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走进语文教学之门》有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走进语文教学之门》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这几个月来,一直在读《走进语文教学之门》这本书。初看书名,这似乎是帮助新入职语文教师开启教学生涯的一本启蒙性语文教学专著;实则不然,这本书适合每一位语文教师好好阅读。王尚文先生在此书中充分论证了语文课程的复合性,语文教学活动的对话性,界定了汉语素养和文学素养的不同内涵。王尚文先生如同一位长者,倚靠着洞开的语文教学之门娓娓道来,仿佛在召唤着读者一起为语文学科正本清源,厘清了学科本质,方能开启一场精彩的语文之旅。
叩问:“平等对话”是什么
在本书第二章中,谈到了人与话语、语言作品之间以及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皆存在对话性。这让我想起了“平等对话”一词,在两个版本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都提到:“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平时我们也常以课堂中师生能否平等对话作为观课议课的一个指标。关于此处的“平等对话”,涉及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对话?二是怎样对话才算平等?我想,它不仅仅是一个语词,更是植根于某种教学理念之上的教学行为。在阅读的过程中,心中不断叩问“平等对话”究竟是什么,慢慢地有了那么一点点领悟:
语文教学为什么需要“平等对话”?
首先,王尚文先生谈及人与话语具有对话性。“言说活动不是单向度的,而是一种人与人的对话,他者的存在是‘我’的条件,也是言说的存在条件。”
“话语的对话性意味着意图就是话语的核心”。其次,他谈到了人与语言作品之间也有对话性。“意义并不先验得居留于文本之中,更不能由解释者原封不动地拿出来。意义只能生成于解释者和文本的对话活动。”因此,语文教学活动也应具有对话性。“教育是一种价值行为而不仅仅是一种事实行为。也就是说,并不是发生了‘教’和‘学’的事实,就可以说实施了教育;而是应该看,这种活动是否满足了教育中的主体的需求。”“意义只能在对话中生成,教育价值的实现必然要通过对话。”从上述话语中,我们大概能对“平等对话”是什么有所了解。
怎样对话才算“平等”?
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一再确认,近年来“学为中心”、“学导课堂”的建设也让课堂转型得到进一步落实。指向语文课堂,究竟怎样对话才算平等呢?王尚文先生指出语言作品的对话性与语文教学的对话性并不必然等同。因为对话本身是无目的的,对话主体只是“陷入”其中,但是教学活动是须有目标预设的,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对矛盾。读到此处,似乎明白了一点,我们摒弃在语文课上教师唱独角戏,显然是因为这样的课缺失了“平等对话”,但如若学生主体性得到过分张扬而缺失了教师的引领,依然是无法达成预设目标的,这样的对话也显得没有意义。
为了更好地阐释“平等”这一话题,本书借用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中“平等的首席”这一概念来说明如何正确定位教师角色,以保证语文教学活动“平等对话”的有效性。这里谈到了三个要点:第一,爱是基础。师爱是教育教学的基础毋庸置疑,但正因为教育和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价值预设,我们常常会不知不觉以爱之名去迫使学生学习,然而学生依然游离于学习之外,只是迫于老师的权威而被动学习。所以“爱”更多的应是对学生的理解,“在理解中必然包括移情、同化、投影的过程”,基于这样的逻辑起点去理解学生是平等对话的先决条件。第二,“教”“学”一体。“教师并不是以‘教’的姿态来对立于学生的‘学’”。在本书的绪论中王尚文先生也论述了“教和学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观点,事实上教师只有跳脱刻板施教的情境,转入与学生相互启发、共同探究的学习情境,才能教学相长;而学生也只有从基于教师教的学转变成基于教自己的学,才更容易进入积思求解的 悱之态,更能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和持久的学习动力。第三,知识是保证。当对话进行到一定的程度,需要教师――这一平等中的首席作出引导时,必然要求教师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等,否则是没有办法把握合作过程中的重要节点,更无法推进对话的进程与效果。
多尔的这些观点对理解“平等”很有帮助,以爱为基础,让教师走向高高的讲台,通过“教”“学”一体让师生共同经历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有猜测、有探究、有辩驳、有呼应,让意义在对话中得以建构,这是“平等”的应有之意。
践行:“平等对话”怎么做
对“平等对话”进行了概念上的阐释后,本书还就如何践行平等对话作出了建议。平等对话在将学生推到学习舞台中央的同时,绝不意味着教师放弃所有的话语权。相反,在某些点上只有坚持“教”的姿态,守住“教”的底线,才能达成“平等对话”的效果。书中提出了四条具体的操作策略,我将它们大致归纳如下:
一、学会倾听对方,引导树立对话的态度。
既然是对话,不仅包括如何表达自己,学会倾听对方,就是引导树立对话的态度。这种能力对师生双方都很重要。书中提到“很多时候我们误解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与个性’等话语,于是在许多阅读课堂上学生经常是各说各的话,互不想让。对此教师就应该教育学生,使其知道对话不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观点,而是在交流中共同前进,取得可共享的意义,从而共同提升。”目前在有些课堂上确实出现了看起来对话得很热闹,但因为缺乏倾听、没有产生交集而进一步实现意义的共享、升华。由此我想起了以前学习到的一个课例,倡导群文阅读的李祖文老师在他的一节课上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与自己小组同学分享一下自己的探究结果,还要做一做修正。具体要求是:把你自己写的念给小组的同学听,然后呢要相互倾听记录,再自我完善工作纸。”此处老师安排了倾听、记录、修正三个小步骤来帮助学生认真倾听,分辨观点,为我所用,这样的做法即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倾听,树立对话的态度。
二、学会因文制宜,引导学习对话的规则。
因文制宜,学习对话的规则也很重要。有时一堂课上对话热闹非凡,精彩纷呈,一旦细细考量,却发现没有基于文本之“例”而实现独特的教学,其症结在于未能抓文本的文体特点,采取的对话策略亦不适切。书中举的相关例子有:“有人从武松打虎中读出动物保护问题,并以此诟病《水浒》;也有人读寓言时却较起真来,说当鹬的嘴巴被蚌咬住时怎么还能讲话呢?”,以此来证明不遵循文体特点去和作品对话有可能让人啼笑皆非,而此时如果教师打着多元解读的旗号而对学生大加赞赏,那就更是误人子弟了。
三、学会活用知识,适时推进对话的进程。
“现代哲学解释学认为,所有的理解都是在前理解的基础上展开的。”当学生缺乏一定的先备知识时,对话可能会受到阻碍。于是,我们要在对话中安排适时介入必要的资料,这种介入的方法可以是多样化的,可以当堂小组讨论,可以布置学生课外查阅资料,也可以直接告知。哪怕是接受学习,只要是把握好了告知的时机和方式,也是一种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对话不应排斥这样的学习方式,因为对话“并不是不教知识,只是不将知识的教授当作终极目的,而是主要看成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手段。”
四、学会共享成果,逐步提升对话的效果。
关于共享成果,王尚文先生阐述了两层含义:一是教师要勇于与学生共建意义。作为较为成熟的阅读者,教师的阅读视野一般是大于学生的,平等对话既要求老师能让学,也要求老师在必要时予以点拨,以求学生能获得更大的促进。二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共享与文本对话的过程。确实,当学生的理解明显表现出不恰当或错误时,教师理应对此作出纠正,并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又如,教师在学生发表观点后,从其发言中择取一点将其放大,使之成为开掘对话意义的新的契机,也是一种共享的方式。
清晰地了解了该“教”的是什么,才能更好地与学生平等对话,才能放手让学生之间平等对话,这样的对话才有效果。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95-288.html读《走进语文教学之门》有感
相关文章:
生态保护建设心得体会11-05
借物抒情作文:夜雨12-05
走进童话作文11-14
游新湖公园小学作文09-28
以平凡为话题高中作文900字07-29
甘肃2024年高级经济师省内成绩合格证明打印时间:即日起开始09-14
中学校园欺凌预案范文8篇08-15
ui设计论文范文8篇08-15
人力资源社会实践报告范文10篇08-15
对自己说的话12-20
给孩子加油打气的话 勉励孩子的经典语句12-05
物业收款员个人年终述职报告12-23
初中生打架自我反省检讨书11-30
办公场地证明08-31
工资证明08-17
期货协议书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