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课程特点;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0-0298-02
1 引言
组织行为学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学生学好管理类专业课的基础,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各管理专业课的学习,因此,做好该课程的教学工作,让学生理解并牢固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理论知识、学会应用是各组织行为学教师和学者一直研究的课题。
2 组织行为学课程特点
作为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这门课程有以下特点:
2.1 综合性
从内在构成来看,组织行为学跨越了多个学科,融合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从研究对象看,包括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以及外部环境与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几个方面的知识。
2.2 权变性
组织行为学以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为研究对象,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千变万化,组织的类型也千差万别,因此,组织行为学主张根据不同情景采用不同的理论及管理方式。
2.3 应用性
组织行为学并非一门简单的理论学科,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学诸多学科中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它的很多研究结论都可以直接应用于具体的组织管理实践中,其应用好坏直接关系到组织的业绩。
3 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措施
本文从教师自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四方面来阐述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措施。
3.1 教师自身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另一方面自身也应当具有相当的实践应用能力。近年来由于高校学生扩招,教师规模扩大,承担教学的老师以年轻教师居多,他们通常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学科的系统性不强,知识面较窄,缺乏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实践能力较弱,这些都对组织行为学课程的讲授形成障碍。由此,教师后续的学习和教育成为必然,教师应在学习中弥补自身的不足并探究新的组织行为研究思潮和发展方向以完善自身知识体系。
学校也应该为教师的再教育提供支持和帮助,比如可选送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派往国外进修学习深造,以加强其理论修养;另外,也可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积极探索“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有效途径,鼓励教师多接触实际,可采用到企业挂职锻炼、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
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并日益丰富和发展的课程,其学术流派思想很多,观点也比较复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有针对性,应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比较成熟的理论学派,同时也要根据理论认识的发展,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另外,为了避免与管理学等先修课程相关内容的重复,还应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如对于激励部分,教师应重点讲解学生以前未学过的激励理论,并通过案例教学等方式教会学生对激励理论的综合应用能力;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组织行为学是从西方传入我国的一门科学,应结合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情设计教学内容,解决好教学内容的本土化问题。
3.3 教学方法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为了切实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可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建立分析组织的思维框架,让学生认识自己和认识他人,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促进他们内在素质的提高。
(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属于讨论式或主体性教学模式,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揭示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互相评价方案,以开拓思路、积累经验、提高能力。在组织行为学授课中引入案例教学,根据课程内容组织学生围绕专题进行案例讨论,将工商企业经营的背景和组织管理的资料引入课堂,通过结合组织行为学中相关理论的分析和讨论,运用组织行为学的方法和技术,使学生体会丰富多彩的管理情景,产生丰富的设想和创意,树立管理权变的理念,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组织行为学课程理论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组织处理能力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团队学习。
采用团队学习的方式,以学习小组的表现作为评价每个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分基础。具体来说,是把学生分成5-7人的案例小组,要求他们以小组的形式完成指定案例分析工作,同时要求学生自行进行组内工作分工,每人承担一项独立的工作,每个案例小组完成案例分析,提交PPT和案例分析报告,并进行现场陈述和答辩,教师根据小组案例分析报告和现场答辩情况给予团队基本分,然后再根据每个人工作表现酌情进行加减分。因此,只有小组的团队成绩高,每个成员的分数才能高。对于大部分已经是独生子女的这一代大学生,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增强每位学生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同时还能培养和锻炼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实际上,团队学习不仅限于案例分析,在课堂上的小组讨论以及课后的实践调查等方面,学生都可以团队方式进行学习。
(3)个性测试。
青年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对认识和评价自我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急迫感,他们自我认识和评价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大大提高,因此,开展个性测试等与课程紧密相关的课堂实践环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他们自我反思。
(4)管理游戏。
管理游戏是一种较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案例教学法相比较,管理游戏更生动具体。管理游戏法因游戏的设计使学生在决策过程中会面临更多切合实际的矛盾,决策成功或失败的可能性都同时存在,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运用有关的组织行为理论与原则、决策力与判断力对游戏中所设置的各种情况进行分析研究,采取有效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争取游戏的胜利。例如,在讲完决策之后,我们给学生做了寒带冬季野外生存游戏,让学生理解个体决策和群体决策的差异,并引导学生树立团队合作精神。管理游戏让学生在参与游戏中掌握了理论,学会了方法,学习效果显著。
(5)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一种模拟训练方法。角色扮演的情境具有拟真性,由学生扮演某种任务的角色,要求扮演的学生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认知自发地投入,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所扮演角色的感受与行为,以发现及改进自己的工作态度与行为表现。采用角色扮演法时,扮演角色的学生数量有限,其余学生则要求在一边仔细观察,对角色扮演者的表现用“观察记录表”方式,对其姿势、手势、表情和语言表达等项目进行评估,以达到教学的效果。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从理论和实际两个角度去分析人们在管理工作中会怎样或该怎样说和做,同时表演者也在互动和沟通中体验到管理的困惑和乐趣。
3.4 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是否合理关系到能否全面正确地评价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应用能力,建议可采用闭卷笔试、课后作业、课堂作业和到课率等综合的考核方式检测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真实能力。
4 结论
总而言之,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深化教学内容改革、采用多样教学方法、实行综合考核方式,顺应时代,不断摸索,不断改进,不断创新,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会越做越好。
参考文献
[1]刘力纬,赵洱岽,余顺坤等.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07,(7).
组织行为学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创新能力 组织行为学 教学 STPR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1“组织行为学”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及其教学存在的问题
“组织行为学”作为现代工商管理教育中重要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以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等学科为基础的边缘性学科。它从个体、群体、组织三个层面对组织行为进行研究,用于帮助管理者提高对组织内人的行为的预测、协调和控制能力,最大程度地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发挥人的工作潜能,从而更有效地提升组织绩效、达成组织目标。该课程教学目标不仅是传授管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管理人员所必备的技能。因此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既应该立足理论重点,又要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知识转换成学生有效的实际技能,将课程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进行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提高自主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品质、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进而培养学生走向社会后对社会和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但目前高校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课堂教学方法传统,单纯依靠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灌输式的讲授,不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二是试验教学、实践教学比重低,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导致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弱,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教学模式单一,案例教学未能起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也未能充分利用网络教学来激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四是考试制度设计存在弊端:考试方式不灵活,局限于闭卷或开卷考试;平时成绩所占比重少,甚至没有。
2“组织行为学”STPR创新教学模式的理解
STPR教学模式改革思路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以学生为主体(Student)、以团队合作学习为特征(Team)、以参与式为核心(Participation)、以探究式教学为形式(Research),取其每个关键词的第一个大写字母,将其概括为“组织行为学STPR教学模式”。
2.1 “以学生为主体”的角色定位
“组织行为学”的教学改革是以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集中体现在教学角色的转变:在教学和学习活动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发挥着学习主体的作用;教师作为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发挥着主导作用。充分体现了“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知识是主动建构”的现代教学理念。
2.2团队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目标一致与知识、资源共享是团队学习的基本特征。实际运作中,当个人目标最大限度地与团队目标同步时,必然会推动团队学习的进程。同时,通过一定的规则和激励措施达到知识与资源的共享,可以培养成员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团队智慧超过个人智慧的总和。此外,在团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思辨能力、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等。
2.3参与式教学,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与成长
参与式教学又称为亲验式、互动式教学,即让学习者自主、自愿参加到对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中,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参与式教学突出的优点表现在可以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实战能力,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并促使学生充分理解人力资源管理在现实中的复杂性、变化性、多样性等属性,从而实现提高自我,并采取行动改善现状。同时,参与式教学在实践过程中也创造了师生良好互动的氛围。
2.4探究式教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作为学习者,并非完全被动接受知识,而会主动地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与加工。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可以借助案例研讨、辩论赛、企业经营沙盘、情境模拟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收集资料和信息,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主动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组织行为学”STPR创新教学模式的主要教学方法
3.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目前世界工商管理课程教学的必要教学手段,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环境和创新技能培养三个部分。
首先,在教学课程设计上,要注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程案例的设计应当结合中国社会文化及企业特征,以学生周围及企业的社会热点,使学生能够将“组织行为学”理论和案例及社会现象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诊断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了增加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向学生说明,案例分析没有标准答案,只有理论的应用及联想。
其次,在课堂组织上,营造民主、竞争的创新环境。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在“组织行为学”案例教学中采用无领导小组活动模式,为学生创造性才能的发挥提供实验的园地,最终“能力强、思维素质高、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具有创新才能”的学生会成为每次小组活动及报告演示的主要发言人。
最后,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创新技能主要包括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两个方面。发散性思维要求学生在案例分析中,通过“头脑风暴法”扩大思考的范围和领域,为案例分析及创新解决方案的形成提供广泛的思路。集中性思维教学要求学生在案例报告中,能够结合案例内容,对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技术进步、市场竞争及消费行为进行深入分析,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
3.2 PBL教学
PBL教学始于上世纪50年代美国的医学教育,是由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或者师生合作提出问题,以问题为焦点组织学生进行调查和探究,从而让学生了解问题的解决思路与过程,灵活掌握相关概念和知识,从中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最终形成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PBL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包括:(1)建立任务机制,任务将以小组的形式开展。(2)设置问题,各小组从“组织行为学”的教学内容中,挑选出小组感兴趣的内容,此内容即作为PBL教学中的问题。(3)授课―解决问题,各小组按进度安排分别进行授课,即PBL教学中的问题解决过程。(4)打分―呈现任务完成结果,由每组为自己的小组成员赋分,作为其PBL教学中的成绩。(5)学生反馈,学生完成PBL教学模式的问卷调查,写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在设计PBL教学模式的问卷调查时,应注意将问卷设计成半封闭式的,即问卷由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构成,主要了解学生对PBL教学的感受、态度和期望。此外,还应加强学生的参与度。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分组,有效优化学生的分组结构,对小组内部进行实时监控,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提高小组成员的协调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提高全员的参与率。
3.3 “双主”网络教学
“双主”网络教学指的是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网络教学模式,其核心是建构主义理论,并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平台。当今,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在教育领域的深层次运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师生关系;建构主义理论进一步论证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可能性;信息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双主”网络教学非常有利于创新能力和创新新思维人才的培养。
“双主”网络教学的主要因素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及教和学的支撑平台等方面。具体操作路径为:(1)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进行内容的选择。(2)进行教学设计,编制多媒体教学软件,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3)学生获取知识,接受并形成自己的知识。此外,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资料的查询与检索(4)学生可以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与同学进行学习讨论或寻求帮助。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媒体之间都存在着交互,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主动性,同时也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4教学评价体系设计
对学生的评价也影响着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与考核方式也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必然要求从源头上改变对学生的评定方式。首先,对考试的题型和内容进行改革,使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其次,应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提高平时作业与课堂讨论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最后,应该采取灵活的考试方式,如科研论文、调查报告、案例分析报告等多种形式。
这种考试评价制度的优点有:第一,可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课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注重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引导学生由过去的“学习、考试”型向“学习、思考、研究、创新”型转变,以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本文为河北省高等学校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组织行为学》 STPR教学模式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YGH2011003)
参考文献
[1] 郭颖梅.基于STPR模式的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J].管理观察,2009(6).
[2] 陈向明.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参与式方法培训指南[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 郭向勇.“双主”网络教学模式的师生角色定位与作用[J].电化教育研究,2002(7).
[4] 钟曼丽.“组织行为学”案例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5] 高志华,杨绍清,李建明.PBL教学模式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11(6).
[6] 孙铁邦.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科学咨询,2010(19).
[7] 杜晶晶.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组织行为学教学方法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2(1).
组织行为学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能力培养;组织行为学;教学模式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一方面,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直接得益于管理学科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成果,“组织行为学”课程是在融入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学科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高度的跨学科的综合性;另一方面,组织行为学基本观点的形成均是建立在大量翔实、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因此在教学中,既应该立足理论重点,又要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大学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人单位提出了更高的择人标准,尤其希望学生具备较好的实践操作能力,能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由此,在《组织行为学》教学模式改革中,需要课程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作为教育重点。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难点分析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的具体难点有:首先作为管理学科,定量的知识内容较少,教学的目的主要在于灌输组织行为学中相应的管理理念,单一的理论讲述比较空泛,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学习。其次,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使得本门课程在国际先进理论上的借鉴,必须通过“本土化”的过程才能吸收利用,在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因其对本门学科的认识浅显,故吸收利用存在很大的难度。再次,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教学环境受限,很难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二、基于大学生能力培养的“组织行为学”教学模式改革目标和培养重点
(一)“组织行为学”教学模式改革目标
针对本课程的学习难点,课程建设应强化“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坚持“理论教学模拟实践教学社会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使《组织行为学》课程教育符合当前高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方向,有助于创新型管理人才的培养。
(二)基于大学生能力培养的“组织行为学”教学模式培养重点
课程以大学生能力构建为中心,重点培养大学生的自治管理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1.自治管理能力。所谓自治能力,即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大学时代是人的个性心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又叫“心理断乳期”,心理问题多而复杂,据调查,20%~30%的大学生中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大学阶段是学生提高各种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关键阶段。大学生在此期间的心理状态是影响其目标达成及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相对于消极的心理状态,积极的心理状态更有利于大学生确立目标、修正学习行为,最终达成目标,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自治能力非常必要。
自治能力培养内容包括:正确进行个性分析,充分认识自我,帮助学生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培养和塑造自己健康的人格;了解大学生进行学习和交际的动机,帮助其确立正确的动机;提高忍受挫折的能力,正确看待冲突;通过讲授各种激励理论,进行适当的激励,使学生积极投人现实的学习与生活中。
大学生应积极运用可得资源,进行适当的自我定位,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渐形成对自身的全面评价及清晰的自我认知,并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学习、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有意识地培养自信心,同时应掌握科学的自我宜泄方法,增强情绪调节能力。
2.研究能力。强调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要面向过程,将概念原理等产生的起因(或前提)和研究过程展示给学生,并引导学生的思维发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动机,增强学生自己参与知识积累和应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基础理论、实验教学与研究训练”强调研究性教学的特点,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要面向过程,将概念原理等产生的起因(或前提)和研究过程展示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
3.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教学中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以团队形式进行课后实践,采用课外调查访谈搜集案例;另一方面帮助学生组建科研团队,鼓励学生踊跃参与校内外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三、基于大学生能力培养的“组织行为学”教学模式实施要点
在教学过程中,将培养学生理论素养与学生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紧密联系起来,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强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此探讨教学方法合理选择以及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具体来讲,教学实施要点包括:
(一)提倡研究性教学理念
研究性教学是基于强调理论形成过程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在教学层次上,既注重“三基”教学(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和完整的理论体系,又兼顾学科前沿;既系统全面讲解西方管理理论知识和发展趋势,又结合实际进行分析讨论。在教学内容上,立足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在教学形式上鼓励学生参与SRP项目的申请和研究,吸纳部分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项目的研究等,提高他们的学术兴趣和研究能力。
(二)教学方法要不断改进,形成现代化立体教学体系
本课程的教学应采用多媒体、电子信息化教学手段,并且教学方法已经从最早的老师单向讲课,变为授课、录像、案例分析、同学讨论、个人和小组的报告、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采用由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启发式、互动式和案例法、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共同构成的教学体系。
(三)加强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建设
优化学术梯队结构,借助高校教师培养计划,逐步壮大师资队伍,提升科研和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成长,不断提高任课教师的素质。
(四)开展学生素质拓展训练
近年来拓展训练由最初单纯的体能训练、生存训练扩展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其最本质的内容与组织行为有密切的关系。如远足露营、登山、攀岩、野外定向、户外生存、跳越、室内游戏等,在这些形式的活动中,学生可以运用到组织行为学中的许多知识,如:激励自己和他人、团队合作、团队管理、沟通、决策、冲突处理等。
参考文献:
[1] 曹蓉,王强.提高心理素质,加强自治能力-“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11):25-26.
[2] 彭维文.“组织行为学”教学与大学生网络交际教育[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48-49.
[3] 隆意.《组织行为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12):22-25.
组织行为学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教学方法;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2)01−0043−0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就业模式的市场化,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也在与时俱进。强调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的传统大学生能力观已远远适应不了当代社会的需要。一方面是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招不到人。这样庞大的供需缺口也给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培养社会认可的毕业生?国内学者采用多种方法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了研究,构建了各种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包含满足社会需求、体现自身价值的技能、理解力和个体特质的组合[1]。由于研究视角和重点各不相同,结论莫衷一是。但从用人单位来看,他们往往最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尤其是责任感、敬业精神、吃苦耐劳、诚实正直等品质[2]。这些结论给了高等教育启示,在培养职业素质、业务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创新能力之外,也不能忽视大学生的价值观与品性素养的培养。作为高校经管类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组织行为学无论从课程体系设计还是教学方法选择上,能给出当代大学生能力培养一个重新审视和反思的空间。
一、大学生能力培养与组织行为学教学
组织行为学是高校经管类学生必修的一门核心课程,主要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它的根本目的是要使学习者获得一种对组织中人的行为和态度的解释、预测和控制的能力,并利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由于开课时间大多在本科一、二年级,这一时期正是学生热衷于思考人生和未来的阶段,是自我意识充分觉醒和发展的阶段,对于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和愿望,也正是进行教育引导的良好时机[3]。组织行为学的相关内容如人格、情绪、价值观、团队等为当代学生认识自我、加强人际交往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引导和现实规划。
同时,组织行为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和体验性都很强的课程,它把生活中的一些“常识”用系统、科学化的方法展现给读者,鼓励学生摆脱直觉的观点,学会系统地分析人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也是自我行为反思和分析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组织行为学的教学目标,不仅是传授管理知识,而且还要训练管理人员所必备的技能[4]。通过学习组织行为学,学生的自治管理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都能得到锻炼与提高,甚至可以说,这门研究“人”的课程直接决定了所有先进的管理观念和方法在实践中应用的效果。
二、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的难点
如同许多管理学科课程特点一样,组织行为学的定量知识内容较少,单一的讲述比较空泛,容易陷入到灌输组织行为学中相应管理理念的窠臼中。怎样系统地整合这些知识,让学生克服偏见,习得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结论,是一个难点。事实上,讲授像组织行为学这样的学科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克服许多人的一种“这都是普通常识”的观念。
其次,组织行为学体系完全是建立在西方管理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带有相当强的西方文化烙印,比如说一些经典理论的辩证理解,对学生的知识吸收起着很大的限制作用。因此,如何把组织行为学教学内容与我国国情、文化嫁接,一方面让学生把握整体理论体系、接触理论前沿热点;另一方面让学生能联系实际,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是考验老师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的重要课题。
再次,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强调人际互动的课程。管理中一切牵涉到人的问题,如员工的激励、领导、行为的控制、预测等都与组织行为学的内容有关。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程的现实指导意义,就需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掌握并实践这种互动性。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环境限制、学生评价体系导向等又很难做到完全开放式与互动式教学。因此,要想真正提高组织行为学教学质量还需要从教学模式到评价体系的一系列变革。
三、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组织行为学教学方法改革
鉴于组织行为学的课程特点和教学要求,如果只是简单地将管理理论、概念、技术、方法和手段作为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更难达到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因此,传统的填鸭式、讲授式和接受式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教学需要,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多元化的今天,可以借助电子信息化的先进教学手段,运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一)心理和行为测试
借助一定的测量工具进行心理和行为测试,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方式之一。在寓教于乐的同时,能引起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反思,教学生学会分析诊断的技巧。组织行为学内容的心理学部分也为开展心理测试提供了大量素材,如人格特质、兴趣、能力、价值观、需求层次等等。
通过心理测试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衔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了解自我,明确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同时增强对于自己和他人行为的辨识能力,更好地进行自我控制与人际互动。在课堂实践中,MBTI人格测试、情商测试、选择性知觉测试、价值观测试、决策风格、领导风格测试等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利用已有实验室测评软件或各种测评工具,不断更新和扩充测试内容,也能保证测试作为有效的课堂辅助手段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
(二)团队练习
团队练习也是组织行为学教学中可采用的一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就是把学生分成若干个相对等额的小组,要求他们以团队的形式分工协作,完成老师指定的各种任务,如案例讨论、课堂陈述、团队游戏等等。团队本身就是组织行为学群体部分需掌握的内容模块,以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的课堂教学,一方面使得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紧密衔接,另一方面也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与集体荣誉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锻炼他们的沟通协调能力,同时加强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思辨能力、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训练。每学期伊始,我们都会把学生分成若干团队开展各种练习,如利用小组推选出来的代表进行课堂陈述、拾荒游戏、案例分析与讨论等,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对学生的日常评价体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深度交流。一学期下来,同学之间的关系、成员的团队意识、思辨能力等都有显著提高。
(三)情景模拟
情景模拟教学要求围绕某一组织行为学问题,尽可能人为创造某种组织管理活动的仿真环境,让学生扮演其中的各种管理角色,身临其境,从中学习和运用组织行为学的知识及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一目标[5]。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学生在模拟的管理情境中切身体会到组织行为学中的各种抽象概念、理论基础,使学生形成针对不同管理情境的反射式管理思维,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了解行为与组织管理的复杂性,为将来具体开展工作做好心理准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围绕组织行为学的课程内容开展冬季野外生存、招聘过程的知觉偏差、沟通障碍等情景模拟,学生的反馈非常积极,表现出了对课程极大的兴趣,也提高了老师的授课热情,有效地推动了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四)案例讨论
案例教学成为工商管理教育中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组织行为学实践性、应用性的学科特点更决定了案例教学在这门课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案例分析的频数,小到课堂练习中的情景案例讨论,大到规范化的案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在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管理学科的权变性特点,案例讨论应秉承开放式的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积极讨论,鼓励观点各异,甚至鼓励建设性争论。在每次学生做完案例报告之后,教师需要进一步对案例做出详细的分析和讲解,对已有知识点进行总结及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五)多媒体手段的运用
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授课是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模式。由于组织行为学课程内容的多元化,更需要借助多媒体手段扩充授课内容,综合运用视频、图片、电影片段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如知觉一章,我们准备了大量的心理学图片,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常识蕴含的组织行为学要义。领导一章,我们结合领导案例视频,让学生融入其中,这样甚至比一般的案例讨论更生动、更形象、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我们鼓励学生在课堂陈述时运用多媒体手段,锻炼了他们的多媒体制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四、多元化教学方法使用的注意事项
首先,以上无论是亲验式、交互式还是研讨式的教学方法,都是在正常教学手段之外的补充,是在已有知识点掌握基础上的深化和拓展,不可本末倒置,一味拘泥于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而忽视本应掌握的教学内容,使得主题过于分散,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不牢。
其次,这种教学模式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案例分析还是团队游戏,老师的作用不是抽身解脱,而转变为训导员、控制者的角色,在任务开始前提前布置作业,在任务进程中控制进度节奏,及时解决学生的争论与疑虑,在任务完成时总结提升,为学生做进一步的启发。既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原创性的观点,又需要把课堂讨论与上课内容紧密衔接。这对授课老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老师需要在平时积累大量素材,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应变能力,使得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多元化教学方法能真正发挥作用。
第三,要加强案例库建设。案例教学能否发挥应有的效用,案例选取的质量起着关键作用。由于我国的管理学体系大多从西方嫁接而来,案例的适用性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组织行为学教学来说,案例库的建设也是提升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或课题组应重视案例库的完善与更新,或利用现有的国外案例进行改编,或组织教师自行编写,使得教学过程得以持续开展,教学手段真正发挥实效。
最后,改变学生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评价也影响着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6]。传统的记忆式闭卷考试实质上只是对学生知识复述能力的考核,是在填鸭式、讲授式教学方法下长期形成的结果。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必然要求从源头上改变对学生的评定方式。提高平时作业与课堂讨论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改变根据一次考试结果评定学生综合表现的考核模式。同时对考试的题型和内容进行改革,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使得命题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科学的评价体系与考核方式也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五、结语
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组织行为学教学方法是满足时代对当下大学生要求的一种新的尝试,它并不是简单地摒弃传统的板书理论教学方式,而是在原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手段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并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效果也在实践中得到了肯定与支持。当然,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始终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真正贯彻并有效推行这种教学方法还需要学校相关配套体系的支持,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关注。
参考文献:
[1]王培君.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研究综述[J].教育与职业,2009(11):20-22.
[2]王静波,刘善仕.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的认知及其对素质教育的启示[J].现代大学育,2003(5):58-61.
[3]徐华.基于引导大学生自我发展的组织行为学教学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77-79.
[4]高晓芹.组织行为学教学方法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5):87-90.
[5]侯二秀.情景模拟教学法在组织行为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2009,18(2):88-101.
组织行为学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 绩效 内部控制 企业层面控制 人力资源控制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规律,以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从而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组织行为学理论重点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系统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从组织行为学在银行业中的应用来说,其目的是为了提高绩效,健全内部控制建设,使得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更加完善有力,从而促进银行实现自身的发展战略。
本文所称绩效,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为落实监管要求和自身发展战略,通过建立考评指标、设定考评标准,对考评对象在特定期间的经营成果、风险状况及内控管理进行综合评价而产生的成绩和效果的体现。绩效不仅体现在员工,也体现在员工所在部门,当然,最终必然体现在整个银行。
内部控制在本文是指银行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皆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它的目标是合理保证银行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内部控制分为企业层面控制和业务层面控制两大类。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中规范了与内部环境直接相关的控制有五个方面,分别是组织架构控制、发展战略控制、人力资源控制、社会责任控制和企业文化控制。本文将针对其中的人力资源控制和企业文化控制做相关风险控制分析。
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的剧烈变化,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型商业银行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由此带来的压力,不仅体现在组织外部的环境方面,也反映在组织内部的管理中。科学地掌握和运用组织行为学的激励理论,对于调动员工潜在的积极性,完善银行的人力资源控制和企业文化控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传统激励理论在银行内部控制中的体现和提升方法
传统的激励理论可以理解为需要理论,该理论通过对激励的核心内容――需要的探讨,寻求影响组织成员动机、行为和目标的内在要素,从而为激励措施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下文结合传统需要理论的主要构成理论,针对性的揭示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一)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层次发展模式,对于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需要的相对强度之间的关系要素做出了直观性的描述。尽管该理论并没有被普遍证实,但是从该描述得出的重大启示和指导作用可推,银行员工也存在着生理、安全、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的层次性满足需要。生理和安全属于低层次需要,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属于高层次需要。
目前国内中小型商业银行对于普通员工的激励,绝大多数还处于低层次需要的满足,对于员工的社会属性、尊重表达和自我实现几乎很少涉及。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小银行对激励制度规划的缺失;二是企业文化尚未建立、不健全或是形同虚设;三是经营单位高级管理人员推动乏力;四是经营压力较重而忽视了对员工高层次需求的关注;五是普通员工对高层次需求的诉求通道的不畅。
中小银行普遍有如下情况存在:一是认为提供适宜的工资、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各种福利,通过签订合理的劳动合同书、缴纳社会保险及建立良好的退休金制度就是对员工激励的较好体现,员工享受这些需求后,就应该按照组织统一安排来奋力工作,不应有其他非分之想。二是员工入职之后的激励、晋升等事项主要由较为单纯的经营业绩和组织考察来决定,有甚者更是存在权利层主观评判和暗箱操作等行为,鲜有体系化的制度可循。淡化了对管理水平、风险管控、合规文化和措施、发展转型以及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综合考虑。三是管理者往往忽视与员工之间的交往,漠视员工团队意识的培养和认同感教育。另外,对员工潜能和参与决策的积极性的调动也少见踪迹,而更注重的是对他们机械性的、程式化的操作能力的锻炼。从一定程度上看,这也是对于整体素质较优的银行员工资源的一种浪费。
笔者实践认为,在生理及安全需要得到较好保障的同时,关注员工职业生涯建设,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约束机制(诸如增加考核体系中对于员工创造力(如产品创新和流程优化等)和决策力的鼓励政策、考核经营单位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建设有竞争力的晋升及奖励政策),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多层次的缓和经营压力,增强管理者职业教育培训,建立良好的员工诉求通道,都会对提升银行整体绩效,有着意想不到并且意义深远的影响。
对需要层次理论的深入了解和应用,将使得人力资源控制中诸如人力资源激励约束制度不合理、人才流失等风险以及企业文化控制中缺乏积极向上的文化、企业缺乏凝聚力和竞争力等风险得到良好地修正。
(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该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三种:成就、归属和权利。有着成就需求的人渴望卓有成效地完成任务或达到目标,他们乐于干出一番事业,乐于挑战,愿意承担责任,喜欢表现,对于成功有强烈的渴求。有归属需求的人希望与人为伴、归属于某些群体。他们关心别人的感受,愿意做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有权利需求的人渴望控制其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喜欢施加影响,他们寻求领导岗位,喜欢与人争辩并健谈、直率,善于提出问题和要求。
每种需求的人正如作画用的颜料,各有所向。树叶通常要用绿色,太阳通常要用红色,天空通常要用蓝色。同样,在人力资源应用方面,如何将不同需求的人用在最适合的岗位和工作上,是中小银行管理中的短腿和不足。在现实工作中,通常的用人方式只考虑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和领导评价,对于深层次需求方面的设计、遴选和应用则较为薄弱。
对于一家银行来说,各方面需要的人都是有价值的,应该合理搭配。归属需要强的人有利于在组织中建立良好融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员工的身心健康和相互合作。不仅人资部门、工会、培训部门等协调性部门需要,每个职能单位最好都有这样的人员安排。成就需求强的人和权利需求强的人对组织也是必要的,特别是对于一些项目开发以及临时性的公关课题来说,有成就需求强的人的不懈努力,有权利需求强的人的有效组织、控制、协调、领导和施加影响,对于相关工作的顺利推进和绩效的产生不可或缺。
对成就需要理论的深入了解和应用,将使得人力资源控制中诸如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开发机制不健全以及企业文化控制中缺乏开拓团队、缺乏团队协作等风险得到良好地修正。
二、积极组织行为学在银行内部控制中的体现和提升方法
积极组织行为学由鲁森斯于2002年正式提出,强调对人类心理优势的开发与管理。与传统组织行为学将研究领域的重点放在解决组织内部管理矛盾的问题上所不同的是,积极组织行为学更关注于如何更有效地解决冲突、压力和工作倦怠;改进不良的态度和对组织变革的抵制;如何激励那些处于边缘状态的、缺乏工作动力的员工等。
组织行为学家根据鲁森斯等人对积极组织行为学的定义,研究证明符合积极组织行为学定义标准的最具代表性的积极心理状态变量,包括自我效能(自信)、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和情绪智力五个范畴,并证实它们能够直接影响领导效能和员工的工作行为、工作态压和工作绩效,并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整体绩效和持续性竞争优势。
同样,这对于研究和完善企业层面的控制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对于解决人力资源控制中诸如经营效率低下、开发机制不健全以及企业文化控制中缺乏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等风险给予良好地修正。
笔者将针对上述部分积极心理状态变量做出解读,揭示相关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一)更加注重加强员工自我效能建设
高的自我效能感通常会伴随高绩效表现。中小银行事多人紧,加之行业的特殊性,对人员基本素质的要求与一般行业相比更高。在员工的选拔及职业培训工作中应该更加关注员工的自我效能及相关潜质情况。
(二)促进员工对于希望的坚持
高希望者在面临困境时,社会适应性较好,同时还会尝试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银行管理者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员工对于的希望的坚持力,通过培训及综合考评等手段,对不同类型员工的坚持力实行阶段性的鼓励。
(三)倡导对员工情绪智力的关注
戈尔曼指出,个体在工作上能否取得成功与情绪商数和情绪能力关系密切,其影响是IQ的两倍。高情绪智力可以帮助银行掌握员工或客户的情绪,发生争议或有分歧时能妥善处理,进而实现工作目标,提升组织绩效。
参考文献:
[1]陈兴淋. 组织行为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78-96)
[2]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 高级会计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187-204)
[3]曾晖,赵黎明. 组织行为学发展的新领域――积极组织行为学[N].北京: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7(3)
[4]冯俊文,高广鑫. 积极组织行为学对员工绩效的作用[J]. 北京:企业管理,2012(4)
组织行为学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研究型教学;实践方法;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154(2011)06-0112-04
一、引言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稳定发展的一大重要课题,每年都有近30%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然而,与大学生“就业难”并驾齐驱的一个现象却是“用工荒”,许多企业面临招不到人或者招不到合适的人的困境。就业悖论彰显出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要,尤其在学生的能力培养、素质提升方面存在不足。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近日的《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10》指出,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高校毕业生的能力普遍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1]。大学生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在大学生知识积累、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高等院校许多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进行,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是有用的,但却不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热潮的兴起,许多高校开始引入组织行为学课程。组织行为学不仅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的主干课程,而且也是深受高校各专业学生喜爱的公共选修课程之一,该课程覆盖的学生面非常广泛。组织行为学主要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与心理规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理解、预测并控制组织中人的行为的能力。组织行为学不仅在教学上受到重视,而且形成了广泛的研究领域,包括激励、领导、决策、组织变革、组织文化等等,这些研究领域与学生的日常生活非常接近。因此,在组织行为学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他们身边有趣的组织行为现象,并对这些现象进行解读与分析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易于培养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型教学概述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更多地注重课堂讲授过程以及教材内容,这样的教学模式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勇于探究的学生[2]。因此,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研究型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高等院校的重视。早在200多年前,德国的洪堡就提出科研与教学并重的思想,提倡通过研究进行教学的实践。然而,直到20世纪末研究型教学才真正得到教育界的普遍重视。1998年,美国博耶委员会(Boyer Commission)出台了《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行动计划》的报告。报告指出教学应该与研究结合起来,高水平的研究将促进教学,教授和学生都是学习者和研究者[3]。之后,美国、德国、丹麦、芬兰等国家的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体系中,均开始实践研究型教学,并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实践方法和经验[4]。
国内关于课程的研究型教学实践起步较早,南京大学的全国教学名师卢德馨教授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对大学物理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讨[5](P.41),在丰富的实践中卢德馨教授对研究型教学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会[6-8],并通过组织和举办研究型教学研讨会推广研究型教学理念和具体的操作方法。随着研究型教学日益受到各国教育界的重视,教育部于2005年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研究型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9]。此后,我国教育界开始普遍重视推行研究型教学。
关于研究型教学的内涵,学者们的认识并不一致,有学者把研究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10];有学者把研究型教学看成一种教学模式[11];也有学者把研究型教学定义为一种学习方式[12]。虽然研究型教学的界定有很多,但是纵观大多数的界定可以发现,研究型教学的核心是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把研究所需要的很多元素,都融入到教学里去”[5](P.42)。通过具体的研究型教学实践,教师可以带给学生追求科学、献身科学、严谨做学问的精神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并最终实现学生在科学精神以及创新能力上的提升和突破。
三、“组织行为学”研究型教学实践方法
1. 布置“组织行为大发现”任务
当代大学生经过十多年的应试教育,习惯于灌输式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和创新精神方面明显存在不足。因此,组织行为学课程的研究型教学实践将从引导学生发现研究主题开始,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内容认真观察生活中点点滴滴,去发现和挖掘,并进而探究生活中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现象,在观察和发现中逐渐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在组织行为学的第一次课上,教师就要求学生课后去发现有趣的组织行为现象,并进行一定程度的探究。这样的练习,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究兴趣,在下一次课上大家带来了很多有趣的组织行为现象。比如,有的同学结合前段时间社会上“抢购食盐”以及自己生活中的许多具体事例提出,“为什么人们会这样做”的疑问,然后通过查阅与分析相关资料,得出“从众”、“跟风”及“羊群效应”的解释,而对于从众现象的研究正是组织行为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又如,学生通过对大家喜闻乐见的几个电视节目的解读,提出“酱油娃”的概念,即对网络上比较流行的热词“打酱油”的人的一种解读,学生们提出这个概念之后,通过各种渠道查询了大量的资料,发现并没有人提出过这样的概念,“酱油娃”居然是他们最先提出的一个概念,这样的发现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了高峰体验,对于探究和发现的兴趣更浓厚了。
通过培养学生发现研究主题的能力,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思考和发现的热情,让学生学会从生活琐事中找到有意义、有价值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这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兴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明白,有意义的研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来自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和现象。
2. 实践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的介绍与实践是研究型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组织行为学也有自己的研究方法,比如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等。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教学计划中有专门的关于研究方法的内容。课堂上教师对研究方法的介绍比较深入,在讲到每一种方法时都会举出1~2个具体的例子,以便于学生理解。关于研究方法的教学内容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布置与研究方法有关的课后任务。比如,应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对前面发现的选题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这样的课后练习有助于锻炼学生使用具体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能力,并且可以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到一起,增进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很多学生认为这个练习非常有趣,便带着极大的热情去完成这次任务。有的学生采用观察法观察《快乐大本营》等节目中的“酱油娃”,比如《快乐大本营》中的吴欣和海涛在一个节目中一共说了几句话、都是一些什么话、镜头有几次集中打在他们的身上等。通过观察得出:一个“酱油娃”可能是迫不得已打酱油,“酱油娃”常常是陪衬“主角”的绿叶,“酱油娃”的存在对于组织而言同样非常有价值的结论。另外,还有学生采用了实验的方法研究“羊群效应”,他们中的某个同学站在马路上用手指着远处,不久这个同学的身边就聚集了一大群人一起好奇地和她看着远处。进而,还有同学则采用了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大学生占座的主要原因,并且自己设计了出于不同原因占座的场景,拍成视频,带到课堂上展示。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另一方面可以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位之上。通过他们自己选择和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3. 文献查阅与研读训练
虽然很多高校都要求本科毕业生在毕业设计中进行学术论文的写作,但是笔者在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对于学术论文几乎一无所知,在选题、论文架构、研究方法以及论文格式上都存在诸多问题。对于本科生进行学术论文写作训练将会有助于本科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在组织行为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术论文写作及规范等内容融入教学过程中。首先,指导学生查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术性文献资料,通过阅读规范的文献资料,学生对学术论文的格式与规范形成初步认识。之后,布置精读文献资料、完成阅读报告的学习任务,并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汇报各自的阅读报告。在汇报的过程中,加入一个答辩的环节,教师和其他同学可以随时提问,要求答辩小组的同学予以解答。汇报之后,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报告进行点评,引导学生认识论文写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对学术论文的一般格式与写作规范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很多学生开始尝试写作学术论文。
4. 学术论文的写作练习与讨论
在前述几个内容结束之后,教师可以适时地布置关于学术论文写作的任务。比如,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前面的几次作业,完成一篇学术性论文。要求论文的格式和内容的安排要能够按照学术论文的要求进行,并指导学生完成相关文献的查阅以及整理的工作,让学生学会按照现有的规范架构和设计自己的研究。
作业完成之后,教师要及时将点评意见反馈给学生,在肯定学生作业成果的同时,要指出学生作业中存在的不足,并给出具体的改进策略。学生改进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论文进行展示与讨论,通过现场讨论加深学生对论文写作中存在问题的认识与理解,对于一些做得比较好的论文,教师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完善和改进,并鼓励学生尝试发表。这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掌握,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在用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感受到高峰体验从而爱上研究,培养学生进行探究、研究以及创新的能力。
5. 学术精神与学术道德的培养与熏陶
大学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是培养精神健全、富有责任感的合格公民,教师在课堂上的所言所行、所作所为对于学生的精神发展极为重要。
在研究型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对学术精神和学术道德的强调,达到培养学生道德感以及敬业精神的目的。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有关于价值观、态度与人格等问题的探讨,在进行这个部分内容的教学工作时,教师可以巧妙地将学术精神与学术道德的问题融入这部分教学内容中。比如,教师可以将自己生活中碰到的一些极具学术精神的大师和普通学者的故事讲给学生听,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精神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可以将近期发生的一些学术腐败的事件作为反面例子告诫学生,让学生明白要像小鸟珍惜自己的羽毛那样珍惜自己的名誉;还可以在课堂上和学生深入探讨什么是人格魅力,为什么那些具有学术精神的人如此令人尊敬等问题。此外,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的诚实守信、兢兢业业、不迟到、不敷衍、严谨认真等作风,也会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
四、组织行为学研究型教学效果的调查分析
在一学期的组织行为学课程结束之时,笔者要求所有选课学生对于本课程做一评价并提出自己对课程的看法。这学期组织行为学课程共有5个班150名学生选课,最后收回119份学生评价,回收率为73.3%。对这些评价整理之后发现,有92.4%的学生认为这样的课堂很有趣,自己能够参与其中,收获比较大;7.6%的学生认为这样的课堂有点空洞,感觉自己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并抱怨课程作业太多。之后,笔者对6名学生进行了访谈。为了保证访谈的信度,笔者故意把访谈安排在考试成绩公布之后,以防止学生担心会影响到自己的成绩而不能如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访谈因为是探索性的,所以采取了半结构式的访谈方式,访谈的焦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学生对于研究型教学实践的看法;另一个是学生对于本学期组织行为学课程的看法。
学生们普遍认为研究型教学实践有助于培养自己写作学术论文的能力,“我觉得(研究型教学)挺好的,很多人想写论文都不知道该怎么写,学了以后知道该怎么写了,这就是收获……能力,“组织行为学的很多练习锻炼了团队的合作能力,也培养了大家创造性思考的能力,并为以后写毕业论文打下了基础”;也有同学指出:“更多研究性要素的融入能让我们在了解事物外在的时候,还能更多的了解它的本质,不仅仅是很表面的一些东西,也可以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 。当问到学生在这门课程上有什么难忘的经历时,有学生提到,“你讲过的那个外国学者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帮你修改论文的故事给我印象很深,我很感动……这种精神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可以用”;还有同学提到:“课堂上学习怎样读论文、对论解读与展示的方式很好,与课程内容结合比较紧密,大家一起做,很有意思”。
在谈到对组织行为学课程的看法时,有学生说“这个课很好……上课方式好,参与度高、大家的积极性高”;有学生说,“组织行为学课堂给我的印象很深、上课的方式灵活多样,感觉自己的收获很大……除了理论知识,还有能力,还有小组协调合作,对人际关系也有帮助,我现在对感兴趣的问题会去探索了”;还有学生说得更直接一些“如果满分是100分的话,我给组织行为学的课打95分”。
教学效果的调查结果是令人兴奋的,学生们普遍比较认可这种教学模式,也承认从课程中学到了专业知识之外的许多东西。比如,主动去探索感兴趣的问题、印象深刻的学术精神、团队协调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不过也有学生反映大家在这个课程中做了许多作业,有些吃不消。另外,学生们反映在大三的课堂上才开始进行研究型教学似乎有些为时已晚,应该从大一就开始安排这样的教学内容。
五、结语
学生自己的兴趣往往会激励学生更努力、更主动地参与到课程学习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和培养相关的能力,使学生逐渐成长。教师在进行研究型教学活动时,应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通过有趣的作业与任务,吸引学生去参与、体验与思考,使学生充分发挥其教学主体的作用。研究型教学对于学生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有着较为显著的效果,研究型教学实践的成功有赖于教师对于课程的整体策划和安排,巧妙地把研究的要素融入教学内容之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多的训练与培养。
参考文献:
[1] 曾湘泉.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10[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6.
[2] 李乐山.高等学校进行研究型教学的方法与意义[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92-96.
[3] 高虹.从美国理工科本科教学改革看研究型教学[J].物理与工程,2004,14(2):12-14.
[4] 张颖.本科研究型教学现状调查研究――基于A大学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5] 张富生.解读卢德馨研究性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7,(3):41,42.
[6] 卢德馨.关于研究型教学的进一步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4,(21):24-25.
[7] 卢德馨.大学物理学研究型教学[J].物理与工程,2004,14(1):1-4.
[8] 卢德馨.大学物理学研究型教学(续)[J].物理与工程,2004,14(2):1-4.
[9] 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11-05-01].202.199.159.243/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06.
[10] Nancy Turner, Brad Wuetherick and Mick Healey.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student awareness, experiences and perceptions of research: implications for academic developers in implementing research-ba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Academic Development,2008,13(3),199-211.
[11] 苏丽,兰海.试论研究型教学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2):175-176.
[12] 汪蕙,张文雪,袁德宁.关于研究型大学教学模式的认识和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2,(1):17-22.
Research-based Teaching Practice the Course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ur Theory: Methods and EffectHAO Li-feng, CHEN Hong
(School of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Xuzhou 221116, China)
Abstract:Research-based teaching takes the students as a teaching subject, and integrate the research, teaching and learning organically to train all aspects of student ability.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specific practices methods of research-based teaching for the course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ur Theory, and investigated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research-based teaching of the course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ur Theory. The survey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tudents generally prefer this teaching method, that the research-based teaching can develop their own capabilities of cultivating the ability to found the problems and creative solving the problem; at the same time, the students admitted this teaching method gives them a relatively large pressure in the learning.
组织行为学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企业管理;应用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飞速发展,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极为迅速,从而致使了当代社会中出现了大量的现代企业。企业作为当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中坚力量,有效促进企业发展将为给社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当代企业的存续与发展都依赖于委托理论,企业股东借助优秀管理者的个人素质与才能,实现对企业日常事务的管理与未来战略的制定,从而实现企业价值增值,为企业股东取得金钱与财富。基于委托理论,企业管理者与股东仿佛站在了对立面上,他们会为了获取自身更多的利益而互相侵犯对方群益。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其为了在财务报告上表现出更好的业务,以获取股东的奖励,会采用粉饰报表、舞弊等多种方式,虚增企业当期盈利情况,对整个企业的未来发展造成严重阻碍。对于企业股东而言,其会为了争夺更多的利益与财富,会减少日常员工培训、差旅等经营管理经费支出,或者是刻意削减预算,致使企业员工薪酬与福利大大降低,从而引发整个企业内部的动荡。因此,可以发现,企业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将会与整个企业的价值增值相互联系,有效协调两者之间关系将会对我国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动力。
一、人力资源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无形资源共同作为企业的重要资源,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否取胜,将不仅依靠传统的资源,而且还需要依靠行业当中的重要人才。在这一时代背景的影响下,企业与企业中间的竞争已经演变为了人才与人才之间的竞争。因此,企业应当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将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板块,加以资金投入、政策倾斜,并且给予足够的重视。组织行为学理论提到:关注人为因素在整个企业价值链管理、日常经营管理、战略管理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有效利用人在企业管理当中的关键作用,有效协调员工与企业的关系,将可使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水平、效率与质量得到提升。而人作为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较为明确的岗位职责与权限的划分,将可使整个企业日常的任务得以分配,并共同构成了企业运营与发展的基础。为此,在进行企业管理效率与效果提升的研究当中,应重点考虑人力资源,并利用组织行为学理论对员工与企业关系进行协调,采取有利的措施来调动人力资源发挥其功能性作用。
二、协调员工与企业关系促使管理水平提升的措施
在上文的研究当中,作者对人力资源在企业管理当中的作用进行了简要论述。在本部分中,作者将基于组织管理学理论,提出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源得以被企业良好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开发有效的绩效管理评价体系。在激励保健理论中提到,对人的促进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激励因素,另外一个是保健因素。保健因素是一个员工日常基本生活中对资金、物质等方面需求的最低标准。而激励因素是指能够让员工再次提升工作热情,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激励因素是员工可实现的最高期望。因此,在进行企业绩效管理评价体系的构建当中应当关注员工两个因素的基本要求。在整个系统当中合理的设置基于上述两个因素的评价标准、工作内容,通过这种绩效管理基本评分标准的确立,一方面可促使员工在整个过程中保持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整个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利用这一评价体系,促使企业绩效管理的完善,将可对员工实施有效的激励,进而带来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另外,企业有效绩效管理评价体系的建立,还应当做好对接系统的开发。针对绩效管理评价后结果实现对员工的科学分类,将拥有潜力的员工作为企业培养的重点,将绩效评价结果一般的员工作为企业帮助的对象。从而让绩效较好的员工得以激励,让绩效一般的员工得以鼓励,从而促使良好企业氛围的形成,增进员工对企业的信任和企业文化的认同感。
第二,重视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员工与企业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伴相生的。企业管理理论提到:企业的发展依靠员工。企业管理者应利用员工、协调员工,为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做出努力。而每个企业当中都是由众多个组织所组成的,不同的组织肩负不同的使命,拥有不同的职能,他们在共同的日常工作协作当中发挥着自己独一无二的作用。因此,对于一个企业发展而言,与每个员工的努力都是分不开的。一个企业想要成长,必须依靠员工,有效发挥员工的才干,并给与他们一定的成长和学习空间,做到重视人才、留着人才、培养人才。组织行为学提到:个人功能性作用的发挥依赖于激发和有效的促进。为此,在进行企业管理当中应该建立一个有效的人才培养和开发机制。对现有员工进行全面的需求调查,从生活、工作、个人发展了解他们的需求与需要,积极制定与企业现有发展情况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利用企业现有可给予的机会和可使用的资源对员工上述多个方面的需求进行满足,实现对员工的激励、促进,从而给予整个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另外,还可针对企业发展与企业管理现状,从社会中选聘优秀的大学生加入企业。他们对为当今时代最具创造力的新兴群体,可以全新的面貌为企业发展带来不竭的动力。通过对新员工的培养与对老员工的重视,形成以旧带新的良好机制。
三、结论
通过上文的研究,可以发现,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当中通过影响人为因素可促使企业整体人力效率的提升。因此,在进行企业管理当中,充分考虑组织行为学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将会给整个企业管理效率和效果的提升带来重要作用。在本文中,作者在研究人力资源在企业当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和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针对如何协调员工与企业关系提出了两点对策,谨此希望能够为我国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旋. 组织行为学中“积极性”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 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9(03).
组织行为学报告范文第8篇
Abstract: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s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urse in the undergraduate management education. It is improtant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novative practice skill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For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undergraduate course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author and his team sum up the teaching model by SBT teaching mode in the long-term teaching process. Advanced cases are introduced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o let the students involve in the teaching innovation of so as to cultivate their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innovative ability.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创新课程;SBT;教学模式;案例教学
Key word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innovative curriculum;SBT;teaching model;cas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7-0258-02
0 引言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以分析和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为主要内容的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其理论来源主要是对社会生活实践的概括总结,因此,组织行为学的课程教学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管理理论知识,它更注重训练学生的管理实践技能。在高校管理类本专科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中,都把《组织行为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许多企业也把它作为管理者的培训科目,目的在于帮助企业管理者正确地分析员工的心理,预测和引导他们的行为,以达到提高企业工作绩效的目的。
1 目前高校组织行为学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模式僵化
在高校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虽然很早的时候就有学者提出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但是长期以来一直没有被真正重视起来,那是受了所谓“师道尊严”的限制,使得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把知识简单搬运,不关心学生是否听懂,学生自己对知识点的看法和思想就更得不到证实和锻炼。
1.2 教学形式单调
在高校课堂教学过程中,其教学形式只是教师一人在单纯地用语言讲解,虽然很生动、很精彩,保证了知识传送的质量,但学生不一定能听清楚,听明白。在高校实习教学环节,也只是教师在一味的教,这样会导致学生对教师过度依赖,影响学生思维、智力和情感的发挥,进而丧失了创新能力。
2 SBT教学模式
SBT教学模式就是基于模拟的培训(Stimulation-Based Training),它将教师从一个单纯的讲解者改变成教学的组织管理和引导者,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学习,即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通过教师的教学组织和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的发展和锻炼,以便更好的掌握专业技术素质和提升创新实践能力[1]。
SBT教学模式的教学主旨是精选案例、扼要讲解和任务趋动,只有将这三个主旨密切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其教学设计和组织形式主要是案例分析,因此,教师在备课环节如何去设计案例模拟场景是决定SBT教学过程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即通过教师为学生创建的案例模拟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既能让学生获取到知识,又能通过其中遇到的各种任务来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
3 SBT教学设计
众所周知,高校和小学、中学教学的教学方式是不一样的,它主要靠的是学生的自学,以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自我需求。因此,当决定采用SBT教学模式来教授《组织行为学》课程时,必须把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考虑在内,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与之相适应的SBT教学环节。教师可以以课程教学目标为基础,通过精选案例来设计模拟场景,把教师从满堂灌的教学转为这些案例模拟场景的导演,身入其中对学生的具体表现和观点认识做出评价和建议,让学生从场景排演中更好地锻炼其应用技能和创新技能。最后,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效果按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测评,以便对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整体教学效果给出客观评价。
3.1 精心选择案例
在备课环节,教师对教学案例的选择应该从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接受程度两个方面出发,不仅要考虑案例的知识性和专业性,还要考虑案例的时效性和趣味性。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模拟场景设计时要精心策划,把知识教学、学生体验等因素都考虑在内,必要时可以对其进行略微改动,使之符合教学目标并能让学生体验,如果学生对案例内容不熟悉,就没法展开课堂讨论。
3.2 教学环节设计
在课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指定的案例材料,按自己对真实生活中事件的认知做出决策。课堂上教师负责介绍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模拟程序和操作方法,以明确案例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综合技能的重要性。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引领整个案例的讨论过程,让学生在讨论中逐渐学会聆听及与人打交道的技巧,课后要求各小组总结形成案例分析报告。
3.3 增设体验环节
体验教学就是要鼓励学生高度集中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不仅可以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引导环境,也可给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选择,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参与体验,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论,在激活课堂生机、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人格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2]。
4 SBT教学模式在《组织行为学》创新教学中的应用
创新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环境和创新技能三大部分,因此,在《组织行为学》的SBT创新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案例为情境,将创新教育渗透于现有课程教学之中,在设计课程案例教学内容时,让学生自己参与其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3]。
4.1 教学环节设计
教学目标认识方面。本课程在开展教学时要围绕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进行,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和设计实施教学前,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就业需要,充分准备教学用的道具场景及模拟程序等。
教学环节设计考核。教师通过课堂有限的空间和时间来开展教学,要利用课堂尽可能多的给学生锻炼自我的机会。学生是否通过课程教学环节得到了真正的锻炼,要根据学生的表现对学生进行客观的综合评价。
4.2 案例教学实例
下面以《组织行为学》中团体角色的内容为例,其教学目的主要是研究团体中不同角色的关系,让每位团体成员共同分担和分享团体成果,教学时将全班学生按每组5~10人分成小组,整个课堂教学分为具体经验、反思观察、活动体验和抽象概念四个环节。
第一步,由教师根据案例进行讲解,需要扮演的团体角色有哪些,这些角色如何影响我们的现实工作;第二步,进一步根据理论教学分别解释各个团体角色,如维持和促进团体功能的角色,如损害团体功能的角色,并解释其中的角色意义;第三步,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并选择案例中自己想扮演的那个角色,学生小组也可以自选案例;第四步,当每位学生都各自说出他对所选的角色的认识,组长根据每位学生的会计人员作一份完整的团体角色记录表;第五步,教师根据每组的反馈进行总结,并进一步强化理论要领,结束本次案例教学活动。
图1为一次案例教学过程中的两组讨论汇报场面。
4.3 实践教学实例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学生只注重书本知识学习而忽视了社会实践训练,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只会纸上谈兵而缺乏实践创新应用能力[4]。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安排部分学时的社会实践,如安排学生利用寒暑假期到相关企业或单位去进行领导行为、沟通和激励等方面的问卷调查活动,有条件时可以直接安排到企业中去协助参加一些日常管理工作。笔者所在的学院就已经和焦作市高新区街道办事处、卓立科技等企事业单位签署了社会实践协议,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学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来验证书本上的知识。
参考文献:
[1]王扬眉.高校经管类应用型课程SBT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09(22):121-124.
[2]黄湘礼.体验式教学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的应用[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0,20(2):113-115.
[3]俞燕.基于学生创业潜质培养的“组织行为学”教学设计[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2(5):118-128.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75-1972.html组织行为学报告范文10篇
相关文章:
人事行政年终总结11-22
两人合伙的协议书10-26
感人的辞职信08-17
霜降节气广播稿10-26
高一军训感想10-05
幼师实习的教育心得09-29
六一儿童节的作文800字01-07
家乡的英语演讲稿My hometown10-12
秋游小学写景作文800字08-31
名人的故事作文300字08-02
学销售有什么专业吗?10-30
中国证券业协会:2024年9月云南证券从业资格报名入口已开通09-10
银行存款自查报告01-08
初三新学期的学习计划10-19
财务管理大学生顶岗实习报告10-22
赞美美术老师的话08-31
治愈系早安问候语08-10
客服优秀员工获奖感言简短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