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进社区总结范文第1篇
一、服务社区 让代表发好声音
1、推动民生改善。塘桥联络室建立了以民生为主的调研机制,并建立督促调研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和工作流程。根据代表的职业特点,设置与民生相关各领域问题,为社区推进民生问题改善提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依据。每年街道近3000万的实事项目经费预算、民生项目和实事工程都让人大代表与社区代表一道参与酝酿、审定、决策。推动“停车难、买菜难、就业难、就医难、物业难、养老难”等社区民生问题有效推进。目前,代表总共开展各类调研20余次,形成调研报告20份,形成议案、书面意见3份,其中1011社区巴士、限时菜场、潮汐式停车等6项调研成果已被社区采纳并实施。
2、服务社区共治。塘桥人大联络室承担起了推进社区管理创新的职能,建立了人大联络室和社区共治办公室合署办公的工作机制。一是建立人大代表社区共治专题研讨机制,代表先后参与多项课题调研;二是推进代表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决策,以文件形式规定人大代表成为社区公共事务议事机构——塘桥社区委员会的委员,让代表分别参加社委会中的民意征询、协商议事和监督评议三大专委会工作。三是组织代表参与社区实事项目调研和监督,组织代表参与听证会、协调会等。代表把一些涉及到新区层面的社委会形成的决议通过代表议案的形式提交到新区人大,为社委会工作推进提供法定渠道。
二、服务选民 让代表更好履职
1、畅通民意渠道。一是创新“三位一体”接待机制。进一步拓展经常性联系群众机制化平台,建立代表与居民结对助学、助困机制,建立代表集体与街道党政领导定期交流机制,建立代表走访社区单位的长效机制等。二是信息化民意渠道。在塘桥热线上设立人大代表服务之窗,方便群众第一时间找到代表、联系代表。建立塘桥人大微博,及时联动代表,及时有关信息。三是建立“选民约见”机制。出台《塘桥社区(街道)人大代表联络室工作机制建设的指导意见》,采取预约登记制,选民约见所要见的人大代表。目前已经有3名人大代表接受三批次选民约见,选民就小区孩子就近入学、小区设置公交站点、小区附近工地扰民等问题分别与张瑞芳代表、万添杰代表、施引华代表进行约见,代表就选民关心问题向有关部门反映并持续跟踪问题解决。
2、开展“代表进社区”活动。塘桥着力打造人大代表社区行主题活动,代表为社区居民提供公益讲座、民生咨询、便民服务等;建立人大代表进社区项目化管理机制,落实每个代表为社区和居民解决一到两个突出问题;开展“代表军营一日”活动,开展人大代表拥军活动。
三、服务代表 让代表提升能力
1、提升代表履职能力。不断完善人大代表之家功能,建立人大代表每二月学习交流会制度。进一步规范代表报告履职机制,确保每位代表在届内完成至少一次履职报告,并鼓励基层代表每年履职一次,目前已经完成4人次履职报告会。组织代表积极参与民生基金、党员爱心基金、爱心义卖、慈善一日捐等公益事业。
2、为代表参与社区党政决策提供机制化渠道。出台《二代表一委员参加社区党政会议制度》,明确规定人大代表参与社区党工委会议和主任办公会议,让代表参与社区重要工作的决策和研究,代表在社区公共服务、民生实事工程、社区管理等社区重要工作中发挥了很好的智囊团的作用,确保基层政府的科学和民主决策。
人大代表进社区总结范文第2篇
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代表素质
人大代表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人大依法履行职责的状况,关系街道开展人大工作的水平。为此,我们把学习和培训作为提高代表素质、发挥代表作用、提高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不断提高学习培训的实效。我们除了参加区人大组织的集中学习培训外,联系组还经常以座谈会、茶话会、专题讨论等形式组织代表学习。我们先后组织代表认真学习了党的十六大以及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结合街道工作实际,与代表们一起制定了街道2005年-2010年发展规划。同时,我们还通过收看教学片的形式学习了《宪法》、《选举法》、《组织法》、《代表法》等“四法”。通过学习,使代表们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了深层次的理解,提高了代表的法律意识,增强了代表的参政议政能力,明确了代表的义务和责任,增强了代表们执行代表职务的能力。
完善制度,规范代表参政议政行为
规范工作程序,完善工作制度,是做好街道人大工作的关键。我们从规范代表组和代表的工作抓起,制定了街道代表联系组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学习制度、活动制度、参加会议(活动)制度;有计划地组织了代表填写履行职责记事手册;定期了解代表履行职责情况。
为了使人大代表更好地发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主体作用,街道党工委在办公用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腾出一间办公室作为人大代表活动室,为人大代表提供学习、活动、交流的场所。代表工作做到三公开(制度公开、名单公开和述职评议公开),进一步规范了代表的工作行为。我们在代表活动室设置了代表读书角,把各种党报党刊、各级人大工作的报刊杂志和各项法规学习资料作为代表学习、工作的参考,丰富代表的学习内容,营造了浓厚的人大工作氛围。我们还制作了人大各项制度宣传板和人大代表联系社区工作公示板,让代表们一进入活动室便将职能尽收眼底。联系组组织代表在代表活动室开展总结评选活动,动员部署代表述职工作,回顾、总结、交流代表工作经验。我们把代表活动室作为代表活动的阵地和“代表之家”,使代表们有与选民联系的固定场所,以便更好地为辖区选民服务。
履行职责,积极为社会做贡献
我街代表组共有代表26人。近年来,无论是联系组集体还是代表个人,都能立足社会、立足本职岗位,努力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我们以“学、做、创”为载体,在代表中继续开展为“招商引资做贡献”、“爱老助老工程”、“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和“帮贫扶困、捐资助学”等活动。
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代表组经常组织代表深入到选区、深入到选民中间调查走访,了解社情民意,倾听群众的呼声,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并形成建议或调研材料,上报区人大常委会和政府相关部门。我组代表参政议政的积极性都很高,撰写议案、建议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今年,我组的吕长春、吴庆江、齐明学、冯国生、许光、吴桂华等代表都上交了高质量的建议,所提建议均被区有关部门采纳。
组织活动,促代表发挥作用。人大代表是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开展代表活动是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重要途径。为了密切党群关系,我们组织代表开展了10项活动,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一是走访慰问活动。利用“春节”、“五・一”、“十・一”期间走访100户贫困居民,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用品,折合人民币1万元,为他们解决生活困难。二是就业培训活动。利用市民创业学校,免费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微机操作、创业技能、手工纺织技能等再就业技能培训,并积极与用人单位沟通,为下岗职工举办了再就业洽谈会,提供就业岗位300个。三是送知识活动。免费开放社区电脑室,为社区居民提供网上查寻信息服务,在雷锋社区设立免费报亭,为社区居民送政策、送知识、送信息。四是美化街区活动。在泰来街铺装了一条标准化巷道,在景阳社区安装了一套健身路径。五是爱老助老活动。我们在景阳社区创建敬老社区,并资助社区老年艺术爱好者,组建了春城街道红星歌舞团,在全区和街道演出100余场,使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六是关注居民健康活动。我们为辖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免费体检两次,为育龄妇女提供免费生殖健康检查两次,受惠700余人。七是爱心捐助活动。街道成立了“爱心援助基金会”,由辖区人大代表捐款26500元,解决了5名贫困家庭子女的就学问题,还为辖区20名贫困学生购买书包、笔记本及其它一些学习用品;八是扶贫帮困活动。发挥社区扶贫超市的作用,向辖区内贫困家庭、残疾户、孤老户等弱势群体提供无偿或低偿商品服务。九是帮扶活动。红旗村党支部书记、人大代表齐明学在区委开展的“帮、扶、办”工作中,三次率班子成员到合心乡三间村开展帮扶活动,并送去5万元人民币作为三间村的修路专用款。十是招商引资活动。李守华代表在我街辖区普阳街99号投资1.3亿元进行房地产开发;张琛代表今年动工开发西水平沟项目,实现招商引资13亿元,他们为加快街道经济的发展,为招商引资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精心组织“三查(察)”,解决实际问题。我们紧紧围绕党工委的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组织代表开展视察、调查活动。2004年11月,全省首家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在我街落成,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我们在2005年第一季度组织代表到该中心进行了视察。视察后代表们提出社区服务中心应该实现上互联网的建议。经街道党工委研究,决定将社区服务中心和各社区服务站上互联网,真正做到办公自动化、信息化,以便更好地为百姓服务。现在社区服务中心和景阳社区已经实现了网上互联。在今年全市的创城活动中,我们组织代表到各社区进行视察,对社区的创城工作给予指导,代表们就如何治理非法野广告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他们还亲自深入到居民楼清理楼道非法野广告和小区内的垃圾、杂草。在每次的视察中,党工委班子都要向代表介绍街道、社区建设、辖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工作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创新载体,开展代表进社区活动
人大代表进社区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区管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中图分类号]D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3)08-0077-04
我国正在推进“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这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组织、人员积极参与、互相配合。长期以来,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在国家、省、市各级民主机构中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参政议政运作机制。本文在一项实际调查的材料基础上探讨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在城市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工程中的作用。
一、基本情况
由于受到走访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本次调研仅对沈阳市和平区太原街道八一社区、沈河区大南街道多福社区、沈北新区虎石台街道古城新都社区进行走访,并与部分社区工作人员、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进行座谈。问卷调研面向沈阳市,向和平区、沈河区、大东区和沈北新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发放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80份,就社区社会管理创新情况、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与社区管理的意愿做了调查。同时,在沈阳市随机抽取了六个社区,面向社区工作人员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50份,面向社区居民发放问卷290份,回收有效问卷281份,就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与社区建设情况做了调查。填写问卷的社区工作人员多数都是在该社区工作一年以上,居民半数在本社区居住了五年以上,调查结果可信度较高。
调研结果表明,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社区管理的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通过建言献策,促进社区管理创新。近年来,沈阳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审议报告、选举官员的同时,正在把从民间收集的意见建议带到会上,形成会议提案,对政府工作决策产生巨大影响。代表、委员已从参加会议为完成“学习任务”,转变为积极发表意见、传达民间呼声,参政议政。尤其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工作重心逐渐下移,更多地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社区成为代表、委员参政议政的平台。二是通过设立接待日,为百姓排忧解难;通过建家设站进户,建立代表和委员服务社区的长效机制。沈阳市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建家设站进户”运作模式,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主动地收集问题、跟踪监督解决问题,作为一支重要力量参与到社区管理创新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来,并形成了一套完整高效的社会管理运行机制。挖掘代表和委员资源,开展社区特色建设。2012年6月,沈阳市出台了《关于沈阳市区、县(市)级调解组织进行调解、公开评议和听证的指导意见》,意见规定,区、县(市)级调解组织可根据需要,召集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专家、社区代表、新闻媒体、事项当事双方参加的事项调解会议、公开评议和听证。沈河区凯旋社区据此实行了“全社会调解法”,构建了集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人民调解、调解为一体的调解工作体系。2012年10月,“全社会调解法”在全市全面铺开。随着维护和谐稳定成为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稳定工作从管理走向服务,把调解作为稳定的基本形态和基本工作方式,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正在加入到社区依法自治的现代社区组织体系中来。
二、当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社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与社区管理和创新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尤其是在如何挖掘代表和委员资源,对社区建设的源头治理、综合施策、科学管理、共同治理等方面发挥积极主动作用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代表和委员参与社区管理创新的基础还不够牢固。
(一)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参与度低
本次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沈阳市区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服务社区,参与社区管理的情况不容乐观。90%的社区居民表示对本社区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数量和基本情况了解很少,甚至高达93%的社区工作人员选择了此答案。85%的社区居民认为代表和委员只有在选举前才走访社区和居民,选择这一答案的工作人员竟也高达57%,剩下的43%认为代表和委员在节日里会走访社区和居民。对于代表和委员对社区建设的物资投入和发挥职业优势为社区建设服务的调查,无论是社区居民还是工作人员,选择“很少”和“从来没有”的比例都高达80%以上。75%的社区工作人员认为社区的代表和委员没有和居民结成帮扶对子,也没能根据需要解决问题,对此认同的社区居民的比例高达97%。70%的社区工作人员认为本社区的代表和委员在帮助社区建设和关注居民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较差,90%的社区居民认为没发挥任何作用。代表和委员与辖区选民并不熟悉,很难成为基层民意的代表,直接影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基层社会管理的参与度。
(二)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情况缺乏深入了解
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来自于社会的各行各业,只有极少部分是从事社会管理工作的,对社区的功能和要求了解的并不深入,对社区居民民生情况的了解不够全面。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在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社区管理创新上发挥作用。本次问卷调查显示,30%的社区工作人员认为对代表和委员的培训力度不够,使其不了解社区的功能和需求是造成代表和委员服务社区热情不高,不能定期和长期参与的主要原因之一,42%的社区工作者认为未能形成社区与代表、委员的对接机制是主要原因之一。
(三)对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与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缺少管理监督和宣传
本次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多数代表和委员也有服务社区的优势和意愿,但90%的社区居民和40%的社区工作人员认为代表、委员没有参与社区建设及帮助居民的热情,调研及走访走过场。可见,虽然人大和政协在街道和社区建立了相关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但由于对代表和委员在社区社会管理的履职情况缺少管理监督跟进,流于形式,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调查结果也显示,社区居民和社区工作人员对代表和委员参与社区建设的了解情况不一样,从一个侧面反应出目前对代表和委员参与社区活动的宣传不到位,存在信息壁垒。一般的宣传往往过于重视社会效应,而忽视了内部信息的传达,即报纸、电台刊登了,但实际上本社区的居民并没接收到,不了解情况。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普遍希望能够创造条件,人大、政协能够形成制度,让他们有机会真正参与所在社区或所联系辖区的管理服务工作,了解“身边的”、“基层的”的社情民意,更好地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
社区作为一个小型的社会系统,其面对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社区自身构成了一个可以“自给自足”的文化区,但是其所处的环境——社区之外的社会环境——复杂多变,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如果出自于社区,对社区会有情感上的认同,工作时没有文化等方面的障碍。相反,来自于社区之外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实际进入社区,参与社区管理工作时就会很容易出现上述问题。
三、几点建议
(一)完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与社区的对接机制
调研发现,社区对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与社区社会管理创新有殷切期望和迫切需求,代表和委员也有服务社区的特色资源优势和强烈意愿,但实际上并未形成良好态势。调查显示,32%的社区工作者认为未能形成社区与代表、委员的对接机制是主要原因之一。建立社区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对接机制也是代表和委员们最希望的解决方案之一,排在了定期与居民见面、一对一帮扶、加大培训力度和建立评价机制之前。因此,如何有效的对接成为其中的关键。人大和政协应该肩负起责任来,建立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社区的对接机制。
1.要建立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数据库。数据库的内容应该包括辖区内代表和委员的基本信息、资源优势、为社区服务的意向等。数据库应设定一定的权限,社区可查询,方便社区根据需要和委员特色联系合适的代表和委员。
2.要允许社区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双向选择。社区的社会管理创新不可能凭空而起,总要依据社区的发展历史和现有条件,并体现自身的特色发展。人大和政协应避免形式化的“拉郎配”,允许社区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申请适合本社区历史和发展特色需要的代表和委员参与本社区的建设,并帮助做好对接工作,让真正有优势、有特色、有能力的代表和委员进入到适合的社区,才能为他们创造适合的条件,使他们真正发挥作用,代表和委员对社区的作用才能具有活力和生命力。
3.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与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项目应与自身优势特色相匹配。纳入社区管理体系的代表和委员应根据社区工作项目的需要选派,避免出现一人多项,一人多管,疲于出场,将精力浪费在自己不熟悉、不擅长的项目的现象。不应该限于人数,社区可以根据项目需要进行专项或专门人才申请,使进入社区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是最了解社区情况,也是社区发展最需要的。如此才能充分挖掘本社区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资源优势,找到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结合点和突破点,促进“一社区一特色”的特色社区建设。比如本社区的人大代表是教育专家,拥有的教育资源比较丰富,则在社区教育方面寻找突破口,争取在社区教育方面打造出社区的特色。沈河区大南街道多福社区则是充分利用冯述委员自身的才华和在文化方面的资源优势,全面规划实施了社区“福”文化,实现了社区文化特色的创建,成效显著。
(二)搭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与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平台
为使广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更广泛地联系居民,履行代表职责,更好地发挥作用,为社区建设做贡献,应积极打造代表活动的平台。利用街道、社区现有办公场所建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之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接待站”是一种有效的形式。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作站是代表的“活动之家”、“议政之所”,为代表在闭会期间了解民情、反映民意、服务于民,更好地参政议政提供方便。各级人大和政协组织也应为那些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名代表”、“名委员”建立个人工作室,允许其领衔成立为更好地履行代表委员职责的自己的工作团队,以期发挥更多的效能。同时,应制定常规活动方案,推进代表、委员参与社区事务,定期组织调研,开展行风评议,组织“代表、委员接待日”活动,开展助困帮扶及共驻共建等活动。同时,应将代表的单位、职务、联系方式,活动开展情况向选区的选民公布,拓宽代表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增强代表与社区居民的联系,为代表和委员进社区提供活动保障。
(三)形成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与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长效机制
制度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约束力。为保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常规化和制度化,各级人大常委会和政协应制定相关制度和活动方案,将代表履职和推进社区建设结合起来,从制度上予以保障。如上文提到的沈河区凯旋社区率先示范的“全社会调解法”,就应该以制度的形式加以推广和发展。
(四)建立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与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评价体系
调查结果看,对造成代表委员没有参与社区建设及帮助居民的热情的原因,绝大多数社区居民和社区工作人员选择了“缺少对代表和委员的评价机制”。如果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履行职务的积极性就很难提高。目前,个别代表和委员只看到了职务而忽视了职责。大部分的代表和委员因为没有一个完善的考核措施,自己履行职务的好坏得不到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和肯定,认为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不好一个样。基于这种认识,也就不积极主动地去履行职务。从此次调查结果看,认为建立相应评价机制能够避免缺少参与热情及走过场现象的代表和委员的比例也高达17%,高达85.3%的代表和委员认为“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在年底对社区选民进行述职,接受社区及选民的测评。因此,要激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社区,服务社区,参与社区特色建设与述职评议、评优评先相结合,组织代表、委员开展述职评议活动,将自己的履职情况向选民进行定期汇报,自觉接受选民的评议和监督,对在开展进社区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代表和委员予以表彰和奖励,做到“群众满意者上,群众不满意者下”,进一步调动广大代表、委员为社区建设和发展献计出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开展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与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应需培训
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来自于社会的各行各业,只有极少部分是从事社会管理工作的,对社区的功能和要求了解的并不深入。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在参与社区管理,服务社区社会管理创新上发挥作用。本次问卷调查显示,23%的代表和委员认为加大培训力度,介绍社区功能有利于帮助解决该问题。因此,应加大培训力度,夯实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服务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一是要开展区情、街道情况、社区基本情况的专项培训。二是要进行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服务理念培训,帮助代表和委员准确把握当前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特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正确的服务导向。三是加强团队合作培训,使之适应当前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区管理模式。应需培训可以有力地帮助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熟悉社区机构设置和社区管理模式,了解当前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新动态和社区管理的新需求,促进代表和委员密切联系群众、深入调查研究、畅通民意、表达社情,更好地发挥促进公众参与和代言、桥梁、引领作用,使其工作更能体现人民意志,更加符合客观实际要求,更加具有权威和实效。
(六)及时总结推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与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经验
人大代表进社区总结范文第4篇
2006年12月6日一早,嘉善县魏塘镇龙柏小区的居民惊喜地发现,每天凌晨从4号垃圾中转站传来的喧闹的机器声不见了,打开窗户,难闻的气味也消失了。居民张鸿余对大家说:“这个在小区里‘安居’多年的垃圾中转站终于在一夜之间被撤走,真要感谢人大代表的‘民情记录’啊!”
原来,龙柏小区内的4号垃圾中转站多年来影响着小区居民的正常生活,每天凌晨,睡梦中的居民便会被机器轰鸣声惊醒,到了夏日,更是臭气扑鼻,蚊蝇乱舞,27号楼里的居民连窗都不敢开。几年来,小区居民到过县局,找过嘉兴市新闻媒体,纷纷要求迁移4号垃圾中转站。可由于种种原因,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2004年6月,嘉善县人大常委会在魏塘镇开展人大代表进社区“记民情、解民忧”试点活动,与以往组织人大代表开展联系选民活动不同的是,这次代表手中多了一本“民情记录本”。垃圾中转站这个老大难问题很快进入“民情记录本”,在代表和县人大常委会的促成下,政府有关部门终于在2006年底停用了4号垃圾中转站。老大难问题一朝得到解决。
“记民情、解民忧”活动开展两年多来,人大代表的“民情记录本”已是厚厚实实、密密麻麻,忠实地记录了选民群众的呼声,成为民意上达的“快递员”,解决了许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难事。
代表履职有了新抓手
在“记民情、解民忧”活动开展以前,人大代表闭会期间履行职责缺乏有效的载体,虽然许多代表有强烈的履职愿望,却苦于无“用武之地”。嘉善县人大常委会对如何加强闭会期间的代表工作,拓展代表的履职空间,一直在做积极的探索。他们先后组织开展过代表走访选民、集中接待、定期约见等活动,但常委会主任盛玉良坦言:“由于代表来自各行各业,闭会期间的组织相对松散,偶尔为之的这些活动效果并不十分显著。”
2004年初,县人大常委会成立代表工作专题组,带着“如何建立有效载体,发挥代表闭会期间作用”的课题,赴海宁市、杭州市江干区等代表工作先进地区学习考察,借鉴“民情直通车”、代表接待日等活动的经验,结合嘉善实际,提出了要组织人大代表进社区“记民情、解民忧”的新思路,决定在魏塘镇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在全县逐步推开。
县人大常委会确定以建好一个代表活动室、创建一个代表公示栏、建立双月一次代表接待日制度、设立一个选民意见箱、记好一本“民情记录本”、开展一次代表向选民述职活动的“六个一”为载体,采取定时、定点、定人员的方式,以选区为单位,由本选区选举产生和社区共建单位的市、县、镇三级人大代表在双月10日进社区接待选民、记录民情。每次活动开展前一周,在社区内公布活动信息。参加活动的代表不但要把选民的意见、建议完整地记录到“民情记录本”上,同时还要记录好承办部门、受理领导和经办人员、办理情况和结果、向选民反馈情况以及选民对办理结果满意度等内容。
为使代表记录的民情迅速上达,及时得到办理,以解“民忧”,县人大常委会专门出台了《闭会期间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的试行办法》,制发了闭会期间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专用纸,使闭会期间的代表建议与人代会上意见建议同样办理。还规定了严格的工作流程:代表记录下选民的意见、建议后,由社区将“民情记录”进行梳理和分流。凡属于社区职权范围内的,由社区直接办理答复;凡属于镇职权范围内的,由镇人大交镇有关部门办理答复;凡属于县人大常委会职权范围内的,由代表在专用纸上填写好意见建议后,通过镇人大提交县人大常委会,交有关部门办理答复。所有“民情记录”反映的问题,最后都必须以书面或口头的形式,由代表将办理情况向选民反馈,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2005年开展进社区“记民情、解民忧”活动试点一周年之际,县人大常委会在魏塘镇召开全县人大工作会议,及时总结推广魏塘镇人大组织人大代表开展“民情记录”活动的经验。
会后,各镇结合本镇实际,纷纷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深入选民、记录民情活动。杨庙镇组织代表开展每月一次“三进”活动,把“民情记录”带进了农村、企业和职工宿舍,为农民、职工排忧解难、化解矛盾。洪溪镇组织代表带着“民情记录本”,分片定期接待选民。其他镇都研究探索适合自己的代表履职新载体,尤其是针对众多的农村选民,开展代表进农村、记民情活动,密切代表与农民群众的联系沟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记民情更要解民忧
“记民情、解民忧”活动开展以来,仅魏塘镇10个社区的“民情记录”本上就记录了选民意见968件,其中以闭会期间代表意见建议形式提交县人大常委会677件,大大超过了以往每年人代会期间代表意见的数量。到目前为止,已经办理落实589件,办结率87%,满意率91%。
2004年6月10日,魏塘镇小东门社区代表“记民情、解民忧”活动现场来了一位紧锁双眉、忧心忡忡的男子,见他欲言又止,车宝珍代表主动上前询问。这位居住在火车站老小区的退休工人张阿根反映,铁路沿线一条老小区居民出入必经的黄泥路,每逢雨天,居民进出总是一身泥浆;两条朝天阴沟常年泛着臭气,居民苦不堪言;老小区的房子建造于解放前,年久失修,每到台风来临,居民都要转移安置,很不安全。车宝珍等代表听后很揪心,认真记录后,马不停蹄地到实地踏看,进一步听取老小区选民的意见,连夜填写了“意见建议表”提交县人大常委会。没过多久,施工队开进了老小区,把烂泥路铺成了水泥路,两旁安装了路灯,两条阴沟也埋到地下,区内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但由于老小区房子的产权属于上海铁路局,一时无法解决。经过县人大常委会多次协调沟通,引起上海铁路局的高度重视,立即派人前来查勘,投入十多万元,翻修危房,消除了隐患。
如果你到嘉善县魏塘镇各个小区走一走,你会发现许多非常漂亮醒目的室外健身场地和设施,这也要归功于人大代表的“民情记录”。
2005年12月10日一大早,刚刚晨练回来的曹汉珍和朱兰兰阿姨一边擦着额头的汗,一边急急地向接待她们的代表提出“在小区内安装健身器材,方便居民锻炼身体”的建议。唐键等代表记录后,进行实地查看和调研,向镇人大提交建议。经镇人大交办后,镇政府积极顺应民意,不但在小东门社区安装了健身器材,还扩大到魏塘镇的其他9个社区,给有空间开辟健身场地、安装健身器材的小区统一进行了安装。现在,魏塘镇大多数小区内都有了休闲、健身的场所,新建小区更是在规划时就预留相当面积的场地作为绿地和健身场所,方便人们就近锻炼身体,群众无不拍手称好。
2006年8月的一天,陈恒贤、蔡永年等3位居民先后在魏塘镇谈公社区与车站村交界的日晖北路被一只发了狂的狗咬伤。狗主人矢口否认疯狗是自己家的,3位受害者的医药费没有着落。无奈之下,受害者前后5次拨打110寻求帮助,谈公社区也多次与有关部门联系,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9月10日,又是人大代表进社区“记民情、解民忧”活动日,陈恒贤和蔡永年两位居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向邵文娟代表反映了此事。邵代表作了详细记录后,联想到嘉善现在养犬之风日盛,狗患成灾,便决定对魏塘镇养犬情况进行调查,走访了部分选民和有关单位。结果令人吃惊,近几年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蒸蒸日上,居民区宠物犬的队伍日益壮大,犬类存栏量已超过3万只,其中不少犬无证无牌,犬伤人事件时有发生,当年1至9月,全县共有5700多人被狗咬伤。同时,狗随处排泄、破坏绿化、污染环境、传播疫情等问题都让市民怨声载道。邵代表将调查情况填写在代表闭会期间建议和意见专用纸上,要求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加强对犬类的管理。县政府对代表建议高度重视,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召开了专门会议,11月6日制订出台了《嘉善县犬类管理暂行办法》,并于11月19日至12月25日开展犬类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对未登记、未免疫、未办证的狂犬、野犬进行集中捕杀。
“民情记录”走向深化
一大批选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就业、就医、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实际问题,通过“民情记录”得到了妥善解决,化解了不少社会矛盾。虽然看上去是一些小事、琐事,却都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急事、难事,用选民王大爷的话说:“‘民情记录’记下的是我们老百姓的心愿,录下的是老百姓的呼声,解决的是老百姓的难题,真是贴心又贴肉,我们打心底里欢迎!”人大代表在选民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选民群众向人大代表反映问题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而群众上访量则明显下降,社会氛围更加和谐。
今年3月10日,罗星社区接待现场,心直口快的顾名强选民道出了许多选民的共同心声:盼望“记民情、解民忧”活动一个月、或者一个星期开展一次。对此,在场的魏塘镇人大主席邵喜玲在欣喜之余,向笔者表达了担忧之意:“‘民情记录’在群众心目中的分量是重的。但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影响越来越大,我们担心‘民情记录’不堪重负,担心给政府、部门工作带来压力,担心人大代表负荷过重。”
笔者就此采访了嘉善县政府办公室负责人曹文俊,他的一席话打消了我们的疑问:“一开始政府也有顾虑。以前只办理人代会上代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现在闭会期间不断有代表建议要办理,怕影响政府和部门工作。但事实恰恰相反。通过办理‘民情记录’反映上来的代表建议,不但政府办了实事,群众得到了实惠,代表发挥了作用,而且密切了政府与群众的关系,可谓一举多得。”
戴国忠代表深有感触地说:“我6次进社区、记民情,共向县人大提交了25条建议,条条得到了办理落实,选民群众很满意,我也尝到了履行代表职务的甜头,感觉充实而快乐!”
2007年初,嘉善县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建立。新一届常委会对“民情记录”非常重视,进一步提出了“五个结合”:定期联系与不定期联系结合;定点联系与不定点联系结合;定向联系与不定向联系结合;面对面联系与电话、手机短信、通信联系结合;代表接待与吸收政府部门领导接待结合。“五个结合”从方方面面加强了代表与选民的联系,使“民情记录”逐步成为一张立体大网,覆盖全县38万选民。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141-2577.html人大代表进社区总结范文10篇
相关文章:
岁月唯美感言11-19
爱读书的名言30条08-27
护理教学年终总结01-15
最新工作总结与自我评价200字 工作总结与自我评价的区别(精选二十一篇)01-07
小学数学教师工作计划12-25
最新初中教学工作总结标准(9篇)10-22
纸箱心得体会08-22
小学组织委员竞选演讲稿08-16
公司员工放假通知07-17
中国传统文化说明文01-03
黄昏二年级作文450字11-26
英雄作文400字09-28
描写梅花的作文08-10
古词改编的爱情诗歌12-07
秋天唯美诗歌句子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