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河到清河作》原文及翻译赏析
古诗简介
《渡河到清河作》是的作品。此作于居济州期间,诗中描绘的是下游的景致,深沉、壮观、气势磅礴,抒发了之情,发人遐思,言有尽而意无穷。全诗把写得崔嵬峥嵘,黛色葱郁,气势廓大,显示出前期的明朗格。
翻译/译文
我扬帆行舟上,秋水汇积远接。
水天相接处忽然裂开豁口,现出的城邑万户千家。
顺流前行又有城镇闪入眼中,宛然可见郊野的桑麻。
回头瞻望我的京洛,只见洪波浩渺远连霞。
注释
⑴河:指。清河:唐贝州治所清河县,在今河北清河西。唐济州属河南道,贝州属河北道,由济州治所渡河行,即可至清河。
⑵大河:即黄河。《楚辞・九章・悲回》:“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
⑶“积水”句:谓河水广大,与天相接。积水,指积聚的水。《・兵略训》:“是故善用兵者,势如决积水于千仞之堤,若转员石于万丈之溪。”
⑷“天波”二句:谓水天一色,初无,远处忽现人烟稠密的郡城,仿佛水天相接出拆开一个口子。天波,指的气,形容极为高远。拆,裂,开。郡邑,当指唐河北道博州治所聊城县(今东聊城东北)。唐时济州治所(今山东茌平西南)与博州治所隔河相望,由济州治所渡河,首先即当抵达博州聊城。
⑸城市:即指清河。据《元和郡县志》卷一六载,博州西北至贝州百九十里。
⑹宛然:真切貌,清晰貌。《关尹子・五鉴》:“譬犹昔游再到,记忆宛然,此不可忘,不可遣。”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上:“山川宛然,原野未改。”桑麻:与苎麻。植桑饲取茧和植麻取其纤维,同为古代农业解决衣着的最重要的经济活动。《・》:“藏于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
⑺回瞻:犹回望。唐《肆行》:“回瞻丹凤阙,直视乐游苑。”旧乡国:故乡,指京洛。
⑻渺(miǎo)漫:一作“淼漫”,水流广远的样子。连云霞:与天空之云霞相连,形容水波浩淼。
赏析/鉴赏
这首诗作于王维居济州(治今山东济宁)期间,是王维到清河县城的途中所写,属于王维前期的作品。
此诗描绘的是黄河下游的景致。作者行舟河上,视野开阔,所以诗中多从大处着墨,写出深沉、壮观、气势磅礴的景象。诗歌开篇两句就写出“积水穷”的浩荡气势,表现出黄河的和开阔的景象。“天波忽开拆”两句写从水天一色开拆的缝中,看见“郡邑千万家”,然后看见城市,接着是城外的农田,读之令人如见如闻。这两句不仅气势雄浑,意境壮美,而且准确地捕捉住诗人坐时特有的运动感受,落笔而有奇致。五六两句写作者沿河所见的盛况。“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一方面说明盛唐时期人口多、集市经济兴盛的状况,另一方面桑麻繁盛也构成了平原以东地带城乡风景的一大特色。结尾两句描写作者回首时,只看见河水连天,看故乡了,由此抒之情,情景交融,发人遐思,言已尽而意未穷。
这首诗写出黄河下游的积水淼浩,波光连天,崔嵬峥嵘,黛色葱郁,一派廓大气势,显示出王维前期歌的明朗风格。诗人看山,是黛色葱郁,气势宏大,仿若一个绿色巨人屹立于天地之间,崔嵬峥嵘;看水,是波光连天,浩洁瀚瀚,一望无际,又或像一条劈开山峡的巨龙,一泻千里,如此廓大气势,令胸开阔。
从思想境界看,此诗表现出来的是作者对客观世界的“静观”,即在社会之外看社会,之外看人生,景观之外看景观,充分体现了王维的深邃、幽静等特点。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24-902.html《渡河到清河作》原文及翻译赏析
相关文章:
雨霖铃原文、翻译及赏析11-09
四年级寒假手抄报素材01-13
vpn技术论文范文10篇08-15
甜蜜爱情语录69条09-27
老人去世安慰的话08-19
幼儿园区角活动月计划12-05
保安工作计划11-19
学校疫情防控督导工作总结 疫情期间学校督导内容(五篇)08-09
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总结【10篇】08-09
快递的创业计划书11-19
公司授权经营的委托书11-09
招生策划书11-02
致老师的表扬信10-17
安全生产的优秀演讲稿06-09
防溺水安全教育学习心得05-08
妈妈有你真好的作文700字01-07
一次特别的活动作文600字12-14
小学三年级寒假《昆虫记》读书笔记12-10
我的课余生活原创作文12-10
2025年湖北二级建造师报名费用及缴费时间:3月5日-19日02-26
学生期末评语(通用22篇)10-29
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教案08-31
春天的电话幼儿园语言活动设计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