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记者从西南大学获悉,该校童晓玲教授课题组最新研究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实现家蚕从雌性向雄性的性别逆转,这一突破不仅打破了昆虫性别由染色体决定的固有模式,更为经济昆虫育种及害虫生物防治开辟了新的技术路径。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国际期刊《害虫管理科学》发表。
据了解,家蚕作为重要的经济昆虫和新兴模式生物,其雄蚕因抗逆性强、产丝质量高、料丝转化率高而更受蚕丝产业青睐。因此,培育全雄蚕品种成为蚕业发展的重要期盼。以往研究对家蚕性别决定相关基因进行了探索,但未能实现家蚕的完全性别逆转。
Bmdsx是控制家蚕“性别开关”的关键基因,该基因在雌蚕和雄蚕体内会产生不同“版本”的剪接变体,雌蚕会不折不扣使用Bmdsx上的E3和E4外显子,发育为雌性特征;雄蚕则会跳过E3和E4发育为雄性特征。正是关于E3和E4的“舍”与“取”,决定了蚕宝宝最终是雌还是雄。
童晓玲教授介绍,研究团队聚焦控制性别的关键基因,巧妙地使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精准靶向该基因的雌特异性外显子剪接位点,通过诱导单碱基突变破坏剪接供体/受体位点,强制雌性个体跳过E3和E4外显子,使雌蚕执行了雄性的发育指令。
经过基因编辑的雌性家蚕在成虫阶段发生了转变,原本7节的腹部变成了雄性特有的8节,长出了雄蚕才有的抱握器等生殖器官,甚至体内还发育出完整的精囊、输精管,能产生和雄蚕一样的精子。这一成果标志着家蚕性别控制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有望通过该技术培育更高产量和品质的品种,推动丝绸产业发展。
“这个技术不仅适用于家蚕。”童晓玲表示,研究发现,包括蚊子、棉铃虫和褐飞虱等在内的多种害虫,其“性别开关”基因都有类似的拼接规则。在害虫防治领域,相关成果也为开发新型害虫控制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7月14日,记者从西南大学获悉,该校童晓玲教授课题组最新研究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实现家蚕从雌性向雄性的性别逆转,这一突破不仅打破了昆虫性别由染色体决定的固有模式,更为经济昆虫育种及害虫生物防治开辟了新的技术路径。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国际期刊《害虫管理科学》发表。
据了解,家蚕作为重要的经济昆虫和新兴模式生物,其雄蚕因抗逆性强、产丝质量高、料丝转化率高而更受蚕丝产业青睐。因此,培育全雄蚕品种成为蚕业发展的重要期盼。以往研究对家蚕性别决定相关基因进行了探索,但未能实现家蚕的完全性别逆转。
Bmdsx是控制家蚕“性别开关”的关键基因,该基因在雌蚕和雄蚕体内会产生不同“版本”的剪接变体,雌蚕会不折不扣使用Bmdsx上的E3和E4外显子,发育为雌性特征;雄蚕则会跳过E3和E4发育为雄性特征。正是关于E3和E4的“舍”与“取”,决定了蚕宝宝最终是雌还是雄。
童晓玲教授介绍,研究团队聚焦控制性别的关键基因,巧妙地使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精准靶向该基因的雌特异性外显子剪接位点,通过诱导单碱基突变破坏剪接供体/受体位点,强制雌性个体跳过E3和E4外显子,使雌蚕执行了雄性的发育指令。
经过基因编辑的雌性家蚕在成虫阶段发生了转变,原本7节的腹部变成了雄性特有的8节,长出了雄蚕才有的抱握器等生殖器官,甚至体内还发育出完整的精囊、输精管,能产生和雄蚕一样的精子。这一成果标志着家蚕性别控制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有望通过该技术培育更高产量和品质的品种,推动丝绸产业发展。
“这个技术不仅适用于家蚕。”童晓玲表示,研究发现,包括蚊子、棉铃虫和褐飞虱等在内的多种害虫,其“性别开关”基因都有类似的拼接规则。在害虫防治领域,相关成果也为开发新型害虫控制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146-3625.html基因编辑技术让家蚕性别由雌变雄
相关文章:
一大批养老机器人亮相老博会,“飞入寻常百姓家”尚待时日05-23
去医院检查身体的朋友圈说说05-08
会计顶岗实习工作总结04-24
学校工作总结十三篇(优秀)01-07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08-30
安全保卫管理工作总结汇报(7篇)08-09
自习课吃东西检讨书09-27
个人道歉信09-27
检讨书1308-15
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心得08-18
做新时代雷锋演讲稿03-10
幼儿园冬季运动会幼儿代表发言稿11-14
大佛寺导游词09-27
秋天的落叶作文400字02-19
元旦长跑作文01-19
初三遥远的眼神作文600字01-13
高二叙事作文卖艺的小女孩11-09
北京科技大学的王牌专业是什么09-14
桃花溪原文翻译及赏析12-14
爱情的谜语08-10
村晚原文翻译及赏析07-20
营销激励口号11-16
降排尿酸产品包装盒广告标语11-02
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自查报告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