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元素篇1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现有的民俗和民俗文化的定义提炼出民俗文化元素的定义,总结民俗文化元素的特点,并对其大致分类,根据案例分析民俗文化元素在广告中的运用情况,总结民俗文化元素在广告中的成功之处,为民俗文化元素运用到广告中提供一个借鉴,以便正确引导消费者,展现我国民俗文化。
广告在现代传播领域有很大影响力。为了充分挖掘商品市场的潜力,吸引消费者眼球,它把目光放在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表现上,力求通过表现我国传统的民俗文化来塑造和体现商品的价值。“当广告成为一种文化行为时,就不能不重视民俗文化。”广告创意的竞争,就是广告文本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的竞争。①在广告中运用民俗文化元素需要了解这些文化元素的特征,这样才能使广告在运用民俗文化元素之时更加严谨,不至于误导消费者,也不会曲解民俗文化本来的意义,因此探索民俗文化在广告中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
一、民俗文化的界定
(一)民俗文化与民俗文化元素的定义
民俗就是的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②它起源于人类群体社会,在特殊的民族、时代、地域中不断发展和演变。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民俗就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下不断衍生出来并世代传承的。
所谓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基础的文化形态,深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人类生活价值,它反映一定地区中广大民众最基本的人生需求以及价值取向。③民俗之所以能形成文化,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这些点滴的文化逐渐构成文化元素,在共性下又具有个性,因此可以给民俗文化元素下这样一个定义。所谓民俗文化元素,是指群体生活下的民众伴随时间、地域和民族的变化形成的点滴生活文化的集合,并随着年代传承不断发展变化,真实存在于社会中的实体性意象。
(二)民俗文化元素的构成
民俗史上,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确立“民俗”概念并实际应用的国家。早期民俗文化元素出现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日常所需。人们经历这些民俗的创造、使用和传承的过程,实现了民俗文化元素的实用价值。
民俗文化元素包括了很多层面,具体来说,包括了物质层面的民俗文化元素、社会层面的民俗文化元素以及精神层面的民俗文化元素,这些文化元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们构成了民俗文化元素的基本框架。
1、物质层面的民俗文化元素。物质民俗指人们在为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实践活动中,长期俘获物质为自己服务形成的各种现实存在的生产工具、衣冠服饰、饮料食品、居住交通、器用杂物、民间工艺等物品。④它包含生产民俗文化元素、饮食民俗文化元素、服饰民俗文化元素、居住民俗文化元素、交通民俗文化元素等。
2、社会层面的民俗文化元素。社会层面的民俗文化是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继承的社会关系的惯例,它涉及了从个人到社会在交往过程中形成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它包括了人生礼仪文化、岁时节日文化、社会组织文化、民间娱乐文化等文化元素。
3、精神层面的民俗文化元素。有些民俗文化元素不单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所需,它恰恰是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包含精神层面的文化意义。例如,形态、色彩、纹饰、文字形象、意象元素等。
例如中国结,它是我国特有的民间手工编结装饰品,始于上古先民的结绳记事。“结”给人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结”与“吉”谐音,“吉”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福、禄、寿、喜、财、安、康无一不属于吉的范畴。它是由一根完整的丝线编制而成,意为连绵不绝、源远流长。⑤“结”在中国象征力量、和谐,它有很多种编法,形态各异,颜色多种多样。在古代中国结有实际的用途,可以作为腰带扣或者身上的装饰物使用,现代的中国结依然保留了千变万化的编制方法,可是物质层面的功能性逐渐减弱,人们在家里悬挂中国结,通常是体现美观以及寄托美好的愿望,精神层面的功能性加强。中国结把各种结饰结合在一起,它不仅反映了自然祥和的生活气息,也有吉祥如意之意,体现了个性和中国式的审美观念。
二、民俗文化元素在电视广告中的运用
电视广告具有独占性特点,因此其广告的效果相对于报纸和广播来说,传播的效果更好,但是对创意的要求也更高。由于对民俗文化了解肤浅,广告中有运用不当甚至滥用民俗文化的现象存在,因此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在广告中正确运用民俗文化元素,会避免由于民俗文化的滥用所起到的截然相反的效果。不同类型的广告有不同的特点,深入了解电视广告的特点,有助于根据这些特点来分析民俗文化元素在广告中的运用,既能吸取经典民俗类广告的成功之处,为以后的民俗类广告作品提供可借鉴的依据,也有助于民俗文化的发展。
(一)增强电视广告的广泛性与文化性
民俗文化元素的运用有利于增强电视广告的广泛性和文化性。电视广告具有很强的重复性,要求电视广告在最短的时间内重复传播内容丰富且印象深刻的信息。在电视广告中融入民俗文化元素,会使受众产生亲切感,增强电视广告的文化底蕴。
我国的传统节日较多,许多广告商选择在重要的节日前夕推出自己的广告,一方面会增强节日的气氛,另一方面也会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例如中国邮政曾推出一个“EMS中秋月饼别忘寄”的广告:大家都在询问“你寄了吗?”后来才把问题明朗化,“中秋的月饼你寄了吗?”并说明EMS给大家提供的方便快捷的服务,最后的广告语是“月饼寄亲情,千万别忘寄了”。通过介绍邮政的优质服务,告诉消费者可以采用邮政方式在节日期间“寄”月饼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寄”又跟“记”同音,提醒大家不要忘记在节日期间给亲人尽孝道。这则广告主要表现了中国传统的“孝”,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孝”是最能表现一个人思想品质的精神内容,通过这样的广告形式可以提醒人们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别忘记尽自己的一份孝心,谐音字的运用也使得消费者在感动之余了解邮政产品的服务内容,达到宣传的目的。这里的月饼成了广告表现中的民俗文化元素,增强了节日期间广告的广泛传播,同时也不乏文化的内涵。
(二)提高电视广告的视听效果
电视广告在表现方式上强调视觉和听觉的结合,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广告的内容。不管是色彩、图像、形态,都可以增强广告的视觉冲击力,共同的文化背景也给民俗文化类广告的传播提供了可能。
为了提高电视广告的视觉效果,广告中常出现民俗吉祥图案来表现自己的广告主题。在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一些类似于图腾的表现文化的民俗事象会因为生活习俗或是精神层面的崇拜而形成,产生意象元素,它属于精神层面的民俗文化元素,一个具体的事物由于社会的发展弱化了物质层面的功能,精神层面的意义日益凸显。很多广告中都会出现这些意象元素,使受众了解其中所代表的文化涵义,而加深对广告产品的印象,如年年有余、龙凤呈祥等,它们代表了中国最传统的文化,很多产品广告适合通过这样的图案来表达。红双喜文化传播公司的广告中,带有红色喜字的纸飞机在空中飞行,寓意喜庆传承,代表了中国传统的婚俗文化,喜字就是一种带有精神含义的意象元素,它的出现所代表的精神意义远远大于其作为汉字的意义。该广告的表现简单明了。
电视广告不光运用视觉的冲击加深受众的印象,还增加了听觉上的冲击力,双重的表现形式使受众在欣赏包含厚重文化内涵的广告之时逐步加深对产品的认同。当今媒体广告的发展程度大大加深,受众对广告文化层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媒体广告竞争的严峻形势下,电视广告需要在现有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与民俗文化元素的结合势必会使电视广告的发展再上台阶。电视广告中民俗文化元素运用的程度好坏,直接影响到受众的文化情节,引起他们的共鸣,因此在电视广告中,民俗文化元素的运用还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
结语
以上的广告分析是给未来的广告创作提供一个可借鉴的参考,各地区的人们都有其民族性,诸如此类的民俗文化元素就是在民族发展的特殊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广告的目的是宣传形象、推销产品,它必须借助于民俗文化在作品中的表现力,来获得消费者的民族认同感,而广告与民俗的结合才会使得广告在激烈的竞争中达到最终的传播效果。民俗文化是广告出奇制胜的法宝,而广告业的壮大又给民俗文化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传播交流的平台,许多耳熟能详的广告语以及成功的广告范例不光是在商品的盈利还是社会的影响力上都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发展。然而不管是民俗文化还是广告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行之有效的规范才能让它们在互相借鉴互相辅助的基础上发展得更好。 转贴于
参考文献
①庄杨:《现代交际:广告文本与民俗文化——以公益广告为例》[J].2010(3):48
②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
③蔡丰明:《民间文化论坛:上海城市传统民俗文化》[J].2005(5):40—44
④陈勤建:《中国民俗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0—111
⑤李笑恩,《中国结的含义及来历》,wenku.baidu.com/view/ef0fa8
民俗文化元素篇2
现阶段我们进入了数字化的信息时代,在高度的工业化、信息化和商品化的潮流中,艺术设计也受到了极大地冲击,现代艺术设计中表现浮夸、内容没有营养的现象比比皆是,在这个情况下,将民俗元素充分的融入到现代设计当中,找回艺术设计的初衷,并通过与民俗元素的结合,给现代艺术设计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从而设计出更好的作品。
关键词:
艺术设计;民俗元素;应用
民俗艺术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和总结出来的生活文化,包括了民间风俗、民间信仰、民俗习惯等文化,民俗文化能够影响人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也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对民俗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民俗文化不断地被应用于各种领域,其中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应用的民俗元素就是适合应用于艺术设计中能用图案、文字等形式表达出来的文化,现如今民俗元素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各种行业的艺术设计当中,给现代艺术设计带来新的活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现代艺术设计节奏快、忽略传统文化的现状。艺术设计与民俗文化息息相关,艺术设计是为了人们的生活需要而创造出来的文化,民俗则是体现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载体,通过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设计的角度去挖掘中国的传统文化,从而促进艺术设计民族化的进程。笔者在下文分析了艺术设计与民俗文化的关系,并就其应用提出几点看法。
一、艺术设计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1.民俗文化是艺术设计的源泉
设计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原始人设计工具到现阶段设计出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都离不开设计,而在设计过程中,民俗文化则是影响人们设计活动最深的因素,我们可以看到,在很多实体物质上的绘画中,大多都是涉及到了人们的衣食住行、民俗服装、民间建筑等,而一些剪纸、年画等民俗画中,都包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审美已经为我们的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像南北方的建筑设计因为民俗文化的不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构建出了诸如北京四合院、南方吊脚楼、云南一颗星等设计形式多样的建筑,这些民族文化演变出来的艺术设计更容易让人产生亲切感。这种寄予人们精神愿望的艺术加工方法与现代艺术设计的理念十分相符。
2.民俗文化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
民俗文化对现代艺术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像民俗文化中的民俗观念和民俗行为等,我们在艺术设计中要充分的考虑到,就像在川菜馆中我们不能一股脑的将一些其他地区风格的设计融入其中,让人感觉驴唇不对马嘴,从而不被人接受。民俗观念和民俗行为来源于人们长期的生活习惯,能够体现一个人的信仰、观念,增加对民俗文化的认知,能够帮助我们设计出更加容易被人接受的作品。就拿民俗信仰来讲,我国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崇拜观念、行为习惯以及相应的仪式制度等,其信仰对象有对祖先的、有对神的,由此产生了很多民俗活动,由此产生的门神、十二生肖等物化形象,都可以为艺术设计提供丰富的素材。其次是信仰的方式,通过营造情境产生心理暗示的方式也可以为艺术设计提供灵感。
二、现代艺术设计中民俗元素的应用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民俗元素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应用范围也涉及到了服装、建筑、工艺品等各个行业,笔者就其应用展开论述:
1.民俗文化在建筑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在建筑设计中,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我们都很注重设计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尤其是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中,在高楼林立的建筑中融入民俗元素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在建筑设计中,我们最为关注的是各地的建筑特色和风格,这些建筑所蕴含的民俗文化经过时代传播演化成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成为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像很多古代建筑中门口一般雕塑门神、石狮子;还有一些古代建筑的飞檐式外形、房梁上雕刻的龙凤、悬鱼、蝙蝠等;一些因为当地的生活习惯以及生活环境而演化出来的竹楼、福建的土楼、甘肃河南等地黄土地区的横洞等,这些建筑蕴含着丰富的民俗元素,并通过这些民俗元素的融入,让整个建筑的设计更加符合群众的需求。
2.在服装艺术设计中民俗元素的应用
现代服装艺术设计中,我们以传统民族文化服装艺术为基础,将民俗文化延伸到现代服装艺术设计当中,是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在服装艺术设计中,民俗文化很容易给艺术设计带来灵感,而服装的形式有很能体现出各个时代的民俗特点,像民国时期的中山装、八九十年代的牛仔裤、21世纪的西服等,这种服装设计都蕴含着这个时代的民俗文化,民俗服饰既体现了民俗文化的传承,又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发展和变革,到现如今的服装设计中,我们往往会讲一些民俗吉祥物添加到服装之上,像龙、凤、福禄寿等文字,还有一些过年过节的服装,也非常受人们的欢迎,这些都是民俗文化应用于服装艺术设计中的很好例子。
3.工艺品艺术设计中民俗元素的应用
工艺品的设计在很多程度上收到民俗元素的影响,像陶塑、剪纸、木雕等,这些工艺品的设计总很多都是以当地的民俗文化为基本,蕴含了当地的信仰、生活习惯,蕴含着对平安、幸福等美好的向往,在现代工艺品的艺术设计当中,民俗文化的应用为其提供了更多的素材,让工艺品能够不断地推陈出新,更加具有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加之现阶段我国不断地融入世界的舞台,一些蕴含中国当地民俗文化的工艺品越来越受欢迎,像山西的刺绣、陕西的剪纸等,都是供不应求,现如今一些旅游纪念品、民俗商品等大卖也体现出了将民俗元素融入现代工艺品艺术设计中的可行性,也反映了现代人们渴望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美好愿望。
总的来讲,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在现代艺术设计中,我们更应该重视将民俗文化融入其中,将艺术设计与民俗文化做出有效的结合,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传统的民族文化重视不断加深,民俗元素会更多的走入人们的生活。
作者:孟维康 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参考文献:
[1]赵若君.浅谈民俗元素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工业设计研究,2013,00:79-81.
[2]陶明珠.谈中国元素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3:34.
[3]王玮,凌继尧.中国民俗艺术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创意设计源,2015,02:60-65.
[4]杜晓,王敏,晁思诗,段华维.民俗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及意义[J].戏剧之家,2015,10:262.
民俗文化元素篇3
关键词:中国民俗文化;平面设计;意义生成;民族个性
全球化经济的发展正在逐步弱化中国民俗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一些极具本土特色气息的艺术形式。不管是民俗文化研究者还是专门的设计实践者,都意识到了平面设计在与国际现代设计接轨中保持民族个性的突破口之一,就是从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寻找生机与源泉。
一、中国民俗文化的范畴与特性
民俗文化是与人们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并且随着精神生活的丰富而不断进行着各种演化与动态发展,逐步延伸出特有的文化现象,融合着多元化的历史元素,是一种深入内心的意识符号,因为载体的多元而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形态,进而形成独特的符号视觉系统。应该说各地的民俗风情积淀着某一地域人们的价值观念与历史情感,具有普遍性以及约定俗成的效应,满足着特定时期人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中国民俗文化的形式丰富多样,贴春联、祭门神以祈祷平安,挂蒿草、舞龙狮来消灾降福,年画、剪纸、刺绣以及衣食住用行的各个方面都囊括其中,孕育出形式多样的民俗艺术文化并得以延续下来。中国民俗文化具有自身的特性,了解了这些特性才能在平面设计中将二者进行更好的结合。一是历史继承性。民俗文化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历史传统经验与丰富经历的凝聚。比如每年端午节对屈原的缅怀就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并且在其他国家产生了较好的影响;二是民俗文化都具有一定的规则性。这些规则对人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进行了有效的界定,有很多都是具有道德约束价值的,有利于良好文化生态的构建与意义的生成;三是伴有审美特性。很多地方的民俗无论在表现形式还是延伸出的其他元素形态上都能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求。如果能够将这些具有民族与本土特色的文化元素有机融合到平面设计中,将会带来清新且极具个性的视觉传达效果。
二、中国民俗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延伸价值
1.商业价值
“民俗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认同性,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发展日益成熟的今天,民俗文化的商业价值逐渐被挖掘出来,极大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成熟。在提升企业形象和促进品牌营销的过程中,将民俗文化应用在平面设计当中,一方面有效提升了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传承和发展民俗文化。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民俗文化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如何选择一种民俗文化来契合时代的发展,是关乎企业形象的关键。“民俗文化”的商业价值在于其具有广泛的文化认同感,这在平面设计中可以降低不可控因素对于设计宣传的干扰。首先,选择契合实际的民俗文化可以缩短受众对于产品的文化认知时间,降低企业宣传成本;第二,平面设计的元素可以有效借鉴民俗文化的部分元素,缩短设计的时间维度,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第三,要有效利用民俗文化的附加价值,提升企业的文化认同度,有效提升企业形象。
2.文化价值
随着政治经济的不断融合发展,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民俗文化”呈现不断发展交融的态势。如何在发展民俗文化的过程中,保留文化独特性的同时,提升文化发展的创新性,是当前关乎文化发展的关键。民俗文化是一种具有地域特色、人文特色的文化,其包罗万象的呈现形式,体现了世界万物的多样性。其文化价值在于传承发展民俗文化的同时,增加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提升民众对于社会存在的认同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俗文化得到极大的发扬,各民俗文化的发展逐渐趋同。民俗文化的文化价值在于提升民众对民俗文化认知度的同时,意识到自己的社会存在,提高与社会和谐共处的能力。在社会活动中,人是最基本的单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形式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外在表现形式,而民俗文化的传承是加强彼此了解及和谐共处的有效途径之一。人与人之间个性的不同,从本质上也说明了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在利用民俗文化进行企业品牌形象设计宣传的过程中,要将民俗文化的差异性有效融合到平面设计当中。
3.美学价值
“民俗文化”作为文化载体的一部分,从其侧面来讲,是各地区自然风貌、人文历史的传承和发展。民俗文化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不受任何形式元素的限制,其发展带有充分的自由性和多元性。其美学价值在于文化的多元性、开放性、自由性,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种美。在平面设计中,融入“民俗文化”的美学元素,从深层次来讲能够还原真实的历史影像,增加人们的文化认知和品牌认知。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融入“民俗文化”的元素,能够迎合中国民众对于自身文化认识的内在性特点,降低品牌宣传的成本,提升企业的形象。不仅体现了人们对于文化理解的不同深度,更重要的是使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接受民俗文化逐渐趋同的发展趋势。
三、中国民俗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延伸路径
中国民俗文化在与平面设计的结合延伸中想要发挥出最大价值,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并注重深层意义上的融合和迁移,同时不失对自身民族个性的传承。
1.挖掘有意味的民俗形式民俗文化应用于平面
设计主要是能够挖掘出跟现代平面设计有机契合起来的有意味的民俗形式。可以说有意蕴并具有广泛传播价值是艺术品最重要的性质,否则艺术品就失去了其作为艺术的价值。平面设计作为设计艺术品更是要在符号形式的基础上着重进行意义阐释,从而使民俗文化与平面设计产生内在的联系。在进行平面设计时,要知道形式和意味是一个整体,形式通过图形、文字以及民俗文化元素的组合表达出一定的符号意味,给受众以最直观的感受和最贴切的解读。比如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代表,图腾具有丰富的象征力和独特的宇宙观,使置身其中的受众感受到真实与虚空的对接,超脱而厚重的历史印记使人们产生膜拜,神秘而精美。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凤鸟图形台标,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凤鸟“喜相逢”的意味,体现现代媒体的多元变幻意境,彰显出和谐、平衡、力度。当然有意味的民俗形式能被挖掘的前提是平面设计师对相关民俗艺术的深度认知和理解,能够通过民俗文化元素的嵌入延伸出一定的文化意境,从而激发出创意灵感和精神内涵,从视觉文化的角度来重新诠释中国民俗艺术符号。
2.促进创意转化、意义生成设计师在进行民俗
文化与平面设计的融合中,不能只是自说自话或者传达出表面意思即可,还应注意对民俗文化元素中的符号形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和意义构建,让受众进行自我反思与解读,且不同的受众从不同的方面能够读出不同的意蕴,达到在意境中引发多元思考的效果。也就是说要有意识地对民俗文化进行编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将要传达给受众的信息转化成便于大众解读的创意,让平面设计的主题因为民俗文化元素的融入能够在作品中无限度延伸。一是要从大的格局上,敢于采取大破大立的态度去丰富创作素材的内涵并移植到平面设计作品中,符合大众对于作品的定位和审美需求。艺术具有无限的想象力空间,如果囿于思维局限,不敢将原有的传统进行延伸变化,将最终走向虚无的形而上学;二是保持文化意蕴又不能随意变幻,从文化中去寻找与现代设计结合的突破口,少一些商业气息,多一些民俗的亲和力和凝聚性,取其最能深入人心的意义。比如中国联通公司的标志,是盘长纹的变形,佛家意义上的形式已经逐步淡化,取其“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之意,促成了无限沟通的内涵,象征着联通公司的通信能够畅通有序。
3.体现文化认同、民族个性
中国民俗文化在应用平面设计时也不是无限延伸的,还应该注意保持“天人合一”的文化认同和民族个性。一是重视文化认同,只有受众在看到作品时产生深深的认同感,这件作品才能具有更为广泛的传播价值和社会效应,比如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标志是一只展翅高飞的凤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凤凰代表了吉祥和美好的寓意,象征着公司要给人们带来平安祥和的信条,符合大众的价值观和对航空事业的期待;二是设计的作品要体现本土文化特色。当代一些非常具有本土特色的设计作品,能够将民族特质与视觉传达诉求有机结合在一起,自然流露出民族的个性化色彩,体现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北京奥运会的“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就是借助了中国传统书法的特点,将文字、篆刻和书法杂糅起来传达中国艺术和东方文化。传统民俗文化中所彰显的力量,正是平面设计所要寻求的灵感,两者结合在一起不但不会淡化文化或者弱化作品效果,还会因为文化的延伸而增强作品的生命周期和传播力度。现代优秀的平面设计绝不只是技术的较量,更是文化竞争的体现,而无限变大的设计格局,也为中国民俗文化的延伸提供了多种可能。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对民俗文化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尝试对多种结合形式的本土化进行探索和创新,从而找到中国民俗文化与平面设计作品的有效结合点,在现代化形式中凸显民族个性,使中国民俗文化得以传承和创新。
作者:朱黎音 苏箐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2]陈璐.中国民俗图案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品鉴,2016(4).
民俗文化元素篇4
关键词:广告设计;民俗艺术;图形元素;综合融入
一、引言
中国一直以来便以民俗艺术而闻名世界,剪纸、舞狮、龙凤瑞兽、中国结、京剧等元素更是成为中国名片式的社交印象,广告现如今已经涉及了几乎我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所有事物,本文以广告设计中的主要受众群体——年轻人来举例,年轻人所关注的娱乐、饮食、服饰三大方向激发了广告行业设计上的精进。在符合年轻人审美的同时,适当加入中国民俗艺术元素,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民俗艺术经过时间的沉淀,已经成为具有民俗观念以及审美意识的符号,广告作为一种优秀载体,民俗艺术更是可以与之完美融合,双向结合互补,获得大众的青睐与认可。
二、民俗艺术图形元素的内涵与运用的意义
目前,经济和互联网全球化已经使我们的生活获得了巨大的便利,广告是国内与国外沟通连接的重要渠道之一,民俗艺术符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在形式上又贴合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民俗艺术符号应用于当代广告设计中,不仅有助于提升广告的艺术内涵和美感,同时也有利于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扩大影响范围[1]。例如中国耳熟能详的“中国结”元素,因其本身代表幸福平安,永结一心的美好含义及祝愿。故成为中国及世界均认可并欣赏的元素符号,其图形也被国内通信巨头“中国联通”所借鉴采用,经过适当改良成为其代表性的标志(如下图),配合同样融入中国民俗元素的广告大力宣传,不仅加强了中国联通的自有品牌价值,同时也提升了品牌自身的审美设计感,使得其成为一代经典LOGO。
三、中国民俗艺术图形元素在广告三大领域的融入
(一)中国民俗艺术图形元素与饮食广告的融入“民以食为天”,现如今,在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之下,饮食的含义已不仅仅是“饱食”这么简单。如何吃的更美味、更营养、更精致便成为当下人们所追求的目标。饮食为广告设计中的主角,其宣传形式一直在不断变更,人们的消费开始呈现个性化发展趋势,传统的视觉体验已经变得麻木,只有那些采用新颖的设计理念,具有创意的展现方式,运用个性化的视角来进行广告,才能够很好地打动那些已经快要麻木的消费者之心[2]。可以在饮食广告的设计中加入“筷子”这个极具中国民俗特色的元素符号,在设计中加以美化及抽象化处理,可以起到更好地融合作用。例如在颇受消费者喜爱的饮食品牌“缘桂坊”中,其品牌自身便采用了“筷子”元素进行大力宣传,在缘桂坊的广告设计中,2015~2019的年度文案广告便频繁采用此元素进行设计宣传,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了特定的印象。不仅是筷子,同样独具民俗艺术特色的“中国印章”亦同样被采用,在复杂且美观的图形里,品牌自身与其完美融合,达到臻于合一的效果。例如广受欢迎的“南洋里”饮食品牌,在其自身的广告设计中,采用了中国印章的元素,将其自身的经营理念(小资、健康饮食)融入其中,使受众群体在看到其广告设计时,便能感知品牌在宣传中所强调的重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中国民俗艺术图形元素与服饰广告的融入在时代历史的发展中,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从未停止过,而在广告设计中,服饰类的设计变化最为明显。尽管平面广告设计经历了传统模式向现代信息化模式的转变,但图形创意始终是核心的关键因素。但图形创意并不是凭空创造的,需要与广告主题相适应并且要与日常生活形式、社会环境和文化等方面相关。从广告设计中图形创意的产生来看,主题就像文学作品中的中心思想其他的信息和结构都要与其相连并为其服务[3]。因此,在进行服饰类广告设计时,应采用与图形相关的中国民俗元素进行融合。可以将“书法”这个独具特色的民俗艺术元素与服饰广告设计相融合,既符合了服饰广告设计中对图形要求,又融入了中国民俗艺术,从而使服饰广告设计的整体有一个范围较大的提升。例如在服饰品牌“单农”中,民俗艺术图形元素的体现与融合便发挥得淋漓尽致,“单农”是一个具有设计质感的服饰品牌,对布料、剪裁及设计都有一定品质要求,品牌定位也相对高于大众品牌。在其广告设计中,采用了中国书法“墨”的元素进行融入,使品牌整体的经营宣传思想——简约、时尚、高端通过广告设计完美的展示出来。不仅是中国书法这种抽象的民俗艺术,具有实体图形的“刺绣”民俗艺术也已经被广泛运用到服饰广告的设计中,利用刺绣图案进行广告文案书写、图形制作时,可以对设计的主题起到独特的美感。例如国产服饰品牌“JiCheng吉承”,其本身的产品设计理念便是以中国刺绣为主的民俗艺术元素,那么在其广告设计中同样也采用了刺绣的设计理念及方案,完美的与产品主题合二为一,达到预期效果。
(三)中国民俗艺术图形元素与娱乐广告的融入在我国实力不断增强之下,人民的生活水准得到质的提升,在娱乐方式上也由过去的单一化变成多样化,在项目繁多的娱乐项目中,旅游无疑是受众面最广泛,最健康的娱乐方式。旅游广告设计是根据旅游管理企业或组织提供的素材,从艺术视角综合运用色彩、线条、符号及形象等元素呈现旅游宣传功能与效应,说服受众接受其设计的价值取向,生成旅游体验的感触与心灵共鸣。民俗,即民间世代相袭的风俗习惯。它具有原始性、历史性、传承性、传播性、地域性等特征。民俗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中积淀而成的民风与习俗,将富有地域特征的民俗元素融入旅游广告设计元素之中,既能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又能增强旅游广告的特色性与差异性,进而提升旅游广告的说服效果[4]。在整体的广告设计中,应采用恢宏大气的中国民俗艺术图形元素特色,既能突出中国民俗艺术的特点,又能在审美上得到大众统一。可以将“青花瓷”民俗艺术运用到与旅游广告相关的设计中,例如“见山悦民宿”的广告设计,整体以中国特有的青花瓷为设计理念,配合青花瓷特有的蓝色基调,将民俗艺术元素整体的融入广告设计中,从视觉上给人以清淡雅致的感觉,非常符合国人审美。而我国娱乐项目繁多,不仅是旅游,中国独特的娱乐方式——品茗也在不断革新,在其广告设计中可以参考“国画”的民俗艺术,通过图案进行广告整体的融入。例如“心林茶舍”的广告设计,将毛笔画与古老的象形文字结合,在广告设计理念中,即使用了国画来突出品茗的优雅和意境,又借助了象形文字表现了茶叶从古至今的发展道路,可谓一举多得。
四、结束语
民俗文化元素篇5
关键词:传统民俗文化;动画创作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是广大普通劳动人民所创造并继承的一种民间艺术文化,是在相同的区域、共同的生活习性下形成的优良的文化传统。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艺术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独具特点的、优秀的民俗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民俗通过描写普通的民间活动,揭示民俗现象,反映民族的感情与心理特点。例如民族服饰、生活习性、民间歌曲、音乐舞蹈等等,这些都对中国传统动画艺术的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二者互相联系,相互转化。相辅相承,而且也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相互渗透融合、相互促进发展的过程。动画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在创作上要求具备对生活较强的洞察力,而民俗文化是在普通劳动者中长期形成的。能直接反映民间的各种生活习惯,因此是动画创作的灵感和源泉,能为艺术创作增添无穷韵昧与色彩,同时民俗文化也可以借助动画艺术向世界更加广泛的传播。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内的“镇馆之宝”。一幅巨大的电子动画版《清明上河图》,就是根据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为题材,《清明上河图》被放大30倍,高6.3米、长130多米,图中以大量的笔墨描绘数以百计的人民民俗活动与商业活动场景,从普通的民俗生活现象中提取素材。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北宋王朝都城开封的繁华和丰富的社会生活民俗风情;商人、小贩、屠户、官宦、船夫、游者、铁匠、脚夫等等,凡是当时社会存在的各行各业的人皆被描绘出来,还有骡马、箩筐挑担、茶楼摊点等等都被刻画得细致人微。整个动画以4分钟为一个循环,当你驻足观看时,整个连续的画面呈现了当时东京汴梁的繁华街景,令人惊叹不已。文学版的梁祝在民间流传已一千四百六十多年,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是中国民间四大传说故事之一。动画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取材于此,是民俗文化与动画艺术良好结合的一个典型,片中人物的衣食住行都可看出中国传统民俗的特点。
剪纸动画片是借鉴南宋流传至今的皮影戏和民间剪纸等传统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美术电影片种。民间剪纸是民俗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民间传承的文化活动,它大部分都是以民俗为基础,与民俗活动有紧密的联系。1958年中国动画电影创始人之一的万古蟾在美影试制成功了中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此后,艺术家采用各种绘画和造型手段,形成了画像砖风格、装饰画风格和水墨拉毛风格等不同艺术风格的剪纸片,如《猪八戒吃西瓜》《渔童》《猴子捞月》《人参娃娃》《金色的海螺》《狐狸打猎人》《火童》等。
泥塑艺术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或磕模捺泥方法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如江苏惠山的手捏戏文、河南淮阳的泥泥狗、泥玩具中的耍货阿福、凤翔泥塑、北京兔儿爷等都是典型的泥塑艺术作品。天津、江苏无锡惠山、广东大吴、陕西风翔、河南浚县、淮阳及北京等地仍是传统泥塑的重要产地。它们与民俗关系密切,泥塑艺术的创作题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表现的是民众的信仰、习俗和戏曲、传说、民间文学等内容。它的造型、色彩和结构随意、主观,具有原始文化和乡土艺术的特点,反映了中国的传统审美观念和民俗艺术特点。木偶动画片《神笔马良》就是受到中国泥塑艺术的影响。
动画片背景设计、人物设计与道具设计等都离不开民俗艺术的影响,都与中国传统民俗息息相关,特别是在房屋的建造过程中,人们会依照当地的民间民俗进行建筑活动,同时人们对建造好的房屋也会依照当地的风俗习惯来进行装饰。动画片《哪吒闹海》《大闹天宫》《骄傲的将军》中的楼台亭榭,就利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样式。
传统民俗文化是我国艺术宝库里一块绚丽的瑰宝,民俗文化对动画艺术创作的重要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善于运用民俗元素,继承和发扬了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勇于尝试和探索,采用电脑高科技的手段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民俗风情及民间文化。让动画与民俗结合,与民风交响,创造出富有时代精神、创新精神和民族特色、中国气派的民族动画。
[参考文献]
[1]张士闪耿波编著,中国艺术民俗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2]孙立军张宇编著,世界动画艺术史,海洋出版社。2007
[3]中国民俗网,http//cllinesefolklorecom
民俗文化元素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 民俗文化 教学 开展途径
近年来,随着西方文化日渐渗透,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民俗文化逐渐被忽视,特别是中学生,民俗文化学习观念日渐淡薄,这显然不利于学生文化认同感的提升。初中语文教材具有开展民俗文化教育的天然优势,而语文课堂是渗透民俗文化,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的主阵地。故教师应重视民俗文化教学,不断更新策略、创新方法,以推动民俗文化教学的开展。
一、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民俗文化元素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诸多与民俗文化相关的课文元素。这些元素有的是显性的,可以通过阅读文本直接获得,有些却是隐性的,需要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系统研究后间接获得。因此,在开展民俗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用教材,尽可能挖掘其中蕴含的或显性、或隐性的民俗文化元素,以指导教学的开展。例如,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社戏》等中均蕴含着很多民俗文化细节,教师在开展教学中要能够重点去挖掘、去开发。
例如,《阿长与山海经》中有几句话是描写过年热闹气氛以及当地过年习俗的,如下:“辞岁之后,从长辈得到压岁钱,红纸包着,放在枕边,只要过一宵,便可以随意使用。睡在枕上,看着红包,想到明天买来的小鼓、刀枪、泥人、糖菩萨……。然而她进来,又将一个福橘放在床头了。”在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以问题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总结有关习俗,例如:“同学们,该文章中有很多阐述当地习俗的句子、短语或者段落,你们能找出来吗?它们分别说的是什么习俗?尽量全面一点”问题一经下达,学生们必定会大范围内仔细寻找。毋庸置疑,学生寻找的过程,便是挖掘教材民俗文化因素的过程。在学生探索行为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就学生的探索进行归纳补充,将那些学生找不到的隐性因素呈现出来,丰富学生学习内容。
二、营造相关教学情境,多途径渗透民俗文化
渗透民俗文化,除了要通过挖掘教材文本之外,还可以通过营造与之相关的课堂教学情境,以多途径渗透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的挖掘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教师有必要将挖掘出的文化因素在课堂上进行拓展性讲解,以强化学生认知,加深学生印象。那么,以何种形式营造民俗文化情境,渗透民俗文化呢?笔者认为主要可通过多媒体方法、合作讨论法、网络搜寻法以及友情粘贴法等等来实现。
例如,为了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活跃、民俗文化气息浓厚的学习环境,教可以指导学生在教师的墙壁上粘贴民俗传统文化相关的小图片、谚语、诗句、歇后语等。这种方式较为灵活,可根据时间的推移不断更新节日风俗话、诗句等。重阳节时,可粘贴诗句“尘世难逢开口笑,须插满头归”,春节时,可粘贴俗语“忙腊月,闹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等。再如,在《安塞腰鼓》的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陕西省的传统民俗舞蹈“安塞腰鼓”的民俗特征,教师可以以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展开学习,让学生在讨论探索出增长见识,感悟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除此之外,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课下作业,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形式搜集陕西省的其他民俗文化,至少搜集三个方面。很显然,这需要发挥网络搜寻法的重要作用。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多种方法开展民俗文化教育。
三、开展多姿多彩的校内、校外民俗文化活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的渗透除了在课堂之外,还可以在课下进行。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开展多姿多彩的校内、校外民族文化活动。诚然,语文教材确实存在许多可取的民俗文化教育素材,但并不全面、系统,为了拓展民俗文化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校园、走进社会,去感受更加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风景。具体来说,教师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设立校园民俗文化宣传台、论坛。校园民俗文化宣传台是教师开展民俗文化宣传活动的平台,在这一平台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现中国众多民俗文化,江南的、东北的、中原的、西北的等等,不断拓展学生的民俗文化视野,提升学生的民俗认同感,强化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为中华传统文化广泛传承奠定坚实基础。第二,引领学生走进社会,亲身参与民俗活动。例如,在清明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集体去扫墓,丰富学生的课外实践体验,让学生在亲身践行中更深刻地了解与认识民俗文化。再如,在端午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赛龙舟”、“包粽子”等的民俗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多彩龙舟和甜蜜粽子的包围中亲身感受端午传统节日的无穷魅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民俗文化具有相当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作为初中语文课堂组织和指导者的教师,理应担负开展民俗文化教学的责任。各地方民族风情发展和汇总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体系,它是传统文化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教材民俗文化元素、营造相应教学情境、开展多彩民俗活动等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唯有如此,民俗文化才能逐渐深入人心,发挥其重要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梁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民俗文化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16,(16).
[2]李阿利.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渗透民俗文化的可能性[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3]高文艳,张璇.试论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5,(01).
民俗文化元素篇7
关键字:民俗;西部电影;凝视
民俗即传统民间风俗,它包括了一个地域精神生活所有宗教、文化、历史、伦理、审美等的种种信息,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曾说过:“我们需要认识当前世界文化的现状,也必须知道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以及他们的文化和思想历史。”①因此研究和继承民俗文化是整个民族文化得以发展的源泉。
西部电影具有鲜明的民俗特色和浓郁的地方风情。不论是80年代的第五代“寻根”电影,90年代的转型电影以及到现在异彩纷呈的电影,尽管题材主题各不相同,但是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深刻的民俗内涵,精神和气质。
在电影创作中有机地运用民俗元素,不仅能够在细节、道具、场景、气氛,以及人物塑造等很多方面,有效地提升影片的时空质感、地域特色,而且还能通过隐喻、象征等途径,含蓄而多元地凸现出特定的人文意蕴,从而有效地增添作品的艺术魅力与民族气质;尤其在90年代出现了一批将民俗元素放在电影较为重要位置,以打开国际电影节为目的的影片。他们大都以表现与现代文明社会距离较远的民俗,这里的民俗经过改造变成满足各种欲望的手段和类型。
在西部电影之所以在众多影片中能够独树一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中的民俗。而它与其他地区电影中民俗造成的影响不同的原因之一就是“凝视”作用使然。将拉康所创立凝视理论运用于电影中,主要从主体(电影)形成的角度探讨观众和电影之间的关系,发现主体性,文本和社会关系等的问题。凝视理论所涉及的内容涵盖了主体性、文化、意识形态、社会性别、种族和阐释等众多方面。在此分析西部电影中民俗元素时,我们仅截取其中的部分理论,当然它并不是断章取义。
我们可以看到在西部电影中有诸多能够让其他地区观众感到差异性的元素。如《红高粱》中的颠轿,《人生》中的陕北民歌,《活着》中的陕西皮影,《菊豆》中的出殡场景等等各种口头表演,传统表演和社会风俗在影片中无处不在。“西部电影并不是依据其具体的地理位置来命名的,它主要是指影片中所体现出的精神气韵和人文气息而言的。西部电影在主题思想上的深刻内蕴主要得益于影片对于西部历史、文化、民俗的吸收与消化。”②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西部电影中所体现出独特的地域情况和文化底蕴是产生差异性的根源。麦茨曾经说过,对电影的理解有赖于身份认同的过程,其中必定包含了所有结构。这种身份认同始于电影观众的差异性位置,也就是前面说的民俗产生的差异。在电影观众与电影及其意义的层面上处置自己的位置时,就成为他的自我意识,即电影观众的身份认同事实上是一种自我认同“观众与自己产生认同,与做出纯理解行为的自己认同...作为可被理解的可能性状况,因而也是作为一种透明的主体,他与一切所在之物相遇。”③民俗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别的地区或民族(这其中也包括外国)看来必然是与他们本身不同的民俗,也就是他们眼中的异类。这种差异性心理对于受众的直接影响就是造成他们对民俗主体的幻想,他所发展的主题是主体与被观察对象之间的关系,它既是通过凝视,又是以白日梦,或是幻想作用来获得实现的。作为电影观众幻觉的过程就是电影自身,而观看电影的行为就成为了为满足他们的欲望而发出的重要举动。在西部电影中,观众所受到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多半来自不同的民俗文化,这也直接产生了观众希望了解和体会的欲望。但是他们只有通过看电影才能满足这种欲望,却并不能身临其境去感受,这也就造成了观影过程中对自己身份和位置的幻想。
接下来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一些民俗风格强烈的西部电影中的两性关系都已较为原始的状态呈现,在这其中一个的焦点就是女性。这里的被凝视者――女人,从理论上讲,对其的客体化或对象化一般可以获得两种可能的形式,一种是她被贬低、妖魔化为典型的性堕落的符号,一种是被高看、圣女化为供人膜拜的恋物,两种形式都会产生一种特定的典型化的女性特质。而往往这些影片中女性都是作为前者被定义的。在《红高粱》中的“我奶奶”被逼嫁给体弱多病的作坊老板的路上,“我爷爷”通过颠轿表达了内心的愤懑,而之后两人违背伦理在高粱地中野合即后来的真正结合,在以父权为主影片中和影片外都将“我奶奶”视为妖魔。在西部电影中的女性因为家庭不合生活不顺而被周围人视为“扫把星”之类的鬼怪的电影十分多。这种情况造成了女性角色和女性观众的反抗,同时也必然对社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不论在西部电影中亦或是中国电影中,都应该准确把握民俗的文化内核并以影视语言进行展现。不应该再让原本应被继承和发扬的民俗传统在影片中有失偏颇的表现对观众负面影响,当然这种现象的背后不能不考虑的历史的影响。而应是将民俗作为一个艺术的美的形象放在电影中去欣赏,增强电影的可观赏性,走出未来西部电影发展的独特道路。
注释:
①钟敬文《民俗学与古典文学》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第十页
②张阿利, 论西部电影与中国传统文化,电影艺术,2005年12月
③电影理论新发展, [美]帕特里克•富而赖, 2004,第十三页
参考文献:
[1]钟敬文. 民俗学概论[M]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
民俗文化元素篇8
1.教材编写层面,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待完善
值得肯定的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专门编排了一个“民俗风情”单元,选取经典文章《社戏》、《端午日》、《本命年的回想》、《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同学们在斑斓多彩的氛围中,去江南水乡体验看社戏的温馨,一览沈从文先生笔下淳朴而隽永的湘西世界,感受京郊运河乡亲们喜庆热闹的过年氛围,在秋咏月诗词回味那淡淡的乡愁。但美中不足的是,紧跟其后的单元写作:从生活中找“米”,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这与本单元“民俗风情”的主题有些游离,使师生感到转换太快而意犹未尽。人教版高中语文也涉及到有关民俗知识,比如必修一,《大堰河———我的保姆》《鸿门宴》,梳理探究中的的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必修二,《氓》《孔雀东南飞》梳理探究: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必修三,阅读鉴赏《祝福》《林黛玉进贾府》,梳理探究:称谓语、禁忌语、委婉语。但与苏教版初高中语文相比,人教版高中语文中的民俗文化不够集中,更像散落在角落里的文化珍珠。其次,像《胡同文化》这样的经典散文也未纳入编排体系内,难免有些遗憾。再者,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中的《中国民俗文化读本》选文很广,但在深刻性与趣味性方面有待斟酌。
2.教师素养层面,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首先,重课堂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中学语文教师普遍认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非常重要,但由于缺乏对民俗学科的系统学习,所以对于传统文化的外延,许多教师的认知可能还仅仅停留在以诗、词、曲、赋、曲艺、国画、书法为代表的精英文化层面,常常忽视最基础、最接地气的民俗文化。其次,对于民族文化本源性的相关知识缺乏深入了解,比如对于“年”的本义,大多语文教师只停留在传说层面,对于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发展以及深刻内涵缺少追根溯源式探究。对于《中国民俗文化读本》,许多学校根本不予征订,更谈不上选修,这可能是《纲要》中所提到的认识不到位所导致。第三,就如何讲解涉及民俗文化的课文,如何开展民俗综合实践活动课,存在许多困惑。纵观全国各地中学语文继续教育课程,开设民俗文化与语文教学的专题的省市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所以,大多数教师未接受过系统的民俗文化知识培训。
3.学生接受层面,对民俗文化的认知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受中学教材编写以及教师素养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小学阶段语文教育对民俗文化教学的不够重视,所以,从学校教育这一层面,未能使中学生形成良好的民俗文化素养。比如对西方节日的追捧而对传统节日的冷漠,对流行歌曲的痴迷而对传统民歌的淡忘,甚至对许多传统仪式的不屑一顾等等。这样偏颇的文化心理,从目前的学习以及考试而言,必然会影响学习效果以及考试成绩。比如,赏析北宋词人张先的《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就上下阙的关系以及下阕所表达的情感,多数同学未能正确回答,究其深层原因是对寒食节以及清明节的内涵不甚了解。中央五部委曾在2005年6月17日下发了《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文件要求,加强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探究工作,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宣传并普及传统节日文化。在学校教育中,教材编写的体例中要纳入传统节日,课堂讲授中要弘扬节日文化内涵。但从目前学生的文化素养来看,落实还不到位。就当下语文学习而言,对民俗文化的不甚了解,是中学生畏惧古诗文的一个重要原因。从长远发展来看,因缺少文化底蕴的熏陶,必将导致在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等方面出现种种困惑。
二、加强中学语文课程中民俗文化教学的策略
1.逐步完善教材编写,积极开发校本教材
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方面要求,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教材编写要有创新、有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包括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针对苏教版初中语文“民俗风情”单元中的编排,若能围绕传统节日展开写作或开展“到民间采风”综合实践活动,将使单元编排更加严谨合理。苏教版高中语文单元主题很明确,比如,必修一第三单元文本研习的主题是“月是故乡明”,诗意而又亲切,该单元又分为“漂泊的旅人”与“乡关何处”两个模块。对于人教版高中语文的编写可以参考苏教版的体例,让单元主题更集中、更明确,让散落的珍珠串成璀璨的项链。另外,在课外教学资源开发方面,若忽视民俗文化的深度挖掘,就容易使课程建设受到局限。所以我们应充分利用选修系列中的《中国民俗文化读本》,并结合本地的传统戏曲、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方言土语、文物古迹等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认真体验,比如,可结合山西作为方言大省的优势,搜集方言中随处可见的““圪”字,并加以分类探讨。在切身体验之后,语文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及时总结课外活动的成果,并因地制宜地编写关于民俗文化方面的校本教材。
2.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民俗文化素养
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最引人关注的有两点:一是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二是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通过各级各类的教师级培训,从而提高学校教师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所以,无论从中高考升学考试,还是从传承优秀文化角度,中学教师都应该责无旁贷。笔者在讲授继续教育培训课程时,学员们对《民俗文化与中学语文》有着浓厚的兴趣。从课后的问卷反馈中来看,学员们普遍认为开设这样的课程很有必要,对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着很大的帮助。所以,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利用教研活动、升职称培训、假期网络培训等平台,为中学教师提供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专业知识的辅导,从而全面、深刻地了解传统文化。培训形式可灵活设置、可以就民俗文化与中学语文的关系进行研讨,也可以选出经典课例进行民俗学解读,还可以开设专题课象《古典诗词中的节日习俗》《鲁迅作品中的传统节日习俗研究》《中西节日文化的异同》《汉字中的民俗文化》《山西民歌的语言特色》。
3.丰富课程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从点、线、面三个角度切入。首先说点,点就是点缀,以民俗文化为点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在高中语文《逍遥游》的讲解中,除了在导语中介绍关于庄子的三则寓言故事“曳尾之龟”、“鸱得腐鼠”、“击缶而歌”之外,还可以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小年不及大年”中“年”的注释,采用篆书的形式板书“年”字,让学生猜测年的部首及本义,通过互动使学生明白年与农耕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本义是“谷熟也”。然后,再板书“年”的异体字与甲骨文。通过这一小小的点缀,既掌握了实词的本义,又熟悉了汉字字形的演变过程,何乐而不为。汉字是表意文字,在西方人的眼中,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精美的图画。所以,字词的民俗化解读,应成为兴趣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其次,线就是线索,比如,《祝福》是传统篇目,“祝福”即“谢年”,民间称之“过小年”,鲁迅以“祝福”为题是要借祝福这一民俗活动揭露吃人的礼教。“习俗杀人”则是本文的一条隐形线索,一个又一个的封建陋习逼迫着善良而勤劳的主人公走向了绝路。再来说面,面就是专题学习,比如苏教版“民俗风情”单元所选的三篇阅读教学文章,向我们介绍了三大传统节日的淳朴风俗以及江南水乡社戏的民俗风情。文章的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朴实清新的语言,展现了一幅幅别开生面的优美画面。单元学习之余,可以开展关于民俗文化方面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比如,体味乡韵十足的山西民歌,借鉴生动鲜活的民间语言;走进古朴厚重的大院文化,重温以义制利的晋商精神;采访多才多艺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品味民间生活的酸甜苦辣;探究节日的根源与脉络,增强文化的自信与自豪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书写的是民众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在这浓郁的民间文化中,学生们既开阔了文化视野、锻炼了交际能力,也提升了自身的人文素养。总之,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最基础、最根本的部分,民俗事象点缀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而语文则是社会生活能动的反映,那么作为社会生活中最具有本土特色的民俗文化理应成为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所以,在语文课程建设中挖掘、整合并运用好民俗资源,无论是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还是传承民族文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141-3189.html民俗文化元素范文8篇
相关文章:
微信营销广告词01-09
大型商业综合体火灾应急预案08-16
品牌管理论文范文10篇08-15
立秋宣传文案08-02
体育中考工作方案10-31
装修业务员工作述职报告08-17
工地包工头工作证明01-09
物业服务承诺书01-08
大学军训逃训检讨书09-27
乐山大佛的导游词09-27
作业设计心得体会08-16
我的课余生活作文精彩12-17
描写童年趣事的段落摘抄11-26
气象的谚语11-03
长隆一日游作文10-26
2024年10月证券从业资格预约考试时间及科目:10月26日10-16
我的爸爸妈妈教案09-07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6和7的认识》教案08-17
欧阳修《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原文及翻译12-23
小学生诗歌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