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1
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当初在书架上搜索的时候,只第一眼被封面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字样所吸引,就借了下来。谁知道时间不遂人愿,往下许多细琐繁忙接踵而来,慢慢冲淡了当初阅读的热情,所以书一直搁在桌上,一个多月来都未曾翻阅过。
前些天,晚上睡不安稳,就起身,想找本书读读,一把摸到了《穆斯林的葬礼》。乍看书名,穆斯林,遥远而陌生的一个名词。只依稀记得那是少数民族的一个宗教派别,最常见的就是回族。不吃猪肉,极爱干净,男人们总是戴着一顶类似大夫的白帽是他们的民族特征。在东门路口附近有一个穆斯林面馆,之前由于好奇曾经光顾过一次,满墙贴着菜谱图样,各式各样的羊肉或者牛肉面,干拌的,炒的,卤汤的……想来那么简单的一种食材,竟也能做出这么多奇异复杂看上去又美味可口的面食,在心里已经暗暗赞叹这个民族的智慧。再等到所点的干拌牛肉面端上来,洁白而劲道的面整齐地码满一盘,金澄澄的牛肉酱汁,各种各样的拌料,足足的面量,香喷喷的气息。充当服务员的老板的儿子,不时勤快地给我的杯子添茶,这所有的一切,构成了我初次对穆斯林不俗的赞赏。
而书卷在手之初,并非由于喜爱这个民族而去阅读,实在是想借它打发漫漫长夜或培养睡意。
感谢那个失眠的夜晚,否则也许我就错过了一本好书!
《穆斯林的葬礼》,这部五十多万字的长篇巨著,描写了一个穆斯林家庭的'兴衰荣辱,三代人坎坷的命运,两代人互相纠缠的爱情悲剧。故事由“玉”作牵引,用“月”将其升华。“玉”描写了男主人公韩子奇痴玉爱玉却又被玉所累的无奈人生;“月”则刻画了女主人公韩新月追求爱情的自由和生命意义,却被宗教道德的束缚,悲苦身世的打击的和无情的病魔夺去了生命。书的章节,都用了贴切主题而又富有新意名字:玉魔,月冷,玉殇,月清,玉圆,月明……。
随着书中的情节,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幻的世界。在那里,我们中华民族历史的长河在我身边流过,我有幸窥见了水中那无数的珍宝,我看见那些澄净通透的玉器宝物,在我脑子里乏着清冷的光。感同身受着我们国家少数民族中的一只奇葩――-穆斯林与众不同的民族文化。梁之清做着朝圣,向他们的神祈祷的时候,我的心肃穆沉静,害怕自己的举动会不经意间惊扰了他;天星娶妻的时候,我仿佛就走在那十抬的大轿后面,感受着他们庄严却又繁复的仪式;新月死了,我的眼泪也流了下来。在盛装她身躯的“神盒”被抬出“博雅宅”的时候,在她的哥哥和爱人跳下墓穴给她“试坑”的时候,我就站在送葬的穆斯林人群中,眼观着这场隆重而另人心碎的葬礼。
心久久不能平静!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2
《穆斯林的葬礼》情节一波三折,紧张,耐看,让我拍案叫绝!人物满是沧桑之变的厚重,世俗人情充满了美与丑,善与恶的矛盾。全篇以月为引子,娓娓道来。梁亦清与韩子奇的师徒情义,梁君壁与梁冰玉的姐妹恩仇,韩子奇与梁君壁与梁冰玉的感情交杂,韩新月和楚雁潮的生死恋情,四条线铺开,写了玉器世家,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的盛衰及命运的沉浮。人世伦理的冲突和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最终随着葬礼归于沉寂。《穆斯林的葬礼》以独特的情节和风格引起轰动。具有催肝裂胆的艺术魅力,此书获得1991年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别看霍达是个女人,文字结构,思想见识,写作功底与男人相比毫不逊色。但看到后边,我却流泪了:新月,一个多么清纯,多么努力向上的女孩子,却在豆蔻年华之际,因心脏病复发,治疗无效,像花朵一样地凋谢了。短暂的师生恋情,随她一起葬入坟茔,后痛却留给恋人――她年青的老师楚雁潮。爱情面对生离死别夸张了它的神奇,强化了它的悲切。
让我流泪的不是爱情,而是缺憾,是现实生活的无奈和挣扎,是家庭矛盾和争斗,是父母情感的纠葛,使新月成了牺牲品。而且这都是来自亲人之间的扼杀和摧残,人性的劣根性写的入木三分。是缺憾让我看到了自身弱点,它让人反思:家庭气氛的优劣,对孩子有着不可估量的杀伤力。如何调剂,如何把握,这很重要。为什么男人和女人都在苦苦地寻找着爱情,寻找着自己的另一半,就是为了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掬一把同情的泪给天下因真爱而不能结合的断肠人!我深深地期盼,这个世界,每一个家庭有真情和温暖,别在互相争斗、残杀,让子女心灵和肉体受伤!
另外,爱情的曲折,人生的苦难写的那么深沉动人,让人感慨:爱情是一种永恒的记忆,苦难是一笔珍贵的财富。有位朋友说的好:也许,有些人注定一生苦难,但是,奋斗与自强,始终会赢得人们的尊敬和爱慕。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3
之前看过《穆斯林的葬礼》,在上一次看的时候,因为新月的悲惨一生忍不住痛哭流涕,因为韩太太的所作所为而气愤不已。但当我再次翻开这本书,却有了不同的理解。这次,我想从韩太太――梁君璧这个人物说起。
从作者一开始的介绍,我们不难看出,梁君璧打小就是个美人,自幼肩上就有着重担,她因为家里贫穷,所以从来没有去上过学,为家庭操心着一切。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她在一开始是爱着韩子奇的,不然不会要求嫁给他没有任何的仪式。
而什么使梁君璧的性格大变?我觉得是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战争时期只有自己和姑妈守着奇珍斋,尽管她聪慧,但她毕竟没有念过书,她的教育没有跟上,而自己可以依赖的丈夫和妹妹双双远离了她。她即使多么痛苦也要坚持下来,我认为,从这个时候开始,梁君璧身上的霸道、极端的性格也就从此养成。
第二个原因,便是在得知自己的亲妹妹和自己的丈夫私通,生了新月的时候。这一章一开始的刻画,可以看得出,韩太太深爱着韩子奇,可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却让我不敢苟同。梁冰玉说自己因为爱与韩子奇结合,这代表着一种平等。我不赞同这句话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爱情即正义?我们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只是因为爱情,我们需要的还有内心的底线,我们需要道德。我自爱,视野我不会使自己沦落到当别人不被外界承认的情妇,不管我有爱他,这是我做人的`尊严。
二、无论何人指责韩太太,只有梁冰玉没有这个资格。她独自一人面对战火和中国的战乱,而梁冰玉却可以因为自己的不乐意,就可以连姐姐的话都不听,独自跑到英国,还可以因为自己的小性子,直接报考牛津。我认为,韩太太与其相比,才是独立、自主的女性。
经历两场巨大的变动之后,韩太太可以说性格大变,无人可以信赖,所以她将自己的大部分感情,病态地转移到儿子的身上。她努力地去爱新月,却又无法突破心里的那道隔阂,所以又不时地伤害新月,恨她吗?的确恨。可是,如果韩太太接受过教育,像梁冰玉一样接受教育呢?她这一生,接受的苦难太多了,我真的又无法真正地恨她,只是感觉她这一生太苦了!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4
最先知道这本书时,是初中的语文老师推荐的。但那时并没有很大的动力去读它,直至高中,同学的强力推荐,才猛然想起它。听完同学简单的解读,就迫不及待拿起它,翻开了它,就久久不能释手。即使读完了,也在久久的回味。
《穆斯林的葬礼》是回族女作家霍达的长篇小说,曾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作者给全书设置了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宗教背景。巧妙地将“玉”与“月”作为线索贯穿整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的兴衰,三代人的命运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
很厚的一本书,拿在手上,感觉沉甸甸的。很厚的一段情,读完之后,心里沉甸甸的。穆斯林的葬礼,展现奇异而又古老的民族风情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品性,是值得我用时间和心灵感受的。从这本书中,我更真切地感受到“拥有生命,便是最大的乐趣。”与书中主人公比起来,我们不是幸福很多吗?最起码,我们还活着,还拥有着生存的权利,这样说来,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生活,抱怨命运呢?也许,你的人生之旅正面临着难以逾越的鸿沟。也许你现在的人生之路正充满荆棘,但无论境遇如何,都要学会潇洒一些吧!珍重生命!
在这本书里,你能看到生命的无奈,但你更能看到生命的价值。穆斯林,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词。而在这个词的背后,更多的是宗教。而宗教这两个字,更容易让我们联想起那些奇怪的仪式。于是,人们对它的葬礼会产生一种神秘感,作者就这样把我们引入她的圈套。我在这穆斯林的葬礼的描述中一步步领略了人生的哀歌。我真的想用我的眼泪来祭奠白纸黑字里的主人公。正义,你为何而生,为何而灭?有许多这样的故事,公平不在正义的一方,而《穆斯林的葬礼》里的正义就在主人公的身边,可它是那样的微弱,以至于产生了谁也不想看到的结局。复仇使人性失去了理智,在遥远的`未来,宿命同样的落在了下一代人的身上。
很平常的封面,一弯月牙,一行回文,看不出有何奇特,感觉就是很普通的一本书,数十万字,不长不短。初看时,思绪总是断断续续的,唯一的映像,就是两个不同时代相互交错的篇章结构。再次接触时,才深深地醉在作者的字里行间。当我在为新月的死默默哀伤时,内心更是被她为爱情的勇敢所折服,新月是那么的美好,以至让所有人都相信她的人生是圆满的,那纯真的爱情为她生命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她知足,她感恩,她是这样,我希望我也能如此!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5
“很厚的一本书,拿在手上,感觉沉甸甸的。很厚的一段情,读完之后,心里沉甸甸的。”这大概是读完《穆斯林的葬礼》之后心中最大的感觉了吧。
三代人的爱恨情仇在作家霍达的笔下展现出来,或乐或悲,读者们的思想感情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起伏不定,时而扬起嘴角微微一笑,时而又不禁捂住口鼻失声痛哭。
记得第一次拿起这本书是在我十一岁那年,怀着童年时还有着的天真,看着书中所描写的一个又一个故事,我只是觉得很伤心,新月、韩子奇最终都死去了,最后梁冰玉回到当初的博雅宅,物是人非。并没有体会、理解到作者在写这部小说时想要表达、揭示什么。只把故事读进去了,而并没有理解透彻。
第二次读,也是最近一次读是我在十三岁的时候。相比于第一次读那本书,经历了更多事情的两年后的我在阅读完这一本书后,我的感情就不同于两年以前的了。三代人命运的坎坷与悲惨使我在合上书那一刻心里沉重起来。而在这么多的事件中给我影像最深的就是亨特的儿子奥利弗与梁冰玉、楚雁潮与韩新月之间的故事了。
“雁归有时,潮来有汛,惟独明月不再升起。”这是作家霍达在写完书后所说。是啊,唯独明月不再升起。新月就这样永远的离开了她所爱的楚雁潮,楚雁潮也永远的失去了他所爱的韩新月。在新月住院期间,楚雁潮无微不至地关怀照顾着她,并向她吐露了深藏在心中许久的爱情,“爱情,老师,我们之间是爱情吗?”新月在病床上幸福地接受了老师楚雁潮的爱情。从此,两颗炙热的心紧紧贴在了一起。可是,在新月对父亲韩子奇质问下得知了自己并不是梁君璧的亲生女儿,并亲眼看到了自己的.亲生母亲梁冰玉离家时留给自己的一封信后。韩新月精神上无法承受如此沉重的打击,旧病复发,被送进了急救室。在飞雪漫天的清晨,新月没有等到楚雁潮来到她的身边,就带着遗憾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楚雁潮表面上的痛苦新月的哥哥嫂子以及父母亲肯定都知道了吧,可是他心里的痛苦又有谁能知道呢?
虽然第一次表白遭到拒绝,但丝毫阻止不了奥利弗火热的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冰玉的心开始被这个外国男孩的坚持所感动。可是,悲惨的一天如期而至,奥利弗为了买玫瑰送给冰玉,在战火中冒着生命危险出去寻找玫瑰,却迟迟不归。最终,在家人的寻找下,看见了倒在地上的奥利弗,也看见了同他一起落下的玫瑰。玫瑰终究枯萎,但我相信,奥利弗对于冰玉的那份执着而又热烈的爱却永不会凋零。
静静合上这本书,眼中朦胧,我被深深感动。正如霍达在书中所说“世界上根本没有完美无缺的人,那只是由爱而产生的错觉。”对啊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人,都是因为那美好而又纯洁的爱才造就了那些所谓的“完美无缺的人”。“人可以失落一切,唯独不应该失落自己。”是啊,人生里,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失落,可唯独不能被失落的,就是你自己……
想必美好、纯洁、坚强就是穆斯林之魂之所在了吧……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6
看了两章,才反应过来这前后的不衔接是有意安排。再看目录,奇数章以玉为题,偶数也因月展开。
从玉魔这章,描写玉器的做工形态,到写易卜拉欣见玉的痴、迷、魔,才觉着读出了书的味道。怎么说呢?自从看完了《四朝代》,便对简单朴素的'描写方式着了道,越是堆了华美的辞来,越生厌。那些看似华丽的修饰,像是为了掩盖什么丑陋嘴脸似的,让人看不清它真面目而不知所云。第一章的描写,我不太习惯。可到第二章,已经觉得就是它了。我现在连故事的来头都没看到,却觉得好似已经知道了什么,也好似在这等了好久就为续一个结局。好的叙述就应该是这样吧,让你觉得自己始终在故事中,也不去划分什么阶段啊条件啊。直往前走就对了。
“眼泪这东西,有时能起到极其神奇的运用,能把持有截然不同观点的人稀里糊涂地拢在一起,把迂腐陈旧的意识变得温暖感人,把生机勃勃的新兴幼芽在爱抚中扼杀。”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7
终于读完了浩浩汤汤七百页的《穆斯林的葬礼》,想到这本书的一串花冠“新中国70年70篇长篇小说典藏”“茅盾文学奖”,想到读者们“潸然泪下”“辗转反侧、彻夜难眠”的阅读体验,我不禁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我太铁石心肠了吗,还是被各类媒介刺激的见怪不怪了……为什么我丝毫感动都没有呢?在豆瓣上浏览了一些评价后,我发现无甚好感并不是我一个人的特例,就勉强用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来形容我阅读后的综合体会吧。
按照书中的前言,《穆斯林的葬礼》这五十万字向我们讲述的是“三代穆斯林人在数十年的风雨变迁中的命运浮沉和爱情悲剧”,全书是由两条平行时间线构成的,我不太准确地概括为建国前的风雨飘摇和建国后的爱恨情仇。本书中,穆斯林独特的生活习俗和玉文化贯穿始终,与此同时个人命运在社会变迁中的无力,也令人唏嘘。然而,在读本书前两章的时候,民族、玉文化、社会沧桑感这些我就已经体会到了,本以为接下来会讲一个《大宅门》一样的家族兴衰,却没想到之后的故事带我走进了高配版琼瑶小说的世界。
首先我们来看看情节,前半部分“奇珍宅”的琢玉发展史,还是比较吸引我的(如果收尾倒置,先来玛丽苏情节我应该会直接放弃),但稍稍感到故事讲得有些拖沓,雕琢痕迹有些重,比如楚源朝和女主韩新月从见第一面起,我就觉得他们后面肯定会搞师生恋。看了一半的时候觉得情节进展太慢了,忍不住翻了后面的剧情简介,对韩子奇和小姨子梁冰玉搞到一起并有了女儿韩新月的后续惊奇不已,鼓足信心往下看,结果直到两个人搞到一起,直到梁冰玉对姐夫说“奇哥哥,抱抱我,吻吻我。”我才突然意识到:这?这就在一起了?2的n次方个问号在我的大脑中盘旋。
我努力想理解这两个人的恋情,努力把战争和感情对人的双重摧残,努力把《穆斯林的葬礼》的巨大光环在心中翻转,告诉自己不理解可能是思想深度不够……可我彻底被剧情打败,是在两人回国后,三观倒置的梁冰玉对自己的亲姐姐也是嫂子梁君碧,不卑不亢的态度。“我和子奇之间就是爱情,我回来的理所当然,什么你做大我做小你是妻我是妾,我不同意,我就要和子奇在一起……”原谅我真的无法理解,你本来就做错了好吗?如果说战争的打击让你们两人相互依偎相互取暖,回到北京姐姐面前,梁冰玉你应该清醒了吧,有爱不假,伦理道德在爱面前就如此轻贱吗?再者说因为思念回到故土,你就没有想想到底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姐姐,如何处理自己闯下的祸吗?带着理直气壮回来,却在当天晚上与两岁的女儿(新月)不辞而别,我非常好奇梁冰玉是如何考上燕京大学和牛津的.。引用韩太太,也就是冰玉姐姐的话“你也不臊得慌”。
我们姑且将情节上的漏洞总结为,作者处理失当,在没必要的爱上着力过多,在情节转折处却轻轻带过(这种小三上位上得还理所当然,我当时看地真想撕书),对于穿越版的江南皮革厂故事我们也不再过多评价,下面我们来看看人物。相比于善良、美丽、优雅、上进、无私的女主韩冰玉,以及她高学历、高情商、高颜值、“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楚老师,天天喊着害怕爱却因为“爱”和姐夫在一起的梁冰玉,我更喜欢偏反面角色一点的韩太太。韩太太,大名梁君碧,韩子奇的妻子,梁冰玉的姐姐,韩新月的大姨兼母亲,一个虔诚的穆斯林、地地道道的北京人。
韩太太没啥文化,性格爽快但不失缜密,可以说她是实际上博雅斋(也就是韩家)的一家之主。少年时和父亲的养子韩子奇一起打拼,创下了一片家业,生了儿子天星后操持后方事务,“不大再到柜上去”和丈夫也越走越远。这样一个女人,觉得新月读到高中就行了,没必要上大学;为了让儿子和自己看上的女人结婚,耍计谋拆散了天星和初恋;战争时代因为自己的一时气话,葬送了家族产业奇珍斋……种种错事做了个遍,可我通读全书最喜欢的就是她。韩太太的一张一弛显示地尽是老北京的风味,市民气息扑面而来。她的看人下菜碟,她并不高明却十分奏效的俚语俗语,她并非滴水不漏的手腕,她心疼丈夫儿子别人却不会说一个“爱”字……这样的一个可爱形象,让我觉得很真实,她绝非是完美的,但正因为她常常犯错,却让我们觉得这样的韩太太就在我们身边,比起她为玉而生的丈夫,完美的女儿,只有韩太太真正凭着一腔热情做事,活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真我。
在这里还要补充我对韩子奇和姑妈的看法。我是可以理解韩子奇前后反差巨大,少年雄心壮志和老迈后懦弱无能的,也能理解他一辈子唯一的真爱就是玉,毕竟亲历战争对人的打击实在太大了,没有心中的信念支撑自己走下去,战争胜利人也会变成行尸走肉,在这个意义上讲,玉可以说是他的救命恩人。姑妈是一个封建道德培养下,一位优秀的良家妇女,充满了底层人民的朴实善良,然而这样的“好人”,一辈子都在盼望和被日本兵抓走的丈夫儿子团聚,最终也是带着无限的遗憾离开了人间。
除了情节和人物上问题外,我个人认为小说的语言有些太过华丽。在描写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时,着墨太多,大量引用拜伦和鲁迅的诗句描写韩楚二人的爱情,有堆砌辞藻的嫌疑。但对学生对老师的单相思、燕京大学及穆斯林墓地等的景色描绘、梁亦清韩子奇韩新月的三场葬礼、新月与死神的挣扎等,语言还是恰当优美的,建议想提高语言表现力的同学们学习一下。不过就整体看起来,相比这类用优美辞藻修饰的故事,我还是喜欢与此故事背景类似的《活着》《一句顶一万句》等语言质朴但引人入胜的小说。
最后分享一个全书中相对令我感动的情节,楚源潮的老师严教授即将离世时,老伴在他身旁读拜伦的名篇《好吧,我们不再起漫游》,送严教授离开。两个人有相同或相似的爱好,彼此依偎相互支撑,在诗意盎然中走完一生,这是我理想中的爱情。现代社会里爱就直接上手,或者为情远离,嘴里天天嚷着“我也要爱的权利”的,那都是小三。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8
雁归有时,潮来有汛,惟独明月不再升起。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期望太大,看书名觉得是本很恢弘的书,细看后又无法苟同里面的些许内容与观念。
?用了几天时间看完了这本书,外表是宗教、历史、玉器、时代,内容是儿女情长。
一本书,两条线。月,玉。
玉虽美,但易碎;月虽美,却难圆。三代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分别围绕着有“玉”和“月”一丝一缕地展开,最终却又紧紧地缠绕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梁亦清磨了一辈子玉,最终为玉而亡;韩子奇守了一辈子玉,最终一无所有;楚雁潮冲破险阻追月,结果月不在了。《穆斯林的葬礼》感觉像是看了一篇唯美凄凉的爱情散文,如诗如画。
罢了罢了,书中再悲苦,我们的生活还得继续!?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9
黄昏,披着淅淅沥沥的杏花雨,她从街巷的尽头走来。临街的墙,几经岁月,斑驳中仅留下暗淡的殷红,融于灰色之中。
她,步履蹒跚,如一叶扁舟,游弋在似曾相识的小巷,随风飘荡。然而,岁月已将她遗忘。当她重新回到这个世界时,她老了,这里已经变得陌生。街上零星的点缀着些许的人影,匆匆移动。没有人知道她是谁,也没有人关心她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
“没了,全没了,你想见的,不想见的,都没了”。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她哭了,却并不伤心!
“可怜一片无暇玉,误落浮尘烟雨中”,而她到最后才明白,自己只是一个悲剧里的一段插曲,另一个悲剧的渊源――光与影的交汇,月与玉的串织!
“爱情引发了责任,还是责任萌生了爱情?”
或许,所有的一切都只是玉光、月影的层层幻灭,都只是一个悲剧的轮回。而悲剧的起点,却是一个谎言,一个当了一辈子回回的汉人的谎言!
他流浪而来,由一个虔诚的穆斯林把他推上了历史的舞台。然而谁也不知道他的谎言,他便成了梁亦清唯一的徒弟,并得到了师傅的真传。
师傅的溘然长逝,将沉甸甸的责任摆在了他的面前――未完成的“郑和航海玉雕”,一个破败的家,以及三个孤儿寡母,而作为一个男子汉,他不得不果断的扛起家中的重任,然而悲剧也便由此而起。
从他打碎师傅的那片玉起,他便与玉结下了不解之缘,冷冷的玉光,散落在师傅的陵墓上,玉便成了他生命的主旋律!他对于玉已经到了痴迷,几近于疯狂的地步了。
为了那份责任,他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以完成师傅的心愿;为了那份责任,他和璧儿结合到了一起,以扛起家庭的重担;为了那份责任,他和玉儿一起去了英国,以求玉器珍品不被销毁;为了那份责任,他放弃了爱情,以守着他那心爱的玉。
他和璧儿的结合本身就是一场悲剧,与其说他爱上了壁儿,还不如说他对玉的执着爱上了那份责任。这样的婚姻是没有爱情的,这是由责任产生的婚姻,而非由爱情产生的责任。这样的婚姻注定是要以悲剧来收场的。
他真的爱璧儿吗?他和璧儿之间真的有什么真感情吗?如果真是这样,在动乱年间,他就不会留下壁儿一个人孤苦的看守着那个家,而自己只是因为担心玉器被毁,而和玉儿一起去英国;如果真是这样,在和玉儿漂泊途中,就不会由于孤苦,对玉儿动真感情,并有了他们的爱情结晶――新月;如果真是这样,回国后,他就不会出于愧疚才选择留在北京,而一切都只是为了守着他那心爱的玉,为了那份苍白而又无力的责任――那有名而无实的婚姻,而非爱情。
如果说子奇和璧儿的婚姻是一座坟墓的话,那玉儿就只能算是殉葬品。他和玉儿有了爱情的结晶,却放弃了爱情,他宁可守着有名无实的婚姻,宁可瞒着女儿的身世,宁可让心爱的人独自到异乡漂泊,而只为了守住他心爱的玉。
如果说他和璧儿之间是没有爱情的责任的话,那他和玉儿之间就是没有责任的爱情。他伤透了两颗纯真的心,如果不能说是背叛的话,至少是不负责任,而能令他真真正正负责任的,恐怕就只有他的玉了。他对玉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与其说他是玉王,还不如说他是玉魔!
他为了自己的玉舍弃了很多,谈不上是值得还是不值得,只是他爱的人和爱他的人,都成了他的玉的殉葬品!
冷冷的玉,折射着寒光,折射出一幕幕悲剧,折射出一道道月的阴影!
“一场场无奈的爱情,究竟是谁埋葬了谁?”
“你不知道自个儿是个回回吗?回回怎能嫁个‘卡菲尔’!”,“我宁可看着你死了,也不能叫你给我丢人现眼!”璧儿的声音并不高,却像一声惊雷。新月感到的是绝望,她的心仿佛突然从空中坠落,她懵了,呆了,傻了,炽烈的爱使她忘记了楚老师是另一族人,他们属于两个不可跨越的世界!
这便是所谓的穆斯林,而穆斯林的意思就是顺从者,顺从于她的民族,顺从于她的血统!
韩子奇与璧儿的结合,本身就是对命运的一种顺从,在国外,他曾一度摆脱这种精神的影响,热烈地接纳了玉儿的爱情,然而当他回到祖国,回到原来的`生活环境,穆斯林的精神枷锁,又重新控制了他的心灵,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真爱,和无爱的妻子维持一段名存实亡的婚姻,对妻子的责任忍着,对新月的爱忍着,对玉儿的思念忍着……
玉儿也曾一度冲破精神的枷锁,主动的和自己的姐夫结合。然而回国后,她同样不能摆脱心灵的桎梏,选择了顺从,离开了自己的爱人和女儿,远渡重洋。
而韩天星,他不乏热烈的爱情,他第一次和母亲摊牌,体现了一种反抗意识,而心理畸形的母亲,却用卑劣的手段,将他们拆散,然而悲剧的是,他最终知道了真相,但是他又能做什么呢?去和母亲吵吗?去和淑彦离婚吗?……但神圣的穆斯林精神使他什么也不能做,只能让一场大雨冲刷内心的苦闷,用一个穆斯林的方式――隐忍和顺从来结束这一切!而同时淑彦也迷惘,“为什么没有爱情,却可以生孩子?”,最终,她还是认命了!
新月的确具有叛逆精神,她敢爱敢恨,她和楚雁潮之间的爱情,来得那么纯净美好,没有一丝的杂质。然而,不幸往往在风平浪静中到来,无情的疾病开始侵蚀她年轻的生命,孱弱的她,又必须面对穆斯林精神的阴影,璧儿的中伤,校方的阻挠,她纵然叛逆,纵然反抗,但神圣的穆斯林精神,却最终让这样一个叛逆者,凄惨的死去。爱情还没达到高潮,就开始落幕。一个花季般的少女香消玉殒,一场隆重而庄严的葬礼在玉碎月落时举行。这是一场爱情的葬礼,埋葬它的是那神圣的穆斯林精神――隐忍和顺从。
“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玉碎了,梦破了;月落了,心痛了!当一代玉王随着他的玉告别了他的人生,生命和破碎的玉一起消散。
她狠狠地撕了一把蓬乱的头发,抬头望着夜空,那一轮新月也早已陨落!一切都结束了,只留下她,在孤独的人间,继续她孤独的旅行。一道门,隔着两个世界,门内有影,而门外无光!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10
读完《穆斯林的葬礼》,心情特别的沉重,说实话最后的几章我也是和着眼泪读完的,那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一直在我脑海中回荡。“博雅”宅中悲凉的气氛一直袭击着我的心,这时候用任何语言都不能表达我此时的情感,凭我现在的文学功底和见解来谈这部巨著我怕玷污了她的美好。但是我又不得不说,因为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还在我的脑海中来回打旋,新月的离去也一直折磨着我的心,我也一直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感觉新月也一直在我身旁,是那样清晰,那样灵动。一曲没有结果的爱,一曲悲壮的爱,一曲触动我们心灵的爱,最后以新上人的归土而告终,当那块砖头盖上了最后一丝光明,我的心也跌入了黑暗,那个还在为自己的心上人默默守候的痴情人,从他的口中道出了多少关于爱的真谛,然而他就是带着所有这些来独自走着余生。我多么希望那时候他能够和新月一起,在那个狭小的空间中一起熟睡,但是它毕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日后他还要时常来到这里为自己的心上人演奏那首她最喜欢的《梁祝》。
这本书巧妙地将玉与月作为线索贯穿整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读来着实让人心动! 看到穆斯林我们想到最多的还是清真寺;关于回族,我知道的也很少,只知道回族人都很爱干净,不吃猪肉,男人们头上都戴一顶小白帽;仅此而已。《穆斯林的葬礼》的.确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在这部长达五十余万字的长篇小说里,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
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的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示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及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作品清新流畅,质朴无华;以细腻的笔触探测人的心灵,读后荡气回肠,留下深沉的思索,让我们看到了更多有关穆斯林的精神生活。
常常出现这种情况,每当人们在看完一部小说后,而置身于故事人物其中,情绪也久久受故事人物的影响,这也许就是作者在用自己的心,或自己的生命去写的缘故吧。他们并不是为了赚别人的眼泪,那也是他们自己的情不自禁。一个好的作家在写作时,并不急于下笔,而是经过想当长地一段“孕育”之后,他们面对文学,有着宗教般的虔诚,写作在他心中应该是神圣的,来不得虚伪,欺诈和装腔做势,也容不得肮脏和居心不良。因为一颗丑恶的心是写不出真善美的好文章的,也不会让人泪流满面的。难道你不是这样认为的吗?
长路漫漫,无限的思绪仍在飘荡,何处才是心灵的彼岸?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11
《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是在我很早以前都听说过了。那时候大约是在高中吧,对于霍达这个人也没有太深的印象,但偶尔总会听到广播中播送她的一些长篇小说。最有名气的一篇应该就是《穆斯林的葬礼》了。我不知道这样一个书名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究竟会产生什么样“负面”影响,实际情况是我不仅没有看过这本书,甚至连它的内容简介也没有看过。
穆斯林人肯定是相信人世因果的,前世作的孽在来世是肯定会得到报应的。在我看完她的这部小说之后,真后悔自己没有能够在中学的时候看到它,哪怕就看其中的某个章节也行:我总觉得这似乎也是一个因果关系,它似乎是真主对于我的某种“惩罚”。说实在的,坦白的说,在中学阶段我没有正式地看过一部小说,这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大缺憾。
书中韩子奇这个人物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很深刻的,甚至要比新月或者是楚雁流潮都要深一些,正是因为他这样一个人物,让我不断地在想人生中的很多问题,尤其是对于某一个人来说很“重大”的问题。韩子奇的命运很曲折,有其大起大落。但他的一生如果说可以用一条主线将其串起来的说则无疑是玉了。玉,在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里都占据了很大的分量。我们看到就是在他生命里最艰难的那段时间里(在英国逃难),他也是一直守在玉旁边的。文中有一个情节描写到亨特一家人都到防空洞里去逃避希特勒的突袭了,但是他一直坚持和玉儿一起留下来照看他的玉。而且,在他的命运的“转折点”上起作用的就是玉:他的那一个“偶然”受伤以及他的玉被人砸完之不久他就命归黄泉,这一切的一切都与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有一段时间,我对于他和玉儿之间的那种爱情所感染了。我真的很想让他和玉儿走在一起,但很显然他们没有走到一起。要不然的话我们又怎么会看到韩子奇一直生活在痛苦之间呢?是呀,在很多时候很多人的“爱情”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爱情,他们的爱情早已经完全被“生活”这样一个和爱情没有太大关系的字眼所代替了。从这一点上来说,生活对于韩子奇是很残酷的。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不得不投入到它当中去。这一点韩家人所的经历最能说明它了。韩天星,和陈淑彦的结合正好就印证了这一点。而对于韩子奇来说,他命运似乎很不公平,当然生活被鲜活的爱情代替了的时候,他却不得不回到“现实”中去,去永远地回忆自己的过去,即便他的这个家对他不能够带丝毫的幸福。
我知道,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发现作为人的很多矛盾之处。我甚至很愿意去设想,在他和玉儿生活很几年之后,已经习惯了英国那种生活,回来看到天星之后,两个人继续去过他们自己的生活去了。但看到书中的描写之后,我很失望,但却没有办法挽回或者是改变这样的结局。但如果从另外一方面来讲,难道他们两个人生活在一起就能够解决他痛苦的内心吗?我们难道能够设想他可以不顾自己的原配妻子和孩子,生活在遥远的`国度吗?我想,这是不可能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的性格已经决定了他的他的命运、甚至于他的一切。
在面对这样一个疑惑的时候,其实我们心里应当很清楚的是有很多东西是没有办法去假设的,也许这正和历史不能够去假设一样,对于生活中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们又怎么能够去肆意地去“假设”呢?如果我们能够去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我想就不会显得那么难了:
对于整个《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来说,我们完全可以把书中的主要人物分成两类:其中一类就是碧儿和韩子奇,及他的师傅梁亦秋。他们从本质上来说都属于老一代人,从思想上来说是属于比较守旧、传统。这样我们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梁亦秋的师傅身怀绝技,却并不求进一步地去发展自己的奇珍斋;我们也就会明白为什么在战后已经发生了那么多事情的情况之下,尤其是他已经和玉儿生活在一起并且有了一个孩子的情况下,韩子奇还会“义无反顾”地回到了自己的故居,即便这他应该早已经意识到回去之后自己可能会面临着一个什么样的结局。
另外一类人的思想比较新,办事情也比较灵活一些。梁冰玉、韩新月及楚雁潮都属于这一类型的人。他们为了自己内心的目标可以不懈地追求下去,为了自己的理想可以一直奋斗下去,为了自己的爱情可以抛弃一切。这样的一切都是以韩子奇为代表的前一类人所不可能达到的。
当这两种人的利益产生冲突的时候,小说就达到了高潮,其中最明显有两个场景。
韩子奇和玉儿从英国回到自己的家里之后,他和玉儿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很尖锐的程度。在玉儿眼里,既然他们彼此之间都已经找到了真正的爱情,韩子奇就应该跟着她一起过日子,哪怕是受任何的苦他们都是值得的。但偏偏在在一点上,他们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依据韩子奇的想法是自己已经到家里了,就一定不会离开了,因为这里不仅有他的妻子和儿子,更重要的是还有他的玉。对于爱情,可以说韩子奇并没有什么过多的奢望。他所渴望的更多的是一种安稳的日子。但往往是想法越简单却越难以实现,最终玉儿只得郁郁而去。
另外一个场景,就是楚雁潮来到韩家向韩子奇夫妇表明他对于新月的爱意时,不管怎么韩夫人怎样“威逼利诱”,他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甚至为了自己所爱的人,他可以去牺牲很多自己的东西,对于这一切,他都是无所谓的。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12
初次端起了它,是在别人的推荐下。
刚看到书皮上的那一弯新月,那种神圣和庄严,透彻的穿过身体,像是在探寻,又像是在欣赏。
书中的“路”坎坷复杂。情节像是一团被人千百次蹂躏,一线绕着一线;又像是剥洋葱,一层又一层。但那淳朴庄严的内容,根本不会让人觉得乏味、无趣。反而让人钻了进去,成为故事中的.一员!一次次跌倒的新月,又在亲情和爱情的帮扶下一次次的站起来。终甩脱不掉。哪怕是一个小人物糟遇了不测或是遇到了麻烦,心都像是被刀割!悲切凄凉的爱,终使人伤心。一个个故事情节,成了人们常挂嘴边的话题。
一部真正饱含世间人情的文学巨作,永远都是那样高雅、神圣。问世间情为何物?仍是以一声声悲凉的惋惜告终……
如同李清照的那首词: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文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13
用了一个礼拜的时间读完了《穆斯林的葬礼》,合上这厚簿子的时候,竟仿佛沉溺在了老ROSE讲起泰坦尼克号时候闪着泪光的深邃眼眸里,心情也湿漉漉的,像最近江南的梅雨季节里久久不能晾干的衣服。那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的兴衰起落、几代人的身世浮沉以及那颠沛流离曲折复杂的情感,始终在我脑际徘徊。
回家路上,车水马龙,尘埃飞舞,可最终还是悠悠落地,突然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尘埃落定,终归于黄土一 。想起小说里的情节,宛如红楼梦里透露的禅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切不过过眼烟云,只是红尘走一遭。
我跟着笔者游过了玉的长河,游过了半世纪的历史海洋,游过了穆斯林信仰的圣地。
我随着笔者叹过了月的圆缺,叹过了兵荒马乱的年代,叹过了这家几代人的悲欢离合。
穆斯林的葬礼,这是一个家族的葬礼,一个从清贫到富贵又回到清贫的轮回。
韩子奇一生系玉,惜玉如命,最终玉尽人亡。
韩新月一生如月,纯净美好,最终月落无声。
笔者笔触细腻、笔锋委婉,宛如一位两鬓苍白的老人讲述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和两代人互相纠葛的'情感。以玉和月的篇章交错地展现了在同一地点的两代人,最终又以韩新月的身世将玉和月汇到了一起,进入尾声。
最动人之处莫过于几段不同形态却都以悲剧告终的感情。墨香四溢,悲从中来。
有韩子奇与梁冰玉之间义无反顾却有悖伦理的爱情,有梁君璧对丈夫深沉的隐忍的感情,还有韩新月与楚雁潮之间刚开花就被生命无情带走的爱情。
“好吧,我们不再一起漫游,消磨这幽深的夜晚,尽管这颗心仍旧迷恋,尽管月光还那么灿烂……”这是书中严教授弥留之际,让最爱的学生楚雁潮为他和老伴念的拜伦的诗。
而当我看到新月离世前对楚雁潮的期盼时,当我看到新月离世后楚雁潮在墓旁拉琴时,我觉得这几句诗也应该念给他们听的。
从此生死两茫茫,鬓如雪,念成伤,何处话凄凉。
我们不再一起漫游。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14
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但同样凄美的爱情悲剧,在这本书中融合。最后,只剩下三个字:穆斯林。
这是一个神圣的名字,代表这着一个古老的民族千百年来的信仰和历史。不知多少次,敬畏的目光长久地注视着这个词。
谁知,这个词的背后,藏有多少无奈和痛楚……
梁亦清在水凳旁磨玉。坨子在手中旋转,时间飞逝,一块玉又快成形了。不知道这件作品又会落到何人之手?不知道它是否会成为价值连城的珍宝?这一切都与他无关。他不得不承认他的命运不在自己手中,只因为他和大多数人没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民国初期,穆斯林是被歧视的。他们不可能和汉人得到一样的地位,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但他们从不反抗,只能逆来顺受,静静等待也许有一天,命运会让他们的生活有所好转。
楚雁潮站在“博雅宅”的客厅,楞在那里。他向韩新月的父母表明了他对新月那灼热的感情,可韩太太一句话就表明了这不可能,他们隔着教门。就因为不是同一个宗教,两颗碰撞的火热的心无法找到同一种归属。楚雁潮心碎了。俗话说,“宁拆十座庙,不破一门婚”,可这个门槛将两个人生生隔开了。
回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之中,有名人,也有普通人。他们,和汉族人有着同样的相貌,说着同样的语言,穿着同样的衣服,住着同样的'地方,可却有着不同的待遇!而这不同的待遇则带出了不同的命运!
韩新月坐在未名湖畔的小亭子里,手中的书久久没有翻动。她默默地念到:“人的灵魂是平等的……”梁冰玉在伦敦古城的街上,扑在深深爱着她的人身旁,又听到了那绝望的呼喊:“我有权利生活!有权利爱!”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15
这是一本讲述一个穆斯林家庭三代人的命运沉浮的故事。在不同时代下有着不同的内容,却又交错相关,最后衍变成一场悲剧,最终郁郁而终。令人抽象地体会到命运的多舛以及爱的深沉。
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以幼年的韩子奇如何在机缘巧合下入住了北京一户普通的穆斯林家庭后想当时的主人家学习琢玉的技术,历经磨难之后成就一番大业,但因时代背景以及命运的捉弄下使得家业不复存在,以及韩子奇与师傅两个女儿的情感纠纷为主线。
第二部分则以韩子奇的女儿韩新月为主人公,讲述韩子奇一家在经历“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以及一系列政治上的动荡后幸存下来,生活逐渐步入正规,但又因上代人的恩怨情仇以及韩新月有先天性心脏病最终衍变为一场悲剧。令人感概“命运”与“情”这两个词。
这是一本将“爱”这个抽象的概念表达的如此真实的书。有韩子奇与他师傅的'大女儿“梁君璧”相互支撑的爱情。有韩子奇与师傅的小女儿梁冰玉在身处异乡且生命受到威胁下相互依靠的“禁断之恋”。也有三代人韩天星与其原本厂友―一个朴实的女孩容桂芳,因他的母亲梁君璧看不起容桂芳的家世,用离间计将两个相爱的人因误会而“咫尺天涯”的没有结果的爱情。以及韩新月与其老师楚雁潮的师生之恋,但因回族的规矩以及韩新月的先天性心脏病从而变成一段凄美而悲壮的爱情。无一不使人感概万分。并不像一些小说的圆满结局,而是以悲剧结尾,使情的理解更为深刻且难忘。
当韩新月卧病在床,得知自己的病已不是现代医学可以力所能及的时候,她请求楚雁潮放弃自己,任自己自生自灭时,楚雁潮愤怒了,他向新月诉说:“爱是什么?爱就是火,火总是光明的,不管那熊熊燃烧的是煤炭还是木材,是大树还是小草,只要是火,就闪耀着同样的光辉!爱就是爱,它是人类自发的美好情感,我因为你才爱你,此外没有任何目的,不要用’自我牺牲’这样的词来贬低我,我们双方都不是祭坛上的羔羊,我们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爱得越深,爱得强烈,爱得长久,这就是一切!”如此感人肺腑的一段话令多少读到这的人潸然泪下。
爱得浓郁,爱得深沉,此情此景,也不枉此书的好评如潮。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40-16659.html《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
相关文章:
美丽的田园风光作文100字11-22
丧事的对联08-02
留在心里的印象作文07-23
父亲节英语作文07-23
最新小学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11-22
卖油翁欧阳修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07-20
备考期中黑板报素材11-18
五十岁人生深刻感悟10-11
开导心情不好暖心的话07-05
邮政营业员工年终总结08-16
台球比赛活动策划方案08-23
简单的员工的辞职信08-17
教研活动主持稿10-18
飞鸟集读后感1000字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