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论文范文第1篇
初识恩师钱敏先生是在三年前的初夏,我还记得那天外面还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先生满头银发,精神矍铄,手中拿着一把雨伞。也正是在那一天,钱先生表扬了我的本科论文,并且答应帮我修改,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自那之后,我就正式成为了钱先生的学生。在先生的悉心指导下,到硕士期间的第二年终我已完成数学内容的论文四篇。鉴于此,先生在和我多次商量之后为我作了一个规划,即(一)四年完成硕博连续,(二)研究方向定在跨学科领域,即跨数学、化学与生物等学科。
在钱先生指导我的三年时间里,他不仅帮助我找到了研究方向,踏上了跨学科研究之路,而且,还以不断的肯定和鼓励让我树立了信心。因为随机过程理论在现代非平衡态统计物理和生物化学系统建模上的应用方面的研究是探索性的,我自己要做许多探索性的学习,而钱先生总是能够凭借多年的研究经验敏锐地告诉我做什么是有前景的,而做什么可能是无用功,从而让我的科研工作深入而又有效率。
不仅如此,钱先生也用他高尚的人格在一直感染着我。钱先生生活极其朴素,却总是能体谅学生经济上和生活上的困难;先生指导我完全是尽义务,而在这三年期间,他还一直从自己为数不多的科研基金中拨出相当部分,在经济上给了我很大的支持。每当钱先生以81岁的高龄围坐在学生中间,和大家讨论甚至是激烈地争论问题时,我总是很感动。先生那种对生活和科研的热情,将一直激励着我;我
也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学术生涯中,能够不辜负先生的厚望,一步一个脚印的不断前行。
蒋达权老师从2003年秋季就开始指导我写作本科毕业论文;作为我的研究生导师之一,蒋老师已经指导我作科研达四年之久。应该说,是蒋老师带领我踏进了科研的大门,并且给了我非常细致的指导;正是在他的指导下我的本科毕业论文得以发表在国际知名刊物上。2005年秋季,蒋老师远赴德国进修,在这之前,他把我介绍给了钱敏先生。在他2006年底回国之后,我们又一起写了有两篇论文。蒋老师扎实的数学功底和细致认真的作风,也深深的影响着我。
陈大岳老师作为我的博士生导师,在我硕博连续这四年中,也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我经常会有很多的事务性手续要麻烦他,而他总是那么地平易近人,不厌其烦的回答我的问题,关心我生活和科研的近况。对此我深表感谢。
其次,我还要特别感谢的是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应用数学系的的钱纮教授,正是在2006年夏天参加完钱教授的《生物数学》课后,我才正式开始进入跨学科领域的研究。在那之后,我经常要通过电子邮件请教他问题,其中有一些是很幼稚,很初级的,但是钱教授总是耐心的回答我的问题。这篇博士论文中的很多内容都是在阅读钱教授的论文时产生的想法,受到的启发;甚至还有一些就是钱教授直接提供给我的科研题目。特别地,本论文的第七章就是和钱敏先生以及钱纮教授一起合作完成的。
当然我还要非常非常感谢我的父母,他们在退休之后就到北京来陪伴和照顾我,正是他们的支持使我的博士期间的学习更加顺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对子女的付出都是博大而无私的。今年是我父母六十岁的生日,我谨以这篇博士论文作为献给他们六十大寿的礼物,希望他们能够喜欢。
我还要感谢数学学院系统生物学讨论班的各位老师同学,特别是钱敏平老师,刘旭峰老师和邓明华老师等。
我还要感谢所有曾审阅过我的投稿论文的审稿人,每一次的审稿意见都会使我的论文增色不少,从中受益匪浅。
最后,我要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s. 10701004, 10531070, 10625101)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编号为2006CB805900)的资助。
博士论文范文第2篇
我要以最诚挚的心意感谢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杨玉盛博士,感谢他对我论文的全力支持,为我提供了所有实验的的条件,从实验的思路、经费、人员到实验仪器,感谢他的团队——福建省亚热带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的全体同仁们,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今天的论文。感谢重点实验室李旭、李春林老师,从实验场地的建设到实验条件的准备给我提供的便利;感谢杨智杰老师,是他教会了我一台台实验仪器的使用,是他在酷暑炎阳天下帮我做一整天一整天的实验,在我有困难的时候总是提供无私的帮助;感谢实验室钱伟老师,在仪器的使用、实验的安排、实验条件的准备上给我提供的帮助;感谢实验室王健老师,在我艰难奋战的日子里给我生活上的各种帮助,鼓励我、为我分担各种困难;感谢实验室谢锦升、陈光水、马红良、郭建芬老师,给我提供的实验思路、实验方法上的指导;感谢实验室曾宏达老师,无数次花时间为我处理电脑的问题;感谢实验室研究生韩志刚,教我使用仪器,一次次帮我做外业实验,一次次仪器出问题时想尽各种办法帮我解决。感谢福建省亚热带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的研究生们,在此,我不能一一的列举他们的名字来表达我的感激之情,感谢他们一年多来给我提供的帮助和关心,与他们在一起的日子开心而充实,他们将是我记忆里最美的风景。在此,我还要郑重感谢我的“饭团”同志们,崔纪超,李机密、黄玮、杜紫贤,他们给我单调枯燥的科研生活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在我实验最困难最需要的时候,他们总是第一时间放下自己的工作无私的为我做一切,在我心情低落时为我分忧,在我信心不足时给我打气,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给我帮助、给我鼓励,难忘我们在一起时的欢乐和搞笑,一路笑声洒落在长安山脚下。
我要郑重地感谢我的硕士导师,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教授吴承祯博士,我虽然已毕业离开了他,但是在我的心目中好像依然还在他的指导之下,学术上碰到难题了我第一个就想到了找他,而他总是会耐心认真的以他博学的知识为我解答,从我论文的初始思路到实验的实施再到实验数据的分析,每一步都有吴老师精深的思想在里面,我感谢我的恩师。
感谢我在福建师大的舍友,文雅香、柯春婷、贾瑞霞,她们让我毫无条件的住进了她们的宿舍,并在以后的日子里给了我极大的便利和帮助,在我实验紧张的时候帮我做实验,在我心情低落时为我分忧解难,快乐而温馨的宿舍生活总能带给我一份好心情,心情就是生产力,难忘过去的一年多我们一起度过的点点滴滴。
感谢我的师姐,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老师龚吉蕊博士,她总是不厌其烦的听我讲我的论文,讲我的实验,讲我碰到的困难,给我提供解决思路,帮我修改论文;感谢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老师黄永梅博士,和我讨论我的实验思路,给我积极的建议。
感谢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教务科崔维佳老师,感谢他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感谢他为我提供的很多便利;感谢和我一起奋战的博士班的朋友们,吴晓旭,张智才,徐蕾,夏虹,林艳,国巧真,吴建寨,陶岩,闫玉春,刘扬等等,感谢他们为我料理学校的各项事务,和我一起分享生活的喜怒忧乐。
我要感谢我的爱人,没有他的帮助、体谅、包容和支持,相信这三年的博士生生活将是很不一样的光景。他在自己完成博士论文的同时,帮我做实验,担负家里的所有事务;在我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帮我理清思路,寻找突破,耐心的一遍遍听我讲我的论文;在我论文完成后,在我们两人专业背景相差如此之大的情况下帮我认真的修改论文。
博士论文范文第3篇
昨天我的师妹和他男朋友找我办个事,他男朋友是一个知名博导的弟子,说完事后我便向他求教关于读博士的事情,他还是很有心得的,跟我讲了好多,感觉很受用。昨晚没有及时把谈话内容记录下来,感觉非常遗憾,生怕遗漏了什么重要内容,于是今天一早上厕所的时候赶快记录在手机里,现在好好的整理一下。先来说一下他谈话的特点,首先是很有条理性,很多经验已经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并在实践中熟练的运用了;其次是生动性,由于都是从自己经验中总结出的理论,他举了好多自己的例子,可以带我从他的视角去看这个过程,使我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关于阅读文献通过看一些网上关于读文献的重要性和方法的文章我对这件事从态度上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但是从他口中说出来在让我在加深了以往认识的同时又多了些设身处地的感觉。1.文献量要大,虽然我也知道,但是没有实际的感觉,按照他的说法就是要读研究领域内的几乎全部文章,至少也有几百篇。他举H师兄的例子,他花了一年半的时间读了上千篇文献,使他对这个领域非常了解,因此他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博士,写文章非常厉害,现在是优秀的教师。可以说读文献阶段是非常辛苦和枯燥的,但又是无法跨越的,这里面恐怕蕴含着量变导致质变的原理了。2.对待文献的态度,为什么我总觉得我想研究的问题都有人研究过了?
要想有所创新,在读文献的时候就一定要以批判的眼光去分析它的目的、方法、过程和结论,要时刻在想“是这样么”或是“这样对么”或是“能否用其他方法来解决”,所谓“不破不立”就是这个道理。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认为文献都是完美的,那么没有继续研究的必要了。虽然爱因斯坦说世界上99.9%的论文都是垃圾,他本人也只写过10篇论文,但是仍然要而且不得不采取渐进式创新的方法,就是在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研究。3.读文献要有技巧,由于人的思维是有限的,无法把握太多的事物,因此就要学会略读和分类。所谓略读就是对于大部分文献,只读摘要和结论部分,对于特别相关或者特别重要的文献再去详读,学习其用的方法,写作技巧等等,否则那么大量的文献岂不是几年都读不完?所谓分类就是按照自己读文献的视角去给所读的文件归类,比如说可以按照某个研究领域的发展过程分类,可以按照使用的研究方法分类等等,他强烈推荐前种分类方法,因为这是以历史的视角来看到研究领域,可以更好的把握学科发展的脉络,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归纳每个阶段的特点,和在发展转折和遇到瓶颈的时候取得突破的主要人物。4.注意文件的时效性,由于出版延时的存在,很多现在读到的文献都是一两年前投稿的,而情况已经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需要去收集和阅读最新的文献,时刻跟踪研究前沿。曾有一次师妹去向H师兄请教一篇刚刚发表不到一周的文章,没想到H师兄已经读过这篇文章了。多年来H师兄一直保持一个好习惯就是每周用一天的时间读最新的文章,这样他永远是处于前沿的。 也许有人会有疑问,每天都会出来那么多的文献,为了更好的研究也许还要涉猎其他领域的文献,那怎么可能读过来呢?这里就要用到前面一条的技巧了,在对学科有所了解和把握的时候,再略读和分类一篇文章所用的时间就会越来越少,也许一篇文章只需要几分钟就看完了,同时又能立刻对他的成果做出评价。按照爱因斯坦说的,有价值的文献其实不多,从这些新找的文献选出几篇真正值得读的再看一看也就行了。如果按照上面的原则去下苦功读文献的话,最后将会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对所要研究的方向有了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对自己要走的研究路线了然于胸,这时候再去有的放矢的做自己的课题就不会再感到盲目了。我曾问他是不是每做一次课题都要重新找所有文献,他说新找一些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换一个视角去看原来已经学习过的文献又会有不同的心得,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螺旋上升的么,需要实践和认识交替进行。科研做到一定水平就可以找到别人没有做过的问题,再高的水平可以看到别人没有做过的方向,最高的水平就是可以找到新的学科。二、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是非常重要的,开题报告做好后,大论文就非常容易了。其中要在对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几个要研究的点,每个点写一个小论文,再把这几个小论文串成有机的整体。
这里面有几个问题要注意:1.博士论文与做基金项目的区别,做博士论文的时候找到几个点,做一个较深入的研究,最后总结出一个结论即可,相对来说面更广一些,而做基金课题的时候要就一个问题进行最深入的研究,并对科研产出(论文等)有硬性的要求,是否能得到满意的结论倒是在其次,曾看见过基金总结模版中提到即使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也没关系,至少让后来人少走弯路。2.大论文与小论文的关系,每个小论文都是针对博士课题的一个研究点,对应大论文中的一章,大论文要在小论文的基础上进行有机的整合、提炼,使其更成体系,不只是简单罗列小论文。因此在做开题报告的时候一定要把研究点找好,使之有内在的联系,这样小论文之间才能好串联,否则大论文会显得非常突兀。三、关于做学问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找问题要比解决问题重要。如果能发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那么一定会有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数学和软件高人有的是,只要你能提出问题,总会有一种甚至多种解决的方法。极端的例子是哥德巴赫及其他各类猜想,他们看到了问题,但是可以几百年都没有人解决,结果大家都记住了他们,对于真正解决了这些猜想的人却不那么崇拜了。2.要有目的的学习,比如说我论文中要用到微分方程的内容,那么我就没有必要从极限开始学起,这样效率低也不可行,这个时候要有拿来主义。这就像好多同学被单词一样,每次都从A开始背,发现背了几天就坚持不下去了,过段时间心血来潮又开始从A背,发现原来学的都忘了,于是开始从z背,其实道理是一样的,只背单词而不用最终都要忘了的。H师兄就要去国外做研究助理了,每月收入不菲还能是一段不错的海外经历,是金子总要发光的,想他学习! 文:ml2009论文出处(作者):ml2009
浅谈论文数量不代表科研能力水平
博士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博士论文:做学问;有创见
古人有一句话:“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乎下,无所得矣。”青年学者要立志创新,并为之努力奋斗,最后才有可能在做学问的道路上登峰造极。
一、怎样才能做到有创见?
先说一说要做到有创见必须具备怎样的学术品格,也就是要做到有创见应有怎样的前提。
(1)博采众长,独树一帜
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年~1867年)是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者,也是著名的自学成才的科学家。他说过一段话:“自然哲学家应当是这样一种人,他愿意倾听每一种意见,却下定决心自己判断。他应当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对某一种假说有偏爱,不属于任何学派,在学术上不盲从大师。他应该重事不重人。真理应该是他的首要目标。如果有了这些品质,再加勤勉,那么他确实可以有希望走进自然的圣殿。”
这段话非常精彩,我曾经把它作为座右铭,抄写在笔记本的第一页。它的意思简要地说就是:做学问要“博采众长,独树一帜”。写博士论文也应该如此。对你所要研究的课题,你必须熟读所有相关的文献,吸取各家的长处。但不要偏爱或盲从某一学派或一家之言,在经过细心的参酌比较,发现问题,反复思考,最后才能提出有价值的独立见解。
(2)学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进学解》有一句话:“行成于思毁于随”。我改一字:“学成于思毁于随”。就是说,做学问要善于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因循守旧。赶时髦,追随别人的观点,是不可能写出有创见的博士论文的。例如近年来流行类型学,但如果对类型学没有特别的心得,就不必写类型学论文。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做学问的第一境界是独自登高远眺,志存高远。第二境界是为既定的志向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反复追寻,融汇贯通,豁然开朗,最终做成大学问,此为第三境界。做成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也必经历三个阶段。
(3)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必囿于老师的研究领域和学术观点。韩愈的《师说》里有一句话:“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说得很对。一般来说你的导师学识渊博,对某些领域研究深入,可能处于巅峰状态,但不可能对所有课题都是一流水平。一般来说,博士论文的课题都是非常专门的,也许全国乃至全世界只有你一人专攻这个课题。对于这个课题,你是最有发言权的。所以你可以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研究心得,讲出自己的创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老师会高兴的。
二、有创见的博士论文分类举例
这里仅仅对我自己读过的博士论文,举例说明有创见的博士论文至少有哪些类别。
(1)创立新的学科
做学问的最高境界是创立新的学科或学派。
拉波夫(W.Labov,1927-)是美国语言学家,社会语言学的创始人。所撰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开创了社会语言学。他的硕士论文The socialmotivation of a sound change(Word 19:273-309).研究马萨葡萄园央元音变异的社会原因。博士论文《纽约市百货公司(r)的社会分层》(1964),见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of English in New Yorkcity.(1966)研究音节末尾r音在不同阶层、性别和语体中的变异。拉波夫一派的社会语言学,可以说就是以这两篇论文奠基的。
(2)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唐七元的《汉语方言同源词研究》(2009)在建立语音对应的基础上汇证汉语方言同源词180来个。同源词考证是历史语言学的概念和术语。此前的同源词考证限于有亲属关系的不同语言之间的同源词,例如h语与藏语的同源词。此前的方言学只有所谓特征词研究,而无同源词研究。对于汉语方言学来说,同源词研究是一个新的领域。
(3)采用新的研究方法
贝乐德(W.L.Ballard)在1969年发表的博士论文《吴语音韵史》(Phonological history ofWu,(吴语音系历史研究)doctori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中,放弃切韵音系,从现代方言推论古方言。即凭借现代方言语音直接构拟古方言。他全面构拟了原始吴语的声韵调系统。构拟的基础是当时已经发表的13个现代吴语地点方言的音系,这13个地点是:苏州、无锡、常州、常熟、海门、上海、嘉定、松江、温州、金华、绍兴、永康、温岭。所拟声母的特点是:有浊音和浊檫音;鼻音和边音只有一套不带音的;没有自成音节的鼻音或边立,没有卷舌声母。所拟韵母分三类,即开尾韵10个、鼻尾韵25个、塞尾韵2个。其特点是有中高元音i;鼻尾韵分n和?两套;塞尾韵分-t和-k两套。所拟声调只分4类,只拟调形,未拟调值。对这篇论文的结论和所采用的方法可以有不同的意见,但对方法的创新性是值得肯定的。
构拟原始语是历史语言学的概念,此前限于构拟某一语系的原始语,例如原始印欧语、原始汉藏语等。构拟中古汉语基本是以切韵音系为基础的;构拟上古汉语则主要依靠《诗经》韵脚和谐声字。此前及以后构拟古代汉语方言语音的方法,仅限于利用古文献来推测古方言个别的语音特征或语音系统。例如利用明代冯梦龙编撰的苏州话民歌集《山歌》,构拟明代苏州话语音系统。
(4)创立新概念、新术语
美国学者司马侃(Michael Sherard),于1979年发表博士论文Shanghaiphonology(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hDDissertation,1972.Syntactic constraints On tone sandhi in putational Analysis of Asian and African languages.1979)。在他的博士论文《上海话音系研究》中司马侃提出新的概念或术语“语音词phonological word”。语音词与词汇学上的“词”的概念不同。语音词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大于词的单位,每一个语音词都属于一个变调调式,例如上海话“我是/一个/大学生”。这个概念对于深入研究吴语的音系、韵律、变调有重要的价值。此前的方言研究没有这一概念。
陈宝亚在他的博士论文《论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1994)中提出的“无界有阶、接触对应、自然接触、非自然接触”等,对于研究语言接触是很有用的。
从一定程度来说,新学科或学科分支是由新概念构成的,概念需要术语来表达,因此新的概念或术语对学术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现有的学科或学科分支也可能不断涌现新的概念,从而使本学科深入发展,长盛不衰。例如语音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20世纪30年代经赵元任完善的“音位”概念,40年代雅可布逊(Roman Jakobson)提出的“区别性特征”,对于语音学的发展可以说都有划时代的贡献。后出的“音位学”和“音系学”也就是以这两个概念为基石的。
(5)采用新观点研究旧材料
历代有关《春秋左传》的注疏、考据文献汗牛充栋,其考释原则和研究方法无非是传统的声训、形训和义训。李瑞的《春秋左传疑义考释》(2016)分类考释《春秋左传》疑义18条,提出从语言本体的系统性出发,依据同时代同结构、语法分布为先,查找同时代书证等考释原则和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把历代多有争议的疑义归纳成五大类,加以考释,即句法分布决定断句例、句法位置决定词义例、意义由句法承担例、词性决定句法关系例、字的置换和衍字例。其考释原则和研究方法与传统训诂学大相径庭,颇具新意。
(6)填补空白
汉语的地区方言不少已有较充分的描写,但也留有空白。李连进的《平话音韵研究》(1998)基本上是描写地区方言的论文。作者实地调查、记录、分析17个方言点,列出各地平话3千多字的字音对照表,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南北平话的语音系统和语音特征,并研究历史层次,以及比较平话和粤语的异同。广西的平话是汉语十大方言之一,但前人并未系统、全面调查、记录和比较,故此课题是有学术价值的,可以作为博士论文的选题。类似的地区方言还有徽语等。常有人问地点方言的描和研究,可否作为博士论文的选题。笔者认为不应提倡博士论文以调查记录地点方言为题,即使是濒危方言也不适宜。除非这种方言具有特殊的学术价值,例如杭州话对于研究中古汉语和方言接触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地点方言的描写和研究,或许可以作为硕士论文的选题。
(7)文献综述也可以有创见
戴黎刚的《闽语的历史层次及其演变》(2005)逐摄详论福建闽语的历史层次。此文的第一章是文献综述。章节目录如下:第一章:历史层次分析法――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第一节历史层次分析法的基本观点;第二节历史层次分析法的分析方法;第三节历史层次分析法存在的问题第四节小结。这一章即是所谓“文献综述”,作者一方面综述历史层次法已有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有自己的评论和观点,指出现有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为自己要写的论文张目。文献综述不能仅仅按年代或按作者,平铺直叙,没有评论,没有自己的见解。
博士论文范文第5篇
我要以最诚挚的心意感谢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杨玉盛博士,感谢他对我论文的全力支持,为我提供了所有实验的的条件,从实验的思路、经费、人员到实验仪器,感谢他的团队福建省亚热带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的全体同仁们,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今天的论文。感谢重点实验室李旭、李春林老师,从实验场地的建设到实验条件的准备给我提供的便利;感谢杨智杰老师,是他教会了我一台台实验仪器的使用,是他在酷暑炎阳天下帮我做一整天一整天的实验,在我有困难的时候总是提供无私的帮助;感谢实验室钱伟老师,在仪器的使用、实验的安排、实验条件的准备上给我提供的帮助;感谢实验室王健老师,在我艰难奋战的日子里给我生活上的各种帮助,鼓励我、为我分担各种困难;感谢实验室谢锦升、陈光水、马红良、郭建芬老师,给我提供的实验思路、实验方法上的指导;感谢实验室曾宏达老师,无数次花时间为我处理电脑的问题;感谢实验室研究生韩志刚,教我使用仪器,一次次帮我做外业实验,一次次仪器出问题时想尽各种办法帮我解决。
感谢福建省亚热带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的研究生们,在此,我不能一一的列举他们的名字来表达我的感激之情,感谢他们一年多来给我提供的帮助和关心,与他们在一起的日子开心而充实,他们将是我记忆里最美的风景。在此,我还要郑重感谢我的饭团同志们,崔纪超,李机密、黄玮、杜紫贤,他们给我单调枯燥的科研生活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在我实验最困难最需要的时候,他们总是第一时间放下自己的工作无私的为我做一切,在我心情低落时为我分忧,在我信心不足时给我打气,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给我帮助、给我鼓励,难忘我们在一起时的欢乐和搞笑,一路笑声洒落在长安山脚下。
我要郑重地感谢我的硕士导师,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教授吴承祯博士,我虽然已毕业离开了他,但是在我的心目中好像依然还在他的指导之下,学术上碰到难题了我第一个就想到了找他,而他总是会耐心认真的以他博学的知识为我解答,从我论文的初始思路到实验的实施再到实验数据的分析,每一步都有吴老师精深的思想在里面,我感谢我的恩师。
感谢我在福建师大的舍友,文雅香、柯春婷、贾瑞霞,她们让我毫无条件的住进了她们的宿舍,并在以后的日子里给了我极大的便利和帮助,在我实验紧张的时候帮我做实验,在我心情低落时为我分忧解难,快乐而温馨的宿舍生活总能带给我一份好心情,心情就是生产力,难忘过去的一年多我们一起度过的点点滴滴。
感谢我的师姐,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老师龚吉蕊博士,她总是不厌其烦的听我讲我的论文,讲我的实验,讲我碰到的困难,给我提供解决思路,帮我修改论文;感谢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老师黄永梅博士,和我讨论我的实验思路,给我积极的建议。
感谢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教务科崔维佳老师,感谢他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感谢他为我提供的很多便利;感谢和我一起奋战的博士班的朋友们,吴晓旭,张智才,徐蕾,夏虹,林艳,国巧真,吴建寨,陶岩,闫玉春,刘扬等等,感谢他们为我料理学校的各项事务,和我一起分享生活的喜怒忧乐。
我要感谢我的爱人,没有他的帮助、体谅、包容和支持,相信这三年的博士生生活将是很不一样的光景。他在自己完成博士论文的同时,帮我做实验,担负家里的所有事务;在我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帮我理清思路,寻找突破,耐心的一遍遍听我讲我的论文;在我论文完成后,在我们两人专业背景相差如此之大的情况下帮我认真的修改论文。
此致
博士论文范文第6篇
事实如何?简述几点。
第一,作者引用《乐书》原文时所作断句-标点,错误百出。仅举一例。
“勇者,正直之德x者,刚克之德歌者,直已而陈德者也,非歌孰能保此勿失乎。”(见“博文”下篇第123页)这几句,原本意思很清楚:“勇者,正直之德;义者,刚克之德;歌者,直已而陈德者也。非歌,孰能保此勿失乎。”经作者如上标点,无法理解。足证作者并未读懂原文。“博文”中种种谬误多由此而生。(为省篇幅,不一一举例,下同。请参阅《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第二期署名尚笃的《治学应以实事求是为根本宗旨――读》。这是一篇多年少见、有说服力的优秀书评。本短文就是为介绍尚笃一文而写)
第二,对一些古代名词术语作者显然不懂其含义(如“上庠”与“太学博士”, “文馆”与“秘书省正字”……),于是误读文本,曲解文义,妄加引申,有时把后事前移……导致结论没有可靠依据。
第三,对乐器的编列,《乐书》本无严格区分,书中有些文字并不是指乐器(或乐器品类),有些只是同物异名,等等。“博文”作者不明其义,概以不同乐器统计之。这样一种缺乏根据的“统计”,除误导读者之外,有何意义?
第四,“博文”对《乐书》的总体评价为何?作者竟全文照抄18世纪《四库提要》的文字1140余字,声称:“在此,仅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乐书的评价作为对《乐书》归宿探讨的结语。”这样的研究与前述的宣传语,相距多远,如此结论得来多么轻松,多么省事,多么令人惊叹啊!
面对如此粗制滥造“学术”专著,赫然列名书中的“博士生导师”、“答辩委员会委员”、出版社“编审”,各起何种作用?各应担负怎样的学术责任和道德责任?■
七嘴八舌
博士论文范文第7篇
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
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
(二)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anddepartment)
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
(三)摘要(Abstract)
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
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四)关键词(Keywords)
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
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
(五)字数要求
(1)尾数"0”多的5位以上数字,可以改写为以万和亿为单位的数。一般情况下不得以十、百、千、十万、百万、千万、十亿、百亿、千亿等作单位(百、千、兆等词头除外)。例如:1800000可写成180万;142500可写成14.25万,不能写成14万2千5百;5000字不能写成5千字。
(2)纯小数必须写出小数点前用以定位的"0”。数值有效位数末尾的"0”也不能省略,应全部写出。例如:1.500、1.750、2.000不能写作1.5、1.75、2。
(3)数值的修约按照GB8170-1987《数值修约规则》进行,其简明口诀为“4舍6入5看右,5后有数进上去,尾数为0向左看,左数奇进偶舍弃”。例如:修约到1位小数,12.149修约为12.1;12.169修约为12.2;12.150修约为12.2,12.250修约为12.2。
(4)附带长度单位的数值相乘,每个数值后单位不能省略。例如:5cm×8cm×10cm,不能写成5×8×10cm或5×8×10cm3。
(5)一系列数值的计量单位相同时,可以仅在最末1个数字后写出单位符号。例如:60、80、100mol/L,不必写作60mol/L、80mol/L、100mol/L。
(6)分数在1行中排列时,分号用斜线。
(7)正文内并列的阿拉伯数字间用逗号还是顿号不做统一要求,各编辑部在同种情况下选用一种符号,做到全刊统一即可。
(8)表示数字的增加或减少,用词要准确。①增加:可用倍数或百分数表示。例如:增加到原来的2倍(原来是1,现在是2);增加(或增加了)2倍(原来是1,现在是3);增加80%(原来是1,现在是1.8);超额80%(定额是100,实际是180)。②减少:不能用倍数的提法,只能用百分数或分数表示。例如:降低到原有的80%(原来是100,现在是80);降低(或降低了)80%(原来是100,现在是20);减少到原有1/5(原来是1,现在是0.2);减少(或减少了)1/5(原来是1,现在是0.8)等。
博士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默顿博士论文 贡献
中图分类号:C533 文献标识码: A
1938 年,默顿博士论文在刊物 OSIRIS(奥西里斯)上发表。在文中,默顿运用集体传记方法和内容分析方法分析了《国民传记辞典》、《科学技术史手册》、《伦敦皇家学会的哲学汇刊》和《基督教指南》等书刊,十七世纪英格兰的一些科学史实等资料。根据这些书刊和史实资料,默顿阐述了自己关于科学的社会学思想。学术界公认,该书的出版标志着科学社会学的诞生。从此,科学社会学告别了史前时期。默顿科学社会学的建立奠定了对科学进行社会学分析的基础,为认识科学这一社会系统提供了理论工具。尽管后来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发展偏离了默顿理论的发展航向,但默顿博士论文中的预示对默顿后期科学社会学思想产生了的重大影响。默顿也被世人尊称为“科学社会学之父”。可以说,传统默顿科学社会学研究的大部分问题都源自于默顿博士论文这一专题研究,只是那时的问题还没有明确化、系统化。在默顿博士论文的字里行间和注释中都能寻找到成熟的默顿学派的一些原型。正如默顿所说:“当一个史学家或传记作家把成熟的默顿主义追溯到《科学、技术与社会》中原来半隐半现的计划时,他必将感到巨大的快乐。”[2]
一、奠定了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基础
默顿博士论文的主要贡献在于应用社会学的方法来研究科学。认为科学是一种社会体制。默顿研究了社会中的作用以及其如何受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对17世纪英格兰的科学与宗教、经济以及其他社会体制间的互动关系作了详尽分析, 开启了科学的社会学研究的先河。从社会学的角度考察科学并非默顿原创, 但默顿的工作把科学社会学作为一个学科推向了历史舞台。后来正是在默顿、巴伯等学者的长期不懈努力之下, 唤起了人们对科学社会学
的关注, 才结束了该领域一度长期处于休眠状态的历史。默顿把科学理解为“一种不断发展的智力活动” [3],“一种正在出现的社会组织[4]”。对科学的这种理解使默顿得以撇开科学的知识内容而从严格的社会学角度研究科学。这项研究所探讨的中心问题是, 这样的科学“同其的社会和文化结构之间的互惠关系[5]”, 以及作为社会组织的近代科学的组织化、自主化过程及其与当时其它社会制度(宗教、经济、军事等) 的关系。具体说, 它从探索十七世纪的英国社会入手, 试图说明科学在当时当地开花结果的原因。默顿表明, 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的出现主要是以新教为标志的特殊价值观念培养的结果。
二、开创了科学社会史(或外史)的编史方法
默顿博士论文第一次应用社会学研究的方法分析历史上的科学,集中考察了 17世纪英
格兰出现的近代科学的社会和文化史境 , 是一篇国别的、断代的科学社会史研究的论著。默顿在其博士论文中着重考察了经济、军事等其他社会体制对科学发展的作用 , 这在一定
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科学思想史 (或内史 ) 的统治地位 , 开创了一种对科学进行社会史 (或外史 ) 研究的新范式。尽管默顿并没有为科学的社会史研究提供一个明确的、理论化了
的纲领 , 但他的工作指出了科学史研究的一种新方向 , 为科学社会史的崛起提供了一个认知模板 , 促进了科学史学科的发展。
三、默顿命题的提出
默顿提出了著名的“清教—科学假说”———清教无意之中刺激了新科学的兴起。这一假说被库恩、科恩等科学史学家称为“默顿命题” 。不少人着眼于科学与宗教的相互冲突的普遍状况而断然否认清教主义对科学会有什么正面作用。的确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 ,科学和宗教相冲突的事实太多太多 ,它们给人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且不必说伽利略、布鲁诺和塞尔维特等人的冤魂总是萦回在人们的心头不肯散去、描写或评论科学与宗教冲突的著作可谓数不胜数 ,即便是每时每刻发生在眼前的象征着科学与宗教冲突的人物和事件 ,也足以令人目不暇接了。默顿受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有关清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观点影响, 并未囿于宗教和科学相对立的观点,而是从新的视角关注宗教, 默顿所关心的是宗教的社会文化含义, 而不是宗教教义本身, 这就为他进一步探讨宗教和科学的关系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默顿将视野聚焦于17世纪的英格兰, 通过案例分析, 他发现清教与科学在价值观念上的确存在某种相通性或相近性。清教伦理所固有的功利主义、经验主义、理性主义、禁欲主义等观念和科学的精神气质间有类似的实质性联系。默顿用大量的事实说明, “清教的精神气质所固有的种种社会价值是这样一些价值, 它们(由于基本的、用宗教术语表达并由宗教权威加以促进的功利主义倾向) 导致了对科学的赞许。”[6]科学的体制化需要一定的文化支持, 而宗教是文化价值的一种表现———而且在17世纪的英格兰是一种显然占主导地位的表现, 这种文化价值恰好由清教来担任, 即清教无意识中“通过为科学的合法性提供出一个坚实的基础, 从而推动了科学的体制化”[7]。在承认清教主义对科学具有促进作用的前提下, 如何估价这种作用的程度? 这种作用是不可取代的吗?默顿指出这是一种最易引起混乱的误解, 历史社会学一向主张一个特殊的、具体的历史发展对于其他同时或后来发生的发展从来都不可能是不可或缺的。不能认为若无清教主义,就不会有近代科学在17世纪英格兰的集中发展, 清教主义只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和地点提供了主要的但不是独一无二的支持。默顿冲破了长期在人类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宗教与科学冲突论”的羁绊, 发现和凸显了宗教对科学的正面促进作用, 他还指出, “宗教对科学的影响必然随着宗教在一定社会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社会的控制程度而改变。”[8]默顿论题不仅在整个科学社会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崇高的学术地位, 而且,对于科学史、科学哲学、宗教学以及一切涉及科学与社会关系问题的研究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基于此 ,默顿命题引起了激烈的反对。关于这一点 ,默顿曾数次作过申辩。他的基本观点是:从认知的角度看 ,宗教与科学是不相容的;但从文化的角度看 ,二者就有某种共性。其理由也就是《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中所反复申明的:在文化价值观念上 ,宗教 ,确切地说是17 世纪英国的清教 ,表现出了突出的向善性、功利性和理性等等。而这些 ,恰恰是科学所具有和所需要的价值观念。
四、确立了科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集体传记方法和内容分析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默顿初步确立了科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不同于以往研究科学的方法,他采用社会学的实证主义分析方法,通过对各种证据素材进行统计,把科学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对其进行社会学的分析,力争使科学社会学成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
集体传记方法
集体传记方法的使用源于古代罗马史的研究 ,标志是:1743年 ,尼古拉(C. Necolet) 撰写的《集体传记研究与社会史:罗马及意大利的共和时期》。集体传记方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一组人物的生平材料进行分析 ,从而得到一些颇有价值的结论。在 20世纪 30 年代以前 ,这种方法由于在认识方面和制度方面都没有得到认同 ,所以这种对科学家集体传记进行研究的方法无法提供给任何专门的知识领域。在博士论文中,默顿是受惠于高尔顿和康多尔的,用默顿自己的话说,“无论如何,在采用这种方法时,我显然已经了解了弗朗西斯·高尔顿(英国) 和阿尔方斯·德·康多尔(瑞士) 这些真正的先驱所作的努力,以及后来阿尔弗雷德·
奥丁和哈夫洛克·埃利斯沿着这些路线所做的工作。”[9] 在博士论文中,默顿根据《国
民传记辞典》(简称《辞典》) 传记提供的资料,对科学的兴趣趋向作了分析。然后,默顿又根据《科学技术史手册》(简称《手册》) 、《伦敦皇家学会的哲学汇刊》(简称《汇刊》) 提供的资料对科学的兴趣趋向的可靠性作进一步确证。实际上,这种相互确证的过程是控制群逻辑的一种运用。
在博士论文中 ,集体传记方法的确立主要是通过分析《辞典》来实现的。《辞典》中的统计结果与当时的社会实际: 存在着近似的对应(随后 ,默顿又通过《手册》、《汇刊》等资料对此进行确证) 。这种近似的对应不仅说明了集体传记这种人学研究方法与长期以来社会学家运用和发展的对社会调查数据进行多元分析的方法之间 ,有着某种认识上的相似性 ,也说明了集体传记这种人学研究方法已成功地移植入默顿科学社会学。
(二)内容分析方法
内容分析作为一种学术研究手段,最早出现在新闻学的研究领域,标志是:1926 年,威利(Malcon Waley) 发表了《乡村报纸》一文。在文中,威利仔细分析了乡村报纸的内容,这就是内容分析方法的肇始。但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内容分析的产生与发展却并不限于科学社会学。刘珺珺认为,“从最早的起源说,在宗教研究的领域,对于圣经本文及概念的研究,甚至可以追溯到1744 年。19 世纪的德国学者也运用过某种类似于内容分析的东西。这些可以说是内容分析方法的史前史。”[10]
内容分析作为一种技术性的研究方法,虽已被运用很久,但在默顿之前,却并未走进某项专门的知识领域。默顿指出,“内容分析方式最终从社会学的其他专业转移到科学社会学这个原始的专业的方式,在我看来,这种转移是无计划的,而且几乎是不经意的。”[11]
内容分析不仅是一种半定量的研究方法 ,也是一种规范的实证性的研究方法 它要求研究者根据预先设定的计划按步骤进行 ,所以 ,研究者的主观态度不太容易影响研究结果。在某种程度上 ,这表明了内容分析方法有客观的一面 ,但作为一种技术性的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在默顿博士论文中 这种局限性尤为明显。在职业兴趣的汇聚与转移理论中 ,默顿将内容分析方法转移并成功地运用于科学的社会学研究之中 ,这主要是通过对《手册》和《汇刊》进行内容分析来完成的。
参考文献:
[1]黄顺基主编自然辩证法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P10-11
[2] [3] [4] [5] [6] [7] [英]罗伯特·金·默顿著,范岱年译. 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0.
[8] [9] (美) 默顿. 科学社会学散忆[M] .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9
[10]刘珺珺:《科学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 P91
[12]王成海 袁建新 王凯成 , 默顿博士论文:集体专辑方法和内容分析方法的确立[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7(3)
[11]卢艳君,简评默顿博士论文对STS研究的启发[J],科技管理研究2007(8)
个人资料:
姓名:刘学瑞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141-2152.html博士论文范文10篇
相关文章:
闯红灯的调查报告11-22
公司职员接待客人的基本礼仪09-20
新学期学习计划08-31
新员工入职自我介绍07-25
优美的早安问候语语录11-03
形容心情伤感的句子10-17
青春名言09-04
经典男人励志箴言07-26
最新初中教学工作总结内容 初中教学工作总结(7篇)10-17
护士实习证明09-07
保安值夜班睡觉检讨书08-31
个人身份证明08-24
合伙开店经营协议书08-10
爱的教育有感12-05
创新创业实践心得体会11-18
消防安全教育广播稿11-16
经典名著读后感09-20
遵守交通安全出行观后感11-09
描写景色的段落09-28
二年级写话我的家乡福州作文07-26
幼儿园毕业家长寄语07-23
学生报告册家长评语【优秀14篇】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