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竞争力的含义篇1
关键词:企业名称;字号;冲突;竞争法;知识产权法
在计划经济下,企业名称与自然人的名称一样,只是一个简单的符号而已,而与之相关的冲突或纠纷亦是少之义少。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名称所蕴含的意义或价值不再那么简单,与其相关的冲突也越来越多。这些冲突带来的危害是明的。冲突一方的行为可能直接侵犯了他人的姓名权或名称权、商标权等民事权利,也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破坏正常和有效的市场竞争秩序,还可能直接给消费者带来损害。然而,我们的法律在这方面显得比较滞后,很多冲突和矛盾得不到很好地解决。如何准确把握企业名称在市场经济中的含义和属性,对与之有关的冲突重新加以审视,并建立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和调整方式,这无论是对消费者、市场经营者,还是良好市场竞争秩序的建立都是大有裨益的。
一、企业名称与商号、字号的含义辨析
弄清企业名称的含义与构成及其与字号、商号之『白J的关系,是准确理解企业名称冲突,完善企业名称法律调整的必要前提。
企业名称是企业人格特定化的标记,也即企业藉以区别于其它企业的标记。在经济活动中,企业名称通过标识或标注等方式将其依附在各种具体的市场交易行为,以及其特定商品和服务之上。很多情形下,交易对象或消费者经常通过对企业名称的辨别来区分不同的交易对象的信誉、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声誉等。当一个企业成为知名或驰名企业时,其名称象征着良好的社会信誉或声誉,蕴含着一定的或巨大的经济价值。
在论及企业名称时,人们经常也会淡及商号和字号等概念,且往往混为一谈。这种混乱缘于我国的传统称谓与法律规定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在过去,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前,一个手工作坊或店铺的名称通常被称为字号。由于手工作坊和店铺为当时最主要的商事企业形态,商号和字号往往被作等同理解和使用。1986年我国在制定《民法通则》时,也基本沿袭了这一传统。
该法规定个体工商户和个人合伙可以起字号,在诉讼中以依法登记的宁号作为诉讼当事人,而该法对法人企业的名称却不称为字号。可见,该法将字号定义为工商户和个人合伙的企业名称,而非法人企业的名称。商号和字号的混同理解,还缘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于1991年颁布的《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该规定将字号和商号作等同使用。
在后来的立法中,这种理解及混乱逐渐得到纠正。国务院于1997年发布的《合伙企业登记管理办法》中再没有字号或商号等使用,而是直接使用企业名称一词。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于2004年颁布的《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字号只是企业名称的一个组成部分。该局于2008年颁布的《个体工商户名称登记管理办法》也明确规定,字号只是个体工商户名称的一个组成部分。
可见在立法界,人们对字号和企业名称的理解越来越清晰,即企业名称依次由行政区域、字号、行业或者经营特点、组织形式等部分构成。字号只是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企业)名称的一个组成部分。
对商号这一概念,除了前述《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④间接涉及外,没有法律法规对之含义作出规定。在经济界,有人将字号等同于商号。在法学界,主流观点认为商号即商事主体的名称,也俗称商号。也有学者认为对商号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商号等同于商事名称,而狭义的商号仅指字号。可见,商号是企业名称或字号的别名而已。
二、企业名称的财产属性和竞争属性
企业名称与自然人的姓名一样,均为一种识别性的符号。我国《民法通则》将自然人的姓名权和法人的名称权定性为一种具有身份陛质的人格权。它受民法保护,禁止他人非法侵害。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名称(不含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法人的名称)与自然人姓名相比,它却具有明显的财产属性和竞争属性。这些属性致使对企业名称进行单一的民法调整已经不再合理。
(一)企业名称的财产属性
企业名称的财产属性丰要表现为它具有财产权的创设效力或效果,可为权利人创造收益,增加财富。同时,企业名称可以依法转让、继承,甚至许可使用。显然,作为单纯人格权的自然人姓名就不具备前述特性。现实中,企业可通过对其名称的开发、利用、标注,以及对自我产品、服务和经营管理的不断培育和完善,从而提高其市场知名度,获得良好的市场信誉和声誉,进而赋予其名称以巨大的经济价值。这种经济效应往往促使企业对其名称的创设和开发直接进行巨额投资,如通过广告投入或社会公益支出等方式以获得较好的企业形象和知名度。笔者认为,企业名称所蕴含的价值是基于名称与具体的企业 (包含产品和服务)的身份关系而产生的精神利益。而这种精神利益在市场中,可以转化一种巨额的经济利益或实际财产,其财产属性湿而易见。
可见,企业名称权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人格权,它还具有财产权的性质。因此,国内很多学者将其视为一种知识产权。在国际上,企业名称早已被纳入知识产权的体系之中。我国在1985年加入的《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将企业名称与商标权均定性为知识产权并受其保护。1992年国际保护工业产权协会东京大会将商号权(即企业名称权)作为“识别性标志权利”纳入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在我国,尽管大多数学者承认企业名称的知识产权属性,但现行的法律并没有将该种权利列入知识产权范围之中。
(二)企业名称的竞争属性
一个独特的或知名的企业名称在给该企业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会为其带来明显的经济竞争优势。这致使企业名称,特别是知名企业名称就成为了企业之间开展竞争的重要对象或载体。除了少数属于同名巧合外,企业名称的冲突绝大多数属于采取假冒或仿冒手段以盗取他人业已获得的竞争优势,或淡化其名称、减损其竞争优势的行为引起。而凡是侵害企业名称权的行为大抵都带有商业竞争的故意或与竞争有关。企业名称的竞争属性是由其财产属性决定的。由于对财富的极致追求,竞争者自然不会忽略企业名称的经济价值,不会放过通过对企业名称的各种运用才实现对市场的占有和财富的获得。没有财产属性,企业名称也就没有竞争属性,它就会同自然人的姓名一样,与竞争无关,由其引起的或与其有关的社会关系也非常简单。
三、企业名称的冲突、成因和定性
显著的财产属性和竞争属性是引发企业名称大量冲突和纠纷发生的原因。企业名称的冲突或纠纷主要表现为企业名称的全部或部分(字号)相同或相似,或企业名称中的核心部分(字号)被当作商标、网站名称、域名加以注册使用,或者反之,即把商标作为企业名称中的字号,或把网站名称或域名的中文音译当作企业名称主要部分加以注册。
企业竞争力的含义篇2
[关键词] 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体系主成分分析
自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后,全国各界关注县域经济,专家学者研究县域经济,许多省、区、市还制定了有关县域经济的政策,县域经济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得到了快速发展。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新时期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县域经济承担着如此多的历史重任,可以说,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一个历史性的选择。辽宁省是县域经济大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内涵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竞争力是县域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县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相比于其他县市所具有的集聚、争夺、整合和转化资源,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县域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能力。本文认为,县域经济竞争力具有丰富的内涵,不能只评价经济实力,应考虑多方面发展潜力,主要包括综合经济实力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人才与科技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和发展竞争力七个方面。
二、县域经济竞争力主成分分析结果
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客观的评价辽宁省各县市的发展状况,有利于认识自我,探讨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律,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在经济竞争力的构成要素的基础上设计的,运用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朱允卫、杨万江,2003),把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充分考虑在内,形成了指标总数为46的县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体系。
表1 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以上评价体系的指标众多,有些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着相关性,因此利用较少的综合指标分别综合存在于各变量中的各类信息,主成分分析就是研究如何通过少数几个主成分来解释多变量的分析方法,也就是求出少数几个主成分,使它们尽可能多地保留原始变量的信息,且彼此不相关(高惠璇,2005)。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辽宁省44个县进行分析,得结果如下:
1.综合经济实力竞争力:提取两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接近80%,说明2个主成分能概括绝大部分信息。第一主成分对地方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额四个方面有绝对值较大的系数,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变量的原始含义将它定义为经济支付能力因子,其特征值贡献率高达51.95%。第二主成分包含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个变量,将之定义为收入水平因子,并不是决定县域综合经济实力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2.产业竞争力:可以提取两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9.56%。第一主成分对二三产业产值比重、金融保险业比重、高新技术产值比重有解释能力,将它定义为工业化程度因子,特征值贡献率达53.42%。第二主成分代表了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3.企业竞争力:可以提取三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6.74%。第一主成分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新产品产值率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可以取名为企业的创新与竞争能力,特征值贡献率高达46.94%。第二主成分包含产品销售收入一个指标,第三主成分也只包含每百元固定资产实现利税一个指标。
4.人才与科技竞争力:提取两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6.95%。第一主成分结合了大专以上教育程度人口比、教育支出比重、科技人员平均经费、企业研发经费四个指标,根据其含义,取名为社会知识与技术积累水平因子,特征值贡献率为52.53%。第二主成分代表了万人科技人员数和专利申请数的信息,被称为技术研发能力因子。
5.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可以提取三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1.3%。第一主成分把工业用地产出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万元产值固体排放、万元产值废气排放、万元产值废水排放五个指标纳入其中,根据其原始含义将之定义为工业发展的社会成本因子,特征值贡献率为45.92%。第二主成分包括了城乡居民收入比、城乡人均公共品比例两个指标的信息,被称为城乡福利水平因子,特征值贡献率为18.42%。第三主成分包括了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电耗的信息,称为工业能耗水平,特征值贡献率为16.92%。
6.基础设施竞争力:提取了两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79.02%。第一主成分代表了旅客周转量、公路密度、新增固定资产额、全社会基本建设投资、竣工房屋建筑面积五个指标,可以定义为固定投资水平因子,特征值贡献率为58.1%。第二主成分代表了百户拥有电脑数、百户拥有移动电话数、电话普及率三个指标,可以视为信息技术普及水平,特征值贡献率为20.92%。
7.发展竞争力:在提取的三个主成分中,第一主成分包括了大部分信息:劳动力流动性、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外贸出口额增长率、出口净额、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五个指标,根据其含义定义为经济外向程度因子,特征值贡献率为37.37%。第二主成分:恩格尔系数、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千人医院床位数被定义为医疗卫生水平因子,特征值贡献率为16.16%。第三主成分: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人均贷款余额被定义为社会储蓄水平因子,特征值贡献率为13.87%。
表2 辽宁省县域经济竞争力综合排名
原始数据来源:辽宁统计年鉴,2005,辽宁省统计局。
三、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县域经济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先进省市相比,辽宁县域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落后。全省各县发展水平相差悬殊,县域工业企业发展滞后,县域经济结构也不尽合理。科学技术竞争力偏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加快社会发展,就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相对较弱,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保护环境、保护资源,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既要讲求经济效益,也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基础竞争力和发展竞争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以保证经济发展的后劲。
企业竞争力的含义篇3
内容摘要:企业专利战略属于企业整体战略的一个部分,但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企业专利战略成为重要的竞争战略。本文以资源观的角度审视企业专利战略与持续竞争优势的关系,为提升我国企业对专利战略的认识,以及加强企业的专利战略规划提供指导。
关键词:企业专利战略 资源观 持续竞争优势
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而竞争的最终目的是创新成果,只有得到法律保护才能发挥它的竞争优势,因此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竞争的热点又集中到了知识产权的竞争。目前,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已成为国际技术合作、产品贸易和外交往来的前提和基础。2002年世界范围内通过《专利合作条约》提交的专利申请达11.5万件,比2001年增长10%。来自美国、德国、日本、英国和法国的投资者和产业连续12年位居专利申请排行榜前列,其中美国2004年的专利申请件数高达4.46万件,约占世界全部申请的39%。这表明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在上述产业的发展中,我国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发达国家专利权的制约。
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企业将与发达国家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竞争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的技术含量,而产品的技术只有取得专利保护才能在市场上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专利作为无形资产,不仅具有客观的经济价值,而且对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往往决定着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并代表着企业的长远竞争能力。基于这一现实状况,本文从战略理论中的资源学派视角出发,将企业专利看作是一项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探讨企业专利战略与持续竞争优势的关系,以期提高中国企业对专利战略实施的认识。
资源观理论
1959年,彭罗斯(penrose)在其经典著作《企业成长理论》中,提出了一系列后来成为企业资源管理理论基本思想的看法和见解。20世纪80年代,以Wernerfelt的《企业资源基础论》、Barney(1986,1991)的《战略要素市场:远见、运气和企业战略》和《企业资源与持续竞争优势》、Perteraf(1993)的《竞争优势的基石:基于资源的观点》为代表,研究人员开始系统地从资源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问题,正式意义的资源理论逐步成型。20世纪90年代后,资源理论研究重点逐步转向核心能力、动态能力方面。资源理论强调资源(包含能力)的作用,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核心能力”、“动态能力”理论的兴起,能力理论得以迅速发展,将资源中的一个特定要素――能力作为研究的重点。资源学派对资源有比较多的定义。例如,Wernerfelt认为,资源应包括给定企业的任何优点和弱点。Barney把资源总结为三类:物质资源(physical capital resource)包括企业的厂房、设备、地理位置、原材料等,人力资源(human capital resource)包括员工的培训、经验、关系以及经理人员和员工的远见等;组织资源(organizational capital resource)包括企业的正式结构、正式与非正式的计划、控制与协调系统、组织的非正式关系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等。Daft则认为,资源是企业所控制的促进战略实施以提高企业效率和效能的因素。之后Teece、Plsano、Shuen等人将资源界定为企业中难以模仿的专用资产。在Teece等人的论文中,“undifferentiated inputs”(包括土地、普通劳动力和资本等)或者说“易逝性资源”(Arrow,1996)并不属于资源的范围。
以上研究者出于不同视角、不同范围对资源进行了定义,但是并未能将资源与能力区分开来。Grant(1991)首先对此做出了尝试,他认为资源是生产过程中的投入要素;相比较而言,能力则是指完成一定任务或活动的一组资源所具有的能量。Amit和Schoemaker(1993)进一步对二者进行区分,在他们看来资源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可获得要素的组合;与之相对应,能力涉及到企业配置资源的能量,通常是资源的组合运用以及运用组织流程来达到期望目标。尽管对资源的定义缺乏统一的认识,但考虑到理论综述的完整性,笔者认为,以目标为导向,给资源下一个比较宽泛的定义是可取的:资源是直接/间接、实际/潜在的影响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因素;它有不同的等级,是包含能力的资源。
持续竞争优势理论
贝赞可、德雷诺夫、尚利在《公司战略经济学》一书中认为:当公司的表现超出该行业的平均水平,就获得了竞争优势。Hofer Schendel(1978)竞争优势是一个组织通过其资源的调配而获得的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独特的市场位势。在这里,学者只是对竞争优势有一个大致定义,但是持续竞争优势是否与竞争优势有所区别呢?Barney将竞争优势和持续竞争优势做了明确区分,他认为当企业实施一种价值创造战略,而该战略没有被任何现有和潜在竞争对手同时执行时,该企业就拥有了竞争优势;当该价值创造战略所带来的利益不能当前的和潜在的被竞争对手复制时,企业便拥有了持续竞争优势。在这个区分中,可以看到:首先,竞争对手不仅仅指现有竞争对手,而且还包括将来会进入该行业的潜在竞争对手。其次,持续竞争优势并不意味着企业获得竞争优势要经历一个时间段(Period of Calender Time);相反,它取决于竞争对手模仿的可能性,只有当竞争者所有模仿的努力都停止后,企业仍拥有竞争优势,所以是可持续的。最后,竞争优势的持续性并不意味着企业永远保持竞争优势(Last forever)。由于不可预料的变化(unanticipited change),或者说“熊彼特毁灭”都可能重新定义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所需要的关键资源。持续竞争优势包含两方面含义:企业的某一具体竞争优势的持续;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在整个发展期内的竞争优势的持续(蒋学伟,2002)。
资源观与持续竞争优势理论的联系
在分析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来源的问题上,资源基础论基于两个假定。第一,资源异质性,资源基础论假定行业内企业控制的资源具有异质性;第二,不完全流动性,资源基础论假定资源并不能在企业间完全流动,从而企业间资源的异质性可以长期存在。资源基础论正是从这两个假定出发来分析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问题。由于资源的异质性以及不完全流动性,企业获取优势资源(Superior Resource),存在一种“机制(mechanisms)” 阻止资源在行业间扩散。在持续竞争优势所需要的资源特性(条件)方面的研究,笔者给出以下一些学者的研究及其结论,以证明资源观与持续竞争优势理论的联系。
Wernerfelt注意到企业资源对竞争优势的不同作用,并提出“富有吸引力资源”的概念,他认为,企业要确定资源的等级(identify classes of resource),分析资源获取较高租金的潜力。虽然他认识到并不是所有资源都能创造持续竞争优势,但并未指出这些创造租金的资源特性;他只是列举了一些有吸引力资源的例子,比如顾客忠诚、原材料的可获性、经验、技术领先等。Reed和Defillippi沿“因果模糊性――模仿障碍――持续竞争优势”分析模式进行了深化研究。他们认为意会性(tacitness)、复杂性(complexity)和专用性(specificity)的结合,可以导致因果的模糊性,并且效果远远大于各个因素效果的简单叠加。意会性、复杂性和专有性的相互作用提高了因果模糊效应和模仿障碍。由于资源的三种特性使得其他企业难以模仿最终形成企业的持续竞争力。Black 和 Boal的SCA路径分析,通过分析资源组合以及资源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特点来指出资源特征与SCA之间关系的具体路径,以及资源的关系网络分析使得资源理论更具有操作性。
Barney的VRIS分析框架中,指出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具有使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必须具备四个特性。第一是价值性,作为持续竞争优势获取所需要的资源必须具有价值性,只有资源有利于战略执行并能改善企业的效率和效能时,资源才具有价值性。第二是稀缺性,如果资源被大多数现有和潜在竞争对手所有,那么这些资源就不可能成为CA或者SCA的来源。只有资源为某一企业所独占或者为少数企业所拥有时,资源才具有创造CA或者SCA的潜力。第三是不可完全模仿性,仅仅拥有价值和稀缺性的资源并不能保证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或者说价值性和稀缺性只是企业获取SCA的必要条件),企业要获取SCA所需要的资源必须是竞争对手没有而且不能模仿的。资源的不可模仿性往往是由于其独特的历史条件、因果模糊性、社会复杂性。第四是不易替代性,企业要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最后一个条件是竞争对手不能拥有可以替代的类似资源。Barney认为,替代性有两种情况:“类似替代”即竞争对手可以找到实施同种战略的类似资源,“差异性替代”即竞争对手通过完全不同的资源来促进战略实施。例如企业家远见与有效的战略规划。
Peteraf指出,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有四个条件。第一,资源异质性。资源异质性可以使企业获得不同的绩效。拥有普通资源的企业只能获得平均利润,而拥有优势资源的企业可以使企业获得租金。第二,竞争的事前限制。在公司获得优越的位置和获取租金后,必须存在限制对租金产生的竞争力量。事后竞争限制关注两个重要要素:不完全模仿性和不完全替代性。第三,不完全流动性。如果资源不能交易,那么它就是完全的不可移动。另外一些资源具有不完全移动性,这些资源可交易但是在企业内部比在其他企业更有价值。第四,竞争的事后限制。指公司建立优越的资源位势之前,必须存在一些竞争限制。
从以上阐述中可以看到,公司享有持续竞争优势必须同时具备四个条件:资源异质性创造了李嘉图或垄断租,事后竞争限制避免了租金的耗散,不完全流动性确保有价值的资源留在公司内及租金共享,事前竞争限制使租金大于成本。那么资源学派研究持续竞争力获得的结论是:通过分析导致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条件和特性,来确定资源 “等级”,从而使企业获取优势资源(战略资源),构建企业的竞争优势。通过合理的机制创建(隔绝机制、资源位障碍、持续投资机制和内部资产积累机制等)来有效的隔绝竞争对手的模仿和替代,从而使竞争优势得以维持。
企业专利战略与持续竞争的关系
企业专利战略是企事业单位结合自身科技、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对专利信息及其有关信息的搜集和研究,获取有关技术发展、市场竞争、法律等方面的信息,预测相关的技术、经济发展趋势与方向,以赢得竞争能力和优势,获得知识产权竞争乃至整个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以谋取更大市场份额和经济利益为目的,在专利方面采取相应对策的总和。企业不仅运用专利保护这一法律武器,保护本企业的合法权益,增强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谋求本企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大举措和策略,包括了一系列的专利开发收集等方面的手段。企业为了自身的长远利益与可持续发展,运用专利制度提供的专利保护手段和专利信息,在技术竞争和市场竞争中谋求最大经济利益,并能保持自己的技术优势。企业专利战略属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范畴。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具有法律性、保密性、非独立性、地域性、时间性等特点。企业专利战略自然也具有这些特点。除此之外,还具有一个特点就是技术性。由于专利和专利战略的以上特点,使得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专利战略的相关特点表明:以专利作为一种企业特有资源进行战略规划和实施,符合资源学派在对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研究中的条件。
根据资源学派对资源的定义,可以理解到:专利是企业所拥有的能够提高企业战略执行的效率和效能的一种资产、信息、知识,它是企业所控制的促进战略实施以提高企业效率和效能的至关重要因素,是企业中难以模仿的专用资产,包括商业机密、专用设备、经验等。因为交易和转换成本以及资产中包含的意会性知识,这些资产难以转移,专利是直接/间接、实际/潜在的影响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因素。正是专利具备了资源学派所提及的特点。因为专利具有价值,专利的运用有利于战略执行并能改善企业的效率和效能。专利也是稀缺的,由于专利不被大多数现有和潜在竞争对手所拥有,为某一企业所独占或者为少数企业所拥有,它具有了创造CA或者SCA的潜力。同时专利是不可完全模仿的,毕竟在一段时间内,由于技术、法律的保护使得竞争对手不可以模仿。所以专利作为企业的资源具有一种不可替代性。实施企业专利战略,由于专利的异质性,可以使企业获得不同的绩效。拥有普通资源的企业只能获得平均利润,而拥有这种优势资源的企业可以使企业获得租金。由于专利的特点,企业通过获得优越的位置和获取租金后,取得法律保护,限制对租金产生的竞争力量,其他企业不能够在短时期内使用专利。由于法律制度的保护,企业不对专利进行交易,那么它就是完全的不可移动。
专利战略具有形成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功能,我国企业必须注意到由于专利时间性的特点,企业要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必须立足于不断的自主的技术开发,形成专利开发的核心团队以及专利管理机制。构建良好的专利调查子战略、专利申请子战略、技术创新专利子战略以支持企业的专利整体战略。只有良好的战略实施工具开发、组织创新文化等因素的有利配合,企业才能构建好专利战略,保证持续竞争优势发展。
参考文献:
1.Amit Schoemaker.Strategic Assets and Organizational r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3
企业竞争力的含义篇4
【关键词】企业文化 建设 对策
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往往是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家方针政策的引导下,非公有制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们还应当看到,虽然中小型企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型企业依然处于劣势。因此,提高中小型企业核心竞争力迫在眉睫。要提高核心竞争力,首先要建设好企业文化。下面本文将介绍企业文化的内涵。
1企业文化的内涵
虽然对于企业文化的概念学术界并没有给出准确的定义,但是到目前为止大致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观点。狭义的企业文化指企业的思想、意识、习惯等感情领域,而广义的企业文化除了包含狭义企业文化的部分,还加入了物质文化,也就是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产生的人员构成、生产资料情况以及物质成果和公司环境。总而言之,将上述的观点概括一下,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企业文化指的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企业以及他的员工在生产、经营以及发生变革时,企业员工通过实践,逐步形成的一种统一的价值观念、思想、行为准则。他是一个企业特有的一种信仰。就像是一种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没有制度条文的规定但是每个人都会去遵守。其中,价值观念是整个企业文化的核心。
2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中小型企业在国家方针政策的引导下,尚处于起步阶段,和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小型企业相比还有着很大的不足。并且,我国中小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上还存在着一些误解,因此,中小型企业一定要认清形势,切勿被一时的进步蒙蔽双眼。
2.1缺乏足够的重视
中小型企业往往将利益放在首位,所思所想均是如何才能将企业的利益达到最大化。所以,企业经营的重点放在了物质领域而不是精神领域,对企业文化这种精神方面的建设不太感兴趣。据针对中小企业的调查显示,在企业核心竞争力归功于什么方面,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企业认为是企业文化,而其他五分之四的企业认为是市场营销、战略决策等。随着近些年来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不少的中小型企业认识到了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核心竞争力的事实,但是由于长期的忽视企业精神文化建设,现在的中小型企业心有余而力不足,渴望建立起适合的企业文化但又不知该如何下手。或者,由企业领导自顾自的为企业文化划定边框,不考虑底层员工的意见。这种行为无非是领导在为整个企业制定了一些新的规定,这种企业文化得不到底层员工的支持,根本不能称之为企业文化。
2.2企业文化定义模糊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建立之初就是为了谋求短期的利益。因此,他们注重的是战略决策。所以,对企业文化根本就不会有一个长远的定位。企业文化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短期内就能形成的。另外,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他的所有决策都是企业文化的反应,但是,想要把这些零散的文化积累到一起,就需要企业家开动自己的智慧,将这些积累整合最终归纳出一条合理的、并且适合自己企业现状并被大家广泛接受的企业文化。另外,企业文化并不是商品。在目前的市场上,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企业打出自己的企业文化用来吸引大众,一方面可以体现出企业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作用,另一方面试图通过宣传企业文化提升公司的业绩。
2.3重模仿,轻创新
虽然我们说先模仿再创新,但是模仿并不意味着拿来主义,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对于一般的工厂“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等等,比比皆是,当我们听到这些词语的时候往往因为听得太多而麻木到没有感觉了。几乎在所有的化妆品牌中都会打出“纯天然”,“不刺激”的口号,可能这些和自己企业、自己产品性质完全不吻合。模仿也要模仿的聪明,要吸收对方的优点,并和自己本身的特点相融合,形成一种新的企业文化,并不是草草将他人的文化纳为己用,哪怕是完全不沾边的领域。
3解决方案
3.1借鉴外国先进经验
我们知道,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刚刚起步,和外国企业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我们就可以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通过对世界五百强企业的研究,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他们的企业总会在保持自己企业核心价值观不变的前提下,根据社会的新形势,为企业文化注入新鲜的活力,这样使企业文化显示出与时俱进的特点。并且,很有趣的是,这些企业达成了一致的共识:以人为本,服务社会。而不是与我国某些中小企业的以经济利益为先相同。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我们知道,要加强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就要强调“团结协作”“以客户为中心”“平等对待员工”“激励与创新”四点。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就可以以此作为自己发展的准则,争取取得长足发展。
3.2树立明确的义务观
在上文也提到过,世界一流的企业无不是以客户为中心,服务社会。因此,对于中小型企业,在精神层面就要达到这种认知。企业是一种社会组织,因此企业不能够唯利是图,而是要在盈利时,想到回报社会,也就是让利社会,这样往往会得到更长远的发展。建立诚信机制,以客户为中心,加强客户体验。
3.3增强生产经营中的文化含量
除了在精神方面的,上文也提到过,广义的企业文化也包含物质层面。我们知道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一个企业只有把握了先进的科技,才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然而一个企业想发展首先就要提高员工的素质,重视对高科技的研发投入,培养高素质人才,制造自己的品牌。
4结语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中不可代替、不可改变的核心竞争力,并且越来越在市场竞争中显示出自己重要价值。中小型企业要抓住机遇,努力培养起自己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 孙博,郝春新.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28-30.
企业竞争力的含义篇5
一、关于国有企业文化的含义
国有企业文化是国有企业在较长期的经营和管理中确立、信奉并付于实践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模式。国有企业文化在根本上是一种促进或阻碍企业发展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属于思想范围的概念。同一般的企业文化相比,它具有显著的民族性、明显的行政性和极高的稳定性等特点。所以,企业的标志和品牌等企业形象设计和形象策划以及企业员工的文娱活动,比如打球、跳舞或是搞比赛、竞赛、联欢会等都不属于国有企业文化。
二、关于企业战略的具体含义
对一个企业而言,如果没有战略,一切将都无从谈起。什么是企业战略呢?“经典”的企业战略大概分为三个层次:事业战略,就是选择什么作为公司的主业,这是企业首要的、第一层次的战略;竞争战略,既然选定了主业,那用什么样的竞争手段来打败竞争对手;功能战略,为了能打败竞争对手达到目标,本公司的财务、人力资源、业务流程以及公司治理的系统性经营策略应该怎么管。企业战略简单的来说就是企业要发展的方向及做法。
三、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战略的功用
企业文化是对于企业外形到企业精神的不断打造。企业文化无处不在,它融合进产品的质量、销售,最后到人性化服务当中。当企业产品与用户“心神合一”的时候,一个强壮的企业便诞生了。而国有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发展战略的保障。根据企业战略的三层含义,国有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有以下功用。
第一,事业战略——决定企业主业。
一个企业要经营什么是首先也是主要的一个问题,这时企业文化就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自己有什么样的文化内涵可以决定企业的大体发展方向,具体经营什么样的行业、分配什么样的企业职能布局、员工的招募与分配。这是企业大框的必须和首要因素。
第二,竞争战略——战胜对手的关键。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间的竞争也由过去的技术竞争、人才竞争到现在逐渐被文化竞争所替代。企业文化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准,成为了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实践也已足以证明:企业文化管理是最高层次的管理,也是最重要的竞争手段。
第三,功能战略——职工系统管理经营。
国有企业大多有着较长的发展史,而且领导大多是上级行政部门任命,职工也较为固定。同其他私人企业相比,职员的思想相对比较老化和守旧。在这种情况下,更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功用,从而转变职工观念,提高职工的素质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般来讲,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功能战略有凝聚力功能、严格规范功能、提高品牌多功能、对职工的激励功能以及对职工的教化功能这5个方面。
企业文化的教化功能,是指企业文化能够教化人的功能。企业通过本企业文化中的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以及企业的一些文化故事和模范人物、企业歌曲等对职工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进行培养,慢慢使职工从中获得教化,在企业文化的培养下树立其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现在我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当今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冲击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现在我国还是有很多的国有企业仍在现代制度和传统观念的矛盾中徘徊着,有的国有企业固步自封,有的用着华而不实的“外壳”。这样下去将对我国现代化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因此,下面就对我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第一,国有企业对企业职工的企业文化教育还不够全面,使职工对本企业的文化概念、意义的认识含糊不清。
第二,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的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深,这将导致不能把企业的文化建设工作落实到根本的实处。
第三,对企业的文化建设缺少完整、系统的规划和计划。
第四,企业的各个部门的文化建设步调不一致,无法将整个企业完整的同步的发展。
第五,要把企业的文化建设创新当作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使企业的内在和外在同样强大。
五、对于我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的解决方案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进步与加速,我国国有企业正面临着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如果要想企业在如今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坚固不倒,就必须要大力加强国有企业文化的建设,同时加强企业内部员工的管理,从而不断的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国有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一,提高企业软体管理。
在以前传统的企业管理中,大多数是以人事制度、规章制度以及奖惩制度进行的管理,但伴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现阶段企业员工的脑力工作较多,因此,单靠传统守旧的机械式管理已经完全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管理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企业的文化进行改革和创新,将它上升到对员工的思想管理和教育。在企业的内部建立一个较良好的软管理环境,完善好企业文化的软硬衔接,使之能更好的创造国有企业文化体系。
第二,加强企业的人本文化建设。
我国国企现在面临着人才短缺的困境,要想摆脱目前的局面就要必须挖掘人才、培养人才最终留住人才,从而建立一支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提高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因此,就必须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做到充分重视和尊重人才,从而激发企业员工的主动性,发挥企业人才的作用。
第三,要处理好社会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关系。
国有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社会文化变迁的缩影,它又通过新技术和新产品所提倡的理念引领着市场和社会的时尚,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从而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内涵,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社会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是通过企业家这个载体进行的,将企业家在社会生活中而形成的关于人性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充分地运用于企业发展和管理过程中,形成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社会文化的变化会引起人们在价值选择和市场的适应性方面的变化,从而影响人们对产品的心理需求和认同程度。
结论:国有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精神支柱,它有着对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战略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和功能。虽然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文化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但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经过一些确实可行的方案将有促进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也由于发现了国有经济文化的功效,所以我们才要重视国有经济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发展企业文化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企业竞争力的含义篇6
[关键词] 企业竞争力 外资 立法完善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世界经济、政治乃至文化都产生了日益重大的变化,国际贸易和投资持续高速增长,世界市场体系加速扩大,跨国公司影响日益加深。目前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FDI)已有20余年,其增势基本稳定。由于追逐利益最大化是国际资本的本质特征,因而外资在提升国内企业竞争力方面是利弊兼具,我国应完善外资立法,扬长避短,促进外资的合理引进及有效利用。
一、企业竞争力的含义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竞争力进行了定义,前世界经济论坛常务理事长葛瑞里教授认为,竞争力就是“企业和企业家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和劳务的能力,其产品和劳务的价格和非价格的质量等特性比竞争对手具有更大的市场吸引力。也就是说:是企业、企业家在适应、驾驭外部环境的过程中成功地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美国竞争力委员会主席George.M.C.Fish认为,“竞争是企业较其他竞争对手更有能力去创造、获取、应用知识。” 我国学者曹建海认为 ,“企业竞争力是由企业一系列特殊资源组合而形成的占领市场 ,获得长期利润的能力。这些特殊资源包括企业的人力资本、核心技术、企业声誉、营销技术、营销网络、管理能力、经营者驾驭杠杆的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和企业文化等几个方面。”上述定义有的侧重企业外部竞争环境,有的从企业内部分析。笔者同意金碚的观点,认为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市场中 ,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提品或服务 ,并获得赢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
二、外资对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
1.外资对企业竞争力提升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企业是现实生产力的载体,也是科技创新得以实现的基地。外资的进入往往伴随技术的转移,有利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加速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缩短产品更新换代周期。消费需求的更替规律决定了用户对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需求由低层次的生存需要,逐步向享受、发展、自我实现需要这样的层次更替。许多外商以先进技术作为投资,可以满足消费需求的变化,使企业能及时捕捉到相应的市场变化的信息,调整产品结构适应市场需求。其次外资有利于形成企业的科技创新机制,许多外资企业能使企业应有的科技能量充分地释放,对骨干科技人员方面的待遇、奖励和激励机制比较健全,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比较高,从而实现企业产品或服务实质性的突破。
(2)有利于创新企业的竞争策略
在竞争策略方面,外资的进入带来许多新的理念与方法。我国大多数企业缺乏长期的企业战略规划,单纯靠价格策略来拓展市场空间,不了解用户、竞争对手、竞争格局及市场用户需求的多样性,在一些浅面层次上竞争,已不能适应目前的消费者的选择心理要求。此外频繁更换企业经营者、忙于应付其他社会贵任、沉浸在具体的经营事务,未能从长期的角度来驾驭企业、捕捉企业发展的增长点,无战略经营意识,这也是影响国内企业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原因。外资企业多数具有长远的战略规划,善于运用多种竞争手段,增强非价格竞争能力。从企业的形象设计到争创品牌,都借助广告加以传播扩散,从而引起广大用户的需求欲望并认可,来提高市场占有率。
(3)有利于发展产业集群
产业的空间集聚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现象,无论是发达还是发展中国家,那些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大多集中在某些特定的地区。在这种产业集群内,某些特定产业中相互联系的企业和关联的机构,通过价值链和各种联系渠道,相对集中在特定的地理空间,形成一个有机的群体。集群内的企业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彼此间形成一种互动性的关联,由这种互动形成的竞争压力、潜在压力有利于构成集群内企业持续的创新动力,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的产品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的加快。 外资的进入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在国内一些工业园区的外资企业通过多种途径,如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等,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能力,并形成一种集群竞争力。
(4)有利于实现规模扩张和资源优化配置
外资企业凭借资本、技术、先进的营销策略,容易做强做大,甚至强强联合。许多发达国家大企业或集团公司通过兼并联合后逐步壮大,并通过扩大协作而形成强盛的竞争力。目前国内一些大中型骨干企业难以进行这种低成本的扩张行为,不少企业兼并是由行政“捏合”而成,有的捏合后反而背上一个大包袱,降低了原来的竞争优势;由于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对资源和市场进行条块分割,导致企业规模偏小且结构同构,有竞争力的巨型企业难以脱颖而出。此外地区行政壁垒过高,地方政府怕税利流失,导致跨地区跨行业的扩张机制运转失灵,地区结构雷同问题长期不能解决,企业“蛋糕”不能迅速做大。
2.外资对企业竞争力提升的消极影响
(1)跨国公司垄断的形成不利于国内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外资是把双刃剑,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的变化,外资在中国造成对某些新兴行业的垄断,挤占中国市场并排斥中国当地的企业,抑制了中国某些行业的发展,不利于国内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尤其是跨国公司对中国规模投资导致经济对外依存度提高,一定程度上增大了中国经济的脆弱性,增强了外部经济风险向中国的传递,降低了中国政府实施的一些宏观经济政策效应。
(2)企业急需的先进技术没有完全到位
虽然外资立法强调引进外资必须符合中国新型工业化的产业政策,将投资方向转向科技含量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但一些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时,仅仅将商品产业链中最没有技术含量的组装环节放在了中国,看重的是中国的无限供应的廉价劳动力。我国让出了市场却没有获得相应的技术提升,这与“以市场换技术”的初衷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从产业和商业化角度来看,国外先进科技带来的产品,对国内现有技术生产的产品实际上是一种摧毁。要与跨国公司竞争就必须购买他们的技术,导致国内企业始终在技术创新上难以有所突破。
(3)外资投向结构不合理,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均衡发展
吸引外资流向农业、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和中西部地区是当前我国外资立法的主要导向之一,但从目前的实施效果来看并不理想,尤其是农业和高新技术。整体上外资流向结构并没有得到较大改观,外资质量不是很高,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的价值取向还未得到真正实现。从区域利用外资的层面来看,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同东部利用外资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扩大的趋势。
(4)对外资实行超国民待遇,不利于国内企业的发展
近年来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资中对投资者“有求必应”,近乎“媚商”。如对投资者从提供土地、税收等政策优惠,到给投资者提供各种特权,使招商引资的成本不断提升。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纷纷出面跑项目,甚至逐级下达招商任务,不顾当地实际,不惜牺牲长远利益,甚至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三、立法完善
1.制定相关政策,利用外资强化企业科技投入,支持创新,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主导产品的关键技术和品牌价值。企业必须有它的主导产品,主导产品要有技术含量及市场占有率,这些最终构成主导产品的品牌价值,赢得竞争优势的秘密在于创新。 企业注重科技进步,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等,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可利用外资强化企业科技投入,支持创新,适当提高从产品销售收入中提成新产品开发基金的比重,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加大对外资企业开发新产品的支持力度,重点项目的确定也要引入竞争机制,提高项目的科学决策水平,发挥外资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
2.完善产业政策,通过产业集群更好地引进与利用外资
过去一些地方通过政策优惠、税收减免等措施能引进一些外资企业,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这方面的优势将越来越少,单纯靠政府营造的投资环境越来越不可持续。产业集群通过更专业化的分工,使得技术、信息、人才、政策及相关产业要素等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共享,知识传播与创新的速度加快,集群内企业因此而获得规模经济,大大提高集群内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为企业提供了实质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投资环境。应积极利用外资发展产业集群,引导外资进入产业集群内,培育知名品牌,提升国内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3.制定反垄断法,对外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
跨国公司存在的限制性商业措施,滥用市场垄断力量,出现一些反竞争行为,是一个世界范围内有待解决的问题。制订反垄断法,是一个有效方法。要适应WTO框架下《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的要求,尽早修改和完善外资法,对外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处理好国产化与国际化、保护与开放的关系,以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办事效率和减少交易成本来增强投资的吸引力,创造一个内外资公平竞争的大市场环境。
4.健全对外资的宏观调控体系,确保利用外资的质量
在审批权限、地区、产业引导、法制监管等各个方面严格控制,引进外资的着眼点应从数量转变到质量,确保利用外资的质量。 通过立法完善外资投向结构,对外资企业实行优胜劣汰,使其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转化,将外资引向农业、基础产业和第三产业,引向急需外资的中西部,促进产业分布均衡化。我国应充分利用外资来提高产业技术和产品档次,增加国际竞争力,并利用跨国公司加快发展新产业。在宏观管理方面,应拓宽外商直接投资渠道,引进国际竞争机制,通过不同投资国企业间的相互竞争和制约,防范跨国公司谋取垄断特权扭曲市场结构和降低市场效率的行为。提高国家整体的技术及管理水平,提升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并最终逐渐减少对外资和外国技术的依赖。
参考文献:
[1]毛蕴诗程艳萍:《美国企业竞争力超过日本企业之探究》.载《南开管理评论》,2001年4期
[2]金碚:《论企业竞争力的性质》.载《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10期
[3]魏后凯:《我国产业集聚的特点、存在问题及对策》.载《经济学动态》,2004年9期
[4]吴义爽:《企业竞争力的要素和原因研究》.载《华东经济管理》,2003年2期
企业竞争力的含义篇7
摘要:本文具体研究了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基本含义、特点,并对发达国家强化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具体做法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 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素质;提高;能力;目标
1. 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基本含义和特点
1.1 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基本含义。
(1)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与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功能。当代高新技术产业化实践表明;一方面,市场机制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发展的主要动力所在。这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在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国际竞争力提高、综合国力增强和国家整体形象设计等方面能发挥并且正在发挥出巨大的能动作用和主体作用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要普遍和纵深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除了必须塑造企业行为主体外,还必须有政府相应功能的支撑与服务。这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所以能对当代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变革性作用的必要条件。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所以能长期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牢固的垄断地位,与这些国家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有效的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如果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模式中对政府功能的作用尚有不少异议的话,而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领域,它们几乎都作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的一个重要职能来实施。这表明,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模式方面,发达国家的政府职能与传统产业管理职能发生了巨大的分离,正在发生重要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化对经济增长、充分就业、抑制通货膨胀和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等方面都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并且这种作用还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这是发达国家政府长期以来不懈地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重要启示。
发达国家新经济实践表明,强化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经济功能转型和创新的重要方向。一般而言,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功能的实现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政府本身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的直接参与行为,如把财政资源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去。二是政府通过建立一系列优惠政策体系去推动、引导、促进、调整和规范全社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创新活动的持续、有序化发展。三是通过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公共基础设施来提高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供给能力,提高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功能的形成和作用也相对复杂。这表明,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并不像传统产业那样简单明了。
(2)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基本含义。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反映政府政策、法规、规划与计划等促进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扶持和规范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发展、加快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竞争实力。它是指一定经济体制下的政府经济功能在高新技术产业管理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竞争力。
国际经济竞争的加剧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是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问题提出的重要背景。
从理论渊源上分析,古典经济学的比较优势理论和相对比较优势理论是竞争力存在和作用的基础。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是一国综合国力竞争优势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功能的主要实施方式,因此,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就成为决定一国社会整体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
从政府经济学的观点分析,政府经济功能的发挥是弥补“市场失灵”的重要方式,是加快一国工业化和现代化速度不可替代的力量。而政府功能的产生和发挥,除了政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外,还必须辅之以产业政策。即从强化政府产业管理竞争力的角度,增强政府经济功能对国民经济作用的效果,尽量减少“政府功能失灵”。
从发展经济学的观点分析,发展中国家必须把消除“二元经济结构”作为工业化发展的主要目标。这不仅使政府经济功能的强化成为必然,而且使政府经济功能的重点有了战略性调整的必要。为此,必须把政府经济功能集中在工业化发展的国际竞争力上,进而形成一套能促进政府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的政府政策体系。
从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的观点分析,一国国际竞争力取决于以下五种不同因素的组合:变革素、变革过程、环境、企业自信心、工业序位结构等。由此形成两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竞争力,一方面是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是环境优化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环境优化竞争力成为制约企业竞争力、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而环境优化竞争力又与政府经济功能作用形成和效果密切相关。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实践分析,要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功能的效果,必须以强化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为关键。
企业竞争力的含义篇8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品牌营销 相互关系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6-295-01
随着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不确定、动态变化趋势的不断加剧,企业的经营重点逐渐从制造商品、提供服务转向提升核心竞争力上。因而,许多企业日益重视对品牌营销的战略管理,而品牌营销中的基础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反过来、品牌营销的发展,也会有力推动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一、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如今,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导致越来越多的企业日益重视品牌营销的战略管理。品牌是构成企业核心力的重要因素,品牌营销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1.核心竞争力的涵义与特征。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资源使用的高效率以及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能力,包括企业的组织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经营能力、营销能力等。它具有如下特征:(1)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力。(2)具有稀缺性、不可模仿性。(3)具有动态性、延展性和层次性等。
2.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目的和意义。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单纯依靠生产制造和提供服务等传统的经营手段已经无法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从宏观层面来看,提升核心竞争力作用:(1)有利于国家整体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2)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3)有利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从微观层面来看,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作用:(1)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培育独立的技术革新能力和创新能力。(2)有利于企业构筑起较强的保护壁垒,从而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3)有利于企业发挥技术能力的集群效应,从而带动相关技术和产品的发展。
二、核心竞争力与品牌营销的关系
品牌营销战略作为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反应,是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密切相关的,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品牌营销不断推动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反过来核心竞争力又会进一步促进品牌营销的发展,不断促进品牌的技术含量和价值含量。这是由于随着市场环境的剧变,市场需求的层次不断变化,导致了企业经营的重点日益由注重产品生产和提品服务,转向注重品牌的经营和开发,品牌作为企业的一种重要资源,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二者之间是互动的关系。在当前竞争激烈、消费者对产品需求越来越高的市场条件下,企业的品牌营销直接关系着企业价值的实现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品牌是企业的重要资源和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资源是战略分析的最基本单元,资源既包括有形资源也包括无形资源,此处的有形资源是指资金、设备和人员等,无形资源是指企业声誉、技术诀窍、品牌等,品牌是无形资源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有价值的资源,企业只有拥有了这种有价值的资源,才能建立起有效的竞争优势和竞争能力,有效阻止竞争对手的进入,维护自己的市场份额和市场地位。判断一个企业资源有效性的标准就是资源是否具有稀缺性、不易模仿、难以替代和持续拥有的特点。重视品牌营销可以使企业不断挖掘和保持这种稀缺的、有价值的资源,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从品牌营销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品牌营销的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高企业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在此基础上不断实现企业价值和经营目标。因而,在正确的品牌营销战略指引下,企业和企业家会不断追求品牌创新,积极寻求新的、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的新的品牌,不断增加企业有价值的稀缺资源,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进而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不断实现把企业做大、做强的经营目标。
从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看,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企业品牌营销战略的顺利实施,为企业竞争优势的维护和保持提供基础。因此,在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下,企业制定品牌营销战略应当坚持如下原则:一是明确目标市场,选准品牌定位,打好品牌基础。二是品牌战略要体现可持续性、可发展性和科学性。三是品牌战略要具有可操作性,能被企业员工和消费者接受和认可。四是严格品牌质量,把好品牌质量关。五是注重营销组合,提高品牌的成长空间。
(作者单位:方大控股集团公司 浙江乐清 325600)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141-3273.html企业竞争力的含义范文8篇
相关文章:
一年级班级口号08-31
军训口号霸气押韵08-27
影响你一生的话01-02
青春鲜花句子07-05
优秀导游实习报告08-20
家具营销策划书12-14
大学生逃课检讨书07-16
学风建设心得12-17
读西游记心得450字11-13
小学数学研讨会发言稿08-29
法律讲座心得范文08-16
我们的校园四年级作文10-26
行走在美好中初三作文10-26
四年级我的自画像作文09-13
四年级美景作文08-31
德州汽摩学院学费多少11-02
陆游《苦笋》阅读答案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