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卫生论文范文第1篇
科技论文作为科技活动产出的重要形式之一,从侧面反映国家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的水平[1]。通过文献计量学研究,可以为学科影响力分析提供依据,在评价科技发展水平、趋势预测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2]。
文献计量学就是基于定量数据,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从宏观的层面上研究社会的科学能力、科学前沿等,对宏观科技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作用[3]。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及方法已在国内外科研影响力分析中广泛应用[4]。
本文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2006年-2015年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相关领域的发文量变化、研究力分布并通过绘制科学知识图谱从侧面揭示该学科的研究动态。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文以科学引文检索扩展版(Web of Science Expended)为数据来源,对近十年国内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的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发文量、期刊分布等使用数据分析工具TDA;机构、关键词等共现网络分析,主要采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及其内嵌的可视化软件NetDraw。
2 研究结果
2.1 论文年度分布
本研究检索到2006-2015年国内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SCI数据6995条①。由图1可以看出,近十年来,该学科SCI论文发文量持续增长,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3.95%,与该学科同时段全球SCI发文量增速(5.86%)相比,增幅显著。
2.2 论文机构分布
国内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科SCI发文量排名前10的研究机构包括香港大学、中国CDC、复旦大学和北京大学等。这10所研究机构共发表SCI论文3373篇,占2006年-2015年国内劳环学科SCI发文总量的48.22%(3373/6995)。从地区分布来看,上述10个机构中,香港研究机构2家,北京4家,上海2家,湖北和浙江各1家。
为进一步展示国内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的研究机构合作现状,选择发文量≥50的机构共46家,根据SCI文献的机构分布情况构建论文合著网络(图3),并使用UCINET 软件将之可视化。为使图谱呈现的更为清晰,在进行可视化时,将节点间的链接数量(links)下限设置为5,节点的点度中心度(degree)下限设置为5。
绘制科学知识图谱(图2)显示,香港中文大学和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浙江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市肿瘤研究所及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等几个合作关系较密切的研究机构。
2.3 学科主题分析
论文的关键词是其研究内容的直接体现,本部分将文献的高频关键词作为分析单元,从更小的粒度上分析该学科的研究热点,图3表明,国内该学科研究方向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1)职业暴露人群的健康或疾病特征和现状
围绕各种职业或环境暴露展开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与职业暴露相关的疾病在不同人群、时间和空间的分布规律。
2)特高发疾病与营养研究
通过对人群的运动、饮食以及生活习惯等行为、BMI指数、等因素的研究,开展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方面研究,分析环境、饮食等环境因素对健康或疾病的影响及其防治。
3)特殊人群的健康问题
针对特殊人群或者人群的特殊阶段,如少年儿童、孕妇和老龄人口等,研究生命不同时期保护健康和预防疾病等问题。
4)重金属污染与健康
环境中接触的重金属污染主要包括铅、汞、锰、镉、铬、砷和硒等。其在环境中难以降解,并通过食物链富集从多种途径进入体内,长期存在,危害人体健康。
5)大气污染与疾病的关系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导致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公众更加关注大气中的颗粒物和污染化学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5]。如大气污染与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肿瘤等关联研究。
6)职业紧张与倦怠
通过评估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工作压力等职业暴露,开展与职业紧张相关的生活质量、心血管疾病、肿瘤发生率的研究。
3 讨论
通过分析2006年-2015年国内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领域公开发表的SCI论文,可以看出近十年来国内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的发展状况及国际影响力,但我国目前的研究内容和机构规模与国际整体水平仍有差距。然而,我国的人群特点和现场优势并没有被充分发掘,从而使中国劳动卫生和环境卫生学乃至整个公共卫生学独有其潜在的发展契机[5]。同时,从国内科研成果的机构分布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科学研究中的“马太效应”[6]。因此,加强经济欠发达地区、科研能力较弱的研究机构与国内外其他高校或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才能提高科研团队的整体实力。
【参考文献】
[1]雷会珠.基于期刊论文产出科学计量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07): 159-161.
[2]邱均平,段宇锋,陈敬全,等.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科学学研究,2003(02):143-148.
[3]戴维民.20世纪图书馆情报学[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4]王煜.我国部分高校2008-2012年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D].2014.
[5]郑玉新.公共卫生、环境卫生与职业卫生领域研究进展[J].科学观察,2015(05):39-43.
[6]莫顿.科学社会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注释:
劳动卫生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制定职业病 预防控制 战略要点
中图分类号:R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1-341-02
【Abstract】Combining Liao sun is actual while following the principle of occupation health legal theory, in tallying up empirical foundation, studied from the strategic height current with the result that from now on, occupational disease harm of development and counterplan.Put forward the method and suggestion of science towards preventing control occupational disease from endangering, .Its science standpoint comes from;Be engaged in the experience and intelligence of the o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sonnel of occupation health work, drew up the science method of the Liao occupation hygiene in sun City work and to the prevention control of the occupational disease measure.Its establishment important point has catholicity and covered the basic measure method of nation and place occupational disease prevention control and knew well to solve the related law laws that the national occupational disease prevention controls,
【Key words】Developmentoccupational disease control and pveventiun strategic points
本文研究探讨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结合我市职业病危害状况,主要针对我市规模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预防和控制,研究做出的:中长期战略性对策和途径。本文是在《辽阳市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与检测》、《辽阳市职业病预防控制战略研究》两个课题研究基础上,结合工作实践,综合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与辽阳市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国内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形成的宏观战略思想。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可直接为政府在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方面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的理论研究成果。其理论可以指导职业卫生科研开发,研究理论的学术价值和指导作用,可以提供给我市从事职业卫生工作的人员使用。
1 职业病预防控制的战略要点
1.1 前期预防
1.1.1 对策与方法
根据国家《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前期预防规定: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的设立除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设立条件外,其工作场所还应当符合下列职业卫生要求:
(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2)有与职业病危害防护相适应的设施;
(3)生产布局合理,符合有害与无害作业分开的原则;
(4)有配套的更衣间、洗浴间、孕妇休息间等卫生设施;
(5)设备、工具、用具等设施符合保护劳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
(6)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关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其他要求。
1.1.2 要点 1、完善法规建设。2、加强教育培训。3、健全申报和批准管理程序建设。4建立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和组织。5建设项目的职业卫生设计。6建设项目的职业卫生。7、应急救援站。职业卫生设施建设的“三同时”。
1.2 生产过程中的预防和控制
1.2.1 对策与方法
1.2.1 生产过程中的预防控制,是前期预防控制的补充或补救办法。我国《职业病防治法》明确规定了用人单位应当采取下列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
(1)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2)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
(3)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4)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
(5)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
(6)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1.2.2 具体措施 1、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机构。2、职业病防护设施。3、技术改造和工艺技术更新。4、职业病危害告知。5、工作场所日常监督管理。6、强化劳动者的职业危害个人保护的法律意识。7、职业健康监护检查。8、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和单位职业卫生档案。9、职业危害应急处理预案。
1.3 其他控制方法和策略要点:
1、政府管理策略2、整合职业卫生监管技术资源,强化技术支撑体系建设。3、完善职业安全卫生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4、建立健全职业安全卫生监督管理体系。5、建立健全职业安全卫生应急救援体系。6、加快职业安全卫生信息化建设.。7、加快职业安全卫生技术保障体系建设。8、加强职业安全卫生宣传教育体系建设9、加强重大职业危害源的监控和重大中毒事故隐患的治理。10、加强职业危害监督检查,形成监管协同机制。11、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职业安全卫生监管。12、促进职业安全卫生产业发展。13、深化职业卫生专项整治工作。14、加强职业卫生执法体系和法律保障建设。15、落实职业安全卫生责任制。16、完善职业卫生投入保障机制。18、建立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相结合的机制。19、实施职业安全卫生许可制度。20、充分发挥社会的监督和法律援助作用。21、大力推进职业安全卫生文化建设。22、开展职业安全卫生科学技术进步工程。23、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全面加强职业卫生工作。24、有计划地加大资金投入,建立职业病防治基金和运行保证机制。25、强化“三同时”审查力度。26、职业安全卫生促进工程建设。27、明确治理重点,突出治本措施。28、依靠科技进步,加强职业卫生新技术的开发和推广。29做好职业病普查、申报和检验检测工作。30、中长期职业病预防控制规划战略纲要。31、加强职业安全卫生领域的交流合作。
2 讨论与结语
职业病危害的预防控制研究,是一个涉猎许多方面的综合性科研课题,我们主要在《职业病防治法》的原则指导下,结合工作实际,总结概括了目前职业病预防控制相关方法,原则,措施,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战略决策,其要点主要方面是;全社会要强化劳动保护,劳动卫生管理 、法规的普及、预防控制技术的进步、及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 、企业的社会责任等方面。
参考文献
[1]张敏,李涛,周安寿等,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进展与控制对策,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2008.8,V26(8)
[2]张敏,李涛,周安寿等,加快应对体面劳动全球战略目标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 2008.8,V26(5)
[3]张敏,李涛,周安寿等,对如何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思考,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2008.8,V26(5)
[4]李涛,张敏,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实用指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5]李涛,张敏,化学品职业危害分类控制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6]李涛,张敏,密闭空间职业危害防护手册,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7]张永伟,法定职业病预防与控制指南,海洋出版社
[8] 国际劳工组织,中小企业职业安全卫生防护手册,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9] 赵良省,噪声与 震动控制技术,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
[10] 苏汝维编著,尘源控制与治理技术问答,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2 11.ILO-standards-relate activities in the area of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劳动卫生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博士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029-03
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代表着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水平,对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博士学位论文是衡量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及知识创造的重要载体。作为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评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以下简称“优博论文”)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起到了激励优秀人才、促进创新成果的作用[1]。从1999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评选优博论文的工作,至今已历时14届。本文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优博论文(不包含提名论文)的分布、作者及导师情况作简单分析,找出共同特点,对提高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思考。
一、优博论文的分布情况
1.优博论文、作者、指导教师和学科的分布。从1999―2012年的14年中,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共评选出10篇优博论文,如表1所示。除2002年、2003年、2005年和2007年未产出优博论文外,其余10年中,每年有一篇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优博论文。
评选优博论文的工作要求规定,博士研究生只能在毕业两年及两年以后才能参加评选。因此,在评选结果公布时,我们可以发现多数论文作者已经具有了副教授以上的职称,而胡志斌等作者晋升更快,在获奖时已成为教授。大多数优博论文的作者都成长为自己所在学科领域的带头人和青年中坚,更有周育森、蔡琳、丁桂荣、胡志斌等作者先后参与或主持了国家“973”或“863”课题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发展做出了自己的卓越贡献。博士生导师对于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和撰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述10篇优博论文,由12位博士生导师进行指导。其中,上海医科大学(复旦大学)的叶舜华和洪传洁共同指导宋健博士的《不同粒径柴油机排出颗粒物的潜在致癌性及其机制研究》,南京医科大学的沈洪兵和美国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的魏庆义共同指导胡志斌博士的《DNA修复基因多态性、基因型―表型相关性与肺癌易感性关系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12位博士生导师中,有一人任学校校长,有三人任二级学院院长,有中科院院士一名,长江学者两名,有三人担任全国性学会的会长或副会长。
2.培养单位的分布。根据培养单位的性质和层次,笔者将博士生的培养单位分为“985工程”、“211工程”院校,普通院校和军事院校三类,具体分布情况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985工程”、“211工程”院校的优博论文产量仍然处于领先地位。
3.在各二级学科中的分布。按照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的规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主要包括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卫生毒理学以及军事预防医学等六个二级学科。10篇优博论文在这六个二级学科中的分布是: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4篇,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3篇,军事预防医学2篇,营养与食品卫生学1篇,其他二级学科未产出优博论文(具体见表1)。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领域中,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以及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学科发展速度较快,人才培养方式较为成熟。
10篇优博论文中,有6篇论文出自国家重点学科,另有3篇论文研究方向与其培养单位全国重点学科交叉,这表明国家重点学科已经成为了优博论文的主要培育基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成效。
二、优博论文的重要标志
1.选题现实意义重大。10篇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的优博论文,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立足国家和社会需求,解决较重要的实际问题,具有较大应用价值。例如1999年的《不同粒径柴油机排出颗粒物的潜在致癌性及其机制研究》就将现代化社会中大幅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汽车尾气作为研究的内容,探讨其对人民健康水平的危害;2001年的《福建省胃癌高发现场分子流行病学研究》、2009年的《DNA修复基因多态性、基因型―表型相关性与肺癌易感性关系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和2012年的《热休克蛋白27、70基因遗传变异与DNA损伤、肺癌易感性和预后的关联性研究》就共同关注了影响居民健康的胃癌和肺癌;2010年的《湖沼地区血吸虫病高风险区域的空间分析及重点钉螺孳生地的探测》研究了长时间影响我国湖沼地区的血吸虫问题;2006年的《真皮来源成体多能干细胞的生物学性状与促进创伤修复的实验研究》更是解决了军事预防医学领域中的棘手难题。
2.研究方法先进。近年来,世界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的研究方法从传统的以人群为单位的宏观层面的描述分析逐渐向细胞层面、分子层面、基因层面转变。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在博士期间通过在国外学习,接触了解世界科研尖端前沿,一方面拓宽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另一方面也迎合了当前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研究方法的转变。例如,第四军医大学的丁桂荣在其完成论文《极低频电磁场对细胞基因突变及基因表达的影响》的过程中,就访学日本,在京都大学放射遗传学教研室宫越顺二教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在这个过程中,丁桂荣深受国外先进研究方法的影响,最终为自己优博论文的完成奠定了基础。南京医科大学的胡志斌在其完成论文《DNA修复基因多态性、基因型―表型相关性与肺癌易感性关系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过程中,曾长期在美国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从事自身课题的研究工作,这增进了胡志斌对于国际先进分子流行病学理念的理解和把握。
3.学术成果丰硕。博士研究生在读博期间的学术成果是评价博士生培养成果的重要指标和直观表现。通过对优博论文作者的调查了解,我们发现10名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作者在博士研究生期间均取得了丰富而又优异的学术成果。无论是参与科研项目和课题计划、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撰写专著或者是在国际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著,优博论文作者们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通过统计分析10名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的学术成果,我们可以发现,除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献之外,10位作者全部都在国外杂志发表过论著,并被SCI所收录。其中,郭欢、丁桂荣、史、胡志斌等作者发表SCI论文的数量均在5篇以上。
三、思考与建议
学位论文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特别是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标志着学校的学术水平与科学研究水平。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是衡量博士生学习、科研能力和教育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优博论文自评选至今,在国内已经逐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优博论文获得者数量已逐渐成为衡量高校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学科发展水平以及博士生整体质量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从1999年评选优博论文以来,通过对获奖论文的总结与分析,结合前人的经验,为了提升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我们进行了如下的思考。
1.提升生源质量。博士生自身的素质是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内在因素和决定性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生源质量[2]。博士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投身科学研究的程度、是否善于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等,从根本上决定了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因此,要想提升博士生培养质量必须首先优化生源质量。优秀生源并不等价于高分考生,也不是专业突出但基础不扎实的考生,而是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又富于团队精神和科研潜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改革复试办法,增加复试环节的考核权重等措施,使那些真正具有创新精神和科研潜力的考生脱颖而出。这样才能切实提高生源质量。
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优秀博士生导师的指导,对于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外在作用[3]。师德高尚、学风严谨、能站在学术前沿、引领学科发展潮流的优秀博士生导师越来越成为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必要条件。一些长期在某一领域进行研究与探索的院士、专家、“长江学者”对于博士生的指导与帮助,为高水平博士学位论文的产生提供了巨大推力,名师出高徒效应突现。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导师队伍,是确保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4]。为此,必须严格导师遴选标准,实行导师培训制度和导师考核制度。确保博士生导师有水平、有能力、有经费、有项目课题,同时必须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对科研成果数量应有一定的要求。定期举行博士生导师培训,从而提高新老导师的指导能力。同时,要加强对博士生导师的考核,并将其指导的论文作为考核标准,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导师,要进行处理。
3.加强学科建设,营造创新氛围。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完善的硬件设施、充足的科研经费以及良好的学术环境,都是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和产出高水平学术成果的重要条件。鉴于国家重点学科对于优博论文的重要推动作用,我们应当将加强学科建设作为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我们应增加科研投入,保障研究经费,提供先进的仪器设备,定期举办学术会议,并邀请国内外专家做学科前沿的报告,激发创新思维,营造创新氛围,形成创新文化。经常性的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进一步增进了研究生所在机构的学术氛围,开阔了科研思路,一方面提高了研究生培养在国际上的信誉,促进了高等学校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以及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真正提高[5]。“创新人才的培养、凝聚,创新人才的孕育和发展需要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环境,一种精神力量[6]。”最后,也应选送一些优秀的研究生出国访学,接触国际上先进的科研方法与思维,开拓学术视野,开发创新潜能[7]。
4.强化博士生培养过程。要结合学校自身情况,针对不同二级学科的博士生培养过程进行强化。在原博士生培养管理规定的基础上,要对博士生课程学习、中期筛选、科研活动等方面做出明确、严格的规定,提出更高的要求[8]。保证博士生在校期间有充足的时间从事科研活动,有能力、有水平完成培养方案中要求的内容,最终达到真正提高博士学位论文水平和博士生培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谢安邦,潘武玲.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重大举措――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3,(7):37-40.
[2]唐春安,王述红,王殿元,等.国际合作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307-309.
[3]吴小松,陆小新.第二军医大学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分析和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3):32-37.
[4]刘建树,丁辛,陆嵘,等.行业背景工科博士研究生培养中导师作用的发挥――基于纺织学科获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3):31-35.
[5]顾秉林.弘扬创新精神 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Z1):2-5.
[6]路甬祥.科技创新与创新文化[J].文化交流,2002,(3):34.
[7]张淑林,彭莉君,古继宝.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特征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5):1-5.
劳动卫生论文范文第4篇
按照《教育部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目录》,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二级学科为: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卫生毒理学、军事预防医学等。笔者对2006年-2010年间我国部分地区高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二级学科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的文献简要评述如下。
目前,国内外对于2006年-2010年期间,我国高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二级学科的科技论的统计与分析比较少,仅有山西医科大学孔瑞珍的学位论文《高等院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科技论文产出的综合评价》对筛选出的27所高校在2003年—2007年间产出的科技论文,经秩和比法逐年统计分析后得知,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具有较高的论文产出能力,提示这些高校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方面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成绩突出。对27所高校预防医学下属二级学科的科技论文产出数量运用秩和比法统计评价后,得出了在各二级学科方面各大学的科研情况以及优势所在: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以第四军医大学和复旦大学为优,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方面复旦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表现突出,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第三军医大学和中山大学名列前茅,儿少卫生和妇幼保健学以华中科技大学和安徽医科大学最强,卫生毒理学突出的是第三军医大学和吉林大学[1]。在进行横向比较后发现,各高校5年间每年的论文产出数量相对起伏不大,但高校在各学科的论文产出能力并不均衡,需要发挥所长,弥补不足,既要全面发展,也应重点突出。
其他文献主要是对以某地区的卫生机构或某一高校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进行研究,例如:温州医学院图书馆赵丽红的《2002-2007年温州医学院医药卫生科技论文产出的计量分析》一文中应用文献计量学的科学方法,对2002-2007年温州医学院(温医)教师在国内生物医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及SCIE收录国际论文进行定量研究,提供各项指标的统计数据和测评结果。文中利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按照论文机构分布、论文作者分布、载文期刊分布、基金资助项目产出论文情况统计分析等,得出2002-2007年间,温州医学院国内发文和SCIE论文量均呈现出显著增长的趋势,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就目前而言,与国内一流医学院校尚存在一定的差距[2]。浙江省医学情报所的舒畅和《移植杂志》编辑部的沈敏共同完成的《浙江省各地区医学科技论文计量分析》一文中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对浙江省11个省辖市在2002-2007年发表的生物医学文献进行统计,按照11个省辖市的总量、省辖市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献量、11个省辖市排名前五位的学科等进行统计,根据统计结果对浙江省各地区的生物医学水平进行分析,发现浙江省生物医学水平有长足的进步,但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十分明显,尤其是省属单位占居了主导地位,市级医疗单位难以与他们竞争,该文对以后这些地区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还有部分文献是仅仅研究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的文献计量指标的有关情况,中华预防医学会的刘玮完成的《从期刊的文献计量指标变化看预防医学和卫生学期刊的进步》一文中,从选取的7个主要文献计量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总引比、源文献量、基金论文数比、平均引文率等来对2005和2006年全国科技期刊、医药类期刊及预防医学期刊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78种预防医学期刊的平均指标值稍低于全国期刊和医药期刊。但增长率大部分高于全国和医药期刊,表明预防医学期刊的发展势头较好[3]。
劳动卫生论文范文第5篇
穴位注射治疗腰痛病例1500例报告 葛银根,倪秀萍,陈伟达
对二氯苯急性毒性的实验研究 李明,于朝贵,李永林,陆清香,田桂英,成淑梅
蔺草加工业劳动卫生学调查 周承来,徐来荣,马 磊,马藻骅,肖国兵
工伤事故的监测、预防和控制 夏昭林,顾学箕,杨富,刘强,吴春源,李朝林,苏志,梁友信
车间空气中聚氯乙烯粉尘卫生标准的研究 张涛,赵志刚,王自齐
生产性噪声对工人听力影响的调查 韦丽姣
20例伽玛刀作业人员5年健康状况的动态观察 刘波,张仲元,王
建立企业职业卫生保健机制的思考与对策 郭九吉,曹钟兴
综合医院创伤急救网络的建设与实践 濮文虎,诸维祥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阿托品化判断通用标准中有关问题的探讨 陈爱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令
上海市化学危险物品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对二氯苯致癌性研究进展 王兰
急性氨中毒318例临床分析 李艳萍,王晓辉,张立仁,杨风雨
阿托品在有机磷农药中毒抢救中的应用 王世梅,吴红涛,胡秀丽
甲硝唑注射液在化脓性腹腔手术中的应用
四氯化碳致肝硬化一例临床分析 石颖,杨萍,蔡洁
24例急性环氧乙烷中毒的急救与护理 金明珠
关于"南京12.1特大环氧乙烷泄漏事故"的应急救援报告 张琳
抢救急性重度光气中毒1例体会 施玉兴
一氧化碳对作业工人健康的慢性影响 吴红
婴儿急性有机磷中毒8例简报 鲍秀敏,支洪波
苯乙烯聚苯乙烯联合装置劳动卫生学评价 董定龙
浅谈预防性放射卫生监督管理的基本做法与体会 孙秀玲,王连生,王启珍,王希忠,孟冰,孙健
82例急性氯气中毒临床分析 曹雪梅
铂病1例报告与分析 曹春燕,朱景田
三例慢性汞毒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护理 杨萍,石颖
慢性溶剂汽油中毒二例 唐国富
重大危险源等级、评估和定级方法介绍 李一
复方儿茶酊治疗小面积化学性烧伤临床分析 戚峰
用液压扩张补充疗法治疗骨关节炎的探讨 张小达,葛京华
常州市1988~1999年职业中毒发病情况分析 施玉兴
石化企业工业探伤人员生物学效应初步观察 王剑,付迎春,张海川
工业性外伤的调查报告 尉康岭,郝成信
赴美考察"化学品管理技术”情况简介 孙维生
有机磷杀虫剂中毒临床研究进展 黄金祥
美国化工企业的化学危险品管理 特邀通讯员
浅谈救治急性化学中毒病人时的医护配合 闻建范,金文玮
维生素C防治急性有机磷中毒心脏损害的临床观察 朱志云,陆也福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46例临床分析 吕智尉
52例急性职业中毒原因分析 丁邦梅
4起集装箱货运业职业影响的分析及预防对策 周敏,许西元,秦景香
一起氢氟酸灼伤合并急性中毒事故调查及教训 马福云,罗进斌,王晓红,陈寿江,李炳雄
我国作业环境空气中有害物质容许浓度与职业接触生物限值(续前) 刚葆琪,张忠义
昊天公司开展健康监护10年调查报告 郑玉向
工矿企业职业卫生现状分析及思考 贾明山
自动连续化硫酸二甲酯生产工艺职业危害预防与污染水平分析 张伟,张德恩,隋海东,李亮
一起环氧树脂致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调查报告 张迅,蔡青,王福平
四氯化碳中毒防护的探讨(附3例报告) 陈海珍,谢兰兰,王佩丽,朱文桃
急性二氯甲烷重度中毒1例报告 杨渤生,洪一飞,林航
16例慢性铍病临床分析(附2例误诊报告) 彭娟娟,王飞云,周泽深
急性氮氧化物中毒3例报告 施建俐,高萍
急性重度硫化氢中毒一例心肌血清标志酶临床观察 施达,高珂
职业性正己烷中毒4例临床分析 卞红霞,夏玉静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近五年引文分析 陈图文,卢仁仁,余顺得
生物标志物在职业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续前) 任爱国
国际"妇女健康:职业、癌症和生殖”会议概况 王兰
工伤流行病学中分析性设计方法的选择 吴玉霞,金如锋,夏昭林
宁波市职业病报告资料分析(1989~2000年) 蒋帆,马藻骅,孙新囡
综合指数法在某建设项目卫生评价中的应用与探讨 李亮,李淑萍
宝山区集装箱制造业职业卫生现状及其对策 许西元,周敏
X线介人放射学辐射场分布调查与分析 孙秀玲,王连生,刘蓓莉
企业内部放射卫生T作考核评分管理办法探讨 孙健,聂兴田,王士然
高频电磁场对作业工人神经系统影响的探讨 苗泉,王晓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待续)
世界贸易组织与我国职业卫生 郭平,巩翠华
慢性镉中毒临床研究进展 黄金祥
氨气刺激反应1例诊断体会 施玉兴
苯对血液系统损害的时程变化 管继如,童亚芳,叶榕
撰写劳动卫生学术论文的几点体会 夏猛,王龙义,李亮
氢氟酸灼伤25例治疗与体会 喻三宝,杨顺江,张元海
急性CO中毒迟发脑病防治措施探讨 关宏
油漆生产对作业工人白细胞影响的探讨 夏猛,周丽敏
一起混合性化学气体吸人事故调查 鹿应欣,刘淑芹,范晓秋,曲莉
某农药厂29年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分析 肖方威,陈建超,王建平
氮气严重窒息事故的教训 吴铁军
某光学仪器厂职工五官疾患的调查 李洁,陆代凤
职业健康促进的进展 孙维生
饮食业油烟的危害及其处理方法 张峻,陈蓉
淄博市乡镇陶瓷厂通风防尘措施的探讨 李登久,何漪,刘静,王晓方,赵海峻
某橡胶轮胎厂劳动环境质量评价 陆忠亮
"涡轮排风机"通风除尘效果评价 钱晓勤
高频设备电磁辐射防护措施及效果评价 苗泉,周丽敏,王晓方,马娟
化学灼伤气道狭窄时镍钛合金支架治疗的应用探讨 马爱平,王莹
急性氟化氢吸人6例临床分析 何云仙,何琦
急性氨中毒22例临床分析 陈安琴
丙烯酰胺中毒合并视功能异常1例报道 李少朋
儿童铅中毒性脑病一例临床分析 陆伟东,邵迪初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Colles骨折15例 向洪
急性重度甲酚中毒伴灼伤一例报告 谢兰兰
淄博市各级医院消毒工作质量监测分析 董恒兰,翟云丽,孙秀玲
急性光气中毒的临床特点研究 王招兄,李思惠
腈纶生产中职业危害的调查分析 夏猛,王龙义,赵海峻
氯乙烯职业接触评估及其健康危害调查 李玉芳,邵涛,任雪峰,谭晶,夏昭林
上海市2000年职业性驾驶员伤害死亡分析 杨斌杰,陈绍明,周顺福
炼油作业女工生殖机能及子代健康状况的调查 蒋东方
北京某工业区急性职业中毒情况分析 王彦宏,袁红
某稀土生产厂放射卫生学初步调查 成君方,范金荣,边云秀,袁杨,汪春亮
危险化学品伤害事故分析 黄顺根,韩子茜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认真贯彻《职业病防治法》保护职工身体健康 孙维生
浅析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的法定义务 王晓芳,何漪,张伟
乡村打磨工矽肺调查 李登久,王光栋,赵海峻,毕先伟,王晓芳
水泥行业噪声危害状况的调查 毕先伟,王龙义,赵海峻
一起急性有机氟吸入事故的调查 徐进,余清卿,王荣仙,余延山,兰天丽
淄博市废弃放射源管理情况调查与建议 汪春亮,成君方,袁杨
一起三氯氧磷泄漏致发生群体急性氯化氢中毒的报告 李艳萍,岳诚真,郭伶俐,张立仁
一起柴油助燃引起急性有机溶剂中毒事故的调查与处理 刘长胜,王凡,徐洪有,许恕中
一起蕃薯地窖CO2中毒事件调查分析 倪素红,邵迪初
汞对女工生殖机能及其子代健康的影响 周华
电化作业工人健康状况调查 饶子龙,王建平,林述莲,邓长荣,陆代凤
某工程竣工验收劳动卫生评价及整改措施 马明英,刘学成,王宝卓
某工程劳动卫生设施效果评价 路晓萍,李颖,张吉芳
中毒性哮喘伴过敏性皮炎的救治措施 徐建军
一例急性重度氮氧化物中毒的早期诊断与救治 李艳萍,张立仁
甲苯对作业工人健康的影响 周华
一起汞中毒事件的调查与分析 马明英,刘秀玲,刘峪
宾馆用一次性卫生用品卫生质量调查与分析 王连生,李鲁宁,杨金妹
浅谈工业X射线的辐射防护 王希忠,孟冰,袁杨
倒班与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韩向午
一起急性苯中毒死亡事故的调查 王彦宏,袁红
一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并发脑疝的抢救护理 程蕾
24例眼碱灼伤的诊治体会 赵勇
劳动卫生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汽车组装;流水线;作业;工人;工效学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2.216
1 引言
人类工效学是依据人的身体结构、心理状态、生理特种等因素,研究劳动力、生产工具、工作环境等要素与生产效率、产品质量间相互关系的机械工程类分支学科。1961年国际工效学协会在斯德哥尔摩成立后,工效学研究成果中涉及到安全、健康等方面的行业标准,因其现实可行,逐渐被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实际操作中强制执行。随着人类工效学的深入研究,逐步衍生为人体工程学、人机工程学、工程心理学等多个分支。我国相关研究起步较晚,1980年封根泉《人体工程学》是我国第一本工效学专著。1981年建立“中国人类工效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并与国际人体工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CIEA)建立了联系。
由于工效学强调良好的人-机-环境系统有助于减少人工失误,能够帮助解决实际操作中人体动作、设备的设计安装运行、环境条件等要素妨害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问题,所以工效学逐步被深入广泛应用于机械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中。笔者通过文献调查的方法,对汽车组装流水线作业工人工效学的情况,分析如下。
2 资料与方法
2016年9月10日,以“流水线”+“工效学”为摘要词频,通过Cnki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检索文献论文,共获取18篇相关论文。首先排除Cnki与万方重合的3篇,其次排除和本文研究关联不强的6篇,剩余有效9篇文献。详见参考文献。
下载文献,提取相关数据及结论,进行对比分析。
3 结果
陈泓等,[1]王百负等,[2]朱启星等,[3]研究认为,低头、弯腰、抬手、站立、工作时间率、照度、噪声等工效学指标的严重超标,容易导致慢性肌肉骨骼损伤,影响生产效率和工作质量,应按照有关标准和法规,改进相应的劳动保护和工效学措施。李汉锋等通过企业对人类工效学措施重视程度的调查,也认为应对劳动者作业特点,进行积极的工效学手段干预。[4]刘召杰的研究发现,操作者疲劳与动作稳定性之间,存在着高度的负相关,并给出了一定的数据证明。[5]曹磊进一步认为,在高物理负荷下,更要关注对操作者心理因素方面的积极干预。[6]丁嘉顺从肌电生理方面研究发现,表面肌电法能够测定和反映静态姿势和反复性操作的负荷,或者能够为劳动负荷评价及工效学设计提供新的参考指标。[7]宋宗强的研究结果是,按照动作经济原则,如果通过工序动作的剔除、重排、合并与简化,就使装配线作业均衡率达到有效提高(其具体数据为从62%提高到76%)[8]。
4 讨论
由于汽车组装流水线涉及众多因素,每一个环节因素都会影响和改变个体的现场操作能力以及对系统的适应能力。工效学从操作者的性别、年龄、智力、文化、性格、工作兴趣、技术水平、工作动机、现场工作情绪等各主观因素,研究操作者的工作行为、以及其行为产生差异的各种因素。同时,工效学还对流水线操作者所处环境、工作条件、设备性能等现实客观因素加以研究,且进一步关注团队的人群关系、组织作风等社会性因素。在人-机系统中,人体部位的尺寸比例,人的视觉和听觉的正常生理值及个体化差异,操作时的姿势、活动半径、动作节奏和频率速度、劳动环境条件所引起的工作疲劳度、人的能量消耗和补充等,都直接影响人机系统的运转效率。企业制订的操作规程应符合操作人员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符合工效学标准;操作人员也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才会更健康安全的操作。
工效学在人-机环境系统的研究中,经历了人适应机、机适应人、人机相互适应几个阶段,现在又已深入到人、机、环境三者协调的人-机-环境系统。随着社会分工精细化,以及经济发展对劳动效率的更快更高要求,工效学又从单纯研究个人生理和心理特点,进一步发展到研究怎样改善人的社会性因素,从提高个体操作能力到提升团队、企业整体操作水平。
李汉锋等研究表明, 通过改进人类工效学措施,科学有效的改变劳动者工作台作业条件和生产环境条件,能有效降低劳动者的职业紧张,降低疲劳度[9]。
通过此次汽车组装流水线作业工人工效学的文献调研,笔者发现,我国对人类工效学的研究成果不足,还不能适应包括汽车组装流水线在内的国民经济各行业对工效学科研成果的需求,应加大对人体功效学科研及实践的研究,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和科研保障。
参考文献
[1]陈泓,李序梅,张玉婷等.电视机和有线通讯设备流水线作业工人的工效学调查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6,6(04):34-36.
[2]王百负,金书香,张祥春等.汽车组装流水线作业工人工效学调查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6(04):40-42,46.
[3]朱启星,余秋月,何玉华等.冰箱生产流水线工人慢性肌肉骨骼损伤工效学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7(03):21-23.
[4]李汉锋,陈建,郑晓钧等.深圳市20家企业人类工效学及劳动者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现状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4,30(16):2230-2232.
[5]刘召杰.精益生产体系中人机工程学的理论研究与应用[J],中北大学,2012(学位年度).
[6]曹磊,杜薇薇,王生.心理因素及物理负荷对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的影响分析[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1,29(03):176-179.
[7]丁嘉顺,王正伦,张海央等.手臂静态姿势和反复性操作负荷的肌电测定分析[J].中华劳动卫生与职业病杂志,2004,22(06):406-409.
[8]宋宗强.解放汽车G116前桥装配线的研究[J].吉林大学,2003.
劳动卫生论文范文第7篇
1材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1998年1月至2001年6月在深圳宝安沙井预防保健所实习的所有224名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实习生。
1.2调查方法
在学生完成预防医学毕业实习后且毕业离校前,进行预防医学毕业实习效果调查。采用自我管理式调查问卷,由学生自己如实填写。调查项目共20项。
1.3资料分析
采用SPSS10.0进行调查数据的录入及分析。
2结果
2.1实习内容安排
学生分批进入实习基地,每批5人~8人,进行为期1个月的实习,具体内容与时间安排为:①现场监测与调查,11.16±5.89天;②实验室工作,4.54±2.65天;③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免疫门诊,7.80±4.60天;④资料整理,2.48±3.37天;⑤其他,2.68±3.61天。
2.2结果描述
调查结果显示,93.9%(209/22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参加预防医学实习;认为参加预防医学实习对于提高和理解“群体、环境、预防”的观念有帮助的学生占97.8%。
对实习内容的安排而言,92.9%(207/224)的学生认为安排适中,1.3%的学生认为安排内容太多,5.4%的学生认为安排的实习内容不充足。在所安排的内容中,学生认为最重要的依次是现场监测与调查(80.8%的学生认同)、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免疫门诊(45.5%的学生认同)、论文写作(33.5%的学生认同),这与实习单位对实习内容和时间安排的比例基本一致,说明实习单位对实习内容和时间安排的比例比较合理。64.3%(145/224)的学生认为为期一个月预防医学实习是适宜的;27.7%(62/224)的学生认为时间太长,应该改为2周~3周;7.2%的学生认为时间太短,应该改为5周~6周。
98.3%的学生对于实习单位是比较满意的,并且认为实习单位对预防医学实习是比较重视的。
在实习过程中,预防医学教研室经常派中青年教师到实习基地指导学生实习。90.9%的学生认为这对他们的实习“有一定的帮助和促进作用”,9.1%的学生认为“帮助不大”。93.7%的学生认为预防医学的教师宜每月到实习点1次~3次指导学生实习。
在实习过程中,实习单位为每批学生安排1次~4次讲座,有54.7%的学生认为安排3次~4次讲座为好;39.9%的学生认为开设1次~2次讲座为好;4.5%的学生认为安排5次以上为好;而仅有0.9%(2/224)的学生认为不须开设。进一步了解后发现这两名学生未参加单位安排的讲座。学生认为对预防医学实习帮助较大的讲座是职业病防治、论文撰写、食品卫生和食物中毒以及妇幼保健方面。
实习过程中对于学校安排的论文写作,有89.2%的学生认为有必要,有9.0%的学生认为可有可无,另有1.8%的学生认为无必要。对在实习动员中讲解《论文写作与课题设计》,71.8%的学生认为是有用的,23.7%的学生认为作用不大,4.5%的学生认为没有作用。对《论文写作与课题设计》讲解的时间安排,23.7%的学生认为在预防医学教学课堂中进行较好,11.6%的学生认为在实习动员时讲解好,而更多的学生(64.7%)认为在实习点由带教教师讲解更为实际、更易掌握和理解。
通过实习,有93.7%的学生认识到以往所学的知识不够用,52.7%的学生认为需要加强统计学知识,46.0%的学生认为需要加强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知识,39.7%的学生认为必须加强流行病学知识,37.1%的学生认为必须加强食品与营养知识,27.2%的学生认为必须加强环境卫生知识。
3讨论
3.1预防医学实习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了临床医学生的预防观念
为了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和培养21世纪新型医疗卫生人才的需要,我院预防医学教研室进行了一系列预防医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从理论课、实验课、第二课堂到临床毕业实习,逐步深化和提高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观念和技能。[1]本次调查结果显示,97.8%的学生认为在临床医学生中开展社区预防医学实习有助于提高和加强“群体、环境、预防”观念,充分说明预防医学毕业实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2预防医学实习培养和提高了临床医学生的科研素质
现代医学教育要求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注意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开拓型人才。其中培养医学生具有良好的科研素质是实现其培养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医学院校医疗系本科生毕业后除少数考取研究生有机会获得良好的科研培训外,绝大多数均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很难得到规范的科研训练,医学本科毕业生的科研水平普遍不高,没有科研经历,缺乏科研兴趣,不会选题,加上大学毕业后工作繁忙,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几年都撰写不出一篇论文。[2]有鉴于此,我院预防医学教研室在预防医学理论课中讲解《论文写作和课题设计》,实习动员时再一次强调,在临床医学本科生预防医学实习中要求每一位学生在实习结束后写一篇论文,由带教教师指导他们进行课题设计及现场调查、统计分析和论文撰写工作。论文撰写后,由预防医学教师进行论文修改并给出评定结果,论文不及格者不予以毕业。同时,我们还从中挑出比较优秀的论文汇编成册,以供以后的教学和实习提供范文。本次调查结果显示,89.2%的学生认为写一篇论文有必要,说明绝大部分学生有了良好的科研意识。预防医学实习为他们提供了一次从课题设计到现场调查、到整理分析资料和论文撰写的实地操作机会,全面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科研素质。
3.3参加现场调查研究和社区预防服务及论文写作将是临床医学生进行预防医学实习的主要模式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141-2446.html劳动卫生论文范文10篇
相关文章:
学生管理自查报告01-08
工作实习总结11-09
保安押运公司年终总结10-23
合伙商业协议书10-11
内科护士辞职信08-15
读《夏至未至》有感08-23
春节的作文600字11-19
森林防火作文400字10-23
优秀议论文勤能补拙09-14
小老鼠玩电脑看图作文08-17
当外交官应该学什么专业?09-12
中班科学教案08-02
大班安全教案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