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竞争力提升篇1
【关键词】人力资源 企业 核心竞争力
当今世界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界,认识竞争规律,合理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的盛衰存亡至关重要。
1.企业竞争力的定义
企业竞争力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企业现实的市场竞争能力,也就是企业在当前条件下的生存能力,包括企业产品的市场能力、生产能力、现有技术水平等;二是企业潜在的、未来可能拥有的市场竞争能力,包括企业的人力资源能力、研究发展能力等;三是将潜在竞争力转化为现实竞争力,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如企业的战略能力、人力资源能力等。
企业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四个因素:企业规模,企业技术水平,企业核心能力,企业经营机制与战略。其中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所有能力中最核心、最本质的部分。核心能力又叫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它不仅指某种独特的产品和技术,还包括无与伦比的销售渠道、不同的顾客服务、独特的顾客群、著名的品牌、充裕的资金、首屈一指的科研开发能力等。核心竞争力是一组机能和技术的集合体,它具有差异性、不可模仿性、不可交易性、不可替代性和可延伸性等特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个企业能保持长久,它的竞争优势的根源在于注重培育、积累和发展核心竞争力。
2.人力资源是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
一个企业的成长壮大,离不开支持其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各种资源。在这些资源中,有些资源属有形资源,如企业的规模,资金、厂房、设备等;有些资源则是无形的,如企业的品牌、商誉、知识产权等,在这两种资源之外.还有一种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它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人力资源作为有形的个体存在于自然界是有形的。但是这些个体经过教育、训练、劳动所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则是无形的。有人形象地将世界上的一切资源比作“1”,后面加上若干个“。”,前面的“1"就是人力资源,可见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在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因为在企业的诸多竞争优势中,只有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是难以替代和模仿的。投有前面的"1”后面有再多的“。”都失去了意义。比如有的电信运营商在网络的规模上具有竞争优势,但是其他的运营商可以通过建设或者互联的方式弥补其在这方面的不足;资金则可以通过贷款或上市融资的方式得到。至于厂房、设备等则可以用资金来获得。而企业的品牌、商誉来源于企业长时间的经营积累,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知识产权直接来源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的创造,人力资源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正是因为企业具备了人力资源方面的竞争优势,才保证了企业的可持续成长与发展。
3.通过人力资源加强企业竞争力的对策
(1)提高领导班子的素质。企业作为一个有机体,人、财、物、技术等因素能否做到最优组合,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关键在于领导班子。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抓整顿,首先要抓领导班子素质的提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经济建设方面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对管理人员特别是对领导者的培养重视不够,忽略开发管理资源。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经理人首先应从过去的行政、总务、福利委员会角色转变成为学习型组织和教育的推动者、高层主管的咨询顾问、战略业务伙伴、管理职能专家和变革的倡导者等。其次,人力资源经理人应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再定位。
(2)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企业靠产品,产品靠创新,创新造科研,科研靠人才。因此,提高职工队伍素质,重视培养人才至关重要。众所周知,未来企业的资本不仅仅是物的资本和货币的资本,更要发挥人才智能资本的作用。如果说传统产品属“集成资源”,而未来的产品则属“集成知识”,正如有的国外学者所说的那样:智能资本将导致“世界财富的一次大转移”,即企业的成功将从自然资源的拥有者手里转到那些拥有思想和智慧的人的手中。也就是说,未来企业的发展,不只是靠设备好、技术强、资本雄厚,同时要靠那些具有高智慧的人。因此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从而使之能更有效地实现组织和个人的目标。一些发达国家纷纷将人事部门改为人力资源开发部门,就是因为认识到“人”是一种可以开发、也必须开发的“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使用必须与不断培训开发相结合,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使企业长盛不衰并不断发展。
(3)创造优美、舒适、安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各类人才营造一个优美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对于他们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工作效率、促进身心健康是一个独到之策。在给予他们优厚待遇的同时,更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现代企业要求科学的管理方式,强调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意味着独立、自信和称职。员工不可能在监督下把事情办得最好,他们必须以把事情办得最好的精神进行工作。而企业的任务在于创造一种能够培养进取精神的环境,为个人提供发展机会。
(4)制定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规划。现在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缺乏连续性、整体性和协调性,人力资源开发部门人员力量不足,素质较低,培训市场管理不当,培养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不能形成合力。因此,要对本地区、本行业、本企业人力资源的规模水平、素质结构、行业分布、产业配置、组织机制、专业结构、能级结构、评价体系等进行科学规划,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前瞻性、整体性和协调性。
(5)引进人才素质测评手段。人才测评指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为人才提供有关行为、交流类型、技能等方面的反馈。人才测评通常用来衡量人才的管理潜能及测评现任管理人员的强项和弱项,还可以用来确认经理人员的晋升潜能,团队也可以通过测评来衡量每个人员的优势和不足,并了解影响团队效率的主要因素。实践证明,人才测评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不仅能为人才的培养使用提供参考依据,也能为人才自身的发展提供明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肖作平,李玉宝.模糊集合论在人力资源绩效考核中的应用[J].商业研究,2002,(7):1--4.
[2]刘永安.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
[3]郑雪玲陈兴明.现代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新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6,(1)
[4]郑晓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企业竞争力提升篇2
一、企业的竞争能力
(1)决策竞争力。这是企业辨别发展困境与机会、对市场变化做出及时反应的能力。不具有这一能力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将不具有任何机会。没有决策竞争力的企业必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衰败,最终被淘汰。(2)组织竞争力。企业的各种政策最终需要通过企业组织来实施。只有企业组织能迅速及时的完成任务并达到相应的标准时,企业才能保证决策竞争力形成的优势延续下去。(3)员工竞争力。企业内部的各种事务必须有相应的员工来承担。每个员工强有力的工作能力,高涨的工作热情与耐心是实现企业正常运转的关键。(4)流程竞争力。流程竞争力是企业运转过程中各个组织、机构和员工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没有效率就没有效益,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密切配合是保证高效率的基础。(5)文化竞争力,文化竞争力是由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共同的行事方式构成的整合力,起着协调企业组织的运行,整合内外部资源的作用。共同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将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使企业在面临许多问题时都能从容的面对。(6)品牌竞争力。品牌以质量为基础,它是强势的文化在公众心目中的体现。品牌是间接的资源,是构成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环节。(7)渠道竞争力。企业的盈利、发展要求有充分多的客户认同并接受自己的产品、服务。广阔有效地渠道是沟通企业与客户之间的重要桥梁。沟通渠道是一种直接支撑企业竞争力的资源。(8)价格竞争力。物美价廉是每一个客户最理想的标准。在价格与利润之间找到最合适的平衡点,是每一个企业必须认真、细致的研究的问题。(9)伙伴竞争力。在大规模流水线作业的当下,合作伙伴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盟友。客户价值的集中化要求不同企业建立起合作关系,以广泛的合作满足客户最全面服务和超值的需求。(10)创新竞争力。创新是一个企业独占市场资源、获得巨大利润的基础。也是维持一个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长盛不衰的基础。以上所述十种竞争力,作为一个整体可以体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竞争力的强弱。任何一个竞争力的下降都将导致企业整体竞争力的下降。同时,企业在任何一个竞争力中获得绝对的优势,也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得一个制高点。经济建设当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为首要目标。市场经济追求的就是资源配置最合理的方式,建设行业与各个行业有着广泛、深刻的相关性,在资源最优配置环节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质量工程的建设是企业建设的支撑与核心内容。搞好质量工作时建设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建设与技术改造都要通过建设工程的生产活动来实现。自2003年以来,全国资产投入逐年增高,如今已达到十万亿,其中超过60%的部分都要过建设活动转化为固定资产。各项企业项目的优化升级,新兴产业的发展都要通过经济建设来实现。企业经济建设的质量将直接关系企业可持续发展道路能否实现。节能、省地等问题是企业建设必须考虑的根本问题。有资料显示,中国消费者对国有企业普遍表示信心不足,而对国外企业则形成了广泛的向往。导致这种崇洋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国内许多企业不重视质量问题,工程建设与生产中导致的各种质量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生产出带瑕疵的产品又未及时处理掉。从而导致了消费者对国有企业的不信任。因此质量才是硬道理,抓好经历建设的第一步就是抓好质量。对于有问题的地方要敢于提出来,在周密详细的调查与研究后要敢于大刀阔斧的改革,在改革碰到阻力时要敢于正面面对,对于已经完全落后、改革难以见成效的部分要敢于剔除,对于新兴的技术、产品在详尽的调查论证后要敢于引进并敢于淘汰老旧的技术与产品。努力使企业完全融入开放的、竞争有序的现代化市场经济体系,是完善企业经济、制度,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企业生产里的客观要求。企业的全面控制管理是保证企业融入市场的前提。全面控制管理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同时强化了企业现代化管理的特殊要求,是克服企业劳动生产率低下、质量差、经济效益不景气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对生产要素、生产过程的控制,优化企业整体功能,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
二、做好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保证竞争能力得到充分实现
首先,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1)改革设备管理方案,实行统一管制,巡回检查,责任到人的策略。(2)以工资、奖金作为考核手段,加强对工序质量的控制管理以及考核力度。严格坚持考核制度与工资、奖金以及津贴相挂钩的制度,强化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对资金的管理列入企业统一管理、检查考核的内容。(3)对产品质量进行追踪,增强员工的自我控制、自我检验的质量意识。实行三检制度。即:QC小组成员自检,班组长抽检,专检人员普检。注重提高产品质量问题。(4)推行质量否决权,坚持三不放过原则。(5)做好售后服务和信息反馈工作。(6)建立控制中心,对于产品的原料、生产流程进行严格监管,落实各项经济责任,总结、调整、处理质量管理中出现的不规则行为和即使处理发生的各种失控问题。(7)建立全面地信息渠道,实施定向管理。对于场中产品销售、资金流动、技术研发、新产品导入等信息迅速做出筛选、整理、提取和分析,对照目标实现定向控制,即使纠正可能或已出现的偏差。其次,企业的经济建设与竞争力的提升同样离不开高科技人才与高技术工人。技术工人是工人队伍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是企业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企业中兼备体力与脑力劳动的不可或缺的人才。企业的高技能技术工人是将工程技术科研人员引进的高科技项目进行消化、设计成功的新产品付诸实施的技能型技术人才。高技能技术工人可以分为技能型、技艺型、智能型和复合型四大类。在现代化企业行为中,高科技、先进的设备、先进的管理模式甚至专家都可以通过引进得到,但是数以千万计的技术工人和普通员工的素质却是无法引进的。技术工人是实现企业兴盛的力量之源,是企业与高科技接轨的桥梁,并关系到企业的产品质量以及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占有量。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加速培养高技能技术工人是企业加强经济建设、提升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总而言之,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建设,而企业的经济建设要求有资源优势、技术支持以及大量的人才储备。而这一切都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基础。因此,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并长盛不衰,必须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提升篇3
【关键词】企业;经济建设;竞争力
当前我国面临着比以往更加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国际经济长期低速增长与动荡导致国内企业随时面临着难以预计后果的风险。企业结构调整的压力也由此不断加大,转变发展方式日益紧迫,资源环境约束持续增强。这些外部环境对于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要求企业建设顺应于时展,并对企业的经济改革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外部动力,促进了企业加速发展、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加强企业经济建设将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加强企业的凝聚力。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许多企业在市场竞争包括国际竞争中对于实施低成本战略有着非常强烈的偏好,其结果导致了国际市场产业链的竞争不利。企业的经济建设有助于企业摆脱低投入、低价格、低利润的恶性循环,使更多的企业依靠创新逐步在国际市场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使企业发展完善与成熟。企业的竞争力分为三个层次:直接竞争力,前提性竞争力,基础性竞争力。直接竞争力即直接作用于市场、顾客和供应者的各种因素,包括满足顾客与供应者要求的一系列因素。主要为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提前性竞争力是指对直接竞争力起决定性作用的企业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研发能力、财务、营销、运营管理等方面。基础性竞争力主要表现为企业经济效益状况。企业的竞争力体现在特定的能力上,而这样的能力是多种能力的聚合。
一、企业的竞争能力
(1)决策竞争力。这是企业辨别发展困境与机会、对市场变化做出及时反应的能力。不具有这一能力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将不具有任何机会。没有决策竞争力的企业必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衰败,最终被淘汰。(2)组织竞争力。企业的各种政策最终需要通过企业组织来实施。只有企业组织能迅速及时的完成任务并达到相应的标准时,企业才能保证决策竞争力形成的优势延续下去。(3)员工竞争力。企业内部的各种事务必须有相应的员工来承担。每个员工强有力的工作能力,高涨的工作热情与耐心是实现企业正常运转的关键。(4)流程竞争力。流程竞争力是企业运转过程中各个组织、机构和员工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没有效率就没有效益,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密切配合是保证高效率的基础。(5)文化竞争力,文化竞争力是由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共同的行事方式构成的整合力,起着协调企业组织的运行,整合内外部资源的作用。共同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将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使企业在面临许多问题时都能从容的面对。(6)品牌竞争力。品牌以质量为基础,它是强势的文化在公众心目中的体现。品牌是间接的资源,是构成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环节。(7)渠道竞争力。企业的盈利、发展要求有充分多的客户认同并接受自己的产品、服务。广阔有效地渠道是沟通企业与客户之间的重要桥梁。沟通渠道是一种直接支撑企业竞争力的资源。(8)价格竞争力。物美价廉是每一个客户最理想的标准。在价格与利润之间找到最合适的平衡点,是每一个企业必须认真、细致的研究的问题。(9)伙伴竞争力。在大规模流水线作业的当下,合作伙伴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盟友。客户价值的集中化要求不同企业建立起合作关系,以广泛的合作满足客户最全面服务和超值的需求。(10)创新竞争力。创新是一个企业独占市场资源、获得巨大利润的基础。也是维持一个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长盛不衰的基础。以上所述十种竞争力,作为一个整体可以体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竞争力的强弱。任何一个竞争力的下降都将导致企业整体竞争力的下降。同时,企业在任何一个竞争力中获得绝对的优势,也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得一个制高点。
经济建设当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为首要目标。市场经济追求的就是资源配置最合理的方式,建设行业与各个行业有着广泛、深刻的相关性,在资源最优配置环节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质量工程的建设是企业建设的支撑与核心内容。搞好质量工作时建设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建设与技术改造都要通过建设工程的生产活动来实现。自2003年以来,全国资产投入逐年增高,如今已达到十万亿,其中超过60%的部分都要过建设活动转化为固定资产。各项企业项目的优化升级,新兴产业的发展都要通过经济建设来实现。企业经济建设的质量将直接关系企业可持续发展道路能否实现。节能、省地等问题是企业建设必须考虑的根本问题。有资料显示,中国消费者对国有企业普遍表示信心不足,而对国外企业则形成了广泛的向往。导致这种崇洋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国内许多企业不重视质量问题,工程建设与生产中导致的各种质量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生产出带瑕疵的产品又未及时处理掉。从而导致了消费者对国有企业的不信任。因此质量才是硬道理,抓好经历建设的第一步就是抓好质量。对于有问题的地方要敢于提出来,在周密详细的调查与研究后要敢于大刀阔斧的改革,在改革碰到阻力时要敢于正面面对,对于已经完全落后、改革难以见成效的部分要敢于剔除,对于新兴的技术、产品在详尽的调查论证后要敢于引进并敢于淘汰老旧的技术与产品。努力使企业完全融入开放的、竞争有序的现代化市场经济体系,是完善企业经济、制度,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企业生产里的客观要求。企业的全面控制管理是保证企业融入市场的前提。全面控制管理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同时强化了企业现代化管理的特殊要求,是克服企业劳动生产率低下、质量差、经济效益不景气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对生产要素、生产过程的控制,优化企业整体功能,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
二、做好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保证竞争能力得到充分实现
首先,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1)改革设备管理方
案,实行统一管制,巡回检查,责任到人的策略。(2)以工资、奖金作为考核手段,加强对工序质量的控制管理以及考核力度。严格坚持考核制度与工资、奖金以及津贴相挂钩的制度,强化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对资金的管理列入企业统一管理、检查考核的内容。(3)对产品质量进行追踪,增强员工的自我控制、自我检验的质量意识。实行三检制度。即:QC小组成员自检,班组长抽检,专检人员普检。注重提高产品质量问题。(4)推行质量否决权,坚持三不放过原则。(5)做好售后服务和信息反馈工作。(6)建立控制中心,对于产品的原料、生产流程进行严格监管,落实各项经济责任,总结、调整、处理质量管理中出现的不规则行为和即使处理发生的各种失控问题。(7)建立全面地信息渠道,实施定向管理。对于场中产品销售、资金流动、技术研发、新产品导入等信息迅速做出筛选、整理、提取和分析,对照目标实现定向控制,即使纠正可能或已出现的偏差。其次,企业的经济建设与竞争力的提升同样离不开高科技人才与高技术工人。技术工人是工人队伍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是企业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企业中兼备体力与脑力劳动的不可或缺的人才。企业的高技能技术工人是将工程技术科研人员引进的高科技项目进行消化、设计成功的新产品付诸实施的技能型技术人才。高技能技术工人可以分为技能型、技艺型、智能型和复合型四大类。在现代化企业行为中,高科技、先进的设备、先进的管理模式甚至专家都可以通过引进得到,但是数以千万计的技术工人和普通员工的素质却是无法引进的。技术工人是实现企业兴盛的力量之源,是企业与高科技接轨的桥梁,并关系到企业的产品质量以及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占有量。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加速培养高技能技术工人是企业加强经济建设、提升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总而言之,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建设,而企业的经济建设要求有资源优势、技术支持以及大量的人才储备。而这一切都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基础。因此,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并长盛不衰,必须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参 考 文 献
[1]吴翠萍.试论技术工人是企业经济建设之人才[J].广西机械
[2]熊秀基.抓好安全生产为企业经济建设保驾护航[J].经营管理
企业竞争力提升篇4
关键词:信息化;核心竞争力;竞争结构;内部流程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332-01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市场的发展,对企业的经营过程、内部管理、组织结构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是当代最具潜力的生产力,国内外企业纷纷将信息技术作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杠杆。在我国,很多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如何使企业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抓住信息化的巨大机遇,大力提升竞争力已刻不容缓。因此,对企业信息化提升竞争力的研究变得十分重要。
1 相关概念的内涵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结合先进的管理理念,实现向基于信息和知识的组织转变,即注重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以及知识挖掘、创造、积累,利用信息和知识有效地整合企业内外的各种资源,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企业竞争力实质上是指企业配置和使用诸种生产要素的能力。企业竞争力表现在多个方面,但对于具体企业来说,只是在研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等其中的某一两个环节上能使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获取稳定超额利润的,明显优于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够不断提高顾客价值并能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才是企业最关键的竞争力,亦即企业核心竞争力,也称核心能力。”
2 企业信息化改善企业的竞争结构
企业在产业中所处的市场地位与企业的吸引力决定了企业是否可以获得成功。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可以帮助企业分析自己所处产业的竞争特点,预测产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帮助企业制定相应的竞争战略。企业信息化对五种竞争力量都有很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1)现有竞争者的竞争强度。信息化的出现加剧了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程度,具备信息化的企业拥有快速灵敏的反应、高效率的生产等优势,不具备信息化的企业会迅速被淘汰。(2)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当信息化成为“行业标准”时,其应用与所需投资成为潜在进入者的“技术壁垒”。潜在进入者在参与竞争之前必须考虑信息化所带来的沉没成本与机会成本,因此信息系统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潜在进入者。(3)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信息化降低了企业寻找供应商的成本,企业可以廉价搜寻到许多供应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4)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讨价还价能力取决于信息的拥有量,信息化可以降低企业的信息搜寻成本、增强信息的可靠性、拓宽企业的销售渠道。因此信息化会增强企业对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相对来说,顾客的讨价还价能力会降低。(5)替代品的替代能力。信息化使整个市场更加透明,替代品的威胁会加大,此时只有加大技术创新才能取得优势地位。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信息化程度高的企业会在产业中拥有更强的吸引力与地位,企业的竞争力大为增加。
3 信息化改善企业内部流程
3.1 信息化为企业创造成本优势
企业信息化直接影响到企业价值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的成本可以从三个方面为企业创造成本优势:一方面,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不仅降低新产品的设计成本,还可以降低对现有产品进行性能改造或者重新设计的成本。其次,信息化企业可以实行柔性制造技术,减少了库存量,降低了管理成本。另外,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是电子商务,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使企业形成成本优势。
3.2 信息化提高企业反应速度与效率
当今社会,企业面临着市场变化快,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企业要想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能迅速、高效的对市场做出反映。企业信息化可以从两方面提升企业的反应能力。首先,信息化可以使企业更快速、准确的获得外部信息,可以第一时间收集到顾客需求信息,因此可以更迅速的做出反映;其次,企业获知顾客偏好发生改变时,需要对产品进行重新设计与定位,此时需要营销、研发、生产、存储、售后等一系列部门的协调运作才能成功。信息化可以及时协调各部门,提高企业的整体反应能力,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效率。
3.3 信息化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一方面,信息化缩短了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提高了企业获取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和新思路的效率;另一方面,信息化使企业得到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的支持,在产品和技术创新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艺编制(CAPP)等,这些信息技术实现了开发、设计高度集成化,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最后,信息化可以对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新的技术信息支持,让企业了解某一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借鉴已有的成果,使自己少走弯路,节省研发的成本与时间。
3.4 信息化优化企业组织结构
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要求企业的组织更富有弹性。主要反映在企业组织内部沟通和组织间协调两个方面。信息技术可以增强企业组织对外部环境反应的灵敏度,以及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沟通和协调的能力。在信息化建设下,企业组织将会呈现如下特点:企业的组织扁平化,体现在中层管理人员的数量减少;管理幅度扩大,传统管理认为一个上司只能管理8-12个下属,信息化建设成功,保证信息传递准确的前提下,可以突破这个限制;组织制度的非层级化,在水平机构组织模式下,沟通是主要的管理方法,组织的运作不完全靠命令与控制进行;企业组织流程的集成化,信息化建设会打破传统生产模式的线性格局,形成一种以知识信息为中心的网络状结构,以实现高效率、高质量、低消耗的目的;内部组织团队化,企业流程再造打破了原来按只能分工的企业组织结构,将企业的业务按作业流程或者任务以工作团队的形式重组起来,并解决了团队成员之间协调困难、缺乏稳定性的问题。
3.5 信息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企业信息化可以通过以下方面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1)有利于管理思想的传承。信息技术由软件开发者根据先进的管理理念固化在一定程序中,从而避免了管理者的主观因素。管理者在接受流程的同时也会接受管理思想,好的管理理念直接得益传承。(2)信息化可以使管理简化。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管理模式。创业初期,比较适合粗放、全面的管理;在稳定期,需要逐步做到精细化。信息技术的使用,把复杂的管理活动从前台转移到后台,无论是精细还是粗放管理,对使用者来说工作量都不大,而且越是复杂的管理活动,信息技术越能显示出优越性。(3)信息化的管理思想,使得管理决策突破人的弱性。管理实践证明,我国管理者更相信其直觉与经验来进行管理,科学的管理活动,还远未得到广泛认可。管理的科学性在于能依据最新信息而不是既往经验来判断新事务和新问题。信息管理系统,使得管理者能方便快捷的得到管理技术支持。
3.6 信息化改变市场营销策略
在传统的市场营销中,企业和最终消费者之间的环节众多,过多的中间环节影响了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竞争力。企业信息化,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企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大量减少了中间环节,实现了生产企业和最终消费者的直接交易。由于这些交易是建立在生产企业与最终消费者之间,从而减少了不必要的交易成本和时间,提高了交易效率。此外,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开发网上售后服务系统,建立有关产品的支持信息供客户查询。这种售后服务可以方便用户,吸引回头客,节省差旅费。信息化还可以开发出更好的客户需求分析工具,如利用企业内部网资源与其他系统资源开发的客户需求分析软件。通过对网上客户资源的统计与综合分析,企业能对市场需求、商品资源、商品饱和点等影响供求的主要因素做出预测,可以有效地知道某个现有产品或新产品的潜在市场和潜在客户,以针对性的采取积极的措施。
参考文献
[1]谢康,李礼,谭艾婷.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技术效率与趋同[J].管理评论,2009,21(10):3-12.
[2]骆良彬,张白.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8,(5):69-75.
[3]黄章树,任继奎.企业信息化对GDP的贡献度模型及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9,17(1):169-175.
[4]张同健,张媛.我国企业信息化创新绩效测度模型[J].系统工程,2009,27(5):104-107.
[5]鲁昌荣,丁德臣,严奇.以DEA和SOM方法为支撑的企业信息化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9):163-166.
[6]兰宜生,李皓.基于阶层线性模型的企业信息化行业特征分析[J].管理评论,2009,21(10):22-32.
企业竞争力提升篇5
然而,国有企业的改革目标还没有最终实现,当前所进行的国有企业制度方面的改革较之以前的改革内容难度更大,操作起来也更为困难。因此,可以说国有企业改革在今天仍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
整个社会对国有企业改革也表现出极大的关注,有关国企改革和发展的不同认识也引起了一系列激烈的争论。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趋势不可阻挡、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的情况下,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以来所带来的一些深层次改变的前提下,如何通过完善企业制度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所在。
完善国有企业制度的重要意义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最终目标不是进行简单的产权改革或卸下沉重的历史包袱,而是要通过有效剥离传统的政策性负担,逐步建立起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制度,改革经营管理模式,彻底转换传统的经营管理机制,以此来保证国有企业在维护经济安全、促进经济发展中重要作用的有效发挥,同时也促进其市场竞争力的显著提升。
具体来讲,完善国有企业制度有如下几点重要意义:
健全的企业制度是实现国有企业制度化管理的重要基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现国有企业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就必须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管理制度。这一制度要涵盖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到具体的经营运作,甚至是企业中的党群组织建设,都应该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只有建立了这些制度,才能为国有企业实行有效管理创作条件。国有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是统一的整体,如果不能实现制度设计的科学与完善,就会导致企业管理制度上的空缺。这种空缺又会直接导致国有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议事无规则,一部分人就会因此钻企业制度缺失的空子来牟取私利,而这也就会对企业利益造成损害。
完善国有企业制度是其实现制度化管理的活力所在
随着市场经济与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企业管理制度也必须随之进行相应的完善与创新,以此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而如果固有旧有制度不思进取,则会成为企业发展的绊脚石。因此,只有不断地完善国有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才能为其不断发展创造条件,也才能为其实现制度化管理奠定基础。同时,有了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的支撑,国有企业进行制度化管理才会成为可能,而这也为其实现制度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活力与动力。
规范的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制度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无论建立何种制度,首先就必须保证所建立制度的规范性与科学性。对于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而言更是如此,只要规范的国有企业制度才能为其实现科学管理创造条件。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规范的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
国有企业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一些国有企业暴露出许多的问题,如经济效益滑坡、核心人才流失、管理层决策失误频发、产品市场竞争力不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国有企业效益的提高,不利于其市场竞争力的增强,也影响着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具体来讲,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工作效率不高,工作质量低下。在传统的国有企业中普遍缺乏纪律或职业规范意识;制度制定的较随意,没有健全的督导机制和考核机制;管理松散,制度流于形式,墙上挂的规章条例多,真正落实的少。长此以往,企业没有活力,也缺乏竞争力。第二,企业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员工积极性得不到有效激发。一些国企中没有统一、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人情管理大于制度管理。同时,一些国企的激励措施往往表现为形式大于内容,在其具体评定中则多以人情关系为标准,这也就使得激励措施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地发挥,从而极大地挫伤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第三,缺乏创新意识,企业竞争力较差。较之跨国企业或三资企业,国有企业在管理体制和创新能力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与合作环境下处于落后状态,严重影响着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提高。
正是基于对以上几个方面问题的认识,我们必须努力建立与完善国有企业制度,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来推进企业制度的设计与安排。完善国企管理制度,实现其竞争力的显著提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明晰国企产权划分,明确国企管理权责
要在国有企业中建立起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首先就必须对其进行规范性的公司化改造。在这方面最主要的就是要对国企产权进行进一步明晰的划分,并且要明确国企的管理权责。这也就是说要明晰国有企业的产权划分和归属主体,在此基础上拓宽出尽可能多元化的国企投资来源。与此同时,根据对国企投资数额的多少,以此来确立与之相对应的责任和权力,打破国家和政府对国有企业债务负担无限责任的传统体制。对国有企业要进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国家拥有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同时将其经营权交予国企经营管理人员。国有企业依照自己的法人财产开展各类相应的经济活动,独立地对外承担各项民事权利并履行相应的民事义务。具体到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制度,其资产所有权属于分散的股东,国企则应该通过自己独立的法人地位来对企业全部资产进行有效的运营与管理。同时,对国有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化改造,还要在其内部建立完善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部门等相互制衡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以此来确保国有企业产权关系的有效实施。
完善国企薪酬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
完善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建立并完善规范的国企薪酬激励制度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薪酬结构应该主要有3部分构成,即基本年薪、绩效年薪和中长期激励收益。通过以上3个部分的薪酬构成,来促使和引导国企高管将自身的工作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避免有些人单纯追求眼前利益,透支企业长期持续赢利能力的行为。同时,为了平衡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与普通职工平均收入的差距,要建立规范的国企高管年薪按月发放制度。在发放中必须与上一年度中央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挂钩,并且要根据企业总资产、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以及所在国有企业人员规模、企业参与竞争程度等因素来加以确定。通过这种制度上的规范与约束来实现国企薪酬激励制度作用的有效发挥,进而为充分调动全体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条件。
企业竞争力提升篇6
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的发展影响着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企业的实力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企业的最高目标是实现投入产出比例达到最佳状态即利益最大化。影响企业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历练中积累形成的激励机制,其理念核心是趋向的价值观被员工所普遍认同,进而将其化为互动的行为规范。员工在实践中各自快乐地释放着潜能,使企业产生总体能量大于部分之和的信用增值效应。企业在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的同时,员工不同有了成就感,也得到相应的报酬,从而达到“人企合一”的双赢目的。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文化力提升企业竞争力。实践证明,企业竞争力是以文化力为龙头的商品力、销售力、文化力“三合一”的综合竞争力。先进的企业文化越来越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无形资产。企业要赢得竞争优势,必须打造先进文化。
我们认为,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关键是要能够推动企业全面发展,形成强大的竞争力,使企业在市场竞争力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我们始终把“以人为本”作为本源,以早就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为重点,以良好的企业品牌、优美的环境展示新华书店的管理水平,以不断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塑造企业形象为落脚美。为实现企业文化建设这一总体构想,我们采取了“六抓”措施:
一、抓关键,构建和提升企业理念
企业理念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关键在于把握先进的企业理念这个灵魂。理念决定制度,制度决定技术,技术决定产品。现代企业的竞争已从产品平台的表层竞争转向深层次理念平台的竞争。拥有正确的、不断创新的理念,才具有最强的竞争力。由于这些理念无不立足于“以人为本”,既体现了时代特征、行业特色,也体现了企业个性;既体现了对企业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也体现了对企业开拓创新,加快发展的渴望;既延伸了企业领导者开拓进取的个性,又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和群众基础,因而,这些理念一经推出,很快就得到了员工的广泛认同。
二、抓根本,实施以人为本工程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尤其是对人心的管理。
三、抓制度,把企业理念具体化
制度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以企业理念为指导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管理制度。通过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管理制度,职工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危机意识、服务意识、绩效意识、参与管理意识得到大大提高,企业中曾经存在的制度稀缺现象得到了有效改变。一个基于制度管理的企业文化正在形成和日趋完善。
四、抓学习,建立学习型企业
一个企业的最终竞争优势在于它的学习能力。以及迅速将其转化为行动的能力。在学习上,我们主张只要符合本单位发展实际的先进的东西,我们就毫不犹豫地拿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迅速地将新知识、新经验消化吸收,转化为生产力。事实证明,在企业建立学习型组织,促使企业形成团体学习,改善心智,系统思考,自我超越,不断创新的局面,这既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之一,又是培育优秀企业文化和保持企业文化先进性的有力措施。
五、抓典型,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我们把自觉实践企业文化理念的员工树为先进典型。通过典型的示范效应,使企业理念形象化,让更多的员工理解并认同企业文化理念。企业每年都要评选双文明建设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并宣传他们的事迹,为广大员工树立学习的榜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六、抓载体,让活动提升文化
我们通过开展技术比武、岗位练兵、合理化建议、劳动竞赛、管理和服务创新、大型时装表演等各种文体娱乐活动,强化员工对先进企业文化的理解和认同,陶冶职工情操,密切干群关系,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营造企业内部的团结和谐、奋发进取的良好氛围,发挥员工生产、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广大员工积极投身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将知识和技能转化成了生产力、竞争力,增强了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责任感。几年来,涌现出一批实践企业理念的岗位能手,先进典型。每年收到员工合理化建议上百条,采纳率超过50%。在职工满意度调查中,广大员工普遍认同企业理念。
随着知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文化对企业兴衰、企业发展所起的作用将越来越显著。一个企业的前进动力及凝聚力都来自于企业的文化,当前我们经常谈论和强调的企业信用问题、团队协作精神、企业经营理念等等,哪一样不是属于企业文化范畴呢?可以说,在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科技方面的竞争,更是企业文化的竞争。因此运用文化来提升企业竞争力是大势所趋和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企业竞争力提升篇7
关键词:产业集群;企业竞争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9-0067-02
一、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
产业集群理论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一种西方经济理论。产业集群理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的竞争战略和国际竞争领域研究权威学者麦克尔·波特创立的。产业集群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群具有高度集聚化和专业化特征,是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提升产业整体水平的重要渠道,也是当今产业组织的发展方向。在发达国家,产业集群已十分普遍和成熟,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大多也是依靠产业集群效应而在经济上获得迅速发展的。
1982年,义乌市率先在全国建立小商品市场,从而使义乌小商品市场获得先行之利,产生先发效应。围绕着小商品市场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义乌初步形成了以家庭工业和个体私营为基础,以专业市场为纽带,以小城镇为依托,以小商品为主体的专业生产基地。义乌小商品生产基地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众多“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化生产的典型,这是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雏形。学术界以各时期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动力为依据,将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自然条件促成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市场需求拉升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90年代中后期)、外商投资推动阶段(20世纪中后期至21世纪初期)、产业转移和升级阶段(2000年至今)。
从产业集群的地域分布来看,其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如辽宁、山东、江浙以及广东地区,而且这些地区有着发展产业集群的区位、资源等优势,所以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发展起来了,典型的集群如广东省的玩具、食品、服装、电子、家电和陶瓷等产业集群,浙江省的温州电器和皮鞋、义乌小商品、海宁布艺、宁波袜子、平湖服装等产值超亿元的产业集群。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情,并且主要属于政府推动型产业集群,这样的集群发展势头近年来出现了“升温”态势,例如成都高新区2012年通过《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关于加快推进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意见》,推动5年打造2 000亿移动互联产业集群,就是典型的政府推动型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产业集群具有的吸引力使得这一地区的优势逐步由区位优势转向产业优势,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也进而促进了集群内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二、产业集群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效应
产业集群对企业竞争力是有很多帮助的,因为集群化带来的整体攻击力,可以为企业减少很多单体资源投入,通过共享资源,可以节约很多成本和实现快速创新,对于战略规划在主业上做精做强的企业而言,是很好的选择。
1.集聚资源优势,发挥集群内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区位产业优势,就会产生对资源的集聚力。与区域产业发展相关的人才、科研机构、国内外投资者就会向集群区域聚集。当前,跨国公司考察投资环境时不仅关注优惠政策,而且更为重视当地的产业配套能力等方面。集聚效应体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规律,资源的集聚又将进一步强化该优势产业,并形成该产业的基地地位。有资料表明:新的竞争格局将是以产业集群为主体的竞争,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利用产业集群,可以集聚资源优势,发挥集群内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2.多方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由于集群内企业布局的相对集中,形成了一个高效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从而使企业获得了明显的成本优势。一是环境成本降低,集群内企业因地理接近而节省相互间的产品转移费用,并实现公共设施平均使用成本的降低;二是信息成本降低,集群内形成了功能发达且完善的专业市场,如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集群内企业容易通过市场的变化灵敏捕捉各种最新的市场信息,可以节省企业搜索市场信息的时间和费用;三是配套成本降低,产业集群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专业化经营,集群内各个专业化企业处于同一区域内,有利于降低企业之间配套产品的采购、运输、库存和人才招聘成本;四是交易成本降低。从这几方面降低了费用、成本,就必然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敏捷制造,加大企业产品竞争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范围内市场竞争的加剧,一方面,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另一方面,顾客对提品或服务的时间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企业对顾客需求的变化作出敏捷的反应。集群产品一般具有技术的可分性,使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劳动分工高度深化,存在着大量工序型企业和中间产品交易市场。这种技术的可分性,既降低了创办企业的资金要求,使单个企业承担某个特定的工序成为可能,又为集群产品的差异化创造了条件,使集群能够以较低的转换成本和较短的转换时间满足顾客对产品的多方面需求,加大了整个集群内企业的产品竞争力。
4.激发创新优势,保持企业的长久竞争力。集群不仅有利于提高生产率,也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创新,产业集群本身就是一个创新体系。这种创新具体体现在观念、管理、技术、制度和环境等许多方面。相互竞争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刺激企业不懈地致力于创新。任何一个竞争对手的创新都会给其他企业产生压力。同时,在集群中,新工艺、新技术能够迅速传播,新思想、新观念易于被接受,从而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由于各企业基础条件类似,压力与机会并存,要想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必须依靠旨在差别化的创新,创新就在集群体内的这种机制下得以迅速扩散,只有不断创新的企业,才能保持持续增长的竞争力。
三、基于产业集群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对策
企业竞争力提升篇8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企业竞争力创新避免走进信息化建设的误区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的工业化之路,信息化的非凡功效,正在使越来越多的企业收益.体制转轨,市场化压力的逐渐增大,各个企业都感到了建设企业信息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信息化建设可以推动人们的观念创新,可以改变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实现管理流程再造,它为企业管理赋予了新的内涵,为现代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为企业实现自我创新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信息化建设可推动企业思想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不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还涉及到企业的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工作方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即要挖掘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去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及时地为企业的决策系统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需求做出迅速的反应,其本质是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1信息化建设带动思想观念创新
开展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接受信息化技术,这就需要学习新技术,接受新观念,这本身就是一个观念创新的过程。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发展迅速的领域,新的软件不断出现,带动信息化建设不断升级换代,保持过去一成不变的看法必然会被掏汰,所以,信息化建设过程也是一个员工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的过程。信息化技术进入企业管理和工作流程后,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模式,打破了一成不变的工作方式,使得企业员工必须以新的思维来工作。同时信息化建设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观念和感受,比如效率观念、创新观念、学习观念等等,冲击着员工的头脑,带动员工思想观念全面创新。
1.2信息化建设改变企业传统管理模式
信息化的建设,重新设计了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用计算机程序控制替代了一部份职能,使得企业的某些岗位、部门的职能的作用发生了变化,各部门的职能重新调整、归并,这些都意味着传统管理格局开始发生变化。
1.3信息化建设实现管理流程再造
企业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实现管理流程再造(BPR)。通过计算机网络将企业、客户、供应商等集成起来,完成信息流、物流和价值流的有效转移与优化,包括企业内部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办公自动化(OA)等功能全面集成优化实现网化。
1.4信息化建设推动技术创新
信息化建设本身就是一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如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各类设备计算机控制系统、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等等,企业大量运用信息技术收集科学技术的信息,进行企业产品工艺的研发。实现了企业开发、设计、制造、营销和管理的高度集成化,使企业生产经营趋于并行化、柔性化、智能化,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2但是要想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应用中取得预期的效果,就要用正确的思路建设企业信息化,在规划中要讲策略.避免走进信息化建设的误区,注意把握以下几个重点
2.1建设企业信息化,必须是企业一把手工程
企业一把手的高度重视、直接决策、宜传推动和组织实施,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同时,企业信息化建设还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不是一个人或是几个人能完成的,信息资源的采集、处理、共享本身就要求全员参与。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过程中,必须坚持企业“一把手”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充分发挥各部门主观能动性,分工明确,职责到人,全力推进,同时加强管理,建立机制、加大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从根本上确保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新晨
2.2必须设计好信息化建设框架和方向
信息化建设必须进行总体规划,把握信息化建设的框架和方向,首先要坚持适应性原则,结合企业实际。其次是坚持经济性原则,最后是效益性原则。在企业内部组织相关领导和各专业技术骨干人员到信息化系统应用好的同行业单位考察,召开专门会议研究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和解决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信息化建设主体框架,不仅使信息化始终与核心业务联系在一起,而且还避免了信息化建设各个子系统数据口径不一致、数据库类型不统一的“信息孤岛”现象发生。
2.3必须确保信息建设的资金投入
信息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不投人一定的资金,是难以实施的。企业应从长计意,考虑到信息化关系企业的生存发展,虽然短期内不能见到效益,但长远效益和为企业带来的后劲是无法估量的,所以越是困难就越要开展信息化建设。
24必须解决好信息化建设部门之间的壁垒问肠
信息化建设是基础产业,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和其它专业相配合,才能发挥出整体合力。企业各部门、各二级单位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无形的壁垒,跨部门或跨专业办事常需要进行一些人及事的协调,而信息化建设工作涉及公司所有的单位和部门,协调工作更加重要。企业首先把信息化建设放在一个全局的位置,对信息化建设坚持一盘棋思想,对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技术资源集中把握,保证软件开发的顺利进行。
2.5必须实行全员培训,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实用化进程
信息化项目启动前,借助第三方咨询机构,对上至董事长、总经理,下至普通员工就信息化意义、必要性、基本知识技能。预期效果等进行全员培训,它不仅有助于尽快形成全体员工对信息化建设总体思路、步骤等的共识,明确自己所应担当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增强员工参与度和积极性、创造性,减少障碍,克服阻力,提高项目成功率,在项目实施的后企业应该重视信息化成果的运用和推广.要软件开发人员对系统和终端用户进行的应用操作技能的培训,人人都能从过去传统的旧的手工操作管理模式上改变过来,用新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来进行日常的工作,在一段时间内强制实施,使得办公自动化应用变成了现实.习惯应用信急化。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141-3274.html企业竞争力提升范文8篇
相关文章:
敬老院消防应急预案10-26
旅游企业发展规划范文8篇08-15
安全管理竞聘演讲稿范文10篇08-15
艺术教研组工作总结11-22
公司职员年终工作总结(十二篇)08-09
让人有感触的句子10-31
孝道演讲稿感恩老师08-31
《三袋麦子》续写07-27
高考如何查询往年高考成绩?09-21
2024年青海中级经济师准考证打印时间及入口:11月12日-11月15日08-14
水浒传里歇后语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