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篇1
关键词:价值观;家庭教育;青少年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成才发展对国家的发展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在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过程中,价值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关键的“纽扣”。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中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而家庭教育在青少年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具有基础作用。充分认识家庭教育在青少年价值观形成中的价值,对于更好发挥家庭在青少年价值观形成中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是一个人成长和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1]家长在生活中,要时刻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的思想教育引导孩子。无论孩子什么年龄开始接受教育,他所上的第一课都是家庭教育所赋予的。“孟母三迁”的故事人人皆知,“岳母刺字”教育子女精忠报国,郑氏“画荻教子”千方百计为子女创造学习条件,《颜氏家训》重视孩子的早期培养和教育等诸多例子,都在不断证明,家庭的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和价值取向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成长过程中,我们相处最多的是父母,我们交流最多的也是父母,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陪伴和教育。社会问题在个人,个人问题在早年,早年问题在家庭。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思想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在学习和生活中,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应该循序渐进对孩子进行更高品德的培养,遇到困难时要给予正确的指导、辨别是非、分清善恶。家庭教育的结果直接作用于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是内化于心;能够让他们知道怎样能实现自己对于人民、社会和国家的价值,这是外化于行。内外兼修,全面发展。
二、家长教育的基础作用
(一)家长教育的榜样作用家长在教育中有扮演着榜样角色,家长的榜样示范对后代成长的引领作用是最直接、最明显的,也是最容易看到效果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2]言传身教,身教大于言传。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越来越沉迷于网络和智能产品。一些家长在玩手机的同时却批评孩子不写作业,还吵着要手机玩。大人在玩手机的时候,孩子潜意识里一定是好奇的,觉得手机很好玩,不然我的父母为什么总在抱着手机玩。与其批评,不如做个榜样,如果父母放下手机自己看书,孩子也会效仿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上行下效”。有的家长存在攀比心理,为了不让孩子在其他孩子面前丢面子、受委屈,比吃比穿比学校等,为追求时尚潮流而大笔支出。这类行为不仅会严重误导青少年的人生观、歪曲青少年的价值观,还会使青少年养成挥霍无度、攀比成风的不良思想及行为。同时,要让子女体恤父母的辛劳付出、珍惜粮食、支出适当,不与伙伴攀比,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美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古代“曾子杀彘”的故事广为流传。曾子的儿子想随他的母亲一起去集市,在他母亲的后面又哭又闹。曾子的妻子哄儿子说:“你先回到家中等我,我赶集回来,就杀猪给你吃。”妻子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准备杀猪给儿子吃。他的妻子阻止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儿子开了个玩笑罢了。”曾子说:“你不可以与儿子开玩笑。孩子现在还小,什么都不懂,他只会听大人的。现在你欺骗了他,这就是在教育他欺骗人。父母必须为孩子树立榜样。”于是曾子就杀猪给孩子吃了。父母的无意间或者哄骗式的行为,都会给孩子带来价值观的影响。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对待事物是懵懂好奇的,父母越是不让去做的事,孩子就越想去做。模仿是人不自觉的学习方法,孩子会模仿大人的语言、行为习惯、处事方法等,他们的模仿是没有选择性的。父母送给孩子做好的礼物就是做个好榜样,父母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
(二)家长教育的指导作用任何的教育都有其适合的时期,青少年时期是教育的关键时期,父母有必要把握好教育的关键时期,要运用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来指引他们。当孩子出现了一些不寻常的举动,那么就应该立即对其进行有效制止和教育引导。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一些家长会说童言无忌,甚至有人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还会阻挠说“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有的家长溺爱孩子,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不管犯了多大错误,闯了多大的祸,家长都一味地纵容。溺爱就是害了孩子,不要以为纵容一次,下次犯错误再教训。三番五次的溺爱孩子,孩子就会抓住父母的这个弱点,一次一次地犯错误,从而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不要总打着保护孩子的旗号,有求必应,来者不拒地去溺爱孩子。如果不及时改正孩子的错误,今后将会用更大的代价去纠正这个错误,甚至悔之晚矣。“人之初,性本善。”人出生的时候都是善良的,可是为什么长大后有的人做了好事,有的人却做了坏事呢,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少年时期的影响。在《伊索寓言》里有一个关于父母溺爱孩子导致严重后果的故事:一个少年因偷盗被当场抓到,双手被绳子捆绑着,准备行刑。疼爱孩子的母亲跟在后面,捶胸顿足,悲痛欲绝。少年转过身来,要对母亲告别。当母亲走到少年犯旁边,意想不到的是自己的儿子竟然一口咬掉了自己的耳朵。母亲非常生气的骂儿子真是大不孝,都已经犯了罪,却还不知道悔改。那少年犯理直气壮地说:“小时候我第一次犯错误,偷了同学的东西给你的时候,如果你惩罚了我,我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胆子越来越大,更不会被行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定要有规矩去管着他而不是去惯着他。任何人在长大的过程中都会遇到挫折教训,你得让孩子去经历一些事情。世间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这个爱一定是理性的、正确的。在子女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父母要时刻并坚决做一名合格的指路人。
三、优良家风的根本影响
(一)优良家风对青少年的潜在影响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和创新,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和轻松。不用动手做饭就可以在网上订外卖吃,不用出门逛街就可以在网上买衣服,所以根本不需要交流就可以生存下去。邻里之间交流甚少,有的甚至连面都没有见过,家庭聚会也大多数人都抱着手机,缺少沟通。社会上道德绑架、碰瓷等事件使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难以产生信任,所以,这更加体现了家庭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地位。在学校教育的视域下,品德、智力和身体等发展正常的学生都会有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存在问题困难的学生,也都与家庭环境有关,如单亲、离异、孤儿、留守儿童等,这些情况对学生学习造成了一定影响,会产生自卑、孤僻、极端情绪等。身体的住所只是房子,心灵的归宿才是家。每个孩子生来都是一张白纸,在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培养下,孩子们自己书写人生的篇章。家风是个体家庭独特的风格,家长有义务营造良好的家风,为后代提供一个舒适积极的成长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建立家风的重要性,他说:“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3]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谐美满、积极向上的家风会给孩子一个健康的环境。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在生活中,父母应该和孩子同成长共进步,一起营造良好家风,以塑造孩子的未来。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少年的现实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内核和思想旗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营造良好家风的必需前提,良好的家风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和延展。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4]。青少年处在一个相对特殊的年龄阶段,他们的个性发展不平衡,因此,父母要对青少年进行科学的教育和指引,激发他们的独立性、创造性;要让青少年树立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意识,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迈入新时代,青少年肩上的担子更重,需要担当新的历史使命,这更需要正确的价值信念作为支撑。家庭教育的关键在于发挥家风的积极作用,同时提升青少年对于家风文化的认可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培养青少年的价值观。众所周知,青少年时期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个时期内,他们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可塑性强,是培养核心价值观的黄金时期。家长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培养他们勇于担当民族复兴的重任。在青少年时期,家庭和学校就要重视价值观的培养,从头开始,从早开始。家长必须明确自己的责任,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共同栽培青少年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教育青少年不仅要在现在的学习和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在今后的生活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行为的准则。在新时代的道路上,不断完善自己、奉献自己。
结语
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篇2
青少年价值观道德建设价值取向社会实践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有怎样的价值观念,就会有怎样的行动。青少年阶段是价值观形成阶段,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我们要做到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鼓励青少年勇于参与社会实践,培养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人生态度,与时代同步伐,与国家同命运,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
一、为何要培养青少年的价值观
1.青少年的特点
青少年是人生的黄金阶段,它是个体发展、发育最富特色、最宝贵的时期,然而这个时期同时也是人生的“危险期”。随着生理的生长,青少年的心理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自我意识增强,智力发育显著,情感变化微妙,与人相处矛盾等,伴随着这些变化,青少年在接受学校、家庭、社会的一些事情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出现偏差,甚至早就叛逆的性格,特立独行,不能融入社会。
2.青少年价值观培养的必要性
为了引导青少年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培养其价值观是必不可少的。青少年的能力和潜力是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和向前推进的基础。少年强,则中国强。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中国的发展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而青少年作为未来国家的建设者,要在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导下,实现人生价值,努力为社会、人民、国家做贡献。
二、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培养青少年价值观是一个过程,要全面开展,各个社会角色都要参与其中,发挥其至关重要的作用,动用各种力量,践行青少年价值观培养。
1.学校积极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动
学校是孩子接触得比较多的环境,学校对培养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学校要把思想道德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将其贯穿在各种教学环节之中。学校可以教学的过程中提高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形成良好的衔接的课程,以坚持不懈的方式方法,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扎根于学生的心灵。同时,要紧紧围绕着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诚实守信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不断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
2.家庭积极引导青少年价值观形成
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就会使青少年形成什么样的性格来面对社会,家庭起到基础作用。家长要为孩子制定适合孩子发展的计划,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并且通过沟通,将自己对孩子的期望以及孩子自身的意愿联系起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形成符合社会条件的价值观。同时学校也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家访,面谈,电话联系,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充分发挥学校与家庭结合的作用。有这样一个案例,某校初三女生黄某学习名列前茅,且多才多艺,家长、老师均对她寄予厚望。一度时期她经常听见别人议论她爸爸与林某(女)关系密切。想方设法证实了此事后,她又气又羞,觉得在学校抬不起头来,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经过几天思考,她决定报复。一天上午,她冲到林某办公室,将事先准备好的浓硫酸泼洒到了林某的脸上,致林某容貌被毁,黄某也因故意伤害致人重伤被判刑,一名优秀学生就此沦为囚徒。家长和学校都未及时注意这位女同学的心理取向,未作出即使的疏导,酿成惨剧。
3.加强社会道德教育
社会环境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必要的,当前社会教育要加强研究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大众传媒和网络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当前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除了学校和家庭,最大影响的是网络。网络由于其快捷和便利的特征,为青少年获取知识和信息创造了条件。但是,网络恶搞、消解神圣,亵渎经典的情况非常严重。另外网络垃圾、网络色情等都给青少年健康成长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要深入分析和研究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牢牢掌握网络教育的主动权。也要加强社区教育,要整合各种资源,搭建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活动平台,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无缝衔接,着力营造培养青少年良好心态、健全人格和道德修养的育人环境。
三、鼓励青少年参与社会实践,践行价值观培养
1.向道德模范学习,树立正确价值观
青少年应该向社会道德模范学习,学习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跟随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步伐。感动中国的段爱平,自己借钱做生意,用赚来的钱为当时的返抵村建了一所新的小学。1999年,她在没有参加候选的情况下,高片当选为返抵村的村委会主任,在上任后她又建了养老院。为了使村民发家致富,她带领村民种植药材,改造全村电网,投资园林建设,栽植树木,而这些项目中她自己就贴了十几万。就算后来患了淋巴癌,也未忘为人民群众造福。胡佩兰,她在退休后不顾自身疾病,依旧坚持坐诊,给病人开药很少超过一百元,就算记忆力下降,耳朵也不如以前,病人的情况她却记得清清楚楚,耳朵里放助听器,听不清的地方,由学生解释。她在退休后连续坐诊20年,每周出诊6天,风雨无阻。她们都是青少年学习的榜样,她们的人生价值体现在为人民服务,青少年要践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未来投身于国家的建设。
2.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增强社会责任心
鼓励青少年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这样,青少年不仅有了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同时他们会看到这个社会的现状,明确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例如参加红十字会,把自己旧的衣物捐献给需要的人们,无偿献血等,这些公益活动都会使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也会在实践中形成顺应时展的社会价值观。实践在青少年的价值观培养中必不可少。要把教育和实践充分结合,才能有力地践行青少年价值观培养。
践行青少年价值观培养,是一个全面、循序渐进的过程。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和促成良好的价值观需要结合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以及青少年自我修养。积极响应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号召,培育新一代青少年,使之成为国家未来建设的支柱。
参考文献:
[1]高京平,粱永郭,李春鸣.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重在实现知行合一[J].江西教育科研,2006,(07).
[2]习斌.要对青少年加强热爱党的教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1983,(06).
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篇3
关键词:中职学生;教育工作;德育
德育是职业教育培养中重要的一环,它可以促进多样化、全能型人才的快速培养。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广大面临就业的学生除了要加强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还要增强个人的职业素质培养。未来的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将会是以职业教育为基础的,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中职学院的德育。
一、目前中职学生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法律意识淡薄
作为中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是行为比较叛逆的时期,所以除了对传统课程知识的抵触,同时在法律和道德意识上也比较淡漠。年轻的他们除了热情还容易伴有冲动,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大打出手,甚至造成人身伤害。由于个人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树立,所以还会伴有人云亦云、盲目跟风、江湖义气群殴等违纪违法行为。而这些因为法律意识淡薄造成的人身伤害往往会让他们后悔不已。所以,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
2.正视诚信意识的不足
诚信作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不可以忽视的。通常观察一个孩子的行为和品德,从诚信这种细节着手,往往能够看到很好的效果。由于诚信意识的淡薄,使得他们在行使不良行为后擅长自我掩饰隐藏,既辜负了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也不利于自身品德的修养。
3.树立集体主义荣辱观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一些对学习兴趣不高、文化课成绩不理想的人。同时缺少了同学间共同相处学习知识的时间和方式,使得他们的团队合作和集体协作能力降低了很多。不愿意严格要求自己,也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往往使得他们没有为集体增光添彩的意识与观念。
二、影响中职学生在德育方面问题的因素
1.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家长作为孩子的启蒙教师,不仅要在生活上照顾孩子,承担好孩子的监护人义务,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通常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家长和亲人的言谈举止总是会有想要模仿的感觉,这就要求家长做好自己的品德教育工作,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起到一个很好的示范和榜样作用。
2.学校给孩子的影响
学校是孩子的第二家庭,尤其是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它起着无与伦比的关键作用。首先是老师,作为孩子言传身教的教育工作者,自己个人的品德必须良好。其次是环境本身的氛围,在一种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中,人人树新风,人人讲诚信,同学友爱是对孩子德育的最好方式。
3.社会对孩子的影响
社会作为一个大集体,容纳了除学生以外的各色人物。在没有正确价值观树立的情况下非常容易受到社会生活中不良腐朽生活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中不良信息的侵蚀、影视文化中的负面作用、社会上贫富差距的加大,都会或多或少地对中职学生产生消极影响,造成学生的价值取向不健康以及行为上的不规范。
三、如何改进中职学校学生德育
1.加强德育体系建设
想要提高中职学校的德育体系建设首先要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践行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的时代特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造福人民。其次,育人队伍的建设和监管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要培养一支素质过硬、道德高尚的德育工作队伍,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素质,为学生树立好正确的师表形象。
2.改进德育方法
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是基础,教育方法的改进是动力。我们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教育模式,采用青少年所能接受的方式向他们传播思想道德教育的理念。除了通过原有的传统模式,也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利用案例向他们陈述事件,分析道理,让他们全面深入地认识社会,明辨是非,增强德育的有效性。
3.拓宽德育渠道
教师的课堂讲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除此之外,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开展德育。我们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与社会上的企业和行政部门相互接触,建立一些诸如赞助和考察之类的关系,让学生可以在团结合作中共同提高彼此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增强德育的凝聚力。
正所谓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教育乃国家大计,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品德的教育我们要做长远的规划,从基础做起,从对师资力量的培养和对教育模式的改革做起。把德育放在教育发展重要的位置上,让它与文化教育相辅相成,努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志晶,刘海,陈衍,等.中国职教梦[J].职业技术教育,2014(21).
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篇4
【关键词】家长素质;孩子成长;影响;文化素质;心理素质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艺术家达芬奇说过,“教育孩子,首先从改造孩子的父母开始”。这句话明确道出了家长的教育观和自身素质直接影响孩子成长的道理。这就需要科学分析家长的各方面素质给孩子所产生的影响,进而全面提高家长的素质,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1家长的文化素质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1.1科学文化知识方面的素质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我的思想之所以发展,某种意义上常源于好奇。”诚然,学前阶段的孩子正处在智力发育成长中,对周围的一切常感到陌生而又新鲜,他们对家长往往会提出许多的“是什么”或者“为什么”等疑问。在这些“是什么”和“为什么”中,就蕴含着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也孕育着儿童的智慧。每当孩子向家长提问后,家长能否给孩子一个正确或者满意的回答,这完全取决于家长的科学文化素质。为此,家长要与孩子一道学习,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可涉猎更多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类的书籍,激发自身的学习激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给孩子以积极正面的文化影响,这不但能正确回答孩子的诸多疑问,还能因势利导地启迪孩子的智力,使孩子养成自觉探究学习的习惯。与此同时,家长拥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助于创造更多与孩子切磋的机会,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文化氛围。另外,从宏观角度看,家庭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涉及卫生学、生理学、教与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家长所精通的教育科学知识越多,则对孩子的成长教育越有利。
1.2音、体、美方面的素质
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家就提出了儿童的培养要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目标,使其成为“四有新人”。如今在我国,尽管基础教育已全面普及,但出于各种因素,不少家长在青少年时期依然未能完整地接受知识与技能的训练,这就对其今后的个人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在素质教育全面推广的今天,德、智、体、美俱佳的教育目标早已深入人心,对于家长而言,为了给孩子留下一个积极的影响,必须下决心培养这方面的兴趣。例如,对于当前学前阶段的孩子报培训班学习电子琴、钢琴、吉他、绘画等技能,家长不妨跟着孩子一道学。为鼓励孩子提高学习效率,家长可与孩子比赛谁掌握得更快,当家长遇到“不懂”的地方时,也要“不耻下问”、虚心请教,以此增强孩子的成就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对于体育方面的知识,家长可与孩子举行“体育竞赛”,比一比谁是赢家;有条件时也可在家举行一些户内体育运动。通过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音乐、体育、美术方面的知识,使家长与孩子的音、体、美素质获得同步提高,对于实现孩子的全面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2家长的思想素质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2.1家长的价值观对孩子的影响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家长的思想素质会通过其工作、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表露出来,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价值观是思想素质的重要元素,正确的价值观无疑对孩子价值观的培养起到正面示范作用。目前在我国,价值观的衡量要以是否符合国家和民族的共同利益、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标准。家长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无疑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家长常关注国家前途,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常给孩子讲述屈原、杨家将、岳飞、戚继光、郑成功等爱国名人的故事,孩子便会从小养成热爱祖国、为国家奉献一生的崇高价值观。家长常关注社会及身边的凡人善举,给孩子讲述雷锋、时传祥、孔繁森、许振超等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孩子就会从他们身上汲取正能量,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当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完善,社会观念也在日益变化,一些家长也会不可避免地养成庸俗的价值观,如一些家长做生意,竟总想着投机取巧、想用最低的成本赚取最大的利润,长此以往,孩子便会养成不劳而获、养尊处优、不守诚信的不良价值观,这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家长必须以高尚的、正确的价值观塑造孩子,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身教”。
2.2家长的生活习惯对孩子的影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与孩子共同生活在一个家庭里,家长生活习惯的文明与否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文明是社会健康发展的一盏明灯,家长要从家庭生活的点滴小事中培养孩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例如,家长必须注意保持个人卫生,按时做家务,生活用品与学习用品归类摆放整齐。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习惯将直接影响孩子,家长倡导文明向上的生活习惯,孩子也会自觉主动地加以模仿,如他们会主动帮助家长做家务,自己学会叠被子、收拾房间,培养自身的家庭责任感。此外,家长要注意用语文明,切不可当孩子面说任何脏话、气话、大话,教给孩子文明用语,提倡和谐有序的家庭生活习惯。
2.3家长的思想认识对孩子的影响
家长的思想认识对于孩子的成长乃至前途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例如,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家不再对大学毕业生实施分配工作的政策,家长当时如果认为继续读书无意义,并未体会到政策所带来的好处,同时流露出抱怨甚至不满的负面情绪,这种思想无形中会给孩子留下“读书无用”的错误理念,影响孩子对受教育真正意义的理解,进而造成孩子不思进取、厌学、逃学、吸烟、酗酒等恶习。若他们过早踏入社会,则难以抵抗不良诱惑的侵蚀,甚至犯下更大的错误。从这个角度看,家长必须端正自己的思想认识,不能由于自身的错误思想认识而影响孩子的成才;同时,家长必须做称职的监护人,督促孩子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家庭的骄傲、社会的栋梁。
3家长的心理素质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3.1家长的心理健全程度影响孩子的成长心态
家庭是心灵的港湾,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成才,而家长的心理素质又对孩子的成长心态产生直接的影响。例如,孩子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优秀个性的养成以及心理素质的健全程度,均与家长的心理素质息息相关,这就要求家长拥有健全的心理,为孩子未来的身心健康奠定基础。
3.2家长对家庭和生活的态度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首先,家长要让孩子告别懦弱、学会谦让,在对孩子开展心理教育时,要明确孩子内心的理想和愿望,并多鼓励、多沟通、多对话,帮助孩子树立自我意识。其次,家长要尽早让孩子摆脱依赖,走向自立自强,如在公共场所遇到一些困难,家长要让孩子独立想办法解决,可在一旁监督并指导。再次,要利用生活小事,告诫孩子面对困难或挫折时要自强不息、顽强拼搏,遇到困难要冷静,树立不屈不挠的精神。
4结束语
著名教育家福禄贝尔说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家长必须加强自身的素质培养,不断提高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以便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孩子面前时刻发挥模范表率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磊.浅谈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必备的素质[J].成功(教育),2010,13(04):162.
[2]李亚杰.当代家长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10(05):25-26.
[3]唐玉霞.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作用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5,20(13):55-57.
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篇5
关键词:经典文学;道德品质;健康人格;价值观念;言行举止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213-03
道德品质是一个人一生的无形财产,而幼年时期产生的道德品质将影响人的终生,它的持久性是人生其他时期所无法比拟的。在如今竞争较为激烈的社会背景和现实生活中,许多学校、教师、家长关心更多的是孩子的成绩如何?考试得了多少分?这学期是否有进步?忽略或缺少了对孩子道德品质的教育和塑造。随着现代社会的逐步发展,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道德方面的负面影响。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电视网络、快餐文化……方方面面影响着孩子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人生理想以及行为举止。可能有很多教师会有同感,现在的孩子们有些想法连大人们也难以接受,孩子的不文明语言让我们汗颜,孩子的叛逆行为让我们震惊,这一切都无不表明孩子们的道德文明在滑坡,人格品质在下降,作为教师的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他们引导到一条正确的道路上来。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除了平时的言传身教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我们还有两个语文学科独有的“法宝”可以很好地利用――那就是读和写。课外阅读课堂是道德教育的阵地,读经典文学作品,写读后感,通过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光辉、价值观念来影响并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这绝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方式。学生通过先读再思后写的方式,与经典文学对话,从而产生思想与灵魂深处的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崇尚真善美的性格品质,树立远大理想,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指引孩子正确、文明、得体的言行举止。众所周知,文学经典中孕育着人类丰富的生命体验与情感经验,是一个民族、国家文学最高成就的标志,一般都以较为完美的形式充分体现了一个民族、国家较为稳定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经典中的很多东西往往具有人类社会的普遍性和共同性,能超越种族、阶级、时代和地域的界限,而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学生阅读文学经典不仅是为了拓宽知识面,积累词汇,增强阅读理解能力,而且能够修养身心,启迪智慧,净化心灵,指引未来。学生通过阅读作品,可以从中体验人生的不同生命情感,体验人生的不同价值观和人生态度,体验人生的不同人文心态和生活方式。学生通过作品感悟人生,思考社会、历史、生命、个体以及未来,并且用自己的心灵之笔写下与阅读文本对话后的种种感叹、诸多思索,通过写作穿梭在不同的历史、人物、故事情景之中,反思自己、思考他人、感悟生命,从而完善自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
通过在课外阅读课上读经典、写感受的这种方式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完善孩子健康的人格,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孩子有素养的言行举止。
一、通过读经典文学作品,写读后感可以完善孩子健康的人格
现在的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宝贝”,在千娇万宠中长大,所以他们的性格总有一些缺陷,比如怯懦,依赖性强;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的感受;对待自己宽容,对待他人苛责……作为教师有责任纠正孩子身上的这些错误和缺点,而我们正好可以借助经典文学中的健康的人物性格来纠正孩子们身上不良的性格因素。针对孩子们这种现状,在课外阅读课堂上,我们经常开展“全班共读一本书”这样的阅读活动。我会精心选取一些具有鲜明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人物形象的小说,例如《简・爱》、《鲁宾逊漂流记》、《悲惨世界》等,让全班学生一起读这本书。读完之后,交流自己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感受以及评价,最后完成自己的读后感。读经典文学作品,让孩子与文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对话、思索,并用笔写下自己对所赞赏的人物的喜爱、崇敬之情,发掘作品人物身上所具备的一系列的优良品质、高尚情操,在这样读―思―写的过程当中,孩子们会不自觉地拿自己与这些人物形象作比较,从而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久而久之,必定能够完善自我,培养健康的人格。在同学们读完《鲁宾逊漂流记》之后,对他们的震撼和影响是很大的,这从他们写的读后感中可以看出:“主人公身上具备了一系列让我钦佩的性格特点:具有冒险精神;有乐观向上的品质;最重要的是他有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毫不畏惧!我也要做一个像鲁宾逊那样有勇气的人。”孩子们(尤其是男同学)在读完整部小说之后,会被鲁宾逊身上的勇气所折服,心中不自觉间充满了豪情壮志。那段时间我们班男生的口头禅就是“我们要有勇气面对一切!”一本经典文学作品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孩子独立、勇敢的人格品质,文学的力量真是神奇啊!有位女生读完《悲惨世界》后,被冉阿让的悲惨命运深深打动,但是更让她感动的是冉阿让高尚的灵魂。她在读后感中写道:“冉阿让的生命呈现了当时巴黎社会的不公平,一个犯了错的人,即使改过自新也是徒劳的。……人出身的卑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灵魂是否纯洁,是否高尚。读了这部小说,我骄纵的性格改变了很多,我试着去宽以待人,谁人能无过呢?我努力去为别人着想,帮助别人,努力让别人幸福,这样,我的灵魂就会高尚。我们都是平凡的人,那就用自己平凡的能力做出不平凡的奉献吧!”这位同学的文字也让我深深地感动了。读了《悲惨世界》之后,同学们的灵魂都得到了一次洗礼,他们摒弃了以往的自私自利,心胸变得开阔,学会了宽容,学会了奉献。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影响了孩子们的性格,完善了孩子们的人格,在孩子的道德成长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由此可见,通过读经典写读后感这一方式可以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二、通过读经典文学作品,写读后感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想、观念充斥着孩子们幼小而又纯洁的心灵,使孩子们原本单纯的内心世界过早地沾染了社会的流俗:有的孩子小小年纪就推崇金钱至上的观念;有的孩子认为暴力能够解决一切问题;有的孩子只看重人的外表、财富而忽视人的美德;有的孩子不讲奉献,只求索取……作为教师的我们怎样才能还给孩子一个健康的精神家园?那就是引领他们走进经典文学的领域,与经典对话,找回那些被遗忘的正确的道德观念,重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了能够帮助孩子们重塑价值观念,在课外阅读课上,我们定期推出一个与价值观念有关的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读相关的小说。例如:我们第一期推出的主题是“金钱观念”,围绕这个主题我们读了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和《项链》,这两部小说都是体现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观的小说,读后围绕“金钱”这一主题谈一谈自己的见解。一位同学在读完了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之后,在读后感中写道:“在当今的社会中,仍然有很多‘菲利普夫妇’,他们推崇金钱至上的原则,我认为这是一种精神的缺失。我们应该更多关注我们的内心世界,用爱与责任去铸造更有意义的生命,因为金钱并不是万能的,只有拥有亲情、友情等一切真情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从这位同学的读后感中,我们可以看出,通过阅读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他否定了金钱至上的错误观念,也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以及人情的冷漠,同时发现人世间最可贵的还是真挚的感情,从而建立了正确的价值取向。我们还推出了“美丽和丑陋”、“奉献和索取”等一系列的主题,都激发了同学们深刻的思索。他们纷纷拿起自己的笔,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另一位同学在读完雨果的作品《巴黎圣母院》之后写道:“读完这本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外表丑陋的卡西莫多给了我巨大的震撼!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拥有美丽外表的人不一定拥有美丽的心灵,而外表丑陋的人却可能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我们的外表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却可以让自己的心灵更美!”可以说《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用更直观的视角告诉孩子们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比教师们任何空洞的说教都有力。还有一位同学在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之后,被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身上那种奉献于国家社会的精神深深感动,他写道:“他勇于献身,拼命工作;他酷爱学习,如饥似渴;他嫉恶如仇,爱憎分明;他不畏艰难,挑战病魔;他永不言败,顽强生活……这一切都可歌可泣!他身上表现的这种精神――乐于奉献,意志坚定,应成为我们青少年永恒的人生精神坐标。”相信每个读过这部小说的同学,从此都会在自己的心中默默地树立起这样的人生目标:人生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为国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这才是最有价值的人生。
在课外阅读课上,同学们围绕同一主题读一系列的文学名著,深入探讨有关价值观念的话题,这些“心灵的鸡汤”使得孩子们对善恶美丑有了清醒的认识,对衡量价值观念有了正确的标尺,帮助学生们重塑了正确的道德观念,这对于指引他们人生的正确方向也十分有益。
三、通过读经典文学作品,写读后感可以培养孩子有素养的言行举止
我们不要抱怨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不知道孝敬父母、不知道感恩老师,也不要抱怨他们不懂得在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儿,或是因为一点小矛盾和同学大打出手……因为道德教育的缺失,所以才导致孩子一系列不得体、不文明、不正确行为的产生。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是其道德品质的外在体现,只有道德素质提高了,他的言行举止才会变得文明得体。所以,我们要用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光辉照亮孩子的内心世界,照亮他们心中每一处黑暗的角落,让他们的思想在文学的感召下升华,提升个人道德品质,这样,青少年的行为举止才会变得文明得体有素养。在课外阅读课上,我们每学期都会开展名为“经典照亮人生”的总结性的读后感创作,内容主要是同学们通过读经典文学,在思想上发生了哪些转变,在言行举止上有了哪些进步。然后在班级里对这些读后感进行朗读、评讲,这样全班的人文素养都得到了提高,在潜移默化中,整个班级的班风纯正,学生们的行为文明得体。例如:一个孩子读了《爱的教育》,这部小说以一个小学生不染世俗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他领略到“爱”是整篇小说的主旨,就在作品最平实的字里行间,融入了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老师之爱、学生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同学之爱……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却感人肺腑、引人深思。这位同学把这些感受深刻的东西都写进自己的读后感里,并在心中反反复复地体味爱的力量。他还写下这样的文字:“以前,我曾经为了自己的所谓面子而在‘助残日’捐款,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而去帮助别人,还会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和自己的同学恶语相向,现在想想,真是觉得惭愧啊!我的心中原本有爱,爱这个世界,爱每一个人,我要为了心中的这无私的爱而随时去做任何有意义的事。”当我在全班朗读他的读后感时,孩子们的眼中都有泪光在闪烁。通过他的读后感创作,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思想和行为在经典著作的熏陶下变得高尚了。
经典文学作品不但含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能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同时,我们也要发现蕴含在其中的人文价值,可以提高孩子们的道德品质。我们读经典,不但可以感受文学的无穷魅力,更要传承经典文学中可贵的道德文明,让孩子们在欣赏文学美的同时,也接受了道德的洗礼。让孩子们拿起手中的书和笔,如饥似渴地去读,酣畅淋漓地去写,去感受一个高尚的精神世界,去寻找一个美好的人生坐标,让经典文学的光辉伴随他们度过有意义有价值的一生。
参考文献:
[1]李华,张建永.文学经典对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功能[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14).
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篇6
【关键词】家庭教育未成年人价值观影响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11-01
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开展家庭价值观教育。
一、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家庭教育可以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孩子能够积极面对挫折和失败,养成积极健康的心态;二是家庭教育可以让孩子适时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培养孩子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观念、良好的思想道德品德和行为习惯;三是家庭教育还可以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和心理品质,提高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多种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认知能力和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可以说,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能够促使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所以我们要对家庭教育进行不断探索和创新,找出有效的教育方法,和学校教育一起,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未成年人以后的更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家庭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方法
1.环境熏陶法
家庭熏陶法主要是家长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健康、和谐、优美的生活环境,并经常带孩子到社会大环境和自然环境中体会不同的生活,在各种环境中受到熏陶感染,在家长的引导下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是比较有效的一种家庭教育方法。小孩儿在刚生下来的时候,并没有好坏之分,之所以后来有的小孩儿变好,有的小孩儿变坏,和环境是有很大的关系,在良好的环境中小孩儿就容易学好,反之则容易学坏。也就是说,家庭环境对孩子有更直接、深刻和持久的影响。因为,家庭环境不但是孩子生活的地方,也是孩子最主要的活动场所,如果家庭成员关系比较密切,相处比较融洽,就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教育的效果。未成年人的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可塑性较强,家长的生活方式及一言一行,甚至爱好和兴趣都会对他们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家庭教育一定要重视环境熏陶法,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规范的行为及生活习惯,对孩子的生长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说服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主要是通过讲道理和摆事实,让未成年人能够正确辨别是非和善恶,提高认识和觉悟,进而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说服教育是家庭教育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教育方法,说服教育的重点在于能够让受教育者思想上产生一定的触动,进而使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可以采用说理教育,家长可以讲道理、摆事实,同时让孩子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然后和孩子一起认真分析,让孩子明白事理;可以采取“不理睬”教育,不理睬并不是真的对孩子不理睬,而是在孩子产生执拗反应时,家庭成员短暂的沉默,使孩子有时间进行反思或反省,进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孩子有时可能会遇到一时想不通的情况,如果家长在这时进行说理教育,孩子很可能听不进去,甚至会和家长产生言语上的冲突。而如果家长暂时不言语,孩子就会自觉地审视自己,教育效果反而会好很多;家长还可以对孩子进行随机诱导。家长不规定每天对孩子的教育内容,而是根据身边或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事情,及时进行教育,这样既能提高教育效果,又能加深孩子的印象。
3奖励与惩罚法
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实施奖励与惩罚法非常有效。家长对孩子所取得的进步以及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优点及时进行肯定和表扬,能够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和荣誉感,可以激励孩子不断进步,并对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进一步巩固和发扬。同时,家长对孩子的不良思想品德和和行为要及时给予否定和批评,让孩子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提高辨别是非和善恶的能力,进而控制和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并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对孩子的批评方式一定不能太过严厉,让孩子产生反感,要特别注意批评的方式和批评的语气,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从内心愿意改正。如国内的一档亲子节目中,负责人召集大家集合的时候,儿子表现得不以为然,父亲虽然对儿子的表现非常不满意,但是却没有对儿子直接进行批评,而是在晚上回去以后,问儿子今天负责人召集大家集合的时候自己表现的怎么样,儿子立马露出了比较羞愧的表情,父亲又因势利导,让儿子扮演负责人,自己则扮演选手,当他们按照当时的情形表演之后,父亲问儿子有什么感受。然后他们又进行了一次表演,父子俩还是分别扮演刚才的两个角色,所不同的是,这次父亲扮演的选手在听到儿子所扮演的负责人的召集令时,表现得非常积极。儿子不但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而且记忆深刻。
4.实践锻炼养成习惯法
实践锻炼养成习惯法,主要让家长带领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让孩子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养成优良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时候,家长通过言语说服教育让孩子认识到了正确的思想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但是孩子只是在思想上认识,很难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如很多孩子都知道过马路的时候要等到绿灯亮了才能过马路,但是由于受身边其他人的影响,往往是绿灯还没有亮,就和其他行人一起到了马路的中央,不但对自身的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还有可能因此造成一定的交通拥堵。所以家长就需要在平时过马路的时候,有意识地让孩子养成绿灯亮了才能过马路的良好行为习惯。以后,再过马路的时候,孩子就会条件反射的在绿灯亮起的时候安全地通过马路。如果孩子在实际锻炼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想要放弃时,家长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对孩子已经取得的成绩进行肯定,同时,鼓励孩子不断努力,让孩子认识到只有经受一定的挫折和失败,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这样,孩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锻炼中会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总之,有效的家庭教育能够促使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除了以上几种家庭价值观教育方法,还有谈论法、谈话法、榜样示范法、毅力训练法等多种方法,家长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和接受能力,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使各种教育方法相互补充、相互配合,提高家庭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钟丽红,敖晓华.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形成的作用及影响[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5).
[2]冯树芹.家庭教育背景下青少年价值观教育问题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1.
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篇7
关键词:教学 社会 责任感
【分类号】:G633.51
社会责任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 具体点说就是社会并不是无数个独立个体的集合,而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尽管社会不可能脱离个人而存在,但是纯粹独立的个人却是一种不存在的抽象。简单点说就是没有人可以在没有交流的情况下独自一人生活。中国很大,但是中国还不强。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国民社会责任感是密不可分的,如果不是社会责任感强,当年我们怎能击退日寇,解放中国,我们怎能战胜自然灾害。而相反,因为社会责任感的缺失,造成了人们诚信缺失,演变为次贷危机,因为社会责任感的缺失,萌生了一大批反国家,,反人类的反动分子。历史上,从来不乏有社会责任感之人,从远古老子孔子传播仁德教育,到马克思恩格斯传播共产主义理念。从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到高科技产品。正是由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努力地工作。他们当中的每个人都为社会的发展,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高中历史教学培养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意义
历史学科以它固有的特点,成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主阵地。这表明历史学科教育也是一种素质教育,而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的载体之一。历史学科的教育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
1.社会责任意识是高中历史教材的一种价值取向。历史学科是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已经是学术界的一个共识,中学历史学科在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的独特的作用也已经被中外无数的成功案例所证明。就历史学科所具备的特性而言,中学历史学科所具备的依附性、蕴涵性、渐进性和多样性等特点,更是完整地体现了中学历史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依托。中学历史教学。凭借的是丰富的历史史实,烛照古今,叙史载道。中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依附于、寓存于对历史事实的认识、理解和评价的基础之上的。
2.社会责任教育是高中历史教师的使命。知识内容的选取要有利于当代社会对中学生要求的实现,有利于对中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使中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有利于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献身的责任感;有利于中学生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曲折过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真诚、善良、积极进取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和心理,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引导中学生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正确看待国际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初步形成国际意识,养成积极参与改革开放和国际竞争的意识。
3.社会责任教育帮助高中学生学习如何做人处事,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将专业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庭的责任。不仅是老师的义务,更是家长的义务。我们老师不能因为学生做错了一道题,就骂其笨。我们的家长,不能因为孩子做错了一件事,就拳脚相加。当然我们也不能溺爱孩子,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一味的去满足。我们要的是引导孩子,引导他们去做有社会责任感的事情。我们要多鼓励孩子去做利人利已的事情,多参加社会活动,多学习世界先进的文化。我们要让孩子从小就有大局观,有爱国观,有上进观。在小事上,我们要教育孩子站在自己和他人的双重立场上看问题,在大事上,我们要教育孩子站在社会和国家的利益上看问题。这样,我们才算培养了一个合格的孩子,培养了一个有价值,能为社会做贡献的孩子。
二、高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并影响到教学方法的选择。近年来讨论得较多的教学目的观中关于如何激发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把学生的内在变化视为教学目的的文章的出现,说明了历史教学理念的变化。在新教材的教参中,已经把教学目标中的重要一项定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教材内容上看,也更能够突显出这一教学目标。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培养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对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观转型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适当的教学模式。强调人格培养的学科教学目标,实质上就是隐藏着强调对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新课程体系下的历史课就充分继承并改进了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学生中普遍受到欢迎,并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例如,可以在高中二年级的一节历史课上,运用一系列课堂讨论、模拟游戏、角色扮演、观看电影等方法,讲授百家争鸣的历史,既使学生掌握了当时的历史知识,加深了对当时史实的了解,又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了使这种模式发挥更大的效用,还可以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帮助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在进行模拟游戏和角色扮演时所需要的丰富的史料。通过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理解,培养了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2.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从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过程分析,对教材内容的加工是必要的。社会责任感的形成过程,有如下两种方式:(1)中学生的价值观、价值取向、责任行为倾向,分别为社会定向的价值观、社会定向的价值取向、对社会负责的行为倾向时,可能形成社会责任感。(2)中学生的价值观、价值取向、责任行为。分别倾向于社会定向的价值观、社会定向的价值取向、对社会负责的行为倾向时,经过其自我的调控,可能形成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关键在于中学生的价值观、价值取向和责任行为的形成过程,而这三者之间又存在着因果关系,也就是价值观影响其价值取向,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又会引发什么样的责任行为。所以,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基于社会责任感目标的确定,加强社会定向价值观教育显得十分必要。在社会定向价值观教育中,要注意一个问题,即鼓励并为个体个性的张扬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因为现代社会是一种以社会个体的充分发展为特征的市场经济,它既把社会个体的充分发展作为社会整体发展的动力,又把社会个体的充分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它相信只有个体的充分发展才会有社会整体的进步,而个性的枯萎则势必使整体丧失生气。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正确地处理好教材内容中关于个体和群体、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为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定向价值观提供教学凭藉,才能真正地把对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落到实处。
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篇8
生命价值观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关于什么是生命和生命价值等一系列与生命相关的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生命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对人的行为起导向作用,决定着生命的性质和方向[1]。加强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是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大学生个体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
一、当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现状分析
当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现状不容乐观。首先,一些大学生的生命意识薄弱,他们对生命缺乏敬畏和珍惜,漠视生命、否定生命、游戏生命,缺乏对生命本质的理性思考,既不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也会轻易处置和漠视别人的生命;其次,有些大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较低,一旦遭遇挫折和困难,容易灰心丧气,自暴自弃,麻痹自己浪费光阴,不再认真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再次,大学生的自尊心较强,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外表坚强,内心脆弱,生命价值观教育较薄弱。迫切需要高校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二、影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重要因素
(一)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是大学生最先成长和接受教育的环境,父母是子女的首任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子女生命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但是,目前社会上一些父母整天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甚至忘记了对子女应负的教育责任,父母的职责退化为仅仅解决子女的衣、食、住、行问题,其他一概不管,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或社会。父母们片面地以大笔财富的积累,来代替对子女的教育。极少有人会想到,他们财富的积累是以牺牲孩子的幸福为代价的。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大学生,不仅缺少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更缺乏家庭的温暖,容易形成金钱至上的价值观,甚至认为只有金钱才能体现一个人的生命价值。这种错误的生命价值观会给大学生带来无穷祸患。另外,现代家庭教育带有更多的功利主义色彩,导致了家庭教育的错位。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高,不能够深入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不支持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不尊重他们的理想和追求;不是因势利导帮助孩子成长,而是把自己过去尚未达成的心愿和理想追求粗暴地强加在孩子身上。仅从工作体面,社会地位高等方面确定孩子未来发展的方向,一味地拔苗助长,忽视孩子内心真正的需要,把孩子看作自己彰显门楣,光宗耀祖的工具。成为父母替代品的大学生,一旦踏入社会,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感到父母赋予自己的使命难以完成,而自己的理想追求又已经失落。他们会陷入困境而又孤立无助,甚至以结束自己或他人的生命作为反抗。
(二)学校教育错位
现行的教育制度片面强调学科知识的学习,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功利目的,把应试和竞争放在第一位,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生命价值观教育,致使大学生自幼缺乏童蒙养正教育[2]。加上升学率与就业率的现实压力,素质教育仅停留在应付上级检查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很难落实贯彻;或理解片面,以为让孩子学点画画、书法、弹琴等,就是素质教育。于是各种各样的特长班应运而生,学生们晚上或周末参加各种特长班的现象也蔚然成风。时间一长,疲惫不堪。这种对素质教育的误解,不仅让学生们不堪负荷,而且忽视了他们的情感和心灵需要,加重了他们的精神和心理负担。正是自幼对生命教育的忽视,对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教育的不力,导致一些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淡漠,在知识增长的同时却伴随着精神情感的麻木和责任感的丧失,一旦遇到挫折,就会怀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甚至伤害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三)网络媒体误导
在西方强势思潮的影响下,人们注重的是个性自由、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发展。多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多数大学生能从正面接受和消化这些信息,并使之成为前进的动力。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在多元文化思潮的负面影响下迷失了自我,迷失前进的动力和生命的方向:功利观念浓厚,集体意识不强,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严重,金钱至上成为人生的信条,甚至更多地将自身需求能否得到满足以及满足程度作为衡量自身价值趋向的主要标准。这种过分注重个性发展的倾向,割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无视个人对社会的依赖,不顾社会合力对个人的制约作用。向社会索取无度,却忽视个体应履行的社会责任,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加上一些媒体、网络过分追求感官刺激,消解了文化的底蕴和内涵,缺乏人文精神、道德理性、思想深度、审美价值等,致使庸俗文化充斥校园,对大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在极度追求感官刺激之后往往又陷入精神的极度虚空,产生道德虚无主义,逐渐迷失自我。
三、加强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同时也肩负着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促进校园和谐,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神圣使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生命价值观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
(一)引导大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激发大学生的生活自信心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3]因此,教育是为发展而教。生命教育是教育的起点,与人的生命和生命历程紧密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既要以生命个体的存在为基础,又要把提升人的生命境界,完善人的精神作为永恒的价值追求。我们需要将思想关注的重心切换到生命教育上来,在生命自身的可能与精神呼唤的结构中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4]。生命教育的价值日益凸现,遗憾的是,我国高校至今仍缺乏生命教育的氛围,缺乏系统的生命教育内容,忽视大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5]。因此,加强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刻不容缓。首先,各个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其次是让学生懂得,生命属于个人,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同时生命又属于个人的家庭和社会,每个人都不能轻易放弃生命,要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第三,死亡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死亡,使他们意识到死亡是人生命的终点,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性,从而更加珍惜和热爱生命。这有利于大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百折不挠,无坚不摧的生命价值观[6]。
(二)引导大学生树立自利利他观念,克服自私自利心理,增强社会责任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必须从培养大学生的孝心开始才能落到实处。《大学》上有句话说,“知所先后,则近道矣”[7]。也就是《三字经》上说的“首孝悌,次见闻”[8]。这些传统论著强调了教育的次序一定是先学做人,后学做事,即先培养德行,后学习知识技能。这些教育思想是对党的“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和“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最好诠释。如果我们颠倒了教育的次序,没有先培养大学生的孝悌之心,大学生尚未对父母、长辈、朋友升起恭敬之心、谦虚之心,就学习了大量知识和技能,只会是学得愈多就愈骄傲。这样无形之中为自己的人生设置了很多障碍。老师学问水平再高,也不可能把学识传授给不虚心接受教育的学生;领导也喜欢提拔那些恭敬顺从的孩子。
孝的教育,培养的是人的一种恩义、情义的情感。如果恩义、情义的处世原则树立不起来,取而代之的就是一种以功利为取舍的做事原则,这样的人往往就会做出见利忘义或忘恩负义的事情来[2]。当前我们看到很多的社会现象,都和孝悌之心的根本缺失有关。譬如我们看到很多大学生,接受了别人的资助,而没有去感谢。很多人认为这是制度上的问题,其实真正的原因在于现代的大学生已经不懂得报恩父母。父母这么大的养育之恩,大学生们都不能够记在心上,想着时时去报答。对于陌生人的资助,对于政府的关心,就不可能记在心上,想着去报答。在国外也有这样的情形,政府对于那些鳏寡孤独、残疾人、老年人给予了特别的照顾,但是这些人不仅对政府没有感恩之心,而且有很多人做了大量假证据来欺骗政府,以求获得更多的资助。帮助弱势群体,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接受帮助的人,完全没有感恩之心,就不对了。因此,孝心的养成,对大学生树立自利利他观念,克服自私自利心理,增强社会责任感,养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在互爱互助的氛围中快乐成长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141-3229.html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范文8篇
相关文章:
周末日记350字12-09
分手安慰女生的话语07-26
形容爱情的古风句子06-21
教学评估汇报材料11-22
业务员的年终工作总结简短(15篇)09-09
私人简单还款的协议书11-02
表扬信作文100字08-15
教育实习个人心得体会10-29
岳飞传读后感09-20
解放思想大讨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08-16
护士个人英文简历08-02
课前三分钟哲理小故事12-24
给老人的生日祝寿贺词10-26
描写秋天的拟人句08-10
化石的作文400字08-10
西北大学有什么专业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