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课程篇1
IT服务IT服务管理IT基础架构ITIL最佳实践
1课程开设的现实背景
伴随IT技术的蓬勃发展和日臻成熟,高效率开发、大规模利用计算机技术为客户提供技术服务,迅速发展成为严谨有序的系统工程和生机勃勃的商务模式。如何融合IT、技术服务、和项目管理,帮助企业对IT系统的规划研发和实施运营进行有效管理,遂成为人们关切的焦点。尤其是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已初具规模,业务系统建设步伐变缓,下一步关注的重点则从技术转向管理,以效能为导向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强对IT基础设施的管理。
作为IT管理的“ERP解决方案”,IT服务管理给实施它的企业、企业员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多方面的价值,包括商业价值、财务价值、员工利益、创新价值和内部价值等。随着管理理念的不断创新、ICT等技术的飞速发展,IT服务管理的概念、内容与作用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为了深化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改革,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培养一批素质高的管理人才,所以开设笔者在校内申请开设《IT服务管理》公共选修课。该课程可以作为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物流管理、工业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一门重要选修课,帮助学生深刻了解到从传统的IT管理转变到IT服务管理的必要性、必然性和可行性。
2课程主要内容
《IT服务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融合了信息科学、系统理论、管理科学、服务科学等多个学科,内容既包括存储管理、网络管理、开发管理、应用程序管理等技术活动,又包含故障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管理、配置管理等许多业务流程的理论和实践。
课程的核心内容是ITIL V3的基本原理和经典理论。ITI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Library)是国际上公认的IT服务管理的最佳实践,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发,现已成为IT服务管理在世界范围内事实上的标准。ITIL为IT服务管理提供了综合的、一致的最佳实践(best practice)方法论,描述了一整套业务部门该如何使用信息系统提高业务效果和效率的高质量方法。作为一套框架体系,ITIL描述了服务管理的轮廓模型,描述了各个流程的目标、总体活动、输入及输出等,供IT组织借鉴。ITIL并没有严格规定要采取的行动,因为这些行动随组织的不同而不同,相反它关注于可被应用于不同需求环境下的最佳实践方法论。不论企业组织目前在服务管理方面采取何种方法和实践,都可以应用ITIL,并可以以此增强各流程之间的关系,减少甚至消除由于不同IT职能部门缺泛沟通各协作带来的弊端。通过参考各流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进行沟通,ITIL提供了一套如何规划通用的流程(Process)、角色(Role)、和活动(Activity)的方法论。
3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本课程主要讲解IT服务管理的基本理论,使学生掌握IT服务管理的概念、方法、管理工具和实施方法,理解IT服务管理规划及随需应变的IT服务管理要点。由于IT服务管理比较侧重实践操作等原因,目前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缺少实践教学环节。IT服务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许多理论知识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来加深理解,通过操作掌握基本技能。但是笔者目前的教学过程中以理论教学为主,注重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缺乏实际操作和训练。当前缺少IT服务管理的实践训练平台、校外实践基地等场所。
(2)教学方法传统单一。课程内容仍习惯性地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满堂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结果是学生对服务台、故障管理、问题管理、容量管理、可用性管理、IT服务连续性管理等流程只是概念化的理解,而欠缺真正的融会贯通和对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
(3)缺乏“双师型”教学人才。IT服务管理是新兴的行业,即使在企业中也急缺这类人才。作为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高校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还需要具有全面的综合知识结构和开阔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实际操作的能力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否则在教学时仅限于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讲授。
4教学改进思路
我校坚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办学定位和现代化特色大学的办学目标,以现代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依托,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构筑与行业“协同育人、协同办学、协同创新”的“三协同模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协同育人”,构筑产学合作教育模式;与行业“协同办学”,构筑卓越工程教育模式;与行业协同创新,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基于学校的“三协同”办学模式和积累的产学研校外合作基地,今后的课程教学可以考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教学方法,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提升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在经费充足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采购相关教学软件,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模拟操控,以更好地掌握IT服务管理的各个流程和职能。通过若干实验使学生可以通过实践和结合行业应用,深入理解IT服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掌握ITSM的核心功能,如存储管理、备份恢复、访问加密、运营监控、历史报告等。培养具有实践技能、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IT服务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亚军,张金隆,陈江涛.IT服务管理研究述评及未来展望[J].情报杂志,2013(6).
[2]邹煜.制造业企业的IT服务管理体系建设[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
it课程篇2
关键词:IT;服务外包人才;课程体系;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8-0041-03
作者简介:姜灵敏,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院长,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与服务外包;钟瑞琼,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与服务外包。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研究项目“国际化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编号:2011TJK137)的研究成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现代服务业及高端制造业研发环节转移为特征的世界经济新一轮产业转移正以不可逆转的态势向前发展,大力发展国际化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科技实力的新一轮竞争。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也指出,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是适应对外开放、实现综合国力整体跃升的有效途径。近年来,许多城市和地区都把服务外包作为经济发展的重心。[1]然而,从国际主要的IT服务外包转移方的需求来看,中国目前的人力资源对于IT服务外包产业的适用性水平很低。例如,高校计算机专业的理论教学与社会需要脱节,软件人才的知识结构不合理,职业素质和工程实践技能、外语应用能力较低等。[2]企业无法招聘到大量合格的IT服务外包人才,制约了中国IT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招聘单位普遍反映当前的大学生沟通能力弱、动手能力弱、合作意识差,无法满足软件产业发展的需要。2009年教育部发出的《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就指出:“高校要根据服务外包产业涉及专业的特点,采取灵活措施,按照国际先进技术和全球化的理念,探索多种模式培养服务外包人才。”[3]2012年中国产业研究报告显示,中国IT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中,缺乏可使用的人才列在第二位。[4]在高校人才培养不对口、适用人才大量缺失的背景下,急需高校创新国际化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以缓解这一日益突出的人才供需矛盾。[2]
一、国际化IT服务外包课程体系建设
事实上,建设国际化IT服务外包课程体系把所有学生都拉到国外去学习、或全部课程都聘请境外教师并不太现实。首先,我们有必要界定什么是“国际化”,是不是走出国门才是国际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所属的国际大学联合会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给出了如下定义:“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在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国际化注重的是内容而不是形式,是实质而不是表象。世界500强中的IT企业,如Microsoft、Cisco、Oracle、IBM、汇丰软件等都是跨国企业,它们的企业文化、管理理念、运作模式、服务对象、作业流程都是全球化、国际化的,不管学生到这些企业的哪一个国家的分公司学习、实习、开发项目,都是处于国际化的氛围之中。因此,我们建设国际化IT服务外包课程体系更多的应该是立足于本土的国际型大公司、大企业。
IT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要着眼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育理念上,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为出发点,根据全球IT服务外包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以及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格局,发挥学校的特色与优势,走校企联合办学的道路,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IT服务外包人才。IT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改革的核心就是要突出“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应用”,不仅注重个人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包括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团队交流能力和大系统掌控能力。
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以市场需求和“国际化”为导向,加强与国内外知名IT企业的合作,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体系,培养知识与技能相结合、技术与管理相结合、能力与素质相结合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外语优势突出且计算机专业技能扎实的,外向型国际化的,能服务于大型跨国企业的国际服务外包高端人才和管理人才,能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国际通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培养模式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大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前提。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可以说是培养人才质量高与低的核心点。[5]为此,我们提出“嵌入”式、“定制”式、“项目”式三种国际化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创新课程体系。
二、“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
人的能力可细分为三类:基本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职业特定能力。基本能力存在于一切职业中,从事任何工作都需要,具有普遍适用性;行业通用能力是表现在每一个行业或者相近工作领域的、存在一定共性的能力;职业特定能力是表现在每一个具体岗位上的能力。基本能力是行业通用能力的基础,行业通用能力又是职业特定能力的基础,这三种能力之间的关系呈金字塔结构。在大学教育中,往往通过基础课、通识课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通过专业课培养学生的行业通用能力,通过选修课培养学生的职业特定能力。所谓“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和企业对就业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特定要求,将企业所需要的一些知识和技术嵌入到专业选修课程体系中,让学生根据兴趣、需求选修。
需要重视的是,要实现真正的嵌入就一定要有整合的意识,运用整合的原则,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具有实用性的基础上还应具备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也就是说,嵌入式的教学模式在实现专业课教学目标的同时,还应该将培养学生完成课程所需的特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其教学目标。
课程的整合(嵌入)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大型企业应用需求为主导的“嵌入”模式。如IBM在全球的大、中、小型机市场占有很大份额,而服务支持又是其主要业务,随着计算机的推广应用和中国人力资源优势,IBM公司每年需要从中国补充大量外语基础好的IT计算机服务外包人才。这可以采用以企业应用需求为主导的“嵌入”模式,即把以IBM机器系统为核心的课程AIX、Windows(IBM机器)、DB2、Web sphere等打包成一个模块作为选修课程嵌入到教学计划中,以供有志学习IBM机器相关课程参与IBM服务支持的学生选修。同时,由于IBM机器的市场占有率,也提高了学习这些课程的学生就业竞争能力。这种校企对接、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就业为导向来设置课程体系,使学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从而实现学业与就业的无缝连接,可以达到面向就业、源于岗位、强化实践、注重实施的目的,有助于学生顺利实现从知识到技能的转换。
“嵌入”式教学模式的另一种方案是以行业证书为导向。现在IT类专业大学生在学期间主要参加的课外考试有:计算机等级考试、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IT认证证书考试。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求将不同的考试课程打包嵌入教学计划的选修课程体系中。从企业的需求来看,IT专业技术认证是比较受欢迎的。
IT专业技术认证是进入IT行业的“敲门砖”。由国际著名IT企业颁发的职业证书,是具有某种专业IT技能的证明,为国际承认并通用。这些国际著名IT企业有:Microsoft、Cisco、Oracle、Sun、IBM、Novell、H3C、Intel、Lotus、Adobe、Sybase、HP等。如思科认证考试分为CCNA、CCNP、CCIE三种模式,成阶梯形。而思科认证证书是国际公认的资格证书,也是持证者能力的标识,具有通用性。因此,可以把思科认证课程打包成一个模块嵌入到教学计划中,该模块主要包括计算机组网技术1、P2P技术、网络攻防技术、计算机组网技术2四门课程,让学生根据考试等级和兴趣选修。如选修前三门具备参加CCNA、CCNP考试的能力,再选修计算机组网技术2就可以参加CCIE的考试。
三、“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学校根据IT服务外包企业对未来不同规格人才的岗位需求情况,与有关企业签订培养协议(订单),然后由学校企业双方根据服务外包企业的岗位要求、数量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师资、实训基地等方面进行校企合作,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IT服务外包企业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着十分有利的客观条件,汇丰软件、IBM等大型企业也有着迫切的主观需求。
“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也有两种方案,一种是根据IT服务外包企业的需要,将学生集中到公司的培训部进行培训,也可以在学校进行培训。对于没有培训机构的IT公司委托第三方培训机构与学院联合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内容根据公司发展和业务需要而定,师资可以是学院的教师、企业的工程师和项目经理、第三方培训机构的教师。培训在学校进行,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室、实验室及办公场地),软件环境由第三方培训机构建设。培训时间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灵活安排,为1~3个月左右,学习内容除必要的理论知识补充外,主要讲授企业文化、职业素养与职业目标、目标与计划、沟通技巧、团队合作、面试&礼仪、压力管理、项目实战等,培训完成后即可参加公司各项目组实习。
“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另一种方案是在同一年级学生中根据IT服务外包企业的需要选拔一定数量的学生组成定制班,这种定制班通常在三年级开始,是一种“虚拟班”(即不打乱原来班的建制),只是在上IT企业指定的课程时这些学生才在一起上课(像选修课一样),这些定制班课程计划由企业根据发展需要与学校一起制订,根据内容和要求置换相应数量的专业选修课学分,任课的教师同样也可以是学院的教师、企业的工程师和项目经理、第三方培训机构的教师。
在“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下,负责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职业技能。教师可以由企业的工程师和经理担任,也可以是学校派出教师深入企业掌握岗位技能后回校从事教学工作,还可根据需要聘请行业专家。作为学校的教师,为了能适应“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必须到相关的服务外包企业挂职半年以上。
有关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的人力成本是印度的二分之一,是日本和新加坡的四分之一。人力成本的节约为我国承接国际离岸外包业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是许多跨国大型IT企业在我国设置服务机构的原因之一。“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可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从学校到服务外包工作岗位的过渡,从而提高人力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益。采用“定制式”模式的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社会资源,解决了学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经济性。
四、“项目”式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更加有利于促进协同创新教育、合作办学的高等学校育人新模式,大学期间,鼓励学生实践创新,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参加项目开发、培训等实践教育和实战培训,实施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缩短学生就业后的适应期。
1.组织各类实践活动,搭建学生创新平台。创建社会资源为教学服务和教学资源为社会服务的互动新机制,采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进行实践课程教学模式创新。除了对学生课堂学习和课程设计等方面做有效的管理,对学生课后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应该做有效的指导。采用的指导方法可以通过开展各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掌握的知识水平,解决实际中的一些问题,获取更多实践经验。
针对计算机类专业,可引导学生组织成立相关协会,如信息安全协会、网络协会、软件协会、硬件协会、数学建模协会等。这些协会由学生自我管理,成员接收与各类活动的组织自发完成。引导学生通过协会开展各类内部交流活动,共同提高知识水平,定期开展如硬件维修、操作系统维护、电脑课程义教、信息技术普及等对外活动,创造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的机会,提高学生专业相关应用能力。
学校可在内部开展各类竞赛,如Flash大赛、网页制作大赛、程序设计大赛、创新项目申报大赛,等等。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术竞赛,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等,这是一种生动形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启发他们的积极思维。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书籍,可以达到知识的灵活运用,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
2.项目驱动的多元化毕业实习模式。毕业实习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式,是提高学生业务素质和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实习走向社会,接触本专业工作,拓宽知识面,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
以下三种方式是强化国际化氛围,提高毕业实习效果的有效途径。
(1)将国际化公司项目引入校园,学生在校内完成毕业实习。公司的项目经理或工程师带项目来,把学生组织成若干项目小组,并实施公司化管理与运作。实践证明,这是一种高效、经济、深受学生欢迎的实习方式。
(2)从大学四年一期开始,根据IT公司业务需求,将学生派遣到IT公司实习,参与实际的项目团队,一个项目经理或项目工程师带一个或多个学生,在此过程中,除了计算学生完成毕业实习外,还可根据项目内容等实际情况,由公司的项目经理(或工程师)给出成绩并置换相应的选修课程学分。
(3)取得相应的学术成果可以认定为完成毕业实习,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例如,参加政府部门举办的竞赛,并获得相关证书;参加省级及以上学会(协会)举办的竞赛,并获相关证书;参加国际知名公司(如Microsoft、Cisco、Oracle、IBM等)举办的竞赛,并获相关证书;获得国际知名企业技术资格认证证书;获得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省级以上的奖励等;承担纵向、横向项目并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出版专著或在核心期刊等。
3.项目驱动的开放式毕业设计。毕业设计实践环节是完成教学计划达到学生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计划中综合性最强的实践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的思想、工作作风及实际能力、提高毕业生全面素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学生到国际知名IT企业(如Microsoft、Cisco、IBM、汇丰软件等)实习,参与公司项目团队从事设计、开发等工作,可以所参加的项目或项目中的一个子项目作为毕业设计。毕业设计采取双导师制,由学院的教师和公司的项目经理或工程师共同指导。在公司项目开发过程中的指导由项目经理或工程师完成,项目必须完成或取得阶段性成果,项目经理或工程师对毕业设计的过程负责,学校的教师负责毕业论文的指导及开题、答辩等工作。
与Microsoft、Cisco、IBM、汇丰软件等国际化IT公司合作办学,共同制订教学和课程内容,选修课程及毕业实习与公司的项目开发、实训、实习进行灵活的时间安排和对应的学分置换,实现与学校教学计划的无缝对接,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就业的“零距离”,是一条立足于本土的培养高质量国际化IT服务外包人才行之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庞鸿藻.应用型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
[2]陈伟,李华.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8,(1).
[3]余立新,储节旺.高等学校培养复合型服务外包人才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5(9).
[4]2012年中国IT服务业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2012-11-06.
it课程篇3
关键词:IT 技术 专业课 融合
中图分类号:TP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7-0213-01
在高校开设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其目的是为培养适应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具备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工程师。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电气及控制、电力控制、电力系统及自动化等知识。培养能够从事电气系统的设计、制造、研发、测试和分析工作,进行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管理及生产管理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高校开设,在90年代中后期课程的设置有了较大的发展,形成了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特色,具备了完备的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安排、实验教学、教材体系设计、教学手段及方法上有了较大的改进和完善。
1 IT技术融合到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课程中的改革
在制订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时,由于部分类别的课程所设置的口径过于狭窄,于是在课程设计时将课程内容陈旧的部分进行了合并和更新,增加了许多新的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如电子信息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等课程,特别是加入了“现场总线技术”、“网络化测量技术”、“智能测控技术”等课程,作为信息技术的基础课程,在基于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课程。对于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而言,可有效的拓宽就业领域。由于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学生课程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结合较好,很多建筑设计单位特别是承接了智能化住宅建筑项目的单位非常欢迎此专业的毕业生。这些改革后的课程已放到在校大学生“教学计划”的课程教学体系中。建立了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基础上的全新的专业课程体系。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课程在融入IT技术后,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核心课程属于同一范畴内。
2 IT技术融合到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环节配套建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所研究的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技术研究的学科结构中已经包涵了电气工程领域、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领域,电力电子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内涵也越来越广泛,强电和弱电及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系统,要求学生在电气工程、电子信息控制、计算机技术等方面有较高的能力。电气工程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是要提高电力系统和电气设备的技术掌握的能力,以提高实际工作中的运行质量,提高操作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在教学中强、弱电教学的融合是电气工程专业教育的必然趋势。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实验室建设较早,在缺少成熟案例、经验欠缺的情况下,根据目前国内外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的标准,规划设计了实验室,并进行了建设,由学校外部的专家组对学校实验室的建设进行了分析,在基于浏览器/服务器模式下组建了学校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构建了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框架,基于信息技术建立和更新了相关的实验课程,因此实验设备的利用率极高,学生在实验室实验学习的效果良好。
3 精品课程建设及应用
3.1 精品课程建设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要加大精品课程的建设,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如开设楼宇智能化技术课程,在信息传输网络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加入智能大厦智能化技术、建筑设备自动控制技术、PDS布线技术、信息传输网络技术、楼宇自动化技术、互联网建设技术等,加大建筑中的安全技术的应用、智能建筑消防技术的应用等。在基于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基础上,展开教学课程的教学与学习。在课程教学的实践中,以自主创新为指导思想,鼓励学生思考,自主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比如对于智能化技术、门禁系统、可视对讲系统的学习探索与实验,加强网络监控系统、智能消防控制系统等安全系统的学习,研究智能抄表系统的应用,并通过实验的方式多加理解,进行各种软件应用的实验。通过多方位的实习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进行更多的实践操作。目前已进行了开放型、自主型的实验,通过这些实验可加强实践教学。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教学中,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教室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教师制作的优秀课件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理解,通过IT技术可实现网上学习、网上提问答疑等工作。
3.2 精品课程应用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许多实验课采用了开放型、自主型的教学方式。在课程设计时方便与实验室系统平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实验时进行实践操作,有着特别浓厚的兴趣。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采用优秀的课件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交互式的课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课程学习难度降低,增大了学习的信息量,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4 结语
采用IT技术与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课融合的教学体系,在高校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在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经济建设日新月异的时代,要让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教学跟上时代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课程设置,在基于组件技术的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改革。顺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提高对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的要求,学生除应具备较强的基本理论外,还要具备非常完备的专业知识,并需要密切联系实际,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这样的人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唐迅.班集体教育实验的理论与方法[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18.
it课程篇4
关键词:导生制分层分组教学法;高职 IT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7-1471-02
1 概述
由于IT产业的高速发展,高职院校担负着为 IT业培养输送应用型、技能型的 “软件蓝领”的重任。在IT类项目课程中如何把教学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如何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都是我们在教学中急切需要探讨的问题。
2 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职IT类课程教学中引入项目设计与实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战经验,该方式已经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很多学生对于老师上课时进行的讲解与演示并不重视,实际操作时又无从下手,希望得到老师或者他人的具体指导。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不能及时进行准确的考评,很多学生会丧失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另外,班级学生的项目完成能力参差不齐,一个班级教师配备有限,教学过程中难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不能充分体现出教育的个性化目标。
3 教学改革措施
3.1导生制分层分组教学法
导生制(Monitorial system)又叫贝尔—兰卡斯特制,是由英国国教会的贝尔和公益会的教师兰卡斯特所开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指经过选拔出的导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其他的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从而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导生制分层分组教学法是指将导生制和分层分组教学模式相结合。首先将学生按不同层次进行划分,并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划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名导生。导生配合教师完成对本组的学生指导、考核和评价等工作。当需要指导的学生数量较多而师资相对缺乏时,这是一种较为实用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和导生的帮助下,不仅能积极理解和掌握教学计划中所要求的知识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进一步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3.2 采用导生制分层分组教学法的改革措施
首先是导生的选拔与培养机制。对于导生的选拔,一方面从平时的学习中挑选钻研能力强、语言表达能力好、有较强责任心的学生作为导生的参考人选;另外可以通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相关竞赛的情况来选拔。在各级比赛前学院都会安排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竞赛的获奖者可作为导生的参考人选。导生的培养包括多个方面:如岗位职责的培训、项目技能的培训、教学方法的培训、评价方法的培训等。
第二是学生的分层分组问题。教师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学生分为强、中、弱三个层次,为避免学生产生自卑心里,不能公布分层结果。由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申报项目中划分出的层次任务,鼓励学生申报更高的层次,同时还要避免学生选择低于其能力层次的项目任务。 在进行分组时,通常应根据班级学生的人数以及项目的大小、学生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个数的确定,组员的确定要结合学生的分层情况,各个层次的学生合理进行搭配,分配导生时,可由导生和小组成员双向选择。
第三项目的任务分配。根据不同的项目课程、项目设置特点、项目大小难易度,将项目任务划分成不同的层次,在进行层次划分时,可以遵循从简单到复杂、单一到综合的纵向分层原则,也可以是对同一难度的项目从数量上进行分层。同时要指明每个项目任务的基本要求。以.c#这门课程为例,布置的任务可以是要求各个小组采用c#技术设计出一个学生管理系统、机票订购系统等,将项目划分成界面层、逻辑层、数据层等,并给出各个层的基本要求。在项目层次划分的过程中争取能实现不同学习能力的同学都能得到锻炼,提升自己的能力,最终到达因材施教的目的。
第四任务的开展与实施。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往往被动的接受新知识,导生制结合分层分组教学法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技能。为了让各个小组顺利的完成任务,老师提前辅导和检查导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并向其介绍不同层次的任务完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常用的解决方法或技巧。导生要及时的向教师反映小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由教师对小组同学进行问题指导。为了确保每个小组能如期完成计划,要求各小组定期汇报完成任务情况。对于每个阶段出现的一些普遍性问题,老师给予集体指导。另外,老师需要经常观察学生,与学生交谈,了解学生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所做的具体工作,便于在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时能给出客观合理的成绩。
第五,成果汇报。各个小组完成项目制作后,可把全班所有学生召集起来,每组导生作为代表在规定的时间内展示自己组的作品,小组各成员再进行任务答辩。为了促进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各小组之间还可以进行交叉检查和评价。不仅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各个小组的具体完成情况,而且各小组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营造出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第六. 成绩评价。老师通过结合笔试成绩和任务的完成情况给出本门课程的最终成绩。笔试主要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基础的、重要的知识点,任务完成情况考察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二者所占比例可根据不同的课程要求进行相应调节,另外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参与状态可作为附加分参与到本门课程的最终分值中。
4 总结
高职的IT类项目课程要求对学生的训练以技能为主,而导生制分层分组教学法能有效的实现学生之间技能的交流,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较好的解决目前高职院校IT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但在运用导生制分层分组教学法进行教学的实际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比如任务设置的真实性,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灵活的对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点进行分解和重组,让学生能够顺利的在学习过程中边学边实践,从而到达循序渐进的效果。另外,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不能忽略老师的宏观调控和对全体学生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君华.导生制分层分组教学法在高职IT类项目课程实施中的应用研究——以《网络安全技术》为例 [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6).
[2] 崔升华.分层分组”教学之探索[J].考试周刊,2012(2).
[3] 张君华.导生制分层分组教学:高职项目课程实施的有效模式[J].职教论坛,2010(8).
it课程篇5
关键词:CDIO IT 日语 应用型教学
1.引言
新兴信息产业作为国家七大新兴战略之一,也是未来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肩负着引领中国经济转型的重任,其中高端软件业是发展新兴信息产业的重点领域。大连作为对日软件服务外包中心在中国的软件业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总理对大连软件信息产业发展寄予很大期望,要求大连软件产业发展要在国内争第一,在世界争第一。软件企业的快速积聚和业务扩张,对IT人才需求非常迫切,加上目前大连外包业务以对日为主,人才需求特点比较突出,特别是既懂IT又懂日语的复合型人才。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紧紧跟随市场的需求,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模式,积极培养复合市场需求的、兼顾IT和日语的、创新型工程类人才。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以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方法,结合IT人才的培养模式开设了IT应用日语课程,对培养兼具IT和日语的复合型人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瑞典查尔摩斯工业大学和瑞典林雪平大学共同创立的工程教育改革模式。CDIO改革是基于CDIO理念而建立的国际工程教育改革合作计划,包括CDIO理念和与之相适应的学习目标(教学大纲)、实现与评估标准以及一系列的规划、设计、实施、评估理论和实践资源。目前CDIO国际合作组织已经有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在内的数十个成员。
CDIO改革的愿景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在世纪系统和产品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背景环境下强调工程基础的工程教育,使学生能够:掌握深厚的技术基础知识;领导新产品和新系统的开发与运行;理解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对社会的重要性和战略影响。
CDIO教育模式是以产品、过程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全生命周期为背景的教育理念为载体,以CDIO教学大纲和标准为基础,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时间具有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和获取工程能力,包括个人的科学和技术知识、终身学习能力、交流和团队工作能力,以及在社会及企业环境下建造产品和系统的能力。
3.基于CDIO模式的IT日语应用型教学模式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以培养IT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与CDIO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核心的要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也为在IT应用日语教学中实践CDIO模式提供了依据。
CDIO教育模式要求课程设置要从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的知识能力需求为导向设置课程,强调实践能力。因此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日语系经过与在校生和企业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结合日语系多年的教学实践,设置了IT日语实训和日语综合项目实训两门课程。
IT日语实训课程培养学生在IT工作环境下的日语应用,包括IT行业的专有词汇、IT行业的公司名称、特定用法等内容;日语综合项目实训课程通过模拟企业实际运营环境,锻炼学生在工作中应用日语的能力。
3.1IT日语实训
IT日语实训课程从由日语外教和有日本IT企业背景的日语教师共同授课,通过模拟真实的IT设计项目,训练学生在IT环境下的日语能力。
首先,将学生分为若干项目小组,由授课教师依据真是的企业IT环境为每个小组设计模拟的IT项目。其次,学生拿到项目后,通过项目调研、需求分析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制作项目计划书,由小组成员独立完成项目的实施过程。在全部的项目过程中要求完全以日语作为沟通的方式并且所有的文字材料都要用日语完成。最后,由授课教师对各小组项目实施成果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价。
由于课程重点在于锻炼学生IT环境下的日语能力,因此在项目的设计上,要求既要使用真实的项目背景、能够让学生接触到尽可能多的IT日语,又要尽可能简单易懂,不能喧宾夺主。因此对授课教师的要求很高,日本IT企业的工作经历显得尤为重要。
经过实践,从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来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在模拟真实的日语环境下完成IT项目的整个过程,促进了学生IT技术和日语的结合,强化了学生IT环境下的日语应用能力。
3.2日语综合项目实训
日语综合项目实训课程由具有日本企业经验的老师担任授课教师,课程以职场交际为目标,以应用为目的,培养学生实际应用日语的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能在日常活动和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活动中进行一般的口头和书面交流。
首先,授课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6-7人的小组,每组学生模拟一个日本企业的人员构成,每个人选择担任一个公司内真实存在的角色,例如社长、课长、职员等,并拟定企业的基本情况,例如企业名称、目标等。其次,每节课由授课教师引导学生模拟日本企业的日常工作内容,例如开晨会、打电话、发邮件、谈判、走访客户、推销产品、接听客户的投诉电话等。最后,由授课教师在全程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完成课程的核心内容,并对学生们的日语实际应用能力进行评价。
在整个课堂过程中,授课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主人,而是要在和学生的互动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以员工的视角看待和思考问题,使学生体会日本企业的文化和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的日语应用能力。
日语综合项目实训通过实践使学生参与到日语环境下的企业工作流程中,体会在企业日常运作中的日语应用,对提高学生的日语应用能力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IT日语实训和日语综合项目实训课程按照CDIO教育模式的理念设计,使学生按照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思路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自己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实现在实践中学习并将学习的内容应用到学习中去,极大的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授课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通过课堂的模拟引导学生完成自我学习的过程。这两门课程从不同的角度强化学生在IT环境下的日语能力和企业环境下的日语应用能力,在实际授课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结论
依托于大连IT产业的蓬勃发展,企业对既懂IT又懂日语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大增。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以CDIO教育模式为改革理念,将日语教学与IT企业的实际应用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开设日语综合项目实训和IT日语实训课程全方位提高学生的日语应用能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实践证明这种以实际企业应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的好评,也获得了IT企业的普遍认可,提高了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CDIO模式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获得了很好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对日语应用教学的一种很好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美)克劳雷等、顾培华、沈民奋、陆小华译.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 培养模式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
[2]温涛.探索构建一体化TOPCARES-CDIO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
it课程篇6
【关键词】 专业设置,差异化,多样性,实践性
1、引言
实际上,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因材施教的过程,特别对技术日新月异的IT人才的培更是如此。早先高职院校开设IT相关专业仅仅有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三个专业,已经大大跟不上时代需求。笔者认为,从IT人才培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专业设置开始就需要细化,对高职专业课程需要突出重点、突出差异化、突出多样性。
1.1、专业设置细化
专业课直接针对用工单位需要设置,或者是针对某一职业设置。用工单位需要图像处理人才,就可开相关专业,和用人单位进行订单式培养,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或是针对某一具体职业设置。原来计算机硬件相关专业,培养人才定位不明,不如更加明确。开始计算机硬件维修,维护相关专业。定位明确,培养的学生就是可以直接使用的计算机维修维护人员。
1.2、专业课程设置需要突出重点,突出差异化
过去IT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中有大量课程相同。学生会认为虽然专业不同,学的东西都差不多,从而产生疑问、失去学习兴趣。笔者认为专业课程设置中需要大胆增加重点课程数量,增加重点课程的深度。增加重点课程课时数。减少与之不太相关的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数目,或课时。以计算机硬件维护相关专业为例,除了基本的计算机硬件维护课程以外,可在学校条件允许范围之内大胆增加课程深度,开设计算机软硬件维修,甚至可以增加芯片级维修课程。相应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类专业,比如面相移动设备开发方向。可以减少计算机硬件维护课程,增加移动设备维护,维修知识课程或实训;增加java、.net课程课时数,实训数。有条件的学校可直接与软件公司联合办学,让学生直接进入公司学习,真正的做到学中做,做中学。
1.3、突出多样性
多样性的意思是可开设本专业外延课程,课时数量不必需要很多。为了学生未来有更多的发展方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开设除了要突出重点,专业设置细化外,还应该突出课程的多样性。高校要培养IT人才,培养具有创造性的IT人才,并不是完全把学生当做功能单一的产品来进行加工培养。课程的开设也应突出多样性,让学生有更多选择,更广阔的视野。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自由的人,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比如,航空电子专业,也可以开设航空史课程,让学生了解一下航空历史,增加学生对自身专业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试想一下,一个高中生毕业,原来学习的课程不外乎数理化、语数英、政治历史地理,对于航空电子完全没有概念,在迷茫之际,有一门航空史从侧面对自身专业进行描述,可以起到一定解惑类效果,对学生是有着多么大的帮助啊!类似课程的开设不得不说对学生是很有裨益的。
1.4、突出实践性
IT行业相关学科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为了增强学生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能力,就必须将实践环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及实践教学的种类。为提高教师进行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也可在经济上进行一定政策倾斜。情景教学,实验,实训手段,可在很多课程中进行使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数字化教学也是突出实践性的很好方法。从学生进入学校开始就可以不断地给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实践机会,等到学生毕业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践能力都会有个质的飞跃。对于学生的就业,会有很大帮助。学生就业好了,在社会上自然就慢慢建立良好的口碑。这样对于学院系部建设,学校品牌的打造与建立都会带来正面的影响。
2、小结
it课程篇7
关键词:IT运维;调研分析;建议
1调查背景
IT运维是一个新兴的行业,目前还没有一个标准的概念。业界对于IT运维的共识是: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之后,整个网络处于运行状态,IT部门采用相关的管理方法,对运行环境、业务系统等进行维护管理,是网络管理、应用服务管理和业务管理的综合。IT运维管理的作用是保障系统得到最充足的运行、效益得到最大的发挥,目的是做到网络不断、系统不瘫、数据不丢――这是业务部门最基本的要求,重点是保障IT数据、业务数据的正常存储,保障业务的连续性。
北京产业研究院的《2010―2015年中国IT服务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分析[1],2010年中国经济将全面复苏,伴随工业等主体经济的发展,IT服务产业将在2011年恢复高速增长,2011年以后产业将进入成熟期。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工作组目前正在积极组织相关国内龙头企业及产学研用多方编写制定IT运维服务标准,近期有望推出[2]。
为全面掌握珠三角地区IT运维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更好地改进IT运维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法,笔者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三家IT运维企业进行调研,包括一家IT运维龙头企业,该企业有关负责人参与了IT运维服务标准的讨论与编写工作;一家具有电力行业背景的IT运维公司和一家正在进入IT运维行业的信息技术公司。这三家企业正好涵盖了IT运维发展的各个层面。在调研过程中,通过真实案例介绍、座谈、参观等方式,了解IT运维行业发展状态、前景以及企业对于IT运维人才的需求和期望,同时对IT运维技术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30份《IT运维发展及技术人员情况调查问卷》,有效回收22份。
2调查问卷设计
本问卷设计了两方面的问题:其一为IT运维技术人员调查,设置了8个子问题,从中可以了解到技术员工从事行业的年限、学历、薪金、服务台业务以及对IT运维行业发展前景的看法;其二为企业发展调查,设置了13个子问题,涉及企业目前的资质认证、IT运维行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以及IT运维产业发展的趋势等内容。通过调研,可以总结出企业对于IT运维人才的岗位、专业、学历及技能的要求,同时对课程体系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方向和依据。
3调查结果分析
3.1IT运维技术人员调研结果分析
3.1.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参与本次调查的技术人员中有55%参加IT运维工作时间不到3年,从事IT运维行业超过5年的为36%。如图1所示。参与调查的技术人员目前的最高学历中,50%为大专及以下,50%为本科。如图2所示。
从以上信息可以看出,目前IT技术人员进入行业的时间都不太长,且大专生占据半壁江山。在调研中进一步了解到,IT运维行业的员工以前都是学习或从事相关专业转型而来,如软件设计、网络技术等,在进入IT运维行业后,需要接受运维专业培训后方能上岗,并且是在实际岗位中通过学习、锻炼逐渐培养起来的。基于IT运维行业的特性,企业对员工的技能要求较高,三家企业都设立了“IT运维服务实训基地”,以培养、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类似于高职院校的实训室。
3.1.2调查对象的薪金状况及对于行业前景的态度
参与调查的技术人员目前的薪金水平大多处于1500元到5000元之间,其中1500~3000元的占到54.55%,3000~5000元的占到27.27%。如图3所示。
从图3、图4可以看出,对于新员工而言,IT运维行业的工资待遇并无太大优势。在进一步调研中了解到,IT运维行业发展较快,属于朝阳产业,员工晋级较快,待遇也能相应提高。一般从事IT运维工作三年以上的优秀员工,就可以成为项目主管或经理,月薪可达5000元或以上。
参与调查的技术人员对IT运维行业发展前景态度比较积极,在4个选项中,大多选择“充满信心”,准备大干一场,占到被调查人员的比例为64.64%;其余员工选择IT运维行业“有前途”,但对于行业的发展状况还有一些疑惑,有时会感到迷茫;而选项“不清楚,观望”和“前途无望”则无人选择。
对于“大概有多少问题可以在服务台解决”的调研中,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目前服务台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有68.18%选择不到40%。具体分布如图5所示。
从图5可以看出,目前国内IT运维公司服务台解决问题的比例较低,一线解决率是衡量服务台运营质量的重要指标,成功的服务台其一线解决率会达70%以上。在调研中了解到,服务台解决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服务台工作人员大多属于职能型:记录客户要求、安排现场工程师处理以及服务跟踪评价,缺乏专业背景知识,许多本可以在服务台解决的问题,却需要工程师到现场解决,增加了现场工程师的工作负担,延误了客户工作效率。通过调研进一步了解到,IT运维公司急需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技能型服务台工作人员。
3.2IT运维企业发展调研结果分析
在调研中了解到,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资质和ISO 9001认证是IT运维企业所必须拥有的。如表1所示。
从表2可以分析出,IT运维行业主要业务偏重于应用、管理,软件开发所占比率不高,这和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目标较为相符,因为教育部要求高职院校“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3]。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适于IT运维行业员工的基本要求。
在调研“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发展有哪些新的趋势?(多选)”问题中,选择“全球IT服务由发达国家加速向新兴国家转移”比率为28.57%;选择“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新业态带来的新空间”比率为48.57%;选择“铁路、医疗等领域的信息化投资高峰期的到来所带来的发展机会”比率为22.86%。
在调研影响IT运维行业发展关键要素中(多选),企业较为认同人才、资金、技术和行业标准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如表3所示。
IT运维能够帮助企业控制人力成本,保证IT的质量和应用效果,保障信息系统的连续性与安全性,并能提升信息化运维管理水平,市场前景广阔。2009年10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关于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若干意见》[4]提出力争在5年内培养和培训120万服务外包人才,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院校及相关社会培训机构通过开设服务外包专业或课程、受企业委托开展定向培训或为企业职工开展岗位培训等方式,加快培养高质量的服务外包人才。目前全国高等院校中还未有一家成立IT运维专业,仅有几家高职院校设立专业方向。
4对于课程体系设计、人才培养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建议
在调研过程中,企业对于IT运维课程体系及从事IT运维行业的学生应掌握的知识、能力等提出了若干
意见,结合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IT运维管理方向现有的课程体系,将用人单位的需求归纳、总结如下:
1) 懂操作系统,掌握故障排除。对应课程包括网络基础、操作系统、信息安全、系统集成、数据容灾与恢复、网络故障诊断与排除等。
it课程篇8
[关键词]IT行业;IT行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
[DOI]10.13939/ki.zgsc.2015.20.200
继续教育是对已获得一定学历和专业技术职称的在职人员不断进行的旨在更新知识和提高业务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教育。IT企业之间的竞争核心在于人才的竞争。因此,相当一部分IT企业都很重视信息技术人才的甄选与培训开发,另一方面,面对高度的行业竞争压力,IT行业从业人员也面临着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内外需求。因而,IT行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尤为重要。
1 IT行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近年来的学员的问卷、访谈以及以往的工作经验和体会。发现当期IT行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依然较多,影响了培训效果。问题主要凸显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教学内容滞后,教学质量不高
IT行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应当针对培训学员所处行业和岗位,从他们实际工作的需求中选取教学内容,根据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知识、技能以及职业素养)制定教学方案,突出教育培训的实用性。但是由于计算机相关理论和知识发展迅速,教材相对陈旧、知识结构滞后,教育培训的技术不适合现代IT这个最时兴产业的发展。另外培训机构的课程仍然是偏重理论教育和素质教育,即注重讲授知识产生的来龙去脉和体系背景,而忽视了新技术的日新月异的突破和发展。在教学上,继续教育培训机构普遍沿袭着学历教育的教学方法,技术训练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技术之间的相互配合性不强等。
1.2 教育形式单一,与学员工作、生活冲突
IT行业继续教育培训的形式很多时候还是依托教育教学机构,利用从业人员的业余时间(主要是晚上和假期)进行集中培训。这就不可避免的与从业人员的工作时间相冲突,从而增加其学习负担。很多学员都会因为“没有时间”而放弃继续教育的机会。
1.3 教育资源有限,不能满足学员需求
IT行业继续教育培训中的教师,大多是高校计算机专业骨干教师,这些教师认真负责、态度端正,他们理论水平高、基础知识扎实。但是,由于专业教师重点是高校的教学任务,其实践能力与企业高级工程师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与此同时,高校教师和教育机构掌握相关行业和岗位的一手案例、资料较少,而很多从业多年的学员他们专业见识更广。这样,学员们在岗位上遇到的现实难题单靠任课教师和教育机构很难解决。
1.4 教学管理松散,学员积极性不高
由于继续教育培训课程的实用性不够、针对性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员学习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学员自身对继续教育重视不足,缺乏持久学习的动力。同时,各培训机构迫于生源压力,以及学员均为在职人员,管理人员对他们经常会“网开一面”,管理相对松懈。由于“工”与“学”现实矛盾,学员的培训时间常常只有一两周的时间,在短时间内要求学员掌握教材中的所有内容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考试前将考试内容“放水”是非常普遍的做法,学员的培训考核仅仅流于形式。因此,学员缺乏学习紧迫性,学习积极性逐渐消减。
2 印度IT继续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印度政府高度重视IT产业的发展,为IT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与广阔的空间。从1998年起,印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国家信息化的政策,其中就有大力扶植IT行业职业教育政策,把培训也列为IT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IT职业教育的成功当然更要归功于职业教育模式本身及其成功的运作。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重视工作能力的培养
在印度对IT行业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非常注重提高学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他们重视解决实践问题,通过各种方法锻炼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作能力。由于IT行业具体工作中许多非智力因素对员工能否顺利完成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学别强调工作态度、表达能力和小组一起工作的能力等技术外的素质的形成。印度的继续教育还很重视直觉的训练,因为计算机中许多问题是无法通过逻辑所能解决的。所有这些举措,都是为了提高学员在岗位中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在印度IT行业从业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热情高涨,继续教育机构培养出来的学员深受国际大公司青睐。
2.2 教学模式先进
印度IT行业继续教育之所以受从业人员欢迎还得益于它独特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例如在印度APTECH公司的ACCP(Aptech Certified Computer Professional)软件工程师培训课程中,就采用多模式教学法。多模式教学方法顾名思义就是采用多种模式进行教学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包括:CCS(Concept Class Session)理论课,基于概念的理论课堂。PLS(Practice Lab Session)上机课,上机课紧接着理论课,在机房里学员们学习如何应用流行的应用软件来实践上一部分所学的概念。OLTL(On-Line Training Lab Session)在线培训课,学员通过浏览一些特定的网页来获得关于应用软件的额外的知识。此外,教师要讲解上机练习题目。DLC(Directed Learning Class)指导学习课,学员学习如何应付面试,还要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并且获得一些关于电脑应用的经验。这种形式多样又环环相扣的教学模式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深入、全面的掌握IT行业实际技能和知识。
2.3 重视课程开发和教材更新
在印度,IT行业继续教育工作部门以及整个教育系统都很重视IT行业培训课程开发,在大型的继续教育培训中心,有专门的课程开发部,有大量专家专门负责课程开发。他们直接利用发达国家最先进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使学员直接掌握最新的软件开发技术和方法。印度的教育机构会与微软等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软件公司结成联盟,以便获得公司的最新技术资料,集中优秀软件开发人员和教育研究人员编写最新教材并紧跟IT技术的发展变化不断更新教材和课程设计,保证了教育和技术发展同步。特别是印度APTECH在教材的编写设计方面,他们有一支专门编写教材的专家队伍(有600多人),另有多人负责分析市场、调查企业保持教材内容与IT技术同步发展。印度APTECH公司成立16年,教材已更新20版,现在是每半年更新一次。由此,保证了一线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有据可依,有案例可以用,使得教学工作有的放矢。
印度IT行业继续教育的成功,为我国IT行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树立了榜样了学习的楷模。以下是参考印度IT行业职业教育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的我国IT行业继续教育培训的有效路径。
3 完善我国IT行业继续教育培训的有效路径
3.1 拓宽人才培养渠道,重视职业教育职能
在印度IT行业继续教育培训不只是高等教育机构的任务,教育企业和公司为IT行业的继续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而我国的IT行业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很多还是由高等院校的继续教育学院承担,这些院校的继续教育模式沿用学历教育模式,重基础教育、理论教育。因此我们要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对IT行业从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机构,一定要与社会多部门联姻。高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培训机构和地方政府等多元主体的参与合作,形成创新合力,共同完成IT行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任务。另外,还要利用各种先进的教育手段,利用网络通信技术以及移动通信技术开展线上、线下的培训,为学员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
3.2 关注产业发展,更新教学内容和方式
借鉴印度IT行业继续教育培训会直接利用发达国家最先进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使学员直接掌握最新的IT技术术和方法。充分共享高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和培训机构的丰富且独具特色的培训资源,在IT行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中,高校和行业企业协同合作。在IT行业继续教育培训一定要和行业、企业紧密联系,从企业中收集丰富的一线案例和资料,同时,培训的讲师也不能单一的局限于高校的专职教师。培训机构要联合行业、企业、协会等部门,引进一线专业能手或高级工程师与专业教师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教学工作。
当今教育技术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迅猛发展,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层出不穷,以“移动教育”为代表的教育技术方向,可以很好地解决从业人员学习时间不能保证的问题。IT行业继续教育培训可以充分利用手机、PDA 等移动设备以及移动教育资源的便捷性、灵活性、零散性、个性化的特点对从业人员进行有效的培训。
3.3 以能力为本位,注重培养“复合型”实用人才
印度IT行业继续教育培训注重能力培养。教学从实践到理论让学员学到的是实际技能,并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而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着强调学历教育中的基础、理论,忽视职业教育中实际能力训练和培养的倾向,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差,不能满足我国社会生产对人才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要以实际能力为本位,注意在专业外多学科交叉培养,使学生不仅懂得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丰富广博的基础知识和修养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能力。除此之外,还要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提高学生与别人交流、沟通的能力以及注重培养他们与同伴合作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这些都是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教育部门在课程设置、专业设置方面应该有所调整。另一方面,作为个人,也应该注意培养自己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注意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奉越,花月.基于协同创新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研究[J].职教论坛,2013(21):56-59.
[2]刘奉越.移动教育:农民工技能培训的新路径[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报,2009(2):37-39.
[3]陈维华,马桂霞.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引导体验”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7):153-155.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141-3075.htmlit课程范文8篇
相关文章:
百日冲刺个性口号10-11
缝纫设备生产企业广告语08-17
全国生态日宣传口号08-16
高中开学学习计划08-13
正能量的励志语录摘录11-18
简洁的晚安微信问候语摘录11-03
业务实习报告10-15
最新初中音乐教师期末工作总结 初中音乐老师期末总结(十八篇)10-10
小学信息技术学期总结与反思 小学信息技术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十九篇)09-16
邮政营业员工年终总结08-16
金工实习的心得体会10-29
续写《私密花园》11-22
秦凯在里约奥运向何姿求婚的故事10-26
二十年后回故乡五年级优秀作文07-23
教师美术教案11-28
秋天教学设计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