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第1篇
基于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选择研究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一、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从一些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研究来看,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有很多种。黎加厚在《谈教育信息化》中所说的:教育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教育信息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而是一个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
本人认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应高度重视对教育信息化观念的改变,侧重计算机及其辅助设备、投影仪、复印机等信息化设备使用,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并依赖以计算计和远程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在以上基础上进行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二、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以下本人粗浅地来谈一谈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对教育信息化有所认识但观念落后,思想不够开放
观念问题是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首要问题。目前,许多中小学教师和管理者在对教育信息化的意义、作用和本质的认识上还存在诸多忽视和误解。
2.信息化环境建设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实际
信息和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不明确信息化环境建设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当前信息化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障碍。这一问题导致所建立的系统环境不适合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整体需要,主次不分,不能从学校的实际需要出发制定发展规划,在信息化环境建设中不能够分析本校的实际情况,照搬其他学校并不成功的模式或不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模式。
3.信息技术人才缺乏,信息素养较低,虽然坚持培训但质量不高
目前,我国中小学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还远远不能适应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在中小学校,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为数不多,多数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
4.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
教育教学资源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充分发挥网络等信息化基础设施优势,构建网上学习环境的重要条件。在基础设施建设、设备的维护更新、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缺乏资金保障。
三、教育信息化问题的解决策略
基于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本人提出了以下几个解决策略:
1.对教育信息化观念质的转变
首先,教师要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成知识的引导者,只有教师的观念改变了,学生的思想才能很好的改变;其次,学生要从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知识的学习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最后,学校要转变只有分数才是追求目标的观念,教育信息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学校要积极地把教育信息化的优势带入课堂。
2.建设校园网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有效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校园网作为数字空间中学校与外界沟通的窗口,已逐步成为代表学校在虚拟电子世界中的地位和形象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是教育信息化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培养量要有一大的增长,培养的质量上要有明显的提高,要将培养高素质人才置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地位。进一步深化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进多层次、复合型、实用型信息化应用人才培养。
4.建立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共享、利用的平台与机制
教育信息化必须要有丰富的软件资源保障,这一环节的基本目的是为学习者、教师及教育机构提供高质量的软件工具、内容资源和相关服务。重点建设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库、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库、高等教育优质数字资源库、教师教育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库等国家级教育信息资源库,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资源和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多媒体资源。建立国家教学资源共享服务支撑系统,加速向中西部农村地区输送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小平.关于我国教育信息化问题的若干思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23(4)
[2]李华奇.《论信息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情报科学》2002年第9期
[3]郭绍青.关于西部中小学信息环境建设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4,05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 信息化教学 教学方式 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2-0141-01
引言
信息技术不断升级,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重要影响。特别是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在中小学教育领域中发挥着作用。中小学校的主要教育功能就是将知识传递给小学生,引导小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还要有能力对知识灵活运用[1]。这就需要中小学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同时,还要从学生需求的角度出发对信息化教学进行调整,以提高小学教育质量。
一、教育信息化的现实意义
二十世纪90年代,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其核心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服务社会各个领域。至此,“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提出。计算机教育成为了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2000年,中国提出教育领域引入信息技术的教育指导方向,要求中小学教育要与信息技术整合,实施多媒体教育,并将网络技术的信息传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由此,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开始从基础教育向多元信息化教育过渡。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传统的教育模式被取缔,在信息技术的带动下,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教育模式都发生了变化。“教育信息化”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信息技术不再是作为教育工具而存在,而是推动了教育多元化、智能化[2]。数字媒体在中小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使得教育信息实现了共享,还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信息交互。中小学教育不再局限于教师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相互之间协作完成教学任务。
在网络技术环境下,中小学教育打破了学校教育的局限而向社会教育延伸,教育质量也发生了改变。网络技术促使各种教育信息整合,形成了系统。教育信息化所发挥的作用也有所改变,原有的教育信息中的信息构成要素延伸到应用领域中,如此,教育信息化更为强调的是在教育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
二、中小学推进信息化教学的方式
中小学推进信息化教学,主要发挥的功能是计算功能,所有的教学信息除了以文字信息表达之外,还可以制作为图形文件,信息技术具有文件处理功能,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交互学习,而且有助于塑造研究环境,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知识,不仅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学习质量。
1.中小学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中小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将学生的特征与教学目标相结合,规范教学内容,旨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学生对知识的领悟能力增强,就会积极地与教师互动,配合教师对知识的讲解。学生观看形象化的知识呈现,听着背景音乐,就会自然而然地投入到知识学习活动中。通常中小学教育中采用信息技术,多会运用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课堂教学知识以动态的画面和明艳的色彩展示,不仅可以将知识的重点突出,而且还有助于学生突破知识难点[3]。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符合了中小学生形象思维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教学重点,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问题,并在学习中围绕着重点知识展开学习,使得学习更有方向,由此而提高学习效率。
从学生的角度而言,中小学生在课堂上的持续注意力不会超过20分钟时间,如果一堂课中没有将重点教学内容突出,课上还没有讲到重点,学生就已经注意力分散了,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师用高科技手段,通过图片处理、微视频播放等方式让知识富于画面感,使W生对教学重点内容产生深刻印象。
2.中小学教学中用平板电脑展开教学
应用信息技术展开教学可以为学生减负,主要体现在电子产品的应用上。各种教学知识都被输入到平板电脑中,学生带着平板电脑学习,就不需要背着沉甸甸的书包了。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既不需要黑板和教科书,也不需要粉笔,而是利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学生每个人都手持一台平板电脑,与教师互动学习。
比如,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课上,教师在进行“认识图形”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就使用平板电脑。当电脑开机后,教师登陆到教学管理平台,就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教材和练习题。教师与学生的电脑是联网的,当教师在教学管理平台上选择图形的时候,学生就可以利用共享信息看到教师的操作。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关的图形并传递给教师。教师对学生所选择的图形进行评价。
在数学教师对学生布置作业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作业内容传输到学生群中。比如,让小学生回家将正方形、长方形和圆锥体画出来,并传输被教师。教师接到学生的作业之后,就可以对图形作出修改并进行评价[4]。同时,还要将部分学生所画的图形传输到共享空间中,让学生之间相互关注、评价。学生之间对所画的图形相互对比,随着竞争意识的提高,学生就会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而且还会针对如何画好图形的问题进行讨论,学生的情绪不断提高。学习意识的增强,可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直接关乎到学生知识接受能力的培养和未来的成长。信息时代,将信息技术融入到中小学教育中,不仅改善了教学方式,而且还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促进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慧桂,应国良.信息化课程资源为何难以走进常态课堂[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01):21―24.
[2]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教技[2014]6号)[Z].
[3]张倩苇,黄曼琳,葛会芳,杨永忠.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现状与推进策略:以贵州省为例[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01):49―53.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中小学教育;授课老师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9-0000-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的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无论我们的生活还是学习中的很多方面都需要运用电子信息化,当然对于中小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少不了信息化的使用。在中小学生的学习和教学中,教育信息化无论对于授课老师还是听课的学生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所以在中小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对信息化教育提高重视程度。
一、教育信息化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教育信息化不仅仅使得教课老师能够随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思想观念,也使得学生的学习途径更加广泛,能够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够学习。所以教育信息化的使用对于中小学的师生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那么我们需要将教育信息化对于中小学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积极作用分开进行讲解。
(一)教育信息化对中小学授课老师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教育信息化的使用使得学校或者授课老师能够知道全国各地的优秀学校或者教师都在进行什么形式的教学或者有什么特别成功的案例,教师通过浏览这些信息提出一些适合自己学校的教育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1.教育信息化在授课老师备课过程中的作用
教育信息化的使用使得每个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信息都可以共享,丰富和增添了中小学的教学内容,不仅仅在局限于学校所提供的课本或者教材。有了教育信息化的帮助,学校老师在进行一些抽象原理或者晦涩难懂的知识的时候,就可以运用计算机进行声音、图像表达出这些原理或者知识的形成过程,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知识可以通过图像形象的表达出来。很多时候老师在进行知识讲解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图表或者是某个现象的形成过程,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图表或者现象具体的写到黑板上的话就会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教育信息化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上网搜索相关的图表和现象形成过程的图或者视频将他们下载下来放入自己的讲义中,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将老师的备课时间大大的降低了,并且对于任课老师的教学内容也充实了很多,在授课老师进行知识讲解的过程中,也节省了老师在黑板上写字的时间。由此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的使用,使得授课老师在备课过程中节省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样授课老师就可以将在备课的过程中节省的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制定中小学在每个学习期间的学习进程和学科内容的恰当安排,为中小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和生活做出努力。
2.教育信息化在授课老师讲授知识的过程中的作用
教育信息化能够将前后讲解的知识点或者内容很好的联系起来。中小学生所学的每个学科中每个单元或者章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在进行知识讲解的过程有些时候需要用到以前的知识点或者内容,如果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那么我们的老师和学生能够凭借记忆或者翻阅以前的笔记来联系这两个知识点,这样就会浪费很多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假如使用教育信息化进行中小学课程的教授,那么我们的任课老师在讲到有关联的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将以前的课件调出来让同学们复习,这样才能既省时又省力的就将相联系的知识点连接起来了。
(二)教育信息化对中小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1.教育信息化改变了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育信息化对于学生的帮助很大的,因为以前传统的学习方法就是学生在实际课堂上听取教师进行知识的讲授,使用教育信息化之后学生可以不用非要在实际课堂上学习,他们可以在家里或者其他地方使用网上课堂或者将老师的课件拷贝到自己电脑上进行听讲。学生将老师的课件拷贝下来之后能够随时听讲,遇到不明白或者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反复看课件,并且不用与老师必须面对面的才能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仅方便了学生学习和思考问题,也节省了任课老师的时间和精力。
2.教育信息化可以调动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在中小学校推广教育信息化的使用过程中使得一些枯燥无味的知识变为一些形象生动的画面或者是直观形象的图表,让中小学生的学习增加了一些趣味性。信息化教育不仅仅可以让知识变得更加形象,还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增添一些视频或者声音片段,这样中小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也比较容易集中精神去听课,多种感官系统一起作用,能够让学生感觉到一种真实的感觉,这样就能让学生将学习的东西得到更加深刻的记忆。所以对于这种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对其给予极大的重视和研究。
3.教育信息化能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由于教育信息化可以将图、表、声音、视频等等各种感觉的信息融合在一起,这样不仅仅可以形象生动的解释相关的知识点,还可以让中小学生充分利用各个感觉器官去感受学习,从而将这些内容深深的刻在自己的心中。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课堂学习增强了浓厚的兴趣,从而对于相应的学科学习也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4.教育信息化可以增加中小学生和授课老师之间的互动或者交流
现代的中小学生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思想观念认为,在中小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的学习情况或者学习能力为中心,而不是以授课老师的教授方式和教授内容为中心,并且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学习的主要作用或者目的是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以后的学习中,老师授课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让中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所以中小学生在教育信息化的实行过程中需要积极的、主动的参与老师的教育教学中去,在接受老师讲解的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更好地完善自我。
在一些中学或者小学中老师讲课过程中采用了教育信息化的方式,这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授课老师讲解知识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了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由于教育信息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实行能够给待遇中小学教育教学带来一些帮助和机遇,但是教育信息化也存在着一些自身的缺陷和限制,从而对中小学的教学也带来一定的挑战。
二、教育信息化给予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挑战
(一)教育信息化的应用需要让中小学校改变自己的教学条件和相应的教育环境
中小学校要想成功的实行教育信息化就需要引进现代化的电子设备和一些多媒体技术。教育信息化对中小学的教学老师和学生来说有着很重要的帮助作用,但是由于教育信息化的使用需要借助一些电子设备并且这些设备的价格比较昂贵,这就导致了一些经济条件不好的学校不能够成功的实行教育信息化的教育教学方式。即使电子设备的购买费用解决之后,那么以后对于设备的维修费用、保养费用等等各种费用的花销也是很大的,可能对于城市化的学校这些费用是可以承担的,但是对于一些农村的学校或者经济条件的不好的西部地区,这些费用对于他们来说是遥不可及的。在进行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操作这些电子设备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我国的很多中学老师对于计算机操作能力比较差,更缺乏对新型计算机教学系统和教学软件的学习,甚至有些小学老师连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都不能够完成,这种现象就严重阻碍了教育信息化在中小学中的顺利实行。
(二)教育信息化对中小学的要求
教育信息化要想在中小学成功应用不仅仅需要学校和老师的积极配合,也对中小学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和标准。在中小学进行教育信息化的时候,首先必须要求任课老师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和对电子设备的操作能力,但是对于中小学而言,教育信息化的成功实行也需要他们在一定程度对信息技术或者计算机网络有所了解和掌握。因为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主要是以自己的讲解为主,如果学生有听不明白的地方或者对老师讲解的内容有异议的话,不能够及时地反映给老师,而是需要在课下或者回家之后才能有机会和老师进行沟通。这就要求中学生能够自己独立、熟练的进行计算机和网络的操作,能够熟练的与老师进行沟通和互动;至于小学生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与任课老师进行交流和沟通。但是由于现在我们的教育水平和学生的家庭环境的不同使得学生对于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有着很多问题,所以要想能够在中小学成功的实行教育信息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时代,所以我们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也需要掌握较好的信息技术才行,其中教育信息化在中小学中的实行能够增强中小学生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热情,为以后使用电子信息技术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海茹.教育信息化给教师角色带来隐形危机[J].兰州:电化教育研究,2003,4
[2]杨威,史春秀,巩进生.信息技术教学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3
[3]李克东.数字化学习.电化教育研究[M].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1,8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策略
20世纪末期,我国开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国家先后启动了面向基础设施建设的“校校通”工程,“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扶贫示范工程和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以及“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等工程项目,实现了教育信息化硬件支撑环境的跨越式发展。我省教育部门自1999年开展“校园网”建设工作,推动了我省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过十几年的建设,我省教育信息化发展迅速,各大高校已建成相对完善的现代化教育信息系统,而且在教育过程中应用广泛。但是,在我省的广大农村地区,现代远程教育却发展缓慢,远远落后于较大城市的信息化发展。那么现阶段我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现状如何?究竟有哪些因素困扰着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作者通过对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调查研究,针对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具体的建设性的策略和建议。
一、黑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影响因素
黑龙江省处于我国的东北地区,以农业和重工业为经济支柱,近年来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建设以相对完善,但其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还存在着诸如重视硬件建设、轻视应用培训、旧的思想观念使用新技术问题、经费投入少且没有得到高效的产出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认清现代远程工程建设和应用现状,搞清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农村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发展,作者调查走访了齐齐哈尔市某县的几所农村中学及十几所小学,发现了影响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诸多因素。
1.教学设备陈旧落后,缺乏更新和维护
在黑龙江省2005年的远程教育规划中,计划每个学校将有四个信息化教室:光学投影仪多媒体教室(包括中央控制台,投影仪)、卫星接收室、计算机室、光盘播放室。笔者走访调查发现,齐齐哈尔地区大部分农村中小学只有计算机室和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是在2005年安装,安装数量依据学校规模决定。由于设备过于古老,早已没有售后服务维修,在进行计算机简单的日常维护只有每个学校的一名计算机教师。除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外,并不能在其他课程上使用计算机。陈旧的信息化系统伴随的高故障使得学校减少对计算机多媒体的使用。绝大多数学校没有互联网,2005年的计算机也不能应用于远程教育,卫星接收视频课程也没用持续使用,设备成了一种摆设。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现在来看只能是一种口号和愿景。
2.教师计算机技能弱,相关培训严重缺乏
教师是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主要实践者和主力军,也是影响远程教育进程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意识能力、培训、待遇等一切相关因素都影响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在本人调查中发现,有近85%的教师会使用计算机,60%的教师会使用word办公软件,不到35%的教师能够使用其他办公软件,但是能够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做成课件的却不到15%,且都是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由于教学任务重,制作课件时间长,除了公开课以外,教师基本不用课件讲课。教师自身的操作技术和软件应用能力将直接影响到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没有相应的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教学只能空谈。
3.教师缺乏对现代远程教育设备使用的积极性,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有待提高
黑龙江省农村地区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其信息通道、交通条件、信息化环境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教育缺乏竞争机制,教师处于比较稳定的地位,自我提高意识薄弱,思想认识不到位,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懂运用先进的教学理论作指导。我们对部分中青年的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进行询问,他们也懂得设备使用和资源应用的方法,但由于教学思想不明确和缺乏教学理论的指导,习惯于使用录音机、挂图等常规教学资源,不愿使用现代远程教育开展课堂教学。
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策略
1.提高思想认识,创设良好环境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管理者要充分认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的重大作用,积极转变观念,制定相应的政策和鼓励措施,扫清教师在教学应用中的障碍,尽量为教师使用农村远程教育设备创造良好的环境,在广大教师中形成学资源、用资源、研究资源、开发资源的良好格局,提高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有效性。
2.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资源建设
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加大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资源的投入建设,特别是各地市要有针对性地建设一批适合本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资源。同时,在资源建设上必须保证质量,要符合国家的要求,保证在政治性、科学性上的正确,要严格审查;要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针对青少年心理认知特点,使农村远程教育资源适合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需求。
学校要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在这方面不是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应当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信息资源, 采用“拿来主义”的方式,只要是资源库有的都可以拿到教学实践中来。只有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或者找到的资源不够理想)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资源建设,有四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一是远程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二是本地资源的不断采集;三是校本资源的开发补充;四是各类资源的互通共享。各级资源中心要优先考虑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提供数量够、质量高且适合模式学校使用的教学资源。
3.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离不开教师的积极使用,加强教师的计算机水平是进行远程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现代远程教育长久发展的关键。
(1)在短期内,可以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对所有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按照能力不通分层次进行培训。一是开展对模式学校专管员的培训,使他们基本掌握设备系统的维护和软件的应用。二是由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分层次举办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骨干教师培训班,在此基础上建立既懂管理又懂应用的骨干教师队伍。三是立足乡镇区域,大力开展校本培训。
(2)从长远发展规划,构建县区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建立以县区为主的教师远程教育培训基地。县级教师学习培训中心要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本地区所有教师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培训,学会运用教学软件和网络开展教育教学与研究活动,形成群体化教学环境,设立多媒体供应站,通过网络和开发CAI课件多种媒体,不断培训提高本地教师运用远程教育设备和资源进行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4.采取多种方式,调动教师积极性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丰富资源,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和制作课件做了可用资源的良好补充。为了使远程教育广泛在教学中应用,消除教师对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的抵触心理,一方面要采取座谈、演示等多种方式,向教师主动介绍远程教育资源所提供的丰富素材,定期分发节目预告,让学科教师熟悉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发挥榜样示范、带头作用,让有能力、有兴趣的教师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上公开课,要让学科教师看到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调动他们应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的积极性。
评价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成败与否,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它的应用效益。教学应用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只有现代远程教育在教学中得到充分和有效的应用,农村基础教育才能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DB/OL],中国教育部网站 www.moe.省略
[2]祝智庭.网络教育应用教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
[3]宗敏.湖北省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8.10
[4]祝智庭.服务科学视域中的教育信息化[J],教育信息化系统工程研究中心,2008.10
[5]党小超.贫困地区教师培训现状调查及培训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5(3):69-79
[6]王珠珠.中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持续开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5.217(2):34-39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第5篇
区域教育网站测评方法及过程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教育网站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根据《晋中教育城域网总体建设规划》的目标任务,晋中市教育局制订了《晋中市优秀教育网站暨创建百座示范教育网站活动实施方案》,计划在全市创建至少100个示范性基础教育网站,优良级教育网站达到80%,提高校园网络资源利用率。
凡经工信部备案的县、校两级教育网站均可自愿报名参加评选。我们制订了《教育网站评比指标体系》,评审内容包括网站内容(信息公开、网上办事、互动交流、教学服务、资源建设等),表现形式(界面设计、功能设计等),运行与管理(规章制度、运行维护、网站影响力、网站特色等)等。
评审程序为先由各县组织本县教育网站进行初评和推荐,获得县级推荐资格的参评单位可报名参加市级测评并接受公众网上投票。最后由市教育局组织评委依据“教育网站评比指标体系”对参评网站进行综合测评,然后结合公众网上投票情况产生终评结果。考虑到不同类别网站的不同特点,对参评网站进行分组,分别为教育局类、中学类和小学(含幼涸埃├唷
为总结当年网站测评工作经验,我们每年出台《教育网站测评报告》,对参评网站的正面和负面评价逐个梳理,并配以图片和图表进行说明,以方便各网站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也有利于各网站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近年来连续对中小学网站的测评工作成为晋中市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区的重要因素之一。晋中市太谷二中和昔阳中学两所学校被确定为试点单位,我市也成为全国56个试点区域之一。在2011年教育部组织开展的“全国中小学校优秀网站评选”活动中,我市有四所学校的网站荣获全国中小学校优秀网站称号。
教育网站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参加测评的学校基本上能围绕教育特色、教学与教研的主题工作,在信息公开、教育、教学、教研服务、资源建设与应用、特色宣传等多方面建设自己的网站。其中有一部分网站建站思路明确,栏目设置合理,资源丰富,针对性强。在学校对外宣传、网上办事以及为教师教学和教师自身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 教育网站现状
(1)网站总体设计。大部分网站页面设计合理、栏目设置准确、色彩搭配较好、页面层级清晰、导航清楚、易读性强,或下拉菜单,或展开式菜单,使访问比较方便。
(2)学校宣传功能。大部分学校网站在学校宣传方面做得很好,内容较丰富。包括学校概况、机构设置、工作动态、校园新闻、教育新闻、设施设备展示、校园活动展示等。
(3)教师教学资源与教师学习资源。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是校园网站的主要功能之一,部分网站建立了教学资源库,除链接县、市教学资源库外还建立了网上教学资源导航,有些网站还建立了教师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教师制作的课件、教案、教学设计、参考资源在这里得到共享,发挥更大的使用价值。有些网站还建立了教师学习资源,教师的论文、教育叙事、班主任工作经验得到共享,对教师的成长提高起到积极作用。
(4)学生学习资源。学生学习资源是学校网站上不可或缺的内容,有些网站提供了丰富的德育资源、心理教育资源、学生课外学习资源、学习讨论区、学生作品展示等。
(5)家校互动。部分网站上开辟了家校交流平台,也有个别网站了关于家长教育和主题研讨类的文章,或利用“校讯通”平台进行家校交流。
(6)网站服务功能。部分网站提供了服务功能,开设了校务公开、成绩查询、服务大厅、网上报修、网上报名、办事导航等栏目,方便了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
2. 教育网站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服务功能不足。网站最重要的部分――为教师、学生、家长服务功能薄弱。大多网站对交流互动、网上办事重视不够。学校网站体现在线办事的部分较少,大部分为展示类的内容,体现学校信息化管理的部分较少。
(2)部分网站不够规范。部分网站没有备案号,部分网站有备案号但未链接至工业与信息化部网站备案查询系统。
(3)网站运维欠缺。部分网站栏目不全、资源贫乏、更新不及时。大部分网站都建立了相关制度,但部分网站所提供的制度流于形式,制度制定得很笼统,而且执行力不强。
(4)对网站建设重视不足。从网站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可以看出,不一定是网站管理员不敬业,也不一定是教师、学生不积极,而是部分学校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站的重要性,网站建设流于形式。
结 论
教育网站作为教育网络内容的载体,是教育网络内容建设的重点,对于学校来说,是学校整体形象的展示。学校网站基本已具备了展示、交流与应用的功能,在日常教学应用中还需进一步深化内容,明确网站建设与发展思路。在栏目与功能的设计上,要向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思路积极靠拢;在网站的内容策划方面,要建成以本校主题特色为重心的学校专题网站,避免大批量、无目的的转载信息,提高网站服务水平和质量;在网站功能设计方面,要面向用户,真正了解用户的需求,提高用户体验感受;在网站建设工作中,要有创新意识,打破陈规,不再拘泥于传统网站布局理念,推陈出新,多设立一些反映本校特色的栏目。
总体而言,一个优秀的教育网站应具有以下的特征:一是领导高度重视,有网站领导机构;二是专业人员参与制作;三是全校师生、家长参与面广;四是新闻类栏目更新及时;五是内容为王,有吸引众人的网站内容,反映师生的日常生活;六是交互性强,解决师生的实际困难,反馈非常及时;七是网络环境优越,有自己独立的服务器;八是有长远发展规划;九是有地方特色;十是有规范的域名和工信部的备案;十一是有完善的网站管理制度,并遵照执行;十二是有友好的网站界面和统一的模板风格等。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第6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场全球性的教育革命,正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全方位迅猛地展开,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此刻,既担负着知识普及与文化传承,又是高素质人才培养摇篮的中小学,该如何来迎接教育信息化的挑战呢?
中小学教育必须信息化,也必然信息化,这已是为实践所证明的雄辩命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直接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庞大系统工程,它要求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新教育体系,因而必然涉及到诸如目标与任务,决策与管理,模式与评价,环境与资源,手段与技术,科研与培训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因而,对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这个过程必须逐步探索,及时总结,切莫等闲视之。
经过本人的全面了解和系统分析,结合周边学校的一些实际情况,以下我粗浅地来谈一谈本人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过程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一、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
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离开了能适应学生信息化学习所需要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就成不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教学环境,决非仅仅硬件系统而已,而是硬件、软件和潜件三者有机的综合系统,与传统的教学环境相比,其具有明显的优势:①.增强了共享学习资源的通信功能;②.实现了教学设施的网络化;③.促进了多媒体学习环境的完善。对于这一块的建设,我校领导层以长远的眼光,审时度势,在学校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耗巨资跨出了迈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在这几年里,为了能满足学生信息化学习的需要,逐步建立了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宽带校园网、电子阅览室、远程教学信息网络系统。目前,学校正在积极想办法,多方筹集资金,加紧多媒体教室的建设。致力于建设用于信息化教和学的各种支持系统及用于各种教育资源、教育设施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等。
二、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信息化教育资源是指用于教育信息化的各种资源,如学科教案、电子教材、各类素材、试题、百科知识、教研论文、教育新闻信息及各类教育统计数据等等。信息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展与控制;有赖于通过对各类教育信息资源的传播分析、处理、加工、利用等手段来进行。换句话说,离开了教育信息资源,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活动便难以开展,教育信息化更是无从谈起。
时下不少的中小学赶浪潮耗巨资建立的校园网,由于缺乏教育教学信息资源,难以发挥其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应有的作用与效益,造成设备的闲置和浪费,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校园网的设施将面临着急速贬值的尴尬境地。这便是称为“有路无车无货”的现象,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严重缺乏,这一问题也成为了制约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针对这一现象所形成的“瓶颈”,我们已充分认识到了其中的厉害关系,及时从市场上引进和购置了大量的各学科电子教材教案,各类素材,共享软件、试题,并从K12、百年树人及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网引进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弥补了由于教育教学资源不足形成的“瓶颈”,并且与其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以适应信息技术和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的需求。
三、教育信息化与师资培训
现代信息技术向人类发起的挑战,使得整个基础教育界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促使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学生学习方式都随之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自然地,被视为课改之关键所在的教师,其职能、角色的定位,也将逐渐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的管理者及研究者”。这种新型教师的职能转变,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使得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必须包含现代化师资培训的重要内容。
对于师资培训,培养出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新型教师这项工作,我校虽然已走在了前面,但校领导认为,这个问题仍将作为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教育管理下一步最主要的工作。可见我校领导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学校已经不惜重金初步建成了 能适应学生信息化学习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并且引进和完善了信息化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教育信息资源,在教育信息化所需的两个基本条件都基本具备的情况下,要走好走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下一步工作便是转变教师职能,将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的管理者及研究者”,目前,这项工作已是制约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对此,当务之急应是立即启动和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针对老教师的特殊情况,从头从快从优开展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切实地转变教师职能,这项工作已刻不容缓,也只有这样才能将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为我校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走在前列。
四、教育信息化与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从目前某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情况来看,有些领导和教师还存在着片面的模糊认识,他们只是关注建机房,购设备,网络布线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只是片面地追求学生的升学率,仍停留在“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上,而对与信息化教育相匹配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不甚重视甚至根本不去考虑。具体表现在:一些教师根本不去或者很少主动地去学习计算机,掌握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不用或者很少用学校已有的教育信息资源;一些领导也不重视信息技术课的开展情况,不重视培养教师掌握信息化教育教学的能力,对教师能否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及是否使用了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的情况不重视或不作要求。
如果是这样,我们便会步入一个“怪圈”:一方面叫喊投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费短缺;另一方面花费了大量资金建设起来的计算机机房、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电子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室,远程教学信息网络系统、校园网等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和大量的教育信息资源却闲置在那里,对一线的教学改革起不到多大的实质性作用,仅成为供检查、参观、炫耀的奢侈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将面临升级换代贬值的风险,因此将严重阻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要彻底走出这个“怪圈”,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重视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建构。道理很明白,信息化硬件环境是死的,被动的,而新型教学模式中的交互作用过程和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认识过程却是活的,能动的,因此,校领导和教师必须重视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通过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人(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充分发掘教育信息化的最大潜力,也让这些耗巨资建成的信息化教育硬件能够物有所值、物尽所值、物超所值。所以,在教育信息化的前提之下,促进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建构新型教学模式,既能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性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识的主体性地位,也是我们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
在校领导的关心、重视和监督之下,在信息技术组全体组员的共同努力和带动之下,我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近年来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向传统的教学方式发起了挑战:在保持传统教学方式优势的同时,逐步地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课堂。以CAI(计算机辅助教学)为龙头,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有机结合,继续深化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提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将给我国教育带来重大变革,尤其对农村基础教育的优化,缩小城乡之间的鸿沟,实现农村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南昌县农村中小学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教育信息化的现状,研究了影响我国现阶段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因素,探讨了加强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可行性策略。
二十世纪末,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广泛应用并导致教育系统发生深刻的变化。”在全国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城乡教育之间的“数字鸿沟”、“文明鸿沟”,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正日渐突显,并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
一、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近期,我们对南昌县湾里区、安义县等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深深感到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城市学校相比已经错过了一个阶段,其主要表现在:
1、基础设施装备落后
目前多数农村学校不具备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硬件条件,尽管近几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关心下,镇、村各级学校先后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电脑和教学设备,但镇一级学校人均拥有计算机台数约3%,村级学校还不足此数,信息技术教育课无法全面开展,有的教师即使制作了课件也因缺乏设备而无用武之地;其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条件还较落后,许多地方网络的延伸还没有到位,严重影响了教学信息的交流和沟通,教师更难接触到优秀的教学资源。
2、教师运用能力欠缺
农村学校基本没有具备信息化建设综合能力的专业人才,信息技术课教师严重缺乏,一般教师也不具备教学课件的开发能力。以罗亭镇的中小学为例,只有初中的一般学科教师的实际运用水平接近城市教师的平均水平;而村小的一般学科教师的实际运用水平都远远低于平均水平。因此,即使有的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由于师资问题,其课时也远远不够。
二、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氛围的差异性,影响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因素很多。对于广大贫困地区的农村来说,除了投资力度不够、教育观念陈旧、教学资源缺乏等基本影响因素之外,我们认为学校教师的培训及学校的文化氛围也应是影响农村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主要因素。下面我们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学校发展经费捉襟见肘
在农村地区,教育费附加是补充教师工资不足部分的经费来源,而农村教育集资则是改善校舍和办学条件的主要经费来源。由于税费改革造成的经费缺口,只靠地方财政是难以完全填补的。相形之下,需要财政或学校挤出经费配置计算机、改造基础设施更是难上加难。
2、教学资源严重匮乏
农村教师能够接触到的一些软件多是面对城市的内容和硬件配置,没有适应农村教育的本土化的教学资源;由于不具备网络系统等先进的信息传播设备,教师不能及时得到新的教学信息,课堂内容大多局限于传统的教材。在我们对湾里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查时发现,农村多数教师能够理解和接受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式,但由于缺乏适合于农村学生学习的信息化学习资源,新课程改革在具体实施时受到了影响。
3、教师培训力度欠缺
由于条件的限制,农村教师参加信息素养教育的机会很少,当地相应的培训机构也很缺乏。培训内容局限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多媒体、网络等计算机技能方面的知识,缺乏相应的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知识。培训方式一般是“一刀切”的模式,教师不能结合自己的学科进行有效的学习。培训的结果是教师在实践中不能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不能与学科课程很好地整合起来。学校在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后也没有形成相应的评价制度,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得不到激励。
4、校园文化氛围淡薄
大多学校决策者在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发展信息化是某种意义上的学校包装,可以产生吸引生源的效应,但在教学中全面深入的应用信息技术,会因教学模式的改变而影响到升学率,因此,对设施设备进行大投入大建设后,没有促进信息化资源利用的具体措施和机制。我们认为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环境并不仅仅是物质支持条件的满足,如果农村中小学教师不能利用有限的信息设备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自觉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学校领导和教师尚未形成使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意识和行为,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就得不到提升。
三、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探讨
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已经错过了一个阶段,但不能再错过一个时代。全面理解信息化的内涵,用全新思维选择适合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新途径,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是农村学校刻不容缓的工作。其具体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多方筹措资金分批投入实施
(1)政府部门可以建立专款专用制度,首先加大对贫困地区特别是对国家级贫困县的教育投资,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避免资金的流失和浪费。也可以采取考核和竞争机制,把资金拨给有资格的学校或区域。
(2)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就目前情况说,单纯依靠政府的投入来保证持续发展是难以办到的。信息化设施更新和折旧快,耗材和维护的费用大,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因此,应该通过必要的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吸引一些民营企业单位增加对教育资源的投资和捐助,以保持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得以持续发展。
(3)贫困地区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启动和持续发展,必须有外部资金的注入,这样可以保证学校对信息化的建设发展形成总体的长远的规划,对硬件设备做到配置统一,从而避免硬件设备来源复杂、随机增添、因规格不同带来使用与维护困难、不能适应教学需求和持续发展的需要等现象或问题的出现。
2、整合教学资源系统规划建设
在城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初期,出现了“车、路、货”不匹配,“重硬轻软”发展不协调问题,客观地说这是正常的。因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涉及到多种要素。农村教育信息化要在信息化资源建设中实现系统规划,使各要素协调发展。
(1)硬件资源建设
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施设备是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在技术上要考虑计算机、网络的配置是否可满足软件资源运行的需要,数量是否满足师生使用的要求,现有基础对以后的设备升级、扩充有何影响等。
(2)软件资源建设
软件资源是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核心,它的开发建设涉及资源种类的丰富程度,使用的便捷性。更重要的是资源内容与组织方式要满足教学的需要。因此,软件资源的提供与开发要立足于学生生活的环境,从本地提取信息、事例;同时还要考虑资源的获取途径,以及对传统音像、文字资源的转化问题。
(3)教学资源的管理体制
信息化教学资源各部分的高效利用、有序发展有赖于管理机制的健全。对学校而言,管理的内容在整体上包括对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长期、中期、近期的发展规划;在具体上包括对计算机教室、各种教学软件资源使用时间和数量的规定;还包括对教师参与资源收集、整理工作的相关鼓励措施等。
3、分层次逐步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教育除了和城市教师一样,培养其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之外,还要培养他们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在培训时,我们要针对农村教育、学校信息设施和教师的特征,选择适合于农村教师需要的培训内容。
(l)远程教育培训方式
现在很多地区的农村学校都拥有了卫星转播设备,我们可以利用卫星传播系统对教师进行信息素养的培训,具备网络设备的学校可以让教师通过网络资源的学习来提高信息素养。除此之外,还可以把一些优秀的教育资源做成光盘,让教师通过观摩学习提高信息素养。
(2)教师“参与式”培训方式
教师“参与式”培训方式就是让教师带着“教学任务单元”参加培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带来的优势;教师接受的培训内容和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便于教师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这种培训方式在“英特尔未来教育”中得到了体现,并且对我国很多区域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类形式容易使他们形成内驱力,获得成功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迅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校本培训模式
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制订适合本校教师特征的培训体系。可以组织各学科经验丰富、信息素养水平较高的骨干教师,通过优秀案例对教师进行培训,也可以邀请一些信息技术教育的专家到学校作专题讲座。
4、制定激励机制,形成浓厚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首先,学校管理者应具备正确的现代教育理念,积极推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并设置相应的评价机制激励教师,改变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惟一评价标准的做法;教师要学会积极主动地利用学校现有的信息设施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形成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文化氛围,而不是在上观摩课或教学比赛时,被迫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
农村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呼唤,是当代人的历史责任。发展农村教育信息化应以建构社会的需求与可能和人的需求与可能的契合为出发点和归宿,集政府、社会、学校等多方力量,创造性地解决资金与人才问题,才能实现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玉.农村信息化寒冰解冻尚需时日——江西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2).
[2]李金凤.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分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6).
[3]荣曼生,李小明.株洲市小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现状的调查与对策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2).
[4]桑新民,郑文勉,钟浩梁.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2).
[5]汤新春.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信息素质[J].中小学电教,2005,(6).
[6]马治国.信息化时代的农村教育发展策略[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第8篇
1、加强全市中小学评价管理和指导,逐步构建中小学教育教学评价管理机制,研制《*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手册》。推进全市中小学评价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促进我市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
2、认真指导全市98所中小学评价改革实验学校评价改革试行工作,加强调研管理培训指导,引导实验学校有计划有步骤开展试验,并认真总结评价改革的经验和成果,通过各实验学校合作交流、研讨、展示活动,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二、强化中小学评价队伍建设
1、努力办好市首届中小学教育教学评价骨干教师研修班,通过“学习——实践——研究”,提高学员教育教学评价管理和教学能力,加强教育教学队伍建设,以点代面,促进我市教育教学评价改革与发展。
2、成立*市教育教学评价指导中心,各县(市、区)相应成立教育教学评价指导小组,形成评价管理网络,加强评价研究指导力量,提高评价调研指导质量。
三、落实全市普高课改重难点项目《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研究攻坚任务
1、组建好班子,选择确定好项目子课题,把我市具有教育教学评价经验和理论的领导、研究人员、教师机制起来,整合力量联合攻关。通过调查问卷研究、修改、制定相关教育教学评价方案,有计划、有步骤组织普高课程改革实验学校实施,确保我市高中评价改革顺利实施。
2、认真落实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考试制度和学分认定方案,研制下《学生综合评价方案》并组织实施、调研和指导,保证顺利实施。
3、组织召开全市中小学评价改革经验交流会,大力推广学校评价、教师评价、课堂教学评价和学生评价改革的成功经验和成果,引领全市中小学评价改革,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谐发展。
4、实施边完善学校评价、教学评价和学生评价,以评价来保障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实施评价课题的研究和指导工作
1、努力实施《*市中小学发展性教师评价的行动研究》、《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实施的研究》两项省级课题的研究工作,选择部分学校分担子课题研究,扩大评价研究队伍,以点带面,滚动发展,逐步更新中小学教师评价观念,转变评价方式和方法,转变教学行为方式,不断提高教学综合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做好中小学教育教学评价骨干教师研修班的领班工作,把办班和课题研究有机结合起来,让学员有更多的学习和研究的机会,培养成为中小学评价骨干教师。
2、认真做好全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评价研究课题项目调研指导工作。调查研究我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评价改革的现状,形成评价研究对策,并对现有评价研究课题进行分门别类,进行针对性指导,提高研究质量。
3、继续深化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成果推广应用工作,为市局制定整合教学模式推广运用的实施意见,修改完善整合教学评价量表,有计划组织开展整合涓埃哦西评价,探索整合教学的有效性。自主召开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成果研讨会,推广新模式,交流新经验,全面推进中小学整合教学发展。
五、其他评价工作
1、开展中等职业教育评价专题调研,开展职业教育评价方案研发工作。
2、继续办好“教学评价”网站(主页),广泛收集评价信息,丰富网上教育教
学评价资源,为教育行政及教师评价服务,定期刊出“*市教育评价研究”专集。
3、开展课程评价工作,协同市局基教处开展校本课程评审工作。
六、协助上级教育部门相关工作
主要工作安排
时间主要工作内容备注
8月
至
9月5、组织召开市直属学校教育教学评价具体负责人会议。
6、修改完善《*市中小学发展性教师评价方案》,组织实验学校开始实施,实验学校评价研究项目上报。
7、开始研制《普通高中学生综合评价方案》。
8、分别召开高中评价、初中评价、小学评价实验学校负责人会议。
10月7、召开县(市、区)评价负责人工作会议。
8、市中小学学生调查报告、小论文、小软件(小制作)评比。
9、市小学课堂教学评价实验学校调研指导。
10、市教育教学评价研修班开班培训活动。
11、组织市中小学评价改革实验学校培训。
12、市教育信息化修班学员外出考察学习。
11月6、组织召开市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研讨会。
7、部分高中评价实验学校调研指导。
8、召开《普通高中学生综合评价方案》征求意见会。
9、召开市中学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研讨会。
10、刊出《教育教学评价研究》专集(二)11月13日至11月19日期中考。
12月6、山区、海岛评价实验学校调研指导。
7、召开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成果推广现场会。
8、组织部分评价改革实验学校到上海考察学习。
9、全市第三次中小学教育教学评价案例评比。
10、*市教育教学评价经验交流会(评价论坛)。
1月至
2月6、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分认定专题调研。
7、市2009年度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案例评比。
8、刊出《教育信息化》2009年第8期。
9、学期工作总结。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育投资;教育券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8―0013―03
教育券是芝加哥货币经济学派带头人、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于1955年首次提出的。所谓教育券,是政府将用于教育的公共经费以教育券的形式直接发给家长(学生),而不是划拨给学校,家长(学生)可以用教育券来支付所选学校的学费和相关教育费用。[1]教育券目前还未受到东西方学者的普遍认可,但是其基于市场经济的理论,以提高教育投资效率为动机,还是给广大学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笔者希望以教育券的思想,剖析目前教育信息化投资现状,对提高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率提出若干建议。
一 教育券主要内容及意义
弗里德曼看来,公立学校置于政府的直接管理之下,由于受到保护而造成公有的、垄断的状况,使其滋生无法克服的效率低下、等弊病。有效的解决办法是政府将用于教育的公共经费以“券”的形式直接发给学生或家长,而不是发给学校。学生自由选择学校,可以选择公立学校也可选择私立学校,用教育券支付学费和相关费用,学校则向政府兑取与券面值相等的现金流入。
弗里德曼教育券思想对市场经济国家解决教育领域的低效率提供了新思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目前都实行了公立教育的模式。公立模式的弊病如出一辙,包括教育管理缺少成本与收益的衡量与约束,政府教育管理部门效率低下等。教育券的思想基于市场经济理论,符合自由市场经济根本的价值标准,为市场经济国家如何解决教育领域的低效率问题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为世界许多国家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教育券的最终目的在于将公共教育资源从原先由政府以及人所掌握和支配的社会资源,彻底转变为受教育者及其家庭可以支配和细分的“货币选票”,使得受教育者享有更为充分的教育自由和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实现教育从公共品向私人品的特征转变,从而形成充分竞争的教育市场,达成高效率的教育供给。所以通过教育的私人品特征化实现高效率的教育供给是教育券制度所包含最为核心的内容。[2]
二 教育券研究现状
1955年,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在《政府在教育方面的作用》(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ducation)一文中首先提出了教育券的思想。此后,弗里德曼在1979年与其夫人罗斯•弗里德曼合著的《自由选择:个人声明》一书第六章《学校的问题在哪里》中对教育券计划进行了更深入、完整的阐述,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但是,尽管教育券被誉为教育改革的良方,这项教育改革的建议在发源地美国开展的并不顺利,反对的意见很多,总达不到一致。时至今日,全美也只有2个市和1个州正式明确实施了由公款资助的“教育券”计划。这2个市和1个州是:威斯康星州的密尔沃基市(Milwaukee,Wisconsin),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市(Cleveland,Ohioan),弗罗里达州(Florida)。[3]在中国,浙江省长兴县于2001年率先实行了教育券制度,这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标志符号。各领域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对教育券在中国的推行进行了广泛探讨。然而,在教育信息化领域运用教育券这一思想来分析、优化教育信息化投资制度的研究还较为少见。
三 中国教育信息化投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对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表明,51%的中小学通过自筹资金的办法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约占37%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于上级部门,约10%的中小学得到社会捐助和其它形式的融资,商业性投资仅占1% [4]。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许多问题相继出现,严重限制了教育信息化的顺利发展。
1 教育信息化投入严重短缺。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来源少导致我国教育信息化投资总量不足,从基础教育信息化来看,城市、县镇、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都处于短缺状态,城市地区经费短缺和非常短缺的学校比例为58%,县镇地区为74%,农村地区高达78%。就东、中、西部地区来说,东部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短缺和非常短缺的学校比例为58%,中部地区为74%,西部地区高达78%,中、西部地区中小学经费短缺现象比东部要严重,特别是西部地区,高达52%的学校处于经费非常短缺状态[5]。
2 低水平重复建设。我国教育信息化经费分配不合理,硬件与网络投入少,服务(含培训)投入更少。有关的调查表明学校投入到硬件的经费远远超出软件、资源的经费,投的经费是软件经费的44倍多。在我国各类高校的信息化经费预算中,硬件经费预算是37.50%,软件经费18.00%,网络服务和技术维护经费预算为13.30%,经费预算为11.00%,校园网用户支持经费预90%[6]。这说明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
3 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官僚机构庞大、效率低下。教育管理缺少成本与收益的衡量与约束,导致效率降低;缺少竞争意识、不思进取导致教育质量下降;学校行为目标异化,教育机构从其利益出发,更多考虑如何获得政府投资最优化,而不是家长与学生的认同;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官僚机构庞大、人浮于事等,不仅效率低下,且容易滋生寻租与设租行为[7]。未能切实考虑所管辖学校教育信息化需求进行投资。公立学校中所存在的这一切问题的原因就在于政府在教育中干涉过多,而学校的选择自由却太少,如同市场中的企业,必须要生产出消费者喜欢的质高价廉的产品才能生存与壮大。在学校教育中,家长和儿童是消费者,教师与管理人员是生产者,公立教育的集中与规模扩大,意味着消费者的选择能力越来越小,生产者的权力增加,垄断的体制下生产的效率必然低下。
4 学校的个性化发展得不到满足。在现实状况下,由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地为管辖区域内的学校配置教育信息化设备,使得各个学校的教育目标、模式、运作方式趋同,缺乏特色及多样性、灵活性,有限的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对社会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
四 对教育信息化投资体制实施“教育券”改革
1 现有的教育信息化拨款模式: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政府确定的教育拨款数额分配教育信息化拨款数额,然后向企业购买教育信息化设备、服务等,对所辖区域的学校进行统一配置。传统的拨款模式是一种间接模式,资金由教育主管部门来确定使用方向,好处是在区域内形成了标准化教育信息化设备、资源,便于维护、更新,创造了“规模效益”,降低了成本。然而,间接拨款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却抹杀了微观主体――学校的个体需求,其无法根据自己的切实需求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
2 教育券将传统的间接拨款方式转变为直接拨款方式:政府――学校――教育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将教育信息化的拨款通过“教育券”形式直接分配给学校,让学校根据自己的需求自行进行教育信息化投资,购买适合自己的教育信息化设备、资源等,付账时直接将“教育券”交予企业,让企业拿着“教育券”到教育主管部门报销。如此一来,教育主管部门的责任就是合理地将“教育券”分配给学校并进行监管;学校的责任是认真调研自己的需求,合理支出“教育券”;而企业的责任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吸引更多的学校到本企业这里购买教育信息化设备等。如此,创造一种积极、自由、民主的教育信息化投资氛围。(如图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 “教育券”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对素有教育集权传统的我国来说,教育主管部门是否能保证经费的合理分配,能否实施有效监管是“教育券”计划是否成功的关键。从经费分配来看,不同的学校由于其学生数量、办学水平、吸纳社会投资渠道等不同,平摊的分配方式显然是不合理的,一个科学的分配方案是“教育券”成功实施的基础;从监管上看,学校关于“教育券”的财务信息公开是否完全,如何评价“教育券”支出的合理等都是教育主管部门需要落实的事情。通常,资助与监管之间存在着两难境地:若约束过多,其成本有可能抵消“教育券”计划带来的效益;若约束过少,则可能产生腐败。[8]
五 实施教育券对教育信息化投资体制改革的意义
1 就学校而言,因地制宜,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教育信息化投资,激发办学热情、发掘社会教育资源。同时,能充分显示出自主性和灵活性优势和特色,所以这将使得学校教育目标、模式、运作方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形成富有特色、灵活多样的教育体系,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将大幅度提高,实现效益最大化。
2 就政府而言,实施教育券,能够引起教育信息化经费发放模式的转变。传统体制下,政府直接与企业合作,签订合约,对所管辖的学校进行统一的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利用率低下。在国家资源不足的现实下,政府应最先致力于从教育体制内部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实施教育券,有利于降低传统经费在运作过程中的消耗,一定程度上可解决教育信息化经费截留、挪用等问题,也可保证专款专用,让同等数量的教育经费可能转化出更高的教育效益,使政府在转变观念的同时加强了相关制度的建设,推进了教育创新。
3 对整个教育信息化产业,教育券的思想基于市场经济理论,符合自由市场经济根本的价值标准。实质上教育券涉及到教育公共资源全部或者部分私有化,教育券通过其私人品特征化内容,明确了教育资源的部分产权归属和利益主体为教育信息化投资制度的变迁提供了强大的产权激励下的效率功能,为市场经济国家如何解决教育信息化投资领域的低效率问题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为我国教育信息化投资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8]。综上所述,在教育信息化领域内,教育券的实施对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投资体制改革乃至整个教育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虽然,在理论基础、实施现状、相关制度方面都有着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但是它为我们解决现有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率低下的问题开辟了崭新的思路。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109-1308.html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10篇
相关文章:
再尝阿香米线07-21
秋天随笔09-27
新生家长会感言09-07
高情商安慰人失恋的话08-31
高一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11-09
实习护士出科总结09-13
学生会辞职信08-17
军训心得怎么写600高中字09-19
工作调动申请书简短版08-31
贫困生助学金个人申请书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