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课件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课件编写工作,教案是描述如何进行一堂课的教学,通常都是教师书面上的文字,课前备课是一线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环节,怎样写课件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课件,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课件 1
一、注意实验方法和安全教育
物理实验的顺利完成需要一定的实验方法和技巧,教师要想让学生在课外顺利地进行实验活动,就要保证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因此,在日常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实验方法和技巧的教育,通过语言讲解、演示实验等手段,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另外,在课外实验过程中,由于没有教师的指导和监管,实验安全问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了保证实验目标的顺利实现和学生的人身安全,在每一次课外实验活动之前,教师都要认真做好实验安全教育,让学生尽量远离实验危险。
二、注意实验活动的小型化
初中学生在物理知识基础和实验能力方面尚处于基础阶段,再加上本身年龄较小,在开展课外实验时,如果开展的实验活动过难,内容和过程过于复杂,则在缺少教师的及时指导下,实验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长此以往,容易打击学生独立实验的自信。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验的时候,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一定要选择一些相对简单的小型实验活动。例如,光的直线传播实验,将一张纸卷成筒状,在阳光或者小灯泡后面产生影子,从而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性质);又比如,在演示惯性现象的实验中,可以将一张小纸条或者一块平滑的布条放在笔帽、杯子等物品下面,然后迅速抽出压在下面的小纸条或者布条,上面的笔帽或者杯子原封不动地立在那里,从而说明惯性的存在。类似的例子在物理实验中有很多,这些实验的.特点就是简便,容易操作,并且实验现象非常突出,在课外多开展一些类似的小实验,对于学生形成物理概念、理解物理规律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三、注意实验活动的趣味性
与课堂实验相比,学生在课后开展课外实验活动往往对学生自觉性的要求更高,学生在缺少教师监督的情况下,是否愿意做实验,是否愿意认真地做实验,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在没有教师的监督下,怎样才能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实验呢?这要求实验本身能够对学生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外实验活动的时候,要尽量设计一些具有一定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完成的实验,这样才能保证课外实验效果。例如,纸杯烧水实验,当教师告诉学生用纸杯可以将水烧沸时,大多数学生都持怀疑和不可思议的态度,这个现象显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违背,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很多学生都愿意课下尝试,看看究竟纸杯能不能把水烧开。由此可见,比起教师的强行命令,实验本身的吸引力更能有效保证课外实验的有效性。
四、鼓励学生自制器材
与设备器具齐全的实验室相比,课外实验能够用到的实验器具十分有限,即使学生能够配备一些基本的实验器材,但初中阶段的物理实验内容繁多,种类多样,再加上很多物理实验都带有一定的即兴性。例如,在做某一道练习题的时候,可能需要做个小实验,这个时候要求专业的实验工具是很不现实的。因此,教师要从学生开展物理实验的开始阶段,就有意识地培养他们自制工具,学会利用身边器材进行实验的意识和能力,这样不仅能拓宽实验活动的范围,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做彩虹实验的时候,需要用到的喷雾器就可以通过自制的方法获得,材料很容易获得,只需要一支圆珠笔、一个塑料瓶及一小块铁皮就可以了,具体制作方法如下:把圆珠笔拆开,卸下笔杆和笔芯(一定是用完的笔芯),然后用钳子把笔芯的金属头拔掉,得到一个塑料管,接下来把铁皮拿过来做成一个支架,保持笔杆与笔芯成直角,并尽量使笔杆和笔芯的端口靠近,这时候,再把塑料瓶的盖子上打上两个小圆孔,孔的大小以能插入圆珠笔芯为宜,然后把圆珠笔芯插入其中一个小孔,另外一个小孔就作为进气口。
这样,一个简单的喷雾器就完成了。接下来,学生就可以利用这个简单的喷雾器演示彩虹实验了。课外实验活动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能够对课堂实验的不足进行有效的补充,因此,课外实验活动是物理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然,与课堂物理实验教学相比,课外物理实验带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并且会给教师带来更为繁重的工作量。
因此,初中教师要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多开动脑筋,多积累一些课外实验活动经验,努力提高课外实验活动的质量,让学生在多样化的课外实验中提高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更好地实现物理学科素质教育的目标。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课件 2
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研究,在中学物理教学研究中早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了.许多物理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一定律的教学发表了自己颇有见地的教学见解,并且得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当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些教学策略时,我们发现,确实可以取得如同一些文献中所述的预期效果.然而,当我们设计一些新的情境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决问题时,令我们十分吃惊的是:学生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掌握程度却又非常之差.这使得我们困惑不解.为何对同一教学策略教学的结果的评价出现如此之大的偏差?是教师教的原因,还是学生学的原因,抑或两者兼而有之.这促使我们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进一步,我们从学生的认知心理上,对这一规律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通常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一般是按教材编排顺序,先进行演示实验引出课题,然后通过讲解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的争论,消除“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错误观念,进一步通过做斜面小车实验证明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性,最后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从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为了检验学生学习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情况,我们曾用这样一道题目来检测学生.题目如下.你坐在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里,将手中的钥匙竖直上抛,问当钥匙落下来时是落在手里,还是落在手后面.全班56名同学在试卷上皆答:落在手后面.问其原因,皆曰:汽车在走,而钥匙抛出后不再向前走了.
2、怎样更好地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使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真正是实实在在意义上的令人满足.我们认为,囿于一般形式上的教学方法的改进已是隔靴搔痒,而必须深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考察学生产生错误认识的根源.
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物理概念、规律时所形成的错误,常常是由于其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
所谓前科学概念,是指儿童在学习物理课程以前的生活实际中,对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在头脑中反复建构所形成的`系统的但并非科学的观念.比如牛顿第一定律就是如此.在物理教学中,那种认为只需要“正面”传授知识,学生就能接受,如果他们仍不理解,可以多讲几遍就能达到目的的想法,实践证明是过于天真了.因为在有些学生的经验中,早已有了与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理论类似的观念.这样,当他们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之后,就可能把定律纳入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牛顿第一定律实际上成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代名词.让他们解释用手推车、用脚踢球等一些不易暴露错误观念的生活实例时,他们也能解释得头头是道.但当解释用手抛钥匙、飞机扔炸弹的例子时,他们却又运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去解释,其错误观念暴露无遗.这正是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效果不佳的症结之所在.
3、研究和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应当了解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的特点.
第一,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是自发形成的.
过去,我们在教学中,常常误认为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其头脑如同一张“白纸”,教师可以在上面任意涂画,事实并非如此.学生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当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对客观世界物质运动规律的看法.他们几乎每天都会看到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而在力停止作用时物体静止,于是主观地断言:有力,则物体运动;无力,则物体静止.这正是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理论.
第二,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隐蔽性.
由于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所以它以潜在的形式存在.这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学生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因为学生并没有有意识地思考并形成“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概念.其二是前科学概念平时并不表现出来,但往往在学生运用物理概念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来.比如前述测验表明,许多有10多年教龄的初中物理教师头脑中也存在着牛顿第一定律的前科学概念,然而他们自己却并不知道.
第三,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顽固性.
由于前科学概念是儿童头脑中业已形成的概念,且长期的日常生活经验与观察又加强了这些概念.因此,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慨念是非常顽固的.
国内外物理教育界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一旦学生对某些物理现象形成了前科学概念,要想加以转变是极其困难的.尤其那些在人类科学认识史上经历了曲折历程的前科学概念,更是如此.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学生认识什么和如何行动,主要决定于他们所具有的认知图式(思维模式),而不完全取决于教师所讲述的内容.他们按照自己已有的图式吸收和排斥信息.在有错误认识存在的情形下,就会在头脑中形成和正确信息极不相同的东西.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课件 3
【目的和要求】
学会正确地使用直流伏特计测量电路两端电压;研究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
【仪器和器材】
直流伏特计(J0408型或J0408-1型),干电池3节,小灯座(J2351型)2个,小灯泡(5伏,0.3安)2个,单刀开关(J2352型),导线若干。
J0408型直流伏特计外形见图3.6-1,这种伏特计的表头是磁电式。刻度盘有上下两种刻度,分别是“-5-0-15”和“-1-0-3”,接线柱分别标有“-”、“3”和“15”。调零器在刻度盘下方。这种伏特计的刻度盘上“0”点不在最左端,而在“0”点左侧还有一些刻度,可以防止因正负接反而撞坏指针。
有些学校还有另一种型号的伏特计(图3.6-2),这种伏特计的量程分别为“0-15”和“0-3”,接线柱“+”作为公共端。
还有的学校用的是交、直流两用伏特计(图3.6-3),这种伏特计刻度盘有上下两种刻度,用直流时量程分别是“0-3”和“0-15”,刻度每小格分别表示0.1伏和0.5伏。用交流时量程分别是“0-45”和“0-450”,刻度每小格分别表示1伏和10伏。有五个接线柱,分别标有“-”、“3”、“15”、“45”和“450”标记,“-”作为公共端,直流档看下边刻度,交流档看上边刻度。
【实验方法】
伏特计是电学实验中常用仪表之一。本实验是练习使用伏特计,应注意掌握正确使用伏特计的方法。
在使用伏特计时,首先要看清它是直流的还是交流的;再看它有几个量程,各是多少伏特,并且弄清楚各量程上每小格所表示的伏特数。再检查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若没对准就要调零。
要注意伏特计在电路中的接法是与被测电路并联,伏特计“+”端接靠近电源正极的点,“-”端接靠近电源负极的点。
实验步骤:
1.用伏特计测电池和电池组的电压
用伏特计先测出每节干电池两端的`电压,再测出3节干电池串联后电池组两端的电压。把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并加以比较。(要注意电池串联的正确方法,如果有一节电池接反了,电池组的电压将降低。)
思考:电池组两端的电压是不是等于串联的各节电池两端电压之和。
2.用伏特计测串联电路电压
把两灯泡、开关、干电池组成串联电路,用伏特计先后测出两灯泡两端电压U1和U2,再测出两灯泡串联后两端总电压U3。把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并加以比较。
思考: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
3.用伏特计测并联电路电压
把两灯泡组成并联电路,再与开关、干电池串联起来。用伏特计先后测出两灯泡两端电压U1和U2,再测出并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U3。把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并加以比较。
思考:并联电路两端的电压与各条支路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
【注意事项】
1.在测量前应先估计被测电压的高低,选择适当的量程。若难估计被测电压的高低,应先使用最大的量程试触,若指针示数很小,再改按小量程的。接通电路后指针反转时,应立即断开电键,将伏特计的接线对调。
2.最好选用不同规格的两个灯泡,串联时U1和U2才不相等,以免产生串联电路各部分上的电压相等的错觉。
2.读取伏特计示数时,要待指针稳定,视线要与表盘垂直。
【参考资料】
伏特计的简易故障检修。
1.测量时如果两个量程上指针都不动,可能是公共接线柱背后断开,或是分压电阻断开,或是表头线圈断开,取下底板检查。
2.拧动某接线柱时,指针时动时不动,则是该接线柱螺丝帽松动,应将其拧紧。
3.伏特计的指针弯曲不正或动圈卡住等故障的检修方法与安培计相同,详见前面介绍。
【思考题】
想一想,如果把伏特计误串联在电路中,将会对电路产生什么影响?
提示:因为伏特计本身电阻很大,串联在电路中将会增大电路总电阻,使电路中电流变得很小。
2.如果需要测量的电压在1.40-1.60伏特之间,应选用0-3量程还是选用0-15量程?为什么?
提示:用0-3量程。因为所测电压在3伏特范围内,0-3量程刻度每小格示数为0.1伏特,0-15量程刻度每小格示数为0.5伏特。用每格示数较小的量程误差较小。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课件 4
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液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能使用液体温度计测量温度;
2、通过动手实验,提升动手操作的能力;
3、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2、使用温度计测量的注意事项。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展示两杯温度相差不大的温水,提出问题,如何判断两杯水的温度高低。学生回答,可以用手摸来判断。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这样判断主观性较强,是否有更加准确的测量方法。从而引出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教师展示液体温度计,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结构,思考各结构的特点及其功能。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液体温度计的结构有液泡、玻璃管、刻度线,玻璃管中盛有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在测量时利用到了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
2、教师展示温度计的使用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小组讨论,思考以下问题
(1)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是怎样的;
(2)通过对测量过程的观察,你能总结出什么注意事项。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回答问题
(1)温度计在使用的过程中,首先要估计待测液体的温度,接下来选取适当量程、适当种类的温度计,最后进行测量;
(2)在测量的过程中,温度计的液泡始终浸泡在待测液体中,但是没有接触容器底和容器壁;不能将温度计拿出来读数,在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的下端平齐。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展示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视频中哪些操作是错误的(错误1:液泡接触杯底;错误2:读数时视线是从上往下看的)。
教师展示图片,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几种常见的温度计,并简要介绍体温计的结构特点以及在使用过程中的不同点。
3、教师分发温度计和实验器材,做到每一个小组有一支温度计和一杯待测液体,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试着测量杯中液体的温度。学生将测量出来的温度进行登记,将其记录在表格中,对比每次测量的数值,思考产生这种误差的原因。教师总结学生的测量过程,并指出做的不规范的地方,环节三:巩固提高
思考在读数的过程中,如果视线没有与液面平齐,分别会读大还是读小。
俯视会读大,仰视会读小。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作业:回家后使用实验室温度计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在下节课上课时进行分享(测量过程中注意安全)。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课件 5
【目的和要求】
认识针孔照相的原理,并学习制作针孔照相机。
【仪器和器材】
两个圆纸筒(一大一小,大的能够紧套在小的外边,并能相对移动),锡箔,防油纸或绘图纸(一般半透明纸也可),凸透镜,蜡烛和火柴。
在大纸筒的一端包上锡箔,在锡箔中心戳一个针孔;在小纸筒一端包上半透明的防油纸作为纸屏,将小纸筒插入大纸筒内。整个装置除锡箔有针孔外,其余部分不透光。这样就做成了一个针孔照相机(参看图2.1-1)。
【实验方法】
1.用针孔对准房间或窗外一个明亮的物体,在纸屏上能够看见物体的像。
描述你所看到的像的情况:是比物大还是比物小?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是黑白的还是彩色的?
2.点燃一支蜡烛,用针孔对准它,观察蜡烛的像:使照相机逐渐移近(或移远)蜡烛,看像有什么变化;保持相机与蜡烛距离不变而将纸屏向针孔推近,看像发生什么变化。
3.将针孔稍微变大一点,重复上述过程,看像的大小、明暗和清晰程度如何变化。
4.在锡箔上戳五六个小针孔,并使这些孔都十分靠近,观察纸屏上的像:只有一个还是有几个?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
5.将凸透镜放在针孔前面,看一看是否可以通过改变物距和纸屏与锡箔距离,得到一个像?保持蜡烛、锡箔、纸屏的距离不变,移走凸透镜,比较有凸透镜和没有凸透镜时像的情况。(会聚透镜的作用是将所有分开的.像会聚成一个像)。
6.将孔开成一个大孔,大到与透镜一样大,透镜汇集所有的光,将它会聚成一个像。这时的像与上段操作中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参考资料】
自制简易照相机
拿只圆柱形的纸盒,把一端的盒底完全除去,在外面包上一层半透明的薄纸,在另一端的盒盖上。开一个小洞,贴上踢箔,锡箔中心戳一个针孔,这样就成了一个简易照相机。在黑暗的房间里点一支蜡烛,拿这照相机的针孔对着蜡烛,可以在薄纸上看到蜡烛的倒像。
这个自制的简易照相机也可以用来摄影。只要用软片底版代替薄纸,软片后面,用黑纸包起来,不使漏光,前面的小孔,也要用厚纸遮盖起来。这些都要在暗室内进行准备。
拍摄景物必须在阳光下进行,曝光时间要长些,因为它前面的孔很小,进入光线不多。开始时可以试用4秒钟的曝光时间,如果试验的效果不好,可适当延长时间,或改短纸盒的长度。
在上曝过光后,将前面的针孔遮盖起来,拿到暗室里取下软片,冲洗,晒印照片。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课件 6
【目的和要求】
1.认识什么是物体的惯性;
2.知道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仪器和器材】
带有木柄的锤,长为200-300毫米的直尺或金属棒(直径10毫米左右)。
【实验方法】
1.把一个锤头松套在木柄上端,锤头能够轻易地取下。然后握住木柄,把木桶下端对准地面迅速撞击几下,就很难把锤头取下来了。
2.把几块大小形状相同的长方块(用其他表面较光滑的稍重的物体也可以,如大棋子、满装的火柴盒等)叠在一起,用直尺或金属棒对准其中任一块水平敲击,则被击的一块飞出,其余的`仍然叠在原位。
【思考题】
1.离弦的箭为什么能继续前进?
2.劈柴时,斧头被夹在柴中。这时如果把柴的未劈开一端与地撞击,柴就会劈开;如果把柴的已劈开一端与地撞击,斧头就会被退出来,怎样解释这个现象?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33-8.html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课件
相关文章:
教学规律原则范文8篇08-15
酒店广告语07-27
哲理的人生语句07-05
物业优秀员工年终总结10-23
工程管理实习报告10-08
大学毕业典礼活动策划书07-16
家长会教师发言稿10-10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师家长会发言稿10-05
快乐新年作文250字11-22
李晓明过生日续写故事作文10-12
共筑中国梦小学生作文400字10-12
未来三年级作文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