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组建设人才培养篇1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本科教育;基地班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前沿阵地,肩负着人才培养的光荣任务,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科学的管理制度是高素质人才顺利成长的有力保障。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基地班是郑州大学在工科院系设立的第一个人才培养实验班,实行精英型个性化培养方案,注重厚实的基础知识教学,进行全新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的培养,以培养具有材料科学专业思想、熟悉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特点最终能够制造先进材料的精英人才为目的。这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为解决我国面临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等难题提供了有效途径,有望打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局面,加快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化的进程,为人才规划实施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基地班的定位
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基地班于2006年12月正式成立,其定位为:“立足于为河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发挥学科齐全、梯次结构合理的优势,本科与研究生培养并重,全面提升学科、专业实力和水平,努力建设成为培养工程应用和科学研究创新型人才教学研究型学院。”依据学院学科和教学基础,结合所承担的国家教改项目“发挥学科与区域优势,构筑材料三级实践载体,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以“厚基础、宽专业、重创新、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培养适应未来发展要求具有科学前沿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级研究型人才和实践应用型人才。
二、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基地班的培养方案
围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基地班对本科生的培养方案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整,体现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理念,并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注重系统性、前沿性和适应性,强调材料科学类课程与材料工程类课程的协调统一和同步建设。在学校政策引导和学院学科发展的统一要求下,构建起“平台+模块+课程群”的课程体系,其中平台课程注重学科基础教育,强调重视教育、体现宽口径;模块课程突出学科发展特色,设立了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三个模块,课程分别由主干课和实践教学环节构成;课程群由学科选修课和跨学科选修课组成,总学分控制在173学分。改革后的教学培养计划既体现了“厚基础”,又体现了“宽专业”,并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主体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上,分层次、分步骤培养不同的人才,适应不同应用领域的需求,分别从事应用实践、技术创新、科研管理等工作。
1.注重基础,夯实理论教学
在课程体系方面,基地班强化国外名校、名教材英语教学课程和研究性教学课程,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原版教材、自编教材及国内优秀教材,知名教授讲授基础课和专业课,采取双语授课。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及实验、线性代数、物理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国家级精品课程)、材料近代研究方法(英文)、材料成型原理、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工程制图、普通化学、电工学、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高分子化学(英文)、高分子物理、材料成型原理、合金及熔炼、无机材料科学、无机复合材料学(英文)、陶瓷工艺原理(国家级精品课程)等。
在教学计划方面,实行第一、二学年所有课程打通,第三学年第一学期部分课程打通,第三学年第二学期必修课和全院范围内的限选课组中任选相结合。
2.加强技能,拓宽专业知识
基地班覆盖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以及材料物理化学等领域,以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合成和成型加工为重点,学习现代新材料、新技术所依赖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材料合成原理、工艺、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各种材料的成分设计、合成、成型加工和应用。
3.重视创新,强调因材施教
在夯实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基础的同时,基地班还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和鼓励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参与科学研究。近三年内,学院已经有12个由学生主持的实验项目获得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支持,其中大部分学生是基地班的。学院实验中心对基地班学生全面开放,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实验中心开展实验实践活动,全面提高自己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学院还积极与校内外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联合建立独特的实习基地;在毕业实习和设计环节中,引入类似硕士研究生的训练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前沿科学意识和独立的创新能力。
4.强化素质,注重全面发展
发达国家的高校都将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主要目标。他们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开展诸多实践教育,有效地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认识科学和揭示科学的信心。基地班始终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鼓励学生选修学校的素质教育课程,并增设开放实验和暑期课堂学分,鼓励学生跨学科进行开放实验,拓展知识面。在暑期,鼓励学生走进高新企业研究机构或者国内知名科研院所进行跟班学习,使学生通过接触或参与实际科学和技术难题的攻关,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并将所学习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联系起来,提高学习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这些实践教育可以强化素质教育,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基地班建设和管理模式
1.基地班建设
成立基地班建设工作小组,由院长、分管教学的院长、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组成。基地班建设工作小组的主要职责有以下6项。
(1)研究制定基地班建设总体规划和基地班建设管理办法等文件,审核基地班发展规划,对基地班发展方向和改革决策提出指导性意见。
(2)指导、监督和推进基地建设与改革,检查基地班教学效果和培养质量。
(3)筹措基地班建设的经费并监督经费的使用情况和使用效果。
(4)组织基地班建设项目和方案的筛选、审定。
(5)商讨解决基地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协调教学、科研、实验室等有关部门的工作为基地班建设服务。
(6)迎接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和评估。
基地班建设工作小组实行例会制度,定期商讨基地班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帮助解决实际问题,重大问题直接向党政联席会汇报。
学院设基地班建设工作小组办公室,负责基地班建设与各基地班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办公室设在本科教学办公室,并配设秘书负责基地班的日常教学工作。
2.基地班管理模式
基地班的管理采用“三制”,即班主任制、导师制和末尾淘汰制。实行班主任和导师双层管理,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担任基地班班主任,负责全院各年级基地班的建设与培养工作。前两个学年按成绩高低实行滚动,基地班末尾5名学生与非基地班学生交换,实行末尾淘汰。
在博士生导师和部分知名教授中为基地班遴选导师,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基础平台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素质课的学习以及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四、基地班学生选拔办法
基地班每届招收30人,首届自2006级本科生开始。基地班学生的选拔需经过3个步骤。
(1)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根据第一学期末相关公修理论课程(含外语)的总成绩进行排名,初选前50名学生。
(2)以英语、数学、大学物理的三个学科的单科成绩为依据,低于75分者被淘汰,剩下的学生以三科总成绩排名,选出前36名。
(3)经专家面试,最终选取30名进入基地班学生。基地班学生确定后公示5天,对不符合条件的入选者经核实后取消其资格,所缺人员根据排名递推增补。
五、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基地班建设成效
经过近4年的成长,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基地班已经逐步形成完善的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并成功培养了第一届毕业生。这些学生中有多人在省级以上的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中获得奖项,其中白阳同学主持的“一种使用新型材料处理废水的装置”项目获得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首届30名毕业生中有24人考入诸如浙江大学、中国科学研究院等国内著名院校或研究机构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其余6人分别进入美的微波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比亚迪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中铁隧道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等著名企业从事技术研发和管理工作。
基地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不仅是国家教改项目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而且作为工科类基地班的试点,在三级实践载体建设、师资力量的配置、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调整、本科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开设开放性实验、实行导师制、学生的创新活动开展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性,同时这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还可进一步推广到其他工科专业,以提高相关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
在探索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基地班的建设也促进了学院教学环境的改善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其中在国家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尤其显著:由关绍康、张锐等教授完成的“构筑三级实践载体,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教学成果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有多个由学生负责的项目获得国家大学生创新科技创新型实验项目支持,同时学院还拥有《材料科学基础》《陶瓷工艺原理》两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材料学系列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此外,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近年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学科竞赛、学生活动等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绩,已成为郑州大学学生培养特色单位,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位居全校前列。
以上成果的取得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本科生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还促进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与科研开发。创新实践载体所依托的材料加工工程学科已被建成河南省工科类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也是“211工程”院校国家重点建设学科。这充分展现了基地班成果的辐射效应,尤其在就业压力较大的形势下,这一成果探索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过程良性运转结果有良好的示范作用,更具有推广意义和价值,并为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基础知识体系和专业理论支撑。
班组建设人才培养篇2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深化产教融合,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示范意义。浙江万里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培养适应区域经济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增加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行业龙头企业和主要行业协会以共建特色班为载体,构建了产教三维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了产教融合,推进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供给侧改革,为服务合作企业、当地产业的人才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学生毕业后高质量就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1产教融合维度界定
吕海舟、杨培强(2017)认为产教从“连接”到“融合”本质上是一条从“共谋”到“共赢”的发展路径。陈星(2017)也认为产教融合主体的利益获得不足和利益不相容,是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不足的根源。主体的目标融合、多方共赢是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动力(张勇,2016)。曹丹(2015)认为产教融合是行业企业和院校为了各自的发展双向发力、双向整合的过程,产业与教育优势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共享和融合程度,将直接影响产教融合的成效。产业与教育优势资源的开发、共享、互补和融合是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基础和条件。产业与教育多方资源的有效集成最终将以创新教育组织形态的形式呈现,通过融合学校专业教学组织形式和企业员工培养组织形式,共同介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柳友荣,2015),形成人才培养供给侧和需求侧有效对接,以适应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李建奇,2016)。综上分析,本文认为产教融合可从目标、资源、组织三方面分成三个维度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即目标融合,是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动力;资源融合,是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基础和条件;组织融合,是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创新和路径。
2物流管理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浙江万里学院地处浙江宁波,是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的地方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是学校的应用型示范专业,经过近十年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实践和摸索,形成了产教三维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基于产教融合“校企生”三方主体需求驱动、利益共赢前提下,共建了校企长效合作机制,实现目标融合;通过开发、融合“校企生”三方资源,共建了资源双向嵌入机制,实现资源融合;组建了多方向行业/企业特色班,共建了特色班和专业班双线推进、交叉融合机制,实现组织融合。
2.1目标融合
浙江万里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即培养具有正确的三观和职业发展观,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养成专业思维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学校专业一直以来探索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来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宁波区域集聚大量的中小航运物流企业及快递巨头的区域分公司,由于行业与企业的特点,物流企业面临人员流动性强,新员工的重复招聘和培训,资源浪费大的同时未能招到合适的员工困境。因此,企业逐渐意识到产教融合,是招聘认可行业、认同企业文化的毕业生,实现高质量招人、用人和留人的主要途径。在多层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教育现状,及区域物流企业的多元人才需求特征下,本科学生更希望能够通过产教融合来获得更多深入接触社会、了解行业、熟悉企业的机会,提升实践经验,以提高毕业就业层次,及实现良好的职业发展。我校物流管理专业以“校企生”三方主体需求为驱动,以目标融合、利益共赢为出发点和契合点,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激发各方的参与动力,开展和创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2.2资源融合
校企资源是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基础,资源融合程度决定了产教融合的成效。我校物流管理专业,通过校企资源双向嵌入、融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各方资源优势,以有效实现“校企生”各方需求和参与产教融合目标。企业把生产设施、各层员工、各种岗位、运营案例等实践教学资源嵌入学校教学,为学校教学提供了兼职教师、真实教学场景、教学案例,也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岗位、实习导师。物流管理专业教师资源、学生资源,及高校的教室、场地资源嵌入企业的员工培训、招聘,生产经营、企业管理。而资源的相互融合又共同开发了课堂教学课程、企业员工培训课程,共同编制了企业的案例资源。资源的互嵌与融合,一方面帮助企业实现有效招聘、解决兼职用人、提升业务管理、和撰写宣传、推广案例等需求;另一方面实现了专业学生提升实践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就业竞争实力,及教师的企业认知和实践教学能力。
2.3组织融合
组织融合是资源有效集成,并形成系统的产教融合教学体系的保障。我校物流管理专业与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共建校企特色班的形式,共同设计特色班的培养方案,教学模式、内容、方法、评价,与专业教学班双线推进、交叉融合,以培养适应合作协会和企业所需求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目前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已与宁波国际联运协会共建了“国际航运物流学院”,下设“国际航运跨专业特色班”,与宁波顺丰速运、宁波中邮速递、鄞州区物贸联合会共建了“顺丰班”“中邮班”“国际航运班”。
3产教融合教学组织形态创新
3.1专业班和特色班双线推进、交叉融合
专业班人才培养根据专业能力需求,设置教学方案,分年级安排理论课、实践课和素拓课等。特色班人才培养根据企业/行业人才需要,由“校企”或“校协”双方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分阶段安排理论培训和实践实习。两类培养方式各有体系,逐步推进,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相互交叉,彼此融合,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的目的。以“国际航运班”为例。特色班人才培养根据行业人才需要,由“校协企”三方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利用优势教学资源,形成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三阶段校企双向嵌入式育人模式。第一阶段:集中培训,由鄞州区物贸联合会组建的一支以下属企业高管组成的讲师团,给特色班学生在校内及企业现场进行系统的、业务操作和管理的知识培训,及由校内专业教师给特色班学生进行企业用的业务软件;第二阶段:分散培训,通过协会下属企业与特色班学生双向选择的方式,进行企业与学生对接,学生分散到对接的企业,由企业以学徒制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企业业务、工作职责、业务操作的实践培训;第三阶段:顶岗实习,经过企业培训后,特色班学生正式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甚至毕业就业(企业顶岗实习,跟专业的《岗前实训》课程对接,学生在企业内的实习内容,替代《岗前实训》《毕业实习》教学,并由校企共同进行课程评价)。
3.2共建三明治式课程教学模式
基于共享企业的生产设施和管理人员资源,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的大学分、校企联合授课改革,使课程教学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企业现场教学+课堂理论教学”的三明治式课程教学模式。目前已推动主要核心课和模块课采取三明治式课程教学组织。
3.3共建实践课程体系
校企共同结合企业经营需求及专业的多层次实践能力培养需求设置的实践课程体系,对实践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共同设计,充分把实践课程嵌入到合作企业,并根据专业的《专业认识实习》《专业综合实训》《岗前实训》《毕业实习》的实践课程教学要求,共同建立起了从企业现场学习、到岗位实习、再到业务管理为特征的,对应的多层次、渐进式的实习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3.4真题真做真用的毕业论文组织方式
依托特色班学生长期的企业岗位实习实践,及业务管理经验,鼓励和指导学生以企业实际项目或问题出发,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写作,并实行专业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双导师指导,以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目前,已有几十位学生基于特色班企业的实际,撰写了多篇毕业论文,被学校评为“真题真做”获奖论文。
4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条件保障
4.1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特色班人才培养涉及多个阶段、多个环节,需要一个较长的、连续的时间,尤其是进企业实习实践环节,才能真正让学生通过承担岗位任务,做到学习和能力的无缝对接,最终选择合适的就业企业。而企业也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方式,培养、了解、招聘合适的学生。“3+1”人才培养模式为,前3年以专业班为培养重心,主要在校内完成理论、实验、实训学习;后1年以特色班为培养重心,主要在企业完成理论实务培训、实习实践活动。因此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能为特色班人才培养提供充足的和必要的时间,为产教三维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开展提供时间保障。
4.2龙头企业与行业协会的参与和支持
特色班人才培养中企业的参与,主要通过师资队伍、实践场地、实习岗位等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资源支持,以设计系统的特色班培养方案,规划完整的教学模式、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提供综合性的实践能力训练,满足一个30-70名学生规模特色班的实践教学。多元实践教学资源的支持对单一的中小企业而言很难保障。因此,龙头企业与行业协会的参与,才能为特色班人才培养提供充分的实践教学资源,为产教三维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开展提供资源保障。4.3学校与学院的重视和支持特色班人才培养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大量校外实践教学时间,打破传统单纯的校内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培养的经费投入。这不仅需要校院两级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及引起各种学务教务工作变动的理解,甚至要出台政策给予支持,还要承担因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所引起的、增加的培养成本。因此,学校与学院的重视和支持,才能为特色班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支持政策和充足的教学经费。
5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5.1解决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不足问题,发挥了企业的主体作用
校企合作中高校具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驱动性,和推动合作的积极性,但开放自身资源支持高校人才培养的企业很少。物流管理专业创新的产教三维融合模式,从校企双方需求出发,通过校企教学资源融合共享,及基于特色班的产教融合教学组织形态,为企业创建了一个针对性的学生资源池,为实现企业有效用人、育人、招人、留人创造了条件,解决了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不足问题,促使协会、企业积极主动参与人才培养。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企业的主体作用,并通过行业协会的作用,引入了大量的中小企业参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5.2解决个性化人才培养手段局限问题,创建多方向、多元化企业实践基地
专业的分类分层人才培养主要局限于理论性教学为主,基于学生对专业方向、就业企业、工作岗位的偏好的个性化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物流管理专业与宁波市国际航运物流、电商物流、快递物流等不同物流领域的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合作共建特色班,能够依托不同协会、不同企业的各种岗位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偏好,及企业的需求进行岗位的选择,实现个性化实践能力的培养。
5.3解决具有企业实践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欠缺问题,建立一支稳定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障,但也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薄弱环节。而物流管理专业以校企共建特色班为载体,把人才培养变成了学校和企业共同的责任,企业会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和规划,调派最合适、最优秀的员工作为培训导师,有力地支撑了学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而另一方面特色班建设加强了专业教师与协会、企业交流,通过专业教师进企业的方式,提升了校内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5.4解决课堂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运作脱节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
理论教学全程在课堂,全部在教室的现象一直是大学本科教育的特色,也是导致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严重脱节的主要根源。而物流管理专业创新的基于特色班的校企教学资源融合共享模式,能够充分享用企业的生产设施和管理人员资源,把课堂理论教学衍生到企业现场教学,把企业管理人员的实际经验带入课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
5.5解决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低效问题,构建了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依赖校内实验和进企业短时间的现场学习。但教学实验设备和软件与企业实际应用的脱节及走马观花式的企业参观使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低效处于低效状态。而物流管理专业创新的基于特色班的校企教学资源融合共享模式,不仅通过校企共建实验室方式把企业实际应用的软件引进学校,让学生提前学习掌握工作工具,而且也建立起了从企业现场学习、到岗位实习、再到业务管理的多层次、长时间的实习体系,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6结语
班组建设人才培养篇3
关键词:创业教育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5-0193-02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的两大战略目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也明确提出了“要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责”的要求,强调高等学校要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积极推进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高等学校建设创业教育实验班需在培养目标、培养流程、课堂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保障体系等方面做出努力,力争探索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业教育实验班的内涵
创业教育实验班是指高等学校为培养学生掌握创办企业所需知识与技能专门开设的教学班制。创业教育实验班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以管理学专业为依托,以经济社会热点行业及创业管理为方向,如工商管理专业(文化创意创业管理方向)创业教育实验班、工商管理专业(科技创新创业管理方向)创业教育实验班;二是以其他学科应用类专业为依托,以创业管理为方向,如软件工程专业(创业管理方向)创业教育实验班、艺术设计专业(创业管理方向)创业教育实验班。
创业教育实验班是人才培养方案全面革新,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实现“经济学+管理学+相关学科”多种学科交叉和专业知识融合,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目标,以创业相关知识传授和项目实践为主线,采用“项目导引实训型”教学模式和互动式教学方法,注重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针对性、创新性和前瞻性,教学过程中侧重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实施与评价。通过专项性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创业教育实验班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广阔国际视野,能创立事业、创办企业、创造社会财富、带动学生就业的创新创业人才。
二、创业教育实验班构建与实施
(一)宽基础高能力——实验班培养目标的构建与实施
创业教育实验班的培养目标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紧迫需求,学生通过创业教育实验班学习,不仅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还掌握创业管理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拓宽知识结构,深化知识运用能力,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技能,较高的就业竞争力与自主创业力,善于发现商业机会,整合创业资源,能将专业知识进行市场转化,进行独立创业或团队创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带动学生就业。
创业教育实验班的培养目标在具体设计时,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让学生掌握相关专业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二是让学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理论及基本知识;三是让学生掌握企业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四是让学生掌握文献检索、信息查询等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信息综合处理、分析技能及计算机应用的实践能力;五是让学生具备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的能力,并具备一门外语的基本综合运用能力;六是让学生具有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具备自主创业的能力。
(二)科学系统——实验班培养流程的构建与实施
构建科学系统的培养流程,包括专业需求分析、培养方案设计、专家论证、实验班推荐、学员选拔、实施教学、模拟实践、创业孵化、后续支持、效果评估十个部分。专业需求分析包含三个环节,一是分析经济社会热点行业及方向,二是分析适合开设创业管理方向的应用类专业,三是分析学生对实验班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需求的情况;培养方案设计是指根据专业需求分析结果对实验班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专业革新,构建符合实验班专业特色的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专家论证是组织相关专家对拟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评价,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进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实验班推荐通过校园网、校内专项宣讲会等向学生进行实验班的介绍及宣传;学员选拔采用心理测评、经济和文化基础常识考核、综合素质能力面试相结合的方式,选择具有一定经济和文化基础知识、思维活跃、团队协作能力强、有学习愿望的学生进入实验班学习;实施教学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重点突出“以政府政策为引领,以相关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学校教育教学为主体,以与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为支撑”四位一体“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特色,加强经济学、管理学、相关学科等基础理论相互融合;模拟实践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模拟实践活动,在模拟实践过程中重点突出“复合知识+多元实训+相关创业项目”的培养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创业孵化是通过学生创业园、学生创业基地等途径对潜在创业者的创业项目进行孵化;后续支持是对学生进行后续(创业知识与技能、资金等)支持;效果评估是有针对性地对以上九个环节和学生个人发展进行综合评价。
(三)学科交叉相互融合——实验班课堂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课堂教学体系重点突出“专业基础深厚、学科交叉融合、方向特色鲜明、实践创新卓越”的培养特色,加强管理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支撑,注重专业技术与创业管理融合、基础理论与实务运用融合、人才培养与现实所需融合、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融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研究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重点培养学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同时,在理论课程内容和教学设计中强调和突出实践实训部分,每门课程中都体现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够独立运用相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课堂教学体系采用模块化教学,包括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创新创业课程模块、素质拓展课程模块、实践实训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填补和提升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素养,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课程设置也各有差异。创新创业课程模块使学生掌握创办企业的基本理论,可开设创业实验班导论、企业家精神与创业心理学、创业项目构思与项目评估、创业营销实务与管理、创业项目团队组建与领导力开发、创业财务管理、创业项目管理、企业战略联盟与并购、创业风险管理、创业战略与可持续发展等课程。素质拓展模块延伸学生的创业理论,可开设商务沟通与谈判技巧、创业法律专题、创业项目与消费者行为学、产业发展专题、初创企业品牌与客户管理、经济政策分析与市场调查、创业案例剖析、商务创新模式、技术创新模式、企业家专题讲座、企业文化与CIS形象战略等课程。实践实训课程模块提高学生创业实战技能,可开设创业实战训练、基地实习、商业计划书写作、创业模拟训练等课程。
(四)多维方式——实验班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实践教学体系依托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采用“项目导引实训型”实践教学模式,训练学生对所学理论及相关经营管理方法的融会贯通,培养其在相关产业及行业领域内进行创新、实践、协作、探究的能力和解决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能力,使其能从事相关产业及行业领域项目经营管理及相关工作。校内基地以学生创业园、创业实践基地等为载体,引导学生项目运营与成长;校外基地以专业领域的行业企业为基础,通过校企联合方式进行实习实训,从而形成“实验班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基地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创业园行业产业园区”五位一体的基地联动培养机制。通过内容丰富的实习实训教学设置,学生可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相关产业政策形势研究与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某产业方向市场调研、社会公益项目开展、相关企业实践实习、相关产业自主创业项目运营等实习实训。
(五)全方位立体化——实验班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设立组织管理机构。设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校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专项工作组,专项工作组包括教学管理组、实践管理组、学生管理组、教学工作组和宣传工作组,各专项工作组按照创业教育实验班整体构建的要求设置各项管理制度与规范,对相关工作进行安排与实施。
建立“创新型”考核评价体系。创业教育实验班的考评机制按照学校有关要求和教学计划进行安排。授课教师积极进行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改革,采用闭卷笔试、开卷笔试、论文写作、项目演练、实习实训、口试、项目展示、调研报告和案例分析等考核形式。学生课程总成绩由平时作业成绩与期末考核成绩构成,平时作业占课程总成绩的30%-40%,期末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60%-70%。制定奖学金评定办法、学生评优及奖励办法、综合测评记分标准等学生综合评价机制。针对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创业教育实验班建设课程监督管理系统,对教师的授课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式调查,及时发现问题予以改正与调整。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师资多元化的方式建设创业教育实验班教师队伍,加强教师队伍的理论水平和能力。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包括:学院专兼职教师、学校其他专业专职教师、学校兼职教师、外聘专家与学者,以及专业相关领域企业家与创业者。创业教育实验班的任课教师原则上应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具有专业知识和敬业精神,教学效果好,且富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根据创业教育实验班专业方向特点以及课程教学需要,为学生配备“双导师”。专职教师承担学业导师和科研导师工作,聘任校外教师、学者、企业家承担创业导师。
配备教学辅助设施。教学辅助设施包括教学场地选择、视觉教具使用、电子课堂建设等。创业教育实验班使用专用教室授课,教室内使用活动桌椅“U”字型摆放,便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教学活动的开展;授课中使用黑白板、彩色卡片、招贴画、模拟钱币、实物或模型、投影仪等视觉教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突出教学重点;通过网络平台实现教学立体化、时时互动,将课程概述、教学大纲、电子教案、PPT、案例库、教学游戏、评估体系等教学辅助内容落在电子教学平台中。
参考文献:
[1] JeffryA.Tinunons.《NewVenture Greation》[M].McGraw Hill HigherEdueation,2003.
[2] 张涛.创业教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 廉永杰.创业教育及比较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 尚恒志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7).
[5] 陈明.美国的创业教育[J].江西教育,2005,(9).
[6] 张健,姜彦福,林强.创业理论与发展动态[J].经济学动态,2003,(5).
[7] 张玉利.创业教育的定位与教学方法[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6).
[8] 闫秉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理论学习,2006,(12).
班组建设人才培养篇4
人才资源是企业的核心资源,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是综合实力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近年来,供电企业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培养“高精尖”型的技能、技术、经营管理人才队伍,采取了一系列的有力举措,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供电企业如何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工作、为企业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带着这样的思考,笔者通过对所属EZ供电公司(地市级供电企业)的调研,分析了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了打造供电企业人才培养模式“升级版”的若干建议。
一、EZ供电公司人才培养工作现状
近两年来,EZ供电公司树立了“人人都是资源”的人才理念,在人才选拔培养上变“相马”为“赛马”,人才培养工作充满活力。但是,由于受历史原因和客观条件限制,EZ公司没有自身的培训基地和师资力量,技术沉淀不够,在人才总量与人才结构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对公司的又好又快发展支撑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人才结构不合理,特别是高精尖人才匮乏。截止2012年末,EZ公司在册全民职工1058人,大专以上学历735人,占比69.21%,中级及以上职称179人,占比16.85%,高级工及以上技能人才539人,占生产岗位人员的75.28%,地市级专家人才4人,省公司级专家人才1人,人才当量密度为0.8791。随着电网科技的发展,电网自动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对员工的技术和技能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的人才队伍难以跟上公司科学发展的“脚步”。
第二,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健全,未形成人才培养工作合力。EZ公司由于多方面原因,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人才培养工作难以形成合力。公司、二级单位和基层班组(站所)的人才培养职责不清晰、网络体系不健全;公司对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对各类人才培养方式、考核评价、激励引导等方面的制度和机制不够完善。职责、目标和制度体系的不健全,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工作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第三,人才培养方式不够丰富,人才培养效率有待提升。EZ公司人才培养手段比较单一、层次单薄、供需脱节,严重制约了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从纵向上看,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生产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理论培训、专业调考和技能竞赛等传统模式;从横向上看,人才培养重“专业对口”、轻“专业适应”,重“主营专业”、轻“小众专业”。人才培养的效率难以提升,人才资源对公司发展的支撑乏力。
二、对地市级供电企业打造人才培养模式“升级版”的建议
根据对EZ供电公司人才培养工作现状的分析,笔者以为,供电企业要实现“电网坚强、资产优良、服务优质、业绩优秀”的战略目标,加快高精尖人才队伍建设刻不容缓,需切实做好“三分、三径、三工程”人才培养提升工作,打造符合供电企业实际的人才培养“升级版”。具体来讲,就是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分层级制定培养计划、分阶段落实培养目标、分类别执行考核标准”(简称“三分”)为基础,以“学历提升途径、职业技能等级提升途径、专业技术资格提升途径”(简称“三径”)为手段,大力实施“人才接力工程、专才培育工程、将才提升工程”(简称“三工程”)。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实施:
第一,“三分”打基础。一是分层级制定培养计划。为落实各层级的人才培养责任,形成人才培养工作合力,供电企业本部、县公司(直属单位)、基层班组三个层级要分别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形成符合实际情况的中长期《人才培养工作规划》。地市公司层面,要根据《人才培养工作规划》和年度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制定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各类人才队伍培养计划,加强人才培养资源的整合与投入;县公司(直属单位)要根据公司人才培养计划,结合本单位的人才需求情况,制定技能、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实施细则;基层班组根据上级的总体计划和实施细则,制定具体的落实计划。各层级的人才培养工作计划制定后,要统一公布,充分吸收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分阶段落实培养目标。在地市级供电企业各层级人才培养工作计划定版后,各单位要选择每个专业的具体培养对象,再根据培养对象所处的培养阶段,因材施教地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设置时,要区分是新入职员工、转岗员工、骨干员工还是核心员工,每个员工的培养目标要与其所处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保持一致,让每位员工都能够找到切合自身实际的发展目标。三是分类别执行考核标准。在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确定以后,地市供电企业要分层级与被培养对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协议中明确被培养对象在培养期限内必须完成相应的培养任务,以此作为考核依据。生产技能类要完成相应专业的QC攻关课题、取得相应专业的技能等级;专业技术类要完成相应专业的科技创新类项目或论文,在专业竞赛或调考中取得靠前名次;经营管理类要完成相应专业的经营管理考核指标、调研报告或论文。
第二,“三径”促提高。一是提升学历教育层次途径。供电企业在学历教育方面要加大投入,加强与电力类高等院校合作,联合开办高升专、专升本、研究生班等后续学历函授班,为员工实现学历提升创造良好的平台,同时制订相关制度,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学历教育。员工通过学历教育提高自身专业理论水平,以利职称申报、评级取证等。二是提升专业技术资格途径。要认真摸清员工队伍专业技术资格基本情况,按具备申报条件的时间节点,对人员进行归类。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增加激励措施、落实考前辅导培训项目等多种手段,为员工申报专业技术资格提供贴心的服务,逐步提升员工队伍的专业技术能力。三是提升职业技能等级途径。随着工资改革持续深入,技能鉴定持证情况与工资直接挂钩,加之技能津贴、技能专家等各类激励措施向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倾斜,极大地激发了员工对技能鉴定工作的积极性。供电企业要利用这一有利政策,加强员工申报技能等级鉴定有关服务工作,有效引导人员合理向技能岗位流动,逐步解决结构性缺员问题。
第三,“三工程”助发展。一是通过实施“人才接力工程”,培养技能人才。主要培养方式有四种:入职培训――在新员工参加国网公司和省公司岗前集中培训的基础上,地市供电企业可以开展形式和内容丰富的入职培训;导师带徒――对近三年参加工作的新进员工,开展“导师带徒”活动,签订师带徒协议。在日常管理上,从现场传帮带、月度小结、季度座谈、半年总结,到年末考评表彰等各个环节形成闭环管理机制;技能培训――开展有针对性的岗位适应性培训,对班组一线员工的技能培训采取岗位实操技能和专业理论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班组内部“手把手”微型培训课堂活动,组织开展专业技能对抗赛;考前培训――针对员工迫切需要得到技能鉴定、职称评定、注册师考试、后续学历教育方面的专业指导,企业要对员工档案进行跟踪,排序各类考试时间节点,做好“点对点”服务工作,提高职工参加各类资格考试通过率。二是通过实施“专才培育工程”,培养技术人才。主要培养方式有四种:技术挂职――选派专业技术骨干到省公司有关专业部门和直属单位开展技术挂职锻炼,跟班学习电网规划建设、电网运行、电网检修、智能电表运维等专业技术知识;轮流实训――充分利用目前已有的实训基地,组织各基层单位班组开展岗位技能实训,全员每年轮训一次,每次轮训时间不少于一星期;跟班实训――要充分整合电力设备厂家的技术培训资源,每年选派部分紧缺专业技术人员到变压器公司、二次保护设备公司、智能电表公司、集抄设备公司等厂家开展跟班学习,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设备应用维护和故障处理能力;工程锤炼――依托电网工程项目培养专业人才,做到“学中干,干中学”。选拔专业青年员工全程参与电网工程建设与管理等,将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效果纳入绩效考核管理,进一步提高其技术应用能力。三是通过实施“将才提升工程”,培养经营管理人才。主要培养方式有四种:干部学堂――结合干部大学堂,邀请知名院校专家学者来企业授课,培养干部对宏观经济、电力行业发展趋势等的认知能力;建议企业领导走上讲台为全体中层干部讲课,科级干部轮流就某一领域的专业问题进行讲解,甚至就个别问题进行辩论;政府挂职――选派优秀青年干部到地方政府部门进行挂职锻炼,全面学习新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协助政府部门解决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改善民生等活动中的涉电问题;双向挂职――为加快班组长和一般管理人员的培养,选拔机关部门和基层单位优秀青年开展双向挂职锻炼,即机关部门的一般管理人员下派到基层单位班组挂职、基层单位班组长上挂到机关部门任职;外脑培训――与高等院校联合举办“班组长沙龙”培训班,分批将班组长送到高等院校进行封闭培训。与专业管理咨询培训机构合作,为一般管理人员和班组长举办专项技能提升培训班,促进复合型专家人才的培养。
总之,供电企业要加快推进“两个转变”、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就必须立足实际,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效,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班组建设人才培养篇5
[关键词]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李春艳(1978-),男,湖北荆门人,重庆科技学院数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算子理论与小波分析。(重庆401331)
[中图分类号]G6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8-0037-02
我国在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各项任务之后,国民经济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人才,作为支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资源,在过去的五年里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保障。在“十二五”规划中,怎样培养能够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所需的大量应用人才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普通工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在应用人才培养方面理所当然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一、我国现阶段高等工程教育体系的现状分析和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内涵
我国现有各类普通高校两千三百多所,其中高等工程教育分别由专门的工科院校、综合性大学中的工科院系和部分专业性大学(如师范、农业类院校等)中的工科专业承担。目前,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以培养工程理论研究人员为目标的理工研究性大学和综合性大学;二是以培养大量工程应用人才为目标的普通工科院校;三是以培养工程技术工人为目标的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这三个层次中,第二层次的院校数量处于第一、三层次之间,但在工程应用人才培养体系中却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是因为,普通工科院校所培养的工程应用人才始终处于生产的第一线,扮演着生产技术员的角色,担负着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保障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能力和素质决定着我国工业生产的效率、产品的质量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把他们培养成怎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他们,是普通工科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不断提高工业发展的水平,在改造原有工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这种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将带来对工程人员的新要求。我们不难发现,每个新兴产业都不同于原有传统的单一产业,它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工业系统,需要多学科、多个行业的支撑。这就要求我们的工程人员不仅仅只是某个方面的“专家”或“能手”,还必须了解与他所从事的行业相关联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因此,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应该成为普通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所谓“复合型应用人才”,是指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背景相互渗透的知识结构,具有宽厚的学科基础、良好的职业技能和协调发展的能力素质,从而具备宽广的就业口径和适应面的人才。其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宽厚的工科基础。复合型应用人才应该具有两个及两个以上相近工科专业的知识背景,能够同时掌握几个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且能够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关领域的实际问题。
2.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可以深入到工业生产的第一线,发现并解决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具体技术性问题,从而提高生产机器甚至整个生产线的生产效率。这是复合型应用人才区别于工程理论研究人员的重要特征。
3.全面协调的能力素质。全面协调的能力素质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文化素质。二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开展创新活动的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全面协调的能力素质已经成为现代工业对工程人才的要求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二、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
作为一所西部地方工科院校,我校(重庆科技学院)从2005年开始,以“理工科综合教学改革试点班”为载体对“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1.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思想。为了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当前地方工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按照学科打通的原则进行人才培养,以打破专业界限,形成学科交叉的育人环境,以培养学生扎实的数理基础、宽厚的工科知识结构、熟练的职业技能,使学生具备全面协调的能力素质,以适应现代化工业生产对“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
2.培养模式的设计方案。(1)综合班的组建方案。综合班的学生在当年的工科主干专业新生中进行选拔。选拔范围包括石油、冶金、机械、化工等专业。选拔采取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并参考学生的高考成绩。笔试主要考查学生的数学、英语基础。面试主要考验学生的心理素质、文体专长和创新能力等。(2)综合班的教学设计方案。综合班采取“A+B+A”或者“A+B”模式。“A”表示集中学习学期数,“B”表示分专业学习学期数。综合班的第一阶段采取单独组班,集中学习的方式,学校委托某个学院进行日常管理,A=3或4。第二阶段,学生分散回原专业学习专业方向课,鼓励学生选择其他专业作为辅修专业,B=4或者5。第三阶段,学生可以选择在原专业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也可以选择回综合班与其他专业同学共同完成毕业设计(论文),A=0或1。(3)综合班的课程设计方案。在第一阶段,集中开设数学、英语、物理、制图等工科基础课以及其他按照教育部要求必须开设的平台课。综合班将强化数理基础、工科基础和语言基础三大基础,确保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具备学习专业课所需的基本的数理和语言工具。同时,合理地选择、开设石油、冶金、机械、化工等专业的一些专业基础课。在第一阶段结束后,学生回到原专业学习专业课程。在第三阶段,由老师提出一些跨学科的毕业论题或毕业设计,由学生自主组建合作团队来完成。(4)综合班的能力培养方案。积极鼓励综合班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团体活动和全国性的各种形式的学科竞赛,例如数学建模大赛、挑战杯创业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
3.培养模式的有效性评估方案。对反映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些关键性指标进行跟踪,并与全校的平均值进行比较,通过比较的结果来对此种培养模式的有效性进行合理的评估。
三、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实践
从2005年开始,我校连续4年通过“综合班”这个载体对“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实践。
1.组建优秀的管理和教学团队。根据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方案,学校委托某个学院对综合班实施日常管理。该学院按照学校的要求,充分利用全校的优质资源,为综合班打造管理团队和教学团队。首先,从各学院聘请具有高学历和高职称的中青年教师担任学生导师,指导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为学生的选课、职业规划、心理疏导等等方面提供帮助,并且还定期给综合班作相关专业的学术报告,让学生了解各个专业最新的发展状况。其次,要求各院系选派富有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的人担任综合班各门课程的主讲教师,并鼓励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地进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的改革。
2.制定了独特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这个目标,在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学校制定了综合班人才培养方案。第1~3学期为学生集中学习阶段,主要完成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集中实践课三个模块的课程学习。第4~7学期为学生分散学习阶段,学生回原专业学习专业课程或到其他相关专业学习辅修课程,并继续保留综合班建制,学生定期集中汇报学习情况。第8学期为毕业实训或实习阶段,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独立或联合团队进行毕业设计。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为:学生通过培养,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文化修养;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受到严格的数理思维和方法训练;掌握了工科大类基础课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语言听说写能力和文化交流能力;具有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活动的能力。
3.构建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解决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综合班”的课程教学改革在保证大学学习的第一阶段课程通识性这一基本特点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各个专业学生后期专业性和前沿性特点明显的后续课程的需要,同时注重对科学方法的训练,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增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综合班对第一阶段的课程体系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构建合理的基础课程体系。基础课程是体现大学教育通识性特点的核心载体,其作用在于培养学生坚实的理工科基础、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工程应用人才。由于综合班学生来自不同大主干专业,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的要求基本上是相同的。因此,我们在充分考虑各个专业具体要求的情况下,对这些课程的教学要求进行了修订,以综合班为平台进行教改实践。将只针对某几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变为综合班所有专业的基础课,例如大学化学、制图、电路、力学等课程。同时增设大学语文、英语口语等语言文化课程。在实验教学方面,开发了开放式实验平台,在综合班进行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4.建立有效的评估方案。有效的评价方案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制度保障。有效的评估方案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第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评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学生的出勤率,学生对授课教师的满意率,教师申请课堂教学改革的项目数,学生参加全校性公共基础课课程的统考成绩等。第二,学生科学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性评估。这方面的评估包含了以下指标: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参加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的获奖数量,毕业设计的优秀率等。第三,学生远期发展能力的评估。建立毕业生信息跟踪系统,及时收集学生发展状况和市场对毕业生的反馈意见,并通过这些信息来评估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远期发展能力。通过对连续三届综合班部分指标的监测表明,综合班学生在各项指标上都高于全校的平均水平,尤其在各种学科竞赛中,综合班学生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四、实践的意义
通过实践,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应该是普通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综合班培养模式是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践,为其他一般工科院校探索“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了借鉴。连续三年的综合班试点,为我们积累了“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的大量有益经验。这些经验为我们今后将“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放在学分制这个大平台上来实施,以突破综合班只能让小部分学生受益的局限性,为建立一种既能贯彻综合班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理念,又能克服综合班培养模式不足的更好的培养途径提供了指导。
[参考文献]
[1]黄君强,肖斌涛.探索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改革思路[J].文教资料,2009(5).
[2]郭平,刘小强.新建本科院校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17).
班组建设人才培养篇6
校企协同教育是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时展需要,学校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目的是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院校根据企业对人才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共同负责招生、培养和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培养模式。近年来,校企协同教育理念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受到政府、学校和企业的重视,它们之间有相同之处,但侧重点不同。校企协同教育强调的是深度合作、资源共享与高技能人才培养,在高等学校应用的比较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的是适用于企业人才需求,与企业共同完成招生、培养和就业,对于高职院校比较合适。两种方式均有许多成功的案例。笔者所在的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一直致力于校企协同框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近年在与企业的订单式合作办学中,通过探索发现:只要企业有信心,学校实力够强,校企协同教育同样可以与“订单式”人才培养相结合,同样能获得很大收益。
二、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与宝马集团校企协同订单式人才培养实践
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是人社部、教育部重点支持建设的具有交通行业背景的示范性技工院校,汽车类专业、物流类专业是省级、市级名牌专业,办学实力连年位居广东省技工院校综合竞争力排行榜前列。2007年,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包揽第二届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汽车维修高、中级组冠军,引起大赛主要赞助商宝马集团的极大关注,ρ校综合实力给予高度评价,并开始委托学校开展相关培训工作,并于2012年4月与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建设宝马广州太和培训基地,校企协同开展高技能人才的订单式培养计划。
1.宝马订单班的运作机制与人才培养流程
学校成立宝马培训项目组,全面负责订单班运作,订单班的课程体系由宝马方会同学校负责制定。宝马项目组成员均需获得宝马(中国)培训学院(简称宝马学院)的培训师资格,并定期接受宝马学院的轮训和评估,形成淘汰机制。图1为宝马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流程图,其中调研订单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选拔订单班学员、考核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四个环节是关键环节。
(1)调研订单需求。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数量取决于岗位需求,每年组建订单班前,学校需与宝马集团的人力资源部门联合深入调研集团相关事业部及经销商的年度人才需求计划以及岗位技能要求。
(2)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由宝马项目组通过对宝马公司维修技术及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并借鉴宝马培训学院的在职培训经验,结合技工教育特点,与宝马方共同确定。图2为宝马公司维修技术及管理岗位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图。
校企双方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结果进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学设计、工作页等相关教学文件的制定。
(3)选拔订单班学生步骤与人才培养。选拔分企业宣传、组织学生报名和考核选拔等三个阶段。其中企业宣讲阶段由宝马培训学院派出讲师来校宣讲,介绍宝马的历史、企业文化、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订单班其他相关资讯等;组织学生报名、考核选拔阶段,由宝马项目组根据宝马集团人力资源部门提供的高技能储备人才遴选条件、程序进行面试与选拔。培训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学校根据企业要求针对订单班学生进行相关的汽车基础知识、英语知识培训,当订单学生进入第三年后则转至宝马校内培训基地,按照宝马学院提供课程体系对订单学生进行针对性强化训练。在订单班教学过程中,宝马学院定期派出教学督导,对教学管理环节的规范性、合理性及时反馈、沟通。
(4)订单班三方考核评价与人才培养质量反馈。对订单班学生在人才培养计划完成之后,实行三方考核评价制度,即专业考核由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由国家相关部门实施,岗位考核与专项技能、职业素养由订单企业宝马实施。
三方评价考核合格的订单班学生,由宝马4s店根据合同消化吸收;考核不合格,则执行淘汰制度。订单班的优秀毕业生如出现跳槽,学院会加强引导和教育工作,保护订单企业的利益,保障订单班的长效机制。订单式培养结束后,校企双方会在宝马集团召开每年一次年终总结大会,对教学中的不足、需要改进的环节进行重新设计。
2.宝马订单班校企协同的实践模式与特点
宝马订单班的校企协同特点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双方共建资源的共享性。形式根据协议要求,校企双方进行了职责划分,学校提供场地、师资并按照企业建设要求提出建设方案,出资进行场地改造;宝马集团提供车辆、发动机、变速器及专用设备工具用于教学,宝马学院的所有相关技能培训资源可共享给学校。有效地避免了学校教学工作脱离生产实际,及企业由于技术保密或成本效益的限制不允许学生接触前沿技术和参与到企业生产实践中等问题的发生。
(2)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适应性。校企联合制定培养方案,确定课程体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符合企业要求。宝马集团将定期为学校订单班进行师资培训,并对考核合格的教师颁发宝马集团全球通用的认证证书,使其获得相应的宝马培训师资格。由企业主导师资培训,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避免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
(3)合作的持久性与深入性。宝马集团将其相关事业部及经销商所涉及的汽修类高技能人才提升计划全部交由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实施,并将其作为宝马学院在广州的基地。学校同时作为宝马集团高技能人才的储备基地,为企业相关的售后维修服务和人力资源管理提供项目咨询及服务。
(4)效果的显著性。宝马集团与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校企协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把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有机统一起来,学院成为宝马集团汽修业务主要的技术支持和人才服务中心,宝马集团是学院教学模式改革和对外培训的重要载体,效果十分明显。订单班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相比同层次学生显著提高,得到宝马高度认可,优质就业率大幅提升达到96%以上。
三、结论
第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校企协同相结合,能够突破技工院校办学体制与企业技术壁垒的藩篱,激发院校人才资源、企业技术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实现职业院校办学模式的创新、办学内涵的提升及企业应用技术的革新。
第二,在校企协同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注意需求沟通、教学实施、考核评价、基地共建和师资共培等环节,才能体现合作的长久性与深入性、资源的共享性、培养的高技能人才的适应性及效果的显著性特点。
第三,各院校在校企协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应根据自身特点有所侧重,校企之间须是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学校实力雄厚,所处地区经济及职业教育水平发达,则可强调协同创新,整合教育资源深度对接产业办专业。相反,则应强调订单式人才培养,增强专业教学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持。
课题:本文系2014年度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校企协同创新研究》(课题编号:交教研1402-24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班组建设人才培养篇7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存在,医疗卫生人才首先流向城市,其次流向农村[1]。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卫生人才在农村的流动分布也极不平衡,农村山区半山区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是我国卫生事业均衡发展中最艰巨的任务。北京市远郊区县的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人才基本实现了总量的供求平衡,以培养和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为主;全市平原区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卫生人才紧缺状态得到初步缓解,进入动态补充阶段;北京山区半山区的乡镇和村两级卫生服务机构的人才需求不足的状况目前尚未得到改善,卫生人才严重不足成为北京山区半山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为了尽快缓解北京农村山区半山区卫生人才紧缺的状况,由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举办北京山区半山区临床医学专科定向班,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培养体制,从怀柔等七个远郊区县的83个乡镇农村户籍的应往届高中毕业生中通过高考录取,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住宿费,毕业后以协议方式服务于北京山区半山区。山区半山区定向班学生高考录取分数低于学院同层次同专业学生几十分,无就业压力,无学费和住宿费之忧,确保教育质量面临很大挑战,因此必须持之以恒地探索山区半山区定向班建设的有效方式。
二、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专科层次的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应该兼顾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等方面,培养适应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特点,具备为农村居民开展医疗技术服务和卫生管理服务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性技术人才[2]。必须坚持“来自山区、服务山区、扎根农村、志在基层”的培养方向,以心理和思想教育为先导,以班风学风建设为核心,以确保学业成绩为重点,实现农村山区半山区定向班志向坚定、学风优良、特色鲜明的培养目标。具体目标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心理健康、思想坚定。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为北京农村山区半山区人民服务的远大志向。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人数和入党积极分子比例较高。2.学风优良、学业进步。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积极、学习动力强大、专业思想稳固、学习氛围浓厚,学业成绩进步。与同层次同类型的临床医学专科班比较,考试课成绩追平率大于或等于70%。学习成绩追平率=(无差异考试课程数+有差异而优的考试课程数)÷考试课程总数×100%。3.班风良好。班级目标明确,同学关系和谐,班团组织有力,舆论氛围健康,组织纪律严明。没有学生因违纪受到处分。4.全面发展。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文艺、体育、社团、社会实践、志愿者等各项素质教育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活动,表现突出。5.特色鲜明。围绕服务于山区、成才于基层的班级建设目标,创新、开展和提炼一系列标志性的班级特色活动。6.志向明确。养成在基层施展才华的志向,锤炼在山区扎根献身的意志。在校生100%合格毕业、毕业生100%扎根山区半山区。
三、人才培养机制
通过对山区班的全面分析,学院在培养模式探索的过程中建立起了“5+5”教育管理机制,即利用10种力量协同作用以加强山区半山区定向班建设。组织系列方面有5种力量,即学院党委负责全面部署,学生办公室负责制度管理,教科办公室负责教学管理,团委负责党团建设,学系负责综合管理;个人系列方面有5种力量,即学院主管副书记负责协调指挥,学系副书记负责直接管理;辅导员负责日常管理,班主任负责学习指导,班团干部负责自我管理。
四、人才培养方式
山区定向班原则上执行临床医学专科班的教学计划,同时增开36学时的社区康复学,将急诊医学和常用护理技术分别改为社区急救和常用社区护理技术,适当增加中医学课时,旨在加强社区医学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学风建设及学业成绩是班级建设的核心。影响北京农村山区半山区定向班学业成绩的主要因素有10个,即学习基础素质(以高考录取成绩为参考)、政策环境(就业政策、学费政策、招生政策)、教育环境、培养方案、教师、辅导员、家庭、试卷、学风、教育特色项目。这10个因素中,有2个差别常量,即学习基础素质和政策环境;有6个无差别常量;有2个变量,即学风和教育特色项目。山区半山区定向班学业成绩提高的重点因素是在认清学习基础素质和教育环境两大区别的前提下,着力抓学风和教育特色项目两个可以改进和发挥效力的因素。在学风方面,从山区半山区定向班学生入学的第一天起,到毕业前的最后一天,全院教育管理机制所确定的十种力量要协同作用,对该班实施明显强于其他班次的教育和管理力度,在全面加强班级建设的基础上,确保学风优秀和学业进步;在教育特色项目方面,针对山区半山区定向班的目标,实施班训凝练、班徽设计、任课教师定期答疑、班内帮学小组活动、上年级优秀学生代表成长经验交流、宿舍文化活动竞赛、班会制度、团日活动、山区卫生院考察、专题思想教育、主题社会实践、农村卫生人才专项奖学金等一系列教育特色项目,确保山区半山区定向班教育质量的提高和稳定。
五、人才培养效果
班组建设人才培养篇8
黑龙江大学是省属地方性综合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每年高考招生中,涵盖了一表、二表学生,如何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因材施教是本专业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因此,我校于2004年在数学、物理等学科成立“基础学科本科专业教学改革实验班”基础上,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始了实验班教学改革的尝试,并于2009年正式设立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实验班”。2012年,在多年实验班建设实际工作基础上,经过严格的申请,审核,论证程序,我校以正式立项方式批准设立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拔尖人才培养试验班”,于2012年9月在12级学生中选拔组建了新一轮实验班。正式将实验班定位为进行高精尖的拔尖型人才培养。本文将对我校多年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班建设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以期对其他院校相关专业实验班建设有所帮益。
一、 明确实验班培养目标,设立专有培养方案
确立准确的实验班学生培养目标,将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奠定良好的基础。我校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班学生的目标要求是:具备黑龙江大学特色的厚基础、强实践、专门化的高层次计算机学科研究型人才。因此,这就要求学生要具有扎实深厚的外语和数学基础,较强的专业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为此,经过几轮摸索实践,我校在该实验班培养方案上进行了较大调整。
首先,在原有公共数学课之上,我们加开了数学分析课程,强化数学功底,为实验班学生今后在计算机学科的更高层次专研,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公共英语课之上,加开了英语口语和英语写作课程,强化学生英语沟通能力。这些课程学时的增加同时会加大学生的压力和负担,为此,经过论证,我们缩减了公共物理课等部分公共课的学时,使学生在有侧重的同时保持课程任务的整体平衡。在专业课程设计上,我们适当缩减了部分课程的理论课时,加大了课程设计和大作业类课程的比例;并对选修类课程群进行了调整,强化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前沿类课程中增加了学科前沿导论课程的设置,同时该课程讲授打破原有授课方式,聘请各学科带头人进行分段授课,强化了学科理论的前沿性和前瞻性,为开阔学生国际视野,培养探索精神奠定了良好基础。
其次,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我们在课程讲授中引入了项目驱动方案,将不同阶段课程的知识点融入到课题项目之中,在指定的时段内由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项目的设计由各课程梯队负责人与各学科负责人共同完成。另外,为解决学生在项目研制中的各种困难,在教学计划之中,适当安排周期性的辅导及答疑时间,同时加强学生课题组之间的学习交流,促进各团队的协作。
二、 改进实验班选拨机制,健全和完善实验班动态调整制度
目前各高校实验班选拔模式主要有两种,分别是高考录取单独招生和入校后择优选拔两种。高考录取单独招生模式直接考虑到学生自身意愿,被录取学生在入学前就已做好了各方面的充分准备,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择优选拔方式则是在入校后通过自主报名和选拨考试以及加强面试等手段,按照一定名额择优选取学生组建实验班,这种方式有利于选拔出综合素质好的学生。我校目前计算机专业的选拔方式主要是后者,即在学生高考入校后进行选拔组建实验班。在几年来的实践中,我们分别将实验班学生的选拔确定在学生高考后入校和学生学习一年后的大二开学前。经过几轮的实际操作,我们发现,在经过一年的大学学习生活后进行选拔组建的实验班,学生素质普遍较强,平均专业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优于高考入学后的直接选拔的班级。因此,经过比较分析后,我们将在今后的实验班选拔中更多的倾向于让学生在大学适应一段学习后进行。另外,在学校逐渐取得自主招生权后,我们也可以借鉴国外的预科教育制度,尝试实行预科制,从高中选拔的学生在校一年预科结束后再正式入班学习。
实验班学生在培养过程中要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方面鼓励学生认真学习,另一方面将真正不适合的学生调整到普通班,从普通班再择优选入好的学生。几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确立了实验班学生的预警机制和滚动机制,较好的保持了实验班学生的整体水平,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实验班教授委员会是实验班学生考核的仲裁组织,负责对学生的考核和滚动。每半学期,教授委员会汇总所有实验班学生情况,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和学科科研能力等方面的考核,并进行末位预警;一学期后,教授委员会将根据实验班学生情况,将不适合继续学习的学生淘汰到普通班,同时接受普通班转入实验班学生的申请,进行考核后,确立是否准入。三年级下学期将对实验班学生进行全面的科研能力考核,本次考核不进行淘汰,只是以考核结果为指导,对学生进行科研指导。
在实验班的考核中,我们引入了多元评价指标体系,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考核,力求将适合的学生保留在实验班中,以培养出真正的高精尖计算机学科人才。
三、 加强实验班导师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导师积极作用
实验班导师能够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培养、科研能力培养等提供良好的指导,在指引学生成长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经过几年导师制的实施,我们健全和完善了导师制度建设,推行了科研导师制。科研导师能够在与学生的接触了解过程中,根据各自学生的特点,为学生搭建科研平台,引导学生参加学术报告、科技竞赛活动、国内外学术会议,同时引导学生进入导师实验室,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科研导师着重于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在科研导师配备上,我们选择学科业务水平高、学生培养经验丰富的教授组成实验班导师组,科研导师每人最多指导3名学生。在基础课程学习阶段,科研导师通过定期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发现学生科研潜力。经过一年指导后,指导关系进行重新确定,由学生和导师进行双向选择,差额部分由学院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调配。在专业学习阶段,科研导师组织学生参与不同学科背景的讨论班和最新学术进展报告,同时让学生参加导师的科研活动,依托导师的科研团队、实验平台等资源,实现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利用导师言传身教的机会鼓励学生进行专研。
作为最初意义上的学业导师工作职责部分,我们通过配备的班主任老师来完成。实验班组建后,根据学生情况,我们选聘组织沟通能力强,具有博士学位的一线教师担任班主任。作为对科研导师工作的补充,班主任老师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加强与学生的日常沟通,改进学生学习方法,舒缓学生心理压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根据各学生情况,帮助他们制定学习计划,鼓励他们认真学习,积极向上。
经过几轮的实践,我们还开拓性的引入了“学生导师制”,利用研究生或高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为学生提供最直接、最基础的指导。学生之间沟通容易,交流障碍少,有时会起到导师所达不到的效果,从而弥补了导师制的不足。但这种方式有时会给高年级学生带来额外压力,因此我们将继续探索,努力寻求一种能够达到各级同学共赢的途径。
四、 加强实验班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确保拥有良好的教学团队
高水平的教学队伍是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关键之一,因此,培育一支科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科技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至关重要。在实验班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教师队伍主要以专职教师、客座教授、外聘人员组成,通过选聘方式将优秀教师组成实验班教学团队。
在教师选聘上,我们通过广泛宣传,公开答辩方式,将急需的、优秀的专业人才引进或招聘入教学团队。同时为鼓励教师积极教学,我们也加大了对实验班任课教师的讲课费用投入。在最后的专家委员会评估中,考核优秀和合格的教师将继续聘用并予以奖励,最高讲课费可达到同样授课普通班讲课费的两倍。对不合格的教师予以淘汰,重新选聘。
另外,为拓宽学生学术视野,我们也开展了邀请活动,一方面将一些国内外知名教授作为邀请对象,把他们聘为客座教授,参与讲授实验班部分课程,并进行学术科研讲座,使学生了解学术前沿,体会科学的魅力;另一方面,我们把企业高级技术人员请入校园,作为班级的企业导师,培养学生计算机工程思维和独立动手解决工程问题能力。
在引进的同时,我们也加大了对内部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重视他们的教学基础能力训练,加强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等系统培训,提升其专业水平。并选聘优秀中青年教师为现任实验班授课教师进行助课。对于助课教师我们制订了激励政策,给予优厚的津贴补助同时,优先派出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进行访学、进修,从而为实验班课程梯队建设做好优秀师资储备。
五、 积极进行教学方式和方法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 注重课堂教学,从课堂要效果
课堂教学是实验班人才培养环节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对于大学生来讲,课堂不仅仅是接收知识的地方,他们更需要在课堂上培养探索、质疑、批判的科学精神。因此,突破传统教育观念,改进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教学。任课教师通过精心准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任务驱动、启发式等教学方式,把抽象、枯燥的内容用比较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学生更易接受。积极组织课堂,通过分组讨论和协作方式构建参与性与探索性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为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适当鼓励教师采样用多媒体课件、视频、模拟仿真平台、课程网站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二) 建立课程梯队,做好课程规划
课程梯队负责人由学术造诣深厚,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教授担任,每个课程梯队负责相应课程体系各门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强化课程梯队在各门课程内容选择与优化、知识衔接、教学组织与研讨方面的责任。通过课程梯队的沟通机制,打破以往阻碍课程之间相互融通的壁垒,更加促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优化,使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更为清晰,课程组内的知识体系更加整合,避免课程教学内容分割过细、简单拼凑、相互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
(三) 加强课下辅导答疑,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果
相比于课上教学,实验班学生更多的是课下的自主学习。为此,我们建立了以主讲教师和助教为主的学习指导团队,通过课程网络平台、QQ、固定答疑时间等手段,及时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排疑解惑。
(四) 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在实习实训中,我们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的工程实践中心,同时协助企业制订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方案,按照企业过程标准实际完成一个产品或系统由构思、分析、设计、实现到交付的完整构建过程训练。通过该实践环节的教学,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升个人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积累工程实践经验。
(五) 加强第二课堂的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专业技能竞赛,我们将实践教学环节延伸到课外,以课外科技活动为契机,启迪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开发创新潜能、培养动手能力、研究和创新能力。在不同学习阶段,学院通过提供场地、设备、资金、指导教师等支持,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ACM程序设计大赛、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并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软件与硬件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在课外时间,我们还积极举办各类学术报告,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按照每学期的进度安排,我们分阶段,有针对性地邀请计算机学科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教授给学生做研究进展报告或科技讲座,营造学术氛围,以学术环境影响学生,促进实验班教育与国际接轨,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学术视野。
六、 建立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机制,保持学生健康心理
目前中国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比较多,由于心理问题造成的大学生行为偏差的个案也不断增多。实验班的学生肩负着比一般学生更多更难的课程,再加上严格的滚动机制,压力比较大,因此一些心理问题凸显,为培养健康、高质量的学生我们必须重视实验班学生的心理问题。
为此,通过与学生管理部门的沟通协作,我们建立了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并建立了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定期汇报机制,及时发现学生问题,尽早疏导,在班主任和导师的日常工作中渗透心理辅导。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141-2847.html班组建设人才培养范文8篇
相关文章:
幼儿园教师个人的学习计划09-06
江苏南京欢迎词08-23
科学科技论文范文10篇08-15
发朋友圈的立冬祝福句子11-09
描写飞翔的句子07-05
妇幼保健工作计划11-19
最新工厂员工年终工作总结简短 工厂员工年终工作总结(十七篇)10-14
酒水业务员工作计划07-17
暑假超市社会实践心得体会09-23
个人学习心得体会09-15
防汛应急的通知08-02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07-20
赞美家乡的排比句01-13
科学的比喻句摘抄01-07
运动会作文200字11-18
高考顺利寄语10-31
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地理位置 北京财贸职业技术学院08-24
2024年西藏二级建造师考试准考证打印入口(考试前10天)08-03
晋书卷六十节选文言文及答案12-23
《后汉书・马援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