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读后感范文5000字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伤逝》读后感范文50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伤逝》读后感5000字 1
我原是没资格对鲁迅的《伤逝》发表任何感慨的。从前没有,那是因为十二、三岁的年龄还不懂得涓生的的矛盾和子君的凄然;现在不应有,那也是因为太过体验他们的思想弱点,感叹鲁迅先生的细腻描写,而惭愧自己不知该如何表达?从昨晚掌灯时分,一口气读到凌晨,一遍一遍,再逐字剖析着,就恍若文中的涓生和子君就是现实中的他和我。早上上班时,我还拉住一个同事,不管她愿不愿听,也强硬将整个故事的心理情节给她复述一遍。不知是我讲的字句不漏还是她也有触语生情的心态,总之,她听得入神,连连称这与现代的爱情婚姻没有什么区别。我便说,也许爱情原本就是没有时代没有年龄没有国度的吧。但一想到现实中的他,那个连“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都不敢说的他,我心里便黯然了......再回到电脑边,我怎么也坐不住,我听到我心里仍然在不停地诉说着......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这是一篇悲情小说。作者以“涓生手记”的形式,回顾从恋爱到感情破灭这一年的经历,用涓生的切身感受来抒发他曾有的热烈的爱情,深切的悲痛和愿入地狱的悔恨。
虽然涓生的故事发生在“五四”年代,在那个黑暗社会里,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问题,他们感情的破灭似乎还可以归罪于社会解放的过程。那么现在呢?21世纪的爱情,创造在一个更进步更自由的时代,他们不会再经历涓生的社会迫害,不必为“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的苦恼,也无需为求生而象涓生那样“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注”的决择。但是,我们今天的爱情,却因更加自由,一任的梦想还是重复着涓生的故事,一样的爱了,逃了,最后抛弃他们曾经深爱过的女人,任她们自生自灭......
从涓生的个性心理描写,我真实地感受到相爱至分手的残酷,而血淋淋的爱情正是那个提倡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最后却为了求生而离开子君的涓生亲手埋葬的。涓生因为尚未忘却的翅子的扇动,这在文中多处提到,而他又以为他的翅子又因子君“只知捶着一个人的衣角”而比先前颓唐得多......于是决定“那便是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在决定着他们只有分离才能开辟新的道路时,他又意识到“----我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责,忏悔了......”这个时候他有一丝不舍,其实,他早预到子君没有了他,只有死。因为子君“她自始自终,还希望我维持较久的生活......”就算这样,涓生还是因为早晨的时间多,而计划在闲谈中,故意提起往事,似一个隐形的坏孩子,把那翻在心里折腾过的“所谓不虚伪的真话”对子君说了出来,而子君听后“她的脸色陡然变成灰黄,死了似的”。直到“子君却不再来了,而且永远,永远地!......”,涓生 才意识到当初以为“将真实说给子君,她便可以毫无顾虑,坚决地毅然前行,一如我们将要同居时那样。”恐怕是错误了,因为子君“她当时的勇敢和无畏是因为爱”。涓生最后虽然也悔恨和悲哀了,但却只能换来子君永远的空虚,欢欣、爱、生活已经全都逝去了。这个时候,我想人只有在失去时才感到存在的可贵,这句话便是真理了。
再回顾涓生对待子君爱情的过程,这里可以看出他矛盾自私的阴暗面。追求子君的时候“照见我含泪握着她的手,一条腿跪了下去......”,如此经典的场面在21世纪已经视为珍宝,更何况在那个世俗的年代。也难怪日后竟成了子君温习的必修课,“我的言辞,竟至于读熟了的一般,能够滔滔诵。”而涓生后来却只当作是浅薄可笑的电影一闪。如此纯真热烈的求爱形式,竟被涓生自己践踏了。其实我也不怀疑那个场面的真实,只是很明显,涓生冲动的,甚至是不负责任的浪漫热情,只能维持到得到子君的爱时,就成了“被质问,被考验”的负累了。
他们相爱的时候,涓生是这样形容的,“去年的暮春是最为幸福”,但就算如此愉悦时,他们走在路上,他仍会觉得到时时遇到别人的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可见,子君给他的幸福并没有坚定他的爱情,他的勇气在很早时段都已经暗地里隐藏着不稳定性。可恨的是,这个时候涓生并没有显示出在分手时“所谓真话”的勇气,我想倘若涓生真是那种“是的,人是不该虚伪的”,那么他当时更应该对子君讲出他的心态,似乎在后来的描述中,他的各种对子君不满情绪他都有所隐瞒,当然除了分手那一次来了个真实的。如果在当时寻住所的路上,他也来个真实的表白,或许会让子君明悟一些,或许将不会有后面的.草率同居,更不会淹没子君死的悲剧。因为当时境态的子君却是“大无畏的.坦然如入无人之境”,子君的爱是那样的纯真,那样的执着,她的眼里只有他,她的世界唯有爱情。
于是,他们的爱情走向在开始就已经有了明显的差别。子君是 反顾的,从他们最初交际半年时的对话,她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直到面对涓生热烈地追求,她果断地舍弃家人,将整个社会抛在身后,毅然地跟着涓生。这是一种对社会的背叛,是不符合大众化的,是当时那个时代不相容的,但子君却坚强地选择了那样没有退路的爱,其中的勇改和无谓又岂是你我能体会的?但涓生最后却用“所谓的真话”把她推向地狱,虽然文中没有交待子君的死因,但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在当初他们同居时,她的叔子已经不认她做侄女,可见家庭反对之强烈。那么子君被涓生“逼”回到足以被唾沫淹死的家族中,私订终身、未婚同居,这诸多罪状,还不够她死一百回吗?这便是涓生悔悟时说的“我没有负着虚伪的重担的勇气,却将真实的重担卸给她了”,这重担也便真的“压”死了子君,毁灭了涓生赎罪的机会,完全破灭了他们的爱情。从而更加突出了涓生的不负责任,自私阴暗,这也正是鲁迅先生的一惯写法,不同的是,这次揭示的是人性弱点的阴暗面。
继续进入他们的同居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涓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不过三星期......揭去许多先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却是隔膜”的心理描写中,文中用了一个情态副词“渐渐”,写出了时间的流动性,这里似乎也暗喻着涓生的爱情观随着时间而变化着,也意味着激情过后浪漫不再的趋向必然。于是,在锅碗瓢盆的真实生活中,涓生不满子君“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工夫也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这样的生活似乎与涓生想象的全然不同,其实就 来说,这只是婚姻的必然,是家庭生活的前提,可见涓生同居之前并没有细想过,只是更加突出他的草率和冲动以及不负责任。而子君本身也甚至为着“和那小官太太的暗斗”而不乐。环境 是 改变著一个人,在那个时代的妇女终是不能完全独立出来,之所以在今天的社会中,也依然 合那些不满“全职太太”, 老婆被家居生活熏得“庸俗不堪”的男人们的真实写照。为什么现代女性总是要走出家庭,要走入社会,是否她们都曾猜透过子君的悲剧起源呢?人原本是一个个体,即使你是多么地爱对方,你也不能将自身溶纳入爱人的骨髓,只有爱的不失去自我,你才能应付不变中的万变,才不会走入象子君一 ,一旦失去爱情就失去自己的可怜境地。
在涓生失业的心态 化里,他因为子君频频催他吃饭,而“在坐中给她一点怒色”,而委婉地 教 她明白之后,却又因不定时吃饭,菜冷而苦恼,甚至想着“自觉我在这里的位置,不过是叭儿狗和油鸡之间”。读到这里,我有些为涓生悲哀,情由心生,我以为人最大的敌人,莫过于自己。在我看来,子君爱他的心以及家居的烦碎依然是那么可爱,即使他微有怒色,她也 婉地表 出“可是没有说”。反倒是涓生自己以为子君“大约很不高兴吧”,涓生因为失业环境的改变,因为生活的节拮据,而自以为是地猜想着子君的变化,这在后面的日子突出地更为明显。“我终于从她言动上看出,她大概已经认定我是一个忍心的人。”“但子君的认识似乎只是浅薄了起来”。这里面的“大概”、“似乎”都是涓生的 想,所以,这也便是他亲手毁灭的过程,因为他没有战胜他自己。
以至于后来,只有逃出家门,“终于在通俗图书馆里觅得了我的天堂”,而这天堂原来也只是为着“装着两个铁火炉”,并非为了看书的高尚。更说他出走的心态,“逼迫我不能在家庭中安身,但是往哪里去呢?”这又一次体现了他的自私,他在回到家中“领略冰冷的颜色”,在意识到子君“很带些恐怖的神色”时。难道他没有想过,他的出走只会让子君更为痛苦,而他尚且可以去找“天堂”,那么他的子君呢,那个抛弃一切跟他走的女人呢?她又往哪里去呢?深爱着涓生的子君面对男人的变化,依然温顺地守着那个家,“近来也间或遇到温暖的神情,但这却反而增加我的苦痛”,凭着子君对涓生的爱,这小小苦痛变化又怎能逃过她的眼睛,于是“已经引起她的忧疑来”。
这一长段有许多涓生的心理描写, 方一直按照心里的猜测来对待对方,看似温情,你为我想着,我为你想着。其实他们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无论涓生心理活动是多么矛盾、挣扎、无奈,但他却一直未向子君交流过,他们已经缺乏了最重要的关系──勾通。以至于后来涓生考 著“我觉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而且认为子君“她应该决然舍去”。在这里他又是用了“认为”二字,他一向只是单方面地考虑了他的立场,仍是自以为是地代着子君去“安排”与她分手后的生活。“......况且你已经可以无须顾虑,勇往直前了......但这与你倒好得多,因为你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而 果的事 是子君只是勇往直前地奔向死亡。
可怜的子君面对这变故的到来,也“只有沉默”,我想在这 候,以子君的聪明,她已经看出了分手是涓生希望的,要她勇往直前地离开他,也是涓生希望的,所以她选择了沉默,以惯有的温顺成全了涓生的“伟大”,尽管她“瞬间便又苏生......在饥渴中寻找着慈爱的母亲,但只在空中寻求,恐怖地回避着我的眼”。她“寻求”着却不敢看涓生的眼睛,因为她一方面想着曾 与涓生的恩爱,似乎还幻想着会有转变的奇迹;另一方面却对涓生的绝情失望,恐怖地不敢相信,不敢直视这残酷的真实。令到涓生在最后时刻也再次逃避“我不能再看下去了”,也只有在这里,涓生似乎还存着一些良知,最后 也被小品文的登出给挤兑了。
而子君在默然中成全了涓生翅子的扇动,离开了。涓生却只沉浸在“我预感到这新生面便要来到了”, 是多么 明的 比和 刺啊,一 是死,另一 是新生。涓生这种近乎轻松的心态,令到我认为他后来对子君死的忏悔都含着虚伪的成份。再则,在子君活着的时候,他已经看到了子君的死。而当有人告诉他子君确实死了时,他却惊得没有话,还不自觉地问是否是真的?可见子君离开他后,他并没有真正为她的处境为她对他的全部的爱分析过。
文中描述子君的心理活动很少,我们只能从涓生的想象中来寻找她的影子,但她的形象却是鲜明无比的。尤其是于她的死对涓生全部的爱更是做了一个永恒,“子君总不会再来的了......她的命运已经决定她在我所给与的真实的---无爱的人间死灭了!”而这种美好东西的毁灭,才更激起读者随之而来的悲情意识,也许这正是揭示出悲剧人物形象的实质吧,令到我不免再次为之嘘唏心痛了。
天,渐渐发白了,脖子有些酸,手敲得有些僵硬。这篇读后感写得特别慢,写着写着总是会停下来出神地体会一下他们的意境。我在个人感情里似乎偏向着子君,更多的是在遣责着涓生,我脑子里一直闪现著最近一部电视剧的题目《与爱同生》。而子君在她离开人世的那一瞬间,是否也念过这个词呢?与爱同生!多么富有震憾力的坚强。
而涓生的爱情用现代化简单的词来概括,那就是,由冲动的爱开始再由理智的现实来结束,如此看来,在今天这个社会似乎也无可厚非呢?
但我们应该值得借鉴的是,既不能象子君那样爱得失去了自我个性,也不能象涓生那样轻率地开始。还是那句老话:没有足够的水,就不要走进罗布泊。既然两人决定了相爱,就应该相互扶持,共同进步,哪怕结局是一同灭亡,也要与爱同生。
《伤逝》读后感5000字 2
谈起《伤逝》,有些人认为涓生可恶的,他放弃了子君,他让他爱的人死在无爱的世界里,涓生之后的忏悔都是无用的,虚假的。而有的人则认为,涓生是能够理解的,他是值得同情的。那么,我们应当用怎样的态度看这个问题呢?理解涓生的行为吗?还是?如丁绪荣教授所说:“假若我对文中涓生的悔恨和悲哀给予肯定,是否肯定作品中‘我’的认识,和那些为自我厌弃子君作为辩护的理由呢?”
我认为,涓生是应当得到理解的,无论在什么时候,甚至在他想与子君各谋生路时,他内最深处都是始终爱着子君的。
从在会馆时,子君不在,看书“已经翻了十多页了,可是毫不记得书上说的事,”子君来了,涓生的心便“宁贴了”,到“很仔细地研究过表示的态度,排列过措辞的先后,以及倘或遭了拒绝以后的情形”,然后同居,就算发现子君变得越来越俗,想放弃她时,心里还是牵念着的。不然,在摊牌前,为什么涓生还要故意和子君闲谈,称扬诺拉的果决?不就是怕突然说出分开会刺到子君,想借诺拉的果决给子君一点鼓励么?到了最终还细心翼翼地说,生怕伤到子君的心,这不算是涓生对子君最终的爱护么?明白子君死后涓生如泣如诉的悔恨,不能够证明涓生的爱么?“我为什么偏不忍耐几天,要这样急急的告诉她真话的呢?”“我不应当将真实说给子君,我们相爱过,我应当永久奉献她我的说谎。”“我没有负着虚伪的重担的勇气,却将真实的重担卸给她了。”子君的死唤起涓生无限的伤痛与自责,他自残般地“一任这死的寂静侵蚀着我的灵魂”,期望有鬼魂,期望有地狱,是期望有再次与子君相逢的机会,有让他赎罪的机会……这一切,不都能够说明子君在涓生心里一向一向都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么?
同时,当然地,子君也是一向深深爱着涓生的,涓生当时的言辞,子君“至于读熟了一般,能滔滔背诵,”还时不时拿出来温习,同居后怕影响涓生,隐藏自我的不快活而“强作勉强的笑容,”“逼”涓生做出许多虚伪的温存的答案,这些都说明子君在意他,爱他。
所以能够看出,两人是相爱的,一向都是。他们在一起是因为有共同的认识、共同的看法,他们想彼此互相扶持走下去,在他们的精神家园相互偎依、相互指引。他们想努力创造越来越完美的生活,好好过日子。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大概就是他们温暖的梦吧?
既然爱,为何要分开?涓生说:“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看起来,分开是因为不再爱。现大部分学者认为,涓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子君不是他想的那样的,不是大无畏的勇士,而是“怯弱”与“颓唐”,他发现他不爱子君了,再加上生存的窘迫,那仅有分开了――新的路的开辟,新的生活的再造,为的是免得一同灭亡。是这样吗?
我很赞同颜阿龙先生的说法:“他们在反抗中坚强地走到一起,却又成为反抗下的感情和自身软弱的牺牲品,这种盲目的感情就生存在死亡的边缘。”大家公认为,这是个感情杯具。而这感情杯具的产生,我认为并不来源他们自身,而来源外部的环境。
那么,涓生的杯具是否能够避免呢?如果能够,又应如何避免?这也是一个引起热列讨论的问题。
丁绪荣教授说:“涓生和子君热烈而真诚地相爱,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憧憬、梦想和追求。”这点我认为很有道理,没有共同的梦想与信仰,怎样会相爱呢?但丁教授又说:“同居后喻示着两人感情杯具的来临。”这点我并不赞同。
我认为,涓生的杯具是能够避免的,他惟一须做的,就是牢记最初的梦想,时时惦念,用它来做生活的前导。
子君对涓生的爱已成为本能,已成为如吃饭一样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是生存的条件与前提。所以,成为了本能的爱化为思想上的潜意识,而不再像初恋时那样用某些行为或语言特意表达出来。于是,在涓生看来,子君的感情似乎淡了,“见识似乎只是浅薄起来”子君的功业就建立在吃饭上,子君俗了。
当吃饭问题都无法解决,怎会有精力像在会馆里般谈论伊孛生,谈雪莱,谈男女平等等思想?民以食为天,所以,子君终日忙碌养狗饲鸡烧饭为家里所做的一切,是应当得到涓生的理解的,而涓生却认为是庸俗,认为她让他空虚了。在社会压力下,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艰难下,怎会有时间与精力重习温馨?于是,两人便将那一点一滴最真最深的爱沉淀在心里最底层,不再如以前任意表达,而空出很多空间留给如何谋生计,这样,脑袋里的思想与行为便都是为了活下去,渐渐的,涓生忘了自我内心灵魂深处正一点一点沉淀的`炽热的爱。
既然忘了爱,既然以为自我已经不再爱,那何必再在一起?于是,分开。
爱真的不存在了么?子君走后,剩一个空房子,涓生回来“便如脑后受了一击,无言地站着,”“遍看各处,寻觅子君,”“转念寻信或她留下来的字迹,”以及子君死后涓生的悔恨,不都能够证明涓生对子君的爱是存在的么?
如果涓生没有忘记心中对子君的爱,没有忘记最初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梦想,或许他们会互相体贴,彼此温暖,一同走艰难,向着梦前进,永不言弃,因为心中的信念。
所以我认为,他们分开是因为涓生忘了爱,忘了爱的存在。
既然忘了爱,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此时的涓生是不清醒的。他没有清楚地意识到什么才是他最想要的,他应当为了他想要的而去做什么。也就是说,分开这个决定,不是涓生头脑清醒时做的,而是在涓生已被生计问题浸泡得迷糊时想的决定,并不能代表涓生内心真实的想法。
可是人不可能总坚持清醒,免不了有被其它问题困扰的时候,免不了有忘了最初梦想的时候,难道就意味着免不了做下让自我后悔的事么?如果忘了心中最初信念或感到迷惘无助了怎样办?
刚才我们说了,涓生是因为不清醒才做出了让他后悔的决定。那如果涓生不清醒时不做决定呢?如果顺着原先的生活轨迹走下去呢?
如果涓生不轻易做出决定,而是按原先的生活继续下去,继续努力,虽然心中会有迷惑,但我认为,迷惑总有解开的一天,就如不可能一年四季雨水不断一般。到了时候自然会明白开朗,重新振作。
所以我认为,当我们迷失方向不知所措孤单无助难过时,是否能够试着不想太多,想也未必想得明白想得正确,毕竟当局者迷,不宜轻易做出决定。幸而脚下的路是自我清醒时选的,是为了最初的梦想而选的,顺着脚下的路坚持走下去是否会有好的结果如最初所想呢?我认为会的,只要熬过了那一段不知方向不知目的只知向前走的忐忑。
一段长长的路,蓝天,白云,两边都是鲜花绿草,顺着这条路走,一切都是那完美。可是,在通往终点的路上,是否经得住路边的美丽景色?是否会一向记得终点的方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想买某件东西而去商场,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心中狂喜,回到家了才发现原先不需要的买了一大堆回来,而最初要买的却被遗忘在其它缤繁商品间。人走在路上,肯定会有各式的想法不断冒出来的,这未必是坏事。但真的要因为新的想法而改变脚下的方向么?所以,要心记远方的目标;不忘脚下的脚步,用清醒的脑袋,去欣赏路边的美丽。
可是,若走到半路天突然黑了,灰色的云大团大团压下来,雷声从耳边滚过,已看不清脚下的路了,如何是好?惊恐是肯定的,但做出的反应却因人而异。在慌乱中另选其道么?另选其道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只是在不知所措间失去了理智盲目作出的选择,最终又得到了什么?忘了晴朗时脚下这条清晰的大道么?所以,如果在黑暗中沉着冷静,沿着脚下的路细心翼翼避开风雨走下去,或实在捺不住心中的恐惧就原地站稳不动待到风雨过后光明重新洒下照亮眼前所有再启程,会不会比另选方向好呢?我认为是的。
牢记心中最初的梦,迷惘无助时,请坚持脚下的路。
如果坚持,如果不忘记,风雨过后,谁又能否定面前不是一片光明?
《伤逝》读后感5000字 3
《伤逝》是鲁迅先生写的惟一一部有关爱情的小说。它描写了“五四”时期一对知识青年的爱情悲剧。小说中的涓生和子君都是在五四新潮激荡下开始觉醒的知识青年。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新潮激荡”“开始觉醒”这些字样。“新潮激荡”说明只是受到“新潮”的部分影响,只是“激荡”而已,而“开始觉醒”就说明这种影响促使了他们有“觉醒”这个意识,并不是完全地、根本上的受到改变。弄清这一点对理解这篇小说是非常重要的(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刚开始读《伤逝》的时候,这篇小说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子君太可怜,涓生太可气,世人太可恶!
一个能在那个时代就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女青年,在涓生自己都觉得“以为可笑,甚而至于可鄙”的求爱方式下接受了涓生。为了能和涓生在一起,“子君还卖掉了她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并且“和她的叔子,她早经闹开,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与涓生同居后,子君的生活“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工夫也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回想起刚和涓生认识的子君,可以与涓生“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与现在相比,真可谓是判若两人啊。最后,在涓生的一句“我已经不爱你了”过后,在“严威和冷眼中”离开了人世。子君的一生,真是“成也涓生,败也涓生”!
对于涓生,刚开始的时候我也像其他大多数的读者一样,认为他自私、不负责、卑劣。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感觉,就是因为他竟然忍心将那句“不虚伪”的“我已经不爱你了”“十分的决心”地扔给了深爱着他的子君,他明知到,子君是不能离开他的,否则,她就会被“真实的重担”活活地压死。涓生真是明知故犯啊!难道就为了一句“人是不该虚伪的”就可以放弃子君吗?我想,这是大可不能原谅的呀!
而小说中的“常常穿着新皮鞋的邻院的搽雪花膏的小东西”、子君的叔子、官太太等人,都是涓生和子君两人爱情、生活的阻碍,他们的存在,注定了两位主人公以后的生活是不安宁的。作为看客的他们,不安分于“看”的角色,竟然还去“添些谣言”或是“奚落”他们家的阿随,这不仅会阻碍他们正常的生活,而且还会影响他们之间的爱情。正是因为那“搽雪花膏的小东西”的“设法报告”,才会导致涓生的下岗,而涓生的下岗,又是子君与涓生分手的导火线!“爱情是美好的,但是爱要有所附丽,爱一定是和别的东西结合在一起,没有抽象的爱”(鲁迅《伤逝》文本细读孔庆东),而经济基础便是爱的附丽,正如涓生所说的“第一,便是生活”,只有活着,爱才可能实现,否者的话,一切都是空谈。虽然有些残酷,但是生活就是这么的现实,现实就是这么的现实!所以说,子君与涓生分手的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涓生的下岗,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凶手,最终还是要归咎于那“搽雪花膏的小东西”。因此,由点及面,用“不完全归纳法”就可以说,世人太可恶了!
但是后来,在我重新阅读文本并且查阅了有关材料后,我对我刚开始的看法进行了一些修改:子君可怜,更多的是无奈;涓生固然可气,但也可怜;世人依旧太可恶。
首先,我们来看子君。
子君,作为在新潮激荡下开始觉醒的知识青年,在那个时代处于这种身份(新青年)就是很受一些顽固派的鄙视的了(因为她没有受好本分),但是,她还是顶住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勇敢地与涓生走到了一起,尽管最终他们的婚姻是以失败而告终的,但她的那种勇气,还是具有进步意识的,因此,从这个方面来说,子君是有所觉醒的。但是,正如我在文章开头所强调的,“新潮激荡”说明只是受到“新潮”的部分影响,只是被稍稍冲击一下而已。而“开始觉醒”就说明这种影响只是促使了他们“开始觉醒”,并不是完全的、根本上的“觉醒”。在原文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细节:“当我指给她看时,她却只是草草一看,便低了头。似乎不好意思了。这些地方,子君就大概还未脱尽旧思想的束缚”“我真不料这样微细的小事情,竟会给坚决的,无畏的子君以这么显著的变化。她近来实在变得很怯弱了,但也并不是今夜才开始的。”……从这些细节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一个残忍的结论:在子君的脑海里,封建思想还是存在着,“新思潮”的激荡不能彻底地把这些封建思想冲刷走。为何我要说这是一个“残忍的结论”呢?因为我想,本来是一个新的,具有进步性意义的,能代表中国妇女崛起的人物,却又在生活的细节中显露出这么多残存的封建思想,这无疑给刚刚才寄予中国女性希望的读者们当头一棒,它让我们明白,中国妇女的解放运动还没真正开始,因为,即使是连像能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子君,在她生活的种种细节中,仍然看到这么多的封建思想的影子。为什么那些封建思想的影子会死死地缠着子君呢?归根到底,这都是由于那个社会所造成的。在那个社会中,连太阳都被封建思想层层笼罩住,在这样的太阳照耀下的人们,当然连影子都会被封建思想所覆盖。我们可以从文中发现这样的一个细节,当子君和涓生在路上同行时,众人露出了“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由此可见,在他们的思想中,是决不会容忍任何超出封建礼教的行为存在的。因此,对于子君在生活中所暴露出来的封建思想的影子,我更多的是抱以同情、无奈的态度。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涓生。
涓生也是一个受新思潮影响的新青年,虽然新思潮对他的影响可能会大一些(最起码会大过子君),但是封建思想对他的影响依旧存在,只不过它(封建思想)要在一个特定的时期,某些特殊的东西的催化下,才会被暴露出来。对于这一点,我在文章后面将会提到。现在,我们来谈谈“涓生”这个小说人物。对于涓生,大多数读者给予他的评价是:自私、虚伪、卑怯……一个个贬义十足的词无情地压在了涓生的身上,这使我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这样的评价是不是有点过火了?涓生真的只有缺点吗?”,带着这个疑问,我又返回到了文本,对涓生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我发现,其实涓生并没有大家所想象的那样坏。因此,我想勇敢地为涓生进行辩护,大声喊出“其实,涓生也可怜!”。下面,我将从多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观点。
第一,涓生是爱子君的(至少是曾经爱过),而且还爱得很深。
如果我们认真读文本,会发现这样的细节:“子君不在我这破屋里时,我什么也看不见。在百无聊赖中,顺手抓过一本书来,科学也好,文学也好,横竖什么都一样;看下去,看下去,忽而自己觉得,已经翻了十多页了,但是毫不记得书上所说的事。”阅读进步书籍对于一个新青年来说,那是太重要的事情了,但是涓生却“已经翻了十多页了,但是毫不记得书上所说的事”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他的心已经不在阅读上了,对子君的急切的等待已经把他的心给占领了。涓生是如何的急切呢?文章有这样的描写:“常常含着期待;期待子君的到来”“在久待的焦躁中,一听到皮鞋的高底尖触着砖路的清响,是怎样地使我骤然生动起来呵!”“莫非她翻了车么?莫非她被电车撞伤了么?……我便要取了帽子去看她”这些描写都在向我们传达着同一个信息:涓生很爱子君。而且,在文章的多个地方,涓生都承认自己爱子君。
第二,对于子君的离家,涓生是十分伤心的。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可以从作品中的一些描写景色的句子,从中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在子君离家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这是冬春之交的事,风已没有这么冷,我也更久地在外面徘徊;待到回家,大概已经昏黑。就在这样一个昏黑的晚上,我照常没精打采地回来,一看见寓所的门,也照常更加丧气,使脚步放得更缓。但终于走进自己的屋子里了,没有灯火;摸火柴点起来时,是异样的寂寞和空虚!”文中的“冷”“昏黑的晚上”“丧气”“异样的寂寞和空虚”等词、句,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是让人感到很压抑、孤独和寂寞的,也就是说,当时涓生的心情非常不好,尽管他还不知道子君已经走了(或许他已经猜到了)。当官太太将“子君被她父亲接走了”的消息告诉涓生后,涓生的第一反应就是“便如脑后受了一击”。紧接着,一句“我不信”后,又是一段景物描写:“只见几件破旧而黯淡的家具,都显得极其清疏,在证明着它们毫无隐匿一人一物的能力我转念寻信或她留下的字迹,也没有;只是盐和干辣椒,面粉,半株白菜,却聚集在一处了,旁边还有几十枚铜元。”“渐渐隐约地现出脱走的路径:深山大泽,洋场,电灯下的盛筵;壕沟,最黑最黑的深夜,利刃的一击,毫无声响的脚步……”那零星摆布的“盐,干辣椒,面粉,半株白菜和几十枚铜元”犹如涓生此刻心灵的真实写照:他的心已被子君的离开撕碎成了零零散散的一块一块,毫无规律地拼凑在一起。从中,我们不难感觉到涓生的悲伤。
第三,对于子君的死,涓生表达出了极度的悔恨。
文章的最后部分,出现了这样的句子“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之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天啊,涓生可是一个新青年呀,但是,他竟然说出了“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这带着强烈的封建思想色彩的句子!对于为什么涓生会说出这种与他身份不符的话,我认为有两种可能:第一,是他脑子里的封建思想没有被根除。就如我前面所说的那样“封建思想对他的影响依旧存在,只不过它要在一个特定的时期,某些特殊的东西的催化下,才会被暴露出来”,这个“特定的时期”指的就是子君的死,而“特殊的东西”则是自己对子君极度的悔恨;第二,我们可以理解为由于子君的死给涓生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导致他在极度的悲伤、悔恨中将希望寄托在了“地狱”“鬼魂”上,希望以此来减轻心中的苦痛,得到心灵的安慰。但不管是哪种可能,涓生悔恨过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其实,涓生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尽是自私,尽是虚伪,尽是卑怯……对于子君,他爱过,悲伤过,悔恨过。我想,大家之所以如此贬低他,可能是无法原谅他“将真实的重担”卸给了子君,导致子君在“严威和冷眼中”离开了人世。但是,看了我的分析后,您会不会觉得涓生也很可怜呢?可怜他不被他人所理解,可怜他被这么多的人所过分地批评,甚至是贬低,嘲讽……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以子君和涓生为代表的新青年开始觉醒了,但是由于他们自身的缺陷(即旧思想没有被完全剔除)和外界压力的阻挠,使得最终他们无法冲出“铁屋子”,而在冲出“铁屋子”过程中产生的爱情,也随着他们的冲不出去最终走向了灭亡。但是,事情到了这里还没有结束。我说过,封建社会中的人们“是决不会容忍任何超出封建礼教的行为存在的”,因此,他们对子君和涓生进行了惩罚,前者被他们的“严肃和冷眼”所逼死,后者则在新的生活中选择了顺从,“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他的前导……
封建社会用子君和涓生的爱情的悲剧,向人们证明了它的坚固,它的不可突破性,并借此来警告其他的新青年,不要再重蹈覆辙了,不要再做无谓的牺牲了。
我想,《伤逝》中的“伤”,不仅是伤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悲剧,而且,更是伤悲剧背后所展现出来的新力量的脆弱和封建力量的完全胜利吧!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95-8357.html《伤逝》读后感5000字
相关文章:
保护友谊的名言警句12-07
我变成了一角钱想象作文600字09-26
立秋的谚语俗语08-10
重庆2024年9月证券从业资格考试报名时间:9月6日-9月11日09-02
淘宝好评语模板【最新5篇】08-06
关雎原文朗读及翻译 关雎原文及翻译12-23
现代诗歌08-16
补充医疗保险规定范文8篇08-15
挽回男友的话11-13
一年级上册班主任教学工作总结(七篇)09-06
法人授权委托书格式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