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中的财务问题篇1
进入2013年之后,IPO重启就一直都是市场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如今市场对IPO重启时间的猜测主要锁定在今年6月份。而这样的猜测显然与IPO专项财务检查的安排有关。
根据证监会今年1月8日召开的“IPO在审企业2012年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会议”安排,这次IPO专项财务检查的时间为五个月。其中1月至3月为自查阶段;4月至5月为复核阶段。而目前IPO财务检查正在按部就班地进行,于是在一些人看来,尤其是在那些急等IPO开闸的利益中人看来,IPO专项财务检查结束了,IPO也就该重启了。
这种看法不是没有道理。一个明显的事情是在1月到3月的自查阶段,共计有168家公司由于业绩下降等各方面的原因而自动撤单。虽然这个数字与市场当初的预期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有168家公司终止审查,这应算是一个不错的成绩了。可以肯定,在这168家终止审查的公司中,并不乏业绩造假的公司。将这168家公司拒之于IPO的大门之外,不仅减轻了IPO“堰塞湖”的压力,而且也有利于提高新股上市的质量,至少有一批股票上市后存在业绩变脸可能的公司暂时不会出现在IPO公司当中了。所以对于证监会这次安排的IPO专项财务检查的积极意义,投资者应该予以肯定,证监会这次IPO专项财务检查的安排用心良苦。
但尽管如此,IPO重启并不能看IPO专项财务检查的脸色行事。IPO专项财务检查并不是IPO重启的决定因素。IPO之所以出现暂停,是因为IPO制度出现了问题,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新公司包装上市、上市后业绩变脸的问题。虽然说IPO专项财务检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新股上市后的业绩变脸,但IPO专项财务检查终究不能代替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并不能解决新股发行制度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实际上,IPO专项财务检查甚至就连IPO公司的造假问题都不能杜绝。可以断言,在目前仍在排队的IPO公司中,仍有不少公司是存在业绩造假等方面问题的。所以我们不能因为IPO专项财务检查结束了就重启IPO,这样的IPO重启仍然是一种带病作业,每家IPO公司的上市都会给市场带来源源不断的问题,这样的IPO重启是不利于股市健康发展的。
不过基于股市的融资功能,尤其是中国股市原本就是为融资服务的,因此IPO重启是不可避免的。那么IPO重启该看谁的脸色?毫无疑问,IPO重启应看发行制度改革的脸色,IPO重启应由发行制度改革的进程来确定,先进行IPO改革,后重启IPO。在发行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再重启IPO,尽可能减少重启IPO带给A股市场的新问题。
实际上这也是符合监管层意图的。早在今年2月28日证监会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有关部门负责人就介绍了下一步发行体制改革的五条思路。这其中的第二条思路就是“深入开展对IPO在审企业财务专项检查工作,督促中介机构诚实守信,勤勉尽责,并将抽查中的有关要求细化落实到规范发行人的信息披露行为中去”。可见在证监会的安排里,IPO专项财务检查是发行制度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除此之外,证监会还要就发行制度问题作出其他的改革。如修订完善相关规则制度,改进发行条件,细化信息披露要求,逐步淡化对拟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判断;完善新股定价约束机制,推动市场相关各方归位尽责,强化对发行人及中介机构的监管,加强发行监管透明度建设;坚决打击粉饰业绩、包装上市、虚假披露、合谋造假等弄虚作假行为,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等。
或许4月25日有关媒体曝光的证监会副主席姚刚今年4月9日在出席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财务专项检查培训会会议上的讲话更能体现出管理层的意图。在这次培训会上,姚刚明确表示,IPO重新启动,不按老办法,要改革,市场化的改革,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审核理念。可见管理层对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愿望是非常强烈的。
ipo中的财务问题篇2
关键词:IPO定价
0 引言
我国资本市场已于今年6月重启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IPO),引起了市场参与各方的广泛关注。当前形势下重启IPO,一方面对市场产生如下三个方面的压力:一是分流市场资金;二是大量存量资金抽离股市参与新股申购;三是给股票投资者心理带来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新股发行源源不断地向市场增加供给,而现有退市制度不健全造成退市企业寥寥无几,股市供求不平衡的状况一直存在。因此,在当前复杂的形式下研究企业IPO定价问题非常必要。
1 IPO 定价文献综述
已有文献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研究IPO定价问题:①引入公司的各种财务指标来研究IPO定价问题。皮星(2003)研究表明:每股净资产、每股收益、股东权益收益率与IPO定价呈正相关。李华一(2005) 研究表明:中小企业经营能力、盈利能力的财务指标以及股票的流通数量,行业特征、承销商等级等因素对于公司股票发行价格的制定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刘春玲(2009)等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②分析承销商声誉对IPO定价的影响。郭涨、赵震宇(2006)研究发现承销商声誉对IPO定价和初始回报都没有影响,但是承销商声誉对IPO公司的长期回报有显著的影响。刘春玲(2009)则认为我国新股发行受政府管制,进入门槛很高,整个行业呈现出高度垄断的特征,承销商也无须花费时间去研究IPO价格,因而承销商声誉对所承销的新股的定价影响不显著。③从公司治理结构角度研究IPO定价的影响。张光胜(2005)研究均认为新股发行制度的改变特别是2005年起我国开始采用IPO发行询价机制,将使IPO定价更加接近市场价,从而准确反映市场投资者对IPO价格的影响。雷洁(2008)研究认为公司治理是影响IPO定价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IPO公司内在价值的重要变量。
本文选择上述研究角度①,通过引入每股净资产、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无形资产占净资产比例、存货周转率等变量来分析IPO定价问题。
2 数据和变量选取
为了研究新股发行定价(记为Y)问题,本文选取7个有代表性的财务指标:每股净资产(X1)、每股收益(X2)、净资产收益率(X3)、流动比率(X4)、资产负债率(X5)、无形资产占净资产比例(X6)以及存货周转率(X7),并选取2011年10月至今成功上市的公司中的23家IPO数据作为样本,数据来自东方财富网(具体数据及下文模型估计结果均可向本文索取)。
3 模型设计及其估计结果
3.1 线性模型 本文设定新股发行价格对各项财务指标的线性回归模型(模型1)如下:Yi=β0+β1X1i+β2X2i+
β3X3i+β4X4i+β5X5i+β6X6i+β7X7i+εi
运用OLS法估计模型,并进行经济意义检验(检验各参数的正负号)、单参数显著性t检验,以及模型整体显著性F检验,得到如下估计结果:
■=15.88+15.52X2+0.011X3-0.26X5+1.31X6 R2=0.76
考虑到数据类型为横截面数据,通常潜在的存在异方差的问题。通过怀特异方差性检验,结论是存在异方差性,于是根据异方差的特点采用加权最小二乘估计(WLS)以解决异方差的问题。重新估计的模型为:
■=14.38+15.90X2+0.024X3-0.24X5+1.37X6
(13.85) (60.75) (2.84) (-15.6) (18.46) R2=0.999
3.2 对数线性模型 考虑到每股净资产在新股定价中的重要性,本文设定如下的竞争性模型(模型2):
lnYi=β0+β1lnX1i+β2lnX2i+εi
经怀特异方差性检验,模型2同样存在着异方差的问题,通过WLS方法消除异方差,得到如下估计结果:
ln(■)=2.17+0.64*ln(X1)+0.57*ln(X2) R2=0.998
(47.45) (15.07) (5.91)
3.3 模型设定检验 模型1和模型2都较好的拟合了样本数据,为了确定究竟哪个模型更可取,下文运用戴维森-麦金农提出的模型设定J检验来加以选择:首先,检
验模型1是否优于模型2:由模型2得出新股发行价的估计值(记为yf2),将它作为一个新的解释变量引入模型1,重新估计模型1。结果yf2的系数估计不显著(p值约为0.20),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拒绝模型2,选择模型1。其次,检验模型2是否优于模型1:由模型1得出新股发行价的估计值(记为yf1),将它作为一个新的解释变量引入模型2,重新估计模型2。结果yf1的系数估计显著不等于零(p值约为0),结论同样是接受模型1,拒绝模型2。
4 结论
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无形资产占资产比例这几个财务指标能够很好地通过线性形式解释新股发行定价;另外,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这两个财务指标能够较好地通过对数线性形式解释新股发行定价;相比较而言,线性模型优于对数线性模型。
参考文献:
[1]皮星.我国A股市场IPO定价的影响因素分析[D].重庆大学,2003.
[2]李华一.中小上市公司IPO定价多因素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
[3]刘春玲.我国A股市场IPO定价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财会月刊,2009,6(74).
ipo中的财务问题篇3
【关键词】 创业板; IPO; 财务绩效
一、引言
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融资困难的问题一直是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2004年中小板的设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但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巨大的融资需求。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筹备和积淀,2009年10月30日,伴随着特锐德、泰岳、乐普等28家公司的集体挂牌上市,创业板市场在深交所正式拉开序幕。创业板市场也称为第二板市场,其发展能力极强,截至2012年12月底,已有350多家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创业板的成立,不仅为我国的中小企业和新兴公司特别是具有发展潜力的高成长性中小企业提供了一条新的融资渠道,而且为风险投资提供了一条正式的退出机制,广大投资者获得了更多的投资机会,也使中小企业看到了柳暗花明的新景象。然而,相对于主板和中小板市场来说,创业板市场的进入门槛较低,其未来的盈利能力和发展情况较难预测,风险较大。那么,承载着众人希望的创业板能够为中小企业带来怎样的发展机会?财务状况有什么变化?能否使中小企业摆脱制约其成长的融资桎梏?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入手,对其IPO前后财务绩效进行比较研究,考察创业板市场是否存在“IPO效应”即上市后公司业绩下滑,明确其财务状况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助于企业的自身发展及利益需求,更加有助于整个创业板市场的不断完善和整体绩效的不断提高,具有重大意义。
二、文献回顾
就国内外来说,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nitial Pulic Offerings,IPO)的理论研究一直是金融、经济、会计界研究的热点之一。IPO指的是企业通过证券交易所首次公开向投资者发行股票,以期为企业发展募集资金的过程。对IPO的研究最早始于美国,Ritter(1991)是对IPO前后企业绩效研究最早的学者之一,他认为IPO公司在上市后几年的绩效弱于市场表现。Jain,B.A和Kini,O.(1994)区别于Ritter所作的横向比较,以总资产利润率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等主要财务指标,实证分析了1976—1988年间在美国上市的682家公司IPO后的经营业绩变化情况,他们在公司自身时间和同行业两个角度展开比较后发现,样本公司在IPO后经营业绩均显著且持续下滑并呈现出“倒V型”。他们把这种在IPO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持续下滑的现象称为“IPO效应”。在此之后,Goergen,M.和Rermeboog,L.(2003)以英、德两国股票市场在1981—1988年IPO的公司为研究对象,从IPO后的股权变动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指出公司在IPO之后也出现了经营业绩下滑的现象。随后,Trautena和Schulz(2006),James和Marsha Pearce(2008),Scott Latham和Michael Rraun(2010)等人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及影响因素出发,通过对国外一些股票市场样本公司的研究发现,大部分股票市场的上市公司IPO后均存在明显的“IPO现象”。就我国理论界来说,国内学者关于IPO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IPO抑价、企业上市动机和IPO的长期表现三个热点问题上,而对“IPO效应”的研究相对较少且较晚。研究始于香港学者Aharony,J.、Lee,C.W.J和Wong,T.J(2000),他们以1992—1995年IPO的83家B股和H股上市国企为样本,对其进行IPO前后绩效变化情况的实证研究后发现样本存在“IPO效应”。随后,卢文斌、朱红军(2001)和洪剑峭、陈朝晖(2002)都以我国1996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财务指标入手对“IPO效应”进行了研究,证实A股市场存在“IPO效应”,且股权结构是影响业绩的因素之一。随后,黄品奇(2006)、李晓霞(2009)和周孝华、吴宏亮(2010)等均以不同的方法和视角对主板、中小板等市场进行了“IPO效应”的研究,证实“IPO效应”确实存在,且具有一些影响因素。
基于国内外的大量文献研究可以看出,“IPO效应”在国内外股票市场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且国外学者对IPO前后绩效变动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研究较早、较为深入;对于我国来说,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主板和中小板市场,创业板成立时间较短,各项制度尚不完善,学者对创业板市场IPO前后财务绩效的考察相对较少,且现有研究在指标、样本、数据的选取上还存在着广度和深度上的不足。通过对创业板IPO前后业绩的考察才能最终衡量创业板的成功与否,因此对创业板IPO前后财务绩效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实证研究
(一)比较指标的选取
财务绩效的定量评价是指对企业一定期间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和经营增长四个方面进行定量对比分析和判断。2007年的《企业经营绩效评价实施细则》中提到这四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主要涉及基本指标(8个)和修正指标(14个)共计22个。基本指标能够反映企业一定期间财务绩效的主要方面,并得出财务绩效定量评价的基本结果;修正指标是对基本指标评价结果的进一步补充。由于可选取的指标较多,全部搜集工作量较大,综合考虑后笔者认为,基本指标能更加准确地体现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主要方面,除去有3项数据很难搜集的财务指标,其余5项基本指标如表1所示。
(二)研究方法
由于我国创业板市场启动较晚,可选取的数据时间范围有限,因此本文仅对上市公司IPO前一年至IPO后两年的绩效情况进行研究。笔者将上市当年(2010年)定为基年(T),上市前一年(2009年)定为(T-1),上市后一年(2011年)定为(T+1),上市后两年(2012年)定为(T+2),运用EXCEL、SPSS软件展开研究。先对上市公司IPO前后整体样本的各项财务指标均值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上市公司四年间财务指标均值的变化情况;再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对IPO前后财务绩效的变化进行显著性检验,判断创业板市场是否存在“IPO效应”,即上市后公司业绩显著且持续下滑的现象。
(三)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本文以国泰安数据库、中财数据引擎和新浪财经中公开披露的财务指标为数据来源,对2010年这一年中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的115家企业进行IPO前后四年财务绩效的比较研究,剔除4家具有极值的样本公司,有效的样本公司为111家。样本公司各项财务绩效指标均值变化情况如表2所示。
综合表2五项指标的变化趋势来看,从IPO前一年开始到IPO后两年,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营业利润增长率总体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且下滑幅度较大;应收账款周转率也逐步下滑,前三年下降趋势比较缓和,在IPO后第二年下降较为明显,总体呈现出了“倒V型”趋势;资产负债率先下降,在IPO当年达到最低点后呈缓慢上升趋势。总体来说,创业板上市公司在IPO后,财务绩效涉及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状况、经营增长状况三个方面的表现并不理想,IPO后没有显著提升反而下降,仅有债务风险状况在IPO后有所改善。财务绩效指标表现出的这种上升和下降的差异程度,需要通过配对T检验进行显著性分析。显著性分析如表3所示。
从表3中的显著性检验结果可以看出,除了反映上市公司债务风险的资产负债率指标在IPO之后显著变好以外,其余反映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和经营增长状况的财务绩效指标在IPO前后和IPO后两年均显著变坏,虽然营业利润增长率在IPO后一年和IPO后两年之间没有显著变坏,但是较IPO前来说,仍呈现下降趋势。
总体来说,体现创业板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标净资产收益率出现显著恶化的趋势,可能是IPO募集的大量资金被闲置,未能产生相应的利润,盈利能力较差;代表资产质量的总资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的显著恶化反映了上市公司资金利用率低下且显著下滑的情况,在笔者看来,可能是由于企业IPO后获得了大量的资金,导致其短时间很难将所有资金高效率地利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应收账款周转率,从而导致了资产质量的下降,营运能力减弱,进而也影响了盈利能力;上市公司通过IPO获得了大量的资金,从资产负债率就可以看出上市公司自身长期偿债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偿债风险减弱;从反映经营增长状况的指标营业利润增长率来看,下降幅度较大,且IPO后两年出现负增长,与IPO前的高经营增长相比,IPO不但没有使上市公司保持较高的持续增长能力,反而大幅度下滑,这说明IPO后经营情况不容乐观,持续增长能力出现困难。
就我国创业板市场来说,上市公司想要IPO就必须达到一定的盈利能力条件,也就是说,能够IPO的公司,上市前两年的财务状况表现一定良好,这样才能够在提高知名度的基础上,在资本市场募集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从而科学地进行公司治理和大力发展企业。但是,为什么标榜着高成长性的创业板上市公司,会在IPO后出现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等方面的业绩“大变脸”呢?笔者认为:一是创业板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国际宏观经济中的欧债危机、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等的影响;二是部分公司存在IPO前粉饰财务数据拔高业绩的现象,他们为了顺利通过股票发行的审核,往往选择在IPO前利用虚增收入、提前或推迟确认收入等财务手段调控业绩,达到法律规定的上市盈利条件,使业绩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而这种虚假的业绩是无法维持的,因此IPO后会出现业绩大幅下滑的现象,体现出“IPO效应”;三是创业板上市公司以高于主板和中小板的高市盈率发行股票,导致企业超募现象极为严重,资金运营能力与融资量难以匹配,使得资金的利用效率低下,效益产生缓慢,对企业盈利能力等方面造成影响。另外,企业在获得了大量募集资金后会产生盲目、过度投资,资产规模的扩大并未带来同等的收益,收益的滞后也会带来企业经营业绩的下降。这种业绩“大变脸”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创业板上市公司整体质量的良莠不齐,这是极其不利的。因此,我们需要尽快完善创业板市场,使创业板市场健康、稳步发展。
四、政策建议
(一)加强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审核制度
我国的资本市场不够完善,远不及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作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渠道,创业板市场发展较晚且风险较大,其市场准入条件应该更加规范和严格,应加大上市前的审核力度,提高市场准入门槛。证监会可以设立多元化的绩效评价体系,全方位地考察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保证上市公司所提供财务资料的真实、完整、准确,从而吸收优质的中小企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在创业板市场整体质量提升的基础上降低风险,保证收益。
(二)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
股权集中度在企业IPO后会降低,导致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更加明显,“成本”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因此,为了加强内部控制及监管,完善内部治理机制,上市公司可以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及时了解公司内部的变化并作出调整,防止公司经营问题的出现。同时,应当借鉴美国、韩国及香港地区等的成功范例,出台相关规范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的法规,进一步加强、完善上市公司。
(三)提高资金的募集使用效率
创业板自开市以来,超募的问题一直存在。创业板上市公司上市前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公司治理层缺乏运作大量资金、大项目的能力,投资项目选择不当或者过度投资,都极有可能造成上市公司资产流失,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因此,证监会必须严格控制募集的资金项目的审核和资金募集量,可以在上市公司选择合适项目的基础上,根据项目投资的实际需要,一次申报核准,多次分开发行股票,并且上市公司管理层也要加强对募集资金的存放、使用和保管,提高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资本市场的有效资源配置。
(四)贯彻落实相关法规
2012年4月20日,深交所正式颁布《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该规则不仅恢复了上市的审核标准,而且强化了退市风险的信息披露,一定程度上使得在规模、盈利、信息披露和违规治理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公司尽快退出市场。因此,创业板市场要深入贯彻落实该法规,保证上市公司质量,提高市场效率,从而改善经营业绩,使得创业板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Jain,B.A.&Kini,O.The Post-Issue Operating Performance of IPO Firms[J].The Journal of Finanee,1994,49(5):1699-1726.
[2] 文守逊,黄文明,张泰松.创业投资声誉与创业板IPO效应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8).
[3] 喻凯,罗阳.我国创业板公司IPO前后业绩变化的实证研究[J].会计之友,2012(10).
[4] 陶骊春.完善我国创业板市场制度建设[J].中国金融,2010(2).
ipo中的财务问题篇4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 IPO审计 财务舞弊
当前IPO公司财务舞弊的现象仍屡禁不止,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IPO公司本身为达上市目的不择手段的原因,有来自地方政府对IPO公司包庇纵容的原因,有来自于监管部门轻罚薄惩的原因,当然会计师事务所在审核环节把关不严,未能尽职职责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IPO审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本文分别从重塑审计环境和加强事务所自身建设两个方面提出一系列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相关制度建设,改善IPO审计执业环境
(一)重塑IPO审计业务委托模式,保持独立性
现行的IPO审计委托关系中,拟上市公司处于主动地位,不仅可以根据审计结论是否满意决定选谁、弃谁,更可能以高额付费为诱饵购买审计意见。而会计师事务所则处于“拿人钱财,给人找茬”的尴尬被动地位,很容易屈从利益而放弃职业操守。这种不合理的委托关系使审计的独立性严重损伤,审计人员应有的职业敏锐性严重蜕化。笔者认为,必须从根源上改变IPO审计“先天缺陷”的委托关系,从制度安排上打破审计机构与拟上市公司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回归单纯的“审计与被审计”关系。建议在证监会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管控下设立一个具有超脱地位的专业机构,如“审计市场管理委员会”,作为统一协调、安排IPO审计业务的平台。一方面,拟上市公司需要将审计费用事先支付到该机构托管,另一方面,该机构可按事先制定的标准在公开透明的前提下“择优录用”声誉质量优秀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完成后,由该机构将费用统一结算给审计机构,并在定期对其审计质量进行检查,评定执业质量等级,作为未来择优录用的参考。在这种新的委托模式下,作为审计机构可以理直气壮的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执业,强化了独立性;作为拟上市公司不再能够随意选择由谁审计,舞弊造假的念头就会有所顾忌。
(二)分拆IPO审计与咨询业务,避免角色混淆
业界对审计机构同时提供管理咨询会影响审计独立性的担心和质疑已由来已久,会计师事务所在IPO过程中不仅提供审计服务还提供了大量的管理咨询服务,是审计者也是财务顾问,一定程度上是“自己鉴证自己”,角色的混淆严重损害了审计的独立性,成为事务所IPO审核环节失责的根源之一。笔者认为应将IPO过程的鉴证类业务与非鉴证类业务分拆,即A事务所专门负责非鉴证类业务,如辅导、培训、顾问等,满足公司上市所需管理咨询服务的需求;B事务所专门提供鉴证类业务服务,客观、公正审视IPO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出具各种鉴证报告。业务分拆不仅满足了外界对注册会计师形式上独立的要求,注册会计师自身也因为角色明确而真正做到内心实质性的独立。
(三)完善监管体制,实施问责制
目前我国有多个部门对注册会计师行业拥有监管职能,主要包括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及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多头监管的结果不仅导致监管职能交叉重叠、监管效率低下,同时又容易形成监管盲区,导致监管职能缺位或失效。笔者建议将IPO审计市场的监管职能集中化,在证监会下增设“IPO审计监管稽查部”,专门负责对IPO审计中违法违规现象进行监管及处罚,加大监管范围和力度,深入现场一线,对事务所业务承接、业务执行、质量控制、报告出具各环节进行动态监督,提高监管效果。全面建立审计责任问责制,对因财务舞弊被否的拟上市公司及业绩变脸的公司予以重点关注,对为其提供IPO审计的事务所进行深度调查,落实其中的审计责任,对违规事务所建立不良行为备案制度,记入诚信档案,情节严重的给予“IPO审计市场禁入”的处罚。
二、提高审计机构自身建设,保障IPO审计执业质量
(一)加快事务所的组织形式转变,提高风险责任意识
在发达国家,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组织形式是无限责任合伙制,而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实行的是有限责任公司制。有限责任公司制的组织形式对提升事务所风险意识存在固有的限制,逐渐成为事务所发展过程中的制度瓶颈。因此事务所组织形式向合伙制转型是适应注册会计师行业和资本市场发展要求的大势所趋。相关部门应加大推行力度,尤其是具备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尽快向“特殊的普通合伙制”转变,提高审计风险责任意识。
(二)加强业务质量控制,堵塞重点风险领域的漏洞
1、业务承接阶段
注册会计师应分别从发行人和事务所自身两个方面实施质量控制程序,一方面,对发行人上市动机、行业地位、高风险领域及申报期基本财务指标等进行调查,分析其财务舞弊动机,评价其管理层的诚信;另一方面,应按照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审视事务所和项目组成员在独立性方面是否存在缺陷,是否具有相关行业的审计经验和技术知识,能否满足项目对专业胜任能力的要求。
2、业务执行阶段
注册会计师应始终保持高度的职业谨慎和怀疑态度,重点分析发行人粉饰财务报表的动机,并根据审计中发现的异常情况随时更新对其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结果;针对高风险领域注册会计师不能满足于执行常规的审计程序,而应设计出灵活机动的延伸程序并执行到位,比如重点关注其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及盈利异常增长,彻查关联关系及主要客户、供应商,核实大额资产的盘点及权属,防止虚增资产等,以识别其交易的商业实质,避免落入其精心设计的舞弊圈套中。
3、业务复核阶段
会计师事务所应建立健全质量监督控制体系,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目前复核程序通常在审计项目结束后才实施,局限于底稿本身,对发行人和审计项目的重大情况不甚了解。因此建议事务所将复核工作提前,复核人员尽早介入审计现场,结合发行人行业特点全面分析其经营模式、经营业绩在申报期内的变化及其合理性。复核人必须站在宏观高度并具备敏锐的分析判断能力,重视非财务信息的分析和利用,全面、立体、多维度评价审计项目组做出的重大判断和结论的合理性,从而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保障审计项目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财会〔2012〕17号,关于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转制为特殊普通合伙会计师事务所有关业务延续问题的通知[S].财政部、证监会、国资委,2012
ipo中的财务问题篇5
关键词:财务总监;IPO;上市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2.51;F224.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8-0000-02
一、资本市场总体发展状况分析
截止到2016年9月底,A股共有上市公司2954家,总股票市值496,227亿元,总流通市值385,775亿元,2016年1-9月首发公司数量为126家,筹资768.36亿元。
2015年11月6日证监会了三个征求意见稿,特别是以往非常重视的“独立性要求”和“募集资金使用”不再作为审核重点,贯彻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监管理念,调整发行监管方式,但我们不能理解为降低监管标准,而是通过信息披露强化约束,监管部门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为后期注册制改革打下基础。
二、企业IPO过程中财务总监的角色
随着现代企业规模越来越大,IPO上市已经成为企业迈向更高发展平台的最优选择,国内一线城市近几年上市企业的数量呈现大幅上涨趋势。公司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是什么呢?毫无疑问是人才,他们已经成为公司最重要的资产,对于一个即将上市的企业来说,优秀的人才尤其是优秀的财务总监已经成为上市企业关心的重点问题。财务总监负责对企业的财务、会计、资产以及税务活动进行全面监管与控制的高级管理人员,必须是公司财务资源调配的第一人,特别是对现金流和中长期投资拥有集中的控制权,必须能主导公司的会计及其组织体系,而其工作又是相对独立的:一方面,优秀的财务总监通过运营分析、预算管理等手段促使企业拥有规范会计基础工作、高质量资产及持续盈利能力等。拟改制上市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大多存在内控、财务管理、税务等不规范历史记录。企业良好的内部控制、资产质量良好、资产负债结构合理是企业上市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优秀的财务总监能够时刻关注企业的成本费用核算方法与规范、政策一致、相关管理制度健全、票据取得合理。税务问题是企业IPO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在税务方面,优秀的财务总监能够保证企业依法纳税的同时保持税负合理性,使企业在上市过程中一直受到法律的保护。然而事实上,大部分国内企业对财务总监的认识仅限于其本职工作如会计核算与报告,以及风险、成本、财务控制方面的作用,而忽略了财务总监在未来企业发展融资上市方面的关键性作用和重要地位,以至于对高级人才尤其是财务总监的选取、管理和运用上往往毫无章法,人才选拔标准以及选拔重点也模糊不清。
三、财务总监针对IPO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采取的措施及建议
(一)巩固自身的财务基础工作能力,加大创新能力以保障企业具有持续盈利能力
财务总监不能仅仅从财务来看待公司问题,必须从全局考虑问题,随时与股东、董事会就各项相关事务进行沟通,理解他们的收益要求,最终获取他们对公司的支持。除了股东与董事会,财务总监还要通过与CEO及其他高层管理人员的沟通来准确把握企业经营管理层的真实意图,进而用具体的可计算的各种指标来反映企业的战略和目标。仅仅与公司内部沟通是不够的,财务总监还需要与其他经营部门的负责人进行沟通,同时了解对方的需求以及对财务部门服务质量的反馈。财务总监还需要与政府主管部门、银行、中介机构等及时沟通,必须保证企业的财务相关决策与国家的政策相符合,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准备好自身的优势材料,为公司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尽最大努力保持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
(二)财务总监要帮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并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着重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财务总监要熟悉并应用国家颁布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2015年11月改革将“独立性要求”和“募集资金使用”调整为信息披露要求,不是降低监管标准,而是通过信息披露强化约束,监管部门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一是通过督促发行人在招股说明书中如实披露同业竞争、关联交易、募集资金使用等情况,以及这些情况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向投资者充分揭示投资风险。二是财务总监在日常中,应按照上市公司治理要求,督促公司及大股东避免同业竞争,规范关联交易,增强独立性,按照招股说明书承诺使用募集资金,改变募集资金投向的,必须履行股东大会批准程序,确保上市公司符合公司治理和规范运行要求。三是证券监管部门加大了监管执法力度,发现违法违规情形的,将严格追究相关当事人的法律责任。这些都对发行人的信息披露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针对关联交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企业准备申报材料:如实披露,严禁欺瞒造假;在材料中强调企业已经将关联交易减至最小化;对存在的关联交易,分析时可以从收入、利润等财务指标入手量化,从双方不存在实质的依赖性的角度进行。最根本的方法是财务总监要善于运用自己的职务权限,善意观察公司的各种利益相关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尽可能让公司少出现甚至杜绝关联交易问题的出现。财务总监只要能够做到这些,就能让公司免于受关联交易的困扰,自然就可以保证公司的相关各种信息在披露时可以毫无顾忌,也不必担心有什么让中国证监会无法接受的事情发生。在这种情况下融资项目必要性的论证也就显得顺理成章,IPO申请也就不成问题。
(三)认真履行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的承担情况已成为证监会审核申请IPO的一个的重要的参考部分。财务总监在为企业准备申报资料时应着重提一下企业这方面的成就。社会责任对企业来说是一个整体概念,一般来讲,企业可以从保护环境、维护工人权益、优化公共设施等细节方面入手。企业社会责任中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其中的核心问题。在企业的IPO审核过程中,证监会必然会对与企业相关的环保因素进行询问和质询。比如公司生产经营是否按照国家或者是当地地方相关的环保要求进行的,项目是否会产生环境污染等问题。基于此,财务总监要在平时就财务方面作适当的调整资金分配,在不影响公司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尽量协助CEO等高管优化本企业的环境认可度。可适当地将资金用于环保公益等相关活动。比如:在化工等重工业行业中,一定要与企业CEO等高层管理做好资金的分配规划研究,确保公司的资金部分能够分到工业废弃物的再加工处理,尽可能形成一种循环投资利用的发展模式;养殖行业可以建立“畜牧―天然气―种植业―饲料―养殖”这样一个循环发展的机制。这不仅能提高公司的环保指数,而且能够提升公众对公司的整体形象的认可。因此,财务总监一定要处理好环保问题,不仅是企业作为社会成员的必要责任之一,更对企业IPO产生重大影响。
四、结束语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今时代,随着企业国际化不断深入和国内市场准则的不断完善,国内企业IPO过程的市场环境也必将不断完善。在此期间仍然需要相关各个方面的人士不断做出努力,针对企业IPO过程的各个环节相关部门要做到善于发现问题,积极应对处理问题。对于问题的反馈做到快速发现、提早解决。针对各种违规现象要做到惩罚与教育并重的处理方法。至于企业的财务总监要随时关注国家关于IPO过程拟定的各种相关政策。同时要对市场环境的变化保持一定的灵敏性,结合自己公司的内部现状,不断调整对内的管理策略以及资金分配方案,让公司的内部发展不断优化。对于公司的外部生存环境,财务总监同样要不断关注市场各方的变化,积极与公司CEO等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交流,确保公司的行业环境有利于公司的生存发展。只要国内企业和财务总监双方都不断积极调整,积极应对市场的变化,我国的整体IPO成功率一定会大幅提高,国内的财务总监整体素质的提高也必然会相应地提高国内企业的发展速度,也必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全面发展的中国IPO时代。
参考文献:
[1]证监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时公司股东公开发售股份暂行规定》.
[2]证监会《证监会完善新股发行制度并重启新股发行》.
[3]证监会《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的决定》.
[4]证监会《2015年度上市公司年报会计监管报告》.
[5]《关于授权国务院在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中调整适用有关规定的决定(草案).
ipo中的财务问题篇6
【关键词】财务造假;审计风险;审计应对
一、绪言
资本市场的发展和规范推动了我国企业IPO热潮。由于IPO审计业务的复杂性,IPO审计失败案件频发,会计师事务所在IPO审计中面临更大的审计风险。针对IPO乱象,证监会出台了系列指导文件,在此背景下研究IPO造假手段与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欣泰电气IPO造假为例,描述其造假手段及事务所审计失败原因,提出事务所防范IPO审计风险的应对措施。
二、案例简介
丹东欣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欣泰电气)成立于1999年3月,主要经营各式电抗设备及变压器。为达到IPO门槛,公司对上市前三年的会计报表进行舞弊处理,采用虚构应收账款收回、调整经营性现金流量、虚减成本提高利润等一系列手段通过审核实现上市。2015年5月,辽宁证监局欣泰电气进行现场检查,发现其财务数据存在问题,经四个月调查证实欣泰电气欺诈发行和重大信息披露遗漏,并于开出欺诈发行的史上最严罚单,欣泰电气成为欺诈发行退市第一股。
三、造假手段分析
(一)虚构应收账款收回
欣泰电气应收账款余额过大无法满足上市条件,为了实现发行上市,管理层以公司自有资金或外部借款虚构回款,并于下期初再还款冲回的方式减少期末应收账款余额。首先是采用自有资金体内循环的方式虚构应收账款收回,即公司先将自有资金转给客户,客户再作为应付款转给欣泰电气,减少应收账款期末余额;其次在会计报告期向第三方借款,报告期结束后再退回给借款人,为了隐藏财务造假,欣泰电气把应收账款的回收分散到不同客户,且金额有零有整有真有假;为了控制公司造假成本,欣泰电气还伪造部分银行单据,与其开户行合谋造假补盖银行印章。
(二)调整经营性现金流量
欣泰电气通过上述应收账款回收造假在账面上也使经营性现金流量有所改善,但依然达不到上市标准。为了使经营性现金流量指标达到发行上市的基本要求,欣泰电气采取了另一种露骨的手段――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借方红字冲销。根据证监会调查资料,欣泰电气上市前三个会计年度的会计资料中包含多笔应付账款、预付账款借方发生额为红字的经济业务。应付账款科目借方红字冲销的情况为:2011年,应付账款科目发生65笔红字冲销,金额共计18722万元;2012年,应付账款科目发生63笔红字冲销,金额共计21265万元;2013年,应付账款科目发生203笔红字冲销,金额共计22576万元。
四、审计失败原因
(一)对于已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未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
北京兴华会计师事务所是欣泰电气IPO财务报表及2013年、2014年财务报表的审计机构。兴华所对欣泰电气IPO期间财务报表进行审计时,将收入、应收账款评估为“可能存在较高重大错报风险的领域”,但对欣泰电气应收账款贷方异常红字冲销和银行存款借方红字冲销却未设计和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导致事务所未能识别出应收账款回收造假。
(二)没有按照审计准则要求规范使用函证程序
兴华所在对欣泰电气进行审计时,虽然按照准则规定实施了函证程序,但是对于未收到回函的客户未按要求进行替代测试,当回函金额与审计最终确认金额不一致时也未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对2012年应收账款进行审计时,共向51家客户发出询证函,在其中7家客户未回函的情况下,仅对其中1家客户进行了替代测试;并且对于回函存在函证金额、审计最终确认金额与账面余额不一致的情况,兴华事务所也未按照要求予以关注,没有做调整也没有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
五、建议与启示
(一)严格执行审计程序
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审计计划执行审计程序,如果发现异常或重大事项应及时与注册会计师沟通并根据情况调整审计程序。例如在函证前,应充分了解拟IPO企业的货币资金账户的余额、借贷、抵押情况,重点函证重大错报风险高发的负债、借款及往来账户。当函证的结果无效时,注册会计师应按照有关审计准则的规定,对其实施替代审计程序或追加审计程序,直至搜集到对会计报表认定所需的充分、适当的审计化据,同时考虑对所发表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
(二)制定IPO质量控制体系
审计质量控制贯穿审计全过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仅能够提高审计工作效果防范审计风险,还促进审计人员提高执法水平和业务能力。不过IPO审计与普通年报审计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总结企业IPO造假的常见方法,并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制定有效的、C诺IPO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及标准,在保持其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前提下,根据相关制度规定及审计外部环境的变化,通过不断的调整来适应其对IPO审计质量的要求。
(三)提高审计人员职业水平
IPO审计失败一方面是因为公司蓄意造假,另一方面是审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或未能勤勉尽职,会计师事务所应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管理。执业能力方面,落实对审计人员定期培训,提高审计人员在IPO审计工作中风险识别和应对的能力;在职业道德方面,应不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审计人员诚信档案体系,完善考核体系,增强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曾秋根,王莹.IPO上市财务造假手段与对策研究――以新大地事件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4.
[2]陈佳声.上市公司、审计师与监管机构的财务舞弊博弈研究[J].审计研究,2014.
ipo中的财务问题篇7
【关键词】 IPO审计; 低价揽客; 经验研究
一、文献回顾
审计收费与审计任期的关系以及审计是否存在首次折价的问题是审计研究一直以来关注的问题。从博弈分析来看,事务所为了招揽顾客,在首次接受审计的时候都收取了低于成本的价格,而这部分成本损失将在以后的审计收费中弥补。一般而言,审计任期越长,预期的首次审计收费就越低。王振林(2002)利用证监会调查问卷所得到的内部数据,对中国审计收费作了研究。其研究表明,在事务所变更当年,审计收费显著低于平均水平,证明了首次折价现象的存在。他的分析同时显示,审计收费在逐年提高。而刘斌等(2003)研究了2001年A股市场的审计收费情况,得出的结论是审计师的任期与审计收费无关。上述对于中国审计市场审计收费与审计任期的研究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本文试图从IPO审计市场这样一个全新的角度研究审计收费是否存在首期折价的问题,为相关研究提供经验证据。
二、研究动机
IPO审计市场的首次审计是与年报审计市场的首次审计的情形有很大区别的。在年报审计市场的首次审计收费通常界定为在发生审计变更后的第一次审计收费,而上市公司变更事务所往往是由于特殊的原因,要考虑到变更成本和事务所的学习成本等因素,所以这种首次审计收费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首次审计,它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而IPO审计市场上的首次审计是事务所第一次接触到上市公司,是真正意义上的首次审计,在这个审计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使我们有机会更加有效地检验首次审计收费折价的问题。笔者试图研究作为事务所与上市公司第一次接触的IPO审计,事务所是否为了获得客户提供了较低的审计收费,而这部分损失是否在以后年度予以收回。由于无法获得IPO市场上审计师发生变更的样本,笔者将通过研究IPO审计收费与IPO后第一年年报审计收费的关系来研究这一问题。如果事务所为了揽客,在IPO时收取了较低的审计收费,那么控制了其它变量后,在此后的年报审计中会收取较高的审计收费以弥补IPO时较低定价的损失。即IPO审计收费与IPO后以后年报审计收费是负相关的关系。可以提出这样一个假设:IPO审计收费与上市后第一年的年报审计收费负相关。笔者也试图研究IPO审计收费与IPO后第二年、第三年甚至更远一些年度的年报审计收费的关系,但是由于无法获得足够的样本而放弃。
可以通过下述模型来检验以上基本假设:
LNAF1=b0+b1LNTA1+b2SQSUBS1+b3ARTA1+b4CURRATIO1
+b5ROA1+b6DAC1+b7BIGAUD1+b8INVTA1+b9EXISTIME1
+b10EXCHANGE1+b11PROV1+b12LONGDEBT1+b21LNAF
变量定义:
LNAF1为上市公司上市后第一年审计收费的自然对数;
LNTA1=上市公司第一年的总资产的自然对数;
LNAF=IPO审计收费金额的自然对数。
SQSUBS1=上市公司IPO后第一年所拥有的、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数目的平方根。
ARTA1=IPO后第一年期末应收账款/IPO后第一年期末资产总额×100%;INVTA1=IPO后第一年期末存货/IPO后第一年期末资产总额×100%;CURRATIO1=IPO后第一年期末流动资产/IPO后第一年期末流动负债;LONGDEBT1=IPO后第一年期末长期负债/IPO后第一年期末资产总额×100%。
ROA1=(IPO后第一年年度营业利润-IPO后第一年年度其他业务利润)/IPO后第一年期末资产总额×100%。
DAC1=IPO后第一年可操纵性应计利润/IPO后第一年期末总资产。
BIGAUD1=1,IPO后第一年审计的主审会计师事务所为大型事务所;=0,IPO后第一年审计的主审会计师事务所为其他会计师事务所。
EXISTIME1=公司已成立的时间。
PROV1=1,当公司IPO后第一年所在地为贵州、甘肃、青海、宁夏、陕西之外的省份;=0,公司IPO后第一年所在地在贵州、甘肃、青海、宁夏、陕西。
EXCAHANGE1=1,上市公司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0,上市公司为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
三、数据的收集与选取
我国事务所从1998年开始脱钩改制,到1999年脱钩改制基本完成,1999年前的审计市场可能行政色彩更多一些,而1999年之后的IPO审计市场更加接近于自由竞争的市场。笔者从上市公司的招股说明书中收集、整理了上市公司披露的1999至2006年IPO审计收费、分支机构、上市方式,事务所是否在审计的同时提供其他服务等数据。关于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和其它相关数据来源为色诺芬数据库。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在IPO审计收费数据整理过程中,剔除了以下观察值:
没有披露IPO审计收费数据的观察值。个别上市公司的招股说明书中没有明确披露IPO审计收费,所以剔出这些观察值。
披露混合服务收费数据的观察值。在上市过程中,上市公司除了进行IPO审计,还需要提交一系列申报材料,例如会计师事务所的验资报告、盈利预测报告等。在信息披露中,某些观察值披露了IPO审计、验资和盈利预测的混合收费金额,而非分别披露。对于这样的观察值,很可能造成样本之间的不可比,因为IPO审计以外的其他专项报告收费将干扰审计定价本身的决定模型(我们无法将其他专项报告导致的工作量在审计定价决定模型中用适当的变量加以控制)。
金融类上市公司IPO审计收费的观察值。由于金融类上市公司与其他上市公司在经营业务和风险方面有很大差异,所以剔除了金融类上市公司IPO审计收费的观察值。
同时发行B股或H股的IPO公司的观察值。这是因为该类公司被法定要求双重审计,它们具有不同的投资者,面临不同的监管环境和市场压力。
由于较早年度的招股说明书全文很难获得,加之很多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没有披露审计收费,根据以上程序,最终选取了254例样本,这些样本公司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了IPO会计报表审计(如表1),且可以确切获得它们的IPO审计收费数据。
无法获得上市后第一年审计收费的样本和在上市后第一年度变更了审计师的样本。
经过上述筛选,共得到141例样本,关于上市后审计收费的数据以及上市公司相关的财务数据来自于色诺芬数据库。
四、回归结果
在141例样本中IPO审计收费的均值为151.44万元,上市后第一年年报审计收费的均值为41.15万元。从表1的回归结果看,调整的R2为0.382,F值为5.119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模型的回归结果较好。对于截面数据,WHITE异方差性检验显示回归模型的残差异方差性不显著。LNAF的系数为正,并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与预期符号相反,这说明在IPO审计市场没有观察到审计师为了揽客而降低IPO审计收费的情形。也就是我国IPO审计市场的价格竞争并不激烈。
在控制变量中,审计客户的资产规模与IPO审计收费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与传统的审计定价研究是一致的,但是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数量在10%的水平上与零无显著差异,这可能与上市公司刚刚成立或上市,子公司数量较少有关。在衡量审计风险的变量当中,AVLONGDEBT虽然在5%的水平上显著,但符号为正与预期的相反。衡量盈余管理迹象的指标DAC符号为正,在10%的水平上与零无显著差异,这可能说明IPO审计收费对风险不敏感。
衡量事务所规模的变量BIGAUD符号为正,在10%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在我国的国际四大事务所与国内大所在IPO审计市场上收取了高于一般事务所的审计溢价。衡量其他服务的变量FORCAST符号为负,在10%的水平上不显著。这说明在提供审计服务的同时提供盈利预测并没有对审计收费产生影响。变量VERIFY符号为正,在10%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事务所在同时提供IPO审计与验资服务的情况下,审计收费定价更高。衡量上市交易所的变量EXCAHANGE符号为正,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IPO审计收费定价更高。年度变量YR2符号为负,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2001年以前上市的公司审计收费定价明显低于2001年以后上市的公司。
五、研究的结论与局限性
IPO审计市场为研究审计收费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通过选取1999―2006年首次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的样本,研究IPO审计收费与其后的年报审计收费关系,没有发现事务所在IPO审计中有蚀本揽客的行为,这意味着我国IPO审计市场价格竞争并不激烈。
本文的局限性:
一是由于目前可获得的招股说明书全文主要是2002年以后的,所以本文选取的样本数量较少,时间较短,可能会影响研究的结果。
二是IPO审计过程历时时间较长,在整个审计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复杂的情况。例如,虽然上市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审计收费可能只是最近一年支付给事务所的审计收费,但是在此前已经分几次将IPO审计费用支付给事务所,使笔者观察到的审计收费低于实际支付的审计收费,所以,有些复杂的情况是难以纳入本文的研究的。此外,本文虽然剔除了披露混合收费的样本,但由于上市公司披露不是十分规范,可能在披露审计收费时,将其他费用(如验资、盈利预测的费用)混合在其中,使观察到的审计收费事实上包括了这些其他费用,从而影响了研究的结果。
【主要参考文献】
[1] 耿建新,房巧玲.国内四大所与我国本土大所审计收费比较研究[J].当代财经,2003.3.
[2] 李常青,林文荣.会计师事务所声誉与IPO折价关系的实证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3] 李爽,吴溪,著.审计师变更研究:中国证券市场的初步证据[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4] 李爽,吴溪,著.中国证券市场中的审计报告行为:监管视角与经验证据[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ipo中的财务问题篇8
制度创新是改革过程中初始成本最低的触发点,但通常又是成效最大、影响最深、见效最快的变革。对于发行制度改革本身,在2012年4月了关于发行体制改革的最新《关于进一步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涉及了发行询价定价等问题,但仍然没有触及发行制度的核心问题。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笔者认为从短期来看,如何疏导800多家在审IPO企业形成的堰塞湖困境,重振投资者信心、扭转二级市场的低迷是困扰中国资本市场最紧迫的问题;而从长期来看,继续发行制度改革、鼓励市场创新、完善证券法治建设、落实退市机制等问题同样关系着未来资本市场的发展全局,均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IPO堰塞湖的困境及成因分析
A股市场上IPO企业排队上市的问题实际上一直存在,2012年监管部门放慢发行节奏,全年A股合计融资额仅有1030亿元,较上年全年下降近六成,同时监管部门公开了发行审核流程和在审企业的名单,随着这个名单上的公司数量不断增加,最新公布的数字更是超过880多家。从企业融资角度看,800多家再审按照当前发行速度,花3年时间都无法全部完成发行,排队遥遥无期;从投资者角度,则明确看到准备上市融资“抽血”企业的情况,投资信心受挫,因此把这一两难状况比喻为“IPO堰塞湖”。尽管笔者认为其暂无突然“决堤”的风险,但无疑成为了推进发行制度改革的最大障碍,而IPO堰塞湖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金融结构的固有问题,也有证券监管制度本身的障碍,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融资结构失调,中小企业融资艰难。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失调问题在中国长期存在,资本市场融资近年来只占社会融资总量的20%,而银行资金大多倾向于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天然不结缘,市场上形成了“中小企业多,融资难;民间资金多,投资难”的两多两难问题,大量企业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纷纷涌向资本市场寻求融资。
第二,海外上市之路愈发艰难。银行融资困难,A股市场积弱,且上市流程冗长,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量优质企业离家出走,通过设立离岸公司、发行H股等方式选择到香港、美国等海外市场发行融资,但随着六部委“十号文”的阻拦,海外上市成本陡增,特别是2010年以来爆发的中概股在美上市丑闻,使得“中国概念”成为了做空者狙击的对象,2012年全年只有唯品会和欢聚时代两家企业成功实现在美上市,融资额仅1.53亿美元,规模较上年大幅下降九成,可谓是“绝收”。
第三,高度管制的发行核准制度是造成IPO堰塞湖的根本原因。尽管发行制度已经历多次改革,但仍没有触及“灵魂”。发行制度由审核制度和询价制度两个具体环节组成,A股市场从审批制到核准制,本质上没有脱离监管部门行政审批的思维,监管部门扮演着市场准入一端上市公司的“质检员”,然而众多的企业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的行业,再加上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备、市场中介机构“看门人”功能无法充分发挥,完全依靠监管部门的审核显然在质量和速度上都无法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最终引发了IPO堰塞湖问题。
IPO企业财务审查风暴
2013年伊始,证监会组成工作组掀起了IPO在审企业的财务审查风暴,对排队的IPO企业和保荐人形成了巨大压力,多家企业撤回申请材料,据媒体估计可能会有近200家再审企业最终选择撤回上市申请。A股市场拟上市公司粉饰报表、虚增业绩问题一直困扰着市场,众多上市前标榜高成长的企业,在上市后急速下滑的案例比比皆是,笔者认为对IPO企业的集中财务审查有其积极的一面,但绝非上策。严查IPO上市企业财务问题,在发行前实现提前介入,通过保荐人自查环节落实“看门人机制”,发现问题轻则记入诚信黑名单,重则依据法律进行行政处罚,有严重欺诈违法行为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这样严厉的威慑之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挤掉很多上市公司的财务“水分”甚至拒之门外,同时对形成市场诚信机制、提高中介机构的信誉成本意义重大。
但笔者认为此次财务审查风暴尽管从目标上看可以威慑市场造假行为,但方式上未免带有强烈的行政色彩,对于市场监管的制度化和常规化并无益处,仍然没有逃出监管部门替投资者把关的管制思维。对证券市场发行的监管问题,笔者认为可以考虑借鉴香港洪良国际案例,对于上市公司的募集资金加强监管,分期分批的放宽资金使用,出现严重欺诈、业绩缩水行为可以考虑冻结上市募集资金,若查明欺诈违法行为,则要求上市公司进行回购股票等救济措施,并重罚保荐人,从而减少广大中小投资者的损失。
期盼制度拐点早日出现
时间进入2013年,A股市场在经历了最长的熊市之后都在盼望迎来拐点,但笔者认为与其期盼市场拐点的出现,不如期盼制度拐点的早日到来。从前文分析看,当前中国证券市场的问题是复杂而多变的,IPO堰塞湖问题尽管反映的是发行体制问题,但其解决方式却离不开配套制度的完善。
比如近日关于退市制度的推进就是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完善的重要一步。2012年4月沪深交易所分别了完善退市制度的意见,明确了上市公司退市的若干财务指标,为落实退市制度立下刚性规范。2012年12月,深交所宣布*ST炎黄和*ST创智两家公司退市,成为了恢复退市制度以来首批退市的企业,并且明确禁止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恢复上市,上市公司的“有进有退”在A股市场得以恢复。通过完善退市制度,一方面能够遏制上市公司造假之风,对公司经营业绩形成正面的压力;另一方面,只有上市公司退市成为常态才能反过来促进新股发行体制的市场化,在准入一端鼓励市场自治,放松行政监管,而企业上市后经营出现问题最终由市场机制将其淘汰出场。
但目前看来,如果要全面推行退市制度,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以及机构投资者作用的发挥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散户为主市场,应特别注意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考虑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鼓励和引导价值投资的理念,才能为退市制度的全面推行扫清障碍。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141-3046.htmlipo中的财务问题范文8篇
相关文章:
冬至幼师文案01-02
周末日记350字12-09
经典优美文艺句子45条08-10
值得学习的人生句子07-20
保安工作的年终总结01-08
高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10-29
小学生安全承诺书10-01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12-07
学习互助帮扶心得体会11-05
包粽子的小学作文100字12-14
二年级冬季作文11-26
《查理与巧克力工厂》读书笔记10-05
《乱世佳人》英语读后感09-19
中药学专业学什么01-14
三所职业院校迁建至西彭什么时候动工。10-25
2024南京传媒学院在吉林如何招生08-22
江西警察学院学费贵吗 大概招生多少人08-16
高三班主任下学期工作总结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