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新技术篇1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新技术;环境保护
1、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新技术
1.1 大面积混凝土碾压技术
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施工过程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技术要数混凝土碾压技术,混凝土碾压技术在我国建筑行业被广泛认可,具备了传统的筑坝工程技术所没有的新技术。尤其是在围堰筑坝施工中被广泛推广,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大面积混凝土施工,可以保证工程成本有效的降低,并且能够为施工效果提供有力的保障,为整个水利水电工程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
1.2 施工导流及围堰技术
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施工项目中为对河道上游流水的合理控制,实际施工操作都是通过利用修建围堰、河道解决流水的问题。为了方便修建水利水电工程,需要修建维护基坑,这就要在所施工的河道上建造围堰,达到将河道内的河水科学的泄流,以便能够顺利的进行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进行施工导流及围堰施工前,要经过对实际施工作业的周围自然水文条件进行勘察,经过周密的科学计算。把所有与这次水利水电工程所涉及的综合因素都要考虑周全,对有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进行预判,有效的开展防范措施,最终满足各种施工条件。
1.3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新材料与新设备
新技术的应用,要有熟练操作新技术的施工人员,新材料的应用很大程度上影响工程施工质量。使用的新材料一定保障性能的全面,各方面测定,有助于提升建筑多种性能,如,抗风雪与裂缝缝合等。加入一定量的添加剂,将极大影响物质性能。新设备类似新材料,对工程质量的提升起到了一定作用,确保了现场施工安全,塑造企业良好的声誉,减少了企业经济成本的消耗,尽管新设备的引入会消耗一定的成本,然而却获得了更大的收益,新设备的合理应用保障了施工安全,创造了巨大经济收入。
1.4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 Auto - CAD 辅助设计技术
水利水电工程的运算多且复杂,特别是各种体形相贯处交汇线的计算更是困难,利用空间解析几何方法才能得到答案。当只使用计算器进行手工计算,导致工作比较复杂,工作压力巨大,也会使数据成果出现差错。当前 Auto - CAD 建立数字化模型应用其中,发挥执行点坐标查询的作用,使得问题解决更加容。Auto - CAD 因为自身特点原因,使其成为了一种有效的图形运算方法,为测量内业资料计算提供了保障。使不同工程中断面面积的计算变得更加简单,另外,也应用于其余图纸绘制中,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工程测量的压力。
2、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新技术及环境保护
2.1 严格遵照国际及环境部门的有关规定,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一定要保护好环境,以土地规划设计为准,编制施工方案,临时建筑的搭建,要便于拆卸,且保护环境。针对施工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工程竣工后,马上实施复耕还田。水利发电站要遵照自然法则,减少沼泽化与土地盐碱化的出现次数。另外,搞好水量储存工作,维持水深度,保证船舶通行顺畅。
2.2 采取专业与科学相配合的模式,减少混凝土在搅拌产生的粉尘,考虑空气污染情况,合理开展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水利水电工程开始时就要保护环境,目的是为了提升环境质量。
2.3 搞好水资源保护工作,对施工弃渣,按照水资源保护标准,统一处置污水,严格管控排放总量,调整水体废水浓度。污水排放的处置,使用沉淀过滤手段,分类处理化学灌浆与生活污水与等,未经处理的污水,禁止排放。规划好废渣排放顺序,合理开展弃渣工作。防治材料运输中给道路遭受污染。
2.4 有效配置施工器械,不允许夜间进行机械施工,防止产生噪声污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控制噪音,避免影响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
2.5 燃油施工机械废气控制。加强大型施工机械和车辆的管理。执行 I/M 制度(即定期检查维护制度)。承包商所有燃油机械和车辆尾气排放应执行《汽车大气通污染物排放标准》,若其尾气不能达标排放,必须配置消烟除尘设备。机械车辆进行定期维修保养,施工机械使用低硫柴油和无铅汽油等优质燃料。严格执行《在用汽车报废标准》,推行强制更新报废制度。特别是对发动机耗油多、效率低、排放尾气严重超标的老旧车辆,应予更新。
2.6 生活垃圾处理。在办公生活区和附属企业区设置卫生设施,垃圾桶要求定点安放,所设置的卫生设施应满足《城市环境卫生设施标准》要求。每天对施工区道行清理,处理生活垃圾,改善施工区环境卫生条件。生活垃圾不能随意丢弃,禁止往干江河、排水沟和自然冲沟中倾倒,生活垃圾集中堆放,并运至指定地点挖坑掩埋,严禁私自焚烧。施工人员生活区设置专职环卫人员,生活区修建有化粪池的临时厕所,并经常消毒,粪便由当地农民定时清运肥田。工程措施:管理区内设排水设施,排水沟采用浆砌石矩形排水沟,管理区内分区绿化,草坪四周设预制混凝土挡块,管理区内场地及道路用 C20 混凝土硬化。植物措施:管理区内分块设草坪绿化,草坪内零星布设风景树,管理局围墙周围和道路两边种植一排行道树,管理区内设有景观小品;管理局大门外种植灌木和草坪。
3、结束语
经济社会不断迈进,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一定要强化新技术的使用,合理控制施工支出,节省施工成本。实际上,施工会出现环境问题,一定要保护好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升水利水电工程综合服务质量,搞好环境保护工作。水利水电工程是国家重点扶持的投资项目,水利水电工程的开展,一定要切实搞好各项工作,兼顾环境保护,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间的关系,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好运行。
参考文献 :
[1]王静.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新技术应用和环境保护[J].吉林农业,2014(18):50.
环境工程新技术篇2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新技术;环境保护;策略分析
导言
水利水电的有效机械施工时通过水利工程逐步加强物资的生存发展水平,利用机械的使用标准和管理标准进行结合,逐步提高水利水电的施工工作效率,进而完善水利水电施工的技术水平,确保施工技术效益的有效性。受各方面的因素影响水利水电施工机械管理过程中往往还会存在一些问题,针对施工企业的发展水平,需要对水利水电的施工机械工作进行提高,确保科学化的水利水电施工机械管理技术标准。
1、水利水电机械管理中存在的缺陷
1.1水利水电机械管理制度不足
水利水电施工项目中往往具有较大的施工工程难度,施工机械调动较为频繁。操作技术人员对机械管理制度没有完善的认识,无法有效的对机械管理工作进行可循管理,甚至在机械购买后不做财务入账,直接影响企业资产水平出现严重的流失。在机械设备落后的状态下,施工无法实现配套管理,大部分机械都处于老旧的状态在,这直接影响水利水电的整体施工水平,没有有效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
1.2机械操作技术人员素质不强
操作人员技术素质能力不足,水利水电施工中往往存在安全意识管理薄弱的问题,机械操作业务能力差,在机械工作过程中没有上岗证就开始操作机械,这直接英系那个机械施工的运行合理性,减少机械的操作寿命。水利水电的人员对机械的使用经验不足,对机械使用的相关操作知识不熟悉,缺乏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症状的管理。一些人员存在侥幸的心理状态,在机械操作过程中玩手机、抽烟,这都造成机械操作安全受到严重的影响。
1.3设备的维护保养落后
水利水电施工机械过程的作业条件较为复杂,工作任务重,对设备的要求较高。需要加强设备的定期维护,但设备维护往往做不到,造成设备的非正常磨损问题严重。为了减轻工作,维修人员往往更换零件,造成维修成本的增加,机械设备的技术水平越来越高。
1.4设备使用频繁
受市场竞争的影响,设备竞争招标工作规范,施工项目被划分为几个标段。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尽量的缩减施工时间,造成机械设备的负荷运转增加。一些小故障不及时检修造成设备完整率低,工程进度受到严重的影响,工程拖后就需要加班进行弥补,知识机械设备的使用状况下降,维修成本高。
1.5设备的老化
在项目中标后,施工企业为了减少项目的成本投入,往往会精简施工人员,不增加新设备而长期使用的设备或租用的设备往往使用时间长,设备老旧,维修的任务较重,成本较高。设备得不到合理的更换和维修,就会造成机械设备的施工技术水平受到影响,机械设备效率不足。
2、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新技术的应用
2.1钢筋连接技术
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钢筋是一個重要的施工材料,应用非常广泛。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很多文件对钢筋的应用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实际施工过程中往往因为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出现一些不可避免的误差。只要误差保持在规定的范围之内,钢筋的实用性一般不受影响。比如,钢筋焊接数量的单双数、焊接接头面积的百分率等,都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和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焊接方法。施工单位在应用钢筋连接技术的时候,要参照最新的规范和标准选择钢筋焊接新技术,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施工。
2.2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水利水电工程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承受较大的蓄水压力,构件的承重能力也面临着较高的要求。要想达到上述的所有要求,施工单位必须要使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为水利水电工程的顺利施工和正常投入使用提供有效的保障。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是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新技术,有很多问题需要加以注意,一旦处理不慎就会对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产生水花作用,这是吸热反应的一种表现。因此,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施工温度的掌控,尤其是内外温差,必须要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这样这样才能保证水利水电工程的有效实施。除此之外,对内外温差加以控制可以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整体质量和最终构件的质量,施工单位要对此加以重视。
2.3GPS定位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并渗透到我国社会的各个行业之中,GPS定位技术就是信息技术的产物之一,已经作为一项新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得到广泛的应用。GPS定位技术可以突破传统地面定位技术的局限性,实行创新,从而满足水利水电工程在新时期下的发展要求。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应用GPS定位技术,可以缩短定位时间,提高定位效率,具有实用性和高效性。
2.4超级真空抽水技术
做好基坑排水工作是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
节,十分关键,同时还要为基础降水效果提供有效的保障。施工过程中的排水效果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周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如果排水工作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工程的施工进度将会受到延误,工期延长,施工单位的经济也因此遭受严重的损失。作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一项新技术,超级真空抽水技术与传统排水技术相比,效率要整整高出两倍,可以保障水利水电工程能够在规定的工期内顺利竣工,有效避免资源的浪费=。超级真空抽水技术主要是利用真空的作用,从而提高排水效果,经济性和实用性都比较强。
2.5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Auto-CAD辅助设计技术
水利水电工程的运算多且复杂,特别是各种体形相贯处交汇线的计算更是困难,利用空间解析几何方法才能得到答案。当只使用计算器进行手工计算,导致工作比较复杂,工作压力巨大,也会使数据成果出现差错。当前Auto-CAD建立数字化模型应用其中,发挥执行点坐标查询的作用,使得问题解决更加容。Auto-CAD因为自身特点原因,使其成为了一种有效的图形运算方法,为测量内业资料计算提供了保障。使不同工程中断面面积的计算变得更加简单,另外,也应用于其余图纸绘制中,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工程测量的压力。
3、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环境保护措施
3.1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对周边的环境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会用到混凝土等一些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施工材料,这些材料中有一些气体和粉尘会对环境的清洁度造成影响。比如,混凝土中有很多的粉尘,在搅拌的过程中就会泄露粉尘和颗粒,从而造成环境污染。在建设地基的时候,施工单位为了开挖方便,通常会采用爆破方法和技术,这种方式也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第二,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提高地下水的水位,还会造成土地的沼泽化和盐碱化。水位下降对水上交通将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尤其是内河运输,轮船的体积比较大,需要有较高的水位,如果水位下降,轮船很容易出现搁浅现象,而且建设的水电站对于船舶的正常运行将会造成严重的阻碍;第三,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很可能导致周围地区环境变差,让地基变低,从而出现坍塌现象。因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目的主要为了发电,而发电需要有足够的水动力,因此要建立在水域比较广、蓄水量比较大的地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一旦对周围的环境造成破坏,地质的结实度也会有所下降,很容易就会出现坍塌现象。
3.2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环境保护对策
水利水电工程是一项民生工程,对社会的发展程度和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都有直接的影响,同时也是一项工程量浩大,对周围环境会造成很多不利影响的工程。因此,施工单位在引进新技术的同时也要重视环境的保护。针对前文中的三个环境问题,笔者认为,施工单位可以從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应的解决措施:第一,施工单位要采取科学专业的防漏措施,降低混凝土等施工材料中粉尘的泄露,防止混凝土在搅拌的过程中对大气产生污染,降低大气的污染率。从源头上保护施工现场及其周围的环境,促使水利水电工程工程施工朝着环保、科学的方向发展;第二,在设计水力发电站的时候,要遵循自然原则,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土地沼泽化和盐碱化发生的概率。除此之外,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储存水量,保证水位的深度,使其能够维持船舶等水上交通工具的正常行驶;第三,在正式施工之前,施工单位要对施工现场的地质状况进行仔细勘察,寻找坚固、合适的地基,保证施工现场的周围环境不会因为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而出现滑坡和坍塌等现象,确保环境安全。
4、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科学技术得到了很大的进步,有效及时的在水利水电工程中运用一定的新技术,对建设高质量的工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的实施是人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工程建设,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本文围绕着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现代化技术的使用概况,水利水电工程新技术的具体应用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展开了论述与讨论,希望能有效提高我国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新技术的使用,进一步的推动我国的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
作者:付红卫
参考文献:
[1]王静.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新技术应用和环境保护[J].吉林农业,2014(18):50.
环境工程新技术篇3
关键词:环境监测新型技术发展趋势
新型环境监测技术发展,对于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的提高起到了有力的支持。为此环境保护与管理部门,根据环境监测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以及监测工作未来发展前景,以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开展了全面的监测新型技术发展研究。这一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了监测技术、监测辅助技术以及相关技术研究,三个主要内容。其研究的开展,对于环境监测工作稳步发展起到了有效的支持。
1 推进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的主要原因
在环境监测体系中,新型技术的采用有效的促进了监测工作的发展。在实践工作中,促进监测技术发展的主要原因包括了以下三点。
(一)新型环境问题的出现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各类新型环境问题不断出现。如新型污染物、污染方式的出现,都对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监测技术已经不再适应环境实际情况。为此环境监测部门只有在监测工作中,不断发展新型监测技术研究工作,以适应新型环境问题发展影响,提高环境监测质量。
(二)信息化技术的整体发展
信息化、网络化技术的出现,是当今社会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如计算机技术的广泛采用,极大的提高了当今社会管理质量与效率的提升。在环境监测体系中,信息化技术设备的采用也起到了促进监测质量提升的作用。如在空气质量监测中,计算机系统可以将监测到的空气数据进行高质量的数据分析、对比,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空气质量报告,保证监测工作高效、高质量完成。
(三)监测质量要求的提升
随着社会经济与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当今社会群体对于环境监测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在这种情况下,监测部门只有不断完善与发展监测技术水平,才能达到社会对监测质量要求。如污染监测过程中,社会群体不仅需要监测数据的更加细化与具体,同时需要对污染进行预测。这就对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新型污染监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在以上三个原因的支持下,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网络化、信息化、集中化特点。如在空气质量监测体系中,其监测信息网络的出现,保证了空气环境监测的有效开展。其实际监测网络建设如图所示。
图一:空气监测网络系统图
2 环境监测实践主要新型技术研究
新型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在实践工作中主要集中在以下内容。
(一)新型监测技术
环境监测工作核心工作就是对监测区域内的空气、土壤、水源等自然环境进行有效检测,对于发现的环境问题及时发现、预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新型监测技术包括了以下几点。一是检测数据采集技术。自动化的数据采集技术发展,有效的提高了监测技术的整体发展。在环境监测技术中,数据化的采集技术不仅提高了样板采集质量与效率,同时有效的降低了采集的人力与物力成本。如在空气数据采集中,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联网管理系统的采用,有效的提高了空气监测效率与质量。二是监测定位系统。环境监测过程中,对于环境的有效定位也是监测工作的主要内容。随着GPS、北斗等卫星定位系统的广泛采用,环境监测定位的准确率得到了极大提升。特别是部分监测设备中预装了卫星定位系统,可以在监测过程中进行实时定位,极大的提高了监测定位质量。三是监测设备技术。监测设备技术质量的提升,是新型监测技术应用的基础。在当前的监测设备技术发展中,呈现出了微型化、数据化以及稳定化特点。微型化主要是指监测设备的体积与质量逐步缩小,减少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数据化主要指监测设备采用数据模式开展采集、信息传输等工作,进而提高监测工作质量。稳定化主要指监测设备运行稳定性提高,进而保障监测工作持续完成。
(二)新型监测辅助技术
监测辅助技术主要指对监测数据进行辅助分析、处理、预警等工作的相关技术内容。在实际的监测过程中,这一技术工作的核心在于监测数据处理系统技术发展中。在实际的监测系统运行中,数据处理主要由计算机系统完成。新型的监测数据处理技术包括了以下内容。一是云数据技术。云数据技术是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下产生的,其具有较大的储存与处理功能。环境监测数据通过云数据库、云处理计算等存储处理,可以极大地提高监测数据分析质量,进而实现数字化环境监测要求。二是立体化环境监测系统的建立。在计算机三维技术与定位技术支持下,环境监测部门可以完成监测区域内的三维立体图,实现对监测区域的直观性观察。在环境监测过程中,三维立体图可以为监测数据分析、环境问题原因分析等多项工作提供直观性帮助,进而提高监测数据分析质量。
(三)新型支持技术
支持技术主要指为监测技术与辅助技术应用提供技术支持,保障监测系统正常运行的技术内容。在当前的环境监测过程中,新型的支持技术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一是计算机系统技术。新型计算机技术硬件与软件技术发展,有效的促进了监测系统自动化、数据化与微型化发展。计算机系统运算速度的提升,对于监测数据分析效率提高也起到了有力的支持作用。二是网络技术应用。网络通信技术,特别是无线网络技术的应用,对于监测技术发展起到了基础支持作用。在无线网络通信技术支持下,监测系统的数量、信息传输质量与效率都得到了极大提升,进而保证了监测工作网络化的形成。
3 结束语
在我国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中,新型监测技术的发展对于环保与环境建设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此环境技术研究者,以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为基础,结合环境问题以及社会群体需求发展,开展了新型监测技术、辅助监测技术以及支持技术创新研究,为环境监测质量的整体提升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钱冠磊.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及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J]. 科技信息. 2014(06)
环境工程新技术篇4
关键词:环境保护;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科研体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7023403
1 引言
科学技术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推进环境保护事业历史性转变的决定性因素,发展环境科技创新能力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中提出:通过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促进环境保护的跨越式发展,积极探索新时期环境保护新道路。宁夏作为西北地区环境科技不断进步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在改革开放30多年中的环境保护事业发展中,特别是全国环保科技大会召开以来,该省组织环境科技工作者,紧紧围绕宁夏环境保护目标任务,结合省级环境科技工作的需求和定位,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应用技术的基础创新研究,为解决宁夏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持,为实现该省“两型”社会提供了环保科技保障。在“十二五”期间,如何提高认识,开拓创新,进一步增强科学技术对环境保护的支撑能力,对开创该省环保工作新局面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 环境科技创新在环保工作中的作用
多年来,全国环保领域不断的组织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攻关,对解决一系列的重大环境问题、开发各种污染防治技术、建立各种环境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法规与标准等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应对一些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中,环境科技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1 环境科技创新是推动环保事业发展的重大举措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重大环境科技的突破,总会带来环境保护某一领域的跨越发展,比如曝气氧化技术、锅炉烟气脱硫脱销工艺等。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出现资源大量消耗、资源紧缺、污染严重的局面。国际社会开始认识到这样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必须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因此,逐渐出现了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新思想、新观念。面对这样的形势,环境科技也表现出了新的特点。开发新资源、新技术,做到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已成为各国争相开发的重点[1]。宁夏现在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环境污染出现生产生活污染叠加,点、线、面源污染共存,新旧污染物交织,各类污染相互影响的复杂局面,面对这些前所未有的环境问题,必须通过科技创新,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对环境保护的支撑能力。
2.2 环境科技创新是提高统筹和科学决策能力的关键钥匙
宁夏环保局上升为环保厅后,成为政府组成部门,职能也从宏观调控和综合管理的角度,在更高层面更有力地参与综合决策。这就要求环保部门必须尽快提高统筹能力,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宁夏的环境保护工作也是通过科技创新,以解决“沿黄城市带”、“宁东一号工程”等重点项目环境污染为突破口,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宁夏特色的环保新道路,开创了省环保工作的新局面。因此,只有大力加强环境科学研究,才能逐渐认识环境问题的发展规律,找到解决重大环境问题的关键,才能科学确定环境保护的发展方向,才能不断提高统筹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
3 宁夏环境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情况
近年来,宁夏环境科技工作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技兴环保战略的要求,紧紧围绕污染治理、节能减排等环保重点工作,大力实施环保科技工程,全区环保科技工作呈现出工作全面推进,支撑能力明显增强的良好态势。
3.1 坚持环境科技创新工作,为推动污染治理作出应有贡献
近年来,宁夏积极开展了“宁夏黄河段水污染状况及控制途径研究”课题,为该省乃至全国缺水型污染河流的污染控制与治理提供技术和管理的系统支撑。并针对黄河流域污染治理的技术瓶颈,组织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生产企业开展技术攻关,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完成了数个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及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开展了资源转化、产业链接与耦合等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工程,实现了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标。
3.2 针对环境热点问题,完成一批重大科研基础支撑项目
针对宁夏的环境热点问题,先后完成了《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规划纲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宁夏黄河段水资源补充与利用和增强区域碳汇功能综合研究》、《宁夏环境功能区划调研与评估》、《沿黄城市带环境保护规划研究》等一批有价值的基础理论研究项目,为环境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开展了全省高耗能企业清洁生产审计,开展了重点流域和区域环境功能区划规划以及污染防治规划的研究和编制。这些成果均由政府牵头,从决策源头协调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也带动了环保投入的较快增长,为全区环境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3.3 结合环保工作需求,制定、完善地方环保标准、政策
在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上强调,科学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利器,要加强科技支撑,把科技创新放在突出位置,要不断强化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保新道路,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科技标准体系。为适应宁夏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颁布了宁夏首个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宁夏煤基活性炭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同时出台了《宁夏农村生活污水排放标准》等法规、标准、政策及技术规范,《宁夏“十二五”环保科技规划》、《宁夏“十二五”环保产业规划》也即将,有力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为我省环境科技能力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4 宁夏环境科技创新工作的不足之处
多年来,宁夏的环境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整体上讲,环境科技工作仍然落后于环境保护形势的发展与要求。
(1)近年来环保系统科技工作重大研究和调查项目较少,基础数据缺乏,部分成果与管理脱节,难以满足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需要。
(2)环境管理与决策缺乏依靠科技的工作机制,许多重大环保决策未经前期研究和充分论证,就匆忙出台,影响了决策的质量。
(3)科技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的中青年科技人才偏少,科研能力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4)污染防治技术储备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难以形成产业化,企业污染治理技术水平普遍不高、达标不稳定。环境管理技术支撑不足。
(5)科技投入不足,科研机构面临着解决科研与创收、为管理服务与面向市场求生的矛盾等一系列问题[2]。
5 增强与发展宁夏环境科技创新工作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周生贤部长在第二次全国环保科技大会上指出: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环保事业发展,是时代赋予环境科技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当前,环保科技工作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党中央国务院把发展科学技术作为振兴中华民族基础大业和发展战略来抓,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已列入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因此,新时期环保科技工作要以科技创新促进历史性转变,以科技进步带动环保事业跨越式发展,逐步建立起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环境科技支撑体系。
5.1 以提高科技支撑为目标,建立健全环境技术管理体系
2013年7月 绿 色 科 技 第7期一要抓紧制订重点行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污染控制技术要求和工程技术规范,筛选污染控制最佳可行技术,为污染治理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支持。二要有针对性地遴选先进成熟的环境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在环境治理工程中推广示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提高工程科技水平和建设质量。三要通过开展规划环评,引导资源开发统筹规划,大力提高资源回用率,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引导重点行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加强能耗、水耗和物耗管理,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四要优先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装备制造业,培育一批有品牌、有实力、有市场的优势环保企业和企业集团。五要充分发挥地方环保部门在标准规范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推进形成符合区域特点和环境管理要求的地方标准体系建设。
5.2 以重点科研课题研究为依托,全面实施环境科技创新工程
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就是以解决重大环境问题为出发点,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和一系列重大科技项目,突破环保事业发展的技术瓶颈。2013年,宁夏将通过实施重大专项,以解决关键技术为核心,研究并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污染治理课题,全面推进污染防治工作。同时,开展重点行业污染减排、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饮用水源保护、重金属污染防治、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修复、环境管理等关键技术研究,积极争取重大环境科技项目,加快环境科技创新、科技示范、科技集成步伐,提高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技术支撑能力。
5.3 以引导企业环保高新技术开发与创新为契机,促进环保产业发展[3]
在污染治理与技术创新方面,要引导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提高污染治理水平,推动污染治理市场化。一要进一步消除各种体制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省级环境科技计划和重大环境工程项目要向企业开放,要建立由企业牵头实施国家重大环境科技项目的机制。二要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与环保科研部门联合共建技术研发和工程化平台,鼓励外资企业在我省设立环保技术研发中心,为各类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社会化、市场化服务。三要引导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污染防治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宁夏应该集中力量扶持出一批有活力的环保产业化示范基地与体现出循环经挤理念的生态工业示范基地,推动环保产业与循环经济的发展,为环境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环境技术管理体系,重点研发城市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技术、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危险废物处理技术、生态保护及修复技术、环境监测新技术等,为实现“十二五”环保目标提供技术支持和物质保障。
5.4 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建立人才聚集的科技队伍
要努力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坚持在创新实践中识别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努力造就一批德才兼备、技术一流的环境科技创新人才,着力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优秀创新人才群体和创新团队。要建立符合科技人才规律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对科学研究、科研管理、技术支持、行政管理等各类人员实行分类管理,建立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人才的评价体系。要完善环境科技人才使用、引进的激励和保障政策,促进人才交流,采取多种形式,吸引、留住和用好优秀环境科技人才。
5.5 以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为保障,增强环境科研机构的持续创新能力
各级环保部门要搞清科技需求,做好科技规划,争取将重大环境科技项目优先纳入国家和地方科技发展计划,力争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开发、科技攻关和自然科学基金等重点科技计划中切实得到落实和支持。要争取国家和地方财政、发展改革委、科技部门的科学研究、高技术开发和推广示范等计划支持,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科技合作。要改革和强化科研经费管理,对科研课题及经费的申报、评审、立项、执行和结果的全过程,建立严格规范的监管制度。制定和完善有利于鼓励创新、适应不同计划和需求的评估指标体系。
6 结语
“十二五”时期,宁夏地区经济发展的愿望十分迫切,加大环境科技投入、加强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科研课题研究、建立健全环境科技管理体系、建设环境科技人才队伍,是我省“十二五”环境保护科技发展的重要方针。环境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进步,不仅将有力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更将有力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进步。科技兴环保战略的实施,必将不断创造环保工作的新亮点,开拓环保工作的新领域,为全面建设我省小康社会、实现“两型社会”增添强劲的动力,注入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 杨永刚.发展环保科技创新能力初探[J].经营管理者,2011(2):266.
[2] 刘 翔.探讨环保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J].科技向导,2011(24):270.
环境工程新技术篇5
关键词:水利水电施工技术 创新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技术创新是我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更是施工企业实现效益增长的中心环节,研究分析技术创新问题离不开技术创新相关的基础理论,只有在基础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取得深刻的研究成果。技术创新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经济范畴的概念,指与新技术(含新产品、工艺)的研究开发、生产及其运行有关的经济技术活动。技术创新主要有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两种类型,同时还涉及管理方式及其手段的变革(制度创新或管理创新)。管理/制度创新是指随着企业生产发展而创立的企业组织方式与制度。管理创新的本质是为技术创新提供组织与制度保障,从而提高企业创新的效能。许多事例表明:企业技术创新的失败不完全是技术原因,更多的是体制因素和缺乏企业内部的相应制度保障。水电施工企业技术创新是指与水电施工新技术(含新产品、工艺)的研究开发、生产及其应用有关的技术经济活动。水电施工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就是研究从技术创新的角度研究水电技术创新的特殊性,从管理角度研究水电施工技术创新实施方法和手段的有效性和符合性。 技术创新是一个企业或者项目多主体参与的系统工程,其最终目标是提高生产力,增加企业效益,提高职工福利。其本质是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创新的过程是在市场导向作用下,在多种创新要素以系统的方式组合而成的创新平台上,企业多类创新主体共同参与,并且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形成创新环节相互衔接、创新功能相互补充、创新成果共同享有的过程。
一、技术创新的特征
第一,具有系统性。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依赖多方主体和外部环境密切配合,需要整合企业及企业外部市场、政策等要素;同时技术创新承载主体――微观企业内部也要求设计、施工、技术等部门密切配合。
第二,具有公共物品和外部性。技术创新产物最初是一种无形的新知识理念,它通过实物体现出来。知识复制比知识创造要容易得多,如果知识保护不力,新知识被社会公众掌握,新技术应用不具有排他性,技术创新便成为一种公共物品。与此同时,即便新知识在企业中合理推广也会产生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远远超过技术创新者所获取的创新收益。技术创新对企业集团其他成员产生了正溢出效应。公共物品和外部性都会使创新主体难以得到技术创新全部收益,创新动力大大受阻。
第三,具有不确定性。技术创新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与成熟的施工工艺相比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首先,研究开发具有不确定性(结果不确定性,信息有限,探索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其次,市场具有不确定性(业主需求的不确定性)。
第四,具有创新的市场性。创新不能脱离业主市场的需求。
二、技术创新的要素
1、创新主体
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指所有参与技术创新活动的组织与个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业主需求信号的接收者、科学成果的转化者以及技术创新收益的实现者。其主体包括施工企业、建设单位、科研院校和政府。如表:
2.创新客体
技术创新客体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内容:包括新技术、新知识、新思想,也表现为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 新产品,具有如下特点:具备新原理、构思和设计;采用新的材料和原件;具有新的性质或功能;具有新的用途或市场需求等。从业主和企业需求的角度讲,新产品不仅仅指新产品本身,还包括与新产品相关的一切。按照产品创新程度,
新产品可以分为模仿型、改进型、换代型及全新型。
3、企业创新动力
技术创新动力是指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来源及其驱动力,是企业内在驱动力和外部环境因素刺激的结果。企业内部动力:企业本身是一个经济人,是市场行为者,受市场需求和自身利用驱使而行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对经济科技变量进行预测作出的创新决策,并以此适应市场需求的一种反应。 企业外部动力:技术创新都是在一定制度体系和社会环境中发生的,企业技术创新内在需求需要在外部因素刺激下才能激发出来,外部因素包括技术本身进展、企业生产资源约束、业主市场需求以及政府的政策导向。 ①新技术的进展和竞争。科技总在不断进步,进步技术总要用于生产施工,推动施工技术的变革。而每当有重大技术突破都会使企业不得不进行相应创新和改良,否则会被竞争企业领先。
②资源约束。企业要在市场中生存下去,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自身成本,适应资源短缺的矛盾。 ③业主市场需求。业主需求是施工单位的指向灯,业主需求更是技术创新的依据。 ④政策导向。由于市场具有一定局限性,市场规则不能有效形成竞争以及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在市场条件失效时需要政府干涉和调节。政府的政策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会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决策和行为。
4.企业创新环境
技术创新系统环境:包括企业内环境和系统内环境。 企业内环境包括企业的制度环境和企业文化,企业制度包括组织制度、责任制度以及管理制度。系统内环境包括企业、业主、科研机构以及政府等创新主体的行为。 技术创新外环境包括市场环境、法律环境、金融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包括市场竞争机制、压力传导机制、信息传导机制。法律环境是指有关技术创新的法律条文或条款。金融环境包括财政政策、技术创新投融资体制。
三、水利水电施工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首先,施工单位管理体制缺少必要的创新,许多水利水电企业 特别是大型的水利水电企业都有着高素质的施工人才、先进的施工技术、良好的施工信誉和足够丰富的从业经验,但是因为缺少相关的技术创新制度、人才保护制度和技术方面的激励制度,很多技术人才转向 了其他的工作岗位,使得水利水电施工技术没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和传承,只有体制得到好的创新和改革,工程技术才会有一个好的发展,原有传承的水利施工技术,只需要我们加以改进,就可以使得技术得到一个很好的创新 ,也会为水利水电施工企业带来一定的竞争力和效益。其次,水利水电基建项目不断增多,使得这个行业变得炙手可热, 很多企业涌入这个行业中来从事相关工作, 使得水利水电企业和从业人员过多 ,竞争力加大,中标机会降低,工程项目不多,导致很多水利水电企业的人员闲置,没有更多的工作机会。企业为了增加合同量,赢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利润,不惜降低成本来增加中标机会,其得到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低价中标导致企业的利润下滑,施工人员待遇降低,相关的技术人员工作热情不高,导致技术人才进一步的流失。最后,技术的改革也是很重要的,要想有一个良好的竞争力 ,那么技术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任务之一,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在市场竞争力常常立于不败之地。
四、水利水电施工技术创新管理的策略
1. 建立健全技术组织管理制度。项目的技术管理人员应该建立健全相关的技术组织管理制度,同时需要及时明确和处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相关技术负责人要对公司、项目、班组的所有技术人员进行责任分配,实行责任到人的管理制度。
2.水利水电工程有很庞大的工程规模,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多种技术协同合作。对整个水利水电施工来说,技术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优良的技术管理不但可以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还可以加快施工进度,进而起到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3.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安全生产在水利水电建筑施工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不断出台健全的标准规范和制度,在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中,我们需要通过各种规章制度来规范施工人员的行为。只要有了强有力的组织制度,才能起很好的技术监督效果。在工程施工前,可以通过总结以前的施工实际案例对生产人员进行教育,保证工程的安全生产。
4. 注意成本的把控,实现成本最佳控制。在施工整个过程中要注重三个方面的成本计算,人才成本,材料设备成本和财务资金成本。比如:人才成本,在施工前期须计算需要多少工种和多少人,为此需要支付的人才成本是多少等,一旦盲目的进人,如果超支,就会在工程后期造成预算增大等诸多问题。只有进行切实有效的成本把控,施工单位才能获得最大的利润,同时也提高了单位在同行业之间的竞争力。
5.加强技术监督,加强日常管理。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要按照规定的技术要求操作,来加强对机械设备的维修维护管理,保证工程在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施工前提下顺利完成。当然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从而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6.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在施工过程中若仅有技术和资金等硬件,而没有先进的管理软件,则它将会成为一盘散沙,没有目的、没有纪律、没有指挥的工程将会是没有灵魂的,并不会建设成优秀的项目并造福于社会,只有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中硬件和软件运用好,管理好各种设施及整个建筑工程的实施,那么项目管理技术创新才会真正的发挥作用,从而使整个建筑工程达到质的另一个提升。所以综上所述,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中技术创新和管理都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只有把管理和技术创新同时运用好,才能使工程发挥作用。
环境工程新技术篇6
(一)当前的环境形势和强化环境技术管理的意义
当前我国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已在我国20多年里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特点。为了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国家提出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并提出了具体目标,即到2010年,重点地区和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到2020年,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我国要在国内生产总值整体水平继续保持在7.5%的同时,力争使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要比“十五”期间的排污总量减少10%的目标。这是一项约束性指标,是难度很大但又必须实现的指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经济发展总量增加,与此同时还要求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环境保护工作受到两种压力的夹击。
环保的出路在哪里?答案是要尽快实现三个转变。而实现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关键是要强化环境技术手段。环境技术(或称“环境污染防治技术”,包括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控制技术和综合利用技术)是污染防治的基础,也是环境管理和监督执法的重要手段和措施。要牢固确立“科技兴环保”的战略,遵循客观规律,用科学技术破解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的矛盾,真正做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同步推进,实现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目标。
(二)我国环境技术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
环境技术管理是指国家为保障环境保护目标,以指导社会生产采用先进技术,防治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引导环境技术发展为目的,配合环境管理而进行的技术监督与管理活动的总称,是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体系主要包括为环境污染防治的各环节提供系统技术支持和保障相配套的技术政策、最佳可行技术导则和工程技术规范,以及相应的技术筛选与评估、示范与推广工作体系。
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环境管理政策、法规体系、环境标准体系,实施了一系列环境管理制度。而环境管理政策、法规和制度的有效实施,均需要环境保护技术作为支撑。相对行政管理制度,我国环境技术管理相对薄弱。已经开展的主要工作是:最佳实用技术的筛选和;污染控制工程管理运营资质认证;工程示范;环保产品认证和少量技术政策、技术规范的编制等工作。
虽然通过上述工作的开展,在环境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环保事业的发展,但是环境技术管理工作尚未形成完整的、科学的、系统的环境技术管理体系。环境技术管理仍处于分散、无序和相对落后的状态,远远不能满足不断提高的环境管理、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的要求。具体表现在:
第一、排放标准的制订缺乏系统的技术支撑。
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是执法监督的依据,也是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与管理手段。但长期以来我国排放标准的制订工作由于时间紧,标准编制的经费和人员有限,难以对污染控制技术做全面和深入的论证,标准制订缺乏前期对控制技术系统科学的评估,常常是依靠标准编制组少数专业人员进行判断,科学性和技术可行性参差不齐,难以保证所编制的排放标准达到污染控制要求和技术可行的统一。从而影响了排放标准的科学性和严肃性,进而影响了对污染源控制的有效性,影响了排放标准的权威性。
另外,由于没有建立污染控制技术的常规评估机制,排放标准的制订进度缓慢,为实施达标排放的配套技术政策和管理标准、技术指南、规范不完善,造成环境管理目标难以实施。一方面,治污企业找不到有效的最佳环保技术;另一方面,各类劣质环保技术和产品充斥市场,使企业无所适从。而各级环保部门在环境管理和环保设施建设的决策和监督执法中又缺乏技术依据,难以实现科学管理,管理不到位。
第二、企业的污染治理缺乏技术指导。
污染治理技术及工艺的选择不同于一般技术,企业一般不会选“最好”,只选“够用”就行。另外,由于政府缺乏对技术选择的指导和要求,加上环境工程设计单位技术能力良莠不齐,对污染控制技术的选择各显神通,随意性大,致使能否稳定达标,在设计时也心中无数,造成企业虽然建有污染治理设施,但运转不起或企业达标困难等现象。很多污染源污染控制效果不佳、不达标的原因就是技术路线选择错误引起的,严重浪费了宝贵的财力和时间,挫伤了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关键原因是,环保部门长期以来重视法规、标准等规定性要求,却缺乏对达到要求所需技术途径的指导,在科学行政、服务企业方面存在差距。
第三、治理工程建设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
目前政府的环境管理仍停留在粗放型的行政管理层面,没有深入到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管理和工程设施建设、运营监管的层次,使许多环境管理政策和措施失灵。
一方面,企业在实施环境保护治理工程的过程中,环保部门“重结果、轻过程”,“重事前审批、轻事后监督”,对污染防治设施的管理主要限于初期的环评和工程建成后的检测验收等有限措施,缺乏保障工程设施持续、稳定达标的技术支持和过程控制,缺乏相关的工程技术规范;另一方面,环保产品的质量无人监管,设计单位和企业都愿意选用廉价的环保产品,至于能否长期稳定运行,是环保部门的事,往往造成污染治理设施无法达标运行,或运行短时间就陷入开开停停的状态,亦即环保部门来人检查时就运行,环保部门的检查人员一走就停运的状态。
第四、未来的非常规污染物缺乏技术储备。
目前,我国对污染源的控制基本上还处在常规污染物控制阶段,与实际环境污染现状和必须采取的控制措施还有很大差距。由于我国环境具有结构性、复合性和压缩性污染的特点,必须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控制有毒污染物的排放、温室气体的排放等。但就全国而言,还缺乏足够的技术产品储备,导致环保部门迟迟下不了决心,要求企业对有毒污染物排放进行控制,其结果造成了环境质量状况改善不能令人满意。
目前,我国环保系统在环保技术开发、示范和产业化过程中,由于没有经费保障和投入已经逐渐失去话语权。在新技术转化、示范、推广等工作中基本没有相应的机制和体系,各级科研院所较少组织环境技术开发、新技术验证、示范和推广。各级产业协会、学会在环境技术创新,协调行业发展等方面能力明显不足,没有发挥行业组织、学术团体的应有作用等。
(三)加强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上述环境技术管理方面问题的存在,主要原因是,多年来我国环境管理中对技术管理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各级环保部门的环境监督管理大都停留在行政管理层面。近10年来,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入不断增加,污染治理工程高速上马,对遏制污染扩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量的投资并未达到相应的环境效益,污染治理设施建了不少而能稳定达标运行的不多。以脱硫工程为例,近两年我国建设的脱硫工程装机容量是很多发达国家十几年的总量,在大量快速建设的情况下,工程隐患突显,已引起业内专家担忧。
在各种技术手段中,国家对污染控制技术引导和适当干预,是运用技术手段的主要方面。实践证明,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的发展不可能仅仅依靠市场等原动力,因为污染控制的技术自发应用并不能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相反会增加成本降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这就是所谓的环境保护内部不经济性。因此,污染控制技术的发展动力必须来自政府的法规要求,但政府制订法规标准的依据是适当的污染控制技术。同时,污染的治理、环境产业的发展也主要来自于政府的管理要求,环保产业不是一个纯粹的市场经济。为了解开“鸡”和“蛋”的死结,必须采取政府推动和引导的策略,调动社会力量发展污染控制技术。这就需要系统设计一套符合我国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的环境保护形势和市场发展阶段规律的比较有效的技术管理体系。
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我国环境技术管理工程实施
(一)发达国家的环境技术管理经验
国内外的实践告诉我们,环境技术管理体系是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重要支撑,是联系经济——环境——社会发展的纽带。建立与完善环境技术管理体系,是实现历史性转变的必然选择。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环境技术管理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例如,美国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针对现有污染源和非常规污染物的控制技术管理体系,日后被欧盟乃至国际上所广泛采用,并通过立法加以明确。
美国环境保护局通过针对不同的行业制定不同的技术指南,并以此为基础再颁布各自相应的排放限值指令(排放标准),从而实现对污染物排放的有效控制。在美国《清洁水法》中规定,对于直接排放的常规污染物执行以现行最佳控制技术(BPT)、最佳常规污染物控制技术(BCT)为基础的排放限值;对于毒性污染物,执行以最佳经济可行技术(BAT)、现有最佳示范技术(BADT)为基础的新排放源执行标准(NSPS)。目前,美国环境保护局已经建立起了50多个不同行业的技术指南,作为制定污染排放限值标准和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文件。
1996年,欧盟在综合污染防治(IP-PC)指令96/61/CE中提出了建立最佳可用技术体系要求,并着手由欧盟委员会工作小组和各成员国共同起草BAT参考文件(技术指南),从1999年开始用于新建污染防治设施,并规定到2007年所有现存设施都应达到其要求,届时大约会有6万个设施采用BAT技术。
此外,为促进环境技术的发展,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国的环境部门先后建立实施了环境技术评估制度(ETV)。通过对环境新技术的验证评估,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高效、经济的新技术。我国要实现“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必须对污染源实施全面管理,保证其长期、稳定、可靠达标排放,而不是环保检查时、执法行动时的“一时达标”。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达标排放,必须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全面实施以建设环境技术管理体系为核心、以实现环境保护目标为目的的国家环境技术管理工程。
(二)我国环境技术管理体系的构成
参照美国和欧盟的经验,结合我国环境保护的实际,确定我国环境技术管理体系的作用和定位是:为环境管理服务,为环境污染防治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提供技术支持,对环境管理者、污染治理企业进行技术指导,从技术上保证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
环境技术管理体系的构成应从环境污染防治全过程对技术支撑的需求分析入手。我国的环境污染防治是以《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环境污染防治法》、《噪声污染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等为主要依据,主要制度与管理手段有: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建设、污染物达标排放、总量控制等。
从污染防治全过程分析可知,要实现环境污染防治的目标,需要制订: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污染治理工艺技术规范、重点污染源治理工程技术规范、污染治理设施验收、运行管理技术规范,对污染防治的全过程进行技术指导。这些必须以先进的、成熟的、可靠的技术为依据,也必须有一个科学的技术评估系统和技术示范与推广系统予以保证。因此,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应由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技术评估系统、技术示范系统、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和环境技术发展报告构成。
(三)实施环境技术管理工程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
我国实施环境技术管理工程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环境保护工作历史性转变,健全环境管理体系。以解决环境管理制度实施中的技术支撑问题、提高环境管理有效性为目标,建立以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最佳可行技术导则、技术评估和技术示范与推广为核心内容的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为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污染物总量削减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主要建设目标为:到2010年,制订与《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重点行业和重点工程配套的最佳可行技术导则、技术政策和工程技术规范等;加强与环境技术管理体系相关的基础研究,初步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应适应的环境技术评估、示范和推广机制,使环境技术管理成为国家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最佳可行技术导则、技术评估和技术示范与推广为核心内容的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
环境工程新技术篇7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在2018年被广东省教育厅评为重点建设学科,2015年列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重点发展的六大领域之一。佛山市是广东省的传统制造业中心,经济发展较快,工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较大,环境工程专业在解决佛山本地环境问题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地方高等学校向培养技能型人才教学转变势在必行,这对环境工程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1]。
1环境工程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环境工程专业老师的科学研究成果为本专业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环境工程专业老师也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的主力。目前环境工程专业有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佛山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和佛山市科技创新团队1个,学科根植环保产业,服务地方成效显著。在城镇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炭基土壤调理剂研发、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地力提升等研究工作达到国际水平,粤西、北生态环境退化机理及修复技术研究方面独具特色。
2环境工程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提高环境工程专业教师服务地方的技术水平。大学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也要做好研究工作,把研究工作的结果应用到教学中,这样可以促进本学科的建设。学生在四年的大学学习中,一是要打好知识基础,二是要打好研究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不仅知道正确的答案,更要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不由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际相结合打下良好的基础。有佛山本地横向项目的教师要尽可能地吸收学生参与自己的横向课题研究,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有助于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环境工程专业教师依托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在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通过不同的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无论线上线下,教师应根据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各自专业的特点,实施课堂教学管理的同时,尽量满足学生的各种合理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良好的教学气氛,有利于教师学生双方的情感融洽,提高教学效果。
3环境工程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路径
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之本是提升教师的业务水63科教论坛科技风2021年5月平和能力,也是加大教师自身发展的重中之重工作。学院已有的优良师资培训模式就是老教师传帮带新教师,每个新教师都有一名教学指导导师,新教师上课前都要先试讲,专业教师开学前集体备课,教学中有指导老师听课等。学院实施“外聘优酬”制度,稳定兼职教师队伍[2,3]。学校采用各种措施,使各个专业教师积极申请横向课题,结合解决佛山本地企业的实际工程,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动手能力;每年有计划地派1到2名年轻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访学、进修,如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或到国内相关大型环保企业锻炼,使教师不尽学术水平高,同时工程实践能力水平也高;探索各种国际合作办学,促进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团队与国际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如2020环工中德合作办学班。佛山市禅城区绿色环境促进会联合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集结专门环保企业、高等院校、研究院所、金融机构等力量和资源,在佛山市禅城区生态环境局指导下,创办了佛山市绿色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一个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经、用、媒相结合的创新型组织,可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关注教学中出现的共同问题,共同探讨,互相交流与学习,教学资源可以共同分享,形成教学共同体,这样可以共同提升。青年教师对教学新技术、新软件等比较熟悉,但是在内容设计、语言组合、课堂把控上比较薄弱;老教师的教学经验比较丰富,教学改革研究基础扎实,但对教学新技术、新软件等运用存在困难。青年教师与老教师形成教学共同体后,发挥各自的特长,取长补短,达到双赢。这样年轻教师少走弯路,又可以防止老教师掉队,实现共同进步。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已与佛山市铁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佛山霖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佛山市德九新能源光电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环境工程产业学院,执行“3+1”培养模式,第4年去企业顶岗实习1年,联合培养创新技术型人才。青年教师定期安排到企业轮训,以更新环境工程专业技术,满足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特色发展的需要。通过以上措施,提高了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4-6]。
4环境工程专业教师的教学成果
2018年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7项,分别是环境工程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师资培训项目等。学生培养质量较高,获省“挑战杯”二等奖2项、“互联网+”铜奖1项、优胜奖2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立项10项,省级23项,申请专利52件,发表论文20篇。就业率100%,考取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知名大学的硕士、博士近20人。2019年获批教育部环境工程专业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环境工程专业于2008年开始与华南理工大学联招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已培养6届,均能达到合作院校相关专业的要求,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就业率100%;2015年开始在本校土木工程硕士点水处理理论与技术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2017年在农业专业硕士点农艺与种业专业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8年本专业与德国伍珀塔尔大学联合培养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博士研究生;2019年与沈阳农业大学联合培养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博士研究生。2018环境工程产业学院班29位同学获得2件发明专利和16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达到了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郝校长提出的“人人有专利”的目标。
5结语
环境工程新技术篇8
【论文摘 要】环境艺术是高职院校艺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本文就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课程实践教学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仅供同行参考。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开始注重居住环境的艺术性和舒适性。环境艺术设计日益引起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市场对环境艺术设计师的需求旺盛并显示出高度的生命力。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市场化的发展,为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挑战。目前,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知识结构不尽合理、课程建设尚不完备;未能打破纯艺术与艺术设计极度专门化的壁垒;重视艺术表现,轻视创新精神的培养;轻视专业理论、技能操作和专业实践,缺少实际性的项目课程。因此,我国高校环境艺术课程实践教学研究有着主要的现实意义。
一、环境艺术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一)偏重理论与技能的培养,忽视具体实践
我国高校现有的环境艺术教学体系,教师多采用比较传统的授课方法,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在这种教学体系下,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之中,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自由探索的学习兴趣。由于教师的教学偏重理论与技能的培养,忽视具体实践,造成很多同学对工程中涉及的材料规格、尺寸、构造以及施工工艺等问题了解较少,所以做出的设计离现实太远。
(二)学生设计的作品偏重形式
在环境艺术课程教学中,教师为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际设计能力,进行了一系列的设计训练,由于这些训练多数是建立在假想设计上,学生在“理想状态”下,所设计的作品仅仅是为了美观,实用性不强。
(三)实践教学执行力度不够
高校为有效解决学科的实践教学问题,相继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在课程建设上,专门设立了实践学环节,以课程纲要的形式规定某一学科的实践课时。应该说这些措施是积极的,对促进学科的实践教学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一些高校对专业教育的管理不到位,管理体制不健全,实践课程只是在课程计划里,在教学中并没有具体实施,形同虚设。
二、环境艺术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
(一)明确环境艺术课程实践教学目标与要求
1.环境艺术课程实践教学目标
环境艺术设计立足各专业方向教学目标,注重实践,强调学生动手能力与动脑能力的综合训练。本着充分发挥学生的各自创新特点,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通过集中与分散、学习与实践、设计与交流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开展系列创新设计活动,通过创意训练、课题训练、项目训练掌握多元化的环境设计艺术设计运用;指导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的设计与创作;辅导学生参加设计公司实际项目。
2.环境艺术课程实践教学要求
环境艺术工作室是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训练的教学平台,在加大学习力度,积极倡导创新设计的基础上,力求使参加工作室教学实践的学生夯实基础理论底蕴,提升专业理论素养。工作室以辅导与自学相结合,以自学为主;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以分散为主;导师指导与自我实践相结合,以自我创新主;本土考察与外地学习相结合,意在团队合作,以团队合作为主的方式开展学习和实践。从而推动学生适应社会市场为最终目的。
(二)具体的措施
1.理论讲授与实践结合
学生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学生不仅仅要掌握基础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真正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解决设计问题的基础,因此,教学中要把理论知识教授给学生,在此基础上,通过参观,教师进行现场教学的组织形式把理论知识学习与具体的设计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零距离感受到每个设计原理在实践工程中的应用效果,从而增强了学习的直接性。
2.建立教学实践基地
在高职教育中,技术能力的训练和职业素质的训导占据主导地位,因此,高职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突出实践教学。在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上,必须紧扣环境艺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有助于学生获取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有助于学生练就专业的实际工作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有助于学生造就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爱岗精神,同时也必须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和对现代社会环境的适应性。
3.大力开展教学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活动。通过在设计单位或其他相关单位实习,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环境艺术设计及相关设计行业的一般设计方法、工艺流程,了解最新的设计思维,认识行业、市场的现状,达到对社会需求的认知,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行业法律法规的了解,为下一阶段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准备必要的实践基础。
在实习目标方面,主要掌握一般环境艺术设计的各设计环节、各工艺流程,设计思维的形成与主题、功能、风格的关系,设计交流,初步感性认识环境艺术设计、施工技术和组织管理、材料应用、工程计量与计价、内业技术资料的整理和编制、施工安全措施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够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环境艺术设计生产一线基层的设计、技术及管理岗位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初步具备顶岗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具有处理工作中突发问题和协调各方面关系的能力。
在实习的内容方面,主要了解所实习工程对象的全部施工图纸,熟悉与施工内容有关的图纸;掌握环境艺术各设计环节、材料的应用、各工艺流程、工种的操作方法;熟悉实习工程对象有关的设计、施工、验收规范、规程、操作规定、安全技术规程、质量评定标准、劳动定额等;掌握与实习工程对象有关的生产组织计划、工艺技术组织措施等内容,有条件可参加新工程的图纸会审、施工预算编制和审查、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工作;熟悉环境艺术设计施工企业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的业务职责、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等各项业务;学习实习工程对象的施工方法、技术措施、装饰构造、材料选择和结构问题;学习实习工程对象对工程质量事故的分析与处理方法;了解环境艺术设计施工企业工程预算、经营管理、经济承包、经济效益等方面内容;了解施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和使用新材料方面的情况。
参考文献
[1]蓝青,仇宏洲. 克兰布鲁克艺术学[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141-3037.html环境工程新技术范文8篇
相关文章:
微信激励人的话07-05
幼儿园四月份月工作计划11-09
银行新员工转正工作总结08-23
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07-07
部门竞聘书09-12
期中考试心得体会08-20
我的想象作文11-22
过年四年级作文11-19
游灵隐寺写事作文08-26
描写班长的作文08-02
满江红题冷泉亭原文及全词赏析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