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的历史典故实用[13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典故吧,典故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还苦于找不到优秀的典故?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酒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酒的历史典故 篇1
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饮洒风尚,从周朝就开始盛行了,并且在各诸候国中,楚国是最负盛名的。楚国人嗜好饮酒,不仅在《楚辞》中有许多文字的描叙,先秦文献《左传》中关于楚人饮酒的记录也很多。
楚人的酒习俗可见南方酒文化之端倪。《左传》成公16年载:楚晋战于鄢陵,双方酣战一日,晋军秣马历兵,准备明日再战。楚王“闻之,召子反(司马)谋。毂阳竖献饮于子反,子反醉而不能见。”结果楚军因主将醉酒不能作战,只好连夜撤退,子反酒醒后受到楚共王和令尹子重的责罚,不得不引疾自刎。屈原正是总结许多的历史教训后,所以在他任左徒期间,能为楚王入同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候。屈原也才能“众人皆醉我独醒”《鱼父》。
《楚辞・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谢天狼;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东君”是楚人尊崇的太阳神。“东君”射杀天狼得胜而归,人们为之举行了庆功宴,东君就高举北斗为杯,痛饮佳酿。在屈原的笔下,楚人饮酒的豪气跃然纸上,也足以验证了诗人的夸张手法,已达炉火纯青之地步。楚人的嗜酒,其实为楚人酒神精神的一种显现。
《楚辞・招魂》在讲述盛宴时曰:“腼鳖炮羔,有拓浆些”。“瑶浆蜜勺,实羽觞些”。“挫糟冻饮,酌清凉些”,“华酌既陈,有琼浆些”。“拓浆”就是甘蔗汁,《汉书。郊祀志》曰:“泰尊拓浆折朝醒”。是指助酒,解酒的甜饮料。“琼浆”、“瑶浆”二词,清代胡文英《屈骚指掌》解释为白酒和红酒。如果按这段辞所说:瑶浆盛于“羽觞”,形似鸟状的酒杯,注满了瑶浆;琼浆盛于“华酌”,酌就是从酒樽(或是酒瓮)提酒用的酒斗,华酌的“华”在这里理解为花,华、花古代通用字。五臣云:“华酌,谓置华(花)于酒中”。由此看来,“琼浆”就是掺入了桂花(或菊花或玖瑰花)一类芳香型植物花朵的红酒(或甜酒)。《九歌》中提到的两种美酒:“奠桂酒兮椒浆”,桂酒、椒浆当是掺入了桂花、椒花植物的红酒,是以为证。此时此刻,浮现在我们脑海里的场景是:各种各样的名酒、美酒和饮料摆放在宴席上,人们争相你斟我酌,举起酒杯、相互把盏,喝酒唱歌,手舞足蹈。大家都喝醉了,就把醪糟沥渣(挫糟),把汁子冰冻一下,然后再喝(冻饮),那样可以醒酒(清凉)。正好应了现代一句俚语:“酒醉还需酒来解”,也正如“解铃还需系铃人”一样。不管是举行宴会还是祭祀亡灵,都可以证明楚人嗜酒的风气。
《楚辞》对中国酒文化的贡献不能小视。《左传》成公十二年载:晋卿 至访问楚国,“楚子享之子反相,为地室而悬(编钟)焉。至将登。金奏作子下”。楚宫地室除用作“地下音乐厅”外,还常是皇宫贵族们聚众夜饮狂欢的场所。《招魂》曰:“铿钟摇 , 梓瑟些。娱酒不废,沈日夜些”。这段文字向我们真实地描述了当时楚国贵族们燃起明烛,饮酒作乐没完没了。那场面是:“女乐罗些。陈钟按鼓,造新歌些。涉江采菱,发扬荷些。美人既醉,朱颜酡些。 光眇视,目曾波些《招魂》”。撞起编钟敲起鼓,歌妓舞女齐登场,新编的歌儿唱完《涉江》又唱《采菱》,一曲《扬荷》舞姿伴清唱,美女们早已醉意朦胧,两颊娇颜红晕胜似海棠,男女们都眉来眼去,暗送秋波。“士女杂坐,乱而不分些。”《招魂》男女之间相错杂坐,一点礼数也不讲了,可说是喝的天昏地暗,难分白天黑夜,好一副醉生梦死的景象。推测其地点很可能就在地室(地下音乐厅)中,因为那种场面在地室中可以避人耳目,更可放荡不羁。看来地下音乐厅不是现代人的发明。看着江陵擂鼓墩出土的那高大的.冰酒鉴时,我们不能不为楚人的豪饮而惊叹了。楚人的好乐与豪饮,表现着楚人的放纵不拘,那都是酒神醉意的产物。
“兰膏明烛,华灯错些。结撰至思,兰芳假些,人有所极,同心赋些。酎饮尽欢,乐先故些。《招魂》”。在华灯错丽的场所,一些文人墨客借助醉意兴志,正是诗兴大发之时,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有作诗的,还有作赋的,还有说文的,总之撰写的诗文赛过兰花香幽。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酒出诗”的雅语。把酒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屈原乃第一人也。
《楚辞。大招》曰:“四酎并孰,不涩嗌只;清馨冻歆,不 役只;吴醴白蘖,和楚沥只;魂乎归来,不遽惕只”。朱熹《楚辞集注》曰:“酎,三重酿酒。秦月令曰:春酿之,孟夏始成。汉亦以夏酿,八月乃成。此云四酎,则是四重酿矣。”四酎,则是以三重之酒为水再酿而成的度数很高的醇酒。这么好的美酒喝起来,味道甚佳,清新爽口,又不苦涩。把吴国用白酒曲酿成的醴酒,和楚国酿造出的清酒―楚沥,配起来喝真是别有一番风味,同时你也不要担心酒不够。《大招》这段文字向我们透露了许多古代信息:一是楚国人早已掌握了熟练的酿酒技术了。并且能够酿造出上等好酒。二是楚人当时已经懂得了勾兑酒的方法了。三是楚人饮酒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四是楚人饮酒不亚于殷人嗜酒的习俗。
酒的历史典故 篇2
“杯酒释兵权”是一个著名的酒局,也是历史上一个重要事件。话说宋代第一个皇帝赵匡胤自从陈桥兵变后黄袍加身,荣登大宝,从昔日重臣摇身一变成为今天的皇帝。自打坐上龙椅之后,赵匡胤却一直惴惴不安。他非常担心历史会重演这一幕,以后若是手握重兵的部下也效仿他当年的作为,自己的江山也就易主了。
赵匡胤想解除手下一些大将的.兵权。于是在961年,安排一次酒局,召集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武将饮酒。酒席上赵匡胤效小儿女情状,象失恋了一般唉声叹气个不停。众人问明白了才得知皇帝担心他们手握重兵日后会造反。他们只好告老还乡以享天年,并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他们的兵权从此被彻底解除了。在969年,又召集节度使王彦超等宴饮,解除了他们的藩镇兵权。这也开启了宋朝数百年重文轻武的国家体制。宋太祖的做法后来一直为其后辈沿用,三军统帅常常是个文官,武人比文人低一等。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防止兵变,但这样一来,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能调动军队的不能直接带兵,能直接带兵的又不能调动军队,虽然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但却xx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以至宋朝在与辽、金、西夏的战争中,连连败北。
在古代,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向来有效,拳头就是硬道理。宋朝在这方面的表现在历史上提供了一个非常奇特的范例,或者说是反面教材。若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宋朝远胜秦汉,甚至与盛唐相比也不遑多让。然而宋朝的军事实力却不敢恭维,屡屡被起步于奴隶社会的辽、西夏、金、蒙古所击败。这种国富兵弱的格局,最后终于导致了宋朝的灭亡。可见,生存权都保证不了,一切都是白搭。所有这些后果,都起始于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所以这一场酒局,虽然政治影响力极大,但在大路眼里,由于它的负面作用,无论如何是不能让它进入前五的。
酒的历史典故 篇3
醉打金枝是“酒壮怂人胆”的典型例子。与醉打金枝相关的酒局实际上是一次家宴。醉打金枝的故事讲的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儿子郭暧在家宴后,借酒壮胆而痛打老婆升平公主的故事。
且说升平公主嫁到郭家后,不改往日金枝玉叶的做派,动不动对丈夫和公婆发脾气。一般说来,中国传统社会里媳妇见了公婆是要行大礼的,但公主是皇帝女儿,是君,公婆虽是长辈也是臣,所以那时郭子仪夫妇反过来要向公主下跪。
郭暧对此十分不满,公婆尚且向公主行礼,自己岂非矮了两辈下去?平日在颐指气使的公主面前他倒也不敢有所造次。这天,郭暧心里不爽,在家宴上多喝了几杯。当即要求升平公主应该遵守妇道,给郭子仪夫妇行下跪礼,结果被升平公主严词拒绝并遭到当面训斥。此时,这酒是壮胆药,这酒是忘情水,喝高了的.郭暧借着酒劲,也不顾昔日情分,把公主拖回卧室饱以一顿老拳,打的公主满脸开桃花。这可不得了,公主立即回到娘家皇宫大院里找自己的爹爹代宗皇帝去哭诉。郭子仪连忙把儿子捆起来送到皇宫请罪。最后,在皇帝和郭子仪的调停下,小夫妻才和好如初。
这个郭暧为天下所有惧内男人出了口恶气。俗话说,小夫妻打架不记仇。尽管这场家庭纠纷闹腾的动静儿挺大,结果却皆大欢喜,郭暧和升平公主的感情从此反而加深不少,天天共效于飞。这升平公主从此变得贤淑无比,有不少世人称赞的事迹流传下来。仔细思量,要不是那场家庭酒局,要不是那顿老拳,怎会有这样欢天喜地的大结局?我们要坚决反对家庭暴力,但有时也不得不承认拳头的教育作用啊。所以建议衮衮诸公,家中若有河东狮吼,不妨领贵夫人去老舍茶馆看场京戏《打金枝》,当然,不要忘了掂瓶二锅头壮行。
因为是戏说,大路谈及的上述酒局,未必都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其实历史上的著名酒局还有很多,如秦赵渑池之会、东晋兰亭会、韩熙载夜宴、关云长的单刀会、初唐腾王阁寿筵、明朝五女拜寿家宴、座山雕的百鸡宴等等等等,这篇文字尚不及万一。酒后涂鸦,各位原不必当真。自古以来,不可因酒废事,才是正途。
酒的历史典故 篇4
东吴一个人的遭遇,可以看作是大臣们悲惨命运的缩影。
他叫韦曜,博学多才,为人正直。孙休就很赏识,但宠臣张布忌惮他,总是搬弄是非,说他坏话。孙休为了保全张布的面子,一直没有重用他。
等到孙皓即位,初期很贤明,韦曜一路升迁,封为高陵亭侯,任中书仆射(中书令的主要属官)。孙皓嗜酒,常常从早喝到晚,还有一个恐怖的规定,不论宴会上的人酒量大小,都设了一个最低限。如果换算成现在量,接近3斤(度数没有现在高)。哪个喝不掉就硬灌进去。
韦曜的酒量很小,孙皓对别人都不宽容,对韦曜却特别优待,担心他出洋相,暗中命令侍从,替韦曜倒酒的时候换成茶,这就是“以茶代酒”典故的由来。
韦曜很感激孙皓,决定报答他。于是忠心耿耿,经常向孙皓提出合理化建议。孙皓气得不行,对你这么好,反而在我耳边聒噪。脸色越来越阴沉。此后在酒宴上,对待韦曜,不仅不再换成茶,反而强迫他多喝酒。
孙皓有个变态的`爱好。大家喝得面红耳赤时,孙皓随意点一个大臣,大家轮流说说他有什么短处。如果这个短处,孙皓不以为意,那一笑而过。如果这个短处让孙皓听了极不爽,那这个大臣当场被抓或被杀。
大臣们都崩溃了,参加宴会如同上了刑场,不揭发,要自己命;揭发了,要别人的命。韦曜看不下去,劝孙皓取消这个规定,孙皓不想跟他 嗦了,让他到阎王那里去韶吧。罪名是不忠心,逮捕下狱,随即杀死,亲人家属全部流放。
东吴人心惶惶。但没有最疯狂,只有更疯狂,孙皓在位第二年就宣布了一个无比荒唐的决定,举国上下,都惊得瞠目结舌。
酒的历史典故 篇5
1、文君当垆:
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富家卓王孙有个女儿叫文君,刚守寡不久,非常爱慕司马相如,相如就同文君私奔来到临邛,把自己的车马全部卖掉,买下一家酒店,做卖酒生意。并且让文君亲自主持垆前的酌酒应对顾客之事,而自己穿起犊鼻裤,与雇工们一起操作忙活,在闹市中洗涤酒器。
这个故事后来成为夫妻爱情坚贞不渝的一段佳话,临邛也成为酿酒之乡。
2、王羲之兰亭流觞:
王羲之素有“书圣”之称,他最为后人所称道的《兰亭集序》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相聚会稽山阴兰亭,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王羲之挥毫书写诗序,既著名的《兰亭集序》,王羲之适逢酒酣,趁兴挥笔,潇洒自如,写下这绝代书法佳作。
3、清圣浊贤:
三国魏初建时,曹操严厉禁酒,人们只好私下偷着饮酒,但讳言酒字,故用"贤人"作为"白酒"(或"浊酒")的.隐语,用"圣人"作为"清酒"的隐语。清圣浊贤演变成一个典故。还有一个"青州从事,平原督邮"的成语,也是美酒和恶酒的隐语。南朝人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记载,桓温手下的一个助手善于辨别酒的好坏,他则把好酒叫做"青州从事",青州是一个地名,青州的辖境内有个地方叫齐郡,"齐"喻"肚脐",好酒叫做"青州从事",是因为好酒喝下去后,酒气可以通到脐部;他把坏酒称做"平原督邮",是因为平原的辖境内有个地方叫鬲县,"鬲"喻"膈",意思是说坏酒喝下去,酒气只能通到膈部。
酒的历史典故 篇6
中国最早诗歌总集《诗经》有许多篇都写到了酒。屈原的辞赋中也同样歌咏到酒。历代诗人莫不与酒结缘。中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红楼梦》,写饮酒的场面最多,也最精彩。这缘于作者本人也是嗜酒如命,自称"燕市酒徒"。酒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主题。
建安三曹,无一不喜欢饮酒作诗,曹丕在《与吴质书》中,就说自巳是"出则连舆,止则接席……酒酣耳热,仰而赋诗",他的《秋胡行》;"朝与佳人期,日夕殊不来。佳肴不尚,旨酒停杯",表达了他盼望的"佳人"未到,不能举杯尽欢的急切心情。曹植也有"置酒高堂上,亲友从我游","公子敬爱客,终宴不知疲"的诗句。到于曹操,作为政治家他主张禁酒,而作为诗人他很喜欢喝酒。他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表达了他慨叹人生,寄情于酒、于诗的心境。
东晋诗人陶渊明曾在《五柳先生传》中自我介绍说:"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各情去留"。他早年作过祭酒、县令等小官,后因不堪"心为形役"而辞官归隐,终生不仕。他生活一直很贫困,但即便断炊,也少不了酒,友人周济他的钱,也拿去买酒喝,就连他的诗作也"篇篇有酒"。
唐代是中国诗歌繁盛的年代,诗人多,嗜酒者也多。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是海量、贺知章、王之涣、元稹等个个喜欢,且都饮酒而诗兴大发,创作出不朽之作。有人说:"白乐天多乐诗,二千八百首,饮者八百首"。王安石评李白的诗道:"十句九句妇人、酒耳"。其实,李白的诗除《乐府诗》外,言妇人的少,言酒的多。他一生写饮酒的就有一百七十首,著名的酒诗有《将进酒》、《把酒问月》、《月下独酌》、《对酒》等等。诗人们的许多优秀作品是靠酒激发出的灵感,在微醉中创作出来的,白居易那首脍炙人口的长诗《琵琶行》就是在醉酒之后,听了歌伎裴兴奴演奏琵琶,诉说她的身世后,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连夜写成的。李白醉后赋诗的佳话就更多了。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对诗人创作与酒的关系的理解和高度概括。
酒催诗发,诗助酒兴。酒使人大脑兴奋,使人的情绪和思维进入高度活跃状态。这是酒的魅力所在。对诗人来说,酒能产生异常的创作冲动和丰富的联想,催化出灵感。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这是李白《将进酒》里的诗句。诗仙李白,不但是位诗人,还是一位酒仙。酒成就了他的豪放不羁、洒脱乐观的诗情和张扬自我的浪漫主义情怀,他的饮酒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中永远散发着不容忽视的芬芳。
想必,李白当年定是一袭白衣,于青山绿水间,把酒临风,于酒酣之际,引出一首首千古绝唱。起吟之时必是抑扬顿挫,长髯亦随清风摇动。是李白的豪迈给酒增添了几分魅力,还是酒的清冽越显了李白的几分放荡。不饮酒的李白,我无法想象。李白肩负了太多华夏的文明,没有他,便没有中国诗歌的全盛。而没有酒,便没有李白。
李白的一生是矛盾的、也是痛苦的,儒家的用世济时与道家的神游求仙,纵横家的汲汲于功名与侠士的不矜其功,高远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一对对矛盾左右着诗人的命运,真是“行路难,难于上青天!”也因此,诗人饮酒当歌、对抗命运,这种激烈的碰撞是惊心动魄的。
诗人可以在酒的世界里忘记伤痛,得到片刻满足。于是我们看到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自得;看到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洒脱;更有“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的狂放;然而看到的更多的是他“与尔同销万古愁”和“举杯消愁愁复愁”的压抑给内心的苦闷。他知道醉酒之乐是短暂的,于事无补的',可是如果不醉,就连这短暂的快乐也会成奢侈。诗人就这样在理想与现实,酒醉与清醒之间徘徊。
现在马鞍山采石矶风景区内,伫立在江边的李白雕像的位置传说正是李白醉酒后入水捞月亮溺水而死的地方,酒把他浪漫的一生推到了最高潮。他那“大鹏飞兮”的情状仿佛在采摘天上的月亮,又似在“举杯邀明月”。诗人是痛苦的,于是他便在醉酒的世界里,把如月般的理想化为了水中的月亮,他为此付出了生命。
诗人走了,乘着一叶扁舟,荡着满波清流,浩然归去,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如酒般清醇刚烈的诗歌,还有诗人那浪漫如酒的人生传奇。试想,历史的长空中,诗人是不是还在推杯换盏、邀月对歌?
酒的历史典故 篇7
1、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对宋朝。
宋太祖亲自出征,费了很大劲儿,才把他们平定。
为了这件事,宋太祖心里总不大踏实。有一次,他单独找赵普谈话,问他说:“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换了五个朝代,没完没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这到底是什么道理?”
赵普说:“道理很简单。国家混乱,毛病就出在藩镇权力太大。如果把兵权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无事了。”
宋太祖连连点头,赞赏赵普说得好。
后来,赵普又对宋太祖说:“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两人,兵权太大,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
宋太祖说:“你放心,这两人是我的老朋友,不会反对我。”
赵普说:“我并不担心他们叛变。但是据我看,这两个人没有统帅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将士。有朝一日,下面的人闹起事来,只怕他们也身不由主呀!”
宋太祖敲敲自己的额角说:“亏得你提醒一下。”
过了几天,宋太祖在宫里举行宴会,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喝酒。
酒过几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监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请大家干了杯,说:“我要不是有你们帮助,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但是你们哪儿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不瞒各位说,这一年来,我就没有一夜睡过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听了十分惊奇,连忙问这是什么缘故。宋太祖说:“这还不明白?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
石守信等听出话音来了。大家着了慌,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还敢对陛下三心二意?”
宋太祖摇摇头说:“对你们几位我还信不过?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当中,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干,能行吗?”
石守信等听到这里,感到大祸临头,连连磕头,含着眼泪说:“我们都是粗人,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指引一条出路。”
宋太祖说:“我替你们着想,你们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买点田产房屋,给子孙留点家业,快快活活度个晚年。我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疑,不是更好吗?”
石守信等齐声说:“陛下给我们想得太周到啦!”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递上一份奏章,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辞职。宋太祖马上照准,收回他们的兵权,赏给他们一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到各地去做节度使。
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杯酒释兵权”(“释”就是“解除”)。
过了一段时期,又有一些节度使到京城来朝见。宋太祖在御花园举行宴会。太祖说:“你们都是国家老臣,现在藩镇的事务那么繁忙,还要你们干这种苦差,我真过意不去!”
有个乖巧的节度使马上接口说:“我本来没什么功劳,留在这个位子上也不合适,希望陛下让我告老回乡。”
也有个节度使不知趣,唠唠叼叼地把自己的经历夸说了一番,说自己立过多少多少功劳。宋太祖听了,直皱眉头,说:
“这都是陈年老账了,尽提它干什么?”
第二天,宋太祖把这些节度使的兵权全部解除了。
宋太祖收回地方将领的兵权以后,建立了新的军事制度,从地方军队挑选出精兵,编成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各地行政长官也由朝廷委派。通过这些措施,新建立的北宋王朝开始稳定下来。
2、以茶代酒
“以茶代酒”的典故最早出现在晋朝陈寿写的《三国志。韦曜传》里,“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已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 以当酒。”
公元252年,吴太祖孙权病死,传位于子孙亮,后宫廷政变,孙亮之兄孙休上台。孙休临终时,遗诏儿子做接班人,任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为"顾命大臣",辅佐幼主。
哪知尸骨未寒,两位"顾命大臣"嫌孙休儿子太小,废太子孙和的儿子,改立23岁的`"长君"孙皓为帝,他是孙休的侄子。孙皓初立时,抚恤人民、开仓赈贫,后变得专横残暴、终日沉浸于酒色从而民心丧尽。孙皓不知感恩戴德,上台不到3个月就要了这两个“顾命”的命,因为,他听说这二位见他性情粗暴又好酒色,流露出了一些后悔立他为君的意思。
其实一点不错,这孙皓就是一个好酒之徒,经常摆酒设宴,群臣作陪。他的酒宴,一整就是一天,而且有一个规矩:每个人以七升为限,不管你会不会喝,不管你能不能喝,甚至不管这酒是不是进了肚子,七升酒是必须见底的。如果按照现在的度量衡,一升酒有二斤,那就是14斤了,白水也会喝爆肚皮的。可是陈寿的《三国志》是这麽记载的,这里照抄无误。
群臣中有一个人叫韦曜,酒量只有二升,真难为他了。就算他的嘴是个大漏勺,也漏不掉这麽多啊。孙皓是个暴君,说一不二,动辄杀人,但是对韦曜却格外照顾,看着他喝不动了,就告诉人悄悄给他换上茶,这韦曜是何人?他原来是孙皓的父亲南阳王孙和的老师,也就是太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地位相当特殊。而且当时韦曜正奉命写孙河的回忆录,孙皓还指望着他在里面美言自己几句呢,当然也不想看他一个人喝不下酒搅了大家的兴,就偷偷使出这”以茶代酒”的一招。
可惜,耿直磊落的韦曜碰到的是个嗜酒如命,贪图享受的平庸幼稚糊涂之主。孙皓竟把宴会演变成了"过家家","皓每于会,因酒酣,辄令侍臣嘲虐公卿,以为笑乐。"韦曜认为这样下去,"外相毁伤,内长尤恨",彻底堕落的孙皓不听韦曜的劝阻,最终,孙皓被惹火了,公元273年,孙皓把他打入天牢,不久被处死。
这样一个暴虐的君主,当然不能治好国。280年,吴国为西晋所灭,孙皓也做了俘虏,被遣送到了洛阳,受封的爵位是“归命侯”,比早先被俘的蜀王阿斗的爵位”安乐公”还要低!这个残暴无能的家伙苟延残喘了四年,病故洛阳,时年42岁。
酒的历史典故 篇8
典源出处
《汉书・楚元王传》:“初,元王敬礼申公等,穆生不嗜酒,元王每置酒,常为穆生设醴(li)。及王戊即位,常设,后忘设焉。穆生退曰:‘可以逝矣!醴酒不设,王之意怠,不去,楚人将钳我于市。’称疾卧,申公、白生张起之曰:‘独不念先王之德与?今王一旦失小礼,何足至此!’穆生曰:易称“知几其神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先王之所以礼吾三人者,为道之存故也,今而忽之,是忘道也。忘道之人,胡可与久处!岂为区区之礼哉。’遂谢病去。申公、白生独留。王戊稍淫暴,二十年,为薄太后服私奸,削东海,薛郡,乃与吴通谋。二人谏,不听,胥靡之,衣之赭衣,使杵臼雅舂于市。”
释义用法
汉高祖刘邦分封其弟刘交为楚元王,刘交少时与鲁地穆生、白生、申公一起学诗,刘交封楚王后,以穆生、白生、申公为中大夫,很尊重他们,因为穆生不饮酒,每次宴会,都特地为穆生准备甜酒。及到其子刘戊继位,渐渐忘了为穆生备甜酒。穆生说,可以离开了,不备醴酒,王已无尊敬之意,不去,会把我钳在市上。申公、白生不愿走,穆生自己称病离去。后来申公、白生谏阻刘戊谋反,刘戊不听,将两人锁在一起,罚他们在市上舂米。后以此典指人明事见机,全身远祸;也以“置醴”等指受到礼遇。
用典形式
【市钳】金・元好问:“瓢饮不甘颜卷乐,市钳真有楚人忧。”
【置醴】宋・刘筠:“食鱼齐上客,置醴汉元王。”宋・陈师道:“向来置醴蒙殊遇,此日弹冠愧少留。”
【申公钳】宋・陆游:“方逃申公钳,已取卞和刖。”
【忘设醴】宋・辛弃疾:“暂忘设醴抽身去,未曾得米弃官归。”清・严启煜:“岂类穆生忘设醴,自伤伍员久吹箫。”
【畏楚钳】宋・陆游:“老人本是山中客,扫迹无非畏楚钳。”
【楚人钳】宋・陆游:“拙宦虽无齐虏舌,早归亦免楚人钳。”
【穆生机】宋・苏轼:“寂寞申公谢客时,自言已见穆生机。”
【穆生醴】宋・苏轼:“哀哉若鱼竟坐口,远愧知几穆生醴。”
【楚筵辞醴】唐・杜甫:“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
【穆逃楚难】唐・李白:“穆逃楚难,邹脱吴灾。见机苦迟,二公所 。”
【古人称逝矣】唐・杜甫:“古人称逝矣,吾道卜终焉。”
酒的历史典故 篇9
孙皓在内杀美女,在外杀大臣,没有理由没有原因,就看他的.心情。孙皓杀人的方式很多,剥人脸皮,挖人眼睛,多种多样,残酷至极。
中书令(帮助皇上在宫廷处理政务)贺邵因为中风,不能说话,也没有办法上朝。孙皓怀疑他装病,命人严刑拷打,割断他的头,烧成了灰。
大臣王蕃在宴会上喝醉了,孙皓怀疑他作假,先送走他,又召见他。王蕃这个人好面子,不希望自己失态,在孙皓面前强装镇定。孙皓看他举止正常,认定他是装醉,立即处斩。然后,孙皓率群臣出宫登到山上,命令亲信扮成虎狼,把王蕃的人头抛来抛去,最后人头完全粉碎。
酒的历史典故 篇10
贵妃醉酒
贵妃醉酒历来被公推为中国传统四大美人图之一。在此次酒局中,杨贵妃美中见醉,醉中见美,与太监宫女们演了一出好戏。这是十大酒局中唯一的美人酒局,而且是唯一以女子为主角的酒局,所以不可不选。
却说这天傍晚,皇宫院内凉风****,皓月当空。唐玄宗与杨贵妃本来相约在百花亭品酒赏花,届时玄宗却没有赴约,而是移驾到西宫与梅妃共度良宵。良辰美景奈何天,虽然景色撩人欲醉,杨贵妃也只好在花前月下闷闷独饮,喝了一会不觉沉醉,边饮边舞,嘴里念叨着“李二郎你枉为人君,说话不算数……” 万般**,此时竟难自排遣,加以酒入愁肠,立时便醉。一时**萌动不能自持,竟至忘乎所以,面对高力士等一干太监宫女,杨贵妃频频作出种种**猥亵状,倦极才怏怏回宫。
《贵妃醉酒》是出著名的京戏。据说《贵妃醉酒》最早的版本是昆曲。原曲目中杨贵妃大醉后自赏怀春,轻解罗衣,春光乍泻。当然高力士们不解这种风情,倒也无伤大雅。后来梅兰芳同志亲自出手,以霹雳手段对这部作品做了“去污化处理”,所有少儿不宜内容统统被切掉了。于是,《贵妃醉酒》也就从当初的**变成了今日8岁以上孩童也可观赏的.正剧。
酒的历史典故 篇11
贵妃醉酒历来被公推为中国传统四大美人图之一。在此次酒局中,杨贵妃美中见醉,醉中见美,与太监宫女们演了一出好戏。这是十大酒局中唯一的美人酒局,而且是唯一以女子为主角的酒局,所以不可不选。
却说这天傍晚,皇宫院内凉风习习,皓月当空。唐玄宗与杨贵妃本来相约在百花亭品酒赏花,届时玄宗却没有赴约,而是移驾到西宫与梅妃共度良宵。良辰美景奈何天,虽然景色撩人欲醉,杨贵妃也只好在花前月下闷闷独饮,喝了一会不觉沉醉,边饮边舞,嘴里念叨着“李二郎你枉为人君,说话不算数……”万般春情,此时竟难自排遣,加以酒入愁肠,立时便醉。一时春情萌动不能自持,竟至忘乎所以,面对高力士等一干太监宫女,杨贵妃频频作出种种求欢猥亵状,倦极才怏怏回宫。
《贵妃醉酒》是出著名的.京戏。据说《贵妃醉酒》最早的版本是昆曲。原曲目中杨贵妃大醉后自赏怀春,轻解罗衣,春光乍泻。当然高力士们不解这种风情,倒也无伤大雅。后来梅兰芳同志亲自出手,以霹雳手段对这部作品做了“去污化处理”,所有少儿不宜内容统统被切掉了。于是,《贵妃醉酒》也就从当初的xx变成了今日8岁以上孩童也可观赏的正剧。
酒的历史典故 篇12
话得从头说起,公元252年,吴太祖孙权病死,其子孙亮继位,由干后宫政变,孙亮之兄孙休上台,到孙休临终时,遗诏儿子继位,任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为“顾命大臣”,辅佐幼主。
荒淫、残暴、滥杀,孙皓的罪恶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罄竹难书。相貌堂堂的好青年怎么就变成一个恶魔了呢?有人分析,这是他小时遗留的恐惧种下的`祸根。父亲当了太子,后被废又被杀。全家的境况急转直下,从天堂跌到地狱,他从小颠沛流离、担惊受怕,尝尽世态炎凉。而对他家下毒手的,又是血缘最近的亲人,心中的仇恨无以言说。
他戴上了面具,小心翼翼,实际灵魂已扭曲变形,变得乖张暴戾。等他掌握生杀大权,能呼风唤雨,曾经压抑的愤怒终如火山爆发,有悖常论的疯狂,才能让内心得到发泄和满足。
酒的历史典故 篇13
西晋末年,中原经过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后,北方大片土地落入胡人之手。北方士家大族纷纷举家南遣,渡江而南的占十之六七,史称“衣冠渡江”。
南渡后的北方士人,虽一时安定下来却经常心怀故国。每逢闲暇他们便相约到城外长江边的新亭饮宴。名士周 叹道:“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在座众人感怀中原落入夷手,一时家国无望,纷纷落泪。为首的大名士王导立时变色,厉声道:“当共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众人听王导这么说,十分惭愧,立即振作起来。
这里的江河之异,是指长江和洛河的区别。当年在洛水边,名士高门定期聚众举办酒会,清谈阔论,极兴而归,形成了一个极其风雅的传统。此时众人遥想当年盛况,不由悲从中来,唏嘘一片。王导及时打消了北方士人们的消极情绪。这便是史上非常著名的新亭会。后世咏叹国破家亡的.诗词歌赋里常常见到的“风景殊异”、“新亭会”、“江河”,就是来自此次新亭会。
这次新亭酒会对东晋政权的建立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北方士人是组成东晋司马睿政权的重要力量,此次酒会上王导打消了众士人的萎靡颓废之态。后来,众士人团结起来,使东晋政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很快建立起来。名相王导也被时人称为“江左自有管夷吾(管仲)”。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39-838.html酒的历史典故
相关文章:
写读后感的二年级作文01-13
描写青春的励志经典名言10-19
形容气势大的二字词语09-28
初一写景作文09-20
运城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专升本能去大同大学吗08-27
荷塘月色的摘抄笔记09-27
“全民反诈在行动”宣传月活动总结07-20
房地产广告合同08-15
运动会方阵策划书10-11
代办委托书07-16
大学生简历的通病有哪些12-14
世界足球日广播稿12-14
店铺周年庆邀请函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