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通用19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1
教学目的: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长度的表象。
2、通过实际测量,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并提高估测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
1、课件、尺、软盘;
2、学生准备:彩纸条、剪刀、1分硬币、电话卡或银行卡。
教学过程:
一、 故事导入
师:(演示课件)有一次课间,几个小朋友在一起讨论什么兵器最厉害。红红说:“我觉得宝剑最厉害。”明明说:“不,我觉得孙悟空的金箍棒最厉害,你看它能伸缩,可长可短,它可以短的只有1厘米,也可以伸长到1米,甚至几百米、几千米,还可以伸到天上去呢!”
问:在刚才他们的谈话里,你能找出一些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吗?(米、厘米)
师:对!我们已经学过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板书:米 厘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吗?1厘米呢?我们测量教室门的高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好?量一支铅笔的长度该用什么单位呢?
[评析: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量物体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习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通过复习旧知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又用孩子熟悉的神话人物孙悟空引出新知,让学生觉得有趣,促进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师:(课件演示)然后,红红问了一个问题:“要是金箍棒缩得比1厘米还短,或是比1厘米长但比1米短,我们怎么来知道它的长度呢?”所以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关于长度单位的知识。
二、 探索实践
(一)认识分米
1、量一量
师:请你用直尺量一量你的文具盒的长边和短边大约各是多少厘米?(学生回答)
师:一般来说,文具盒长约是20厘米,宽大约是10厘米。(边说边板书:10厘米)
师:(示10厘米的彩条)像这样10厘米长的线段我们还可以用另一个单位来表示长度――分米(板书课题:分米)10厘米就是1分米(在“10厘米”后板书:是1分米)那么,20厘米就是多少?(2分米)
学生齐读:10厘米是1分米
2、认一认
(1)师:请你拿出直尺,看看1分米到底有多长。1分米可以从哪里到哪里呢?(请学生上实物投影指出)也就是说1分米相当于多少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学生齐读。
问:你的尺上有几个1分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2)体验:
① 请你伸出大拇指和食指,用直尺比划出1分米。我们现在比划的就是一柞的长度,一柞大约是1分米。比划给同桌看。
② 一人比划1分米,另一人用尺量,看看估计得对不对。
③ 拿出彩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在1分米的地方剪断,一起量一量,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评析:让学生大胆估测,并把估测与实际测量相结合。通过在直尺上比划、空手比划和估计彩纸条上1分米的长度,从借助测量工具到直接估测长度,逐渐加大了测量难度,使学生一步步加深对分米的认识,初步培养估计的能力和意识。虽然学生估计的1分米并不十分准确,但只要是较接近的,都应予以鼓励。]
3、画一画
(1)师:你能用尺画一条1分米的线段吗?你准备怎样画?先和同桌说说,再画在纸上。
(2)交流:你是怎样画的?请学生上实物投影展示汇报。
(3)师:(边说边画)1分米我们可以从刻度0画到10的地方,可不可以从1开始画起呢?这样应该画到哪里了呢?(11)为什么?如果从2开始画呢?从3呢?
[评析;让学生知道从尺上的任意刻度起,都能画出1分米的线段,培养思维灵活性。]
师:只要画满10大格,就是10厘米,就是1分米。
(4)请你帮同桌量一量,看看画的线段是不是1分米。
4、找一找
4人小组相互说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
全班交流。(插座边长、软盘边长、粉笔长……)
5、数一数
师:(示米尺)谁来数一数,1米有多少厘米?你是怎样数的?结果怎样?(板书:1米=10分米)学生齐读。
6、实践操作:“想想做做”第4题
(示课件)和你的同桌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各是多少厘米,再说说接近几分米。
先让学生目测一下几分米,再测量。
[评析:学生目测的数据与结果有差距,但通过目测再让他们去实际测量,学生又一次感知长度,培养了估计能力。]
(二)认识毫米
1、师:我们以前量过数学书的长边和短边,现在老师想请你帮个忙,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是多少。
同学们有的说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有的说1厘米不到,老师还想知道得更准确,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接着板书课题:和毫米)
2、小组学习
(1)师:在学习毫米时,老师想请小朋友们自己去发现关于毫米的知识。
示学习步骤:
① 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请你在尺上找出来。
② 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毫米。
③ 在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请你量一量。
(2)学生4人小组学习。
[评析:学完分米再来学习毫米,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因此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由于二年级学生的自主认知能力还较弱,出示具体的学习步骤,让他们能进行有效的学习与讨论,从而体验毫米的含义。]
(3)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总结:① 直尺上1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② 1厘米中数出多少毫米?你是怎么知道的?所以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学生齐读。
③ (示实物并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电话卡或银行卡的厚度、书上数出10张纸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问:还有别的物体吗?
3、师:现在请你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大约有多长。(教师演示)
同桌互相比划,用一分硬币插进去量一量对不对。
4、(示课件)你知道哪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吗?请学生说一说。
师:比如测量降雨量、量小蚂蚁的身长。(教师适当解释)
三、 总结
1、问: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分米和毫米)
师:加上前面学习的米和厘米,我们已经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从大到小分别是:米、分米、厘米、毫米。今天我们还知道了这些单位之间的一些关系。(学生齐读: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评析:在教学中已经通过对直尺的观察,沟通了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十进关系,进一步总结使学生形成概念。]
2、师:那么现在再来看看前面红红提出的问题,要是金箍棒缩得比1厘米短该用什么单位量?(毫米)比1米短但比1厘米长呢?(分米)超过1米的长度也可以用分米做单位。
[评析:联系导入的故事复习,前后呼应。]
四、 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2题
同桌相互说长度,并说说是怎样想的。指名回答。
2、“想想做做”第3题
小组讨论、交流,然后请1-2组汇报。
3、“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回答,说说怎样想的。
4、“想想做做”第6题
(1)学生判断,集体反馈。
(2)学生用尺量。
5、量自己的拇指宽大约是多少毫米。
[总评:本课从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到进行实际测量,学生均以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方式完成。教学分层次展开,教学分米的认识通过量一量、认一认、画一画、找一找、数一数等几个步骤,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教学毫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努力实践新课程的理念。放手让学生用眼观察、用口交流、用手操作、用脑思考,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为他们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舞台,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能力目标: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毫米、分米长度概念的建立;教学难点是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根金箍棒(1米、20厘米、1分米、7毫米),生活中常见的接近1毫米和1分米的物品。
学生准备:纸条尺、塑料尺、一分钱硬币、小金箍棒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引发冲突
1、情景引入,激活旧知
课前播放《西游记》主题曲《猴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师:同学们爱看《西游记》吗?孙悟空本领高强,他有一件非常厉害的兵器――金箍棒(课件出示)。接下来孙悟空要表演几招,仔细观察,看金箍棒的长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课件:金箍棒逐渐变短,最后变到耳朵里)
师:想看看真的金箍棒吗?你们说“变”,老师把它变出来。
师:看这根一号金箍棒,估计一下,它有多长?(学生回答),课前老师作了精确的测量,它的长度是1米,1米还可以说成是―100厘米。【1米=100厘米】
师:金箍棒又变短了,估一估这根金箍棒有多长?我们来测量一下。选一生上前测量,同时说说测量方法。
2、借助旧知,引发冲突
师:最后变到耳朵里的金箍棒有多长?(举小金箍棒)想不想动手测量一下它的长度?
师:下面拿出纸条尺和这根小金箍棒,两人一组进行测量,看谁量得又快又准确。一生利用展台测量。(生动手量,汇报:不到1厘米)师:不到1厘米,到底是多少?只用厘米这个单位能不能精确的表示出它的长度?那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单位?
(需要找一个比厘米小的单位毫米)
比厘米小的单位是什么呢?毫米藏在哪儿?这把尺子上见到了吗?如果想把毫米从这每个厘米间表示出来,你想用什么办法?
你能不能按你的想法在尺子上0――1之间把毫米表示出来?同桌两
人商量一下,然后在纸条尺上画一画。
画完后,展示两、三组不同的。再用这两、三组不同的尺子量同一根金箍棒的长度,学生试读。
师:同一根金箍棒怎么读出来不同的长度?(画的格大小不同,即画的1毫米长度不同)所以,为了精确测量物体的长度,数学家对1毫米作了统一的规定,为了方便测量,他们又把1毫米放在了尺子上,想看看吗?拿出塑料直尺,仔细观察,看与刚才的纸条尺相比有什么新的发现?(每个厘米间分成了很多小格)
师:科学家也是把每个厘米分成了很多的小格,并且规定这1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课件)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个新单位――毫米,它用字母mm来表示。【毫米mm】
师总结:你看,我们刚才采用的分小格的方法竟然和数学家的想法一样,真是不简单,可见,大胆的猜想和尝试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二、自主探究,认识新知
(一)认识毫米
1、认识1毫米
师:接下来用铅笔尖在你的尺子上指一指1毫米,指给同桌看。选两生上前指,也可以用笔画一画。
师总结:厘米之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
2、找1毫米的物体
师:下面拿出1分钱硬币,用尺子量一量它的厚度。(1毫米)你能借助这枚硬币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吗?说说有什么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对学生没提到的物品,教师加以展示。如:银行卡厚度、光盘厚度、刀片的厚度、尺子的厚度等。
3、画几毫米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毫米,下面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出一条5毫米的`线段,5毫米是几个小格?
再请大家画一条10毫米的线段,一边画一边想,你有什么发现?10毫米就是1厘米(课件出示数的过程)
老师把同学们的发现记录下来:【1厘米=10毫米】
4、用毫米测量
师:别看1毫米特别短,用处可不小,在生活中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或更精确的测量物体的长度时,都要用到毫米。认识了毫米,我们就能精确测量出这根小金箍棒的长度了,大家再动手量一量吧。
学生量完后汇报:7毫米
(课件出示:曲别针的长度)
(二)认识分米
1、认识1分米
师:接下来请大家在纸条尺上用剪刀剪下10厘米。老师这儿还有一根金箍棒,它的长度是1分米【分米dm】,我们把1分米的小棒和10厘米的纸条比一比,看有什么发现?
结果长度相等,得出:【1分米=10厘米】
2、找1分米
师:谁来说一说直尺上从几到几是1分米?
你能借助纸条或直尺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吗?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纸杯、直板手机、磁带盒、口香糖盒、固体胶棒等。
3、分米和米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量出,2号金箍棒长20厘米,是几分米?
1号金箍棒长1米,它的长度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几分米?并且说说你的想法。
此处难度较大,学生发言完毕后,(课件演示)[1米=10分米]
三、总结长度单位
1、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毫米和分米,【补充课题】它们同米和厘米
一样,都是计量长度的单位,叫做长度单位。你能把这4个长度单位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一下吗?
师:下面我们做个游戏,老师说一个长度,请同学们用手势表示,但注意:动作要轻,能做到吗?(让同学们分别用手势表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大约有多长)。
2、师:知道了这些长度单位的大小,我们在表示物体的长度时,
就要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看看生活中人们是怎样运用长度单
(课件:生活处处有数学)位的。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约8844米。
中学生课桌高度为6分米左右,椅子高度为4分米左右。
(一)认识毫米
同学们爱看《西游记》吗?孙悟空本领高强,他有一件非常厉害的兵器――金箍棒。它能长能,它变了像你们准备的币的度,你们能测量一下吗?
测量之前我们先来究一下尺子,我们学米,你们能够上找出一米吗?能用手比划一下吗?量量吧
怎么样?几米?不够1米吗?
那怎么办?(有学生可能会说出毫米)
我们再来看看尺子上的第一个米,看一下都有什么?(看课件)
再量币度
活动:量一量新书的度,并记录
画一画
算一算
(二)认识分米
1、认识1分米
师:长度单位家庭中还有一个员,我们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分米,同学们找出你准备的细绳,
结果长度相等,得出:【1分米=10厘米】
2、找1分米
师:谁来说一说直尺上从几到几是1分米?
你能借助纸条或直尺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吗?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纸杯、直板手机、磁带盒、口香糖盒、固体胶棒等。
3、分米和米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量出,2号金箍棒长20厘米,是几分米?
1号金箍棒长1米,它的长度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几分米?并且说说你的想法。
此处难度较大,学生发言完毕后,(课件演示)[1米=10分米]
三、总结长度单位
1、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毫米和分米,【补充课题】它们同米和厘米
一样,都是计量长度的单位,叫做长度单位。你能把这4个长度单位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一下吗?
师:下面我们做个游戏,老师说一个长度,请同学们用手势表示,但注意:动作要轻,能做到吗?(让同学们分别用手势表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大约有多长)。
2、师:知道了这些长度单位的大小,我们在表示物体的长度时,
就要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看看生活中人们是怎样运用长度单
(课件:生活处处有数学)位的。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约8844米。
中学生课桌高度为6分米左右,椅子高度为4分米左右。
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把米尺的长是1( )
一把米尺的长是10( )
一把米尺的长是100( )
一个墨水瓶高约1( )
教室的门高约是2( )宽约是8( )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并学会测量。
教学准备:
一分的硬币,电话卡,光盘、学生尺及文具,测量表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谁能告诉大家我们学过那些长度单位。[板书]
2、你们能用手比一比一米、一分米、一厘米有多长?我们已成功进入长度单位王国,看看这里的小朋友用尺子在干什么?(生答)
3、生活中还要用到很多长度单位,快来看看吧。(出示课件)
4、长度单位的聪明猴也一起来和我们上课了,看看聪明猴在为什么为难呢。《课件:聪明猴的难题》原来,有两兄弟为了一枚一分硬币的厚度争吵了起来。哥哥说厚一厘米,弟弟说厚一毫米。你同意谁的意见?
5、当我们量较短较小的物体的长度或要求量的比较精确时,就要用毫米做单位。[板书:毫米]用字母mm表示。
二、感知
1、观察引出“毫米”
师:请你认真观察自己的尺子,尺子上除了我们学过的.厘米外,还有什么刻度?生:厘米之间还有更小的刻度。
师:我们可以用两支笔尖指出来,两笔尖之间的这一小段的长度就是1毫米,你能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一毫米么?《找学生展示台操作2-3》
预设:(看看其他两个刻度中还有没有1毫米了)。生:用手比1毫米的长度。师:纠正不太规范的。
师:那你现在能帮聪明猴解答一分硬币到底多厚了么,是1厘米还是一毫米?你有什么感受?
生:1毫米特别短特别小。
2、初步感知生活中的1毫米师:1毫米确实太短太小了,所以就可以量较小物体的长度。看老师手中的这张银行卡的厚度大约就是1毫米。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生:举例。电话卡、身份证、充值卡等。
3、明确进率
师: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从0刻度起到刻度1中间有几个小格?赶快数一数。生自己数。10个小格。看你和老师数的一样不一样。《课件:毫米的渐变》带着学生一毫米一毫米的数,1毫米、2毫米、3毫米……10毫米。那刻度2到刻度3之间是几毫米?1厘米=10毫米,那2厘米=?毫米你是怎样想的?
生:一个1厘米等于10毫米,两厘米就是2个1厘米等于20毫米
7厘米=?毫米50毫米=?厘米90毫米=?厘米
4、练习
师:(1)同学们说的可真好,老师这有一根黄粉笔,想知道它有多长,谁能帮帮我。4厘米6毫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生1:1厘米1厘米地数,到4刻度就是4厘米,1厘米=10毫米,4厘米=40毫米,再加上6毫米就是46毫米。
生2:从0刻度到4刻度是4厘米也就是40毫米,再加上6毫米是46毫米。师:在测量物体长度时要先看整厘米,整厘米是几就是几厘米,再数有几小段。或者一厘米一厘米地数,看有几个一厘米就是几厘米,再看有几小段。
5、测量
师:同学们都很会说,不知你们的动手能力怎样,我这有一根彩笔,谁能帮我量出来。师:测量时要注意:物体一端对齐0刻度,末端对着那个刻度就是多长,没有0刻度找一个刻度为起点,用末端刻度减去起点刻度就是他的长度。
6、请你测量出一分硬币的厚度,并记录下来。如果出错:你是怎么测量的。
7、画线段
现在请你画一条长28毫米的线段。
三、综合练习
1、34页2题。
看来同学们在长度王国里旅行很愉快,可有个人还闷闷不乐呢,聪明猴、他想让我们帮他闯过第二关。快伸出我们友爱的手帮帮他吧。《课件:实物高度》预测:如果出现用错单位的,用手比一比。
2、同学们真棒,闯过第二关了,看看第三观。《课件:文字叙述》
四、小结。
那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想说的。
五、延伸:那我们生活中还有那些物体的长度用毫米做单位。老师找到很多用毫米做单位的物体,你能在生活中找一找吗?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4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2~4。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米尺;学生准备直尺一把,吸管一根,剪刀一把,一小组一把米尺。铅笔、练习本、橡皮。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毫米、分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对长度单位有初步的认识,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本节课的继续学习,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对加深长度单位间十进关系的认识和学习建立升的概念也是非常有用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毫米和分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2、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初步的估测能力。
4、让学生生能在学习中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同学间的交流,灵活的选择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长度单位又比较抽象。基于此,本课中我力求创设自主探索环境,让学生在猜一猜、量一量、找一找等实践探索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突破难点。采取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师:你们猜一猜,周老师的身高是多少?
学生猜完后教师说明:周老师的身高是1米69厘米。
师:米和厘米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请大家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
指名回答。
师:请大家再用手势表示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指名回答。
活动:
先在小组内估计一下铅笔的长、橡皮的长,练习本的宽和课桌的高。然后再量一量,记录员在记录卡上做好记录。
小组汇报各种记录的情况。
师:在刚才的测量中,我们发现,铅笔的长,练习本的宽,要想知道它的准确长度,就要用到一个新的长度单位,那就是毫米。
板书:毫米的.认识
二、自行探究,建立模型
1.感知毫米
(1)拿出直尺,在直尺上找一找1毫米。指名说说找到的1毫米。
(2)课件演示放大的直尺,指着直尺上的任意1小格,问学生是多长。小结得出:在直尺上每一小格的长就是1毫米。
(3)继续观察直尺,数一数,想一想,还会发现有关毫米的哪些知识?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组内交流,班内汇报。
引导得出:1厘米=10毫米。【板书】
(4)感受毫米
a在直尺上仔细看一看1毫米有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
b.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或周围有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汇报。
(5)通过刚才的研究,你想对1毫米说些什么?有什么样的感觉?
(6)师:毫米虽然短小,但是它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非常大的。
课件演示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2、找分米
(1)引入分米。
不用直尺,将桌子上的吸管剪成10厘米长。
师巡视,观察剪的情况。
剪好后,拿出直尺,量一量自己剪好的吸管,看看自己的眼力准不准。
汇报:说说你的吸管是多长?还有更接近10厘米的吗?
如果有刚好是10厘米的,直接引:其实刚才这位小朋友剪的这段吸管的长度就是1分米。分米就是我们今天学的第二个长度单位。(板书:分米)
否则这样引:其实刚才这位小朋友剪的这段吸管的长度只要加上(或减去)多少1厘米就是1分米了……。
(2)在直尺上找分米,研究分米
在米尺上找一找分米,看看有哪些发现?
班内汇报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得出: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3)感受分米
先在直尺上比划比划1分米有多长?伸出比划的手势来。
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分米?
估一估铅笔盒、课本、课桌等东西的长度、高度。
三、练习巩固,拓展应用
1、出示表格
在我们身边或周围选出自己喜欢的物品,在小组内先估一估他们的长度,再量一量,记录员作好记录。比一比哪个小组得到的☆最多。
喜欢的物品我们的估计我们的测量我们的评价
2、班内汇报与交流。
3、获得大星最多的小组介绍他们的估计方法。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四个长度单位,知道了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去测量。如果现在用我们学过的米、分米、厘米、毫米来计量温州到杭州的路程有多远,你觉得怎么样?(不好量,太长了)教师:“那计量较长的路程有没有更合适的计量单位呢?”当然有。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才能解决新问题。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网上查一查,看一看。
通过比划唤起学生对已学长度单位的回忆,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培养估测能力
让学生通过测量,发现铅笔的长和练习本的宽用厘米或米作单位都不合适,自然而然地引出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闭上眼睛想一想,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让学生举例,可以深化学生对毫米的认识。课件演示毫米的应用,学生可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体验1毫米、1分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估测意识。
3、使学生通过观察,初步理解分米、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4、通过估、量的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1、体验1分米、1毫米的长度。
2、理解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
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准备:
直尺,长尺,硬币、IC卡、银行卡、白纸、字典、测量水笔的长、表格、1分米高的本子,1米长的线。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直接引出“毫米”
同学们,我们知道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到什么?(长度单位)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用字母怎么表示?
请大家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呢?
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
出示一本练习本,谁来说说,要形容这个练习本有多厚,用哪个长度单位合适?
那它到底有几厘米呢?他说得对吗?
它不够一厘米,那怎么办呢?
要想较准确地形容这个本子的厚度,同学们头脑里是否会有一个愿望?(要有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师:其实你们的愿望科学家、工人叔叔等一些前辈已经帮我们实现了,这个愿望就藏在你们的尺子里。
小组合作(一):
师:请同学们观察尺子,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找到了这个更小的长度单位了吗?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师生交流)
师:直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很多的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板书:1毫米)你能用一个字来说出1毫米的特点吗?(短、小、细)
师:如果要测量较小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测量得更精确的时候,我们就要用到毫米这个长度单位。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教师板书)我们常用字母mm来表示。
二、观察实践,探索新知
1、认识几毫米
我们再来找找毫米,谁来说说你找到的毫米在哪里。
不错,每两根短线之间的1小格就是1毫米
小组合作(二):
1毫米我们能找到了,在你的尺子上你能找到3毫米、5毫米、7毫米吗?你还能找到几毫米?把你找到的结果跟伙伴们一起分享吧。
学生交流:
生:3小格就是3毫米吧。
对,1小格代表1毫米,3小格就是3毫米。那5毫米呢?
生:5小格就是5毫米。(你能在你的尺子上很快的找出5毫米吗?)
为什么你能很快地找到?
师:我们可以发现尺子上除了长刻度线和短刻度线外还有一种,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中线)好的,我们就暂时叫它中线。其实每相邻的长线和中线之间就是5毫米。
这样有什么好处?
3、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10小格,请问这是多少?
生:10毫米。
生:1厘米。
从刚才这两个同学的回答中,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同桌同学合作,一起数一数,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
1厘米=10毫米(板书)
除了0―1是10毫米,你还知道哪里是10毫米?我知道了6―7之间也是10毫米。
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还可以说生1厘米是1毫米的10倍。
拿出一本字典,它厚70( ),也就是( )厘米。
老师这支笔的长是75( ),也就是( )厘米( )毫米。
4、感受1毫米
小组合作(三):
既然我们已经认识了1毫米,那么你能用手势表示一下,1毫米到底有多长吗?
下面我们来用实物表示一下1毫米的厚度。同学们把你们准备的电话卡,银行卡,白纸,硬币拿出来。小组内同学分工合作量一量:
量一量一张IC电话卡的厚度。再把前后同学们的IC电话卡,银行卡集合,看看多少张卡叠起来是大约是1厘米?
拿了白纸的同学,请你量一量几张纸的厚度是1毫米?
有扑克牌的同学,看几张扑克牌摞起来大约是1毫米?
各小组汇报本组量一量的结果。
用食指和拇指拿着一张IC电话卡或1分钱的硬币,然后把1分硬币抽出,这时两个手指间的距离大约是1毫米。
你能用一个字来说出1毫米的特点吗?(短、小、细)
除了IC电话卡的厚度是1毫米外,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品的厚度或是长度大约也是1毫米?(银行卡…vcd碟片…)
你知道在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吗?
师:比如测量降雨量、量小蚂蚁的身长。
教师小结:我们的新版1角硬币的厚度,打电话的电话卡,银行卡大约都是1毫米。
你们知道吗?人的手指甲约10天长1毫米,脚趾甲约20天长1毫米”。毫米就是这样一个比较小的长度单位,但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
师小结:在我们的知活中,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三、巩固练习,加深内化
1、估一估,量一量:
完成P55的练一练
2、画一画。
请画出一条3厘米8毫米的线段。
请画一条10厘米的线段
四、认识分米。
1、师也画一条10厘米长的线段在黑板上,出示分米卡,使学生认识1分米。说明有时候量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我们常用字母dm来表示分米。
你能在尺子的刻度中找出1分米吗?(可从尺子“0”刻度一端开始找,也可以在尺子中段找。)(除了从“0”到“10”外,还鼓励找从“1”到“11”、从“3”到“13”)
2、那么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板书1分米=10厘米)
3、你能创造一个手势来表示1分米吗?
请你们将拇指和食指张开,量出1分米的长度,我们现在比画的就是一 的长度,一 大约是1分米。
估一估,我最行:
拿出彩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在1分米的地方剪断。一起量一量,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4、师出示一垛本子,这个垛本子的高是1分米。
小组合作(四)
5、估一估,课桌大约宽几分米,再准确地量一量。(小组合作)
6、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宽度或厚度是大约是1分米。
插座的边长粉笔的长度
7、到现在为止,我们已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了,同桌之间一起用米、分米、厘米、毫米4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学生分组互相用手势表示。
8、小组讨论交流:1米等于多少分米?1米、1分米、1厘米之间有多少关系?(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解决的方法)
方法一:拿出已准备的1米长的绳子,两人合作,一个用尺子量,每量一分米,另一个同学就在纸条上做一个记号,观察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
方法二:因为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因此1米=10分米。
方法三:没有1米线的同学还可以看米尺。在米尺上一分米一分米的数一数,看看刚才的结论是否正确。(板书:1米=10分米)
总结归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板书)
五、巩固发展
1.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
2.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毫米、分米的认识
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6
一、教材分析: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甜甜的梦》第一课,实际上是长度单位的认识。本节课是以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纽带,将米、分米和毫米联系起来。借助测量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材引导学生参与多种活动,把估测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过程之中,使学生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长度概念。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知道1米=100厘米,对1米和1厘米有一定的感知,能借助手势表示它们的长度,同时学生初步学会了测量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实际测量活动中,经历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的过程;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尺子进行测量;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建立长度认识。
情感与态度目标: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与好奇心,以及积极参与测量的愿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五、教具准备:
常规:米尺、小尺子、一分米长的纸条、一分硬币 多媒体:课件
六、学具准备:
直尺、一分硬币、纸条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
师: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了测量物体的长度,现在我们来一起复习一下。(多媒体课件)
1. 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 )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 )和( )
2. 测量较长的物体一般用( )作单位,测量较短的物体一般用( )作单位。
3. 1米=( )厘米 生:(看大屏幕说一说) 师:通过复习,你们掌握得还不错。同学们下面我们大家一起再用手来比划一下看看1米和1厘米有多长。
生:(一起比划1米和1厘米)
师:(出示课件)谁能从尺子上找一找哪是1厘米?
生1: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
生2:从刻度1到刻度2是1厘米。
生3:从刻度2到刻度3是1厘米。
生4:从刻度3到刻度4是1厘米。 ……
设计意图:复习长度单位厘米、米以及他们之间的进率,同时感受1米和1厘米有多长。
二、新授
活动一:认识毫米
师:拿出1分钱的硬币,你能测量一下1分钱硬币的厚度大约多少?
生:不到1厘米。
师:如何表示这不到1厘米的物体的长度呢?这就需要我们再来认识的一位新朋友――毫米,毫米也是一个长度单位,它用字母mm表示。
师板书:毫米 mm 师:(课件演示)同学们继续观察尺子,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你能看到了什么?
生:有一个一个的小格。 师:尺子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师:你再来数一数1厘米之中间有多少毫米。一组数从刻度0到刻度1,二组数从刻度1到刻度2,三组数从刻度2到刻度3,看看你们数的结果是不是一样。
生: (拿出尺子数)
生1:10毫米。
生2:10毫米。
生3:10毫米。
师:也就是说1厘米 = 10毫米
师板书: 1厘米 = 10毫米
师:现在同桌再来一起测量一下1分钱硬币的厚度大约多少?
生:这个硬币的厚度大约1毫米 。
师:看老师也测量了一下,(出示课件)它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你能借助这1分钱的硬币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大约有多长?
生演示
师:看到用手势表示出来的1毫米,你有什么感觉?
生:1毫米特别的短。
师:现在我们学习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后就能更准确的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下面我们看大屏幕,这根曲别针多长?说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之间占了8个小格,也就是8毫米。这根曲别针长1厘米8毫米,也就是18毫米。
师:这根铁钉长多少毫米?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从刻度0到刻度2是20毫米,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占了8个小格,也就是8毫米。这根铁钉长( 28 )毫米。
师: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个长度单位了,它们是毫米、厘米、米,我们再一起用手来比划一下看看1米、1厘米和1毫米有多长。 生用手来比划。
设计意图:以不到1厘米长的1分钱的硬币的.厚度,引入毫米的认识,创设问题情境发现以前知识不能解决遇到的问题,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求,在测量中感知1毫米有多长,认识毫米和厘米之间关系以及用字母表示毫米。
活动二:认识分米
师:现在拿出老师发的纸条,同桌一起测量一下它有多长。
生: 10厘米
师:其实10厘米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1分米,分米是我们这节课认识的第二个新朋友。(师板书:分米 dm)
师:那么1分米到底有多长呢?
生:1分米就是10厘米
(师板书:1分米= 10厘米 )
师: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
师:(课件展示)这是一把1米长的米尺,这个蓝色部分是1分米,让我们1分米1分米的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米=10分米。
师:对,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就是1米=10分米(板书)快在小组内说一说并记住它们的关系。
1米 =10分米 10分米= 1米 板书:1米 =10分米
师:请看黑板,我们认识了两个新朋友(毫米、分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板书)
师:加上我们原来所学的米和厘米,他们都是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叫做长度单位。请闭上眼睛想一想我们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呢?你能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一下吗?现在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毫米――厘米――分米――米 (找生边说,其余同学用手势表示)
师:我们以后在测量物体时,该怎样选择长度单位呢?(生说)
师: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4个长度单位了,这有一本书测量后忘记了写单位,你来给它填上合适的单位。(课件展示)
生:这本书长2( 分米 )宽14( 厘米 )
设计意图:在动手的测量1分米的纸条时,进而认识分米这个长度单位。并知道1分米=10厘米。通过观察米尺,找出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1米 =10分米)以及用字母表示分米。
三、练习巩固、拓展延伸
智慧大闯关:
设计意图:不断提升难度来综合诊断对长度单位的感知。
四、本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还有哪些收获?
生:认识了毫米、分米 知道了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了解学生的收获,反馈教学的所得。
板书设计: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mm dm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感受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价值。通过创设矛盾的情境,让同学们用直尺测量实物具体有多长、多厚,从解决身边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探寻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教学中,我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数, 学生对1毫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并且通过手势帮助学生形成1毫米的表象,接着通过看一看、数一数,使学生的直观的认识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轻松和快乐。分米的认识也是通过先估计,再让学生在实际测量动手操作中得出10厘米就是1分米。再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然后在生活中找长度是1分米的物体。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通过练习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7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二年级下学期《分米和毫米》。本节课是以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纽带,将米、分米和毫米联系起来。借助测量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观念。但由于生活中学生缺乏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又很少用到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因此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很难建立。
二、教学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尺上的刻度,动手量一量,用手势比一比,说一说生活中的实例等多种活动,感知、体验、建立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进行估测、实际测量比较、验证的过程中强化表象,从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能在具体的.情境中估计并测量物品的长度。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三、教学过程
(一)迁移引入
1.谁能说说自己的身高是多少?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
板书:米(m)厘米(cm)
2.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吗?比划这样的一庹长。1厘米呢?对,这么一小段。
3.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米=100厘米,并板书。
4.下面我们来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
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一幢楼房高50( );一棵大树高9( );一支铅笔长15( );文具盒宽大约1( );文具盒长大约2( )。
是米还是厘米呢?指名回答。米和厘米之间存在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知道是什么吗?板书:分米(dm)。
(二)研讨探究
1.认识分米
(1)量一量:1分米、2分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量一量自己的文具盒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10厘米就是1分米,20厘米就是2分米。然后完成练习。
(2)数一数:在直尺上看一看1分米有多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直尺,除了0~10厘米之间一段是1分米之外,你还能找出1分米吗?演示刻度:0―10 刻度1―11 刻度2―12
小结:不管从哪个刻度开始,只要满10厘米那就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并板书。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初步建立 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
理解1米=100厘米。(调整为:建立1米的正确认知)
教师准备:
1支7cm长铅笔、12把米尺、学生尺、1根长绳、1根1米长绳子、双面胶、剪刀。
学生准备:
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所得数据要用什么作单位?
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
(学生在投影上演示,教师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
二、设计意图: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既复习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又 为接下来的测量黑板的长度打下基础。
教后思考:通过对厘米和厘米尺的复习,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认知,另一方面可以为新课学习做铺垫,达到“教结构用结构”的作用。这两节课的教学结构基本上都是:情境导入――认识工具(米尺或厘米尺)――认识米(或厘米)――通过测量充分感知1米(或1厘米)有多长,进而建立1米(或1厘米)的实际观念。
三、引入新课
1.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小动画:量黑板的长度。(先是用厘米尺量,后改用米尺量)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用厘米量较长物体的不便利,从而产生困惑,积极主动认识米。
教后思考:这个环节原打算让一个学生来讲台上实际操作,但在上课之前又觉得有点费事儿,于是改成了观看动画。相比之下觉得改变后虽然节约了2分钟左右时间,但给孩子们留下的印象不足够深刻。根据研讨中小组其他成员的建议,若改成师生比赛或是两个学生比赛,应该可以更高效一些。
2.点明课题
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米 用米量”。(板书:认识米 用米量)
四、探究新知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6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并贴上标签)。
教后思考:这个环节耗时很长,而且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应该是以下几点:一是铺垫不足,要求不够明确,以至于一开始孩子们根本不知道我的意图何在;二是老师的身高对孩子们来说是陌生的,1米65厘米看似是一个估测的`依据,但实际上孩子们并不知道如何去使用这个数据,于是就干脆不用;三是这一环节中孩子们更多的是关注于贴在老师身上的彩色纸条,而忽视了问题多本质――一米有多高。这一环节如果能够从孩子们自己的身高入手,这样的话效果可能会好一些。
那怎么才知道谁估的最接近呢?
(生:用尺子量。)
师:用哪把尺子呢?是大家手中的厘米尺吗?
(生:不是,应该用米尺。)
师:好,那接下来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米尺”。
设计意图:从估测老师的身高中的1米入手,学生肯定兴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长,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估测意识,也为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打下了基础。
教后思考:整个环节孩子们确实挺活跃的,但是由于操作不当(演示时大部分学生看不到;活动组织不严谨导致有的孩子趁机开小差),导致部分孩子无法完全参与进来,进而转移注意力。结合小组研讨中各成员的建议以及自己的思考,这个环节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设计:
设计一:先让孩子们报自己的身高,再根据自己的身高估测1米的高度,然后引入测量工具――米尺,之后再利用米尺准确测量,明确1米的高度,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大致思路基本上和我原有设计相同,是先估测,再认识米尺,最后准确测量,再联系生活寻找1米,只是主体由“我的身高”换成了孩子们自己的身高,这样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应该效果会好些。
设计二:在认识米尺之后,直接用米尺准确量出自己身高中1米的位置,建构1米的认知表象,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的确有助于较好的建立1米的认知表象,而且会更高效,但是缺少了估测的环节,原本孩子们就缺乏“估测意识”,估测能力的培养应通过不断地渗透,一点点培养起来。
2、认识米尺。
出示米尺。
(1)谈话:每个小组的桌上有1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厘米尺,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数字相同,都是从0开始,从小到大排列;刻度线相同,两根长刻度线之间相距1厘米,两根长刻度线之间有9跟短刻度线,其中正中间一根稍微长一点。不同之处就是厘米尺较短,数字较少,而米尺较长,数字也较多。)
(2)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个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教后思考:通过对 米尺和厘米尺的对比观察,孩子们对米尺和厘米尺基本上都有了较清楚的认识。
3、用米尺量。
(1)提问:到底老师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呢,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直。(课件演示)
(2)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自己身上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呢?先看一下老师身上的1米的标签,自己估一估,然后再同桌合作用米尺量一量。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高?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多几厘米?
(3)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同桌合作量一量。
(4)交流。现在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再小组合作动手量一量。之后,全班交流。
(6)估一估,量一量:黑板大约长几米?
(7)小结: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较长的物体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充分感知1米有多长,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并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
教后思考:整个设计应该和“估计1米是多少”部分融合起来,可以采用前面提到的“设计一”或“设计二”。
五、活动巩固
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带来了一卷绸带,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当学生喊停后剪下,贴到黑板上。指着黑板上的丝带问: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
方法一:直接量黑板上的丝带,长或者短了,再追问:那1米到底有多长?再剪一根1米长的丝带贴上去,对比。
方法二:再剪一根刚好1米的丝带贴上去,直接对比。
设计意图:通过剪丝带的游戏进一步感知1米有多长,进一步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六、方法应用。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排大约有3人。再实际排一排)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教后思考:“剪丝带”和“1米大约有几步”这两个活动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行。
3.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1米的大概长度,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能再找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还能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的身边,最后成一个半径是1米的圆。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后思考:由于前面少了“剪丝带”、“1米大约有几步”这两个环节,孩子们脑子中的1米还停留在“比自己的身高矮一些”和“比一庹短一些”这样的“身体”的层面,无法降落到地面,所以最初在站的时候并不是很顺利。另外这个活动只能少数十几个学生参与,学生参与面不是很高。如果这样修改一下:每3个小组为一大组,请一位同学先站好,听口令其他同学站到距他1米的位置。这样每个孩子都可以参与进去,学生积极性会更高,而且每个同学都能建立1米在地面上的长度这一认知。
七、梳理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张开双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还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品,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八、课堂检测
A卷: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1)量一把牙刷的长,用( )做单位。(2) 量篮球场的长,用( )做单位。
(3) 从直尺的0―1是( )厘米;从直尺的0―5是( )厘米。
3.在( )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9( )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长50( )
B卷:
1、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 厘米
铅笔长18( ) 一棵大树高10( ) 一张床长2( ) 教室长10( )
桌子高90( ) 操场长200( ) 一个杯子高10( ) 桌子长100( )或是1( )
2、判断:
(1)小红身高是145米。( )
(2)操场上的跑道长300米。( )
(3)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 )
(4)因为 1米=100厘米,所以长度单位厘米大于米。( )
(5)一根跳绳长3厘米。( )
(6)一枝铅笔长13米。( )
(7)有三条带子,第一根长6米,第二根长6厘米,第三根长60厘米,哪根最短?( )
教后思考:课堂检测部分分了两个层次,这是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一样,有针对性的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收获。这份练习题课堂上没来得及做,留作了看下作业。
九、布置作业。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学生知道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
2、知道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学会简单的测量。
教学重点:
让学生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
教学难点:
让学生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
教学准备:
尺子、硬币、米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1米大概有多长?
2、出示米尺,问:我们可以用这根米尺干什么?
3、你能用它来量数学课本的.宽,铅笔的长吗?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米以外的其它长度单位。揭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厘米
先介绍1厘米,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2厘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举例说明什么物体大约1厘米。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试一试
2、认识分米
10厘米就是1分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1分米等于10厘米,2分米等于几厘米?3分米呢?1米是铄多少分米?1米又是多少厘米?
3、认识毫米
1厘米中间有几个这样的小格?每小格的长就是1毫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1厘米等于几毫米?2厘米呢?量很短或很薄的物体就要用毫米做单位。量一量硬币的厚度。
三、巩固练习
量一量 练一练1、2、32、4、5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10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明晰测量的步骤与方法。
2.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估测、测量等活动,让学生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较强,要注重让学生进行估计、测量、交流等活动,通过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教学中,可以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为学具(如粉笔、铅笔、硬币等),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同时要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培养估测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形成直观表象。
四、教学准备
课件,1分硬币,磁卡等。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你知道自己的身高吗?你能估测一下老师的身高是多少吗?
2.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怎样用手势表示1米和1厘米大概的长度?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估测老师身高这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学生对已有长度单位知识的回顾和对经验的总结,架起了学习新知识的桥梁。
(二)探究新知,认识毫米
1.毫米产生的意义。
(1)估一估。
①小组活动:估计数学书的长、宽、厚。
②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③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量一量。
①小组活动: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并将测量时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②汇报交流。
③教师课件演示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的方法,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
小结: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或者要求量得比较准确时,可以用毫米(mm)表示。
④教师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让学生在测量中理解和体会长度单位“毫米”产生的必要性,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小组合作的意识。
2.合作探究,认识毫米。
(1)初步认识1毫米。
①小组讨论:关于毫米,你知道什么?
②观察自己的直尺,你能找到1毫米的小格吗?
③你能用手指一指吗?那用什么工具指比较合适呢?
④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呢?用笔尖指着数一数。
课件演示1格1格地数,得出结论: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
⑤组织学生找不同的1厘米,数一数里面有几个1毫米,从而验证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2)进一步认识1毫米,建立表象。
①你能用手比划1毫米的长度吗?
②借助1分硬币、磁卡等实物,感受1毫米。
(3)找一找生活中的1毫米,并说一说,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时一般是用“毫米”作单位的?
(4)用毫米作单位,再次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
【设计意图】本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毫米”的观念。三个探究知识点的设立着眼于这一重点,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借助生活实物,帮助学生亲身感受,进而抽象出1毫米的长度观念。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完成教材第22页“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2题。
练习第2题时应引导学生正确摆放直尺及正确读数。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五第1题和第2题。
练习第1题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在练习时让学生先估一估,再精确测量,给学生尝试、修正的机会,使学生的估测能力在这节课得到一定的发展。
(四)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能用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解决身边的哪些问题?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长度的直观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会测量一些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并提高估测能力。
3.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尺,软盘。
2.学生准备:彩纸条,剪刀,1分硬币,电话卡或银行卡。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谈话:(演示课件)有一次课间,几个小
朋友在一起讨论什么兵器最厉害。红红说:“我觉得宝剑最厉害。”明明说:“不,我觉得孙悟空的金箍棒最厉害。它能伸缩,可长可短,它可以短到只有1厘米;也可以伸长到1米,甚至几百米、几千米,还可以伸到天上去呢!”
提问:在刚才他们的谈话里,你能找出一些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吗?(米、厘米)
引导:对!我们已经学过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板书:米、厘米)你能用手比画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吗?1厘米呢?我们测量教室门的高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好?量一枝铅笔的长度该用什么单位呢?[说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一些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在前面的学习中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通过复习旧知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孩子们熟悉的神话人物孙悟空又能让学生觉得有趣,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设疑:(课件演示)红红又问了一个问题:“要是金箍棒缩得比1厘米还短,或者比1厘米长但比1米短,又该怎样表示它的长度呢?”
指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长度单位的知识。
二、认识毫米。
(1)引导:我们以前量过数学书的长边和短边,现在老师想请你帮个忙,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是多少。
有的同学说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有的说1厘米不到,老师还想知道得更准确,该怎么办呢?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完成课题板书:分米和毫米)
(2)小组学习。
①出示学习步骤。
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请你在尺上找出来。
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是多少毫米。
在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请你找一找、量一量。
②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
[说明:考虑到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因此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新知;又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还较弱,所以出示了具体的学习步骤。这样,能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与讨论,从而理解毫米的含义。]
③汇报:通过小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追问:1厘米中数出了多少毫米?想想看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
(3)提问:你能用手比画出1毫米大约有多长吗?
教师先演示一下,再要求同桌学生互相比画,并用一分硬币进行检验。
(4)你知道哪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吗?互相说一说。
三、总结
1.提问: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分米和毫米)
提问:连同前面学习的米和厘米,我们已经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你能把这些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吗?
[说明:在教学中已经通过对直尺的观察,初步沟通了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总结能使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2.提问:那么现在再来看看前面红红提出的问题,要是金箍棒缩得比1厘米短该用什么单位量?(毫米)比1米短但比1厘米长呢?(分米或厘米)
四、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看图想一想,再指名回答。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确定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
2.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先让学生在书上填一填,再组织交流,启发学生说清楚选择的理由。必要时,可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
3.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先让学生自由判断,再启发学生通过实际测量验证猜想。
反思:分米和毫米一课重点是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表象,并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都能比划出1分米、1毫米大约有多长,并能很快地说出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大部分学生也能正确利用知识解决一些问题,但仍有一小部分学生不会灵活运用,还有个别学生不认真审题。如黄瓜长2( ),在认识厘米和米时,也曾有类似题:黄瓜长25( ),却不假思索地填上了“厘米”。
学生在头脑中对四个长度单位都有所感知,也建立起了分米、毫米及米和厘米的长度表象,但多数学生仅仅停留在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遇到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物体的长度中就缺乏了解决的策略。
课后,我突然想到了一则关于长度单位运用错误的笑话: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于是我拿出来让学生来读一读这段文字,刚读了两句,班中便发出了“啊”的惊讶声,读到最后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我故意疑惑地问:“笑什么呢?”学生马上按捺不住了,“2分米长的床只有两个这么长,怎么睡人呀!”“1厘米的牙刷这么长,那只能小人国的人用了!”……纷纷边说边用手比划着。“对呀,你们在选择单位时,可要注意了,可以用我们身边的“尺”,比如“一庹”、“一 ”、“一步”等来比划一下,看看自己填得是否合理。”
这样,学生在比划和说理想结合的过程中,拉动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更深刻地明白自己就像随身带了一把尺,可以随时进行估测。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活动中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3、发展估算意思,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验1毫米、1分米的长度,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课件、铅笔卡片、尺子、40个1分硬币、40张IC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瞧这是谁呀?对了,他是保卫地球的勇士,专打怪兽的奥特曼。今天奥特曼要来考考大家,你们有信心顺利通过吗?
第一关,填出适当的长度单位。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那1米有多长啊?1厘米呢?
(大家的记忆可真好)
出示:老师的身高是158什么?也可以怎么说?为什么?
(板书:1米=100厘米。)
用字母怎么表示?
(板书:1m=100cm)
(同学们可真聪明!这么快就通过第一关,继续加油吧!)
二、探究新知
1、毫米的学习
第二关:量出数学书封面上较短的边的长度。
出示温馨提示: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书面较短边的一端,根据另一端与尺子重合的位置,读出数值。只有细心才能顺利过关。
18厘米多出4格。这可怎么办呀,测量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单位来帮忙?真棒,看来咱们班的同学知道的真不少,(板书:毫米)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一个新朋友,是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用字母mm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尺子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你们能用食指和拇指把它比划出来吗,一起试试看。(走一圈)哇,1毫米真的好短哦,比1厘米短多了,接着在尺子上比划出2毫米、5毫米、10毫米。细心的小朋友已经有发现了,那毫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和学生一起数)。
现在能说说数学书封面上较短边的长度吗?
大家不但善于观察,还能积极思考,看看奥特曼又想考大家什么了: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或是厚度大约是1毫米。
我们班的同学都是生活的有心人。恭喜你们顺利通过第二关。加油!
2、分米的学习
第三关:估一估、量一量铅笔有多长。
请大家拿出课前分发的纸条,先估一估铅笔有多长,再测量一下,看谁估得最准确接近。
这支笔是10厘米,10厘米还可以用另外一个长度单位表示,你们知道吗?非常正确,(板书分米)分米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二个朋友,它是一个比毫米和厘米都要大,比米又要小的单位,用字母dm来表示。
你们能用手指把1分米的长度表示出来吗?(举给老师看),打手势跟尺子上的1分米比一比,谁的手势最接近1分米。那你们现在用你的小手找找身边1分米的朋友。
都很棒,只要你留心观察,你们就会发现身边其实藏着许多1分米的朋友。
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一支米尺,仔细观察它的刻度,有100厘米,也就是有1米,现在我们一起来找找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板书:1米=10分米,用字母表示:1m=10dm
恭喜你们顺利通过了第三关。
3、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课题补充完整)今后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可以用米、分米、厘米作单位。如果测量时要求特别精确的话,还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三、巩固新知
第四关:填出适当的长度单位。
同学们可真棒,又顺利通过了第四关。
第五关:比比谁的眼睛亮。(请用你们的大眼睛,迅速找出日记中弄错了的长度单位。)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中我们学到了什么?
指导看书,把今天学的知识标上你喜欢的符号。
五、布置作业
课外实践活动:请同学们任选五样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实际测量一下,并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
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1m=100cm;1cm=10mm;1dm=10cm;1m=10dm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1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1~22页例1、做一做以及第24页练习五1、5。
教材分析:
《毫米的认识》在《数学课程标准》的图形与几何这一知识块,课标中提到要求在实践活动中,知道毫米,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教材从测量身边的数学书的长、宽、厚导入,引出毫米。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估计、测量等活动明确毫米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必要性,知道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用毫米测量,会举例身边用毫米作单位的例子,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对毫米的长度观念。做一做分两个层次进行技能训练。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前已经学习了“厘米”和“米”,对为什么要有长度单位及计量单位是一种标准比较物有了一定的感知,同时测量物体长度也有了一定的基础。“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从生活经验上说,学生在运用学生尺以及生活中都有接触到毫米。通过学习毫米的认识,能够使学生对长度单位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为第二课时学习分米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不仅是以后继续学习长度单位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对于厘米的学习过久,可能会导致现实经验与知识经验的脱节,对于用厘米的知识来估计、测量会出现陌生感。
教学目标:
1.通过估计、测量、讨论等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2.经历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活动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为单位进行测量,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借助具体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重难点:
建立1毫米的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身份证、校讯通、学生尺、1分硬币、1元硬币、1角硬币、身份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过测量,你还能想到测量的单位吗?1厘米、10厘米有多长?身高1米多等。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回忆二年级学习过的长度单位,唤醒学生的旧知,为下面如何估计数学书的长、宽、高打下基础)
二、探究新知
(一)毫米的产生
1.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高。(预设:若学生估的很离谱,让学生说说估的方法)
(学生估,教师板书)
2.用尺测量数学书的长、宽、高。
师:同学们估的准确吗?用尺子量量看。谁能说说测量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
学生测量,并将结果记录在练习本上。(学生活动)
3.激发矛盾,明确毫米的实际意义。
学生汇报长、宽、厚度。
(预设一)
师:你们说的都对。可能因为数学书本身、测量的方式的原因,可能存在误差。
师:有多厚呢?(学生思考质疑)
师:是啊,还不到1厘米,怎么办呢?这时,我们需要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这就是毫米。
师: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毫米也可以用英文字母mm表示。
(预设二)
学生对于宽度已经会测量,并能说出是6毫米。这时让其他学生说说这位学生说的是什么意思?讨论毫米产生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对于毫米的产生意义,让学生经历实际操作的过程,体验到用已经学习的单位厘米不能比较精确的测量书的厚度,从而体验到需要更小的单位,同时体验到标准比较物具有多样性。另外两个预设,便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教学过程,体现以生为本)
(二)认识毫米
1.认识学生尺上的1毫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学生尺,仔细观察一下,除了我们已经学过的'厘米刻度线之外你还在尺子上发现了什么?
师:那你知道尺子上多长是1毫米吗?(预设: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2.如何找1毫米。
(1)师:为了看得更清楚一些,我们把尺子用投影放大看看。从0刻度线开始,到第一根毫米刻度线这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铅笔指出尺子上的1毫米演示)
(2)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1毫米,并像老师这样指一指。指给同桌看看。
(3)师随意指尺子上的一段问学生是不是1毫米。(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结论:尺子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3.你们感觉1毫米的长度怎么样?(很小很小)
师:是啊,1毫米的长度很短,大屏幕上的1毫米是放大了的,都快7厘米了。
4.出示米尺,米尺上的1毫米与学生尺上的1毫米进行比较,一样长吗?
5.认识2毫米、5毫米。5毫米刻度线有什么特点?(为了看起来更方便,一般的5毫米刻度线是稍微长一些)。
6.6毫米。找6毫米方法的多样性。
(设计意图:通过多层次的认识1毫米,促使学生体会到不论是尺子中的哪一个刻度及不同的尺子,单位都是一样的,感悟到“标准”的意义。在找5毫米及6毫米的巧妙方法中,为后面学习用毫米作单位的测量技能打下基础)
7.知道1厘米=10毫米
师: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请你数一数吧!
师:1厘米有10小格,也就有10毫米。其他1厘米里也有10个1毫米吗?请你在尺子上找一个1厘米数一数。(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看来1厘米=10毫米(板书)
师:那到这里是几毫米?(生汇报)(8毫米)
追问:你怎么那么快看出来了?(预设:看1厘米刻度线;看5毫米刻度线)
师:到这里呢?(预设:1厘米1毫米;11毫米)
怎么有两种答案?
(三)建立1毫米的表象
1.表示1毫米。
师:我们认识了毫米也认识了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能在尺子上找到1毫米。你能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吗?(生活动)
师:看来大家直接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有点难度。其实啊,我们身边就有长度是1毫米的物体。我们来看看校牌。找一找,哪里的长度是1毫米。(厚度)量一量,看看是不是1毫米。(生活动)
师:拿出校讯通用食指和拇指轻轻捏住,然后将校讯通抽出来。看看手指间的空隙,看看校讯通的厚度,这大约就是1毫米。闭上眼想象一下1毫米有多长。
2.学具中找大约有1毫米长度的物品。(学具:1分硬币、身份证、1角、5角、1元等)
3.1分硬币和1元硬币厚度的对比。
4.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后,课件出示生活中用毫米作单位的图片(小到精密零件,大到包装箱的规格)。体验“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5.还有更小的长度单位会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通过3个层次对毫米表象的感知,建立1毫米的空间观念。学生举例毫米作单位的例子时,出示用毫米作单位的具体生活实际中的物品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不停留在毫米就是表示一些长度比较段的物品,让学生体验到虽然毫米是比较小的长度单位,但是在生活中的用处也是非常大的,进行学习态度的教育)
三、巩固提升
1.做一做1
师:回形针和钉子有多长你知道吗?(生练习)
追问:你是怎么读数的?(先看厘米的刻度,过了几厘米就是几厘米多,再看几毫米就是几毫米)
有什么方法读数更快吗?(看5毫米的刻度线)
2.量一量
你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了吗?
测量这三条线段的长度吗(用毫米做单位)
3.练习五第1题。
通过判断、测量,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有一定的感知。
4.练习五第2题。
师:几条线段围起来就形成美丽的图案。翻开书本第24页,这里有1、2、3三个图形
请任选一个你喜欢的图形测量它每条边长度,结果请用毫米作单位。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师:你觉得测量的时候哪些地方比较困难?你是怎么解决的?
5.测量书本厚度。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手中的学生尺再一次测量书本的宽和厚度(学生测量后汇报)看看到底是多少.
6.你能估一估多少张纸是1毫米,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
(设计意图:练习体现层次性,从观察到实际测量再到应用,进一步建立毫米的表象,同时应用1厘米=10毫米,掌握测量的技能。)
四、总结梳理
1.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个长度单位?假如你是毫米,你将怎么自我介绍呢?
2.我们已经学习的长度单位有米、厘米、毫米。但是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设计意图:通过“假如你是毫米”,引领学生来梳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布置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估量毫米mm
长1厘米=10毫米
宽1cm=10mm
厚1厘米1毫米=11毫米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14
教学内容:
教材P22~27,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分米、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千米=1000米。
2、在实际的测量活动中,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记忆部发展估测意识。
3、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和好奇心,以及积极参与测量的愿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法:
启发引导法、示范法、教授法
学法:
合作学习法、自主练习法、观察比较法、实际操作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准备:
学具、投影、情境图
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学生活动
关注要点
活动一:
师:同学们喜欢孙悟空吗?今天让我们看看孙大圣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有趣的问题?
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解决同学们提出3个问题。
学生看图,找出图中的信息。
学生自由交流。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通过欣赏图片,产生学习兴趣,为学习知识打好基础。
鼓励学生按顺序找出数学信息。
活动二:
1、1毫米有多长?
师:请同学们观察小尺,你有什么发现?
直尺上1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用mm表示,它是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想一想,毫米和厘米有
什么关系。
师总结:1厘米就是10毫米,也可以说10毫米是1厘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你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用毫米表示合适?
2、1分米有多长?
师:你知道一分米有多长吗?观察直尺,找到10厘米,10厘米的长度就是1分米,或者1分米就是10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呢?
3、1千米有多长?
1米有多长?用手笔划一下。1千米就是1000个1米这么长,也就是1千米是1000
米,也可以说1000米是1千米。
板书:1千米=1000米
千米也可以叫公里,想一想你在什么时候看到或听到过这个词?
总结:今天我们学的毫米、分米、千米,还有前面学的厘米、米,他们都是计量物体长度的单位,叫做长度单位。
学生观察小尺,交流发现。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巩固厘米和毫米的关系。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相互交流,最后合作。
利用直尺,让学生找到1分米的尺度。直观认识1分米。
学生自由猜测,寻找生活中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物体。
学生想象1米的长度,联想1千米。
学生回答
学生记熟,并能明确长度单位有哪些?
通过观察,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是否用自己的语言表述1厘米和1毫米的关系。
空间感受1毫米的长度,进一步巩固1毫米的概念。
直观感受1分米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直观性。
联系生活巩固掌握分米的概念,体验生活中学数学的乐趣。
学生能否准确说出1米的长度。
活动三:
自主练习:
1、第1题:用手势表示长度。
2、第2题:估一估,量一量
3、第3题:填一填
4、第4题:在( )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5、第6题:简单计算
学生小组先练练,后指名活动。
学生说估测的方法再进行实际测量。
学生先独立解答,全班交流,换算法。
学生先介绍动物,然后选择合适的单位。
学生小组讨论计算方法,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度单位,加深认识。
培养学生的实际测量和估测的能力。
体会高级单位名数和低级单位名数互化的方法。
使学生了解关于动物的常识,对学生进行爱护动物的教育。
学生能否用正确的方法解答,是否明确换算。
活动四:
课外实践:
教师因地制宜,选择身边感兴趣的物体实行实际测量。
我学会了吗?
1、你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长度单位吗?
2、你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量一量、说一说。
3、有关长度的知识你还知道哪些?
学生课外活动,整理数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获得有关测量方面的知识。
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五:
师:说一说你今天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学生对整堂课的学习内容作简单回顾。
能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15
教材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和厘米,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而且对即将学习的长度单位毫米、分米,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是比较丰富的。“毫米的认识”,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因此,教材安排了让学生估、测、议等活动,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在建立长度观念时,对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易混淆,故教学中应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直尺、一元硬币、橡皮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你们猜一猜,老师的身高是多少?
学生猜完后教师说明:老师的身高是1米58厘米。
师:米和厘米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请大家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 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
师:请大家再用手势表示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师:我们每天上课都要用到数学1号本,你们知道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吗?自己量一量。
生:1号本的长比17厘米多,比18厘米少,它的宽比13厘米多,比14厘米少。
师:1号本的宽比13厘米多,比14厘米少,那究竟有多长呢?
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1号本的`宽,就要用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来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师: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起直尺认真观察: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线以外,还有刻度线吗?
(还有一些小刻度线,这些小刻度线把1厘米又分成了一些小格。)
教师指出:直尺上的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看大屏幕上放大的直尺图。
提问:从0刻度到刻度1是几厘米?
教师让学生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在刻度0到刻度1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从刻度1到刻度2是几厘米?数一数,在刻度3到刻度4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这就是说,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
得出:1厘米=10毫米
(3)教师让学生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看够不够1毫米。
量完后教师说明: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生共同用手势表示1毫米:先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地夹住1分硬币,再用左手慢慢地把硬币抽出来,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间有一条小缝,它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指出:银行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教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几毫米。
(5)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6)小组合作,每位组员挑一样身边的实物,量一量它的长度。汇报
(7)共同完成书P45页(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
2、认识分米。
(1)引入分米。
①动手操作:用学生尺或米尺量自己的课桌宽是多少?(当学生用“米”做单位量时,课桌宽不够1米,用“厘米”做单位时,一一地量很麻烦。)
②独立探索:你感觉用一个多长的长度单位量课桌的宽比较合适?
③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④教师说明:像量课桌这样的物体长度时用米、厘米或毫米做单位都不合适,我们要创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⑤互相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少合适?学生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dm”(板书,把课题补充全:分米的认识)
(2)问: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表示出2分米的长度。
(3)学生用直尺量1米长的绳子,每1分米做一个记号,问: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4)练习质疑。
讨论完成:书本下面部分。
三、 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1、 书本练一练
2、 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蜡笔长6( ) 跳绳长2( ) 课桌高7( )
粉笔长75( ) 钢笔长14( ) 小明的身高是140( )
一块橡皮厚12( ) 旗杆高9( )
四、 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 布置作业
板 书
毫米 分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作 业
1.抄写“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 5次
2.同桌互量从手腕到中指底部有多长?
3.作业本上画出1毫米、1厘米、1分米长的线段。
反 思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16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有了系统的学习,对长度单位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原来的基础上了解毫米产生的意义,理解1厘米=10毫米,感受1毫米的厚度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
二、学习目标
(一)会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厘米、毫米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三)通过自主探究,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诀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激趣
猜猜老师的身高有多少?(1米61厘米)里面出现了哪两个长度单位?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测量哪些物品用米?哪些用厘米?,我们的数学书用哪个作单位比较合适?
2.估一估
估计数学书的.长大约是( )厘米,宽大约是( )厘米,厚大约是( )厘米,
3.量一量
数学书的长是( ),宽是( ), 是( )。
小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为了较准确的测量,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一毫米,
(二)学海探秘
1.汇报课前小研究。
你知道了有关毫米的哪些知识?教师出示有关毫米的知识。
2.认识毫米,感知1毫米的长度
(1)你能在尺子上找到毫米吗?找到后指给同桌看
(2)指名到投影上来找毫米。(放大尺子)
(3)小结: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许多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4)观察会员卡的厚度,用尺子量一量卡的厚度,用手捏住卡感知1毫米的厚度,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
3.认识1厘米=10毫米。
(1)我们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么在1厘米中究竟有几毫米呢?请在自己的尺上选择任意的1厘米数一数。(出示视频)
那么2厘米是多少毫米?4厘米呢?
4.测量
(1书本第22页做一做。
(2)测量每条线段长度(以毫米为单位):
(三)巩固新知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一橡皮擦长
(2)教室的长约10( )
(3)玻璃厚约5( )
(4)玲玲的身高为125( )
2.我会算。
8厘米=( )毫米40毫米=( )厘米
10厘米=( )毫米3厘米4毫米=( )毫米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17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分米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
2、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形成初步的知识体系。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4、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并练习用毫米、分米做单位进行测量。
课前准备:
课件、一分硬币、学生用直尺、10厘米长的吸管、米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西游记》片段:孙悟空转着金箍棒,边转边说:我是齐天大圣孙悟空,我的金箍棒可缩短至1厘米,也快伸长至1米,甚至几百米。
问题导入:
从孙悟空的这段话中,你能找到哪些长度单位?
你知道1米等于多少厘米吗?
除了米和厘米,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毫米:
1、你知道1毫米有多长吗?你能从你的尺子上找出1毫米吗?
2、你能再找出2毫米吗?5毫米呢?在尺子上5毫米是怎样表示的?(引导学生找出在尺子上是半个大格的长度就是5毫米)。
3、你能接着找出10毫米吗?让多个学生指给同学看一看自己找到的10毫米。从这些同学找到的10毫米的长度中,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找出:尺子上的一个大格就是10毫米);即1厘米=10毫米。
4、拓展练习:
2厘米=( )毫米4厘米=( )毫米
60毫米=( )厘米80毫米=( )厘米
5、测量1分硬币的厚度,感知1毫米的长度。
学生测量1分硬币的厚度,用手捏一捏这1分硬币的厚,你能用手势表示一下1毫米有多长吗?
6、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吗?引导学生多找几个,再次感知1毫米的长度,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7、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1)测量一下数学书的厚度。(2)测量练习本的厚度。
8、小结:通过刚才的测量,我们知道毫米是一个非常小的长度单位,是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假如我们用毫米做单位来测量课桌的长,你觉得合适吗?因此,我们有必要来学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二)认识分米:
1、测量吸管的长度,感知1分米。
(1)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发给你的那根吸管,用尺子测量一下它有多长。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2)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吸管的两端,感知一下1分米有多长。
(3)从手腕的横纹起用尺子测量一下我们的小手看看1分米大约到手指的什么位置。
(4)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2、拓展练习:
1分米=( )厘米3分米=( )厘米
50厘米=( )分米70厘米=( )分米
3、用分米做单位进行测量:
(1)估一估,我们的课桌面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分米,再用尺子来测量验证一下自己估计的准确与否。
(2)用分米做单位测量课桌的高度。
(3)通过测量,我们知道课桌面的长大约是6分米,宽大约是4分米,桌子高大约是7分米,如果把它们换算成厘米做单位,你知道分别是多少吗?
4、寻找米尺中的1分米,体会米和分米的关系。
(1)你能从1米长的尺子中找出多少个1分米?
1米=( )分米=( )厘米。
5、给长度单位排队:
(1)你能根据它们的长短给这些长度单位排排队吗?
(2)用手势表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三、拓展练习:
1、填一填:
1米=( )分米=( )厘米1厘米=( )毫米
60毫米=( )厘米5分米=( )厘米
2米=( )分米?80厘米=( )分米
2、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铅笔长14( )水壶高2( )
长颈鹿身高5( )玻璃厚4( )
青蛙一次能跳6( )兔子的尾巴长7( )。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1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1分硬币、电话卡、医疗保险卡、学生尺及文具;例1的情景图、制作的量课本长、宽、厚的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
教学过程:
一、学习毫米产生的意义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
(2)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
姓名长宽厚
估计测量估计测量估计测量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各小组分别汇报本小组测量的结果,在汇报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叙述测量的结果,由于课本的宽和厚不是整厘米,学生在表述时,会涉及到“厘米的刻度之间的小格”,也有的学生可能说到“毫米”,比如,“我量出的宽不到15厘米,还差两小格。”“数学书的厚不到1厘米,只有6小格。”……教师用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边演示测量课本长、宽和厚的方法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并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并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学习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教师提出问题:“从学生尺中,你能发现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在学生认真观察学生尺并独立思考后,让学生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生多说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如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0到刻度1说明,也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2到刻度3来说明……随后教师将学生总结的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板书在黑板上。
三、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让学生在尺子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在组内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教师分别出示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说明:“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4.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5.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自动笔的笔芯、降雨量等等)。
四、师生共同小结
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五、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3.练习一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19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过程:
一、 学前准备:
1、复习旧知。
(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2)请同学们以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曲别针、铅笔的长度。
(3)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2、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知识,估计一下我们的数书长、宽、厚各是多少?老师板书学生估计的结果。
提出问题:究竟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呢?谁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据呢?请同学们分成小组对数学书的长、宽、厚进行实际测量。
二、 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分组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组织全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长:不到21厘米、差2个小格。
宽:不到15厘米、差2个小格。
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
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呢?
引出毫米: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表示。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2、学习1厘米=10毫米。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从直尺上选定1厘米的长度,数数在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
通过观察和数格从中得出,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个小格,长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 3、深刻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印象。
(1)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宽或厚约是1毫米?然后动手量一量,看说的对不对。(硬币、磁卡、钥匙等)
(2)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是以毫米为单位计量的'?
(3)说说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
(4)猜一猜学生尺的厚度是几毫米?然后同桌测量验证。
三、课堂作业:
1、练习一第1、2题。
2、练习一第3题、7题。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橡皮长5( ) 教室长10( )
玻璃厚5( ) 铁皮厚2( )
四、 维训练:
怎样能较准确地知道多少张纸的厚度是半毫米?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硬币、磁卡、钥匙等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知道了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时,就可以用毫米来表示,还知道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是:1厘米=10毫米。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109-3409.html《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公司级安全培训考试题07-19
家的诗歌08-10
简单个性面试自我介绍11-23
亚冬会标语11-09
万圣节手抄报文字内容资料10-26
汽车市场的调查报告10-10
白露优美的句子09-06
2024年每一学期末班主任工作总结及计划 学期期末班主任工作总结(八篇)09-16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计划书11-13
简历手册08-15
给爷爷七十大寿的祝寿贺词10-26
感恩父母的一封信10-26
致闺蜜作文08-17
高中好句摘抄08-10
杭州的专科学校有哪些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