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新方法篇1
[关键词]竞技 武术发展 创新
中图分类号:TE933.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2-0177-01
在20世纪的末期,竞技武术套路是中国史上新旧的交替时期,武术套路即将开始了由近代武术向现代武术的历史转变,从发展的进程来看,武术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而中华民族新中国的诞生,推动了中国武术套路踏上了新的历史征程,标志着武术的巨大变化。从现代武术的成立到至今经历了50多个春秋,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武术套路运动发展非常迅速,这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新问题和新内容。学者和专家们为此付出了很多艰辛和努力。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做了大量的武术研究工作,论文的发表达到了上百篇。主要研究以下几个大问题:武术套路的发展问题;攻防实用技术的组织;武术普及推广问题;奥运战略问题;武术的市场化问题。
一、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和特点
1.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过程
武术在中国发展历史悠久,武术的产生起缘于远古时代的生产劳动。远古时期人们的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为了保证生存下来,这样就自然引起了同自然界进行搏斗的现象。
在现代,国家体委和武术协会指导各省、市建立武术协会、包括各大武术馆、研究协会和武术社等。形成了广大的武术活动网,为武术能更好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道路。
2.竞技武术套路的特点
(1)寓技击于体育之中
武术套路在最初作为军事训练手段之一,同军事斗争紧密相连在一起,另外,武术还作为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在技术上也具有功防的特点。
(2)能够磨练自身的意志、培养自身的道德情操
武术的练功和学艺过程,要有足够的意志力和坚持不懈的吃苦耐劳精神,要持之以恒。另外,在中华民族武术还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更能显现出武术功力和技巧的演示,都会引人注目,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更能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3)提高自身保卫的能力
通过武术的几大特点和技击的方式方法,能够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持之以恒地练功,还能增长劲力、抗击摔打,克敌制胜,具备防身自卫的能力。若系统的训练,掌握技击术,可以为国防、公安建设服务。
二、攻防实用技术的组织与方法
武术运动的技击术就是攻防实用技术。武术的功击方法和流派更为繁多、丰富。在武术中徒手的攻防技术方法主要是以踢、打、摔、拿为主。人体各个部位的功能在相互对战中充分体现出来,增强了防卫功能和进攻对方的武器。
1.攻防实用技术的策略
功防实用技术一般是通过两人进行一攻一防的对抗性训练,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攻击的基本方法。根据两人对练的特点,需采用配对的形式进行有利教学。
(1)由于男女学生生理上的差异不适合相互配对的训练,这样可采纳男女分别进行分组训练。
(2)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按照体重情况进行配对练习,这样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2.攻防实用技术的方法
功防实用技术的技术结构非常完整,包括几个不同的动作。通常采用先分解的动作,再使用完整连贯的方法。把基本的动作掌握以后,再进一步掌握动作的内外结合法和虚实变换的方法,使学生一气呵成地掌握动作。
(1)整体训练,通常是按照教师口令的指示,再加上基本的功防技术方法整体的进行训练。
(2)小组训练,把整体划分成各个小组进行训练,做到互帮互助,做到相互促进的训练原则,把学生能够培养成自觉训练和对错误的动作进行识别的能力。
(3)模防实战训练,在课上通过教师的认真指导,让学生进行有条件的实战训练,达到教师规定部位来实现进攻和防守,做到即可。
三、竞技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与裁判法
基层武术竞赛的组织一般由成立组织机构、制定竞赛规程、组织裁判队伍、宣传动员工作等部分组成。
(一)成立组织机构
组成竞赛委员会,领导竞赛工作。竞赛委员一般设竞赛组、裁判组、总务组。
(二)制定竞赛规程
竞赛规程应在竞赛前加以制定,并提前发到各有关单位。它应包括下列内容:(1)竞赛名称。
(2)目的任务。(3)比赛日期和地点 。(4)比赛方法 。(5)比赛项目。 (6)报名办法。 (7)奖励办法。 (8)注意事项。
(三)竞赛裁判法
评判时,裁判员须独立进行评分,并应在评分记录表上用数字或符号作简明的扣分记录。由于武术竞赛主要依靠裁判员掌握规则的精神,根据运动员临场发挥的技术水平定成绩。一个完整的套路数十个动作,时间短而变化快,裁判员要在短时间内看清和记准每一个错误动作有一个的困难,特别是对于劲力、协调、风格、精神、节奏等的扣分没有一个定量的标准。所以,为了能较正确的评判,在评分时必须注意:动作规格错误随时记录,具体实扣;劲力、协调与精神、节奏、内容、内格、布局、结构等整体性错误综合比较,一次总扣;其他错误出现扣。
(四)预访伤害事故
在攻防实用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严格要求,杜绝伤害事故的发生。在练习前必须育分做好准备活动,活动开各个关节。在配对模拟练习时,要注意先轻打近着;在接近实战的练习中,用力也要注意掌握分寸,不得用蛮力,更不能情绪冲动地施暴力。练习难度较高的摔、拿动作,没有掌握技术要求之前不要过于用力,避免伤害对手。另外,练习要集中精神,认真练习每一个动作,上课时切忌学生身上佩带铁质硬物等易伤人体的东西,练习前要进行检查,防止意外的伤害事故。
近年来,全国性的武术竞赛活动除相关的锦标赛以外,还有一些业余的武术比赛和武术观摩交流比赛,散打比赛,太极拳、剑比赛等。根据竞赛性质不同,也有不同的竞赛规程、规则和相应的组织、编排方法。
参考文献
[1] 武术.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编.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6
[2] 薛晓媛.大学体育概论.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11
作者简介
新技术新方法篇2
关键词:工程测量;数字化;全球定位技术
Pick to: in the future, it will be more emphasis on engineering, automation, image, and data.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technology, new machinery is critical.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engineering measurement of some new technology and new method.
Key words: engineering survey; digital; global positioning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工程测量技术主要是在工程建设的勘测设计,施工和管理阶段中运用的各种测量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总称。传统工程测量技术的服务领域包括建筑、水利、交通、矿山等部门,其基本内容有测图和放样两部分。现代工程测量已经远远突破了仅仅为工程建设服务的概念,它不仅涉及工程的静态,动态几何与物理量测定,而且包括对测量结果的分析,甚至与物体发展变化的趋势预报。
一、数字化成图技术
人们认识的地图通常是绘制在纸上的,它具有使用方便、直观性强等优点,但也存在易损坏、难以更新、不便保存等不足。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在地图家族中先后出现了“电子地图”和“数字地图”等新成员。
(一)电子地图具有地图的符号化数据特征,能快速实现图形的平面、立体和动态跟踪显示,供人们在屏幕上阅读和使用。
在工程测量中,运用图像进行表现,不仅简单易行,而且精度高,效果好,便于储存处理。其优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精度高。采用数字测图技术,将具体数据用坐标等表现于图形上,可以精确到mm,测量数据统一,在测图上方位明确,数据比例一致,不存在传统测图中的视距误差,方向误差,站点误差等失误。图像化很好的反映了当前测量技术的高精度,达到了理想的高精度仪器测量的成果。2、信息丰富。进行测量时不仅要测定地形点的位置,还要了解测量点的属性,当场记录下来该测点的编码和连接信息,这样当后来显示成图时,就可以利用测图系统中的图式符号库,只要知道其编码,就可以从库中调出与该编码对应的图式符号成图。因此,数字测图时所采集的图形信息,其属性信息极其丰富。它包括点的定位信息,连接信息和属性信息,且易于检索。3、编辑方便。一般数字化测图的成果都是分层存放,不会受到图面负载量等相关信息的干扰与限制,从而便于图像编辑的加工及利用。另外采用地面数字测图能克服大比例更新实地房屋的改建扩建,变更地籍或房产时的复杂手续及问题,这是就只需要输入有关的信息,然后经数据处理就能方便地做到更新和修改,可以始终保持图面整体的可靠性和现实性。
(二)数字地图是指用全数字的形式描述地形要素的空间位置、属性和相互关系信息的数据集合。其信息采集采用数字化测量手段,通过计算机对数据进行传输、存储和管理,实现了对地理空间数据信息的自动化采集、动态管理、实时更新和现代化应用。
数字化测绘技术现代测绘技术及测绘仪器向数字化,电子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它打破了传统手工测绘理念,形成目前较好的一套数字化测绘解决方案。其数字化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将其在图件上表达出来,为人们更好的认识看懂的地图等形式。但是,不可忽视目前的测绘技术依旧存在着若干问题。内业编辑图形工作效率问题;图形数据结构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接口问题等等,这都需要我们广大测绘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不断提出新的任务,新课题和新要求,有力的推动和促进工程测量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二、全球定位技术
随着经济发展,工程测量技术对测绘技术的的要求及标准是越来越高了,现阶段工程测量的数字测图主要是面向城市大比例尺地形图,带状地形,纵横断面图地籍图,地下管线图,交通网络图等各类图件。靠人工手测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了,必须要依赖科技与机器。近些年3S技术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些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特别是GPS定位系统技术,它可以精确地表现表达物体的具置,另外它在对员工的定位等其他领域上也能起到对测量工程辅助。(一)GPS可为各类用户连续提供动态目标的三维位置、三维速度及时间信息。GPS测量主要特点如下:(二)功能多、用途广GPS系统不仅可以用于测量、导航,还可以用于测速、测时。测速的精度可达0.1M/S,测时的速度可达几十毫微秒。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三)定位精度高大量的实验和工程应用表明,用载波相位观测量进行静态相对定位,在小于50KM的基线上,相对定位精度可达1Χ10―~2Χ10~,而在100KM~500KM的基线上可达10~一10~。随着观测技术与数据处理方法的改善,可望在大于1000KM的距离上,相对定位精度达到或优于10一。在实时动态定位(RTK)和实时差分定位(RTD)方面,定位精度可达到厘米级和分米级,能满足各种工程测量的要求。(四)实时定位利用全球定位系统进行导航,即可实时确定运动目标的三维位置和速度,可实时保障运动载体沿预定航线运行,亦可选择最佳路线。特别是对军事上动态目标的导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五)观测时间短目前,利用经典的静态相对定位模式,观测20KM以内的基线所需观测时间,对于单频接收机在1h左右,对于双频接收机仅需15min一20min。采用实时动态定位模式,流动站初始化观测1min一5min后,并可随时定位,每站观测仅需几秒钟。利用GPS技术建立控制网,可缩短观测时间,提高作业效益(六)观测站之间无需通视经典测量技术需要保持良好的通视条件,又要保障测量控制网的良好图形结构。而GPS测量只要求测站15°以上的空间视野开阔,与卫星保持通视即可,并不需要观测站之间相互通视,因而不再需要建造觇标。这一优点即可大大减少测量工作的经费和时间(一般造标费用约占总经费的30%-50%)。同时,也使选点工作变得非常灵活,完全可以根据工作的需要来确定点位,可通视也使用电位的选择变得更灵活,可省去经典测量中的传算点、过渡点的测量工作。不过也应指出,GPS测量虽然不要求观测站之间相互通视,但为了方便常规方法联测定需要。在布设GPS点时,应该保证至少一个方向通视。
(七)RTK定位技术即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快速的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且精确度能够达到cm级。当今工程测量专业逐渐的迈向于动态测量,这是一种流动的,不定向的信息表达与测量,在这里GPSRTK技术将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其优越性主要表现在:效率高、精度高、成本要求低,而且环保节能。相信在今后工程测量领域中的使用将越来越广泛,效力也越来越好。
三、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信息技术(GIS)是一种能将数据管理系统和图形管理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各种空间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可视化、分析的信息处理与管理系统。GIS技术是构建数字城市、数字中国和数字地球的核心技术。它不仅能提供简单的数据和文字信息,而且还能呈现一幅幅图像或空间图形。小到一个点位、街道、城镇,大到省市、国家、地球,GIS技术都能以方便、直观、互动的可视化方式,实现数据信息的计算、分析、快速查询和辅助决策。
目前,GIS技术的应用已比较成熟,而各生产单位的生产也基本是在局域网上进行。有一些生产单位根据需要,在一些成熟的GIS软件上,如Mapinfo、AutoCad等上生成图幅结合表、加密分区图、像对范围等等来协助生产管理,尽管只是工具性的东西、缺乏组织,并没有充分发挥GIS技术及计算机的优点,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管理的质量。
四、遥感技术
新技术新方法篇3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企业技术创新审计持续丰富发展。目前学术界在技术创新审计理论来源、?热菁把由旆矫妫?多采用归纳演绎等规范研究方法。对审计模型的构建和理论验证等多采用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而案例研究方法多针对企业应用技术创新审计理论和模型的情况。本文拟归纳总结上述方法在技术创新审计方面应用的基本情况和特点,以期为我国在该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1 规范研究方法的应用
1.1 在技术创新审计自身理论研究方面的应用
陈劲等(1997)对技术创新审计的思想概念、理论模型,以及审计工具的内容准则、使用方法和应用结果进行介绍并系统分析,归纳总结在实际应用中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对审计工具作相应修改等结果。得出结论:审计工具能够对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现状进行全面评估。
陈劲等(1999)通过比较归纳管理审计、高标准定位、技术创新测度以及技术创新审计理论,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对其理论来源进行推理,作者认为技术创新审计包含与审计对象有关的模型、关联问题和应用过程。
卢宁文等(2009)结合审计理论,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汇总解析创新型企业的工作目的和具备条件。并从系统论观点出发把过程审计和绩效审计纳入创新审计的具体内容之中。研究表明,审计工作可以准确反映创新绩效信息,为企业提出管理措施。
由上可见,采用规范研究方法从思想启发、比较分析、差异性等多个角度对技术创新审计自身理论进行研究时,大多使用总结归纳的方法。由研究假设和目的出发,从中推导出为审计工具实际应用提供依据的合理原则和程序,对创新审计理论进行归纳分析。
1.2 在技术创新审计与其他理论结合方面的应用
张炜(2007)归纳技术创新理论、审计理论,对创新型企业评价基准进行研究。结合全面创新管理理论及模型,定义相关操作性概念,采用演绎推理方法构建全面创新评价标准的“创新输入―创新过程―创新输出”因果关系概念模型。
廖雅等(2010)解读技术创新管理的现状,假设了技术创新审计概念的完整体系。采用系统工程法构建技术创新审计概念模型。以划分各级创新利益关联方为前提,并结合技术创新管理概念相结合演绎推理,提出企业推行技术创新审计时的工作流程和方法。
黄益等(2015)针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审计有关问题进行调研。结合价值链分析理论演绎推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审计工作,形成以价值链为基础的技术创新审计理论框架。结论为结合价值链理论可以促进审计管理理论的完善与进步。
可见,在技术创新审计与其他理论研究相结合的规范研究方面大多采用演绎推理、逻辑推理的方法。从普遍性原则出发与其他研究相结合将理论进行延伸,演绎推理出个别的研究结论。研究人员以各自既定的价值判断为根基,力图推导出逻辑最优的审计模型,对于技术创新审计相关理论延伸的建立进行讨论。
2 实证研究
齐萨等人(1996)提出假设并构建技术创新过程审计模型。他们采用数据档案研究和实证统计分析方法,利用现有资料作了大量的数据收集和统计整理工作,设计审计的方式方法。结论表明该工具的有效性得到了验证,能够真正发挥审计积极作用。
马宁等(2000)提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审计内容及准则。并采用技术创新的学者理论测试(α检验)和技术主管人员工业测试(β检验)对以打分卡为形式的审计准则进行验证,对相关变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结论,这一框架基准合理且具有可行性。
陈劲等(2002)对企业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的关系等四个方面进行统计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对主要障碍因素采用因素分析。并将符合审计条件的企业的三类绿色技术创新绩效进行汇总均衡,求其相对比值。验证了它们之间的高度相关性。
由上可见,在技术创新审计实证研究方面,多采用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描述统计分析等方法。运用实证研究方法从变量、指标等角度对建立的技术创新审计模型进行检验,对其合理性进行评价,注重对相关理论的验证,以帮助我们正确的解释和预测审计现实。
3 案例研究
李飞宇等(1999)以杭州锅炉厂为样本进行个案研究。采用齐萨等人提出的创新审计绩效评价体系对锅炉厂的技术创新过程开展区域试验。研究表明检测指标体系评价能力突出,锅炉厂技术创新源等方面做的很好而消化吸收等能力不足。
陈劲等(2006)建立适应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审计的SPRE模型。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浙江某集团公司技术创新能力审计评估,积累模型应用经验。研究结果表明部分指标还有些不足,需要改进完善此模型以及创新体系结构。
张炜等(2009)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选取浙江区域范围内的三家创新型企业作为样本进行试验性应用,实证检验了全面创新审计模型和创新型企业评价标准。此项创新审计工具和操作流程能够全面反映企业创新能力和动态过程的效果。
由上可见,在技术创新审计案例研究方面,大多采用将审计模型工具与企业实际运行相结合的方式检验其应用效果。体现了案例研究独特性、归纳性以及对客观事实全面而真实反映的特点,可增强研究结果的有效性。案例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创新审计(包括所采用的技术、程序、系统、方式)本质的可能性。
4 结论
新技术新方法篇4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立法模式;运行模式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以信息、生物、空间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深刻地影响着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美国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始终保持着高新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高新技术产业方面规模庞大、体系完备的法律制度。
一、美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法律政策概览
美国为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迅速转化及产业化,构建了内容广泛、体系完备的法律政策体系。除了宪法相关规定、科技基本法、行业基础性法律和专门促进性法律之外,还广泛涉及研究与开发、技术成果转化、市场与贸易、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开发和国际交流合作等领域,内容齐全系统,数量十分庞大。经分析梳理,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1.宪法和科学技术基本法
宪法是一国根本大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效力。1787年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中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国家发展科学技术的基本任务,但其前言中有这样的解释:出于国防的考虑和促进社会进步的目的,联邦政府可以出面来促进和加强科学研究。〔1〕另外,其宪法还明确规定“国会保障著作家和发明家对其著作和发明在一定期限内的专有权利,以促进科学及实用技艺之进步。”〔2〕以宪法的形式宣布保护技术研发者的利益。
美国国会于1976年颁行的《科学技术政策、组织和重点法》,是美国科学技术基本法,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国家发展科技的基本方针、原则、目的、任务及实现任务的方法步骤、组织机构的职能权限等,对美国具体的科技立法具有根本指导意义。该法令规定:“要求政府在完成国家目标中有力和明显地支持科技。”并指出:“联邦用于科技的资金是对未来的投资,是国家持续进步和人类环境改善必不可少的,因此,应对科学、工程、技术进行连续不断的投资。”
2.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性法律政策
在科技发展战略方面,美国政府先后三次制定了具有法律性质的科技发展计划:20世纪40年代的《曼哈顿计划》、60年代的《阿波罗计划》和80年代提出的《星球大战计划》,这三次计划直接导致了以电子和航空工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
在科学教育方面,美国已建立健全了较为完备的的科学教育法律体系和联邦科学教育管理体制,保障对教育关键性领域的重点、连续投资,并以法律的形式加强了师资力量培养和对优秀学生、天才学生给予优惠的特殊教育(如《1987年有天赋和有才华儿童教育法》),并配合多次修改的《移民法》吸引许多海外优秀人才在美国从事研究开发和高新技术创业活动。
在国家科技领导机构的设置上,根据1976年美国政府的《总统科学技术咨询组织法》,美国设立了总统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OSTP)、总统科学技术委员会以及联邦科学工程技术委员会三大科技领导机构。
在对高新技术产业存在的主要形式——中小企业的立法保护方面,美国国会于1953年通过了《小企业法》,要求帮助小企业在联邦政府采购中获得“公平份额”。〔3〕
3.规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行业性法律
20世纪4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在信息、生物、能源、空间技术等领域,美国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行业性法规,以促进这些特定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导,信息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突出的社会矛盾和法律问题,为了消除制度障碍、保护研发者利益,美国政府先后制定了《个人隐私法》(1974年)、《计算机安全法》(1987年),《计算机软件保护法》(1980年),《半导体芯片保护法》(1984年),以及鼓励信息技术发展的《信息自由法》、《高性能计算机与通讯法案》、《高性能计算机与高速网络应用法案》等一系列法律、政策;在现代生物技术领域,为了振兴、激励该产业的发展,确保安全生产,将潜在的事故危害限制在最小范围,美国国会在1976年了《重组DNA分子研究准则》;在能源开发领域,美国国会于1946年通过了《原子能法》,并随后多次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以鼓励新能源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解决在开发过程中产生的高投入、核安全、核废料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储备节能和战略性能源;在极具潜力的空间技术领域,为了加强国家的组织领导和调动民间研发的积极性,美国国会早在1958年就颁布了《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法》,极大地推动了以政府为主体的空间技术研发,1980年又通过了《太空工业化法》,为扩展该领域的民间投资创造了良好的法律环境。
二、美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性法律政策
1.围绕技术成果转化链条而进行的立法规范
首先,在鼓励技术创新方面,主要法规有《1980年史第文森——韦德勒技术创新法》,其重点在于信息传播,要求各联邦实验室在技术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1982年小企业创新发展法》,要求联邦机构为小企业从事研发活动提供特别资助,并启动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还有以规章和总统令形式存在的法令,如布什政府13329号总统令,要求联邦政府帮助企业实施制造业中的创新。
其次,在规范技术转让方面,重要的有《1980年拜-杜法案》(即《大学和小企业专利程序修正案》),允许大学、非营利机构和小企业在政府资助下取得发明所有权;《1986年联邦技术转让法》,该法将技术转让作为联邦实验室科学家的一项责任并使得联邦实验室转让和放弃其知识产权成为可能;《1992年小企业技术转让计划》,旨在促进小企业的创新研究和技术转让;《2000年技术转让商业化法》,增加了中小企业优先权条款,规定同等条件下联邦机构需将研发成果优先授予中小企业。
最后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的法律,其中前述的《1980年拜——杜法案》发挥了关键作用。该法统一了联邦政府的专利政策,允许研究机构有偿向产业界许可转让,鼓励大学与企业界合作转化在政府资助下的获得的研究成果。这一法案可以说是美国国家专利战略的一次革命,深刻地影响了高新技术的转让及产业化,直接导致了美国当今科技创新层出不穷的繁荣局面。
2.科技资金投入方面的法律
最有力的是美国国会1950年颁布的《国家科学基金会法》,通过其建立了持续稳定的联邦政府资助国家科学研究的制度,对美国的科技投入始终保持世界第一地位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3.贸易与政府采购方面的法律政策
美国高度重视利用法律手段对贸易进行强有力的干预和调节,以此保护和扶持高科技企业的存续,进而促进本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如美国1933年制定的《购买美国产品法》(BuyAmericanAct),规定只有在同类美国商品价格高于外国商品25%的情况下,才能向国外购买。据此法案,克林顿政府为扶持高新技术产品的初期市场,令计算机相关产品的政府采购额就高达90亿美元。又如1962年通过的《贸易扩大法》,赋予了总统更大的关税减让权,为美国产品尤其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拓宽了道路。
4.税收优惠方面的法律政策
税收优惠政策能够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明显的激励作用。美国也全面制定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并使其制度化、规范化,为本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律环境。如修改了《国内收入法》,降低了风险投资商的税收负担;1981年通过的《经济复兴税法》,将投资收益税降至20%(1997年的《投资收益税降低法案》做了进一步降低);1986年国会颁布的《税收改革法》还规定了投资额的60%免税、其余之40%仅课以50%的所得税制度。这些税收优惠制度对促进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调动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美国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和法律模式的特点
1.立法手段的多样性。各种“制度”、“计划”与法律法令密切结合,使立法效果更为突出。
2.政策、法律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除了宪法规定、科技基本法、基础性和行业性法规政策外,还广泛涉及到各相关领域,构成完整体系。
3.政策、法律运行的适时性和有效性。每届政府及时对其原有法律政策进行立、改、废。
4.政策、法律方法模式的综合性。综合采取了目标设定、技术推进、经济刺激、公众参与、法律责任等多种促进方法。
美国在积极立法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的有益经验,对于该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具有极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我们应该建构一个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层次多样的促进高新技术发展的法律政策体系。
参考文献:
[1]范柏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法律环境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22).
[2][美]杰罗姆?巴伦,托马斯?迪恩斯.美国宪法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1.
新技术新方法篇5
1.1ID与IE概念
传统工业设计的核心是产品设计,在人类社会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之后,设计所带来的物质成就及其对人类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是过去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的,现代工业设计的概念也由此应运而生,现代工业设计有广义的工业设计和狭义的工业设计之分。广义工业设计是指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的,从构思到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且用明确的手段表示出来的系列行为,它包含了一切使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生产和服务的设计过程。狭义工业设计指产品设计,即针对人与自然的关联中产生的工具装备的需求所作的响应,包括为了使生存与生活得以维持与发展所需的诸如工具、器械与产品等物质性装备所进行的设计。
1.2ID与IE融合原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竞争日趋激烈,工业设计理念和工业工程理论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结合多年的工程实践经验,作者认为工业设计是面向全过程的设计,包括从市场调查、新产品设计定位、专利技术查询与搜集、设计方案初步制定到新产品的包装设计、成本核算、预测风险等内容。因此,其理念可描述为以市场和用户需求为导向,以创新理念为指导,以现代化技术为工具,综合考虑产品的功能、结构、材料、工艺、应用环境等因素,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内展开的一系列创新增值活动。IE作为管理方法论与工程技术的综合体,对提高企业综合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者将其在企业中运用的方法归纳为规划、设计、计划、控制、分析/评价、改进/创新、组织七方面。现代工业工程开始系统地从产品本身及其制造过程和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考虑产品的环境特性,推动传统制造向现代先进制造转变,要求能够快速配置和系统地集成人、技术和资源。同时,现代制造理论和技术广泛应用,对产品设计流程的创新和改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工业工程更关注的是由“投入—产出”所组成的系统,在中间环节,即产品设计流程方面缺乏合适的理论与方法。新技术、新材料、新发明,在没有转化为在市场销售的商品产生价值之前,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工业设计正是科学发明转化为经济成果的媒介和纽带,丰富完善了工业工程“投入—产出”所组成的系统,在设计环节利用工业设计的方法从产品的功能、外观、经济型、市场销售等方面构思,完善整个创新的价值链。ID与IE均涉及了整个产业价值链,二者融合可以帮助企业发掘顾客的潜在需求,创造性地利用科学技术知识进行创新。前者强调依据研发技术对物料、能源、设备、资金、技术、人力和信息等制造资源进行加工和利用,从功能、结构上改进产品,从而实现技术创新,并通过广告、品牌、包装、销售及售后等环节向顾客提品和服务,需要理论方法和技术工具来指导;后者侧重于从理论上为产品的研发提供战略研究,优化流程设计和作业程序设计,制定成本计划、质量计划和过程控制,并对产品设计进行评价筛选及改进,需要具体实践环节发挥其功能。
2IDE技术创新方法
在ID和IE融合原理分析基础上,将IE理论与方法融入ID过程中,全过程运用IE方法,对需求发现、功能设计、结构设计、工艺优化、材料替代、工程应用进行优化与重构,可以衍生出一种基于ID和IE融合的IDE技术创新模式。
(1)需求分析阶段
需求分析既是产品设计成功的基础,也是产品开发设计的最终要求。该阶段:①需要采用工业工程方法,从系统论观点分析把握人们的需求和价值观,以满足人的多种需求为目标展开技术创造活动;②需要利用规划方法,从企业战略、市场研究等方面确定用户需求,明确产品需求范围及使用功能;③需要综合运用评价方法,从产品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评价方面确定需求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明确目前的技术以及企业资源是否有能力完全满足需求,以及满足这些需求付出的代价是否有足够的效益支撑,进而将产品需求转化为产品功能。
(2)功能设计阶段
需要在系统目标引导下,综合考虑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和系统整体的发展变化,从纵横两方面对系统各要素在功能中所处地位和作用加以分析和比较,实施结构、动作、时间、工艺(路线)的展开和多维分解,并确定产品的关键功能。同时,利用价值工程分析方法,对产品功能展开价值分析,在保证产品功能最佳状态下降低产品成本,使产品的结构更合理。
(3)结构展开阶段
该阶段需要利用“原始法则”对系统结构进行破组织分解,划分为通用结构和专有结构,为选择外包或自主研发指明方向。“原始法则”指加大创新思维的“前进跨度”,把思维集中在事物的本质方面,强调将一切复杂的系统分解还原为简单的理、化、生基本现象或基本结构,用最基本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进行描述。结构展开过程按照装备模型逐级进行。
(4)工艺优化阶段
该阶段需要:①以工业工程流程改进、过程重构、可装配性设计等方法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途径,利用新工具、新方法,对产品生产工艺、装配过程等进行优化。如可借助系统优化方法,以整体全局最优为目标,消除部门主义、利益分散主义,最大限度实现信息整合、技术整合;②运用创新技术优化核心工艺,改进生产流程,实现风险控制、质量控制、流程控制等。此外,在功能分解和结构分解基础上,产品的特殊功能和关键结构设计往往在工业优化阶段实现,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更加需要采用IE方法作为工艺优化的技术工具。
(5)材料替代阶段
①从质量控制方面考虑,必要的材料替代可以改善使用性能,如延长产品寿命、提高可靠性,即使一种材料可以很好地满足某种特定用途,设计人员也应考虑其可替代性;②从设施设备规划考虑,在工作条件改变的情况下,材料替代能很好地满足环境变化的要求;③从成本控制考虑,材料替代能够提供降低成本或改进设计的机会,降低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因此,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满足结构的可靠性、外观要求、工艺性能等前提下,利用新材料或新工艺优点,寻求一种可替代材料,完成相同的设计任务甚至达到更高的技术要求。
(6)工程应用阶段
由于产品的使用环境和用途不同,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有所不同,遵循IE服务改进原则,需要对产品进行动态完善,提升产品的性能。此外,将IE工程服务理念融入到工业设计,有利于提升服务过程的效率价值,最终形成全产业链的优化。
3结论
ID强调对物料、能源、设备、资金、技术、人力和信息等制造资源进行加工和利用,从功能、结构上改进产品;IE侧重于从理论上为产品的研发提供战略研究,优化流程设计和作业程序设计。前者需要理论方法和技术工具作为指导,后者需要在具体的实践环节才能发挥其功能。基于此,本文在重新界定ID概念和IE方法基础上,提出了ID和IE融合的IDE技术创新模式,以发掘顾客的潜在需求,利用科学技术知识进行创造性地创新,从而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指明方向,也为技术创新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本文来自于《科学学研究》杂志。《科学学研究》杂志简介详见.)
新技术新方法篇6
关键词:煤矿资源 采矿技术 采开采方法
中图分类号:TD823.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1(a)-0048-01
科学技术的发展,煤矿需求量的不断增大,促使煤矿采矿技术与开采方法也在不断革新,应用新型的煤矿采矿技术与开采方法能够提高煤矿产量、保证煤矿开采安全、增加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笔者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对煤矿采矿新技术与开采方法进行分析与探讨,显得非常有必要。
1 煤矿采矿新技术
1.1 炮采放顶煤采煤技术
1.1.1 滑移支架放顶煤采煤技术
滑移支架放顶煤采煤技术是指在顶梁和前梁处设置弹簧钢或沟槽,在支架处布置大约3个左右的液体单体柱,而后利用销轴相连接。另外,还应在前梁处安装挑梁,在后梁处安装尾梁。采取这种安装方式具有能够自由移动、随意拆装、性价比高、对使用环境要求低等优点,因而,被频繁应用在煤矿采矿中。采用滑移支架放顶煤采煤技术能够获取较高的煤层高度,但是也存在支架支撑力不足、稳固性相对较低的缺点。
1.1.2 二型钢梁放顶煤开采技术
二型钢梁放顶煤开采技术主要是指在顶煤层架设二型钢柱和液压单体柱进行支护,且采煤与放顶不应作为一个整体部分进行,而是分成两个部分进行,而后采用人工爆破的方式进行采煤。二型钢梁放顶煤开采技术一般主要用于煤层结构不稳定的地区,该开采技术具有对设备要求低的优点,但是也存在操作复杂、对操作人员能力要求较高的缺点。
1.2 小阶段爆破落煤采煤技术
小阶段爆破落煤采煤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将需要爆破的煤层细分为多个小段,而后将炸药、雷管按照煤层划分的段落仔细放置,最后在确保爆破现场没有多余物体时,例如采煤人员、施工设备、各种支架等,顺序的进行爆破。小阶段爆破落煤采煤技术通常多用于倾斜度较大的煤层,且煤层厚度约为5米,煤顶板稳固性好,不易脱落。小阶段爆破落煤采煤技术具有效率高、安全性好的优点,但是该技术也存在技术操作要求高、煤矿回采率低的缺点。
1.3 刨煤机采煤技术
刨煤机采煤技术主要适用于开采浅中层煤矿,通常刨煤机一次戳进深度能够达到25 cm。相较于其他采煤技术,刨煤机采煤技术机械化程度更高,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劳动资源,有效降低了煤矿开采成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刨煤机也在不断升级革新,逐渐向自动化、智能化方面发展。刨煤机采煤技术具有采煤效率高、节省人力劳动资源、成本费用低、安全性能高的优点。
2 煤矿开采方法
2.1 井下采煤
在进行井下采煤时,若是煤层倾斜角度大于10°,则应选择水平开采的方法进行采煤。采用水平开采法进行采煤时,应将采煤的作业面划分为多个区域,而后顺次进行开采。进行水平煤区开采时,将煤区划分为若干个大区,且煤区开采的顺序是由近到远。若是煤区煤层较多,则采煤的顺序是从上到下进行开采。井下采煤能够分为两大类,分别是旱采和水采,具体选择何种采煤方式应根据煤矿井中是否具有水来决定。若是煤矿井中没有水,则应选择旱采,且采煤的方法主要有柱式、壁式采煤法,具有作业效率高、施工简单的优点。
2.2 露天采煤
进行露天采煤时,首先应对采场煤层构造进行勘探,知道煤层结构后,在进行煤层水平面划分,而后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逐层进行开采。露天煤层开采相对简单,利用机械设备将煤层表面的岩土层掘开露出煤层后便可进行开采。相较于井下采煤,露天采煤工作面广阔、工作环境良好、作业安全性也比较高。露天采煤能够利用大型机械设备,机械化程度较高,不仅大大提高了采煤效率,还有效的降低了人力劳动成本。另外,露天采煤的回采率较好,避免了煤矿开采过程中被大量浪费的现象。但是,露出采煤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其对采场周边生态环境影响极大。
2.3 急倾斜煤层采煤
在进行急倾斜煤层采煤时,煤矿企业必须进行多方面的综合考虑,例如采矿的方便性、回采是否便利等,从而对开采区域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这样有助于采矿作业的顺利进行,能够进一步加快煤矿采煤速度,提高煤矿生产效率。在采矿时,为了给采矿提供方便,还能够采取加长工作面长度和增加采矿层垂直高度的措施。另外,煤矿开采过程中,还应对巷道布置进行优化,加大通风设施的投入建设力度,从而为煤矿开采工作的顺利、安全、高效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3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炮采放顶煤采煤技术,小阶段爆破落煤采煤技术以及刨煤机采煤技术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这对于加深煤矿采矿新技术认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又从井下采煤,露天采煤以及急倾斜煤层采煤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这对于加深煤矿开采方法的认识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助于提高煤矿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还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我国煤矿采矿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瑞峰.试论煤矿采矿的新技术与开采方法[J].科技与企业,2013,3:157.
[2] 周鹤寿.剖析煤矿采矿的新技术与开采方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6:143.
新技术新方法篇7
论文摘要:早在七十年代,人们开始研究无线电通信技术。无线电通信技术有线电通信相比,具有不用架设传输线路线、脱离传输距离限制、传输距离远、通信灵活等优点,备受市场的青睐。无线电通信技术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但它亦有不容忽视的缺点,譬如声音、文字、数据、图像和视频等传输的质量不甚稳定,由此造成的声音失真、文字模糊、数据滞后、图像和视频失真都亟须改进之处,还有信号容易受到干扰、容易被人截获造成通信内容保密性差[1],尤其在军事和 经济 领域,再一次说明无线电通信技术通信方法的拓新势在必行。本文就无线电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探讨其通信技术所需拓新之处,并提出建议。
1 无线电通信技术的 发展 历程
1895年5月7日俄国物 理学 家波波夫已“金属屑与电振荡的关系”的论文向全世界宣布无线电通信技术的诞生,并当众展示了他发明的无线电接收机,那天俄国当局定为“无线电发明日”。
1896年3月24日,波波夫将无线电通信的通信距离延长到250米,做了用无线电传送莫尔斯电码的表演为无线电通信技术拉开新的序幕。
1898年,年轻的意大利青年马可尼利用游艇证明了他的无线电电报能够在20英里的海面畅通无阻地通信,第一次实际性地使用无线电通信技术。
1901年,他在相隔2700公里英国和纽芬兰岛之间成功地进行了跨越大西洋的远距离无线电通信,从此人类进入无线电波进行远距离通信的新时代。
随后,无线电通信技术如雨后春笋其涌现出来。直到1946年,美国人罗斯.威玛和日本人八本教授利用高灵敏度摄像管家用电视机接收天线问题,从此超短波转播站一些国家相继建立了,无线电通信技术迅速普及开来[2]。
随着 电子 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超远控制技术为满足遥控、遥测和遥感技术的需要,于人们生产与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后来微电子技术也推动了电子 计算 机的更新换代,使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功能大大增加, 日益成为信息处理最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工具。
信息技术是以微电子和光电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支撑,以信息处理技术为主题的技术系统的总称,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今天的信息化时代,就是电子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紧密结合的标志。
无线电通信技术发展到今日,拥有无限潜力。军事、气象、生活、生产等各个领域都对其都有空前的需求。虽然无线电通信技术优点虽然卓越,但其缺点至今给技术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障碍,都是我们亟须解决的难题。
2 无线电通信技术的特点
近些年无线电通信技术领域引入无线接入技术,是迅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领域,不需要传输媒质,部分接入网甚至入网的全部皆可直接采用无线传播手段代替,无论是概念上还是技术含量上都产生了一个重大的飞跃,实现了降低成本、提高灵活性和扩展传输距离的目的。其特点喜忧参半,优点主要体现在传输线路线、通信方式等方面,我们可以 总结 如下:
不受时空限制。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对通信运用的时间、地点、容量需求无法预知,而无线电通信不受时空限制的优点能够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和方法,确保通信联络综合高效,语音、数据、图像的综合传输畅通无阻,随着近年来国内各个经济领域和国际经济的来往,无线电通信技术不受时空限制方法为其打开方便之门,尤其通信与 网络 的连接,通信技术踏上新的台阶。
具备高度的机动性及可用性。无线电通信技术传输数字化、功能多样化、设备小型化、智能化及系统大容量化决定了其具备高度的机动性和可用性,尤其在军事构建地域通信网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可靠性高。无线电通信比起有线通信的一个卓越优点在抵抗水淹、台风、地震等方面有较大的可靠性,一般情况下除非信号干扰都能保持通信的畅通,这也是无线架输的最大特点。
无线电通信技术虽然解决了架设传输线路线、脱离传输距离限制、传输距离远、通信灵活等的难题,但其信号容易受到干扰、影响,还有容易被截获造成了该项技术的保密性极差。无线电通信技术的缺点几百年来都是让人头疼的问题,目前全球化经济愈演愈热,其信号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上升为经济领域里关注的焦点,因此,无线电通信技术的通信方法拓新成为其发展的新话题。
3 无线电通信技术之通信方法的拓新
21世纪无线电通信技术正处在关键的转折时期,尤其最近几十年最为活跃。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和ip技术的兴起,欲求无线电通信技术适应未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务必在通信方法上进行一系列的拓新。针对以上无线电通信技术的缺陷,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蓝牙技术、软件技术等方面进行尝试,主要可总结一下八点:
3.1采用了数字通信技术
提高系统频谱资源的利用率,维持信号上的稳定,避免通信信号收到干扰,增大了系统通信容量,提供话音、图像和数据等多种通信服务,确保用户信息安全保密。
3.2 推广通信信息技术宽带化的发展
信息的宽带化对于光纤传输技术和高通透量网络的发展起到关键的推进作用[3],尤其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全面展开,无线通信技术正朝着无线接入宽带化的方向演进,这个方向对无线电通信信号源稳定来说的确非常之重要。
3.3 推广个人信息化技术
个人信息化在全球个人通信已经有着不争的发展趋势。个人信息话,能够有效地减低传输路线的信息量堵塞,大幅度提高通信的传播速度。
3.4 拓新接入网络的样式
技术上融合实现固定和其他通信等不同业务,在无线应用协议(wap)的出现以后,无线数据业务的开展得到大幅度的推动,促进了信息网络传送多种业务信息的发展。随着市场竞争的需要,传统的电信网络与新兴的计算机网络融合,尤其具备开发潜力接入网部分通过固定接入、移动蜂窝接入、无线本地环路入等不同的接入设备,满足了生活与生产地各种通信需求。
3.5 过渡电路交换 网络
关于过渡电路交换网络,ip网络无疑是核心关键技术,是最合适的选择对象,处理数据的能力电路交换网络大大提升,这一点对保持通信畅通方面解决了信号容易受到干扰的难题。
3.6 使用blue tooth技术作为信号传感器
blue tooth技术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适用性,利用蓝牙做出来的传感器随时反映出用户所需要的信号方向,一旦连接到internet上的话,即可以实现更具备高度的机动性及可用性。
3.7 推广软件无线电
软件无线电通信侦察与对抗方面世人瞩目,但它仅限于军事通信领域,如果能够推广到市场,对于无线电通信技术的通信内容保密性来说将是一大跨步的改革创新。
3.8 提高无线通信网络可持续性
无线电通信技术的网络设备如果没有良好的配置和网络部署,一旦受到安全威胁,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无线电通信技术通信方法的拓新我们与必要提高网络设备性能、优化设备配置、冗余备份等等手段来保证网络的可靠性[4]。
结束语
回顾无线通信的 发展 历程,无线电通信技术的传输路线、传输距离、通信灵活性、信号稳定性、保密性等方面的需求将愈来愈突出。通信方法新技术的拓新将有愈来愈广阔的活动舞台及光明的发展前景。鉴于市场对 经济 的推进作用,尽管我国的无线电通信技术发展速度飞快,但面对我国12亿人口的通信需求,无线电通信技术普及率低的问题,面对我国12亿人口,网络规模和容量方面就变得苍白无力了。同时,无线电通信技术愈来愈激烈竞争局面促使各无线电通信运营 企业 积极拓新新的技术涵盖面,提升自身的营业水平,为市场提供丰更加富的选择,满足用户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需求。因此,在无线电通信技术通信方法应用开发的发展潜力无穷,这要求我们积极加快无线领域的科技进步,为无线电通信技术创新出谋划策,为全球信息化及经济全球化的通信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 文献
[1]《信号与系统(第二版)》 a.v.oppenheim西安 交通 大学出版社 2000年.
[2]《数字与模拟通信系统》 leon w.couch,ii 电子 工业 出版社.
[3]《 现代 通信原理》 曹志刚清华大学出版社.
新技术新方法篇8
关键词:自然资源审计;技术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8.054
在信息化和大数据发展大趋势下,审计工作无论从审计环境到审计对象,从基础数据获取到技术方法应用等都遇到了全方位的变革和挑战。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要在坚持传统审计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地区特点逐步适应当前信息化的发展方向,逐步建立自然资源审计管理数据库,积极采用多专业融合、多视角分析、多方式结合的审计方式,提高信息化条件下审计管理和审计实施的能力。
1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常规方法
1.1 收集、查阅的方法
比如收集、查阅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自然资源资产保护和利用职责相关的经济法律法规,任期印发的相关文件和制度评价落实上级政策措施的责任。与财政部门职责有关的预算法、与资源管理部门职责有关的资源保护法,以及与环境保护部门职责有关的环境保护法等。收集、查阅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为履行法定职责所制定的法规制度,将部门制定的法规制度与国家有关经济法律法规相对比,检查和评价是否与国家经济法律法规相一致,是否贯彻执行了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等。
1.2 统计、审阅的方法
如统计、审阅部门年度工作总结,与部门事业发展相关的统计数据和有关权威部门的相关数据、指标和检查考核结果,与国家发展规划、部门或行业发展规划、部门历史发展数据等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分析、统计分析、增减比率趋势分析等方法,检查和评价有关部门事业发展指标的完成情况,部门事业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情况等,以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发展责任、结构调整责任、防范化解风险责等。
1.3 座谈、了解的方法
通过与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部门有关领导同志个别谈话,召开相关部门人员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和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部门的主要思路、采取的主要措施、取得的主要成效,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情况,另外还可了解地方领导在相关廉政建设方面的责任等。
1.4 比较、核实的方法
如比较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与党中央和国务院、地方党委和政府、上级主管部门签订的有关目标责任制,以及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向社会、公众公开承诺的责任目标。收集、查阅部门为完成目标责任采取的各项措施、制定的发展规划、采取的工作部署、相P部门事业发展统计资料等。通过采取对比分析、核实有关数据、实地调查了解等方法,检查和评价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为完成有关目标责任制采取的措施是否有效,有关目标责任制如环境保护责任等是否落实和完成等。
2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技术方法面临的挑战
自然资源审计的审计对象广泛存在于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等领域,随着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深入应用,出现了信息化程度高和信息孤岛并存,这给自然资源审计提出了重大挑战。同时,随着对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涉及对象的审计力度和深度越来越加大,自然资源审计在某些领域迫切需要引入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主要面临四个方面的挑战:
一是大数据技术成为计算机审计发展的方向,但信息化程度高和信息孤岛并存。审计中对数据的分析和利用往往局限于查找单个问题,系统地全面分析以及跨部门的综合分析较少,制约了自然资源审计效率的提高和综合审计目标的实现。
二是全覆盖审计对自然资源审计提出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创新技术方法。当前审计工作中虽从多个方面对审计全覆盖做了有益的探索,但对具体到每项资金和每项内容如何进行全覆盖审计还鲜有涉及,有必要针对特定自然资源审计对象和目标制定差别化审计对策。
三是地理信息技术和三维可视化等新技术应用越来越广,需要创新审计新思维。目前管理部门广泛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处理业务,但审计部门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开展审计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强,应进一步探索适合审计人员的应用模式,地理信息技术在审计工作中运用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和积累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等。
四是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提出要求创新相关理论和方法。由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一个相对全新的领域,涉及经济、自然、生态等相关学科,目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自然资源资产的概念和内涵难以准确界,自然资源资产的价值核实难以核实,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缺乏统一的尺度,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形成等。
3 深化自然资源离任审计技术方法的探索
针对上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以大数据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为例提出几点需要关注的创新探索。
3.1 加强大数据技术在自然资源审计中的应用
以自然资源中的土地资源审计相关事项为例,在大数据审计的总体思路上,可通过采集国土、财政、工商、税务、公安、房管、金融机构等部门数据,对区域内国土、工商、税务、财政、金融等部门业务数据的分析比对。通过多部门、多维度的数据比对分析,发现领导干部在土地批、征、供、用等环节的违法违规案件线索,解决自然资源审计中土地问题涉及点多、线长、面广的现场审计难点,破解信息孤岛困境,提高工作效率。在技术方法的应用上,可通过大数据技术核查违规减免返还土地出让收入问题,用于评价落实中央政策措施的责任;通过核查公职人员或亲属入股相关企业牟利问题,用于评价廉政建设责任等。
3.2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全覆盖审计中的作用
地理信息系统以其具有覆盖面广、信息容量大、可扩展性强、界面直观、定位准确等优势,已在审计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和转变审计工作方式的重要手段。该技术克服了传统审计方法无法面面俱到的缺陷,为审计全覆盖分析提供了天然的技术手段。一是利用GIS技术可进行多维度分析和可视化展示,为确定审计重点提供直观支持;二是利用GIS技术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可快速发现疑点并精确定位;三是利用GIS技术进行全覆盖分析统计,并可与常规审计软件进行数据转换和衔接,实现空间数据分析和审计人员不同软件操作水平的无缝对接,将审计取证落到实处。运用GIS技术进行辅助审计的做法开拓了自然资源审计数据分析的新思路和新视角,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解决部分资金审计全覆盖的技术手段,在针对可以落实到具体地块和区域的财政资金审计中具有普遍适用性,也可为类似审计项目的实施提供参考借鉴。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上述这些方法虽然已开始应用,有些也取得了很好的审计效果,但是由于这些新技术、新方法还处在试验阶段,还存在一些方面需要注意和进一步研究解决。如大数据技术的数据积累和应用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过程,需要建立国家审计领域大数据技术应用长期发展战略的支持。同时,地理信息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以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增强应用深度,形成数据采集和积累机制等为前提。
参考文献
[1]白亚军.创新审计技术方法 深化经济责任审计[J].中国审计,2008,(09).
[2]蔡春,朱荣,蔡利.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理论分析与实现路径探讨――基于受托经济责任观的视角[J].审计研究,2012,(01).
[3]杜吉中,李朝旗.运用GIS技术深化涉农资金审计浅探[N].中国审计报,2014.
[4]顾洪菲.大数据环境下审计数据分析技术方法初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03).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141-3445.html新技术新方法范文8篇
相关文章:
应聘保育员的自我介绍12-28
中秋节手抄报简单素材09-27
读书伴我成长的手抄报内容09-20
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范文10篇08-15
惊蛰优美文案11-09
游戏点亮快乐活动总结08-16
合伙电商合作的协议书12-28
人才市场招聘单位介绍信09-21
《小红帽》读后感500字10-05
骑士精神歌词07-27
正能量晚安寄语07-23
出国留学学什么专业好?(文科)11-25
班主任工作评语优秀23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