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社会医疗保险篇1
【论文摘要】上海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护理需求增加,如何保证“老有所养”成为一个急迫的问题。与此同时。家庭结构的变迁、人口流动性的加大,传统的家庭照顾模式又面临挑战。医疗护理与生活护理的边界不清,带来过度住院问题,造成医疗保险基金的严重压力。建立老年护理制度,成为探索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一种途径。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进步,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提高,同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生育率大幅下降,导致中国从1999年末就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社会的护理需求日益紧迫。
1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家庭养老难以为继,而设施养老不仅不符合中国人“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且严重不足。至2006年末,上海共有养老机构560家,床位6.98万张。设施养老供求之间存在较大矛盾,只能以社会化的居家养老方式应对未来更为严重的老龄化趋势。即使在发达国家,也以居家养老为主,90%以上的老人仍然生活在家庭之中,美国95%的老人过着家庭生活,英国只有占2%的老人住在养老院里,因此,我国探寻社会化的居家养老模式就成为一种必然。发达国家在以居家养老为主的同时,也建立相应的服务机构,提供老年人所需各种服务,进行社区照顾,这种家庭与社区结合的模式可以作为我国养老模式的借鉴。
目前我国社会化的居家养老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老年护理服务提供不足;二是护理费用负担沉重。据老龄办13前发布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显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满足率却只有15.9%,其中家政服务满足率为22.61%,护理服务则仅为8.3%。居家护理不足,导致老年人及家人常以医院护理代替居家护理,符合出院指征但是拒绝出院的情况经常发生,理由就是出院后无人照料。仅以上海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为例,其所负担的上海城镇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的医疗费用比为1:3.5,医改实施前为1:2。对2001年_2o07年医保支付范围内医疗费用分析可知,在职职工与退休职工的门诊次均费用无显著差别,而住院次均费用有显著差别。老年人医疗费用高,既是生命周期规律的必然,也有可能是由于缺少其他护理途径而过度住院,造成医保基金的浪费。由于医疗护理和生活护理往往并无明确的边界,导致监管困难,而过度监管又会造成社会矛盾,因此,为控制过度住院的费用必须另辟蹊径。
在老年护理保险推出以前,各国无论社会保险还是商业保险均不负担护理费用,参保人为转移护理费用而过度住院,出现制度缺陷下的投机行为。投保疾病保险或养老保险之类保险的老年人将医院当作护理场所,大量老年人长期的住院费用加剧了各国医疗保险支出。为规避道德风险,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经营者也希望建立专门的老年护理保险。对此,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纷纷建立老年护理保险,通过护理保险将解决老年人的生活护理问题,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节约医疗保险基金。
相同的背景和需求,启示我国建立老年护理保险既有必要也很可行。护理保险是指借助国家或社会力量,对需要照顾的老年人提供相应的生活护理服务。与养老退休金从经济上保障老年人的生活不同,护理保险是集治疗、护理、生活于一体的一种保障方式,通过对老年人的身心护理,使其度过愉快的晚年。通过建立护理保险制度,把护理问题纳入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来解决有护理需求的人员,特别是老年人的护理问题。由于国情和传统不同,各国实施的方法也各具特点,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1)单独作为法定的护理保险制度,这以德国、以色列等国为代表;(2)作为医疗保险制度的一部分,这以荷兰等国为代表;(3)实施基本以实物给付的护理服务制度,这以丹麦等国为代表;(4)实行以公费负担的护理津贴制度,这以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为代表。以上(1)、(2)都具法定地位;(3)是以法律作后盾(生活支援法等),税收作财源(居民税);(4)是以严格的给付条件为基础,属于老人社会福利的组成部分。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德国和日本。
美国以商业性的老年护理保险为主,一般采用现金直接给付护理费用。目前美国老年护理保险与医疗保险一样,有向“管理式看护”方向发展的趋势,许多保险公司介入护理服务市场,将保险服务与护理服务结合起来使得实物护理服务的给付增加。德国建立了单独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实行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的原则,所有参加法定医疗保险的人员都必须参加护理保险。护理保险提供在宅和住院两类护理,并承担一些相关的其它费用。日本实施强制性的护理保险,65岁以上人员保险费从养老金中直接扣除,4o~64岁人员在缴纳医疗保险费时缴纳护理保险费。护理保险采取实物给付为主,现金给付为辅,按照专门机构认定的等级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
2上海建立老年护理保险试点的设想
上海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平均水平更为提前,且呈现出高龄化、发展迅速等特点。根据市统计局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58万人,占总人口的8.9%;15~64岁的人口为1408万人,占79.1%;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12万人,占11.9%。据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检测统计信息发布的数据,至2006年末,全市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的老年抚养系数为28.1%。虽然尚处于社会经济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但对未来的挑战不容忽视。
为解决高龄老人的养老问题,上海打造“9073”服务格局,即90%家庭养老、7%居家养老、3%机构养老。2008年起居家养老的对象从主要面对6o岁以上、生活自理困难并有低保的老人,放宽到8o周岁以上、独居或纯老家庭的本市城镇户籍、月养老金低于全市城镇企业月平均养老金的老人,经过评估给与养老服务补贴和养老服务专项护理补贴。但相比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退休参保人员,符合目前居家养老申请的老人只占相当小比例,且有相当大部分人群并不重叠。因此,为从根本上解决目前退休职工普遍存在的居家养老问题,有必要进行老年护理保险试点,探索符合上海情况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
2.1制度设计原则
上海从2001年起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已形成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大制度,实现了对户籍人口的制度全覆盖。医疗保险基本覆盖户籍人口,可以实行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制度,使护理保险成为继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后的第六大险种。护理保险可以先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开始试行,首先覆盖6o岁以上人员,同时服务有特殊需要的60岁以下。护理保险试点成熟后,向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人群扩展,逐步将全部医疗保险参保人群纳入护理保险中。
2.2主管部门
老年护理保险制度涉及到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在试行时可以由医疗保险机构主管,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为原始参保数据。条件成熟后由社会保障机构统一管理,参保人员由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员构成。
2.3资金筹集模式
参加护理保险暂不增加目前医疗保险缴费比例,而从个人医疗保险帐户资金中划拨,并从目前结余的工伤保险中划拨一定比例资金,以增加基金利用率。目前上海城镇职工医保基金结构不合理.个人帐户沉淀,严重削弱了基金统筹能力。个人账户由两部分组成,个人按工资水平2%缴纳部分和单位缴费部分。为了改变个人账户资金沉淀的结构,可以从个人账户资金中划拨一部分,如1.5%作为护理保险基金,则有17.5亿。以2007年末城镇职工参保人员为基数,按照12%的退休人员需要护理、月平均护理费用800元、护理保险平均支付比例50%计算,护理保险基金年支出需17.6亿。从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中划拨的资金基本与护理保险的支出资金相等,而工伤保险中划拨的资金可以作为风险保障资金。
2.4服务范围
初步考虑护理保险提供的服务范围包括为设施养老和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的医疗护理、生活护理服务项目。为了鼓励居家养老,应把家庭护理,设施养老中的生活护理、医疗护理全部纳入护理保险中。倡导社会化的居家养老模式,以社区为依托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保险服务。
2.5保险支付
护理保险的支付可以采用目前医疗保险的支付形式,确立由医院、养老院、护理机构、社区等组成的定点机构,由护理保险按照一定比例支付向定点机构比例购买护理服务。其中生活护理可以借鉴目前社区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形式,以社区为依托,由助老服务人员上门进行护理服务,护理保险通过社区向助老人员支付费用。同时为鼓励家庭成员照顾,向家庭成员和义工购买护理服务。为防止道德风险,鼓励义工服务,向家庭成员和义工购买的服务不直接支付现金,而是以“时间储蓄”的形式,为将来个人及直系亲属接受护理时抵冲护理时间。
2.1制度设计原则
上海从2001年起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已形成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大制度,实现了对户籍人口的制度全覆盖。医疗保险基本覆盖户籍人口,可以实行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制度,使护理保险成为继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后的第六大险种。护理保险可以先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开始试行,首先覆盖6o岁以上人员,同时服务有特殊需要的60岁以下。护理保险试点成熟后,向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人群扩展,逐步将全部医疗保险参保人群纳入护理保险中。
2.2主管部门
老年护理保险制度涉及到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在试行时可以由医疗保险机构主管,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为原始参保数据。条件成熟后由社会保障机构统一管理,参保人员由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员构成。
2.3资金筹集模式
参加护理保险暂不增加目前医疗保险缴费比例,而从个人医疗保险帐户资金中划拨,并从目前结余的工伤保险中划拨一定比例资金,以增加基金利用率。目前上海城镇职工医保基金结构不合理.个人帐户沉淀,严重削弱了基金统筹能力。个人账户由两部分组成,个人按工资水平2%缴纳部分和单位缴费部分。为了改变个人账户资金沉淀的结构,可以从个人账户资金中划拨一部分,如1.5%作为护理保险基金,则有17.5亿。以2007年末城镇职工参保人员为基数,按照12%的退休人员需要护理、月平均护理费用800元、护理保险平均支付比例50%计算,护理保险基金年支出需17.6亿。从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中划拨的资金基本与护理保险的支出资金相等,而工伤保险中划拨的资金可以作为风险保障资金。
2.4服务范围
初步考虑护理保险提供的服务范围包括为设施养老和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的医疗护理、生活护理服务项目。为了鼓励居家养老,应把家庭护理,设施养老中的生活护理、医疗护理全部纳入护理保险中。倡导社会化的居家养老模式,以社区为依托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保险服务。
2.5保险支付
护理保险的支付可以采用目前医疗保险的支付形式,确立由医院、养老院、护理机构、社区等组成的定点机构,由护理保险按照一定比例支付向定点机构比例购买护理服务。其中生活护理可以借鉴目前社区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形式,以社区为依托,由助老服务人员上门进行护理服务,护理保险通过社区向助老人员支付费用。同时为鼓励家庭成员照顾,向家庭成员和义工购买护理服务。为防止道德风险,鼓励义工服务,向家庭成员和义工购买的服务不直接支付现金,而是以“时间储蓄”的形式,为将来个人及直系亲属接受护理时抵冲护理时间。
2.6给付条件
为了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需要按照对参保对象的评估情况设立不同等级的给付比例和时限。评估必须坚持公平、公开,可以由医疗保险机构牵头在医院设立专门评估部门,并有一定的社区工作者参加。每~年或两年重新进行一次评估,以使护理等级适应实际情况。可以参照日本模式,65岁申请护理的参保人必须在限定的情况种类中。65岁以上参保人申请护理时,经过专业机构评估护理等级。可以探讨将adl作为确定护理级别主要依据的可行性,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等级评估标准。护理保险按评估等级支付相应护理费用,并确定一定的自负比例。
2.7相关措施
护理保险不仅涉及到保险费用给付,更重要的是护理水平的提高和护理服务质量的提升,这就需要增加护理人员包括专业和非专业、增加护理培训,以满足护理需求。护理保险所筹措的资金使用分为三部分:一是支付专业护理机构护理费用;二是支付以社区服务为代表的非专业护理机构服务费用;三是购买其他护理服务。通过资金使用的导向作用,增加社会对护理服务的投入。
卫生和民政部门需要联合制定护理事业发展计划表:首先理清上海目前专业设施护理总量、建立专业护理人员名册。兴办一批专业护理机构,为生活严重不能自理或有特殊需求的老人提供服务。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护理产业,开办民营护理机构,提升护理总量。其次增加专业护理人员,与卫生院校联合培养专业护理人员,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护理服务。第三,鼓励家庭护理,发展和培训非专业护理人员,推广“时间储蓄”概念,增加社会对护理事业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发展ngo组织和公益性社会团体,提供多种护理渠道。第四,增加社区老年护理服务设施,5年之内,做到2.5公里半径内都设有一所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和助老服务社。
医保部门根据护理机构的运营情况将其纳入护理保险定点机构中,其中专业护理机构、民营护理机构、非盈利性护理机构、社区老年护理服务设施可按照服务范围、护理等级按比例进行医保支付。对参加护理的非专业护理人员,包括家庭成员、义工,由社区计量考核计人护理服务时间储蓄。借鉴义务献血的用血机制,时间储蓄可以支付自己及直系亲属的护理需求。
老年人社会医疗保险篇2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医疗保险;缓解对策
中图分类号:F8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2-0120-04
大多数人一生医疗费用的80%发生在60岁以后。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制度的影响重大,主要体现在对医疗保险基金的需求不断增长。医疗保险基金是医疗保险制度运行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障,对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至关重要。随着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医疗保险基金的安全运行问题令人担忧。而人今口老龄化直接导致的参保人员结构老化现象,将是可能导致医疗保险基金出险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和支出都较大,总的来说是增加了基金的风险性。
1.老龄化减少了医疗保险基金的供给
目前,全国已有一亿多人参加了医疗保险。伴随着医疗保险覆盖人群的不断扩大,参保人员结构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并在加速发展。人均医疗费的增长速度远大于人均GDP的增长速度。参保人员结构老龄化导致基金潜在的压力很大。 1993年,全国有291万参保人,其中退休人员23万人,占总人数的7.9%;1998年,全国共有1 879万参保人,其中退休人员369万人,占总数的19.6%;2003年,全国共有10 902万参保人,其中退休人员2 927万人,占总数的26.85%。
1.1 医疗保险的支付隐藏巨大隐患
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的人数在迅速增多,由于医疗保险制度是在原公费、劳保医疗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没有基金的积累和沉淀,对于实行新制度时已经退休的“老人”来说,他们所需的医疗保险资金就构成一笔“隐性债务”。在没有其他渠道的资金解决“老人”医疗保险“隐形债务”的前提下,人口老龄化给医疗保险基金带来了潜在压力。
由于老龄化的进程加快,使得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的比例,即劳动年龄人口负担老年人口的系数上升。1980年12.8个在职职工中有1位退休人员,到2003年平均2.4个在职职工中就有1位退休人员。这种现象表明,一方面缴纳医疗保险基金费用的人数相对于使用这笔资金的人数在减少,另一方面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的人数却在迅速扩大。人口老龄化趋势将使医疗保险基金的缴费人群相对缩小,受益人群相对扩大,这样的一增一减,参保人员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要确保基金的安全运行,难度将越来越大。
1.2 我国老年参保人员结构性失衡
近几年来,医保制度改革取得不断进展,建立了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以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大病医疗救助、公务员医疗补助及商业医疗保险等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医疗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基金基本实现了“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但是,从我国老年参保人员结构的变化趋势看,退休人数的增加与在职职工人数的加速减少并存。2002年我国参保人员中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的比例为2.58∶1,2003年至2004年底,这一比例在不断的缩小,由2.25∶1下降成为2∶1,仅仅三年时间医保人员结构就由5个在职人员负担2个退休人员变成由2个在职人员负担1个退休人员。自实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以来,参保人员逐步覆盖至广大企业职工和社会灵活就业人员,但是,参保人员结构老龄化的趋势在加速,居民期望寿命的增长,使医保基金压力过重。退休人员的增速高于参保人员和基金的增速,所以导致基金的结余率连年递减,且速度较快,而住院率连年以较快的速度递增。2002年医保基金的结余率为67.72%,住院率为2.2%,2003年基金结余率为43.51%,住院率为3.81%,2004年基金结余率为37.19%,住院率为4.11%。三年间基金的结余率的平均递减速度为22.54%,而住院率的增长速率为43.41%,人均占有基金绝对额在不断减少,两头夹击导致基金运行风险凸现。
1.3 我国医保政策突出体现对退休人员的特殊政策
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88〕44号)规定实行在职职工单基数缴费,退休人员不缴纳医疗保险费,退休人员享受的医疗保险待遇高于在职职工,这符合社会客观规律。从各省(市)医改具体办法来看,突出体现了对退休老人的医疗照顾。如上海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设立了地方附加保险基金,主要用于急诊医疗,以及最高支付限额以上的医疗费用。据统计,地方附加保险基金有94%的支出是用于退休人员。另外,考虑到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退休老人养老金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对这部分人员的起付标准、自负标准及共付标准都定得比在职职工低50%、80%、40%。广东省对退休老人降低起付标准20%至40%,并提高退休老人个人账户计入比例,要高出在职职工的1倍,同时将门诊慢性病纳入统筹基金支付。
这些对退休老人的特殊政策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老年人的照顾,真正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制度对老年做到“老有所医”,进一步体现对老年人过去对社会所做贡献的肯定。
1.4 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加重了社会劳动人口的负担
人口老龄化改变了我国的抚养比。在目前情况下,由于老年人群基本上不存在医疗费用的储蓄,他们的医疗费用主要是由现在的社会劳动人口来承担。但统一筹集资金,现收现付,短期收支平衡以实现互助互济,社会统筹的医疗保险,把老年人的医疗费用全部加诸于当时的社会劳动者身上,就会发生医疗保险基金的代际转移问题,劳动人口不堪重负,从而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2.老龄化增加了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我国人均预期寿命由建国前的35岁,达到了目前的70岁左右;婴儿死亡率由建国前的20‰降到了目前的3‰左右。我国几项主要健康指标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人生七十古来稀”已成为过去,而这令人欣喜的成就背后同时带来了医疗费用高速增长的隐忧。
2.1 退休人员慢性病、大病、特病过速增长
在老年人口中,发生在心脑血管、代谢、精神、神经系统的慢性病的患病率几乎达 70%以上。根据相关报告显示我国75岁及以上人口当中,只有10%的人成功地保持健康的体魄,在步入老年之后还继续保持健康之躯的人数实在是少之又少,许多人从50~60岁便开始与各种各样的顽疾和伤残纠缠不休,空有很长的寿命却无法安享晚年。老龄人口在增加,人类寿命在延长,但我国2002年的调查报告显示,老龄人士目前患上糖尿病、心脏病、中风及关节炎的机会,比15年前增高。15年前,只有13%的老龄人士患上心脏病,2001年这个比率却增加至36.5%。人口老龄化还造成了精神疾病发病率和疾病负担急剧上升,如有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患者400万,每年用于治疗痴呆的直接与间接费用达3 000亿元人民币。专家估计,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到21世纪中叶,阿尔茨海默病人总数可能高达总人口的1/10,巨大的开支将对我国的国民经济构成严重威胁。这就说明,医疗费用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对医疗保险基金正常运行构成严重威胁。病魔和疼痛始终在困扰着老年人,老龄人口的医疗费用支出为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2.2 人均医疗费用和年龄呈正相关
人均医疗费用和年龄呈正相关,一般情况下,60岁以上年龄组的医疗费用是60岁以下年龄组医疗费用的3~5倍,1998年,根据我国29个省市的医疗保险费用统计表明,在职人员人均医疗费用477元,退休人员人均医疗费用1 247元。根据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有关报告反映,即使按1998年的医疗实际费用支出计算,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需求量负担到2025年将增加47%,如果考虑到各年龄组的医疗费用按GDP年增长率同比增长,医疗需求量费用到2025年将达到6万亿元以上,占当年GDP的12%左右。人口老龄化,使医疗需求在整个GDP中比重不断上升,巨大的财富将被耗尽,有限的医疗保险基金将难以支付日益膨胀的医疗需求,医疗保险基金收支缺口风险加大。
2.3 医疗技术的进步,使费用上升较快
医学科技的进步与迅速发展,一方面增加了人们战胜疾病的措施和手段,另一方面直接使医药费用大幅度上升,并可能成为日益沉重的社会和个人负担。
由于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医学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医药产品及其相关服务设施无论在品质和效果上都有质的飞跃。随着医疗水平、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许多价格昂贵的医疗仪器设备、检查和治疗手段的运用,也是作为科技进步和科研投入成本的回报,医疗服务的价格水平必然相应的上涨,从而导致医疗费用的上涨。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提品价格和数量时,可以偏离市场的实际需求水平。由于健康和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很高,同时医疗服务专业化程度也很高,这导致消费者和医疗服务的提供者之间信息的严重不对称,造成原本希望利用费用分担机制由需方控制医疗费用的上涨就很难实现,医疗费用的过渡增长仍然难以控制。
2.4 就医观念变化提升了医疗费用支出
就医观念变化提升了医疗费用支出。随着医疗水平、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老年人对自身的保健也从原来的单纯治疗型向保健型和消费型转变,有的检查只需B超就行,患者反而是做彩超甚至做CT、磁共振等。有的人病情用国产药2 000~3 000元就可治疗,而要求用进口药,使医疗费用呈几倍乃至数十倍的增长。有需要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安放体内置换材料等高额医用耗材,可以用国产的,偏要用进口材料,例如血管支架,从7 000元到2万多元不等,安放一个支架相差1万多元,安放3、4个,费用就相差好几万元,本可以二三万元治好病的,费用一下就上升到十几万元,更有甚者安放八万元的带膜支架,费用便又呈几倍增长。
3.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平衡分析
我国参保人群中退休人员所占比例逐渐增大,参保退休人员人均支出的医疗费用普遍偏高,导致了医疗保险基金负担不断加重,基金风险也在不断增加。退休人员的住院发病率是在职人员的1.3倍。医疗费用支出的大幅增长,必将影响统筹基金的收入和支出结构,对现有的统账结合模式造成冲击。
如何实现医保基金的收支平衡,既要增收,又要节支,应采取积极的调整和管理措施。一方面社会人群参保率低,结构老化等原因导致收入减少,而支出增加,基金的积累性在减弱甚至是萎缩,而政府没有给予相应的财政支持。在医疗保险基金的征缴中,有一部分企业确因经营困难,交费能力差,不得已欠费,但是还有一部分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也存在无故拖欠保费的缴纳,或者漏报瞒报工资基数来逃避缴费,致使资金的筹资水平低。还有许多经济效益好的单位应参保而不参保,使得医疗保险的社会互济性得不到体现。这类企业的行为主要原因就是征收手段乏力,社会医疗保险意识不强。另一方面,老年人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较多,需要经常治疗而不能彻底治疗,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都支付严重不足,且存在较大缺口,参保人不得不用现金支付,再加上缺少合理有效的供方制约机制导致,如医院乱收费、滥用药、滥检查以及药品生产流通环节虚高定价等问题,一旦患了大病、重病或慢性病,就会显得统筹基金和个人支付严重不足,并给低收入者和体弱多病者带来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会使他们“因病致穷”或“因病返穷”。
老龄化日益扩张的今天,医疗保障基金筹集的有限性和医疗需求的相对无限性,是医疗保险运行的一对矛盾。而这一矛盾,在目前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相对不足的背景下更加凸现出来。改革以来,我国政府投入到卫生医疗事业的资金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在全社会医疗总费用中,政府投入比例从1980年的36.4%降至2001年的15.5%。因此,政府要加大向老年人医疗保障事业方面的资金投入。
4.医疗保障筹资机制,实现保障基金注入多元化
4.1 加大政府责任,争取财政补偿
加大政府责任,解决医疗保险制度转型时期的隐形债务问题,争取财政补偿。解决人口老龄化给医保基金带来的风险问题,需要政府一定的投入。政府应明确在建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调整财政支出机构,提高财政预算中医疗保障支出的比例,按退休人员参保的人数给医疗保险相应的资金补偿,增加基金的抗风险能力。
纵观国际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解决人口老龄化给医疗保险基金带来风险的问题,各国政府都投入了一定的财力物力并在建立社会医疗保障制度过程中积极承担责任: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给医疗保险一定的资金补偿;建立贫困老人的医疗救助制度;针对老年人是慢性病高发人群的特点,建设社区医疗保健站、康复和护理中心,向老年患者提供优质低价的服务等。老年医疗保障扩大化不仅需要增加政府的财政投入,向各企业及个人征收保险费,而且需要出售部分国有资产,并有组织地大力提倡民间捐款。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应以国家立法强制执行,以保证其公平性;不属于基本医疗保险的部分应以个人积累为主,但国家应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如用于医疗保险的收入免交个人所得税,企业为职工购买医疗保险的费用,可在税前列支。
4.2 加强社会保险征缴力度
4.2.1 加强基数审核工作
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与给付构成了政府、企业、个人间的物质利益再分配关系,这种分配关系是否协调,既关系到社会成员能够享受到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也关系到整个国家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是各国政府应着重研究的问题。各部门应高度重视规范企业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工作。医疗保险费的征缴与缴费基数密切相关,各级经办机构应当认真检查,参保单位的缴费基数申报核定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分析研究各地区缴费基数偏低的原因,提出规范缴费基数的得力措施。加强配合,严把基数申报关。各级企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在企业医疗保险缴费基数申报审核工作中,要按照《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259号)的规定,规范企业医疗保险缴费基数,切实做好企业医疗保险缴费基数申报审核工作。重申单位缴费基数为本单位参保人员个人缴费基数之和,参保人员个人缴费基数之和小于单位统计年报工资总额的,以统计年报数为单位缴费基数。要采取措施纠正仅按个人缴费基数之和作为单位缴费基数的做法,在全省范围内必须执行省里的统一政策,各地不能自行其是。对经济效益好、缴费基数偏低或少报缴费人数的参保单位要进行实地稽核,认真查处少报、漏报缴费基数、缴费人数的行为。对少报、漏报缴费基数的参保单位要严格进行整改,限期补缴少缴的养老保险费,切实维护参保职工的合法权益。
4.2.2 合理调整缴费方式,退休人员适度缴费
政府主要负责社会保险中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员的保险费用、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与优抚开支,其他部分开支应该由企业和社会成员自己负担。为了加强个人参加社会保险的责任感,保证社会保障费用的取得,政府必须以法律的形式强制个人交纳部分社会保险费,这也成为各国在建立社会保险制度时普遍认同的原则。合理调整缴费方式。规定参保单位为其退休人员缴纳医疗保险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其不缴费只享受待遇带给医保基金的压力,同时可以增强参保退休人员的费用节约意识。由于我国启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较晚,退休人员一参保就少缴费或不缴费,这就等于退休人员缺少了30年的基金积累。退休人员没有积累,而又成为基金的主要消费者,缴费的压力只能转嫁到在职人员身上。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设一个30年左右的过渡期。在过渡期内,退休人员应继续缴费,待医疗保险基金有了一定积累,形成良性循环后,再规定停止缴费的条件。
4.3 扩展医疗保险基金的来源渠道
扩展医疗保险基金的来源渠道。目前医疗保险筹资渠道还比较单一,主要是企业和职工缴费。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职工与退休人员负担比的提升,医疗保险基金短缺的现象将日益突出。因此有必要扩大医疗保险基金的来源,增加基金存量。政府可以尝试拓宽筹资渠道,如通过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民间慈善捐款;从社会福利彩票所筹集的福利资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老年人医疗保障事业,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收益也可划拨一部分用于补偿医疗保险费用的开支等。
4.3.1 应将国有股减持所形成的社保基金按一定比例划拨给医保基金
人们过去只是关注到养老保险基金不足的问题,但是受到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医疗保险基金不足的现象也必将会出现。我国过去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医疗费用实行实报实销,并没有真正提留在职职工退休后的医疗保险费,这一块费用实际上是沉淀到现在的国有资产上去了。通过国有股减持,国有资产变现实际上就是还原当时的国有资产为现在的退休人员的医疗费用,以弥补退休人员医疗保险费没有积累的缺口。这样形成一定基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医保基金的不足。
4.3.2 发行医疗保险债券聚拢社会基金
可以发行利率较高的10年期或更长时间的债券,将短期的医疗保险基金的风险分担到将来的一段时间,减小风险系数,也为收入较高的青年职工在年老时提供医疗基金积累。发行医疗保险债券,一部分充实目前的医疗基金,另一部分用于今后医保基金的积累。
4.3.3 通过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民间慈善捐款
通过福利救质的社会团体和组织来募集资金,是国外许多国家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搞医疗保险也可以通过建立慈善机构,鼓励社会捐赠。朱基总理曾在《关于职工医疗保障体制改革有关问题的讲话》中指出:我国现在百万富翁、亿万富翁不少,暴发户也不少,我们应当号召一下,请他讲一点良心,讲一点公德,拿一点钱出来搞慈善事业。指明了建立慈善机构,鼓励社会捐赠的可行性。要保证这一措施能够行之有效,国家应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手段建立一系列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如降低税率或免税,给予奖励等。
4.3.4 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活动
社会保障基金是一种可以长期投资的基金,当一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情况下,由于宏观经济环境良好,只要社会保障基金采取稳健经营,就可以得到长期稳定的收益。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是一种长期投资的行为,它谋求长期而稳定的收益。短期的收益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如果依靠短期的收益来维持社会保障基金的开支,必然会影响社会保障项目的给付水平。所以,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要选择投资于能够带来长期收益的项目。
4.3.5 在社会统筹基础上的补充商业医疗保险
从我国医疗保障的现状来看,商业医疗保险的作用远未充分发挥,同时客观事实也要求其应成为社会医疗保险的必要补充。在我国经济尚处于发展阶段的时期,效率更应成为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追求目标。为此,应逐步提高个人在社会医疗保险中的支付比例,鼓励个人通过商业医疗保险来弥补社会医疗保险的不足,最终提高商业医疗保险在整个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种社会统筹基础上的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它的优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能够使职工充分享受医疗保险,从常规性疾病到癌症、器官移植等重病、大病,都能得到治疗保障,彻底免除职工后顾之忧;二是能有效控制损失浪费,大大减轻企业和财政的负担,这是因为作为投保人的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对医疗卫生机构有着较强的监控机制;三是保障额度高,但交费少,参保范围广,避免了逆向选择,有利于商业保险公司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斯林.劳动社会保障现状与前景[J].时事报告,2005,(8):27.
[2]新时期劳动和社会保障重要文献选编[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中国文献出版社,2002,2.
[3]乌日图.医疗保障制度国际比较[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217~225.
[4]周绿林,李绍华.医疗保险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
[5]胡大洋.人口老龄化与医疗保险[J].中国医疗保险,2004,(2):19~21.
[6]医保论坛.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医疗保险的影响及其对策建议[J].中国医疗保险,2003,(4):28~30.
[7]卢颐和.浅谈人口老龄化对医保基金的预警风险及对策[J].中国医疗保险,2004,(5):20~23.
[8]李一平.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年龄结构老龄化的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3,(8):14.
[9]李树海.从“五普”数据看甘肃人口老龄化问题[J].西北人口,2003,(1):39~43.
[10] 云秀清,马桂云.西部欠发达地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前沿,2004,(4).
[11]兰州市统计局编.兰州年鉴,2003、2004.
[12]中国劳动网[EB/OL]. smehen.省略/ .
[13]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分析[EB/OL]. gs.lss.省略/.
[14] 黄毓慧.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DB/OL].gs.lss.省略.
[15] 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制度的挑战及对策[EB/OL]. 省略/.
[16]聂春雷.关于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再思考[DB/OL].省略.省略/ .
[17]陈秀清. 对医疗保险制度中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几点思考[J].镇江医改,2003,(6).
[18]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EB/OL].省略/llxzyc.htm.
[19]李俊山.医疗保险改革如何适应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探讨[DB/OL]. 省略/.
[20]胡爱平.日本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制度的影响及改革的启示[J].中国医疗保险,2003,(3):68~70.
[21]张帆.浅析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J].北方经贸,2003,(5):19~20.
[22]官波,孙作明.完善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平衡之我见[J].中国卫生经济,2003,(6):30~31.
[23]董朝晖.我国医保改革中的隐形债务及解决途径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2004,(7):46~47.
[24] 周浩礼,蔡孝恒.21世纪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几种趋势[DB/OL]. gs.lss.省略.
[作者简介]荆炜(1975-),男,兰州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
老年人社会医疗保险篇3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医疗保险;计划生育
中图分类号:F840.684文献标识码:A
人口的多少,人口密度的大小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人口太多、包袱太重,对经济发展是不利的,所以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衡量,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尽管老龄化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一、我国现阶段人口老龄化现状
人口预测表明,未来几十年内,年龄结构类型不仅将从成年型转向老年型,而且将向高度老年型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1982~1990年为初露端倪阶段,总体上,当时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还不高,处于成年型阶段;2000~2020年为加速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从7%左右上升至超过12%,年龄结构已成为典型的老年型人口类型,彻底完成了从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转变;2020~2050年为高速发展阶段,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从12%上升到20%以上,人口的年龄结构高度老化。
根据人口学家的研究,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老年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快。发达国家老龄化的进程(从成年型到老年型)持续了几十年至100年时间,如法国用了115年,英国用了80年,美国用了60年,日本用了25年,而我国却只用了18年。
二是老龄化发展速度快于经济增长速度,形成“未富先老”的局面。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阶段时,人均GDP一般在5,000~10,000美元左右,而我国目前的人均GDP只有1,000美元。这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老龄化程度不相适应,提前进入了老龄化国家行列。
三是在老年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高龄化发展趋势明显。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80岁以上高龄人口已经达到1,300万人,且正以平均4.7%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50年将超过1亿人口。
四是人口老龄化在地区之间分布不平衡,发达地区先于不发达地区进入老龄化。未雨绸缪是智者的选择,对于国家也是这样。按保险理论和国际经验,现代国家必须在人口老龄化高潮到来的20年前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健康保障制度,才能安然地度过“白潮”。否则,必然会严重地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引发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的突出影响
人口老龄化不仅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且随着老龄人口体质的衰退、慢性病病人的增加,对医疗保险的影响尤为突出,对医疗保险基金的稳健运行和医疗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首先,医疗保险基金是医疗保险制度实施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障,对医疗保险制度的运行至关重要。人口老龄化对医保基金的支出和来源都产生了影响。一是老龄化使医疗保险基金的供给减少。我国现行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筹资方式是用人单位和职工的缴费,前者缴费率为职工工资总额的6%左右,职工个人缴费率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左右,离退休人员不再负担医疗保险费,在职职工与离退休人员享受同样的医疗保险待遇。由于老龄化的进程加快,使得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的比例,即劳动年龄人口负担老年人口的系数(负担系数)上升。在没有其他渠道的资金解决老人医疗保险“隐形债务”的前提下,仅靠在职职工缴费来负担自己和已经退休老人的医疗费用,使医疗保险基金的压力相当大;二是老龄化使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增加。我国排在人类死亡“疾病谱”最前列的疾病是心血管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以及呼吸系统疾病等。而这些病确实也与年龄有着正相关关系,同时,由于医学技术的发达,这些疾病可以通过手术或药物治疗得到一定的治疗、控制,使原来被压缩的医疗需求得到释放,对医疗保险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也导致医疗费用消耗的大幅度增长。
其次,人口老龄化对参保人员结构的影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使得医疗保险覆盖人群的年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医疗保险中的退休人员呈现上升趋势,参保人员结构老龄化日益明显。老年人比例不断上升增大了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的压力。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在医疗服务价格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医疗费用负担年递增率为1.54%。因此,在缴费比例不提高和财政投入不增加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将会给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带来超支风险,从而冲击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有不少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医疗保险基金已经入不敷出或已到零界限,参保人员年龄结构老龄化导致的医疗费用大幅度增长是重要原因之一。
三、老龄化社会医疗保险对策建议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医疗保险基金所面临的最大压力,同时也是医疗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挑战,解决医疗保险基金压力的问题应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向考虑。据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一)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实现多层次覆盖,改善参保职工年龄结构,让更多的人在享受健康保护伞的同时,履行缴费义务。一是适应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打破所有制的界限,使医疗保险从国有、城镇集体单位职工向混合所有制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及外商投资企业从业人员拓展;二是适应就业方式多样化的特点,打破职工身份界限,使医疗保险从机关事业和企业职工灵活就业人员等各种就业形式的社会从业人员拓展。
(二)加大政府责任,解决医疗保险制度转型时期的隐形债务问题,争取财政补偿。政府应明确在建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调整财政支出机构,提高财政预算中医疗保障支出的比例,按退休人员参保的人数给医疗保险相应的资金补偿,增加基金的抗风险能力。如针对老年人是慢性病高发人群的特点,建设社区医疗保健站、康复和护理中心,向老年患者提供优质低价的服务;中央财政对医疗保险基金入不敷出的地区进行财政补贴;建立贫困老人的医疗救助制度,对这些老人的看病就医提供帮助等。
(三)引导老年人合理就医,引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中,还要注意与医疗服务方式的协调,政府可以通过医疗保险费用补偿的激励机制,如将社区医院纳入定点医院,在社区医院就医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明显高于大医院的措施,将居民、特别是老年人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转向社区,减少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使宝贵的医疗保险基金得到有效的利用。
(四)医疗保险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配套进行。医院、药品和医疗保险是医疗卫生事业的三个重要角色,共同担当着为患者治病的职责。医疗保险制度的顺利运行,离不开医院、药品生产和流通领域的配合。但目前医院体制和药品市场的改革还没有到位,阻碍了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进程。比如,医院的“以药养医”和药品的“虚高定价”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这是造成医疗保险基金过度消耗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政府需要采取措施,彻底解决医院的管理体制、药品生产和流通环节中的问题,扭转药品虚高定价的局面,确保医疗保险制度的顺利实施,使医疗保险基金得到合理有效的使用。
(五)加强对慢性病预防及医疗引导。慢性病具有不可逆转性和高治疗费用的特点。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和亚健康人群的增多,慢性病的治疗费用还将急剧增长,这将给医保基金造成沉重压力。应加强对慢性病的预防管理及医疗引导,降低慢性病的发病概率,延缓慢性病的发病时间,为慢性病病人提供持续有效的治疗,降低未来潜在的医疗费用支出。同时,把疾病的早期预防纳入医疗保险的支付范围,减少重大疾病的发生,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的利用效益。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研究生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媛.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的影响.中国卫生经济,2006.4.
[2]陈红山.浅谈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的影响及对策.社会医疗保险文集.
[3]饶克勤等.中国居民健康转型.卫生服务需求变化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中国卫生经济,2000.19.10.
[4]杨辉等.我国城市社区服务现状的快速调查结果分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1999.
老年人社会医疗保险篇4
[关键词]医疗保障;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农村老年医疗保障
一、研究背景
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健全和完善,农村养老、医疗资源主要靠家庭提供,农村家庭养老负担依然很大。农村养老、照料、医疗等资源的不足,使农村老龄问题更为突出,特别是养老保障和医疗问题亟待解决,贫困农村地区情况会更加严重。即便在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实施的前提下,农村老人老年医疗保障依然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最为薄弱环节,并且各方面都大大滞后于城市,依然呈现老人老年保障的城乡二元结构,不适应城乡统筹发展和足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本文以城乡统筹和保障公平原则为出发点,以提升农村老年医疗保障水平为研究目的,以缩小重庆城市和农村老年医疗保障差异为研究重点,探索城乡统筹发展且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老年医疗保障体系。
二、数据分析
(一)基本情况
(二)调查结果分析:以城乡老龄人口医疗保障比较为重点
表2-1:城乡户籍老年人口经济状况评价比例表
图2-1:城乡户籍老年人口参加医疗保险的比例
表2-2:城乡户籍老年人口医疗费用由谁共同支付
(三)小结
老年人社会医疗保险篇5
关键词:医保改革;社会性别视角;对策
摘要:本文通过剖析改革以后新建立起来的上海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方案的准入条件、个人帐户积累、共负责任等各个方面,指出现行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计划设计过程中社会性别意识的缺失以及所带来的影响和结果,从而强调社会性别意识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F840.6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4-2563(2007)05-0015-07
就一个国家而言,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既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和谐、平稳和健康发展的调节器。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除了具有增强人们抵御社会风险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功能之外,还有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险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社会保险则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它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的中国社会经济改革不断撞击着在20世纪50年代初建立起来的中国医疗保险制度。为顺应和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1998年底,国务院正式下发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并确定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原则和主要政策。《决定》指出:“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原则是: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城镇所有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属地管理;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共同负担;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行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
根据《决定》精神,2001年上海正式实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改革后新建立的上海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具有下述特点:
第一,新的医疗保险制度不仅将“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合并在一个体系内,而且明确规定社会医疗保险参加的单位是不同所有制的单位和个人,结束了非公有制企业职工被排斥在社会医疗保险体系以外的不公平局面。
第二,改革以后的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了社会统筹基金,改变了过去医疗经费由个别企业(劳保)和政府(公费)承担责任的做法。
第三,改革以后的医疗保险制度强调个人、企业和社会的共同责任,社会统筹基金的筹集采用个人和雇主缴费的方式。
第四,改革以后的医疗保险制度拥有了更具效率的医疗保障运作机制。它强调个人在享有社会保险的同时应该承担的责任。具体做法是建立个人帐户,每年根据参保者年龄按比例向帐户划入经费。在起始段,使用个人帐户资金,使医保成员对费用使用和控制有责任感。同时个人帐户经费没有使用期限,可以逐年累积,以便个人年老多病时使用。
第五,医疗保险经费的使用采用三段制。即起始段、自负段和共负段。在起始段使用个人帐户资金;用完后,进入自付段。当自付段支付的费用达到全市上年平均工资的10%以后,进入共付段。在共负段,个人和社会医疗统筹基金共同支付医疗费用,个人承担的比例同就医医院的级别和就医者年龄挂钩,最高级医院(三级或市级)个人支付份额最大;中级医院(二级或区级)个人支付份额居次;初级医院(一级或社区)个人支付份额最少。当医疗费用超过全市年平均工资的400%以后,医疗保险统筹基金不再支付。
医疗保障制度是社会政策和制度设计中同人们利益最直接相关的部分,它既涉及个人与个人的关系和利益,也涉及国家、团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和利益。分析、调整和改善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是现阶段实现中国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重要任务之一。
社会性别作为一种社会关系(有时也称作两性的社会关系),它与阶级、种族、民族等社会关系具有相同的性质。用社会性别方法分析社会问题和社会政策就是要提出“谁做什么?谁拥有什么?谁来做决定?怎样做决定?谁得益?谁损失?”
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可以发现上海自2001年开始实施的新的医疗保障制度在对社会产生效率的同时也带来部分迫切需要完善的方面。本文将主要针对上海城镇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行社会性别分析。
一、制度设计中的社会性别视角缺位
首先,从这项保险的准人条件,即享受的范嗣看,它是为在业人员设立的,就业是纳入医疗保险的重要条件之一。然而女性就业的机遇比男性少,特别是女性从事正规化就业的机遇比男性少,这无疑是女性进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一道门槛,能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计划的女性必然少于男性。由于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一直没有分性别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相关资料,为此,我们仅能从该计划的原则出发而得出医疗保险覆盖面必然是男性高于女性的结论。而江苏省镇江市的资料证实了我们的推断。该市“1997年、1998年及2001年3年参保人数大致相当,接近28万人,参保职工性别构成变化不大,男性多于女性,男性所占比例基本上在57%左右”。据2000年和2006年上海统计年鉴数据,上海市在岗女工数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如:1999年上海市在岗女工是124.62万人,占总在岗职工人数(327.07万人)的38.10%,而2005年,上海市在岗女工是130.79万人,占全部在岗职工(356.55万)的36.68%。男女两性的就业人数比例的差别不可避免地会反映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中来,女性受惠必然小于男性。
其次,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现行方案没有正视男女两性收入的差别而带来的影响。在上海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整体计划巾,年龄始终是一个重点考虑的因素。这主要是由于:(1)不同年龄人群的身体状况不同,不仅患病的概率不同,而且患病的类型也不同。老年人口比年轻人更多和更易患病这是生理规律和基本常识。(2)更重要的是,老年人口一般已经退出劳动岗位,以养老金为生,收入相对较少。如果医保制度的个人承担部分不考虑年龄差别,势必使老年人口的利益受损。(3)个人负担机制使老年人口处于相对弱势。按目前实施的个人帐户经费累积的原则,年轻时要为将来年老时作一些医疗费用的积累和储蓄。然而个人帐户中的资金积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使目前的青年人和老年人处于不同的境遇。目前的青年人有数十年的时间为他们医疗帐户经费积累,而现已进人老年的人群在计划经济时期,个人几乎没有任何积蓄,他们同年轻人相比,处于不同的起点。为此,本次方案对老年人口给予较多的优惠待遇,如退休职工不需为医疗保险缴费,帐户的拨款由统筹基金支出,在门诊就诊时个人支付比例低于在业职工,等等。
但是,现行方案在充分考虑年龄因素时,却完全忽略了性别这一因素,男女社会性别差异被忽略的直接结果是:
第一,不同性别参保人群对统筹基金的贡献程度存在差别。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中国男性平均 工资高于女性。它部分是源于男女所从事的工作岗位或行业的差别而导致的,部分是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仍然存在。为此中国城镇在业妇女的年均收入仅是男性的70.1%。现行医疗保险的筹款原则是按工资水平为医疗保险基金的缴费基数,由于男性的平均工资高于女性,个人对社会统筹医疗基金的贡献必然是男性大于女性。又由于中国女性退休年龄平均比男性早5年,而在退休后,医疗保险采取只使用不缴费的原则,势必形成男性比女性为统筹基金做出较大的贡献。(2005年上海妇女的平均预期寿命已达82.36岁,男性平均预期寿命是77.89岁)。以女性比男性早退休5年,而晚去世4年计算,女性平均要比男性多占用9年的统筹基金。男性比女性为统筹基金做出的贡献大,而女性享用统筹基金的年份和金额要长于和多于男性的结果是现行医疗保险制度没有考虑性别因素的结果,也是现行退休制度对其造成的影响。
第二,个人帐户积累额的性别差异。个人帐户的积累是中国医疗保险改革后的一项新举措,它由于强调个人的责任而能起到抑制对医疗服务过度使用的作用。然而以工资和工作年限为基础的医保方案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个人帐户的经费积累的性别差异。表1是上海市参加社会医疗保险者分年龄对其个人帐户划人医疗款的方案。
从表1可见,职工在职期间,每年进入个人帐户的经费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个人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它全部划人个人帐户,另一部分是从社会统筹基金中划出。尽管同年龄职工不分男女从社会统筹基金划入的经费是相同的,但是由于另一构成因素,个人缴费的费率是以个人工资收人为基准的,由于就总体而言女性比男性工资低,因而它的直接结果是,平均划入女性参保者个人帐户的经费会比男性少。这种状态会一直持续到职工退休为止,这意味着到退休时,(假设男女同龄退休),同年龄的男女(假设同时工作)进入老年时女性个人帐户的经费积累数额少于男性。另外,工资收入一般是随着工龄增加的,由于女性退休早于男性,在个人能够挣得较高工资(一般而言,工资随工龄和年龄同步增长),即个人帐户能相对划入较多钱款时,女性不得不提早5年退出,这就加剧了在个人帐户积累方面男女性别机遇的不平等。还有,由于个人帐户的另一部分是从社会统筹基金划出,社会统筹基金以社会平均工资为标准。而社会平均工资一般是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女性相对于男性提早5年退休的政策,使女性丧失了获得较高统筹基金的机会,这一切都会成为女性个人帐户积累少于男性的重要原因。或许有人认为,按目前的政策,退休人员个人帐户是从社会统筹基金中,以社会平均工资的4%或4.5%的比例划入,是一个较高的比例。然而,这不能说是对女性的厚待。因为,在退休后男性和女性同时享有这个待遇。女性个人帐户积累少于男性的事实,加之老年阶段女性的患病概率又高于男性,必然会造成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遭遇到患病贫困和贫病交加的局面。
第三,自负段门槛对女性来说相对高于男性。现行的城镇基本医疗计划规定,参加医疗保险职工的医疗费用的支付分为三段:个人帐户段、自负段和共负段。职工每年就医或买药都从个人帐户开始支出,用完后进入自负段,又被称为设立的“门槛”,它设定为全市上年度平均工资的10%。当就医者完成自负段所需支付的金额以后,才能启动和进人共负段。由于自负段个人承担的钱款相当于全市上一年度平均工资的10%,而与个人的收人无关,患病职工的实际经济收入必然会影响和制约对医疗服务的获取。按照自负段的规则,即全市上年平均工资的10%,高工资职工对此支出相对于收人微乎其微,低工资职工却是负担很大。由于女性工资或退休金普遍低于男性,因而,这项规定对于女性的影响较大,它遏制女性的看病就医行为的可能大于男性。这道门槛设立的本意是让患者不要轻易地开启自负段和共负段的“门槛”,因为它打破了看病要掏自己腰包的习惯。然而这道“门槛”的高度对于女性来说要高于男性。以女性工资仅相当于男性工资的70%为例,如果男性平均工资正好等于上海市的平均工资,那么男性的自负段所支付的金额正是他一个月的工资,而女性支付自负段的费用就几乎是她们一个半月的工资。其结果是女性享受同等程度和类别的医疗服务相对于男性要承担更多的费用(占其收入的份额)。
第四,共负段支付标准带给不同性别人群的不同结果。按照三段支付原则,当参保者相继经过个人帐户段、自负段以后,便进入了共负段,即个人和社会统筹基金共同承担参保者医疗费用的阶段。它不考虑参保者收入,只是按参保就医者的年龄和医院等级,实现差别性收费。(见表2)个人分别承担的比例在15%~55%。由于男女两性平均工资差异的客观存在,因而,同龄男女两性在患病概率相同的情况下,在就医医院等级相同的情况下,相对于她们的工资(养老金)收入,妇女要比男性支出更多。我们假设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消费可以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满足基本生存需求(主要指吃住行);第二类是满足健康性需求(医疗);第三类是满足享受性需求(文化、娱乐和旅游)。这三类需求的弹性是不同的,第一类最小,第二类其次,第三类最大。在男性和女性收入不等的前提下,(不管是在职的女工工资还是退休后女性老人的养老金,与相同就业状况或退休的男性相比都是女性低于男性)在遭遇同类疾病的情况下,由于参保者个人承担的标准没有性别差异,这就使女性必须牺牲第三类享受性需求来满足她们的第二类即健康需求本身;有的甚至于牺牲第二类,即牺牲健康需求来确保第一类的基本生存需求(在第一类基本生存需求无法缩减的情况下)。这种情况我们在调查中听说过,有些老人在个人帐户钱用完时采取拖延战术。等下一年度的经费人帐时才看病。也有部分女性由于没有钱而拖延必要的手术治疗。当然我们不排除这种情况也发生在男性身上,但是在缺乏性别差异的个人责任机制条件下,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女性高于男性,特别是低收入人群,反映出医疗保险制度设计中的社会性别观念缺位和它的必然结果。
最后,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忽略了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异和疾病谱的不同,由此导致女性参保人员的医疗需求同男性相比无法得到满足和个人负担较重。这种情况在老年阶段表现更为突出。中国的老龄化已是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2005年上海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近20%。据卫生部近年的一项调查,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比例达71.3%,比普通人群高出一倍多,有42%的老人患有2种以上的慢性疾病。在老龄社会中,女性老人遭遇的健康问题一般要多于男性。“虽然女性老人的平均寿命比男性老人长,但她们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却比男性差”。同许多研究已经证明,女性比男性长寿。然而,女性的非健康寿命年数高于男性。美国的一项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年龄在60岁以上人群,他们预期寿命的增加都 是健康的,而在20世纪70年代,该人群增加的预期寿命几乎全部是伴随残疾的。这个结果对男女人口虽然都是真实的,但是在所增加的寿命中,非残疾的年数男性比女性长。西班牙的研究发现,在65岁以上人口中,女性有病卧床不起的时间是12年,而男性是9年。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上海市居民健康预期寿命的分析和研究揭示:上海女性在高出男性的平均预期寿命中有50%以上处于非健康状态。女性老人非健康寿命较长是同老年人的患病类别有关。《上海人口发展报告》指出:“2003年影响上海市民平均寿命的主要疾病,改变为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损伤中毒丧失的平均预期寿命,男性大于女性,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丧失的平均预期寿命,女性大于男性。”
显然,在女性的生命周期,慢性疾病和残疾生存年数要多于男性。慢性疾病除了长期的医疗费以外,还有昂贵的护理费,这是女性老人生活的沉重负担。然而,就目前的医疗保险方案看,不管男性还是女性老人,退休后的个人支付比例都是相同的,由于女性在就业时工资比男性低,退休后养老金的水平也比男性低。尽管女性退休老人同男性老人承担相同比例的医疗费用,但是相对于收入和慢性疾病患病概率,患病女性退休老人的个人负担相对比男性患病退休老人更重。
从现行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可见,现行城镇医疗基本保险在制度设计上,无论是职工基本保险的准入条件,还是自负费用的比例上,都没有从社会性别差异的视角出发。以年龄为轴心的政策制定方案,从表面上看是中立和平等的,但是实际上,对男性和女性造成的影响是不同的。性别不平等的典型表现是,以机会平等出发,即每个人不论出生、资质,都有相同的机会去获得各种社会资源,强调社会给予每一个成员相同的机会和利益,但是结果往往是不平等的。现行医疗保险办法忽略了男性和女性在就业机遇和工资收入等方面的差别,忽略了男性和女性在退休年龄方面的制度规定的不同,忽略了男性和女性生理特点和身体状况的差异,导致了中性的、不考虑性别的医疗保险方案带给女性和男性实际可以享有的利益的不平等。
二、现行医疗保险构架下必须完善的方面
检验一项社会保险制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应该是看它的覆盖率和受益程度。当然这两项标准的实现程度是同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可供重新分配的社会经济资源相联系的,但是下述方面的改进,可以使医疗保险制度在社会公平和性别平等方面直接受益。
1、医疗保险的准入条件有待进一步完善
现行医疗保险资格准人规定引发了不容忽视的社会性别平等问题。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公费”和“劳保”医疗保险体制下,由于中国女性的就业率高达98%~99%,加上职工家属享有50%的医疗费,从而保障了绝大部分妇女的医疗保险享有权。然而,随着女性从事正规就业人数急剧下降,例如2003年的一项调查发现:“在上海女性失业和待业的比例比男性高出12个百分点”。以就业为基本准入条件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必然会成为女性享有医疗保险的制度性障碍。如果说目前医疗保险享有权的性别差异没有高度显现的话,那是由于一部分下岗女性和内退女性都以同原单位保持协议关系,或继续享有社会保险为前提条件,即原单位继续为其缴纳医疗和养老保险金,她们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权利仍被保留着。在不久的将来,当较高比例的年轻女性失业,女性人群较高比例的从事灵活就业或非正规就业等现象被固定化以后,城镇医疗保险享有人群在数量上的性别差异必将成为一种明显的社会不公平。政府除了要采取多项措施保障女性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以外,在没有条件推出和施行全民医疗保险的条件下,应修正和完善现行的城镇医疗保险资格准入规定,将从事非全日制工作和非正规就业人群包括在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方案之中。
医疗保险准入制度的改善还有利于解决目前保险覆盖率不高、保险资金不足和风险抵御能力不强等问题。例如,根据2004年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4年末全国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240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02万人。其中参保职工9045万人,参保退休人员3359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1070万人和432万人。1111从中可以看到目前退休人员几乎占据全部参保人员的27%,它是城市户籍人口老龄化的结果。由于退休人员不缴纳基金,却使用的相对较多,因而医疗保险基金不足的困难在所难免。它使城镇基本医疗保险面临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是社会统筹基金大部分被退休老人占用。据镇江市医疗保险结算中心的数据,2001年在职人员人均医疗费为673.05元,退休人员的人均医疗费为1651.66元,退休人员的人均医疗费为在职人员的2.45倍。“在2001年,占参保人员27.40%的退休人员消耗了44.84%的医疗费用,使用了总医疗基金的48.42%,将近1/2。”另一方面,已经对退休人员费用作了倾斜的医保政策并不能满足大量体弱多病老年人的医疗需求。显然,继续让不断增长的退休老人占用医保计划中社会统筹基金的大部分的现行制度,不仅会侵害年轻参保人员的利益,还会直接危及医疗保险计划的正常运行。医疗保险准入制度的改善不仅能够直接改善参保人员的年龄结构,而且可以改善参保人员的性别结构,有利于实现医疗保险制度中的社会性别平等和实现医疗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2、女性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障与健康需求应当得到满足
长期以来中国的医疗保障一直是鲜明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居民享受着比农村居民更高标准的保障。医疗保险改革以前,城镇人口的高就业率,保证了城镇户籍人口几乎都享受“劳保”或“公费”;农村人口则依赖着保障水平很低的合作医疗,或者说依赖着数量很少的土地使用权。然而,经济体制的改革带动了人口的流动,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打工。农民工进城也将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带人了城市。然而就目前城镇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的改革看,户籍仍然是享受医疗待遇的主要分界线。也就是说,将户籍作为制定社会公共政策主要着眼点的传统思维定式束缚了中国医疗保险改革的视野,这使得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差别在城市中显性化,社会公平问题在医疗保障方面趋于剧烈和尖锐。
虽然在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下上海市率先推出了外来务工人员的综合保险,但是实际受益的外来农民仍然较少,一方面,雇主以农民工流动性大为由,为减少成本故意不为农民工缴纳综合保险,另一方面,大量农民工以非正规就业形式而谋生,从而也被排斥在外来务工人员的综合保险的范围之外。令人注意的是,城市流入妇女的人数逐年增加。1988年上海市流入人口的性别比是241(女性为100),而2003年是134。流入城市无医疗保险的妇女多于流入男性,她们中的大多数既无条件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也不适合参加“外来务工人员的综合保险”, 因为与进城打工的男性相比,她们中更多的是从事没有雇主的非正规就业和家政服务业。进城务工女性的健康问题集中表现在生殖健康方面,它已经成为上海妇女健康水平继续提高的障碍。2003年,上海(户籍人口+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为34.69/10万,其中户籍人口为11.99/10万,非上海户籍流动人口为68.55/10万。非上海户籍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23例,其中12例在医院外分娩。23例孕产妇死亡中11例无产前检查。流动人口妇女与本地户籍妇女相比,产前保健次数明显偏少。不同户籍妇女的医疗保障程度的差异还影响了围产儿的健康。北京的一项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的相对危险性是当地户籍的5.7倍。一些流入城市务工的孕产妇,在怀孕和分娩时有的不得不回家乡分娩,有的则不得不找不合格的收费低廉的私人医生,导致她们与城镇户籍妇女相比在生育处境方面进一步边缘化。
解决进城务工女性医疗保险的主要办法是打破户籍界线,放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准入标准,将一部分够条件的进城女性务工者吸收进来。也可以从解决进城务工女性的生育保险人手,建立个人缴费制的生育保险,实行互助共济。考虑妇女生育是一种社会的职能,政府应对缴费制的生育保险应给予一定的补贴。
3、正视收入的性别差异,减轻女性老人的经济负担
“公平”与“平等”常常被作为相同含义的词而混用,但事实上,两者是有差别的。“平等”只是指简单的平均分布,但“公平”是以某种假设和社会理念为基础的一种分配状况,是为了实现某种社会价值而进行的一种分配方式。“公平”的资源和财富分配可能不是“平等”的,而“平等”的资源分布或财富分配并不意味着“公平”,反而可能是不“公平”的体现。在现行医疗保险的框架下,患病女性老人的经济负担重于患病男性已是不争的事实。对待女性老人的医疗需求问题既关系到社会公平也关系到性别的平等。女性老人与男性老人相比,既有患慢性病多、非健康状态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又有养老金低的特征。由于老年人口的养老金水平偏低,患慢性病,特别是患重病的女性老人的生活处境尤为困难。本次医疗保险改革对于老年人口的医疗需求给予了相当程度的政策倾斜。现行上海城镇医疗保险方案不需要老年人个人缴费,并且不像国家规定的城镇基本医疗改革设计的那样有封顶线,看病医院不受限制,只要持有医疗保险卡,就可以在全市所有与医保中心联网的医院就医,并且可以支付在一些定点药店买药的费用,方便了老年人的就医选择。“但是,退休人员个人支出的医疗费水平也存在增加的可能。”目前城镇医疗保险给男性老人和女性老人同等的政策倾斜,这似乎是一种平等,然而基于这样一种事实,即女性老人养老金低于男性,而长期患慢性病的概率又大于男性老人,那么其结果必然是不公平。如果我们将个人承担的部分(包括自负段和共负段)设定为与收入相联系的方案,形式上的公平、事实上的不公平就能够避免。
4、将性别意识纳入医疗保险改革方案的思考
从2003年起上海对参加保险的低收入人群相继出台一些补充规定,如综合减负政策,即对在职职工年收入在本市上年度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以下、年收入在本市上年度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以上、本市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1.5倍以下的和年收入在本市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1.5倍以上、3倍以下的年自负医疗费分别减负本市上年度职工最低工资标准30%以上部分、减负本人年收入40%以上的部分和减负本人年收入50%以上的部分;对退休人员年养老金在本市上年度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以下的,减负本人年养老金30%以上的部分、年养老金在本市上年度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以上的减负本人年养老金40%以上部分。另外,对患有癌症的化疗病人、尿毒症透析病人和精神病患者也给予减负政策。这些减负政策充分体现了对不同经济收入参保人员的利益调整。然而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就能发现,由于女性的收入和养老金普遍低于男性,因而女性从减负政策获得的实际收益要大于男性,从而也使这些减负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目前医保方案中男女不平等程度。但是,减负政策的复杂和繁琐不是一般老百姓能够理解和操作的,于是对制度本身的修改和完善便是其根本的出路。
医疗保险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社会经济利益构成中的方方面面都包含着社会性别的差异性,这是社会政策制定和方案设计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如果在医疗改革和医疗保险方案设计过程中能够融入社会性别意识,或者将就业、收入和体质等方面社会性别差异的客观因素始终予以重视,那么医疗改革方案就能体现性别的平等和社会的公平,就能更加体现和符合社会医疗保险这类公共政策本质上所要求的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
三、结论
上海市城镇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方案表面上是一项中性的社会公共政策,正如一些职能部门相关人士强调的:我们的政策必须是中性的。不偏不倚就是公平和平等,这是多年来一直主宰人们思维的主旋律,它是社会主流性别意识缺失的典型例证。上述分析验证的是,一项中性的社会政策对男性和女性带来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即不同性别群体所获得的利益是不同等的。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是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构建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老年人社会医疗保险篇6
改革和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提高老年生命质量目前,我国正在建立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标志着一个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责任的初级医疗保险模式正在形成。这种建立在“低水平、广覆盖”原则下的医疗保险制度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产物。其中,对于退休职工个人账户的计入金额、个人负担医疗费的比例以及个人基本医疗保险费交纳金额等方面给予了一些特殊的照顾。但是。它的基本保险属性决定了在满足老年人群这一健康弱势群体的医疗保健需求方面所能发挥作用的局限性。众所周知,老年群体比其他年龄群体在医疗保健方面有更多的需求,同时老年人群的经济状况与其他年龄群体相比又处于劣势,对于过高的医疗保健费用,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极其有限。按照与其他人群一致的做法“一刀切”,势必导致部分老年人有病不能医,不敢医。我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医疗保障必然以公益性和福利性为最主要属性,保障老年人基本医疗需求仍然是国家的责任,是医疗保健服务公平性的重要体现。因此,一方面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随经济发展相应调整基本医疗保险费率,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同时还应积极发展各种类型的老年补充医疗保险,如对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大病、重病要制定一些特殊办法,给以适当的医疗费用保障。要逐步将社区老年卫生服务纳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畴,保证老年人得到就近、及时、便捷、价廉质优的医疗保健服务。还应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对特困老年人给予医疗救助,保障其基本医疗需求。由此建立起一个围绕老年人基本医疗需求的,由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和针对慢性病、大病的补充医疗保险等所组成的多层次的老年医疗保障体系。根据老年人在医疗保健需求上的特殊性,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并且备条件时,应当适时把老年护理和临终关怀等内容纳入医疗保险范畴,总之,21世纪老年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覆盖内容与保障水平要与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实际发展水平相适应,要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一致起来。
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相配合,我国目前正在进行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是新形势下改进医疗服务质量,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有限的医疗服务资源,提高效率,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要求。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人口的疾病谱和死因谱由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为主转向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成为影响人民健康,导致残障、威胁生命的主要疾病,而且患病率有逐年增长的趋势。这些疾病对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命的威胁尤其显著,是导致老年人口高患病率、高伤残率和高医疗利用率特点的重要因素。人口老龄化、疾病模式和死因谱的转变使得原有以面向急性传染性疾病防治为主的医疗卫生服务体制已难以适应人群医疗保健的新要求,转换医疗服务模式,制定新卫生形势下的预防保健战略是当务之急。版权所有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适应人口老龄化与疾病模式转变的一项重要措施。社区卫生服务实际上是把原有的医院功能从治疗扩大到预防保障和康复,把服务对象从仅针对病人扩大到社区所有人群。这是针对疾病模式转换在医疗服务模式上的相应转变。社区卫生服务主要从事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具有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特点,适合老年人的特点和要求。今后主要应从健全机构网络,加强人员队伍建设,素质培养,探索适宜的发展模式人手。要把老年医疗保健纳入社区卫生发展规划,逐步建立起社区老年医疗保健服务体系。要加强老年医疗保健服务设施建设,按照区域卫生规定原则,充实老年医疗服务、康复、护理和临终关怀等设施,大力发展家庭病床等上门服务,为老年人提供预防、医疗、康复、护理照料等便捷的一体化服务。社区还应逐步建立起老年人口健康档案,进行日常健康监测、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
我们要重视老年群体的医疗保健问题,提高老年期的生命质量。但说到底、从整个人口来看,老年阶段的“顶部”健康主要的还应从“底部”抓起,需要全程的健康保障。我们谈21世纪老年人口的生命质量,就需要关注目前的中青年人乃至儿童的健康。许多慢性病尽管“显形”于老年阶段,实际上起源于中青年时期,是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随岁月不断累加的结果。与药物治疗相比,普及健康教育、强化健康管理,加强人群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以及早期检查、早期诊断更为重要。发达国家已有的成功经验表明,重视对须防的投入和良好的预防措施确实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的预防保健战略应该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将改进生活方式、促进心理健康、治理环境污染等作为重要内容,加大对预防的投入,始终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展望21世纪,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还需要我们开阔视野,关注和运用高新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成果,为人类长寿和健康造福。
老年人社会医疗保险篇7
[关键词] 参保人员;老龄化;医保基金;压力;对策
【中图分类号】 F842.6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8-110-3
人口老龄化是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健康、快速、有序发展的因素之一,随着老龄化人口比例的不断增大,社会各要素均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老龄化对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压力巨大,并且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而加深,从而影响到整个医疗保险的有序进行。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人口比例逐年增大,逐年增多的老龄人口是我国的医疗费用负担增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我国实行的医疗保险制度,特别是还未达到积累规模的医保基金带来深远影响。研究参保人员老龄化对医保基金的压力和对策,对缓解当前医保基金压力,促进医保基金快速积累,保证医疗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医保基金参保人员老龄化现状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推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至今,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以基本实现了全国全领域覆盖的总体目标,建立起了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医疗保障体系。在近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及特殊的社会成员构成、社会发展状况,使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存在着医保质量不高,医保基金收支不平衡,医保基金的管理滞后等相关问题。根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截止2010年,我国医保基金收入虽有较大幅度增长,且收入大于支出,但在医保基金的增长率上远远低于支出增长率,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医保覆盖面积大,受益面积广,人口老龄化率不断增高。从城镇医保基金收入与支出率来看,2008年城镇医保基金收入率大于支出率0.1个百分点,收入支出率分别为30.3%、30.2%;2009年城镇医保基金收入率低于支出率11.7个百分点,收入支出率分别为18.5%、30.2%;2010年城镇医保基金收入率小于支出率8.8个百分点,收入支出率分别为15.6%、24.4%。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由于参与医疗保险的人数不断增多,覆盖面积不断增大,对医保基金的压力也逐年提高,就当下形势而言,医保基金的支出自2009年起已超收入率,使医保基金收支不平衡,长期发展,必将导致医保基金的亏空。
二、人口老龄化状况下医保基金压力来源的原因及问题分析
截至 2010 年底, 我国总人口已达到 13.7 亿人,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 1.19 亿人, 占人口总数的8.87%,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10 年间增长了 1.91 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呈现出规模大、发展速度快、 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等特点。由此而产生的医疗保险基金问题越发更加明显,主要显示在随着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增多,医疗保险的惠及面的不断扩大,致使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大于收入,为医疗基金的积累、运用带来许多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状况下医保基金压力来源的原因分析
1.人口老龄化现实下不断增加的医疗费用支出
由于我国特殊的人口年龄构成,随着人口红利窗口期的减退,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增多,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据2010年统计显示我国总人口已达到 13.7 亿人,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 1.19 亿人, 占人口总数的8.87%,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10 年间增长了 1.91 个百分点。从医疗卫生角度分析,由于不断增多的老龄化人口,使我国医疗保险制度面临更多的挑战,就目前而言,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多,医疗保险的覆盖面积在不断增大,参保人员在不断增多,医疗保险缴费人数不断减少,医保基金增量减缓,而老龄化人口比例的不断提高,产生的医疗费用支出量逐年增大,支出率不断提高,使医保基金在收支上难以实现平衡,给医保基金的积累带来较大压力,影响整个社会医疗保险的健康、有序发展。
2.管理制度的缺陷导致基金累计不足
现行的医保财务管理制度只对医保基金本身实行管理,但缺失了整个医保基金链的管理,从医保基金的积累来看,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医保基金积累主要以单基数筹资为主,该筹资方式主要以工龄作为个人缴纳医疗保险费用年限,在工龄内为统筹基金互济作贡献,在退休以后享受代际转移资金,并且个人账户部分积累,在退休以后使用,实现时间上的转移。但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基金管理上的缺陷,使基金积累过程中由于制度实行时间及制度本身漏洞等问题,造成基金积累过程中出现医保缴纳不到位,出现缺缴、不缴等现象,对医保基金的积累产生了不利影响,这些人群对基金而言,实际存在欠缴,形成了债务,这种隐性债务导致了基金平衡上的缺口,从而影响到整个医保基金的积累及管理。
3.医保覆盖面积扩大下医保基金支出量不断增大
当前医保覆盖面积几乎涵盖了社会各阶层,在覆盖面积不断扩大的同时,医保参保人数也不断增加,在我国老龄化人口不断增加的大环境下,医保在老龄化人口中的支出量不断提高,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 65 岁及以上年龄居民的平均两周患病率15年间上升了215.9‰ ,慢性病患病率上升了105.1‰。数据显示,老年人口的患病几率在逐年上升,而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人口老龄化阶段,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多,老年人口患病几率的升高,使我国在医疗保健方面的压力逐年增大,其中对医疗保险及医保基金的压力尤其明显,主要表现在,医保基金支出量大,医保基金收支不平衡上。另外,由于老年居民占用的医疗卫生资源一般是年轻人的 3~5 倍,参保老年人数量的增加必将对医保基金运行造成压力。
(二)人口老龄化状况下医保基金压力来源的问题分析
1.社会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结构老龄化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年龄结构便决定了我国的社会福利政策执行难度大,运行成本高,运作过程复杂。从影响医保基金积累预分配的角度分析,人口年龄结构是决定医保基金是否能够实现收支平衡的关键,据2011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人口结构中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上升1.91个百分点,由此不难发现,我国现阶段老龄化人口不断升高,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结构老年人比例增大,呈现出老化趋势,对医保基金的收入和支出压力不断增大,从收入角度分析,由于社会老龄化人口不断增多,缴纳医疗保险的人口数量逐年降低,严重制约着医保基金的增量,从支出角度分析,由于老龄化人口的增高,社会对老龄人口的医保要求不断提高,加之老年人口患病几率上升,医疗费用支出量较大,使医保基金存量逐年减少,为医保基金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2.医保基金的总量略升,但增量减缓
从医保基金的总量与增量角度来看,由于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及人民生活水品的不断改善,就从我国现阶段医疗保险政策角度分析,由于我国现阶段实行单基数筹资的医保政策,虽然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但是由于我国良好的经济氛围,单基数筹资中各参保人员在医疗保险的缴纳积极度及缴纳数额上都有很大提高,是我国医保基金总量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大环境的影响,老年人口数量逐渐增多,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参与医疗保险的职工,需缴纳直至退休前的医疗保险费用,到退休后可享受社会医疗保险,且无需继续缴纳保险费用,该政策的实施,使社会医疗保险缴费人群逐渐与老年人口脱离,使社会保险缴费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由此导致社保基金的使用人口与缴费人口间出现了一个较大空缺,严重影响了医保基金的增量速度及基金总量,另外由于老龄化人口的患病率升高,大量医疗基金消耗等因素,致使医疗基金在增量上呈现逐年放缓且增量减小的趋势。
三、化解参保人员老龄化对医保基金压力的对策
参保人员老龄化对社保基金的压力从压力来源的原因和其中产生的问题角度出发,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对社保基金的压力不容小觑,要想彻底解决人口老龄化对医保基金的压力,就必须要从现行医保基金管理角度及医保政策出发,针对出现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对策。
(一)解决社保基金增量问题,平衡医保基金收支平衡
解决医保基金增量问题,实现医保基金的收支平衡关键有以下两点:一,首先要从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大力发展地区经济,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经济发展作为地区壮大的首要条件,大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才能增加地区经济收益,社会才能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社保基金中去,实现社保基金总量的持续增大,从根本上解决社保基金增量放缓及基金收支不平衡的状况,单纯社会老龄化给医保基金带来的风险完全可以靠经济发展来解决。地区经济实力的增强,不仅能够提升地区医疗保险水平,还能为医保基金持续注入更多血液,保证地区医保基金的收支平衡,甚至盈余。二,延迟职工退休年龄,延长医保缴纳时间。作为保证医保基金增量及医保基金收支平衡的一项举措,延长职工退休年龄虽然能够保证医保基金的收入和增量,但是该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从根本上讲延长退休年龄,对职工身体状况具有一定考验,而且还增加了职工在职压力,要延长退休年龄,可以用养老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积累越多,退休年龄越大,享受的退休金越多,医疗待遇越好,晚年生活质量越高,吸引人们在身体许可的情况下继续工作,推迟退休。以实现提高社保缴纳年限,解决社保基金增量问题,平衡医保基金收支平衡。
(二)完善管理制度,保证社保基金有序累积
由于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实行及管理政策缺陷,导致社保基金累积过程中出现,隐性债务,严重制约社保基金的累积,因此,地区应该完善社会保险管理制度,出台相应法律法规,根据新老制度转接时老人的数量与结构来确定资金总量用一次性清偿或逐步偿还的方式由制度外资金来解决。从制度角度分析,完善管理制度,需要管理人员不断提升自我意识,根据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政策,从地区实际出发,防止隐性债务出现,实现医保基金的持续补入。
(三)扩大医保覆盖面,保证医保基金的面式供给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自实行以来,覆盖面积不断扩大,但主要体现在国家政策、制度层面,但是在执行过程仍未做出强制参保的规定,有病参保、无病不保、投机参保等情况不利于发挥医疗保险“大数法则”,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医保基金的共济作用。根据实际情况,从落实扩大医保覆盖面积的政策出发,在根据地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因时因地的对医保政策进行适度改进,调整医保政策目标定位,从政府到医保单位实现一条线的医保执行监管政策,保证医保的覆盖面,做到诸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全方位覆盖。落实医保政策的全方位覆盖,增加了医保基金的供给面,为医保基金的持续增长提供了更为广大的支持。
(四)合理调控医保基金支出,加强医疗及医保监管
作为医保基金储量的重要环节,医保基金的收入和支出是保证医保基金总量稳定,医保基金收支平衡的重要保证,从医保收入角度来看,扩大医保基金供给面,延长退休年龄、促进就业是主要手段。从医保支出的角度来看,首先要加强医保基金管理,做到每项支出有据可查,查有所依,其次应该加强医疗监管,严格控制过渡医疗,保证医疗过程中的严格用药,同时还需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开展保健宣传、建立健康档案,做好疾病预防和保健工作,引导合理就医,控制老年参保职工医疗费用上升势头,调控医保基金。
参考文献
[1]张易.人口老龄化对医保基金收支影响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13(6):148-149.
[2]林森,张军涛.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的影响及对策――基于国别比较的视角[J].社会发展,2013(6):57-59.
[3]林枫.参保人员老龄化对医保基金的压力与对策[J].社会保障,2005,24(4):22-23.
[4]万淑红.浅谈人口老龄化对医保基金的风险预警[J].丝绸之路,2011,213(20):121-123.
[5]林枫.参保人员老龄化对医保基金的压力与对策[J].社会保障,2005,24(4):22-23.
[6]王询,刘广彬.人口老龄化与医疗费用上涨的实证研究[N].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6):30-33.
[7]马晓莉,乔岭梅.综合性医院住院病人老龄化现状与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1,(5).
[8]张娴静.医保基金风险及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资源,2011,(7).
老年人社会医疗保险篇8
论文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养老保险水平,合作医疗水平,最低生活保障水平
1中国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评估
参照穆怀中教授测算社会保障水平的模型,得出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的计算公式,以代表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代表农村社会保障支出总额,代表农业GDP的值,代表一次分配中农民劳动所得。则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的计算公式为:(1-1)
根据柯布道格拉斯函数,Hr取0.75。其中为农村社会保障支出占农村居民收入的比例,称为农民社会保障负担系数;为农村居民收入占农业GDP比例,称劳动生产要素分配系数。以农村现有的社会保障项目:社会养老保险、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福利水平之和来确定农村社会保障适度水平。以分别代表农村基本社会养老保险支出、合作医疗支出、最低生活保障支出、社会福利支出各自占农民劳动收入的比例。则由可以得到当前中国农村社会保障适度水平值为:(1-2)
1.1养老保险水平评估
给付确定型(DB)养老保险通过事先确定年老后的每月养老金待遇水平,在根据享受待遇人员的年龄,服务年限等因素,逐年计算参保人的缴费额,即先推导未来给付的精算现值,利用给付分配缴费方法,建立养老保险的缴费模型。
价格P
S
PA
PE
BD
QQ需求量
图1-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供求均衡情况
由图1-1可以看出,目前,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已经远远大于供给,由市场决定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供求均衡点为E点,均衡供给量为Q,均衡价格为PO。而实际上政府的供给水平只有Q,由此确定的价格为P,高于均衡价格P。其结果导致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农民为了获得相同的养老保险水平,不得不多支付(P-P)Q的代价,从而削弱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以代表领取养老金的老年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代表每位老年人口每年领取的养老金与其具有劳动能力时每年可获得的劳动收入的比值(即养老金替代率),则
(1-3)
为计算方便,取值为老人年人均领取的养老金额与具有劳动能力的农民的人均年纯收入的比值。根据统计资料,到2007年底,中国共有5171万人参加农村基本社会养老保险,392万农村老人领取养老金,养老金支出40亿元。同年,农村总人口为72750万人,则可以得到2007年的的值为:=392/72750=0.54%
由统计资料可得2007年农村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人均年的劳动收入(即不含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在内的农村家庭人均收入)为3790元,由此可以得
出:
农村基本社会养老保险水平为。
1.2合作医疗水平评估
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一般分为家庭保险账户,大病医疗统筹基金和医疗救助基金三部分,而大病医疗统筹又可以分为医药补偿费、管理费和风险储备金。(1-4)其中:表示基金支出,表示医药补偿费,表示管理费,表示医疗保健账户,表示医疗救助资金。管理费和风险储备金都以基金支出为基础分别按不同比例计提,即:(1-5)
其中:分别是管理费和风险储备金的计提比例,是常数。由此,公式可变为(1-6)
可见,医药补偿费,医疗保健账户和医疗救助资金的测算是计算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关键。
1.2.1医药补偿费的测算(采用粗估法)
预测年医药费补偿费=(门诊费用门诊补偿比+住院费用住院补偿比)保险因子增加系数其中: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通过对上一年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医疗费用支出统计数据得到,门诊补偿比和住院补偿比根据往年的时间数据和政策规定进行综合测算,保险因子反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对医疗需求的影响,增加系数反映了医药价格水平的变动。增加系数=1+医药价格增长率。
1.2.2医疗保健账户的测算
医疗保健账户主要用于一年内没有使用合作医疗基金的农民进行一次性常规性的常规性健康体检,其做法是按照向年内未利用合作医疗基金的农民的医疗保健账户中划拨体检费用资金。其算法是:医疗保健账户=一年内未利用合作医疗基金的人数体检费用其中:未利用合作医疗基金的人数根据历史数据估算,体检费用则按照实际价格和相应的待遇确定。
1.2.3医疗救助资金的测算
医疗救助资金主要用于对补偿额已经超过封顶线但仍会造成“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病例的救助。
医疗救助资金=封顶线以上“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病例数人均救助资金。其中:封顶线以上“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病例数和人均救助资金同样可以根据历史数据和实际待遇进行估算和确定。
表1-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比较
年份
覆盖农业人口万人
实际参加新农合万人
参合率%
新农合支出亿元
参加医疗保险人数万人
2003
22500
16300
72.6
50.38
7974.9
2004
14229
10700
75.2
75.2
9044.4
2005
23658
17900
75.66
92.83
10021.7
2006
50800
41000
80.66
155.81
11580.3
2007
73000
62926
85.7
220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141-3151.html老年人社会医疗保险范文8篇
相关文章:
美好的早安问候语38条01-13
真皮女鞋经典的宣传广告词摘抄07-17
儿子练跆拳道发朋友圈说说07-05
合资公司合作协议书07-07
人物心理描写的优美段落10-05
秋天的美景作文09-06
骆驼的作文400字08-17
秋天的落叶落了作文300字08-17
北京工商大学03专业组有哪些专业08-24
安阳工学院学费贵吗 大概招生多少人07-26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