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健康论文范文第1篇
一、人体健康与化学元素的关系
人体中含有大量的化学元素。在这些元素中,除碳、氢、氧、氮能形成各种体内的有机物质以外,其他元素都各以一定的化学形态和结构形成各种生物配合体、功能蛋白质、酶等存在于人体组织中,或作为组成人体结构的材料。或作为血氧运输的载体、或作为酶的激活剂、或作为体液中电解质平衡的调节剂,或作为人体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的通讯员,这些元素协同作用,共同完成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
但是,由于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对现代社会环境中,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方面的巨大变化的元素的生态适应机制,环境中有些元素对于人体是必需的,有些是非必需的,不是可有可无的。而人体中任何一种化学元素超过一定的标准都会成为对人体的有害元素。例如,铁是人体必需的元素,具有造血、组成血红蛋白、传递电子和氧,维持器官功能的作用,但人体摄人过量的铁,就会损伤胰腺和性腺,甚至引起心衰、糖尿病和肝硬化。氟也是人体的必需元素,氟对防龋齿、促进牙的生长有积极作用,氟还参与人体内各种氧化还原反应和钙、磷代谢。但是,过量的氟会引起氟斑牙、氟骨症和骨质增生。其他很多元素也如此。
现代人与古代人人体中的微量元素的变化是由环境污染而造成的。随着人类新技术的发展和对地球资源的开发利用,现代环境中的很多元素大大超过了古代环境。因此,现代人人体中各微量元素的含量水平也大大超过了古代人.
现代人体内大多数元素的含量高于古代人,而其中许多元素对人体的健康构成危害。它们在人体中有隐性,当高于某一阈值时,人体便发生中毒,甚至死亡。例如,铜的过量摄人曾导致了轰动世界的日本富山痛痛病,患者长期食用含铜量很高的米,全身自然骨折达72处之多,呼天叫地,痛不欲生。铅也是一个潜在的危害,目前它的主要来源是汽油中的防爆剂——四乙基铅。在汽油时代开始以前,古代罗马人已经开始大量使用铅了。古罗马人用铅制成贮存糖浆和果酒的容器,贵族妇女痴醉于铅做的化妆品。有的历史学家认为,铅中毒引起的死胎、自然流产和不孕症是罗马帝国上层阶级出生率低,从而导致古罗马最终衰亡的原因。随着铅的开采和汽油的使用,环境中的铅越来越多。铅中毒引起人体寿命缩短,情绪低沉、疲倦、贫血,甚至影响儿童的智力。 二、人体对污染物的富集
人类利用自己的智能得到的物质越多,“潘多拉魔盒”效应也越明显。据统计,已有96000种化学品进入了人类环境。这些化学品在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环境问题。100年前,“滴滴涕”的发明者(瑞士人缀勒)由于发明了“滴滴涕”而获得诺贝尔奖,而现在许多国家因其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已将“滴滴涕”列为禁用品。
科学家发现,人体对环境中某些元素具有惊人的富集效应。美国的科学家在长岛河口区做过这样的实验,大气中“滴滴涕”浓度很低,但经过食物链放大,进入人体的“滴滴涕”浓度可达大气“滴滴涕”浓度的 1000万倍以上:大气“滴滴涕”(富集1.3万倍)浮游生物(富集14.3万倍)小鱼(富集57.2万倍)大鱼(富集85.8万倍)水鸟(富集1000万倍)人体。
现代科学证明,人体对有毒物质的富集放大是惊人的。世界上有名的公害事件,包括日本水侯县受汞毒害的水俟病,富山县的痛痛病及农药的污染,研究表明,工业厂矿的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到环境中造成环境镉污染,从而使当地居民种植的水稻等农作物含镉量超标,居民长期食用被镉污染的粮食、蔬菜等,导致体内镉负荷逐渐增高,镉在体内的生物半衰期长达10-30年,为已知的最易在体内蓄积的有毒物质。镉的不断累积,可使接触者产生各种病变。急性或长期吸入含镉烟尘可引起肺部炎症、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纤维化乃至肺癌。长期、低剂量接触镉污染主要产生的肾脏病变,表现为肾小管吸收功能降低,尿中低分子蛋白含量增高。镉中毒时,肾脏对钙、磷的吸收率下降,对维生素d的代谢异常,长此以往,可导致镉接触者的骨质疏松或骨质软化。镉还可引起肺、前列腺和的肿瘤。都是由于食物链和生物富集放大的结果。著名物理学家牛顿在1692年由于患严重的失眠、消化不良、健忘、忧虑及妄想等症状而与世长辞。100多年后,人们分析了这位大物理学家的头发样品,发现牛顿死于铅、砷、镉中毒。这些元素都是牛顿用金属做炼丹实验时,从“潘多拉魔盒”中跑出来的。牛顿当年万万不会想到,自己的身体吸收了他的炼丹元素,并因此而丧生。
三、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及危害
对人体健康有影响的环境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废水、废气、废渣,包括城市垃圾等。环境污染物影响人体健康的特点,一是影响范围大,因为所有的污染物都会随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而流动,并且对所有的接触者都有影响;二是作用时间长,因为许多有毒物质在环境中及人体内的降解较慢。
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呼吸道和消化道,也可经皮肤和其他途径进入。气态污染物一般是经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的。由于呼吸道各个部位的结构不同,对污染物的吸收速率也不同。人体肺泡面积达90平方米,毒物由肺部吸收速度极快,仅次于静脉注射。进入肺泡的污染物直径一般不超过3μm,而直径大于10μm 的颗粒物质,大部分被粘附在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粘膜上。水溶性较大的气态物质,如氯气、二氧化硫,往往被上呼吸道粘膜溶解而刺激上呼吸道,极少进入肺泡;而水溶性较小的气态毒物(如二氧化氮等),大部分能到达肺泡。污染物进入人体后,由血液输送到人体各组织。不同的有毒物质在人体各组织的分布状况不同。一般来说,重金属往往分布在人体的骨骼内,而“滴滴涕”等有机农药则往往分布在脂肪组织内。毒物长期隐藏在组织内,并能在组织内富集,造成机体的潜在危险。 除很少一部分水溶性强、相对分子质量极小的污染物可以原报排出体外,绝大部分都要经过某些酶的代谢或转化,从而改变其毒性,增强其水溶性而易于排泄。人体的肝、肾、胃肠等器官对污染物都有一定的生物转化作用。其中以肝脏最为重要。污染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可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氧化还原和水解,这一代谢过程主要与混合功能氧化酶系有关;第二步是结合反应,一般经过一步或两步反应,原属活性的有毒物质就可能转化为惰性物质而起解毒作用。但也有增大活性的现象,如农药1605在体内氧化为1600,其毒性更大。
各种污染物在体内经生物转化后,经肾、消化管和呼吸道排出体外,少量经汗液、乳汁、唾液等各种分泌液排出,也有的通过皮肤的新陈代谢到达毛发而离开机体。
人体除了通过上述蓄积、代谢和排泄三种方式来改变污染物的毒性外,机体还有一系列的适应和耐受机制,但机体的耐受是很有限的,超过一定的限度,人体就会出现中毒症状,甚至死亡。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剂量、作用时间、反应条件和个体敏感性等。总的来说,不同的污染物对机体危害的临界浓度和临界时间都是不同的,只有当环境污染物在体内蓄积达到中毒阈值时,才会发生危害。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往往造成急性危害、慢性危害和远期危害。当污染物在短期内大量侵入人体,常会造成急性危害。历史上的公害事件,都是急性危害的例子。当污染物长期以低浓度持续不断地进入人体,则会产生慢性危害和远期危害。例如,大气低浓度污染引起的慢性鼻炎、慢性咽炎,以及低剂量重金属铅引起的贫血、末梢神经炎、神经麻痹、幼儿脑受危害而引起学习和注意力涣散等智力障碍等。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远期危害主要是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资料表明,人类癌症由病毒生物因素引起的不超过5%,由放射性物理因素引起的也在5%以下,由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90%。而致癌的化学物质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环境污染物。例如,砷化物、石棉纤维、煤烟中的苯类、二氧化硫、农药等。如位于包钢北部偏西约20公里的沙德格苏木,许多牧民都患有腰背部及四肢关节疼痛,部分人出现骨骼变形,据包头医学院在该地区的调查,儿童牙齿斑釉率为97.63%,成人为89.57%,严重的氟污染不仅损害了沙德格百姓的健康,而且给当地的畜牧业带来危机。20世纪70年代末,一个大队有万余头羊,后来只活了不过4000头,牧民们生活极端困苦,纷纷洒泪离乡,逃荒到达茂旗等地。对此,国家环保总局很重视,指派太原环境医学研究所去调查核实,结果情况基本属实。
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会导致环境污染的疾病。如电视病、空调病、风扇病。电脑病、以及电磁干扰、核辐射、化学污染等等。仅就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含磷洗涤废水对人体的影响来看,其副作用十分明显。由于高磷洗衣粉的直接、间接刺激,手掌灼烧、疼痛、脱皮、起泡、发痒、裂口,成为皮肤科的多发病,并成为接触性皮炎、婴儿尿布疹、掌跖角皮症等常见病的刺激源。
环境与健康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环境科学;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人体健康
任何一门科学都是基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而产生的,并在人类对其不断的探索中得到发展、完善。正如早期人类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记数的需要而产生了数学,由于天空中的星斗与农作物的收获及河水的泛滥之间的规律而产生了天文学一样,环境科学便是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后,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在其带给人类巨大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日益严重的负作用,这种负作用甚至危害到人类生存的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环境科学与人类息息相关,其任务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制定各项环境标准,为限制污染物的排放提供依据。环境如果受到了污染,就会对人的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这里的环境是指自然环境。分为两类,即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的自然环境,如空气、水、土壤等。次生环境是指由于工农业生产和人群聚居等对自然所施加的额外影响,引起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变。[1]其中次生环境是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环境因素,也是环境科学研究的客体。环境污染就是人类的生产生活对自然原生环境所造成的危害,这种危害是多方面的。下面就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噪声污染对健康的影响来说明环境科学的意义。
一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大气是由一定比例的氮、氧、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固体杂质微粒组成的混合物。就干净清洁的空气而言,按其体积计算,在标准状态下,氮气占78.08%,氧气占20.94%,氩气占0.93%,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体积微乎其微。各种自然的变化会引起大气成分的变化,例如火山爆发和森林火灾会产生有害气体及其他微尘颗粒,但这种变化是局部的、短暂的。而随着现代工业和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向大气中排放的物质的量越来越多,种类也越来越复杂,引起大气成分发生急剧变化。当大气正常成分之外的物质达到对人类的健康及动植物的生长以及气象气候产生危害时,我们就说大气受到了污染。
(一)污染源。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气;生活炉灶与采暖锅炉;交通运输。
(二)污染物。颗粒物,SO、SO2、CO、NO、NO2、氟气体、含氯气体等。
(三)危害,谈到大气污染的危害,先举两个具体的例子:1952年12月伦敦发生的光化学烟雾,4天中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多4000多人,其中45岁以上为平时的3倍,1岁以下为平时2倍。被称为“世界公害”和“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之一的洛杉机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于1955、1970年,前者使400多人呼吸衰竭而死,后者致全市3/4的人患病。下面是大气中污染物对人体的具体危害:
颗粒物:直径小于0.015μm最容易进入人体肺部组织,称为“可吸入因子”,在肺部沉积,引起肺组织纤维化病变,导致肺心病、心血管疾病。另外微粒物多是污染物的载体和催化剂,可吸附多种污染物如硝酸盐、硫酸盐、金属等,引起肺癌等多种疾病。
SO2:SO2易形成酸雾、酸雨。当空气中的SO2浓度达到15mg/m3时,呼吸道受到刺激,达到20mg/m3时,使人眼睛流泪,咳嗽;当达到100mg/m3时,可致人死亡。
CO:阻碍氧气的传输,使人体缺氧。危害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人的感觉、反应、记忆等机能障碍,严重者会危害血液循环系统,导致生命危险。
NO: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后生成亚硝酸血红蛋白和亚硝酸高铁血红蛋白,使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下降。
NO2:危害人体的呼吸系统。当空气中N02的浓度达100mg/m3时可致人死亡。
二、水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水是人体的基本成分,占人体比重的70%,人体的水5—13天更新一次,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如果外界许多物质被混入水源,降低了水质,使水质物理与化学性质发生改变,水质变坏降低了使用价值,称之为水污染。[3]世界卫生组织报告80%的疾病与水有关,不洁饮水为人类健康十大威胁之一。据统计。淡水占全球水总储量的2,53%,其中可利用的淡水仅占淡水总量的0.34%。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将水危机列为未来十年人类面临的最严重危机之
(一)污染源。污水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生活污水污染主要是有机物,一般为蛋白质、糖类等杂质,微生物如沙门氏菌、肠道病毒、志赫氏菌等以及水厂净水工业中加入消毒剂而生成毒副产品DPs如氯仿、四氯化碳等。工业废水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铅、砷、氟、氰化物、氯仿等。
(二)危害
铅:损害神经系统,妨碍儿童发育,引起胎儿畸形。人的耐受量每周为3mg。
砷:饮水中砷含量过高,长期饮用引起皮肤癌发病率增高。
汞:有剧毒,长期作用可形成慢性中毒,损害神经系统。
氟:引起骨骼变形、发脆,损害肾脏肌能,引起关节疼痛,出现氟骨症。
氰化物:导致脑组织受损,呼吸中枢麻痹,严重者中毒致死。
四氯化碳:致癌性、损害肝和肾。
氯仿:具有潜在致癌的危险性。急性毒性为肝和肾的损伤和破坏,包括坏死与硬化。
总大肠菌群:包括沙门氏菌、志赞氏菌、肠道病毒等均可以水为媒介引起肠道传染病。
三、噪声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噪声污染是发声体作不规则的振动时所发出的声音。从生理学角度讲,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即不需要的声音都称为噪声。当噪声对人及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时就形成噪声污染。
(一)污染源
交通噪声:机动车辆、船舶、飞机所发出的噪声;工业噪声:工厂生产机器运转所发出的噪声;建筑噪声:建筑机械工作时发出的噪声;社会噪声:包括人们社会活动、家用电器、音响设各所发声音。
(二)危害
损伤听力:根据损伤程度分为,听觉疲劳,是暂时性、可恢复的,短时间处于强噪声环境中会感到双耳难受、头痛,但回到安静环境后很快就能恢复:噪声性耳聋,长期处于强噪声环境下听觉疲劳得不到及时恢复,耳内器官发生器质性病变;爆震性耳聋,突然暴露于及其强烈的噪声中,引起鼓膜破裂、出血,螺旋器从基底急性剥离,使人永久丧失听力。
损害视力:噪声作用于听觉器官,通过神经系统的作用波及视觉器官,造成视力减弱,使视觉、视野发生异常。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长期处于高噪声的人比正常环境下的人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发病率高2—3倍。地区噪声每上升1分贝,高血压发病率上升3%。
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对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婴幼儿来说,噪音危害尤其明显。经常处在嘈杂环境中的婴儿不仅听力受到损伤,智力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环境污染除了上述三种外,还有与人体健康较为密切相关的放射性污染、电磁波污染等。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再一一陈述了。
参考文献:
[1]王俊主,化学污染物与生态效应[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2]韦各萍,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J],应用预防医学,2001(s1)
环境与健康论文范文第3篇
教室环境的美化与设计中对于教室光线、色彩以及地面、课桌椅的摆设的环境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如日光灯的照射和太阳光反射到教室的自然光的舒畅柔和度,白天应该采用自然光,靠南的窗户挂窗帘,这样的环境对于学生的视力保护、学生不容易犯困并且可以提高学生与教师的上课热情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样教室内部色彩,如天花板一般是浅色系,最好是白色,这样干净舒服,还可以使得教室的反光更强,消除视力疲劳;课桌的桌面冷色,以及洁白干净,能让学生产生冷静和清爽的感觉,可以安静地学习,烦躁的情绪就会大大降低;地面的厚重、安全的感觉和课桌椅的摆设,座位排列的空间形式体现的次序感、各种装饰物品的摆设井然有序等。这样的教室环境,学生愿意学,教师愿意教,这样的师生互动积极性都会得到增强,心情愉悦,坐在这样的教室里,90%以上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一种“享受”,而且学习累了,教室的环境给自己是一种美的熏陶的环境,一个自然宁静的氛围的营造。
二、校园与教室人文环境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1.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可靠保证
例如:哈佛大学图书馆4点钟就有人去学习,这样的学习氛围直接影响着一起学习的同学,这样的学习环境,每个人都会热爱学习,对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具有巨大的帮助,同时也使得学生体会时间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重要性,自己主动去学习,愿意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同时充分发挥校园墙报、标语、板报、宣传栏的宣传、鼓励的作用,一些好人好事、先进事迹。
2.和谐的教室人文环境营造有助于为个体全面发展提供最佳的心理环境
教师的环境布置过程其实就是人文环境的创设,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教室布置过程就可以完美地将教育渗透其中。精心地布置教室,教师只是参与期间的指导者,布置完之后,师生之间是一个思维与想法的碰撞,师生之间得到了交流并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宁静优雅、干净温馨、全班同学思想汇集的教室,无形中让学生保持地面整洁、窗明几净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学生有一个好的道德修养。
三、结论
良好的校园环境、适宜的教室气氛、理想温馨的环境以及师生环境的营造等能够使得学生在一个愉悦的情境下学习与生活,避免因为学习的压力而产生压抑的心情,影响学习效率。因为学习本来就是一个很累的事情,精神上的疲劳比身体上更让人难以排解,如果让人在令人厌倦的环境下学习,真的会使得学生不良的情绪,难以调节。这样的设置反而失去了美感,失去了价值所在。综上所述,营造良好的校园与教室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也真正能做到“润心细无声”之效,和“随环境潜入心灵”的“潜移默化”之目的。因此,美的校园环境的创建,以及和谐有价值的教室环境的布置,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发挥环境的积极影响,无形中达到了育人的作用并实现了最高境界的教育。
环境与健康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学术成果信息;学术成果信息主体;学术成果信息环境
DOI:10.3969/j.issn 1008―0821.2017.06.027
[中图分类号]G2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6―0168―04
1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健康的相关概念
1.1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概念
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空中,学术成果信息主体与学术成果信息环境之间通过学术成果信息而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学术成果信息是学术成果信息活动中富有创新内容的信息,能揭示一定的自然现象或社会规律。学术成果信息主体主要是从事学术成果信息活动的人或组织。学术成果信息环境是影响学术成果信息、学术成果信息主体的一切物质环境、制度环境、人文环境等环境的总和。学术物质环境包括科研仪器、科研设施、学术经费等。学术制度环境包括学术政策、学术评价制度、学术奖惩制度等。学术人文环境包括学术氛围、学术自由、学术理念等。
1.2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健康对各构成要素的要求
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健康是指学术成果信息主体、学术成果信息、学术成果信息环境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并存在向良好状态发展的趋势。
1.2.1学术成果信息主体构成合理,学术素养整体提升
按照学术成果信息主体在学术成果信息流转过程中的功能,将学术成果信息主体分为学术成果信息生产者、学术成果信息传递者、学术成果信息消费者三种。不同功能学术成果信息主体缺一不可,且数量配置合理,否则,学术成果信息流转不畅或无法实现。
学术素养是学术成果信息生产者或学术成果信息消费者在从事学术成果信息活动中应具备基本素质和修养,包括学术能力和学术道德。学术成果信息生产者或学术成果信息消费者的学术素养能彼此产生正向或反向的影响。当正向影响范围逐渐增大时,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的整体学术素养水平稳步提升,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能保持健康;反之,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健康被打破,甚至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会不复存在。
1.2.2高质量学术成果信息占比逐渐增多,不同种类学术成果信息协调发展
学术成果信息生产者在生产学术成果信息前,需要阅读大量现有学术成果信息。新学术成果信息与现有学术成果信息之间如同房屋与地基的关系。基地牢固,房屋不易倒塌。现有学术成果信息的质量好,新学术成果信息的质量不会太差。如此良性循环,学术成果信息的整体质量水平不断提升。
学术成果信息可分为基础理论学术成果信息、应用技术学术成果信息、软科学学术成果信息13]。软科学学术成果信息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而形成的综合性学术成果信息。软科学学术成果信息的产生需要基础理论学术成果信息和应用技术学术成果信息的共同支持。基础理论学术成果信息与应用技术学术成果信息相辅相成。当3种类型学术成果信息间协调性降低时,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会下降。
1.2.3学术成果信息环境与其他构成要素相互适应,学术成果信息环境间相互促进
适宜的学术物质环境能使学术成果信息生产者专注于高质量学术成果信息的生产,避免老旧学术设备导致学术成果信息准确性降低、学术成果信息生产者花费大量时间等待获得学术设备使用机会等情况的发生。完善的学术制度环境使得学术成果信息生产者更为重视学术成果信息的原创性,因为学术制度中对对学术造假、学术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做出相关规定。良好的学术人文环境利于学术成果信息生产者学术能力的提升,为高质量学术成果信息的产生打下基础,因为学术成果信息生产者更愿意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从中吸取他人的研究经验和方法。
为了追求学术成果信息的价值,学术成果信息主体需要良好的学术人文环境和学术物质环境的支持。学术制度环境通过对学术成果信息活动和学术成果信息主体的约束,来促进良好的学术人文环境和学术物质环境的建设。当学术成果信息主体对学术人文环境和学术物质环境存在不满时,会先尝试对学术制度环境做局部调整,再逐渐扩大调整范围,使整个学术制度环境得到转变。学术物质环境是学术人文环境的基础,学术人文环境反作用于学术物质环境。
2对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
是信息服务机构利用计算机技术发现论文中存在的不当引用、过度引用甚至抄袭行为,避免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一种信息服务[引。在服务提供过程中,论文的作者属于学术成果信息生产者;的提供者和的使用者属于学术成果信息传递者,知网系统、万方系统、维普系统、大雅系统等系统所属机构属于的提供者,高校、杂志社等使用机构属于的使用者;论文的作者及其他学术成果信息利用者属于学术成果信息消费者。对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健康既存在正面影响,也存在负面影响。
2.1对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健康的正面影响
2.1.1学术素养提升
有利于作者学术道德水平提升。大多数高校会强制要求硕博学位论文进行,送检方式有全检或抽检,而学术期刊一般会对预发表的论文进行,这都是对作者学术道德的一种外部干预行为。由于的警示作用,作者在论文撰写过程中,会对参考文献的引用和标注方式更为重视,避免参考文献格式及序号错误、编造虚假参考文献等现象的出现,利于学术道德的提升。因为参考文献的正确引用是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学术道德高尚的表现。
有利于作者学术能力水平提升。促使作者正视学术论文的创新性、独创性,而提升学术能力是增加学术论文创新性、独创性的最佳途径。作者为了提升自身学术能力,会将更多时间用于学术成果信息活动,并积极参与学术讲座、学术会议。此外,学术结果不仅与作者名誉相关,还与作者所属单位的名誉相关。作者所属单位会重视学术能力的培养,制定更为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为作者提供更多学术交流的机会。
2.1.2学术成果信息质量提升
促进期刊论文质量提升。在稿件初审阶段,杂志社会对其进行。编辑通过系统提供的检测报告,能较快发现稿件中哪些句子或段落与对比库文献存在重复。有助于编辑批量、迅速地判断期刊论文的引用状况,提高期刊论文质量的管控效率。
促进学位论文质量提升。质量好的学位论文不仅需要内容创新,还需要撰写规范。参考文献引用方式的正确与否会对学位论文质量产生影响。学位论文篇幅长(特别是博士学位论文)、涉及的参考文献较多,论文的多次修改会造成参考文献的删减或位置的变动,因此,作者难免对某些参考文献标引出现疏忽。依据报告,作者能对学位论文标引疏忽之处进行修改,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2.1.3利于创建良好的学术成果信息环境
在学术制度环境中,能推进与论文质量量化评价相关的制度建设,包括评价目标的确定、评价指标的设置、评价结果的用等方面。还促进学术道德、学术氛围相关规章制度的建设。在学术物质环境中,促使学术成果信息主体更为注重学术成果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因而,积极引进科研仪器,加强对科研设施或科研仪器的维护,以减少学术设备对学术成果信息质量的影响。在学术人文环境中,的警示作用能敦促作者重视学术论文的原创性,且这种正面影响通过个体间相互作用而不断扩大,利于良好学术氛围的建立。
2.2对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健康的负面影响
2.2.1系统的缺陷降低学术成果信息、学术素养的控制效果
系统为使用者提供判断学术不端行为或学术论文质量的数字化指标,即复制比。系统存在的某些不足会使复制比准确性下降,从而出现误判或漏判学术不端行为的现象,不利于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健康。
导致误判现象出现原因包括:同一课题组成员发表的学术论文复制比高,同一课题组成员运用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学术设备都相同,而这些都需要在学术论文中有所描述;综述类学术论文复制比高,文中需要大量引用他人学术论文的原始语句,作者虽做了正确标引,但多数情况下系统仍将其算入复制比;系统不稳定,判定为重复的部分,查找原始参考文献,没有发现相似之处。导致错判现象出现的原因包括:稍加改动的多源抄袭;对比库收录不全;非文字类型数据难识别。
系统的误判导致某些期刊论文被无辜退稿,部分作者为增加稿件录用概率会减少撰写某类易被误判的学术论文,因此,学术成果信息数量有所降低。作者会特意改变论文的表述方式以防止误判现象的发生,例如,刻意添加图表以降低综述类学术论文的复制比,因此,学术成果信息质量略微下降。
系统的漏判使抄袭者存在侥幸心理,放纵自身的学术不端行为。这种不良之风容易相互影响,吸引更多作者加入到其中,导致学术道德水平下降的趋势蔓延。同时,某些作者不再专注于知识积累来提高学术能力,而是花费心思在如何采取多种手段逃避系统的检测。
2.2.2结果的不合理应用降低学术成果信息质量的管控力度
复制比设置不合理。对于学位论文而言,大多数高校采用同一复制比来判定其质量。基础理论方面的学位论文与应用技术方面的学位论文的写作方式和方法不同,采取“一刀切”的手段不太合理。硕士学位论与博士学位论文的篇幅相差巨大,设置同一复制比,也不太适宜。对于期刊论文而言,杂志社也设置同一复制比来判定学术不端行为。综述类文章复制比明显偏高。图表多的文章复制比明显偏低。
服务使用者采用单一方式管理学术成果信息质量,虽在执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在学术论文质量控制效果上不太令人满意。不同领域的学术论文具有不同特性,服务使用者应采取多角度思维的方式,使得复制比的设置更能适应学术论文的特性,从而提高学术成果信息质量控制的成效。
过分依赖复制比。当学位论文超过高校设置的最高复制比时,研究生的答辩会被推迟。当期刊论文超过杂志社设置的最高复制比时,会被退稿。部分高校或杂志社仅依赖系统来评判学术论文的质量,显得过于武断。复制比高的学术论文不一定是质量差的学术论文。学术论文并不是作者的胡乱想象、随意瞎写而成。作者需要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并在此基础提出创新性的思想。因而,学术论文会涉及他人的思想,重复在所难免。复制比高的文章,不能说明文章中没有创新点或创新点少。
服务使用者过于依赖复制比判别学术成果信息质量,违背系统的设计初衷。学术论文的创新性才是衡量学术成果信息质量的首要指标。复制比与学术论文的创新性存在一定的联系,但二者不能等同。服务使用者应仅将复制比作为参考指标,采取多种途径来判断学术成果信息质量。
2.2.3的监管不严加深检测系统缺陷及检测结果不当使用的负面影响
服务的提供机构对每篇学术论文的检测次数没有设置上限,使得作者可以反复对论文进行检测。进行反复的作者分为两种:一种是论文质量水平高,作者为防止被系统误判而反复检测,并将语句通顺、含义明确的文章改得面目全非,降低文章原有的质量水平;一种是论文质量水平低,文章中含有大量抄袭内容,作者为避免抄袭行为被发现而反复检测,并采取多种手段改变文章的表达方式,使含有大量抄袭内容的文章得以发表或通过高校的,以次充好。这两种作者虽都是为了降低复制比而反复检测,但其目的偏向性上稍有区别。
第一种作者的行为是由的不合理应用而导致,的监管漏洞助推了这种矫枉过正行为,使学术成果信息的原有质量有所下降;第二种作者的行为是由的缺陷而导致,的监管缺失为这种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便利,使大量低质量水平的学术成果信息存在于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中。
3优化的措施
3.1优化系统
提高系统识别能力。改进检测算法是提高系统识别能力的有效途径。系统针对不同类型数据有不同的检测算法。系统一般采用图像匹配法对图片进行检测。改进现有的图像匹配法,使系统能识别不同格式、稍加改动的图片。公式一般采用图片或特定软件进行呈现。当公式采用特定软件呈现时,需抽取公式中的变量、符号、函数等,并以此为基础评断学术不端行为。完善现有的公式检测算法,确保抽取后各部分的顺序及数量与原始公式相差不大。
扩充对比库资源。在中文资源方面,由于各对比库对部分中文学术期刊的垄断行为,导致国内没有一个对比库能囊括了所有中文学术期刊资源。论文服务提供机构之间应该积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在外文资源方面,论文服务提供机构之间可采取联合采购的方式,以较低成本获得大量外文资源。
3.2合理运用结果
设置多类别的复制比要求。高校应针对不同种类、不同学历层次的学位论文设置不同的复制比要求。应用技术方面的学位论文中文字描述的部分偏少,复制比要求稍稍提高;基础理论方面的学位论文中文字描述的部分偏多,复制比要求应稍稍降低。硕士学位论文字数少,复制比要求应稍有提高;博士学位论文字数多,复制比要求应稍有降低。高校还可以依据学位论文的不同部分,设置不同复制比。杂志社针同样可以对不同类型的学术论文,设置不同复制比,例如综述类论文,复制比要求应降低。
结果仅作为评判学术论文质量的参考指标。对于学位论文而言,高校中负责的部门应与院系合作,对复制比高的学位论文进行人工复查,并得出最终结果。对于期刊论文而言,杂志社也需采取相同的措施。在复查过程中,杂志社工作人员将结果作为参考指标,并结合对全文观点的审查,最终判断出论文质量高低或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对于复制比高,但论点新颖、逻辑性强、数据真实的学术论文,不宜采取退稿处理的方式。
改善检测结果的申诉机制。高校应配备专门部门来处理检测结果的申诉。由于高校的具有时段性的特点,该部门的人员构成以兼职人员为主。杂志社的具有长期性的特点,需配备专职人员来处理作者的申诉。工作量大的时候,可适当增添兼职人员辅助专职人员的工作。
3.3加强的监管
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的提供机构或使用机构仅对相关流程做了规定,缺少反复方面的规章制度。的相关方应重视这一问题,完善现有的规章制度,使能在促进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健康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的提供机构和使用机构都要承担监管责任。提供机构通过技术手段能高效地预防反复检测的行为。机构对每篇学术论文的检测次数设置上限。当检测次数超过限制值时,系统会预警。提供机构会通知使用机构,而使用机构会将此篇论文列入黑名单,不再接受该篇论文的检测请求。此外.使用机构要加大宣传力度,从源头上遏制反复检测行为的发生。
环境与健康论文范文第5篇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in
the Pacific Basin
2008, 457pp.
Paperback
ISBN: 9781573317405
Blackwell
David O.Carpenter编
人类进入21世纪的同时,也进入了一个机会与挑战并存的崭新发展阶段。环境污染成了人类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需要引起我们所有人的关注。本书正是关于环太平洋地区环境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的专著,内容为环太平洋环境与健康科学协会第十二届国际会议上的会议论文。这次会议于2007年10月26-29日在北京大学举办。会议题目是:21世纪的环境与健康:挑战与应对。会议讨论内容主要有三方面:一、环境污染物的来源、人类的污染物暴露及其对健康的影响;二、降低危害性废弃物的产生以及处理它们的方法,对已污染土壤、废弃物和水的修复技术;三、气候变化对生态和健康的影响。本书编者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阿尔巴尼分校健康与环境研究所主任,同时也是环太平洋环境与健康科学协会学术委员会成员。
全书包含了会议的50篇论文,除了引言部分有编者自己的一篇论文外,其他49篇论文被分成八个部分:第一部分:政策,包括7篇文章,内容涉及亚洲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角色转变、环境健康评估、解决全球环境健康问题的策略等。第二部分:水与气候,包括3篇文章,内容涉及水污染、水质建模、气象条件及相关疾病等。第三部分:有机污染物,包括5篇文章,内容涉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与健康、环境污染暴露评估、农业环境与健康等。第四部分:儿童环境健康,包括6篇文章,内容涉及环境污染物对儿童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物的基因损害等。第五部分:空气污染,包括4篇文章,内容主要是室内外空气污染,如尾气污染、秸秆焚烧产生污染等。第六部分:金属的毒性与放射性,包括7篇文章,内容涉及锌、汞和镉的毒性及淡水鱼重金属积累、土壤放射性等。第七部分:氟与砷,包括7篇文章,主要讨论了氟与砷的来源以及毒性研究。第八部分:危害性废弃物的整治,包含10篇文章,主要内容是各种废弃物的处理及对已污染土壤、废弃物和水的修复技术。
本书给出了目前关于环境与健康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很适合相关专业学者及感兴趣读者阅读。
张永杰,博士生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Zhang yongjie ,Doctoral Candidate
环境与健康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光触媒薄膜 活性炭 污染 处理 原理
一、室内污染气体成分分析
新装修房中含有甲醛、苯、氨、TVOC等
1.甲醛
目前装修中最大的装修污染就是甲醛,甲醛可引起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的疾病出现咳嗽、咽痛、胸闷、头晕恶心、四肢无力、呼吸困难、嗜睡等症状。更为严重的诱发鼻癌、、咽喉癌、皮肤癌和白血病等癌症发生。
2.苯
苯是一种无色具有特殊芳香味的液体,沸点为80.1℃,甲苯、二甲苯属与苯的同系物,都是煤焦油分馏或石油的裂解产物。目前室内装饰中多用甲苯、二甲苯代替纯苯作各种胶油漆涂料和防水材料的溶剂或稀释剂。因为苯具有易挥发、易燃、蒸气有爆炸的特点。人在短时间内吸入高溶度的甲苯、二甲苯,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麻醉作用,轻者有头晕、头痛、恶心、胸闷、乏力、意识模糊,严重者可致昏迷以致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如果长期接触一定溶度的甲苯、二甲苯会引起慢性中毒,可出现头痛、失眠、精神萎靡、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样症候群。苯化合物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强烈致癌物质。
3.氨
氨的来源:① 建筑材料中的混凝土外加剂:冬季施工常常在混凝土墙体中加入以尿素和氨水为主要原料的外加剂对混凝土进行防冻保护。这些添加剂在墙体中会随环境因素的变化而被还原成氨气并从墙体中缓慢释放出来,造成室内空气中氨浓度的增加。② 室内装饰材料中的添加剂和增白剂:采用含有尿素组分胶粘剂的木制板、以氨水作为添加剂与增白剂的涂料。
氨的危害:① 以气体形式吸入肺泡,与血红蛋白结合,破坏运氧功能;② 氨是一种碱性物质,对动物或人体的上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作用,使组织蛋白变性,使脂肪皂化,破坏细胞膜结构减弱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③ 长期接触氨后可能会出现皮肤色素沉积或手指溃疡等症状;④ 短期内吸入大量氨气后可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痰带血丝、胸闷、呼吸困难,并伴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同时可能发生呼吸道刺激症状。
4.总挥发有机化合物 T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世界卫生组织对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的定义是指沸点范围在50~100℃到240~260℃之间的化合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主要成分为芳香烃、卤化烃、氧烃、脂肪烃、氮烃等,多达900多种,其中部分已被列为致癌物,如氯乙烯、苯、多环芳烃等。
TVOC的危害:由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并非单一的化合物,各化合物之间的相加、相乘作用不够清楚,且不同时间地点TVOC的组分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有所变化,大体的危害如下: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头晕、头痛、无力、胸闷等症状;感觉性刺激,嗅味不舒适,刺激上呼吸道及皮肤;影响消化系统,出现食欲不振、恶心等;怀疑性危害:局部组织炎症反应、过敏反应、神经毒性作用。
5.有害气体的综合作用
由于新装修房屋和新置家具会释放大量高浓度的甲醛、苯、氨、tvoc等有害气体,若不经过有效处理, 对人体伤害是不可小觑的。
二、活性炭处理原理简述
活性炭(activated carbon)是孔隙结构发达、比表面积很大(1500m2/g以上)、吸附能力很强的炭。是以煤、木材和果壳等原料,经炭化、活化和后处理而得。按外观形状可分为粉状活性炭、颗粒活性炭、成型活性炭和活性炭纤维。
活性炭吸附的实质是利用炭吸附的特性把低浓度大风量废气中的有机溶剂吸附到炭中并浓缩,经活性炭吸附净化后的气体直接排空,其实质是一个吸附浓缩的过程。并没有把有机溶剂处理掉。是一个物理过程。活性炭是一种多孔性的含炭物质, 它具有高度发达的孔隙构造, 碳纤维的多孔结构为其提供了大量的表面积,能与气体(杂质)充分接触,从而具有了特有的吸附性能,使其非常容易达到吸收收集杂质的目的。就象磁力一样,所有的分子之间都具有相互引力。正因为如此,碳纤维孔壁上的大量的分子可以产生强大的引力,从而达到将有害的杂质吸引到孔径中的目的。但不是所有的碳纤维都能吸附有害气体,只有当碳纤维的孔隙结构略大于有害气体分子的直径,能够让有害气体分子完全进入的情况下(过大或过小都不行)才能达到最佳吸附效果。
三、综述
室内装修污染的处理方法具有多样性,将光触媒薄膜和活性炭二者有效结合,是一种最完美、最有效的处理方法。以其高效、无污染等优点,光触媒薄膜和碳纤维的结合必将成为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张浩, 张吉光, 苏有亮 建筑装修材料与室内空气质量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期刊论文]2003,22(5) .
[2]余江, 李伯灵, 王军义, 刘建泉 装修居室内空气质量及其健康影响的卫生学调查 环境与健康杂志 [期刊论文]2005,22(2).
侯燕 浅谈木质材料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 中国科技博览[期刊论文] 2011(29).
[3]田世爱, 于自强, 张宏, TIAN Shiai, YU Ziqang, ZHANG Hong 室内甲醛污染状况调查及防治措施 洁净与空调技术 [期刊论文]2005(1).
[4]王俊, 张景义, 陈双基, WANG Jun, ZHANG Jing-yi, CHEN Shuang-ji 室内空气中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s)的污染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期刊论文] 2002,16(3).
[5]梁宝生, LIANG Bao-sheng 关于我国氨室内空气质量评价标准的建议 中国环境监测 [期刊论文]2005,21(4).
[6]梁宝生, 刘建国 关于我国苯室内空气质量评价标准的建议 三峡环境与生态 [期刊论文]2003,25(12).
[7]张胜军, 姚晓青, 蒋欣 室内装修后苯、甲苯、二甲苯和甲醛污染调查 中国环境监测[期刊论文] 2004,20(4).
[8]黄昱, 刘赐敏, 李少茵, 周金森, 刘钰钗, 龙军标 室内装修危险因素对装修工人影响研究 实用预防医学[期刊论文] 2007,14(2).
[9]宫菁, 刘敏 甲醛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及控制 环境与健康杂志 [期刊论文]2001,18(6)落志筠 我国室内装修污染的现状及其法律原因分析 现代物业 [期刊论文]2011(2).
[10]李连山, 马春莲, 陈寒玉 室内甲醛污染的分析调查 环境科学与技术 [期刊论文]2002,25(3).
[11]杨士建 室内装修的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环境科学与技术 [期刊论文]2004,27(2).
[12]迟欣, 石玉琴, 颜进, 付承红, 张本延, CHI Xin, SHI Yu-qin, YAN Jin, FCheng-hong, ZHANG Ben-yan 室内装修后苯系物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期刊论文]2006,17(6).
[13]宋召强, 于文霞, 马娅, 孙自平, 孟斌, 高梅兰 室内装修污染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现代预防医学 [期刊论文]2003,30(6).
[14]刘赐敏, 黄昱, 李少茵, 周金森, 刘钰钗, 龙军标 室内装修作业环境检测结果分析 中国热带医学 [期刊论文]2007,7(4).
环境与健康论文范文第7篇
科技论文作为科技活动产出的重要形式之一,从侧面反映国家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的水平[1]。通过文献计量学研究,可以为学科影响力分析提供依据,在评价科技发展水平、趋势预测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2]。
文献计量学就是基于定量数据,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从宏观的层面上研究社会的科学能力、科学前沿等,对宏观科技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作用[3]。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及方法已在国内外科研影响力分析中广泛应用[4]。
本文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2006年-2015年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相关领域的发文量变化、研究力分布并通过绘制科学知识图谱从侧面揭示该学科的研究动态。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文以科学引文检索扩展版(Web of Science Expended)为数据来源,对近十年国内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的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发文量、期刊分布等使用数据分析工具TDA;机构、关键词等共现网络分析,主要采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及其内嵌的可视化软件NetDraw。
2 研究结果
2.1 论文年度分布
本研究检索到2006-2015年国内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SCI数据6995条①。由图1可以看出,近十年来,该学科SCI论文发文量持续增长,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3.95%,与该学科同时段全球SCI发文量增速(5.86%)相比,增幅显著。
2.2 论文机构分布
国内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科SCI发文量排名前10的研究机构包括香港大学、中国CDC、复旦大学和北京大学等。这10所研究机构共发表SCI论文3373篇,占2006年-2015年国内劳环学科SCI发文总量的48.22%(3373/6995)。从地区分布来看,上述10个机构中,香港研究机构2家,北京4家,上海2家,湖北和浙江各1家。
为进一步展示国内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的研究机构合作现状,选择发文量≥50的机构共46家,根据SCI文献的机构分布情况构建论文合著网络(图3),并使用UCINET 软件将之可视化。为使图谱呈现的更为清晰,在进行可视化时,将节点间的链接数量(links)下限设置为5,节点的点度中心度(degree)下限设置为5。
绘制科学知识图谱(图2)显示,香港中文大学和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浙江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市肿瘤研究所及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等几个合作关系较密切的研究机构。
2.3 学科主题分析
论文的关键词是其研究内容的直接体现,本部分将文献的高频关键词作为分析单元,从更小的粒度上分析该学科的研究热点,图3表明,国内该学科研究方向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1)职业暴露人群的健康或疾病特征和现状
围绕各种职业或环境暴露展开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与职业暴露相关的疾病在不同人群、时间和空间的分布规律。
2)特高发疾病与营养研究
通过对人群的运动、饮食以及生活习惯等行为、BMI指数、等因素的研究,开展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方面研究,分析环境、饮食等环境因素对健康或疾病的影响及其防治。
3)特殊人群的健康问题
针对特殊人群或者人群的特殊阶段,如少年儿童、孕妇和老龄人口等,研究生命不同时期保护健康和预防疾病等问题。
4)重金属污染与健康
环境中接触的重金属污染主要包括铅、汞、锰、镉、铬、砷和硒等。其在环境中难以降解,并通过食物链富集从多种途径进入体内,长期存在,危害人体健康。
5)大气污染与疾病的关系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导致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公众更加关注大气中的颗粒物和污染化学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5]。如大气污染与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肿瘤等关联研究。
6)职业紧张与倦怠
通过评估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工作压力等职业暴露,开展与职业紧张相关的生活质量、心血管疾病、肿瘤发生率的研究。
3 讨论
通过分析2006年-2015年国内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领域公开发表的SCI论文,可以看出近十年来国内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的发展状况及国际影响力,但我国目前的研究内容和机构规模与国际整体水平仍有差距。然而,我国的人群特点和现场优势并没有被充分发掘,从而使中国劳动卫生和环境卫生学乃至整个公共卫生学独有其潜在的发展契机[5]。同时,从国内科研成果的机构分布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科学研究中的“马太效应”[6]。因此,加强经济欠发达地区、科研能力较弱的研究机构与国内外其他高校或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才能提高科研团队的整体实力。
【参考文献】
[1]雷会珠.基于期刊论文产出科学计量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07): 159-161.
[2]邱均平,段宇锋,陈敬全,等.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科学学研究,2003(02):143-148.
[3]戴维民.20世纪图书馆情报学[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4]王煜.我国部分高校2008-2012年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D].2014.
[5]郑玉新.公共卫生、环境卫生与职业卫生领域研究进展[J].科学观察,2015(05):39-43.
[6]莫顿.科学社会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注释:
环境与健康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环境因素;出生缺陷;文献计量
[中图分类号] R7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5(c)-0187-06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opular themes in the field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congenital diseases by bibliometric analysis. Methods The database including all 4687 articles in the field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congenital diseases was constructed by searching PubMed/Medline using MeSH terms. The bibliographic information was analyzed to summarize the overall research characteristics. MeSH terms were sorted by their normalized frequency (NF) and classifi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environmental factors, congenital outcomes and biological mechanisms) and analyzed by regressive analysis to investigate the popular themes and their tendency. Results All 4687 articles were retrieved in this field. The 65.8% of the articles were published in recent 20 years (1997-2016), and 72.2% of the studies were conducted on the population (3384 articles). The researchers from the USA conducted 23.9% of the studies (1119 articles), only 3.1% of the studies were conducted by researchers from China (144 articles). For the popular themes of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this field, the NFs of chemical water pollutants, tobacco smoke pollution, noise, endocrine disruptor was 5.62%, 3.38%, 2.88%, 1.33% respectively. For the congenital outcomes, the NFs of congenital abnormalities, fetal death, neoplasm, disorders of sex development and inborn genetic disease were 14.82%, 4.32%, 5.08%, 2.47% and 2.22%. For the related biological mechanisms, the NFs of chromosome aberration, mutation and maternal-fetal exchange were 7.95%, 3.92% and 4.14%. Conclusion The study presents a data-based overview of the issues in field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 congenital diseases, and concludes the popular themes in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e congenital outcomes, and the mechanisms, 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factor; Congenital disease; Bibliometric analysis
出生缺陷是指胎儿在出生时、出生前存在的或在出生后早期内出现的结构畸形、功能或代谢异常[1]。《中国出生缺陷防冶报告(2012)》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出生缺陷患儿数量大约是90万例,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2]。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高龄产妇比例将会大幅上升,预计我国出生缺陷患儿数量会进一步升高,出生缺陷相关研究已成为重要科研领域,在国内学界广泛关注[3]。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出生缺陷的发生与较为复杂的环境因素暴露有关[4-6],但由于环境因素和出生缺陷的多样性以及其中较为复杂的多因素间协同作用和环境-基因间交互作用,至今仍未有研究较为全面地阐明该领域中主要环境危险因素、出生缺陷类型及其潜在生物学机制。既往环境因素与出生缺陷关系领域综合评述多基于专家智慧判断对其中的部分领域进行评述,较少有宏观的该领域综合分析,且传统综合评述受专家所阅读文献量和知识面的局限,未有定量的依据和判断[5,7-9],而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的计量分析可为复杂研究领域综合判断提供定量的依据和更为全面的综合视角[10]。本研究首次尝试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综合分析当前国际该领域的研究论文,综合量化分析环境因素与出生缺陷关系领域主要研究特点、热点研究领域和发展趋势,从计量学角度为该领域的重点主题和发展趋势的识别提供量化依据,为今后该领域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论文数据库的构建
文献的检索与采集选自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建立的PubMed/Medline数据库。PubMed数据库是国际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领域权威数据库,收录了全球最为广泛的同行评议论文的题录信息,并编制了较为完整的医学主题词表(MeSH)用于论文内容的标引的索引。
论文检索:采用主题词(MeSH词)检索法检索数据库中出生缺陷与环境污染领域研究论文(research article,检索时间2017/1/18)。检索策略=(检索字段Ⅰ)AND(检索字段Ⅱ);检索字段Ⅰ="Congenital, Hereditary, and Neonatal Diseases and Abnormalities"[Mesh]检索字段Ⅱ="Environmental Pollution"[Mesh] OR "Environmental Pollutants"[Mesh];限制字段(Filters)= Journal Article;English。首次检索共检索得到论文5341篇。
数据库构建及筛选:将首次检索得到的5341篇论文题录信息和MeSH主题词下载,采用Thomson Data Analyzer计量分析软件(TDA version 3.0,Thomson Reuters Co.,NY)导入并构建文献数据库。TDA软件可用于文献题录信息的批量管理和部分量化分析。
1.2 文献计量
文献库的去重和清洗:使用TDA软件对文献库中重复信息进行去重,并删除职业特殊环境标引的论文(以MeSH词“Occupational Exposure”“Occupational Diseases”“Air Pollutants,Occupational”“Occupations”“Occupational Medicine”标引,合计654篇),形成一个由4687篇研究论文题录信息和3771个MeSH主题词(排除词频为1的极低频主题词2757个)的文献数据库,用于本研究计量分析。
研究特点计量分析:环境因素与出生缺陷关系领域研究的总体特点主要通过对文献库论文的题录信息(出版年、期刊名、作者、地址/国家、地址/机构)进行定量分析获得。将MeSH词中反映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主题词标引选出,用于该领域研究设计特点分析。
逐一解读词频≥10的主题词(共计820个,总计词频占所有主题词词频的82.8%),并将其分类至环境因素、出生缺陷健康终点、生物机制3类中。采用主题词频次标化法和单因素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热点主题识别和趋势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将1962~2016年,55年间MeSH主题词进行词频标化(1961年前论文数仅为28篇,由于数量分散不纳入主题趋势研究)。标化方法为各主题词年度词频数(年度所有论文中以该主题词标注的总论文数)除以对应年度总论文数。标化词频(normalized frequency,NF)可有效反映该主题词在该时间段的相对重要性,从而排除由于论文基数量的增加导致的频数本身的增加。以主题词55年平均NF为反映其在该领域的重要(关注)程度的指标,用于热点主题的识别。量化计算采用Excel(Microsoft Co.,WA)软件。
研究主题趋势的分析方法榻1962~2016年划分为11个时间段(5年为1个时间段,共55年),用MeSH主题词5年平均NF与对应时间点做线性回归,通过计算回归系数(b)及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F检验)的P值,以反映主题词研究热度的变化趋势;设定b > 0且P < 0.05的为显著升高趋势,b < 0且P < 0.05为显著降低趋势。回归分析采用SAS 9.1.3(SAS Institute Inc.,NC)软件。根据主题词的5年平均NF和既往55年间变化趋势,分别识别分析环境因素、出生缺陷健康终点和相关生物机制3类中的热点主题和变化趋势。
2 结果
2.1 总体研究特点
环境因素与出生缺陷关系领域相关研究论文共4687篇,发表时间分布如图1所示(图中时间段为1962~2016年,此外1946~1961年28篇),随时间整体呈上升趋势,研究活跃度逐渐升高,相关研究多集中于近20年(自1997年至今共有3085篇相关研究),占该领域研究总量的65.8%。
研究方法设计方面,72.2%的是人群研究(以human标注的文章共3384篇);其中有9.9%的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以case-control studies标注的文章共336篇),6.1%的研究为队列研究(以cohort study标注的文章共208篇),2.5%的研究为横断面研究(以cross-sectional studies标注的文章共86篇),回顾性研究(以retrospective studies标注)多于前瞻性研究(以prospective studies标注)设计(209比149篇)。该领域研究论文主要刊载在《环境健康展望杂志》(《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126篇,占比2.7%;《出生缺陷研究杂志》(临床和分子畸形)(《Birth Defects Res A Clin Mol Teratol》)96篇,占比2.0%;《生殖毒理学杂志》(《Reprod Toxicol》)95篇,占比2.0%;《畸形学杂志》(《Teratology》)73篇,占比1.6%。来自美国、英国、日本的学者分别1119、242、188篇,占总数的23.9%、5.2%、4.0%,中国研究者参与研究论文共144篇,占总研究论文3.1%,排名第4位,我国在该研究领域较薄弱(图2)。美国学者在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中托马斯杰斐逊大学Dr. Brent,RL;加利福尼亚大学Dr. Shaw,Gary M;爱荷华大学的Dr. Romitti,Paul A;北卡罗来纳大学Dr. Langlois,Peter H;斯坦福大学Dr. Carmichael,Suzan L等是该领域主要研究者,发表研究论文分别为27、27、20、20、19篇。
2.2 热点主题与趋势分析
环境因素与出生缺陷关系领域研究中主要关注的环境因素、出生缺陷健康终点和生物机制3方面的主题及其研究趋势,见表1~3。
2.2.1 与出生缺陷相关的主要环境因素 与出生缺陷相关的主要环境因素包括水污染、空气污染、物理因素、内分泌干扰物、化学药物、重金属、生物因素和其他有机物8类(按照主题词词频排序)。
水化学物污染(NF=5.62%)和以三卤甲烷(NF=0.18%)为代表的卤化消毒副产物是该领域最为关注的水污染物,且呈显著升高趋势(b > 0,P < 0.05)。空气污染方面,烟草(NF=3.38%)及尼古丁(NF=0.35%)、可铁宁(NF=0.27%)等烟草主要污染物相关研究是主要的研究主题,相关研究呈升高趋势(b > 0,P < 0.05)。普通空气污染物(NF=2.89%),主要包括灰尘(NF=0.69%)、二氧化硫(NF=0.59%),其他如颗粒物(NF=0.53%)、臭氧(NF=0.46%)、二氧化氮(NF=0.37%)与出生缺陷关系研究也呈升高趋势(b > 0,P < 0.05)。以噪音和电离辐射为代表的物理因素对出生缺陷的影响的相关研究呈逐渐下降趋势,但其中噪声(NF=2.88%)、X射线(NF=1.91%)、γ射线(NF=1.66%)、紫外线(NF=1.01%)等因素与出生缺陷相关性研究仍有较高的关注度,其中,放射性成像和放射性治疗是主要的辐射暴露途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出生缺陷的相关研究逐渐升高趋势,以多氯联苯、二英、有机农药类(杀虫剂、除草剂、DDT)、类固醇类(己烯雌酚、非甾体类雌激素、雌二醇、己烯雌二醇等)、酚类、金属化合物类(三丁基锡、有机锡类)、酸酯类(酞酸丁二酯)、氟碳化合物等为代表的环境雌激素样物质对生殖发育关系影响研究总体呈显著升高趋势(b > 0,P < 0.05)。化学药物暴露导致的出生缺陷相关研究是该领域重要的研究主题,其中最为关注的是抗肿瘤药和抗生素类药物(NF=1.55%、0.78%)。反应停导致的出生缺陷相关研究呈下降趋势(b < 0,P=0.05),而丙戊酸类药物和非甾体类抗炎药导致的出生缺陷相关性研究呈显著升高趋势,当引起关注(b > 0,P < 0.05)。以铅(NF=1.40%)、汞(NF=1.02%)、镉(NF=0.76%)、砷(NF=0.58%)为代表的重金属类与出生缺陷关系研究也保持一定程度的关注度,其中,汞与出生缺陷关系研究呈下降趋势(b < 0,P < 0.05)。生物因素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多,其中过敏原、弓形虫相关研究呈显著升高趋势(b > 0,P < 0.05)。第8类为其他有机物质,主要包括乙醇和甲苯等有机溶剂类,其中饮酒、乙醇对出生缺陷影响相关研究呈逐渐升高趋势(b > 0,P < 0.05)。见表1。
2.2.2 主要出生缺陷健康终点 环境因素相关的出生缺陷主要包括先天畸形、不良妊娠结局、肿瘤、内分泌功能紊乱、先天性基因病、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婴幼儿发育障碍、寄生虫疾病等10类主要健康终点。
先天畸形是环境因素导致的最为重要的出生缺陷类型,其中,先天性心脏缺陷(NF=2.67%)、腭裂(NF=2.46%)、多发性畸形(NF=1.93%)、神经管畸形(NF=1.69%)、唇裂(NF=1.36%)、小头畸形(NF=1.26%)等是较为重要的畸形类型,相关研究总体呈显著升高趋势(b > 0,P < 0.05)。环境因素与脊柱侧凸相关性研究呈逐渐下降趋势(NF=1.06%,b < 0,P < 0.05)。在不良妊娠结局方面,死胎、胎儿生长迟缓、自发性流产、低体重儿、早产儿与环境因素相关性研究最为关注,NF值分别为4.32%、3.36%、2.47%、1.66%和1.17%,且总体呈显著升高趋势(b > 0,P < 0.05)。此外,虽然极婴儿猝死、低体重儿和死产相关研究较少,但呈显著升高趋势(b > 0,P < 0.05),未来应重点关注。肿瘤是环境因素暴露相关的出生缺陷中重要疾病类型(NF=5.08%),其中,肾母细胞瘤、肾癌和白血病相关主题研究较多(NF=2.70%、1.65%、1.41%),但总体呈下降趋势(b < 0,P < 0.05)。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是环境因素相关出生缺陷研究的重要话题,其中性发育混乱受关注程度最高,环境因素与隐睾症、性腺发育不全、生殖系统畸形等相关研究呈显著升高趋势(b > 0,P < 0.05)。环境因素暴露相关先天性基因病研究持续呈较高关注度,其中先天性代谢异常、着色性干皮症是该领域较为重要的研究话题(NF=0.89%、0.69%)。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方面,唐氏综合征相关研究持续具有较高关注度(NF=2.03%),胎儿酒精综合征和新生儿戒断综合征相关研究呈升高趋势(b > 0,P < 0.05),智力障碍和脑部疾病相关研究呈下降趋势(b < 0,P < 0.05)。呼吸系统疾病方面,哮喘、支气管发育不良、过敏性鼻炎等相关主题研究呈升高趋势(b > 0,P < 0.05),其中,哮喘的关注度最高(NF=2.17%)。妊娠期暴露滞后效应的研究具有持续较高的关注度,且呈升高趋势(NF=6.75%,b > 0,P < 0.05),其中生长障碍和发育障碍是重要的研究主题(NF=0.57%、0.47%),发育障碍相关研究呈显著升高趋势(b > 0,P < 0.05)。寄生虫病方面,先天性弓形虫病是研究较多的领域(NF=0.51%)。环境因素相关其他出生缺陷类疾病还包括放射性损伤(NF=19.26%)、放射致畸(NF=13.01%)等重点主题。见表2。
2.2.3 环境因素与出生缺陷关系生物机制 环境因素所致出生缺陷相关生物机制主要包括4方面:第1是遗传物质损伤与基因表达异常,研究最多的是染色体畸变和染色体异常,NF较高分别为7.95%、6.12%,其他主题词如基因突变、DNA损伤、DNA甲基化相关表观遗传学改变、基因表达调节等相关机制研究总体呈显著升高趋势(b > 0,P < 0.05)。第2类生物学机制是母婴交换,NF较高为4.14%。第3类机制是内分泌系统,其中下丘脑-垂体系统呈显著升高趋势(NF=0.15%,b > 0,P < 0.05)。凋亡、细胞死亡、炎症、氧化应激等普遍存在但非特异性生物机制为第4类,相关研究总体呈显著升高趋势(b > 0,P < 0.05)。见表3。
3 讨论
文献计量学是信息科学、情报学研究领域较为成熟的研究方法,采用定量和统计学方法分析特定领域既往研究论文的题录信息和内容信息(主题词、摘要、全文等),为宏观把握一个领域的热点和趋势提供重要的量化依据[10]。与传统系统综述的区别在于,传统系统综述主要依赖专家智慧、基于大量文献学习后的定性判断和总结,具有宏观定性的特点;文献计量学主要依赖量化计量结果、辅以专家定性判断对某一宏观领域研究热点和趋势进行判断,具有宏观定量的特点[11-13]。另一方面,与同属于计量分析的Meta分析的区别在于,Meta分析仅用于单一因果指标定量分析,而文献计量用于宏观领域的定量分析[14]。文献计量学分析主要为研究者提供基于定量分析的特定领域的宏观特点、热点主题及其主要发展趋势,并且已广泛用于多领域的分析,如生态学领域[15]、精神病学研究[16]、诊断学[17]、抗生素研究[18]、城市健康[14]等诸多领域。文献计量学主题分析基于如下理论,即某研究领域出现新的研究点或该研究点逐渐被成为研究热点或者被更多的人关注和研究,其对应的MeSH主题词的频数/占比就会相应升高,反之则对应的MeSH主题词的频数/占比就会相应降低。因此,采用主题词词频或词频占比分析和趋势分析的方法可研究某宏观领域中热点主题及其变化趋势。
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综合既往国际相关论文进行量化分析,较为全面、定量分析了环境因素与出生缺陷关系研究论文的录信息和主题词,并采用词频标化法和单因素回归的方法进行了热点主题词的识别和趋势性检验。
综合本研究结果,1946~2016年的71年中,环境因素与出生缺陷关系研究呈逐渐升高趋势,65.8%的研究集中于近20年,未来将成为热点研究领域,其中72.2%的研究为人群研究证据。本研究首次基于定量的分析,总结归纳了环境因素与出生缺陷关系领域的热点研究主题,主要包括水污染、空气污染、物理因素、内分泌干扰物、化学药物、重金属、生物因素等8类环境因素;先天畸形、不良妊娠结局、肿瘤、内分泌系统紊乱、先天性基因病等10类出生缺陷健康终点;以及包括遗传物质损伤与基因表达、母婴交换在内的4方面的相关生物机制。既往的相关研究都有不同的角度对本研究的结论予以佐证[6,19-20]。
本研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在于基于主题词的热点解读可能存才的片面性和不精确的问题,未来相关研究应聚焦主题词间关联度的研究以及基于高度关联主题词簇的热点识别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1] Congenital,Hereditary,and Neonatal Diseases and Abnormalities. U.S.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Medical Subject Headings [EB/OL]. [2015/06/05]. https://meshb.nlm.nih.gov/#/record/ui?ui=D00935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2012)[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2:1-7.
[3] 金莉萍,杨丽君,徐岩英,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对中国出生缺陷相关研究发展的作用[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4,49(4):306-308.
[4] 吴金华,陈坤.出生缺陷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疾病监测,2009,24(1):72-75.
[5] 郭孝涵.环境因素与出生缺陷[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3,40(6):537-540.
[6] 王真娜,姜志荣.环境因素与出生缺陷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优生优育,2009,15(1):8-11.
[7] Brender JD,Weyer PJ. Agricultural Compounds in Water and Birth Defects [J]. Curr Environ Health Rep,2016,3(2):144-152.
[8] 蒲滨.化学因素对出生缺陷影响关系的研究进展[J].医学信息,2014,27(7):664-665.
[9] 李颖,杨柳,杨文方.出生缺陷的相关因素[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0,18(12):755-757.
[10] 邱均平.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科学学研究,2003,21(2):143-148.
[11] 贾晓峰,郭新彪.大气污染与生殖发育关系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4,48(6):521-526.
[12] Jia X,Guo X,Li H,et al. Characteristics and popular topics of latest researches into the effects of air particulate matter on cardiovascular system by bibliometric analysis [J]. Inhal Toxicol,2013,25(4):211-218.
[13] Wang F,Jia X,Wang X,et al. Particulate matter and atherosclerosis: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s published in 1973-2014 [J]. BMC Public Health,2016, 16(1):348.
[14] Jia X,Dai T,and Guo X. Comprehensive exploration of urban health by bibliometric analysis:35 years and 11,299 articles [J]. Scientometrics,2014,99(3):881-894.
[15] Neff MW,Corley EA. 35 years and 160,000 articles:A bibliometric exploration of the evolution of ecology [J]. Scientometrics,2009,80(3):657-682.
[16] Baldwin C,Hughes J,Hope T,et al. Ethics and dementia:mapping the literature by bibliometric analysis [J]. Int J Geriatr Psychiatry,2003,18(1):41-54.
[17] Ho DN,Choi KY,Lee SJ.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Theranostics:Two Years in the Making [J]. Theranostics,2013, 3(7):527-531.
[18] Sweileh WM,Shraim NY,Al-Jabi SW,et al.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global scientific research on carbapenem resistance(1986-2015)[J]. Ann Clin Microbiol Antimicrob,2016,15(1):56.
[19] 杜克久,徐园.环境雌激素研究进展[J].科学通报,2000,45(21):2241-2251.
[20] 李剑,徐飞,李少旦,等.环境雌激素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8):1355-1359.
环境与健康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生态设计原则,居住区室外环境,生态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住宅环境质量优劣与人的身心健康有极大的关系,不合理的居住环境设计已经给人类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直接威胁人类的身心健康。现在国内对于居住区生态设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室内环境和建筑本身,而对于室外环境的研究涉及较少,以及在生态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如何通过设计进行室外环境改善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1.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
本文的研究建立在生态设计原则的相关内容和居住区设计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大量参阅国内外关于生态设计理念和居住区环境设计的研究成果,发现了有研究者已经对这些理念的结合进行了不同深度的探究。
国内关于居住区室外环境生态设计的理论研究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兴起,从90年代末开始逐渐升温,这些理论虽然对居住区室外生态设计界定有所不同,但都从不同方面对城市住区的生态规划设计趋势、方向、原则等内容进行了探讨。于2002年出台了《上海市新建住宅小区环境导则》《上海市生态型住宅小区技术实施细则》等一系列住区环境建设标准。这些原则或评价标准的制定,显示出我国城市住区建设的环境意识向正在向更高层次迈进,也使我国城市住区环境的生态建设开始有章可循。对城市住区外环境进行专门设计的方法研究始于经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从实际出发制定了改善居住环境的方针政策认为居住与环境的设计必须达到4项要求:安全、卫生、方便和舒适,①这些政策的制定为居住环境设计奠定了早期的理论基础。前苏联自50年代起开始研究居住与环境问题,,并设立住宅生态学来专门研究居住环境设计问题,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保证居民健康,满足居住区的功能要求,创造一个安全、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②70年代后期以来,居住环境设计的重要性日益被人们所认识,人们也为居住区创造物质条件的基础上,同时重视居住区的社会功能和在精神、心理上的作用。
2.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中存在问题及设计原则
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中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设计缺少人文关怀;缺乏环境个性和特色;③盲目追求大型化、豪华化,为了追求气派和宣传效果,不少居住区内硬质铺地、广场泛滥,整体宏伟有余而亲切不足,难以保证居住区开放空间应当带来的生态效益和疏解精神压力的作用。
首先,地域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原则。在设计时应该适宜这种特定的场所,应该挖掘其中反映了当地人精神需求与向往的深刻内涵,同时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要考虑所在城市的历史文脉。其次,人性化的原则。居住区室外环境是为居民服务的,所以在设计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无论从室外环境的整体规划,各种服务设施的配置、绿化小品等细部设计直到建设实施,都要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需求。最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中要尽量加强自然环境要素的运用,恢复和创造城市中的生态环境的完美结合,改变现代城市中琳琅满目的沥青、混凝土、玻璃、钢材等工业化的面貌,让人尽量融入自然,与自然共生共存。
3.国内外实践案例分析
3.1 南京咏梅山庄绿色生态小区
咏梅山庄建于2001年,是建设部认可的绿色生态住区,该住区以维护生态平衡、坚持可持续发展为规划设计原则,采用最新的生态环境技术,建立太阳能利用、管道直饮水、雨水回收和中水利用、生态绿化、绿色建材、土建装修一体化等六大系统,营建住区良好生态环境。另外小区运用现代景观设计理念,从各层面上由里而表的构筑社区景观环境,按照景观均好性强,使用度高,生态化优良,文脉承传与发展的延续性适度,居住业主的归属感强,并满足建设与后期维护成本的经济型等设计原则,并引入区外环境,对于区外极其优越的自然环境,设计有通往仙鹤山的视觉走廊,并令大多单元向山体展开,形成现代都市山景住宅。④
3.2 英国伦敦拜得(Bed)零耗能小区
曾获得2000年英国皇家建筑协会“可持续建设最佳范例”奖,并被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选择作为2000年伦敦“可居的城市”展览中心可持续开发的范例的拜得零耗能小区,位于英国伦敦西南的萨顿市,由Peabody Trust公司承建,拜得零耗能小区采用一种零耗能开发(zero Energy Development)系统,即小区任何方面的设计都以最大限度保护自然资源和最小限度地影响环境为目的,其环境保护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⑤(1)利用棕地(BrowfieldS):所谓棕地,就是城市地区中已经进行过开发,现在处于闲置状态的土地,在英国,有大约20%的城市土地属于这种类型。(2)绿色交通:以减少小汽车交通为目标,社区内提供一定的就业场所和服务设施以减少居民出行需求;提供良好的公共交通联系,包括两个铁路站点、两个公共汽车和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提供替代小汽车的选择,如小汽车共享。
4.国外城市住区外环境生态设计对我国的启示
对以上国外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总结,为我国目前开始进行的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提供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方法:从宏观到微观,多角度、多层面、系统化的研究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多种方式促进城市住区外环境生态建设;大力开展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的示范工作;提高市民环境意识,加强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的公众参与。
参考文献:
[1] 郭峥.从“健康住宅”看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6
[2] 胡安明.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5
[3] 张秀.后中小尺度下城市住区外环境生态设计探究[J].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5
[4] 刘家贤.新形势下苏州居住建筑生态设计分析[M].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0.3
[5] 何昕家 张子超.初论台湾地区生态设计迷思[M].新建筑,2011.2
[6] 余世金 朱坦何.有关生态住区几个问题的探讨[J].工业建筑,2005
[7] 姚时章 王江萍.城市居住外环境设计[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8] 邓晓红 李晓峰.生态发展:中国传统聚落未来[J].新建筑,1999(3)
[9] 何静.关于生态型社区发展状况与趋势的研究[J].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1)
注解:
① 姚时章 王江萍.城市居住外环境设计[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② 邓晓红 李晓峰.生态发展:中国传统聚落未来[J].新建筑,1999(3)
③ 胡安明.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5
④ 张秀.后中小尺度下城市住区外环境生态设计探究[J].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5
环境与健康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铅;血液化学分析;期刊论文;儿童保健服务
【中图分类号】 R 598.11 R 1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8-1010-02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中重金属负荷加大,血铅升高对儿童健康的影响和维护生态环境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家长、社会和学者的关注。文献计量学是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定量地分析一切知识载体的交叉科学,是集数学、统计学、文献学为一体,注重量化的综合性知识体系。该文拟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2000-2008年间我国公开发表的有关儿童血铅研究论文进行分析,以了解我国儿童血铅研究的发展现状、研究范围、研究热点与重点,研究队伍状况,从而为我国儿童高血铅的预防与控制、儿童血铅升高的机理研究工作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为进一步开展儿童血铅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 检索数据源及方法
1.1 检索数据源 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检索数据源,检索有关儿童血铅研究论文,共474篇。
1.2 检索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以“儿童血铅”为关键词,出版年限定在2000-2008年,对此期间公开发表的儿童血铅主题研究论文,从论文的年代分布、作者状况、主题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论文的时间分布 检索出9 a间公开474篇。从表1可以看出,研究论文的时间分布具有以下特点:(1)年度分布不均衡。2007年发文最多(90篇),是2002年的4.5倍。(2)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前4 a(2000-2003年)处于平稳发展阶段,年均发文量为29篇;后5 a(2004-2008年)发文量迅速增长,年均发文量达71篇,是前5 a年均发文的2.5倍。
表1 2000-2008年发表儿童血铅研究构成
年份论文篇数构成比/%
2000316.5
2001347.2
2002214.4
2003316.5
20045912.4
20056112.9
20068918.8
20079019.0
20085812.2
合计474100.0
2.2 论文期刊源分布 474篇论文分布在146种公开出版的医学专业刊物上,载文量在10篇以上的期刊共有9种,见表2。这9种刊物共发表儿童血铅研究论文200篇,占发表总量的38.0%。
表2 儿童血铅论文474篇的期刊源分布
刊名论文篇数构成比/%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377.8
中国妇幼保健367.6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34.8
职业与健康204.2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173.6
中国公共卫生163.4
实用预防医学112.3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02.1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102.1
其他136种杂志29462.0
合计474100.0
2.3 论文作者所在的系统分布 按474篇论文的第一作者所在单位分为五大系统进行统计。从表3可以看出, 儿童血铅研究的主要专业队伍集中在各级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教学科研机构、妇幼保健所这4类机构,共发文387篇,占论文总量的81.64%。其中出自各级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243篇,占51.26%;其次为教学科研机构、妇幼保健所、企业医疗卫生系统等,共发文193篇,占40.71%。
表3 474篇儿童血铅论文第一作者所在单位分布
单位论文篇数构成比/%
各级医院15632.9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718.4
教学科研机构7616.0
妇幼保健所6814.4
企业医疗卫生4910.3
其他388.0
2.4 论文主题内容分析 对论文主题内容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我国儿童血铅研究的重点和范围。论文篇名是对文章论述的主题内容和范围的高度概括。在分析篇名的基础上,结合论文摘要和关键词对论文主题内容作了进一步分析。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儿童铅中毒研究最受关注。9 a间发表相关论文105篇,占发文总量的22.2%。
表4 儿童血铅研究论文474篇主题内容分析
主题内容论文篇数构成比/%
铅中毒研究10522.2
智力影响6213.1
学龄前儿童血铅4810.1
检测结果分析459.5
环境铅污染439.1
生长发育影响367.6
治疗护理306.3
孕妇血铅对胎儿影响255.3
流行病学调查224.6
基础研究214.4
预防控制194.0
铅与其他微量元素关系102.1
质量控制51.1
检测方法研究30.6
3 讨论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2000-2008年的9 a间,我国儿童血铅研究表现为以下特点:首先,儿童血铅对健康影响的研究获得稳步发展,发文数量逐步增长,呈现出迅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后5 a(2004-2008年)发文量是前5 a年均发文的2.5倍,表明我国学者对儿童血铅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其次,《中国儿童保健杂志》等9种医学专业刊物构成了发表我国儿童血铅研究论文的重要阵地。第三,形成了以各级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教学科研机构研究人员为主的研究队伍,他们是从事儿童血铅研究的主要力量。第四, 儿童血铅研究的主题内容比较广泛,论文主题涉及诸多方面。这一方面表明我国研究人员具有比较敏感的学术视野,铅中毒机理、基因多态性、血铅升高对儿童智力、神经、生长发育等的影响越来越引起医疗卫生界学者专家的广泛关注。另一方面反映出随着我国工业化建设步伐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大中小型矿山的迅速兴起,血铅升高对儿童健康的影响不断加大。
进一步分析内容显示,有关儿童铅暴露途径,WHO估计儿童铅暴露45%来源于室内外尘土,47%来源于食物,6%来源于饮水,1%来源于空气[1]。北京市研究发现,儿童每日摄入的铅90%~98.5%由胃肠道吸收,1.5%~10.0% 经呼吸道吸收[2]。儿童血铅主要受室内外环境、母亲和食品等多方面的影响,消化道是儿童吸收铅的主要途径。成人消化道铅的吸收率为5%~10%,而儿童则高达42%~53%。由于发育迅速,儿童对能量需求较大,单位体重摄入食物较成人明显为多,且儿童胃排空较成人快,在胃排空状态下,铅的吸收率会大幅度增加。另外,儿童由于呼吸系统发育尚不健全,故当吸入较大颗粒,由纤毛运动将颗粒推送到咽喉部时,不能像成人一样咯出而多吞入消化道。而铅较多积聚在离地面1m左右的大气中,距地面75~100cm处正好是儿童的呼吸带。研究发现,离地面越近,大气中铅浓度越高,如果儿童和成人处于同一程度的铅污染环境时,儿童所吸入空气铅的浓度远远高于成人。
另外,研究母婴的血铅关系论文也占一定比例。福州市195例新生儿和产妇血铅均值分别为70μg/L和72μg/L,二者呈正相关(r=0.810), 20.5%的新生儿和23.1%的产妇血铅≥100μg/L;产妇家庭住址(离街面、交通干线、工厂之间的距离)、新旧住房、家庭经济收人、产妇职业、产妇血铅水平、文化水平、染发(是否经常)和吸烟等8种高危因素对新生儿血铅水平有影响,其中产妇血铅水平及抽烟对新生儿血铅水平的影响最大[3]。婴儿血铅与母亲的血铅和乳铅密切相关,表明母体的铅可以通过乳汁影响到婴儿血铅水平[4]。铅毒性作用的机理方面的研究显示,6-氨基乙酸丙酸脱水酶(ALAD)基因多态性,儿童表现为杂合子和22型纯合子者对铅中毒的易感性增强,同样铅暴露水平携带ALAD22等位基因的纯合子个体的血铅要比ALAD21高100μg/L,因此,ALAD22是人类铅毒性遗传易感性的标志,该基因携带者是铅毒性的易感人群[5]。另外,携有等位基因B(VDRB)的个体(即VDRBB型和VDRBb型)在受到铅暴露时更容易发生高血铅和铅中毒,是铅毒性的易感和高危人群。相关研究发现VDRB确实可能是人类铅毒性遗传易感性的又一标志,该基因携带者可能是铅毒性的易感人群。
4 参考文献
[1] IPCS. Environmental health criteria 85, inorganic lead. Geneva:WHO,1993:49-50.
[2] 黄亚军,屈明.铅对健康的影响.现代预防医学,2004,31(l):95-97.
[3] 徐两蒲,刘晖,林枫,等.新生儿血铅水平和产妇因素的相关性探讨.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4,10(4):65-66.
[4] 陈桂霞,曾国章,李健.婴儿血铅与母亲血铅和乳铅等因素的相关性研究.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6,40(3): 191-198.
[5] 赵江霞,刘继文,陈燕.儿童铅中毒与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6,29(5):464-466.
(收稿日期:2010-01-20;修回日期:2010-03-05)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141-2312.html环境与健康论文范文10篇
相关文章:
珍惜粮食从我做起手抄报资料08-31
优秀员工获奖感言简短07-27
学期末数学教学工作总结(十九篇)09-02
消防服务承诺书10-22
酒店股东合作简单协议书10-11
服装网店策划书09-27
经典保证书07-20
坚守教育初心个人心得感悟11-13
同学聚会邀请老师的邀请函11-09
中学生军训心得体会08-20
7月20日人类月球日活动通知07-20
我家的圣诞节优秀作文400字10-30
《三体》读书笔记08-31
蚂蚁搬家作文300字以上08-01
走进信息世界作文07-23
黑龙江2024年高级经济师考试合格证明发放时间:2024年9月5日开始09-11
大连医科大学摄影专业是干什么的08-21
五年级数学公顷的练习题12-17
《舅爷》的阅读答案08-08
举步维艰同义词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