评审通告,内部培训师试讲,专家对课程内容进行评审。
规范内部培训师授课实施流程,明确培训前准备和培训效果过程控制流程,提升培训满意度,实现培训目标。编制内部培训师指导手册,为组织内部培训师提供指导意见和问题分析技巧。内容涵盖课前准备、文档准备、教学环境与设备检查、学习导入与启动培训班、培训记录与反馈、实施培训评估等多项实战指导能容。
(三)内部培训师的考核与激励
规范公司内部培训师管理,激励内部培训师不断学习,持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主动地参与员工培训与课程开发,提高授课质量,确保公司培训目标的实现。激励方式分为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两项。物质激励从定义内部培训师基本课酬标准,可以以小时、天、次等单位计量,从授课长度和频次上激励讲师敢于上讲台、愿意上讲台、主动上讲台的文化氛围。运用学员满意度设置3级考核系数,例如10.0~9.1系数设定为1.2,,9.0~8.1系数设置为1,8.0~系数设置为0.8,讲师的单次课酬不仅决定于讲师基本课酬标准,同时也取决与满意度决定的考核系数。这样激励讲师不只是注重数量与频次,更加注重于学员满意度和培训效果,激励讲师在培训内容和教学设计上进行合理规划与设计。为了学习型组织文化氛围的营造,打造知识管理体系,组织设立课程开发和课题申报激励政策,激励内部培训师进行深度研发课程和公开发表成果。
物质激励为内部培训师提供物质保障,但内部培训师的能力提升更与其个人内驱力、自主学习力、自愿奉献分享更加紧密。精神激励更加有助于讲师的自主学习和教学研发。组织设立年度评优用以表彰优秀内部培训师对于组织的贡献,同时也可以设立内部培训师激励方案,复合多种激励方式,比如国际交流学习、外派参加培训、组织包装与曝光、教师节活动福利赠送等多种方式对内部培训师进行激励。同时也可以与任职资格申报条件、领导干部竞聘等机制挂钩,内部培训师具备先发择优选拔条件。组织也会对内部培训师在年末进行年度考核,年度考核有助于组织对内部培训师进行有效管理,年度考核分为A/B/C三档,A档可评选年度优秀培训师,C档有可能存在降级或解聘。
(四)内部培训师的评审与认证
内部培训师的评审与认证是基于任职资格内部培训师体系构建的标志环节。树立有效培训和自我学习的标杆,以资格标准不断牵引讲师终生学习、不断改进,可以保持组织的持续性发展。内部培训师按照企业规模设定讲师级别,通用分为初级讲师、中级讲师和高级讲师三级。对三级讲师进行定义,并对每一级别设置申报条件,申报条件中涵盖学历、工作年限、岗位工作年限、绩效标准、项目经验要求等环节。人力资源部组建讲师任职资格行为标准开发小组,设计讲师任职资格行为标准,行为标准基于关键业务流程分为行为模块、行为要项和行为标准。人力资源部组织个人申报和评审认证,并颁发任职资格证书。
四、结论
总之,基于任职资格的内培训师体系构建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作,企业需要具备任职资格管理经验和内部培训师建设经验,才能有效将任职资格体系与内部培训师体系统一起来。我们应以管理实践和企业实际为出发点,运用任职资格体系对内部培训师队伍进行合理布局与规划,做到为企业发展变革和人力资本开发提供动力和保障。
参考文献:
培训课程管理体系篇8
美国训练发展协会(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ASTD)曾对E-Learning的一些相关名词做了部分界定:
(一)计算机化学习(Computer-Based Learning, CBL): 将内容储存于光盘或磁盘内,透过独立的个人计算机来学习。
(二)网络化学习(Web-Based Learning, WBL):透过网际网络或企业内部网络来学习,也可理解为在线学习(Online Learning)。
(三)电子化学习(E-Learning):包括计算机学习、网络学习、虚拟教室及数字化学习等,其定义泛指所有透过电子媒体为媒介的学习,在互联网、企业内部网络、卫星、录音或录像带、光盘等来传送学习内容。
(四)远距学习(Distance Learning):指非面对面的学习方式
以上四个方面涵盖了E-Learning学习的几个重要指标,而综合起来讲,E-Learning就是指透过网络电子技术实施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的学习模式,其范围包含了电子化学习、网络化学习(在线学习)及远距教学。
所以综上所述,E-Learning指的是一种学习或培训的方式。而实际应用中让这种方式得以实现的,则是通过一种管理系统来完成,我们通常称之为LMS系统。LMS是英文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的缩写,即学习管理系统,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学员进行在线培训并对培训资源、整体流程、效果评估及培训档案等一系列培训事务进行管理的软件系统。
二、LMS系统的主要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幅提高用户的培训覆盖率
一般来说用户的传统培训方式如内训、外训等,受限于经费、师资、场地及学员时间等因素,使参加学习的人员总数及所学课程总数一直满足不了企业实际培训的需要。而利用在线培训功能,可以使员工随时随地的通过网络来接受培训,降低传统培训方式对培训参加人数及课程的限制,可以大幅度提高培训覆盖率。
(二)大幅节约培训成本
一般用户每年的培训费用中,相当部分用在重复培训讲师费、差旅费、住宿费、餐费以及培训行政管理费用等各项开支上。LMS培训管理系统可通过在线培训代替一部分的传统培训中的内训或外训项目,在保证培训效果的基础上以减少上述费用的支出。
(三)课程更丰富,实现知识的固化和传承
标准的LMS系统使用电子化的课件可以提高课程的标准化程度,降低对培训师的过分依赖,同时可以长期重复使用,最终形成用户自身的资源库,实现自有的知识资源传承。
(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针对某些拥有大量培训学员的用户,LMS培训管理系统通过全面的培训需求调查和丰富的必修、选修课程体系能够快速使相应的人员(比如某组织,某团队,某岗位,甚至具有某特殊属性)参加所需的培训,使培训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更强,以提高培训效果。
(五)更灵活的培训方式
相比于传统的集中培训,电子化培训使学员参与培训更加方便,只需要一台接入网络的计算机就能够学习,无需员工脱岗集中培训,就能及时获取和补充专业知识,提高工作所需要的能力,降低因员工脱岗培训而产生的工作效率损失,更加方便的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与职业技能。
(六)完整的培训过程监控及评估管理
通过LMS培训管理系统可对具体项目及具体学员的培训状态进行跟踪管理,加强公司对培训过程的控制,提高公司具体培训项目的效果;并对公司培训整体成果(包括企业内部培训、外送培训、在岗辅导、进修与学历教育、在线学习等各种形式产生的共同结果)给予统一的统计分析及管理,实现公司对培训效果的精确把握。
(七)提高培训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培训档案的统一规范管理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用户的各种培训资源以及培训管理的各个环节能纳入信息化平台进行统一管理,提高培训管理水平。对员工培训档案如所学习课程、课时、所获学分,所获证书、职称等的数字化管理,使用户的人力资本管理更加科学。
当然一套LMS系统并不能解决关于培训工作的所有需求。通过在线学习进行某些课程的培训时,讲师与学员的互动相比现场培训略有不足,所以LMS与传统的面对面培训并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相对于传统培训方式来说,在线培训是一种全新的培训模式,如何使培训对象了解并接受这种革命性的培训方式且取得良好的效果,用户内部系统使用的推广将至关重要。
三、常规的LMS培训管理系统应具备的功能要点。
(一)学员端的学习功能
1、学员的自我学习管理:学员能够管理和查看自己的培训项目、课程和档案,通过“我的日历”进行学习提醒。根据不同的培训目标,课程分为岗位课程、必修\选修课程、公开课程。全面的培训档案记录下了学员已获得的学分、课时、证书,已完成的课程、考试、项目。
2、学员在线学习: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和意愿进行课程选择、在线学习,并可同时进行写作业、课程自测、学习笔记、查阅课程相关资料和查看同学、教师信息。能够进入随课程自带的讨论区和答疑室进行学习交流,强化学习效果。
3、学员的自测和考试功能:学员可以在这里查看线上、线下考试信息和参加各种类型的在线考试,提交试卷。
4、电子资源库和案例库:用户在此利用电子资料库,可以根据业务需要或个人兴趣,搜索和下载各种文档类、视\音频类等类型的最新资讯和前沿知识。
5、BBS交流中心:BBS中心是一个学员、讲师交流互动的社区,有丰富的帖子、讲师、个人积分、课程排行,为每门课程都自动生成有讨论区和答疑室,论坛中有各种版区和投票区供学员交流。
6、学员参与的培训事务:用户能够主动的参加培训事务,填写培训管理者分发的培训需求调查表和培训评估表,并且可以由学员自己填写训后改进计划,为培训管理者提供有针对性地决策依据,为公司更好的制定培训计划、调整培训策略服务。
(二)教师端的教务管理功能
这是针对单个课程学习的教学事务的管理,可以查看学习这门课程的学员信息、课堂笔记,布置课程作业,组织学员自测,上传课程辅导资料,进入讨论区和答疑室为学员答疑解惑。
(三)管理员端的培训管理功能。
1、培训计划管理:计划管理中涵盖有培训计划、项目、课程的管理,能够全面制定培训费用、要求等级(选修\必修)、类型(内部\外送\在线\在岗辅导\学历与进修),能够进行多方位的课程分配。通过培训计划、项目的制定、提交及审批来帮助用户确定明确而适当的培训目标及计划。
2、培训实施管理:项目管理者可以对培训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精确控制,能够选择和申请在实施过程中所需要的课程、教师、场地、教学设备等;能够对学员报名情况进行管理;组织培训评估调查,颁发证书,进行培训费用的管理等,使培训成果与预期一致,提高企业实施培训的效果,有权限的领导也可以对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和指导。
3、培训费用管理:系统提供对培训预算的分配、统计及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的功能,以提高用户对经费管理和使用的透明度并对培训的投入产出比有确实的了解。
4、考试管理:为了加强在考试组织中的资源利用率、提高考试覆盖率,系统提供了依托于强大的题库系统的完善的线上考试组织、实施功能,并把线下考试的考务管理也纳入到一个系统中进行管理。系统具有灵活的组卷方式:可以通过选择知识点、难度、课程、题型等随机或者固定抽题的方式组卷,考试消息能够通过邮件系统通知学员。
5、培训评估管理:通过设定绩效指标、添加成果报告和查看下级成果报告、查看学员训后改进计划、查看项目评估报告这些手段,来帮助管理人员对培训项目进行多方面的评估。
6、资源管理:为方便用户对系统内各种资源(课程资源、电子资料、讲师资源、场地资源、培训辅助资源)的管理及提高资源利用率,系统支持多级分层管理和资源共享授权,享有完善的资源审批管理。用户可以灵活添加各种培训资源,可按照资源类型、关键字等内容检索系统内所有相关的内容。
7、档案报表管理:为了使培训管理者和各级领导能详细的了解相关用户的培训效果,系统支持对学员培训情况如所参加项目、课时、学分、成绩、学习记录、所获证书等方面的评估,并可对培训费用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通过对培训信息的统一管理,使用报表可以对管理数据快速地查询、统计和分析,形成各种统计报表和图表,提高了数据的唯一性和准确性,报表支持以Excel格式导出和打印。
8、基础数据管理:为了建立完全属于企业自己的有特色的管理体系,通过此模块用户能够自己初始化各种管理数据(如岗位、职称、能力项、证书、知识点、资源、调查工具、费用、部门、用户)的类别、名称,这将极大地提高管理的灵活性和统一性,进行标准化的管理。
9、系统管理:为了最大限度的方便用户的管理,此模块能够进行灵活的系统权限设置和角色分配,并且能自定义无限个管理角色。同时能够进行资源、邮件、LDAP服务器的设置,系统通知、公告,进行用户实时监控和成员信息的批量导入。
四、在线学习系统技术层面需要达到的要求。
除了上述的主要功能外,在技术层面,一套成熟的培训管理系统需要达到以下要求:
(一)在设计时需要预留二次开发的空间,满足用户对系统的个性化需求。还需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允许用户自主开发的系统或第三方系统平滑挂接。以保障用户的已有系统能和LMS培训管理系统统一使用,如邮件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HR系统等。
(二)系统需运行稳定并易于维护,保证用户的系统平稳运行并减少后期维护费用及工作量。考虑到用户使用的操作系统的多样性,系统平台需采用技术手段以保证系统可以在Unix、Linux、Windows等各种系统上运行。采用数据库隔离技术,实现平台业务操作与数据库的无关,为用户可能的数据库多样性做出准备。
(三)考虑到某些用户庞大的员工队伍和培训需求,系统应采用技术手段实现大负荷访问量情况下资源访问服务的负载均衡,解决网络带宽的瓶颈问题。对于培训对象计算机操作水平的参差不一所带来的对系统易用性及容错能力的需求,系统的用户界面设计应足够友好、简单,在容错能力方面,要求不但在客户端将对用户输入的数据进行校验,而且在服务器端也需采用一定错误处理技术将各种错误对系统的影响降到最低。
(四)系统应提供对标准(SCORM、AICC)和非标准(URL、视音频、流媒体等)的课件的良好支持。非标准课件可以按照课件自身的规则进行加载,而且还能够跟踪上课次数、上课时间等信息。如果用户已经积累了部分培训资源,LMS培训系统可以实现培训资源的电子化并建立电子培训资源库来达到知识资源的传承性,提高用户的培训资源利用效率。
五、国家图书馆在线学习平台的相关情况
国家图书馆“十一五”规划纲要对文化教育工作和学员继续教育提出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传统的文化教育培训手段已滞后于图书馆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国家图书馆新馆2008年开馆,员工的继续教育有大量工作急需开展和实施。为了不断提高文化教育工作的水平,确保学员继续教育的绩效质量,特提出建立《国家图书馆文化教育培训管理平台系统》的项目要求。并于2010年底完成该平台的初步构建,2011年经试运行后开始投入使用。
该系统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完备的后台数据库、良好的视觉界面、人性化的操作平台,给使用者一个全新感观,为国家图书馆文化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的发展提供的基本保障,使培训工作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水平实现突破式的进步。
(一)系统结构主要分为学生、教师、管理员三个大模块将各业务之间联系起来,系统设计主要功能包括:
1、管理员端:消息管理(通知)、需求管理(培训需求调查、职位培训需求、部门培训需求、个人培训需求、需求汇总、分配员工、培训需求模版)、计划管理(培训年度设置、培训计划管理)、实施监控(培训项目管理、培训通知管理、培训项目审批、考试管理、考点管理、结业管理、课程表、学员培训计划、教室资源、学习经验评价、培训班学结、课程评估、培训班评估、综合评估管理、模版设置)、资源管理(课件资源、资源类型、课程回收、题型管理、试题管理、试卷管理、知识点管理、系统策略设置)、费用管理(预算分配、实际支出管理、实际收入管理、统计管理)、报表管理(员工学习信息统计、课程学习信息统计、培训总体信息统计、培训项目时间统计、用户培训档案统计、学员交费日志查询、同时在线人数统计)、数据管理(员工信息、内聘教师信息、外聘教师信息、机构管理、人员分组管理、职务管理、类型管理、教师专业分类、培训项目类别)、系统管理(在线人员管理、任务管理、权限分配、角色管理、权限移交、课程相关、日志信息);
2、教师端:教师首页(我的答疑、教授课程、课程制作)、线上阅卷(线上公告、在线阅卷)、作业考试;
3、学员端:我的课堂(学员首页、我的课程、我的考试、查看培训日程)、培训事项(综合评估、培训申请、培训调查、个人学习计划)、管理信息(个人信息、修改密码、个人头像、个人学习档案)。
(二)系统技术构成及可支持程度
本系统采用MVC(model control view)设计概念。使用MVC模式的目的就是实现Web系统的职能分工。Model层实现系统中的业务逻辑,通常可以用JavaBean或EJB来实现。View层用于与用户的交互,通常用JSP来实现。Controller层是Model与View之间沟通的桥梁,它可以分派用户的请求并选择恰当的视图以用于显示,同时它也可以解释用户的输入并将它们映射为模型层可执行的操作。MVC模式的好处在于:
1、各司其职,互不干涉,在MVC模式中,三个层各施其职,所以如果一旦哪一层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就只需要更改相应的层中的代码而不会影响到其它层中的代码。
2、有利于开发中的分工,在MVC模式中,由于按层把系统分开,那就能更好的实现开发中的分工。网页设计人员可以进行开发视图层中的JSP,对业务熟悉的开发人员可开发业务层,而其它开发人员可开发控制层。
3、有利于组件的重用,分层后更有利于组件的重用。如控制层可独立成一个能用的组件,视图层也可做成通用的操作界面。
本系统使用的服务器为JBoss系统,为免费开源软件,对普通Java类提供J2EE支持。调度框架采用Quartz软件,为是OpenSymphony开源组织在Job scheduling领域的开源项目。FTP客户端采用使用Java编写的JFTP,提供常用的FTP文件操作功能。为了使系统支持Microsoft Office文档的读写功能,采用开源软件Poi。系统目前能够满足250,000注册用户,5,000人同时在线,并发400人系统不崩溃的要求;在网络带宽允许的情况下,峰值250人同时访问浏览课件不出现使用问题。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141-3235.html培训课程管理体系范文8篇
相关文章:
英文简单自我介绍11-03
西餐的基本礼仪10-11
财务管理社会实践活动报告09-27
旅行看世界的句子11-26
各部门工作计划11-19
销售工作总结结尾09-04
节能减排工作总结图文并茂(10篇)08-19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个人述职报告07-26
投资合同协议书10-26
最新给女朋友道歉检讨书09-27
读《教学勇气》有感12-23
人性的弱点心得体会750字12-12
安全出行的感想11-09
学生防溺水安全心得体会11-05
做饭的感受作文10-26
小豆子成长记三年级作文10-11
炙鸡絮酒的成语故事09-28
布达拉宫游记作文08-31
清华大学双一流学科名单 清华大学的国家重点学科有哪些01-13
天津哪个大学日语专业比较好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