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的专科理论知识篇1
1.1儿科特点
儿科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患儿年龄大多偏小,家属陪护多,小孩患病后家长常伴有焦虑、恐惧心理,对护理工作要求高,对于相关治疗和护理的实施,家长不愿让实习生参与,在实习过程中护生常出现畏难情绪,使教学处于被动局面。
1.2实习生特点
医疗护理工作是一种风险性工作,实习生面对儿科这一特殊环境,部分实习生心理压力大。实习生文化层次各有不同,包括本科生、专科生、中专生,其中本科生和专科生理论知识较好,学习新知识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但缺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特别是在护理操作技能上存在不熟练等缺点;中专生理论知识相对薄弱,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起来,对专业知识理解较难,对护理操作技术有畏难情绪,不愿意多动手。加之实习生年龄偏小(18岁左右),人生观价值观不成熟,有的甚至不喜爱护理工作,读护理专业是因为家长的愿望而读。这些特点也常使得带教处于被动局面。
2临床带教方法
2.1科室基本情况介绍
护生在刚入科室时对其热情接待,主动询问护生基本情况,如实习过什么科室、所读学校、籍贯,介绍科室环境及规章制度,如治疗室内物品、药品的摆放位置,抢救室内物品、药品的摆放位置,抢救器材名称、用途等,拉近与护生的距离,以消除护生刚到陌生环境后的紧张感,帮助她们尽快融入到医院临床工作中,珍惜到医院实习的机会,并对其提出明确的儿科实习目标及应准备的事项。
2.2三基的带教
在带教的过程中根据护生的具体情况实施带教方法,在带教专科生本科生时,让她们通过临床的实际病例和具体的无菌操作技术等来巩固在校学过的理论知识,掌握专科疾病的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护理常规,并在个案的病例护理过程中进行实地指导,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如上主班接收新急性喉炎的患儿过程中让其知道什么是犬吠样咳嗽和吸气性呼吸困难,在处理医嘱过程中让其知道为什么需要用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治疗,在病情观察过程中为什么观察患儿的面色呼吸最重要等。治疗班时让他们参与到小儿输液的配制,并告知每一个环节的注意事项,在静脉条件许可下,可以让她们完成整个输液过程,在操作中做到“放手不放眼,放做不放教”,让她们找到在儿科实习的成就感。在带中专生时,因她们本身年龄偏小,理论知识相对薄弱,加之儿科的特点,使得她们不愿意多动手,所以首先在精神上多鼓励她们,让她们知道在儿科实习也能学到不一样的知识,在理论知识方面结合病房现有病种,让她们先预习课本相关知识,再带她们深入病房观察病人情况,知道此病种的主要临床表现、治疗、护理常规。在操作方面,利用空闲时间让他们先练习无菌操作技术,如输液的配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药物剂量的换算,注射器的熟练使用,让他们熟练后才有信心参与到实际工作中。
2.3院感知识的带教
鼓励护生参加医院组织的院感知识培训,要求掌握消毒隔离、院内感染的基本常识,如垃圾分类,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规范,六步洗手法。同时在实际工作中指导监督他们正确运用这些专业知识,如什么时间需要洗手,洗手的部位,洗手规定各部位的揉搓时间等。
2.4职业素质的教育
从思想道德专业知识、身体心理、组织纪律、文字书写等多方面联系实际进行教育,用自己身边优秀老师的典型事例或发生的医疗差错事例等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教育,让他们吸取经验和教训,引以为戒。
2.5与病人沟通能力的带教
在与家长及患儿沟通过程中让她们知道对患儿要充满爱心,多站在患儿的角度,避免在患儿进食、哭闹及睡眠时进行护理操作,交流时语言要通俗易懂,语调适中,语气温和诚恳,面带微笑,对年长患儿使用安慰性、鼓励性、解释性、赞美性的语言,以取得患儿及家属的信任与认可。
2.6相关法律知识的带教
用身边的实例让他们明白临床常见的、潜在的法律问题及医疗隐患,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把科室制度和工作职责当成义务履行,特别是“三查七对”制度,让护生知道对病人实施治疗和护理时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才能进行。通过上述方法带教,护生在结束儿科实习时理论知识、护理操作、病情观察、院感知识、职业素质、沟通能力、法律意识等都有明显的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较前明显增强,为今后的临床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带教过程中带教老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技能水平、反思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儿科的专科理论知识篇2
关键词: 开放教育 学前教育专业 课程设置 存在问题 改进方案
从当前我国对学前教育的重视情况来看,学前教育专业发展前景很好。国家最新的教育发展纲要,主席和总理在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都在强调普及学前教育和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的问题。学前教育事业必定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高峰。这对开放教育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无疑是重大机遇。
开放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的招收对象主要是第一学历为中专或高中的亟待提高学历的幼儿园教师或想从事幼教工作的待业青年。从数量上来看,前者居多,即学生中大部分是有一定教学经验的幼儿园教师,他们希望能学到一些实用的知识技能,这与开放教育学前教育(专科)的培养目标是契合的。
一、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开放教育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学前教育基本理论素养和相关教育技能,适应幼儿教育事业发展需要,胜任在学校、社区、家政等各种儿童教育场所工作的专门人才。”该目标强调了专科层次的学前教育重在培养实践型人才,重点在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突出其应用性。但目前开放教育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的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仍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课程重理论学习轻实践能力培养
学前教育的综合性、实用性很强,尤其是一线的幼儿园教师,他们的教育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工作与小中学甚至更高层次的教育工作的主要区别是重教养而不仅仅是重教学。
在对幼儿园教师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方面,也与其他层次的教师有所区别。幼儿园更加注重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如游戏创设、语言表达、教学设想等教学能力,以及钢琴、舞蹈、唱歌、绘画、手工制作等实际操作能力。如果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缺乏,就不能适应幼儿园教育工作。
从开放教育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的课程设置来看,13门必修课和16门选修课中除了《幼儿园手工》、《舞蹈与儿童舞蹈编创(1)(2)》、《教师口语》这三门选修课勉强可以算作专业技能课之外,其他课程都更倾向于理论的学习,这与幼儿园重实践能力的要求相差甚远。
2.课程内容繁难而实用价值不高
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者需要采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独特方法,将广博的知识创造性地融合到孩子所喜欢的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引导他们观察、感受、操作、体验,进而形成一定的概念和经验。另外,教育者还要善于激发、培养和保护学前儿童正在萌发的对自然、对社会、对科学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并注重儿童不同个性的培养。因此,对于幼儿园教师而言,“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这就需要我们的课程设置更注重实用性。
从开放教育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的课程设置来看,课程内容繁难而实用价值不高。尤其是必修课中涉及幼儿园五大领域的课程,《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这六门课程均以理论为主线,能真正运用到教学实践的内容不多。
形成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试题量大,以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等客观题型为主,考核方式为闭卷。这些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实用性不强,大部分学生把时间都花完成形考作业和死记硬背知识点上,无暇思考如何通过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这个问题。
3.拓展学生知识面的选修课较少
幼儿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接触客观世界和各种现象,会涉及各类学科的基本现象和常识,加之现在孩子知道的东西多,好奇心强,常常会向成人提问题,这必然要求幼儿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开放教育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学生的第一学历通常偏低,他们一般毕业于中师、幼师或职业高中。由于没有受过高中阶段系统的训练,大多数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历史、地理、科学方面的知识了解较少。我问过一些学生,他们对这个问题也感到非常困惑,认为自己在教学工作中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学前教育要求教师要具备广泛的学科知识,能胜任多学科的教育活动。而从开放教育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的课程设置来看,可以拓展学生知识面的选修课较少。
二、改进方案
现阶段开放教育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的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综合实践环节三大块。这个课程结构看似合理,实际上存在许多弊端,如课程设置重学术理论轻实践能力培养,课程内容繁难而实用价值不高,拓展学生知识面的选修课较少,使得学生的知识面不能得到很好的拓展,职业教育技能得不到锻炼,不能很好地适应幼儿园教育工作,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进行具有全程规划性的调整,建构一个相对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由此,我认为开放教育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的课程设置可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1.必修课
必修课应该包含文化基础知识、幼教专业知识两大类。
文化基础知识包括帮助学生了解开放教育教学方式,掌握基本学习技能的《开放教育入学指南》,德育为主要内容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提升学生文化基础的《英语》、《现代教育技术》。
幼教专业知识也称为幼儿教育理论课,是幼儿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目的是加深和拓宽幼儿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主要涉及幼儿园五大领域的课程,包括原有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等六门课程。
2.选修课
选修课部分包含操作技能、通识课和活动课程三大类。
操作技能课程主要包括乐理与视唱、乐器演奏、歌唱舞蹈、绘画和手工制作等。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获得一定的钢琴、舞蹈、唱歌、绘画、手工制作、表演等艺术表达能力,并擅长其中一两项,既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能力,为就业做铺垫,又有利于他们今后在教学岗位上更好地开展幼儿教育教学工作,而原有的计划里只有《舞蹈与儿童舞蹈创编(1)(2)》、《幼儿园手工》、《教师口语》,可以加上《幼儿绘画基础》、《幼儿音乐》、《琴法(键盘)》等课程。
通识课在课程内容上,一般由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具类课程组成。幼儿教师承担着激发幼儿对自然、对科学、对周围世界的兴趣,启迪幼儿心智的任务,对于孩子生活中一些有趣的、有益的生物、物理、化学现象都要能深入浅出地作出适当的、科学的解释。因此,学前教育专业通识课程的设置要适当增加自然科学方面浅显的与今后幼儿教育工作相关的知识,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都作为基础学科正常开设,这对于拓宽师范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提高文化素质,培养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性有极大的帮助。原有的计划里只有《幼儿文学》、《艺术欣赏》,可以加上《计算教学法》、《中国传统文化概观》等课程。
活动课程包括校会、共青团活动、学生会活动、班级活动、文体活动、社团活动、学科活动(科技、文艺等)、各种竞赛活动、社会调查活动和参观、讲座及基本功训练等。课外活动是幼儿教育专业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拓宽知识面,发展个性,形成专长,训练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实际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所以,课外活动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不仅要安排教师精心组织、精心辅导,而且要提供必要的场所和设备,使课外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生动有效地进行。
3.综合实践环节
教育实践课程是幼儿教育专业思想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理论、教育技能和科研能力的综合实践课程,是幼儿教师职前教育的必要环节。对学生了解幼儿教育、了解幼儿,巩固专业思想,印证理论知识,学习与掌握教育规律,培养从事幼儿保育、教育活动和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实践课程包括参观调查;实际考察幼儿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幼儿身心发展状况;教育见习;保育实习;教育实习;幼教科研实验。教育实践课程从一年级开始安排,随着专业课的开设,逐步增加课时数,形成以后期为主,集中与分散并行的实践形式。教育实践课程内容要注意科学的序列和与教育专业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曾莉.法国学前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8,(02).
[2]黄烈,刘永萍,徐晓进.幼儿园教师基本素质结构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08,(10).
[3]姜莉莉.高职学前教育课程组织中隐性课程的渗透[J].教育与职业,2008,(11).
[4]李学锋,黄燕,杨蓉.高职课程开发理念、模式和技术的实践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02).
[5]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04).
[6]左茹.法国学前教育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0,(06).
儿科的专科理论知识篇3
学前教育学是幼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获得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准确把握学前儿童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培植坚定的幼儿教育信念,掌握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提高幼儿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所必须掌握的教育基础理论课程,也是幼儿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的核心内容。然而,调研发现,当前幼儿园普遍反映幼专学生存在的问题很多,这主要与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前,幼专学生在校只要通过学前教育理论考核合格就很容易获得幼儿教师资格有直接的关系。这就要求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必须进行改革,探索一条使幼专学生能迅速适应幼教发展需要,成为合格幼儿教师的成长之路。
关键词:
国考;幼专;学前教育学;问题;解决策略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正式实施。按照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文件规定,从2014年起入学的师范生(包括幼专学生)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必须参加全国统一的、严格的教师资格考试(即教师资格“国考”),才能拿到教师资格证书,幼儿教师资格证书也是如此。改革后的幼儿教师资格“国考”,增设了综合素质的考查,同时,加强了幼儿教师岗位保教知识与能力的考查。
1当前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高要求,人们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因而社会对幼儿教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幼儿师范教育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专学前教育学是幼专学生学习幼儿教师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也是师范院校体现师范性的重要标志性课程。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幼专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教学水平质量的高低。学前教育学是研究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学前儿童进行全面的保育和教育,探索学前儿童教育规律的科学。它是幼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获得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准确把握学前儿童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掌握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提高幼儿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所必须掌握的教育基础理论课程之一,也是幼儿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的核心内容。然而,经过对幼专学生实习的幼儿园调研和对毕业的幼专学生就业的幼儿园进行追踪调查发现,当前幼儿园普遍反映幼专学生存在很多问题:如幼儿教育理念落后;幼儿教育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幼儿教育专业技能不强;教师专业思想不稳定等,这不利于幼儿优美人格的塑造和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当前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极不适应。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但主要与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前,幼专学生只要在学校通过学前教育理论考核合格,普通话达标,经过短时间的教育实习就可以获得教师资格有直接的关联。而幼专学前教育学作为幼儿师范院校的教育基础理论课程,教师在教学中重书本知识,轻活动设计的训练,教学方法仅仅依靠讲授,幼专学生通过记忆的方式,学习并记住一些有关幼儿教育和保育的书本知识,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上述问题的发生。鉴于此,就要求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必须进行改革,探索一条使幼专学生能迅速适应幼儿教育发展需要,成为合格幼儿教师的成长之路。
2当前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2.1幼儿教育理念落后
幼专学生的教育理念落后,这主要与当前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有直接的关系。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教师不太清楚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认为幼专学生只要掌握了幼儿教育相关知识,就自然形成了相关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重知识教学,轻能力培养,忽视幼儿园活动设计的训练。二是教师认为学生到学校来是接受教育的,教师只需要“传输”,学生“接收”就可以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关注的是自己的“教”,课堂教学中只有自己的“独白”和“表演”,忽视了幼专学生的“学”,这种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没有情感交流的教学活动,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三是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只注重“教育”内容,忽视“保育”知识的传授,各幼专学校普遍重视教育课程的开设,而有关保育知识的课程除了开设《学校卫生学》外,几乎没有其它课程,这必须导致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师只注重“教育”内容,忽视“保育”知识的传授。
2.2幼儿教育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
幼专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幼儿教育的条件性知识和保育的实践性知识的缺乏,与当前学前教育的发展不适应。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知识即教育科学知识,被称为教师成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条件性知识。幼专学生在校学习教育科学知识,正如前面所讲,教师的角色是传递者,承担的是“传输”知识的任务,而学生的角色是接受者,承担的是“接收”知识的任务,师生之间没有情感交流。同时,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师很少到幼儿园听课和进行调研,不了解当前学前教育的实际,不能将所学的教育科学知识运用在教育实践中进行检验,教学往往从理论到理论,因而幼专学生所学的教育科学知识必然不能解决幼儿园教育实践问题。学习中,幼专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状态,而考试往往也只以知识性考题为主,这就是造成幼专学生缺乏教育学和心理学教育知识(即条件性知识)与幼儿教育和保育的实践性知识的主要原因。
2.3幼儿教育专业技能不强
幼儿教育专业技能不强,表现在所学幼儿教育专业技能不适应幼儿园教育保育与教育实践的要求。幼专学生在校进行教育专业技能训练的途径主要有:学前教育学教学中进行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学校统一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试讲和参加一定时间的教育实习。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教师仅仅以讲授为主,幼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往往缺失主体性,课堂教学不能针对幼专学生特点和幼儿园实际需要进行专业技能培养,幼儿教育专业技能不能有效得到提升。试讲虽然安排有教师指导,但主要是由幼专学生自主进行练习,指导教师听两三次课,因此,幼专学生教育专业技能训练质量很难保证。教育实习根据目前幼专学生的就业需要,所以一些幼专学校安排为集中实习和自主实习相结合,实习时间很难保证,加之一些学校对实习过程不够重视,学生实习流于形式,这是幼专学生教育专业技能不强产生的主要原因。
2.4教师专业思想不稳定
幼专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主要表现在没有坚定的教育信念,自我专业发展的动力严重不足等。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由于重知识传输,轻能力培养;重“教育”内容的传递,轻“保育”知识传授,不能根据幼儿园教育实际需要,真正做到保教合一。更有甚者认为,幼儿教师只要在幼儿园让孩子吃好、睡好,有责任心,孩子不出事就可以了,幼儿教师哪谈什么专业发展?这样自然不能引导幼专学生养成正确的幼儿教育态度,更不能在为幼专学生从事幼儿教师职业之前作好幼儿教育理论知识准备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教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提升幼专学生作为未来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这是造成幼专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3当前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要使幼专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快速适应当前幼儿园教育实际需要,迅速将所学的现代幼儿教育理论知识转化为幼儿教育能力,这就要求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师首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主动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使幼专学生转变原有的学习方式,以保证幼专学生能够自主的学习和快速成长。为此,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改革的路径就是要帮助幼专学生:
3.1掌握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
要让幼专学生掌握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师资格证考试实行“国考”后,对考生的要求更高了,表现为:考试的难度加大了,考试的形式多样了,内容更广泛了。具体针对幼专学前教育的学生而言,“国考”后的教师资格证考试,加强了幼儿教师岗位保教知识与能力的考查,增设了综合素质的考查,考试的形式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考试内容更为广泛,包含了幼儿教育专业知识和幼儿园活动设计能力等,因此,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幼专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而且要善于发现和发展幼专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幼专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同时,还要帮助幼专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改变以往幼专学生只通过简单模仿和操作,解决一些学前教育实际中创造性程度较低的问题的学习方式,促进幼专学生“能动、自主、有创造性”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位幼专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3.2形成复合型的专业知识结构
幼专学前教育学的教学,不仅仅是为幼专学生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打下理论知识基础,还应当为幼专学生提供认识世界独特的视角、域界和思维的方式,了解科学家的创造发现过程和成功的原因,特别是在他们身上展现的科学精神和人格力量,对于增强幼专学生的信心和创造意识具有重要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让幼专学生形成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满足社会对未来幼儿教师知识结构的需要,从而提升幼专学生的教师专业素养。
3.3提升幼儿教育专业技能
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的改革,增加了幼专学生获得幼儿教师资格的难度,对幼专学生在校的学习、考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对幼专学前教育学的课程也提出了改革的要求。要提升幼专学生的幼儿教育专业能力,在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前教育理论与学前教育实践的结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幼儿园典型教学视频、微格教学、带领幼专学生到幼儿园见习等方式,突出幼专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积极引导幼专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学前教育实际中的典型案例,帮助幼专学生掌握扎实的学前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并将所学教育理论知识运用到幼儿教育实践中,从而提高幼专学生分析和解决幼儿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使幼专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幼儿教育教学方法和领悟幼儿教育规律。
3.4树立崇高的专业理想
要让幼专学生树立崇高的专业理想,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应当通过课堂教学,积极引导幼专学生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和价值观,懂得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幼儿教育事业中。还要让幼专学生意识到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自己肩负着为国家未来人才培养奠定基础的历史重任,并将热爱幼儿和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发展作为自己人生最重要的职责。我们只有总结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基础上,认真思考教师资格证“国考”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准确定位学前教育的功能,才能不断推进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的改革,从而促进幼专加强对幼专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构建适应时展的新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
作者:郑枫 单位:铜仁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
参考文献:
[1]常正霞,许邦兴,史海山,教师资格认证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2).
儿科的专科理论知识篇4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知识发展;实践智慧
幼儿园教师的实践智慧是指幼儿园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把反思的态度与对实践的关切统一起来的一种理智,它既是幼儿园教师在幼儿教育领域内各项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内在综合体现,也是长期投入教育实践,不断反思、探索和创造所付出心血的结晶。
一、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的形成过程
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循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它遵循教师成长的一般规律和过程:师范生/新手教师―熟练教师―专家型教师―智慧型教师,主要经历了孕育、闪现、逐渐生成、无限生成四个阶段。
阶段一(孕育):理论知识实践化――操作性知识的获得。一般而言,幼儿园教师会基于自己原有的认识和经验对社会倡导的幼儿教育知识进行理解和概括,形成个人理解的概念性知识和系统性知识,并在实践中将其转化为操作性知识。将社会倡导的幼儿教育知识内化为个体操作性知识的过程就是理论知识“实践化”的过程,它也是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形成的“孕育”阶段。
阶段二(闪现):实践知识理论化――高级知识的获得。为了在专业上获得持续发展,操作性知识需要上升到理论层面。幼儿园教师通过培训、进修以及阅读专业书刊等途径不断获得新的知识,从而形成更高水平的操作性知识。在拥有高水平操作性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对教育实践进行分析、总结,从而获得高级知识。此阶段是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形成的“闪现”阶段。
阶段三(逐渐生成):实践知识理论化与理论知识实践化的互动――专家知识的获得。教师在获得高级知识的基础上,以更高的起点吸收新的理论知识,也对理论知识产生更深刻的理解。教师获得一些新的理论知识之后,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试验、质疑,将理论知识深层内化,逐渐形成有自身特色、风格的个人实践知识。此阶段是幼儿园教师教育智慧的“逐渐生成”阶段。
阶段四(无限生成):转识为智――实践智慧的获得。幼儿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转化为实践智慧,它需要一个转识为智的过程。转识为智需要幼儿园教师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崇高的职业情感、丰富的实践历练及良好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四个基本条件,在这四个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幼儿园教师才能不断生成教育实践智慧。
值得指出的是,不同阶段的教师实际上都有一些自己的实践智慧。新手教师的实践智慧可能是个别、零星的,专家型教师的实践智慧较为系统且逐渐形成了个性特点,而智慧型教师的实践智慧则更高效、灵活,且达到一种融会贯通的状态。教师不断形成与丰富的实践智慧是教师持续专业发展的根本。
二、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形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教师实践智慧的形成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但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的实践智慧水平总体偏低。从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的形成过程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问题。
(1)不重视理论学习,实习锻炼少。在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的形成过程中, 很多教师不太重视理论学习, 而较重视技能技巧的学习。幼儿园招聘教师时也是更多地考察应聘者的技能技巧。能否真正转识为智,能否成为专家型、智慧型的优秀幼儿园教师,与是否具备较高水平的文化素养和理论素养关系密切。
(2)易满足于工作的熟练化操作,教育反思的深度与主动性较差。幼儿教育承担着教育与保育的双重任务。幼儿园教师每天除了要完成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外,还要照顾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作任务极其繁重。这导致了部分幼儿园教师在工作中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和如何熟练地管好幼儿,反而忽视对教育实践反思的深度。
(3)知识自我更新意识与专业自主发展动机不强。在实践智慧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对知识拥有程度的意识和对自身发展的态度决定了其专业发展的可能性及其水平。知识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层次及其水平的重要因素。
三、提高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的对策与途径
(1)全面、科学、适宜的知识学习是教师提高实践智慧的根本前提。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是其知识发展的最高境界,也是其知识获得与积累的最终目的。因此,全面、科学的幼儿教育理论知识学习应贯穿在整个实践智慧的形成过程中。
(2)丰富多样的教育实践是教师提高实践智慧的主要途径。幼儿园教师只有经过丰富多样的教育实践的历练,才能转识为智。无论是知识学习的结果,还是教师自身的教育感悟,或是同事的经验分享,都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予以实证与检验。
(3)深层次的自主实践反思是教师提高实践智慧的基本途径。反思是促进教师实践智慧形成的基本途径。
四、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形成过程中的知、行、思交融原理
教师的知识发展、教育实践行为、反思等始终与其实践智慧的形成和发展紧密相关。知识对教育实践起着指导与决定作用,教育行为对知识的运用、内化与深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反思促进了教育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因此,无论是在实践智慧形成的哪个阶段,知、行、思三者都是环环相扣、互相配合、交融并进的,可以说,是三者的交融促进了教师实践智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萍,田慧生.论教学智慧的内涵、特征与生成要素[J].教育研究,2007,(6):26-30.
[2]刘爱.教学智慧之生成过程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2009,(2).
[3]张惠博.职前科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之研究[J].科学教育学刊,1996,4(1):59-92.
[4]徐佩华.论教育智慧及其形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5]王红彬.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知识培养[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6]杜威.哲学的改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52.
[7]叶平枝.幼儿园教师职前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6,325(3):23-27.
儿科的专科理论知识篇5
论文摘要:科学素养是现代人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素养的培养得从娃娃抓起。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幼儿科学教育的实施,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幼儿科学教育的质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提高的前提和基础。针对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偏低的现状,应该从重视科学教育,改变课程设置、运用多种途径等方面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科学素养的内涵及相关概念
“准幼儿教师”是指学习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统称。根据所在学校级别的不同主要分为三大类:本科层次及以上的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科层次的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还有就是一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文章中将这些统称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或“准幼儿教师”。
学前教育是指对出生至六、七岁前儿童的教育,包括幼儿园教育、学前社会教育和学前家庭教育。学前教育主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各类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师、科研人员及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广播、影视、书刊等各类大众传媒的策划与制作人员,相关企业(如儿童玩具、儿童服装和食品等)的设计与制作专业人员。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科学素养主要指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已经被人所接受的科学知识的理解,主要是一些概念性知识,诸如一些事实、法则以及有关自然世界的理论;二是对一些科学探究方法和程序的理解,主要是了解科学知识如何产生,如何发展,以及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等;三是对科学作为一项社会文化事业的理解,了解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科学的应用问题,了解其中的问题、争论以及它们的解决方法。文章中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具有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及良好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具有较强的科学探究、创新、思考及实践能力;具备较扎实的、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
2006年1月9日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总书记在这次大会上指出要在全社会广为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接受科学技术的武装,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科学素养的培养得从娃娃抓起,幼儿园是实施幼儿教育的主阵地,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幼儿科学教育的实施,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幼儿科学教育的质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提高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偏低,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不高
“五四”时代陈独秀曾经述说当年平民百姓科学思想的不足:“农不知科学,故无择种去虫之术。工不知科学,故货弃于地,战斗生事之所需—仰给于异国。商不知科学,故惟识阁取近利,未来之胜算,无容心焉。”今天我们放眼看去,应当承认,上述科学知识层面的欠缺虽有所改善,但科学精神的匾乏仍是不容忽视的现象。
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范围比较广,既有普通心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教育学、教育统计与测量、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课程与教学论等专业基础课;又有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幼儿园课程、幼儿游戏、中外幼儿教育史、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幼儿玩具设计与制作、幼儿园管理、幼儿园评价等专业主干课;还有钢琴、声乐、舞蹈,乐理、视唱、练耳,幼儿园实用美术、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等专业技能技巧课。大多数学生比较喜欢儿童舞蹈、钢琴演奏等技能技巧课,对于专业主干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热情不高。另外,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有限的科学知识的教学中,多注重对知识结论的学习;重视演绎、忽视归纳;重视结果、忽视过程;重视机械记忆、忽视思考存疑;很少实践探究式学习等。科学学习的本身是很有乐趣的事,但由于各项科学知识的逻辑性、抽象性等特点,再加上不恰当的教学方式致使不少学生对科学学习产生枯燥感和排斥感,削弱了学生本应有的科学兴趣和热情,导致学生科学精神的缺失。
(二)科学基础薄弱,科学素养水平较低
目前在学前教育专业招生中,除个别院校文理兼收外,绝大多数只招收文史类学生。这些学生在高中阶段接受的是文理分科教育,造成学生文理知识结构的不对称。此外,升学利益的驱动,文科学生对数学以外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也往往“无暇顾及”,虽然他们在初中阶段曾学习过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自然科学课程,但这些课程均是各自范围内一些分立、具体的概念和规律,对自然界一般性、统一的概念、原理重视不够。对于天文学、宇宙学方面的常识,他们在中学阶段更是较少系统学习。至于一些对现代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知识,特别是前沿知识,中学阶段更是涉及不多。她们虽然已顺利考人大学,但是,文史类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基础普遍薄弱,科学探究、创新、思考及实践能力较弱,科学素养水平较低。
三、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对策思考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水平较低的现状不适应社会及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需要,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势在必行。
(一)重视科学教育,激发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
科学学习的兴趣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来说,科学的启蒙更多的是科学兴趣的培育。一个缺乏科学兴趣的老师怎能唤醒幼儿的科学兴趣呢?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通常是文史类出身,高考时之所以选择文科,有的是因为理科基础薄弱,有的则是对理科知识不感兴趣,再经过专门的文科学习,造成了自然科学认知结构的不良,渐渐失去了科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唤起兴趣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有效学习科学教育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每当我们致力于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便最大限度提高意义学习和保持时,我们就深人到了教育过程的核心。”为此,要注意知识学习的基本性与基础性,有效激活学生认知结构的知识生长点,以保持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内容的选择上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的需要;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要多样化,尽可能运用多媒体和实践操作方法等,开展多种科学兴趣小组和科学知识竞赛,改变因中学阶段过高的学习压力导致的对科学的枯燥看法和态度,逐渐营造校园科技创新的氛围。
(二)建立系统的科学教育体系,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课程建设是当前高职高专及高等师范院校推动素质教育的核心举措,也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渠道。要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就应该建构新的科学课程体系,实现文理渗透,面向学生增设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科学哲学、STS等综合课程,使科学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科学教育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而且要贯穿于专业教育之中,掌握科学方法中的哲学方法、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培养大批基础扎实、宽厚、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领域专业训练的复合型人才,以增强社会的适应性。学生应该重点掌握通用的一般方法,如自然科学中的常规方法(如观察与实验、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理想化等)与非常规方法(如自觉与灵感、科学美学思想等)。通过科学方法教育,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常用的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掌握具体的科学方法,并进行必要的科学思维训练(包括严格的逻辑思维训练和非理性、非逻辑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国外许多先进大学奉行的都是“通才教育”模式,即大学科学教育课程应覆盖所有学生,尤其是文科学生,应接受一年或一年以上的基本科学教育,这种教育不是专业教育,而是一种通识教育,旨在提高科学素养,其开设方式主要通过开设科学教育必修课。
然而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科学教育课程的比例很少,而且这些课程主要是分布在第一、二学年,课时量也不多,到了第三、四学年的课程体系中,有关科学教育的课程更是少之甚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集中在学前专业主干课程和技能技巧课,据了解,很多学生在钢琴、舞蹈、活动设计等技能技巧课程上花费了绝大部分时间,在课程体系中缺乏系统的科学教育课程。可以把科学教育内容渗透于人文社会课程中。若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设过多的科学教育课程,可能负担过重。一方面,可以建构一种文理融合的课程,如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内容可以放在人文社会科学(历史和哲学课程)中,把科学、科技与社会关系的内容可以安扫浓社会研究课程中学习。另一方面,从人文学科中挖掘科学素养的内涵。从而构建系统、有校的科学教育体系,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三)在多途径中开展科学教育,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1、组织各种科学兴趣小组,开展科普讲座
学生需要定期和不定期地举办科普讲座,组织参观科普展览,科普论文评奖活动等,对提高其科学素养很有帮助。第一,鼓励学生阅读大量的科普书籍。如阅读现代科技方面的书籍,可弥补他们对现代科学知识及其发展状况的空白。很多科普读物,都是科学发明的开拓者或诺贝尔奖获得者自己的著作,既有趣,又很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阅读。第二,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让他们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杜威认为,儿童生来具有四类兴趣或本能:“社会本能”“制作本能”“探究本能”与“艺术性本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科学教育最适合发展儿童的探究本能,教师要为其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舞台,这就要求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能熟练实施探究式科学教育的幼儿教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在学校期间就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探究式科学学习的能力。
结合学生的不同需要组建各类科学兴趣小组。如“天文兴趣小组”、“数理爱好者协会”、“自发组织理论讨论会”、“摄影爱好者协会”、“环保兴趣小组”、“机器人研究会”、“家用电器小发明小组”、“现代通讯研究会”等等。科学兴趣小组可以让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思想变成现实。发动兴趣小组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各种废旧或容易得到、价格比较便宜的材料或工具,自己建立实验室,自己管理,这比实验室开放更切合实际。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搞研究,在科学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经验及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实施发现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还可以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在教学成绩的评定上应该灵活、科学而多样化。这是一种很好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尝试。让学生真正感觉到学有所乐.学右所长.学有所用。
2、营造良好的、崇尚科学的教育环境
营造良好的、崇尚科学的教育环境,可以通过组织系列人文讲坛,建立积极活动的科技协会,创办科技小刊物,举办校园科技节、体育节、文化节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活跃校园科学文化氛围。在继续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和实用技术的同时,紧跟时展步伐,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丰富科普宣传内容,切实加大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观点和科学方法的传播力度,不断提高学生在科普工作中的参与程度。充分发挥科技场馆、博物馆、动植物园、科技活动场所和科普宣传画廊等基础设施的平台作用,坚持培训与宣传相结合,研究和探索符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际的科普发展措施,从而切实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
3、开展各类科学知识竞赛,加深对科学知识和概念的理解。
儿科的专科理论知识篇6
学前教育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我国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研究如何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对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学术型大学重视学科发展,强调知识的发现与创新,其发展核心是科研,应用技术型大学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强调课程发展,其发展的核心是教学。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未来高等职业教育要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还指出: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重要的环节就是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建立适应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相关概念的界定
目前,对于实践能力的概念并无统一界定,国内外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实践能力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处理问题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品质,它一般由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构成。一般实践能力泛指处理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通常包括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是指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专业训练能够从事某种专业工作所需要的专门能力。[1]
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是第二个需要明确的问题。实践能力的核心是解决问题,它需要两个必备的条件,即知识和实践。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所说:“实践能力是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即将思想及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实施的智力,实践性智力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2]”这说明,实践能力的培养一要重视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是建立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是第一位的;二是重视知识的转化。在理论学习之后,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通过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真实情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来实现能力的获得;三是实践能力是后天习得的。通过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实践体验、反思总结,再如此循环反复、逐步提升而获得的。
对于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探讨,学者们也是看法不一。目前,关于幼儿园教师实践能力最权威的解释来自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了幼儿园教师的七项专业能力,即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和反思与发展能力。然而,需要明确的两点:一是这七项专业能力有些是在职前教育中培养的,有些则需要在职后工作中发展。二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职前的培养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职业课程体系,不可能依靠某一门课程去完成。但是某一门课程可以在某个领域、某个合适的时机培养学生的某些实践能力。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思路
基于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等相关问题的认识,以及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认识,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如下:
(一)明确《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合格幼儿园教师要求,科学制定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各课程在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在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之间起着一种中介作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能够为学前教育学生提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一般特点和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等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同时运用相关知识观察、分析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解决学前教育中有关儿童心理与行为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科学研究意识。
(二)改革《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围绕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以及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特征的基本知识。
(2)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术。
2.能力目标
(1)运用学前儿童发展理论解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问题能力。
(2)运用观察、实验、测验、社会调查等方法,培养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能力及创新教育能力。
(3)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不断进行反思、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3.素质目标
(1)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信任幼儿,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
(三)重构教学内容,增大应用性知识的比重
依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和幼儿园实际工作的需要,调整《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
1.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在传统的教学中存在基础理论偏难、实验数据过多、知识点零散和琐碎等问题。依据幼儿园实际工作需要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精简基础理论,增加更多幼儿园和家庭教育中的案例,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和整合,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具体包括:
(1)学前儿童心理学总论,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学前教育领域热点课题。
(2)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教养措施,主要分三个年龄段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0—1岁、1—3岁、3—6岁,然后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及行为问题的解决。
(3)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和言语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4)学前儿童情感及社会性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情绪情感、意志、社会性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5)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发展与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规律及特征。
2.课程的重点、难点
(1)课程的重点
第一,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教养措施;第二,学前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第三,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2)课程难点
第一,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第二,运用儿童心理学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运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初步的科研意识和能力;第四,培养一定的反思与发展能力。
(四)探索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首先在于,把理论知识讲精、讲透,关键在于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形成。
1.主要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以讲授基本概念、理论知识为主,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为形成学生实践能力奠定理论基础。讲授法应贯穿整门课程的始终。
(2)合作探究学习法。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合做针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及规律,通过课堂讨论、自主学习等形式,让学生交流、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理解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结构,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验实训法。以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主,结合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包括课堂小实验、课堂演示、观摩录像、发现学前儿童心理的特点及规律。
(4)图表、照片及作品分析法。该法辅助课堂讲授、实验实训以及课堂讨论法,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和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性、动态性和主观能动性。
(5)案例分析法。该法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常见方法,也是形成学前实践能力的主要方法,应用在教学中,教师提供自编教学案例和幼儿园真实案例,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实践能力,提供案例分析材料既有文字性案例,也有影视媒体展示典型影片。
(6)全程教育实践。课程的学习不仅仅局限课堂教学,还应把课堂引入幼儿园和早教机构中,让学生对学前儿童形成感性认识,学会观察、了解儿童,解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为将来学生的职业生涯做准备。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针对不同阶段的教育实践内容与要求,安排见习、实习,撰写观察报告、教学反思等。
2.主要教育手段:黑板+现代手段
当前,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信息资源的查询者;教师不仅仅是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源。[3]因此,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录像和网络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电子信息资源库,建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文字信息资源库、声像信息资源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建立健全评价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方式
建立健全评价考核制度,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结果,又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注重考核学生个人独立思考、独立表现,又注重小组合作;既注重实践训练,又注重价值体验。笔试题型新颖,注重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总评=平时考核(40%)+期末考试(60%)的评价方式。平时考核包括考勤、书面作业(观察报告、调查报告)、实践训练(小组案例谈论、小组学生演示);期末考试指笔试测试,包括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
儿科的专科理论知识篇7
[关键词] 科学素养;基础知识;实验技能;实验设计;实验实践
一、提升高职学前专业学生科学素养重要性
幼儿科学潜能对未来科学思维和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作用。大量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创造力的关键期是2―6岁。幼儿阶段是儿童积极获得基本概念、学习基本技能、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训练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据调查世界上75 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一致认为:幼儿园使他们学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本领。幼教科学领域的活动课对幼儿自然科学素养及科学潜能的激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些活动完成结果的优劣的关键就取决于幼儿教师所具备的科学素养。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把科学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部分,并对其对幼儿的未来发展的作用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其中科学探究部分提出三个目标: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探究中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如何按《指南》中的教学建议科学有效的完成规定目标,其关键还是取决于幼儿教师具备怎样的科学素养。幼儿园教育改革为为幼儿教师创造了更大的空间和创造可能性,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缺失的想象也逐步暴露出来。因此,如何提升高职学前专业学生科学素养,使其具有可持续的成长和发展尤为重要。
二、科学构建提升高职学前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平台
美国学者赫德最早提出科学素养这一概念:科学素养代表个人所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理解。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科学素养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能够有效地组织科学教育活动;应具有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幼儿教师所具备的科学素养应有明显的先进的时代特征和自身的职业特征。在高职学前专业实际教学实践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实验设计和实验实践。下面论述如何为高职学前专业学生构建提升科学素养的平台。
1、构建基础理论知识平台
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具有奠基性作用,高职学前专业生源各个院校基本都是文理兼招,学生原有具备的基础理论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如何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尤为重要,构建学生理论知识的平台也必须以此为出发点和终结点。
首先在学生思想意识中构建科学素养对未来幼教事业的重要性的平台。大到国家社会,具体到适时为学生提供现实幼教科学活动中因基础理论知识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使学生有紧迫感和责任感,从而建立一种科学有效获取知识的动力和愿望。
第二、构建完整体系知识脉络平台。合理编排取舍教材,高职学前专业学生科学基础理论知识的获取除初高中原有的部分,基本来自于大学的科学素养课及选修课。所以如果为学生构建一个具有完整体系的知识脉络平台尤为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学生才能自主地进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改革,使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获取学习掌握知识金钥匙的提供最有效途径。幼儿园科学探究的内容都应该是和周围事物现象密切相关的,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结合幼儿科学教育的实际,将庞杂的科学知识系统化,既有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的泾渭分明,更要有横向的交错,同时还要不拘教材,将最新最前沿的科技成就及时补充进去;使学生获取学习基本理论知识方法的同时学会利用网络科学的获取新经验新知识,使原有的知识结点不断更新扩大,从而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理念。
2、构建实验技能的平台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幼儿的科学学习应注重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初步的探究能力。
培养幼儿初步的探究能力,就要求教师具备扎实过硬的实验技能。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如何为学生构建实验技能平台是实现学生掌握实验技能的有效途径。
学校提供的完善的实验设备,专门的实验室是构建实验技能平台的保障。但据调查高职学前专业的科学素养学习多为理论性的,实际实验操作还不尽人意,长期以往形成了毕业生敢讲不敢做,毕业后不能马上胜任幼儿园科学探究教学任务的完成。在走访一些省市级幼儿园时,基本都会出现科学探究活动课上的不规范操作,例如:如何闻气味,怎样做小解剖等。
作为高职院校应该尽学校最大的能力给与支持,而作为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积极创造条件,举一反三将实验基本技能分级归类,为学生实验基本技能的掌握可持续的方法和手段。
3、构建实验设计的平台
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教师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实验设计能力本身就是对学生探究性的一种具体测试方法,学生能否独立设计出一个有创造性的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是学生科学素养水平的具体体现。要实现这一目标,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实验设计平台。学校构建的实验设计平台除硬件设施外,更重要的是实验设计的科学体系和创新的理念。科学体系主要体现在,基础理论知识和幼儿科学探究内容的具体结合,教师要具有全面的知识应用的掌控能力,为学生尽可能提供与所学相关理论知识的幼儿科学探究活动内容,具体的设计方法,基本的设计模板等具有指导性的建议。实验的创新理念具体现在实验材料的创新,启发学生充分收集利用身边,周围的物质代替实验中的标准实验用具,尽可能在现有条件下设计出具有意念创新和材料创新的探究活动。形成学生终生受益的方法和能力。
4、构建实验实践的平台
有了好的实验设计,能在实践中应用和检验,学生能亲自体会自己设计的实验在实践中运用的结果,学生会真正体会提高科学素养具有的重要意义。学校要积极的从两个方面为学生构建实验实践平台。一是校园内,主要通过课堂学生互为教师和幼儿完成,同时还可以定期举行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竞赛,促进学生实验实践能力的提升;二是幼儿园和学校互动,教师充分利用学校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幼儿园实际实践的场所,选拔优秀的实验设计到幼儿园具体实施;同时还可以利用学生见习、实习的机会开展实验实践的具体活动。一次成功的科学探究实践活动会给学生极大的鼓舞,同时对不成功的实验实践也会产生鞭策和激发的作用。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需要学校和任课教师积极科学的构建有效的平台,以上四个平台的构建不是个个孤立的,这四个方面是一个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整体,需要教师做好全面的科学的掌握,可以将前两个平台称为输入口,后两个为输出口。如何能在输出口为幼教师资输送知识能力零距离的优秀人才,是高职幼教工作者不朽而艰巨的探索重任。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国家教育部.
[3]王月莲.现代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科学素养[J].文教资料, 2010,(21).
[4]张红霞.论现代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4,(10).
[5]石长年,程为文.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思考与实践[J].甘肃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规划课题:有效提高幼儿教师自然科学素养促进幼儿科学潜能激发的研究。课题编号:GZC1212037。
儿科的专科理论知识篇8
关键词: 学前教育 育人理念 培养目标 科学教育体系
一、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学前教育所要面对的是人类生命的塑造,是人类第二次生命的给予,任何轻微的、不适宜的闪失都可能会延缓或摧折生命之花的绽放。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弊端已显露出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文科出身背景”导致其科学素养基础薄弱,理论知识不够广博,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贻误教育时机。而传统的高校生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能力等弊端。只有极少数高校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走在前列。
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的确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优化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而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改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随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终身教育”、“全纳教育”等先进教育思潮呼唤“广基础、深专业、高学历、多能力、善研究”的创新型、多元化幼儿教师。
下面主要从育人理念、培养目标、幼师生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构建合理的科学教育体系几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端正育人理念
学前教育阶段除具有与其他教育阶段共同拥有的职业道德精神外,还应具有更为深刻的育人理念。这里的教育理念是指以儿童的发展为核心,以促进每个生命个体优化地成长为基本要求,抓住儿童具有吸收力的心灵,把握儿童的敏感期,发掘天才,通过适宜性的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活动等,培养儿童的观察、想象、思维、言表、创造、记忆等能力及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专长,为他们提供最适宜的可能的空间、环境与条件的支持,使每个儿童获得最大限度的潜能发展,在人生至关重要的时期能够获得既全面又有个性的优化成长,为人生的发展做重要的奠基。而且,这种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理性认识和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理想追求是与时俱进的,因时空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二)明确培养目标
1.知识目标。本科层次的幼儿教师至少应系统学习高等教育、教师教育、学前教育三个领域的知识。学习高等教育和教师教育知识阶段应广泛涉猎普通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教育统计与测量、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心理卫生咨询等学科的知识,深化自身的理论构建,为专业课学习搭建一个知识平台。
2.能力目标。专业技能包括专业技巧和教育教学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多方面的技能,才能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兴趣和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应包括:创设教育教学情境的能力,有效地引导、组织儿童的能力,准确地观察、发掘幼儿潜能的能力,行动研究的能力,高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工作的能力,与家长沟通的能力,教育科研的能力,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计算机和外语的应用能力,等等。
3.实践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应加强实践活动。可以采用案例教学,鼓励学生跟踪学前儿童进行个案研究;也可以创设教育教学情境,进行模拟演练。当然,最重要的途径还是通过长期的见习、实习,在反思、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增加实践经验,提高高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幼师生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
开展幼师生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主要提高教师的口语表达技能,唱歌、跳舞和弹琴技能,组织幼儿在“玩”中学习的技能,“写”和“画”的技能,幼儿园教具制作、计算机操作技能,科学探索、观察技能,护理,保健技能,等等。训练途径如下:
(一)在特色学科教学中增加技术训练的内容。特色学科是与幼儿园联系紧密的学科,把有关课程整合起来,并增加技训练的内容。
(二)在一般学科教学中体现技能训练的环节。这里着重阐述口语表达技能的训练,可以首先让幼师生进行课前练教,即课前利用三到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专题演讲。其次是幼师生课中阐述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最后是幼师生“题讲课”,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讲授教材中难度小的内容。
(三)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增加技能训练的课时。幼师生的见习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贯穿整个学程,实习可以安排在毕业前一年半开始,先讲课一周,使学生尽早知道讲课的重要性和难度,从而自觉提高教学能力。要增加教育实践基地的数量,集中组织见、实习,便于学校对学生的检查和指导。
(四)学生课外活动时安排技能训练的时间要关注学生的课余时间,主要是每天的早自习、下午上课前和晚自习的时间,要根据不同年级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
(五)鼓励幼师生进行家教。家教不仅是勤工俭学,而且是学生教学能力训练的有效途径,不论学生家庭条件如何,都要尽可能尝试家教,家教的时间最好在寒暑假或双休日,以免影响幼师生上课。
四、构建合理的科学教育体系
幼儿教师的科学课程知识是教师开展科学活动的前提与基础,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必须通过规范而合理的科学教育体系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首先必须为学生开设一定数量的系内必修课程,如《自然科学基础概论》《科学、技术与社会》《综合理科》,等等;其次要开设一定数量的系内选修课程,如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等领域科学基础知识的课程。以上这些课程的开设可以聘请理工类院系的教师授课,也可以招聘对学前教育感兴趣的理工类人才,专门从事学前教育专业科学类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选修其他院系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理工类课程,如我校化学系开设的《绿色环保化学》、物理系开设的《电工基础》、地理系开设的《地球知识概论》、生物系开设的《生物制药》等,都是很好地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均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另外,增强学生的科技实践活动,生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类实验室应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开放,以便学生观察、学习;增加科学学习中演示实验的数量,也可运用多媒体进行;组织学生到化工厂、制药厂等地进行参观,并且要注意营造科学教育环境,组建各种兴趣活动小组,邀请校内外各专业的专家学者开设科普讲座,举办科技节,进行科技竞赛,等等。总之,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切实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多渠道的立体科学教育体系,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史慧中.新中国幼儿教育50年简史[M].北京: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1999.
[2]李淑贤.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深化改革的要点[J].学前教育研究,1994,(6).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141-2940.html儿科的专科理论知识范文8篇
相关文章:
高中军训宣传口号09-06
银行业务自查报告08-16
名著朝花夕拾摘抄句子10-11
简短的治愈系早安问候语57条09-21
悲伤个性语录句子09-13
生病发朋友圈的句子08-31
幼儿园贫困证明07-27
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心得体会10-22
竞选学生会竞选稿09-13
部长竞聘书09-12
以尊严为话题的作文素材人物篇09-24
小满经典谚语07-23
湖南科技大学校医可以配药吗10-24
《乘车》教学设计11-27
山西安全生产月知识主题试题09-26
反义词大班语言活动教案及反思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