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论文范文第1篇
目前,关于广域保护系统结构国内外学者提出不同的见解,一般可分为分布式、区域集中式、变电站集中式以及分层集中式。其中,在分布式广域保护系统中,广域保护算法内置于每个装设在变电站内部的保护IED中,分布式广域保护系统的广域保护决策过程完全在单个保护IED中实现,这使得分布式广域保护系统更适合于实现广域继电保护的功能。区域集中式广域保护系统其功能包括实现传统继电保护功能、通过通信网络与广域保护决策中心设备交换信息等。变电站集中式广域保护系统主要是利用收集到的信息实现广域保护算法,并向站内相应保护IED发送控制命令。分层集中式广域保护系统继承了区域集中式和变电站集中式广域保护系统的优势,而且它既能够与上层区域广域保护决策中心设备通信又能够与下层的保护IED通信,同时也能够弥补变电站集中式存在的一些缺点。
2电力系统信息综合传输调度算法研究
电力系统不同于其他系统的运行,尤其是顺利实现其信息的综合传输不可避免的需要解决诸多潜在的问题,尤其是信息业务综合传输过程中存在的流量冲突问题,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仅要保证实时信息业务的服务质量,同时也不可忽视各类非实时信息服务质量,这些非实时信息也是传输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实现基于IP技术和区分服务体系结构模型的网络通信模式的关键技术包括队列调度法,本文主要对队列调度算法进行深入讨论,使其在对电力系统信息综合传输的服务质量问题进行解决时能够发挥出关键的作用。WFQ算法的分组服务顺序与GPS模型有很大差异,它是一种模拟通用处理器共享模型的队列调度算法,本文在WFQ算法基础上提出了WF2Q+算法,并通过将“虚拟延迟时间”引入WF2Q+算法解决了该算法在推迟传输高优先级信息业务分组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提出以基于IWF2Q+算法的区分服务体系结构模型实现电力系统信息综合传输。
2.1WF2Q+算法介绍及分析WF2Q+算法是一种基于GPS模型的分组公平队列调度算法。在实际的信息业务传输过程中,分组到达各列队头部的时间会存在一定的微小差别,致使根据GPS模型得到的各队列头部分组服务顺序也出现微小差别,从而也会影响到WF2Q+调度器先为高优先级队列内分组提供服务,还是为低优先级队列提供服务。观察图1我们可以发现,优先级较高的信息业务在电力系统分组传输过程中不能保证其实时性,关键在于优先级较高的信息业务分组到达时间较晚,从而使得优先级较低的信息业务“捷足先登”,到达时间稍快,影响了电力系统高优先级信息业务分组传输的实时性。
2.2改进的WF2Q+算法——IWF2Q基于上述问题,为了保证电力系统信息综合传输中高优先级信息业务分组的实时性,本文采用了PQ调度算法,并用PQ算法原理对WF2Q+算法进行改进,按照这种方式获得的算法非常有可能将高优先级分组推迟传输问题轻而易举地解决,同时也能保持良好的公平性。具体操作如下:将优先级最高队列中传输个分组所需时间的倍定义为队列的“虚拟延迟时间。IWF2Q+算法与WF2Q+算法都采用SEFF分组选择策略,此时,不得大于系统虚拟时间,并且越小的队列中的分组越优先获得调度器的服务,通过这种方式高优先级队列中所转发分组的延时得到了降低。
3仿真分析
本文首先仿真对比电网发生故障时WFQ算法、WF2Q+算法和IWF2Q+算法情况下IEEE14母线系统各变电站与控制中心站之间变换信息时4类信息业务分组的平均延时,结果如图2所示。观察图2可知,WF2Q+算法与WFQ算法在保证信息业务实时性方面的性能不相上下,而WF2Q+算法推迟传输高优先级信息业务分组的问题可通过IWF2Q+算法解决,并且能够减小高优先级信息业务分组延时,同时也会导致低优先级信息业务分组延时变大。其次仿真对比电网发生故障时PQ算法、WF2Q+算法和IWF2Q+算法情况下得到的系统中各变电站与控制中心站之间传输四类信息业务的平均服务速率,如图3所示。该结果说明基于WF2Q+算法和IWF2Q+算法的区分服务体系结构模型能够较好地协调不同优先级信息业务获得的服务效率,达到了各类信息业务传输的公平性,且性能相当。
4课题研究结论及展望
现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得电力系统的电网复杂程度增加,未来的电网不可避免的将是信息网与电力网构成的相互依存的复合网络,广域保护能够避免传统继电保护和安全稳定控制存在问题,而先进的通信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使用将有望提高电网的可靠性、安全性以及运行效率。基于互联网协议的通信技术,将为实现广域保护系统通信提供新的技术手段,为未来电网同一电力信息专用网络平台的构建奠定理论基础。
电力系统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电力系统;智能化;IP技术
中图分类号:TM715 文献标识码:A
由于近几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电力能源建设的相对滞后、传统电力系统管理和调配的技术落后,以及拉闸限电措施的频繁实施,造成了供需双方的矛盾。迫切需要提高电力系统管理和调配技术水平,智能化的电力系统随之出现。
智能化电力系统是在传统电力系统的基础上,采用智能化的电力元件和智能化管理与控制单元构成的。通过智能化电力系统与用电对象电源管理系统的结合,实现用电对象对于电力能源的合理调配。
关键词: 电力系统智能化需求IP技术应用发展趋势
一、电力系统智能化的实际需求
智能化电力系统主要是向上级管理系统提供电力系统的各种数据,如运行状态、各种运行测量参数、设备告警信息,实现各种负荷的合理调配等。途径一般是通过智能化电力系统提供的通信总线接口,如死S485/MoDBUS或TCP/IP等。上级管理系统要求IP5提供的参数有以下三类:
(一)状态信息
开关合分闸状态、位置信息、各种保护功能的工作状态、各电力设备运行状态等。
(二)测量信息
1.电的质量:电压、频率、功率因数、谐波等。
2.用电大小:电流、功率。
3.电的累计:电度量。
4.非电参量:变压器温度、环境温湿度等。
(三)控制信息
负荷的远程控制、自动控制参数的远程调节等,对于电力系统中不同作用的回路,智能化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1. 状态信息:电力系统中的所有对象都有要求。
2. 测量信息:电的质量只需在进线侧反映,出线侧可只监测电的大小和累计量。
3. 控制信息:需要控制的负荷才需配置(非对所有回路的要求)。
二、IP技术在智能化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信息通讯技术、网络控制技术、能源管理系统的综合发展。涌现出了众多的开放性通讯标准协议,并获得了巨大发展。随着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酌发展,越来越多的业主。智能建筑的目标,是为人们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提供快捷的服务,建立先进与科学的综台管理机制,达到环保和节能以及降低人工成本的目的。因此,建立各种智能化系统共用的统一IP网络平台,实现智能化系统的高度集成,就成为了解决此间题纳有效造径。IP技术通过高效的以太网把包括电力监控管理系统在内的各种建筑设备监控管理系统纳入整个旧MS,使得建看任何一个子系统状况.满足智能建筑管理高度自动化的要求。为用户营造一个安全、良好、舒适、便捷的居住与工作环境,这也是智能建筑的最终目标。2IP技术在电力监控管理系统中的应用随着智能建筑对各种建筑设备监控管理系统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电力监控管理系统的功能从单一的监测变为既监测又控制;从本地监控变成既能本地监控又能远程监控,直到天人值守;监控范围从只监控低压配电系统逐步拓展5U监控中、高压配电系统、变压器、应急(备用柴油发电机组)电源、直流电源、大容量不停电电源(UPS)互投电源(A下S)和应急照明(EP5)等;从监控单一配电室发展到监控多个变电站;从自成独立系统扩展到与建筑设备监控系统链网、与BMS系统链网,直到与供电局的调度所链网;从一般酌供配电监控管理发展到对电能质量进行全面的监控管理。电力监控管理系统的信息流量已越来越大,一般的现场总线已远远满足不了需要。采用IP技术已是必然的趋势。
随着IP技术的发展,P v 6替代了lPv4成为主流和发展方向,POE(PoWero,已hernet)使原来繁冗的布线得到极大的简化,降低了综台布线的成本。POE的供电端输出端口在非屏蔽的双绞线上输出48W左右的功率,输出电压可达96V。在通常情况下,一个P电话机的功耗约为3―5W,一个网络安全摄像机设备的功耗约为I O一12W。POE为功耗在40W以下的设备提供以太网供电没有任何司题。可见,随着众多lP产品的涌现,在基于P的平台上集成显得更加重要和便捷。当然,P网络是根据需要建立有足够带宽、可以满足所有系统数据流量要求的网络平台。因而在进行设计之初就应该通过调查分析充分了解各个系统对IP网络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通常应该是光纤网。为7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往往连接成环网。对于要求更高纳智能建筑。可以建双环网。
对于建立在统一IP网络平台上的每一种智能化系统包括电力监控管理系统而言,都没有自己专用的物理网络。它们只是建立在IP网络平台上的虚拟网络。这样做酌好处是不仅避免了网络的重复布线、资源浪费,降低了建设成本,而且大大提高了网络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降低了运行成本。
三、电力系统智能化发展趋势
现代社会对电能供应的“安全、可靠、经济、优质”等各项指标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应地,电力系统也不断地向自动化提出更高的要求。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不断地由低到高、由局部到整体发展。当今电力系统的自动控制技术正趋向于
(一)在控制策略上日益向最优化、适应化、智能化、协调化。
(二)在入计分析上日益要求面对多机系统模型来处理问题。
(三)在理论工具上越来越多地借助于现代控制理论区域化发展。
(四)在控制手段上日益增多了微机、电力电子器件和远程通信的应用。
(五)在研究人员的构成上日益需要多“兵种”的联合作战。
整个电力系统智能化的发展则趋向于:
(一)由开环监测向闭环控制发展,例如从系统功率总加到AGC(自动发电控制)。 (二)由高电压等级向低电压扩展,例如从EMS(能量管理系统)到DMS(配电管理系统)。
(三)由单个元件向部分区域及全系统发展,例如SCADA(监测控制与数据采集)的发展和区域稳定控制的发展。
(四)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一体化发展,例如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发展。
(五)装置性能向数字化、快速化、灵活化发展,例如继电保护技术的演变。
(六)追求的目标向最优化、协调化、智能化发展,例如励磁控制、潮流控制。
(七)由以提高运行的安全、经济、效率为完成向管理、服务的自动化扩展MIS(管理信息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近20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的发展,现代电力系统已成为一个计算机(Computer)、控制(L、ontr01)、通信(Conlmunication)和电力装备及电力电子(Power S仰tem Equiqmenls and Power Elcetronics)的统一体,简称为“CCCP”。其内涵不断深入,外延不断扩展。电力系统自动化处理的信息量越来越大,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直接可观可测的范围越来越广,能够闭环控制的对象越来越丰富。
面对如此广阔且发展极为迅速的领域,要用很小的篇幅讲清其走向是很困难的,所以本节只介绍与电力系统控制和监测有关的局部的情况,即着重介绍未来电力系统自动化领域中具有变革性重大影响的三项新技术:电力系统的智能控制、FACTS(柔流输电系统技术)和DFACTS(用于配电系统的柔流输电系统)技术以及基于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统一时钟的新一代动态安全监测系统。
总结:智能控制在电力系统工程应用方面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其具体应用有快关汽门的人工神经网络适应控制,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励磁、电掣动、快关综合控制系统结构,多机系统中的ASVG(新型静止无功发生器)的自学习功能等。
参考文献:
[1]王磊.智能化电力系统[J].电工技术杂志 2004 10
[2]刘少宇.供电企业设备状态评估[J].国外电力2006 1
电力系统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变电站;自动化监测系统;SQL SERVER2000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1-0000-02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电压等级和电网的规模日益增加,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变电站自动化技术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基础。变电站自动化监测系统为变电站和电网中一些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开拓和推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一、相关技术介绍
本文采用基于JAVA编程语言和SQL SERVER 2000数据库来进行变电站自动化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SQL SERVER 2000数据库充分地吸取了SQL SERVER7.0数据库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最新的计算机成果,很好地考虑了数据库应用背景的变化。SQL SERVER 2000数据库要实现的主要功能,包括三个方面:(1) 信息的统计、汇总等;(2) 信息的修改、添加和删除;(3) 信息浏览和查询。
本文采用模型-视图-控制结构(MVC),模型-视图-控制结构(MVC)是交互式应用程序广泛使用的一种体系结构,它有效地在存储和展示数据的对象中区分功能模块以降低它们之间的连接度。
JSP是Java Server Pages的缩写,是由SUN公司倡导,许多公司参与,于1999年推出的一种动态网页标准。JSP以Java技术为基础,具有动态页面与静态页面分离,能够脱离软件平台的束缚和编译后运行等优点,克服了ASP脚本级执行的缺点,因而逐渐成为Internet上的主流开发工具。
二、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变电站自动化监测系统架构图如图1所示。
/ 变电站自动化监测系统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前端监控点。前端监控点主要由视频服务器、摄像机(含快速球形摄像机等)、等主要设备组成。主要完成音、视频信号采集、视频信号处理和报警信号及环境量采集和控制工作。(2)传输网络。对于变电站自动化监测系统采用以太网传输方式:各变电站到监控中心的信道直接为以太网接口,光纤或微波传输设备直接提供以太网接口,各变电站的图像数据信号经过各级交换机、路由器和HUB上传至监控中心。(3)监控中心。主要由视频监控系统服务器、图像存储系统、监控客户终端等组成。主要完成现场图像接收和显示,用户登录管理和权限管理,摄像机和云台的控制,视频图像的存储、检索、回放、备份等。
三、系统功能实现
(一)实时数据采集及处理功能
通过间隔单元,变电站自动化检测系统采集来自CT、PT、配电装置保护、直流系统、所用电系统等生产过程的模拟量、数字量、脉冲量及温度量等,对所采集的输入量进行数字滤波、有效性检查、工程转换、故障判断、信号接点抖动消除、电度计算等加工,从而产生可供使用的电流、电压、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电度、功率因数等各种实时数据,供数据库更新。
(二)图形处理功能
变电站自动化检测系统人机系统画面所显示的图形可以无级嵌套缩放、平移;当图形太大时,导航功能可以快速定位到某一点。回放功能可以以事件记录作为触发条件,去显示历史某一时刻的工况及状态。与工业电视(摄像)图像系统的链接,使无人操作变电站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系统使用界面如图2所示。
/ 由图2可知,系统功能齐全,集成度高,具有动态IP功能;企业内部的所有电脑都可以看到图像,只要获得授权密码;公司领导出差在外时可以通过Internet观看视频图像;E-KAM网络摄像机可外接多型号的探测器,进行监控探测;全嵌入式硬件前端设备,不需要员工懂得或操作电脑上网,实现免维护;支持多种动态域名解析功能;可在本地端或远程端由网站提供的升级软件自行更新,在网络上就可以完成升级任务。
四、结束语
通过参考国内的CSC2000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BSJ-2200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和RCS-9600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本文采用基于JAVA编程语言和SQL SERVER 2000数据库来进行变电站自动化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采用系统论的方法,构建了一个在变电站监测方面稳定、可靠、安全的系统,在数据分析上具有更好的科学性、高效性与智能性。
参考文献:
[1]孙毅.用VB, Matlab, SQL Server实现大气污染监测数据的判别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7
[2]王凯.大型钢厂能耗数据实时监测及查询系统[D].北京交通大学,2008
[3]马少平.变电站在线监测系统GPRS远程终端的设计与实现[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
[4]李大虎,陈奎.110KV变电站监测监控系统技术研究与改造[J].山东煤炭科技,2009(1):88-89
电力系统论文范文第4篇
Abstract: In today's era, with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network not only affects the economic life of the community, and shocks the traditional ideas and ways of thinking fiercely, changing the way of people's work, life and learning. The network has become special ideological position in new era, which bring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effectively for the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s. How to always maintain sustained, st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strength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enterprise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关键词: 信息技术;网络载体;思想阵地;机遇挑战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network carrier;ideological front;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4-0186-02
0 引言
献县电力局作为河北省一流县级供电企业,随着各项网络作业的不断推出,电力员工基本上都具备了相当的网络运用素质,MIS办公局域网系统和互联网已渗透成为员工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的一部分,网络对他们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探索用网络教育来加强对电力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适应网络发展给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是摆在我们面前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近年来,献县电力局积极改进宣传教育手段,注意利用自主研发的MIS自动办公系统这一先进的载体,大力推进“网络党建”、“网络政工”建设,构建起了一个网络宣传教育新平台,进一步增强了党建活力,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快了企业信息化进程,取得了初步成效。下面谈四点做法。
1 提高认识,加大投入,网络覆盖求“全”
当前,该局正经受着来自体制和市场的多重考验,电力员工的思想和心态都处于一个较为活跃的时期。对此,该局政工人员充分认识到,越是这样的时期,越是需要党务干部、政工干部以创新精神和立体方式开展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一些传统的办法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复合多元的思维方式,必须加以改进。而MIS办公信息系统所构建的信息平台具有无可比拟的平等界面,通过这个界面上丰富及时的宣传信息量和生动美观的画面设置来增加对职工的“眼球吸引力”,可以让职工主动接受宣传教育,克服传统思想教育方式上单向灌输、强迫教育的弱点。
为此,该局制定了企业党建信息化规划,局党委提出“以网络化推动党建建设,以信息化带动规范化”的整体构想,有计划地推进一系列工作。首先是健全局党建信息化组织机构,成立企业党建信息化领导小组,明确由信息中心负责硬件和技术支持,党委思想政治工作部负责政工网页内容的策划和内容的更新维护,各部室负责相应网页的建设和维护。其次是加大资金投入。近两年来,该局每年均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购置计算机和网络建设,全局已有计算机420多台,实现了每岗一机的要求。建立了微机主站和局域网,实现了包括局机关7个职能部室、21个基层供电所、19座变电站所有办公地点的计算机内部高速互联,并根据工作需要,可随时申请接入国际互联网。目前,该局已实现了无纸化办公。职工观念的更新、信息网络的全面覆盖为宣传教育新平台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服务中心,注重策划,教育内容求“新”
有了健全可靠的计算机网络作依托,网页的设计和内容的编排成为是否能赢得广大职工“眼球吸引力”的关键。该局于去年2月份首先开通了“献县电力政工”专栏,经过3次改版,目前该主页内容已形成以“新、快、全”为主要特色、涵盖局两个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为了使党建宣传和思想教育更有针对性,该局还建立二级网页,设立了“政工动态”、“思想政治”“中心组学习”、“精神文明”、“企业文化”、“学习型组织”六大板块。目前,“献县电力政工”这个网页正以美观的界面、丰富的内容成为职工了解企业动态、接受思想教育的最佳窗口。
在网上理论学习上,他们紧抓“三个注重”。一是注重提高时效性。为了及时做好政策宣传,他们除了把领导的重要讲话和上级的重要决定通过“上级主要精神”、“重要会议精神”等栏目及时刊发,还注意从党报报刊和互联网上下载重要和精彩的文章,然后通过局域网在第一时间传达给部室、班组和职工。二是注重扩展交流面。组织经常性的理论学习,发动领导、员工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并将员工在学习“七一”讲话、十七大精神、“责任与忠诚”和“我爱我家”心得体会以及员工撰写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文章刊登上网,扩大交流面。三是注重扩大辐射度。党委在建设学习型企业中带好头,建立党委和支部两级中心组学习制度,坚持每月不少于一天的集中学习,并编发《电力简讯》,以电子版形式上网,使理论学习效果向基本部门、广大党员职工辐射。
在网络思想教育上,他们注重“三个结合”。一是树立典型与鞭策后进相结合。在网上设立“先进人物风采”,将感动河北电力十大人物、沧州电力系统系统电网先锋模范以及该局每年树立的十大标兵等先进事迹上网宣传;每年开展“文明职工”评选,每季度开展“好人好事”评选活动,树立典型,弘扬正气,催人奋进。同时,在网上设立“安全生产曝光台”等监督性栏目,对不安全、不文明的人和事进行曝光,鞭策后进,带动他们共同进步。二是主题策划和一般教育相结合。除了每季度编发《政治理论学习计划》、每月编发《班组政治学习导读》组织一般性教育,每季度开展党课教育外,他们十分注重主题策划,根据企业的阶段性工作重点开展专题教育,做到动态宣传、重点教育,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在纪念建党91周年前夕,该局专门在主页上设置了图文并茂的“建党91周年”专题网页,大力宣传党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党建知识,引导党员围绕如何在电力工程建设中当先锋、树模范来谈感想、表决心,强化了党员的党性观念和模范意识;在企业安全生产局面出现波动时,他们则策划了“安全教育常效机制”、“安全在我心中”等专题,努力化解职工的思想顾虑,发动职工在树立信心的同时认真查找安全隐患,坚实同违章行为作斗争;在电力系统宣传学习窦铁成、谢清洁等先进人物时,他们也制作了专栏,大篇幅地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职工的学习体会和实际行动,在全局形成了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的良好氛围。三是组织引导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开设“珍爱生命,杜绝违章,确保‘三不伤害’”、“零违章、零违纪大家谈”、等专题,引导党员、职工签名留言,说体会、谈感想、提建议,融入企业中心,自我警醒、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3 完善机制,培养队伍,宣传时效求“快”
信息网络的特点主要是快捷直观。为了实现“献县电力局政工”网页内容的及时更新和保证内容的积极健康,提高网页的吸引力,他们首先是建立了网络新闻管理制度,强化了各级人员的网络信息管理责任,对网络维护人员加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新闻价值观和党建知识的教育,提高了他们的信息鉴别能力;其次是出台了“宣传指标考核奖惩制度”,把宣传信息报送的工作通过指标分解到局属各单位,并与该单位当月的奖金挂钩考核,没有完成的单位当月即给予扣发奖金,局有关领导还在月调度会上对宣传报道完成的情况进行通报分析,在全局范围内形成了重视宣传、齐抓宣传的良好局面。目前,该局基本上实现了宣传素材不断,做到当天发生的新闻网上就能看到,甚至出现了许多部门争发新闻的好现象;三是加强了通讯报道员队伍的建立和培训。建立了包括基层所站在内的骨干通讯员网络,每个单位都有一至两名文笔较好、反映敏捷的通讯员,有的部门领导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亲自写稿,对部门职工起到了很好的鼓励作用;为提高通讯员的业务素质,党委思想政治工作部还经常举办培训班,通过邀请专业编辑、记者讲课,走出去采访等形式促进通讯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学习提高。四是建立节假日新闻值班制度。为了保证网络新闻的高时效性,负责新闻工作的几名同志双休日和节假日轮流值班,做好了节假日的新闻不断,“献县电力局政工网”自建立以来,已刊发新闻800余条、图片150余幅。大量及时的正面宣传在职工中起到了较好的影响。
4 加强沟通,平等互动,教育方式求“活”
信息网络互动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决定了网上没有“一言堂”,这就给党建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由传统的单向交流向双向沟通、平等互动转变的机遇。该局网络上的“系统论坛”上,职工都可以不留姓名地发表意见、开展讨论,畅所欲言,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职工的思想动态。他们要求党务干部及时关注网上的留言,灵活地开展教育,对于比较偏激的言论或片面的看法,有的及时进行正面引导;有的耐心地解释说明,努力把不稳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2011年,他们针对企业“用工制度改革、住房分配”等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专门开辟了讨论栏目,倾听职工的意见和看法,有针对性地调整方案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使组织方案得到了广大职工的理解和支持,在职代会上顺利地通过并较快地得以实施。他们还在网上开辟了“局长、书记信箱”,注意利用网络信息较为隐蔽的特点,倾听职工的意见、了解职工思想的真实反映,用网络架起领导与职工的另一个“连心桥”,通过开通在线互动,“员工有所呼,企业有所应”,对员工提出的问题局有关领导及时答复解释,进行疏导沟通,增进理解。
网络教育有其难以取代的优势,但也有其弱点。他们在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教育的同时,仍然注意把网络下的宣传解惑工作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式。有针对性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亲情思想教育,面对面、人对人直接谈心的工作与网络宣传教育的相互补充,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更为丰富,效果更加突出。占领网络新阵地,积极开展网上宣传教育,使该局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增添了新活力,取得了新发展,开创了新局面。生动活泼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又为企业中心工作统一思想、凝聚人心、鸣锣开道、保驾护航,促进了企业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安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4.5.
[2]《电力MIS生产管理系统应用》,电力出版社,2001.4.
电力系统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知识图谱;专家系统;发展轨迹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2.02.040
〔中图分类号〕G25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2-0159-08
Knowledge-based Expert System Development Overview MapLiao Yi
(Political Department,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Changsha 410073,China)
〔Abstract〕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xpert system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most active areas of an application,which implements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 from theory to practice,turning from the general reasoning strategies of a major breakthrough in the use of expertise.This chronological order,the expert system into the 1980s before the 1980s,1990s,2000,after four stages.Articles using bibliometric methods,analysis of the expert system development process,development and trends,pointing out that the current phase is the development of expert systems,expert systems into a variety of commercial operation,need to address the knowledge acquisition bottleneck,matching conflicts and other issues for expert systems to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subject structure,evolution,development and so provide an unique perspective and knowledge.
〔Key words〕knowledge maps;expert systems;the development trajectory
专家系统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分支,发展已经超过50年,在很多应用领域都获得了广泛使用,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运用文献计量这一独特视角对专家系统进行了再回顾和再分析,将智能科技划分为初创期、成长期、低谷期、发展期,利用词频分析、共引分析、作者共现分析等方法揭示专家系统的学科结构、影响程度、关键节点与时间点等重要而独特的知识,为了解和掌握专家系统的发展与演化过程提供了独特视角。
1 数据来源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Institute for Science Information)出版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所收录的文献覆盖了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成为世界公认的自然科学领域最为重要的评价工具。本文以Web of Science中的SCI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选用高级检索方式,以“Expert System/Experts System”作为主题词,于2011年5月在Web of Secience中进行检索,一共检索到14 500篇相关文献记录。获得的年度分布如图1。所示。虽然,专家系统研究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了,但是从图1可以看出直到1982年才有主题词与专家系统相关的论文出现。图1表明1991年左右,专家系统相关论文达到了峰值,但随后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到1999年,只有494篇。但21世纪开始,专家系统相关论文又出现了增加的趋势,并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中。图1 专家系统在SCI数据库文献发表年度变化情况
2012年2月第32卷第2期基于知识图谱的专家系统发展综述Feb.,2012Vol.32 No.22 专家系统前40年的发展
本文利用基于JAVA平台的引文分析可视化软件Citespace,首先设定时间跨度为1950-1991年,时间切片长度为1年,聚类方式为共被引聚类(Cited Reference),阈值选择为(2,2,20)、(3,3,20)、(3,3,20)。Citespace得出这些引文的时间跨度为1950-1990年,可以绘制出该时间段的专家系统论文时区分布图,如图2所示。我们以年代先后为序,将20世纪80年代以前作为第一阶段,80年代至90年代作为第二阶段。图2 1950-1991年各年度专家系统论文之间的时区分布图
2.1 专家系统起源时期
根据图2显示,这段时期有7个突出节点,既有7位代表人物。第一个节点代表的是“人工智能之父”――英国著名科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他于1950年在《心灵》杂志上《计算机器与智能》,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探讨了机器智能的可能性,为后来的人工智能科学提供了开创性的构思[1]。
第二个节点代表的是美国工程院院士、加州大学扎德(LA.Zadeh)教授,他于1965年在《信息与控制》杂志第8期上发表题为《模糊集》的论文,提出模糊集合理论,给出了模糊性现象定量描述和分析运算的方法,从而诞生了模糊数学。1978年,扎德教授提出了“可能性理论”,将不确定性理解为可能性,为模糊集理论建立了一个实际应用上的理论框架,这也被认为是模糊数学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同年,国际性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uzzy Sets and System》诞生,这使得模糊理论得到普遍承认,理论研究高速发展,实际应用迅速推广。
第三个节点代表的美国两院院士、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艾伦・纽厄尔(Allen Newell),1972年,他出版了《人怎样解题》(Human Problem Solving)一书,书中描述了他和西蒙试图建立一个计算机化的“通用问题求解器”的历程:20世纪50年代,他们发现,人类的问题解决,在一定知识领域内可以通过计算机实现,所以他们开始用计算机编程来解决问题,1956年,他们研发出了逻辑理论家和通用问题求解器(General Problem Solver),并建立了符号主义人工智能学派。我们可以看出,这本书是对他以前所作工作的总结与归纳,而逻辑理论家和通用问题求解器正是专家系统的雏形,为专家系统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艾伦・纽厄尔的尝试无法解决大的实际问题,也很难把实际问题改造成适合于计算机解决的形式,并且对于解题所需的巨大搜索空间也难于处理。为此,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费根鲍姆(E.A.Feigenbaum)等人在总结通用问题求解系统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基础上,结合化学领域的专门知识,于1965年研制了世界上第一个专家系统dendral,可以推断化学分子结构。专家系统进入了初创期,其代表有dendral、macsyma(数学专家系统)等,第一代专家系统以高度专业化、求解专门问题的能力强为特点,向人们展示了人工智能应用的广阔前景[2]。
第四个节点代表人物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著名的人工智能学者明斯基(Minsky)。1975年,他在论文《表示知识的框架》(A Framework for Representating Knowledge,McGraw-Hill)中提出了框架理论,框架理论的核心是以框架这种形式来表示知识。理论提出后,在人工智能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并成为了基于框架的专家系统的理论基础,基于框架的专家系统适合于具有固定格式的事物、动作或事件。
第五个节点代表人物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格伦谢弗(Glenn Shafer),他在1976年出版了《数学理论的证据》(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evidence)一书,介绍了由他和Dempster于1967年提出的D-S理论(即证据理论)。证据理论可处理由不知道因素引起的不确定性,后来,该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科学和工程应用,是基于D-S证据理论的专家系统的理论基础。
第六个重要节点代表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爱德华・汉斯・肖特利夫(Shortliff EH)教授,他于1975年在著名杂志《数学生物科学》上发表《A model of inexact reasoning in medicine》(《在医学模型的不精确推理》)一文,他结合自己1972-1974年研制的世界第一个医学专家系统――MYCIN系统(用于诊断和治疗血液感染及脑炎感染,是第二代专家系统的经典之作),提出了确定性理论,该理论对专家系统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七个节点代表人物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实验室的戴维斯(Randall Davis)教授,他于1976年提出元知识的概念,并在专家系统的研制工具开发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研制出知识获取工具Teiresias,为专家系统获取知识实现过程中知识库的修改和添加提供了工具[3],关Teiresias,他于1977年在《Artificial Intelligence》杂志上中进行了详细介绍,而这也为本时期专家系统的快速增多和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专家系统应用领域的不断开拓,专家系统研发技术逐渐走向成熟。但同时,专家系统本身存在的应用领域狭窄、缺乏常识性知识、知识获取困难、推理方法单一等问题也被逐渐暴露出来。人们从各种不同类型的专家系统和知识处理系统中抽取共性,人工智能又从具体研究逐渐回到一般研究。围绕知识这一核心问题,人们重新对人工智能的原理和方法进行探索,并在知识的获取、表示以及知识在推理过程中的利用等方面开始出现一组新的原理、工具和技术。
2.2 专家系统发展的黄金时期
20世纪80年代是专家系统突飞猛进、迅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根据图2显示,这段时期共有论文982篇,有7个突出节点。
1980年,出现了第一个节点代表――美国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系主任尼尔森(NILS J.NILSSON),他出版的《人工智能原理》(《Principle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书,表明了拉近理论和实践的距离的目标,书中对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机器问题解决系统以及结构对象的代表等都进行了具体的论述。
1981年,出现了第二个节点代表――英国赫特福德大学教授Clocksin,威廉F,他出版的《PROLOG语言编程》一书,引起了计算机科学界的极大兴趣,并已被证明是一个重要的编程语言和人工智能系统的新一代基础,是专家系统的重要编程语言。
1982年,出现了第三个节点代表――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米勒(Miller RA),他在《英格兰医药分册》上发表了《基于计算机的医学内科实验诊断顾问》(An Experimental Computer based Diagnostic Consultant for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N Engl J Med,307,468-76,1982)一文,属当时诊断专家系统的代表力作,书中介绍了著名的内科疾病诊断咨询系统INTERNIST-1,之后将其不断完善成改进型INTERNIST-2,即后来的CADUCEUS专家系统,其知识库中包含了572种疾病,约4 500种症状。
1983年,出现了第四个节点代表――美国的海斯罗斯(Hayes-Roth,F)教授,他于1983年发表著作《建立专家系统》,对专家系统建立的原则和要素、开发的生命周期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详细讲解,为研究与开发各种类型的专家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
1984年,出现了第五个节点代表――美国匹兹堡大学计算机科学、哲学和医学教授布鲁斯・布坎南(Bruce G.Buchanan),他于1984年发表著作《规则的专家系统:斯坦福启发式编程项目Mycin实验》(《Rule Based Expert Systems:The Mycin Experiments of the Stanford Heuristic Programming Project》,这是有史以来关于医疗诊断系统MYCIN的实验规则库公布。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MYCIN是专家系统开发过程中一个里程碑,研究其开发思路与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985年,出现了第六个节点代表――美国人工智能专家、加州大学教授哈蒙(Harmon P),他出版了《专家系统:人工智能业务》(《Expert systems: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business》)一书。书中阐述了专家系统如何解决问题,代表知识,并得出推论,并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具体制度,确定了专家系统的市场。
1986年,出现了第七个节点代表――著名的专家系统学者沃特曼(Waterman DA),他出版了《专家系统指南》一书,该书对专家系统的概念、组成、建立过程、建立工具、应用领域等做了深入浅出的系统介绍与论述,是当时全面介绍专家研发与应用的经典书籍。
20世纪80年代初,医疗专家系统占主流,主要原因是它属于诊断类型系统且容易开发。80年代中期,出现大量投入商业化运行的专家系统,为各行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从80年代后期开始,大量新技术成功运用到专家系统之中,使得专家系统得到更广泛的运用。在这期间开发的专家系统按处理问题的类型可以分为:解释型、预测型、诊断型、设计型等。应用领域扩展到农业、商业、化学、通信、医学等多个方面,成为人们常用的解决问题的手段之一。
然而,与此同时,现有的专家系统也暴露出了自身严重的缺陷,使不少计算机界的知名学者对专家系统产生了怀疑,认为专家系统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1)专家系统中的知识多限于经验知识,极少有原理性的知识,系统没有应用它们的能力;(2)知识获取功能非常弱。为了建造专家系统,必须依赖于专家获取知识, 不仅费时, 而且很难获取完备性和一致性的知识;(3)求解问题的方法比较单一,以推理机为核心的对问题的求解尚不能反映专家从认识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创造性过程;(4)解释功能不强[4]。等到学者们回过头重新审视时,20世纪90年代的专家系统理论危机已然爆发。
3 90年代专家系统向多个方向发展
由于20世纪80年代专家系统研究迅猛发展,商业价值被各行各业看好,导致90年代大批专家系统从实验室走出来,开始了它们的工程化市场化进程。从图1看以看出,在20世纪90年代,专家系统的相关论文不增反减,进入一个局部低谷期,这期间以“Expert System/Experts System”为主题词的论文共7 547篇。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设置参数为(4,4,20)(4,3,20)(4,4,20),获取了该时期论文的引文聚类图(如图3所示)。图2 专家系统1990-2000年的论文引文聚类图
从图3中我们可以看出,全图的节点比较分散,没有形成大的聚类,这表示该阶段没有形成重点研究方向,也没有重大科研成果和标志性著作产生,专家系统的市场化进程严重牵引了研究者们的注意力,这是专家系统研究陷入低谷期的重要原因。
这段时间专家系统的研究工作大致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研究方向依旧是建立在扎德(LA.Zadeh)教授模糊理论上的模糊专家系统,它同样是该年代专家系统研究的重点方向。
第二个研究方向是骨架专家系统,代表人物有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爱德华・汉斯・肖特利夫(Shortliff EH)教授。1974年末,MYCIN系统基本建成后,MYCIN的设计者们就想到用其它领域的知识替换关于感染病学的知识,可能会得到一个新的专家系统,这种想法导致了EMYCIN骨架系统的产生。EMYCIN的出现大大缩短了专家系统的研制周期,随后,AGE、OPS5、KEE、KBMS、GESDE等骨架系统应运而生,它们在20世纪90年代专家系统的研究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三个研究方向是故障诊断专家系统,代表人物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兰德尔・戴维斯(Randall Davis)教授。他于1984年在《人工智能》杂志上发表了《基于结构和行为的诊断推理 》(《Diagnostic Reasoning Based on Structure and Behavior》)一文,该论文描述了一个利用知识结构和行为,在电子电路领域进行故障诊断排除的专家系统。之后,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在电路与数字电子设备、机电设备等各个领域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成为当今世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第四个研究方向是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布鲁斯・布坎南(Bruce G.Buchanan)的著作对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在这个时期的发展仍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多种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进入了试验阶段。传统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只是简单的声明性知识,而目前,规则的形式开始向产生式规则转变,并趋向于提供较完善的知识库建立和管理功能。
第五个研究方向是知识工程在专家系统中的运用。代表人物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克兰西教授(Clancy W J),他于1985年在《人工智能》杂志上发表了重要论文《启发式分类》(《Heuristis classification》),启发式分类即对未知领域情况的类的识别过程。它是人类思维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在人工智能、专家系统中可常用启发式设计计算机程序,模拟人类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第六个研究方向是机器学习在专家系统中的运用。代表人物是机器学习领域前辈、澳洲悉尼大学著名教授John Ross Quinlan。他于1986年在《机器学习》(《Mach.Learn》)杂志上发表《决策树算法》(《Induction of Decision Trees》)一文,文中他详细描述了决策树算法的代表――ID3算法。之后,有大量学者围绕该算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提出多种改进算法,由于决策树的各类算法各有优缺点,在专家系统的实际应用中,必须根据数据类型的特点及数据集的大小,选择合适的算法。
第七个研究方向是神经网络专家系统,代表人物有人工智能专家Stephan I.Gallant和美国加利福尼业大学教授巴特・卡斯科(Bart Kosko)。Gallant于1988年在《ACM的通信》上发表了《连接主义专家系统》(《Connectionist expert systems》)一文,文中讲述Gallant 设计了一个连接主义专家系统(Connectionist expert system),其知识库是由一个神经网络实现的(即神经网络知识获取),开创了神经网络与专家系统相结合的先例。
第八个研究方向是遗传算法在专家系统中的运用。代表人物是遗传算法领域著名学者、美国伊利诺伊大学David Goldberg教授和人工智能专家L.Davis。1989年,Goldberg出版了专著《搜索、优化和机器学习中的遗传算法》,该书系统总结了遗传算法的主要研究成果,全面而完整地论述了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1991年,Davis编辑出版了《遗传算法手册》,书中包含了遗传算法在科学计算、工程技术和社会经济中的大量应用实例,该书为推广和普及遗传算法的应用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些都推动了基于遗传算法的专家系统的研发推广。
第九个研究方向是决策支持系统在专家系统中的运用,代表人物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埃弗雷姆・特班(Efraim Turban)。他于1990年出版了《决策支持和专家系统的管理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and expert systems:management support systems》)一书。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决策支持系统开始与专家系统相结合,形成智能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充分做到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将解决问题的范围和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第十个研究方向是各种理论知识在专家系统中的综合运用,代表人物是美国加利福尼业大学教授巴特・卡斯科(Bart Kosko)和美国伊利诺伊州研究所教授Abdul-Rahman K.H。卡斯科(Kosko)于1992年出版《神经网络和模糊系统:一个拥有机器智能的动力系统方法》(《Neural networks and fuzzy systems:a dynamical systems approach to machine intelligence》)一书,这是第一本将神经网络和模糊系统结合起来的读本,也是神经网络与模糊理论综合应用于专家系统建设的经典著作;Abdul-Rahman K.H教授于1995年,在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的《电力系统及自动化》(《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会议刊上发表了《人工智能模糊无功负荷的最优VAR控制方法 》(《AI approach to optimal VAR control with fuzzy reactive loads》)一文,论文提出了一个解决无功功率(VAR)控制问题,这个方法包含了专家系统、模糊集理论和人工神经网络的重要知识。
虽然专家系统大量建造,但投入实际运行的专家系统并不多,且效率较低,问题求解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原因之一就是专家系统主要是模拟某一领域中求解特定问题的专家的能力,而在模拟人类专家协作求解方面很少或几乎没有做什么工作。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协作求解具有普遍性,针对特定领域、特定问题的求解仅仅具有特殊性,专家系统虽然在模拟人类专家某一特定领域知识方面取得了成功,但它仍然不能或难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其次,开发的专家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大,并且十分复杂。这样就要求将大型专家系统的开发变成若干小的、相对独立的专家系统来开发,而且需要将许多不同领域的专家系统联合起来进行协作求解。然而,与此相关的分布式人工智能理论和实用技术尚处在科研阶段。只有分布式系统协作求解问题得以解决,才能克服由于单个专家系统知识的有限性和问题求解方法的单一性等导致系统的“脆弱性”,也才能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并且在灵活性、并行性、速度等方面带来明显的效益[5]。
4 21世纪专家系统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进入21世纪,专家系统开始缓慢发展,这期间以“Expert System/Experts System”为主题词的论文共5 964篇。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设置参数为(6,6,20)(5,5,20)(5,5,20),获取了该时期论文的引文聚类图(如图4所示)。图4 专家系统2000-2010年的论文引文聚类图
这个时期专家系统有3个主要研究方向:第一个是研究方向是节点明显的基于模糊逻辑的专家系统研究方向。90年代以来,模糊控制与专家系统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了模糊控制器的智能水平。基于模糊逻辑的专家系统有以下优点:一是具有专家水平的专门知识,能表现专家技能和高度的技巧以及有足够的鲁棒性(即健壮性);二是能进行有效的推理,能够运用人类专家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启发性的搜索和试探性的推理;三是具有灵活性和透明性。
第二个是研究方向是Rete模式匹配算法在专家系统中的应用,代表人物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Charles L.Forgy教授,1979年,他首次提出Rete算法。专家系统工具中一个核心部分是推理机,Rete算法能利用推理机的“时间冗余”特性和规则结构的相似性,并通过保存中间运算结果的方法来提高推理的效率。1982年,他在《人工智能》杂志上发表《Rete算法:许多模式/多对象的模式匹配问题的一个快速算法》(《Rete:A Fast Algorithm for the Many Pattern/Many Object Pattern Match Problem》)一文,该文解释了基本算法的概念,介绍了详细的算法,描述了模式和适当的对象交涉算法,并说明了模式匹配的执行操作。
第三个是研究方向是专家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运用。世界各国的专家们开始热衷于在电力生产的各个环节使用专家系统,代表人物有日本的福井贤、T.Sakaguchi、印度的Srinivasan D、美国伊利诺伊州研究所的Abdul-Rahman K.H、希腊雅典国立技术大学的Protopapas C.A、和中国的罗旭,他们在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的《电力传输》(《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会议刊及《电源设备系统》会议刊(《On Power Apparatus and Systems》)上发表了多篇有影响力的论文,内容涉及系统恢复、电力需求预测、变电站故障诊断和报警处理等多方面。
这十年间,专家系统的研究不再满足于用现有各种模型与专家系统进行简单结合,形成基于某种模型的专家系统的固有模式。研究者们不断探索更方便、更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困扰专家系统的知识获取瓶颈、匹配冲突、组合爆炸等问题,而这也推动了研究不断向深层次、新方向发展。但是,由于专家系统应用的时间长、领域广,他们遭遇的瓶颈问题一时得不到有效解决,导致了这一时期末,专家系统研究呈现出暂时的下滑现象。
5 专家系统发展趋势分析
图一发展曲线上第二个时间节点是1992年,从该年起专家系统相关论文呈下降趋势,然后在2002年又开始缓慢增长,近一年多来又开始下降,这标志着专家系统研究在布满荆棘的道路上前行,前景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本文以5年为一个单位,统计了1990-2009年20年期间专家系统相关论文中高频词的变化情况,如表1所示,从该表可以获得这个时期专家系统研究的一些特点。
(1)在1990-1999年期间,人工智能出现新的研究高潮,由于网络技术特别是国际互连网技术发展,人工智能开始由单个智能主体研究转向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分布式人工智能研究,使人工智能更加实用,这给专家系统带来了发展的希望。正因为如此,我们从词频上可以看出,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词在这十年一直位居前两位,在专家系统研究中处于主导地位,而与其相关的知识表示(knowledge representation)、知识获取(knowledge acquisition)等,也成为了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方向。
(2)该时期的第二个特点是神经网络研究的复苏。神经网络是通过模拟人脑的结构和工作模式,使机器具有类似人类的智能,如机器学习、知识获取、专家系统等。我们从词频上可以看出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一词得以快速增长,1995年时位列第一,进入21世纪也是稳居第二位,神经网络很好地解决了专家系统中知识获取的瓶颈问题,能使专家系统具有自学习能力,它的出现为专家系统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途径[6],同时也显示出他独有的生机与活力。
(3)该时期是模糊逻辑的发展时期。模糊理论发展至今已接近三十余年,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它与专家系统相结合,在故障诊断、自然语言处理、自动翻译、地震预测、工业设计等方面取得了众多成果。我们从词频上可以看出,模糊逻辑(fuzzy logic)一词,除在1990-1994年期间位居第六位外,之后都位居前三甲,2000-2004年期间更是位列第一。模糊控制与专家系统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了模糊控制器智能水平,这种控制方法既保持了基于规则的方法的价值和用模糊集处理带来的灵活性,同时把专家系统技术的表达与利用知识的长处结合起来,能处理更广泛的控制问题。
(4)故障诊断成为专家系统研究与应用的又一重要领域。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发展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虽然时间不长,但在电路与数字电子设备、机电设备等各个领域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成为当今世界研究的热点之一。这从高频词分布可以开出,故障诊断(fault diagnosis)从1995-1999年间的最后一位攀升至2005-2009年间的第一位,足见其强大的生命力。在专家系统己有较深厚基础的国家中,机械、电子设备的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已基本完成了研究和试验的阶段,开始进入广泛应用。
(5)遗传算法的应用逐渐增多。20世纪90年代,遗传算法迎来了发展时期,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成了十分热门的课题。尤其是遗传算法的应用研究显得格外活跃,不但应用领域扩大,而且利用遗传算法进行优化和规则学习的能力也显著提高。进入21世纪,遗传算法的应用研究已从初期的组合优化求解扩展到了许多更新、更工程化的应用方面。这在高频词分布中可以看出,以2000作为临界点,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s)从20世纪90年代的10名之后,到位于高频词前六强之中,充分反映出它发展的良好势头。
6 小 结
专家系统是20世纪下半叶发展起来的重大技术之一,它不仅是高技术的标志,而且有着重大的经济效益。“知识工程之父”E.Feignbaum在对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专家系统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后指出:几乎所有的ES都至少将人的工作效率提高10倍,有的能提高100倍,甚至300倍[7]。
专家系统技术能够使专家的专长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便推广稀缺的专家知识和经验;同时,专家系统能促进各领域的发展,是各领域专家专业知识和经验的总结和提炼。
专家系统发展的近期目标,是建造能用于代替人类高级脑力劳动的专家系统;远期目标是探究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的基本原理,研究用自动机模拟人类的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这几乎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所有学科,远远超出了计算机科学的范畴。
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方法的日渐成熟,专家系统的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必将有智能技术包括专家系统的应用,专家系统将成为21世纪人类进行智能管理与决策的工具与助手。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EB].http:∥baike.省略/view/2130.htm.
[2]黄可鸣.专家系统二十年[J].计算机科学,1986,(4):26-37.
[3]路耀华.思维模拟与知识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4]赵致琢.专家系统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6):40-48.
[5]邹光宇.专家系统发展现状及其应用前景[J].电力勘测,1994,(3):21-26.
[6]杨兴,朱大奇,桑庆兵.专家系统研究现状与展望[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7,(5):4-9.
电力系统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字 信息系统;范围管理;集成
【中图分类号】C931.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006-01
1信息系统集成项目范围管理存在问题
信息系统项目涉及专业面广、集成难度大、范围不易界定、需求变化频繁,在项目范围管理上的不足直接影响了项目的管理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项目前期的范围管理被忽视。由于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最终用户和技术部门没有参与到项目前期工作中,最初的范围界定局限于“就系统论配置”,没有考虑系统与应用的结合,没有考虑信息系统所需的配套设施。以上范围的缺失直到项目实施过程中才得以发现,导致集成项目进度及费用都超出预期。
1.2不能有效掌握用户需求。信息系统项目开始实施时,开发人员根据招标文件上的《信息系统软件功能要求》进行软件设计。开发人员是企业员工,认为自己熟识相关业务背景;在需求调研的过程中,对于用户的各项需求只是简单的记录未进行需求分析。信息系统集成项目在开发阶段,需求变更频繁;投入试运行后,功能实现及稳定性都不尽如人意。
1.3范围管理的部分流程缺失。很多集成项目在立项及科研报告中只提及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建设目的而在随后的初步设计阶段,设计单位的设计文档又只提出了项目的部分建设条目清单及软件需完成的功能列表。集成项目招标完成后,项目范围说明书和项目需求分析报告等一系列文件往往会被忽略。从这些集成项目的管理流程我们可以看到,集成项目的范围管理方面缺失了范围计划编制、范围定义和范围确认过程。这些过程的缺失就使项目范围的变更失去了基线。
1.4缺乏范围变更的管理控制措施。信息系统集成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会发生很多范围变更。对项目投资和项目进度都会有较大的影响。有的项目组没有预先建立变更的管理体系,对于范围变更的影响没有事前预判,对于变更的发生缺乏有效的控制措施。一旦有变更发生,项目组就只能以增加投资和工期延后为代价。
2主要原因
在范围管理中反映出的这些问题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总结起来,主要原因在于:
2.1项目管理人员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由于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因此目前很多信息系统的项目管理人员都是由技术人员转型担任的。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他们倾向于从技术的进度看问题,而没有自觉应用项目管理的规程及技能。
2.2软件公司在产品开发中缺乏项目管理思想的应用。信息系统开发过程的变更、资料的记录由相关技术人员掌握,没有统一规范的管理。这一需要协同工作完成的软件产品研发项目被拆分成了各自为政的多个软件的编制。软件的开发周期及质量都受到不利影响。
2.3公司没有建立适应信息系统项目的管理机制。信息系统作为一种多学科集成、与公司业务、流程、应用密切相关的系统,有着与基本建设项目、电力系统等基础设施类项目截然不同的特点。然而,现行流程从项目立项、投资到建设都沿用基础设施类的管理方法,缺乏针对信息系统的项目管理机制。
3解决办法
3.1绩效奖惩强化变更控制。仅有范围变更流程尚不足以真正控制变更,这是因为项目组的外部有许多压力,缺乏行之有效的变更控制手段。要确保项目范围变更控制流程有序进行,必须有进攻型的严谨规范制度来约束,通常企业绩效管理的任务、进度、文档、检查和指标均对项目范围变更控制流程的落实有影响,在项目最关注的流程节点就需要加上可行的奖惩制度控制,项目范围变更控制流程关键任务就会被所有人关注,任务完成情况会很自然的实时反馈回来,这些奖惩制度要包含明确的工作内容、责任人、时间要求、指标要求、奖惩方式和奖惩额度等。
3.2真诚沟通助力控制共识。在合同实施的全过程中,项目组一定要把沟通文化列入首位。将项目所有的干系人均纳入范围,尤其要注重与客户方代表的沟通。沟通过程中的任何需求和变更请求均需认真记录,列入参考或范围备档。项目组以例会的方式对记录的需求进行全员评审,强化项目的目标感。项目组对变更请求的确认要谨慎,通过与客户方交流澄清变更细节,分析相应变更的必要性。并能针对需求进行目标偏移及影响程度分析、项目变更影响、解决变更请求的条件、相应时间、成本费用等,以便达到可接受的共识,实现共同的业务目标和各自的业绩目的。
3.3对用户方的建议。信息系统集成项目成本控制对项目实施双方来说,特别是对信息系统集成项目范围的理解上常会存在着利益冲突关系,因此用户在控制信息系统集成项目范围时要注意切实把握好关键业务的范畴,控制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成本,还要注意结合自身内部资源的问题,考虑好内部的管理成本。实施信息系统集成本身是一项高管理成本的项目,如果信息系统集成项目范围本身控制不当,很容易造成无形的内部管理成本的巨大消耗,而在实际的管理效益上获得的收益却不高,在这种低的效益/投资比下,无疑是一种不可取的项目管理方向,因此,用户进行信息化项目管理的时候,要站在中立客观的立场上分析范围的“度”,采取适度则取,过度则收的原则。
参考文献
[1]崔文晓,董火民,田青.信息系统工程范围管理关键策略探讨[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7,4:100-102
[2]杨侃等.项目设计与范围管理[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3]陈淑玲.工程项目前期工作的重点[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9,4:95
电力系统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系统动力学;可视化分析;研究热点;研究前沿
〔中图分类号〕N94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02-0003-09
系统动力学仿真技术是情报研究中的战略和策略实验室[1]。它作为一种建模方法,从本质上看它是带时间滞后的一阶微分方程。与其它建模方法相比,系统动力学适用于处理长期性和周期性的问题;适用于研究数据不足的问题;适用于处理精度要求不高的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强调有条件预测,对预测未来提供新的手段。系统动力学为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随着其理论越来越成熟,系统动力学的应用从最初研究全球性的发展战略的世界动力学模型,到研究国家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对外关系的国家动力学模型,再到研究城市发展战略的城市动力学模型、研究特定地理区域的发展战略的区域动力学模型、研究工业企业发展战略的工业动力学模型、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及防治策略的医疗动力学模型等,到目前为止,系统动力学在系统论、控制论、信号论的基础上,借助信息处理和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国内外研究复杂系统随时间推移而产生的行为模式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对系统动力学现状总结和综述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TDA、Ucinet和CiteSpace Ⅱ工具对系统动力学研究现状进行可视化分析,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使用的数据均来源于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的Web of science平台中的SCI-E、SSCI、A&HCI数据库。检索策略为在题名字段中输入forecast*、predict*、simulat*等系统动力学特点词汇并与主题字段“system* dynamic*”进行“与”运算最终与题名“system* dynamic*”进行或运算从而进行检索,文献类型为论文(article)、会议论文(proceeding paper)和综述(review),时间限制到2011年,检索日期为2012年06月21日,共检索到2 117篇文献。
本文首先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并结合数据处理软件TDA和可视化软件Ucinet、Citespace Ⅱ对相关文献的数量变化趋势、机构进行分析,然后绘制这2 117篇文献的机构与期刊的共现、国家合作、主要学科、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图谱,从而揭示出该领域研究现状、研究前沿等。
2系统动力学研究论文的时间分布
衡量某领域发展的重要指标就是学术论文数量的变化,对其文献分布作历史的、全面的统计,绘制相应的分布曲线,为评价该领域所处的阶段,预测发展趋势和动态具有重要意义[2]。从系统动力学文献量的时间分布来看(如图1所示),系统动力学研究文献的数量各年变化较大,但整体呈上升趋势。11图1系统动力学研究论文的年度分布11
2013年2月11第33卷第2期11现?代?情?报11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11Feb,201311Vol.33No.22013年2月11第33卷第2期11国际系统动力学研究文献的可视化分析11Feb,201311Vol.33No.2从系统动力学各年文献量的分布来看,大致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55-1975年,历时20年之多。各年的相关论文在20篇内,可以看作系统动力学的起步阶段。第二阶段:1976-1990年,系统动力学论文总体呈增长趋势。虽然各年论文量变化较大,但是这一阶段,系统动力学方面的论文量比上一阶段有很大提高,可以看作系统动力学研究的发展阶段。第三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至今,系统动力学论文量提升很多,但近两年论文量居于平稳的状态。在未来几年,预计系统动力学的研究论文数量会呈现稳定发展的趋势。
3系统动力学研究的空间分布
31机构分布
2117篇论文涉及880个机构,在10篇及以上的高产机构如表1所示。机构两两之间的合作有581次,其中在5篇以上的高产机构如表1所示。发文量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机构在该领域的研究实力。从表1看出实力较强的机构大部分为高校,其中,麻省理工学院以23篇的论文量排在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是印第安纳理工学院,其他排名比较靠前的还有伦敦商学院、卑尔根大学、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等。从机构类型来看,除高校外,还涉及政府部门(如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和企业单位(如西门子公司),从机构所属地区来看,美国(16所)占了一半的席位,可以看出美国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之强大。英国、中国、加拿大、荷兰、德国、意大利、瑞士、挪威也均存在高产机构,除了北美洲的美国与加拿大和亚洲的中国外,其他均来自欧洲国家。其中中国均有论文分布。
表1高产机构论文分布
排名11论文量11机构11国家11排名11论文量11机构11国家1112311麻省理工学院11美国111711811南加利福尼亚大学11美国2111211印第安纳理工学院11美国111811711奈梅亨大学11荷兰3111011伦敦商学院11英国111911711清华大学11中国4111011卑尔根大学11挪威112011711卡尔加里大学11加拿大5111011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11英国112111711圣加仑大学11瑞士611911亚利桑那州立大学11美国112211611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11意大利711911香港理工大学11中国112311611俄亥俄州立大学11美国811911布拉德福德大学11英国112411611普林斯顿大学11美国911911帝国理工学院11英国112511611普渡大学11美国1011811麦克马斯特大学11加拿大112611611西门子公司11德国111181111中国112711611蒂尔堡大学11荷兰1211811伦斯勒理工学院11美国112811611阿尔伯塔大学11加拿大续表1
排名11论文量11机构11国家11排名11论文量11机构11国家1311811纽约州立大学11美国112911611加州大学欧文分校11美国1411811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1美国113011611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11美国1511811伊阿华大学11美国113111611美国密歇根大学11美国1611811马里兰大学11美国113211611美国明尼苏达大学11美国
32机构与期刊共现
机构与期刊共现可以揭示不同机构发文的期刊的规律或者不同期刊承载论文所属机构的规律。如图2所示,其中,圆形节点表示机构。方形节点表示期刊,节点的大小表示期刊发文量的多少,节点越大表示在该期刊发文越多。红色节点与蓝色节点间连线的粗细表示机构在期刊发文量的多少,连线越粗表示机构在期刊的发文量越多。
11图2系统动力学机构与期刊共现图(发文量≥2)11
从图2可以看出,在单个期刊上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麻省理工学院,它在《系统动力学会志》上发表文章10篇。论文年代分布为1995年、1998年、2003年且各年1篇,2007年,该年7篇,由此可以看出,2007年是麻省理工学院在《系统动力学会志》上发表文章最多的一年。比较麻省理工学院发表的关于系统动力学的所有年份的文章,2007年也是麻省理学院发表文章最多的一年,其他年文量均未超过2篇,同时《系统动力学会志》也是麻省理工学院发表文章最多的期刊,其他期刊发文均未超过1篇。可见,2007年是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系统动力学的高峰时期;《系统动力学会志》主要探讨在社会、技术、管理和环境方面应用动态系统的展望与方法,涉及动态反馈系统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摸拟、信息反馈和因果研究的政策分析方法、动态系统在社会和自然科学理论建设中的贡献等,由此也可以得知,麻省理工学院将文章发表在《系统动力学会志》上,其研究的内容也主要围绕以上方面。通过10篇论文的关键词可以窥见一斑,如改善、模型、建设、延迟、破坏、反馈、影响、工业、创新、远景、产品发展、合理性、资源配置、技术等。从文章的标题来看,关于展望性的文章有4篇,如Lyneis,J M和Ford,D N在2007年发表《系统动力学应用于项目管理:调查、评估与未来研究方向》是一篇综述性的文章,对项目管理在深层结构背景下的应用历史进行了综述,这种深层机构创建不良动力学并把他们应用到具体项目管理领域,然后对政策信息进行了综合,为未来研究和写作提供方向[3];关于政策研究的有2篇文章,如:Weil,H B在2007年发表的《将系统动力学应用于企业战略研究:问题与框架的演化》讨论了5个项目,这5个项目在将系统动力学应用到企业战略研究的过程中成为重要的构建模型[4]。
在单个期刊发表文章较多的机构还有爱荷华大学,它在《结构力学与机械力学》期刊上发文6篇,伦敦商学院在《系统动力学会志》期刊上发文4篇,奈梅亨内梅亨大学在《系统研究与行为科学》期刊上发文4篇,布拉德福德大学在《英国运筹学会志》期刊上发文4篇,麦克马斯特大学在《IEEE电力设备与系统汇刊》期刊上发文4篇等等。
从图2中还可以看出,发文量最多的期刊是《系统动力学会志》,发文39篇,其次是《英国运筹学会志》,发文14篇,《系统研究与行为科学》发文11篇,其他期刊发文量均为超过10篇。
另外,发文(在1个期刊上发表文章2篇及以上)之和较多的机构如表2所示,其中,麻省理工学院发文量最多,而且仅在《系统动力学会志》发文就达10篇,其次是伦敦商学院在《系统动力学会志》和《英国运筹学会志》两个杂志上发文共计7篇,发文量较多的机构还包括爱荷华大学、奈梅亨内梅亨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卑尔根大学、纽约州立大学、麦克马斯特大学、布拉德福德大学。
表2机构在单个期刊上的发文量(发文量≥2)
序号11机构11期刊11单个期刊发文量11机构发文量之和111麻省理工学院11系统动力学会志11101110211伦敦商学院11系统动力学会志114英国运筹学会志113117311爱荷华大学11结构力学与机械力学116116411奈梅亨内梅亨大学11系统研究与行为科学114系统动力学会志112116511帝国理工学院11物理评论A112国际性传播疾病与艾滋病杂志112IEEE电力系统汇刊112116611卑尔根大学11计算机在人类行为中的应用113系统研究与行为科学112115711纽约州立大学11系统动力学会志113英国运筹学会志112115811麦克马斯特大学11IEEE电力设备与系统汇刊114114911布拉德福德大学11英国运筹学会志114114
在单个期刊上发文2篇以上的机构类型除了高校外,还包括研究院,如:美国电力研究院、魁北克水电研究院、韩国交通研究院均2篇,政府部门,如联邦高速公路管理局,以及企业单位,全球管理咨询公司。
33国家合作
在以系统动力学研究为主题的2 117篇样本文章中,258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合作完成。利用Ucinet软件对国家的合著文献进行可视化,结果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系统动力学研究形成的是一个以美国、英国为中心跨国合作团队。其中美国是与其他国家合作最广泛,共与38个国家合作共115次(即产出115篇文章),与美国合作次数不低于5次的国家有10个,分别是加拿大、英国、中国、韩国、德国、澳大利亚、挪威、荷兰、日本、墨西哥。在美国与中国合作的8篇文章中,涉及到的机构主要有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南方电网、武汉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以及浙江大学。8篇文章的出版年从2001-2011年(其中2002年、2004年、2005年、2007年论文量为0)。涉及到的期刊包括:《系统研究与行为科学》、《应用地质学》、《IET发电,输电与配电》、《环境管理杂志》、《微型机械与微型工程学报》、《机械电子学》、《技术预测与社会变革》,各期刊论文量均为1篇。
与他国合作比较广泛的国家(合作国家个数超过10个)还包括:英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中国、西班牙、法国、荷兰、瑞士、芬兰、巴西、日本12个国家。
其中中国的合作国家个数是17个,合作次数达46次,除了与美国合作的8篇文章外,还与加拿大合作次数较多(9篇)。在中国与加拿大合作的9篇文章中,涉及的机构主要有北京大学、香港岭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和中山大学。9篇文章的出版年涉及1998年、2001年、2009年、2010年、2011年。涉及到的包括期刊包括:《建造自动化》、《专家系统及其应用》、《人类与生态风险评估》、《国际环境与污染杂志》、《环境信息学杂志》、《环境管理杂志》、《组织11图3国家合作图11
行为杂志》、《技术预测与社会变革》、《水资源管理》。
国家两两之间合作频次(如表3所示)最多的是美国与加拿大,共合作14篇,这14篇文章发表年涉及2001年、2004年、2007-2011年,其中2008年、2010年和2011年都是3篇,2007年2篇,其余各年均1篇。其中,被引次数较高的如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Ahmad,S和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的Simonovic,SP2004年在《土木工程计算杂志》上表文章《空间系统动力学:水资源系统仿真新方法》,文章介绍了空间系统动力学方法,这种方法是基于时间和空间动态过程的模型反馈,建立在分布参数系统的控制理论基础上,系统动力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的耦合在这种建模方法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空间系统动力学方法为概念上不同的模型提供了一个单一建模框架,当对系统不同组件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解时,该方法还对基于时间和空间的复杂动态过程的模型反馈提供了大量的能力[5]。
美国与英国的国家间合作频次仅次于美国与加拿大,共合作13次,这13篇文章分布于1987年、1999年、2005年、2008年(分别1篇),2006年、2007年和2011年(分别2篇),1998年(3篇)。其中被引用次数较高的如2007年英国伦敦大学的Lane,DC和美国哈佛大学的Oliva,R在《欧洲运筹学杂志》上发表的《更大的整体:系统动力学与软系统方法论的综合》,文章举出了一个同时使用这两种系统方法的理论案例,同时简要的描述了系统动力学和软系统方法论的理论与方法假设,并对其中的部分提出了批评[6]。
中国与加拿大的合作位列第三,共9次合作,这9篇文章分布于1998年、2001年、2009年、2011年(各1篇),表3(国家间合作频次≥5次)
序号11国家111国家211合作次数111美国11加拿大1114211美国11英国1113311中国11加拿大119411德国11意大利119511美国11中国118611美国11韩国118711美国11德国116811美国11澳大利亚116911美国11挪威1161011英国11德国1161111德国11荷兰1161211美国11荷兰1151311美国11日本1151411美国11墨西哥1151511意大利11法国115
2010年(5篇)。由此可见,2010年是中国与加拿大在系统动力学研究中合作频次最高的一年。其中,被引用次数较高的如中国北京大学的郭怀成与加拿大的加拿大里贾纳大学的GAFuller等2001年在《环境管理杂志》上发表的《系统动力学方法应用于地区环境规划与管理:洱海流域的研究》被引用达74次,文章建立了环境系统动力学模型——洱海系统动力学模型,用来为规划任务提供支持。并指出该模型由明确考虑信息反馈的动态仿真模型组成,这些模型能够将成分水平的知识集成为整体水平并进行系统行为仿真。以实例的方式论述了该模型的这种功能在分析和制定决策时的有用性[7]。
其他的国家两两间合作较多的还有德国与意大利、美国与中国、美国与韩国、美国与德国、美国与澳大利亚、美国与挪威等等。
多国合作的文章如由德国、日本、荷兰、波兰和葡萄牙5个国家合作完成的《三核子系统动力学研究:氘核质子横截面在130兆电子伏时解体》文章指出三核子系统是最简单的重大试验场地,现代核子与核子交互模型以及额外的动力材料作为三核子的支撑力量在数量上能够被解决法捷耶夫方程的严格的技术探测到[8]。另外,由芬兰、法国、德国、意大利和南非5个国家合作完成的《量子布朗运动与单囚禁离子仿真》,文章研究谐波振荡器与人造工程水库相结合的开放系统动力学,选择水库和调节Lindblad-type和non-Lindblad-type减少的系统振荡器通道的系统变量,并证明系统和水库间发生虚拟能力交换条件的存在,提出使用单个囚禁离子与工程水库耦合来模拟量子布朗运动[9]。
34学科分布
从学科分布可了解关于系统动力学研究的科研力量主要集中的学科。图4展示了各学科的发文量(用年轮的大小表示),学科间连线表示学科间的联系(1篇论文属于多个学科)。中心度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相关研究中各学科之间的联系程度。在图4中,中心度较大的学科依次为工程学、运筹与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力学等,说明系统动力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些领域,同时常常涉及其他学科的研究内容。表4列出发文量较大的前12个学科(发文量≥50篇)。从表4看出,工程学领域论文量最多,这与系统动力学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系统工程方法有关,其次是商业与经济学,计算机科学,论文量均超过200篇,而且从图4中代表学科年轮外层的颜色深度可看出,最近相关研究集中在这些学科。11图4学科分布图11
表4主要学科论文量
序号11学科11论文量11中心度11最早发文年份111工程学1171411044111956211商业与经济学1144211007111971311计算机科学1129511033111972411运筹与管理科学1118611038111975511社会科学数学方法11174110111985611物理学1113411004111969711环境科学和生态学1112611008111985811力学111071103111979911自动化及控制系统1190110021119691011数学1188110061119651111仪器及仪表学1165110031119711211社会科学综合11501100711199935作者分布
2 117篇文章共涉及4 309位作者,论文量大于5篇的有7位作者,从表5中可以看出,作者中心度都非常低,作者发文的频次也相对较低,故没有形成核心作者群。发文量最多的是DC Lane,获得布里斯托和牛津大学的数学学位并且还获得牛津大学的数学建模博士学位,是伦敦大学经济与政治学院管理科学专业高级讲师,同时,他也是壳牌国际公司的顾问和荷兰皇家壳牌集团市场销售部经理,并且他也是伦敦城市大学商学院的职工,他专门利用系统动力学和系统思考的方法来进行战略分析,他与高级管理人员团体进行交互式地工作,帮助他们以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的形式来表达他们的观点。
2004年他成为运筹学研究社团的成员,2007年被授予系统动力学学会Forrester奖,2010年被任命为英国教育部儿童保护蒙罗审查顾问,2011年成为系统动力学学会主席。表5主要作者论文量
序号11中心度11作者11论文量11最早发文年11100211DC Lane112211199721100011EF WOLSTENHOLME111511198231100011D Pfahl111411199941100011RG COYLE111311198351100111A Grossler111211200461100411EJ HAUG11811198771100011FP DEMELLO116111975
DC Lane的活动主要集中在战略分析问题和构建技术方面,特别是系统动力学,战略模型和系统思考方面。他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围绕系统动力学为社会理论和潜在的系统动力学社会理论假说方面出现的特定概念的正规化做出的贡献;在方法方面,主要关注基础结构的本质,不同映射技术的使用和限制,系统动力学与问题结构模型之间的联系,管理科学与运筹学和系统科学的历史和方法;应用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关于项目管理动力学;电影院电影和医疗管理营销策略的创作,如通过急症医院病人人流的路径和绩效测定方面的问题。他当前从事于与传染病和儿童保护服务有关的医疗保健建模的研究。他代表性的文章有《更大的整体:系统动力学与软系统方法论的综合》、《在错误的地方寻找对医疗保健的改进:紧急事故处理的系统动力学研究》、《社会实践与系统动力学理论》等。
紧随DC Lane之后,论文量较多的还有EF Wolstenholme,其代表作有《系统动力学作为系统描述和定性分析方法的发展》、《系统动力学的视角》等;D Pfahl代表作有《用仿真的方法来分析软件需求波动对项目绩效的影响》、《用于软件项目管理与培训的基于综合仿真组件的计算机辅助培训模块》等;RG Coyle发表了《系动力学方法的技术元素》、《系统动力学模型中代表离散事件:煤炭生产建模的理论应用》等论文;A Grossler发表了《探索合理性的影响因素:系统动力学动态决策研究文献综述》、《系统动力学和合理性的观点——一份工作报告和公开的研究问题》等论文;EJ Haug发表了《受限的机械系统动力学递归公式:第一部分开环系统》、《微机电系统动力学灵敏度分析二阶设计》等论文;FP Demello发表了《水轮机和涡轮机控制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锅炉性能研究》等论文。
4系统动力学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是文章的核心与精髓,是作者的高度概括和凝练,因此,对文章的关键词进行分析,频次高的关键词常被用来确定一个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10]。运行CiteSpace Ⅱ软件,选择使用关键路径(pathfinder)算法,对科学文献共引网络的路径进行分析和处理,并通过显示高频关键词来确定主要研究热点。11图5系统动力学研究热点时间序列图谱11
从图5看出,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是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仿真(Simulation)、模型(model/s)这与检索式一致。其次是管理(management)出现了74次,中心度高达018,仅次于中心度最高的“系统动力学”,表明管理与系统动力学研究的密切关系,系统动力学大部分集中在系统动力学管理领域,代表性文章有2005年Brian Dyson和Ni-Bin Chang在《废物管理》上发表的文章《在快速发展的城市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市区固体废物的产生情况进行预测》。他频次大于20的关键词还包括:设计(design)、反馈(feedback)、绩效(performance)、决策(decision-making)、建模(modeling)、稳定性(stability)、错觉(misperceptions)、思考(thinking)、影响(impact)、行为(behavior)、校验(validation)、算法(algorithm)等,这些词的中心度排名靠前。以上关键词包括多个模型建立过程中涉及的词,从各词年轮的颜色,可看出近期它们对系统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影响,代表性的文章如Wolstenholme,EF在1990年出版的著作《系统调查:系统动力学方法》、JAMVennix在1996年出版的著作《组织模型构建: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促进团队学习》、YBarlas1996年在《系统动力学会志》上发表的文章《系统动力学模型有效性及验证》。决策是系统动力学管理的重要方面,相关文章如Otto,Peter 2008年在《商业研究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系统动力学作为评估和交流市场进入策略的决策援助》、绩效也成为研究系统动力学管理不可或缺的方面,相关文章如Barton,PM和Tobias,AM 1998年在《系统动力学会志》上发表的文章《系统动力学模型绩效测量的准确评估》。
5系统动力学研究趋势分析
把系统动力学的2 117篇论文的题录数据,利用Citespace软件中提供的膨胀词探测(burst detection)技术和算法,通过考察词频的时间分布(时间段设定为1955-2011年),将其中频次变化率高的词(burst term)从大量的主题词中探测出来,并根据词频的变动趋势,而不仅仅是频次的高低,来确定系统动力学研究的前沿领域[11]。11图6系统动力学研究的前沿图谱11
由图6看出,(1)主题词变化率较高的词中出现了数学模型(mathematical-model)、非线性(non-linear)、理论构建(theory-building)等多个理论研究方面的膨胀词,这说明有关非线性数学模型的理论研究是系统动力学重要的前沿领域。钟永光等曾提出非线性动力学的数学基础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12]。(2)神经网络(neural-network)、专家系统(expert-system)、系统思考(systems-thinking)、定性模型(qualitative-models)、定性分析(qualitative-analysis)等与其他方法相关的词大量出现,这也是系统动力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向,与其他方法、系统整合。张波等曾提出将系统动力学与专家系统的整合,将系统动力学的动态思考与因果反馈环路概念导入专家系统,并藉由专家系统的特性解决传统系统动力学不易处理非量化问题、无法掌握不确定或模糊型态的问题[13];许光清等也指出对这类复杂系统的定量研究和分析必须首先建立在较全面、较深入和广泛的定性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之上,以系统动力学、系统理论为指导,以系统动力学的动态模型为主框架,汲取其他定量理论与方法的精髓,最终建立起综合集成的模型体系[14]。(3)动态方法(dynamics-methodology)、动态模型(dynamic-model)、动态仿真(dynamic/s-simulation)、系统动力学模型(sd-model)、(simulation-program)计算机仿真(computer-simulation)、系统动力学仿真(system-dynamics-simulation)等与系统动力学相关的词出现较多,说明需要加强对系统动力学本身的研究。(4)决策(decision-making)、基于的(clinical-knowledge)、天然气(natural-gas)、公务员(public-sector)、机械系统(mechanical-systems)、供应链(supply-chain/s)、卫生保健(health-care)、水资源(water-resources)、城市规划(urban-planning)等词出现,说明这几个方面也将成为系统动力学研究的新趋势。
6结论
本研究以1955-2011年WoS收录的,以“系统动力学”为主题的2 117篇文献为样本,借助TDA数据处理软件和Ucinet、CiteSpace Ⅱ可视化分析软件的独特功能,从文献计量学的视角以可视化图谱的方式对系统动力学研究的演进及发展现状、系统动力学研究的代表人物及经典著作、涉及的学科范围、主要机构、机构与期刊的共现,国家合作,以及研究热点前沿等进行探索,得出以下结论:
(1)系统动力学研究领域的文献呈总体增长但趋于平稳的状态;
(2)系统动力学研究的机构以麻省理工学院为首,机构类型除高校外,还涉及政府部门(如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和企业单位(如西门子公司),机构所属地区主要涉及北美洲的美国与加拿大和亚洲的中国,其他均来自欧洲国家,如英国、荷兰、德国、意大利、瑞士、挪威。其中中国均有论文分布;
(3)在单个期刊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麻省理工学院;发文量较多的期刊是《系统动力学会志》、《英国运筹学会志》、《系统研究与行为科学》等;发文(在单个期刊上发表文章2篇及以上)之和较多的机构主要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发、伦敦商学院、爱荷华大学、奈梅亨内梅亨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卑尔根大学、纽约州立大学、麦克马斯特大学、布拉德福德大学等;在一个期刊上发文2篇以上的机构类型除了高校外,还包括研究院、政府部门、企业单位等;
(4)国家合作中,美国是与其他国家合作最广泛的,与38个国家合作共115次,合作次数较多的国家主要有加拿大、英国、中国、韩国、德国、澳大利亚;另外,英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中国与他国合作也比较广泛;国家两两之间合作频次最多的是美国与加拿大,美国与英国的国家间合作频次紧随其后,中国与加拿大的合作位列第三;
(5)系统动力学研究主要涉及的领域主要包括:工程学、商业与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
(6)DC Lane是具有最重要影响力的作者,此外,EF Wolstenholme、D Pfahl、RG Coyle、A Grossler、EJ Haug、FP Demello等人的论文在系统动力学领域也具有较高影响力;
(7)通过CiteSpace的关键词统计功能表明,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管理、设计、反馈、绩效、决策、建模、稳定性、错觉、思考、影响、行为、校验、算法等是系统动力学的热点研究领域。而通过其膨胀词探测发现,非线性数学模型的理论研究、与其他方法整合研究、系统动力学理论和管理和环境领域的应用等是系统动力学研究的前沿和未来趋势。
参考文献
[1]陈行亮.论情报研究系统动力学仿真[J].图书情报知识,1991,(3):44.
[2]邱均平,杨思洛,宋艳辉.知识交流研究现状可视化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38(198):78-89.
[3]Lyneis,James M.,Ford David N.System dynamics applied to project management:a survey,assessment,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System Dynamics Review,2007,23(2-3):157-189.
[4]Weil,Henry Birdseye.Application of system dynamics to corporate strategy:an evolution of issues and frameworks[J].System Dynamics Review,2007,23(2-3):137-156.
[5]Ahmad,S,Simonovic,SP.Spatial system dynamics:New approach for simul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systems[J].Journal of Computing in Civil Engineering,2004,18(4):331-340.
[6]Lane,DC,Oliva,R.The greater whole:Towards a synthesis of system dynamics and soft systems methodology[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8,107(1):214-235.
[7]Guo,HC,Liu,L,Huang,GH,Fuller,GA,Zou,R,Yin,YY.A system dynamics approach for regional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A study for the Lake Erhai Basin[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1,61(1):93-111.
[8]Stephan,E,Kistryn,S,Kalantar-Nayestanaki,N,Biegun,A,Bodek,K,Ciepal,I,Eslami-Kalantari,M,Jha,V,Kirillov,DA,Kirillov,DI,Kis,M,Kliczewski,S,Klos,B,Kozela,A,Kravcikova,M,Kyryanchuk,VM,Lesiak,M,Machner,H,Magiera,A,Mahjour-Shafiei,M,Martinska,G,Messchendorp,J,Micherdzinska,A,Piskunov,N,Protic,D,Ramazani,A,Von Rossen,P,Roy,BJ,Sakai,H,Sekiguchi,K,Sitnik,I,Siudak,R,Sworst,R,Urban,J,Zejma,J,Zipper,W.Studies of the three-nucleon system dynamics:Cross sections of the deuteron-proton breakup at 130 MeV[C].Few-Body Systems,2008,44(1-4):1-13.
[9]Maniscalco,S,Piilo,J,Intravaia,F,Petruccione,F,Messina,A.Simulating quantum Brownian motion with single trapped ions[J].Physical Review A,2004,69(5):052101-1—052101-8.
[10]侯海燕,刘则渊,陈悦,等.当代国际科学学研究热点演进趋势知识图谱[J].科研管理,2006,27(3):90-96.
[11]栾春娟,侯海燕,王贤文.国际科技政策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9,27(2):240-243.
[12]钟永光,钱颖,于庆东,等.系统动力学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发展方向[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4):101-105.[13]张波,虞朝晖,孙强,等.系统动力学简介及其相关软件综述[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0,(2):1-3.
电力系统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 科研机构 运营管理 创新机制
引言
陕西省地方电力(集团)有限公司配电网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于2010年1月,是集团公司直属机构,定位于公司进行配电网技术研发、应用技术推广和技术支持的基地。中心的建设目标是通过提高电网技术水平、科技进步、提高经济运行水平,从而增加集团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2012年2月,中心立项开展运营管理创新机制研究,根据集团公司对配电网研究中心的功能定位,围绕企业化科研机构及科技服务中介机构两大职能,探讨包括管控体制及运行机制的制度创新框架,建立起适应经济发展的科研机构新制度,推动配电网研究中心成为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新型实体,并具有决策机构、运行管理机构、监督机构相互分离的制约体制;实现既有利于科技研究与发展,又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广泛协作、公平竞争、充满生机的目标。
1.实施背景
(1) 国家战略引导
党的十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集团公司作为国有大型骨干企业,肩负着重大的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集团公司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中心运营管理创新机制建设对提升集团公司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2) 省内政策要求
近年来,陕西省提出了一系列增强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和要求。省委、省政府和省国资委出台了关于加大科技投入和研发投入的有关规定,要求省属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和研发投入力度,为企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中心要切实按照省内政策要求,保证科研项目稳定有序进行,确保年度科技经费落实到位。
(3) 市场竞争驱动
集团公司所处的配电网行业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要确保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综合线损等关键技术指标走在前列,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以供电可靠性为例,必须在连续供电上下功夫,要求10kV主网架采取双回路或双电源供电,同时,为缩短事故情况下备用电源投入的操作时间,需要加装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将人工操作交由自动装置完成,以缩短停电时间。市场竞争为科技进步提出了客观需求,这也是中心作为研究机构,实施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
2.运营管理现状分析
2.1 中心概况
中心是集团公司为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于2010年1月成立的集团公司直属机构,是公司进行配电网技术研发、应用技术推广和技术支持的基地。中心自成立以来,逐步建立了适应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发展的软硬件条件,具备了开展高水平、创新型科研项目的平台。
中心属于科技型、研究型部门,从建立以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伴随智能电网建设,以及市场竞争的不断深化,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全面的创新战略
对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对中心的影响认识不足,忙于繁冗的事务性工作,对企业的科技发展方向和战略研究不足。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配电网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市场结构的细分化、多样化,必将影响中心的未来发展。
(2) 对科技创新的认识不足
表现在中心缺乏长远的战略布局和清晰的科技发展规划。一些员工满足现状,创新动力不足,自主创新没有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3) 科技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中心科研组织机构不完善,研发平台还不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体系尚不成熟,科技项目立项缺乏针对性、延续性和整体性,项目管理机制不健全,科技工作考核评价不到位。
(4)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比例不高
已有创新成果中,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再创新成果较多,原始创新成果比例较低,关键技术自给率低,缺乏产品集成的技术优势和二次开发能力,核心竞争力不强。
(5) 具有实践经验的科技人才缺乏
中心现有科研人员中,具有工程经验的人员较少,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在国内国际有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匮乏。
上述问题表明,实现中心创新发展,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质量和水平,增强中心创新能力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2.2 中心所处宏观环境分析
宏观环境的分析一般采用PEST模型,即对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技术(Technological)以及社会(Social)这四种影响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企业需要适应宏观环境的变化,而外部宏观环境可以直接、间接或潜在地影响企业,通过对宏观环境的分析,中心可以发现新的发展机遇,预测未来可能面临的威胁,为战略决策提供依据。
(1) 政治环境
国家的能源政策为电力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指出:“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源供应体系”,在今后的能源政策中要积极发展电力行业,并指出电力是高效清洁的能源,着力发展新能源,建立经济、高效、稳定的电力供应系统是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基本要求。作为电力企业研发机构,中心将受益于国家能源政策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政策的支持。
(2) 经济环境
“十一五”期间,国家稳定的经济增长为集团公司的高速发展创造了机遇。“十一五”期间陕西GDP增速高于全国水平,奠定了电力行业发展的基础,陕西工业经济比重也大幅度增长,使得电力需求更加旺盛。同时,集团公司营业区域内,石油、矿产资源开发步伐加快,带来了用电负荷的直接增长,为电力供应、电力工程设计、监理、施工和多元化投资等相关业务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总体而言,电力是国家的基础产业,只要经济增长,电力需求必然增长,经济发展对电力产业的发展依然是机遇大于威胁。
(3) 技术环境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壮大,科技创新能力也在不断增强。新能源发电技术为集团公司带来了发电业务发展的机遇,同时智能电网技术发展也将进一步推动集团公司配电网研究和应用的水平。电力系统与信息技术的加速融合,技术引进力度和二次开发能力的不断提升,进一步推进了智能电网的发展。
(4) 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对整个行业的影响不容忽视。经过改革开放多年来的积累,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消费意识和生活方式也向更高档次转变,家用电器逐渐普及,为电能消费增长奠定了社会基础。
2.3 中心SWOT分析
SWOT是一种用来确定组织本身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分析方法,目的是将组织的发展战略与组织拥有的资源、所处的环境有机结合。因此,清晰地认识组织的资源优势和劣势,明确组织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对于制定组织未来的发展战略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 竞争优势
主营业务收入的持续增长为集团公司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研发投入持续增加;集团公司经营水平,运营能力持续增强。作为集团公司直属研发机构的配电网研究中心具有科技研发投入充足、集团内市场广阔的优势。
(2) 竞争劣势
集团公司处在多元化发展的初级阶段,中心的科研管理体制有待健全,依赖内部市场较强,外部市场开拓不足;人力资源总体综合素质不平衡,人才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升级。
(3) 机会
国内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陕西区域经济增长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研究中心可以利用的机会来自于:国家能源政策以及电力行业政策利好,如输配分开、智能电网、新能源的利用都带来发展机遇。
(4) 威胁
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不稳定因素,特别是短期经济波动的影响;国家政策的改革例如电力体制改革,输配电价格等带来的政策上的不确定性;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集团内市场面临开放的挑战。
2.4 分析结论
基于PEST模型,对中心所处的宏观环境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心主要业务处于有吸引力的行业。特别是近年来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给电力行业带来超常规发展,未来国民经济仍将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因此,电力行业的未来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电力行业内的研发机构仍将受益。
应用SWOT分析法,对中心发展战略要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估。通过对中心面临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竞争结构分析,认为中心面临的机会大于威胁,应充分利用外部环境所带来的发展机会,同时尽量回避短期经济波动带来的威胁,使自身得到良好的发展。
3.运行管理创新机制建设
配电网研究中心作为引领集团公司科技创新的前沿部门,不仅肩负技术研发的重任,还具有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的职能。这就要求中心在履行集团公司行政职能的同时,逐步调整发展模式,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运营管理创新机制建设。
3.1 建设原则
紧密围绕集团公司科技发展需求,以建设“多指标自趋优”的智能配电网为目标,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形式,攻克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以促进集团公司发展,为集团公司领导提供决策支持,为生产经营部门及各分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为核心,通过配电网研究中心的发展与综合实力的提高,全面增加集团公司核心竞争力。
3.2 科研管理
根据集团公司发展战略及电力行业发展方向,中心充分发挥自身科技与人才优势,在加强研究行业基础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加强基层单位的联系,分析基层单位的需求,面向集团公司的需求,发挥技术储备及科技优势,开展项目课题的研究。以集团公司科技创新的需求为起点,支持集团领导决策,支持基层科技进步为重点,占领配电网科技领域前沿为目标,重点是落实科研项目课题管理制度,以课题为依托,推动中心发展。
(1)实行项目课题申报预答辩制度
项目是战略成功的基石。不论国内或国外,任何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的实施和创新活动,都是以项目为载体,保证每个项目的成功执行,就保证了总体战略的成功。中心的自有项目及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合作项目在申报前由各申报人提交中心领导及专家技术委员会,由委员会组织相关学科专家进行预答辩,答辩通过的项目才允许上报。经过不断的修改、充实、完善,不但提高了申报项目的技术水平,确保了所申报的项目课题具有创新性、前沿性、可行性、经济性,符合集团发展战略及行业发展方向。
(2)加强对项目管理的落实,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
按照集团公司相关管理办法及中心科技项目管理原则,由项目负责人与中心签订合同,实行项目负责人制。项目负责人应加强进度、质量、资金控制,确保按合同期限实施。通过每个阶段课题实际执行情况和预期目标的对比,不断调整完善实施计划和管控措施,逐步实现向预期目标的逼近。
除中心自有项目经费由中心直接管理外,合作项目经费由中心派出项目管理人员负责统筹安排使用,重大开支报中心领导及专家技术委员会评议,批准通过方能实施。确保项目经费专款专用,同时可以调动项目参与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 研发活动实行“项目进度跟踪考核制”
项目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互相联系的,协调并进、构成整体,也需逐步补充、修改、完善。项目一经立项,在研项目就实行“项目进度跟踪考核制”。由中心领导及专家技术委员会根据合同规定的实施计划,进行分阶段检查、考核,明确每个项目每个成员的工作任务,完成时限,根据考核情况形成个人绩效,反映在个人薪酬中。
3.3 技术研发
根据集团公司科技发展及中心现状,科技研发工作主要以自主创新与协同创新为主。
(1) 立足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由中心立足自身在物力、人力、财力方面的优势,通过对集团未来发展方向与基层需求以及配电网行业发展的前沿的掌握,利用各种实验平台,进行新技术的创新性研究,合理性、可靠性验证,二次开发等工作,从自动化系统及设备、信息与通信系统、配网调配用一体化等方面重点突破,抓住配电网重点技术,获得多项科技成果。
(2) 重视协同创新
中心通过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与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无缝搭接,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中心实施的协同创新主要面向智能配电网行业产业建立协同创新联盟,特别是与行业骨干企业强强联合,以培育战略相关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支撑行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和转移,优势互补,共同推进行业发展。在集团公司的领导下,中心分别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合作建立了两个院士工作站,一个国家能源重点实验室。
3.4 人力资源
(1) 重视人才培养
根据人才队伍现状,中心制定了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目前中心拥有集团总工程师1名,博士4名,硕士6名,人员学历高,能力强,配置基本符合工作要求。中心根据每名博士的专业研究方向,分别配置两名硕士组成学科梯队。针对中心新进人员主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培养:按照集团公司对高学历人才“会做小事,能干大事”的要求,培养其踏实做好日常工作,认真完成科研工作;集团公司高水平人才与新进人员签订拜师协议,通过高水平人才的传、帮、带,使新进人员迅速成长起来;对新进人员进行综合培养,力争培养成复合型人才,兼具科研能力与项目管理能力;鼓励人才继续学习,在职深造。
(2) 加强人才激励
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对科技型企业的知识型员工来说,薪金是衡量自我价值的尺度;提供一份与工作成绩和生产率挂钩的报偿。把员工的贡献收益与企业的发展前景紧紧捆绑在一起。中心建立了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保护知识产权的载体――人,对其有控制权、转让权和因其使用而有所获得的收益权。从而保护知识资本投资的高收益,鼓励更多的创新与发明,发挥知识型员工对企业发展和国民财富增长的巨大作用;建立知识奖惩机制,员工的绩效具体化为员工愿意接受的收益,对不能实现企业知识管理目标的员工进行处罚。
(3) 创新用人机制
首先中心继续深化专家队伍建设,聘请高水平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指导中心科研方向,同时帮助中心培养人才,完善人才梯队建设;其次,新进人员除了应届毕业生,还应该重点招聘拥有工作经验的工程人员。应届毕业生具有可塑性强、学习能力强、接受新事物快的特点,但是实际工作经验匮乏,适合长期培养和发展;拥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工程人员具有适应周期短,见效快的优势。
3.5 创新文化
中心作为集团公司直属机构,要将集团公司“光谱文化”落到实处,在日常工作中普及运用“光谱文化”。企业文化和企业的战略管理紧密联系,企业文化支撑企业战略发展。优秀的企业文化将极大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反之则消弱企业的组织功能。企业文化是组织成员所共享的理念和行为方式,引导着企业战略的确立,也是企业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中心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应该紧密的与企业文化相结合。
中心作为科研机构,应该具有科研机构的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做事务实不务虚,每项工作都落到实处,任务落实到人,计划落实到日。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科学研究不仅是个别天才思想的闪光,更是无数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创造的成果。因此要以团队合作为部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创新机制实施效果
在上述创新机制与措施的支持下,中心立足自有人才资源,精益管理,高效运作,与国内外电网企业、科研机构、制造企业广泛合作,先后完成了智能电网规划、智能配电网指标体系、风电场接入对电网稳定性的影响等研究项目,彰显了创新机制的实施效果。
(1) 组织制定智能电网发展规划
在集团公司领导下,组织制定了智能电网发展规划,以建设具有“多指标自趋优化”能力的配电网为智能电网建设的终极目标,其智能电网规划时间范围为2011年到2023年,规划内容包含网架、调度、变电、配电、用电、通信、相关研究等关键环节建设,以及泾渭和榆林两个试点区域的建设方案,包含22大类105项工程项目及研究课题。
(2) 完成智能电网基础理论研究
从系统论的角度,重点研究以“多指标自趋优”为核心内涵的智能电网基础理论及其前沿技术。从分析利益相关各方对电网的需求出发,从安全稳定性、优质性、经济高效性、环保节能性等几个视角,建立智能配电网的指标体系,作为智能电网优劣的重要考核指标和建设成果评估的参考标准。与清华大学共建智能配电网研究中心,就智能电网调度系统、智能变电站系统、智能配电系统、智能量测系统、分布式新能源和新能源接入技术等方面的20余项课题展开合作。
(3) 开展智能电网应用技术研究
在应用研究层面,关注智能电网建设的各个环节,研究适用于智能电网运行环境的设备产品和控制系统,包括智能调度、智能电表、智能配电自动化、智能开关以及智能变压器等。为了满足智能电网验证与测试的需要,研究中心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建国家能源先进电网与装备可靠性及寿命评估重点实验室,开展相关技术标准制订、智能电网关键设备评估鉴定工作。搭建智能配电网验证与测试平台,开展智能配电网自动化功能、通信功能、调配一体化、配用一体化及调配用一体化系统功能的验证与测试,为智能配电网产品检验以及工程项目验收提供支持。
(4) 筹建智能配电网示范工程
参与筹建了智能配电网示范工程,包括可再生能源集中与分散并网工程(配电网智能调度系统工程),智能配电工程(调配一体化工程、配网自动化工程),智能用电工程(智能小区工程)。
(5) 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
配电网研究中心成立以来,科技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承担省部级课题6项,集团公司课题20余项,申请专利8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在国内外学术会议、期刊30余篇,其中,EI索引论文2篇,获奖论文4篇。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宁陕县龙筒线、龙钢线及关沙线35KV线路防雷技术研究与实施》、《宝鸡供电分公司县级配电网统一数据采集系统》均取得了显著效果,有效提升了配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5.结论
本文对配电网研究中心运营管理创新机制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中心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基于PEST模型对中心所处的宏观环境进行了分析;应用SWOT分析法,对中心发展战略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提出了中心创新发展的机制与措施,实施效果证明,相关机制与措施能够有效确保中心围绕企业化科研机构及科技服务中介机构两大职能,以科技创新作为引领集团公司发展和智能电网建设的核心动力。
参考文献:
[1]宋宝锋、井志忠.电力市场化改革与电力科技创新[J].经济视角,2005,06:45-47
[2]李健、刘博.我国电力科技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开发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36:33-34,66
[3]唐琳琳、张海梁.基于TRIZ理论推进电力企业科技创新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36:80-81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141-2207.html电力系统论文范文10篇
相关文章:
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应急预案11-16
民族团结的宣传标语09-24
抖音最火对女儿说的话12-11
哄女友开心的话11-15
写人的美文摘抄10-19
毅力的名言警句09-20
学校管理汇报材料11-09
市场营销职业规划08-17
履职报告范文10篇08-15
幼儿转学证明08-31
给女友道歉检讨书08-17
初三毕业典礼演讲稿老师08-27
运动员表态发言稿08-15
我最喜欢的饰品优秀作文800字01-12
实用的春节四年级作文300字11-30
二十年后回家乡五年级作文11-03
公文的产生与发展08-31
中国最好的服装设计大学有哪些_01-09
2024年9月黑龙江计算机四级考试准考证打印入口(9月16日9:00起)09-16
外国优秀诗歌10-11
悼念父亲诗歌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