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生活教育理论可以指引我们发现当前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从生活境遇、社会接触以及教人做事方面探究一下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生活上物质和精神关爱缺失
“生活决定教育”,由于父母在外,留守儿童多是与祖父母为伴或独自生活在偏远的农村,在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很难得到充分满足,很多年龄尚小的儿童面对生活的窘境和重压学会的不是“坚强和奋斗”,而是出现心理偏差,变得“孤独和自卑”。
(二)普遍与社会接触面较为狭窄
“社会即学校”,由于物质条件和地域限制的原因,留守儿童对于社会的认识多限于老师的课堂教授、长辈和同龄人口口相传,甚至是未加干预的网络信息影响。普遍缺少正面引导的和较为深入的与社会接触、向社会学习的机会,因此留守儿童不仅难以社会为师,连正确认识社会都存在一定障碍。
(三)教人做事方面大有潜力可挖
“教人做事更重要”,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是学生的本分,但由于学习环境和个人境遇的差别,留守儿童需要独自承受生活重压,依靠“成绩改变命运”比城里孩子更难。学校教育对他们来说更不只是学习、考高分,作为与他们朝夕相处的教师,教会孩子如何做事做人、如何掌握生活技能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二、生活教育理论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启示
“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结合农村教育和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发掘生活教育理论中对留守儿童培养有益的因素,得出如下启示:
(一)为师者应转变观念让孩子认识生活
陶行知说:“生活教育的内容与范围,主要指康健的生活教育、劳动的生活教育、科学的生活教育、艺术的生活教育、改造社会的生活教育等。生活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有计划的生活,就是有计划的教育。”留守儿童的教师既是课堂学习的老师,还是引领他们认识生活、克服困难的“生活老师”。教育者应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心理引导,善于用积极向上的活动引导孩子如何面对生活挫折、如何从中学习知识、受到启发,如可以开展情景模拟活动、组织学生参加趣味足球、拔河、书画等比赛活动等。
(二)为师者应创造条件让孩子接触社会
陶行知历来反对“死读书、读死书”,留守儿童走进社会课堂的机会不多,学校和老师引领孩子“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与生活”的责任显得尤为突出。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生活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学校和老师应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去校外进行调查、参观、劳动等活动,如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便利条件,引导学生了解当今社会、接触生产生活实际,使学生成为“社会人”。
(三)为师者应创新方式让孩子学会学习
陶行知说:“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对于缺少家庭辅导和家教条件的留守儿童来说,让学生“学会学习”更为重要。学校和老师应激励和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尝试、探索、观察、实践,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为师者应转换角色让孩子愿意沟通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留守儿童的教师应成为生活中孩子们愿意沟通和交流的对象。针对留守儿童心理情感问题,应采用多种方式温暖、健康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在点滴之间感受到远方父母的爱,身边老师的爱。例如可以开通亲情电话、安排孩子同父母写信、设立亲情聊天室,开展咨询辅导、每个月过一次集体生日、建立心理情感健康档案等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倾吐心声途径和老师答疑解惑的渠道。
儿童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1.日常行为缺乏自律。
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管理不到位,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只要不犯大错,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采取认可态度。孩子的生活、学习无人督促,造成行为偏差。许多留守儿童在家里不听监护人教导,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
2.安全得不到保障。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力的有效的监管,易产生安全问题。其一,由于得不到亲情照顾而产生安全问题,特别是人身安全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均比较差,加之他们一般是隔代抚养,抚养人的文化程度又往往偏低,缺乏基本的卫生保健知识,疾病预防意识淡薄,因此,常常会出现有病不能及时就医的现象。其二,受到人身伤害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其三,自己行为失控,伤害别人,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青春期性教育基本缺失。
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经商,从而不能够正常地接受有关青春期性方面的亲子教育,相对于有父母在家的非留守儿童而言,他们的青春期性教育基本缺失了。学校和监护人在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青春期性教育过程中并未起到主导作用。获取性信息的主要渠道为网络、报刊、杂志、光盘等,但这些渠道的内容良莠并存,很多不健康的、的内容使心理上还不成熟的农村留守儿童很难辨别是与非,消极的因素会潜移默化地把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引向歧途,好奇和扭曲的心理会使他们应用不正当的手段窥探性的奥秘。
二、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家庭教育功能弱化。
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任期最长的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是无人替代的。由于父母远在外乡,留守儿童不但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而普遍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学习长期处于无人过问的状态,导致留守儿童放任自流、辍学厌学、成绩偏差、心理生理发育失衡、德智体发展滞后等等。
2.农村学校缺乏科学育人的理念。
一是学校办学条件差。尽管我国全面推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严重失衡。二是学校管理措施不力。由于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是近年来才出现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部分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有的学校虽然制订了一些相关管理措施,但缺乏有效的监督执行,给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留下许多隐患。
3.农村社区教育资源缺乏。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诸多现实因素的制约,目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设施比较落后,与城市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一方面传统农村社区的社会化功能特别是文化传承功能减弱,社区成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旁观者。另一方面农村社区组织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村干部认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是农民工自己家的私事,家长外出务工,自然要先把家里的事情安排好。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1.家长要承担起教子之责任,加强亲子互动,延续缺失的情感教育。
家庭在儿童社会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就要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应加强对孩子教养的认识程度,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教养行为,避免家庭结构缺损和社会不良倾向对自己教养方式的影响,以保证留守儿童社会化的顺利进行。外出打工的父母尽可能调整好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
2.学校应针对留守儿童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
教育人类学指出,传统教育学空洞无力的关键是把教育简单化,忽视了教育的复杂文化背景。同样,教师在教育上失败的根本原因也是忽视了受教育者的文化背景。留守儿童是在家庭教育缺失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因此,应针对留守儿童的特殊文化背景,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等。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
3.定期举办针对留守儿童的代养家长学校或举行代养家长见面会,建立良好的学校—家长沟通机制。
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对家庭缺少依恋感,排斥家庭在教育中的指导和干预,在很大程度上缘于他们与家庭中代养人之间的代沟和以此而形成心理隔阂。父母外出以后,大多数留守儿童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代为看管。代际价值观和心理上的隔阂使留守儿童无法认同祖辈的教育方式和所传递的价值观念,从而使家庭的道德教育处于缺席的状态。定期举办短期的家长学校可以改进留守儿童代养人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同时,学校必须运用有效乃至强制手段,建立学校与留守儿童家长的沟通机制。
4.建立农村社区儿童青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增强和发挥农村社区教育的作用。
儿童少年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社区共同的责任。但是,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地区,由于基层没有相关的儿童青少年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目前社区在儿童青少年的教育和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微乎其微。建立农村社区教育监护体系,由基层社区、学校等牵头、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派出所等共同构建农村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它在我国经济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将会长期存在,其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
儿童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所谓父性教育,就是给孩子提供充满父亲角色特性的教育。或者通俗地说,由父亲来实施、体现父亲人格的家庭教育。父性教育与母性教育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2]。由于父母在生物学上的差异和受文化传统的影响,人们习惯地认为父亲是外界事物的参与者,母亲则是家务活动的中心。男人给家庭提供安全保护和物质供养,女人则怀孕、生育、抚养、教育子女,履行着“相夫教子”的“天职”。
在家庭中,父亲与母亲在孩子的教育上方式特点各异,作用有别。母性属于“地文化”、“坤文化”,相对阴柔,具有慈祥温柔、亲切文静、注重感性的特点,因此难免对孩子过度保护,也难免爱絮叨,限制过多。孩子的许多非常有益的活动被禁止,小小的“恶作剧”也总被呵斥,这对男孩子的身体发育、动作协调、性情培养和想像力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而父性属于“天文化”、“乾文化”,相对阳刚,具有刚毅果断、强健有力、不拘小节、注重理性的特点。他们鼓励、宽容孩子冒险,玩一些动作幅度大、看起来不那么安全的游戏。更重要的是,当孩子们在玩的时候,父亲会经常参与孩子的游戏。同时由于父亲粗犷、豪放的天性,与父亲生活时间长、受父亲影响多的孩子,容易继承父性的基因品质,诸如大度、开朗、喜动、自尊心强、喜欢交往、更社会化,甚至更幽默诙谐,等等。总之,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同时汲取父性、母性的养料,才能秉承天地和谐之气,达到感性与理性美的统一。若缺失了任何一方,人性发展都是不完整的。如今的孩子刚性不够、骨气不足、意志薄弱、没有主心骨,许多男孩子有“女性化”的倾向,女孩子更有“软弱化”的倾向,这都源于父性教育的缺失或偏颇。
二、留守儿童父性教育缺失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已有一亿四千万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在这些农民工中,相当数量的是有孩子的父母。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工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将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诸如恶劣的住房条件、高昂的借读费用、交通安全无保障,等等。于是他们或者单方留下抚养孩子,或者将孩子单独留在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看,从而最终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儿童群体———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3]。据建设部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流动人口”课题组对上海、广州、成都、郑州等11市的调查统计,在这11座大城市31.7万流动人口中,农村男性占71.90%,农村女性占28.10%,男性是女性的两倍半[4]。而今年最新公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则通过细微的资料对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类型进行了概括性描述,从而更加清晰地反映出留守儿童与父母一方生活的状况。(见下表)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类型构成(%)
(资料来源:2008年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如上表所示,有22.48%的男童和22.86%的女童是与留守的母亲单独生活在一起,有21.46%的儿童是与母亲及祖父母两代人生活在一起,有51.11%的留守儿童是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而与父亲单独留守的儿童只占18.89%。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儿童与母亲一方单独留守的比例逐渐增高。可见,相当多的留守儿童是长期和女性长辈(其中主要是母亲)生活在一起的,而父亲由于长年累月在外务工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学习,从而在孩子的成长教育中没有担负起应尽的责任。失去母爱的孩子是不幸的,但缺少父爱的孩子同样不幸。失去父爱同样是人类情感发展的一种缺陷和不平衡[5]。这些父亲外出的留守儿童缺少应有的父爱,其所受的家庭教育是不完整的。
该报告结论还显示,0-17周岁的留守儿童在全体儿童中所占比例为21.72%。据此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和2000年相比,2005年的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而且这个比例还会持续增长,相应地父亲常年外出的留守儿童人数也会不断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将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得不到应有的父性教育。
三、留守儿童父性教育缺失的后果
对孩子来说,母亲角色的缺失是残忍的,而父亲的缺席将会给孩子带来难以弥补而深远的影响。
1.父性教育的缺失不利于孩子身体的良好发育。不少临床医生观察到与父亲接触很少的孩子,无论是在身高、体重、还是动作等方面的发育速度都不及父子正常接触的儿童,而且患有营养不良和传染病的概率更高。早在婴儿期,父亲更多的是通过身体运动方式及肢体运动游戏等给孩子以强烈的大肌肉活动刺激,从而能够促进孩子身体发育。随着孩子的成长,父亲与孩子的户外活动也增加,这些活动对孩子的身体发育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那些父亲长年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由于很少有机会和父亲在一起,相关的活动或锻炼就少了很多。尤其是那些父母双方都在外务工的孩子,因为长期由爷爷奶奶带养,看管比较严,大部分时间呆在屋子里。长此以往,孩子的身体发挥肯定会受到影响。
2.父性教育的缺失不利于孩子良好个性品质的塑造。父亲是引导孩子积极情绪的重要来源,父子的交往和游戏容易引起孩子兴奋,诱发孩子的兴趣,游戏的多样化导致孩子极大的快乐和满足。在游戏过程中孩子可以学会冒险,锻炼体能,并强化对外界的刺激感觉,从而培养了活泼、勇敢、自信、智慧等多种心理品质。而那些缺少父亲教养的孩子,个性中可能会有害羞、孤僻、多愁善感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如若是男孩,则难以学会自制,并将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与别人的交往;如若是缺乏父爱的女孩子,对男性的认识则可能会有疑虑,这将影响到他们日后与男性的正常交往。
3.父性教育的缺失不利于孩子智力的发展。我国教育学和心理学家对北京、山东、江苏、广西与新疆五省(市)区2100多名在校中学生性格行为特征问卷调查分析后认为,父亲的文化素质对于自制力、思维灵活性产生影响。正是由于父亲性格、智力的这些特点,常与父亲交往的孩子可以从父亲那里学到更多的知识、经验、想像力和创造意识,从而有利于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自信心与多方面的兴趣爱好。而对于许多的农村孩子来讲,他们的父亲自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在外忙于挣钱养家,无暇顾及他们。一般而言,在农村,母亲的知识、经验都不如父亲,眼界也不如父亲。因此,只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由于得不到父亲对其想像力、创造意向、认知技能、成就意识等的培养而最终影响到智力的发展。
4.父性教育的缺失不利于孩子性别角色的正常发展。发展心理学者认为,个体在幼年时期就开始分别向“男性化”或“女性化”方面分化,并表现出了性别定向的趋势。学者们同时强调,个体的性别定向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并且确信无疑地指出在这一学习过程中父母起着不容忽视的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男孩来讲,父亲的影响更为重要。在日常生活中,父亲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穿着打扮、气质风度来表现阳刚之美。对于女孩来讲,父亲是他生命中的第一个异性。孩子成人后的性别行为和婚姻关系也更多地受到早期与父亲关系的影响。但是对于那些留守儿童而言,长年不与父亲生活在一起,感受不到父亲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在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塑造方面就会出现问题。如男孩子表现为性格脆弱、胆怯、懦弱、做事犹豫,交往能力差,没有阳刚之气,有“女性化”的趋向。又如,女孩子因为缺少父爱,没有安全感,容易陷于早恋,不仅影响学业,也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四、父性教育缺失的解决对策
1.政府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分离的各种制度。要制定、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具体包括在城市创办农民工子女学校或接纳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学校学习,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让留守儿童能够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父性教育缺失问题的前提。
2.改变传统观念,提高父亲的家庭教育责任感。在现行的家庭教育中,父亲应当从“男主外,女主内,孩子的事应该女人管”的传统观念中摆脱出来,认识到自己不仅是孩子的供养者,更是孩子的教育者。还要认识到早期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儿童时期,而且还体现在人的整个一生之中。因此,作为父亲即使再忙,也要多找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多关心孩子的思想和学习状况。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父性教育缺失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邓佐君.家庭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2]陈健翔.应该重视的父性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周福林.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6,(3).
[4]田家盛.教育人口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王恒生.家庭伦理道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论文关键词:性别教育父性教育留守儿童
儿童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1)教育进程之应然———顺应年龄特性。卢梭指出,教育应该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性,在不同年龄阶段进行的教育是不同的。1)在婴儿期,体育训练至关重要,这一阶段,要注重对于孩子身体健康的培养,而且这种培养要尽可能与自然相结合,栉风沐雨的原始生活形态也符合孩子人生初期阶段成长状态。2)在儿童期,重点进行感官培养。此时儿童逻辑思维尚未发育完善,抽象的概念和文字和系统理论教育并不可取。教师要积极锻炼孩子的感官官能,帮助孩子积累丰富的多彩的感官经验。3)在少年期,则主要开展智力与劳动教育。在前两个阶段的积累之上,己经具备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的条件。卢梭认为真正有益于我们幸福的知识很少,但是无论数量多么有限,这种知识都值得一个聪明的人去探索求得,如果我们要使得一个孩子成为“聪明人”,那么这种找寻的本事则是教师应该致力于培养开发的。总之,问题不在于学到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对于将后来的发展大有裨益。在这里,卢梭结合年龄特征分析并演绎出顺应儿童本身的生长应然状态,对于我们今天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来说确是宝贵经验,这既是受教育者生长状态的应然,又是教育者教学手段与方法之应然,能认识到相同阐述的两个不同维度,并将之结合起来,是一个具备专业素养的教育者自我修炼的必由之路。
(2)教育实践之应然———顺应自然。“自然教育”是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他反对不顾儿童天性干涉限制儿童自由发展,违背儿童发展规律的专制教育,卢梭力主将儿童的诉求看作儿童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规律与不容忽视的自然状态,他也提倡为儿童营造一个绿色的环境,从而为儿童创造更贴近自然的发展空间。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写到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像儿童的样子。假如我们成人作为教育者,揠苗助长,打乱了这种自然规律,儿童就成了早熟的果子,可能会有好的外貌却并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正如我们现在看到一些孩子,显得早熟,与其说是少年老成,倒不如说是因为在前期接收的教育中由于教育者失当造成的无可挽回的损失。
2卢梭应然教育理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卢梭的教育理论反对和严肃抨击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摧残和压制,具有反封建的革命进步意义。这种进步而且适时的思想即便是到了今天,也能促使教育领域内的从业者将职业理念内化成崇尚自由、尊重个性、以人为本的教育风格与教学方式。但是,以考量现代教育的眼光来看,卢梭的思想存在历史局限性。
(1)卢梭主张世俗不应影响儿童,孩子们应该到大自然中去接受自然主义教育,但他却没有意识到教育本身就是社会中的教育,它不可能离开社会而健全发展。所以卢梭主张的自然教育其实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化教育,这种教育理念不免会落入另一个极端———空想主义,这是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审慎选择的,因为任何教育脱离了教育的社会本身,便只是无本之木。
(2)卢梭批判了在他生活期间教育的空洞与不自由,从一个方面来看,控诉不切实际的教育与无端压制是毋庸置疑的正确取向,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过分强调注重生活经验的价值,而且忽视人类文化传统在教育中的作用,否定了文化学习的继承性,认为系统知识的讲授不可取,将之看作自然教育中的根本缺陷和消极的东西。这种教育理念如果在今天被应用,那么势必导致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得到的知识总是支离破碎,最终的结果是孩子们缺乏必有的自学能力,大脑思维一盘散沙。卢梭在其巨著《爱弥儿》中认为,不要强迫儿童去读书。在儿童根本不喜欢读书的时候,读书对他们是无用的。宁愿让儿童一个字也不识,也不便他们为了学到一些学问而把其他有用的东西都牺牲了。
(3)卢梭强调要给儿童自由,却忽视对于儿童个体不同行为特征的考量,普遍意义上过高地估计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这是不合理的,要知道每个孩子基于遗传基因与成长环境的不同,会不同程度的显示在后天的行为模式与思维发育过程中。儿童自己还处于初学阶段,自控能力与接收能力限制了对知识数量和质量的把控,这时需要依靠教育者按照科学的方式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的传授知识,方能使得儿童获得长足发展。卢梭把人的教育看作纯粹的教师作用于儿童,使之利用其才能和器官习得必要的知识,这无异于把教育置于被动之境地,间接否定教师传授知识的能动性的作用。其次,卢梭又是直观教学的极端倡导者,他拒绝使用仪器、模型来帮助儿童习得经验与知识,他认为教学方法放纵和随意顺应孩子的天性,这无异于又缩小的教学空间,省却教学媒介的做法只能是降低学习效果,在此,我们只能认为他对于封建的极端愤慨主导了他本应理性分析的头脑,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一线教育人员确要引以为戒。
3卢梭应然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
虽然卢梭的应然教育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作为世界教育发展史上的巨人,其思想对当今社会仍有启发。我们对其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学习,需要秉持一个明确的观念,那便是无论如何不能将教育研究置于“无菌实验室”,应该把教育放到切实的社会大背景之下进行考量与评估,一切教育改革的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人的发展,进而培养出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有用的、能切实履行社会职责的合格大国公民,教育本身才算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其社会功能。笔者认为,卢梭理论体系下的教育之应然状态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具有以下几点现实意义:
(1)注重儿童发展阶段。卢梭所说的“自然”有三层含义。其一,真正的“自然”,与人文社会相对应。其二,历史的“自然”,以时间作为考量标准。其三,心理学的自然,即顺应人的生理诉求,例如器官,感官等等。“自然教育”基于对自然规律的尊重来顺应儿童发展诉求,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同时,卢梭提出因材施教的观点时说明已经或多或少认识到儿童个体差异。他说过每个人的心灵都自有其既有模式,教育者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它。他要求教育者必须在了解自己的学生之后才对学生说第一句话。这个理论在当今教育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抓住其闪光点,创设情境,极力弘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2)教育要注重儿童本性。当前中国家庭绝大部分是典型“4+2+1”模式独生子女进入系统受教育阶段之后面临的学习压力一直是教育者乃至整个社会无法忽视的难题。“老师不喜欢我”“家长总不让我玩”“要学好多业余特长”“没有小伙伴”等等的确是大部分孩子的内心真实想法。这也侧面反映出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不尊重儿童、不了解儿童。少年儿童本身作为社会年龄结构层次中的弱势群,很容易成为社会和成人的“被迫害者”。当前青少年身体欠佳,心理健康状况更令人担忧,不是“大自然希望下的儿童”。卢梭的呼声仿佛被束之高阁,这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反思的问题,也是在今后的长期阶段亟待解决的教育重中之重,儿童和成人有鲜明的区别,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其成长,儿童应有其发展空间,而不是成为与其父辈的第二代模板。
(3)教育要注重发挥儿童主动性。卢梭十分重视受教育者的实践行为因此也认为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书本知识与教育者的口头训示是毫无效果的,即“填鸭式”的教育有害无益。在他看来,如果赋予儿童成人的偏见,势必会干涉,剥夺儿童应有的权利,最终结果只会破坏自然法则,甚至毁掉原本健康的儿童。这一点对当前的教育亦有深刻启迪意义。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是自由的教育,要让孩子在游戏与玩乐中学习。卢梭认为,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即其第一基本原理。只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种教育原理与新理论。现下儿童教育进程中,独生子女已经是普遍趋势,上一代人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态而不顾孩子的自由发展规律,迫使他们从小忍受成人之苦,无法享受到一个孩子真正的乐趣,这显然违背了教育基本理念,换一个角度来看,这正是卢梭所抨击的专制状态。卢梭主张的教育要追随儿童的本性、顺应自然发展的顺序、发展儿童的各种感觉以及让儿童在大自然中通过生活进行学习,热爱儿童、让儿童健康、快乐成长等等思想,仍历久弥新,对今天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改革有重大启发意义。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十八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们,也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所给予他们的限制。”如何在现有社会环境之下,扬弃得当,需要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始终秉持针对教育领域的清醒认识,同时保持对所从事职业的严谨、乐观,对工作对象的热爱、保护,经由如此,我们的儿童教育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将得到进一步完善与强化。
儿童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贫困现象是整个人类谋求生存的主要障碍,而消除贫困又是世界各民族实现发展的优先战略。尽快提高民族贫困地区的经济水平是众多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国通过制定各种政策来改善民族贫困地区的贫困状况,但是相较于中东部的快速发展,民族贫困地区和相关地区的差距并没有缩小,反而有扩大趋势。究其根源,民族民众的个体自我发展能力不足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对于民族贫困地区的扶贫除了要改善生存环境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提高贫困人口自身的素质。纵观当前有关贫困地区的研究,大多着眼于社会公正、平等的理念出发,着眼于如何通过扶持对贫困人口给予救助,而论及人力开发,尤其是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问题的并不多见。教育是民族发展的基石,人是社会的个体,教育通过提高个体的素质,从整体上提升社会人力资源的素质水平,最终通过人力资源的动因作用,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民族贫困地区的儿童教育关系着该地区未来的社会发展,儿童是地区未来发展的人力资源,儿童教育质量的整体性保障将促进民族贫困地区未来的人口素质得以普遍提高,因此西南地区儿童教育保障体系的完善也要以教育的功能为立足点,关注民族民众个人的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儿童教育质量。
在地理条件、经济基础及人口素质等因素制约下,西南民族地区经济相对比较滞后,因此在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有限,民族贫困地区的教育也因此处于艰难的发展状况。从西南民族贫困地区的民众家庭生活状况来看,大多数家庭收入有限,且家长文化素质不高,家庭中儿童要接受教育不仅要耗费一定的财力,同时还要使家庭丧失儿童从事劳动而带来的收益,再加上当地交通条件不便,物质基础贫乏,严酷的自然环境不利于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同时也降低了当地群众对儿童教育的积极性。为了扶持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国家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支持民族教育,但是对于大范围的教育资金缺口,政府的资金支持并不能完全解决教育方面的各种资金问题。有限的保障支持意味着教育保障体系要想真正发挥教育对地区发展的影响作用,就必须从根本上明确保障体系的目标所在,然后通过各种方式,使有限的保障支持发挥最大的功用。教育根本的目标是服务于社会的发展,民族贫困地区儿童教育最根本的目标就是提高儿童素质,使其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改善民族贫困地区的贫困状况,提升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儿童教育的目标如此,因此对其进行支持的教育保障体系的根本目的也在于此。生活贫困所反映的不仅是一种由于收入低下而导致的物质生活困难,更为本质的还体现着贫困人口自主谋生能力的缺失。从以上分析可知,改善民族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关键在于民族民众的个人自我发展能力,因此民族地区儿童教育保障体系的完善就要围绕儿童自身的发展来进行,真正从儿童的实际发展需求出发,通过各种针对性的措施在有限的条件下为儿童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帮助贫困地区儿童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提高他们所受基础教育的质量。
由此可见,保障民族贫困地区的儿童教育质量对于民族地区未来的人力资源水平提高及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以分为客体和主体两个方面,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其他的与教育有关的活动都是客体行为,因此西南民族贫困地区儿童教育的相关举措都要围绕儿童来进行,相应的民族地区儿童教育保障体系要拓展视野,从当地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推进儿童教育保障,在追求儿童自我发展的导向下,通过教育投资、教育扶助等方式提高儿童教育质量。
二、健全激励女童教育的长效保障机制
关于妇女在教育方面的影响,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在《宣言》中指出,妇女识字是改善家庭保健、营养和教育以及使妇女有权利参加社会决策的重要关键,投资于女孩和妇女的正规与非正规教育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母亲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对孩子接受教育的支持越有效。从教育效益上讲,女童受教育程度不仅对其自身未来的发展极为重要,而且对于她们作为母亲、作为社会家庭成员、作为有生产能力的社区成员也是极其重要的。接受教育的女童在未来更有机会提高生活技能,争取到更多的效益,同时由于教育给其带来的影响,有知识的母亲将更有可能培养出自立、自强、自信的孩子。从女性自身的发展来看,教育是打开妇女就业、社会服务及参与政治生活之门。面向女童普及教育是从根本上改善妇女教育状况的唯一途径,具有多方面的社会效益。无论是未来的角色扮演,还是未来的个人自我发展,教育对于女童都有特别意义。虽然女童教育的意义重大,但是在许多贫困地区受重男轻女的恶习影响,女童受教育的权益往往受到侵害,特别是部分民族贫困地区,本来教育基础就很薄弱,女童接受更高教育的机会很少,在重男轻女陋俗的影响下,部分女童受教育的权利甚至被剥夺。如今女童教育的意义已经被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民族贫困地区的女童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保障女童受教育的权利,以及女童受教育的质量,政府及相关部门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民族贫困地区的女童教育,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创造就学条件或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吸引女童就学、争取社区参与、改善师资待遇、改进教育内容等。诸多措施的采取对于促进女童就学产生了十分显著的作用,然而,这些措施都比较依赖外部投入,尤其是财力、物力投入,难以产生持久效果。因此贫困地区女童教育项目效益缺乏可持续性,基于女童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现行推进措施的局限性,未来儿童教育保障体系必须在女童教育方面有所作为,建立一个长效的激励女童教育的保障机制势必会成为民族贫困地区儿童教育保障体系的重点内容之一。
三、关注民族贫困地区儿童教育的适切性
民族儿童教育的目标在于提高民族儿童的基本素质,使其能够适应民族地区的发展需求,以此作为民族未来发展的动力,因此儿童教育必须从当地实际状况出发,以当地发展需求为发展目标,根据现有条件,使儿童更多地掌握与当地发展所需求的知识和技能,即儿童教育的适切性。每个人所处社会或社区的地理条件、经济活动及其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因素都对每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具有内在的影响。民族地区儿童教育的保障体系对于儿童教育的设计与实施要兼顾国家、地区、社区、家庭及学习者不同层面的需求,并且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可以提供的教育资源条件。
虽然西南民族地区现有交通信息条件得到改善,有更多的民族儿童通过教育或其他方式走出去,但是毫无疑问,在当前的教育条件和社会发展条件下,大多数的民族儿童仍旧会留在其原来生活的区域,受诸多条件制约,很多儿童经过基础教育就要回到社会参加社会劳动,其在儿童时期所受的教育将为其进入社会以及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加强民族贫困地区儿童教育的适切性显得尤其重要,相应的围绕儿童教育所构建的教育保障体系也要考虑到教育的需求,保障体系的完善也要以加强体系的适切性为目标。对于西南贫困地区的儿童教育而言,贫困家庭要为家庭内的儿童参加教育活动付出一定的成本,也希望儿童的教育参与活动能够得到一定回报。因此民族贫困地区儿童的教育保障体系要着眼于使儿童的基础教育,使儿童在学校中真正学到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有用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是与生活有极大差距的知识。基于以上目标,教育保障体系就要从儿童的教育需求出发,使贫困地区的儿童教育可以为学习者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提供准备,提供儿童能够适应本地生活的知识、文化、生活技能、生产劳动等需求的保障条件。
四、扩大保障体系的社会参与度
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大量的物力、财力和人力资源,为了使教育保障体系的力量更加强大,国家从各个方面着手,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民族贫困地区的教育救助。目前我国已经与世界银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欧盟等国际组织共同合作,在少数民族集中的中西部省区开展大规模的教育援助项目。同时许多非政府组织、民间机构及社会各界人士也配合国家行动,开展了自发的救助活动。西南民族地区地域广阔,学校的分布较为分散,儿童上学的交通条件极为不便。相对于该地区巨大的教育缺口,需要强大的教育保障体系才能够有效支撑区域儿童教育的发展,而这个体系完全依靠政府的力量来构建也是不合适的。教育是社会的责任,各方面都会因教育的开展而受益,因此对于西南民族贫困地区的儿童教育保障应该是社会各方面共同联合起来形成的保障体系。非政府组织、家庭及其他社会团体都应该出现在教育保障体系的主体行列中,通过广泛的合作关系构建民族贫困地区儿童教育保障体系的强大阵营,可以使相关保障体系更全面有力。在社会各方面的参与支持下,教育保障体系才能有效筹集西南民族贫困地区儿童教育保障事业所需要的财力支持和其他人力支持,从而为该地区儿童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结束语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反过来,教育发展必将推进社会区域的发展,西南民族贫困地区儿童教育关系着该地区未来的发展,因此相关的教育保障体系势必要与区域儿童教育目标保持一致,在此基础上,明确保障体系指向性,促进保障体系的主体多元化,丰富和完善保障内容,通过各种措施更好地保障民族贫困地区的儿童教育质量,提高民族地区儿童教育的价值和效益。
儿童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和谐且漂亮的色彩会个人以美的视觉享受,杂乱且灰暗的色彩给人造成视觉疲劳,甚至影响人的情绪,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儿童的性情会暴躁或孤僻,身心健康受到严重的影响。用到恰当好处的色彩可以培养儿童的注意力,同时也能增强儿童的记忆力,红色的运用有利于儿童对细节的注意和记忆,游戏应用中让儿童能记住某一细节可尝试使用红色。虽然说3-6岁儿童比较喜欢暖亮色,但是过于直接、强烈的色彩会给人造成视觉负担,对视力造成不良影响。同样过于暗的颜色(黑灰色),也会给儿童视觉造成压抑感,产生视觉性疲劳。所以说,色彩设计要尽量往暖色、中色方向发展,而且明度不要太过,保持在适度的层面,尽量给儿童一种和谐明朗的感觉。人视网膜上的锥状细胞具有红、绿、蓝色感受器,分别对红色、绿色、蓝色敏感,在游戏界面设计时使用三种颜色较多,不至于引起儿童反感。设计教育类游戏时一定要谨慎运用色彩,不能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必须根据学前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色彩规律来设计教育类游戏的界面。
二、学前儿童教育类游戏界面色彩应用分析
1.《寻找小不点1-10》界面色彩分析
《寻找小不点1-10》是由荣获多个奖项的“Lazoo儿童图书系列”制作班底携同BabyFirstTV为儿童带来“OOKII大世界”。所有的内容从数字和语言以至音乐和艺术均由教育专家研发,很值得家长的信赖。该应用适合5岁以下的儿童,其内容展现的形式像捉迷藏,很有趣味性。应用中以六种语言(英语、西班牙语、普通话、广东话、韩语和日语)学习数字,而且每一个数字寻找都有10款神奇变化背景,每一个场景颜色都不一样,而且丰富饱满。主界面,采用暖暖的鹅黄色作为背景,关卡选用浅绿色,整个画面主次分明,和谐惬意。两个场景的界面,左边的图是其中一个场景,该场景以树木为主,树木的形状采用儿童手绘方式呈现。场景中主要使用红色、黄色和不同层次的绿色为主。背景采用淡淡的米色,和树木颜色形成反差,突出主体,整体自由而和谐。红色和黄色的物体是不停变化的,能够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从而发生交互行为。右边的图以星空作为背景,蓝紫色的静谧,儿童内心感到宁静和安谧。天空中的飞机可爱的造型,亮丽的颜色,抓住儿童的好奇心,可以简单且愉快完成交互。这款游戏画面清爽,色彩柔和,儿童在娱乐中感到温暖和幸福,获得家长的大力支持。
2.《叫叫儿歌派对》界面色彩分析
《叫叫儿歌派对》是由成都铁皮人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一款好玩的儿童音乐游戏,适合的年龄段3-8岁。色彩设计是其中一大亮点,游戏的开始界面内容很简洁,背景色以黄色为主,界面的明度大,很快吸引儿童的注意。每一首歌都以一种颜色表示,如果喜欢绿色就可点击“两只老虎”歌曲就行互动,既能保护眼睛又能让儿童内心平和。左右的箭头用红色表示,红色属于光谱里光波最长的一种色彩,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人产生兴奋和激动等情绪,给人以提示和警告作用。这里提示小朋友可以向右浏览。每一首歌的界面色彩都是跟自然相关。“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游戏界面背景色是蓝色,蓝色是天空的颜色,这个颜色的明度比较大,纯度比较高,给人一种平静和安详。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就好像在云端一样,安静而幸福。点击的对象是小鸡,小鸡是用黄色表示,学前儿童在玩游戏的时候对暖黄色的热爱,能够加大交互力度。学前儿童在玩歌曲游戏当中就好像在蔚蓝的天空下享受美妙的音乐,色彩和交互的紧密结合为这个游戏增添的趣味,同时也给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带来了奇妙的体验。其余的歌曲界面构成一样,只是通过改变色彩和动物或人的形象,给儿童带来不同的环境体验。
三、总结
靓丽的颜色既有助于儿童集中思想,又可以让他们处于疲惫的精力得到恢复。鲜艳的色彩加上丰富的交互,有利于培养学前儿童稳定的注意力,从而增强学习和创造能力。色彩在学前儿童教育类游戏中的运用,最基本可以使用红绿蓝三色。色彩运用的层次更多,避免大幅度用暗色和冷色。游戏中色彩和物体原本的颜色尽量一致,给儿童正确的色彩观。交互和色彩设计更自然和谐。
儿童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1.1文化知识教育现状
教育薄弱是农村留守儿童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家庭教育现状,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其临时监护人大多年龄偏大或文化程度比较低,疏忽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或监管不力,使得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现状,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成绩好坏来评定教学标准,使得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学习成绩的重要性,忽视对儿童身体健康的教育指导,对于留守儿童也缺少更多的关照呵护。
1.2道德品质教育现状
农民工弱势的社会地位、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重智轻德”的倾向,使得广大的农村留守儿童在“知”、“行”、“情”、“意”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问题:知,多表现在自我认识不足,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容易不良行为的影响;行,表现在行为随便消极,偏离了正常的轨道;情,情感缺乏,或情绪稳定性表现较差等;意,自律能力差,意志力薄弱等。
1.3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规划》提出要建立健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其中包括了要重点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众多的研究表明,目前留守儿童存在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有:孤僻任性、情绪消极、冷漠自私、自暴自弃、自由散漫等,甚至会产生叛逆、厌世、自杀等极端行为。根据基层妇联调查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在遇到挫折时,认为生活没意思占4.7%,而产生过自杀念头的占0.5%。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往往没有引起学校、家庭的重视与关怀,缺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
2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基本策略
2.1家庭教育
可采取改变务工方式,尽可能避免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最好留一方在家尤其是母亲;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除了祖父母等年长长辈,最好也有较为年轻一些的,能够积极主动、可靠地承担留守儿童的教育;父母要与留守儿童、学校老师、委托监护人保持密切联系,随时、及时了解儿童的心理变化和学习情况等,且保障留守儿童正常的物质需求。
2.2学校教育
可采取以下措施: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学校老师除了要加强对留守儿童学习的教育外,不可忽视对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与辅导;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感情沟通,建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跟踪调查档案。
2.3社会援助
引导社会团体、公益组织、企业及国际组织参与支持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发展;鼓励志愿者、大学生村官等到农村地区开展支教、宣传教育和医疗服务等工作,以及各种关爱留守儿童服务的活动;农村村委会、地方政府机构等,落实好农村儿童监护和教育责任,做好监督,保障留守儿童获得义务教育的权利,繁荣农村文化,为留守儿童创建良好的成长环境;由妇联、共青团等单位组成专门的机构,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
2.4政府扶持
2015年新出台的《规划》指出:国家在人口管理上要出台相应措施。户籍改革是关键,消除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歧视性待遇,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确保农村务工人员与城市人享有同等的社会政治地位,确保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子女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办好农村义务教育。明确地方义务教育目标,将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责任分解落实到地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校;综合考虑物价上涨、教育质量、信息化教育及学生体检等需要,增加中央财政的经费补贴,提高在校生的经费标准。落实地方政府责任,明确部门的职责分工,开展监测评估,切实提高支持政策和项目的执行效率,做好留守儿童发展的各项工作。
3小结
“留守儿童已经不是一个群体问题,而是中国未来的问题”,儿童的发展关系着亿万家庭的幸福,关系着社会的公平公正,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关爱留守儿童,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要每个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及留守儿童自身的共同努力,才能最终保证留守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
儿童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儿童注意力通常只能集中二十分钟左右,多图形、景象、立体形象会增加儿童视觉上的趣味性,吸引儿童注意力。在进行数字出版物的设计制作时,要强化互动的理念,要理解用户的体验,从色彩、图形等几个大方面对界面设计进行有特色的分析和归纳,对其艺术风格进行深入的研究和阐述。(1)目标导向界面对于儿童教育类的出版物来说,应该拥有明确的视觉导向系统(知识框架),一种直观和操作简便的界面对象,把当前要使用的操作命令以项目列表的方式显示在屏幕上,供受教育者按需选择。根据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清楚明晰的目标导向不仅可以减轻记忆负担,而且易于操作。(2)窗口在窗口的设计上应尽量采用单独的大窗口显示,因为儿童的思维系统性不强、注意广度较小,当多个窗口同时或交替出现时容易使他们不知所措。而大窗口便于其察看窗口内容,能够形成视觉冲击、吸引注意力和排除屏幕上其他信息的干扰。(3)图形化按钮这一种非常符合儿童思维、认知习惯的交互方式,在数字教育出版物设计中,我们提倡按钮形象化、图形化,让儿童一看就知道点击可以触发哪些动作,表达方式接近自然,易于识别和理解,削弱了受教育者对数字化出版物界面产生的陌生感和神秘感。(4)对话框是一种弹出式窗口,根据教学情景,将教学内容以对话框的形式展示。在一个对话框中设计的选项不应太多,如果太多,则会造成使用效率不高、浪费屏幕空间等,这时应考虑用其他方式设计。
2声音用户界面交互性
在儿童教育类数字出版物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借助音乐和声音效果创建一种特殊传授方式,把儿童带到特定的气氛之中,有助于调动情绪,使学习过程变得更轻松,丰富儿童的感官享受。语音操作命令,形象化图标相结合的讲解内容,及时的语音信息反馈等。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在学习的过程渴望互动与鼓励,因此,在交互设计过程中,反馈尤为重要。例如:当孩子把手指放在屏幕上某个图标时,会有相应的音乐,可以是图标的对应解释,也可以是对孩子动作的鼓励,如“答对了”“你真棒”,增强界面的交互性。
3触觉用户界面交互性
儿童求知欲强,喜欢探索发现与模仿,追求独立完成任务的胜任感,同时又渴望沟通与获得帮助。增添多种动感的交互方式,让儿童用户获得不同的学习体验。(1)点击。当学生点击屏幕上的一个按钮或图标时便激活此项交互。或者当学生用鼠标点中某一对象时,这些对象可以是一幅图形、图像或一段字符等。不管对象在屏幕的什么位置,只要触碰到对象时,便可激活交互。这种交互方式操作便捷、不易出错。(2)拖拽。移动对象交互是指鼠标选中对象并拖到一指定区域时激活交互。要求学生将正确结果拖入等式,搭建一个等式桥。(3)输入文本。利用输入文本进行交互就是就建立一个文本输入区,让受众在其中输入字符,输入结束后系统将其输入与标准比较,并依据输入结果对受众的操作做出反馈。总的来说,影响交互方式选择和设计的因素有受教育者的特性(如儿童的技能、经验、偏好),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以及数字化教育出版物界面的其他元素和系统的软、硬件支持环境等,设计者应当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从儿童教育类数字出版物的功能作用角度分析,儿童用户有使用流畅、获得丰富的信息、帮助解决学习上的问题这三方面的需求。从儿童心理发展角度来分析,寻找儿童用户使用教育软件的情感上的需求,可以概括为有趣味性与审美性(适度吸引儿童,提高积极性)、能够在独立完成中获得成就感。调动儿童学习积极性的方法,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例如,成绩评价、思想行为评价、学习成果评价等,及时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习状况和思想状况,把评价作为调动受教育者的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当前,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关注平板电脑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肯定其对教学的变革性影响,但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学者表示质疑。平板电脑用于教学需要系统化的、适用于课堂教学的、有针对性对课堂进行开发的电子课本,而不是碎片化的,简单地把网上搜集起来的文字、图片、视频整合起来的课件。设计师明确自己所处的角色,要重视儿童的认知特性和思维习惯,以教育者的教学目标为依据,体现的正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经营观念或“用户为中心”的市场理念,其实质就是服务。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设计要能帮助儿童沉浸在学习环境中,并从学知识中感受乐趣。结合儿童的认知特性,不断探寻更符合儿童行为习惯的人机交互界面设计,才是设计师的职责所在。
儿童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广州市社会福利院附属特殊学校的孩子被父母抛弃,因患病,受到家庭、社会的歧视,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情感发展滞后。他们起初来到福利院这个陌生的地方,都感到害怕、恐惧、伤心。老师首先要尽量弥补孩子心中亲子依恋之情的缺失,让他们的健康情感复苏,正常发展。我既是老师又像母亲,除了教会他们基本的生活常识和自理能力外,还要悉心照料他们的日常生活。用实际行动让他们生活在爱的氛围中,老师有爱心,同学间有爱意,社会人士关心。福利院的孩子每天都一起学习、生活,彼此就像兄弟姐妹朝夕相处,教师要做的是帮助他们去掉戒备心理和情感的藩篱,接纳别人的关爱,进而学习关爱他人。如兰兰是一个先天手指缺指畸形的小女孩,来到我院时还不到半岁,由于各方面发育迟滞,三岁进入教学班时,走路不稳,不愿意参加任何活动,也不说话,自己躲在一边看着其他小朋友玩。我每天都亲自去接她上课,送她回护理班,抽时间与她交谈,给予她亲昵的抚摸,拥抱她,给她唱歌,讲故事,和她一起玩“拉钩钩”游戏,和她一起参与各项活动,特别是大肌肉运动如滑滑梯、钻筒、走斜坡、玩球、骑小车等有利于锻炼大肌肉的运动,并随时发现其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经过两个月的相处,兰兰比原先快乐多了,一看见我会跑过来抱着我叫:“老师好!”也能积极主动参与集体活动,用简单的句子表达自己的需要,与同伴之间友好相处。
二小步子、多循环,循序渐进地提高生活技能
智力落后的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大都很差,如穿衣服、如厕、盥洗等日常生活技能,看似简单,对他们来说却很复杂。因此,对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不能操之过急,要小步子走路,把要教的内容分解成为一些较小的容易学的小动作,手把手地教。教新的动作要耐心给予清晰明确的说明、示范、协助,循序渐进地学习。例如“脱衣服”这个环节,我就分7步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最重要的是耐心,有的动作对正常儿童可谓轻而易举,可是对于智力落后的儿童来说,通常是几十遍甚至上百遍重复。
三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智力落后儿童的个别差异很大,智残程度不同,接受能力也不同,对他们的教学不能完全统一标准。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时要尽量考虑到不同幼儿的特点,如果太难,超出孩子的接受能力,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反而会使幼儿产生挫折感;难度适中的教学内容,孩子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学会,这样获得的“果实”更香甜,成功的体验更深刻。因此,我在教学时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例如主题活动《我是小小清洁员》,教学目标分为A、B、C三个层次。A适合轻度智障:能认识常见清洁工具的名称、用途;学会正确使用清洁工具的方法、步骤;会认、读、写相关简单的汉字。B适合中度智障:知道常见清洁工具的名称、用途;学会正确使用清洁工具的方法、步骤。C适合重度智障:在老师的反复引导和辅导下学会简单使用清洁工具的方法。通过这样分层教学,因材施教,避免了轻度孩子“吃不饱”而中、重度孩子“吞不下”的情况,更好地提升了孩子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四多种形式,寓教于乐
智力落后孩子思维主要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不善于归纳和分析,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灵活运用各种教具进行直观教学,借助实物、模型、玩具、图片、录音、投影等手段,把抽象无形的知识变成具体可见的形象。采用演示、操作、观察、比较、情景表演、游戏活动等方法互相配合,创设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学。鼓励孩子积极大胆地参与活动,让他们在实际操作实践中增长经验。此外,智力落后儿童的注意力难以持久集中,我想方设法吸引他们的专注力。教学时,注意声情并茂、肢体语言丰富;在设计板书、幻灯片、投影上的画面时,力求多变、活泼、色彩鲜艳、图形丰富等。
总之,对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教师要以平等、关怀、耐心、接纳、尊重的态度,关注幼儿的个性差异和特殊需要,为他们创设充满爱与快乐的学习生活环境。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141-2226.html儿童教育论文范文10篇
相关文章:
新能源公司企业标语08-26
团队精神的口号励志10-19
最新物业工程部年终工作总结(3篇)09-18
公司财务部门工作规划09-18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大学生寒假实习报告08-20
企业项目合作合同07-07
20年后回故乡的作文11-09
有趣的中秋节作文09-21
语文古代文学常识08-03
写挑战自己的作文07-26
2024中国医科大学在山东怎么招生08-15
文言文阅读答案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