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报道,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一步式”3D打印方法,制造出性能创纪录的超导体。其中,打印的氮化铌超导体在纳米多孔结构的作用下,其上临界磁场提升至40—50特斯拉,创造了该化合物迄今最高纪录。这一突破简化了传统复杂工艺,有望推动从医学成像磁体到量子器件等多领域的发展。
早在2016年,该团队首次利用嵌段共聚物实现了自组装超导体。这类柔性链状分子能够自发排列成有序、重复的纳米级结构。到2021年,该团队已证明软材料方法能制备出性能与传统方法相当的超导体。
此次新方法则迈出更大一步。团队采用由嵌段共聚物和无机纳米颗粒组成的“墨水”,在3D打印过程中实现自组装,随后通过热处理转化为多孔晶体超导体。这种“一步式”工艺省去了传统方法中的多重合成、粉末制备、添加黏结剂和多轮加热等步骤,极大提高了效率。
通过该工艺,团队可直接制备具有三重结构层次的超导材料。在原子尺度,原子排列成晶格;在介观尺度,嵌段共聚物的自组装形成有序结构;在宏观尺度,3D打印可形成诸如线圈、螺旋等复杂形态,满足不同应用需求。
本次研究最引人注目的成果来自对氮化铌超导体的打印实验。由于纳米结构的多孔性,这种3D打印超导体的上临界磁场达到了40—50特斯拉,创造了该类化合物超导体的最高“约束效应诱导值”。这一特性对于强超导磁体,如磁共振成像设备至关重要。他们还发现,材料的超导特性可与聚合物分子量等设计参数直接关联,从而为性能预测提供了新工具。
团队计划将该方法拓展至氮化钛等其他超导材料,并探索传统方法难以实现的复杂3D几何结构。多孔架构带来的创纪录比表面积,也为研究量子材料和开发下一代器件打开了新思路。
据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报道,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一步式”3D打印方法,制造出性能创纪录的超导体。其中,打印的氮化铌超导体在纳米多孔结构的作用下,其上临界磁场提升至40—50特斯拉,创造了该化合物迄今最高纪录。这一突破简化了传统复杂工艺,有望推动从医学成像磁体到量子器件等多领域的发展。
早在2016年,该团队首次利用嵌段共聚物实现了自组装超导体。这类柔性链状分子能够自发排列成有序、重复的纳米级结构。到2021年,该团队已证明软材料方法能制备出性能与传统方法相当的超导体。
此次新方法则迈出更大一步。团队采用由嵌段共聚物和无机纳米颗粒组成的“墨水”,在3D打印过程中实现自组装,随后通过热处理转化为多孔晶体超导体。这种“一步式”工艺省去了传统方法中的多重合成、粉末制备、添加黏结剂和多轮加热等步骤,极大提高了效率。
通过该工艺,团队可直接制备具有三重结构层次的超导材料。在原子尺度,原子排列成晶格;在介观尺度,嵌段共聚物的自组装形成有序结构;在宏观尺度,3D打印可形成诸如线圈、螺旋等复杂形态,满足不同应用需求。
本次研究最引人注目的成果来自对氮化铌超导体的打印实验。由于纳米结构的多孔性,这种3D打印超导体的上临界磁场达到了40—50特斯拉,创造了该类化合物超导体的最高“约束效应诱导值”。这一特性对于强超导磁体,如磁共振成像设备至关重要。他们还发现,材料的超导特性可与聚合物分子量等设计参数直接关联,从而为性能预测提供了新工具。
团队计划将该方法拓展至氮化钛等其他超导材料,并探索传统方法难以实现的复杂3D几何结构。多孔架构带来的创纪录比表面积,也为研究量子材料和开发下一代器件打开了新思路。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146-5355.html3D打印超导体磁场强度创纪录
相关文章:
希格斯玻色子衰变为缪子对再现新证据09-08
老公送七夕礼物朋友圈文案08-10
端午节收到粽子发朋友圈的句子07-05
国家安全教育日感想04-15
高考百日誓师班主任演讲稿03-10
读书笔记我们仨心得感悟03-03
客服个人工作感想12-23
未来家乡的作文12-05
望歌词10-19
立秋节气常见谚语08-10
哪些大学有泰语专业10-25
2024云南艺术学院在吉林如何招生08-16
小学语文教学总结800字07-31
餐字开头的四字成语09-06
《咏史》原文及翻译08-16
儿童谜语及答案07-20
配电室火灾应急预案01-07
万圣节主题手抄报10-26
先进集体及个人的颁奖词08-31
资产管理自查报告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