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论文范文第1篇
早期的研究中以植物内生菌为题报道的绝大部分都是非豆科植物根系内分离到的固氮根瘤菌Frankia属细菌,宿主植物主要有四川桤木(Alnuscermastogyne)、木麻黄(Casuarinasp)、沙棘(Hippophaesp.)、赤场(Alnussp.)、杨梅(Myricasp.)和胡颓子(Elaeagnussp.)等。此外还有百合科(Liliaceae)百合(Liliumsp.)细胞中的内生菌研究。篇名中第一次出现内生细菌的原著论文是1996年中国农业大学刘云霞等关于水稻内生细菌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megaterium)在水稻内分布的研究[5],以及吴加志等关于Enterobacter,Pseudomonas和Bacillus三属植物内生细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潜力方面的研究[6]。受国外植物内生细菌研究的影响,作为植物病害的生防因子,我国棉花、水稻、马铃薯等作物的内生细菌首先受到了关注。我国首次正面研究内生真菌的是已故南京农业大学终身教授李扬汉关于麦田有毒杂草毒麦(Loliumtemulentum)中的内生真菌的观察[4],此后我国内生真菌的研究沉寂了约10年。邱德有等关于红豆杉内生真菌的先驱性研究开启我国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研究的火热时代[3,7-9]。目前,关于药物开发指向的植物内生微生物及其所产生理活性物质研究,在我国遍及以药用植物和农用植物为主的数十科野生植物和农作物,连年产出百余篇原著论文和十余篇文献综述(图1)。按现在的趋势,我国年度发表植物内生真菌相关原著论文将很快会超过两百,研究的热潮有增无减,成为植物内生微生物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植物内生真菌的另一个重要内容——禾本科植物麦角类内生真菌的研究则到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南志标从新西兰留学回来后才真正兴起。南志标先生回国后在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人事部归国留学人员科研启动资金的资助下,利用执行联合国粮食计划署2817项目咨询任务时从新疆阿勒泰地区采集到的野生植物样品,首次检测到我国产布顿大麦草(Hordeumbugdanii)中含有内生真菌,并指出了内生真菌的植株能促使宿主植物总生物量、干物质产量、根重以及分蘖数均有所增加。同时也发现,甘肃省的中华羊茅、紫羊茅和部分雀麦属植物中不同程度的含有内生菌[10-11]。同时,在美国牧草种子公司的资助下,新疆草原研究所的李宝军等利用新疆种质资源库的11种牧草种子进行了内生真菌的检测,发现醉马草种子中含有内生真菌[12]。进入21世纪后,关于禾本科植物内生菌的研究有兰州大学的南志标/李春杰课题组、南开大学的高玉葆/任安芝课题组以及南京农业大学的王志伟/纪燕玲课题组等开展持续性的研究。
2植物内生微生物研究的基本特点
首先应该指出,国际国内植物内生微生物研究最大的特点是其范围之大、涉及微生物的种类之多样、功能之繁杂、潜力之广阔。据现行学术界通用的概念和范畴,只要是有机会在植物体内出现的微生物,几乎无所不包含在植物内生微生物的范畴之内[13-15]。这个特征决定了植物内生微生物的研究领域是广阔的,所涉及的学科除生物科学类各基础学科外,还有农学和林学类各基础学科、药物化学、医学、生物工程、食品保藏与加工等多方面的学科。因此,植物内生微生物的研究适合多领域共同协作,在视角和概念运用等方面出现多元化也是很自然的。第二,植物内生微生物基本功能是多层次的。最基本的层次是微生物本身的显。这种功能以微生物的分离物为基础、在人工培养时即得以表达,可通过人工培养以及人工发酵进行研究、挖掘和改良,我国这方面的研究报告最多[16-18]。第二层次是微生物和宿主植物形成共生体(Symbiota)所表现出来的功能。就像绝大多数产毒素的冷季型禾本科植物与其Epichloae类内生真菌的共生体那样,这种毒素的生产和积累的功能不是植物或微生物单独所具有的,或者单独能达到的强度和高度,只有通过宿主植物和内生微生物形成共生体后才体现出来[19-21]。第三层次是内生微生物/宿主植物共生体在不同环境中所表达出来的不同功能或不同程度。上述产毒Epichloae类内生真菌和其宿主植物的共生体也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中都能生产和积累毒素,在某种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生产毒素(多),在另外的条件下则少生产或根本不生产毒素[19,22]。植物生长环境直接介入微生物和宿主植物共生体的生物学特性的表达。这一现象十分符合植物和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可能对利用植物内生微生物的生理活性物质进行生物制药研究和开发的科研人员也会有积极的启发。第三,植物内生微生物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不全是有益的,有时也会出现有害的一面。从文献的描述来看,这一点在我国目前仅在少数研究中引起了注意。黑麦草内生真菌、苇状羊茅内生真菌、疯草内生真菌等该宿主植物带来的毒素生产和积累则是最突出的例子。无论是产毒的禾本科植物内生真菌还是疯草内生真菌,已经被人们发现的这些有害事例已经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19,23]。另外,虽然没有出现鹅观草致毒的报道,但从其中的内生真菌中也检测到了一些毒素生产基因(王志伟等,未发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植物内生微生物给人类带来有害影响也给以足够的关注。同样,我们固然可以期望植物内生微生物给宿主植物带来或加强抗菌作用(Antagonism)、化感作用(Allelopathy)等抑制其它生物生长和发育的功能,在植物抗病、抑制杂草等方面起到一定的正面作用。但另一方面,这些作用是否会导致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的降低[24-25],产生新的生态问题?这些都需要今后去认真评价。第四,植物内生微生物的功能一部分可通过生物学/生物化学的特征表现出来,另有一部分功能必须通过生态学的方法才能加以研究和利用。新西兰在飞机场及其周边大规模种植产毒素Epichloae类内生真菌和其宿主植物共生体,以此驱避在机场聚集的鸟类(JohnCuradus,私人通信)。这是通过生态学的方法对植物内生微生物的功能加以利用的一个代表性事例。在我国,利用植物内生微生物进行植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也是这类事例中的典型[25-27]。在这些情况下,内生微生物和其宿主植物的共生体特征的稳定表达就十分重要。一般来说,植物内生微生物作为药用微生物利用时,微生物本身相对重要一些,而作为农用资源或环境修复手段加以利用时,共生体的特征则往往更加重要。
3我植物内生微生物研究的发展和特点
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10年来,我国植物内生微生物的研究发展迅猛。据最保守统计,在我国发行杂志上由我国科研人员发表的植物内生微生物的论文(篇名中含有“内生菌”、“内生细菌”或“内生真菌”字样的论文)在2008年以后每年都超过200篇,2013年论文总数已逼近300(图1)。考虑篇名中没有体现出来的论文以及在国外发表的论文,我国科研人员近年来发表的植物内生微生物研究的论文大约每年可达400篇以上。研究领域也全面开花,基本形成了4大板块、24个分支的局面(表1)。至此,我国已形成了一支队伍庞大、成果丰硕的科研力量,在国际植物内生微生物研究中占有十分显要的地位。从整体趋势来看,我国植物内生微生物研究的特点可概括为“四多四少”。资源探索多、分离培养多、活性检测和生物功能研究多,基础性前期工作多;方法研究少、涉及林木少、与宿主的关联少、实际应用少。特别是以药物开发为目的的资源探索性研究报告最多,以抗菌、抗肿瘤等指标为主的药物开发指向的论文大量出现,形成了我国植物内生微生物研究中最耀眼的亮点[17,28-29]。植物内生微生物研究以生理活性检测以及活性物质探索为主要范式(Paradigm)之一,思路清晰易懂、方法简单、实施容易,是研究生训练的好材料。关注我国植物内生微生物论文数量的上升时机,也不难发现其上升趋势和研究生毕业数量的上升基本同步(图1)。从论文数量整体来看,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科研人员在本国的科学杂志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部分,1979-2013年),植物内生微生物的研究有了飞速的发展。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中,我国关于植物内生微生物研究的突飞猛进,论文数量从2000年的14篇增加到2010年的257篇,翻了18.4倍(图1);研究对象也从Frankia等非共生固氮根瘤菌为主、加上几个关于红豆杉内的紫杉醇生产菌以及冷季型禾本科植物中的麦角菌类真菌等零星报道,发展到包括草本、木本、单子叶、双子叶以及蕨类等数十科近百属植物中的微生物;研究方向也增加到包括医药、农业、环境、食品等多个领域(表1)。最近几年来,植物内生微生物相关的论文数量继续增加、研究范围继续扩大,形成了我国微生物学研究中发展最快、研究人员增长和人才积累最快、研究范围扩大最快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显示各种生理活性、具有潜在的药物开发价值的植物内生真菌以及它们所生产的生理活性物质不断出现,具有抗病虫害活性的内生微生物菌株也大量积累,新的微生物物种被相继提出,并不断开发出重金属抗性增强、难降解化合物的分解等新的应用功能。同时,通过参与植物内生微生物研究而得到基本科学训练的年轻学者也大量进入社会,我国植物内生微生物的研究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我国植物微生物研究发展不平衡。在我国的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报告主要集中在医药方向和农业方向,尤其是以生物医药开发为目标的药用植物内生微生物的论文数量尤为突出[17,28-29]。而在大尺度生态学中十分重要的天然林木以及草原野草中的内生微生物则报道相对较少[12,30-33]。在研究程度上也存在着“初步研究多、深入追究少”的特点。在生物活性和活性物质研究方面,分离和初步鉴定多、周密的分类鉴定少,活性菌株的初级筛选多、达到或接近可应用水平的筛选少,活性检测和物质初步提纯多、化合物纯化与鉴定少,发展到后期应用的事例则寥寥无几,有关生理活性物质生产的基因及其调控的研究则更少[17,29]。在生态学研究方面,也存在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生态分布、生活史研究、培养条件的优化等都比较少的倾向[33-36]。此外,微生物的分离技术、培养技术、微生物的消除技术、接种技术等开发还相对薄弱。考虑这些内生微生物的农业应用,能将植物内生微生物进行工具化的上述操作技术也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开发。因此,我国的植物内生微生物研究的质量进一步提高、应用面继续扩大、实用性大幅度增加的空间依然很大。
4我植物内生微生物研究的成
4.1医药指向的研究
1993年,Strobel等发表了关于红豆杉内生真菌合成紫杉醇这一发现,在国际上形成了药用植物内生微生物开发的范式。受此范式影响,我国医药指向的植物内生微生物研究以药用植物为材料居多,尤以红豆杉类植物、红树类植物、鬼臼类植物、石斛等兰科植物以及银杏等植物较为常见。红豆杉属(Taxus)植物主要有短叶红豆杉(Taxusbrevifolia)、红豆杉(T.wallachiana)、南方红豆杉(T.chinensisvar.mairei)、云南红豆杉(T.yunnanensis)、东北红豆杉(T.suspidata)等,我国微生物学工作者从中分离得到了紫杉霉属(Taxomyces)、镰孢霉属(Fusarium)、链格孢属(Alternaria)、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曲霉属(Aspergillus)等植物内生真菌和内生细菌。从这些微生物中又分别检测到了抗肿瘤、抗氧化、抗动物病原物、抗病原媒介物、抑制特定酶活性等生物活性,分离到了生物碱类、苯丙素、萜类、醌类、脂类、酮类、酚类、有机酸类、甾体类等活性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其中关于紫杉醇生产的研究报告最多[17,28-29,37-38]。常用的红树类植物主要包括生长在包括港澳地区在内的华南沿海的红海榄(Rhizophorastylosa)、秋茄(Kandeliacandel)、木榄(Bruguieragymnorrhiza)、桐花树(Aegicerascorniculatum)、白骨壤(Auicenniamarina)、海漆(Excoecariaagallocha)等。我国微生物学工作者从中分离得到了链格孢属(Alternaria)、曲霉属(Aspergillus)、芽枝霉属(Cladosporium)、镰孢霉属(Fusarium)、拟青霉属(Paecelomyces)、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青霉(Penicillium)、茎点霉(Phoma)、叶点霉(Phyllosticta)、木霉(Trichoderma)、芽孢杆菌属(Bacillus)等植物内生真菌和内生细菌[39-41]。从这些微生物中又分别检测到了抗菌、抗肿瘤、抗氧化等活性,分离到了肽类、多糖类、尿囊素、异香豆素等活性化合物[37,40-42]。小柴科的桃儿七(Sinopodophyllumhexandrum)、八角莲(Dysasmaversipellis)、南方山荷叶(Diphylleiasinensia)等鬼臼类(Podophylloideae)植物内生微生物中有些菌株能合成具有抗肿瘤活性的鬼臼毒素(Podophyllotoxin);银杏(Ginkgobiloba)的内生微生物中有些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夹竹桃科的长春花(Catharanthusroseus)的内生微生物中,镰孢霉属(Fusarium)真菌等有些能合成具有明显的抗癌作用的长春新碱(Vincristine);天麻(Gastrodiaelata)、石斛类植物(Dendrobiumspp.)等兰科(Orchidaceae)植物中的密环菌属(Armillaria)、角担菌属(Ceratobasidium)、皮伞菌属(Marasmius)、镰孢霉属(Fusarium)、丝核菌属(Rhizoctonia)等内生真菌也生产多种生理活性物质,获得了高度的关注[17,29,37]。关于药用植物的内生微生物及其药物指向的生理活性物质的研究在我国如火如荼,从各个角度总结出来的综述也层出不穷[9,37,43-44],在此不一一赘述。但是王剑文,谭仁祥等提出的利用内生菌寡糖诱导黄花蒿(Artemisiaannua)发根(Hairyroot)合成青蒿素(Artemisinin)的研究提示了植物内生微生物利用的一个新方向[45],提示了植物内生微生物的作用并非一定要以微生物为主的思路,唤起我们对内生菌和宿主两者的相互作用的关注,值得借鉴。
4.2涉农的植物内生微生物研究
涉农的植物内生微生物研究在我国以农作物以及部分药用植物为材料的居多,包括醉马草、羽茅、鹅观草等冷季型禾草,水稻、小麦、玉米等重要粮食作物,番茄、油菜、棉花、辣椒、香蕉、哈密瓜等,其中重要经济作物体内的内生微生物是关注的焦点。对这些重要农作物体内微生物研究的主要指向为植物病害的生物控制、植物生长发育的促进和抗逆性的提高[26,46-49],此外也兼顾了一些为生物制药服务的药物筛选等目的。有些植物内生微生物能产生植物激素、抗菌物质、杀虫物质、昆虫拒食物质等[19,25,50],更多的生理活性和抗病虫害功能的机理尚不清楚[24,27,51-53]。涉农的植物内生微生物研究还可为植物育种服务。冷季型禾本科植物的麦角菌类内生真菌(Clavicipitaleangrassendophytes)大部依赖于活体植物生存,并随宿主植物种子进行垂直传播,因此可作为育种手段加以应用[21,54]。十多年来,南开大学高玉葆/任安芝课题组以多年生黑麦草、羽茅等植物为材料研究了内生真菌对宿主植物抗旱、耐盐碱、重金属抗性等性能的影响,提示了内生真菌在提高宿主植物抗逆性方面的潜力[55-57]。近年来,还有两类农业指向的植物内生微生物值得关注。
微生物论文范文第2篇
这么说起来,荷兰的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列文虎克(Antonie vonLeeuwenhoek)在300多年前的成就,直接延长了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寿命,而他还有着下至手艺人、市政府门卫,上至皇家学会会员等各种身份。他是如何游走在这各种身份之间?一个看起来并没有接受什么专门教育的家伙,为什么能率先带来早期最成熟的显微镜,并成为微生物学的第一人?我们的话题就从这里开始。
作为手艺人的成长
虽然后期的发展和研究成绩都十分显赫,但列文虎克的出身却很不怎么样,以至于我们在几百年后基本找不到他童年都干了些什么的资料,只知道他出生于1632年10月24日,并且出生和去世都在自己的老家代尔夫特(Delft)。他的父亲是编制篮子的手工艺人,母亲则来自酿酒家庭,双亲都和手工艺密切相关,这也直接影响了列文虎克此后的爱好和特长。小时候的列文虎克还是接受了一些基本的教育,不过在1648年列文虎克16岁这一年,随着父亲的去世(这里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父亲是在列文虎克6岁的时候去世的,另一种是16岁的时候,这是比较多的说法),列文虎克的生活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他被迫退学,来到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在一家布店里当学徒,然后在四年之后,20岁的列文虎克又回到了老家,用自己在布店里学到的东西开了一家绸布店。年纪轻轻就担负起了养家糊口的重任,这怎么看都是又一个“少年辛苦为家庭”的苦情故事。
不仅有着在手工艺家庭从小耳濡目染的动手能力,列文虎克对生活当中的很多细节也十分敏感和充满兴趣。在阿姆斯特丹打工时,旁边的店是一家眼镜店,工作间隙,无聊的列文虎克就会跑到这家眼镜店去看工匠的操作,看玻璃片是怎样被磨制出来的,并向工匠师傅了解操作的方式和技巧。在知道通过磨制的玻璃片(凸透镜)能够放大物体,让人看到比本来的物体大很多倍的效果时,列文虎克来了兴趣――能够看到更多平时都看不到的小世界,对于一个刚出身社会、还充满着不少梦想的青年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于是,列文虎克白天在布店里而好好工作,到了晚上,就开始用白天在旁边的眼镜工匠那里学来的一点点磨制镜片的技巧,在兴趣的驱动下进行磨制镜片的工作――挑灯夜战为一件也许和自己的工作和发展完全不相干的事,这真是每一位Geek年少时都有过的经历啊。
列文虎克毕竟是手艺人家庭的孩子,做起这些靠手艺的事情来完全游刃有余。他很快就进入了状态,迅速地掌握了磨制镜片的技术,并且在尝试当中不断地改进工艺。有一天他折腾出一块透镜,直径只有3mm,但却能够把物体放大200倍,这让列文虎克觉得很有成就感。他把透镜镶嵌到木头当中,形成一个小支架的样子,然后开始用来观察那些细微的物体如昆虫等。在镜片下,所有东西都完全改变了本来的样子,小蚂蚁的大腿也变得又大又强壮――事实上在镜片质量和放大倍率等各方面,列文虎克当时都已经做到了很高的水准,这使得他观察的结果在过去都从未有过,书上没有记载,科学史上也还没怎么有先例。有了这样成功的作品,列文虎克的兴趣更加浓厚,制作显微镜这件事也就此伴随了列文虎克的一生。
我给政府看大门
首都还是不好混,在打工了四年之后,列文虎克回到老家,先拿出自己在首都学到的卖布方面的本领,开了一个小布店。后来他又慢慢觉得,当小老板还不如当公务员来得舒服,于是就关掉店铺,在老家代尔夫特的市政厅当了看门人(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列文虎克到了中年的时候才当上看门人)。虽然现在我们看这看门人的职位不怎么样,但是在当时,一方面给政府做事收入非常稳定,另一方面工作也很轻松,这让列文虎克有了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发展自己兴趣。正是从这时候开始,列文虎克在显微镜制作和显微观察方面的研究全面推进。
给政府看大门还有不少的好处,比如能认识很多各行各业的人。列文虎克一边自己研究,还一边通过很多渠道来获得更多的资讯与新的工艺。荷兰在14世纪之后就一直是欧洲的眼镜制造业的中心,透镜的磨制、各种组合方式一直在快速发展,能够帮助近视眼调节视力的近视眼镜也很早就出现。另外,列文虎克也并不是第一位发明显微镜的人,但第一台显微镜在推出时也被认为只是玩具(主要用来看跳蚤,因此当时的显微镜也被称为“跳蚤镜”),科学价值没有被人看到。也许正因为不受重视,显微镜、透镜方面已有的成果对列文虎克的研究似乎没有产生什么影响,让列文虎克可以继续遵循着自己的兴趣走下去。
无论如何,列文虎克始终只是一个小人物,除了给政府当看门人,后来列文虎克还陆续做过酒类产品的化验员、政府小职员和财产保管员等工作,这样的过程当中,唯一不变的是列文虎克对显微镜研究的热情。在同时期的荷兰,除了磨制透镜的技术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相关的物料也是非常丰富,为了提高显微镜的工艺,列文虎克在自己简陋的实验室里测试了当时最好的玻璃、水晶,甚至是钻石这种现在都堪称奢侈的材料,都被列文虎克用在了实验当中,真是看门人也有大雄心。
小人物也能做大事
没有任何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同时出身和家庭环境也都不怎么宽裕,在这样的情况下还坚持着一项完全不是一个看门人应该有的梦想,单靠自己的兴趣而前进,这确实需要有足够强大的内心世界。从在阿姆斯特丹打工开始,列文虎克在显微镜方面的设计研究从未间断,他的每一步提高都非常扎实,得到的成果虽然他自己不清楚,但从后人的角度来看,同时期当中列文虎克已经走在了前面。列文虎克后来成为微生物学的开拓者这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列文虎克毕生的发展和努力所积累出来的。
列文虎克一开始磨镜片的时候,还是受到了一些技术上的阻碍,其实就我们这样的外行人来看,一块玻璃要怎么磨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这确实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事情。列文虎克不仅直接在眼镜店向师傅取经,并且长时间盯着看师傅怎样磨制,同时自己也非常仔细和耐心地实践操作。当时缺少相关的资料,不像现在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和图书馆来查询;磨制玻璃的文献也极少,并且主要用拉丁文记载,只会荷兰文的列文虎克完全没办法看懂这些技术文献,只能靠自己的双手实践摸索。随着时间的推移,列文虎克磨 制的镜片越来越漂亮,相比早期显微镜整体做工粗糙、镜面不光滑导致成像模糊等,列文虎克的镜片质量在当时就已经算是顶级。
有了镜片之后,列文虎克顺带做了一个简单的架子来支撑镜片,后来他又在透镜的下方装上了一块铜板,铜板上钻一个小孔,让光线从小孔透进来照射所观察的物体,这成为列文虎克早期最具代表性的完整的显微镜设计。虽然它的造型看起来非常简陋,但原理上已经很成熟,现代的显微镜不过是加强透镜的品质或者增加不同倍率透镜,给观测者更多的选择;用人照光代替了铜板小孔引进来的自然光;以及做一个更加漂亮和方便使用的支架等等。而且列文虎克这款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在当时已经超过了世界上所有的显微镜,只是他自己并不知道。
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显微镜给了列文虎克极大的信心和乐趣,列文虎克搞来了很多小虫放在显微镜下面看,这为此后他发现微生物并将其发展成一门学科奠定了基础。然后,列文虎克辞去工作,把家里一间空房改造成自己的实验室。在此后的几年时间当中,列文虎克的显微镜越做越好,细节越来越精致,使用起来也更加便捷,两三百倍的放大倍数已经非常稳定。在他的朋友医生、解剖学家德・格拉夫(Regnier de Graaf)到访并说服他之前,列文虎克制作的显微镜都已经具有很高的水准。后来有资料称,列文虎克一生共制造了491台显微镜(只有10多台保存到了现在,不过也是不得了的数字了),虽然产量高且品质出色,但列文虎克并没有把显微镜当做是自己的谋生之道,同时他也遵循着手艺人的习惯和传统,那就是不展示给其他人,只是自己在实验室爽。外人绝大多数只知道列文虎克在“做什么镜片”,却不知道列文虎克在制造显微镜的同时,已经开始用显微镜观察更多的内容――不只是看昆虫们的腿毛,列文虎克也把镜头对准了血液、雨水之类的物体,这铺开了后来列文虎克全面的显微观测之路,列文虎克正在从一个高水准的显微镜工匠,向一位理论联系实际、成就更加辉煌的科学家转型。
不过,要转型科学家,需要有更多的支持,与英国皇家学会打交道是必然的事。列文虎克的朋友德格拉夫除了自己在科研方面的身份之外,他还是皇家学会的通讯会员,他鼓励列文虎克把自己的显微镜设计以及用显微镜观察到的内容记录整理出来,交给皇家学会来发表。对此列文虎克一开始当然非常警惕,虽然不靠这事吃饭,但真要被窃取,也是很不爽的事情。不过最后他仍然接受了朋友的建议和邀请,开始准备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发明和发现。
全面的显微观测之路
一个人在家埋头研究多年的“技术宅”要真的整理自己的成果,那必然是相当丰盛的。1673年的一天,英国皇家学会收到了列文虎克的来信,信件厚厚一叠,全部用荷兰文书写,标题为《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皮肤、肉类以及蜜蜂和其他虫类的若干记录》。信是来自小地方,列文虎克在科学界没有任何名气,这封信的标题也非常Geek,一开始皇家学会的成员们都觉得有些搞笑。不过在慢慢看下去之后,他们显然被列文虎克观察到的显微世界给吸引了。当时显微镜不受重视,而且即便有学者用过显微镜,但是那些显微镜和列文虎克的相比,工艺水平相去甚远,能看到的内容当然也差得远。因此对于这些已经在学界有名有影响的学者来说,列文虎克的世界无疑是全新的,是他们从未看到过的。
当时的科学界显然也比较客观公正,好的发现马上就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列文虎克的发现当时就得到了大家很高的评价。不过因为列文虎克的发现皇家学会没有人真正见过,皇家学会需要先派人来核实这些发现。但对于列文虎克和他的研究来说,现在已经进入到了发展的快车道。在列文虎克的报告当中,除了制作精良的显微镜,重要的部分在于通过显微镜发现的微观世界。列文虎克在广泛地观察各种动物、材料和生活当中习以为常的东西之后,他发现了不少过去的科学家、生物学家都没有见过和记录过的“微动物(Animalcula)”,后来他遵循论文都用拉丁语写的规矩,把这些“微动物”命名为了“狄尔肯(Dierken,拉丁文里意为“细小活泼的物体”)”,这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到的“微生物”了。
不只是将一篇论文提交给皇家学会,列文虎克还在实验室里不断地整理自己的成果,另一方面德格拉夫也在皇家学会活动,让更多的学会成员对列文虎克的研究感兴趣,并为列文虎克争取可以持续提交论文的机会。而列文虎克的论文也不断地在皇家学会掀起波澜――列文虎克介绍自己通过显微镜的观察,能担保在一滴水当中有270万个“狄尔肯”,即便只是一颗沙粒,里面也有100万个“狄尔肯”,而且这些“狄尔肯”还在良好生长并且活跃地进行繁殖,这当然让皇家学会的学者们大开眼界而又半信半疑。为了确认列文虎克所说属实,皇家学会派出了两位科学家来与列文虎克一起工作,希望搞到一台列文虎克做的最好的显微镜,并进一步证实列文虎克的报告为真实的。
这两位科学家也是大有来头,一位是著名的物理学家、世界上第一台显微镜的发明人罗伯特・胡克,另一位是植物学方面的权威格鲁(NehemiahGrew)。两位科学家为列文虎克的研究进行了佐证,随后列文虎克的研究和成果得到了皇家学会的肯定,学会派人把列文虎克的报告翻译成英文并进行发表,列文虎克自己也在]680年被吸收为皇家学会会员。在晋升为皇家学会会员的前后,列文虎克很多实质性的研究成果已经开始爆发:]674年,列文虎克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光学显微镜,并用这台显微镜首次观察到了血红细胞,这也真正意义上开始了科学家通过仪器来进行研究求证的模式;同时,在1673年到1674年间,列文虎克用自己的显微镜集中研究血红细胞,他完成了一项生理学研究方面的里程碑――他洋细记录了两栖动物、鱼类、人以及其他一些哺乳类动物的血红细胞,并把它们都画成了图,这在当时推动了动物解剖学和动物发育史方面的研究,而到现在,这对于生理学和医学等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随后,1675年,列文虎克把镜头对准雨水,他记录了雨水当中的微生物的情况,继续对最开始提交给皇家学会的报告当中对微生物的论断进行核对和求证;一两年后,列文虎克又和他的学生哈姆(Ludwig von Ham)一起,共同发现了人、狗以及兔子的,也是由于这些发现,一直帮助列文虎克的德格拉夫也得到了好处,他在胰腺分泌物、雌性动物的生殖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实现了突破,并首次提出了“卵”这个概念,让他在科学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列文虎克发现和德格拉夫提出“卵”的概念,两者的结合迅速在人体生理和生物学界带来了突破。列文虎克认为从微生物到人体等生物都基于精 子与卵子的结合,并且当中存在着真正的胚胎,孕育着胚胎,是胚胎发育的起点,在有性生殖的过程当中,卵子主要是给在里发育的胚胎提供营养,这一观点与当时流行的“卵生论”相悖。“卵生论”来自简施旺麦丹(Jan Swammerdam,有观点称他也许才是观察到血红细胞的第―人),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认为卵才是动物个体形态发育的开端,的作用并不十分明显。后来,以简施旺麦丹为代表的“卵生论”派别和以列文虎克及其支持者的“微动物论”派别之争,足足持续了此后的一个世纪,他们共同推动了生理方面学科的发展,促进着人们去发现自己身体和生命的更多秘密。
时间继续向前,在正式成为皇家学会会员之后的1683年,列文虎克把显微镜对准牙垢(天知道他是怎么想的),他发现牙垢里面充满着“比微动物更小的生物”,这些生物“就像小蛇一样用优美的弯曲姿势运动”(怎么感觉这才是列文虎克发现的呢……)。这比之前在雨水当中发现的单细胞微生物还要小,并且超过了当时的显微镜能放大看到的极限。列文虎克虽然简单地画出了这些小生物的形态,但无法进一步确定它们是什么东西,只是在记录当中说到“在人们口腔当中生活的动物,数量加起来比整个荷兰王国的居民还多”――200多年之后,人们才发现当时列文虎克发现的东西就是细菌。
在列文虎克所有的观察和研究当中,证实毛细血管的存在也是他很有代表性的成果之一,他陆续通过显微镜观察各种生物的血液循环来发现毛细血管。在1688年,列文虎克记录了蝌蚪尾巴的血液回圈,他分辨并详细记录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情况(“如果它们把血液送到血管的最远端,那就专称为动脉;而当它们把血液送回心脏时,则称为静脉;在许多地方,血液还会通过极其细微的血管从尾巴中央传送到边缘”)。再加上他率先观察到的“孤雌生殖”的现象,列文虎克的成就已经为生物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直到19世纪,显微科学、生物学等很多学科的研究才超过列文虎克当时所达到的水平。
最后:每个Geek,都能改变世界
说起来,我们介绍了不少牛逼人物的成长史,但要说Geek度,可能谁都没有列文虎克这样有代表性。列文虎克没有任何专业知识的基础,他也不靠科学研究维生,研发和不断改进显微镜这件事纯粹是兴趣,一个又一个显微世界的新发现也完全来源于列文虎克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在很多史料记载当中,列文虎克的头衔之一就是“杰出的观察家”,而这样毕生的观察不仅让列文虎克成为真正的科学家和学者,最终也改变了世界。
微生物论文范文第3篇
>>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应用中的思考 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反思 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整合 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浅析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浅议新课改下初中生物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实验课中的作用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运用 谈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及展望 信息时代下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应用信息技术丰富初中生物教学 信息技术环境下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生物 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生物课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优化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等,这些网站上的资源丰富,知识多样化。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生物课题的研究,生物论文的撰写和实验设计等,利用现在的微信平台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分享,并进行交流;而教师可以在平台上进行传阅和点评。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下开展生物第二课堂,不受时间,空间和资金的限制,同时丰富了活动的内容,拓宽了第二课堂的教学范围,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五、运用信息技术辅助生物教学应当恰到好处
课堂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使教学模式发生改变,课堂内容呈现丰富多样,不仅拓宽了教学空间,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但是信息技术运用的同时信息量也增大,有的老师流于形式,播放课件过程中,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短,未能真正夯实基础。有的老师上课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节课下来播放大量的图片,使得学生眼花缭乱,看似很热闹,实则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上的混乱,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备课时,没能抓住知识的重点,有点喧宾夺主的倾向。有的老师不对网络资源进行筛选就应用到课堂的教学中,只能是事倍功半。
综上所述,生物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能只是简单地收集图片和影像资料用于上课播放,要能够结合当前的知识进行合理设计,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同时还要体现知识的整体结构。此外,如果什么课都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也是无法适应学生好奇、求新的心理特点,所以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效地选用,适时适量,信息技术就一定是教师的得力助手,而不是生物教学中的点缀。
参考文献:
[1]高小其,娄恺.新疆地区地震前后泉水中微生物异常反映的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C],2012:269.
[2]刘慧.浅谈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2):128.
[3]刘恩山,肖尧望,郑春和.生物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3-55.
微生物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癌症,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古代直观朴素的唯物论;生物学
中图分类号:R734.4 文献标识码:A
1科学离不开思维,因而科学也离不开哲学
恩格斯指出:"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坏的时髦哲学的支配,还是愿意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的支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33页)。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是指导科学研究正确的思维方法。但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不能代替具体科学的研究,不能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现成的答案;它不是教义,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2现代医学对癌症的诊治方法存在那些问题
2.1现代医学理论是以西方医学理论为基础的 对癌症的诊治方法存在形而上学地看癌肿的片面性问题。从局部、表象和止地看癌肿;不从整体、内在和动态地观看癌肿的本质。利用现代先进仪器可以看到细胞癌变,但没有进一步分析细胞为什么会癌变?在什么条件下细胞才可能变异成癌细胞?停留在研究癌瘤局部的生理、病理变化上,不见癌症患者的血液污秽、整体功能失衡、免疫功能低下才可能患癌症的本质。得到的是"细胞基因突变"引发癌症、"癌细胞不会死"等违反自然规律和癌变因果关系不明的结论,形而上学地看癌肿是产生片面性的根本原因。
2.2西医学认为"癌细胞永远不会死"等于宣告"癌症是绝症" 西方医学理论认为"癌细胞永远不会死"等于宣告"癌症是绝症",这对患者是巨大的精神打击,使患者失去治疗癌症的信心,恐癌已是癌症死亡的主因。从2007年起,广东肿瘤学界就流传一句话:"广东的肿瘤患者,50%是死于对癌的恐惧,30%是死于放化疗过度,15%是死于其它治疗方法的过度使用。"句话说,只有剩下5%的人是死于疾病。 从实践结果与发展趋势看,三大"攻击"疗法是要改革的。2013年6月28日《参考消息》报第7版以"癌症治疗革命将让化疗寿终正寝"为题。转载【美国《时代》周刊网站6月26日报道】题: 告别化疗?医生们说这并非那么不着边际(记者: 艾丽斯帕克):"癌症治疗领域正在发生一场革命,而这可能意味着化疗的寿终正寝"。
2.3中医学对癌症的诊治方法存在那些问题 中医学认为癌肿发生的病因病机主要为:气,血,痰,毒,虚造成。即是气血不和,痰湿不化,毒邪为患和脏腑虚损为主因。这是中医用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和直观性观察癌症,未能阐明气,血,痰,毒,虚引发细胞癌变形成癌肿是生物进化反应的结果。
因此,无论中医或西医都是要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才能看清癌症的本质。都必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中西医优势互补"病证结合"治疗癌证是历史的必然和时代的要求。
3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才是正确认识癌症的思维方法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揭示了细胞内部遗传与变异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原因,是一切现象自我运动的根据的客观真理。对癌症的医疗实践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在实践中不断地创造出各种仪器,扩大和增强了医师们感知现象的能力,人类还在实践中创造了电子计算机作为人们理论思维的得力助手。正是实践才使人类有了动物所没有的认识能力,离开了实践既无法感知事物的现象也无法理解事物的本质,因而也不可能有认识及其发展。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医疗实践活动才能拨开笼罩在癌肿表面的现象的迷雾而暴露癌肿的本质。自然科学材料的大量积累,使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界的一切归根结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胚胎学的出现和细胞的发现,显微镜发明日益使人们感到要精确地认识癌症就只有用辩证的方法,矛盾分析的方法,只有经常注意产生和消失之间、进化和退化之间、生物遗传与变异之间的普遍相互作用才能做到。近现代诊治癌症的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也日益暴露了癌症的唯物辩证的本性。广大医务工作者迫切期望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工具,以揭示癌症发展的规律,才有广东肿瘤学界流传癌症是死于恐惧和治疗方法过度使用的那些话。同时,自然科学中的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C・R・达尔文的进化论等三大发现,以及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也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能科学认识癌症提供了客观可能。人们在认识癌症和治疗癌症的过程中,"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选集》第1卷,第273页)。
4癌肿是人体新进化的寄生物种
什么是寄生物? 《现代汉语词典》[1]说:"即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寄主取得养份,维持生活"。我们已知人体细胞是生物,癌细胞也是生物,因为它仍然是有生命的物体。但它的外貌变了,它原来是人体组成的一部分的细胞功能也变了,变成过度(亢进)繁殖,低级分化,扩张转移,可逆回健康细胞,既依赖人体养分维持生活,又排出分泌物毒害人体新进化的寄生物种。它具有生物普遍存在的应激性,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变异,新陈代谢等生命现象。美国也有科学家认为盛行的癌变理论是误的。如:中国《考消息》报转载美国《大众科学》网站报导:"生物学家认为,癌症是新进化的寄生物种。盛行的癌变理论是误的。癌肿的起因不是少数基因突变引发细胞以不受限制的速度生长,而是整个染色体发生紊乱"(中国《考消息》报2011年7月29日)。
既然是新进化的寄生物种,对其治疗的原则应是:笔者在公开发表的《癌肿是什么-探讨癌肿的本质》[2]论文中提出了新的治癌原则:"治疗癌症必需遵循生物遗传与变异规律,综合应用现代细胞工程学和生命科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将中医自然平衡疗法、提免疫力疗法、增强自然自愈力疗法与现代生命科学、细胞工程免疫学、微生物免疫学相结合为主要治疗原则"。
5一般都是出现肿瘤才发现患癌症,人体癌肿是怎样形成的?
除了精神因素之外,人体内外还存在致癌因素过百种,存在于食物,生产作业环境,医药,农药之中,无论是从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肤进入人体,最终都是造成血液污秽而致血液酸化、毒化、血液凝化,使细胞紊乱、变性,免疫器官功能弱化,中枢神经系统失调,免疫系统遭破坏,人体细胞才可能变成癌细胞。不然,细胞开始变异还未变成癌细胞之前就会被免疫细胞噬,躲进癌窟中形成癌瘤。这个原因具有普遍性、经常性、使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失去平衡性。这是致癌的主要矛盾。细胞是为了生存而变异,如果所处的环境改善了,癌细胞又可以逆回健康细胞。它揭示了细胞内部遗传与变异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原因。
综上所述,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认识癌症形成的过程的主要环节如下:①诸多致癌毒素引发患者自身血液酸化、毒化、凝化、变性,迫使细胞癌变;② 癌细胞代谢能力强,吸收多,分泌毒素也多,使人体血液系统污秽,神经系统被抑制,消化系统失衡,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被破坏。③当癌细胞与免疫细胞在你死我活的战斗中,前者源源不断在血液中得到癌变的兵员增缓,而人体免疫细胞的司令部(中枢神经系统)和免疫器官却受到癌细胞毒素抑制.免疫细胞处于孤军作战状态,难以抗衡癌细胞,于是癌细胞就在人体最虚弱的部位建立了避难所--肿瘤。
以上三环节各具有内在矛盾、症状和体征。它揭示了人体中枢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受肿瘤抑制的病理生理过程及机体免疫抑制的重激活途径.为设计肿瘤治疗提供新理论。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看各个环节都是一个范畴,是气血不和;或痰湿不化,毒邪为患;或脏腑虚损所形成的范畴。范畴是认识客观世界普遍联系之网的网上纽结,即是医师认识癌症各个环节的现象;待医师们综合分析上述三环节之后便形成概念--确诊癌症。概念则不是现象了,而是癌症的本质。即癌症是全身性疾病、是血液病、过程极为缓慢的疾病,一个癌细胞经过1?郯5年时间,成倍增殖20次后,可以形成1万个不正常的细胞团,这时瘤体只有针尖大小,仍然是很容易被人体免疫细胞消灭的。
以上是用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认识癌症形成过程的主要环节,是癌症发生的病因和病机,是治疗癌症需要医疗干预的技术路线。
6治疗癌症要抓主要矛盾,上述三环节中那一环节是主要矛盾?
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要看本质,解决问题要抓主要矛盾,其它问题会迎刃而解"。换句话说"诊断癌症要看本质,治疗癌症要抓主要矛盾,其它问题会迎刃而解"。树有根,水有源,癌症的根源在患者自身血液污秽引发细胞癌变。上述三环节中的第一环节,即诸多致癌毒素引发患者自身血液污秽,迫使细胞癌变是主要矛盾。只要抓住这个主要矛盾,采用解毒排毒,净化血液, 截断滋生癌细胞的源头;对已经变成的癌细胞要抑杀其亢进繁值。细胞所处的环境改善了,癌细胞开始逆转,癌肿停止生长或缩小。然后再考虑治"标"的方案.不要确诊癌症之后,都先进行"攻击"疗法,增加癌细胞扩散转移的机会,加重病情,危及生命!癌症病患在没有净化血液之前,中医的辨证治疗也难以充分发挥其阻止癌细胞源源不断从污秽的血液中滋生出来。因为辨证论治虽然是中医的核心技术,但这项技术对癌症是生物进化的本质的把握尚缺乏理论和实践的支撑.癌症病患的血液和体液犹如一池酸毒性的污水,细胞是无法在这样污秽的血液中生存的,才迫使人体细胞不断地癌变。而且已经变异的癌细胞分泌的毒素不断地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产生抑制作用。现行中西医治疗癌症都没有抓住主要矛盾,如果中西医优势互补,"病证结合" 按照癌症形成的主要环节设计治疗癌证的技术路线,攻克癌症是可能的。
7中西医优势互补"'病证结合'平衡逆癌疗法"治疗癌证是历史的必然和时代的要求
"'病证结合'平衡逆癌疗法" 课题已经广西医药情报所查新报告,并由北海市中医医院与北海市海洋生物研究所联合申报 2014年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课题。计划类别:科技攻关计划 指南代码: BC1503,项目名称:广西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技术创新,课题名称:"病证结合"平衡逆癌疗法及临床应用。
按照癌症形成的主要环节而设计治疗癌症的技术路线如下:①从解毒排毒、净化血液,截断滋生癌细胞的源头;用自然食物和自然疗法是最好的医药,如饮用自然水、醋、茶、蔬果汁等强化新陈代谢;口服海洋珍珠粉或珍珠层粉、深山灵芝粉,解除血液和细胞中的脂褐质毒素,使人体毒素从大便、小便、汗液、痰液、呼出废气等渠道排体外。②抑杀癌细胞的亢进性;限制癌细胞的亢奋繁殖。可用口服海洋珍珠粉或珍珠层粉、深山灵芝粉,解除血液和细胞中的脂褐质毒素的同时,这两种物质具有"安神、镇静" 功能,可使亢奋繁殖的癌细胞安定下来。对于机体虚弱又需抑杀癌细胞亢进繁殖的病人,需要用能扶正又抗癌的物质。如辨证使用具有扶正作用的人参、黄芪、冬虫夏草、灵芝、珍珠、茯苓、耳、珍珠耳、桑木耳等免疫增强剂,又具有抑杀癌细胞亢进繁殖的作用;对于机体"本"虚"标" 实 的病患,需要清热解毒,又要抑制癌细胞亢进繁殖的患者;则辨证使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腥草、马齿苋等性味寒凉的中草药. 具有抑杀癌细胞的亢进性,并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但不要过于苦寒,禁肆意攻伐,以"和" 为"贵"。不要过度寒凉,达到限制癌细胞增殖,不伤害健康细胞为度,促其逆转或为免疫细胞吞噬。可根据人体有排异功能,针对异体蛋白,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自动对癌细胞进行识别并将其杀死。③激活中枢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可利用人体有遗传本能,自动抗衡细胞变异的功能,但患了癌症该项功能也被抑制了。可以继承中医药的优势,创新研制获取小分子遗传因子生物天然活性物质, 能通过"血脑屏障",从多耙点多渠道多功能作用于人体,化与激活人体自身存在的这些遗传本能,修复与激活已遭损害的中枢神经细胞,内分泌器官和免疫系统,整体调节功能平衡。北海市海洋生物研究所正在执行【基金项目】(广西北海市科研与技术开发计划研制项目资助。项目编号: 北科合201203019).[3]。同时,研究发现,正常细胞每分裂一次,其染色体末端的DNA便要缩短一些,经过若干次分裂之后,端粒消耗殆尽,于是细胞不再分裂而老化衰亡。而癌细胞由于端粒酶的保护作用,因而使癌细胞具有了亢进增殖的能力。而生物及其寄生物的天然活性物质能造成保护癌细胞的端粒酶失去活性,促使癌细胞在增殖后自然凋亡。因此,要根据生物遗传与变异相互制约作用的规律在自然界的生物中寻找能产生大量刺激因子,破坏癌细胞端粒酶的活性,使癌细胞增殖后衰亡。所以,治疗癌症不需要使用直接杀死癌细胞又杀死健康细胞的中、西药,那是很客易找到的,如:动物的斑蝥、植物的钩吻(断肠草)、矿物的雄黄等都可以杀死癌细胞。难点在于杀死癌细胞又要保护健康细胞。还需要加强自然疗法尤其是下列方法;④健康饮食辅导;⑤心理平衡辅导;⑥适度运动辅导,整体调节功能平衡等途径治疗癌症,
8治疗癌症使用非杀伤性的疗法亟有可能攻克癌症实现中国梦
如果中西医优势互补,"病证结合" 按照癌症形成的主要环节设计治疗癌症的技术路线,攻克癌症是可能的。因为我国除了采用现代医学的医疗保健模式外,还拥有传统的医学资源,丰富的中草药及海洋药食同源资源,价格比较低廉。我国具备攻克癌症的有利条件,只欠东风。东风就足需要国家的统一领导,实现中西医优势互补。"病证结合"对癌症先从解毒排毒、净化血液,截断滋生癌细胞的源头。抑杀癌细胞的亢进性;限制癌细胞的亢奋繁殖。利用人体有遗传本能和排异功能,在自然界中筛选抗癌物,研制生物制剂新产品激活中枢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克服恐癌心理;加强健康饮食辅导;进行适度运动辅导;便可挽回大部分患者的生命!然后再根椐病情考虑治"标"的方案。沿着此方向研究亟有可能攻克癌症!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补本,601.
[2]林其溪、单华、林等,癌肿是什么-探讨癌肿的本质[J].中国保健杂志,2011,19(32):207-209.
微生物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研究生开题 信息源 信息检索 信息分析 信息利用
研究生开题是研究生位论文工作的起始,开题前需要收集整理大量文献信息与资料,充分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与进展,掌握前人的研究成果,寻找课题设计的科依据和思路。这就需要研究生能准确描述课题背景的信息需求,广泛识别和选择合适的信息源,巧妙运用各种检索技巧,获取所需文献;经过分析、对比与综合,挖据文献信息中的精华,解决课题研究中的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完成科研究的任务。
本文以生命科研究生开题为例,介绍了研究生如何快速、准确、全面地获取信息资源,如何独立、有效、准确地解决研究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根据开题阶段的特点,将研究生开题之信息基础技能和晋级技能融入实践中,描绘开题的信息技能导航图,为开题提供充分的准备。
1 研究生开题之信息基础技能
研究生开题阶段必须具备的信息基础技能包括准确界定与表达研究背景的信息需求,识别和选择合适的信息源,综合运用多种检索技巧,从而准确获取所需的文献信息。
1.1 准确描述研究背景信息需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物信息资源飞速发展,生命科也由传统的生物研究转变为一门实验性的科。研究生在开题阶段,需要大量阅读相关文献,深入了解研究课题的背景信息,为课题的创新提供基础。在了解研究背景信息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要重点关注国内外的同行与相关研究机构。要深入一个研究领域,了解哪些人正从事此项研究,以便进行相关信息跟踪,也可将他们进一步发展成为合作对象或竞争对手。一般情况下,第一作者是文章的执笔者和研究工作的主要完成人,而通讯作者则是整个研究的策划者、指挥者和术带头人。从第一作者可以了解最新的实验技术和方法,从通讯作者则可了解整个研究的思路。除了这些在公开出版物中能找到的研究者外,还有一些正在从事相关研究但尚未有成果发表的研究者,他们或是团队新成员,或是交叉研究的执行者,从他们所在的研究机构可挖掘相关信息。②要了解整个领域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借助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工具,通过信息的比较分析,发现研究的热点与趋势,跟踪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而认真策划自己的研究,使成果富有创新性。③要详细了解国内外相关或相似研究中所使用的材料与实验方法。生命科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科,实验材料的优劣、实验方法的好坏是决定研究生位论文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相同的方法应用于不同的材料,实验结果不尽相同;相同的方法,稍加改造,移植于不同的材料,尤其是同种属间的材料,可以为研究成果的创新提供途径。研究背景信息需求的描述如图1所示:
1.2 识别与选择合适的信息源
信息源是指获取信息的来源。随着科技术的发展,信息源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生命科研究中常用的信息源有:①期刊文献。通常为原始文献,研究成果的直接报道;信息更新快,如月刊、半月刊、周刊,甚至有些生物期刊每天会有部分online而未正式出版的文献;信息量大;比较分散,每篇文献都自成一体。最有影响的综合性期刊有Nature、Science、PNAS、Cell等;会的期刊有JBC、Microbiology、Plant Physiology、Neurology等。②专著。专著的内容比较详尽、系统,但出版周期长,新颖性不够。在研究生开题阶段,专著不失为了解研究背景与经典实验操作的捷径。常见的专著有《分子克隆实验指南》、《基因工程原理》、Gene、Genome等。在Springer link、Science Direct、Wiley和Netlibrary等数据库中有很多的电子图书,缩短了专著的获取周期,为信息的快速更新提供了条件。Springer电子图书(Springer-Ebook)每年收录约3 000种新出版的专业图书,Wiley在线实验指南中则包含了14类实验室操作指南,涉及生命科、医药与健康、化等科领域。③会议文献。定期举行的国际国内大会,是以一个研究为主题,召集国内外的顶级专家来探讨交流,如国际生化大会每三年举行一次,国际遗传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国际动植物基因组大会则每年在美国举行,研讨国际动植物和微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的最新进展。因此,会议文献标示了一个研究领域的“风向”。④专利文献。一般指专利说明书,详细阐述发明的目的、用途、技术梗概和专利权限。从专利文献中可以了解某领域的技术水平及发展的最新动态…。全世界每年发明成果的90―95%在专利文献中可以查到,其他文献中只能反映这些成果的5―10%,因此,专利文献是查找技术应用及数据的重要文献信息源。生命科领域常见的有基因或序列专利、技术方法专利和药物专利等。⑤专业数据库。是以专业数值、数据为收藏对象的数据库。专业数据库更新快,数据量呈指数增长,数据库使用频率高,应用性强。生命科领域的专业数据库很多,如各种基因组数据库、蛋白质数据库,各个模式生物数据库等。专业数据库中的高通量信息也是其他资源所无法取代的,如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是一套生物信息整合系统,既有PubMed和PMC等文献数据库,又有GenBank和EMBL等核酸数据库、MMDD等蛋白质和大分子结构数据库,可以从中获取蛋白质/核酸序列信息以及基因组图谱信息。⑥科研基金资助信息。科研基金对促进科技术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基金资助项目是科研活动中常见的重要形式,往往反映着某一领域前沿的热点问题、研究动态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在研项目表明了国内外同行正在或将要进行的工作,这比公开发表的术成果或会议信息要提前不少时间。国内常见基金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基金、863计划、973计划和重大专项等;国外常见的基金项目有美国国家科基金(NSF)、美国农业部基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基金(NIH)、德国国家科基金(DFG)和日本振兴协会的项目等。⑦实验记录。是实验设计、操作与结果的完整记录,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败的总结,是不可多得的重要信息源。由于实验记录是各个课题组内部的资料,只能通过同组成员之间的传递,因此,外界较难获取。⑧术论坛。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术论坛的搭建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国内比较好的生物论坛有小木虫、丁香园、生物通、生物谷等,国外比较好的论坛有bioforum、biology online等。论坛中可以就自己关注的信息发表评论,跟同行进行交流。生命科研究
常用信息源如图2所示:
1.3 综合运用检索技巧,制定检索策略
常用的信息检索途径有关键词、主题词、题名、作者、研究机构和出版项检索等,但这些检索途径不是完全独立的,可利用信息检索技术进行相关组配,缩小或扩大检索范围。常用的检索技术有三类:①布尔逻辑组配检索,如and,or,not;②字符串匹配检索,如精确检索、模糊检索和截词检索;③位置逻辑检索,如邻近关系、字段关系和从属关系。通过对作者名字和研究机构或主题词/关键词进行相关组配,找到所需的文献。
检索策略是指为实现检索目标而实施的方法。制定检索策略需要:①进行研究课题分析,弄清检索目的及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检索词如关键词或主题词等;②选择合适的信息源,如期刊文献、会议文献、专业数据库等;③确定检索途径,可以选择主题词/关键词检索、研究机构或来源出版物检索等;④科合理地安排检索词之间的逻辑关系、位置关系及相应的检索步骤。检索策略的制定不是一劳永逸,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并不断修改与完善,直至查出的信息尽可能地全、准,尽可能地贴近课题研究的需要。检索策略的制定过程如图3所示:
1.4 多途径获取研究所需文献
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来源,如何快速高效地锁定所需文献?文献的获取途径有多种方式,一般情况下先中文后外文;先文摘数据库后全文数据库;最后再在其他数据库、基金、个人或机构网页以及一些科研社区或论坛中补充相应信息。文献检索结果可借助工具或软件进行相关分析,以便优化检索与利用。
生命科研究中重要的文摘数据库主要有ISIWeb of Science、Biosis Preview、Medline、Pubmed、Facultyof 1000 Biology,这些数据库涉及的科比较全面,信息的质量比较高。ISI Web of Science(SCIE)收录了6 800多种核心期刊,涉及自然科、生物医和工程技术等170多个科领域,数据回溯至1900年,每周更新;Biosis Preview是国际公认的查阅生命科最权威的文摘索引数据库,收录了会议、报告、评论、图书和专论等多种文献,期刊论文来源于100多个国家的6 000多种期刊;Faculty of 1000 Biology荟萃了2 300多位全球顶尖科家对生物领域24个专题论文的评估、推荐、分析和评比,提供了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生物论文信息及研究趋势。文摘数据库的检索结果,初步比较后筛选出比较重要的文献,可在全文数据库中获取全文或申请文献传递。常用的全文数据库有Springerlink、Elsevier、Wiley Interscience、Oxford University Press(OUP)、Nature,Science、PNAS、Annual Review、CSHL、BMC、PLOS、中国知网和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其中,Annual Review系列刊为每年一期的综述,对于快速把握某一研究领域的动态非常有效;Springerlink检索结果可以按出版日期、内容类型、科、语种等再次分类;Elsevier检索结果可以按内容类型、期刊名/书名、主题、年份等限定或排除相关文献。常用会期刊有PlantPhysiology、JBC、Microbiology、Neurology等。
不论全文数据库还是文摘数据库,都是收录了已经公开出版的期刊文献。由于写作、投稿、出版、,需要经历较长时间,因此,期刊文献具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性,这不能完全满足科研的需要。会议报道、大会交流及术沙龙PPT等弥补了这一缺陷。会议摘要或会议录,按主题汇聚了同一领域的众多专家的研究成果,尚未发表,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国际会议信息可在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Science(CPCI.S)即ISTP和EI中检索,中文会议可在CNKI中检索。
从国内外的基金资助信息中,可以了解国内外同行已经完成、正在或将要进行的工作,挖掘某个主题研究的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从而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尤其在研项目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来源。
对于特定的数值数据,如基因信息、蛋白质结构、基因组信息可在科专业数据库中检索,常用的专业数据库有核酸序列数据库、大分子结构数据库、基因组数据库、模式生物数据库等。Wiley Interscience在线实验室指南中提供了部分实验操作的技术参数与步骤,特定的研究内容与技巧方法还可以查阅相关位论文、专利和标准文献。网络信息与灰色文献如社区论坛、个人主页等则是对以上所有资料的补充。文献信息的获取途径如图4所示:
2 研究生开题之信息晋级技能
研究生的信息晋级技能,主要表现为利用前期获取的信息,准确解决课题研究中的实际问题。这些技能包括科研信息的跟踪能力、管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2.1 文献信息的跟踪
信息检索后,检索策略可以保存,用于信息跟踪。数据库中的信息跟踪主要有两种形式:Alert和RSS。Alert是重要的网络信息定制与通报服务,用户需要注册登录,选定研究主题领域或设定关键词,当有相关最新文献出版时通知用户;也可选定期刊,及时了解最新出版的期刊文章,跟踪某篇特定文章,获取最新的引用信息及研究进展。定制信息可以html或text发送至E-mail中。RSS也叫聚合内容(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是站点用来和其他站点之间共享内容的一种简易方式,RSS订阅可以获取一些时效性比较强的文献信息。研究生在开题阶段可根据检索需要建立RSS文件订阅,利用自己的RSS阅读器自动获取数据库中更新的文献信息。
2.2 文献信息的管理
信息管理可借助于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完成。Endnote可与文献数据库平台相结合,用于组织和管理术文献,辅助科研究。Endnote中可以按照研究专题将文献分成多个不同的组,便于管理与查找;可记录文献阅读心得,如技术方法与研究思路,便于研究过程中的利用;可在写作过程中根据目标期刊参考文献的规范格式(style)生成论文的参考文献列表。除了End―note外,还有一些常用的管理软件,如医文献王、NoteExpress、RefWorks、Quosa等。
2.3 文献信息的分析
信息分析是基于信息的知识生产和智能活动。信息分析存在于科研究中信息活动的各个阶段,如信息需求的产生、信息的获取和信息的挖掘等。信息分析的目的在于获取研究的背景与概况、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及研究中使用的技术方法,分析可以继续的研究和拓展的内容等。信息的分析、利用和创造极具个性,不同的分析方法,产生的信息增值不同。
信息分析按内容可以分为信息联想、信息综合、信
息预测和信息评估。具体来说,信息联想,是从表层信息中识别出潜在的信息,发现文献信息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产生新的信息;信息综合则是在分析各种文献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科概括与有机组合,从整体上把握研究的本质和规律;信息预测是根据已经掌握的信息,运用科的理论和方法,对相关研究的发展做出科预测;信息评估指对大量的文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经过选择和比较,最终产生满足科研需要的新信息的过程。
信息分析按处理方式可分为数据库分析、文献管理软件分析和专业软件分析。数据库分析是指充分利用一些文摘数据库的附加功能,如ISI Web of Science的“分析检索结果”和EI的“精练检索结果”,进而将文献信息中的作者、关键词、地址、出版物和出版年代等相关信息提取,借助于excel图表的直观显示,发现研究的重点和趋势、国内外同行和研究机构。数据库分析的局限性在于只能对本库检索的信息分析处理,对于其他来源的文献信息,可以借助于文献管理软件,如Endnote,点击subject bibliorgraphy,也可按作者、关键词、出版年代、地址等进行相关分析。专业软件分析则是指借助于Citespace,Refviz,Omniviz,TDA等进行的科文献可视化分析,从原始数据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为洞察研究或技术的发展趋势、确定研究战略和发展方向提供有价值的线索。文献信息分析情况如图5所示:3构建开题之信息技能导航
研究生阶段的教育重在培养研究生的研究能力,位论文则是全面衡量研究生综合研究能力的重要标准。开题是位论文管理的重要方面,开题阶段的关键在于文献调研,因此,快速提高研究生开题的信息基础技能和晋级技能至关重要。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研究生开题之信息技能导航图,以方便研究生在信息收集、整理和应用的过程中比对、参照,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信息技能。信息技能导航如图6所示:
从图6可以看出,研究生准确描述自己的信息需求后,要综合运用多种基础技能,广泛收集信息,然后充分利用信息晋级技能,对信息进行高效管理、分析与归纳、演绎与综合,对最新的研究信息进行及时跟踪,吸取文献信息中的精华,从而理清研究思路,制定合理的研究计划与研究策略。只有经过不断的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研究生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信息技能,为位论文的顺利开题与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秦殿启.文献检索与信息素养教育.南京:南京大出版社,2008:174―176.
[2]张帆.发现与创新――ISI Web 0f Knowledge在科研究全程中的应用.[2010一12一11]..
[3]张静波.信息素养能力与教育.北京:科出版社,2007:58―62.
微生物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重点学科;影响因子;期刊
中图分类号:G25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6-0216-04
一、影响因子的概念及意义
期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1972年由美国SCI创始人加菲尔德(Garfield E)率先提出的,现已成为国际上通行的一个期刊评价指标。
影响因子是利用引文分析法评价科技期刊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它是以期刊为对象,统计一定时域内(通常为两年)期刊论文的平均被引率,其公式为:影响因子= 指该刊前两年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该刊前两年总数。是指该刊前两年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占该刊前两年总数的比例,是用来描述期刊被引用情况的计量指标,或者是用来描述期刊影响力的指标,是用论文的平均被引率反映期刊近期在科学发展和文献交流中所起作用的指标,可测度当年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是衡量一个学术刊物地位的主要因素,对核心期刊的遴选起着重要作用,已成为科技期刊评价最重要的指标。影响因子越大,表明该刊所载论文被引用次数越多,从而说明该刊所载论文的影响力较大和水平较高,因而该刊的质量也高。
国际著名的科学计量学专家普赖斯经过大量的文献统计后得出结论认为,科学后的两年是论文被引用的高峰期。因此,目前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将计算影响因子的引文年度规定为两年,依据影响因子的计算公式,其主要受三大基本要素的影响:时间、载文量、被引频次。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对使用影响因子非常谨慎地说明,尽管影响因子是评估期刊的非常实用的工具,但在使用时(主要针对学术评价)应该慎重,必须考虑到期刊类型的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别、文献款目类型差别、自我引用的频率、期刊是否被收录、期刊名称是否有过变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期刊的IF值受多种因素影响,在用它评价期刊质量和论文水平时,必须分析其影响因素,充分考虑它的局限性。
二、重点学科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馆藏重点学科期刊影响因子情况
什么是重点学科?教育部将其定义为“应承担教学、科研双重任务,要逐步做到能够自主地、持续地培养和国际水平大体相当的博士、硕士、学士;能够接受国内外学术骨干人员进行深造;能够为国家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开拓新的学科领域、促进学科发展作出较大的贡献”。
我校经教育部(教研函[2007] 4号)审核批准的国家8个重点学科是:作物学一级学科(含作物遗传育种和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两个二级学科)和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果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水产养殖、农业经济管理等六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家根据发展战略与重大需求,择优确定并重点建设的培养创新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居于骨干和引领地位。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认定在中国尚属首次。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将突出综合优势和整体水平,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新兴学科的生长。
(二) 影响“影响因子”的主要因素
1.有学科差异的影响。期刊影响因子的大小与期刊所属的学科领域有显著的相关性。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发展历程、不同的成熟程度和不同的研究方法。一个正在发展的学科和一个古老成熟的学科。一个理论研究型学科和一个应用研究型学科在引用动机和引用规范上有很大差异,一个大学科(有众多研究者或热门研究领域)和一个小学科在引用程度上也有较大差异,相同或相近研究领域的论文倾向于互相引证,影响因子值的差异当然也很大;各学科在研究规模、研究水平、研究方式、合作程度、引文行为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各学科在引文频次水平上的差异;同时,不同学科由于发展速度和成熟程度不同,期刊数量差异很大,从而使收录的不同学科的期刊数目差别很大。
由于学科(领域)自身的特点以及发展规律和发展阶段等差别,不同研究领域的文章被引频次是不同的,从而导致不同领域期刊的影响因子缺乏可比性。从表1、表2可以看出,农业经济管理类期刊的影响因子高于其他学科刊物,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中刊查阅利用率、中外文期刊复印利用率和平均影响因子方面基本上都是最高的,作物学学科排第二,其中果树类期刊最低。同样是学科影响因子排名前十 位的,值却有明显区别,某一学科最好期刊的IF值可能比另一学科最差期刊的IF值还低。这主要与学科的发展动态、历史以及引证习惯等因素有关。所以,影响因子的大小与期刊所属学科的性质和论文内容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大小有关,同时也与期刊的历史长短、知名度大小有关,还和其内容是否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有关。
2.有发表时滞的影响。期刊被引频次中两年的时间限制可导致不同刊物论文的被引次数有较大差异。对于出版时滞较短的刊物更容易获得较高的影响因子,因为最先发表或公布的成果最容易或有可能引起较大的影响而被引证,相当一部分引文就因为文献老化(超过两年)的原因而不能被统计参与影响因子的计算;再者,不同学科论文的引证行为有所不同。这是因为不同研究领域或研究主题的成果在完善或验证过程中经历的时间段可能很不相同,如对于分子生物学方面具有创新研究的论文来说,则可能很快引起较大的影响并被引证,因此有研究证明,中国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学术期刊的被引高峰期存在明显差异。
出版时滞较短的刊物容易获得较高的被引频次,所以缩短刊期,可以提高被引频次,进而提高影响因子,刊期的缩短更加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从而有利于期刊论文更快更多的被引用。科学技术新理论、新方法、新成果、新知识不断涌现,这种现状必然要求期刊缩短刊期。缩短刊期,减少出版时滞,可使刊载的信息尽快地传递给读者,从而为文章的及时被引创造条件。以《安徽农业科学》、《中国农学通报》、《江西农业学报》为例,这三种期刊在不断缩短出版周期后,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也稳步提高。
然而,如果评价一项科研成就或一位科学家的贡献,就更不能只看那个期刊两年里的影响有多大了。最优秀的科学成就都不是以一时影响面广,而是以影响的深远取胜。比如,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一百多年后还在广为传播;20世纪40年代,物理学家黄昆提出的缺陷导致x光散射的理论,六十多年后也仍然被同行所引用。这些具有开拓性的成就有一个共同特点,影响的持续年限很长很长。
3.有期刊类型的影响。期刊的办刊方针不同,期刊类型有所不同。自然科学类期刊大致可分为学术类期刊、技术类期刊、研究进展类期刊和科普类期刊四类。学术类期刊主要刊发综述论文和研究论文,技术类期刊主要刊发技术应用论文。即使在同一学科领域,论文类型也会不同,有的为基础研究论文,有的是应用研究论文,因而形成了多样的期刊类型。文章简短且出版周期短的期刊通常有一个较高的快引指数,对于评述、综述类期刊,快引指数相对来说是非常低的,要在出版后许多年才会达到被引用高峰。综述类期刊的绝对被引数非常高,其平均影响因子往往超过其他类型的期刊。自然科学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经大量统计分析发现:中国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学术期刊其被引高峰期有明显差异,一般理论性较强的基础研究三年后才出现引文高峰期,如数学期刊被引高峰期大于两年的占62%,被引半衰期较长;而应用研究论文因知识更新快,一般引文高峰期为两年,被引半衰期短。这样两年影响因子,应用研究类期刊明显占优势,像生命科学期刊的平均IF值在2.5左右,而数学期刊的IF值却在1.0左右。《中国农村经济》IF值2.743与《中国南方果树》IF值0.159相差甚远。因此,每一类期刊由于各自发表的论文类别不同,引用率和引用习惯各不相同,导致每类期刊间的影响因子差别较大。在比较影响因子时,必须考虑到期刊及其所刊载文章类型的不同。
另外,专业期刊、交叉学科期刊和综合性期刊IF值的差异,限于某专业为主引用的期刊,根本不可能被数十种或数百种期刊所引用,交叉性、综合性期刊的性质决定了它们会被广泛引用。
4.有统计差异的影响。不同的源期刊库对载文量的统计不同,有的将全部文章视为载文量,有的仅将综述、研究论文算作载文量。一方面在IF的计算中,被引用总次数(分子)统计了相应期刊中所有论文被引用的总次数,而总数(分母)则只统计论文、综述类栏目的文章数,对评论、来信、简讯和其他一些常被引证的栏目的文章则不进行统计,实际上,这些未被统计部分的被引用频次对IF值的贡献很大,影响了IF值的准确性。其次,对于一些科普类、工程技术类等期刊,根据不同期刊的不同办刊宗旨和服务对象,这些期刊的被引用次数可能不高,但是他们的实用技术被广泛采用,在生产中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可见,期刊的被引率并不完全等于利用率。再者,在自然科学类期刊中,学术类综述性文章多由相关专业资深专家写作,具有权威性,且多数十次上百次地引用文献,包括自引,这就自然增加了引用的次数;另一方面,作者从事课题研究时,往往是从阅读综述性文章开始的,学术论文引言部分也常引用综述性文章,这无疑大大增加了这类文章的被引频次。加菲尔德给出1945―1988年43年间的100篇高引论文,第l篇被引187 654次,第100篇被引3 204次,这些被称之为热门论文的高引率提高了来源期刊的影响因子值。同一刊物中不同论文被引频次的差异源来一是论文类型的差异,二是论文性质的差异,三是论文所涉及研究领域的差异,这种差异一方面表现为快速发展的或较新研究领域的论文比相对较成熟研究领域的论文的被引频次高,另一方面表现为不同研究领域间的相互引证并不等价。
5.有源数据库的影响。由于大多数数据库对所收集的期刊进行数据采集和评价,因此其来源期刊的数量也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来源期刊中,很有可能由于学科发展的不平衡带来来源期刊学科、语种分布的不平衡,这就造成了该数据库在影响因子统计上的失均衡和全面。如SCIE目前只收录了约7 000种期刊,而全世界总期刊数达210 000种,其中只有3.8%的期刊被其收录。IF反映的是一种期刊在源期刊库范围内的影响,不同的期刊库有不同的源期刊。所以,源期刊库是对IF值起决定性的一个因素。现在的大型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的学科、出版地、语种等是非均衡的,很难全面公正地反映不同国家、不同学科、不同语种和不同规模期刊的情况。例如SCI收录各国的期刊数极不平衡,一般情况下,作者总是喜欢引用自己最容易得到的最熟悉的语种的文献。由于SCI收录中国期刊量小,所以国外作者对中国期刊的引用就少,而同国科学家之间因研究成果传播的快捷性、研究主题的相关性等因素而倾向于互引,如美国科学家之间的相互引证可提高美国论文被引证频次的30%。另外,研究表明,同语种刊物的相互引证概率较大,由于SCI更倾向于收录英文期刊,这就使得其他语种期刊在SC1中的影响因子相对较低。
对某一特定期刊而言,由于其所在的期刊库收录的期刊构成不同,因而统计的IF值有较大的差异,由于源期刊库的数量及侧重点不同,同一期刊的被引频次在不同的引证报告中会有所不同,进而导致计算出的影响因子也有差异。依据《2008 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2008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和2008年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统计数据,《中国农业科学》总被引频次依次为4 746 、5 941、6 014,影响因子依次为1.519、1.871、1.889,差异较大。这是由于这三个库收录的来源期刊不同所造成的。笔者认为,在讨论刊物的影响因子时要考虑统计来源库是否具有真实的代表性。
6.有引用行为的影响。在影响因子对中国期刊的评价发挥越来越大作用的同时,也出现了自引对相应刊物影响因子的贡献过度的问题。自引主要有作者自引和期刊自引。有的期刊工作者为了使自己的期刊尽快提高引用频次和影响因子,通过各种途径要求或示意作者增加对该刊的引证量。在世界其他国家也有些期刊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要求作者尽量引用本刊文章的情况,其目的显然是为提高自己期刊的被引率,一旦此刊排在前列,往往可以收到广告性效果。自引可以增加被引频次,进而提高影响因子。正常的自引体现了研究的继承性,但是过度的、不切实际的自引,即便不是“ 人为” 结果,也至少反映了期刊的封闭性和排他性。一般自然状态下学术类刊物自引率不会高于20%,过度自引是不良行为,但又不肯放弃这一“广告”手段。同时,一些组织或部门对期刊绩效的评价时过分地强调影响因子指标的评价作用,对过度自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由于引用行为及引用动机复杂多样,存在伪引(未用而引)、漏引(用而不引)、错引(尤其是期刊名缩写错误)、集中标引、过度自引、负面引用、中性引用等一些不规范的引用行为,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不正确的引文统计结果,从而使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失真。
参考文献:
[1]李炜.浅谈期刊影响因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30).
[2]刘笑达,牛艳萍.影响因子对科技期刊评价的客观性分析[J].太原科技,2009,(8).
[3]沈思,张红英.影响因子在科技期刊学术评价中的作用[J].情报探索,2009,(8).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141-2689.html微生物论文范文10篇
相关文章:
液化气站消防应急预案11-02
祭祀作文07-04
企业后勤部年终总结07-26
上海市劳动合同07-07
青年教师发言稿09-13
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交流发言稿08-08
教小孩子写作文的方法11-09
淘气的弟弟作文400字10-09
数学家华罗庚经典名言警句08-03
《村晚》改写短文08-02
分别唯美诗歌语录09-13
画蛇添足的歇后语09-06
渔家傲・秋思文言文翻译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