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理论范文8篇

时间:2024-08-15 14:13:17 42

民俗文化理论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民俗文化理论篇1

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是太强,因此需要通过直观、操作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几何关系与演绎逻辑.而借助中国结、纸风车等为载体抽象出来的几何图形,通过拼图能直观地验证勾股定理,这对于数学学习基础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而言是极为重要的,降低了思维难度,但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兴趣与信心.其次,密切数学与生活的关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学生学校的数学学习与其生活是相互割裂的.这样的学习也造成了很大的教育问题,即学生的数学学习未能被正当地赋值,甚至有人还提出数学无用论.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借助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素材,并由此学习这些素材中蕴含的数学元素与数学关系,这也即是“数学生活化”的教学设计逻辑.这即是指,教师首先确立的是“勾股定理”这一数学维度上的学习目标,然后寻找到如中国结、纸风车等生活中常见的素材,并使之融入到教学之中,以实现“数学生活化”.再次,为了学生文化浸润式的学习.除了密切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数学之间的关联之外,还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文化厚重感.即借助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国结、流传历史悠久的纸风车来学习数学,能让学生产生历史厚重感.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二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勾股定理之后,向学生展现中国结和纸风车图片,要求学生抽象出其中的数学元素,并由此探索这些数学元素之间的数学关系.与前一种将文化素材作为验证勾股定理的载体不同,这里将其后置到定理学习之后作为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探索.这种用法的价值除了具有前述“密切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为了学生文化浸润式的学习”等两个方面之外,还有以下意义.首先,为了知识的巩固与活化.学生在学习了勾股定理之后,除了常规的练习之外,事实上更重要的是要将知识迁移到类似的但又不那么封闭与明确的情境之中.后者不仅在于巩固知识,同时也使知识得到活化.因为,无论是中国结还是纸风车,都需要学生作一定程度的数学化,并将不熟悉的问题化归为刚刚学习的勾股定理相关的问题,显然这就不仅仅是知识的巩固了.其次,从教育目标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还期待培养学生“生活数学化”的能力.关于数学价值,不同的人也许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显见的是,在数学上研究越深入的人越能认识到数学的内在价值.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数学的价值有时是非常内隐的,甚至很难为人所感知的.如果在教学中不去挖掘数学的内在价值,有时就会产生误导,甚至会认为数学只是用于计算.也正因如此,我们强调这些文化素材在数学教学中加以应用,就是希望所培养的学生能逐渐拥有用数学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拥有用数学更好地组织生活的能力.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就本案例而言,中国结与纸风车都是我们文化生活中所常见的,但我们更习惯于用工艺品(或艺术品)的角度来理解,而很少会从数学的角度研究这类物品.但事实是,当我们用数学的角度来理解生活中的这些事和物的时候,往往能带来惊喜:原来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再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过去我们所理解的数学学习习惯往往指的是学生伏在案头学习数学的习惯.我们认为,数学学习习惯除了上述方面外,一个更高的层次是学生随时而自然地会想着用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后者当然是理想的状态,但教学中的有意识培养也能帮助学生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其中一个重要的培养策略就是让学生尝试探索也许表面上与数学风马牛不相及的素材中的数学元素,除了中国结、纸风车,还有包括建筑物等素材.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与前一种用法相比,这种用法对学生的数学要求也更高,当然所培养的探索能力也会更强一些.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总之,数学文化的观念已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关于数学文化与数学课程教学的整合也是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关于富含数学元素的民俗文化的挖掘与教育学转换还比较有限,本文也是在这一方向上的一种努力.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民俗文化理论篇2

“民俗”与“艺术”的联系早在民俗学兴起的十九世纪就已被提及,在当今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我国学人胡愈之在1921年1月就把艺术列为民俗研究的三个基本“事项”之一。至于“民俗艺术”作为专门的术语,在我国上世纪40年代就已出现。常任侠在1943年出版了《民俗艺术考古论集》,岑家梧1944年写了《中国民俗艺术概说》一文,后收入《中国艺术论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民俗艺术”已越来越受到了学界的关注,出版了王连海《中国民俗艺术品鉴赏》丛书、孙建君《中国民俗艺术图说》丛书、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李瑞岐《论群众文化与民俗艺术》等著作;以及陶思炎《论民俗艺术学研究》、王宁宁《学术规范与民俗艺术》等论述。可以说,这些著述在图录和专题的研究、概念界定、体系建构等方面都对民俗艺术作充分的研讨。但整体而言,目前尚缺少对民俗艺术学的体系性研究,缺少学科高度的理论审视,缺少立体的历时性和现实性的深度描述研究,无法呈现学科建设的方向性标尺的专著文献。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2013年8月,由南京出版社推出的陶思炎教授等著述的《民俗艺术学》一书,填补了学科的空白,以其特有的创新性、学术性、体系性,解析相关民俗艺术学的基本范畴的研究体系,同时在实践的层面上,又从民俗艺术的创作、传承和应用着眼,涉及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发展现实问题。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民俗艺术学》确立了民俗艺术学是以“民俗”与“艺术”为研究对象的交叉学科,但它不再以二者的相互关系为研讨重点,而是把“民俗艺术”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它的内外部规律,旨在建立它的理论体系,构建艺术学总体框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并使其具有独立学科的性质。民俗艺术学的学科建设任务,就理论领域而言,就是要建立和完善它自身的学科体系,并形成符合我国民俗艺术存在实际的基本理论、应有理论、批评理论、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在基本理论的建构中,需要确立理论的支撑点,形成学术概括与理论阐发的基础。理论支点是学科理论系统的支撑点,也是一定学科理论范畴中最具个性特色的部分。对民俗艺术学来说,其理论支点可以用“三论”来概括,即“传承论”、“社会论”和“象征论”,它们分别从存在特征、属性风格和表现方式三个方面构成了民俗艺术学的理论基础。除了理论建设,民俗艺术学的建设任务还包括实践的诸多环节。就主要实践领域来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在乡土教育和国情教育方面、在民俗艺术产业发展和产业群建设方面、在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在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与合作方面,民俗艺术学也负有建设的使命,并能发挥出重要的作用。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民俗艺术学》还从方法论的角度揭示出民俗艺术作为物质化的艺术形态的存在,其研究从一开始便遭遇到一种矛盾,即视觉的审美思考与历史的观看方式之间的冲突,进而产生研究者所面临的物质性要求与精神性要求相对立的矛盾选择——是以事项本身的现象历史为主,还是以事项背后的社会文化问题为主。如果仅仅以艺术对象自身的形态历史为唯一目标,会在理念层面上削减艺术史研究的有效性;但若过度指向艺术之外的社会文化问题,则易导致背离本体只注重艺术社会功能学的庸俗化倾向。解决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在研究事项形态发生过程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求关于现象背后的社会指向。因为,民俗艺术并非一个独立自足的实体,更不是一个可以脱离一定社会精神总和的纯粹物质方式。它产生于特定的环境,与文化、社会景况的联系,比以往人们所普遍相信的远为紧密,能够“引发并强调这种作为一个整体,又从属于一个更大的、包罗万象的、作为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宇宙整体的性质”。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民族艺术是由某一民族群体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艺术形式和艺术传统。民族艺术是特定民族的精神意识形态领域的物化载体,是该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标志。从文化人类学角度来讲,民族艺术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民族主体(传承人)为满足主观与情感的需求,而进行的一种特殊的以满足该民族精神领域期望的行为方式。传承作为动态的过程,立足于时间的跨度,是对民族艺术传统的沿袭与确立做出的文化判断与表述。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民俗艺术是艺术学的重要资源,它生长在民间,按照特定的风俗习惯自发生产,且形成特有的传统。在现代社会,民俗艺术经历了社会环境、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的变化,依然在艺术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民俗艺术以其独特的生产方式、生存方式为艺术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资源。因此,重视和研究民俗艺术是艺术学必须考虑的问题。针对民俗艺术,一方面需要把它作为理论艺术学和应用艺术学的重要支撑,通过对民俗艺术的研究,寻找艺术在民俗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潜在规律;另一方面又必须开辟民俗艺术学研究自身的新途径,以新的田野调查方法、综合性的田野文献整理、新的展示平台、新的研究视角获得更加深入的研究成果。此外,民俗艺术也在城市化进程中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商业化、娱乐化现象十分明显,有的发展得较好,成为城市文化的新亮点,有的已经失去了民俗艺术的初衷,在新的语境中产生新的意义和价值。针对这些现象的理论研究仍然处在徘徊和观望阶段。如何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民俗艺术生存环境,如何让民俗艺术健康有序地过渡到现代文明当中,都是艺术学理论必须思考的问题。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民俗文化理论篇3

关键词:艺术民俗学;文化产业;教学模式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艺术与人类的总体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随着人类的文明、习俗发展而不断演变。以艺术为对象的研究也在不断地完善,在艺术学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者们从艺术的起源、艺术发展的规律、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艺术的创造等方面进行探讨,更有学者从民俗学、人类学等角度对艺术展开研究。就艺术与民俗而言,有学者从民俗中的艺术展开讨论,另有学者从艺术中的民俗进行探析。不论民俗中的艺术还是艺术中的民俗,都是对艺术与民俗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的探究,旨在深入了解伴随民俗产生的艺术本质以及艺术产生、创作的民俗文化内涵。正如学者钟年在其文章中所述“对于艺术的认识,不能‘止步于对艺术事象的静态分析’,而应该‘以艺术活动中的审美形式与情感效应为材料,将其置于民族区域社会中生产生活的、社会时尚的、的广阔背景下予以观测论析’”。[1]就此研究视角,张士闪教授首先提出了“艺术民俗学”的学科建设理念,尝试在民俗文化研究和艺术学研究的学科间,建立一门交叉性的学科研究理念,旨在研究艺术与民俗之间的关系,同时对艺术进行民俗学的视角研究。学科归属上,艺术民俗学是艺术学的分支学科,由艺术学与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相结合而形成。艺术民俗学的研究对象“首先是作为艺术活动背景的民俗文化,包括民俗事象和民俗观念。其次,它将以民俗学的视角重新审视、阐释艺术的源起,本体,功能,以及艺术与民俗的真实关系。”[2]艺术民俗学的研究对象不仅是民间文化的表象之一,同时还是文化形态的一种表现方式,它们在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地发生着形态和功能上的演变。文化产业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就“产业”而言,其本源之意为国民经济的各种生产部门,后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而逐渐拓展为“泛指各种制造、提供物质产品、流通手段、服务劳动等的企业或组织”。[3]从文化产业角度结合艺术民俗学的研究视角对其进行观照,能更全面地对艺术的本源进行阐释,同时也对其产业化发展展开更深入地探讨。当下,我国的文化产业事业正蓬勃发展,在此热潮中应运而生了文化产业专业教育,尤其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同时也与民俗、民间艺术联系紧密。因此,要发展文化产业,对艺术民俗的研究、探讨必不可少,在文化产业专业领域开设艺术民俗学这门课程也是有必要的。笔者在本文中将尝试探讨艺术民俗学在文化产业这一专业领域中的教学模式,从而为今后的文化产业民俗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1教学模式制定的理论依据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首要功能之一,在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正如潘懋元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理论“:教育外部关系规律指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即必受一定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并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教育内部关系规律指教育必须与人的发展规律相适应。”[4]同样,艺术民俗学在文化产业专业领域中的教学也应遵循以上的教育规律。由此,制定与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相一致的教学模式是有必要的,而且应该体现以下几个方面: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1.1结合艺术民俗学的教学特征,应该突出区域特征或民族特色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就笔者执教所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而言,该地区世居12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有壮族、瑶族、侗族、苗族、水族、毛南族、水族、彝族等11个,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艺术产生所依附的民俗文化也各具特色。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整理各民族文化资源,构建富有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文化产业专业领域艺术民俗教学特色,强化学生的优创意识、特色意识和品牌意识,在保护和传承该地域中优秀的艺术、民俗类文化的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文化产业领域中进行艺术民俗的研究。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1.2重视学生能力培养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通过日常教学,使学生接收系统的理论知识培训,包括艺术民俗学学科所涉及的艺术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基本理论知识,以及艺术民俗学科学专业知识和规范,对学生进行专业的理论训练,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同时使学生具有一定程度的学术研究水平。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1.3促进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完善专业结构、巩固艺术民俗学专业优势,逐步建立健全该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制定有效的教学评价标准,拓宽文化产业专业领域学生的专业视野,是艺术民俗学在教学中亟待完成的重要任务。艺术民俗学教学除了遵循专业研究规范外,还要围绕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标准,结合我国国情下的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专业教学。在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等教育质量观贯彻于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科研创新、服务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之中”。由此可知,艺术民俗学教学贯穿在文化产业专业领域中应结合该专业的学科特点,让学生在掌握文化产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民俗学、艺术学的专业研究方法,尝试艺术民俗与文化产业等学科理念融合展开科学研究,进行文化创新和传承。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2艺术民俗学教学目标与规格设计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目前高校教学在面对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市场与就业需求下,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由此,在文化产业专业领域中艺术民俗学的教学中,要本着“突出地域特色和民俗特点”的目的,抓住在文化产业中如何发展民间艺术与民俗的基本点,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人文素养的,即掌握艺术与民俗知识又能够将其灵活运用于文化产业相关领域的学生,具体如下:首先,通过艺术民俗学在文化产业领域环境中教学,让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交叉性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提出以下几点要求:一是必须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了解并驾驭历史文化发展与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理论体系。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的逐渐加强,作为文化产业专业的学生,在此领域中更应该具有敏锐的触角,而且要意识到艺术民俗学这一交叉学科在学习过程中仅纸上谈兵是不能为今后从事的专业服务的,必须学会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引导学习实践以及学术研究,要注重当下新的形势、政策、信息、思想等,做新型的文化产业与艺术民俗的复合型学者。二是学生要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同时掌握民俗文化与民间艺术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民间艺术的生存需要民间文化的沃土滋养,艺术的创作也离不开对民间艺术的了解和掌握。民间艺术体现了不同地域、不同人群所特有的审美观念与道德意识,其间更蕴含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理念。因此,在艺术民俗的教学中,以艺术、民俗文化为根本,秉承传承传统文化的观念,站在当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高度,探求如何构建新时期艺术民俗学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通过整合学科知识和运用知识传播发展艺术与民俗文化的能力。其次,通过教学,让学生在不同学科的交叉学习中具备传承及实践创新能力。张士闪教授提及艺术民俗学的研究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研究:一是从民俗学研究的整体文化观出发,对典范社区内曾经存在的和仍然存在的艺术事象予以梳理,对其中的各个艺术门类进行慎重的微观性分体研究和宏观性综合研究,为社区文化的艺术定位、发展提供出指导性建议;二是注重艺术活动与民俗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双向的动态研究;三是中国的艺术民俗学研究应注意其自身特色。[5]文化产业专业领域中的艺术民俗学教学,除遵循以上几点研究原则,还要结合社会文化的发展现实,让学生把社会实践同创新思维相联系,在日常学习的实地调研等实践活动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学习知识,同时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其运用到具体的案例分析和操作过程中。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3艺术民俗学教学模式中的课程教学设计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文化产业专业领域中所设立的艺术民俗学课程教学有别于一般学科中的艺术民俗学教学,除遵循一般课堂教学原则外,还有其独特的课程教学设计,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具体如下: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3.1根据实际情况展开教学,注重因材施教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综合来看,文化产业专业领域的学生的文化素质一般较高。但就艺术民俗学这个学科而言,涉及了艺术和民俗,具有一定特殊性,尤其是艺术,并非每个学生都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掌握艺术、民俗文化基础知识的具体情况,进行专业知识教学。对艺术基础常识较弱的学生,让其多听、多看,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对民俗文化常识较弱的学生,可通过消化课堂讲授知识和实地调研体验,增强学生的民俗意识和文化自觉性,掌握民俗文化基本理论。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3.2把握教学整体性与灵活性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在进行艺术民俗学的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方式通常采用纯理论性的授课方式,难免会枯燥乏味,让学生在冗杂的理论学习中失去对课程的兴趣。因此,笔者认为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传统的理论授课分解为理论与实践穿插,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灵活掌握课程的进度。例如,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各自选定一个调查对象,在进行前期的理论知识学习后,学生可在规定时间内对其选定的对象进行文化、现状、发展、艺术性、民俗特征等方面的调查,并根据调查情况写出调查报告并做课堂展示。学生的课堂展示不仅要表述清楚所调查对象的具体内容和文化背景等,还要结合文化产业的专业特点进行思考并展开有效的阐释。此类学生课堂展示的教学形式,将以学生为主体,自主策划每次课堂演示,教师为辅助对展示完的学生进行提问引导,从而达到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艺术、民俗文化素养。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3.3掌握学生实践学习的合理性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艺术民俗学在研究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必须将艺术活动与民俗社会之间的关系结合起来,同时进行双向的动态研究。由此,将这个研究观念引入其教学模式中也是非常必要的。在艺术民俗学的教学中,尤其在文化产业专业视阈下的艺术民俗学教学更加要关注在变迁的民俗社会中艺术活动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动态的艺术活动所依附的民俗社会大环境。从而,在学生将艺术民俗学基本调查方法运动到实践过程中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调查进度随时给予指导,适时纠正学生在实践中所遗漏的关键信息,指导学生合理运用相关学术知识进行实地调研和调查报告写作,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民俗活动和具有特色的艺术形式。在张士闪教授提出构建艺术民俗学这一学科开始,就提出本门学科应该将文献资料、历史考古和民俗调查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展开学术研究,从而更清晰、准确地认识存在于各地域、人群中的民俗和艺术。同样,今天我们将艺术民俗学放置文化产业这样的专业领域中进行教学,不仅要遵循以上学术观点进行教学,而且要与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结合,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引导式教学,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看待艺术民俗学,也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教学实践依据,让艺术民俗学研究的对象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参考文献: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1]钟年.《艺术民俗学》评述[J].民俗研究,2001(2):169-170.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2]张士闪.当代艺术民俗学的研究视界[J].齐鲁艺苑,1998(2):48.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3]王伟.民俗艺术产业化的路径研究[J].学术论坛,2010(8):161.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4]潘懋元.教育基本规律及其在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中的运用[J].教育发展研究,1997(2):1-7.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5]张士闪.当代艺术民俗学的研究视界[J].齐鲁艺苑,1998(2):49-50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民俗文化理论篇4

【关 键 词】都市民俗学/体系/民俗资源/保护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正 文】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自20世纪60年代城市民俗学(Urban Folklore)在英美兴起之后,“城市民俗学”或“ 都市民俗学”的概念已为国际学界所接受。然而,“都市民俗学”作为民俗学的分支学 科,仍面临着理论建设的任务。对中国来说,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都市民俗的比重越 来越大,及时地从学科的高度加以理论的概括已是一项不可漠然置之的工作。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一、急迫的任务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中国民俗学的工作重点过去一直是放在乡村,以人口占80%以上的农民生活为考察的焦 点,“走向民间”主要是走向农民,农耕民俗长期以来成了中国民俗传统的基调。改革 开放20年来的巨大变化,突出表现在城镇与都市的迅猛发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蜂拥 转移,以及城市文化的多样化和国际化。当今社会转型加快,乡镇社会已过渡到城市社 会,全国农业人口的比重已减少为总人口的60.9%,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仍有1.2— 1.5亿有待向都市和城镇转移。这样,依存于封闭型乡土的农村民俗正随主体的流动在 耗散,而城市民俗在快捷地整合和发展。现代都市民俗已不再像《东京梦华录》一类古 书所记录的那样,它与乡村民俗是在自然经济下的一种空间的和行业的离合,而是伴随 着经济、文化、信息、金融、产业、教育、政治、外交等变化、发展而不断地选择、增 生、融合、播化,并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的主导。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民俗中心由乡村而都市的变化,带来了一些迫切需要从理论上廓清的问题。诸如,在 当代中国都市民俗与乡村民俗究竟孰为重点?都市民俗源于乡村民俗吗?城市中的风尚能 不能称作“民俗”或“泛民俗”?为研究都市民俗而在市区采风调查,在术语上也叫作 “田野作业”吗?洋节、新庙会、人造会节等是否应排除在民俗考察的视野之外?外来文 化对现代都市民俗的影响有多大?都市民俗学有没有自己的研究体系?这一体系的架构又 如何?新兴的都市民俗学是否也有资源利用与保护的任务?等等。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回答上述问题并建构都市民俗学的理论框架已成为中国民俗学建设的一项急迫任务。 由于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理论工作已落后于社会实践,民俗学总结与引导俗民生活的 使命正有待及时完成。这不仅是学科理论建设的需要,更是社会实践的要求。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二、都市民俗学的体系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作为非农化的都市民俗在中国古亦有之,并伴随着市民群体和市民生活而传演不息, 然而,学科意义上的都市民俗研究只是在近年才稍稍受到重视,可以说,中国都市民俗 学的体系迄今还未得到清晰的架构。从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的角度着眼,中国都市民俗 学的体系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一些支系: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1.都市民俗志。民俗志是按一定的方法和体例对民俗事象加以搜集、记录、整理、研 究、编写的民俗学成果。都市民俗志应包括都市断代民俗志、都市市别民俗志和都市专 题民俗志等基本类型。所谓“都市断代民俗志”,系指按朝代、城市而编写的民俗志, 例如,其选题可为“唐代长安民俗志”、“宋代汴梁民俗志”、“明代南京民俗志”、 “清代扬州民俗志”、“近代上海民俗志”、“当代广州民俗志”等。所谓“都市市别 民俗志”,系指时间不定而空间明确的某城市的民俗志,例如,其选题可为“北京民俗 志”、“天津民俗志”、“重庆民俗志”等。所谓“都市专题民俗志”,系指对某都市 某一民俗类型的记录,例如,其选题可为“金陵岁时记”、“苏州民艺志”、“长沙婚 俗志”等。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2.都市民俗论。民俗论属民俗学的基本理论,而都市民俗论是有关都市民俗学的基本 理论。它包括都市民俗的定义、类型、特征、性质、功能、研究对象、主体构成、形成 背景、变迁轨迹、传播方式、研究方法等,涉及民俗学的内外部规律,以使都市民俗学 成为理论严整、架构完善的民俗学的新支系。都市民俗论着重都市民俗的理论概括,它 不以阐释、还原、考证、比较等具体研究为任务,具有突出的学科表述的性质。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3.都市民俗史。都市民俗史属民俗史学的范畴,它主要由都市民俗发展史、都市民俗 研究史和都市民俗学运动等构成。其中,“都市民俗发展史”涉及都市民俗的形成、变 迁、整合的过程;“都市民俗研究史”涉及对古今都市民俗的记录、整理、论述和考辨 ,以及随都市的发展而出现的有关都市民俗研究的理论补充和理论创新;“都市民俗学 运动”涉及国内的与国际的有关都市民俗的倡导与研讨、研究成果的集中发表、相关著 作的连续性出版、研究组织的成立、国际间的交流等历史过程与现实发展。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4.都市民俗专题研究。都市民俗的研究专题包括都市民艺、都市信仰、都市行业、都 市社交、都市语言等。都市民艺研究涉及各类口头的与手工的艺术类型,都市信仰研究 涉及各种土生的和外来的宗教观念和民间信仰,都市社交研究涉及都市不同群体的分层 交往和越层交往规律,而都市语言的研究则涉及对都市五音杂陈和乡音互融现象的探讨 。专题研究往往在对象上较为具体、单一,或者说,它是某一类型、某一事象的深度研 讨。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5.都市民俗应用研究。应用民俗学是以民俗为教育手段,干预生活、改造社会的学科 ,同时也是以民俗为开发对象,对其加以勘察、利用、保护及管理的学科。[1]都市民 俗应用研究也具有上述双重的任务,即一方面用以协调社区的生活,对市民从风俗的层 面做出引导;另一方面,推进对都市民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它涉及应用领域、应用对 象、应用方法、应用目标、保护原则、利用限度等理论与实践的一系列问题。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6.都市民俗比较研究。都市民俗的比较能帮助人们从一个侧面看到都市间的风俗传统 和城市特色,以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自的变迁或复归。它包括中国都市间的比较和 中国都市与外国都市的比较,其比较的基础是这些都市间具有共同的民俗文化因子、相 近的发展水平和相类的功能需求。比较研究以找寻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为目的,思考都 市民俗的传演规律并推进文化交流。国内都市民俗比较的任务,主要从地域条件和各自 职能的背景,考察都市民俗的个性特征;而国际间的都市民俗的比较是真正意义上的比 较民俗学,其任务是判断传统民俗在现代都市中的地位,促进文化交流与社会发展。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都市民俗学的研究体系是一个开放的、新兴的、与时迁化的系统,它随市民生活和都 市文化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开合演进、丰富严整,同时,其体系的完备,正表明都市民俗 资源的厚实和学科研究的成熟。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三、都市民俗资源保护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都市民俗同乡村民俗一样,是无形而珍贵的民族文化资源,是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精神 的象征。近年来,由于资源保护意识的淡漠,传统文化知识的匮乏,应对措施的不力, 以及个人或集团利益的驱动,破坏都市民俗资源的事件时有发生,且常常是所谓的“建 设性破坏”。例如,2002年在江苏省无锡市就发生了拆毁《二泉映月》作者、蜚声中外 的民间艺人——阿炳故居的事件(后修复);镇江的一幢文物老楼则令人惋惜地毁于一场 大火;南京的绒花曾盛极一时,并形成名为“绒庄街”的街市,而今已人亡艺绝;不少 城市拆城筑路或填河修路,为建新城而拆除老街,其中有价值的古宅和文物也常难幸免 。显然,保护都市民俗资源同样也成了一项当今亟待着手的重要工作。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一)资源类型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都市民俗资源涉及物态的、动态的、心态的和语态的不同范畴,或者说,包括物质的 、行为的、精神的和语言的文化层面。这里,且略举数例。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1.建筑民俗资源。建筑作为物态文化成果,是都市中最丰厚的民俗资源之一。凡都市 中具有地方风格、一定历史和蕴含艺术成分的民居、街道、会馆、当铺、作坊、商号、 祠堂、府邸、书场、剧院、戏台、庙宇、园林、碑石、城楼、学堂等,均为有形的建筑 民俗资源。其中,不少在现代都市中早已拆毁,偶见遗存,虽不完整,亦具有保护与利 用的价值。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2.饮食民俗资源。饮食有用料、口味、形制、颜色、制法、食法、时令等不同,其地 方特色、民族特色非常明显。作为物态民俗,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常能折射出一 城、一地的市民风尚,并成为城市的“标签”,例如,北京的冰糖葫芦、西安的羊肉泡 馍、天津的狗不理包子、扬州的酱菜、镇江的肴肉、南京的板鸭等。此外,各市的民间 小吃,也是重要的民俗资源,在旅游开发中不可或缺,诸如成都小吃、开封小吃、西安 小吃、秦淮小吃等就颇负盛名。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3.游乐民俗资源。游乐民俗包括体育运动、竞技活动、儿童游戏、赏玩踏游、演剧歌 舞等,它们能愉悦身心,既可观览,又可参与,故常在旅游项目中得到应用。诸如,龙 舟竞渡、清明踏青、重阳登高、元夕赏灯、春放风筝、夏日赏荷、秋斗蟋蟀、冬作诗会 ,以及踢毽子、抖空竹、击棒壤、舞狮子、玩龙灯、打秋千、爬竹竿、翻绳绷、斗鸡子 、练拳脚等,都构成都市的游乐项目,作为动态的民俗资源亦不可随意忽略。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4.庙会民俗资源。庙会是以行为的与精神的文化为主的综合资源,它包括庙会仪典、 文艺表演、民间食品、宗教法物、商贸活动、民间传说、神祠庙宇、服装仪仗、旅游项 目、民间玩具和其他手工艺品等。庙会一般以某个寺庙为依托,具有定时而办的岁时规 律和与庙神诞日相联系的信仰特点。目前,中国一些都市仍保留着一些神庙,也留有相 应的庙会活动,往往表现为宗教与民俗的融合。例如,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北京 月坛、开封相国寺等,它们的存在与活动主要表现为民俗资源的性质。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5.市内交通资源。市内交通资源包括道路、桥梁、河道、码头、驿站、舟船、车马等 。其中,属于交通工具的有:独轮车、手推车、马车、驴车、骡车、三轮车、黄包车、 板车、轿子、轿车、轿船、渡船、画舫、灯船等,都属于民俗性交通工具。此外,早期 的汽车、有轨电车、小火车、自行车等,同石库门、石板路、马头墙、大宅院一样,亦 成为再现旧时都市风情的象征。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6.口承文艺资源。城市口承文艺包括传说、歌谣、谜语、谚语、故事、笑话等,它们 常常载承着城市生活与城市文化的信息。在江苏省南京市曾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一枝 园,二郎庙,三山街,四象桥,五马街,六角井,七家湾,八府塘,九龙桥,石(十)观 音。”歌谣按数字顺序列出了南京古城中的一些街名,具有浓郁的民俗气息。此外,有 关城市的起源、名胜、人物、风物的神话、传说、故事等,往往因积淀着深厚而多趣的 文化信息,而成为都市文化建设的无形资源。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二)保护方略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都市民俗资源的保护是都市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谁少了这一意识,就不是一个 现代建设者。都市民俗资源的保护应从各城市的特点出发,多手段地采取措施,以达到 保护与利用的目的。就保护方略而言,至少有以下几点可以实践: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1.立法性保护。所谓“立法性保护”,就是制定法规、条例,用发文、命名、挂牌、 警示等方式对某一民俗事物加以强制性保护,对破坏者予以惩处。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2.利用性保护。所谓“利用性保护”,就是对某些民俗物象或事象加以合理的应用, 使之在建馆、造园、集中陈列、异地迁移、文艺移植、旅游项目开发等方面,既获得新 的应用,又得到妥善的保护。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3.研究性保护。所谓“研究性保护”,就是对都市民俗的一些重要事象和物象开展学 术性研究,用课题立项、调查研究、学术讨论、研究报告、专题论文、学术专著、学术 演讲等形式,在把握某些民俗价值的同时,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从而达到保护的目的。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4.组织性保护。所谓“组织性保护”,就是人事性保护,即建立一支从事保护工作的 高水平队伍,包括检查监督人员、宣传普及人员、维护管理人员、专业研究人员等,以 使保护工作得到人力保障。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5.租借性保护。所谓“租借性保护”,就是将一些古民居等民俗文化遗迹租借给民间 去修缮、管理,以克服保护资金不足的矛盾。这种民营式保护方式已在江苏省苏州市开 始实行,具有探索的意义。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6.试验性保护。所谓“试验性保护”,也是一种探索性的保护实践。它或在空间上划 分出试验区,或在时间上划出一定的时段,并给予特殊的政策;或在类型上做出选择, 对涉及民间信仰的某些事象和略有争议的民俗活动予以宽容,诸如庙祀、庙会、祭祖、 祈祝、燃放爆竹等,通过暂时性留存的试验阶段,从而为后人正确判断其价值和最终做 出存废的决定留下回旋的余地。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都市民俗的类型大多归属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其保护工作才刚刚开始受到 注意。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存在,外来文化的涌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的加剧 ,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城市环境的快速变化等,对都市民俗的传承产生了冲击,并已造 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在社会转型的高速发展时期,都市民俗资源的保护应与城市生态 环境的保护协同进行,确立保护的指标体系,对都市民俗遗产统一编号,建立等级标准 ,完善监测机制和薪火相传机制,并从都市民俗中发掘民族精神、弘扬优秀传统。这是 都市民俗资源保护的目的,也是都市民俗资源保护的任务。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参考文献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民俗文化理论篇5

[关键词]民俗学民俗学教学教学模式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作者简介]黄鹏(1971-),男,广西镇西人,百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学理论、民俗学教学和研究。(广西百色533000)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157-02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民俗学是一门以记述、研究和阐释民间风俗文化事象为主要目的的人文学科,它研究世界各民族最广泛的民众传承文化事象和生活方式,能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广泛的实用价值。高校开设民俗学课程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科学地审视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及其在当代的变化与发展,广泛地吸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化财富,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同时还使学生发扬良俗,革除陋俗,加强自身修养,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文明的行为方式,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都能得到发展,培养其创新能力。为了使民俗学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笔者在分析以往教学方法存在缺陷的基础上,对民俗学课程教学作了一番尝试。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一、目前民俗学教学的现状与问题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一)理论与现实生活脱节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在过去的民俗学教学模式当中,基本上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老师为主,以知识灌输为主,学生主要学习的是一些抽象的民俗理论知识,到现实社会中体验的机会非常少。因此,对于富有个性的民俗事象,学生只能从教材的字里行间或者老师的讲述当中去想象、理解,无法得到具体而直观的民俗生活感性认识。我们知道,民俗学和其他学科不同,它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兼有文学、语言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知识,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因此,对许多民俗事象的介绍分析理解,往往涉及上述学科的知识。如果仅凭教师讲述介绍,而没有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接触、体会,想要学生对这些民俗事象进行合理的分析和理解是不可能的。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以往的“以老师为主,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可以让老师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的学识、传达自己的理解,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传输了大量的知识。但是,在这种满堂灌式的教学中,学生都处于被动的状态,其主体地位不突出,智力、潜能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因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厌学现象明显,整个课堂显得单调、漫长,气氛沉闷、压抑。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三)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偏低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民俗学是一门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学生通过学习民俗理论知识后,能利用学过的知识对一些常见的民俗事象进行合理地分析、理解。但在以往“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老师讲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中,往往注重的是灌输知识,强调知识的全面性与系统性,没有能提供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体验、领会的机会,也没有注意安排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分析的时间,只一味地强调老师讲授要深入,学生笔记要详尽,忽略了对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其结果往往是:学生的理论知识系统全面,但应用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现象、问题的能力相对偏低。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二、教学改革的尝试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鉴于以往教学方法存在的缺陷,我们必须紧密结合民俗学的学科特性,与时俱进,找出既符合学科特点,又能满足学生学习民俗学基本需要的教学法。笔者认为,民俗学科是一门既重视理论建设、材料分析,又重视面向社会、贴近生活的学科,因此它的教学是既要传授民俗学理论知识、研究方法、学科历史、研究成果,又要求学生亲自参加田野作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民俗,用自己的手去记录民俗,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民俗。据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民俗学学科特点做了一些新尝试,即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组织教学活动,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增加信息传递渠道,同时把教师的讲与学生的看、说、做结合起来,把课堂知识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民俗学具有综合性、空间性、多学科交叉性的特点,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充分发挥教学作用,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具有以下重要意义: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首先,多媒体教学便于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和老师的双向交流提供了一个更便利、更畅通、更开阔的对话平台。由于信息量加大,学生接受到的知识进一步扩大,留给学生自主的时间变得更多,思考问题的空间也相应增加,从而促进了他们和老师的对话交流,而对话交流具有多角度、深层次、高频率、活跃等特点。学生有机会一改以往课堂上仅限于听讲、记录的被动地位,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如一个歌圩场面、一个传统寿庆仪式、民俗旅游景点等等图片的链节播放,都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和探究的心理。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判断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意识和欲望都有了明显提高。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其次,多媒体教学能强化教学内容,增加学生接收的信息量。由于时间紧,内容多,加上经费开支过大等原因,当前绝大多数高校在本专科这一层次开设民俗学课程时,都没有专门的经费统一组织安排学生进行田野考察学习。学生对一些民俗事象缺乏直观的认识了解,这给教学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多媒体教学在某种程度上能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多媒体技术,我们可以把各种民俗事项的录音、录像、图片一起搬到课堂上,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比如在讲述饮食、服饰、居住建筑等物质生活民俗时,播放类如五色糯米、粽子、各少数民族传统服装、干栏、窑洞、蒙古包等等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食品、服装、居所的图片;在讲述民间信仰时播放壮族布洛陀或炎、黄帝祭祀大典的录像片断;在讲民间戏曲时让学生欣赏地方戏曲(如提线木偶戏)片断等等。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可以使学生不用走出校门,就能对许多民俗事象耳闻其生,目睹其形,从而增强他们对生活中各种民俗事象的直观感性认识,使一些枯燥且难以理解的抽象理论知识具体形象化,同时也增加了学生接收的信息量。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最后,多媒体技术教学还能拓宽学生的思维。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声音、录像、文字等多种媒体的结合,学生视听并举、手脑并用,在45分钟的课堂上一直保持着兴奋和新奇感。由于情绪振奋、思维活跃、联想丰富、注意力集中,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都高于一般的教学模式。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二)理论讲授与交流、分析、讨论相结合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民俗学课程内容多,时间短,教学任务紧。因此,许多民俗学的老师都对教材进行相应的删减处理,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一般来说,为了确保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大多数老师都按照“民俗基本理论”—“各分类民俗”—“民俗资料的搜集整理办法”等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讲授。但删减教学的内容后,如何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呢?经多年的探讨实践,笔者认为,“理论讲授与交流、分析、讨论相结合”是一个既符合民俗学的学科特性,又能满足学生学习民俗学基本需要的新模式,具有如下优点: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首先,它有利于联系实际生活,培养能力。笔者以为,由于对本专科层次学生的科研理论要求并不高,再加上民俗学架构庞大,内容繁杂,涉及包括人类的物质生话、制度生话、精神生活在内的广阔领域,根本不可能为几十个课时所容纳。因此教学过程中涉及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时,笔者往往本着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只指导学生撷取理论的精义,没有过多详尽地讲解,而是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实际,布置一些交流、讨论、分析的题目,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当中理解这些理论,懂得运用这些理论解析生活中的民俗事象,培养他们应用知识的能力。比如在讲授人生礼仪时,布置学生介绍自己家乡婚丧嫁娶的习俗,或者让大家分析生日习俗的古今流变等等。通过交流,同学们的知识面得到扩展;通过分析讨论,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和分析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高。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其次,它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具有主导性作用;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对象,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性的地位,这是教育过程的客观规律。在“理论讲授与交流、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布置和组织学生开展交流、分析、讨论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主体性地位,注重他们学习能动性的激发和引导,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发挥学生学习潜力,引导放射思维,营造创新氛围。为此,教师也得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而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主动接受教育,主观能动性也得到了更大的发挥。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建立教学活动中和谐互动的良好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体现。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最后,它容易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民俗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能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广泛的实用价值。因此,民俗学的教学必须既重知识又重能力,既重理论又重实践,既重第一课堂又重第二课堂,既重历史又重现实,以达到建构、倡导新的道德风尚,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之目的。而在当前的许多高校里,民俗学都是作为选修课来开设的,课时安排较少,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达到上述的教学要求是很不容易的。而“理论讲授与交流、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同时进行,还可以让学生在交流、分析、讨论中养成他们合作探究的精神,容易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三)注重开展第二课堂活动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从民俗学的学科特点来看,第二课堂活动应该是让学生观摩民俗实物,阅读有关图书报刊或观看相关音像材料,实地考察、体验民俗生活,收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等等。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广西百色市丰富的民俗资源及现有条件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首先,我们与百色市民俗博物馆长期合作,将该馆作为我们学生参观、实习的基地,让学生能看到民俗实物,听到详细的讲解,甚至还让一些学生临时充当讲解员。其次,征得学院同意,成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百色学院民俗学会。学会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活动,或开讲座,或专题讨论,或到附近民俗景点(如广西田阳布洛陀文化遗址)考察,或举行寒暑假社会民俗调查报告评比活动等等。这样,学生就有一个学习交流、相互促进的平台。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收集资料锻炼了学生的检索能力、思维能力;实地调查锻炼了学生独立观察能力、采访能力、沟通能力、记录能力及事后整理能力;撰写调查报告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时,在组织、指导学生课外活动中,在与学生共同研究探讨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教师的知识领域扩大了,学术气氛活跃了,最终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参考文献]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1]黄鹏.谈民俗学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6(26).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民俗文化理论篇6

[论文摘要]云南是民族文化大省,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民俗文化开发的市场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其中从经济学、人类学等方面,对云南民俗文化的市场化研究状况作了总结,可资参考。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交通的便捷和人们生活消费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对民俗文化发生浓厚的兴趣,客观上在促进民俗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将其推向了市场化的境地。与此同时,对以丰富的民俗资源著称的云南进行有关市场化的研究也有了很大的进展,内容涉及经济学、人类学等多方面,现将其研究成果综述如下。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一、国内的研究状况综述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一)文献典籍中的记载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民俗文化市场化是经济进步和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故国内早期专门研究民俗文化市场化的著作几乎没有,但关注商品市场与民俗文化之间关系的观念中国早已有之。从历史典籍记载进程来看,《庄子·逍遥游》记载:“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用“章甫”(帽子)这个商品因民俗文化的不同而在市场上无法流通的事例,记载民俗与商业贸易之间的关系。司马迁在《史记》中专辟“货殖列传”专栏,以区域性民俗特点作为该传的基本框架。把各地物产概括为山东、山西、江南和江北四区,然后结合各地的民俗来阐述当时的商业活动规律,认为古代风土人情对区域贸易的影响很大。潘雄先生对此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认为,如果经济民俗学或民俗经济学能正式成为一门应用科学的话,那么这一学科的先驱者应该是中国的司马迁。此后的《风俗通义》、《荆楚岁时记》等文献也对一些民俗文化事象展开论述,但未见将民俗文化与市场相结合进行叙述的内容。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二)经济学角度的研究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目前,关于民俗文化市场化有系统研究的成果甚少,从可以查阅到的资料来看,专著类的成果有:何学威所著的《经济民俗学》,围绕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等方面展开,阐释经济生活中的民俗文化因素,首次提出了民俗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的问题,从经济开发角度系统地研究民俗文化,将民俗文化与文化产业挂钩。民俗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实质为民俗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民俗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相辅相成,作者提出以经济腾飞带动民族民俗文化发展,以传统民俗文化的发扬光大促进经济繁荣的观点。该著对民俗文化在经济的冲击下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没有做深人地探讨与分析。论文类的成果,最典型而且最具代表性的是潘雄的《民俗研究在商业贸易中的重要性)(载于张紫晨选编《民俗调查与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一文。该文作者运用对比研究的方法,追述了中国民俗与贸易之间关系研究的最早典籍记载,见于《庄子》与《史记》,同时与马林诺斯基的“库拉”制度研究作对比分析,以实例论证的方式,阐释了民俗在商业贸易中的巨大作用:作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商人来说,只有翔实具体地了解民俗事象,才能在商品交易中获利与成功。该文只是着重论述民俗在商业化中的重要作用,对市场化给民俗事象带来的影响没有涉及。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三)人类学角度的研究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20世纪80年代,旅游经济正式纳人国民经济计划,作为旅游资源当中极为重要的部分,民俗文化资源随着旅游文化的发展,渐渐走向产业化道路。目前,真正对民俗文化市场化进行的研究,也着重从民俗旅游和产业化角度进行研究与分析。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从民俗旅游角度对文化资源开发进行研究、分析的成果较多。王德刚的《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研究—基于实践的民俗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探讨》(载于《民俗研究》,2003年第1期)一文,通过对民俗旅游发展经验研究,总结出了民俗旅游开发的六种模式:品牌经营模式、社区一历史(传统)街区模式、乡村模式、“生态博物馆”模式、主题公园模式、节庆活动模式。同喜琴的《论民俗旅游对旅游地民俗文化的“污染”与防治)(载于《贵州民族研究》,x006,_年第1期),阐述了民俗旅游对旅游地民俗文化的“污染”:由于过于关注民俗文化的形式,常常导致民俗文化精神内核的丧失;伪民俗大量涌现,破坏了旅游地民俗文化的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和谐性等方面。李彬,包磊的《旅游商品化对民俗旅游本真性影响研究》(载于《商场现代化》2008年3月(下旬刊))文,着力探讨民俗旅游本真性和商品化的内涵,并力图寻求二者之间的内在张力,提出解决的建议,以获得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徐赣丽的《民俗旅游的表演化倾向及其影响》(载于《民俗研究》2006第3期),李正欢,黄远水的《解读民俗旅游本真性与商品化的内在张力》(载于《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年第11期),邱扶东的《论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原则与方法》(载于《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等一系列文章,对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作了探讨与研究。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从产业开发角度进行研究的,主要有何学威的《民俗文化产业与振兴民族经济》,(载于《中南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6卷第2期),把民俗文化当作一种隐藏在人民生活与思想中的象征符号,研究民俗文化产业在振兴民族经济中的作用及可行性。姜继为,吕桂兰的《试论民俗文化与市场经济的相互融合》(载于《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主要论述了民俗文化与市场经济相互融合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民俗文化与市场经济相互融合的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民俗文化的生命力与市场经济的生长点的问题。此外,张来芳的《民俗文化产业化的构想》(《江西社会科学》,200()年第5期),邱扶东的《论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原则与方法》(《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等论文都相应分析了民俗文化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可实践性。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二)国外的研究状况综述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国外旅游产业发展较早,对民俗文化商品化、市场化研究的论著也较多,美国旅游人类学家格林伍德(greenwood. 1977)就对旅游文化的商品化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他认为,文化旅游的开展必然带来文化的商品化,但若是把文化完完全全按照商品来进行包装,就会带来极大的消极意义,因为这实际上“剥夺了文化的内涵”,同时也剥夺了构成文化的方方面面。商品化使文化失去真实性,使民俗生活置于舞台化和戏剧化之中,故格林伍德反对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将民俗事项商品化,提倡对文化的市场持一种理性的态度。但是,也有学者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待民俗文化的商品化。以色列著名的旅游人类学家埃里克·科恩(erik cohen)就认为,民俗文化商品化、市场化使其真实性丧失的说法是不贴切和荒谬的。一种新的商品化了的民族文化,可以随时被接受为是真实的,哪怕仅仅只是市场化了的真实,同时这种商品还会得益于悠久的民族文化所赋予的深厚内涵,成为更具吸引力和市场的商品。由于有了商品经济效益带来的资金支撑,又反过来使文化产品的生产更加完善和进步,进而促进民俗文化的推广和发展。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此外,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现代旅游规模的日益扩大,民俗文化的市场化程度也不断加深,由此而带来旅游开发对旅游目的地及民俗文化所造成的影响,尤其是负面的影响越发引起学者的关注。这些负面影响大多发生在不发达国家和地区,涉及到社会文化和环境影响问题,成为20世纪70年代学术界最感兴趣的领域。随着民俗旅游商品化倾向的日益严重,国外很多学者开始在“真实性”和“舞台性”两方面展开了研究,试图寻找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这方面,影响最为深远的理论就是马康纳(macannel)的“舞台真实”理论,较系统的探讨了关于旅游景观系统的六种舞台类型。国内对民俗文化市场化的境遇研究,较少有比较系统论述的著作,大多只是在民俗旅游的研究中有所涉及。虽然有一定数量的文章谈及民俗文化的市场化,但是对于民俗文化市场化进行实例探讨的文章并不多,在笔者涉猎的文献中尚未发现从市场化境遇角度出发来研究云南民俗文化发展的专题性论著。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三)余论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民俗文化理论篇7

关键词:风俗 文化功能 民俗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且地域辽阔的文明古国。各地区、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民风民俗,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深受风俗的影响。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此外,风俗的自产生以来就与民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有着众多共同的特性和内容。所谓“民俗者,风俗也”。我们可以将已有的民俗研究成果应用到风俗的研究上来。本文便是运用此方法来对风俗的文化功能进行探讨。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一、 风俗的定义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风俗是我国一个古老而重要的文化概念,自其产生之日起便与我们有着密切联系,并且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它有着独特的起源,发展与传承历史。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风俗”“民风”等词最早见于《礼记。王制》:“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此外,《诗经》《管子》等文献也有许多记载有关风俗的记载。至汉代,“风俗”一词则已普遍使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有关风俗的文史资料,如《史记。货殖列传》、《汉书。食货志》、《风俗通义》等。这些资料不但记录了当时的风俗,而且对风俗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探讨,使得风俗的研究进一步发展。汉代以后,我国有关风俗的著作更是不断出现,如《岁时广计》、《东京梦梁录》、《清嘉录》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风俗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是密切联系的,风俗对人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进行文化规范的作用。综合中国古代的风俗观,我们可以发现古代学者对风俗有两个典型的概念:一是如《周礼》所说:“俗者习也,上所化曰风,下所习曰俗”;一是如《风俗通义》所说,:“风者,天气有寒暖,地形有险易;俗者,含血之类,像之而生”。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风俗的这两种解释都有其合理之处,他们 不同的角度揭示了风俗的特点。前者主要从文治教化的角度出发,是就风俗形成的社会动力而言;而后者则主要是从自然和 社会两个方面对风俗的产生作出解释,认为风俗兼具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在近代社会,由于西学东渐的影响,风俗的内涵发生了许多的变化,近代学人对风俗的研究也更为关注。1910年张采亮写成中国第一部风俗史――《中国风俗史》,它以风俗为线索,将政治文化,典章制度,文人风气,生产方式,生活习俗融为一体,以历时的角度,建构中国通史,体现出中国固有风俗概念在接受西学的影响后,发生的独特变化。1922年胡朴安著《中华全国风俗志》,他通过对中华各地风俗的详细记载,既突出了我国风俗的整体性,体现出风俗中的国家意识,又显示出了我国各地风俗鲜明的个性特征。1923年北京大学成立的“北京大学风俗调查会”也在旨趣中写到:“风俗为人类遗传性与习惯性之表现,可以觇民族文化程度之高下;间接即为研究文学、史学、社会学、心理学之良好材料。”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而现在,我国对风俗的定义则主要集中在各类学术著作以及各类辞典中,其中较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辞海》为代表,说:“风俗:历代相传积久成习的风尚、习俗”;另一种以《现代汉语词典》为代表,说:“风俗: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的总和”。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简而言之,风俗是在一定的社会共体中,人们普遍公认的,积久成习的各种行为方式的总和。它是一种社会文化传承,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二、风俗的特征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风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征。这些征主要表现在: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一)风俗具有社会性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风俗的产生是人民群众集体创造的结果,是得到特定群体认可、接受和传承的文化事象。任何单个人社会行为是不能称为风俗的,只有当这种行为得到其所处社会群体的认可和接受,它才能成为一种风俗。风俗的社会性也可理解为群众性。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二)风俗具有地域性和多样性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中国文化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风俗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也必然深受地域的影响。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便是对风俗地域性的形象说明。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我国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性风俗。例如,我国南方和北方民族的居住习俗就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另外,我国的风俗也是多种多样的,这主要表现为:不同的地区,民族有不同的风俗,甚至同一地区,民族也有不同的风俗。风俗的地域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风俗的多样性。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三)风俗具有传承性和可变性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风俗作为一种历史文化传承,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连续体。同时,风俗还具有相对稳定性,一旦形成便不会轻易改变。然而,由于风俗是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等相联系的,所以风俗在其发展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变异。“时异俗易”“移风易俗”等词就体现出风俗的这种可变性。总之,风俗是在传承与变异的统一体中不断发展的。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三、 风俗的文化功能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关于文化的功能,英国文化人类学家马林洛夫斯基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认为“文化根本是一种手段性的现实,为满足人类需求而存在。”风俗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领域,充分认识并把握它的文化功能,才能有助于它的传承和发展,才有利于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增强我国文化的活力,从而使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的精神面貌更加积极向上。具体来说,风俗具有以下的文化功能: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一)风俗具有塑造共同的民族心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功能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风俗具有社会性,任何一种风俗事象都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社会普遍传承的风尚和习俗。个人的生活习惯,爱好和他所要遵循的礼仪等,只有与社会习俗相结合,社会才会给予承认,才能融入到社会的风俗之中。由此可见风俗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文化,它是人民群众生产与生活领域的一个方面,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民族心理与民族精神。另外,由于风俗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使得它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能够不断强化每一个国民的国家意识与民族意识,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例如,我国传统的家族观念强调“精忠报国”,教育子孙后代要热爱祖国,珍惜家人。顾元明先生也指出:“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待人处事无不反映着民族精神”。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另外,风俗总是和一定的社会群体相联系的。因受同一种风俗观的影响,这些社会群体便容易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民族观。因此,像春节、端午节等对全国都有影响的风俗则更容易使中华民族形成共同的民族心理,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凝聚力和向心力。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二)风俗具有教育规范功能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风俗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传统,它有着教育大众,规范人们行为的双重功能。它的这种功能在人们成长的过程中表现的十分明显。例如,一个人出生以后便要接受“诞生仪礼”,成年后则要经历“成人仪礼”,紧接着又要经历“婚姻仪礼”,人死后则又有“丧葬仪礼”。此外,在人的一生中,他还会受服饰风俗,岁时风俗,村落风俗等的规范和影响,从而不断实现人的“社会化”。因此,我们认为风俗既塑造和影响我们的人格,同时又规范我们的行为。风俗的教化规范功能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互为补充,对人的成长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三)风俗具有历史功能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风俗是一种历史文化的创造和积累,是活的社会“化石”,它记载着人类社会传承和发展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功能。其次,风俗本身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反映出各个时代的时代特征。例如,我国历史上很多有关记载风俗的著作在今天已经成为研究各个朝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重要资料。另外,对于那些依靠口头传承的社会风俗,其历史功能更是体现的突出。例如,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创世纪》以及各类神话叙事诗不仅反映出这些民族的原始宗教观,而且还记叙了这些民族的文化发展史,至今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四)风俗具有文化认知和审美功能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通对风俗事象的考察研究,我们对特定时代和特定领域里人们的思想意识,审美意识,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及其文化心理将会有更深的理解。风俗作为一种特色的文化事象,其文化认知和审美功能是十分突出的。例如,我们通过传唱各种民谣则可以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再如,我们通过写春联,画年画则可以感受到中国书画艺术的独特魅力,也可以感受出中华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文化心理。由此可见,风俗是我们认识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五)风俗具有娱乐功能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风俗既是人民物质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许多的娱乐活动,从而达到放松消遣,愉悦身心的目的。风俗的这种娱乐功能又以节日风俗和竞技风俗表现的最为明显。例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傣族的泼水节等。另外,风俗的这种娱乐功能也使得其生命力更强,影响更大。至今天,很多少数民族的风俗正是因为其娱乐功能才逐渐走入大家的视线,为大家所熟知。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总之,风俗的内容和特征是多种多样的。同样,风俗的文化功能也是多方面的。通过对风俗文化功能的深入探讨,我们进一步发现了风俗的巨大作用与价值,也发现了风俗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待风俗,我们应采用辩证的观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面对传统风俗不断消失的现状,我们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我们的文化生态环境,使我们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从而使风俗的文化功能得以继续正常发挥,使我们及我们的子孙能在良好的风俗中健康成长,快乐生活,使我国的文化更加和谐而丰富多彩。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参考文献: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1]徐杰舜.汉族风俗史.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2]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3]张亮采.中国风俗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4]陶立.民俗学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5]胡坤生.社会风俗三百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6]萧放.“风俗”论考.《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一届网络学术论文集》2003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7]萧放.中国传统风俗观的历史研究与当代思考.《北京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8]苏蔓;李美娟.中国民俗文化的特征与社会功能.《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9]尹伊君;王国武.民俗文化的特征、功能与传承.《学术交流》.2009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10]王晓葵. “风俗”概念的近代嬗变.《文化遗产》.2010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11] 喻湘存. 论民俗学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功能.《湖南商学院学报》.1998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民俗文化理论篇8

关键词:民俗;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教育;发展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2)06-0079-03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一、民俗、民俗文化与民俗文化教育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民俗”一词在我国古代经典著作中早已出现。《礼记·缁衣》中有言:亲民爱民的君主以仁义施政,方可对民俗起示范之效。在《礼记·王制》中也曾有言提及太师陈诗受命观民俗的故事。《史记·孙叔敖传》也有对楚地民俗的记载 [1 ]。这些儒家史籍经典所言的“民俗”大多是指存在于民间的风俗现象,并非专业的理论术语。而民族学、民俗学领域对“民俗”的概念认识比较统一,即指一个国家或者民族中由绝大多数个体共同创造、共同享用、共同传承的一种生活化的文化。在此,“民俗”一词被赋予了文化内涵,由此又衍生出了民俗文化的概念。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民俗文化纷繁庞杂,它囊括了几乎所有的社会民间活动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关系,甚至连上层建筑领域的意识形态、各种制度也都可以从民俗文化中找到根由。一般而言,民俗文化可分为5大类:一是诸如饮食习惯、服装配饰、民居屋舍、工艺制作等物质民俗类;二是表现集体行为方式和集体中个体之间相互关系的社会民俗类;三是诸如民间哲学、民间伦理、民间道德、民间故事、民间信仰等精神民俗类;四是包括民俗节日、民俗活动在内的岁时民俗类;五是诸如婚庆、诞生礼、葬礼等人生礼仪类。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民俗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以学校教育的方式开通民俗文化之窗,让后辈青年在学校教育中感受本民族祖先们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它是国人民族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途径,是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的建立和维持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二、学校教育之于民俗文化发展的作用及两者关系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民俗文化的传承及变异与学校教育乃至社会教育中的所谓“隐性课程”具有高度的相通性。民俗作为一种生活化的群体文化,只要在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它的存在。换言之,只要有一群人相聚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方共同生活,从而组成一个群体,那么就会成为民俗出现和存续的土壤。曾经有一位著名的民俗文化学家用非常贴切的比喻说道:群体中的人们与民俗的关系就好比如鱼儿与水的关系一样 [2 ]。之所以民俗对于群体及群体中人们的生活而言如此重要,其原因就在于民俗之中蕴含着人们在相处、互动、理解过程中那些最基本的具有文化意义的指令,同时也包含了人们最基本、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它对人们的教化作用体现在潜移默化之中,维系着整个群体乃至民族的精神。在学校教育当中,民俗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文化语境。当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时候,毫无疑问教科书是一项重要的工具,但教学过程中的口耳相传也是一项具有积极意义的工具,而且口耳相传很多时候能够更容易让师生之间产生默契、形成共鸣。因为口耳相传大多以生活化的习俗为纽带,教师从教学目的出发裁剪信息、取舍材料,将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极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民俗文化走进教育可以深刻影响教育的形式、内容及目标、结果。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与此同时,学校教育也是民俗文化更新、延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手段,是环环相扣的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学校教育可以将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共同创造的民俗文化内化成个体的知识才干与思维、实践能力,引导个体投身于可以发挥其才能、智慧的社会实践之中,进而体现出民俗文化的社会功能,即创新文化发展成果,丰富思想文化宝库,推动整个人类文化的大发展。所以,学校教育培养出懂得欣赏和深入理解民俗文化的继承者,使抽象的文化内涵演化为活生生的个体实践行为,从而奠定了民俗文化在整个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深厚基础。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三、民俗文化教育发展的社会意义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民俗文化教育发展的社会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第一,民俗文化教育对一个民族文明发展的贡献。在当今现代西方文明通过各种方式极大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民俗文化遗产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正被一代代新人逐渐淡忘。而学校教育大多是向青年学生传递具有成熟的学科理论体系并且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文化知识,那些还没有形成科学理论体系或完整知识结构的、非正规的民俗文化还难以登上教育的大雅之堂。然而,中华文明在5 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民俗文化都对培养民族情感、形成民族价值观、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长远的意义。有鉴于此,如今对于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充分体现了国人反思、审视和重新认知我们所处文明形态中精神家园的民俗文化因子。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世界上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区分的最主要特征就在于各民族独有的民俗文化。尽管民俗文化具有民族的独特性,但它也体现世界文明和文化的多样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并被世界文明所认同的特有印记,是我国文化和独立文化身份的根据。因此,民俗文化进入学校教育不仅是民族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不同文明之间在对话中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强学校教育中的民俗文化教育是塑造学生的民族性人格和凸显整个民族个性的有效手段,这个手段对民族文明发展的贡献使它不专属于某个特定群体,而是专属于生活在一个民族文明圈内的所有人。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第二,民俗文化教育对国家现代化进程的贡献。民俗作为一种非正规、非体系化的民间教育内容,其所蕴含的智慧源自日常生活,并与特定地域相关。我国民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民俗文化,它在农村落地生根 [3 ]。我国国家现代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也有赖于农村与农业现代化。多年来,农民群众始终相信教育能有效改变命运,在他们眼中,有知识文化的人才是有地位、值得尊敬的人。但令人叹息的是,如今绝大多数农村学子在学业有成之后选择彻底地背井离乡,甚至彻底否定农村、否定乡村民俗。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例如城乡二元的结构性矛盾、工业化和城市化等等。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当前,由于城市学校教育对乡村文化的误解与排斥使乡村文化价值与地位得不到应有的体现,使得农村学子在城市中以一种抱怨甚至仇视的态度来对待曾经孕育其中的乡村民俗,所以他们就会在城市化的渴望与冲动下蜂拥挤向城市,造成了农村与农业现代化所必须的人力资源的极度短缺,严重影响了国家农村与农业现代化进程。正是基于此,各级、各类学校教育都要积极融入乡村民俗文化内涵,提高乡村民俗文化在整个民俗文化教育当中的地位,并对它加强研究与开发,以纠正国人的偏见,保存好和传递好乡村民俗文化遗产,从而引导教育精英回归乡土的情感,为农村与农业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提供必要的、足够的、合格的人力资源。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四、推动民俗文化教育发展的策略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前文所述民俗文化教育的作用、地位与贡献显示了推动民俗文化教育发展的重要现实与长远意义。推动民俗文化教育的发展并非易事,而是一项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长期有效的、制度化的、可执行的发展策略设计。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第一,推动民俗文化教育发展要在学校教育中依据不同教育层次来设置相关课程。民俗文化课程设置在学校教育中的总目标是希望学生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去体验、感知、理解、最后接受我国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进而意识到自己在传承民俗文化任务中的责任,保护和热爱我们的民俗文化资源。从这个总目标出发,针对不同学生的教育层次,教学的手段也可以多样化。例如针对学龄前儿童的民俗文化教育,就可采用做民俗游戏、画民俗图画、讲民俗故事、唱民俗歌谣等方式来进行,让孩子们在游乐、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和初步理解我们的民俗文化传统。针对小学生的民俗文化教育,可采用观看民俗文化音像资料、排练民俗文体活动、搜集民俗歌谣等方式来进行,让小学生们亲身参与民俗文化的传承,并从中认知和接受民俗文化。针对中学生的民俗文化教育,可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或乡野实践中自觉发现、领悟和品析各种民俗文化的内容与特征。而针对大学生的民俗文化教育,则要结合专业方向,深入挖掘和全面梳理民俗文化中可用于专业建设发展的资源,同时也要把握民俗文化中亘古不变的精神实质。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第二,推动民俗文化教育发展要重视建设合格、优秀的师资队伍。民俗文化教育的主体是教师,他们是民俗文化知识传承的续点和起点。所以,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到民俗文化教育发展的作用与意义,正确、深入、全面理解和把握民俗文化教育需要的知识体系,学校教育才能在课程开发基础上做到与民俗文化的真正融合。教师作为学校课程开发设计的决策者、开发者和先行者,必须能够主动传承民俗文化,能够科学合理利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手段引导学生理解和接受民俗文化知识,为民俗文化发展培养一代代传承者。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主运用民俗文化教育的理念将民俗文化渗透到实际的教学内容中去,使尽可能多的专业具有本土文化语境,使尽可能多的学生有机会畅游在民俗文化的知识海洋之中。如果师生的专业知识与民俗文化知识能够在课堂上、课堂外自行相融,那将会是我国民俗文化教育在多元的世界文化相互交融方面所做出的一项创举。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第三,推动民俗文化教育发展要重视综合实践的作用。近年来,我国许多有条件的各级、各类学校都开设了综合实践课,其主要目的是将学生原来固有的惯性思维打破,重新以学生的能力、需要和兴趣为基础,由学生自己设计和参与活动来实施课程。推动民俗文化教育发展就是要重视学校教育中的综合实践作用,让学生自主选择各种民俗文化进行学习研究 [4 ]。例如可以借用传统民俗节日之一的中秋节来引导学生关注中秋节的作用和来历,并相互交流各自家中是如何过中秋节的,最后再交流各自对中秋节的想法和感受。在类似这种综合实践中,要特别注意学生互动的体验过程,推动学生相互合作与相互学习,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民俗文化纪念物、收集民俗文化资料,进而亲身体会民俗文化的意蕴。同时,将民俗文化教育放在综合实践中去发展,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使素质教育摆脱“光说不练”的尴尬处境 [5 ]。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参考文献: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1]王娟.民俗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2]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3]顾玉军.乡土教育:“乡土”与“天下”之链[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1):30-34.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4]刁培萼.教育文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s7n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141-3174.html民俗文化理论范文8篇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相关文章:

文艺古风句子97条09-20

每日一签早安心语朋友圈08-16

一年级小学生对妈妈说的话08-02

父亲的名言07-04

环境监测工作总结08-16

工商管理专业自我鉴07-07

家政服务协议书07-07

考试作弊检讨书标准09-20

教师假期读书心得体会10-05

白露的诗句10-26

初二满分作文07-23

把琵琶行改写成作文07-23

温州大学城市学院好不好?!分数线是多少?!学费贵不贵?!10-19

郑州体育职业学院学费贵吗 大概招生多少人08-26

2024下半年黑龙江计算机四级报名时间及入口:8月30日-9月6日08-03

白露幼儿园节气教案09-07

《富平少侯》原文、翻译及赏析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