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4篇)
在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的今天,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反思意为自我反省。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成语故事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1
本课由三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组成――《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
《自相矛盾》一文是一则内容浅显、寓意深远的小故事。对于这样的课文该如何教学呢?反复诵读是没有必要的;仔细分析那更是无病呻吟了。课前,我反复思量,觉得成语故事浩如烟海,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成语故事,走进成语的世界,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体会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才是最主要的。于是,在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了解《自相矛盾》的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举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学生由于认识水平较低,都不能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于是,我让学生把原文和现代文相对照再来理解,一些语感较好的同学能很快理解了课文。接着,我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观察插图,展开想象,进一步探究文章内容,品味出寓意。当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拓展的时候,学生并不能很好地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流畅表达。为此,我先出示了一些范例,引导学生表达,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具体表达。《画龙点睛》这个小故事的中心人物是张僧繇,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围绕人物展开的.,理解了人物,自然理解了成语“画龙点睛”的含义。
课上,我扮演画家,让学生做围观的人,鼓励学生想办法说服画家画上眼睛,学生的口语表达还真是不错,想了许多的理由,“画家”终于被说服。我相信只有在平等合作的课堂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学习伙伴,在课中只需稍作点拨、引导,学生的灵气,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得到真正的释放。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2
在校本成语故事课的教学过程中,有两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时间总是不太够用,有时只能完成一个故事的教学任务。再一个问题是我每次讲完故事,就让学生说出喻义。学生往往乱说,因为他们对故事的理解还不到位,我就让他们再复述故事,如果学生还说不准。
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我在教法上不断探究,终于寻找到了较好的教学方法。
过去我是让学生全文复述故事或全文表演故事,这样耽误了好多时间。现在,我只挑能揭示成语原意和喻义的重点部分让学上复述或表演,再设计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学生就能很容易地说出来成语的原意和喻义。
成语故事《焦头烂额》和《曲突徙薪》源自同一个故事。这个故事非常长,如果要一遍遍复述全文的话,时间肯定不够用。但是我经过仔细分析后发现,在故事中,客人对主人提出了一些建议,而这段对话正是“曲突徙薪”这个成语的原意所在。客人所说的话也蕴含着故事中的道理。因此,我把这两段话作为重点来讲解,并辅以图示,让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归纳出“曲突徙薪”的原意和比喻义。接着,我设计了一个问题:那些救火的人被烧得如何?他们的处境又是怎样的?通过这个问题,引出了“焦头烂额”这个成语的意义和比喻义。最后,我让学生使用这两个成语进行口语练习。由于问题设计合理,不拖泥带水,只用了半节课的时间就成功完成了这两个成语的教学任务。
后半节课,我采用了猜画谜的方法导入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一成语的教学之中,由于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新鲜有趣,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我趁机让他们分组表演,把鹬和蚌争斗的场面再现出来,并让学生说出谁赢谁输,而引出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从中得利的.道理,自然而然地说出了这个成语的喻义。并通过联系实例让学生加深了理解,并能够学以致用。
这次县教研室老师来听课,我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让学生明白了道理的同时,知道了成语的来源,了解了喻义,学会了使用,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3
这一课有三则成语故事。教这样的课文,我的教学目标的定位是:
1、初步了解成语的来源;
2、通过读故事,明白三个成语的寓意;
3、会讲这三个故事。课文后第1题的作业题是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我想此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积累语言吧,所以有了“会讲这三个故事”的目标。再读读这三则故事,发现第一则侧重人物的语言描写,第二则侧重人物的动作描写,第三则从侧面(游客与龙的表现)体现了画家画技的高超。因此,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了这些语言。
《自相矛盾》主要引导学生品读楚国人卖矛又卖盾时夸口说的话,分析其中的.矛盾之处,从而理解寓意。《滥竽充数》主要引导学生品读南郭先生装与逃的动作,分析这样做的原因,从而理解寓意。《画龙点睛》则是引导学生想象游客惋惜、请求、惊叹时说的话,来体会画家点睛之笔的神奇,从而理解寓意。这三则故事情节简单,语言简炼,篇幅短小,学完后,大部分学生能讲这三个故事。至于成语的来源,我告诉学生有三种,一种是来自于历史故事,一种是来自于神话故事,一种是来自于寓言故事。但是我觉得让学生来辨析一些成语来源于哪一种,或者是分别写出这三种成语,我觉得有些为难学生。有些成语的来源,老师们也很难确定,还有些如“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八仙过海”这些词是成语吗?还有如运用这三个成语写句子,我觉得要求也高了。理解到运用的跨度很大,这其间有生活的积累,有认识的积淀。所以,有时感觉教学是一回事,做习题又是一回事,这样的语文教学何其累呀!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4
《成语故事》这篇课文由《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三则故事组成。这一篇课文不是我主备,故对教材思考不深入。执教前一天晚上,我打开书又一次读起了这三篇以前早就熟悉的故事。
这三则成语故事短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孩子们很喜欢阅读,让学生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的深刻道理是教学的重难点。对于这三则成语故事的`内容如《自相矛盾》《滥竽充数》或者学生们自己早就阅读过,或者听家长讲过,故事情节肯定在课堂上吸引不了学生,如果一味把明白故事中的道理作为教学目的,也有可能成为一节说理教育课,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地听教师说教。于是我决定在课堂上采取如下方式:
1.三则成语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扬或讥讽谁?这个人错(好)在什么地方?
2.换位思考谈看法。如果你是(这位卖矛又卖盾的人,你会怎样做?如果你是南郭先生,你会怎么做?你其中的一位观众,看到经张僧繇点睛后的龙飞了起来,你会怎样赞叹他?)
3.联系实际表观点。学完《自相矛盾》后问,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和事?学完《滥竽充数》后问,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4.积累内化会运用。在学生联系实际理解成语意思后,在让学生用上这几个成语说一句话。
课上我按照这样的步骤去教学,课堂效率特别高,只一节课把三则故事都都学了,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发言还是很热烈的呢。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5
《成语故事》这篇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讲述了《自相矛盾》《画龙点睛》《滥竽充数》三个成语故事,看似简单的故事情节却蕴含着丰富的成语内涵。怎样在两个课时内把三个故事全讲完?我决定把三个故事放在一起处理,安排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第二课时研读故事,理解成语内涵。教学环节力求简单,问题设计直中关键问题,使课堂教学真正的达到“简单、有效”!
教学《自相矛盾》时,我抓住卖矛人为什么张口结舌?引出其自相矛盾之处,进而理解成语内涵。讲到《滥竽充数》时,我直接问:文中的两个皇帝爱好有什么不同?简洁明了地解决了故事的关键,使学生明白了滥竽充数的后果,受到教育。最后教学《画龙点睛》时,我引导学生对比张僧繇点睛前后龙的`变化,展开想象和讨论,从中领悟故事的寓意。整节课思路清晰,学生也学得兴趣盎然。我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不正是精减问题,避免无谓的问答浪费课堂时间吗?总之,课堂提问要有实效,有的直切关键,有的逐步深入,有的迂回跳跃,使课堂提问的富有艺术性。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6
在学习《滥竽充数》时,当学到“南郭先生居然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奖赏”这句时,我请学生想象:南郭先生得到奖赏后会想些什么?表情怎样?有学生说:他一定非常得意,心想这么容易就得到了奖赏,还要继续骗下去。接下来的几个学生都是说南郭先生“得意”。这时有个学生发表了不同的见解:“我认为南郭先生心里很紧张,他提醒自己要小心一点,不要让别人发现,以免前功尽弃。”听完他的发言,我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想法是否合理?沉默了一阵后,有学生说:我认为不合理。南郭先生装得这么像,把所有人都骗了,他得意还来不及呢!我请学生再次朗读书中描写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句子,学生重点注意了“每当”“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等词,感受到南郭先生“装”的本事之大。――这是南郭先生成功的一个原因。我启发学生:“还有一个原因也可以看出南郭先生是放心大胆去滥竽充数的,请大家找一找。”很快,有同学找到了“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起吹给他听。”正因为每次都如此,南郭先生才钻了空子。利用错误的资源,学生进行辨析、交流,不仅增强了表达能力,而且提高了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在教学《成语故事》的时候,感觉是游离的,说不来哪里不对劲,但就是隔在了课堂之外,走不进学生中去。回想这堂课,也许最大的问题就是重点不突出,三个短短的故事安排了三堂课,耗时太长,语言训练的点太多,结果反而什么目标都没有很好的`实现。我总觉得这样的课堂像是一个挂满配饰的人,只听得叮叮当当地响,却没有美感可言。像这一类课文,到底主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应该通过何种方式解决,三个故事应该如何很好地串起来,让学生认识体裁的特点,得到学法的指导,产生阅读更多更多故事的冲动呢?盼望得到同行的指点。
《成语故事》教后反思
语文教学是促进学生思维和训练语言表达的过程,课堂上要留有学生练笔的机会。这篇课文中的三则成语故事都短小精炼,理解内容不成问题,因此我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练笔。《自相矛盾》中让学生作为围观者说出自己的心声,《滥竽充数》中让学生劝劝南郭先生,并设想故事的续集《南郭先生逃走以后》,为课后续写的练习作铺垫,《画龙点睛》则让学生为自己曾经的一篇习作《笑声》写一两句点睛之笔。这样的课堂使学生有了充分思考和表达的时空,从学生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他们的进步。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不知是长假综合症,还是这课教学拖得太长,我总觉得这课上得比较累,作业理得累。印象比较深刻地是滥竽充数的造句,它有两个引申义,学生得学会用不同的意思来说个句子,其实在理解上学生是不成问题的,都能找到文中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句子“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这就是他滥竽充数的表现,问到学生现实生活中你碰到这样的人吗?学生说有,就想玩魔方,不会的装模作样在那转,怎么也不会,可是当正式的以此情况为例用上滥竽充数说话就说不成了,罗嗦地将这种情况一说,然后来了一句“她就是滥竽充数的人”,不够简洁,其实范例在文中,刚才还反复的读、感悟呢,怎么自己说时就不学学呢!用第二种意思说话也一样。哎,我觉得学生学以致用还不够灵活,或者在这方面缺少一根筋,断然的将学课文与运用表达分开了,看来在此得多花心思了。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7
本次活动是一个续编讲述的语言活动,在本周这已经是第二次,所以小朋友对于这样的续编绘画和讲述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活动中小朋友能从图片的内容了解了故事的前半部分,同时他们也能大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能说出了自己对于小猫咪咪跑掉后的猜想。有的说"爸爸说,抓到了
我要打它一顿,抓到了要它陪,咪咪自己回家道歉了......"。当幼儿看到幼儿用书的.最后一张图片,他们就说:"小猫又送了一盆花给爸爸""那这盆花哪里来的呢?""小猫又是怎么对爸爸说的呢?"我就及时的引导幼儿想象...... 在整个活动中幼儿能从自己的想象中进行简单的绘画表示,虽然有的幼儿绘画的并不好,但她讲的却是很动听,也有的幼儿绘画的很好,但讲的却是不怎样。不管如何从幼儿每一张图片中发现每一个幼儿有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活动效果较好。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8
第十册语文第八课的内容是成语故事三则,分别是《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这两个故事都具有很强的寓言性,虽然人物的真实性无法考证,但故事所反映的人性问题却普遍存在于古今中外。其中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而不顾诚信自吹自擂,最终导致失信的笑话;另一个故事则描述了一个为了生计或个人利益而混入其中,并最终无法继续伪装的人的遭遇。故事的情节已经被简化到了只剩下关键的梗概,但其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虽不太详细,却能引发人们深思。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加深入地探讨故事中的道理。因此,在课堂上,我希望通过点拨和引导,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并思考这些故事中蕴含的价值观和人生智慧。我会积极引导学生们参与讨论,从不同角度去解读故事的寓意,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他们能够将故事所传达的道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此外,我还会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们在小组内进行角色扮演或者自由讨论,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心理。通过这样的互动形式,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参与度,激发学生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总之,我希望通过这堂课的精心设计和引导,让学生们不仅能够理解故事中的道理,更重要的是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受益终身。
考虑再三,还是决定从人物入手。故事中的人物非常简单,只是一个代表某种意义符号。但是书中古人的缺点和所犯错误却是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重复的。那么深入人物的内心,想其所想,在孩子的头脑中塑造出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贴近人物形象,由人推己。
以《滥竽充数》为例简单记录一下课堂经过。
揭题后,在了解“竽”字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个古代乐器。竽是一种木制的吹奏乐器,外形有点像现代的萧,但更宽大和粗糙。它在古代被广泛用于宫廷和祭祀活动中的音乐表演。接下来,让我们来解释一下“滥”字的含义。滥这个字的本义是指超过限度、不加选择或者质量低劣。当我们形容一个人滥竽充数时,意思就是他没有真正的才能或者技艺,却冒充行家来参与某项工作或活动。这个成语也常用来形容一些人靠虚张声势、武断行事以获取地位或者利益的行为。举个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一下“滥竽充数”的意思。比如说,在一场音乐比赛中,如果有一个选手明显技术不过关,但是靠装腔作势来掩饰自己的不足,此人就可以说是滥竽充数。他参与比赛只是为了凑数,而不是出于真正的热爱和专业素养。理解了题目后,我引导同学们思考一些常规性的问题。比如:谁会滥竽充数?为什么有人会滥竽充数?滥竽充数的结果会是怎样的?我们从这篇文章中能得到什么启发?这些问题并不难,所以我鼓励同学们自己读文解决。每个问题初步解决后,我们可以把它们连起来,讲述一个关于滥竽充数的故事。之后,我们可以进行集体交流和讨论,目的是引导同学们用现代的眼光去解读和研究文中的人物和事件。
如在讨论南郭先生为什么要冒充会吹竽的人时,大家的思维已经开始活跃了。用今天人选择职业时的想法结合文章中的相关词句来揣测,1、这个工作比较轻松还挺体面的,可能俸禄也比较高,齐宣王喜欢听吹竽”2、南郭先生经过长时间考察和慎重的考虑认为的确有机可乘;他总是叫许多人一起吹“人多不易被发现”他还是有一定的小聪明的,3、此外他还善于伪装,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这是他细心观察和成功模仿的结果。
接着,我让同学们想象一下,南郭先生第一次伪装的情景。有人说:“他可能会感到紧张,担心被发现。但是他必须保持冷静,以免露馅。”还有人说:“他可能不会太紧张,因为在混进来的过程中他已经发现齐宣王肯定不会识破他,周围的人也不太会插手,甚至可能还有其他人也在冒充。”无论如何,南郭先生第一次成功了,并获得了俸禄。这个情节的设计实际上是要让学生理解在犯错时人们常常有侥幸心理,以及当错误没有被发现时的自负和自以为是的想法。这是人之常情,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反应。这次讨论的结果正是我所期望的――让学生通过文中的人物反思自己。接着,我们继续想象南郭先生拿到俸禄后的得意样子。让学生把刚才讨论得到的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进行口语训练。“他怎么想,怎么做,做出了什么决定。”请注意逻辑的表达,有条理地将前因后果说出来。这个口语训练实际上也是对故事上半部分的一个小结。
紧跟学生的`发言我用这样一段话来过渡教学环节:“确实,在今天的社会中有不少人善于伪装,也会耍小聪明,取得了一定的利益。但是这样不诚信的行为能永远装下去吗?”故事继续发展,我们的讨论也在继续。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即位了,当南郭先生听说这个新王喜欢一个个听吹竽时会是什么样子呢。学生继续走进人物的内心,以角色表演的形式,替文中南郭表达了紧张,烦躁,害怕,如热锅上蚂蚁的样子。这一环节的设计也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认识人物的错误。再其他同学对文中人物说一句精辟的话来帮助南锅先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这时候如“骗的了一时,骗不了一世。”“真才实学才能受益终生。”“知错就改,为时不晚”等精彩话语很自然的出现在学生的语言中了。这样语言训练和思想 教育这两个教学目标基本达成。课堂轻松幽默,学生议的热烈,说的精彩。感觉非常好。作业是续写这个故事,要求从人物的性格,思想的可能性,推测故事的不同发展结果。
与文中人物的充满人情味的进行对话,使课堂变的很鲜活,人物形象不在是一个符号,而成了身边的人,或者就是自己。这样的语言训练发自内心。这样的思想 教育就更能打动孩子的心吧。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9
《成语故事》由《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三则成语故事组成。我把第一课时的目标定为: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相矛盾》,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自相矛盾》包含的意思。本以为能较为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没能很好的突破“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自相矛盾》包含的意思”这一难点。
一、字词教学较为扎实。
本课的生词较多,其中有许多词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另外生词中还有许多成语,如:张口结舌、自相矛盾、张牙舞爪……在教学时,我采用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锐利、推辞、唬人”等词我就让学生找找近义词。“张口结舌”在学生交流意思的基础上,让他们做一做。“张牙舞爪”在字典上有两个意思,我就引导学生体会在文中应取原义还是引申义。“惊叹不已”的“已”是考试卷上的常客,经常会考到它的意思,因此指名学生回答后,我就直接告诉学生这个字的意思经常会考,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
二、注意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走进楚国人。
抓住“矛”、“盾”这两种武器,要求同桌一个持盾,一个持矛,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用矛戳向盾,会有什么结果?通过表演学生一下子体会到,“矛”和“盾”是对立的,要么矛断,要么盾毁。紧接着导入《自相矛盾》的学习,学生在读了楚国人吆喝的两句话后,一下子就找到了这两句话的矛盾所在。我抓住“夸口”、“羞愧”、“后悔”、“忠告”,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换位思考及表演等手段进行适时的引领,使平实的情节变得有趣了,使简单的'内容变得丰富了,让模糊的人物想象变得清晰、饱满了,学生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一步一步地进入了故事,走进了楚国人。
三、道理揭示不深刻。
在备课时,我已预计到,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自相矛盾》包含的意思是很难的,因此我搜集好了好几个事例。跟预计的一样,学生只举出了“爸爸抽烟”一个例子,那我只能把事先收集到的例子说给学生听,讲完例子这堂课也结束了。我本以为学生对这则寓言故事已有较深的理解,结果证明我的想法是错误的。上第二课时时,我问学生“《自相矛盾》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好几个学生说不出。看来在联系完生活实际后,还要回到课题,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这样他们才会对这则寓言有更深刻的理解。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10
被调研耽误了一天,今天上完了后两则成语故事,总体情况和《自相矛盾》的感觉差不多:想教的都教了,但课上完了觉得很没味儿。到底存在着什么问题呢?究竟该怎么上呢?反思无果后,上网浏览别人的教学设计,发现也都大同小异,和我的教学也相差无几。有搜教后记来看,看到了因为名叫“卢永霞”,被一些网友称作“名师”的老师的该课教后记。
这篇教后记主要分两个部分:第一是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以及大致的教学设想,第二是对前两则成语教学片断的描述及自我点评。
先看了他对教材的分析, 卢老师在读教材之处也产生过和我一样的疑问:“看看课文,直白如话,几乎找不到训练点,而这三个成语又是学生耳熟能详的,课前他们都能对成语所表达的寓意说出个大概来。那么这样的内容该如何进行教学呢?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儿?课堂教学的训练点在哪儿?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又在哪里呢?”然而卢老师通过自己的进一步解读,从简单走到了更深层次:“这三则成语故事虽然看似相同,都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叙述,但是在表现人物的时候,写作方法却不尽相同。比如第一则故事着重抓住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人物‘夸口’以及言语前后抵触的特点,从而烘托出‘自相矛盾’的主题思想;而第二则故事则主要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来表现‘滥竽充数’的结果,如‘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和‘只好逃走了’;第三则故事则抓住对事物的客观描述来表现张僧繇所画的龙点睛前后的变化,从而突出点睛之笔的神奇。”
看过卢老师的教学片段后,发现其实不少做法正如我所做了的,但区别在于,我是漫无目的的,三个故事的教学都显得过于随意,没有内在的联系,而卢老师因为之前充分的教材解读,整个教学过程因为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的指导,显得从容有致,教学效果自然也就出来了。其实很多时候,像我这样的普通老师不是不会上课,而是不会有目的地清醒地上课。卢老师的这篇教后记不仅帮助我理清了本课教学的思路和方法,更给我以启示:教学要有效,教学目标就要明确;教学目标想明确,就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入地自主的解读。
下面整理一下我在他人的设计或反思中所看到的,与我的教学相一致的几点做法:
1、第一则成语故事《自相矛盾》,从“矛”和“盾”入手,理解课题词语,在读懂故事。这整则故事的教学突出对人物语言的理解和感情朗读。
2、教学《滥竽充数》时,抓住“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这两句话来统领全篇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南郭先生前后不同的心理变化,想象他内心的想法。
3、教学《画龙点睛》时主要式让学生们通过一些词语去想象人物的话语,如“一再要求”“惊叹不已”等。
尽管有不少相同的“想”,但我缺少的正是“构”,以后要学会深入分析文本,“构想”教学过程,才能让课堂更精彩。
《成语故事》这篇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讲述了《自相矛盾》《画龙点睛》《滥竽充数》三个成语故事,看似简单的故事情节却蕴含着丰富的成语内涵。怎样在两个课时内把三个故事全讲完?我决定把三个故事放在一起处理,安排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第二课时研读故事,理解成语内涵。教学环节力求简单,问题设计直中关键问题,使课堂教学真正的达到“简单、有效”!
教学《自相矛盾》时,我抓住卖矛人为什么张口结舌?引出其自相矛盾之处,进而理解成语内涵。讲到《滥竽充数》时,我直接问:文中的两个皇帝爱好有什么不同?简洁明了地解决了故事的关键,使学生明白了滥竽充数的后果,受到教育。最后教学《画龙点睛》时,我引导学生对比张僧繇点睛前后龙的变化,展开想象和讨论,从中领悟故事的寓意。整节课思路清晰,学生也学得兴趣盎然。我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不正是精减问题,避免无谓的问答浪费课堂时间吗?总之,课堂提问要有实效,有的直切关键,有的逐步深入,有的迂回跳跃,使课堂提问的富有艺术性。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11
一学期下来,我们班的教学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经过一年半的幼儿园生活,中班幼儿已习惯于集体的上课活动,他们求知欲强,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要求和内容也
前几天,我看到了一篇作文,是关于作者被车匪抢劫后巧妙地让警察抓住车匪的,作者最后救了整车人。
《黔之驴》出自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三戒》想象丰富、大胆,在诙谐中带着智慧,幽默中不乏哲理。今天有空闲的'时间,我又翻开了《三戒》,去品读《黔之驴》蕴含的智慧与哲理。
晚上,我特意买来了巧克力蛋糕,庆祝母亲节。在吃晚饭时,我和妈妈一起举杯庆祝,我们边吃边聊着。晚饭后,我们坐到客厅,打开电视,看起了幽默的视频节目。房里时不时传出来一些爽朗的笑声。万家灯火,我想家家户户都应该在过母亲节,普天之下的母亲现在都应该很快乐、很开心吧。
一大早起床,我拿起笔唰唰地写完了作文,就坐在沙发上入迷地看着电视等妈妈回来。过了一会儿,妈妈下班了,她扔下手中的包,直奔向厨房。看!妈妈边炒菜边哼着歌,突然,菜单上的一道菜刚好没了。妈妈喊道:培培,去给妈妈买菜去。我说:好的。我抓着钱,就迫不及待地跑向菜市场。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12
《成语故事》这篇课文以简洁的语言讲述了《自相矛盾》、《画龙点睛》和《滥竽充数》三个成语故事。虽然故事情节看似简单,但却蕴含着丰富的成语内涵。为了在两个课时内完整呈现这三个故事,我决定将它们放在一起处理。在第一课时,我们将初步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通过朗读、解释关键词汇和句子,学生们可以对故事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并理解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和成语的含义。在第二课时,我们将深入研读故事,进一步理解成语内涵。通过分析每个成语在故事中的使用情境和作用,学生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其意义和用法。同时,我们还可以结合练习题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和理解能力。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我会设计直戳关键问题的问题,力求简明扼要。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和问题,我相信能够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简单而有效。
当教授《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时,我抓住了卖矛人为什么张口结舌的关键点,以引出其内在的自相矛盾之处,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接下来,当我讲到《滥竽充数》时,我直接问学生:文中的两个皇帝爱好有什么不同?通过简明扼要地解答这个问题,我解决了故事情节的关键点,使学生清楚地理解了滥竽充数所带来的后果,并受到了教育。最后,当我教授《画龙点睛》时,我引导学生对比张僧繇点睛前后龙的变化,鼓励他们展开想象和讨论,以领悟这个故事的寓意。整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明了,学生也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我认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精简问题,避免无谓的问答浪费课堂时间。因此,在课堂提问时,我们应该注重实效性,有些问题直接切中关键点,有些问题逐步深入,有些问题则可以通过迂回跳跃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以使课堂提问具备一定的艺术性。总之,课堂提问应该注重效果,有的问题能够直接抓住关键点,有的问题能够逐步展开深入讨论,有的问题则可以通过巧妙设置的方式引导学生的思考,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13
两节课教三篇成语故事,我总担心来不及。所以课前,我进行了认真备课,结合大小练,将重难点全部拎出,以备上课能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最感兴趣,他们对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举动感到十分有趣,于是,我就让他们多读几遍,随后边读边表演,体会南郭先生当时的.心理活动。
一部分学生说,他当时虽然滥竽充数,不过心里还是紧张的,因为充数也要在腮帮、手指上都和别人达到一模一样,所以不警惕不紧张的话,也很容易穿帮。一部分学生说,南郭先生虽然有点紧张,但是他还是非常得意的,心想这么容易就得到了奖赏,还要继续骗下去。这个可以从“每当”“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等词看出,南郭先生“装”的本事很大。这个环节,学生们的表达欲望十分强烈,学习气氛也得到渲染。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14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重的引导学生学习第一个故事《自相矛盾》,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一、读
指导学生读出卖矛之人的`夸口,由学生自己读,再指名读,到齐读,读出一个“夸口”
二、做
抓住“张口结舌”,讨论张口结舌的原因,做一做张口结舌
三、写
如果你是围观的人,看到卖矛之人张口结舌的样子,你会说点什么?借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明白“自相矛盾”的意思,所讲述的道理。
四、演
本则故事比较简短,适合表演,因此,在理解了全文之后,请学生演一演,并把写的话也添上。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复习了故事的内容。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39-22453.html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相关文章:
娃娃的作文12-24
童年往事200字作文11-18
迎青奥共成长作文600字11-09
我六年级作文10-26
清明即事原文及翻译赏析11-16
工地的口号10-11
简洁的富含哲理句子摘录50条11-09
儿童节计划活动计划12-14
带烟到学校的检讨书12-14
鲁宾逊漂流记读后感09-27
学习党章心得体会10篇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