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尊师》原文和译文赏析
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吕氏春秋・尊师》原文和译文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
神农师悉诸,黄帝师大挠……吴王阖闾师伍子胥、文之仪,越王勾践师范蠡、大夫种。圣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绝,三代之所以灭。
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
子张,鲁之鄙家也;颜涿聚,梁父之大盗也;学于孔子。段干木,晋国之大驵也,学于子夏。高何、县子石,齐国之暴者也,指于乡曲,学于子墨子。索卢参,东方之巨狡也,学于禽滑黎。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免于刑戮死辱也,由此为天下名士显人,以终其寿,王公大人从而礼之,此得之于学也。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于朝,君子不与交友。
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强而平矣,有大势可以为天下正矣。故子贡问孔子曰:“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学祭先圣,则齿尝为师者弗臣,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注释:
子张、颜涿聚、段干木、高何、县子石、索卢参、禽滑黎:皆为古人名。
驵(zǎng):市场经纪人。
齿:排列。
参考译文:
神农以悉诸为师,黄帝以大挠为师……吴王阖闾以伍子胥、文之仪为师,越王勾践以范蠡、大夫文种为师。圣人贤者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如今,(人们)地位的尊贵没有达到帝王,才智没有达到圣人,却想不尊奉老师,(那)通过什么能达到(帝王圣人的境界)呢?这就是五帝废绝、三代灭绝的原因。
况且上天造就人,使人的耳朵可以听见,(如果)不学习,人耳朵能听见还不如耳聋(听不见);使人的眼睛可以看见,(如果)不学习,人眼睛能看见还不如眼瞎(看不见);使人的嘴可以说话,(如果)不学习,人嘴能说话还不如口里有病说不出话;使人的心可以认知事物,(如果)不学习,人心能认知还不如狂乱(无知)。因此凡是学习,不是能增加(什么),而是(使人)通达天性。能够保全上天赋予人的(天性)而不使它受到伤害,这叫作善于学习。
子张是鲁国的鄙俗小人,颜涿聚是梁父山上的大盗,(他们)向孔子学习。段干木是晋国的市场经纪人,向子夏学习。高何、县子石,是齐国的凶恶残暴的人,在乡里受指责,向墨子学习。索卢参是东方闻名的狡猾之人,向禽滑黎学习。这六个人,是(该受到)刑罚、处死、侮辱的人。如今,(他们)不仅免于受到刑罚、处死、侮辱,(还)从此成为天下知名的人,终其天年,王公大人跟随他们并礼待他们,这些(都是)从学习中得到的啊。
君子学习,谈论道理一定称引老师的话来阐明道义,听从(教诲)一定尽心竭力来发扬光大。听从(老师的教诲)而不尽心竭力(去发扬它),称这种行为为“背”;谈论道理而不称引老师的话(去阐明它),称这种行为为“叛”。有背叛行为的人,贤明的君主在朝廷上不会接纳他们,君子不会和(他们)交往为友。
因此,教育,是大义;学习,是大智慧。大义没有比使他人获得利益(更)大的,使人获得利益没有什么能比教育(更)大的。大智慧没有比修养身心(更)大的,修养身心没有比学习(更)大的。自身的修养完成了,那么作儿子的不用支使就孝顺了,作臣子的不用命令就忠诚了,作君主的不用勉强就公正了,拥有最有利形势的人就可以作天下的君主了。所以子贡问孔子说:“后代将用什么称赞您呢?”孔子说:“我哪里值得称赞呢?(如果)不停止(一定要说)的话,(那)就是喜好学习而不满足,喜好教诲(他人)而不知疲倦,大概只是这些吧!”天子进入太学祭祀先代圣人,与曾经当过(自己)老师的人并排站立,不把(他们)当作臣子看待,这是用来表示敬重学习和尊重老师(的做法)啊。
赏析:
思想主旨
1.强调尊师重道
文章开篇列举了神农、黄帝、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圣贤皆尊师的例子,有力地说明了尊师是古往今来的传统美德,也是成就伟大事业的重要因素。“圣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绝,三代之所以灭。”明确指出不尊师将导致严重后果,强调了尊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通过天子入太学祭先圣时,对曾经的老师“齿尝为师者弗臣”的描述,进一步体现了对师道的敬重,为全社会树立了尊师的典范。
2.重视学习的价值
“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以生动的排比句阐述了学习对人的重要性,强调学习不是简单地增加知识,而是通达天性、保全上天赋予人的能力。
“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明确指出学习是成就自身的关键,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完善。
3.教育的意义重大
“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将教育提升到了极高的地位,认为教育的最大意义在于使人受益、利于他人,强调了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
写作手法
1.举例论证丰富
文中列举了子张、颜涿聚、段干木、高何、县子石、索卢参等原本身份低微甚至是“刑戮死辱之人”,通过学习最终成为天下名士显人,王公大人礼之的例子,充分证明了学习和尊师的重要性。这些例子具体生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语言简洁有力
文章语言简洁明了,表达准确有力。如“圣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等语句,言简意赅,观点鲜明,易于理解和记忆。
3.对比手法鲜明
通过对学习与不学习的对比,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如“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使读者深刻认识到学习对人的巨大影响。
现实意义
《吕氏春秋・尊师》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提醒人们尊重教师,重视教育。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灵魂的工程师,尊师重道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只有尊重教师,重视教育,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2.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实现自身的价值。
3.倡导教育的社会责任。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教育,使人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有益于社会的人。
总之,《吕氏春秋・尊师》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写作手法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作,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思考。
创作背景: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撰的一部先秦杂家著作。战国末年,政治格局动荡不安,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但也需要一种能够融合各家思想的理论来为统一的政治格局服务。吕不韦试图通过编写《吕氏春秋》,综合先秦各家学说之长,为即将到来的大一统王朝提供一套治国理政的思想理论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尊师》篇的创作体现了对教育和师道的重视,强调了尊师重道对于个人修养、社会稳定以及国家治理的重要性,这也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对于人才培养和道德规范的需求。
作者简介:
吕不韦,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他是战国末年的著名商人、政治家。吕不韦以商业眼光发现了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公子异人(后改名子楚)的政治价值,通过一系列运作帮助子楚成为秦国国君,即秦庄襄王。庄襄王死后,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了《吕氏春秋》,这部书对先秦诸子的思想进行了总结和融合,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但后来吕不韦受到 事件的牵连,被秦王嬴政罢官,最终饮鸩自尽。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24-1825.html《吕氏春秋・尊师》原文和译文赏析
相关文章:
个人简历简单12-10
物业公司广告语07-27
晚安微信问候语摘录61条12-10
简单的温暖的早安问候语短信10-26
感人爱情语录09-20
适合大暑发朋友圈的句子07-26
酒店前台季度工作总结及计划(十六篇)09-21
毕业生求职需要的英文求职信01-12
毕业求职自荐信07-16
单位冬至包饺子新闻稿11-05
法制知识讲座心得体会09-23
工作整改通知书09-20
小学三年级作文 爸爸我想对你说11-30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10-19
浙江2024年8月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准考证打印入口已开通08-16
《难忘的泼水节》语文教学反思11-23
班主任教育工作小结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