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手抄报内容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手抄报吧,通过手抄报的制作能有效锻炼我们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你知道什么样的手抄报才具有教育意义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025年春节手抄报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节手抄报内容
春节的来历:
春节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星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古老传统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以及祈福辟邪的活动。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
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依据斗转星移定岁时,“斗柄回寅”为岁首。“斗柄回寅”大地回春,终而复始,万象更新,新的轮回由此开启。在传统的农耕社会,立春岁首具有重要的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在历史发展中虽然使用历法不同而岁首节庆日期不同,但是其节庆框架以及许多民俗沿承了下来。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
春节的习俗:
1、腊月二十三、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腊月二十四、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腊月二十五、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5、腊月三十除夕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春节来历的两个传说: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兽。“年”,头上长着角,非常凶猛恐怖。“年”长年居住深山,每到特定的一天(就是现在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每个村里的人们全部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里一片匆忙恐慌,没有人理会他,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赶走。”老婆婆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噼里啪啦”的炸响声,“年”吓得浑身发抖,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打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广泛流传,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就是春节。
南北差异:
小年
北方腊月二十三,南方腊月二十四。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无论是二十三还是二十四,人们都要开始扫尘,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彻底地进行大扫除,做到窗明几净,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也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
除夕
北方守岁,南方围炉。在南方有除夕夜围炉的习俗,一家人吃过年夜饭便围炉而坐,嗑着瓜子,看着电视,边吃边聊,述说着一年来的酸甜苦辣。在北方,除夕夜全家人守岁要围坐在一起边看春晚边包饺子,为了讨吉利,北方人往往把硬币、糖、花生、枣子、栗子和肉馅等,一起包入新年的饺子内。
初一
北方吃饺子,南方做年糕。北方讲究初一吃饺子,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饺子的形状颇似元宝,煮熟后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的好兆头;南方则多数做年糕和汤圆,年糕谐音“年高”,取吉祥如意的好兆头。汤圆也叫“团子”、“圆子”,取“全家团圆”之意。
初二
北方吃面,南方吃开年饭。农谚有云“初一饺子初二面”,图的是条条顺,意喻顺顺当当,面的讲究也不少,要用初一的饺子面来做,而且这面须为冷汤,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后用冷水浸过,称为冷汤。在南方,广东、澳门等地区初二要吃开年饭,尤其是做生意的人。开年饭除了包括年夜饭必吃的好意头菜肴之外,有些家庭会斩些烧肉,取红皮赤壮,喻意健健康康;有些人会用生菜铺金菇,喻意生“财”及“金钱满地”等。
初五
北方放鞭炮,南方派利是。在北方一些地区的商家初五后店铺开张要放鞭炮,称为“鬼崩祟”,崩走往日的晦气。而在南方,初五做生意的人要拜神开铺,大派开工利是给员工。除此之外,北方过年会有扭秧歌,踩高跷等表演活动,南方则会表演舞龙舞狮。
海外国家:
百节年为首,俗话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春节”。随着在海外的华侨华人数量越来越多,中国春节在海外“遍地开花”,逐渐被各国认同并吸引越来越多当地人参与其中。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1/5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春节民俗活动已走进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性文化盛事,为各国民众带去欢乐体验。
在老挝,庆祝春节活动已经成为了一项传统。每年春节时,丹麦哥本哈根政府都会将市政厅提供给华侨华人社团组织庆祝活动,然后一起欢度春节。从英国伦敦特拉法加广场上的舞狮表演,到美国纽约哈德逊河上燃放的新春焰火,从菲律宾怡朗的新年庆典,到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点亮的“中国红”,春节呈现出四海同春的盛况。针对欧美民众崇尚经典的喜好,加拿大温尼伯华星艺术团团长刘钢则主推川剧变脸、木偶戏、杂技等剧场类精品演出走进该地区。
在东南亚,当地华侨华人群体以闽南人、客家人、广东人为主,当地春节的庆祝方式就带有较强的福建或广东地域特色。在海外,春节成为一种文化纽带。春节是中华文化的综合性载体,它包含文艺、饮食、信仰等多个维度,是文化交流互鉴的平台。
关于春节的诗句:
除夜
【唐】白居易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
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除夜
【唐】曹松
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
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平分。
燎暗倾时斗,春通绽处芬。
明朝遥捧酒,先合祝尧君。
关于迎新春的手抄报内容2
岁除夜
【唐】罗隐
官历行将尽,村醪强自倾。
厌寒思暖律,畏老惜残更。
岁月已如此,寇戎犹未平。
儿童不谙事,歌吹待天明。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102-10822.html春节手抄报内容
相关文章:
小学生周日记02-12
中餐就餐礼仪11-30
爱情的英文诗句摘抄11-30
蛋糕店实习报告11-26
朋友圈长篇说说11-09
电子商务实习报告11-26
短期居住证明10-05
吉祥物设计大赛策划书10-05
征稿活动策划案方案08-16
初中英语课前演讲稿09-27
大学生个人简历09-06
最新非走不可的弯路作文12-14
我学会了骑自行车作文500字11-0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名人故事10-12
高考热点人物素材07-23
2025年版医师资格考试指导用书发布01-19
红河职业技术学院是985吗10-22
从北京怀柔北(火车站)到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步行需多少时间09-20
山西2024年8月证券行业专业人员水平预约测试成绩查询入口已开通08-26
《死海不死》教案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