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课题研究篇1
关键词:校企共建;课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225-02
目前,高职课程开发与建设还没有完全突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存在着校企双方主动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不强,合作效果不太理想;高职院校教师缺乏对职业教育课程的准确认识,对企业岗位的技术要求掌握不够;校企合作课程建设的保障机制、管理机制存在障碍等问题。正是这些问题使得校企双方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校企合作课程建设还停留在较浅层次,学校所教和企业所需脱节,不利于实现学生能力培养与行业技术水平,岗位要求相适应的课程目标等。基于以上原因,我院自2008年开始,与在南京地区进行轨道交通施工的中铁十九局和中铁十五局,与进行轨道交通监理的广州轨道交通建设有限公司和北京铁研监理有限公司及进行轨道设计的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轨道所等5家单位合作共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中的《轨道施工技术》课程。解决了“与谁合作”、“合作什么”、“怎么合作”的问题。校企共建的课程在实际教学中效果良好,受到在校学生、企业技术人员的好评。
一、共建课程过程中各方职责分析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建设课程包含四个要素,即学校、企业、课程专家和政府。学校方面,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主力,他们要参与整个课程建设的过程,重点做好课程教学内容的转化工作;企业方面,主要是企业专家的作用,他们的工作经验和工作知识是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政府方面,政府在职业教育方面的政策和制度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有效利用政府的主导作用,可以确保校企合作课程建设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二、校企共建课程的具体实践
依据路桥与港航工程学院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以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中的《轨道施工技术》课程为例,具体做了以下的实践创新。
1.与谁合作。2012年,路桥与港航工程学院成立了江苏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路桥分会。在分会成员单位中,课程选择了在南京地区进行轨道交通施工的中铁十九局和中铁十五局,进行轨道交通监理的广州轨道交通建设有限公司和北京铁研监理有限公司,以及进行轨道设计的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轨道所等5家单位合作共建专业与课程。
2.合作什么。①与合作企业人员共同制订课程设置方案。在轨道施工技术应用情况及人才需求情况调研报告基础上,结合合作企业具体情况,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②整合课程内容。为强化学生的轨道施工技术实际应用能力,在教材及课程教学中引入合作企业轨道施工技术应用案例。将相关课程内容进行整合,确定了本课程的内容分为9个模块,分别是轨道施工方法概述、有碴轨道施工、轨道板预制、城市轨道交通无砟轨道施工、高速铁路无碴轨道施工、无缝线路的计算与施工、道岔施工、轨道几何形位量测和高速铁路轨道精调。③与合作企业人员共同编写课程教材。作为交通类高职学院,该专业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基本上来源于本科院校,课程内容学科性较强,考核方式重结果轻过程。课程结构体系松散、内容庞杂。例如,轨道结构包括钢轨、轨枕、道床、联结零件、防爬设备及道岔等六个部分,其材质就涉猎了钢材、混凝土、木材、岩石、砂土、沥青、聚乙烯等;而现行的轨道教材对于这些内容在组织方面存在相互交错、主线不明等现象,给学生的印象是结构体系松散、内容庞杂,学生普遍反映这门课程难学,理不出头绪。编写适合校企课程的教材是本门课程建设的重点工作。引入合作企业中轨道施工技术应用案例,同时结合现有实训设备条件,与合作企业人员共同编写课程教材。本教材以有砟轨道和无砟轨道两种轨道类型为主线,按照轨道施工工序,结合图例和算例,从轨道施工方法概述、有碴轨道施工、轨道板预制、城市轨道交通无砟轨道施工、高速铁路无碴轨道施工、无缝线路的计算与施工、道岔施工、轨道几何形位量测、高速铁路轨道精调等九个方面详尽阐明当前有砟轨道、无砟轨道常用施工方法,并且引入了当前最新的轨道几何形位检测技术和高速铁路轨道精调技术,编写了一本“职业性”与“实用性”较强的教材。④与合作企业共建校内实训基地。与上海铁路局南京工务段合作共建轨道施工检测实训基地。按照真实的工作过程建成有砟轨道和无砟轨道各一条。有砟轨道包括了各种类型的轨枕,各种类型的扣件,道床的铺设与养护,钢轨的焊接与铺设,道岔的安装、调试与检测;无砟轨道按照宁杭高速铁路施工工序,真实再现了目前高速铁路、地铁轨道结构的施工过程,能满足高速铁路、地铁轨道结构施工、检测等各项目协同训练的要求,如图1所示。⑤多途径加强教师培训。通过参加行业内技术培训、技术论坛等途径,加强对教师在轨道施工新技术方面的培训,达到更新知识,紧追行业新技术,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效果。
3.怎么合作。①邀请合作企业全程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首先,在课程设计时,邀请合作企业专家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工作任务分析会,提炼出轨道施工的典型工作任务,然后与校内外专家共同研讨,完成课程目标的确定和课程的整体设计及单元设计。其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创建“工地流动课堂”。例如,在《轨道施工技术》课程中学习“城市轨道交通无砟轨道施工”时,带着学习任务来到南京地铁一号线南延线具体学习地铁整体道床的施工,钢轨铺设、粗调、焊接与精调,如图2所示。在学习“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施工”时,师生来到京沪高铁土建六标苏州段具体学习高速铁路CRTSII型板铺设、粗调与精调,CA砂浆的预制与注浆,500m长钢轨的运输、铺设、粗调与精调,如图3所示。②修订课程标准并完成课程的设计。根据课程调研和工作任务分析会的成果,重新修订了课程标准,改革了课程内容体系,构建了基于校企共建的、以能力培养为主旨的课程内容体系。改革后,轨道施工技术新旧课程体系对比见表1所示。在教学布局上,将原来的知识体系重新序化,用9个任务来承担,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动手能力。③引入工程案例。在课程教学中,与中铁十九局、广州轨道交通建设有限公司密切合作,实时引入了扣件施工、钢轨焊接、轨道板铺设、CA砂浆灌注、CRTSII型轨道板预制等6个典型工程案例,便于课程的教学与学习。
三、校企共建课程的成效
《轨道施工技术》课程建设采用“校企共建”原则,共同完成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新、实训项目的开发、虚拟实训项目的初步设计。课程的内容与目前城市轨道、城际铁路的轨道施工内容高度一致,所讲内容既有理论高度,又将工程一线的施工工艺与方法很好地转化成了教学内容。课程改变了以介绍轨道结构组成为主,涉及轨道施工的内容较少和主线不明的现状,以有砟轨道和无砟轨道两种轨道类型为主线,按照轨道施工工序,结合图例和算例,对于复杂的理论问题省略了中间的推演过程,力求说明每一道工序的施工要求与施工方法。任课教师不仅有校内教师,还有来自轨道施工监理企业的技术人员,授课教师不仅具有较为深厚的专业功底,同时具有较为丰富的一线实践经验。
本文以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中的《轨道施工技术》课程为例,从与合作企业人员共同制订课程设置方案,整合课程内容,与合作企业人员共同编写课程教材,与合作企业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多途径加强教师培训,邀请合作企业全程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修订课程标准并完成课程的设计,引入工程案例等八方面详尽阐述了与合作企业共建课程的内容与途径,实际教学证明共建课程的建设成效良好。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徐辉,郁汉琪,朱军.校企合作共建的实践与探究[J].实验室建设与科学管理,2009,28(12):187-191.
[3]唐耀红,何翠群.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重构[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19-20.
[4]任星星.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太原科技,2009,(3):68-70.
[5]洪贞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3):21-23.
[6]高林,鲍洁,王莉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及实施条件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8,(13):50-53.
轨道交通课题研究篇2
【摘要】
工作系统化课程轨道交通客运英语沟通设计以前期调研数据为依据;基于轨道交通客运作业流程,以客运项目为载体设计普速、高铁、城轨三个学习情境;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嵌入客运项目任务体系内。教学组织形式为小组合作,运用引导文教学法,实施项目教学,项目作品为微电影视频;课程考核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课程在实验班试行,教学效果好。
【关键词】
轨道交通客运英语;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
前言
轨道交通客运英语沟通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改革,以口语训练为主,旨在培养轨道运营专业学生双语服务能力。课程开发实施历时两年,取得预期效果。
一、课程开发前期准备
(一)课程调研
课程调研是保证课程质量的前提。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调研不仅要面向学生,更要深入企业工作岗位,收集基于工作能力、工作任务的原始材料,为课程开发提供有效数据。
轨道交通客运英语沟通开发前期调研主要包括:(1)向专业教师了解专业培养目标、专业面向岗位群、相关专业知识;(2)深入现场问卷、访问铁路运输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动车列车长、已工作在轨道客运各岗位的往届毕业生,了解客运双语服务现状和需求;(3)利用qq群,通过电子问卷,调查订单班顶岗实习学生,了解实习岗位、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中英语服务需求等情况。
(二)研究课程设计方案
收集问卷和访谈资料,分类汇总数据。课程团队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行动领域,分析学习领域;确定学习领域名为:轨道交通客运英语沟通,确定课程培养的关键能力是学生未来工作中运用英语为旅客提供服务的能力,教学内容以听说训练为主。
研究学习情境设计,包括载体选择、课程知识嵌入路径。经过课题组反复讨论斟酌,确定以完整客运项目为情境载体,设三个学习情境,服务于运输专业普速、高速、城轨三个培养方向。知识嵌入路径为项目引领、任务落实,形成以任务为中心、上颔项目、下接语言知识点的链接结构。
研究课程考核方法。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考核重在过程,而在大班教学中如何实施过程性评价是教学实施中的难点。课题组引入企业金字塔管理模式,实行教师、小组长、组员三层结构,建立小组档案,实行组长负责制。终结性评价为微电影项目作品和语言知识测试。
二、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包括课程方案制定和学习情境设计。课程方案明确课程定位、目标设计、内容设计、教法设计、考核方法、教师素养要求等内容,是指导课程设计并保证课程开发按计划进行的指导性文件。学习情境设计是课程开发核心内容。根据轨道交通客运工作流程,将典型工作任务归为五个模块,即:问讯服务、票务服务、站内(候车室和站台)服务、车厢服务、出站服务;以完整客运服务项目为载体,设计了普铁客运、高铁客运、城市轨道客运三个学习情境,各情境呈并列关系,能同时满足运营专业普速、高速、城轨三个方向的双语服务技能培养需求。
完整的客运服务项目是学习情境载体,同时也是融合轨道客运专业知识学习与和双语服务技能训练的介质。项目下设数个任务,每一个任务嵌入一种或几种知识,教师提供学习资源,以情境图片、情境对话、情境知识阅读、语料库形式附在项目任务之后。
实施前,课程进行了必要的论证。咨询企业专家和课程专家,结合顶岗实习学生反馈,在课程内容方面进行了修正,增加了铁路交通场所英文标识语、列车英文广播等;根据客运阶段作业中任务的繁简,调整项目单元学习课时。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课程实施
课程以完成大型客运项目为目标,运用引导文,任务驱动、情境教学、精讲多练,训练学生轨道客运双语服务能力。学生按810人分成若干组,教师建立小组档案,各小组长记录小组成员学习状况,教师定期收集档案,查阅并予以指导。课堂上学生结对子训练,完成单个任务,一个学习情境结束后,全体组员共同协作完成大型项目,角色扮演旅客和乘务人员。项目作品以文字(剧本)和视频(微电影)两种形式展示。既训练学生英语口头表达的可懂性和正确性,又注重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二)课程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对课程开发质量的评价,主要来自学生和课程专家。
1.学生评价
问卷调查实验班学生,制作“轨道交通客运英语沟通教学评价表”,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课程实用性五个方面16项逐项评分。课程评价由校内课程专家组织实施,评价表采取无记名方式,以使评价结果尽可能客观、真实。发放评价表352份,收回295份。295份问卷中对课程评价90―100分:280份;8090分:15份。16项中有五项均评价为满分:
①课程教学目标符合岗位和个人发展需要;②项目教学目标明确,任务前置;③教学内容基于现实岗位工作的真实流程,能灵活运用工作场景中的案例和资料;④教学方法能运用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调动学生积极性;⑤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团队意识培养。
学生认为所学英语与专业结合紧,易懂实用,调动了大家学习的积极性。项目作业新颖独特,非常有趣,非常有挑战性。学生也建议课程教学中能多些图表、现场视频,课堂互动交流能更多些,能增加课时量,校本教材能适当提供中文翻译。
实验班调查结果证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轨道交通客运英语沟通,接近岗位工作实践,符合学生需求,学生满意度高。
2.课程专家评价
课程专家认为该课程突出了高职英语教学的“职业性、实用性,针对性”,高职英语教学走与专业培养相结合的道路,突出职业性,实用性,符合高职英语教学实际。
四、特色与创新
(一)课程服务理念创新。本课程是应学生实际迫切需求而开发的行业英语课程,是公共英语教学服务专业培养的首次改革,课程不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改革,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构架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艰苦开发过程,“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为运输专业尤其是“订单”学生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服务。
(二)设计理念创新。以客运项目为载体,将语言学习与职业技能培养有机融合,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平行,职业特色鲜明。
(三)所编课程教材为项目化课程教材,以客运项目为载体,以普铁、高铁、地铁场所中的客运典型工作任务和情境设计为教学内容,在高职轨道交通英语教学用书中本教材具有唯一性。
五、结语
“轨道交通客运英语沟通”课程在实验中已取得初步成效。课程开发的初步成功对我院高职英语教学如何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对接岗位技能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改变费时低效现状具有引路3意义。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6670
[2]刘淑.引导文教学法在《外贸函电写作》教学中的实施[J],职业教育研究,2013(9):101102
[3]刘淑.基于项目课程理论的行业英语课程开发――以轨道交通客运英语为例[J],职业教育,2014(3):3840
基金项目:
本文系“湖南省职成协会2013年科研规划一般课题”(课题编号:XHB2013047)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轨道交通课题研究篇3
1.交通工程专业定位方法研究和应用
2.大数据时代的交通工程
3.重大交通工程项目经济领域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4.交通工程专业实践和实验教学探讨
5.中国交通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6
6.交通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研究
7.交通仿真技术在道路交通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8.交通工程学科实验教学体系研究
9.基于出行特征的交通工程设计研究
10.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1.交通工程施工安全防治和监管体系研究
12.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技术方法的完善及实践
13.交通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景观生态学方法研究
14.深圳市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研究
15.交通工程本科专业特色探讨
16.山区县交通工程安全生产监管研究
17.交通工程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创新研究
18.交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完善
19.大型交通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的风险与预防
20.辽宁LQ交通工程公司项目质量管理案例研究
21.智能模式识别方法在道路交通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22.省域高速公路网交通工程总体规划系统
23.汽车驾驶模拟器在交通工程中的应用
24.交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25.高速公路交通工程设施系统分析及评价研究
26.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能力结构探讨
27.探讨交通工程专业建设与发展
28.公路交通工程设施基本信息量分析方法
29.天津市轨道交通工程风险管理研究
30.探讨交通工程专业特色发展
31.中山市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分析
32.BIM技术在轨道交通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3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期间地面交通管理与组织方法研究
34.排队论在交通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35.低碳理念在城市综合交通工程规划设计中的体现
36.交通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设计
37.我国交通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8.VISSIM在交通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39.交通工程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多维教学方法探索
40.微观仿真软件在交通工程专业课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41.深圳市交通工程建设政府监管研究
42.中国交通工程面临的挑战
43.交通工程检测技术现状与对策
44.中国交通工程展望
45.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6.交通工程项目虚拟动态优化管理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47.交通工程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探讨
48.交通工程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研究
49.交通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0.基于工程案例的交通工程专业开放实验教学探究
5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实施策划问题研究
52.交通工程安全设施设计技术研究
53.广州市内环路交通工程标志标线设计与思考
54.保险在轨道交通工程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55.在生态脆弱区交通工程建设的生态影响与生态恢复研究
56.青岛市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监管信息系统设计及实现
57.城市道路交通分析与交通工程设计技术研究
58.浅析交通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中开放实验的意义
59.交通工程试验检测工作的重要性
60.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61.关于交通工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分析与研究
62.提高交通工程机械管理与维护工作的措施研究
63.浅谈我国交通工程的现状与发展
64.从就业趋势看交通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优化
65.城市重大交通工程项目的交通影响分析研究
66.GIS在交通工程领域的几项应用探索
67.交通工程施工中环保理念的运用
68.浅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风险控制
69.轨道交通工程日常安全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70.试论展望国内交通工程
71.论交通工程施工现场管理
72.工作分解结构在轨道交通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73.试析交通工程质量监督中的几大问题及改善对策
74.交通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探讨
75.城市大型交通工程建设项目社会风险评价研究
76.法国公路交通工程标志标线设计
77.建立科学合理的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
78.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系统的设计实现
79.面向工程的“交通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80.谈交通工程施工监理的质量控制
81.交通工程中防雷技术应用探讨
82.试论我国目前交通工程的现状与改进措施
83.如何加强交通工程施工资料的管理
84.大数据、云计算在轨道交通工程中的应用需求
85.交通工程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体系研究
86.交通工程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
87.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88.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期安全事故分析与研究
89.北川新县城一体化交通工程设计方法与实践
90.结合交通工程专业特点加强科研活动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9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管理模式研究
92.交通工程中的仿生结构
93.交通工程CAE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法
94.实验交通工程法的应用实践和理论探索
95.交通工程专业校企共建实验室的探索与实践
96.高速公路网交通工程系统评估方法
97.我国中低速磁浮交通工程的自主创新技术研究
98.交通工程施工管理和质量控制
99.重庆交通工程监理咨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轨道交通课题研究篇4
关键词:司机安全评价轨道交通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 A
一、研究内容和成果
1. 人的安全性评价研究
传统的人员安全性评价是将人作为人―机―环境系统的一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是以安全科学理论为基础的;本课题则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为基础,侧重于保证人员安全性所需要各项素质的角度展开研究,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应用到安全管理领域。课题将“人―机―环境”系统中人的因素作为研究的整体进行分析,在总结安全性评价和人因可靠性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的安全性评价”概念,即以行为科学、认知科学、信息处理和系统分析、概率统计等理论为基础,运用安全工效学、安全系统工程学等多种方法,对影响人的安全状况的行为、生理和心理素质的状态进行科学准确地测量和评估,使人能准确、恰当、充分、可接受地完成其所承担的绩效标准范围内的工作任务,提高人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或作业的概率。
2.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素质模型
胜任素质模型是构建轨道交通司机安全性评价模型的基础和依据。课题从轨道交通列车的运行环境和轨道交通司机的岗位特点出发,通过调研,在充分了解轨道交通司机工作状况的基础上,研究轨道交通司机胜任工作岗位所需具备的素质,构建轨道交通司机胜任素质模型。课题总结得出了轨道交通司机的业务模型,包括决策支持与建议、交接车、列车运行与操作、员工培养与知识库建设、故障的处理、突发事件处理、机车技术支持等7个环节。通过对轨道交通司机访谈内容的总结和分析,归纳出轨道交通司机胜任各个业务环节工作所需具备的素质。对各项素质条目进行归纳整理,在访谈和专家评价的基础上,得出轨道交通素质模型。
轨道交通司机素质模型包含8个维度共35个指标,这些指标反映了轨道交通司机胜任工作岗位所应具备的素质要求,同时也为轨道交通司机安全性评价指标的提炼提供了依据。
3. 轨道交通司机安全性评价模型构建
轨道交通司机安全性评价模型的构建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发放开放式问卷,结合轨道交通司机素质模型,编制轨道交通司机安全性评价指标调查问卷;第二阶段是在小范围内施测轨道交通司机安全性评价指标调查问卷,对问卷进行修订,并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逐步筛选维度和条目,寻求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能结构,使之符合心理测量学的指标,从而形成正式问卷;第三阶段是用正式问卷在大范围内进行施测,利用SPSS16.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验证轨道交通司机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构建轨道交通司机安全评价模型。
根据上述思路,课题组在轨道交通司机中展开了问卷调查工作,通过相关性分析、探索性模型修正、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等几个步骤,逐步确定安全性评价维度和指标,最终形成了包含4个维度,18个指标的轨道交通司机安全性评价体系。
4. 轨道交通司机安全性测评分析
构建轨道交通司机的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行为倾向和司机心理素质四个维度,其中轨道交通司机在上岗前已经通过了理论考试、业务素质考核等选拔测试,其安全专业知识、技能已经达到了轨道交通司机岗位胜任要求;而随着轨道交通列车运行环境的变化,对轨道交通司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轨道交通司机的心理素质进行安全性评价,采取一定的管理措施,对其进行安全监护和管理,让其严格地按规范、规定、制度来操作,对于减少事故的发生具有较强的预防和控制作用;另一方面,轨道交通司机在工作过程中不确定和不可控的干扰因素多,肩负着重大责任,保持着高度的身心紧张状态,这就对其性格特征提出了特定要求。基于上述分析,课题依据安全性评价模型,重点对轨道交通司机的心理素质以及性格特征进行了安全性测评。
二、研究成果之应用
通过对轨道交通司机的安全性评价,可以对轨道交通司机的整个司机生涯――选拔、培训、日常管理和退役阶段进行相应的安全监护和管理,即针对不同司机生涯阶段的轨道交通司机进行安全性评价,找出需要重点监控的司机素质指标,对其进行安全培训或心理疏导,对于素质不能满足或胜任轨道交通司机岗位的司机,对其进行转岗,从而保障行车安全。要针对不同性格特征的轨道交通司机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并在行车过程中对其进行合理搭配,如避免容易出现行车事故的忧虑型与紧张型司机搭配。
1. 轨道交通司机的选拔管理
从各指标的重要程度上来说,根据以上分析,司机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征应作为招聘和选拔轨道交通司机所应依据的两项重要指标,同时,在选拔轨道司机的过程中可以先对候选人进行各项指标的测试,测试项目包括注意力分配与转移、复杂反应、瞬间记忆力、学习能力以及16PF人格测试。测试结果出来后首先看看单项结果(除16PF人格测试以外)的得分情况。如果该候选人在每个测试项目上都没有合格,则可以直接将其淘汰。研究表明这些指标与司机的表现之间存在较大的相关性。如果候选人在各个指标上表现都不佳的话,则此人成为差司机的可能性将比一般的司机高很多。如果该候选人在一些指标上优于大多数司机,则不能马上下结论,而需要进一步考虑。
随着轨道交通的大力发展建设,对轨道交通司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也对轨道交通司机的选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确保轨道交通司机的素质水平,保障行车安全,同时,提高轨道交通司机选拔工作的效率,加强对轨道交通司机的管理工作,建议实现轨道交通司机选拔测试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即建立轨道交通司机选拔测试的考评系统,特别是建立心理素质测评系统,可以极大的提高轨道交通司机选拔测评的效率和准确性,保障轨道交通司机的素质水平,进而提高轨道交通司机的行车安全性。
2. 轨道交通司机的培训管理
基于轨道交通安全性评价的培训是通过对轨道交通司机组织环境、岗位分析与优秀轨道交通司机的关键特征来确定其培训需求和内容。研究发现胜任素质特征的可塑性有高低之分,重要性也有高低之分。可塑性高的素质特征意味着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迅速提高,而可塑性低的素质特征则很难通过后天培养改变。通过调研以及数据分析发现,安全知识、安全技能是比较容易通过后天培养提高的,应首先加强这方面的培训,同时,非正常运营行车能力、故障处理能力等间接经验可以通过学习书本或者与优秀司机交流得来,同时这些也是一直比较强调的素质。而瞬时记忆力、作业稳定性以及学习能力对行车安全很重要,但这些素质的可塑性较低,应通过实际工作的锻炼来提升。
三、结语
随着轨道交通司机技术以及行车设备的不断更新,新的规章、行车规定的不断完善,轨道交通司机的培训工作应该始终贯穿轨道交通司机工作过程的始终。按不同系统组织人员,收集和整理发生在轨道交通的各类故障、检修责任故障、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和操作责任案例,以提高职工故障诊断和处理的能力,强化责任意识。同时,把标准化作业过程和故障处理的最佳方案制作成视频,以规范轨道交通司机日常作业行为。如组织最优秀的轨道交通司机,将标准化作业过程拍摄下来,制作成视频培训教材,用于新职轨道交通司机培训和规范在岗轨道交通司机作业行为。
参考文献:
[1]姚凯,陈曼.基于胜任素质模型的培训系统构建[J].管理学报,2009,(4):532-536.
[2]何理,钟茂华,邓云峰;城市轨道交通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5年03期.
轨道交通课题研究篇5
关键词:交通工程;特色专业;课程体系;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169-02
一、交通工程课程概述
交通工程(Traffic Engineering)是研究道路交通流(行人、自行车、汽车交通流等)现象与机理及交通问题,以交通安全、通畅、环保与便捷及效率为目标,探索道路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与管理的理论、方法及技术的学问。目前,《交通工程》课程已成为交通工程、交通运输及土木工程等专业的平台课。由于专业培养目标与体系不同,对交通工程课程的定位也不相同,因此,不能简单、笼统地进行基本课程教学,而应结合专业特色,开展相适应的交通工程课程建设,设置适宜的课程内容,培养满足特定需求的能力培养[1][2]。
《交通工程》课程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之一。对于这一有特定行业需求背景的特色型专业而言,根据课程建设的目标和宗旨[3][4][5],有必要首先明确交通工程课程在专业培养体系中的定位。
二、特色型交通运输专业培养目标与体系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现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于2005年联合创办了国内第一所校企合作的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同时向上海市教委备案成立了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本科专业。经过十年有余的发展,该专业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并获批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1.专业培养指导思想。以“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工程教育理念为引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为背景,注重知识、能力与实践融合,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采用产学合作、工学交替,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特色培养方式,以及“理论+技术实践+新技术在本专业的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输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用型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与特色。立足于轨道交通行业发展规划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依托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旨在具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够面向实际运营领域,从事运营计划、行车调度、车站管理、安全控制、应急处置等领域的专业人才。
3.专业培养课程体系。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是一个现代管理学科与城市轨道交通有机结合的专业,其特色在于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因此,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体现交通运输组织学与管理、经济学科的交叉融合,同时体现交通运输管理理论方法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实务相结合。据此,建立本专业培养课程体系包括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3大部分。其中,课程教学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社科、管理工程以及轨道交通四个系列。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具体设置了包括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专业课程、集中实践教学以及第二课堂等在内的五种课程。
三、交通工程课程在培养体系中的定位
1.交通工程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交通工程作为“专业特色选修课”之一,属于管理工程系列课程。课程设置初衷是为完善本专业学生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具备社会责任感和从事交通运输工程的职业道德,具备交通运输管理、交通工程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运用交通工程学理论和技术描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对道路交通工程相关知识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具备综合交通意识,运用宏观交通理念更好地解决城市交通、城市轨道交通问题。
此外,随着专业建设与发展,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并非仅局限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越来越多的学生为加深交通专业的学习和理解,选择交通运输工程相关专业继续深造,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道路交通工程专业方向。因此,将交通工程设定在在本专业课程体系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
2.交通工程与其他课程之间关系。在课程设置与教学中,建议学生先修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运输工程、交通调查等基础课程,为交通工程学习提供基础分析技术与方法;同时,在专业课程体系中,交通工程与交通规划、交通系统工程、交通运输仿真等课程之间存在知识与应用交叉。各门课程的性质及其在体系中的定位关系如图1所示。
四、结语
对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这一特色型专业而言,交通工程课程的开设完善了专业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认知交通工程学基础理论、技术与方法的学习机会,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综合交通意识,运用系统工程的思维分析和解决交通问题的能力。在进行课程建设过程中,通过梳理专业培养体系,构建交通工程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既加强了交通工程课程对于特色型交通运输专业培养的定位和适应性,同时能够有效指导对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环节的优化,提升课程建设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孝慈,尹丽丽.结合专业特色提高交通工程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探讨[J].科教文汇,2014,(1):66-67.
[2]齐新宇,魏金丽,闫岩.交通工程学精品课程建设思路[J].大学教育,2013,(24):66-67.
[3]韩悦臻,王玉镯.《交通工程》课程建设探讨[J].中国成人教学,2007,(7):143-144.
[4]任其亮,李淑庆.“交通工程总论”精品课程建设对策研究[J].交通标准化,2010,(11):260-264.
[5]韩凤春,刘东,翟润平.《交通工程学课程设计》实践与教学改革研究――加强实践环节,促进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2(1):93-96.
Discussion on the Orientation of "Traffic Engineering"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the Specialty Major
ZHU Lin,CHEN Ying-xue
(College of Urban Railway Transportation,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Shanghai 201620,China)
Abstract:As one of the specialty core courses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disciplines,"Traffic Engineering" has systematic,comprehensive and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 Combining with the guiding principle,objectives and specialty of education in the major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urban rail transit operation management),authors tease out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Traffic Engineering" with other related professional courses,improving its orientation in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 effect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轨道交通课题研究篇6
【关键词】轨道交通 机车车辆 专业发展
【课题项目】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教改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227-02
一、引言
我国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城际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区域联动发展,解决交通运输的主要途径。铁路方面:预计到2020年,我国250公里/小时以上铁路建设里程将超过1.8万公里,占世界高速铁路总里程的一半以上,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国家规划“四纵四横”铁路快速客运通道以及三个城际快速客运系统,客运专线1.2万公里以上,客车速度目标值达200-350公里/小时。轨道交通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速,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迎来了黄金发展期,成为“十二五”期间基础建设投资的新贵。长期以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相对滞后,轨道交通运营总长度、密度及负担客运比例均远低于平均水平。而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的城市化率超过60%,城市轨道交通将实现高速发展以解决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从而拉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资迅速增加。2012年伴随着北京、天津、重庆、武汉、成都、苏州、昆明、杭州等城市新建成地铁项目投入试运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2064公里,其中2012年新增投运里程321公里。到2020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线将达2500公里规模。以上海市为例,到2012年底,上海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已达464公里左右,到2020年上海将建成970公里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
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极大的带动了工务、电务、机务等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基于这样一个大背景,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开始兴办轨道交通相关专业――包括机车车辆专业。然而,实际办学中,一些关键问题需要亟待解决,下面以机车车辆专业为例进行阐述。
二、关键问题
1.师资问题
机车车辆专业是一个基于机械或机电一体化而研究对象具体的特殊专业,其高端专业人才培养仅限于几所老牌铁路院校: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而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为这些院校毕业的学生提供了广阔、优越的就业空间,这就使得新办相关专业的院校在引进专业人才师资方面面临巨大的困难,甚至是近无可能。于是,从相关机电方面引进师资成为必要的解决途径。这就随之带来了引进师资与办学方向不完全一致的问题。这样的局面造成了:新进教师一方面要承担一系列自己所不熟悉课程的教学任务、实验室建设任务等,又要在专业办学中积极寻求科研的结合点,而必要的师资进修则只能在教学、科研的实践中慢慢摸索、积累。这样的局面难免会给专业特色的快速建设和发展带来阻力。
2.硬件建设
对于一个新办专业,硬件建设也就是实验室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而对于新办机车车辆专业尤其如此,这是因为,该专业是一个相对来讲面比较窄的专业,可以借鉴的不多,并且该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实验设备来源的可选余地小,尤其是作为教学、研究一体化的设备,价格一般都非常昂贵,这就需要办学方一次性的经费投入比较多,否则会严重制约专业的快速发展。另外,制约新办机车车辆专业硬件建设的重要因素是师资力量的问题,这是因为在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下,难以在短时间内对专业硬件建设提出实实在在的、既能服务于教学又能结合科研方向的具体需求。
3.专业方向
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研究内容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又具有突出的不同点。那么,新办机车车辆专业就存在一个发展方向或侧重点的选择问题,而这一答案的确定取决于几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对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两个发展方向的未来把握,而目前来看,二者都是非常具有潜力的;其次是专业教师梯队内自身优势的倾向,而在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情况下,这一因素无法对答案的确定起到任何作用;再次是所在区域的地域优势,以上海为例,似乎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更有地域优势;最后还要考虑是否能与同一地区其他院校形成专业方向的错位发展。
4.培养计划、目标与模式
对于地方院校新办机车车辆专业,其基础可以说是一穷二白的,其培养计划最初往往是在借鉴、参考其他院校的基础上形成的。而随着办学进程的推进,专业的发展方向不断微调,对课程体系的理解、体会不断加深,因此,培养计划也不断的适时进行预调和微调。其中的关键目标在于要能够体现专业办学特色,既要与老牌铁路院校形成错位发展,又要在“培养卓越一线工程师”的重要思想指导下,与职业院校形成错位发展。而合理、系统、完善的培养目标和计划的形成关键还在于师资力量的不断提升。
对于培养模式,地方院校新办机辆专业以“重基础、宽口径”为出发点,同时借鉴并局部进行“订单式”培养模式,引入“双证书”模式,从而,在培养模式上突出办学特色,在知识体系上与其它院校形成错层,提升学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力,并为学生在今后岗位上的快速发展提供潜在支撑。
5.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以“培养卓越一线工程师”为导向的新办机车车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在整个课程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尤为重要。然而,机车车辆专业的行业特殊性,使得新办专业院校在有效拓展校外实训基地方面存在很大困难,这是因为:首先,与机车车辆紧密相关的企业单位非常局限;其次,相关单位多为具有高度保密性的国企。
6.学生就业
学生就业是地方院校新办机车车辆专业的主要导向,而学生就业情况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首先是行业当前人才需求情况,这对于机车车辆专业尤其重要;其次,学校与社会企业的联系或宣传,尤其是对于新办专业,积极扩大社会影响力,加强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对于促进学生就业十分重要;再次是学校的培养知识体系、结构与企业实际需求的关联程度,这就要求办学要紧跟社会需求,及时对培养计划进行预调与微调。
另外,机车车辆专业作为典型的工科专业,以“培养卓越一线工程师”为目标,其毕业学生就业前几年往往集中于生产、维修一线,与传统本科就业期望有较大偏差,及时将毕业生的实际感触进行反馈,有利于及时把握企业需求动向、及时预调、微调培养计划,提高专业培养人才的综合竞争力。
7.特色专业建设及其他方面
由于在高速列车和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下应运而生的地方高校新办机车车辆专业的整体目标,既区别于传统老牌铁路院校又不同于高职院校,紧密对应于整个课程体系的相关教材十分匮乏。因此,知识体系合理、能够体现专业特色技术要求的教材、课程建设,将是地方高校新办机车车辆专业发展过程必然重视的重要一环,而这一重要环节的实践,又取决于在不断深化的教学、科研过程中师资力量的不断提升。
三、结语
作为地方院校新办机车车辆专业中的一名青年教师,深感其责任之重。但值得欣慰的是,校方领导在上述几方面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如在师资引进方面,开展了高端人才如东方学者的引进,克服各种困难,提供给青年教师进行企业实践、兄弟院校调研、进修等机会;在硬件建设方面,努力争取了“085”工程建设资金,先后建设了满足、服务于教学和科研的教具实验室、制动实验室等;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积极拓展了南翔动车组基地等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实训基地,并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平台;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方面,积极推动,根据企业调研情况,使得培养目标和计划定位更加精准、与企业需求联系更加紧密;通过多方与企业加强联系和合作,邀请企业领导到学校为学生解答就业困惑,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就业工作。特色的课程建设也在不断深化的教学工作中进行积累、推进。
总之,地方本科院校抓住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新办机车车辆专业,不仅有利于满足行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同时又有利于推动该行业更快、更好的向前发展。本文论述了其发展过程的一系列关键问题,它们相关紧密关联,但师资问题是解决之关键的出发点。
参考文献:
[1]慕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课程教育研究, 2013年第11期
[2]徐雳,李茂月,王振波.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8年第12期
[3]程迪,王亦军.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铁道车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08年第7期
轨道交通课题研究篇7
一、研究专题和期限
专题一:水源地和湿地保护及水处理技术研究
1、*口水源地咸潮控制保障体系研究
研究目标:结合*流域水情变化,确定咸潮控制临界流量,提出*口咸潮控制和保障措施,为合理配置区域水资源和保护*城市饮用水源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内容:*口咸潮入侵特征变化和机理,*口水源地咸潮控制临界流量,*口咸潮控制和保障措施。
2、膜生物反应器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研究目标:针对污水处理中核心膜产品国产化、生产规模化难题,开展膜组件质量控制技术、低能耗运行工艺设计,解决大规模工程化应用瓶颈问题;针对高浓度有机污水处理热点,研制高效低耗厌氧膜生物反应器装置,突破厌氧膜分离关键技术,建立示范工程。
研究内容:(1)开展平板膜-生物反应器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建立2000m3/d城市污水回用示范工程;(2)研制新型高效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建立处理规模不低于20m3/d的食品加工污水处理示范工程。
3、灾难现场高性能饮用水净化技术研究与设备研发
项目目标:应对灾难现场饮用水需求,研发灾害现场高污染原水净化处理设备,掌握灾难现场生物、化学等高污染原水净化为饮用水的处理技术,为灾后应急提供技术支持与保障。
研究内容:高污染原水预处理技术,污染物高效去除技术,高效快速消毒技术。
4、雨水与中水回用技术集成与示范
研究目标:开发雨水资源化高效利用适用技术,研制高效低耗雨水利用装置,形成集雨水利用、中水回用和景观水体一体的示范工程。
研究内容:小区雨水径流水质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雨水收集、蓄存、调控技术,高效低耗雨水利用技术,雨水利用、中水回用和景观水系集成技术。
5、南汇东滩滩涂促淤与湿地动态保护的关键技术及示范
研究目标:依托南汇东滩促淤工程,开展生物和非生物促淤关键技术研究和实践,优化新生湿地重要群落配置与栖息地布局,提出滩涂湿地资源利用动态保育对策,为滩涂资源远期保护和利用工程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研究内容:(1)开展东滩海域表层水沙变化规律、滩涂促淤工程新工艺与新材料、新生边滩湿地重要生物类群的配置培育与栖息地营造、滩涂资源利用动态保育关键技术研究,建立南汇东滩保护与利用工程示范;(2)开展临港地区红树盐桦耐盐木本植物引种、适应性研究,完成红树盐桦适应性研究评价与示范,并提出快速繁殖技术方案。
进度要求年9月30日前完成。
专题二:城市地下快速系统及大型枢纽建设与运营关键技术研究
1、城市大型地下设施设计建设和评估方法研究
研究目标:围绕特大型深基坑、越江隧道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建立相关设计、施工方法、结构评估体系,为地下空间后续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研究内容:(1)攻克特大型深基坑变形控制设计与施工技术,形成系统基坑变形控制设计方法;(2)研究超长箱式混凝土结构因温度、荷载等作用的长期效应,掌握超长箱式道路结构控裂设计与耐久性技术;(3)研究超深悬臂地下结构稳定性,掌握自立式复合地墙成套施工技术;(4)开展越江道路隧道结构服役性能评估,提出隧道服役状态评定标准;(5)优化浅层地下水回灌井工艺,形成工程示范。
2、核心城区大型地下设施安全建设施工工法研究与应用
研究目标:针对既有大型地下建筑施工技术需求,开发以环境保护为重点的施工和工艺,并形成相关工法,破解正建拟建的地下空间开发面临的环境、安全、施工等技术难题。
研究内容:(1)开展特殊环境地下连续墙侧向成墙工法研究,形成侧向施工和作业基坑围护结构工法;(2)掌握压力可控式水平旋喷加固关键技术,开发高压旋喷注浆施工设备;(3)开展大型地下剧场建造技术研究,掌握超深地下结构施工与环境保护、隔音隔振节能技术;(4)掌握双向同步逆作法建造技术,形成适合*中心城区复杂超深基坑施工工艺。
3、交通枢纽设施建设与运营安全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目标:结合虹桥枢纽、轨道交通、东西通道地下快速路等建设工程,开发安全保障和灾害防控技术,为构建安全、高效的城市地下快速系统及大型枢纽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研究内容:(1)开展虹桥枢纽灾害防控关键技术研究,掌握突发事件态势评估预警、仿真技术,建立灾害数据库和预警监控平台;(2)开展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营安全保障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发隧道应力应变光纤监测和图像智能传感系统集成技术,建立轨道交通车载装备运控预警系统;(3)攻克交通安全防控关键技术,掌握地下快速路与地铁线路一体化结构设计新方法,开发城市地下快速路结构体系与安全保障技术。
进度要求:年9月30日前完成。
专题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目标:以洋山深水港后期工程、崇启公路生态建设为重点,开发外海深水软土地基施工和公路生态环保集成应用技术,为洋山深水港后期工程和崇启公路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研究内容:(1)开展洋山深水港区后期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研究,突破进港航道设计、码头结构稳定、水工结构耐久性等关键技术;(2)航运中心货运集疏运系统集成优化研究;(3)结合崇启公路建设,研究生态环保集成应用技术,提出公路建设生态指标体系;(4)开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设计管理研究,完成相关设计导则。
进度要求:2年9月30日前完成。
专题四:综合交通信息集成及应用分析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研究目标:以水上客运信息整合、交通信息数据应用、轨道交通与公交网络优化为重点,完成水上交通信息集成与;掌握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成网运行交通动态特征;开展车辆号牌数据应用关键技术研究,提升车辆号牌数据管理能力,进一步完善和增强*综合交通信息服务能力。
研究内容:(1)以吴淞客运中心为重点,开展水上客运信息整合与集成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完成水运和港通智能化工程示范;(2)开展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成网运行综合仿真与应用研究,实现客流联动诱导工程示范;(3)建立车辆号牌数据小区间动态OD快速推算模型与算法,实现与车辆数据库互联,提出优化方案并完成工程示范。
进度要求:2年9月30日前完成。
专题五:城市消防与突发事件处置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目标:以天然气主干管网灾害应急、路轨两用消防车研制、生产安全事故现场快速检测为重点,建立天然气主干管网系统数字化应急平台;研制1辆适合我国国情性能优越的路轨两用消防车;完成现场快速检测系统和配套装置,进一步提升应急抢险救援能力。
研究内容:(1)开展天然气主干管网系统消防安全关键技术研究,掌握高压天然气管道紧急放空应用技术和应急救援作战编成技术,建立天然气主干管网系统数字化应急平台;(2)开展路轨两用消防车研制及配套关键技术研究,攻克道路行驶转换为轨道行驶及地铁隧道特殊环境下消防车功能配置等关键技术,研制路轨两用消防实用样车;(3)开展生产安全事故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研究,掌握事故现场快速检测方法和关键采样技术,结合典型区域、重点行业等进行应用示范,形成事故现场快速处置建议稿。
进度要求:年9月30日前完成。
二、申请方式
1、本指南公开。凡符合课题制要求、有意承担研究任务的在*注册的法人、自然人均可以从“*科技”网站()进入“在线受理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及下载相关表格《*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版)》,按照要求认真如实填写。
2、申报单位应具备较强技术实力和基础,具备实施项目研究必备条件,具有实施项目必需的研究开发设施及匹配资金(企业牵头申报的匹配资金不能少于1:1);鼓励以产学研联合方式申请,多家单位联合申请时,应在申请材料中明确各自承担的工作和职责,并附上合作协议或合同。
3、课题责任人年龄不限。鼓励通过课题培养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作为课题责任人和主要科研人员,同期参与承担的863、973、国家科技攻关和*市重大、重点科研项目数不得超过三项。
4、本专项课题的申请起始日期*年6月20日,截止日期为*年7月11日。课题申报时需提交书面可行性方案及其附件一式4份,并通过“*科技”网站提交可行性方案和其他所有表格。书面可行性方案集中受理时间为*年7月7日至7月11日,每个工作日上午9:00—下午4:30。所有书面文件请采用A4纸双面印刷,普通纸质材料作为封面,不采用胶圈、文件夹等带有突出棱边的装订方式。
5、已申报今年市科委其它类别项目者应主动予以申明,未申明者按重复申报不予受理。
6、网上填报备注:
1)点击连接可进入《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申报页面;
2)首次登录必须选择“初次填写”转入申报指南页面,点击"专题名称"开始申报;
3)有关操作可参阅在线帮助。
三、联系方式
轨道交通课题研究篇8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300)
摘 要:城市轨道交通是一个应用性、综合型较强的行业,实训教学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文章根据西安交通工程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出发,主要探讨了高职院校在AFC实训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和改进建议。
关键词 :AFC实训系统;实训课程体系;仿真系统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7-0229-01
收稿日期:2015-01-28
基金项目: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名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13Z64
作者简介:孙佩(1987-),女,陕西西安人,助教,主要从事轨道交通方面的教学工作研究。
前言
在轨道交通行业如果员工对设备性能了解不够,操作不当,轻则影响运输工作的正常进行,重则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所以新职工在上岗前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再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使其逐步适应岗位要求。正因为行业的特殊性,它一般不欢迎学生实习,即使去实习,也只能参观性的旁站观察,不能动手操作。这样既不能引起学生的实习兴趣,更达不到实习的预期目的。因此,怎样使每一位学生能系统、快速地掌握这些技术,就成为学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城市轨道交通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对西安市5所高校的城轨实训室的建设及教学进行调研,通过调查研究,对高职院校的实训现状有了初步的了解,近年来,高职院校实训室建设及实训教学水平有较大改善。但同时,实训室及实训教学内涵建设仍然发展较慢,主要表现为:
(1)全校实验室建设项目的论证、实验设备的采购和验收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科研、教
学、后勤、财务和实训室管理工作各个环节脱节。
(2)实验室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实验室管理体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只建设不管理,只有不用,分属不同部门的实验教学管理职能尚未形成良好的协调联动机制,教师要用实训室教学,而实训室管理人员怕对设备有损坏,时常出现相互推诿、协调不力等现象。
(3)师资队伍建设严重滞后
师资队伍建设严重滞后,具有综合能力的实验教学人员及高素质专职实验室管理人员还很欠缺;实验教师、实验管理人员的培训严重滞后。
(4)网络与实验教学中心未能充分发挥实验教学部门的作用,职能缺位。
(5)开设的实训课理论与实训项目存在差距
开设实训课缺乏规划和计划性,理论课和实训项目不对应,有重复章节的专业课,安排
在同一学期。
2城市轨道交通AFC实训教学方案的构建
实训室的建设是关键,西安交通工程学院交通运输系实训中心成立于2008年,本实训中心设有城市轨道交通行车调度实验实训室、城轨综合仿真驾驶实训室、安检实训室、自动售、检票系统。本中心面向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等专业,承担5门课程的实训及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调度员、车站值班员、列车驾驶员以及安全检查员的岗位技能实训任务。这些都为轨道交通AFC实训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通过学习和借鉴西安地铁的实体特点,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现有实验室的条件,确保实训质量必须的硬件和软件:
双向扇门式自动售票机,单向进扇门式自动检票机、单向出扇门式自动检票机 自动售票机、售票电脑、车票IC卡、自动售检票软件、自动售检票模拟实训软件(网络版)半自动售检票系统(含台式机)车站计算机系统、扇形门阻挡模块标准通道、硬币处理模块、回收模块、发售模块、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三维动画教程、票亭。
配置电子写字板、投影仪与音响控制台,开发联网软件,将教学投影器材与自动售检票系统联网联机,实现教学软件与硬件的交互结合,实现资源共享。
3 AFC实训项目的意义
AFC实训完全依照常规地铁站模式进行建设,拟选配地铁最新型的自动售检票设备,包括自动售票机、进站检票机、交通卡读写平台以及AFC软件等。
AFC实训室主要针对地铁站自动售检票设备的设计原理、组成结构、常见故障排查、日常维护维修等项目展开实训。主要培养具有计算机、通信、网络、数据库、读写、自动控制等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自动售检票系统的业务管理、系统架构、中央系统、车站计算机系统、设备终端、车票媒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从事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应用、维护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4 在实验教学内容、形式的改革措施
(1)利用立项形式学校给予一定的经费,大力鼓励教师开发设计性、综合性等实训。
(2)实训室的建设可从三方面考虑建设,三维立体教学软件、模拟仿真操作及检修、真实设备操作,减少对实训设备的损耗。
(3)实训项目内容的设计可让供应商设计,实训教师辅助完成,使实训更贴近实际效果而不是课本,由供应商和教师共同编制实训指导书。
(4)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课程重复性比较高,应保证开设的专业课在每个学期内相对独立;
(5)促使实训室开出一批实验选修课,以满足学生实验兴趣,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挥作用。
(6)实训教学、实训室建设与管理最好实行淡化编制,强调工作量的落实。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141-2987.html轨道交通课题研究范文8篇
相关文章:
大学生第一学期个人学习计划11-16
自我介绍四年级作文08-31
乐观个性说说感言11-03
表达独立的句子留言10-17
励志语录摘录79条09-13
服装销售员的总结08-16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1000字10-26
防毒心得体会600字08-16
法院调查取证申请书10-24
国庆节日记100字10-19
感恩父母的寄语07-27
说说我的心里话作文07-23
2024年广西执业药师成绩查询入口已开通(查分时间11月20日起)11-27
甘肃2024年高级经济师试行证书直邮08-03
幼儿园大班开学安全教育第一课教案09-10
小学数学教师学年总结08-16
数学的教案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