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昨天(12日)发布,该校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教授苑克鑫团队提出了玻璃态组织透明化技术,首次在低温下将生物组织整体转化为“玻璃态”,使其在不被破坏、无形变前提下,将原貌的三维结构呈现在镜头前,为科研人员装上“透视眼”。
生物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通常需要取下生物组织样本反复切片、逐层成像,一点点还原其内部结构。但切片可能造成结构错位、空间断层、信号损耗等问题。苑克鑫介绍,通过化学方法,透明化技术能让组织变得透明,从而直接观测内部结构,避免切片带来的损伤。
通过自主研发的高折射率离子液体,新技术首次实现在低温下将生物组织整体转化为“玻璃态”,让生物内部结构在光学上通透,在物理上稳定。实验数据显示,经过新技术处理后,组织的形变率低于1%。苑克鑫举例,即使是结构精密、连接复杂的脑组织样本,也能基本保持原有形态。包括神经突触在内的亚细胞级精细结构,也能清晰呈现。
通过新技术处理后的组织样本,还具备极高的结构稳定性和信号保真性,能承受多轮免疫染色与连续成像。“透过越来越清晰的三维空间信息,我们正在重新理解生命的结构与秩序。”苑克鑫说,团队将持续开展技术优化,对接实际科研需求,助力基础科研、精准医疗和智能诊断发展。
清华大学昨天(12日)发布,该校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教授苑克鑫团队提出了玻璃态组织透明化技术,首次在低温下将生物组织整体转化为“玻璃态”,使其在不被破坏、无形变前提下,将原貌的三维结构呈现在镜头前,为科研人员装上“透视眼”。
生物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通常需要取下生物组织样本反复切片、逐层成像,一点点还原其内部结构。但切片可能造成结构错位、空间断层、信号损耗等问题。苑克鑫介绍,通过化学方法,透明化技术能让组织变得透明,从而直接观测内部结构,避免切片带来的损伤。
通过自主研发的高折射率离子液体,新技术首次实现在低温下将生物组织整体转化为“玻璃态”,让生物内部结构在光学上通透,在物理上稳定。实验数据显示,经过新技术处理后,组织的形变率低于1%。苑克鑫举例,即使是结构精密、连接复杂的脑组织样本,也能基本保持原有形态。包括神经突触在内的亚细胞级精细结构,也能清晰呈现。
通过新技术处理后的组织样本,还具备极高的结构稳定性和信号保真性,能承受多轮免疫染色与连续成像。“透过越来越清晰的三维空间信息,我们正在重新理解生命的结构与秩序。”苑克鑫说,团队将持续开展技术优化,对接实际科研需求,助力基础科研、精准医疗和智能诊断发展。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146-4970.html新技术给科研人员装上“透视眼”
相关文章:
科技水利加持 抗旱夺取丰收07-16
控制情绪的英语句子02-12
工作的格言78条10-26
工商管理专业自我鉴07-07
酒店管理简历11-30
假期摄影社社会实践心得体会08-16
全国保安宣传日活动通知07-20
传统与创新的议论文02-19
我的校园作文500字02-12
我想成为一名医生六年级作文11-26
小蚂蚁过河看图写话二年级11-22
2025年四川二级建造师考试成绩查询入口已开通(查分时间7月31日起)08-04
怀化学院住宿环境怎么样 有没有独立卫生间08-15
多媒体课件对教学质量的有效性07-19
学校食堂应急预案11-02
声乐教师自我介绍经典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