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赏析论文范文第1篇
内容摘要:文学作品赏析的重要意义在于从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与内容中得到一种特别的体验,不仅能陶冶读者的情操,还能使读者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语言是文学作品的核心,也是读者与作者在感情上的桥梁,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赋予文学作品的感情是不一样的,语言表达比较生动的文学作品会给读者一种灵动性,而语言表达比较沉稳的文学作品会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深意。文学作品赏析主要是从语言表达的方面作为着手点,本文就文学作品赏析中的语言角度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
关键词:文学作品;赏析;语言角度
读者从语言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赏析能更加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得到不同的精神体验,因此,分析从语言角度赏析文学作品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文学作品是由文字和词语组合而成的,但是语言能对文学作品起到很多的修饰作用。读者在赏析文学作品时充分探究语言对作品意境的变化能更加容易走进作品的世界之中,从而从文学作品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一、语言对作品的修饰层面
语言对文学作品的修饰作用主要是运用一些修辞方法,使作品的文学色彩更加强烈,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修辞方式有很多,比喻、拟人、排比、夸张以及设问等。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很多种的修辞,所以,从语言的角度了解每一种修辞方法的运用方式,对文学作品赏析有非常大的帮助。一部文学作品中包含了很多种修辞方法,并且修辞方式也能在很大的程度上突出文学作品的中心内容。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修辞方法不是很常见,容易使读者产生一定程度的误解,因此,对修辞方式的理解也是文学作品赏析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的内容。
二、语言的表达方式层面
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能将文学作品区分为不同的形式,常见的文学作品形式主要有议论文、散文以及说明文等[1]。但是,一部文学作品不必拘泥于一种表达形式,往往是几种表达方式的综合。在一部文学作品中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不仅能使作品看起来更加多元化,结构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还能避免由于单一表达形式使作品看起来死板的情况发生。在赏析一部文学作品时,首先应该明确其表达方式是什么,体会作者通过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想要传达的感情或者描写的事物。一般的情况下,记叙文的主要特点是语言比较平实,不如抒情性质的作品其对于感情的描写更加强烈。很多文学作品的特点是在作品的核心部分是情感表达最强烈的部分,读者赏析时,抓住这个部分的内容能更加容易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更加接近作者想要表达的世界,并在这个基础上,加入自己对作品的感悟,或者与作者不同的感受,这样能对文学作品的赏析更加深刻。另外,应该将作品的每个部分的表达方式进行仔细的研究,因为很多的作者都是将作品的情感倾注在一部作品的细微之处。随着文学形式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文学形式出现在读者的视野之中,使文学作品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三、语言的句式变化层面
赏析一部文学作品的重点在于站在作者的角度体会作品中的情感,而文学作品是通过句子组成的,因此,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都体现在每一个句子之中,准确理解语言句式的含义能更加贴近作者的感情世界。读者在赏析文学作品时,深度挖掘作品的深层次含义,充分理解句式的变化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帮助读者理解作品的内涵。句式有很多种的表现形式,比如感叹句、疑问句、反问句等。
四、对词句进行品味的层面
词句的表达是一部文学作品带给读者最直观的形式,仅仅是词句表面的含义就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出作品的中心思想[3]。从一些比较经典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很多的语句都是经过作者的反复琢磨才最终下笔的,文学作品中的词句能从细节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这也是很多文学作品中的词句比较有深意的表现。词语也氛围很多种形式,比如形容词、名词、动词等,如果一部文学作品是一座高楼,那词汇就是一砖一瓦,词句的堆积才能成就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因此,对文学作品的词句进行仔细的品味对赏析文学作品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结论:
综上所述,文学赏析看似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实际包含了很多的细节,从不同的角度赏析一部文学作品能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感受。从语言的修饰作用、表达方式、句式变化以及词句品味这几个层面对文学作品进行剖析能得到不一样的文学感受。
参考文献:
[1]韩亮.浅谈高校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的鉴赏[J].语文建设,2015,(11):8-9.
[2]居勰.从跨文化的视角赏析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5,(04):144-145.
[3]陈雪.从语言的交际功能角度出发处理文学作品中有关语言转化的问题[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4,(05):87.
文学作品赏析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 文学作品赏析 高职学生 行为习惯
一、研究背景
自人类的诞生起就无法避免种种压力,尤其是精神压力。压力只有能被合理释放和升华才有利于人的进一步发展。一直以来,文学作品都以一种心灵良药出现。艺术家维戈茨基说过,文学作品的合理赏析为人类精神困境和情绪宣泄提供了有效途径,有利于人们精神平衡的再度恢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指出,每个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情感的影响,但都能或多或少地得到净化。而针对精神的净化工具已经被发掘出很多,如诗书礼乐,在陶冶性情和情操方面都有着显著的作用。更有学者认为,文学是一种替代性的满足,有些人能够在文学的赏析中得到很大的幸福感和宁静感,促使人的生命个体向着更为健康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文学作品有利于维持心理健康,促进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早在上古时代,文学作品就成为人们的一种治疗工具,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心理治疗理论逐步成熟,这就为阅读提供了更多的传播途径。目前研究发现,我国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无论是背负高考压力的高中生,还是承受着就业压力的大学生压力都很大,心理疾病也很多,如抑郁、焦虑等症状,轻则影响学习生活,重则危及学生的生命。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一)对高职语文教学准确定位
目前,语文教育在学生的学习中起主导作用。但实际上,语文教学却不容乐观,尤其是语文教学受着应试教育的影响,使语文教育中原有的人文精神严重缺失,使学生更多地忽略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只是注重教师的传授过程和知识的吸取,这导致语文教学课堂远离了审美教育,教学模式愈来愈单一化。笔者通过调查高职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情况,首先直观地反映出语文教学的某些不良现象。如果语文教师注重向学生推荐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文学作品让学生阅读,那么学生就不会过多地追求现代的言情小说或武打小说。也就是说,本论文的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准确定位高职语文。
(二)高职文学作品鉴赏的有效途径
语文作品鉴赏性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文学一直以来都与生活相联系,其本质是一种审美活动,作为人类的精神追求。某些学校也开设了相关心理健康课程,设置心理咨询室,但很大程度上并未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行为习惯养成的根本点出发,如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等途径。因此如何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为此,笔者在高职学生文学作品赏析的调查中,根据学生阅读作品的类型、阅读频率或最受欢迎的阅读篇目开展学生阅读活动的调查,发现阅读活动的开展具有极强的正面作用,能够纠正学生行为的偏差,丰富学生的生活,充实学生的心灵世界,进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三)提高学生对文学鉴赏的认知能力
文学作品有利于提升教学的内涵,尤其是在教育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文学作品的吸引力与表现力充分体现丰富的文化知识,极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升学生情操的目的。虽然目前较多理论知识并未成熟,但都明确地肯定了阅读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有积极的影响作用。由于学生的身心从本质上说还未足够成熟,有些学生对文学鉴赏的认知能力较弱,有人认为文学作品的鉴赏其作用微小,并不能改善学生的行为习惯。这样的认知是有偏差的,正是由于学生的理解偏差才会导致学生的行为偏差,导致学生的阅读量极少或是阅读的盲目性。
三、高职学生阅读情况简析
(一)阅读作品的F状
据调查,仅有6.6%的学生能够在一年中阅读20本以上的文学作品,而阅读1-5本的学生比例高达43.4%,也就是说,较多的学生在文学作品的阅读起点就已经落后了。在阅读过文学作品的学生之中,有60.7%的学生选择传统的纸质书籍和网络电子书籍共同阅读。可以发现,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网络阅读不仅在社会生活中对人类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也成为学生文学作品赏析的重要部分。对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类型而言,34%的学生喜欢阅读中国当代的文学作品,仅有13%的学生倾向于外国和古代的文学作品。学生片面了解中国的文学知识,外国文学知识较为薄弱,不利于学生文学知识的平衡发展。
(二)阅读与个人性格
文学作品的赏析有利于塑造学生的个人性格,37%的学生能够被重亲情类型的文学作品深深吸引,其余的爱祖国类型、重事业类型、重友情类型和重爱情类型都较为均衡地吸引学生的眼球,触及学生的内心深处。其次,文学作品中拥有正能量的人格特质都深受学生欣赏,如25.5%的学生欣赏乐观豁达的人物形象,22.3%的学生欣赏坚强顽强型的人物形象。可见,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能够逐渐提高其感知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塑造正确的个人性格,从而培养一定的审美能力。
(三)阅读与个人生活
通过文学作品的赏析,针对学生较为欣赏或是感动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培养学生的情感,学生会向着模仿人物特点和品质的方向发展。在学生的做人方面,仅有0.7%的学生认为文学作品形象在自己的做人方面没有任何的影响,多数学生较为倾向于乐观积极、真诚待人的作品中的主人公。在学生做事方面,仅有2%的学生认为文学作品形象在个人的做事方面没有任何影响,较多学生倾向于友善合作、认真负责的行为。在学生的学习方面,仅有1%的学生认为在自己的学习方面没有任何影响,其余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将逐步养成独立思考、主动学习、总结反思的能力和行为习惯。针对文学作品给学生的影响,41%的学生认为文学作品不仅能够塑造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能教会做人做事的道理,并给予个人美的熏陶。
四、文学作品对行为习惯影响
(一)对审美能力培养
为了更好地感知文学作品,美读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感知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美读能力呢?首先需从对美的感知出发。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如在“高山流水”的故事中,一方面,作品中的抒情方式给人以美感,通过对美人、美景形象的想象,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只有拥有一定感受美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品读作品。若是没有一个具有感悟能力的欣赏者,俞伯牙琴声再美也只是对牛弹琴。可见,文学作品传播美和读者的审美也是阅读课文的前提。其次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善于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如在对《春》的文章赏析时,需在自己的脑海中构建春草图、春风图等画面,从而才能进一步感悟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二)对阅读能力的培养
如今很多学生由于自信心不足或是阅读能力较弱,导致没有阅读文学作品的激情和主动性。文学作品语言大多具有表现力,能够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其中的人文精神、陶冶情操,从而调动其自主性和创造性。当然,文学作品的阅读是一个过程,需要依靠学生自己已有知识和认知结构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消化。另一方面,阅读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尤其是教师,应注意学生对文学作品认知的内化规律,指导学生的阅读。某些不了解的地方借助教师进行指导,通过对自己认知结构的调整建立内化和外化的双重构建。文学作品的功能从多向影响着学生的社会生活学习等多个领域,如识人功能、经验功能、教育功能,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如《鲁滨逊漂流记》中,学生从鲁滨逊的生活艰苦程度中能够一定程度的感知自己的生活,从而培养自己对于困难的信心,由此而促使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能力的提高,实际上是一种重新构建认知结构的过程。通过结构的构建,以期变引起质变,达到文学作品阅读质量的突破。该过程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识,达到培养阅读能力的目的。
(三)对娱乐功能的彰显
1.减少个人生活压力
对当前学生的不良心理和行为进行调查,发现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因素有很多,如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或是某些家庭因素,促使学生抑郁和焦虑等现象频频出现,从而进一步降低生活质量。刘贤臣曾调查发现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可能抑郁,而有16%的学生已经有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虑、可见目前学生的心理健康堪忧,值得深入分析并采取合理措施进行有效改善。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为了更好地立足于社会,提高学生竞争力至关重要,对大多数上班族而言,核心竞争力便是应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对一个学生而言,则是全面发展各种能力,包括学习成绩、生活态度、体育领域等。
2.彰显品位生活
在文学作品阅读后,较多的人选择模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行为,并通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命运、遭遇来深刻反思自己的人生,在自己焦虑、孤立、抑郁、苦恼时,14%的学生选择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进行情绪的排遣。虽然其比重不多,但可发现文学作品赏析在不断地深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自古以来,腹有诗书之气的人往往受人尊敬。如今同样如此。文学作品一直都是一种高贵、品位的象征。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接受与被接受形成一个双向流动过程,在阅读初期,读者对书籍并不了解,一定程度上是一个被接受的过程,而被接受的时间越长,读者的兴趣和感悟能力也会随之增加,深思也会更成熟。且读者在被接受过程中,会发挥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将文本与自身的视野有机融合,从而x予文学作品的新意。
五、小结
本论文首先分析了文学作品阅读的所处背景,可发现目前较多学生和老师并不注重文学作品的鉴赏,不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理论基础作进一步探索。其次简要论述了文学作品研究的意义,并通过问卷调查对结果进行整合。从阅读趋势、阅读与生活、阅读与性格三个方面分析调查结果,进而探讨文学作品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其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美的认知能力,还可提高个人的阅读能力,其娱乐功能也能充分彰显。笔者在此提倡各位学生和教师应逐步培养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从而使自我鉴赏能力得到升华,有利于个人性格的塑造和对生活的重新审视。
【参考文献】
[1]李谷静. 文学作品审美赏析对大学生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干预的实验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2]周雪峰. 透析英美文学作品赏析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 科技创新导报,2010(09):163-164.
[3]李莉. 浅议文学作品赏析教学中的素质培养[J].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35-37.
[4]卢七主曼. 中学生文学作品赏析漫议[J]. 教育革新,2010(08):50-51.
[5]杜红梅. 关于文学作品赏析的思考――以海明威及其创作为例[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14(03):46-47.
[6]张丽. 论文学作品赏析教学中的缺席“他我”的回归[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129-130.
[7]杨昕蔚. 建构主义理论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以古典文学作品赏析为例[J]. 林区教学,2012(10):27-28.
文学作品赏析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外文学作品赏析》;课程改革;实际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204-02
《中外文学作品赏析》是我院新闻专业开设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必修课,以提高新闻专业高职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质为首要目标。开设至今,此课的受欢迎程度较高,但具体到课程的方方面面仍有不少地方需要继续改进。特别是针对高职类新闻专业,这一课程的改革方向需要结合高职的特点和新闻专业的专业特色来分析。
以下将结合业已取得的《中外文学作品赏析》课程改革成果,分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从文学赏析课程性质出发,扭转功利性教育观
文学赏析这类课程以普及文学常识、提升文学修养为主,是一种与高校素质教育、美育教育相联系的教学行为。但在当今讲求“轻阅读”、“悦读”、“微读”等迥异于经典阅读行为的时代,传统文学作品的赏析内容和方式都在饱经非议和冷落。虽然在我院的授课效果较能让人欣慰,但学生也时常抱怨说此课程“没用”。文学赏析到底能给学生的成长带来多大的裨益?坦率地说,所有的文学类课程,除《应用文写作》外,其余都很难产生立竿见影的实际效果,更无法直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这也是高职院校文学类课程的尴尬所在。如果从功利性教育观出发,文学赏析课是“无用”的,但是“无用”并不等于无价值。高职院校虽然将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但这并不代表着应用型人才就不需要人文素养。因此,不论是授课者还是接受者,都应该将文学赏析的课程目标定位于着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在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知。
二、从高职类新闻专业性质出发,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文学作品赏析课程,都是选取大量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或者以文体四分法来结构全书,或者以时间顺序来谋篇布局。而这类教材最大的特点是,不管以何种方式来安排选文,选文数量一定要多,作家范围一定要广。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这种教学内容的安排往往不尽合理。由于选文数量之多,而课时量又有限,教师教得“点到为止”,学生学得“浅尝辄止”。针对上述实际问题,教此课程的授课内容应在选文数量和选择角度上做出改革――在以历史为主轴的基础上,摒弃作家或文体分类法。对于文学作品的划分,仍分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由于我院新闻专业有《中国古典文学》这一先导课程,所以,在具体的授课实践中,文学作品赏析偏重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现以外国文学授课内容为标本进行分析。
外国文学首先被按照时代分为九个部分――古代部分、中古部分、文艺复兴、古典和启蒙文学、浪漫主义、近代欧洲现实主义、现代欧美现实主义、现代欧美现代派、近现代亚非文学。而在这每个部分又安排有六个板块――一位作家、一个作品、一部电影、一处文化名胜、一篇作文、一份书单。这六个板块的安排,结合了学生的接受层次和接受习惯,同时考虑到新闻专业的自身特点以及课时数量。高职学生的文学课程其实不重在知识的获取,而更重在从中得到精神上的启迪和心智上的提升。因此,无须将课堂变成一篇篇课文的分析课程,那样的授课方式其实跟中学时代的语文教学是无差别的。要让课堂真正变成文学的课堂,最重要的还是要遵从文学的审美特征。所以,要把教学内容从点、面条框中解脱出来,让审美感受首先占据学生的感知世界。上述的六大板块结构法,是用“一个作家”的人生经历来关照人与文学之间的奇妙关系,借作家的人生来启迪学生对人生的正确认知;用“一个作品”的经典意义和丰富内涵来展现世界的丰富和多样,借作品的深刻性来加深学生对世界的感知;用“一部电影”的独特影像叙事特点,来展现长篇作品的恢弘与阔大;用“一处文化名胜”来彰显文学、文化、文艺馈赠给人们的丰富遗产,以及它们永恒的魅力与影响;用“一篇作文”强调新闻专业学生对人、事、情的观察、领悟及分析能力;而“一份书单”则是推荐给学生在课堂之外,进一步了解某一时期文学全貌的书籍名单。除最后一个板块外,其他五个板块全部在课堂完成,每一个时代部分共计六个学时。当然,由于板块中实际的讲授其实只有作家、作品、用电影来展现的长篇作品、用文化名胜来承载的文学内涵这四方面,所以,每一个板块中所选取的内容要尽可能具有时代代表性。如浪漫主义部分:一个作家――乔治桑;一个作品――《西风颂》;一部电影――《三个火》;一处文化名胜――巴黎圣母院。乔治桑虽不是最出名的浪漫主义作家,但作为一名女作家,她是极具人格魅力和传奇人生的,她是一个可以引起学生极大兴趣的例子。而一部作品《西风颂》是典型的浪漫主义代表作,特别是最后一句名言,常常成为这一环节讲解的高潮,也是学生讨论的热点。一部电影《三个火》,大仲马的代表作,是一部通过叙事情节来展现浪漫主义风格的佳作,不仅让观者了解了法国人文的情怀,同时火们的人生态度和处事原则也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一部电影”这一板块,时常成为学生们最喜欢的一个版块,这正是紧抓文学审美特征和对寓教于乐教学方法的最好运用。一处文化名胜巴黎圣母院则是专门从巴黎圣母院的人道主义内涵和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这部作品的关联性上,力求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中去领会雨果《巴黎圣母院》的主旨和深刻的内蕴,同时也在更具体的故事中去感受巴黎圣母院所代表的宗教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
文学赏析课程作为我院新闻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教师在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时刻联系专业特色,特别在前四个板块之后设置了“一篇作文”的写作板块,而且是当堂写作。写作的要求只有一个:在规定的时间内,针对前四个板块,表达个人当下的思考或心情。当堂写作非常能够锻炼人的思维和写作能力,而对于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写作能力对于他们而言尤其重要。从现有成果来看,这一板块的设置是成功的。
三、从改革考核方式出发,力求学生积极参与
本课程的常见考核方式,往往都是一篇期末论文或者读书笔记了事。但对于新闻专业的必修课来说,惯常的考核方式显然无法达到课程的目的。因此,对文学赏析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应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课堂改变教师“独角戏”的格式为目的,加重学生的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由之前的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改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一半。同时,平时成绩的取得强调课堂内容的参与度。比方说,教师会提前公布下一个时代所涉及的板块分别都有什么内容,邀请学生当某一板块的主讲人,成为主讲人的学生将会比其他同学的起评分数高出30分。除了邀请学生当主讲人之外,教师还经常在某些具有板块后设置评论环节,当然这种评论因板块内容而异。每次评论的成绩也将计算入平时成绩之中。
虽然每一位师者都希望学生主动参与,不需要用考核来激励,但我们也需考虑到当学生们都已经习惯于老师一言堂而学生静静听的现实状况,或许,考核能够激励、鼓励,也是迫使他们走出表达自我的第一步。
基金项目:山东传媒职业学院院级课题“高职院校新闻专业《中外文学作品赏析》课程改革研究”(YKY201301)。
文学作品赏析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学作品;阅读赏析;要领
文学作品的阅读赏析在历年的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几乎没有哪一个省市的中考语文试题没有这方面的阅读赏析题,并由此一直延伸到高考。因此,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赏析的能力培养和技巧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文学类作品赏析的要点表述
《n程标准》中关于初中语文“7―9年级”阅读部分,对“文学作品”
欣赏的要求是: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只有明确了《课程标准》中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要求,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复习,从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历年各地中考文学类作品(记叙文类)考查的要点
就初中学生而言,一般在试卷中经常出现的文学作品类考题体裁类型(不包含古诗词赏析和文言文阅读)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小说和散文。诗歌和戏剧很少出现。其中散文又可以细分为三类:写人叙事类、状物抒情类、托物寓意类。其主要考点可以归纳为:①对作品的整体感知;②重点语段、句子、关键词语的赏析;③人物形象的分析点评;④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与评价;⑤作品主题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融合等等。
综合观照近几年的各地中考考生的文学类赏析题答题情况,失分的情况还是比较严重的,其失分原因主要有这几个方面:文章没读完或者没读懂,就盲目答题;不能将问题放到文本和时代文化背景中整体感知思考,而是视野狭窄,思维僵化,就题答题;思考问题不周密全面,思考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不能拿全分;答题不规范,答案指向不清晰明确,主次不分;文体概念不清,乱用或滥用名词术语和答题“套词”。书写杂乱,字迹潦草,乱涂乱改,卷面不整洁。
三、文学类作品赏析解答的常用步骤及要领
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必要时做一些圈点、勾划,通过对作品的整体感知,采集丰富、正确的信息,为后面的解答考题提供全面可靠的资源性要素。
①时代文化背景。时代文化背景往往会在作品中的事件发生的时间、重大社会事件、历史人物、典章故事等文字中透露出来。
②主人公及其主要性格特点。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往往是通过精彩跌宕的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描写表现出来,有时甚至是在典型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描写中凸显出来。
③表现的主题。文章的主旨有很多时候就在文章的题目、故事的高潮以及结尾处表达出来,但更多的是在故事的叙述、人物形象的塑造、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现出来,需要考生自己感悟。
④表达的情感。文章集中抒感的地方,往往就是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倾向,当然,不少的作品并没有集中抒情的文字,作者的情感是蕴藏在娓娓道来的情节叙述之中的,其实很多时候,人物的情感就是在平淡如话的文字里显现出来。
⑤较明确的写作技法。
文学作品的一些常用表现手法必须掌握,如对比衬托、托物言志、虚实相生、渲染铺垫、前后照应、卒章显志等等,在初读文章时,就要迅速准确的判断出文章运用了哪种手法,并标注出来。
⑥关键语句及含义。很多文学作品在文章的开头、过渡段、结尾处等地方会有一些揭示人物性格、凸显文章主旨的句子,要敏锐发现,及时圈画出来。
……
2.浏览考题,带题突破。
①将有把握的题目暂放一旁。各地中考语文试题的难易比例通常为7:2:1,真正有难度的题目所占比例并不大,因此,大多数阅读分析题的答案是较浅易的,这些题目可以暂时放置一旁,待有难度的题目思考成熟后,一气呵成地解答。
②没把握的题目要带在大脑中,以点带面、全面兼顾、重点突破。a.重点关注初读文章时筛选的有价值的各类信息,与题目中关键的考点、思维点结合起来,精读与考题关系最为密切的段落、语句、词语等;b.思考时要将全文内容及文字主题兼顾到重点语句的分析过程之中,以一斑而窥全豹,切不可“盲人摸象”,以偏概全,以点概面,考虑要周密。c.有时候还要考虑该题目和前后考题的关联,并从中捕捉和获取有联系、有价值的信息。
3.周密考虑,规范答题。
①对每一题的答案的思考都要周密细致,考虑要周密,采点判分,按步给分,仍是目前中、高考阅卷的评阅方法,因此,要将要点一网打尽。可从以下几方面思考答题:a.结合时代背景和作品主题组织答案。b.结合人物形象以社会意义组织答案。c.结合全文内容,开头结尾,前后呼应的语段组织答案。d.结合重点语句(点题、扣题、升华主题……)组织答案。e.结合题中要点,周到地组织答案。如“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则必须引述文字内容,作简要分析;“结合自身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必须将文章内容与个人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体会不能离开文本乱谈一通,即每时每刻心中要有作品,脑中要有文本。f.结合题目分值,确定采分点,分点答题。
②答题要规范。a.要写“答”和冒号。b.尽可能分点来答,或用分号分步答题,或用总分结构答题。c.要尽可能将所留的横线和空格答满,答题不宜单薄。d.卷面要整洁,书写要工整(字不要太大,靠线书写,留有修补空间)。e.规范、适度使用“套话、套词”,如:“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深化了文章中心,升华了作者情感”、“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前后照应,紧扣主题”、“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突显人物形象,揭题文章中心”、“为下文作铺垫”、“为下文蓄势”、“总领全文”、“开启下文”、“总结全文”、“承上启下”、“欲扬先抑、先抑后扬”、“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等。
在复习中还要有意识地关注文体知识和表达术语的区分。例如,记叙文――记叙了……的故事,描写了……的人物形象,抒发了……的感情,表现了……的深刻主旨等;议论文――增强文章说服力,有力地论证了文章中心论点等;说明文――加强语言严密性、准确性,清晰地说明了……的特征等等。
四、关于文学作品阅读和训练的几点思考
1.要关注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浓厚的阅读兴趣的培养,形成终身读书的学习品质。
2.在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习惯和个性化阅读体验的基础上,适当灌输一些被事实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3.复习期间的文学类阅读练习的训练,宜精不宜滥,宜少不宜多。
4.对文学类阅读赏析题练习的评讲,应当精细分析,找出问题,归类整理,重点突破。
文学作品赏析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习兴趣、文学学习、华语流行曲、学与教、歌词、中国语文
【中图分类号】G642
一、引言
学习文学作品的关键就是要掌握作者所寄托的情感,乃至能够代入作者的身分去体会其心情。然而,要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感情,实在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教授初中一年级学生朱自清的〈背影〉时,虽然笔者已经把当中的情感逐一疏理,可是仍然发现很多同学都不能够掌握当中父子之间的真挚情感,反而却提出很多枝节的问题,如为何朱自清的父亲可以走下火车轨道、何解父亲是一个胖子也仍然能够爬下路轨等云云,未能达到文学赏析的重要目的。
为了让同学可以对父子情怀的主题产生自己的感悟,笔者决定以另类的文学作品-华语流行曲歌词作为文学赏析的材料,并要求同学演唱相关的华语流行曲〈让我罩着你〉,以期他们可以透过华语流行曲,感受到父子之间的细腻感情。
结果发现同学竟能透过华语流行曲,来掌握他们不能在〈背影〉中体会的父子情感。由是观之,本文尝试透过探究华语流行曲演唱中的语境创设,以及其与文学作品赏析的关系,并分析华语流行曲演唱的教学研究结果,以说明如何以华语流行曲演唱带动学生掌握歌词所承载的文学情感。
二、华语流行曲歌词的文教授价值
华语流行曲歌词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具丰富的文学内涵。「(流行曲)歌词在中国文学传统中源远流长,从《诗经》、乐府到宋词元曲的发展,亦可说是中国歌词史。(黄志华、朱耀伟,2010)这就是说流行曲歌词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它是顺着中国文学的起源变革所发展出来的,值得我们以之教授学生。当然,华语流行曲的质素参差,并不是每一首歌的歌词都可以用作教学,故老师在选择教授的歌曲之时需要小心留意,并择优而教之。
华语流行曲歌词具有丰富的文学教授元素。以新加坡歌手蔡淳佳的〈回家的路〉为例子,作者凭歌寄意,藉此曲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并藉此缅怀故乡昔日的人和事,具有构成文学的重要元素-作者的情感。另外,本歌词运用了多样化的写作手法,如「故乡的水是/滚热的泪一句使用了暗喻手法,以说明作者每当想起故乡的景象,都会勾起阵阵的乡愁而不禁落泪;「悔恨/比站台还长一句使用了衬托的手法,以表达出作者很悔恨自己在与故友离别时,不跟他作告别,其悔恨比月台的长度还要长。此外,歌词写来情感真挚,再加上歌曲旋律凄美,让听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当中的情感,并从而产生共鸣。由是观之,华语流行曲具有丰富的文学元素,值得教师以此作为教学材料,教授同学如何对文学作品进行赏析,并启迪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
〈回家的路〉歌词(节录):「打电话留言/变成风的留言/也许只是想你听见/这里的秋冷一点/不拆开的信件 /是我勇敢的凭借/也许再走五百里日夜/就能走到从前/陌生的城市炊烟最美/故乡的水是滚热的泪/在天黑时刻就能望见/我离家有多远/向前走/别回头/你在身后/临别挥手/像召唤的挥手/用力走/多年后/我想回到/你眼里的温柔/不拆开的信件/是我勇敢的凭借/也许再走五百里日夜/就能走到从前......
三、华语流行曲演唱的语境创设
语境的创设是文学学习的首要条件。「利用语境,可以(让学生)确定(作品)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王耀华,2012)语境有助学生掌握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主题,亦能增强他们的语感,并提升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掌握。事实上,流行曲的演唱,正好创设了这一种文学感悟的环境,让同学可以透过歌曲节奏及旋律所创设的文学气氛,轻易地掌握歌词当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并产生一己的感悟。
演唱华语流行歌曲能创设语文学习的语境。「语境是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的人的身份、思想、性格、职业、修养、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所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沈建华,2005)这就是说语境所承载的就是作者的写作情怀,只有我们掌握了文学作品的语境,才能读出当中的思想、感情及精神;教师「要学会给文章创造语境,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保证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王耀华,2012) 由此可见,华语流行歌曲的音乐旋律正好渲染了歌词所承载的感情,并创设了一个更加深刻语境,让学生能够透过音乐旋律来加深对歌词内容的掌握,乃至能加强学生的文学感悟能力,辅助他们体会歌词当中的深刻意义。
演唱华语流行歌曲为学生提供了感应文学意境的蹊径。「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到,曲子所传达的情感应该与歌词的情感内容相呼应,『声词相从使得词能感动人,而曲与之相衬托。(陈希琳,2011)这就是说华语流行歌曲的曲调旋律是配合歌词的内容而发,即所谓曲为词服务,词为曲所用,只有两者相互配合,才可以成功营造文学的意境。简言之,华语流行歌曲与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相异之处,就是在于华语流行歌曲多了曲调旋律一环,而曲调旋律是用以辅助词的理解,即是有助深化赏析者的感受;而让学生感受到词曲相融的境界,自然就更能有助学生对文学意境的掌握。
演唱华语流行歌曲能深化学生对词人情感的理解。「《乐记》就提出了『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的观点,可见情感的表达在音乐艺术中的份量之重。(潘丽,2005)音乐正是因为人类的心灵需要而产生,没有情感的需要就没有音乐的产生;「心灵的投入与真情的流露是使演唱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的重要方法。(潘丽,2005)只要个人把一己内心的真情与演唱结合,自然能够品味歌词中的真挚情感。由是观之,当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地演唱歌曲,他们自当能够受到音乐情景的熏陶,在演唱的潜移默化作用下,对歌词所流露的情感产生共鸣,由是唱出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感悟。
四、演唱华语流行歌曲与文学作品赏析的关系
演唱华语流行歌曲能深化学生对文学学习的兴趣。一般中学生都喜爱唱KTV,一则可以抒感及压力,二则可以与朋友一起相聚消遣;事实上,若语文科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个消遣兴趣作为语文科的教学导入,实在是能够提升学生对中文科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既然朗读是感受文学作品的其中一个方式,那么演唱也可以是感受文学作品内涵的其中一个方式,而且更能因为歌曲的旋律而诱发出学生更深层次的感受,乃至学生对之不能自已。由是观之,若教师可以以演唱华语流行歌曲诱发学生对(歌词)文学学习的兴趣,他们自当能够对文学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乃至提升他们的学习动机及投入度,那么文学的学习自然变得事半功倍。
五、研究问题及设置
研究问题:演唱华语流行曲能否加强学生的文学感悟能力?
(一) 课堂设置
在演唱课刚刚开始的时候,先让同学聆听歌曲的旋律,以渲染作品当中的父子情怀;接着在笔者教授当中的字词读音后,要求全班同学一起歌唱该曲;在反复演唱过后,笔者才教授学生歌词的内容;为了增加同学浸淫在〈让我罩着你〉的语境时间,在课后,笔者又举办了歌唱比赛,要求同学分成若干小组进行,以让同学可以在练习之时反复咏唱。而在同学演唱歌曲的时候,其他同学都须要为演唱的同学填写「同侪互评表,为他们的表现给予分数及写上值得欣赏的地方。
(二) 选用歌曲的文学内涵
〈让我罩着你〉是台湾歌唱组合魔幻力量的作品,表达了因为自己的叛逆而伤害了父亲的悔疚,并希望得到父亲的原谅。「时间/是氪星石/超人不得不低头一句,指出了父亲为我们的超人,可是岁月不饶人,父亲的「背影一脚踏进沙漏/被凋零淹没,不能再照顾我们了。从前作者因年少气盛而伤害了父亲,因此现在希望可以向父亲说「I'm sorry/滥用了叛逆;而作者其实也是很重视父亲的,因为作者认为「少了你(父亲)的梦中飞行/我会很不甘心;现在父亲老了,作者希望他可以「从今以后什么都别担心,因为作者想向父亲说「现在换我罩着你,给父亲一个照顾他、爱护他的承诺。由是观之,《让我罩着你》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儿子对父亲的丝丝情意,是一篇教授父子情怀的极佳文学篇章。
六、研究结果分析
(一) 问卷调查
受访对象:笔者任教的19名中一班级的全部同学
访问问题:
1. 你认为歌唱流行曲,是否能让你掌握歌词当中的主题思想?
结果: (非常同意: 63%、同意: 37%、不同意: 0%、不同意: 0%)
全部同学都认为演唱流行曲是能够让他们掌握歌词当中的主题思想,可见演唱流行曲的过程对于同学对文学作品(歌词)的基本理解具有一定的浅层作用。
2. 你认为歌唱流行曲,是否更能让你掌握作者的感情?
结果: (非常同意: 58%、同意: 37%、不同意: 5%、不同意: 0%)
95%同学认为演唱流行曲能够让他们掌握作者寄托于歌词的思想感情,可见学生在演唱流行曲的时候,能够透过反复的音乐旋律而对作者的情感有所掌握。
3. 你认为歌唱流行曲,是否能让你更深入了解作品的内容?
结果: (非常同意: 69%、同意:26%、不同意: 5%、不同意: 0%)
95%同学认为演唱流行曲是能够让他们更深入了解作品的内容,可见反复的演唱过程,能够深化学生对于歌词的深层次理解。
4. 你认为歌唱流行曲,是否能让你更有兴趣学习中国语文科?
结果: (非常同意: 74%、同意:26%、不同意: 0%、不同意: 0%)
100%同学认为演唱流行曲是能够让他们对中文科的学习兴趣提高,可见演唱流行曲是提高学生学习文学兴趣的其中一个有效方法,而事实上,学习兴趣的增加亦有助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自我发掘及探究。
5. 你认为在班中歌唱流行曲,是否能让你更有自信心在人前演说?
结果: (非常同意: 58%、同意:37%、不同意: 5%、不同意: 0%)
95%同学认为演唱流行曲是能够让他们更有自信心在人前演说,可见演唱流行曲能作为演说训练的导入,而事实上演说的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我们可以在与同侪讨论之时,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看法及感受,来增加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认识。
(二) 教师观察
相对传统的学习形式,演唱华语流行曲能使学生更认真学习。在教授歌词读音的时候,笔者发现学生都比以往更认真,与一般的课文朗读相比,他们更愿意把歌词演唱出来,使到字词的读音教学更加畅顺,并且事半功倍。在教授歌词的思想内容时,学生都更愿意将他们的感悟说出来,并与老师及其他同学分享。由是观之,学生对学习变得更认真,是源自于音乐有助他们放松心情,让他们能够减少对学习的紧张情绪与焦虑,使他们更享受学习的过程,那么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感悟与理解亦自然相对地增加。
演唱华语流行曲能够加强学生学习的能动性。笔者在课堂中设置歌唱比赛,让学生可以更愉快地学习。从中,笔者发现学生为了胜出歌唱比赛,都会自愿及主动地在放学后留在学校练习,这是前所未见的;而且一些小组更会编排分部演唱,加强演唱的美感。由此可见,让学生演唱流行曲,能够加强他们对于文学学习的驱动力,而这对于文学学习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七、总结
文学学习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而最重要的就是调动学生对文学学习的兴趣,若然学生能够发现学习文学的趣味性,他们自然会对文学的学习乐此不疲。因此本文藉着演唱流行曲学习歌词赏析作为文学学习的导入,以引起学生对文学学习的兴趣,并使他们能够从中掌握文学学习的语境,继而再把他们对歌词作品赏析的习得,迁移至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赏析之中,相信也定必能将之应用出来,并达致同样的文学学习效果。
八、参考文献
[1] 黄志华、朱耀伟. 香港歌词导赏[M]. 汇智出版有限公司. 2009.
[2] 王耀华. 论语境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 中学时代. 2012, 16:85.
[3] 沈建华. 论语词的特殊语境义及对语文教学的指导意义[J].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2:36.
[4] 陈希琳. 大众文化视角下华语流行歌曲歌词的意义生成[D]. 兰州大学硕士论文, 2011.
[5] 潘丽. 论歌唱艺术中的情感表达[J].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 2005, 16:72-74
九、附录
文学作品赏析论文范文第6篇
1优化和丰富教学内容
针对教学内容繁琐、信息量大、与实际联系不大等问题,授课教师应有针对性地选择课程教学内容,从教材中挑选出难度适中、趣味性强、更贴近实际的材料;并在此基础上,适当添加某些相关材料,如作家轶事、作家作品的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从多角度、全方位激发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程的兴趣和主动性。此外,目前高校使用的英美文学教材大都存在厚古薄今的弊病,即内容以古典作家作品居多,现当代作家作品偏少。而实际上,许多学生更偏爱现当代文学作品、流行或通俗文学等,对这些古典材料兴趣不大。因此,授课老师应有意识地调整教学内容各部分的比重,优选经典作家作品,简要介绍次要作家作品;选择难度适中、语言流畅、易于阅读的文学作品,省略结构复杂、语言晦涩难懂的材料;将更多的关注放在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鉴赏分析上;并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在授课过程中联系流行文化、学生的生活情感经历等,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以此促使他们重新认识挖掘文学的魅力和价值,提升他们文学鉴赏和创新思维能力。
2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
面对传统英美文学教学模式过于单一的问题,授课教师应改革传统的平面知识传授模式,建立立体综合的培养模式。新模式分为三个层面:知识积累、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在讲授文学史时,侧重知识的积累,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在作品赏析时,以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为重点,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运用能力、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引导他们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陶冶情操、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其综合人文素质。在此基础上,授课教师还可有意识地革新教师一言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建立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73新模式。教师应自发地从课堂的主角转换为引导者,借助多媒体等视听设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开展课堂讨论、课堂报告、小组活动、角色扮演和写读后感一系列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帮助他们用正确的理念和知识对文学作品进行积极深入的分析和评论;并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学以致用,鼓励他们进行文学创作,或将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感悟人生和洞悉生命意义。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外,授课教师还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将课堂和课外紧密结合在一块。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课后活动,如:读书会、戏剧节、诗歌朗诵会、专题讲座和讨论、短篇小说创作比赛、撰写科研论文等活动,全方位地帮助学生提高文学鉴赏和实践能力,激发他们对英美文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实践证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并不能有效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此英美文学教师应改变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传统评价体系,构建将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书面测试与口头测试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用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并提升学生平时成绩的比例,降低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回答问题、课堂报告、诗歌朗诵、课堂表演、小组讨论等)、课外作业、读书报告、课程论文等情况纳入学生该课程学习成绩的评价范围,全方位地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除了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外,授课教师还可革新考核的内容和目的。传统英美文学课程的考核内容往往是学生对相关文学知识的掌握(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比重较大)和文学作品的分析(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比重较小),侧重考察学生的文学常识掌握能力和文学作品分析能力,无法有效地考察其他能力。针对这一弊端,教师在设计试卷时,应有意识地减少客观题的比重,增加作品赏析和论述题的比例,重点考核学生的文学欣赏、独立思考、逻辑思维和文字表达等综合能力。在布置课堂作业时,注重考核学生的口头表达、逻辑思维、课堂掌控和合作协调等综合能力。在条件许可范围内,还可尝试改变老师为主体的评价模式,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纳入评价主体,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革以打分为主的传统评价内容,加入其他评估内容,如老师和其他学生的建议等;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让他们能第一时间知道自己的学习进展和水平,促进其进一步的自我提升。英美文学课程作为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面对当前高校英美文学课程被边缘化的尴尬处境,广大研究者和授课教师应努力排除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干扰,探索英美文学课程的改革和创新,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创立适应新形势发展需求的新课程体系。
文学作品赏析论文范文第7篇
医学院英美文学课边缘化现象日益凸显,医学生快餐式阅读比较普遍,学生较少花时间完整研读文本内容,文学作品阅读广度与深度不够理想。医学院校普遍重视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质量监管,忽视选修课的规范化管理、从学生选课、到评估体系的完善、教师重视程度都存在轻视,学生蹭课混课现象大有人在,加之医学院学生课程较多,校园缺乏常态大师级人文报告,医学教育重技能、轻素质痕迹凸显,老师普遍认为人文性质选修课很重要,但新校区建设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师疲于大量教学任务,没时间读或很少读,教师阅读的数与量也不容乐观。教师不读书从教就好比只懂理论不懂实践的游泳教练。阅读是输入,输入如果没有质和量的保证,就无法感染和激励医学生大量阅读,只有老师爱读书了,学生们才会去读书,这样在校园才能营造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风尚。老师文学鉴赏角度与能力会感召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医学院阅读氛围没有建立起来,学生没有阅读的大环境熏陶。而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滋养。通过阅读,可以实现文学与医学的对接,文学可以使医学教育具体直观化。郭莉萍指出医学的本质决定了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文学是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截止1998年美国有39%的医学院文学课程属必修课程。文学的学习可以培养医学生的移情思维能力。现在的大学医学教育的缺陷,就是太注重学生的专门知识,而太忽视整个人生修养。大学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能,还在传授思想和智慧。然而大学不是技校。中国的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忽视了医学生的文学修养,为网络时代里的现代教育培养了大量“有知识没文化”的毕业生。医学生不去阅读,就无法透过语言进入到语言背后极其丰富的文化世界、精神世界和思想世界。医学生研读英美文学作品,实际上多了通向了解另一个世界的途径。通过阅读可以实现生命的厚度。英美文学阅读对于大学英语老师和医学生来说既是职业需要,也是精神所需。书作为知识的载体,“读书”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阅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就其本身有着不可替代性。本论文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对象涵盖西安医学院临床、检验、影像、全科、护理、药学、英语7个专业191名全日制医学本科生,收回有效问卷190份。授课方式采取八名文学方向教师分讲两个代表作家作品,教师混搭展开每周英美文学选修课教学。
二、学生听课教学建议
导入文学影片视频图文并茂,更直观凸显人物性格;限制选课人数保证质量,尽量小班开选修课,将该课设为必选课或必修课或常态课开放式教学;文学课上可多些互动、多些交流、贴近大学生心理需求、可超越课本和ppt,让学生融入课堂;上课内容(可选取最新的英美文学作品赏析、多讲些与医学有关的名著;教师多培养学生品读文学原著能力、交代作品时代背景和创作动机、多分析人物形象、多比较时代主题、人物思想;改善授课环境,建议小教室授课;渴望影响精神和心灵的知识;多推荐更多有影响力的优秀作品,共同研读;教师语言可更幽默、风趣、生动;可让同学分组讲解名著和片段表演,改编作品或给作品换个结局,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讲出差异来。较多教师沿用文学史+作品解读模式授课,可推广思想关注+完整作品赏析模式,学生通过阅读作品,主动参与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培养医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敏锐的感受力,使其掌握严谨的作品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
三、结语
文学作品赏析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英美文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337-02
一、英美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有效提高学生对所学英语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文字语言形式。语言文字经过大师们的加工酝酿,便具有了鲜活形象的生命力,成为社会生活中的经典和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因为文学作品中饱含生活气息,使人们更加易于接受,所以成为教学的典范和人们争相模仿的对象。在英语教学中适当引入英美文学作品赏析,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背景的了解和对英语语言艺术的浓厚兴趣。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结合其中的优美的语句段落让学生们在具体的语境中去感悟单词和语法的实际应用,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可以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
在英美文学作品的熏陶下,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基本的英语常识,还通过对作品内容的了解进一步开拓了自己的文化视野,了解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所表现出的不同的社会生活场景,从而使自己的个人修养和文化情操得到进一步提升,对不同文化的欣赏、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学习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在不同程度上了解英美国家的发展历程,感受英美人民的生活现实,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修养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三)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文学作品是作者优秀思想的结晶。通过阅读作品,我们可以和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流。优秀的文学作品,其内容寄托于文字之中但精神无限延展。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展开丰富的想象能力,对作者表达出的中心思想从不同角度加以揣摩,从而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体验、滋润了我们的心灵,是我们的眼界进一步拓宽。在英语教学上,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对作品内容进行赏析,可以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英语语言的理解能力。对于同一篇作品,学生们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展开讨论,抒发自己的见解,在探讨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进入一个潜藏着未知答案的文本空间,由于没有标准答案,学生能够自己理解自认为正确的看法,主动去通过作品对作者进行评判。他们主动对话作者、质疑作者甚至否定作者,在对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探讨中,逐步养成敏锐的感知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在英语教学中引入英美文学作品赏析的真正意义也正在这里。
二、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现状
在我国的英语专业教学中,英美文学教学还保持着传统的泛读化教学方式。文本资料以教材上的为主要对象,在英语课堂上教师重点讲解教材,把重点在黑板上罗列出来,学生阅读仍然是次要的。英语教师往往背负着较重的教学目标,对教材的讲解也只是一遍而过,而教材对于英美文学的选取也受篇幅所限往往节选某一段落,对于英美文学的分类和评价往往比较混乱。在英美文学课程中,由于教材教学内容信息量大,历史年限跨度长,文学流派和创作风格不一,英语文学作品的完整性和作品中心思想无法得到全面展现。这使得学生们的阅读效果大打折扣,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也无法全面展现作品中蕴涵的宝贵精神财富,只能针对几个关键的词汇和语言点重点讲解。所以,现实中英美文学与课往往就是教师在讲台上漫无目的讲,学生在下面机械地听,麻木地记词汇。随着民间国际交往的不断扩大,英语专业教学中通过英美文学阅读引导学生提高英语学习效果,提升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能力已经成为当下学术界的共识。
目前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还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体现在教师的授课方式上,在课堂上,教师对于教材中的英美文学理论部分的讲述过于冗长,使学生们对学习毫无兴趣可言。学生们对这一部分的课堂内容只是被动地接受,自己不会动脑去思考有关作品的问题。教材选取的作品与文史理论也不利于课堂教学有效进行。其次,英美文学课由于教材篇幅有限,无法完整摘录某一文学作品,只能有选择地节选作品中的关键段落,而对作品的完整性造成破坏,作品的发生背景、人物介绍也变得残缺不全,学生初次接触作品很难深入阅读下去,教学效果可见一斑。
三、英美文学的科学教学方法
(一)循序渐进
英美文学课是需要一定的英语基础的,因此在课程安排上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过程的始终。在具体的授课方式上,要考虑到学生们对英语的掌握情况,结合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水平逐步提高讲课层次。例如,在学生刚入学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英语读本培养他们的英语阅读习惯,等他们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水准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再给他们安排英语作品的原著阅读赏析。只有阅读英美文学原著作品,才可以看做是真正意义上的英美文学教育。学生有了一定的原著阅读经验,可以在课堂上适量增加阅读量,逐步提升学生们的英语阅读水平。
(二)通读原著
开设英美文学阅读课的目的是全面掌握英美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特色。只有将英语原著通读下来,才能充分体会到作品的语言特色、思想脉络和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目前我国英美文学教材只是节选作品的某一章节,断章取义,不利于学生整体理解作品。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使学生尽量通读原著全文,全面体会作品思想内核,有条件的也可以横向扩展,多读一些相关作品,从更广阔的角度试着去理解作品,一定能收到意料之外阅读效果。因此,教师要向学生强调通读整本书的重要性,并布置写读后感,督促学生完成任务。
(三)向学生推荐作品
英语教师在教授英美文学课时,除了教材上节选的内容外,还要积极拓展学生们的知识面,向他们推荐一些通俗易懂、可读性强的英美文学作品。例如英语典籍《圣经》、英国史诗文学《贝奥武夫》、经典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等等,都是一些优秀的英语文学作品,读来让人兴趣盎然,学生们课余饭后可以认真的深入进去进行精读。
(四)要求学生写读后感
英美文学作品阅读不能仅仅当做消遣,教师要要求学生每读完一篇作品都要写出心得。只有这样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才会加强体验,在写读后感时重温对作品的个人理解,从而加深了最作品的认识。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读后感中看出学生对作品的掌握是否充分?认识角度是否恰当?指出他们的不足,引导学生重读作品相关章节,纠正错误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分析能力。此外,英美文学课程的考核可以采取写论文的方式,来促进学生通读作品,加深认识。
(五)让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设计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反串角色,让学生主导课堂教学,扮演老师的角色在讲台上为大家讲解分析教材。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课程设计中来,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加强对学习过程的记忆。从而避免了其被动接受知识养成的惰性。这样做一方面强化了课堂教学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使学生主动去对作品内容进行学习、记忆,对作品的印象进一步加深,促使他们在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去对作品本身或作者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检索,将之作为教科书的有益补充,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四、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在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上,只有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在教育实践中探索有效的英美文学教学方法,合理的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一颗火热赤诚的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才能真正地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学习能力,满足新时期对外语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胡恒.基于网络环境的英语文学课程教学设计[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5).
[2]董梅.英语教学中导入经典文学阅读的创新型教学研究[J].前沿,2012,(10).
[3]张春开.浅谈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英语教师,2012,(4).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141-2690.html文学作品赏析论文范文10篇
相关文章:
春节手抄报简单又漂亮01-13
食堂问题调查报告12-05
初中生优美摘抄句子07-05
公司拓展活动总结11-01
最新八年级上册班主任工作总结最新 班主任手册工作总结(8篇)10-24
工伤私了一次性赔偿协议书01-12
蔬菜质量安全承诺书10-01
护士个人简历自荐信11-30
敬业与乐业读后感11-22
最新纪律委员竞选演讲稿10-11
经典搬迁贺词12-31
书籍是什么排比句例句12-05
写给地球人的一封信11-14
岁月如歌作文07-23
2024年陕西执业药师职业资格考试时间、科目、方式地点(10月19、20日)10-14
2023年湖南怀化初中级经济师考试证书发放时间:2024年2月27日开始08-03
上下楼梯小班安全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