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主题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主题建构 素材建构 理论建构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对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挑战性的期待:从“教书匠”走向“研究者”。对于中小学教师参与研究,从无意到觉醒,从被动到主动,从空谈到行动,经历了相对漫长的角色转变,如今的中小学教师,“人人做研究、个个写论文”,正在由理想逐渐成为现实。
然而,理性分析中小学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尤其是进行教研论文写作的现状,反思这种“繁荣景象”背后的问题,笔者发现:许多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想的、做的、说的、写的”还没有真正形成一种专业发展的链状。常常是“想的比做的好,做的比说的好,说的比写的好”。事实上,不少优秀教师在各种场合下说的都不错,而一旦请他(她)们把发言的内容写成文章,却显得非常困难。这表面上看是“文笔不行”的问题,实质上是认识和思考还不够清晰、不够成熟、不够深刻、不够系统,不能从当下、具体、零散的事实中“抽离”出来,进行反复、持续的“深思熟虑”,因而不能很好地达到“澄清”和“认识”的目的。
因此,要能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需要积极倡导中小学教师的论文写作还原其应有的本质——“将随意的做法和散乱的思绪条理化、系统化”,从多维视角进行合理建构,能够在价值认同与主题提炼、教育生活与积累素材、实践行为与理论支撑等之间,找到适当的联系、平衡与特有的表达、呈现方式。这对于中小学教师有效实现从“教书匠”向“研究者”的转型,提升教育教学研究与写作的品质,促进师能健全和专业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价值取向的主题建构
中小学教师的论文写作,与其他文章的写作一样,也需要首先确定写作的主题,即这篇论文所要体现的总的意图或基本观点。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它是作者思想、态度和观点的集中反映,是起主导作用和决定作用的成分。衡量一篇论文质量的高低、影响的力度、价值的大小,最重要的是看它的主题如何。主题不好,结构再精巧,语言再优美,材料再丰富,仍然不算好文章。因此,在中小学教师的论文写作过程中,总有许多耐人寻味的主题值得发掘,总有许多发人深思的意义值得提炼。于是,关注教育变化、发现当代意义、理性反思经验、定格提炼主题,自然成了论文写作的重要程序与内容,成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诉求。
那么,如何在教师的论文写作中去发现富有教育价值的主题,又如何尽可能深刻地揭示其教育意蕴,让文本富有的思想价值借此彰显出来,使之成为我们教育人生的珍贵藏品,同时也成为能与同仁分享的智慧成果呢?笔者以为,无论是从特有的专业视角看,还是从具体的教育经验形成看,都不同程度从论文的字里行间体现出自己的思想行走,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模糊到清晰、由隐性到显性的体悟生成和价值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我们着力于以下几点:
1.注重在灵感价值判断中建构主题
现实中,有不少人认为教育论文与一般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不同,在文章主题的发现与形成时,往往不需要什么灵感,而更多地需要理性分析,这显然是有问题的。事实上,任何文章的写作本质上都是围绕某一主题向别人传递信息以及与他人交流思想,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论文写作更是为了突出“育人、育德、育心、育智、育能”……等若干鲜明的主题而展开信息交流和澄明思想价值的。中小学教师要能在教育论文写作中集中体现富有思想价值的主题,就需要积极关注自己对形形的教育信息和教育事件现象的直觉感受,保持论文写作的高度敏感,在与各种教育现象打交道时,需要我们具有透视现象、捕捉信息、发现问题的敏锐目光,形成触类旁通的敏感思维。实践表明,当某一具体教育事件触发了自己的灵感,便会在脑海里产生某种念头、某种想法和某种灵感。这些灵感虽然是偶然的、分散的,但是其中却可能蕴含有价值的东西。将这些有价值的“灵感”紧紧抓住,及时加以思考、深化、发展就可能使其成为文章的主题。
比如:偶见《一句话影响一生》的短文中,有这样一段情境对话,引起了笔者的高度关注:当著名的企业家、教育家卡耐基的父亲把继母娶进家时,这样介绍他:“亲爱的,希望你注意这个全郡最坏的男孩,他已经让我无可奈何。说不定明天早晨以前,他就会拿石头扔向你,或者做出你完全想不到的坏事。”接着,继母走近卡耐基,托起他的头,微笑着对丈夫说:“你错了,他不是全郡最坏的男孩,而是全郡最聪明最有创造力的男孩。只不过,他还没有找到发泄热情的地方。”继母的话让卡耐基心里热乎乎的,眼泪几乎滚落下来。也正是继母的这番话触发了笔者写作的灵感:这是一种多么贴心、养心的话语啊!正是继母给了卡耐基心灵上的诱导,用智慧的、欣赏的、发展的眼光唤醒了他的人格心灵,使他沉沦的灵魂得到了拯救,迷茫中看到希望,颓废中给以自信,脆弱中变得坚强。由此,笔者沿着这一灵感闪念深度思考,着力挖掘这一灵感所蕴含的价值:教育正是“以心灵唤醒心灵,以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教育之道,道在心灵”。如果学生的心灵没有被老师所感应,一切教育都可能效果不佳,而且会离教育的本质越来越远。正是基于对这一灵感的聚焦、判断、深究、拓展,笔者才逐步从中发现了有一定价值的主题:教育应该回归到心灵深处,着力体现“养心”的本质。并撰写了以《教育:如何体现“养心”的本质》为题的论文,分别从“深刻领悟‘养心’的内涵,积极开发‘养心’的潜能,优化互动‘养心’的策略”等三个方面建构,体现了论文主题的价值(发表于《扬州教育》)。
2.注重在思想价值梳理中建构主题
虽然,一篇论文常常需要表达几层意思,或者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但是,最为重要的还是要聚焦主题,体现相应的思想价值。这就是说,不同的意思和内容都应该围绕一个中心论点来构思和阐述,不能泛泛而论。一篇论文不能什么都想写,什么都想涉及,否则就会头绪纷乱,杂乱无章。因此,文章的立意也是一个不断梳理思路、提炼主题价值的过程。
教师论文主题的建构与思想立意、范围限定有很大关系,同样的选题,可以有不同的思想立意、价值澄明,在确定选题之后,还有不同思想立意之间的比较和提炼的问题。这就需要对论题所涉及的思想内容做更全面、更深入的思考,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价值。例如,可以将一个比较宽泛的主题,通过缩小一定范围,从多角度、多方面聚焦论文的中心或主题思想。笔者曾在试图论述“教研员应担负的神圣职责与使命”的主题过程中,想从比较宏观的层面展开:如教研工作的时代背景与挑战、教研员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教研员的角色理解与期待、教研员的核心素养与能力、教研员的专业发展与路径等等。按照如此构想撰写论文觉得需要论述的内容十分宽泛,思想立意也显得比较散乱,难以聚焦主题提炼思想价值。为此,在现有的写作范围中需要进一步限定一些内容,可以集中选择“教研员的核心素养与能力”的内涵要义重点论述,也许更有利于集中反映主题思想价值。
同时,笔者对已经选定的写作内容从思想价值角度进行了如下分析与梳理:即为了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研工作提出的严峻挑战,回应广大教师的高期待,作为教研员,如何迅速调适角色,自我设计,落实行动,真正能够从完成职业使命和履行职业责任的高度,来解决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问题。因此,要能真正履行教研员的使命与职责,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精神,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实施,就需要教研员选择正确的专业成长路径。这样,就形成了《培育“六力:教研员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写作主题,分别从培育学习力、研究力、指导力、示范力、合作力、创新力的视角,给教研员搭建一系列有利于专业发展的平台。培育这六个“力”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教研员的角色转变和自身价值,从而使重新建构的论文主题充分体现了相应的思想价值(发表于《中国教师报》)。
2.注重在精神价值追求中建构主题
教师的论文写作主题在基本确定和思想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仍然有高下之分,这就涉及到文章所追求和体现的精神境界。我们常常说的论文主题要立意高远、思想深刻,实际上就是对文章围绕主题、对其蕴涵的精神境界的一种描述和赞许。论文的精神境界反映了中小学教师看待事物的观察角度和价值取向,表现了作者的眼界、态度、品位和追求。究竟什么是教师论文好的主题创意、好的精神境界?一般而论,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点:一是体现了作者的独立思考和判断;二是反映了现代进步的教育教学理念;三是关切广大师生群体的立场、视角和情怀。具体地说,就是中小学教师的思想和眼光要从“教书匠”向“研究者”看齐,要向更高精神境界看齐。
然而,一般教师要真的成为“研究者”实属不易,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学习和追求“研究者”的精神境界。作为一名教师作者,应该把提升论文的品位和境界,作为专业发展、自我完善的一个终极目标。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将写作论文的过程视为一种研究的过程,应该尽可能地从大处着眼,以小处入手,以一种“草根”思想、“草根”态度、“草根”情怀、“草根”精神去发现写作主题、提炼写作主题、建构写作主题。从笔者的教育论文写作体会来看,吸引和激发自己的,不仅是对种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的论证与描述,更多的是在论文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合道德”、“合角色”、“合价值”的精神关怀和人生追求。说到底,论文境界的提升主要靠作者的内省和反思,靠精神修炼和自我超越。
例如:笔者从教30多年来一直追求教师专业发展的层次与境界,一直追求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特质与能力,一直追求体现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精神价值与功能。为此,笔者最近在注重精神价值追求中建构写作主题时,选择了《教育:期待研究成为教师的职业状态》的主题取向。从理性面对教育变革转型的时代挑战,适应素质教育、课程教学实施的“深水区”运行的高度出发,旨在重新激活教师自觉成为教育变革、质量提升的促进者、实践者和研究者,积极倡导“研究”真正成为广大教师的职业状态和工作常态。并从三个方面建构主题:一是认同教师研究状态的理解。就是将自己从事的职业当作事业去追求,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教学情景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自己职业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二是凸显教师研究状态的特质。就是期待教师以思考者、追问者、探究者与反思者的姿态看待教育教学中的一切现象或事实,真正体现出教师以“思考”的目光审视校园,以“探究”姿态从事教育,以“反思”襟怀走进课堂的“研究状态”。三是培育教师研究状态的能力。就是希冀教师具有进入研究状态所需的专业阅读能力、将现实问题上升为理性思考能力和体现真实常态的行动研究能力等。
二、坚持生活取向的素材建构
中小学教师的论文写作是一个选择主题、明晰要义、收集素材、初步写作与加工润色的过程。它既是一个基于作者独立思考主题内涵与表达方式的过程,更是一个对现实生活素材系统建构的过程。这种基于教师生活取向的论文写作素材的建构,本身就意味着作者坚持以自己最真实的教育生活情节、最朴实的个人生活情感、最合理的生活现场理解为基础,不再是纯粹的学术研究素材的积累,而是一种反映教师生命经历素材的原形整合,是一种对于自身教育生涯素材的动态印证。
其实,教师的论文写作始终是与自己的教育生活同构的活动过程,并非另起炉灶,而是与教师的教书育人的天职——教育教学工作紧密联系的,是对自身时刻都在进行的教育教学生活素材的描述、反思、梳理、提升。在一定程度上,积累基于教师生活素材的数量与质量可以决定论文写作的成败。之所以强调论文写作素材的重要性,是因为教师的教育生活素材具有鲜明的实践智慧色彩,体现了教师生活取向的“草根”性特征。由此,中小学教师拥有一定数量和较好质量的生活实践素材,是写好论文的必要条件。当然,坚持教师生活取向的素材建构,也是需要在一定的理念或思想引领下进行的;而同样的思想水平和理论高度,有无掌握足够的生活素材,论文写作的效果却完全两样。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不同的论文写作目的和需求,通过不同渠道和手段,获取不同类型的生活素材,运用不同的方法去整理、分类、判断、提炼,充分发挥生活素材在论文写作中的特有功效。具体地说,可以着重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关注德育生活的素材建构
德育生活是教师教育生活的主流领域。教师的论文写作首先要关注源自于德育生活的各类素材,可以把教师的德育生活素材看作是自己在日常德育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是在自我的视域中不断生成的德育生活体验素材。这个流动的、零散的德育生活体验素材需要在论文写作中被反思与重构;需要通过理性思维活动对自身常态德育经历进行回忆、梳理、整合、分解、变形等,使个体德育生活重新呈现出来;需要仔细收集德育生活素材,甚至重新去体验德育生活。这样,我们在建构教育生活素材中,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当下的思想情感与原初体验融合,通过不断激发自己的生活激情来捕捉富有一定意义的写作素材,即使是德育生活中最为普通的事件,也能以新颖的样态呈现出来。
笔者关注体现德育生活的写作素材建构主要包含了这样三个维度:一是来自于自身教育生活情境的素材。例如:记得早在80年代中期,学校日常生活中常有科任老师与班主任“分清界线”的现象,经常会听到科任老师面对调皮的学生讲:“若不听话,找你们班主任去……”。由此素材,激发了笔者教育写作的动机,生成了《有感于“找你们班主任去”》的教育随笔,并围绕主题分别从:德育需要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相互协办合作;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天职;教师必须具备教育机智的心理品质等方面进行素材建构(文章在《教师报》发表)。二是聚焦班级德育生活体验的素材。如:笔者曾基于班级德育生活的经验和活动素材的建构,形成了《中小学班主任实施班级德育的策略新探》的德育论文。着重关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对集体目标和个体目标定位的依据与过程的素材,关注培养学生主人翁责任感和良好班风增强凝聚力、塑造学生群体意识的素材,关注班主任因势利导、慎待班级里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转化策略的素材等,分别建构了论文的结构:即确立双重德育目标:班主任实施班级德育的前提;塑造学生“群体意识”:班主任实施班级德育的重要条件;优化非正式群体:班主任实施班级德育的重要因素(在《班主任之友》)。三是突出学校德育生活探究的素材。又如:笔者基于对中小学德育实效不高的现实反思相关素材的建构,拟定了《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的理性策略探微》的研究主题。通过收集因“德育的现实性缺失、主体性缺失、科学性缺失”而导致中小学德育无力、低效的各类调研素材;收集体现“主体性德育”促进中小学生自主发展、提高德育实效的种种成功主题活动的素材;收集学校德育生活过程中注重师生情感双向交流、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突出德育真诚性的实践素材;收集学校德育生活与学生年龄特征、认知结构和心理发展相适应的有效策略素材等,分别建构了“深刻反思: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的基本前提;突显主体: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的核心要素;唤起真情: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的重要保障;张扬个性: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的境界追求”的论文理性结构(发表于《江苏教育研究》)。
2.关注教学生活的素材建构
教学生活是教师教育生活的核心领域。中小学教师处于教学的最前沿,原生态的课堂生活和具体鲜活的学生成长过程,为教师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具有生命活力的素材。这是一线教师进行教育论文写作得天独厚的肥沃土壤。教师的论文写作就是要植根于自己的常态教学生活之中,只有这样才会有源头活水;只要我们乐意进行教育写作,素材建构的源泉就永远不会枯竭。因为,在教师的教学生活中,随时随地都有形形的信息和事件闯入自己的视野,我们完全可以做“有心人”把自己关于教学生活的体验与思考的素材整理记录下来,生成原生态的写作素材,作为最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所以,只要我们平时有意关注、留心观察,善于收集与积累体现教学生活取向的相关素材,就可能发现其价值和意蕴,并在追问和思考中积淀。
笔者在教学生活中建构写作素材主要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着眼于典型课堂生活情境的素材。笔者曾在江苏省宝应中学感受到了这样的课堂情景:教室里,学生的座位由“秧田式”改成了“面对面式”,前后两面都是黑板;上课时,每个学生都有一份学案,通过学生的自学、讨论、讲解等形式,完成学习任务;课堂上,老师讲授的时间很少,大多是学生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展示,学生可以随着同学的板书而随时移动位置,或站或坐,每个学生神情都显得那么专注……。基于典型课堂生活的素材,笔者形成了《教育:需要如何改造现实的课堂》的论文写作主题。同时,关注改造现实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体现重构与创新价值的素材;关注改造现实课堂的本质回归于课堂教学的育人价值导向,使课堂成为学生精神成长家园的素材;关注改造现实课堂的关键在于坚守学生学习的立场,使课堂教学重心都由“教”转向“学”的素材。从而建构了“认同改造课堂的建模价值、凸显现代课堂的育人导向、体现生本课堂的学习立场”的论文基本结构(文章发表于《扬州教育》)。二是着眼于提高课堂生活技艺的素材。笔者通过分析现实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质量不高、效率不佳现象的根本原因,注重梳理有关“优化教学策略”的经验素材,提出了《优化教学:提高效率的理想境界》的论文主题。注意捕捉教学期待设计对于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效率的整体影响的素材;注意捕捉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如何体现科学性、目标性、启发性、思想性等技艺的素材;注意捕捉课堂教学整体结构合理与否、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与否的实践素材;注意捕捉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对于实现教学目标、取得高效的实绩素材等,从中建构起“设计期望——实施优化教学的基本前提;精选内容——实施优化教学的科学依据;整合结构——实施优化教学的重要环节;活用方法——实施优化教学的关键策略”的论文纲要(发表于《江苏教育报》)。三是着眼于探究课堂生活评价的素材。笔者关注在“规范办学行为与减负增效提质”的大背景下,如何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课堂有效教学方法与技术的运用,评价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益的现实问题,探寻出《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的视点及其建构》的研究命题。分别从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的视点定位及其要素建构两个方面,整理了一些课堂教学评价的理性指向与操作行为结合探索的素材,旨在进一步明确“教为学服务,学为生发展”的课堂有效教学评价视点,积极建构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有效教学评价要素结构。同时,建构了“课堂教学评价的视点:教学的知识、文化和发展价值以及‘教为学服务,学为生发展’的内涵理解;课堂教学评价的建构:突出‘有效率、有效果、有效应、有效益’的指导思想;形成‘课堂环境和谐、目标设定合理、教学内容适切、教学过程严实、学习方式多元、学习效果显著’的评价结构要素”论文架构(发表于《上海教育科研》)。
3.关注管理生活的素材建构
管理生活是教师教育生活的常态领域。在某种意义上说,每位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在学校生活中,教师几乎每天都会或多或少地碰到一些属于管理课程、教学、教研、班级、学生、学习、环境、制度、文化、活动等方面的事件。这些事件能否巧妙处理,既关乎教育教学能否顺利进行、教育目标能否达成,也反映出教师的智慧和修养。教师的论文写作同样要关注在学校管理生活中汲取到的相关素材,要善于发现细节,敏于捕捉亮点,以锐利的目光,敏捷的直觉,从具体情境中显露出来的学校管理生活行为中,看到一种理念,感悟一种意蕴。只有留心观察,才能加厚积淀,也只有用心体悟,才会有新的发现,学会于司空见惯而又稍纵即逝的管理生活事件中悟出内在价值。
笔者在管理生活中建构写作素材主要侧重于以下三点:一是悉心于角色管理态度的素材。笔者曾就教师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审视和分析当下学校管理工作存在和面临的问题,如何认同自己的角色管理态度的种种现实素材,确定了《学校管理:关注管理者的态度》的论文写作主题。其中,特别留意:教师的管理生活状态如何体现在关注我们每个人的管理态度上的事实论证素材,建构了“理性确立管理者态度的价值认同”的论点;特别留意:剖析教师管理生活中流露出的各种消极“负责”态度的现象素材,建构了“唤醒主体积极负责的管理态度”的论点;特别留意:在教师管理生活中需要不断澄清自己的管理态度以适应发展变化着的时代,能够与文明时代和新课程实施自觉接轨的思维素材,建构了“坚持与时俱进的敬业态度与管理态度统一”的论点(于《学校管理》)。二是悉心于校本管理变革的素材。笔者曾以《中国教育报》报道的江苏省扬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通过学校内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充分发挥人事管理的巨大能量,走上崛起之路的奋斗历程,积累了丰富的有益经验为素材,提出了《校本人事管理:中小学内部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的论文主题。并着力积累:针对新制度与旧制度之间的冲突、教育方面与非教育方面之间的矛盾、政策文件与实践执行之间的落差分析素材;着力积累:坚持以校本人事管理作为切入点,对学校实施内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设计总体蓝图的素材;着力积累:校本人事管理如何积极营造体现“人本”环境,选择具有学校优势特色、对全体员工产生激活人心效应的管理策略素材;着力积累:有效实施校本人事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完善机制,优化流程,增强活力,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育效益”的论证性素材,分别建构了“理性反思:审视改革的诸多问题;规划愿景:形成科学的价值引领;突出“人本”:创设人文的管理环境;规范流程:提高人事管理的效益”论文主体板块(发表于《中国教育报》)。三是悉心于班集体管理路径的素材。笔者曾就班集体管理中如何积极开发与利用学生家长资源,实现家校共建班集体,对于提高管理效益大有作用的实证研究素材,聚焦了《开发家长资源——建设班集体的有效途径》的论文写作主题。并努力整合:开发家长资源共建班集体需要增强做好家庭与学校联系纽带的强烈意识的认知性素材;尊重和理解学生家长有利于提高开发利用家长资源效果的事实性素材;班主任开发学生家长资源需要最大限度协调好与家长关系的体验性素材;积极主动担负起指导家长、提高素质的责任,提高开发利用家长资源效益的策略性素材等,分别建构了“密切联系家长,增强意识;尊重理解家长,平等沟通;善于协调家长,共同研究;有效指导家长,提高素质”的论文结构(发表于《班主任》)。
三、坚持实践取向的理论建构
在教师论文写作过程中,常常有人追问:教师的教育论文写作是否需要关注理论、应用理论、建构理论?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因为,论文写作的基本目的就是阐发观点、以理服人。尽管广大一线教师积极倡导“草根研究”、“本色写作”,但做研究或写论文,有意或无意地都离不开特定的理念和方法,总是有一定理论背景的。实践表明,教师在论文写作时以一定的理论学说为指导,或援引一些理论观点,可以使写作的思路一贯、论证有力,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然而,有不少教师认为,“有些文章并不讲什么高深的理论,也很有说服力,也受读者欢迎”,或者说:“真理总是朴素的”。更有甚者常常轻视教育理论,总是幻想有一种万能的教育理论可以直接解决所有教育实践问题,由于教育理论不能直接解决教育实践问题、实用价值不大而拒绝理论。这说明现实中教育理论的实践取向还不太明显,没能提供一种框架,以便对重要的问题和方法进行概念分析和条理化界定,从而为实践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依据。这就向广大一线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育论文写作也需要坚持实践取向的理论建构,并可以尝试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学会在深度理解中建构理论
笔者以为,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为什么从忽视理论、惧怕理论,到拒绝理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一般教师不仅接触的教育理论不多,而且对于现有的许多理论理解程度不高。实际上,相当多的教师可能还处于一个掌握理论的中间状态,即懂得一点理论,但还没有完全内化,应用或转述理论时还显得不够自如,还有些牵强附会,或大而化之。
教师的论文写作就是要倡导在真正理解教育理论的前提下来建构理论。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领域,人们普遍反映新课改的目标很高也很诱人,但操作性不强,特别是每堂课都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评价确实比较困难。那么如何把新课程理念推进到普通教师头脑中并化为他们的行动,显然仅仅有理念灌输还不够,必须把理念化作可操作的具体程序、方法、步骤。很显然,基于实践取向的理论建构是中小学教师写作的一个难点,它需要我们在论文写作中结合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情境,有目的、有条理、有系统地反映自己的某种立场、观点和方法,呈现作者相关的理论思维成果,并力求用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
教师的论文写作体现在深度理解中建构理论,不应只是由一些普遍性的概念、命题和判断构成,而是倡导一种实践风气,结合教育实践谈问题、升华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坚持在深度领悟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反思、总结提炼、汲取智慧、寻找解决问题的理路,力求把问题讨论明晰化,对能形成某种结论的问题可以建构概念体系。实际上,教师在论文写作中关注来自实践的理论不能仅仅停留在描述实践、概括实践的层面,还必须有剖析实践、批判实践、超越实践的能力,能够在概念的相互规定和相互理解中全面地观照实践活动,努力在自觉的实践活动中有效地建构理论。例如:究竟应该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如何在相关论文写作中体现教育本质的内涵,如何领悟“学科知识教学之外留下来的就是‘教育’”的理念。笔者尝试撰写了题为《教育:应该给学生留下怎样的记忆》的论文。文中揭示了教育必须坚持的核心理念: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本,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本,注重创设能使学生刻骨铭心的教育体验活动情境,从而给学生留下永久的记忆。文章的主要方式是“议论”,注重对现实教育中存在的“不少学校选择的教育方式仍是‘管’‘压’‘卡’‘堵’居多,很少留给学生自主设计、自由思索、自身体验的空间”等问题,从有悖教育本质的视角进行深入分析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三点理性结论:一是明晰适合学生的体验教育理念;二是还原符合生命特征的学习旅程;三是指向学生个体学习生活的乐趣。
2.学会在借鉴模仿中建构理论
在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与论文写作中,任何教师个体的智慧总是有限的,每一项研究、每一篇文章,其实都是在他人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索。因此,教师论文写作离不开对前人思想成果的学习和借鉴。事实上,不少一线教师面对教育论文写作常常会陷入没有思路的困境,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学会借鉴和模仿,而借鉴和模仿的便捷路径就是去阅读一些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期刊论文。
一方面,要学会选择专业期刊。选择一些理论性不是很强,而与教育教学密切结合,实践取向明显的教育类刊物作为教师专业阅读的主要资源。如:《人民教育》、《江苏教育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小学学校管理》、《现代中小学教育》、《教学与管理》、《江苏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等。对其中具有鲜明实践取向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力求借鉴别人的写作经验,细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思路、写作风格、理论应用等。学会追问:作者的论文为什么吸引人?经验特色在哪里?主流观点有哪些?自己写作可以借鉴的成分有哪些?更为重要的是,要研究别人论文写作的“所以然”:为什么要写?为什么这样写?理性思考有哪些?理论指导实践的价值何在?哪些反映了教育现实的真问题?哪些提炼了作者的实践智慧?等等。只有进入深层专业阅读状态,才能深深感到基于实践取向的教育理论所展示出来的一种博大之境,正在走向它应有的本真:给课程改革、学校德育、学科教学、教师修炼、学生成长指明了前行的方向,给新的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以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特殊方式,通过对学校教育教学各个层面的问题进行梳理、论证,给自己以深刻的理性启发,从而构成了读者与文本互动、理论观照和实践探索相结合的教师论文写作的特有景观。
另一方面,要学会模仿和迁移。通过专业阅读他人成功的教育教学论文,从中寻找特殊教育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路径,发现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理论原点和建构的方法。因为,任何教育理论都是对特定教育现象的提炼和抽象,在一定意义上,当教育理论被剥离具体的教育情境时,就会处于“失真”的状态。因此,要想坚持实践取向的理论建构,要善于寻找他人论文中还原教育理论与原有教育实践问题紧密联系的具体情境,使自己对他人论文中建构的教育理论有所感知或感悟。只有当自己有了对教育理论建构的初步感知之后,才会本着自己对教育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做出某种模仿和迁移。例如,阅读到语文学科教学变革的相关论文,可以迁移到数学、外语、政治、历史等其他学科。阅读到学校管理的相关论文,可以适当运用到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课堂管理、班队管理等教育论文写作之中。
3.学会在写作创新中建构理论
教师的论文写作是基于教育实践研究的一项创新性活动过程,其结果的呈现往往需要教师的创造性思维,然而,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不是时时刻刻都能存在的,它常常需要具有实践取向的教育理论去点燃。因为教育理论对于教师具有启迪与唤醒功能,拓展其视野,催生教育智慧的产生,也是其反思实践的依据。正如叶澜教授所言,教育实践不是按照理论的指导和预设的路线图僵直行走,而是带有“即席创作”的成分,这些成分既有实践主体的创造,也有理论主体的创造。在这种新的形态中,理论与实践相互开放,而不是相互封闭;是不断改选和生成,而不是盲动与僵化;是相互滋养和互惠,而不是逼迫屈从。其实,教师的论文写作创新就是要充分反映教育实践创新与理论建构的一种和谐状态。
然而,教师的论文写作创新并非简单的“变式思维,或变视角,或变词藻,其实并无新意”,更非机械地照搬照抄,而是要善于对自身面临的各类教育现象作出合理解释,以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进而上升到理论,以期指导实践。这种“创新”的写作价值,或者能够体现在教育实践上有新发现的操作意义,或者能够体现在理论上有重新建构的价值,或者能够体现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机融合。这里最为关键的是,如何解释教育论文写作的“创新”,因为大多数教师的写作确实没有发现和提出什么前人未知的新规律、新理论,而比较多的是认识主体在特定情境中对教育教学规律的一种再认识和再发现。这里的写作创新,就是作者在自身所处的特定情境中,对前人提出的教育规律或教育理论有了新的领悟和新的应用,具有了一定的未知成分和新意。就像我们依据“因材施教”的理论,发现了“差异教学”的实践参考价值和理论建构意义一样。
教师还要学会在借鉴基础上的创新,这种创新可以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例如,同样是研究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既可以在借鉴他人写作框架的基础上,对写作的内容进行创新,也可以在借鉴前人写作内容的基础上在写作框架和思路上进行创新。笔者曾经从有关“影响学生学业发展的非智力因素‘学习态度’的研究”论文中找到了自己的实践研究方向和灵感,经过模仿、借鉴和迁移,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佳的现实问题,迁移到班主任对学生管理的实践领域,重新建构了《态度管理:班主任管理学生的新视角》的教育论文。该文力求从管理心理学的一个新视角,初步探索了学生态度的内涵及其主要特点,包含了态度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向因素,体现了学生态度的协调性、间接性和矫正性。学生态度与其行为和工作效率的关系,揭示了学生态度管理所体现出的两大价值:一是学生态度对自身行为的影响价值,二是学生态度对班级活动效果的影响价值。重点论述了班主任实施学生态度管理的基本策略:一是,观念定向——态度管理的重要前提。要求班主任重视观念对整个态度反应系统的定向作用,并使学生乐意接受班主任正确的观念指导。二是,有效改变——态度管理的工作重点。着重强调有效地改变学生现有的不适应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的态度,需要经过“解冻、改变、凝固”三个过程。三是,整合一致——态度管理的核心目标。要求班主任努力用班级特有的组织文化去熏陶和改变全体学生的态度与价值观,以期他们能形成相同的态度。并力求注意:充分认识学生的“认知平衡”的需要,准确选择与班级教育管理改革目标相近的态度。该文中体现出具有实践取向的“态度管理”理论建构特征,得到编辑的高度认同,发表于核心期刊《教学与管理》,后又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全文转载。
德育主题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采用元分析方法,从年份、教育阶段、教育形式、研究主题等四个维度,对近年来研究学校教育对学生品德影响的文章进行量化分析,了解国内对该研究现状。通过对相关论文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近年来研究学校教育对学生品德影响的文章有以下几个特点:关注学校德育工作的力度越来越大,重视小学科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逐步重视有效利用新兴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同时有效注重隐性课程对学生品德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学校教育;品德;元分析
【中图分类号】G410
一、概念界定
(一)学校教育
有人认为,学校教育是一种正式的社会制度,是指在作为正式的社会机构的学校内,主要发生在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两个群体间以及学习者群体内部传承文化和传播文化的过程① 。
我们比较认同这种说法,同时也认为学校教育是学校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生品德
没有找到专门的界定,但我们认为学生品德是指,学生在各年龄段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道德倾向,比如与人为善、公正无私、谦虚谨慎、诚实待人、乐为善小、积极忍耐等品德。
(三)元分析
元分析,英文为“meta—analysis”,其希腊文前缀“meta”有“above、beyond、behind、after”之意,即“在上、在外、在后”。第一次使用“元分析”这个概念的人是美国教育研究联合会(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的发言致辞上将元分析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提出、当时并没有把它作为一种统计技术来看待。在Class看来,资料分析应该划分为三个水平:(1)初始分析,是对单个研究资料的最初分析,通常是统计方法的直接应用;(2)二次分析,是对初始问题的在研究或用“旧资料”回答新问题而对资料进行再分析;(3)元分析,是对大量分析结果(分别来自各个单独的研究,即初始分析和二次分析的研究结果)“综合”或“整合”式的资料统计分析这种针对同一课题的“单项研究”结果作出的“综述”或“概括”有助于弥补单项研究的不足。为此,Class主张,元分析是一种对分析的分析,它是以整合结论为目的,对搜集来的大量个别研究结果进行的一种再统计分析② 。从这之后很多学者开始关注元分析,也对元分析进行着自己的界定。近来更多人开始认为元分析是一种新的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文献综合方法③ 。而不仅仅是一种定量的统计分析。我们认同这种看法,并将其作为我们分析文献的工具。
二、研究方法
1、抽样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在2011年5月4日,以“学校教育”并且“学生品德”为主题进行搜索,在中国知网的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核心期刊)、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四个数据库中搜集了近12年(2000—2011)的研究论文,结果搜到330篇。依据我们对学校教育和学生品德概念的界定,经过筛选,剔除了与研究主题不符的、重复研究的文章,最后实际获得文章为167篇。我们将这些文章按照以下分类标准进行了统计分析。
2、分析单位
我们以所搜集的研究论文为分析单位,从发表年份、教育阶段、教育形式、研究主题等四个维度对“分析单元”进行分类和编码。在这一过程中,对这些维度的具体操作性定义如下:
(1)发表年份:把每篇论文都标出发表年份,从中发现人们对学生品德的关注程度以便梳理国内学界对学校教育对学生品德影响的研究变化的时间趋势。
(2)教育阶段: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个阶段。
(3)教育形式:主要分为两个主要方面。即显性课程,除了思想政治品德课以外,其中还包括渗透在各学科内的品德教育;隐性课程,即学校组织的各种课外活动、学校的管理及环境、新兴教育资源及教育手段以及教师自身对学生品德的影响等等。
(4)研究主题:主要是指研究相关论文对学校教育和学生品德解释和关注的主要论题。在具体操作中,按照论文主要阐述的议题将论文归入了以下几个类别当中: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在学科渗透背景下进行的德育,学校今后德育工作的方向。
由于有些论文涉及多个主题,为防止在统计时把同一篇论文归入多个主题的问题,我们将按照论文讨论的核心主题进行归类。这样,就保证了这4个主题在统计上的不排斥以及不相互包含。
三、研究结果和分析
(一)发表年份
研究主要分析了2000年以来,学校教育对学生品德影响的研究情况如表1所示:
从这张表格可以看出,学校教育对学生品德的影响在近八年中,研究热度不减。说明这一研究在之前是今后可能还会是研究的热点。比如一些学者在做学生德育的研究时,将德育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将德育指向文化层面以及指向交往中的人这样一角度④ 。这些研究期望都在进一步进行中,学校教育对学生品德的影响的研究将会进行下去。
(二)教育阶段
我们在所有有效论文中筛选符合这一分类的文章有83篇。它们的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从这张表格可以看出关于学校教育对学生品德影响的论文在教育阶段上更多的关注初中阶段的学生品德发展。这有可能因为该阶段是学生品德养成以及发展的关键期,这一阶段学生品德如何定型将影响到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今后的研究也会继续偏重于此阶段的学生品德发展的情况。
(三)教育形式
我们在所有有效论文中筛选符合这一分类的文章有101篇。它们的分布情况如表3所示。
从上表我们不难发现,在学校教育中德育工作的开展已经渗透到各个方面,包括学校显性课程中的各门学科和学校潜在的隐性课程领域当中,其中较为明显的是在体育课程当中对学生品德的有意培养,而我们将我们的研主要定位在学校中艺术教育开展情况对学生品德有何影响,因此,我们就艺术类课程的开展情况单独列出来分析,如表4所示:
这张表格的数据表明,在已有研究中,学校教育中艺术类课程对学生品德的影响很少,艺术教育中的教学形式又不是很丰富,因此可以说这方面的研究较为缺乏。
(三)研究主题
在全部的论文中,对从学科角度出发来培养学生品德的论文最多,而学生品德发展现状的分析虽然较少,但在不同学科中渗透德育的文章里也提到很多,只是单独列出进行的较少而已。其具体分布情况如表5所示。
四、结论与讨论
(一)越来越关注到当前学校的德育的具体开展对学生品德的影响
从总体而言,近些年来研究学校教育对学生品德的影响的文章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这表明在当前整个社会文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品德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
教育工作者也已经开始意识到之前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杜时忠指出了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着“学校中心论”、“专门德育论”和“即时效果论”三大认识误区,认为这样的错误认识从根本上制约了学校德育的深入发展⑤ 。例如之前的学校思想品德课的实施,这样的课程向学生传输的是客观化的道德知识,抽象的道德准则和规范,通过这样的知识化,德育倒是成了一门系统的、科学的学问,但是德育“忘了本”,忘记了它原本来自生活,背离了道德的本性,失去了道德教育的意义与价值⑥ ,不可避免地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对学生品德形成的作用发挥也极其有限。而在的研究者们逐步认识到这
样的问题,已逐步在学校教育中的各个层面开始渗透,如表3所示,已经深入到学校教育的各方各面中。
(二)开始重视小学科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
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在学校的学科教学中,除了正规的课程以外,在各种各样的小学科如体育,美术,音乐,信息课中开展对学生品德的培养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这些小学科影射教育的大环境下,在早些年常常被我们忽视,可殊不知它们对学生的品德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从体育可来看,它可以学生进行遵章守纪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及意志品质教育和竞争合作意识教育,教育学生爱劳动、爱护公物等等。而音乐、美术等都是是表达情感的艺术,是以情感人,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在这些学科的教学中,采取“潜移默化”的方法,学生、在学习和欣赏中,能够切身感受到道德意志的力量,通过这样的教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境地,学生的品德行为也会在无形中慢慢养成。因此,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提出的对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视,通过使德育“艺术化”,将会成为学校日后培养学生品德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开始重视有效利用新兴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品德发展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以及教育信息化的日益普及,学校教育工作越来越离不开现代科技及其提供的服务。例如网络的普及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网络传媒能形象直观提供品德教育内容,改变过去的空洞说教和道德灌输,学生愿意接受这样的方式,能够从中收益。另外其他先进的方式例如利用手机短信、班级博客等的开展,对学校德育工作提供平台的同时,也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向如何健康正确地使用这些先进的资源,也已成为现代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议题。
(四)开始注重隐性课程对学生品德发展的作用
所谓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的,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发挥作用的课程。它往往不直接在课程规划(教学计划)中反映,或者不通过正式教学进行,但却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境中,主要包括物质情境(如学校建设、设备)、文化情境(如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人际情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学风、班风、校纪等)⑦ 。隐性课程作为对显性课程的补充,更具渗透性和感染性,通过这种教育影响来对学生的品德进行培养和内化,也是目前学校教育中德育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王沛,冯丽娟.元分析方法评介[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59—63
[2]夏凌翔.元分析及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运用[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55
[3]彭未名.大学德育:在文化动力中生成[J]高教探索2005,(5):25
[4]杜时忠:当前学校德育的三大认识误区及其超越[J].教育研究.2009,(8)
[5]鲁洁:边缘化、外在化、知识化——道德教育的现代综合症[J].教育研究.2005,(12)
[6]曹浮: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77
[7]贾天奇.体育教学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6.3,71
[8]曾小玲.论学校体育中的德育教育因素[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1),126—128
[9]赵宏.论学校心理教育与传统德育的关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81—82
[10]蔡相国张守珍.看爱国影片实现德育与艺术双丰收[J].电影评介,2007,18
[11]曹凤燕.班级博客:学校道德教育的新天地[J].江西教育科研,2007(8):29—3
[12]罗凤梅.校园环境对小学生主体人格的影响研究[J].上海教育,2004,(8)29—31
[13]李雅兴.手机短信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分析[J].新视界,2007,83—85.
[14]李大纲.重视潜在课程在小学品德教育中的作用[J].中小学教育2001,03
[15]陈解瑛.对中学生道德行为培养的思考[J].中小学教育,2001,10
[16]谢丽玲.美育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2,3
[17]王齐.网络教育——学校德育的新契机[N].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2001年/05月/10日/第007版
[18]郁曼飞刘晓慧.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教育展望2000.7
[19]赵坚.隐性课程视阈下的学校德育[J].教育科学2010.1
[20]班荣鼎,黄晓敏.试析学生道德养成机理[J].德育新思维2009.8
注释
①巴占龙.学校教育·地方知识·现代性——一项家乡人类学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9,24
②王沛,冯丽娟.元分析方法评介[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59—63
③夏凌翔.元分析及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运用[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55
④彭未名.大学德育:在文化动力中生成[J]高教探索2005,(5),:25
⑤杜时忠:当前学校德育的三大认识误区及其超越[J].教育研究.2009,(8)
⑥鲁洁:边缘化、外在化、知识化——道德教育的现代综合症[J].教育研究.2005,(12)
德育主题论文范文第3篇
当前,要把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弘扬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必须突出“一个主题”,开展好“十种活动”。“一个主题”:在校园的设置布置中有意识地随处突出爱国主义主题,校园中有“知恩亭“”德馨亭“”万里长城”“升旗台”“伟人雕像”和固定型的名人名言、爱国主义的诗词歌赋以及典型人物的形象事迹。构建文明、洁净优美的校园文化氛围。“十种活动”包括:讲一个感恩的故事,说一个感恩的理由,看一部感恩的电影,唱一首感恩的歌曲,诵一首感恩的诗文,荐一篇感恩的美文,献一句感恩的话语,写一篇感恩的文章,做一件感恩的事情,寄一份感恩的书信。通过多方面、多渠道、多方位的活动,使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理想信念、情感、认知有较大提升。
二、以课程渗透为纽带,实现课内课外联动的德育途径
要突出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工作主渠道的地位,一要尽快纠正部分教师只教书不育人,只抓学生的成绩,不管学生德育的思想。二要实现课内课外的联动,将德育渗透到文、理、活动类的多个学科,发挥学科育人的功能。结合教材中的人物、情节,随时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融情于景,寓情于义,情景交融,使学生随处都能感受到爱国主义的精神。三要将德育工作贯穿于各个活动之中。通过“升旗仪式”及国旗下演讲等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三、依托队伍建设和经验积累,拓宽德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
1.开展德育骨干培训,注重德育工作交流。政教处注重班主任队伍的培养,通报学校德育工作活动情况,及时表扬德育工作中的好人好事,评选优秀德育论文,提高德育队伍的工作水平。
2.完善班主任考核和班级德育工作评比制度。实行德育评比,星级班级、文明班级、诚信班级,并进行评估验收,调动班级创先争优的积极性,加强对班主任德育工作过程的考核。
3.做好传帮带工作,加强对新班主任的培养。注重和加强对新班主任的培养,让年轻班主任逐步熟悉班级德育工作,要求新班主任在具体的德育工作中,创新工作思路,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做法,使新班主任尽快适应学校班级的德育工作。
4.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撰写。每期要求全体教师写一篇德育工作经验交流的论文。学校组织交流,评选优秀的德育论文进行表彰奖励,编入学校论文集,并且作为年终考评的加分内容,调动教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
四、以养成教育为抓手,促进学生形成优秀的德育品质
首先是抓起始:在小学低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学生中间进行守则规范、校纪校规、法律法规、文明礼仪、诚实守信、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等综合教育,把《守则》《规范》和文明习惯作为道德养成教育必修的第一课。其次是抓平时;学校推行“八不准”(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在公共场合喧哗;不乱停放自行车;不说脏话、不吸烟;不损坏公共设施;不伤害花草树木;不乱涂、乱画、乱贴)和“五做到”(保持室内外卫生;勤洗手、洗头、洗衣服;自觉锻炼身体;衣着整洁得体;和人交往文明礼貌)。第三是抓及时:做到及时表彰好人好事,及时处理违规的人和事,弘扬正气,抵御歪风邪气,真正使德育取得实效。总之,我们一定要遵循德育工作的规律,形成合力,真正使学校德育工作扎实有效。
德育主题论文范文第4篇
这些改革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单一的论文考试。即,每个学期学生只要写1―2篇论文就完成考试任务了。从1995年起,进入了第二阶段:论文考试与课堂考查相结合。即,学生除了要完成规定数目的论文外,还有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一获得相应的考查成绩。学生的总评成绩有论文成绩与课堂考查成绩按一定比例相加得出。
一、论文考试与课堂考查相结合的考试方式是提高学生学习德语主动性的重要手段
德育课难上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一个共同问题。这个难字主要体现在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因素主要有:(1)学生对改课程学习的意义的认识。(2)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3)教学方法的使用。(4)该课程的考试方式。影响大学生学习德育课主动性的因素主要是后三种。作为有较高精神追求的大学生基本能正确认识德育课的重要意义。他们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比较被动主要是因为德育课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不能够激发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笔者发现,在单一的论文考试不能全面地调动学生持久的学习主动性。单一的论文考试而且还是命题论文考试,学生没有选择的主动权,无论自己感兴趣与否、思考深刻与否都必须要完成。课堂教学中虽然有暴扣讨论、演讲、辩论在内的各种教学活动,但是,对活动的结果却没有相应的评价。因此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常常受到自身的兴趣甚至情绪的影响,不能全面而持久。论文考试与课堂考查相结合的方式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课堂考查,特别是对课堂活动表现得考查,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仅受到自身的兴趣与情绪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还受到课堂活动表现评分的客观影响。后者有助于调动学生全面而持久的学习主动性。
为了检验改种考试方式的实际效果,笔者做了一项调查。中医专业与骨伤专业班为实验班,实验班采用论文考试也课堂考查相结合的考试方式,对照班采用单一的论文考试。两个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方式相同。试验时间为一个学期。结果显示,(1)实验班的学生的主动性高于对照班。(2)实验班的学生能主动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且准备充分,质量较高。(3)实验班的课堂教学气氛明显比对照班活跃。通过一个学期的实验,结果表明,论文考试与课堂考查相结合的考试方式确实有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
二、本论文考试与课堂考查相结合的考试方式能较准确地测度学生学习德育课的效果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考试是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人们的观念中,考试成绩的高低与学生学习态度的好坏、学习能力的强弱、对知识理解的深浅是成正比的。但在实践中,考试成绩并不总是真实地放映学生学习情况。这种情况在高校文科的考试中比较容易出现。一方面,一般而言,在文科教学的过程中,作业量较少。期末考试(无论是闭卷还是开卷考试),学生只要在考前突击一下便能过关,甚至获得较高的分数。学生上课与否,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等等都很难从这样的考试得到准确的、全面的放映。这样的考试只能测评学生考试前那段时间的学习(或备考效果,而不能测评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高校文科的考试,大多采用卷面考试,这种考试往往侧重认知方面的测量。论文考试与课堂考查相结合的考试方式能较好地解决这两个问题。
论文考试,既考查了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掌握度,也考查了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综合能力、文字的表达能力。学生在考试中获得较好的分数,不仅在课堂上能认真听讲与思考,而且在课后还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与思考,唯此才能写出质量高的论文。论文考试与课堂考查相结合的考试方式,即侧读了学生学习态度,也测度了学生学习效果;即测度了学生的认识水平也测度了能力水平;即测度看学生某一时刻的学习效果,也测度了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效果。
三、论文考试与课堂考查相结合的考试方式是实现德育启发的重要手段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感比较薄弱,这与长期实施灌输式的道德教育不无关系,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必须给予学生相应的自由和自主,让学生充当德育主题。唯启发式的德育能做到。目前,理论家们一致认为,一种无灌输的德育(或启发式的德育)至少应满足一下标准。首先,他是一种“开放的”教育。这种教育不是一封闭、禁锢学生的头脑和思想为目的,而是以促进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特别是独立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发展学生自己的道德观为目的。其次,他是一种“发展的”教育。所谓发展道德教育是指承认学生的道德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有自己特定规律的过程,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是学生能够理解和愿意接受的。第三,这种教育应该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理智活动和实践获得道德上的成熟。要培养大学生的强烈的道德感,必须实施启发式教育。启发式德育的实施,除了转变德育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目的、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还要改革考试。
论文考试与课堂考查相结合的考试方式是实现德育启发的重要手段。论文的写作不完全掌握在学生手上,选择哪个专题、需要查找哪些资料、是否要收集老师和同学对此的看法、什么时候写作等等,学生都拥有较大的自。学生可通过论文的写作充分地深入地思考某一问题,并作出自己的选择。在课堂教学中,并不是由教师把大量的规范、理论灌输给学生而是让他们通过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在独立的思考和与同学的广泛交流中作出自己的选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与质量可得到即时的反馈,从而调整自己的思考行为。
德育主题论文范文第5篇
体验角色完成任务。教师教学时要抓住一些感人的情节,让学生扮演情景角色,通过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书本中的人物“活”起来,这样就可以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比如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创业”教学中,组织学生排了一个情景剧:开餐馆。由学生分别扮演两个合作者、厨师、服务员等,要求针对开店构思、经营战略、位置环境、食品特色以及管理经营等进行表演,剩余同学当观众和评委。表演结束后,全体学生结合所学的内容谈感受,从而深刻理解和把握创业知识的学习。情境教学必须注意:一要“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就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二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所创设的情境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需要。三要恰当,教师要把握好准备及表演的时间长短,不可太费时。
二、命题式小论文写作开展主题演讲
德育小论文作为一种新的题型,它不同于辨析、论述题等,也有别于议论文,它可充分考查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具体解决的能力,既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有力体现,也是德育课理论联系实际的突出着力点。课前布置,学生准备,课堂演讲,要求观点明确,立意新颖,短小精悍。“命题式”小论文开头应简洁明快,有理有据,直入主题,切忌泛泛而谈不着边际缺乏说明力。如讲到“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内容时准备布置《对我国环境问题的思考》的课堂演讲,开篇需言简意赅直述我国环境现状;中间部分应结合有关知识点深入挖掘,全面剖析,思路要清晰,如可以综述环境问题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和社会文明程度提高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来合理安排选材的详略主次,力求有条不紊;结尾部分是个落脚点,要充分利用好这点睛之笔,点面结合,如针对我国环境的严峻形势提出坚持保护环境这一基本国策的正确性和必要性,使学生真正懂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进而达到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总之,德育小论文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各部分要紧扣主题,学生必须注重知识的累积和逻辑归纳推理,适度体现独特的创新精神和鲜明的时代气息。
三、多媒体辅助下的探究-创新教学模式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充分运用音乐、下载的图片、与理论实际相关联的视频、影像、电子课件等多媒体计算机作辅助,通过激发探究,诱导发现和应用创新三个基本教学阶段,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的主要环节是: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合作交流-实践运用。比如,在学习“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一课时,由于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所以首先用计算机出示某某公司简介和一组工作画面,再播一段学生所熟悉的市场叫买、叫卖的热闹场面,营造浓厚的探究氛围,贴近自然,可以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形成探究动机,学生能够兴致勃勃地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了解哪一个是公有制经济,哪一个是非公有制经济,它们都有什么作用,同学们还可以列举很多事例,很有说服力。
四、社会实践
传统的德育教学比较重视知识性、灌输式。为了摆脱这种困境,著名德育专家朱小蔓提出了“生活德育”模式,就是理论来源于生活,就应当回到生活中去。因此中职德育教学必须把学生以往的经历和曾经的生活感受作为教学资源引入课堂,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领悟所学相关知识,内化理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效地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而德育实践活动又可以对学生施加外在的影响,影响着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内在结构。这样内外交流,相得益彰,就可以保证德育教学的实效性。如参加一次社区服务活动,立足所在社区(村居),开展敬老爱幼、助残帮困、清洁环境、公益宣传等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为学校树立良好的形象,活动后由被服务单位填写《海洋学校学生假期参加社区公益活动记录表》反馈意见。返校后上交德育教研室,并纳入个人德育量化考核。该模式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和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结语
总之,德育教学既要有严谨的科学性,又需要有生动活泼的实践方法。我们必须不断进行教学探讨和研究,深化教学改革,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完成德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德育主题论文范文第6篇
从教20余年,兼任学校德育主任的贺红岩始终履行着一个人民教师、普通党员的义务和责任,铭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师生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和典范,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在学校德育管理中,贺红岩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去学习丰富知识,提高德育管理的能力,她用一片真情温暖感召着一批批成长中的孩子,用爱心构建成了一片德育新体系。
绝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
把学生始终放在心上,了解学生才能为德育打好基础。不了解学生,怎么能教育好学生呢?
――贺红岩
贺红岩的眼里没有差的学生,她的世界里没有爱的荒原,她用爱心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种下一片绿洲。“绝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我们会持续关注存在问题的学生。有的学生在被纠正之后,还会出现反复。”到学生家里去看一看,可以引导家长一起教育学生。一些少数民族的同学基础较弱,内心也比较敏感,在学校中可能不习惯与老师直接交流,而“家访可以多角度地认识学生”。“老师亲自来我家,让我觉得自己很受重视。”一位学生说。
“我们本身文化水平有限,有时教育孩子干着急,使不上劲。和老师聊一聊,我就更了解自家孩子,明白以后该怎么教育孩子。”家长阿勒腾说,“平时我们工作忙,对孩子的关心少,一中的老师可帮了我们的大忙!”
伊晓芳、池梦梦的家离县城有20多公里,伊晓芳父母早逝,跟着叔叔婶婶生活。一走进伊晓芳的家,贺红岩就四处打量,从她的眼神可以看出,她看到了贫困给这个家庭带来的压力和困难。贺红岩和伊晓芳的婶婶聊了起来,她一边询问,一边不时用笔把情况记录在小本子上。得知这家四口人一年仅有万把元的收入,勉强维持生计后,贺红岩对伊晓芳的婶婶说:“现在国家有‘两免一补’政策,孩子上学的事不用担心,我们也会给伊晓芳尽快安排一位资助者,你可以放心让她去上学。”从伊晓芳家里出来,贺红岩又驱车来到池梦梦家。看到有老师来家访,池梦梦的养父母十分激动。贺红岩又给他们讲了讲资助政策,表示会为池梦梦解决上学中遇到的困难。“过去,家访要靠骑自行车。”贺红岩说,最远的地方要骑上4个小时才能到,但她从来没有叫过苦,也没有因此退缩过。20多年来,她访遍了每个学生的家,有的去了两三次甚至更多。
把德育内容融入学科教学
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是相通的,做学问与做人的道理也是一致的,我们可以在讲解自然学科规律的同时,浸透人生道理,启迪学生智慧。――贺红岩
贺红岩上化学课,下了功夫,也花了心思。如何把枯燥的化学课上得生动活泼,学生既爱听,又爱学呢?贺红岩尝试把德育内容融入化学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高一的时候,在讲到“二氧化硫”这课时,贺红岩很自然地就联系到环保话题。看到学生们讨论热烈,她干脆组织了一次以“还我绿色”为主题的班会,设计了一个模拟法庭,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有的扮演污染企业的老板,有的扮演村民,有的扮演法官,有的扮演环保人士。大家各抒己见,发表不同的观点,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贺红岩动了一个“小心思”,一堂化学课变成了一堂德育课。“这堂课下来,收获不小,要感谢贺老师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可以发表看法的平台。”学生张东说。
在上“碱工业”这一课的时候,贺红岩把获得国际金奖的中国侯氏制碱法融入到化学课中,把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告诉大家中国人同样可以有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她鼓励学生要勤于思考,发愤图强,将来报效祖国。就这样,一堂化学课,让学生们听得聚精会神,还加深了学生对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的思考,让学生受益匪浅。
每堂化学课,贺红岩都从德育故事开始,中间都要穿插德育内容,她将教学目标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做人的准则、传统美德等巧妙地融入到教学中。几乎每个知识点,贺红岩都有一个德育故事,这样的课堂怎能不让学生痴迷呢。
贺红岩把德育融入课堂的德育课程化、科目化的创新做法,如今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第一中学全面推广,她的努力,使得学校把德育课堂主渠道真正落到了实处。
形成开放、立体的德育体系
在活动中注重和学生沟通,发明其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要第一时间纠正。至今,我校没有出现任何破坏民族团结与稳定的事件。――贺红岩
在担任学校德育主任后,面对德育的新情况、新问题,贺红岩努力创造条件整合德育资源,使学校形成了课内外、校内外结合,知识、能力、行为并重,课堂、学校、社会联动,开放、立体的德育体系。她修改完善了学校班级管理考核制度,出台了适合学校实际的学生与班主任队伍管理办法和全面细致的德育考核细则与方案,使学校的德育工作迈进了更加科学规范化的管理模式。2004年率先在全县开展了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创新型德育主题班会课示范展示活动,受到州教研室和县德育办以及全县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实现了主题班会与德育主题教育向多样化。针对网吧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她发出了健康上网、安全使用网络的倡议,在全校组织开展了拒绝网吧、远离违纪,勤奋学习,做诚实守信的好学生主题签名励志活动,修改完善了《学生安全上阿管理实施方案》,得到校领导的认可,还通过校领导提交给上级部门在全县范围内实施。
在从事学校德育工作以来,她坚持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她以创建自治州级德育达标学校和两基迎国检为契机,牵头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以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安全法制教育、文明礼仪与诚信教育、理想信念生命价值和科学人文素质的教育德育活动。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主题班会、知识竞赛、手抄报、黑板报评比、广播宣传、主题班会,法制、安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网络危害等方面的案例讲座等形式对学生时时进行交通安全、旅游安全、活动安全、饮食安全、防溺水、防触电等安全教育,强化了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定期召开家长会,不定期地接待家长来电来访,增强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充分发挥了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功能。
争做德育研究学科带头人
学校只有把德育工作做好了,就能够把学校的整体教学工作带动起来,就能够为党的教育事业增光添彩。
――贺红岩
作为自治县专业技术带头人,贺红岩老师每学期积极组织班主任进行全校德育论文评比推荐活动,使班主任的德育论文走上规范化科学化,一批同事的德育论文在县级州级上评比中获奖并发表。2008年她协助安莲英老师共同申报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中的开发与应用》。2009年7月申报自治区级中小学德育科研规划项目课题《区域德育资源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综合应用研究锡伯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开发应用》得到自治区教研室的审批并立项。组织全校教职工参加了在2010年5月举办的第八届全国中小学和中职学校思想道德建设优秀成果展评活动,其中有7篇德育论文获一等奖,6篇获二等奖,个人获先进个人荣誉,撰写的个人德育论文《浅谈学校德育教育的有效性》获一等奖。2010年4月给全校老师上观摩讲座课《立足实践提高自我,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积极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道路。同时承担了自治州级教育科研课题项目:《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问题研究》课题的研究。2011年5月教学论文《在总结中提高,在思考中展望――教学实践的几点体会与感受》参加了全国民族中学论文大赛。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12月,学校顺利通过并创建了自治州级德育达标学校,20lO年4月,顺利通过并创建了自治州级绿色学校,2010年5月,荣获自治县民族团结教育进步先进学校等荣誉,2010年6月,全伊犁州直学校学生业余党校工作观摩现场会在学校召开,她作为业余党校的常务副校长亲自上全伊犁州学生业余党校党课观摩课,得到上级领导和现场观摩团的高度好评。她常说:把平凡事做好,就是不平凡。这就是贺红岩,她用爱心构成一片德育新体系。(据《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整理)
德育主题论文范文第7篇
大家好!感谢大家给我这个机会参加德育处副主任的竞聘!
古人讲:天生我材必有用。适逢这次难得的竞岗机会,我本着锻炼、提高的目的走上讲台,展示自我,接受评判,希望靠自己的能力为教育生涯留下一抹亮色。站在大家面前的我,稳重而不死板,激进而不张扬,温和而不懦弱,聪明而不懒惰,正直而不固执。是一个既有山的稳重,又有水的灵动,更有海一样广阔胸怀的我。
我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我今年35周岁,大学本科学历,中学语文一级教师,我有过12年的班主任工作和3年的校团委工作以及一年德育处岗位培训的工作经历,曾经获得的主要荣誉有:吴县市优秀班主任、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一等奖、苏州市教育法制研究论文二等奖、吴中区优秀青年志愿者、吴中区教学叙事三等奖、东山镇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市网上家长学校“互动之星”、校班主任德育论文一等奖、校主题班会教案一等奖、多次获得校先进教育工作者和校优秀班主任。给全校的正副班主任上过主题班会示范课并在校“班主任论坛”为全体正副班主任做专题讲座。这些荣誉的取得都是领导对我过去工作的肯定,它们只能代表过去,我还要好好把握现在和将来。今天,我竞聘的题目是《没有我,学校德育工作的地球照样转,但是如果有我它会转的不一样》
今天,我参加德育处副主任职位的竞争,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我认为自己具备担任副主任的素质。
第二,我认为自己具备担任副主任的能力。
15年的教育生涯,培养了我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养成了我遇事不含糊,办事不拖拉的工作习惯,造就了我不唯书、不唯上、只唯真、只唯实的工作态度。十多年各种层次的班主任工作,三年的团委工作,一年的德育处岗位培训使我积累了丰富的协调、管理经验,提升了自己的管理能力。
假如我有幸竞聘成功,我一定不辜负大家对我的期望,我将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班主任工作方面,厘清班主任工作内容,理顺班主任在工作中的各种关系,明确班主任的职责,施行客观的班主任综合评价体系,加强对班主任工作思维方法的培训和指导,让所有的班主任都能够体会到当班主任的乐趣,人人都觉得当班主任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
第二,学生工作方面,人的教育说到底是思想的转变,运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当前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我自己需要尽力做好的事情,是眼下最重要的事情,让学生能够从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在学习中快乐成长的过程。
第三,学校主题活动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把中学德育的具体内容以鲜活多彩的主题活动深入学生的心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让学生喜欢学校,热爱学校。
每个人都能够快乐地担当班主任,每个学生都能快乐地学习成长,这是德育工作者努力追求的目标。
教育人的力量有两种,一种是真理的力量,一种是人格的力量。德育,就是要充分运用这两种力量塑造人的思想,引导人求真向善寻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德育处副主任是德育工作的管理者,协调者,更是服务者。学校的德育工作既要有山的稳重气势,又要有水的灵动之美,宏观上要弘扬主旋律,微观上为每个学生快乐成长,提供更好的人文关怀。
工作15年来,我曾经听说过东山中学在上个世纪的辉煌,也曾经历过东山中学在世纪之交的中兴,我希望大家能在新世纪给我一次机会,让我为东山中学的复兴尽自己一份责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后,我想说的是,参与竞争,是想让大家认识我、了解我、帮助我,从而喜欢我、支持我。如果竞聘成功,我将摆正位置。辩证的看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团结协作,使自己更加胜任本职工作。
如果不成功,我还将一如既往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积极争取下次机会。
我的演讲完了。
德育主题论文范文第8篇
二. 班主任工作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每天早来晚走、周六周日也难得休息,每接一个班,都从整顿班风入手,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学生建立起“师生+朋友”的关系,在日常管理上坚持 “三到位”(课前两分钟到位、课间操到位、自习课到位),使班级工作顺利开展。康祈同学获得南开区长跑比赛第一名,高考后被天津体育学院录取;班长田翔被评为市级三好学生和市级优秀学生干部,高二获河西区比赛特等奖,并两次主持天津电台中学生节目,高考后被天津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专业录取;副班长蔡欢被评为市级三好学生,高考后被天津财经大学录取。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所带班两次获得区级优秀班集体称号;高二年级,我组织学生召开了“校园与社会”系列主题班会,邀请了学生家长、任课教师、今晚报记者、天南大研究生参加,在南开区公开展示,取得了良好效果。我结合实践,撰写了《关于主题班会自我教育功能的理论思考与实践》。2002年,我在全校班主任工作会上交流了工作经验。2004年,我在学校教育研讨会上做典型发言。2004年9月,我被评为河西区教育系统百名优秀班主任。2006年4月被评为市级机关优秀团员,同时被学校党总支确立为入党培养对象。
三. 教科研工作
2002年我加入天津市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分会。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大胆改革、不断推陈出新,积极投身教科研,结合教学实践和自己、学科组以及学校的科研课题,撰写了多篇教育科研:德育论文《法德兼顾,情理交融——关于建设优秀班集体的几点认识》获区级二等奖;德育个案《如果你想要回你的面子,我帮你》获区级优秀奖;论文《关于主题班会自我教育功能的理论思考与实践》获得市级德育论文三等奖;3000多字的教学论文《让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被作为专题约稿发表于省市级刊物《天津电教》杂志;2005年在《天津教育报》发表教育随笔《令我惭愧的一句批语》;2006年在《天津教育报》“阳光教师”专栏发表散文《与学生同行》,并配发个人照片。其中一篇论文被认定为区县级成果,一篇论文被评定为市级成果。
以上是我任中教二级职称期间的,我希望我能顺利通过评审,成为一名中教一级教师,我将以此为契机,更加努力更加自信地投入工作,并不断提高与完善自己,不断成熟与进步,不断充电,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取得更好的成绩和更大的进步,为把瑞景中学建成一流名校做出应有的贡献!请评委审议我的,谢谢大家。
德育主题论文范文第9篇
组织领导。学校成立由校长办公室牵头,由教导处、教研组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教师“青蓝工程”培养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协调与管理。
制度保障。学校制定《“青蓝工程”培训方案》,建立《青年教师校本培训成长工程培训记录本》,同时结合绩效工资改革,修订相关考核制度。
经费保障。学校在教师培养的费用上毫不吝啬,将教师培养经费列入年度预算。为了确保教师培养工作的顺利实施,学校多渠道筹措经费,保障教师培养工作必需的经费开支。
时间保障。为了保障培训学习,学校规定每周三为集中学习时间。每两周集中进行教研组活动,每周进行备课组活动,不定期举行教师观摩、研讨,时间另外安排。教师课余可以自主学习,通过报刊、书籍和网络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为了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提升课堂教学的水平,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制定“青蓝工程”培训计划。通过培训,促使青年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升师德修养水平;理解并初步掌握课程标准:形成教育教学能力:提高青年教师对学校教育理念和教育文化的认同度,尽快融入学校的教育文化,缩短青年教师的角色转换期。
制定“聚焦课堂教学,创新班级管理”论坛活动制度。学校制定“青蓝工程”论坛活动制度,规定每年组织以“聚焦课堂教学,创新班级管理”为主题的论坛活动,参加对象为教龄五年以内的青年教师。学校第一届青年教师论坛围绕如下两个主题:一是以助学稿为研究载体,聚焦课堂教学,突出“先学后教。精读实练”和“小组合作,培养自主”等课改理念:二是以礼孝教育为研究载体,关注学生心理动态,创新班级管理模式,促进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等德育理念。各位青年教师畅所欲言,有的讲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有的讲教学中的心得。论坛结束之后,学校把青年教师的论坛文稿整理成册,颁发给每位青年教师,意在让每位青年教师取长补短、扬长补短、变短为长。不少青年教师经常会拿出来翻阅,认可这样的交流形式,因为这不仅可以交流工作中对教育教学的困惑。还能学习其他同龄教师的宝贵经验,有助于自己的专业成长。论坛活动还评出一二三等奖。学校购买大量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作为奖品颁发给各位青年教师。面对这样的精神食粮,青年教师都说比任何实物都来得更有意义。
确立青年教师教研论文征集评比活动的制度。学校制定“青蓝工程”论文征集活动制度,规定每学年每位青年教师必须上交教育教学论文,由学校组织评比并推荐优秀论文。参加市教研室论文评选,或推荐《慈溪教育科研》《宁波教育科研》等杂志发表。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论文写作水平,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专门聘任每门学科的教研组长、骨干教师、高级教师为论文指导教师,指导青年教师的论文写作。每年一届的青年教师论文大赛,极大激发青年教师撰写论文的积极性,青年教师的论文在慈溪市获奖的比率大幅度增加。
开展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引领青年教师成长。根据平时的观察、青年教师座谈会和教师制定个人三年发展规划等多种形式,了解青年教师的发展现状,了解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阻碍因素,以每位青年教师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抓手,分类、分层和分步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学校专门为青年教师建立个人成长档案。观察和记录他们专业成长的历程,借以促进青年教师专业的个性化发展。青年教师由于刚刚参加工作,很多方面要从头学起,比如如何有效完成教学工作、如何合理实现班主任工作、如何处理师生关系和同事关系等。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显得很繁琐,促使很多青年教师疲于应付各种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和心情来参与教科研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能只从制度角度给青年教师太大的压力,而是要从榜样角度给青年教师更多的动力。
关注小现象、小问题和小策略研究,引导青年教师放低视角、叩问细节。一是鼓励优秀青年教师参加德育“小课题研究”。德育“小课题”是以班主任、心理辅导老师、团队老师、德育管理者、一线教师为研究主体,围绕“育人为本,立德为先”的主题,突出一线德育的特点,侧重实践探索的课题。德育“小课题”属于个人专项课题,相对于其他的教育科研课题来讲,侧重实践探索,具有起点低、入手快的特点。学校鼓励教师关注身边的德育细节。让个别优秀的青年教师申报德育“小课题研究”,促使其在实践中较快地提高教育科研的能力和水平。近几年来,在学校鼓励与支持下,多名教师积极申报宁波市德育“小课题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更多青年教师,特别是年轻的班主任,也都自觉和主动地加入德育“小课题研究”。二是鼓励优秀青年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关注教育界的热点。教育一直在进行着改革,新的理念要求青年教师不断研究、探索,这样才不会被改革的潮流所抛弃。“翻转课堂”、“微课”、“微课程”等新名词接踵而至,一线的教师又有多少人了解、关注呢?接受新事物、新理念,更需要青年教师去充当先锋。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学习活动
自主学习培训。学校图书馆先后购置大量教育书籍。为每一位青年教师每年订阅150元与教学有关的报纸杂志,要求教师每学期至少认真学习一本教育理论刊物并撰写读书报告。学校开放教师阅览室,鼓励教师有效利用业余时间展开自学,阅读教育教学刊物、教育专著、中外名著,上网浏览各种信息、查阅各种教学资料,引领教师由“外培”转向“内培”,促进教师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撰写学习心得、反思笔记,把学习和教育科研活动相结合。
外出考察“取经”。培训分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集中培训主要是理论讲座、专题报告、研究讨论等。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教师专业化、职业道德规范和班级管理、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培训、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教育科研能力等。分散培训主要是自主观看优秀课录像等,通过集中点评、交流,以及行为跟进课的课例分析与研究,利用集体的智慧,开发教师创新的思想,促进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教育科研方面的提高。学校每年划拨一定数量的经费,安排不同层次的青年教师外出访问、考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学习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以及有效的管理方法,推动青年教师在班级管理、课堂教学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全面提高。
专题研讨活动。学校经常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各种讲座、班主任工作等专题研讨活动,高水平、高效率的讲座让青年教师获益匪浅,让他们深刻地意识到。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不仅要有热情和干劲,更要有智慧和巧劲,要在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中渗入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方法,更要顺应学生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善于抓住一切教育契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通过上述的有力措施。学校教科研氛围日趋浓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日益高涨。同时,青年教师在镇、市级业务竞赛中频频获奖。不少青年教师在各种竞赛辅导中荣获优秀指导教师的称号,个别优秀青年教师所任教的班级在期末考试中居年段前列,并获得学生和家长的认可。近些年来,学校青年教师的论文获奖及发表人数大幅度上升,业务竞赛的获奖率创新高。专业成长的速度明显地加快,已然成为学校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141-2208.html德育主题论文范文10篇
相关文章:
大雪手抄报简易版12-10
现场安全文明施工标语09-21
小学生日记07-21
统计报表工作总结07-17
幼儿园寒假放假回园通知07-17
六年级《假文盲》看图作文01-14
渔家傲改写成故事01-13
李白的议论文09-28
中外名言警句08-31
小学教育常规管理范文8篇08-15
形容纠正自己的四字成语10-26
我爱祖国诗歌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