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竞争力篇1
[关键词]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2-09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最终会导致全球性的人才竞争。人才整体素质不断地提升,各界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面对激烈的竞争,面对祖国和民族殷切的期望,高校和大学生都必须正视这个重要的问题: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这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真真切切的摆在了我国高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面前。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和内涵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由当代经济学及管理学相互交融形成的最新、最高的成就之一。针对经济和管理的规律所提出的观点,具有的哲学根基非常深厚,同时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所以,可以应用到个人核心竞争力上,这也是对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发展。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通过接受教育、培养以及个人的努力而获得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经过整合和提炼形成的,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最能够显示个性魅力的,最独特的,能够被社会认同和需要的素质和能力,它最具竞争优势。所以,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具有独特性、整合性、支撑性、时代性和发展性等特点。
二、如何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最重要的问题。众所周知,事物的发展由内、外因共同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学校和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其中,学校教育是外在的条件,起推动作用;学生自身的努力是内因,是依据,是最关键。
(一)重点是学校培养
首先,学校要树立起“育人为本”的理念,以浓厚的校园氛围育人。育人工作是高校所有工作的基础,是核心内容,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是工作的重点。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各部门在育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抓实干,实现全校、全员育人。要坚持以育人为本,落实育人观念,增强校园整体育人氛围,才能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落到实处。
其次,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职业生涯的教育和辅导是发达国家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在青年成才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发展性,是开发青年人力资源的有效手段。其开展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对自身条件和发展方向有更深的了解,针对性地完善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实现提高核心竞争力。这是一个日常化、系统化的工作,需要高校投入的财力和人力较大。同时,还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切实为学生的成才服务,提供优质的管理和教育,明确一切服务于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职业生涯教育能够改善和影响大学生的理念,形成自觉学习、实践和发展的良好氛围,促进塑造个人核心竞争力。
(二)关键是个人努力
1.要提高个人素质,培养个人能力,为提高核心竞争力奠定的坚实基础。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需要大学生的高素质和高能力提供坚实的保障。学生个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是其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实际上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它需要不断地积累和完善,所以,大学生自身必须戒骄戒躁,将心态摆正,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从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做起。大学生必须摒弃“学习好能遮百丑”的观念,要注重提高自身各项基本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充分利用好时间,并且广泛阅读,用于深入实践,对自身进行多方的锻炼,积极参加各项组织活动。通过学习、体验和感悟来塑造自身积极的心态以及健康人格,磨砺自己坚韧的意志,培养高思想素质与道德素质,练就扎实的专业技能,对自身的人际交往、组织管理和创新实践能力都要重视。
2.要学会选择,发展自己的专长,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确立支撑点。
综合素质的形成是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个人专长是最主要支撑点。大学时期是对个人综合素质的形成以及人生事业的定向非常关键,一个人单靠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能力难以把所有的事都做到最好,这个时候大学生必须学会选择和放弃。要精心审视自身的素质和能力,选择最感兴趣、最擅长和最有把握的作为自己的方向,同时放弃那些微不足道的、平凡无奇和把握不大的愿望,不让它们成为自己的绊脚石。把长处发展整合成为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做到术有专攻,业有所精。一旦明确了兴趣和长处所在,就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做到全力以赴,把时间和精力投入进去,加上系统性的学习、研究和实践,争取全力完善和提高技能,努力将其发展为个人专长。
3.进行优势的整合,不断超越,全面提高核心竞争力。
基本上,拥有了自己的专长就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但是,这还不够,还必须要整合自身的其他方面的优势来全力辅助它,必须不断地进行超越、完善和提升,要最大限度地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大学生的个人专长还需要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团队协作、人际沟通、实践和执行力等相关优势来对它进行辅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三、总 结
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它随着大学生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和发展。人生就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不可能永远停留在某一处,也不会永远停留在某一个阶段,生命需要我们不断的超越,不断地向着远方,不断地选定的更高的目标和理想。
参考文献:
[1]荀关玉,陈惠敏.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J].科技信息.2011,(16).
[2]黄文玲,李锐锋.大学生科学态度及其培养途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09).
[3]唐伦刚.新时期青年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探析[J].科技资讯.2008,(34).
[4]林莉.谈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及培养途径[J].科技信息.2011,(22).
如何提高竞争力篇2
关键词:企业竞争力;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一、企业竞争力、人力资源管理概念
1.企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是指竞争性市场中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的、比其他企业更有效的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并获得利益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
2.人力资源管理。所谓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组织对人力资源的获取、维护、激励、运用与发展的全部管理过程与活动。它是通过对人和事的管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和事的配合,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并对人的各种活动予以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二、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1)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2)管理形式单一;(3)一线员工总体素质偏低;(4)人才流失严重。
三、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建议和对策
(一)转变认识,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规划
1.在岗位设置上,要对业务流程的每个重要节点进行研究,将同部门中相似工作归并,不相容的工作分离,以提高效率为导向,设置业务流程关键岗位,与业务流程关联度不高的岗位设置为辅助岗位。
2.在人才引进上,要重新设定各个岗位的具体要求,明确各岗位的相应职责及所需要的人才素质能力水平,这样,就可以将落实到具体流程的企业战略需要与人员素质密切结合起来。根据这些岗位的职责要求引进的人才,才是能够符合企业需要的。
3.在优化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关键岗位的人员数量、质量规划和企业员工总数的规划。进行数量规划,要寻找出业务流程上的关键岗位的驱动因素,找出与这些岗位所需人员数量有着最直接联系的因素,确定关键岗位人员和人员总量需求。
(二)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1.适才,即选择适合企业的员工。适才就是企业员工不论智慧、才能或专业能力,只要能胜任担任的工作,且能满足他追求工作的动机,能在团队运作下与人愉快合作,树立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理念。
2.留才、激才。依靠激励导向式的酬薪策略和自助餐式的福利政策来吸引优秀人才: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知识、管理型员工与其他员工的报酬将有显着的差距;按个人能力、技能、绩效而不是按职务付酬;企业给予员工一定的福利点数,员工可以在点数范围内根据自己的情况,从企业所提供的一份列有各种福利项目的菜单中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福利。
3.用才,即人力资源的配置。企业在重视现实能力的同时应重视员工的潜在能力,营造与员工一起成长的组织氛围,为员工提供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为优秀人才提供施展才华、实现自我超越的空间,为优秀企业家和员工团队创造宽松的创业和工作环境使其成为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另外,目前石油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比以往更为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应重视劳动力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配置,加强企业内部竞争,打破年功序列制,改变原有的“按部就班,内部提拔”的规则,实行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能上能下,能出能进,增强人力资源的流动性。
4.育才。随着竞争的加剧,市场形势瞬息万变,越来越要求企业下放决策权,而分权决策要取得好的效果,则要求企业员工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自觉性。在这方面应该效仿日本模式,加强职工培训,而不是削弱培训,吸收一线职工参与管理,而不是把工人拒之“门外”。任何优秀的人才不进行培训和学习也会被时代淘汰。企业要针对自身的发展建立人力资源培训体系,把培训的目的由过去的使员工适应企业当前需要转变为对“企业人”的塑造;把培训的对象由原来的少数人员转变为企业全员培训,把企业内部交流应拓展到一般的企业人员,同时交流范围不妨扩大,规定一定期限内应达的交流面;把只关注培训过程转变为更注重培训结果。
(三)建立健全员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1.员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要有明确性。首先确定绩效考核流程:确定目标—作业分析—检查完成工作—评价业绩—与员工讨论—再次确定目标。石油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要根据目前企业最重要的需要确定考核指标,为员工提供一个明确的指导,告诉他们企业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让员工明白考核什么?如何才能达到指标的要求,也可以说是企业的告知文化?在确定特定的目标以后,企业必须明白在他们的任务中员工最希望得到什么,让员工知道对他们的期望才是最重要的。
如何提高竞争力篇3
关键词:平面媒体;核心竞争力;新媒体时代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1-000-01
为了更好的为广大受众提供信息服务,平面媒体的中心逐渐向广大读者转移,以读者的需要为目的进行消息的搜集和传递。不同形式新媒体的出现蚕食着平面媒体的受众和市场。为了更好的实现与其他媒体形式的竞争,平面媒体必须发展其核心竞争力所在,并通过不断的创新培养其独特的受众定位或其他途径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传统媒体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可以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最大可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是关键
平面媒体若想得到持续的发展,必须以维护好广大的客户关系为基础。各种新兴媒体由于其呈现方式的多样性都对平面媒体的受众有着较大的诱惑。因此,平面媒体必须紧抓其与各种媒体进行竞争的核心优势,也就是与客户之间的良好关系。平面媒体和广大读者之间建立了彼此信任的良好关系之后,客户就会感性的选择报纸等平面媒体进行信息的获取。当然,平面媒体应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为其提供确切的信息。当平面媒体与其受众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之后,广大受众也会相应的忠诚于自己的选择,与平面媒体逐渐建立起持续的鱼与水的关系。
为了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不少平面媒体还通过本土战略来强化自己的影响力,如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的《洛阳晚报》,自2003年至今,通过发表于《经典洛阳》这一板块的数百篇文章,向广大读者展示了各种历史人物、时间和历代遗存的经典文化,其内容有不少呕心沥血之作,收到了广大读者的一致认可,在业界也颇受好评。平面媒体的品牌是建立在一定客户基础之上的,只有具备了客户基础,平面媒体的品牌效应才能得以展现。平面媒体通过不断的满足客户的需求与客户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维持并扩大自己的客户群,才能更好的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二、优化杂志的呈现方式,给受众带来阅读
平面媒体以报纸或期刊等为其最终的播发形式,如何更好的提升报刊的呈现水平恰恰是提升平面媒体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一)强调文本的表达形式
平面媒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其文本的书写和表达形式的选择。比如《环球》杂志中,对于文本的表述强调其内容的新闻性、叙事能力和细节表现等,并以此来让读者更真切的感受到期刊所要传递的信息。具体来说,就是以读者感兴趣的小角度切入,以人物故事为主线,通过持续的、鲜活生动的、细节丰满的报道来增强期刊的传播效果。新闻分析类的文章,最好围绕故事的情节展开叙述,新闻评论类的文章,则要通过观点鲜明、笔锋犀利的稿件来阐述。
(二)精心制作阅读进入点
平面媒体为更好的吸引读者的眼球,在每一板块的切入点选择上也要颇费功夫,比如说文章的标题选择、排版、图文的编辑等。平面媒体的版面设置能吸引住读者的眼球才能让读者对其产生阅读的兴趣并逐渐建立起稳定的关系。平面媒体的标题是其核心所在,它必须经过千锤百炼和精心的选择,才能让观众通过对标题简单的叙述就能产生阅读的欲望。一般来说,报纸的标题设定要标新立异,并注重小标题的设定,同时还要通过文章精彩内容的醒目编排使读者瞬间产生阅读的兴趣。
(三)结合新闻性和视觉性甄选、编辑照片
平面媒体中的图片选择和编辑也是其增强视觉冲击和真实、直观的传递信息的关键。杂志中图片的选择要注重新闻性和视觉冲击性两点。图片的新闻性也就是说图片的选择要客观、真实,不能为了提升图片的效果而进行虚假的修改;视觉冲击性也就是说图片的选择要从视觉效果考虑,最好同时具备美观和视觉冲击的效果,让图片在进入读者眼中的时候,就能在其心中激起波澜。当然,也不是说注重图片的新闻效果就是不能对图片进行任何操作。编辑可以通过剪辑和局部放大等手段将图片的重点呈现给读者,让读者更加轻易的发展其信息的重点。
(四)改进版式,打造主流、活跃、时尚、精致的形象
平面媒体的版面设计也是其吸引读者并维护客户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其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平面媒体的内容必须经过精细化构造,板式也要精心的设计以保证期刊能以主流、活跃、时尚的形象进入市场。平面媒体中的期刊,其封面设计也是重中之重。因为作为期刊这样的平面媒体,若不能通过封面瞬间吸引住读者,五步之内若不能吸引住读者,或读者拿起杂志三秒之内还没有购买的欲望,读者也就很难进行购买或阅读了。同一杂志为提高辨识度,最好采用统一的编辑风格,提高其辨识度和知名度。
三、平面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新媒体来势汹汹,平面媒体必须积极主动的与之接触和交流,以开放和融合的心态与其化敌为友,迎接新媒体的挑战,才能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但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把握趋势
现在发展新媒体,要高度重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在线产品开发,积极抢占移动互联网先发优势。如果移动网媒发展能占得先机,那么,传统纸媒在新媒体领域还有可能后来居上。
(二)注重融合
传统纸媒做新媒体,一定要借力自身的内容优势、品牌优势,缩短新终端的培育期;同时,又要借助新媒体终端,克服传统纸媒不能实时、互动、多媒体的缺陷。而要实现两者之间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三)尊重市场
传统纸媒发展新媒体,不能头脑发热,跟风砸钱。态度积极、敢于投入是对的,但也要研究市场,尊重规律。推出一个产品,一定要有盈利模式的设计。
四、结束语
传媒在人们生活之中已经不可或缺,成为人们信息获取的重要渠道。平面媒体作为传统媒体,在信息量与日俱增的今天已显现出其颓势和不足。面对多种新媒体的冲击以及媒体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平面媒体应该积极的进行创新并加入媒体革命,在竞争中紧抓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通过良好客户关系的建立和维护以及自身的创新获得不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娜.国外发展传播理论与实践60年[J].新闻爱好者,2011(1).
[2]姬海法.报纸要加强与读者的互动[J].新闻爱好者,2012(3).
[3]刘凤军.基于社会责任的媒体品牌力[J].广告大观:综合版,2007(7).
如何提高竞争力篇4
关键词:民办高校 核心竞争力 办学理念 品牌建设
我国现在已处于由少数精英教育向多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时期,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已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1999年开始的“大规模扩招”使本来就捉襟见肘的高等教育资源变得更加紧张和匮乏,教师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学校建筑面积、学习空间以及设备的使用率下降、整体的教学质量低下,学生就业率连年下降,阻隔了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民办高校是自主办学、自负盈亏、面向市场的高等教育机构。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等院校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办学理念的不断深化与创新,导致高校之间的竞争也不断加剧,伴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民办高校应该怎样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向每一所大学的管理者提出了挑战。
1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现状分析
首先,社会认同度低,行业内竞争激烈,一方面学校不属于“985”“211”重点院校,与公办高校相比,国家支持力度不够,在全国的认可度与影响力有限,在部分地区甚至属于中专或者技校,生源来源单一,大部分只招收本省考生,不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就缺少了大学应有的文化氛围。民办高校位置一般处于城市边缘地区,环境不好,周围缺少高等院校,与其交流的机会较少,共同发展比较困难。由于外资的涌入,很多生源涌向了外资办学机构。受经济的影响,企业人才需求下降,毕业生就业率下降,这也导致了许多人产生“大学无用论”的说法。其次,民办高校入学门槛较低且大众化同质化现象严重,招生来源大部分为高考底层,生源质量不高,报到率没有保证。另外,学生报到后,对学校期望值有所下降,从而导致退学复读,外出打工等现象。大部分民办高校设置了同样的专业,拥有相同的教育资源,同质化现象特别明显,学科的设置,费用的花销,小到教学计划,大到教学大纲等等导致民办高校出现了“你有我也有的”办学状态,使民办高校生存问题变得更加困难。再次,民办高校的办学理念几乎没有自己的独创性,只是简单的模仿,根本就体现不出优于其他高校的所在,并且很多高校没有积极的校训,即使有也只是个形式,仅仅体现在口号与标语上,根本就体现不出来与校训有关的任何气息。所以民办高校应该从实际出发,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 民办高校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核心竞争力是指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根据自身优势,利用各种教育资源,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创新最后形成的不容易被模仿的一种极强的综合实力,亦是独特竞争力。它既不是个别因素之间的随便组合,也不是影响学校的所有要素的结合。它是长期形成的,大学独有的,基于大学本质和优质资源,使大学取得可持续发展与生存的能力,其核心是基于科学之上的各个层面包括学校师资力量、基础设置、高校科研能力,各个系统形成的对教育资源及其专业化的科学管理的有机体,与国家重点大学相比,我国民办高校在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制度保障及办学经验,历史文化方面存在着先天性的不足,所以民办高校必须回到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高速道路上来,其途径主要表现在:
2.1 精准定位,突出办学特色 不管在商界还是在教育界,任何一个行业一般都按照一定的规律去办事,但是不同地域、不同目标、不同类型及不同的教育模式的高校,不仅使它们要有同行的共性,也要有自己的特性。定位是一种逆向的思维方式,它不以高校出身为出发点,而是以潜在的受众人群为起点,找准现在的位置,明确已处的角色,根据已有的资源,强化自己的个性与特色,最终形成其他高校难以模仿与追赶的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来迅速抢占人们的心智,使自己的学校成为在某一专业领域的代名词。科学的定位对民办高校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首先它能使高校更好的认清现实状况,并对自身能有进一步的认知,使学校领导层尽快的发现优势,找出差距,发现问题,这样才能达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效果。其次,科学的定位有利于大学明确今后发展的方向,大学的总体目标与定位相平衡,相互协调,在制定短期目标时就能够很好地把握住方向,这就要求高校必须科学定位,突出特色,塑造品牌来提高核心竞争力。
2.2 塑造品牌文化、催生品牌愿景 ①品牌的建设对于绝大多数民办高校来说,作为长期的、艰巨而又十分复杂的一项工程。民办高校要想在发展中赢得主动权,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加快教育品牌的塑造,依据市场规律,打造自身强有力的品牌特色。给品牌文化注入文化底蕴,文化是品牌之源,是组成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文化内涵越丰富,给予品牌的对外弹力就会越大。品牌价值观反映了高校的个性与特色及良好的社会地位,不仅树立了社会形象,也提升了品牌的意蕴,在竞争优势与核心竞争力之间也就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②特色取胜,打造“品牌航母”。在政府机制的激励,民众化力量的支持下,民办高校要抓住三个基本点:一、要打造品牌忠诚度,走进学生的心里,让品牌深入群众的生活,缩短品牌与学生的空间距离。二、坚持特色化,培养品牌影响力,高校不能片面的追求与其它学校的差异特色化,而是要提高品牌内在的感知价值,在追求完善的服务的同时,品牌必须在每一方面创造出领先于其它高校的差异。三、要实现规模化、成熟化,从而增强民办高校品牌的增值能力,使品牌效果在质与量上达到同时飞跃。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会给学校带来实质性的附加值,吸引更多的社会支持,更多优秀生源,以及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就业机会。
2.3 理性的、科学的办学理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是贯穿中国高等教育总规律的最佳表述,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们对大学的职能、性质、目的及大学与社会的关系等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则由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科学的、理性的符合中国教育现状的大学理念。
2.3.1 确定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生专业的选择往往对他们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专业化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但又不能一味地强调专业化。因此,培养情智与能力全面发展的与专家型于一体的人才才是民办高校首要的任务。
2.3.2 大学应如何培养理想人才。①建立核心课程,与选修课并存的课程体系,强化优势专业,提高专业竞争力,自由选课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学生的要求,同时为同学们个性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既保证了专业知识领域的深度,也提高了知识面的宽度。②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国际交流能力。大学之大,乃学生之大,教师应该注重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打破传教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③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曾经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正可谓有名师才能出高徒也。④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大学不仅是新技术,新知识,新思想的发源地,也是成为传授知识培育人才的摇篮。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举办高水平论坛,以达到充分展现学校技术实力的效果,锻炼教师队伍,培养人们进一步提高科研水平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国家与社会。
2.4 利用新媒体提高学校知名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网络、数字杂志、数字电影、微博、微信等具有开放性、便捷性与交互性的新媒体也相继产生,那么怎样运用新生力量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加强核心竞争力。
2.4.1 微博微信营销+搜索引擎推广。在自媒体时代的今天,微博作为学校与外界沟通的第二扇窗户,学校应该抓住这次时机,革新理念,顺应时代潮流巧用新媒体塑造自身的品牌。把学校微博建设成一个与学生沟通平台,这样不仅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更加有利于学校品牌的二次传播。
2.4.2 新闻传播+口碑营销。主流媒体(电视台、杂志、报纸)对一个学校正面报道十分重要,也不失为学校宣传的一次绝佳机会。为了吸引媒体更多的关注,高校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全国性比赛,争取国家研究课题,及时公布研究成果。校企合作争取从该行业的制高点切入,邀请政府,协会相关部门和行业知名人士出席会,安排媒体进行专门采访,进行多方位的报道等等一系列措施使传播周期拉长,提高了品牌的渗透性,最终形成良好的口碑传播。民办高校要紧贴市场需求。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网络及手机客户端等平台进行广告推送,进行有效宣传,维护校方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杰克.劳特劳.艾.里斯住《定位》.
[2]刘宝存著.大学理念的传统变革.
如何提高竞争力篇5
从全球视野来看,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
1.产业集中程度低、区域性产业结构趋同。目前,我国除了个别行业产业的集中度较高以外,其它行业产业集中度普遍较低。重要产业的企业生产专业水平低、协作化程度不高,很难形成强劲的竞争优势。同时,已经事实上形成的全国区域性的产业趋同格局,也制约了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2.企业制度未健全,企业低成本扩张受约束。综观发达国家大企业或集团公司无一不是通过兼并联合逐步壮大起来,并通过扩大协作而形成强大的竞争力的;仅靠自身的积累实现扩张,其进程必然缓慢而又步履艰难。目前,我国企业多元化投资主体不普及、公司制未完全建立起来,也未完全达到产权明晰、自主经营的要求,即使是改制的企业内相应的法人治理结构也不健全,导致企业兼并的低成本扩张行为受阻。
3.企业的科技创新机制乏力。企业是现实生产力的载体,也是科技创新得以实现的基地。目前,科技创新制约竞争力的主要表现:一是对市场反应不迅速,产品更新换代周期长。二是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不紧密。三是企业内部科技创新机制乏力。
4.企业的竞争策略缺乏创新。这些都是影响企业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原因。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必备资本,拥有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将无往而不胜。如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笔者认为,要从企业人才资本、核心技术、品牌战略、企业文化等方面积极培育,并通过人才的培训、制度的构建来长期保持并巩固这一核心竞争力,以保证企业可以在国际大市场中健康的生存、快速的发展。
一、积极打造人才资本,抢占核心竞争的制高点
市场竞争的核心在人,人才资本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就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首先需要创造条件努力提高企业家的素质,提高企业家的素质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企业家直接参与企业的最高层管理,制定企业战略,领导企业的未来发展,因而培养、塑造合格的企业家,健全企业家的独立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是选拔和培养一批专业性、技术性人才,特别是市场开发、管理方面的人才,由于技术和管理知识与企业其他资源相结合可转化为具有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因此知识是企业利润的源泉,人才则是企核心能力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们这里讨论的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人才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否则,不断流动的人才,即使其质量再高,也根本谈不上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培育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实施名牌战略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生产能力的崛起,必定是从以大量的、低附加值的制造业为主,向以自主研发的、高附加值的以核心技术为主的产业转移的过程。很多国家的发展历程都可以证明这一点。核心技术是企业克敌制胜的杀手锏,因此必须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尤其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要通过自主投资,与研究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开发或通过技术引进等方式形成一定的技术储备,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奠定基础。
在市场经济极其发达的今天,品牌已超越纯经济的范畴,成为企业竞争力、增值力、后续力的体现。品牌能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市场占有率,使企业保持长期繁荣,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形式主要是市场占有率,因此要树立正确的品牌意识,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建立品牌发展战略管理体制,完善品牌发展的市场环境,并加大在知识管理以及实施与品牌理念相配套的系统教育方面的培训。
三、建立学习型组织,形成有特色的管理模式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其持续性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在于创建学习型组织,在不断学习中增加企业专用资本、不可模仿的隐性知识等。积极进行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团队学习,从国内外许多大型企业成功的经验中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危机意识是企业所有成员意识建设的首要内容,除危机意识外,企业员工意识建设的内容还应该有质量意识、成本意识、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团队意识等等。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认为,这些至关重要的意识的形成需要企业的所有成员养成“活到老,学到老”的习惯,要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步形成这些先进的意识。
培育适宜的管理模式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强管理,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管理模式,才能把企业体制改革的活力和技术进步的效率充分发挥出来,保持企业不断发展和基业常青。由于各个企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不同,因此管理方式也有些差别,关键是要建立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管理模式。随着我国企业的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建立适应国际化趋势的管理模式已是迫在眉睫,这需要国内企业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并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管理方式。
四、严格对待企业的各项制度,杜绝“人治”现象
制度竞争力是指企业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实施给企业带来的相对竞争优势,制度竞争力的大小取决于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和制度实施的有效性。制度设计和制度实施是一对密不可分的“孪生姐妹”,也就是说,制度设计得再先进合理,也必须要以制度实施为依托和保障,否则,制度不能形成生产力,同样,制度实施也要求制度设计要先进合理,而且可操作性强。有一点需要我们记住,那就是最先进的不一定是最好的,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至于这里的“制度”,它包含着十分广泛的内容,大到企业的产权制度、组织制度、管理制度,小到企业各部门制定的具体管理规则、规章等,都可以纳入其中。适度超前又适合企业实际情况和时代要求的企业制度对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可以从根本上杜绝企业内部的“人治”现象,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性,使企业不会因为其权威领导人的离去而失去控制,从而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推动力。同时,制度能否有效的实施是当今不少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单从制度价值的角度上看,国有企业制定的许多规章制度不可谓不好,但由于实施得不好,许多挂在墙上的制度变成了摆设。所以,制度实施的有效性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产生很大的影响。
五、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突出企业个体特色
企业文化战略能产生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企业的“人化”,所以,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注重培养、挖掘、发挥广大员工在企业生产、管理、营销等方面创新的积极性。在企业管理中充分运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把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创造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社会的需求。中国企业的突出薄弱环节正是企业文化,在对销售和利润的追求中,企业文化的缺陷越来越成为影响企业做大做强的瓶颈。在建立和完善企业制度的过程中,中国企业应该学习和借鉴一切先进的文化,创造出适合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和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打造出世界级的中国企业和名牌产品。那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吸收与创新并举,当前的中国企业大量地吸收着来自西方的管理思想,我们不否认其中的某些管理思想是先进的,但是中国企业的组织方式不尽相同,员工的行为方式也有很多不同,中国有着自己流传几千年的哲学系统和价值观,是根本区别于国外的,在管理思想上,国内企业暂时处于落后状态,但是后发的最大优势在于吸收和创新并举,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在最大的范围内,以最快的速度整合全世界先进的管理思想,兼收并蓄,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属于中国企业自己的东西。其次,要充分展现中国企业自己的“个性”,如果说企业哲学突出的是中国企业特色的话,那么核心价值观就是要突出每个中国企业个体的特色,通过提炼塑造属于自己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并围绕这个核心价值观设计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重点做到有效实施,这是打造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如何提高竞争力篇6
【摘 要】国际贸易的高速发展给经济全球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也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化的贸易发展也影响了中国的贸易方式,把握当前的市场格局和发展特点,对于增强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影响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当前国际贸易的形势,探讨了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对策,希望能够为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思路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对外贸易;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对策
一、引言
当今世界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正从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转移。服务贸易已日益成为衡量一国国际竞争力强弱的一项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贸易虽然取得迅速发展.但其总体发展水平仍然相对滞后,加快服务贸易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任务。
二、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增长,对外贸易逐年增加,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据统计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560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33.5%较1982年的43.4亿美元增长了近59倍。中服务贸易年均增长率超过17%远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和全球服务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同时,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全球的比重不断上升。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127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9%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9%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出口排名由上年的第八上升到第七位。但是,中国服务贸易的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2006和2007年中国服务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只有40%左右,而据世界银行统计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70%以上.美国近80%.发展中国家平均达到50%左右。由于服务业发展滞后导致中国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整体中的地位偏低。长期以来,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1995年以后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都小于进口额呈现逆差状态,说明中国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在全球趋于劣势。不过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总体逆差20亿美元比2006年下降了69.1亿美元延续了2005年、2006年逆差下降的趋势,而且下降幅度很大逆差减少主要源于旅游、和信息服务、其它商业服务等项目顺差的增加,这也体现了中国服务贸易随着出口增长幅度超过进口增长幅度逐步趋于改善比较劣势也并非一直衰退下去。
一个国家(地区)服务贸易整体国际竞争力强弱直接表现为其服务贸易出口。一国服务贸易出口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即国际市场占有率。2007年世界10个主要国家(地区)服务贸易出口额排序及占有份额,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排名虽上升到世界第七位,但出口额为1270亿美元,国际市场占有率仅为3.9。2007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前十位的国家除中国外均是发达国家美国仍居于霸主地位。中国与这些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仅为美国的27.97、英国的48.29、德国的64.47。这说明我国服务贸易整体国际竞争力还很弱.
(一) 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
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即TC指数是对一国 (地区)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时较常使用的测度指标之一。它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其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即TC指数常用于测定一国服务贸易总体及各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该指数作为一个与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它剔除了经济膨胀、通货膨胀等宏观总量方面波动的影响.
(二) 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即RCA指数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地区)某一产业贸易的比较优势。它通过该产业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产业占世界贸易总额的份额之比来表 示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可以较好地反映一个国家某一产业的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比较来看的相对优势。如果一国RCA指数大于2.5则表明该国该产业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RCA介于2. 5 ~1. 25之间,表明该国该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RCA介于1.25~0.8之间,则认为该国该产业具有中度的国际竞争力,RCA小于0.8则说明中国服务贸易缺乏比较优势.
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服务贸易不具有竞争优势。此外 CA指数是从出口的比较优势中减去该产业进口的比较优势 ,得到该产业真正的比较优势.所以中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受服务业进口的影响比较小,主要受服务贸易出口情况的影响。
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即NRCA指数是用一国某一产业出口在总出口中的比例与该国该产业进口在总进口中的比例之差来表示该产业的贸易竞争优势。NRCA指数值大于0表示存在竞争优势.指数值小于0表示存在竞争劣势.指数值等于0表示贸易自我平衡。NRCA指数剔除了产业内贸易或分工的影响,反映了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的影响,更能真实反映进出口情况。该指数值越高,国际竞争力越强,该指数值越低,国际竞争力越弱。如果考虑贸易壁垒的影响,这种比较优势与真实的比较优势可能出现一定的差距。
(三)服务贸易的规范化
服务业是服务贸易的基础产业,服务业发展的落后严重制约了了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所以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增强我国服务业的整体实力,全面提高我国服务业的竞争能力。政府要重视和支持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中国服务贸易在传统的劳动、资源密集型行业中具有比较优势,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旅游业,今后应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继续深化传统服务项目的发展,同时重点培育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金融、信息、教育、文化以及社区服务等资本、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以国际需求为导向,促进贸易发展。
为保证服务贸易健康发展,使中国的服务贸易尽快融人世界这个大环境,我们应加强对GATT、GATS及WTO等有关条款原则的研究,尽快建立健全符合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目标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法律体系,以增强服务业发展的法律支撑和规范力度,增加我国服务贸易的透明度,使服务贸易真正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因此,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制定一部我国服务贸易基本法。②加快各服务部门的立法进度建立系统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③增加服务贸易政策法规的透明度。④按照国际标准完善我国服务贸易立法,使我国的服务贸易立法能够与国际接轨。
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发达国家对服务贸易实施间接管理模式,政府部门侧重于宏观政策的制定,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软环境,一般不直接面向企业实施贸易服务。而我国现行的对外贸易管理体制是直接型管理模式,主要的管理工作都是由各级商务主管部门或其直属的事业机构来实施,容易产生官僚作风、不经济甚至腐败。因此我国可尝试采用间接型模式,首先应迅速建立一个权威性的服务贸易宏观管理和对外开放协调机构,从战略角度制定出中、近期的服务贸易对外开放的战略和策略。其次明确各级政府商务机构、相关服务产业发展部门、各种半官方机构和民间社会机构的职能,形成一个分工明确、层次分明的服务贸易管理体系。再次,建立健全服务贸易行业协会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对服务市场的协调作用。
伴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优化,服务业迅速崛起,服务贸易持续增长,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推动,各国之间的竞争在服务市场激烈地展开,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商品贸易、FDI之外的一种重要的国际经济活动方式。因而在世界和各国经济中的重要性日渐凸现,被当作考察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三、提高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只有进一步增强我国传统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现代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优化我国服务贸易结构,才能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一) 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培养高级人才,构筑服务贸易竞争优势
波特在把生产要素分为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时指出:初级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个人应共同对高级生产要素进行持续性投资,刺激其发展,一国政府要对生产要素进行动态地开发和升级以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随着世界经济、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由物质属性的资源和成本优势,转变为以教育、知识表现的人力资本优势。因此加强人力资本积累,成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目前,我国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方面,主要有以下两大问题,即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和人力资本投资收益较低,造成高级人才的缺少。这就阻碍了对我国目前发挥人力资本的促进服务贸易提高竞争力作用,特别是在优化国际服务贸易结构上面。人力资本对美国服务贸易出口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中国人力资本对服务贸易出口的促进作用则不是那么明显。而相对于服务贸易结构上来讲,中国人力资本对传统服务贸易中的交通仓储运输虽然有促进作用,但是其促进作用也不如美国明显;中国人力资本对现代服务贸易中的金融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则更小,而美国人力资本对现代服务贸易中的金融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这就显著的说明了,中国人力资本还没有发挥到促进服务贸易竞争力提高的作用。人力投资主体多元化过程中,应坚持以政府投入为基础,个人和企业投入为主体,各有重点、互相配合。良性互动的原则。政府投入可以为个人和企业投入创造基础条件,并有效降低社会投资资本。另外,政府还要加强制度共给,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加强保护知识产权力度,从各方面保护和尊重人力资本。
技术进步作为提供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其影响服务贸易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技术进步直接带来新兴服务业的诞生和成长,促进现代服务贸易的发展;同时技术进步也深刻改变了传统产业的技术面貌,交通运输工具由马车变为汽车、火车和飞机,就使得运输服务贸易的结构发生巨变。因此提高服务贸易竞争力,特别是现代服务贸易竞争一力,就必须增加R&D投入,促进技g进步与创新。重视体制创新,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创新体系。科技创新体制涉及经济与科技的关系,政府、研究机构、大学和企业间的关系,研究开发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以及社会支撑服务体系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科技创新活动要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要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规则下发挥作用,如自然科学基金把竞争机制引入基础研究领域己被证明有效;风险投资把市场机制引入技术创新领域亦被证明有效。通过对企业的研发费用进行抵税、免税,提供优惠贷款给企业用以研发支出,或者直接给予研发费用的支持,估计企业进行研发。在政府鼓励企业进行研发的同时,必须通过科研机构保证基础性研发的进行,以巩固国家科学技术的根基。此外,进一步完善诸如技术合同法、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技术推广法、科学技术进步法等一系列从科学研究到技术推广等各项法律制度,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为我国科技进步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二) 提高国内服务业发展水平,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内在关系,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状况,而服务贸易对国内服务业的发展也能起到促进作用。因此要提高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就必须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优化服务业结构,增强我国服务业的整体实力,全面提高我国服务业的竞争力,为扩大服务贸易出口创造有利条件。对于发展服务业来讲,要分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首先,对于传统服务业可以继续发扬其在量上面的优势,加强技术运用,以传统服务业的发展带动传统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升;其次,对于现代服务业来讲更多的是优化其内部结构,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发扬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具体而言,中国服务业发展应重点突出,循序渐进:首先,优先发展那些知识密集型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因为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正成为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关键投入,更是企业构成产品差异和决定产品增值的基本要素,因此,一个国家社会生产力的长远发展,一个产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普遍增强,现代服务产业己经构成某种特定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决定性因素。其次,国家要继续制定和完善产业政策,使产业政策适度向服务业倾斜,并明确服务业发展的重点;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特别要“积极发展、信息、咨询、技术、法律、会计服务等新兴产业”,“规范和发展金融、保险业”,“健全资产评估、业务、行业协调等中介服务”;必须强调其关键是抓好信息产业,因为这是新型服务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也是从根本上改造我国传统服务业的物质技术基础。最后,抓住有利时机,及时建立新兴产业,如展览、房产、咨询、教育、网络服务等行业,以缩短乃至消除与发达国家间在行业发展上的时间差;提高传统服务业如旅游、劳务、餐饮、运输等的科技含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三) 加强服务贸易的立法工作,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系
应客观地根据我国国情、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服务贸易法律原则,构建我国服务贸易法律框架。中国作为GATS的成员国,应当以GATS为原则制度,国内有关服务方面的条文应该与国际法规相接轨,减少我国现行服务贸易法律与服务贸易总协定规范的冲突。以规范和约束国内市场的国际竞争。政府应及时对外公开立法法规、法律政策,并增加法规的可操作性,确切地落实到具体工作上。针对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仍存在的问题,应明确或建立国家统一的服务贸易综合的管理机构,确立其管理的范畴,平衡各服务业主管部门的利益;明确服务贸易各行业主管部门应负职责,按照国际国内服务业行业的法规条文进行管理,统计和掌握本行业的情况。
(四) 内外并重,渐进有序地对外开放
开放国内服务业市场,推进垄断行业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国家垄断。通过竞争鼓励创新,不断提升服务企业的效率和国家竞争力。重视国内需求,积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及管理、资金,积极引导外资投向服务领域。创造条件鼓励国内服务型企业到境外投资,开办市场,建立营销网络,提高国际服务业的市场份额。“引进来”和“走出去”相互结合,服务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将会得到一个新的发展。但就服务业部门之间而言,不可能没有一点保护的开放,要采取适度的隐性保护措施,循序渐进。服务离不开国家的管理,实现贸易自由化,服务贸易并不能完全脱离国家的管制,在公平竞争环境的前提下,中国实行贸易自由化应保持适度的原t,保护本国企业和国民的利益,有选择,分步骤地开放我国服务市场。
(五)以服务外包作为扩大服务出口的突破点
中国巨大的制造业市场、优质低廉的劳动力尤其是日益普及的通信设施以及入世之后在服务领域不断加大的开放力度,使其成为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的重要目标国之一。2006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为299.93亿美元,比05年增长了37.8%。 在新一轮产业转移和跨国公司全球生产要素重组中,我国可以通过承包软件开发等远程服务、招商引资、对外投资以及外派劳务等途径,获得外包服务,进一步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知识结构多元化的优势,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加就业机会,促进我国更有效地融入世界经济贸易体系,努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查贵勇.基于BOP和FAT的中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J].商业时代,2009(1)
[2] 潘隽永.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如何增强国际贸易竞争力[J]. 时代经贸:学术版, 2008, (4):81-83.
如何提高竞争力篇7
关键词:政治文化素养;画面主题;现场“零距离”;新闻敏感;创新才能;感染力
中图分类号:G2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271-01
随着新闻摄影数字时代的到来,越拉越多的文字记者、业余摄影爱好者,甚至连一般的群众也成了摄影强有力的竞争者,再加上版面编辑们越来越喜欢从网络图片库中寻找符合版面需要的图片,摄影记者的生存空间似乎越来越小。
摄影记者要如何面对危机?这些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深入思考和不断探索。
一、负责人意识,赋予图片深层价值内涵
一副新闻摄影作品,它的好坏不在于你看到了什么,而关键在于你感受到了什么;没有感受到的东西,就等于没看见。而只有摄影记者责任意识为精神驱动力,他的作品才能让读者感受到深层次的价值内涵。2004年我在湘潭晚报刊发的《修旧如旧 故居迎客》的新闻,图片内容是一名外国游客瞻仰修缮完工后的故居,表现了国内外人民对故居的关注,表达了世界人民对的深厚感情,这则报道表现出了深层次的内涵,获得了好评的同时,并荣获当年中国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图片类二等奖、湖南省市州报好新闻摄影二等奖。
现在许多记者又玩摄影的想法,这不对。其实新闻还是应以内容为主,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那些带着玩摄影想法拍摄的影像再过几年看时,几乎没有留下更多的信息量。我们的摄影作品应该有思想高度和文化内涵,而这就要求记者和编辑要有内力。对摄影记者来说,真正比拼内力的时代到来了。
(一)具备政治、文化素养,凸现新闻画面主题思想
对办报而言,“两翼齐飞”的方针已经深入人心。但对摄影记者而言,共识不等于“工行”,另一“翼”还需要丰满。本人2007年在湘潭日报刊发的一则《一退休干部私建大墓园》的消息,正是采用了“图文并茂”跟踪报道的方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并先后获得了省市多项奖项。
要实现正真意义上的“两翼齐飞”,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文学素养以及文学写作水平,锻炼成既精通新闻摄影有会写新闻的“两栖”记者。
(二)现场“零距离”,拓展新闻事实空间维度
因为“太高远”,所以“不靠谱”;要“靠谱”,就要贴近现实、贴近真实,贴近些,再贴近些,贴得更近些。这次“5.12”地震最“经典一刻”的镜头,是秘鲁游客在青城山用DV拍下的,被许多电视台反复播放,那可是不惧危险、与地震“贴近”至“零距离”的成果。
二、培养新闻敏感,提高捕捉精彩瞬间的能力
摄影记者的主要本领之一,就是把赏心悦目的二三枝筛选出来,也就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而敏锐的观察力应来自于政治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摄影记者的政治素质是提高政治水平和加强理论修养的结果。
新闻摄影以几十分之一、几百分之一,甚至几千分之一的瞬间去反映整个事情的发展流程,这要求摄影记者比文字记者需要更强的新闻敏感性。新闻摄影的瞬间性决定了照片只能反映整个新闻事件发生、发展或结束的某一个瞬间,而典型的画面情节所反映的新闻主体面之间的联系和矛盾往往就是整个新闻事件的核心。
三、迈出创新之路,表现记者独特新闻视角
(一)走出唯美的误区
让照片赏心悦目,作为摄影的一个基本要求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一味地求没,陷入唯美的误区便不可取。在拍摄时,一些摄影作者对用光也总揣摩再三,没有好天气,没有好的光线便不拍照片。喜侧光、逆光,不用顺光;喜用自然光,不用闪光灯。构图时总是追求画面完美无缺,背景干净,画面丰满,场景对称等等。这样的结果,只会直接导致许多画面的重复和人为导演的发生。美,虽然是外露的,但绝不仅仅是表象的、外在的,摄影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所体现的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实事求是作风是一种深层次的美。
(二)丢掉经验的镣铐
无论是摄影还是其它别的工作,经验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但如果过分相信经验,依赖于经验,就会犯大错,坐失良机。
(三)解开摆拍的情结
如何提高竞争力篇8
[关键词] 电力环保工程 总承包企业 技术管理
根据中电联公布的数据,截止2007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71329万千瓦。考虑宏观经济增长、节能降耗和“上大压小”等综合因素,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在未来5年将以约10%的速度增长,每年新增装机容量约7000万千瓦。国家发改委对电力行业的节能减排提出了具体目标要求。新建火电机组必须同步安装烟气脱硫设施和高效除尘设备;加快现役机组脱硫设施安装和电除尘改造;推广低氮燃烧技术,扩大烟气脱氮试点范围,在环境敏感区域的新建火电机组要同步安装烟气脱硝设施,鼓励火电厂减少氮氧化物排放。到2010年使火电厂每千瓦时烟尘排放量控制在1.2克,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到2.7克,电厂废水排放达标率实现100%。我国电厂烟气脱硫的市场规模有望大幅增长。
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是目前国内电力环保项目主流建设模式。与尚停留在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一般企业不同,工程总承包企业是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管理、材料设备采购、技术开发应用等过程实行承包的管理型、技术密集型、智力密集型的企业,这就决定了专业知识、技术、管理经验等在培育企业核心能力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如何提高电力环保工程总承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适应外界市场环境迅速变化,关键因素是技术。技术管理不仅仅满足对一套特定技术的管理需求,而且也根据可用的资源、现有技术、未来市场和社会经济环境来开发执行战略。因此,实行技术管理是提高电力环保工程总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一、技术管理的基本概念
1.技术
“技术”一词源自于希腊文,最初是指技能、技巧。技术可分为三类:第一,自然技术,工作中应该掌握的基本专业知识技能;第二,工作技术,人类在从事工作或活动中所积累起来的处理工作的各种经验、技能和方法的总和;第三,思维技术,人们在从事思维活动中逐渐累积起来的、能够提高现有工作效能或创造新的生产力的各种经验、技能和方法的总和。自然技术和工作技术主要包括保证质量和工艺流程等方面的技术。而思维技术则主要通过技术创新、科研、提高技术人员素质等方式来获取。
2.技术管理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对技术管理定义如下:“技术管理联结工程、科学和管理,讨论为了形成和实现组织的战略和远行目标,规划、开发和实施技术能力的问题”。在企业业务活动中,遇到的技术管理关键因素有:识别和评价技术选择;管理研究与开发活动,确定项目可行性;将技术组合到企业的全部活动中;在产品和工艺过程中实施新技术;取代和废弃老技术等。
技术管理有四个特征:第一,技术管理以企业战略为指导。它遵从企业的发展方向,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第二,技术管理具有系统性的特征。它是对整个与技术相关的全过程进行管理而不是单纯的技术研发或技术成果管理;第三,技术管理具有动态性的特征。它遵循PDCA的循环链运行;第四,技术管理具有灵活性特征。在技术研发与商业化的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环境,应有不同的管理模式。
3.工程总承包企业的技术管理
工程总承包企业的技术主要指工程总承包企业这个组织所拥有、共享、学习和创新的关于企业经营技术与方法、组织与文化等管理方面的技术。工程总承包企业进行技术管理的目标就是在总承包企业及其项目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掘和利用企业员工的技术,充分实现企业内外的合作以及技术与经验的交流,提高企业获取、开发、保存、分类和使用技术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企业核心能力和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的根本目标。
二、工程总承包企业技术管理的优势与障碍分析
1.工程总承包企业技术管理的优势
工程总承包企业具备进行技术管理的基本条件。首先,工程总承包企业一般采取以项目和任务为中心的矩阵型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具有松散的边界、跨部门的知识通道、灵活的任务分配形式、开放的信息系统和使用多学科技术的项目团队。这种柔性结构灵活、开放的特点,也决定了它能以最快的速度对市场做出反应,从而及时调整企业的经营决策,最大限度的满足业主的需求。其次,总承包企业一般拥有大量的技术型人才。总承包企业从事项目的勘察、设计、采购、施工等工作,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企业生存的基本条件,员工较高的技术水平也为企业内技术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最后,总承包企业具备管理大型复杂工程项目的手段、实力及较强的计算机管理水平,这为企业深化知识管理打下了基础。
2.工程总承包企业技术管理发展的障碍
企业技术管理的实施是企业的一次重大的管理变革,它涉及企业内部外部,关系到企业的流程重组、文化变革等方面,因此,在推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很多障碍。
(1)技术共享方面的障碍。企业生产率的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加强、员工技能素质的提高都离不开有效的技术共享体系。但是,在企业中,特别总承包企业一类的管理型、知识密集型企业中,员工对知识共享往往会有一很大的抵触。
(2)组织文化的影响。竞争性的组织文化是技术管理实施的一大障碍。在竞争的氛围下,技术共享很难推行,不少人认为他们的职业地位取决于他们知道其他人所不知道的技术,于是也就存在这样一种不愿与其他部门合作的心态,他们会采取技术保密的手段,限制技术外泄。
(3)高层领导的支持力度。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示范和导向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但总承包企业的领导忙于事务性工作,少有时间进行企业战略层面的思考,更谈不上对技术管理的实质性支持。
(4)企业信息化程度的影响。有效的技术管理需要强有力的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撑,从领导到员工的信息化意识和运用技术的能力也相应的有待提高。
三、提高工程总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1.技术开发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的技术发展模式
由于电力环保总承包企业自身的技术管理实力薄弱,按照技术转移的规律,不宜以大规模地引进技术为主进行技术更新,而应针对企业现状,把重心放在对已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开发创新上。通过把引进的技术变成自己的技术,并能取得进一步发展,再向外推广,从而加强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处于行业的领跑者。
电力环保行业从引进第一批烟气脱硫装置开始,就开始了一系列的国产化任务。为此,必须建立技术引进的系统观念和方法,把引进技术的吸收、创新、推广作为一个连续统一的过程,作为彼此相关的一个系统来考虑。
2.良好的激励机制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个体和组织潜能,形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主要是要形成科学合理的分配机制、充满活力的竞争机制、导向明确的典型示范机制。例如,根据技术创新的表现发放奖金和晋升职位,设立技术创新奖、人才发展基金等,同时鼓励专业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进行轮岗,使员工获得更全面的技术。
3.企业技术知识库
总承包企业的技术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企业应对这些技术加以积累和保护,使之充分共享并积极利用,把技术优势转化为利润优势,这就要求企业建立技术知识库。
为了便于知识库中知识的调用,做好知识库中知识的整理分类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根据总承包企业的业务范围可以把分为:技术类、招投标报价类、管理类、资源类及专利。
4.技术管理实施的信息平台
技术管理的各种功能及服务最终要依靠完整的信息平台来实现。技术管理的信息平台能实现需要因特网、企业内部网和外联网、存贮结构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文献管理技术、信息查与检索引擎技术等。
构造一个安全、高效、灵活的内部网和外联网是企业技术管理实现的基础性内容。另外,开发群组协同工作的软件,一般包括电子邮件、文档管理与工作流应用等几大部分,它为人们提供了信息共享、业务流转的基础通讯设施。这意味着一种高效的协同工作手段和企业战略的解决方案。
四、结论
随着电力环保总承包市场的不断成熟和各类企业的进一步分化,电力环保工程总承包企业不应仅在低层次上参与竞争,而必须根据外部环境发展趋势,针对存在的问题,向国际化的经营管理模式转变,以技术为切入点、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根本目的,做好技术管理,走智力密集、技术密集、管理密集的道路来努力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实现自我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建国:浅谈技术与技术管理.化工设计,2005.15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141-3295.html如何提高竞争力范文8篇
相关文章:
朋友圈搞怪万圣节文案10-26
我们的节日中秋节手抄报简单09-13
六年级优秀作文自我介绍09-10
适合摘抄的优美句子08-31
古风撩人句子07-22
复工安全培训心得体会11-28
有关最新会计事务所实习心得08-16
大学生经典的毕业寄语12-12
新疆助学金申请书10-31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领悟与感悟08-17
数学奇才华罗庚的故事08-17
军校名单排名及分数线 分数最低的军校09-18
邯郸学院学费贵吗 大概招生多少人07-26
匆匆那年的经典爱情诗歌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