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篇1
关键词:政治课教学;创新意识;启发式教学原则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3-034-01
当前,国际竞争越来越取决于以经济、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缺乏创新意识,缺少创造精神,就必然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落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开拓型人才,已成为国家在文化教育领域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那么,政治课教学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有什么联系呢?如何在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呢?本文对这一问题做以浅析。
一、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的因素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点与核心。那么政治课教学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呢?有人会说,政治课是现成的理论知识,死记硬背的多,与培养创新意识关系不大。这样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政治课教学之所以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首先在于政治课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政治课教学之所以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还在于政治课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政治课教学不仅在于让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更在于让学生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去分析、研究实际问题,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政治课教学之所以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还在于政治课教学内容的创新性。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到思想,到中国特色生活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发展。
政治课教学之所以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还在于它能给学生提供科学的思想方法。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人,首先应有科学的思想方法,能够正确的进行创造性思维。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因而,通过政治课教学,让学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内容。
二、政治课教学中易出现的误区
政治课教学中的有些现象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
误区一:貌似上课认真,板书工整、调理,但只是照本宣科,把教材的内容搬到黑板上,没有必要的材料补充,没有科学的整合教材,没有深入浅出、带有启发性的道理讲解,教学缺乏生机活力。
误区二:只是简单地把问题的现成答案给学生划在教材上,然后让学生抄写作业、死记硬背。
误区三:教师偏离教学目标随意发挥,滥用材料,所选材料未经认真的筛选和编排,缺乏严谨科学的教学态度。
以上这样的政治课教学,只是简单地知识灌输,没有恰当地选择教法,没有科学地组织教材,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而也根本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政治课教学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
如何在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要培养创新意识,就不能简单地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而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去感知、探究、发现和运用知识。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在政治课教学中贯穿启发式的教学原则。
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材、课型和学生特点,采取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究新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在政治课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原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根本途径。
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的启发式政治课教学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在教学方法上,能根据需要恰当地选择教法;在教学内容上,能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处理;在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感知、理解知识的的产生、发展过程,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符合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如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广阔性等;在教学板书上,简洁明了,能体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对政治课教师的要求
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作为政治课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
1、教师应有广博的知识。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学生的思维具有深刻性、灵活性、广阔性等特点。只有教师知识广博,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充分发挥,才能驾驭采用启发式原则的教学过程。2、教师能熟练的运用各种具体教法,并把启发式原则在各种具体教法中体现出来。3、教师必须经常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论。4、教师要有恰当的组织处理教材与整合教学资源的能力。教师要分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在此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组织和处理,便于引导学生感知、理解知识和正确的运用知识。5、教师的教学风格要有个性特点。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素质教育;高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8-0137-01
高职院校承担着把高职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是历史和时代的要求。实践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素质教育体系中举足轻重,它有利于将高职学生培养成优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1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提升高职学生道德素质的主渠道
思想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它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社会环境的变化深刻影响着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忽视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高职学生只关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提高上,不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缺乏理想,过于现实,急功近利,缺乏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一些高职学生奉行实用主义,带有极强的功利色彩,处在一种茫然混沌状态之中。他们不注重人格的养成,奉行享乐主义人生观,缺乏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具有较好的意志品质。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应该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具有顽强的意志和毅力,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
2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高职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因材施教。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高尚的审美活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正确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通过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舒缓神经,释放压力从而减少心理障碍的产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可以讲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成功与挫折,培养自信乐观的心态,缓解心理压力。
3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创新素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它能培养高职学生创新的觉悟、创新的责任感、使命感,培养其创新的欲望、兴趣,培养其创新的理念、思维、灵感,创新的智慧、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激发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有利于高职学生了解和全面把握国情和时展的特点和要求,认识到创新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性,为建立创新型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思维。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认识世界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强调创造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更新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塑造高职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人格集中体现为强烈的创新动机、顽强的创造意志和健康的创造情感。倡导学生积极进取、乐于奉献、宽以待人、自信开朗,有利于创新个性的形成。思想政治课可以激发青年学生创新的热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是要建立引导、鼓舞、激励青年学生不断创新的动力机制。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高职学生能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课为创新实践提供精神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倡导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友爱精神,使大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克服无序竞争,更好地完成协作任务,在创新中占据主动。另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精神,正是创新精神所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健康向上的创新追求,思想政治教育所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人生理想教育等,在激发人们的创造意向和创造愿望的基础上,能进一步激励人们更高层次的创新追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高职学生头脑,引导他们自觉地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转化为激发创新潜能的精神动力,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独特优势。
4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丰富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
思想政治论述课教学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更好地推进特点社会主义论述系统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使高职学生始终自觉做到高举特点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特点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特点社会主义论述系统不动摇。思想政治论述课教学提高学生政治觉悟,正确应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图谋,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思想政治论述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好地提高职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能力等;更好地高职学生牢牢把握人生的正确航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进展的特点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5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高职学生的成功素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学生成功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成长过程中,使学生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使他们朝着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目标发展,亦即培养我们自己合格的、可靠的接班人。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远大的理想,具有奉献精神、敬业精神、诚信意识、集体主义意识、道德法律意识,具有顽强的毅力意志。
参考文献
[1] 王圣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创新精神的培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5):48.
[2]曲士英.完善“两课”教学评价机制,提高高职学生的创新素质[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3):121.
[3]赵作斌.成功素质教育——大学教育理念与模式的新突破[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6,(3).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篇3
一、美术创新精神的内涵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出:“学生学习的知识意义建构,是在不断地打破原有同化的基础上,通过顺应实现新的图式,烙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在这个平衡被打破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便形成和提高了。创新一词的理论意义是:有突破传统的意识和能力,具有一种先吃第一个螃蟹的胆识,具有创新意识;勇于推陈出新,淘汰落后和陈旧的魄力,创造新事物的过程;创新还是一种心智能力,也是思维外显的表现;最后是标志新事物的诞生。学生美术创新的特征表现为:能够利用自己现有的认知水平,将理论和实践密切联系起来,创作出新作品或提出新理念的精神。可以求新,不禁锢在传统的模式中;不怕辛苦,致力于求新求异,具有改革的勇气。
二、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策略
1.教师的教学意识
教学工作的主要生产力是老师,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教师的培养和教学有直接关系。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首先需要老师更新美术教育教学观念和意识,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塑造学生创新人格作为工作的目标和方向。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和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发生放不开手、对学生的学习没信心的情况,所以讲授的多,学生实践的少,美术学习的实践停留在教师范画、学生模仿的陈旧美术教学模式层面上。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大忌,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美术教学中点、线、面的构成方法的内容,是最普通的教学内容。但在这个内容的教学时,学生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相反他们自己却在做折纸和叠幸运星。见此情景,我顺水推舟,让学生多做几件精美的礼物,送给朋友或者是老师,学生一听我这么说,兴趣大增,拿出自己的看家本事,作品出来后,我就势讲解相关的美术知识。寓教于乐,效果出奇的好。
所以在具体的美术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创作的精神和能力。
2.培养学生的美术创造力
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师,这是构成教学的两大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目的是形成创新能力,也就是创造力。因此,教师应在美术学习活动中重点训练绘画造型、美术创作、工艺设计制作以及美术欣赏等多种思维和能力。所谓创新能力,是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的美术创新,教师应该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角度进行教学。培养学生掌握特殊工具的使用方法、新材料的使用方法,创作出不同于他人的美术作品和工艺作品的能力等。学生的创造能力是重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中,我采取了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构思独立绘制“想象画”“命题画”“创作画”“诗配画”“插图”等绘画形式,旨在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3.调动学生,主动教学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学习的涵义里,强调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其中,协作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之一,协作包括学生与学习伙伴的协作,伙伴包括老师和同学。所以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就是协作的开始,也是实现知识意义建构的关键。
教师在教学之前,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要进行精心的预设,对学生活动的内容和过程认真设计,实现完美的生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采取学生互相交流、表达自己想法的形式,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并实现知识和智慧的共享。鼓励学生利用电脑及互联网搜集资料,进而分析和整理资料,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如《学习服装搭配》一课,我在课前的学案中提出这样的要求,实地考察本地的服装市场,分析和掌握服装的款式与色彩搭配问题,并自己创作一件成品。这样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参与意识极强,让他们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成果斐然。
作为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专业的造型基础课程和专业设计课程、计算机设计软件课程设置,都为学生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培养学生美术创作的精神和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篇4
关键词:高中化学;创新;意义;策略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学生最早接触化学是在初中,因而对于高中生来说,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化学知识,高中化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不再是基础知识的讲解,而是以实验为主的知识学习和化学能力的掌握。因而,对于化学教师来说,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内容引导学生形成化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样是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和问题
高中化学中不仅包括枯燥的理论知识,还包括丰富的实验和有趣的化学现象和化学规律,因而,让学生学好化学知识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兴趣。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化学课本中的实验设计课外任务,通过课外任务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实践意识,同时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升,使学生更加独立,更加自信。
尽管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的化学教师都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但是实际效果并不明显。由于高中生的日常学习任务很重,化学教师在设置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因而很多创新性教学活动不能有效地展开,同时,由于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养成了对教师的依赖性,使创新教育不能有效地展开。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鼓励学生质疑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帮助学生打破思维惯性,使学生敢于质疑。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通常对于教学资源具有一定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使学生不敢去质疑,因而鼓励学生质疑,打破学生心中对权威的盲目迷信就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设置开放性问题,当学生给出答案之后,教师不要直接对答案的正确与否给予评价,而是要根据学生的答案反向推导,通过引导的方式使学生自己论证答案是否正确;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中出现的问题,之后在讲课的过程中有意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些问题,从而打破学生对教材的权威性的迷信;最后,对学生进行考核时不仅仅以成绩为标准,还应加上平时的表现,学生平时的质疑和提问都可以成为平时成绩的加分点,从而鼓励学生进行质疑。
2.让学生乐于创新
随着学生知识储备的不断增加,在他们日常的质疑过程中,创新意识也会随之慢慢形成。因而,随着教学的不断进行,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不断扩大。比如,在讲解氨气和氯化氢溶解反应之前,教师可以带领大家进行实验,让学生分组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并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如果学生在分析过程中遇到问题,教师不能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要通过引导的方式使学生找出原因。当学生明白化学本质之后,教师还要让学生发挥想象,找出能产生同样化学反应的其他化学试剂,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乐于去创新。
3.通过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只有理论的教学是枯燥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依靠教师讲解,那么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就不会得到发展。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用每一次化学实验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比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一些有趣的化学现象对学生提问,比如,喷泉是怎么形成的,以及为什么用洗洁精可以清除油渍等,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在之后的实验课操作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就日常的现象带领大家探索。以洗洁精清除油渍为例,在实验过程中,可以根据洗洁精成分的不同进行分组实验,从而判断洗洁精中的哪种化学成分可以溶解油脂,哪种化学成分可以产生香味等。通过实际的操作,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油脂溶解于那些化学试剂,还可以使学生在操作中加深印象。除了化学实验之外,教师还要合理地安排课外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总之,创新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在高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中化学教学的内容中涉及丰富的实验,而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素材,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从中学时代就养成创新思维,具备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创新和实践并重的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红军.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J].文理导航:下旬,2011,9(4):33-34.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篇5
随着新课改制度的实施,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新课改背景下,必须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视,寻找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以初中科学教学为例,分析和研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希望对以后的初中科学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
初中;科学教育;创新意识
初中科学和一般的学科不同,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比较高。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比较重视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必须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创造创新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环境对于一个人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中也应重视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1)要鼓励学生提问。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课堂氛围比较严肃,学生不敢提问,教师也不愿意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千奇百怪的问题,这样不仅影响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还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在情景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帮助学生将想象变成现实,从而让学生体会创新的乐趣;(3)采用科学趣味实验教学的方法。通过趣味实验教学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这种环境下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通过独立思考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入手:(1)采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方式。根据专家的研究发现,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学生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拓宽自己的思路,这一过程可以实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2)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采用逆向思考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灵感。
三、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首要条件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只有在兴趣的推动下学生才能积极探索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可以将科学教学过程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发现科学知识的价值。或者是激发学生好奇心,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等。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提高初中科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有很多,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方法。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篇6
[关键词] 创业型人才;创业精神;培养维度;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4?0034?03
一、创业型人才的内涵
创业型人才是指那些具有企业家才能,善于发现机会并通过创办企业、动员和组织生产要素的生产性努力,以抓住利益机会实现自己理想和追求的人员[1]。这一定义认为:企业家才能是创业型人才的潜质,不懈的创业行为是创业型人才的表征,而成功的创业型人才则成为企业家。有学者认为,创业型人才不同于一般的就业型人才,需要具备强烈的创业动机、宽广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应用能力、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是将创业意愿变为创业行为的复合型人才[2]。
以上关于创业型人才的界定主要是将狭义创业者等同于创业型人才,显然有一定的片面性。创业型人才的定义,源于对创业的认识和理解。创业有狭义、次广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创业概念为“创建一个新企业的过程”。次广义的创业概念是“通过企业创造事业的过程”,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即创建新企业和企业内部创业。广义的创业概念为“创造新的事业的过程”,即所有创造新的事业的过程都是创业,既包括营利性组织,也包括非营利性组织;既包括官方设置的部门和机构,也不排斥非政府组织;既包括大型的事业,也包括小规模的事业甚至“家业”。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我们更看重人才培养的广度,因此,笔者认为,创业型人才的界定应该建立在广义的创业概念之上,只要能够发扬创新创业精神,创造事业新业绩、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人,都是创业型人才,既包括企业创办者,也包括企业内部创业者和岗位创业者。
二、创业型人才的特征
与一般的人才相比较,创业型人才是那些富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具有相应的技术、社交、管理技能,在不同的社会领域和行业中,依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创造新知识、新价值和新财富,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创业型人才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创业型人才首先应该具有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即创业精神。具有创业精神的人,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具有坚定的信心和持久的毅力,有强健的体魄和敏捷的反应能力,善于抓住机遇,整合资源。这是创业型人才区别于一般人才最重要的特征。他们能够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积极主动、勇于进取的态度,而且能够在社会角色的冲突中构建新的人格。他们善于适应环境,并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特长和优势,自主地选择事业目标和人生理想,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为实现这个目标和理想而奋斗、拼搏。创业精神是任何一个领域和岗位的创业者所必备的。
(2)创新是创业型人才的灵魂。创新与创业,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相互楔合的关系。创业通过创新拓宽商业视野、获取市场机遇、整合独特资源、推进企业成长。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关键,而创业可以推动新发明、新产品或新服务的不断涌现,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从而进一步推动和深化科技创新[3]。因此,二者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创新内含于创业型人才的特质之中,这是由创新与创业的特定关系所决定的。创业型人才善于利用创新的思维和手段解决新问题,善于开拓事业的新领域,善于将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创新性地应用,开发新的项目。创新的结果是使他们的事业始终保持竞争优势。
(3)持续不断的学习是创业型人才的一个外显特征。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更新速度飞快的时代。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了解的事业发展较好的人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坚持不断地学习,以保持自身不落后于知识的发展。这是一种在创业型人才身上表现出来的危机意识。不学习,事业的持续发展就缺少动力。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有很多成功的创业者,由于未能及时的补充事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知识,以至于出现事业衰败或失败的局面。因此,创业型人才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善于学习,善于持续不断地学习。创业型人才不但善于创造新事业,而且勇于推进新事业。
(4)勇于承担是创业型人才抓住机会的重要手段。事业的成功往往取决于某些重要机会的把握。无论对于实体创业者还是岗位创业者,勇于承担是抓住机会的一个重要前提。勇于承担,就是不回避风险,不回避艰难,敢于承担责任,表现出极强的责任心。勇于承担不等于冒险或蛮干。他们往往将对机会的把握建立在深厚的知识积累和较强的个人能力之上,表现出面对新事物、新问题、新挑战的信心。
三、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维度
关于创业型人才培养途径和模式的探讨已经很多,例如有学者提出,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分为以传统教育教学体系为主导的高校自我培养型,以社会参与、企业为主导的校企合作型,以及以大学生创业园为主导的政府推动型这三种培养模式[4]。还有学者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层次提出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高端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应用技术研究开发为依托的普通型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以实用技术应用为特色的基础型创业人才培养模式[5]。培养模式的单一性决定了创业型人才的单维性。笔者认为,创业型人才培养不应拘泥于单纯的学校培养或企业培养,也不应仅仅局限于“技术”的范畴,应该将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建立在多个维度上,培养“多维型”创业人才。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维度。
1. 学校―社会维度
一般来说,高等学校承担的是专门性人才的培养任务。作为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学校必然需要承担重要的、首要的任务。学校的培养主要体现在教学上,培养的效果取决于学校教育的水平。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显然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通过课堂学习的知识大都是死知识,学而无以时习之。因此,仅仅依靠课堂学习是完不成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社会的参与,给学生提供“学而时习之”的条件。社会的参与主要是指除学校以外的包括家庭、政府、社会组织等在内的广泛的社会部门的参与。社会参与的主要形式就是为大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场所,促进大学生实现理论学习到实践的转换,在实践中培养问题解决意识和创业精神。通过学校和社会维度,为创业型人才的成长搭建坚实的知识和实践基础。
2. 专业―能力维度
专业学习历来是高等教育中最为重视的环节。宽泛、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创业型人才必不可少的素质,也是实现创新的基础。因此,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是知识经济时代成为一名创业型人才的必然要求。而如何在岗位上和实际创业中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并根据发展的需要将专业知识创造性地加以扩展,更多需要的是较强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力的大小是事业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创业型人才既要重视专业知识的掌握,也要注重能力的培养,二者缺一不可。作为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者,不但要加强专业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知识转化能力的培养。
3. 个人―集体维度
这是经常被忽视的一个维度。个人主义强调自我和个人的成就。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中,呈现较强的个人主义倾向,更多的学生过分追求自我成长,热衷于个人成就的获取。从就业的角度来讲,注重个人成长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但从社会现实要求来看,无论是创办企业还是岗位创业,依赖的不仅仅是个人的优秀,更多的强调团队合作,即集体主义精神。在当今时代,团队创业成功的可能性要远高于个人独自创业,尤其对高科技、知识型创业企业来说,更是如此。例如,美国一项关于“128号公路100强”企业的调查显示,在这些成功的企业中,70%有多名创始人,17%的企业创始人在4位以上,9%在5位以上[6]。当然,这并不能完全否认个人创业也有成功的机会,只不过成功的几率越来越低。因此,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要兼顾优秀个体的塑造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4. 技术―人文维度
有学者提出,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过程其实是与科技创新或技术研究开发过程、新技术企业诞生过程交织在一起的[7]。对于技术创业者来讲,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对于普遍意义的创业型人才来讲,既要强调技术的学习,也要强调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与技术不是一对矛盾,而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果说技术的缺乏是制约事业做大做强的“硬瓶颈”的话,那么人文知识就是一个“软瓶颈”。一个人的人文知识含量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制约技术水平作用的发挥,即使突破了“硬瓶颈”,由于人文知识的缺乏,事业也难以做大做强。因此,技术和人文的培养同等重要。
四、加强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措施
首先,是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当前高校教育过多地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现与创新,忽视对大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传统的专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已经不适应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业型社会的需要,应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创业型人才的教育理念,实现由就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向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其次,是优化育人环境,创设有利于创业型人才生成的教育环境。首先要优化育人的大环境,这里主要指社会大环境。在社会层面要有支持创业型人才成长的制度和机制保障,建立和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创业型人才培养和投入机制。营造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为创业型人才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其次,要优化育人的小环境,即学校环境。除了专业的课堂学习外,学校营造的创新环境、人文环境以及鼓励创业型人才的成长的制度环境、服务环境等。学校要重视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要将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融入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就要体现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上,最终落脚点是培养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事业心的创业型人才,构筑创业型人才的长期发展优势。
再次,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育引导创业型人才的成长。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具有创业精神的师资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不是提升教师的学历水平或的数量,而是加强老师岗位创业精神的培养,打造创业型的师资队伍。其次,要将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融入课堂的教学之中,形成引导创业型人才成长的课堂环境。第三是改进教育教学方法,采取传统的讲授法与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分组教学、参观访问等相结合的方式,以此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8]。
最后,是增强实践锻炼,培养创业型人才的知识转化能力。任何人才的成长均离不开实践的锻炼,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亦不例外。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创办校企合作型企业和教学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进行知识的应用、科学研究方法的历练、企业各环节的体验。企业实践可以将课堂学习知识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这对于技术创业型人才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实践尤为重要。离开实际应用,再高明的技术也是“空中楼阁”。增强实践锻炼,也不仅仅靠学校的安排,学生个人可依据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提升知识转化能力。
参考文献:
[1] 韩利辉.创业型人才的内涵特征及培养模式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0(12):151.
[2] 易开刚.隐默知识挖掘导向下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9(1):89-92.
[3] 李时椿,刘冠.关于创业与创新的内涵、比较与集成融合研究[J].经济管理,2007(16):76-80.
[4] 陈薇薇.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浙江经济,2011(19):54.
[5] 张项民.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选择[J].中国人才,2008(19):25-27.
[6] 杰弗里・蒂蒙斯,小斯蒂芬・斯皮内利.创业学[M].周伟民,吕长春,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199.
[7] 刘丽君,李斌,等.美国一流大学理工创业教育与我国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9(5):50-51.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篇7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创新能力;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全面展开,社会要求教育培养的高素质人才具备多项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需。因此,国家提出全面发展战略,核心是“科教兴国”,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引导学生思想发展的领航学科,思想品德教学能够引导学生有效开展各项活动,培养学生理性、全面的看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据笔者调研,当今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传统教学方法仍占绝大多数,传统教学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述,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成绩下降。新课程改革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供契机,从而在教学中突出学生教学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
1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当今社会提出建设创新型社会,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的源泉来自于人才的培养,创新成为当今社会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但在现阶段,初中教学仍以传统教学为主,造成教学质量不高。如初中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主要培养学生具有法律意识,明确初中学生作为公民具有哪些权利及义务,并且教授学生享有哪些权利,但在传统教学中,过于重视理论知识,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以死记硬背为主,学生并不能切身感受讲授的内容对于本身的意义。随着新课程改革提出,要求教师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情况设置具体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创新能力,这对于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理性的思维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笔者多年教学经验,运用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方式、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通过行之有效的训练,为新时代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人才。
2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2.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随着新课程改革提出与推进,要求教师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从传统的教授者D变为领航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等,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笔者在教授学生初中思想政治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命健康权》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创设合理情境,引导学生对生命健康权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得出生命健康权是人的最基本的权利,是所有活动的基础。同时,针对现阶段垃圾食品的乱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学生根据教师引导,对社会各类现象提出疑问,进行分析,从而提出、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本堂课的教学中,笔者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举一反三,学生反映及其热烈,不断配合笔者讲授。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从基础抓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学生具备创新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2构建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
由于科技革命成果的普及,学生接触越来越多的社会现象,因此学生思维的宽度、广度不断拓展。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运用讲述法,学生的思维始终局限在思想品德课中,难以发挥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改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构造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运用自身思维方式畅游在思想品德课中。笔者通过调研、归类,得出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通过对比初中阶段三个年级在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接受知识快慢的能力,笔者发现七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还属于发散思维,宽松的环境对于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具有极大的影响。
2.3因材施教
如果想充分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就要选择适合学生思维方式的计划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训练.对学生的训练要因材施教,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笔者利用网络开展“我的学习类型”调查问卷,总结出学生学习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笔者定义为“创造型”,这类学生在学习中以思考作为学习的主要手段,具备很强的能力,另一种定义为“记忆型”,这类学生根据教师传授的内容作为学习内容。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不同类型因材施教,对于“记忆型”学生教师更应重视,培养创造性思维,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拓展训练。而对于“创造型”思维的学生,应加强集中思维的训练。根据教师不同的培养方式,学生达到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2.4改进课堂,激发兴趣
学生对于新课堂、新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在改变传统课堂,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快乐学习”对于接受知识具有重要作用。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浓厚的兴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尤其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运用学生的好奇心,在紧贴教师教授内容的情况下,可以充分扩展知识,如利用历史知识,天文知识等。九年级的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极其枯燥,单纯讲授理论学生不仅难以理解且兴趣下降,造成成绩下降。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在讲述九年级课程时,发现可以利用时事政治有效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
3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社会、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担负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构建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因材施教、改进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方法,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培养独自思考的能力,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这不仅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课程,而且可以拓展学生思维,提升其它学科的成绩。因此,笔者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培养创新能力策略进行浅析,希望能够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开展教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蔡秋莲.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01):05-06.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篇8
1.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意义重大。在笔者看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学生问题意识的提高实际上就是对所要学习内容的初步感知,并在问题意识的促进下,能够进行整体的把握。而问题意识与其他教学方法不同的是这种意识能力的提高能够加强学生学习的渴望以及解决问题的欲望,同时在自身探索的基础上,能够将所学知识掌握得更加全面和深刻。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问题意识的培养能够使得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创造能力增强。这是由于无论是创新精神还是创造能力其归根结底都是从问题意识中演变出来的。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同时还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进而发现新的问题。而这就会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得以提高。
3.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地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意义除了以上两个方面外,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自身想学习,才能学习好。但是,在当前很多地理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问题意识的培养能够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进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二、学生问题意识在地理教学中培养的具体策略
问题意识在地理教学中的培养对于学生认知、创造力等多个方面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该成为我们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笔者在此对问题意识培养的具体策略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提问
在地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措施有很多,而在笔者看来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让学生乐于提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习的动力,同时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和条件。地理知识的学习只有让学生感受到乐趣,学生才会发自内心地乐于学习。在许多地理课堂的教学中,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对地理科目的学习不感兴趣,因而日常的听课学习也只能说是敷衍了事。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科目的兴趣。学生喜欢学,才会深入地去思考,进而乐于提出问题。因此,在实际的授课中,教师应该从多媒体导入、悬念导入以及歌曲导入几个方面着手,在课堂的开始就让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兴趣。
2.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
学习环境、学习气氛对于学生某个科目的学习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地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还应该营造轻松愉快的问题环境,进而让学生敢于提问。首先,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要转换师生角色,使得学生原本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得以改变,也让学生处于教师的角色,走到讲台上,提出自己的问题或为同学讲解老师提出的问题。其次,使用适当的激励机制,使得学生提问的信心增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合理的评价,适当的鼓励对于学生学习自信心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所以,教师要从言语上给学生适当的鼓励以及肯定。
3.传授学生提问方法,让学生善于提问
问题意识的培养除了使用以上两种方法外,还可以从传授学生提问方法的角度出发。学生有提问的激情、有提问的勇气对于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不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还在于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对如何提问的方法进行指导,如比较提问法:即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等。在地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提升地理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因此,对于学生问题意识在地理教学中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然而,面对当前的市场经济以及我国素质教育的现状,地理教学中要想充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就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在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寻求最为有效的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和策略,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具有创新精神且与时俱进的优秀人才。
作者:徐圆圆 单位:江苏省泗阳致远中学
参考文献:
[1]靳玉乐,徐学福.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杜威著,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141-3245.html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范文8篇
相关文章:
设备安装安全协议书08-23
食品厂实习心得及体会08-30
红楼梦读书心得体会08-19
我的一封家书七年级作文11-25
少时,老时――改写《十五从军征》初中作文11-22
秋雨的作文100字09-13
环保建议书07-23
《大器晚成》阅读及答案07-26
小班的教学工作总结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