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精选18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离子键的概念;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能够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发展,综合概括能力得到提高,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宏观到微观的研究过程,逐渐养成科学的探究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难点】
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通过学习元素的知识,思考氯化钠是由哪几种元素组成的?
【学生回答】钠元素和氯元素。
【提出问题】钠原子和氯原子是如何形成氯化钠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播放视频】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
【提出问题】观察实验现象,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学生观察并回答】金属钠在氯气中剧烈燃烧,产生很浓的白烟。
【提出问题】思考产生的白烟是什么,如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这一过程?
【学生回答】产生的白烟是氯化钠固体,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Na+Cl2=2NaCl。
【提出问题】如何从原子的角度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学生回答+教师解释】氯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有7个,钠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有1个,要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钠原子会失去一个电子,氯原子会得到1个电子。由此可知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变成Na+,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变成Cl-,Na+和Cl-共同构成氯化钠晶体。(教师结合原子结构示意图板书或者动画的方式进行讲解。)
【教师讲述】利用电子式表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讲解原子的电子式如何书写。)
2.离子键
【提出问题】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氯化钠晶体的构成粒子是什么?
【学生回答】氯离子和钠离子。
【提出问题】既然氯化钠晶体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说明阴、阳离子的电荷并没有中和,这说明阴、阳离子之间存在哪些作用力?
【学生回答】阴阳离子结合在一起,彼此的电荷不会中和,说明阴阳离子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说明阴阳离子之间除了吸引力之外还存在排斥力。
【教师引导】这种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称为离子键。
3.离子化合物
【教师提问】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称为离子化合物。观察以下的化合物中哪些属于离子化合物?
MgO、Na2S、NaCl、Na2SO4、NaNO3、NH4Cl、(NH4)2SO4
【学生回答】MgO、Na2S、NaCl、Na2SO4、NaNO3
【教师补充】NH4Cl、(NH4)2SO4也属于离子化学物。
【教师总结】离子化合物存在于:
(1)活泼金属(指第一和第二主族的金属元素)与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指第六和第七主族的元素)间形成的化合物。
(2)金属元素与酸根离子之间形成的化合物(酸根离子如硫酸根离子SO42-、硝酸根离子NO3-、碳酸根离子CO32-等等)。
(3)铵根离子(NH4+)和酸根离子之间,或铵根离子与非金属元素之间,例如NH4Cl、NH4NO3。
(4)NaH、KH等活泼金属氢化物。
环节三:巩固提升
【提出问题】如何用电子式表示Na2S的形成过程。
解析:用电子式表示如下,教师要强调带有相同电荷的离子分开来写。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布置作业:元素的原理除了可以通过离子键形成物质之外,还可以通过什么形成物质?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2
【学习目标】
1.掌握Al2O3、Al(OH)3的两性。
2.掌握Al(OH)3的制备方法。
【学习重点】
1、Al2O3、Al(OH)3的两性。
2、Al(OH)3的制备方法。
【新授知识】
阅读教材57―59页
1.氧化铝
(1)物理性质:Al2O3溶于水;熔点,能有效地保护内层金属。
用途:氧化铝是的原料,也是一种较好的材料。
(2)化学性质: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改成离子方程式。
Al2O3和HCl,
Al2O3和NaOH,
结论:Al2O3既可以与酸反应,又可以与强碱反应,因此Al2O3是氧化物。
两性氧化物:既能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又可以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2.氢氧化铝
【讨论】
在硫酸铝溶液中滴加少量NaOH溶液,然后将溶液分为三份
现象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
一分中加入盐酸
一份中加入NaOH溶液
一份中加入氨水
氢氧化铝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①与酸的反应
②与强碱的反应
结论:Al(OH)3既可以与酸反应,又可以与强碱反应,因此Al(OH)3是氢氧化物。
③Al(OH)3的不稳定性
Al(OH)3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讨论】
1.能否用氧化铝制备氢氧化铝?为什么?
2.如果实验室用Al2(SO4)3与碱反应制备Al(OH)3,选择NaOH溶液还是氨水为好?为什么?
【限时作业】
1.下列关于Al2O3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制耐火材料B.铝制品耐用的原因是表面被氧化为Al2O3
C.Al2O3易溶于氨水中D.Al2O3易溶于KOH溶液中
2.下列既能跟盐酸反应,又能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物质是()
①Al2O3②MgO③NaHCO3④Al(OH)3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把少量金属钠投入到足量的氯化铝溶液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析出金属铝B.产生白色沉淀C.产生红褐色沉淀D.产生无色气体
4.某无色透明溶液能与铝作用放出氢气,此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Cl-、SO42-、Na+、K+
B.K+、ClO-、Na+、NO3-
C.HCO3-、Na+、NO3-、K+
D.NO3-、Ba2+、Cl-、NH4+
5.两份铝屑,第一份与过量的`盐酸反应,第二份与过量的NaOH溶液反应,产生氢气的体积比为1:2,则第一份与第二份铝屑的质量比为()
A、1:1B、1:2C、1:3D、1:4
6.将0.1molAl投入到3mol/LNaOH溶液100mL中,充分反应后,再滴加1mol/LH2SO4溶液120mL,最后的结果是()
A、得到澄清透明的溶液B、溶液的pH<7
C、溶液的pH>7D、再加入NaOH溶液会产生大量沉淀
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3
教学目标
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用途。
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规律及性质的不同点。
能力目标
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掌握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情感目标
通过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钠的化合物很多,本节教材在初中已介绍过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等的基础上,主要介绍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对于过氧化钠,重点介绍它与水的反应,及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同时,还简单介绍了过氧化钠的用途。其中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本节的难点。
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重点介绍它们与盐酸的反应,以及它们的热稳定性。同时,通过对它们的热稳定性不同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方法。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同时也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教材与第一节教材相类似,本节教材也很重视实验教学。例如,教材中对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介绍,都是先通过实验给学生以感性知识,然后再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共同得出有关结论。这样编写方式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能主动学习。教材最后的家庭小实验,具有探索和设计实验的性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能力。
在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及它们的热稳定性时,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这样编写,可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理解、记忆知识,也有利于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材也重视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及化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法建议
1.加强实验教学。可将一些演示实验做适当的改进,如〔实验2-5〕可改为边讲边做实验。可补充Na2O2与CO2反应的实验,把蘸有Na2O2的棉团放入盛有CO2的烧杯中,观察棉团的燃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反应及其应用。
还可以补充Na2O2漂白织物的实验,以说明Na2O2的强氧化性。
Na2O2 的性质也可运用滴水着火这一引人入胜的实验来引入。
2.运用对比的方法。对于Na2CO3和NaHCO3的性质,可在学生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填写表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训练学生科学的方法。
3.紧密联系实际。
教学要尽可能地把性质和用途自然地联系起来。对NaHCO3的一些用途所依据的化学原理(如制玻璃、制皂),可向学生说明在后面的课程里将会学到。
4.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或参考有关我国纯碱工业发展的史料,宣扬侯德榜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可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侯氏制碱法讲座。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钠的化合物
重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难点: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教学过程
[提问]钠与非金属反应,如Cl2、S、O2等分别生成什么物质?而引入新课
1.钠的氧化物
(1)展示Na2O、Na2O2样品,让学生观察后总结出二者的物理性质。
(2)演示课本第32页[实验2一5]把水滴入盛有Na2O2、Na2O固体的两只试管中,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检验生成气体(图2-6)。
演示[实验 2-6]用棉花包住约0.2g Na2O2粉末,放在石棉网上,在棉花上滴加几滴水(图2-7)。观察发生的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出钠的`氧化物的化学性质。
①Na2O、Na2O2与水反应
2Na2O2+2H2O=4NaOH + O2↑(放出氧气)
Na2O+H2O=2NaOH(不放出氧气)
②Na2O2、Na2O与CO2作用
2Na2O2+2CO2=2Na2CO3 + O2↑(放出氧气)
Na2O+CO2=Na2CO3(不放出氧气)
[讨论]
①Na2O2是否是碱性氧化物
②Na2O2是否是强氧化剂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结论:
Na2O2与水作用除生成NaOH还有氧气生成,与二氧化碳反应除生成Na2CO3外也还有氧气,所以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由于与某些物质作用产生氧气,所以是强氧化剂。
[补充实验]Na2O2溶于水后
①作有色织物的漂白实验,有色织物褪色。
②将酚酞试液滴入该溶液,酚酞开始变红,又很快褪色。
[结论]过氧化钠有漂白作用,本质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Na2O2的用途
授课过程中始终要求对比的形式进行比较氧化物的联系与区别
2.钠的其他重要化合物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①展示Na2CO3 、NaHCO3样品,做溶解性实验。
演示实验第32页[实验2-7][实验2-8]
a.Na2CO3 、NaHCO3与盐酸反应,比较反应速率快慢
b.Na2CO3 、NaHCO3、CO的热稳定性实验
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将二者的性质总结列表。
②让学生回忆将过量CO2通入澄清石灰水时的反应现象及有关化学方程式:
CO2+CaCO3+H2O= Ca(HCO3)2
[提问]: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外因条件变化时,二者可否相互转化?
提示Na2CO3也具有和CaCO3相似的性质:
Na2CO3+CO2+H2O= 2NaHCO3
碳酸氢钠也具有Ca(HCO3)2相似的性质:
③“侯氏制碱法”及碳酸钠、碳酸氢钠存在、制取用途等可由学生阅读课文后总结得出。
总结、扩展:
(1)总结
通过列表对比学习:钠的氧化物;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以及连线法表示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可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及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掌握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扩展
根据Na2O2的性质可知Na2O2与CO2 、H2O反应,则可增加可燃烧气体(如CH4、 H2、 CO……)与Na2O2共存于密闭容器,电火花点燃时反应以及酸式碳酸盐与Na2O2共热时的反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根据Na2CO3和NaHCO3的相互转化,不仅可掌握碳酸盐、碳酸氢盐相互转化的一般规律,同时要指出Na2CO3和NaHCO3在固态时和溶液中要用不同的检验方法,在固态时,可用加热法,在溶液中则需选用BaCl2溶液和CaCl2溶液,而决不能用Ca(OH)2溶液或Ba(OH)2溶液。
布置作业:
补充作业
(1)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过量的CO2的现象及原因是什么?
(2)有一部分被氧化的钠块(氧化部分生成Na2O和Na2O2)5g,与水完全反应,生成气体1.12L(标准状况),将这些气体引燃后冷却到标准状况,剩余气体为0.0336L,求钠块中单质钠、氧化钠、过氧化钠各多少克?
(3)由Na2CO3・nH2O与NaHCO3组成的混合物28.2g,放入坩埚中充分加热至质量不变时,将残留固体用足量的盐酸溶解可产生标准状况的气体3.36L;若将28.2g原混合物与盐酸反应则放出标准状况下气体4.48L,由此计算:①残留固体质量,②n值,③NaHCO3质量
(4)今向100g 8%的NaOH溶液中通入CO2,生成的盐的质量为13.7g时,通入多少克CO2?
(5)200℃时,11.6g CO2和H2O的混合气体与足量Na2O2充分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3.6g,求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
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4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乙醇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的第三节常见的两种有机物。学好这一节,可以让学生掌握在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这一中心,确认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既巩固了烷、烯、炔、芳香烃的性质,又为后面的酚、醛、羧酸、酯和糖类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学会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带动了学生学习素质的提高。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
掌握乙醇的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
②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1)乙醇是醇类物质的代表物,因而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同时也是本节的难点。
(2)重点、难点的突破,可设计两个突破点:
①乙醇结构的特点可通过问题探究、化学计算和分子模型来推导,电脑展示来确定,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使学生在掌握乙醇结构的同时,也学会逻辑推理的严密性;
②通过实验探究和电脑多媒体动画演示的办法认识和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
二、教法活用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情境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2.实验促学法: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
3.计算机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瞬间变化定格化,有助于学生掌握乙醇化学反应的本质。
4.归纳法:通过学生的归纳和逻辑推导,最终确定乙醇的分子结构。
三、教学辅助手段
1. 说实验:
① 乙醇与钠反应,可作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对比实验,且取用的金属钠尽量大小一致,表面积相差不大。
② 乙醇氧化,铜丝一端卷成螺旋状,以增大催化剂的表面积,使反应速度加快。
2. 说现代化教学手段: 乙醇主要化学性质可用以下两个方程式作代表:
(1)2Na + 2CH3CH2OH → 2CH3CH2ONa + H2↑
(2)2CH3CH2OH + O2 →2CH3CHO +2H2O
以上二个反应的过程可用电脑动画模拟,以便让学生深刻了解、掌握各反应的本质及断键的部位,让微观反应宏观化。
(四)教学程序引入课题:
富有感情的朗诵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讲述]:从杜牧的诗句中可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已经掌握了酿酒的方法。酿酒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设问]:同学们可知酒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什么?它的分子式如何写?它有哪些主要化学性质?
通过诗歌引入可以使学生感受诗境美,了解乙醇的化学发展史,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1.乙醇的分子结构的探究:
投影一道简单的试题:某有机物4.6克,完全燃烧后生成0.2mol二氧化碳和5.4克水,且此有机物的蒸气的相对密度是相同状况下氢气的23倍,求此有机物的分子式。 通过试题引出乙醇的分子组成C2H6O,(意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醇的同分异构体教学做铺垫)。继续引导学生将乙烷(C2H6)与乙醇进行比较,根据碳四价,氧两价引导学生探究出以下两种可能的结构式:
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判断出(A)式中有1个氢原子与其它5个氢原子不一样,而(B)式中的6个氢完全相同。
继续探究,投影练习:已知乙醇跟钠反应放出氢气,现有 1 mol无水乙醇与足量的金属钠反应可得到0.5 mol H2,根据这个实验数据,你可以得出结论了吗?1 mol乙醇可得到0.5 mol H2,即1 mol H,得出乙醇中一定有一个氢原子与其他5个氢原子不同,进而让学生判断出乙醇的结构式为(A)式。展示乙醇的球棍模型。小结得出乙醇分子是乙基CH3CH2-结合着羟基-OH。羟基是官能团,决定乙醇的化学性质。(以上是对
学生的书写,概括、观察等各项能力进行训练,达到掌握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2.分析乙醇的物理性质 :
首先取出一瓶无水乙醇,请学生观察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然而让学生归纳出一部分物理性质。最后通过演示:乙醇与水,乙醇与碘单质,乙醇与苯的溶解实验,总结出乙醇的溶解性。其中穿插茅苔酒故意碎瓶获国际金奖的故事及山西朔州假酒案,帮助同学理解性地记忆乙醇的易挥发性和水溶性。(以上是通过对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品质和优良的习惯,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分析乙醇的化学性质 :
结构决定着化学性质,首先可以从结构上来认识乙醇的化学性质。讲解:在乙醇分子中,由于O原子的吸引电子能力比C、H强,使得C-O键,O-H键均具有极性,在化学反应中均有可能断裂。
(1)与活泼金属Na反应 :
首先,做无水乙醇与钠反应和水与钠反应的对比实验,请同学们通过实验现象的剖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思维得出乙醇羟基上的氢原子没有水中的氢原子活泼的结论。然后用电脑模拟出乙醇与钠反应的本质,最后请同学们写出反应方程式,讨论其反应类型并推广到乙醇与其它活泼金属K、Mg、A1等与乙醇的反应。
(2)氧化反应 :
首先,拿起一个点燃的酒精灯,请学生写出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教师接着讲解,乙醇除可被O2直接完全氧化生成CO2和H2O外。分子中的-CH2OH在催化剂(如Cu、Ag)作用下也可被氧化成-CHO,同时生成水。教师演示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铜丝表面颜色的变化来判断反应是否已经发生。接着用电脑显示,乙醇的断键部位和已形成的乙醛的结构式,让学生掌握反应的本质是与醇羟基相连的碳原子有氢才能被局部氧化形成碳氧双键。最后让学生判断以下几种醇能否被局部氧化CH3CH2CH2OH、(CH3)2CHOH。让学生真正掌握并巩固醇被局部氧化的本质。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的目的,减轻的学生的负担。
归纳小结
乙醇化学性质主要与官能团-OH有关。 从结构上看:都涉及到-OH。
从反应类型看:取代反应、氧化反应、消化反应。从反应条件看:不同条件、产物不同。
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5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初步了解有关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主要用途。
2.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强对空气污染的防治。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组成。
2.介绍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以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用品
水槽、钟罩、燃烧匙、酒精灯、红磷。
教学过程
(提问)
①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电灯发光(物理变化)爆炸(举例说明,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②判断下列例子哪个是描述性质?哪个是表述变化的?
(讲解)通常镁燃烧,酒精燃烧都是在空气中进行的'。
(提问)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板书)第一节 空气
一、空气的组成和用途
(演示)实验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提问)①实验现象
②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钟罩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简介人类对氧气的认识过程。
(板书)
二、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1.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①煤燃烧产生的烟雾
②石油化工排放的烟雾
③汽车排气形成的烟雾
2.造成污染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3.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①工业三废的回收与处理
②提高汽油、柴油质量
(讲解)
1.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造成“温室效应”对自然界的影响。
2.臭氧“空洞”的形成──对自然界的影响等。
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6
教学重点:
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与水解平衡移动。
2.盐类水解的应用。
教学难点:
盐类水解的应用。
教学设计:
师生共同巩固第一课时相关。
(1)根据盐类水解规律分析
醋酸钾溶液呈 性,原因 ;
氯化铝溶液呈 性,原因 ;
【设疑】
影响盐类水解的内在因素有哪些?
【讲解】
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质。
组成盐的酸根对应的酸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碱性就越强, 越高。
组成盐的阳离子对应的碱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酸性就越强, 越低。
【设疑】
影响盐类水解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哪些?
【讲解】
(1)温度:盐的水解是吸热反应,因此升高温度水解程度增大。
(2)浓度:盐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
盐浓度越大,水解程度越小。
(3)外加酸碱能促进或抑制盐的水解。例如水解呈酸性的盐溶液加入碱,就会中和溶液中的 ,使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动而促使水解,若加酸则抑制水解。
【设疑】
如何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
【讲解】
根据盐的组成及水解规律分析。“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作为常规判断依据。
分析: 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 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
【设疑】如何比较溶液中酸碱性的相对强弱?
【讲解】“越弱越水解”
例题:分析 溶液与 溶液的碱性强弱?
∵ 的`酸性比 酸性强。
∴ 水解程度大于 水解程度。
∴ 溶液碱性强于 溶液碱性。
【设疑】如何比较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
【讲解】电解质水溶液K存在着离子和分子,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定量关系,也存在量的大小关系。
(1)大小比较:
①多元弱酸溶液,根据多元酸分步电离,且越来越难电离分析。如:在 溶液中,
②多元弱酸正盐溶液,根据弱酸根分步水解分析。如:在 溶液中,
③不同溶液中同一离子浓度的比较要看溶液中其他离子对其影响因素。
④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比较,要进行综合分析,要考虑电离、水解等因素。
(2)定量关系(恒等式关系)
①应用“电荷守恒”分析:
电解质溶液呈电中性,即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如 溶液中,阳离子有 和 ,阴离子有 , , 根据电荷守恒原理有:
②应用“物料守恒”分析。
电解质溶液中某一组份的原始浓度(起始浓度) 应等于它在溶液中各种存在形式的浓度之和。如:晶体 中,在 溶液中:
总结、扩展
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及其影响原理。
2.盐类水解知识的应用:
(1)配制某些盐溶液,如配制澄清 溶液。
(2)除去溶液中某些杂质离子。如除去 溶液中混有的 。
3.扩展
泡沫灭火剂包括 溶液(约1mol/L), 溶液(约1mol/L)及起泡剂。使用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溶液和 溶液的体积比约是 。若用等体积、等浓度的 溶液代替 溶液,在使用时喷不出泡沫,这是因为 ;若用固体 代替 溶液,在使用时也喷不出泡沫,这是因为 。泡沫灭火器内的玻璃筒里盛硫酸铝溶液,铁筒里盛碳酸氢钠溶液,不能把硫酸铝溶液盛在铁筒里的原因是 。
板书设计:
1.水解的一般规律
(1)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可作为盐溶液性质(酸性或碱性)的常规分析方法。
(2)越弱越水解。
①碱越弱,对应阳离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酸性越强,对应弱碱阳离子浓度越小。
②酸越弱,酸根阴离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碱性越强,对应酸根离子浓度越小。
(3)水解是微弱的。
(4)都强不水解。
2.外界条件对盐水解的影响
(1)温度(实验1)
(2)溶液的酸、碱性(实验2)
3.盐类水解利用
(1)应用水解知识,配制某些盐溶液。如配制澄清 溶液。方法:加酸,抑制 水解。
(2)除去溶液中某些杂质离子:如 溶液中混有杂质 。方法:加热,促使 水解,使生成 除去。
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7
教学目标:
1.记住化合价一般规律和常见元素化合价。
2.根据元素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化合价。
教学重点:
化合价原则。
教具:
小黑板投影机、胶片。
教学方法:
异步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写出Nacl Hcl Mgcl2 H2O几个化学式,导入新课。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出示教自学提纲(学生自学,教师巡堂辅导)
1.x是元素化合价。
2.离子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等于x共价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等于x。
3.化合物中通常氧显x价,氢显x价,金属一般显x价,非金属一般显x价。
4.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x。
5.一种元素是否只有一种化合价?
6.单项化合价为x。
四、师生共学
五、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1.课本2、4课。
2.下列化学式是否正确,错的改正
A.氧化铜CuO2 B.氧化锌Zn2O C.氢氧化钙CaOH
D.氧化钠E.碳酸钠NaCO3
3.重铬酸钠(Na2Cr2O7)是一种强氧化剂,求元素Cr化合价。
4.含碘盐中常含有碘酸钠(NaIO3)求碘元素化合价。
5.下列各组中硫元素化合价相同一组是()。
A.H2S、SO3 B.S、Na2S
C.SO2、Na2SO3 D.SO2、H2SO4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第六节化合价
㈠化合价概念:
㈡口诀:金正非负单质零,氢为正一氧负二。
正负总价和为零,许多元素有变价。
条价不同价不同。
㈢顺口溜:正一氢钠钾银,二钙镁钡锌
三铝四碳硅,五价氮和磷。
一二铜二三铁二四六价硫齐全通常氧是负二价。
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1.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知道并记住什么是布朗运动,知道影响布朗运动激烈程度的因素,知道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
(2)知道布朗运动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
(3)知道什么是分子的热运动,知道分子热运动的激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2.通过对布朗运动的观察,发现其特征,分析概括出布朗运动的原因;培养学生概括、分析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
从对悬浮颗粒无规则运动的原因分析,使学生初步接触到用概率统计的观点分析大量偶然事件的必然结果。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通过学生对布朗运动的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出布朗运动不是外界影响产生的,是液体分子撞击微粒不平衡性产生的。布朗运动是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这一连串结论的得出是这堂课的教学重点。
2.学生观察到的布朗运动不是分子运动,但它又间接反映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特点。这是课堂上的难点。这个难点要从开始分析显微镜下看不到分子运动这个问题逐渐分散解疑。
三、教具
1.气体和液体的扩散实验:分别装有H氧化氮和空气的玻璃储气瓶、玻璃片;250毫升水杯内盛有净水、红墨水。
2.制备好的有藤黄悬浮颗粒的水、显微镜用载物片、显微摄像头、大屏幕投影电视。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两个演示实验:
1.把盛有二氧化氮的玻璃瓶与另一个玻璃瓶竖直方向对口相接触,看到二氧化氮气体从下面的瓶内逐渐扩展到上面瓶内。
2.在一烧杯的净水中,滴入一二滴红墨水后,红墨水在水中逐渐扩展开来。
提问:上述两个实验属于什么物理现象?这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上述实验是气体、液体的扩散现象,扩散现象是一种热现象。它说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而且扩散现象的快慢直接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扩散现象加快。这些内容在初中物理中已经学习过了。
(二)新课教学过程
1.介绍布朗运动现象
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发现花粉颗粒在水中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后来把颗粒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布朗运动。不只是花粉,其他的物质加藤黄、墨汁中的炭粒,这些小微粒悬浮在水中都有布朗运动存在。
介绍显微镜下如何观察布朗运动。在载物玻璃上的凹槽内用滴管滴入几滴有藤黄的水滴,将盖玻璃盖上,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然后通过显微镜观察,在视场中看到大大小小的许多颗粒,仔细观察其中某一个很小的颗粒,会发现在不停地活动,很像是水中的小鱼虫的运动。将一台显微镜放在讲台上,然后让用显微摄像头拍摄布朗运动,经过电脑在大屏幕上显示投影成像,让全体学生观察,最好教师用教鞭指一个颗粒在屏幕上的位置,以此点为点,让学生看这颗微粒以后的一些时间内对点运动情况。
让学生看教科书上图,图上画的几个布朗颗粒运动的路线,指出这不是布朗微粒运动的轨迹,它只是每隔30秒观察到的位置的一些连线。实际上在这短短的30秒内微粒运动也极不规则,绝不是直线运动。
2.介绍布朗运动的几个特点
(1)连续观察布朗运动,发现在多天甚至几个月时间内,只要液体不干涸,就看不到这种运动停下来。这种布朗运动不分白天和黑夜,不分夏天和冬天(只要悬浮液不冰冻),永远在运动着。所以说,这种布朗运动是永不停息的。
(2)换不同种类悬浮颗粒,如花粉、藤黄、墨汁中的炭粒等都存在布朗运动,说明布朗运动不取决于颗粒本身。更换不同种类液体,都不存在布朗运动。
(3)悬浮的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颗粒大了,布朗运动不明显,甚至观察不到运动。
(4)布朗运动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愈加激烈。
3.分析、解释布朗运动的原因
(互)布朗运动不是由外界因素影响产生的,所谓外界因素的影响,是指存在温度差、压强差、液体振动等等。
分层次地提问学生:若液体两端有温度差,液体是怎样传递热量的?液体中的悬浮颗粒将做定向移动,还是无规则运动?温度差这样的外界因素能产生布朗运动吗?
归纳学生回答,液体存在着温度差时,液体依靠对流传递热量,这样是浮颗粒将随液体有定向移动。但布朗运动对不同颗粒运动情况不相同,因此液体的温度差不可能产生布朗运动。又如液体的压强差或振动等都只能使液体具有走向运动,悬浮在液体中的`小颗粒的定向移动不是布朗运动。因此,推理得出外界因素的影响不是产生布朗运动的原因,只能是液体内部造成的。
(2)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微小颗粒受到液体各个方向液体分子撞击作用不平衡造成的。
显微镜下看到的是固体的微小悬浮颗粒,液体分子是看不到的,因为液体分子太小。但液体中许许多多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不断地撞击微小悬浮颗粒,当微小颗粒足够小时,它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液体分子的撞击作用是不平衡的。如教科书上的插图所示。
在某一瞬间,微小颗粒在某个方向受到撞击作用强,它就沿着这个方向运动。在下一瞬间,微小颗粒在另一方向受到的撞击作用强,它又向着另一个方向运动。任一时刻微小颗粒所受的撞击在某一方向上占优势只能是偶然的,这样就引起了微粒的无规则的布朗运动。
悬浮在液体中的颗粒越小,在某一瞬间跟它相撞击的分子数越小。布朗运动微粒大小在10一’m数量级,液体分子大小在 10一“m数量级,撞击作用的不平衡性就表现得越明显,因此,布朗运动越明显。悬浮在液体中的微粒越大,在某一瞬间跟它相撞击的分子越多,撞击作用的不平衡性就表现得越不明显,以至可以认为撞击作用互相平衡,因此布朗运动不明显,甚至观察不到。
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9
一、教材分析: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和应用的科学。要研究物质的宏观性质,必须从微观粒子入手,才能寻找到原因。化学学科涉及分子、离子、原子、质子、中子、核外电子等多种微观粒子,但最重要的是原子。只要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才可以进一步了解分子、离子结构,进而深入认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在初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一些化学物质的性质,因此有必要让学生进入微观世界,探索物质的奥秘。通过本节了解原子构成、核素、同位素概念,了解质子数、中子数和质量数间的关系,为后续周期律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2.认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提高同学们辨别概念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原子结构的研究,激发学生从微观角度探索自然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难点:认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
同学们在初中已经有了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所以这节课原子表示方法比较容易接受,但对于核素同位素的概念是新知识。
五、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
六、课前准备:
学生学习准备:导学案
教师教学准备:投影设备
七、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八、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案填写,总结疑惑点(主要以学生读答案展示的方式)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离子、分子等),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都都与原子结构密切相关,同种原子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原子的几个概念。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核素和同位素
1、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的中心,由带正电的质子与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带负电的电子绕核作高速运动。也就是说,质子、中子和电子是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在原子中,原子核带正电荷,其正电荷数由所含质子数决定。
(1)原子的电性关系: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2)质量数: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3)离子指的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带正电荷的粒子叫阳离子,带负电荷的粒子叫阴离子。
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阳离子,带正电荷;
当质子数(核电核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阴离子,带负电荷。
(4)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
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10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学习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方法的不同。
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学习内容。
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
初、高中化学的衔接。
高中化学课程设置。
学习高中化学的方法。
教学方法:
实验、多媒体辅助
教学时间:
20分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
教师自我介绍
通过一个小魔术“白纸变字”引入教师的自我介绍(师生共同完成)
第二环节:
初、高中化学学习的不同
抽两名学生演示(初高中对比实验)
实验1:取一支试管加入约2mlNaOH溶液,再加入约3―5滴酚酞试液,振荡后再观察。
实验2:取一支试管加入约2ml碘水,再加入约2mlCCl4溶液,振荡后观察。
学生观察得出:两支试管的溶液中均出现了红色。
教师讲解:
以上两个小实验均产生红色,但产生的原因不同。由此,我们上高中后一定要学会不仅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活动设计:
一位高三学生谈高中化学学习的心得体会。(播放视频)
教师:实验是感知化学、体验化学和探究化学的`重要途径。
学生演示:
实验3:
向一个盛有与水(水中先加入酚酞)的烧杯中加一粒黄豆大的金属钾
引导学生从现象分析上升到理论分析,从而引出初中到高中的学习要求:从感性认知到理性分析
第三环节:
高中化学学什么
介绍高中化学课程设置:高中化学共八个模块,其中有两个必修模块,含必修1、必修2,六个选修模块,含选修1《化学与生活》、选修2《化学与技术》、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选修6《实验化学》。
我们要学的模块有必修1、2,选修1、4、5。
第四环节:
高中化学怎样学?
讲学习方法,并通过一则小故事带给学生启示:做任何事贵在持之以恒。
第五环节:
美好祝愿
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11
目的要求 :
1.了解有机物概念、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和联系。
2.从碳原子的结构特征来了解有机物的特点。
3.介绍简单有机化学发展史,了解有机物对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意义。
重、难点 :
有机物的定义和有机物的特点。
教学方法 :
实例引导,自学阅读,讨论分析,对比归纳,认识实质。
教学过程 :
引入 :
学生举出已经认识的有机物;讲“有机物”一词的来源及有机物的发展史。
CAI软件:
思考讨论:
1、什么是有机物?其组成元素有哪些?
2、有机物与无机物是否为毫无关系的两类物质?
3、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何在?
4、有机物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与什么密切相关?
5、有机物对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具有什么意义?
学生活动:
自学阅读
师生活动:
学生回答、讨论,教师评价、分析、讲解,解决以上问题。
1、学生回答
2、举例:尿素和碳酸分子结构对比;用氰制醋;2000诺贝尔化学奖的成果――导电塑料;说明有机物和无机物并无截然区别。
3、从碳原子结构分析其化学键;从碳原子间可形成碳链,即使相同碳原子数时,又可有支链,可成环。说明种类繁多的原因。
4、分析:溶解性、熔沸点、导电性等物理特性与其分子极性和分子晶体有关;热稳定性、可燃性、反应慢且复杂与其碳原子结构,以碳为主,共价键结合,分子复杂有关。
5、 CAI展示化学将作为中心学科,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以及我国在高分子材料方面重点研究的项目等。
小结 :
学生填表比较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性质不同点和导致原因。
练习:
1、课本64页第3题的(2)
2、有A、B两种有机物,它们都是碳、氢化合物,且碳元素的质量分数都是85.7%。A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是1.25g/L,B蒸气的`密度是相同状况下氢气的21倍。求A、B的分子式。
师生活动:
学生解答后,教师评价。师生共同归纳求有机物分子式的
一般方法和思路。
作业布置 :
课本65页第4题和73页第3、4题
教后记 :
1、本节课用自制的CAI课件上,学生兴趣高,直观。
2、注意挖掘了结构和性质的关系,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注意了结合练习介绍解题方法和思路。
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12
一、教学目标
1.会写甲烷的结构式和电子式,能识别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
2.了解甲烷的化学性质,理解取代反应的含义。
3.通过甲烷的分子结构的探究,解析其可能有的性质,并设计实验来证明,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方法。
4.认识化学微观世界分子结构的立体美。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甲烷分子结构,化学性质及取代反应的含义。
【难点】
理解甲烷分子结构决定了性质,理解取代反应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在我们前面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很多种物质,比如碱金属元素、卤素、氧族元素、氮族元素及其化合物;也曾了解和接触过另外一类物质,如甲烷、乙烯、乙炔、蔗糖、葡萄糖、酒精等等。前一类物质我们称之为无机物,后者就是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即将学习和讨论的一类重要的物质――有机物。有机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医疗保健、工农业生产及能源、材料和科学技术领域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甲烷的结构
【提出问题】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这是因为它本身只含有一个碳原子,而且只含有有机物必须含有的两种元素:碳和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资料,找出甲烷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
【教师讲解】教师讲解结构式。
【过渡提问】那么甲烷分子中的原子在空间是如何分布的呢?(过渡提问,可不回答。)
【教师讲解】实际上,科学研究发现,甲烷分子是一个以碳为中心的正四面体结构,碳与每个氢间形成的键长键角都是相同的。下面我们大家都用自己手中的橡皮泥和牙签是做一个甲烷的模型,观察一下它的结构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开始制备,教师巡回进行指导。
【教师展示】通过展示实验室中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进一步验证甲烷分子的空间构型,它是一个正四面体结构。
2.甲烷的物理性质
【教师引导】从多媒体播放的视频(关于甲烷应用和物理性质的趣味资料)中,你能从中提取哪些关键信息?
【学生回答】甲烷俗名叫沼气,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可用作燃料;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甲烷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6,空气的平均分子量为29,因此甲烷密度比空气小。
【过渡提问】了解了甲烷的物理性质,那甲烷有什么化学性质呢?
3.甲烷的化学性质
(1)甲烷的氧化反应
【教师引导】相信大部分同学家里都使用天然气吧,那我们很容易就能得到甲烷可以燃烧的化学性质,请推测一下燃烧产物是什么?
【学生回答】可能是二氧化碳和水。
【视频演示】确实是,接下来请同学们观看验证甲烷燃烧生成产物的实验视频,通过烧杯壁的水珠以及变浑浊的澄清石灰水进一步验证了刚刚同学们的猜想。请同学们写出反应方程式。
【学生回答】进行书写。
【教师补充】把等号改成箭头,这是有机反应的一个特殊之处:
同时提醒学生可燃性气体在点燃前要验纯。
【教师讲解】甲烷燃烧是一个氧化的过程。但是甲烷性质稳定,不与酸性高锰酸钾这样的强氧化剂反应,也不易与酸或碱反应。甲烷四条碳氢键,它们是饱和键,由结构决定性质也可以推断出,甲烷的性质稳定。
(2)甲烷的取代反应
【过渡】甲烷的性质稳定,与一般的物质不反应。其实,除了会与氧气反应以外,甲烷还会与氯气发生反应,那会产生什么现象,同学们注意观察。
【教师演示】演示科学探究中的`实验。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光亮地方的集气瓶中气体的颜色变浅,证明有新的物质生成了,有白雾产生,试管内壁油状液滴,这些是生成物。
【教师提问】根据反应物的元素组成,你能推测出生成物吗?
【小组讨论】白雾可能为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气体是甲烷中的氢原子与氯气中的氯原子的结合,你能由此推测油状物的成分吗?
【学生回答】油状物可能为甲烷中剩余原子与氯原子的结合,即甲烷中一个氢原子被氯原子替换了。
【教师讲解】同学们的猜想非常好,你能尝试写出这个反应吗?
【教师讲解】方程式书写的非常准确,甲烷中的氢原子确实可以被氯原子取代,但取代一个氯原子的时候生成的物质却是气态的,而非油状物,这就证明反应还有其他物质生成。其实甲烷与氯气的反应是分步进行的,一个氢原子被替代后的产物中氢能继续被替代,共分四步完成。
【提出问题】你能猜想一下生成的其他几种物质是什么吗,并类比第一个反应写出它们的方程式吗?
【动画展示】观看视频动画展示的甲烷与氯气发生反应时分子模型的变化,验证学生的猜想。
【教师讲解】一氯甲烷为气体,二、三、四氯甲烷为液体,三氯甲烷(又叫氯仿),四氯甲烷又称四氯化碳,为常用的溶剂。并由黑布下的集气瓶没明显现象,得出反应需要光照的条件,提醒学生补充反应条件。并介绍其为取代反应。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总结取代反应的概念?
【学生回答】有机物分子力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替代的反应叫取代反应。
环节三:巩固提升
环节三: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可以是知识,也可以是学习方法。
布置作业:大家看到这个取代反应,能不能想到哪个无机反应类型与之是十分相似的呢?对,就是置换反应,那么同学们就在课下整理一下置换反应与取代反应的基本特点,并形成表格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分享。
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13
教学目标概览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2 、常识性介绍燃烧的条件,明确燃料完全燃烧的方法和意义。
(二)能力目标
学习图表表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方法,培养观察分析实验、阅读图表的能力。通过研究性课题学习调查研究的方法,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家庭所用燃料问题进行专题调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教学难点:
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贮存”和“释放”的理解。
教学方法:
边讲边实验
教学过程:
[引言]
在我们所学过的化学反应中,有的化学反应是为了制取某些物质的,比如:实验室制取H 2:Zn + H 2 SO 4 = ZnSO 4 + H 2 ↑,而有的化学反应是为了利用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比如:炭的燃烧和氧炔焰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所放出的能量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热量。
请同学看书P19 1-14,所以研究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板书]
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请同学们举出见到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实例。
[实验]四人一组做课本实验1-3 、 1-4
请同学们归纳实验现象。
[ 小结 ]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铝片与盐酸反应、燃料的燃烧都要放出热量,这类反应叫做放热反应;Ba(OH)2 ・ 8H 2 O与NH 4 Cl的反应要吸收热量,这类反应叫做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放出热的化学反应
[板书]化学反应
吸热反应:吸收热的化学反应
[讨论]
为什么有的化学反应会放出热量,而有的化学反应却需要吸收热量呢?
[ 小结 ]:
1、化学反应的特点是有新物质生成,新物质和反应物总能量不同。
2、反应中要遵循能量守恒。
3、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能量差若以热能形式表现即为放热和吸热。如果二者能量比较接近,则放热和吸热不明显。
[板书] ∑ E(反应物)>∑ E(生成物)――放热反应(能量释放)
∑ E(反应物)<∑ E(生成物)――吸热反应(能量贮存)
反应热=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
[板书]
二燃料的充分燃烧
[学生阅读]
教材相关内容
思考下列问题
1、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2、燃料不充分燃烧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3、为使燃料充分燃烧,要充入足够多的空气。是否空气越多越好?
4、增大燃料与空气接触面积可采取哪些措施?
5、煤直接燃烧会对环境造成哪些污染?
6、高效、清洁利用煤炭的重要途径有哪些?
[师生活动]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板书]
使燃料充分燃烧通常需要考虑两点:
一是燃烧时要有足够的空气;
二是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讨论]
1 、煤易自燃,如何防止煤自燃?
2 、怎样使煤燃烧更充分?
3 、常用的灭火材料有哪些?
[讲述]从环境保护方面考虑,发展洁净煤技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煤炭利用率,已成为我国及国际上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B、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发生吸热反应
C、Ba(OH) 2 ・8H 2 O与NH 4 Cl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D、木炭在氧气中的燃烧是吸热反应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如果某一反应的反应物能量总和高于生成物能量总和,则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B、我国目前使用最多的燃料是酒精
C、煤炭直接燃烧不仅产生大量烟尘,而且生成SO 2,导致酸雨的形成
D、煤经过处理后制得水煤气、干馏煤气等,可提高燃烧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
3、 1998年出现的全球温度大幅度升高,产生了显著的“厄尔尼诺”现象,干旱和暴雨灾难危害了许多地区。为了防止气候变暖的进一步恶化,联合国环境保护组织于1998年通过大会要求各国减少工业排放量的气体是()
A、二氧化硫B、二氧化碳C、氮的氧化物D、氟里昂
4、能源可分为一级能源和二级能源,自然界中以现成形式提供的能源称为一级能源,需依靠其它能源的能量间接获得的能源称为二级能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电解是二级能源B、水力是二级能源
C、天然气是一级能源D、煤气是一级能源
[布置作业] P 24习题二
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14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盖斯定律的意义,能用盖斯定律和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自学、探究、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盖斯定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盖斯定律的应用和反应热的计算
【学习过程】
【温习旧知】
问题1、什么叫反应热?
问题2、为什么化学反应会伴随能量变化?
问题3、什么叫热化学方程式?
问题4、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问题5、热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比较
热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比较
化学方程式
热方程式
相似点
不同点
【学习新知】
一、盖斯定律
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什么叫盖斯定律?
问题2、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与反应途径有关吗?与什么有关?
【练习】
已知:H2(g)=2H (g) ; △ H1= +431.8kJ/mol
1/2 O2(g)=O (g) ; △ H2= +244.3kJ/mol
2H (g) + O (g)= H2O (g); △ H3= -917.9 kJ/mol
H2O (g)= H2O (l); △ H4= -44.0 kJ/mol
写出1molH2 (g) 与适量O2(g)反应生成H2O (l)的热化学方程式。
二、反应热的计算
例1、25℃、101Kpa,将1.0g钠与足量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晶体,并放出18.87kJ热量,求生成1moL氯化钠的反应热?
例2、乙醇的燃烧热: △H=一1366.8kJ/mol,在25℃、101Kpa,1kg乙醇充分燃烧放出多少热量?
例3、已知下列反应的反应热:(1)CH3COOH(l)+2O2=2CO2(g)+2H2O(l);△H1=一870.3kJ/mol
(2)C(s)+O2(g) =CO2(g);ΔH2=一393.5 kJ/mol
(3)H2(g)+O2(g)=H2O(l);△H3=一285.8kJ/mol
试计算下列反应的反应热:
2C(s)+2H2(g)+O2(g) = CH3COOH(l);ΔH=?
【思考与交流】通过上面的例题,你认为反应热的计算应注意哪些问题?
【课堂练习】
1、 在 101 kPa时,1mol CH4 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H2O,放出 890 kJ的
热量,CH4 的燃烧热为多少?1000 L CH4(标准状况)燃烧后所产生的热量为多少?
2、 葡萄糖是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葡萄糖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6H12O6(s)+6O2(g)= 6CO2(g)+6H2O(l); ΔH=一2 800 kJ/mol葡萄糖在人体组织中氧化的热化学方程式与它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相同。计算 100 g葡萄糖在人体中完全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
【本节小结】
【作业】
1.由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1 mol水蒸气放热241.8 kJ,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若1 g水蒸气转化为液态水放热2.444 kJ,则氢气的燃烧热为________kJmol一1。
2、已知
2H2(g)+O2(g)===2H2O(l);ΔH=一571.6 kJmol一1
CO(g)+ O2(g)===CO2(g) ;ΔH=一282.9 kJmol一1
某H2和CO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时放出113.74 kJ的热量,同时生成3.6 g液态水,则原混合气体中H2和C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2∶1 B.1∶2 C.1∶1 D.2∶3
3、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燃烧的主要化学方程式依次为CH4+2O2 CO2+2H2O,C3H8+5O2 3CO2+4H2O
现有一套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灶具,今改为烧液化石油气,应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
A.减少空气进入量,增大石油气进气量
B.增大空气进入量,减少石油气进气量
C.减少空气进入量,减少石油气进气量
D.增大空气进入量,增大石油气进气量
4、已知CH4(g)+2O2(g) CO2(g)+2H2O(l);ΔH=一Q1 kJmol一1
H2(g)+ O2(g)===H2O(g);ΔH=一 Q2 kJmol一1
H2(g)+ O2(g)===H2O(l);ΔH=一 Q3 kJmol一1
常温下取体积比为4∶1的甲烷和氢气的混合气体11.2 L(标准状况),经完全燃烧后恢复到室温,则放出的热量(单位:kJ)为
A.0.4Q1+0.05Q3 B.0.4Q1+0.05Q2
C.0.4Q1+0.1Q3 D.0.4Q1+0.2Q2
5、已知热化学方程式:
①H2(g)+ O2(g)===H2O(g);ΔH=一241.8 kJmol一1
②2H2(g)+O2(g)===2H2O(g) ;ΔH=一483.6 kJmol一1
③H2(g)+ O2(g)===H2O(l); ΔH=一285.8 kJmol一1
④2H2(g)+O2(g)===2H2O(l) ;ΔH=一571.6 kJmol一1
则氢气的燃烧热为
A.241.8 kJmol一1 B.483.6 kJmol一1
C.285.8 kJmol一1 D.571.6 kJmol一1
6、已知下列两个热化学方程式:
H2(g)+ O2(g)=H2O(1); △H= 一285.8 kJmol一1
C3H8(g)+5O2(g)=3CO2(g)+4H2O(1);△H= 一2220 kJmol一1
实验测得H2和C3H8的混合气体共5 mol,完全燃烧时放热3847 kJ,则混合气体中H2与C3H8的体积比是( )。
A.1∶1 B.1∶3 C.3∶1 D.1∶4
7、某短跑运动员的体重为72 kg,起跑时能以1/7s冲出1m远。能量全部由消耗体内的葡萄糖提供,则该运动员起跑时冲出1m远将消耗多少克葡萄糖? 已知葡萄糖缓慢氧化时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6H12O6(s)+6O2(g)=6CO2(g)+6H2O(l); ΔH=-2804kJ/ mol
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15
实验目的
1、通过让学生亲自做钠及化合物性质的实验,使学生加强对碱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的认识。
2、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焰色反应检验钠和钾及其化合物。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实验重点
1、通过实验巩固对钠及化合物性质的认识。
2、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实验难点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初步培养其设计实验和评价实验的能力。
实验用品
试管、试管夹、烧杯、胶头滴管、铁架台、酒精灯、药匙、滤纸、粗玻璃管(10mm×10mm),带导管的橡皮塞、铂丝、蓝色钴玻璃、铝箔、火柴、小刀、水槽、镊子、蒸发皿、细长玻璃管、脱脂棉、气球。
钠、Na2O2、Na2CO3、NaHCO3、CuSO45H2O、KCl的固体及溶液、BaCl2溶液、稀盐酸、酚酞试液、澄清的石灰水。
实验形式
单人单组
实验过程
[引入]本章我们主要学习了钠及化合物性质。本节课我们通过具体的实验来对这些知识加以巩固。
[板书]实验三碱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师]本节课我们主要进行以下实验内容。
[板书]
一、钠的.性质。
1、钠与水反应。
2、钠在空气中燃烧。
二、过氧化钠的性质。
1、Na2O2与水的反应。
2、Na2O2与CO2的反应。
三、Na2CO3与NaHCO3的性质。
1、NaHCO3的不稳定性。
2、Na2CO3、NaHCO3与酸的反应。
3、Na2CO3与NaHCO3的鉴别。
四、用焰色反应检验Na+、K+、Cu2+。
[提问]1、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试管中为什么不能有气体?
2、在NaHCO3加热分解的实验时,为什么要先将导管移出烧杯,然后再熄灭酒精灯?
3、做好焰色反应的关键是什么?
[注意]:
1、不要用手直接接触金属钠。
2、实验中所取钠块不得超过黄豆粒大小。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思考]:
1、如果将钠与盐酸溶液反应,钠是置换水中的H,还是置换HCl中的H?
2、一开始我们发现Na用煤油保存,经过以上一系列的对钠的性质的研究,你能说出为什么吗?
4、用盐的固体或溶液做焰色反应的实验时,何者现象更明显?
[布置作业]填写好本次的实验报告,并能熟练地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1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含义;
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含义;
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对中和反应、碳酸根离子检验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建议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建议
离子反应是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的反应,或在溶液里生成电解质的反应。
要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必须掌握电解质、电离、电离方程式和酸、碱、盐的溶解性等知识。
教学过程可采用: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具体建议如下:
一、精心设计,并做好强弱电解质水溶液导电性强弱的实验,再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推理,是建立强弱电解质概念的关键。教师要强调比较导电性强弱时,必须条件相同。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灯光的亮度,讨论推断:灯光亮度不同→溶液的导电性不同→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不同→电解质电离程度不同→电解质有强弱之分。从而为理解离子反应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由于学生学过的化学反应不太多,本节只要求学生掌握离子互换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置换反应两类离子反应,不要再扩大。
做好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电解质在水中发生电离,电离方程式等知识进行分析,并联系复分解反应趋于完成的条件,得出“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反应的实质是离子间的反应”这一新课题。理解离子反应总是向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的道理。最后过渡到为表示反应的本质,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来表示化学反应,即离子方程式的教学。
三、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是本节的'难点。
建议
1.初学时按书写步骤进行训。
2.步骤中的第二步是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关键。学生的主要错误是不熟悉酸、碱、盐的溶解性表。教师可帮助学生抓住若干条规律,记住常见物质的溶解性,这样有利于教学。
3.强调离子反应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加强读出离子方程式正确含义的训练。学生练习化学方程式改写成离子方程式和由离子方程式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方法:创调情境→提出问题→诱导思维→激发兴趣→分析归纳→解决问题
教学手段:实验录像、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投影
教学过程:
[引言]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将化学反应分为不同的反应类型。如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若根据化学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又可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
[板书]第二节离子反应
[复习提问]回顾初中物质导电性实验――第一组物质是干燥的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磷酸固体、蔗糖固体、无水酒精,第二组是 溶液、 溶液、 溶液、 溶液、酒精溶液、蔗糖溶液
[学生回答]还记得吗?哪些物质能导电?哪些物质不能导电?干燥的 固体、 固体、 固体、 固体不导电,而 溶液、 溶液、 溶液、 溶液都能导电。蔗糖和蔗糖溶液,无水酒精及其水溶液均不导电。
[复习提问]为什么有些物质如 ...... 在干燥的固体时不导电,而溶于水后却能导电了呢?
[学生回答]是因为这些物质的固体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当它们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使这些物质电离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从而能够导电。
[教师总结]可见酸、碱、盐的水溶液都具有导电性。
[引出新课]
[板书]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概念:
[投影](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如: ......等。
(2)非电解质:无论是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例:蔗糖、酒精等。
[讲述]我们已经知道酸、碱、盐是电解质,它们的水溶液都能导电。那么,我们进一步来研究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它们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实验1-1
[引导思考]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并对实验现象加以分析、讨论。
[学生回答]根据灯泡发光明暗程度不同,我们可以知道相同条件下,它们的导电能力不同。
[结论]电解质有强、弱之分。
[板书]二、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投影]图1-10, 在水中溶解和电离示意图。
[讲述]离子化合物与某些共价化合物能够在水分子作用下完全电离成离子,而某些共价化合物只能部分电离成离子。
[投影]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强酸、强碱和大多数盐类。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 。
[学生练习]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板书]三、离子反应:
[引导分析]由于电解质溶于水后就电离成为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所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板书]1.概念:离子之间的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学生总结]2.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板书]
①生成弱电解质,如 、弱酸、弱碱
②生成挥发性物质,如
③生成难溶性物质,如
[引导分析]由上述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我们来分析离子反应的特征是什么?
[总结]3.离子反应的特征:
[投影]向着减少某些离子的方向进行,反应速率快,部分离子反应有明显的现象。
4.离子反应类型:
①离子之间交换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如:
②离子和分子之间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如:
③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如:
[板书]四、离子反应方程式:
[学生实验][实验1-2]中的实验Ⅰ、Ⅱ、Ⅲ,并要求学生们仔细观察,记录现象,思考原因。
[投影]
[提问]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实验Ⅰ无明显现象。
实验Ⅱ中出现白色沉淀,滤液为蓝色。
实验Ⅲ中生成不溶于稀 的白色沉淀。
[引导思考]实验Ⅰ中无明显现象,原因?
[学生回答]只是 溶液电离上的 和 与 溶液电离出的 的简单混和。
[引导思考]实验Ⅱ和Ⅲ中反应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实验Ⅱ和Ⅲ说明了 溶液电离出的 和 溶液电离出的 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 白色沉淀。而 溶液电离出的 与 溶液电离出的 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在溶液中仍以 和 的离子形式存在。
[学生总结]实验Ⅱ中反应实质为
实验Ⅲ中反应实质为
[讲述]由以上实验Ⅱ和Ⅲ我们看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所电离出的离子并没有全部发生化学反应,而只有部分离子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其它物质。
[引出]1.概念: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板书]
[讲述]2.书写:(以 溶液和 溶液为例)
①写(化学方程式):
②离(电离):
③删(两边相同离子):
④查(质量守恒,电荷守恒)
[投影]
写出上述中和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学生回答]
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17
一、课标要求
高中化学新教材的实施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的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中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主动进行交流。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分液,初步学会分液的基本操作,理解其适用范围。
2、知道分液漏斗与三角漏斗、长颈漏斗的区别,了解分液漏斗的种类和适用范围,学会使用分液漏斗。
3、知道什么是萃取、萃取剂,初步学会萃取的基本操作。
4、学会应用萃取和分液操作从碘水中提取碘。
(二)过程与方法
在化学学习和实验过程中,逐渐养成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化学问题,学会评价和反思,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善于与他人合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探究中,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激发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逐渐形成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三、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分液、萃取
(二)教学难点:萃取
四、设计思路
教材“萃取”这部分内容实际包含萃取和分液,另外教材是通过从碘水中提取碘实验来介绍萃取和分液。以往我们都是按照教材这种编排来介绍萃取和分液,最终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二者还是不能理解,经常混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也不会将它们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现改为通过问题探究和实验探究学习新知识,先学习分液,再学习萃取,最后学习从碘水中提取碘。这样就使得难点得以分解,而且学生能将新旧知实很好的联系起来。在学习每个知识点时,先让学生做探究性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再由实验上升到知识点的学习。这样就更加便于学生学习,学生也因此更加容易理解每个知识点。
五、仪器、药品
铁架台、烧杯、铁圈、分液漏斗(球形、锥形)、试管、试管架、胶头滴管;四氯化碳、碘水、油水混合物。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进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目标
及说明
问题引入
同学们,在前面我们共同学习了过滤、蒸发和蒸馏等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方法,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剩下的两种分离和提纯方法。首先请大家根据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试利用桌上的仪器,对油水混合物进行分离。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和思考,并将自己的方法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比较。
倾听、思考。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实验探究
巡视,对学生交流进行适当的点拨。
实验、讨论。
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情境
通过实验,同学们利用了哪些方法将油水混合物进行了分离?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又存在什么样的优缺点?
个别回答:有两种方法,倾倒法和用胶头滴管吸取油层。他们都是利用油水互不相溶来进行分离的。倾倒法较快但不能很彻底分离,而滴管吸取虽效果较好但很慢。
学会总结和分析。
过渡
的确我们需要利用油水互不相溶来进行油水混合物的分离。刚才同学们的两种方法虽能够实现分离,但不是最佳的分离方法。今天我们来学习也是利用刚才的原理来分离油水混合物的方法――分液。
倾听、思考。
介绍分液漏斗,演示分液操作(分离油水混合物)。
⑴ 分液漏斗
球形分液漏斗――滴加反应液
锥形分液漏斗――分液
⑵ 分液操作
① 检查分液漏斗是否漏水;
② 混合液体倒入分液漏斗,将分液漏斗置于铁圈上静置
③ 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再打开旋塞,使下层液体(水)从分液漏斗下端放出,待油水界面与旋塞上口相切即可关闭旋塞;
④ 把上层液体(油)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倾听、观察和思考。
介绍分液漏斗和分液操作。
实战演练
巡视,指导学生实验和纠正实验中的错误操作。
练习使用分液漏斗分离油水混合物。
掌握分液漏斗的使用和分液操作。
总结归纳
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分液漏斗,也初步学会了分液操作。那么你能否总结出分液的适用分离什么样的混合物?
思考、交流,个别回答:分液适用于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
学会归纳。
知识介绍
介绍碘水和四氯化碳。
碘水是碘的水溶液,水中由于溶解了碘而溶液颜色呈棕黄色,碘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
四氯化碳是一种有机熔剂,无色液体,不溶解于水,密度比水大。碘在其中的溶解度很大。
倾听。
了解新知。
实验探究
下面,请大家把四氯化碳加入碘水中、振荡,注意观察、比较振荡前后的实验现象,从这个实验你能有什么启发?
实验、观察现象、相互交流。个别回答:振荡前上层棕黄色,下层无色,振荡后上层无色,下层紫红色;碘会从溶解度较小的溶剂中转移到溶解度较大的溶剂中。
培养学生观察与思考的能力。
探索新知
其实刚才大家所做的实验就是从碘水中用四氯化碳萃取碘。那么你能否归纳出萃取的定义呢?
倾听、思考、交流。个别回答:利用溶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度的差别,用溶解度叫大的溶剂把溶质从溶解度较小的溶剂中提取出来的操作叫萃取。
学会归纳。
在萃取中,溶解度较大的溶剂我们把它称做萃取剂,那么可以用作萃取剂的物质有那些特殊的要求?请从刚才的实验进行思考。
思考、交流。个别回答:
①与原溶剂互不溶;
②与溶质不发生化学反应;
③溶质在其中的溶解度远大于溶质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
学会分析,由特殊到一般。
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18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习物质的量浓度之后学习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课,此实验在高中乃至高校实验教学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在实际应用非常重要,因此学生必须掌握此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基于此,本教学设计就应本着学生学会实验操作为目的,想方设法的让学生学会实验操作步骤并注意细节问题。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分为两大部分,一、视频演示。二、实地操作。教师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的尝试,总结和实验,在实验中体会怎样操作和体会实验的快乐。为此设计以下目标和重难点突破方法。
二、三维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2、正确地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基础上,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及各步的注意事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耳听、目看、书写、脑思的协调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实验的实地操作,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对待科学实验的品质。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与人合作的优秀品质,并通过实验操作体会获得成就的快乐。
三、重点:
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
四、难点: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五、重点突破方法:
根据有效学习思想和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提高,采用视频观法达到初步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溶液配制操作步骤学习,然后进行实地演练进一步巩固容量瓶使用和配制溶液的方法,实地体会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使之深刻。
六、教学方法:
以学案-导学教学法为指导,让学生上课有据可依。细节中采用视频观看、讨论总结、自学阅读、实验实地操作、小组间自评互评、合作学习、快乐学习等教学方法。
七、学习方法:
自学阅读法、观察法、实验操作法、互评自评法、合作学习法。
八、导学过程:
【复习回顾】
溶液的概念: 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混合物。
质量分数: 单位质量的溶液中含有溶质的质量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
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方法:
一、计算;
二、取固体和溶剂、
三、溶解。
【问题导入】:
即将收获:如何才能配制一定物的量浓度溶液?我们将以配制100ml1.00mol/L的NaCl溶液为例获取知识和实验的'快乐?
【学生活动1】
请认真观看视频容量配的使用,讨论总结容量瓶使用情况。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一)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1、用途:用来配制一定体积、准确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长颈平底细口磨口瓶。
2、规格:
50mL 100mL 250mL 1000mL
容量瓶上标注的内容: 温度 ,容量 , 刻度线 。
选用:与所配溶液体积相等或大于所配溶液体积。
3、使用:
(1) 检漏 :检查是否漏水。方法:注入少量自来水,盖好瓶塞,将瓶外水珠拭净,用左手按住瓶塞,右手手指顶住瓶底边缘,倒立半分钟左右,观察瓶塞周围是否有水渗出,如果不漏,将瓶直立,把瓶塞旋转约180°再倒立过来试一次,如不漏水即可使用。
(2) 洗涤 :用自来水、蒸馏水依次分别洗涤x次。待用。
【学生活动2】
自学阅读容量瓶使用注意事项。
4、注意事项:
(1)不能溶解固体或稀释浓溶液,更不能作反应容器。
(2)读数:眼睛视线与刻度线呈水平,溶液凹液面的最低处和刻度线相切。加入水过多,则配制过程失败,不能用吸管再将溶液从容量瓶中吸出到刻度。
(3)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线,不能再补加蒸馏水。
因为用胶头滴管加入蒸馏水定容到液面正好与刻线相切时,溶液体积恰好为容量瓶的标定容量。摇匀后,竖直容量瓶时会出现液面低于刻线,这是因为 有极少量的液体沾在瓶塞或磨口处。所以摇匀以后不需要再补加蒸馏水。
(4) 容量瓶不能用来保存溶液,特别是碱性溶液,配好的溶液需转移到试剂瓶中保存。
【学生活动3】
请自学认真阅读课本xx页,并认真观看视频配制100ml1.00mol/L的NaCl溶液,回答配制溶液所需仪器,并使用简单几个字概括各步骤内容。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实验仪器及用品:托盘天平、称量纸、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胶头滴管、试剂瓶。
药品:固体氯化钠、蒸馏水。
2、步骤概括: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保存。
【学生活动4】
根据视频内容及案例中提示,分组配制100ml1.00mol/L的NaCl溶液。学生总结收获。
案例:配制100ml1.00mol/L的NaCl溶液。
⑴ 计算:
n(NaCl)=c(NaCl)・V[NaCl(aq)]=0.1L×1.0mol/L=0.1mol。
m(NaCl)=n(NaCl) ・M(NaCl)=0.1mol×58.5g/mol=5.85g。
⑵ 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NaCl固体溶质的质量5.9 g。
⑶ 溶解:将溶质倒入小烧杯,加入适量的水搅拌溶解,冷却致室温。
⑷ 转移:将上述溶液转入指定容积的容量瓶。
⑸ 洗涤:用蒸馏水洗涤小烧杯和玻璃棒2―3次,将洗涤液一并注入容量瓶。
⑹ 定容:在容量瓶中继续加水至距刻度线1―2cm处,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至刻度(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
⑺ 摇匀:把定容好的容量瓶瓶塞塞紧,用食指顶住瓶塞,用另一只手的手指托住瓶底,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几次,混合均匀。
(8)保存。
【实验所获】
总 结:
一算二称三溶解;四转五洗六定溶;
七摇然后八保存;溶解勿碰烧杯壁;
转移需在刻线下;定溶平视要相切 ;
上下颠倒来摇匀;配制溶液要记牢。
【学生课后完成】
3.误差分析(所配溶液中溶质的实际浓度与理论浓度的比较)
⑴ 称量时所用砝码生锈。( )
⑵ 将烧杯中的溶液转移至容量瓶后,未对烧杯进行荡洗。( )
⑶ 定容时,俯视(或仰视)容量瓶刻度线。( )
仰视读数、本来到刻度线却以为没到 俯视读数时到达刻度线却以为超过了
⑷ 固体溶解或浓溶液稀释时有散热,溶液未冷却即转移到容量瓶中进行定容。( )
⑸ 将烧杯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内时,不慎将液体洒到容量瓶外。( )
⑹ 将定容后的溶液摇匀后,静置,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用滴管加少量水使液面重新恢复至与刻度线相平。( )
⑺ 定容时,液面不小心超过了刻度线,并用滴管将超出的部分吸去。( )
(8)其它情况下可能引起的误差,应由同学们在实验研究中补充、总结。
板书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一)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实验仪器:
2、步骤概括:
计算、称量、溶解、转移及洗涤、定容、摇匀、保存。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34-234.html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相关文章:
人生哲理的简短说说11-02
诚信的名人名言摘抄09-20
简单的富含哲理句子80条07-04
中专学习生活自我鉴定11-09
法治教育进校园活动总结10-05
团支部个人2020年度工作总结08-16
最新4月份安全工作总结报告(七篇)08-09
授权开票委托书09-27
Michael Jackson演讲稿01-07
小学生劳动节日记12-17
活动的作文500字10-05
上梁贺词08-22
小橡皮的自述08-22
不够三本分数线如何报考三本院校10-24
广州古筝批发市场在哪里09-14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分数线最低是多少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