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活动方案篇1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
中途分类号:J0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94-0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相比于文化遗产有着较大程度的区别。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捉摸主要是由于其自身的非物质性和载体的活态流变性,也因此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阻碍。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存的保护方法从总体上来说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而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的提出,有利于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强化物质的载体、规范保护过程、扩大接受的范围以及增强保障的真实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档案保护是在新型保护领域上的探索,而对于档案学来讲,也给档案理论以及档案事业带来全新的挑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其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业品和文化场所;是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总而言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等。其自身具有的特点如下。
(一)社会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性是指非物质自始至终都不可能脱离人类社会,起自身的形成过程到以后的存在以及传承都是在人类社会的基础上加以实现,因而能够从某些方面体现出人类社会的创造力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大程度上以来人们的各项实践活动,它起源于人们的生活,并扎根于人们的活动中进而不断发展,最终才有了各民族所独有的民族文化。因而,文化的社会性也决定了非物质文化也具有社会性。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性有其独特的一面。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主体是多种多样的,但主体成分无论是群体还是个人,都是社会的产物;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人们生活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此外,非物质文化的形成也与当地的环境因素息息相关,例如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以及当地的的地形、气候、人文环境等。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交流等都离不开人的作用,传统的手工工艺需要一代代的延续,表演技巧的传承需要人们言传身教,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一旦离开传承的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将会发生破坏。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保护方式、保护手段等都是以人为媒介来进行选择,人们的强烈保护意识将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久发展。
(二)历史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比喻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以及存在的价值显而易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其本身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人文等历史信息,更是历代传承者智慧的结晶。从不同方面反应着人们的感情、思想、信仰以及审美、价值观。例如戏曲艺术的形成是经过表演者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一次又一次的观摩改进,从每个细节入手直到整体的完美表演,无处不凝聚着表演者的智慧以及心血。人们对戏曲艺术的研究不仅仅局限在舞台上的表演,而且还要研究它的起源、兴起和演变、发展的过程。被誉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的昆曲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的剧种之一,它起源于明代,经历了六百多年的历史沉淀依然吸引着广大爱好者。
(三)地域性。世界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都因其所处地域的不同而具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明显的地域性,深刻影响着本地域的文化,同时地域性的存在也与当地的经济状况、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等息息相关。
(四)多元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存在形态上。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种多样的存在形态贯穿于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中,清晰的展现着人们的生存状况。
(五)价值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社会,其本身所蕴含的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其目的在于促进人们活动的开展,表达出人们的某种情感、信仰等。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将会较大程度的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概述及其原则
通过实施保护可以使得物质文化遗产和档案工作得以联系。档案化,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无形到有形的重要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促进作用。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作为一种系统性的保护方法,就是讲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档案纳入档案管理范围,以档案管理的系统要求来对其实施保护,以此来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传承的目的。其遵循的原则如下。
(一)遵循分类、依项建档的原则。以项为大类进行建档,即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项。切忌分项不清,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项复杂性,在分项过程中很难做到分项的准确无误。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档和整理又是一项极具科学性的工作,其中,坚持系统的有序化则是此过程的重中之重。坚持系统有序原则,即对较为散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安进行系统的、科学的、有效的整理。如果分类立项,建档的不合理将很大程度上阻碍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建立。
(二)遵循分级建档的原则。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分级保护的制度,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里的“分级”即是在价值和管理层次的划分。我国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人文价值大小,将其分为四个级别。并根据不同的等级进行相应的有效的管理。可参考国家文物的“多级保护制度,依据遗产名录级别,划分档案管理的价值级别,以便于系统性的管理以及重点保护。
(三)遵循抢救性原则。由于我国地域辽阔,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工作面临严重的考验,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时刻都可能面临消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档要紧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步伐,尽可能做到抢救一项建立一项,保证档案情况的真实、完整。
三、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值得人们深究的话题。如何使其完好的保存下去,更应该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执行下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作为一种新型保护方式有利于非物质文化的发展,应作为保护任务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储蕾.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理论初探[J].湖北档案.2011, (4):92-93.
【2】罗钰坊.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探析[J].兰台世界.2013, (11):56-57.
文物保护活动方案篇2
关键词:档案记忆观;档案;非物质文化遗产;功能
Abstract:The memory properties become archives after informati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a new paradigm, and file memory view has become a hot discussion of the archives work practice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deepen its theory connotation has been mining.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comb the origin and connotation of theory, and under this theory attention files associated with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social functions of archives work in the heritage protection, the protection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of archives work, deals with the reality of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situation objectively, so as to put forward rational Suggestions.
Keywords:File memory view;File;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Correlation
1 档案记忆观理论溯源
社会记忆是区别于个体记忆并在此研究基础上产生的。个体记忆是大脑的产物,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给予过充分的重视和科学的分析描述。由于人脑的记忆功能是有限的,不可能将万事万物存储于大脑中,为此需寻求各种方法辅助人脑进行记忆,这就是所谓的“人脑记忆的延伸”。人是社会的存在物,生活在社会之中,不同层次的群体如家庭、地区、阶级、民族乃至人类整体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保留着他们关于过去的历史记录,从中汲取力量,树立信心,形成凝聚力。社会记忆存在并发挥着作用,使社会历史代代相传,保存和传递,促使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的进步。康奈顿在《社会如何记忆》中指出:记忆不仅属于人的个体官能,还存在着叫做“集体记忆”或“社会记忆”的现象。他认为:社会记忆的提出是对传统记忆观的挑战,记忆是社会建构的过程和结果,而不仅仅是机械地对所获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它更强调记忆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发挥,强调个人记忆的社会制约性[1]。哈布瓦赫认为:“一个在完全孤立的情况下长大的人是没有记忆的,人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才形成记忆。尽管“拥有”记忆的仍然是个人,但这种记忆是受集体影响的。虽然集体不能“拥有”记忆,但它决定了其成员的记忆。”[2]综上,社会记忆理论范畴超越个人生理记忆拓展为社会集体记忆,研究范围由西方蔓延至东方,它从最初兴起就得到各门学科的关注,涉及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档案学、传播学等众多领域。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社会价值,是整个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的课题,联结着人类的过去、现在与将来。社会记忆从主体上讲包含世界记忆,国家记忆、(单个)民族集体记忆、城市记忆、个人记忆等,同时又不仅仅是一种记忆存在,它强调记忆的社会性与主动性,对社会当时的一种反映与映证,对历史与文化的留存与保护。
档案记忆观在社会记忆理论研究和“世界记忆工程”实践的推动下成为档案学界的新视点。关于档案记忆观内涵的概括目前尚未统一,但旨趣趋于一致。冯惠玲教授认为:“档案是建构集体记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要素;档案工作者有责任通过自身的业务活动积极主动第参与集体记忆的建构、维护和传承。”[3]潘连根教授认为:“基于对档案基本属性――社会记忆属性的本质性认识,把档案与社会、国家、民族、家庭的历史记忆联结起来,强调档案是一种社会记忆,档案馆是记忆的保存场所。”[4]特里・库克认为:“档案就是我们的记忆,档案不能仅限于有权者或官方的文件记录,应有更广泛的档案文件记录,档案工作者是建构社会和历史记忆的积极因素;档案馆要反映出适合于新世纪的新‘后保管’秩序。”[5]尽管国内外档案学者对此内涵的认识虽尚未统一,但对其理论内涵基本达成共识:承认社会记忆存在并具有建构功能,档案本身也是一种记忆,同时是建构社会记忆的重要的载体和资源,探索档案背后的记忆,需要根据留存档案进行情景化分析和再造。档案馆不仅仅是记忆储存库,更是为开展研究提供依据和素材的研究所。档案工作者的角色更加重要,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社会记忆的存损程度,关乎民族的未来。档案记忆观理论为当下档案工作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工作便是此理论应用的最好实证。
2 档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联分析
档案早已有之,它凭借着自身的记忆属性与独特的管理方法,参与着非遗保护的整个过程。在记忆观的理论关照下,档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社会记忆的两种主要形式更是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文化性与记忆性尤为凸显。探析二者的关联有助于更好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和科学化管理,有助于档案工作今后的发展。
2.1 二者具有共同的文化属性。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甚至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文化的发展体现了国家或民族的进步和社会开化度,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档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的下位概念,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由物质层面向非物质层面的拓展,是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文化特性和重要表现形式,是从某一地区、某一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悠久的历史发展中保存、流传下来的,是认识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一段历史、一方地域的鲜活的方式和手段。它们植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特定时空关系中,反映了历代文化传统和文化变迁,年深月久传承下来成了传统和现代真实完整的、活态流动的见证,具有无以替代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6]档案是由载体和内容信息构成,具有着双元价值。其载体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发生着变化,体现着时代的更迭和文化的变迁,载体就是人类历史演进史及人类文明进步史,其内容信息更是传达着人类、社会、国家的知识与文化。档案保存的完备程度直接体现着国家的文明和开化程度。
2.2 二者具有共同的记忆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程式化、代表性的集体记忆,是历史的活态遗存。由特定历史阶段、特定种群民族、特定地域范围的人们世代沿袭所传承下来,生动地保留并表现了特定人群的生存状态、生产习俗、生活风貌、伦理观念,并对当时的社会形态、自然环境、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历史发展状况有所保存和反映;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人类社会的历史遗存,是历史的产物、时代的印迹,有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容。
档案是固化的历史信息,是一种记忆载体和工具,是记忆之地。档案既是社会记忆建构的资源,同时也参与社会记忆建构过程,它作为集体知识存储器的前提是物质的数据载体,作为记忆的支撑物的主要是指文字。档案馆不仅是保存过去的文献的地方,也是构建、生产过去记忆的地方。它作为社会记忆的固化,无论是作为事实的文本,还是作为材料的文本,在建构社会记忆中都起到重要的解读作用。“人类社会记忆的表现形式无非是文本记录、仪式、文物等,社会记忆不能和传统的文献记录划等号,但档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实是重构社会记忆中的重要工具和途径,影响着社会记忆的形成予以补正和校验。”[7]
2.3 二者又可相互转化。在档案馆的馆藏中,部分的档案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被物化的社会记忆。如重要的口述历史档案、少数民族艺术档案等,这部分档案主要是以影音、影像、录音等技术形式存在。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社会记忆价值,是某一群体集体记忆的重要体现和稳定形态。因此,利用档案的社会建构功能可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固化保存即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一种活态的精神层面的记忆,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转化成为档案家族中的一员。因此,无论是档案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人类社会比较重要的记忆形式,二者基于文化和记忆属性而成为我国文化保护和传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档案工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建构功能
3.1 留存记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非物质性而不易留存与保护,更不易传承后世,“通过搜集、记录、分类、编目等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项目建立完整的档案。采取拉网式普查的方式,全面掌握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保护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数据库”。更好地留存社会记忆,保护民族文化,保护世界遗产。[8]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主要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档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档案,这两种档案在管理及利用上较普通的档案文献有更大的复杂性和技术性。在管理和利用上需要特殊的技术维护和专人进行保管。而对于传承人档案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地更新,档案在管理过程中也要注意及时搜集最新的传承人的动态,主动建立新的传承人的档案。
3.2 凭证参考:档案馆为非遗保护提供丰富的档案史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程中,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需要丰富的资料来论证保护的必要性和其价值,体现民族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档案史料起到了重要的可资借鉴的作用。历史档案中蕴含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依据原有的历史档案资源重新塑造和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档案物化为固态信息,档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和传播媒介,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加以保护和传播。在保护传统文化和守护民族记忆的当下环境中,此举更是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重视。今天的档案馆更加重视特藏的收集。辽宁省档案馆发出公告面向全社会征集各类历史档案资料,如东北大秧歌、踩高跷、皮影戏等。[9]
3.3 科学管理:档案工作为非遗保护提供经验与技术支持。当前,我国非遗体系尚不尽完善,充分借鉴档案管理和保管工作的现有的基础,依据档案分类方法为非遗信息资源设置类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加强档案部门的参与力度,实行非遗信息备份归档与容灾制度,将非遗信息资源备份后统一保管于档案馆,有助于防止突发性灾害对非遗信息资源造成的损坏。必要时也可赋予档案行政部门在非遗信息资源档案式管理中的指导和监督权,便于科学合理地管理非遗信息。另外,邀请档案专家参与非遗信息资源档案式管理方法标准的研究制定及相关培训,指派档案工作人员参与非遗数据库建设和非遗建档工作等。[10]
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档案工作的深刻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其目的就是传承和保护社会记忆,为了人类的永续发展而保护民间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开展为新时期的档案学拓展了学科阵地,燃起了新的档案职业使命,提高了社会对档案的认知,更赢得了社会对档案工作的认可和尊重。
4.1 丰富了档案种类,开拓档案研究新的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客观上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建立,极大地丰富了档案的种类,无论从载体类型上,亦或是从档案内容方面均可窥见。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无形变为非遗档案的物质固化形态,通过拍照、录音、录像、文字等建立口述档案、声像档案、文献档案等留存文化和记忆。面对非遗档案这一新的管理对象,档案工作者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方法,这给新时期的档案工作实践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时,也为档案理论研究提供了生动的素材,使得档案学研究走向深入,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可以说开启了档案学研究新的思维。
4.2 加强与外界的联系,提升档案部门社会参与能力及认可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级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规定,部级联席会议以文化部为牵头单位,由文化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国家民委、财政部、建设部、旅游局、宗教局、文物局组成。”[11]档案部门在非遗保护过程中积极参与,与其他各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发挥作用,积极加强与各单位的联系和沟通,主动宣传档案工作,挖掘档案工作新的发展空间和社会价值,通过专业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管理,提升了档案部门在社会活动中的参与能力和社会认可度。
4.3 举办各种展演,促进公众档案意识的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重要的形式――举办展览,通过对民族文化和集体记忆的展演进行宣传,让更多的社会民众了解民族文化,了解民族特色和传统习俗。从而达到了解、热爱、保护民族文化和社会记忆的作用。在非遗保护实践工作中,利用档案帮助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各种节庆日适时地举办展览,丰富了百姓生活,同时达到宣传和教育社会公众的目的,使公众认识、接触并熟悉了档案这一事物,在一定意义上提高了社会公众对档案的认知,提高了社会公众的档案意识。
总之,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随着档案记忆观理论的逐渐成熟,并在其理论关照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档案二者更是有着相同的文化、记忆属性而被联系在一起,共同肩负着民族记忆的传承和国家永续发展的重任。档案记忆观理论所诠释的档案具有社会建构功能,用建立档案的方式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较好的现实基础和未来前景,能够更好地管理和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社会记忆,也有助于民族文化与传统的弘扬、长存。
文物保护活动方案篇3
关键词:图书馆 档案馆 博物馆 非物质文化遗知识 协同保护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10)03-0127-003
Study 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ased on the Collaboration of Library, Archives Center and Museum
Lv Ho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of Zhejiang Lishui University, Lishui, Zhejiang,323000)
Abstract:Libraries, archives centers and museums play a vital part in protecting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y bear the mission of cultural serving of their country and their people. However, problems also exist in prote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uch as across management, duplication, faint protection in previous stage, imperfect work in later stage , lacking of effective sharing mechanism and theoretical support. Establishing an integrated mechanism for the collaboration of these three departments in protec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ill improve its shared degree, spread and inherit it in a wider scale.
Key words:library; archives center; museum;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ooperative protection
CLC number:G253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3-6938(2010)03-0127-003
以全球化作为世界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的重要背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了世界性的主题。担负着国家和人民文化服务使命的文化职能部门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以下简称三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三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1 三馆的使命与责任
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都是由国家(政府)投资的非赢利性的文化事业机构,因此,“无偿服务”是它们共同的社会存在基础,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是它们共同的历史责任。三馆保管(存)着类似的馆藏资料,并根据各自的方针和任务制作与资料有关的信息,开发适合各自目的的资料提供方法。
图书馆是搜索、整理、收藏和流通文献资料的文化事业机构,其目的是供读者进行学习和参考研究,可见图书馆具有公共性、中介性、社会性、教育性、艺术性的特点。其社会职能是社会文献信息的整序、传递;智力资源的开发;知识的传播交流;文献遗产的搜集保存等。[1 ]
档案馆是集中、统一、永久保管(存)党和国家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是存贮、处理、传递和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中心,同时编辑出版档案史料,参与编修史志工作。可见,档案馆具有科学性、文化性、信息性、机要性,服务性和教育性的特点。其职能是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本区域范围内产生的档案史料。[2 ]
博物馆是保存、陈列、研究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自然标本的文化教育机构,具有文化性、专指性、历史性、教育性、服务性的特点。博物馆既是社会文化教育机关,也是生活教育场所,其职责是系统、合理陈列的实物资料供参观实行普及教育,为科研工作提供研究,对文物、历史实物资料的保护。
1.2 三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保护中的作用
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三馆作为国家文化机构,面临共同的课题――保护人类文化遗产。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集合的知识元素组成性质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是图书、资料、档案、文物和传承人记忆的集合体,其实质都是一种信息知识,一种人类社会的共同记忆。但它与传承群体、文化场所密切相关,尤其是活态智慧文献化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就具备了客观知识的共享性质。
2006年10月25日,国家文化部审议通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管理暂行方法》以下简称《方法》),其中明确提出有关三馆的主要职责及措施:(1)《方法》第八条规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应当履行的五项职责中首先明确要全面收集相关项目的实物、资料、并登记、整理、建档。(2)《办法》要求申报项目讨论提出切实可行的十年保护计划,首先要建档,通过收集、记录、分类、编目等方式建立完整的档案。另外,2007年颁布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第四章“保护措施与管理”中的第三十条规定“文化馆(群艺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应当组织开展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是图书、档案、情报、文物、传承为主题与社会环境相结合一体化的实践。三馆利用其社会地位可以从各机构收集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各种信息,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信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项目和计划;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服务和产品。三馆还可以从本馆的馆藏资料、档案史料以及馆藏实物中挖掘开发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由此可见,三馆通过大量的收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信息,并将各类信息结合应用可以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
1.3 三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困境
(1)非物质文化遗产交叉管理,资源重复浪费
目前我国各地方对各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数据采集工作基本结束,但是多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文献化抢救出来后,分散交叉收藏于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不同的保护收藏部门,而这些部门虽然同为文化系统但却有不同的隶属关系。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使得部门间难以相互合作,工作各自为阵,造成资源重复浪费。
(2)非物质遗产知识的保护力度不够
对于文献化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来说,如果不进一步挖掘整理、开发、利用、传播和研究,则同样抵挡不住“消失”的命运。如我国以往民族民间文化抢救都是“文艺”行为,由各级文化馆(艺术馆)唱主角,他们在电影调查、电影采风中通过文字、录音、录像等手段记录,抢救出大量的民间文艺作品。但由于当时社会背景的局限性,没有上升为全社会的文化行为,辛辛苦苦抢救的作品,因后继工作与社会环境脱离,也与文献保护技术相脱离;或因为温度等自然原因和技术设备的简陋老化影响,使得已文献化的资料面临消失的危险。[3 ]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后续工作不完善
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中编撰而成的作品被送到图书馆、研究所里便束之高阁;被抢救出的民俗文物送入博物馆便大功告成。以往的这种文化抢救的“运动式”工程、阶段性工程和政绩工程是目前我国各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4)各文化机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缺乏有效共享机制
由于三馆的使命职责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不同,导致三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不同,因此很难有机会构筑合作关系。在当今数字化网络条件下,知识信息跨时间传播成为必然,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需要跨越职能限制的协同合作。
(5)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保护理论研究尚处于离散状态,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为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文献抢救保护的“一劳永逸”,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和科学的方法,从制度上、责任上落实到位。
2 三馆协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整合
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在于通过重塑和再造传统,来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脉络,保障其生命活力,进而达到维持和延续族群记忆、巩固和增强族群文化认同的目的。由于真实性或原生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所在,因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精神就是要努力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活着”的前提条件下保持其真实性和完整性。三馆协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整合,对民族文化历史具有再认识的价值。在带给地方民众实际利益的同时,增加了地方民众的家园感和骄傲感,并增强地方民众的族群认同意识和传统纽带,保持家园与自然、传统的和谐状态。
2.1 三馆协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整合过程
(1)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保护的范畴。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利用自身优势,可设立诸如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与保护的研究中心,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组织各类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共同开展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保存、传播、保护和利用等领域的研究。首先是技术层面的研究,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技术及发展史的研究。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地调查,就其发生、发展、体系和演变进行探讨。[4 ]其次是文化、社会层面的探讨研究,即艺术学、文化学与人类学的研究,主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结合具体的环境,探索其产生、发展、演变的原因。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变的了解,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共同体生活中的作用和在共同体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最后是现实层面的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理论、保护方法及其知识资源在保护中所起的作用进行深入探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保护寻找途径和方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战略上的支持。需要指出的是这三个层面的研究是相互联系的,不能截然分开,但它们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目的、侧重点等方面都明显不同。
(2)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资料档案。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知识库是凝固的文献化信息与传承人活动活态文化信息的有机结合体,通过建立专题知识库档案,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跟踪采集、服务、研究。专题知识库档案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传播情况,如民间传承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场所登记、联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开展、及与外界交流情况;传承人生存状况的跟踪;相关研究工作的进展、联络方式及其它相关资料等。
(3)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活动和服务。之所以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其目的是为了传承民族的独特文化,把我们的民族身份、民族基因传承下来,并与百姓共享。三馆联手创建的通过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方式保存非物质文化知识的数据库,通过互联网普及并保存地方“非遗”相关信息,全面掌控“非遗”项目生存现状。同时,三馆还可以分别开展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活动,如:在图书馆开展民间手工艺创作交流、传统手工艺劳动,以直观形式保存对文化形态的记忆,以资借鉴和参照,体现出对本土传统和手工劳动的尊重,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在博物馆发挥传统博物馆优势,加强对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介质的收集、整理、保护和研究,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实物展览,[5 ]通过展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使参观者进一步了解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
2.2 三馆协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整合中的社会职能部门作用
我国是世界上文化遗产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大规模的政策介入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特点。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加快,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在此背景下,政府对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干预,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必要。因此,现阶段我国国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都决定了政府进一步干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迫切性和必然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乡土文化一直以自发状态在民间流传,其产生、发展和传承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现代学科的发展,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文化部门有能力对民族民间文化方式和生活模式进行全面、系统的普查和梳理,对其认识进行深入和细化研究,探寻其发展的脉络和源流,用现代学科的眼光去审视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决策规划是政府行为,也是一项专业性很强行为。其组成必须有图书、档案、传承艺人和志愿者参与规划,并设计合理、可行、有长久生命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资源建设采选方针,并使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资源建设的行动指南。
3 结语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是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的职责和使命,需要三馆的协同合作与努力,但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得到更广范围的传播和继承,则需要更多的社会部门及个人的参与协同。本文只是在三馆协同传播与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距真正实现社会立体的、全方位的协同体系还有很大差距,也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解决,如组织问题、经费问题、产权划分问题等,但相信,随着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日益重视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更进一步挖掘利用,三馆协同乃至整个文化保护单位的协同体系一定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且发挥巨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方允璋.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D].武汉: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王先发,孙二明.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新视野――― 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J].湖北档案,2007,(9).
[3]吕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的口述档案[J]. 甘肃社会科学,2008,(3).
[4]张文立.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博物馆论纲――以秦俑博物馆为例[EB/OL].[2009-10-27]..cn/template/xsb/show.aspx?SiteID=INDEX&Code=&ID=2622.
[5]以皮影为例浅谈博物馆如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博物馆长廊,2007,(1).
文物保护活动方案篇4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技术条件
1 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技术条件的构成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技术组织的建立
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应建立技术小组。技术小组应该由技术过硬的专业人员组成。技术组织的建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形成的基础。建立合理的技术组织可以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的质量,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建设的进程。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技术原则的确立
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的领导和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组织领导及相关非遗组织机构应该确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进行整体规划,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工作法人规章制度,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的收集范围,制定档案标准规范,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工作人员的职责。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前期的技术保障
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前期的技术保障即影像的存储和收集。在每次活动结束后,就应将影像存入光盘,这样既方便浏览,又防止丢失。在收集过程中如发现有重大活动、重要会议上形成的影像没能及时归档,档案技术人员应立即进行追踪并索要。拍摄人员也应及时将精选的影像传递到档案技术人员手中。这样可大大地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的收集率,确保其声像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中期的技术处理
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中期的技术处理即影像的编辑和分类。照片的收集归档要进行挑选,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照片归档,同一场景的照片仅留一到两张,归档的每一张照片都要有质量保证。同时,视频也需要进行严格的筛选与整理。视频的收集整理要进行剪切,将正片中多余的、无用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关的、内容重复的部分删减掉,以保证视频的质量。对其他部门发送来的影像,档案技术人员要及时整理、编辑,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由、拍摄者等。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后期的检查验收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的过程中就应对内容进行校对,为了提高效率,在影像编辑时就应对其进行检查与校对,确保影像完好,没有被修改过,以保证影像的真实性。对于编辑后的影像,经质量检查,校对无误后刻盘备份、归档,按顺序整理装卷,送库房保存。
2 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技术条件实现的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办公条件的改善,在非遗申报和各类非遗活动中形成了大量的声像档案。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这些生动、形象的特殊载体档案,对辽宁省与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普遍存在着存储载体自身易老化、管理制度不规范、开发利用之后等问题,直接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的保护及利用。
2.1 保护意识较薄弱
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管理工作缺乏法规和制度保障,长效管理机制尚未形成,管理重叠或部门缺位,相关部门未能充分发挥其优势和作用,导致经费短缺、人才缺乏、设施不配套、管理松懈等问题突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员重申报,轻保护,导致非遗档案沦为申报的附庸品,一旦申报成功,非遗档案便被置之一旁,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和利用,忽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所带来的长远利益。
2.2 管理制度缺乏科学性
某些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管理的无章可循,其声像档案散乱不集中,缺乏健全可行的管理制度;或是某些单位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没有完全落实,缺乏有效的保障措施,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缺损遗失。不具备恒湿、恒温、防磁等保存要求,设施陈旧,管理手段仍沿用传统纸质档案的管理模式,没有对二者进行区分。
2.3 专业技术不足
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技术人员对新技术学习不够、了解不深,无法取得比较突出的研究成果。某些地区的相关部门由于资金人力都有限,摄录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致使在重大活动、重大事件上摄录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价值不大。
3 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技术条件的改善措施
3.1 强化保护意识
提高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的认知,可以通过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展览等活动,使人们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价值的认识,从而达到强化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的保护意识,让各级领导与其他同志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的重视,注重对其加强保护,才能为搞好其声像档案创造有利的条件。
3.2 构建管理制度
相关部门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强化规范管理,防止分散流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从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利用做统一管理,制定一套严格的制度。要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必须制定有效的配套措施,明确责任,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必依,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的质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的日常保管、借阅、利用做出明确规定。
3.3 配置专业设备
妥善保管,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能顺利实现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要求专库或专柜存放,避免与文书档案混装,配备保管各种声像档案所必需的硬件设施设备,如防磁柜、除尘机、除湿机、空调设备、灭火装置以及防紫外线窗帘等。同时,使用移动硬盘这类新型存储载体。
3.4 培养技术流程处理人才
在档案界广泛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保护的过程中,必须加深档案人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专业产知识的普及,深入了解非遗现状与民族文化,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的传承作用及价值。邀请档案馆(室)优秀的工作人员来单位授课对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全面加强对技术人员有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为形成好、保管好声像档案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史星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研究[D].安徽:安徽大学,2013.
[2]常凌 .新媒体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究[N].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11):45-48.
[3]李洪喜.以声像档案管理技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J].机电兵船档案,2009(01):24-26.
[4]张丽梅.馆藏档案数字化的技术策略研究[D].黑龙江:黑龙江大学,2009.
[5]孙晓燕.浅谈声像档案的管理与利用[J].管理观察,2013(11).
文物保护活动方案篇5
一、传统村落文化构成
传统村落是与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不相同的另一类遗产,它是一种生活生产中的遗产,同时又饱含着传统的生产和生活。它兼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而且在村落里这两类遗产互相融合,互相依存,同属一个文化与审美的基因,是一个独特的整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村落随着外部社会环境不断调整与适应,形成了相对独立且复杂的生产生活系统和自己的文化。村落文化是集合传统村落局地各种形式文化的总和。这些文化形式从村落最早形成开始,一直发展至今,是久远历史的传承,也是传统村庄延续与传承的基础,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在传统村落这个系统中,多元的文化要素之间联系紧密,相互影响与牵制,构成了传统村落的整体文化,具有完整性;其独立的空间因素又决定了其文化相对独立发展的独立性;传统村落文化受空间环境限制,地域之间的交流融合较少,各自在其特定的村落地域内独立发展,因地域自然条件、空间环境、民族等方面差异,使各传统村落的文化不尽相同,表现出多样性特征;但同时单个的传统村落覆盖面小,甚至很多以家族形式存在,体量较小,且是在其独特的历史环境中形成,很容易受到冲击,一旦受到破坏将永远消失。因此,它具有不可再生性。传统村落文化展现的场所,具有空间、时间和文化特征,是一个时空统一体。传统村落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空间,是传统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独特表现形式。国务院2006年发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将文化空间纳入了保护范畴,研究传统村落文化时必须考虑文化空间在传统村落历史中的演化和发展历程,还要兼顾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
二、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
1.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是各民族的自然文化生活。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过度的旅游开发和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发展,对传统村落文化的生态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一些地方仅仅局限于眼前利益,忽视了村落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表现出拆旧建新、破坏空间布局、过度商业化的错误倾向,导致传统村落文化生态遭到破坏。2.据有关统计,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在我国正在迅速消失,平均每年减少7.3%,每天消失1.6个村落。除了易毁难保的建筑外,许多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印迹也在逐渐消失。如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语言、文字符号、绘画、纪实等都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但由于缺乏群众基础,无人继承和延续,这些符号逐渐消亡。同时,具有民族特色和宗教仪式凝聚力的风俗习惯也逐渐被淘汰。3.目前没有直接的具体责任部门对传统村落文化实施保护工作,村庄管理机构和有关规划部门也缺乏文化保护意识,文化保护机制不健全,而对于传统村落而言,缺乏政府的领导、社会的参与、后续的监管和保护,依靠自身担起文化保护的重任根本难以实现。从现有保护模式来看,政府部门明显更倾向于对传统村落的物质文化保护,而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明显不够,缺少了非物质文化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就缺少了灵魂。
三、传统村落文化档案管理的优势分析
1.传统村落文化是村民的集体记忆,是村民凝聚力的外在表现。传统村落积淀了丰富、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这些文化资源反映了传统村落村民祖辈的生产生活状况、保留了传统村落民俗文化的形式,因此,有必要建立档案来保存其原有的文化价值和形式,升华其文化的内在凝聚力,提升文化自信。2.传统村落历史久远、富含文化,具有宝贵价值,符合档案的属性。创建一个具有局地民族传统的村庄档案,意味着以文字或图像、音像、实物的形式保存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记录即将消亡的文化轨迹,从而使人们不忘记历史。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来看,将传统村落的各类自然、人文文化建立档案记录下来,是对传统村落文化进行继承和保护的一种有效方式,这些档案将是为后世留存的传统村落文化方面的巨大财富。3.政府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支持,是传统村落文化建档与保护的保障。政府部门通过政策指导和大力宣传,引导社会重视传统村落文化,在帮助传统村落健康有序发展的同时,配备懂业务的专业力量开展传统村落的建档与保护工作,使传统村落的建档保护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促进传统村落的发展与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有机结合。
四、传统村落文化建档与保护的实施路径
1.加强村民自主生产的档案内容,将最原始的传统村落文化资料归档。传统村落文化档案所有的记录来自于传统村落村民的收藏、记忆和口述,由村民独立保存的村落文化内容具备记录的真实性,许多记录都是建档工作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在一些少数民族居住的传统村落,有些少数民族只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这些村落的文化传承主要依靠的是口头传授。少数民族往往具有本民族特殊的宗教和文化习俗,他们用原始的方式描绘特有的文化样本。如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四川汶川县龙溪乡阿尔村开展的阿尔羌文化保护项目中,全程充分发挥了村民志愿者的主导作用,获得了一系列的羌文化书籍、DVD、羌语朗读CD等项目成果。而这个过程也正是传统村落文化档案的自主生产过程。因此,在传统村落文化的建档与保护过程中,尤其要重视通过村民自主生产档案内容,获得最纯正的村落文化一手档案资料。2.重视在青少年中进行当地文化的认同教育和建档培养,使传统村落文化能记录、传承和发展。当今社会人口的大流动也带动了传统村落中村民的迁徙流动,造成传统村落中青壮年向大城市流动谋求发展的现实情况。脱离了传统村落文化环境,也让传统村落年轻一代更多认同主流文化,而对所在村落文化产生疏离感。目前在我国保护传统村落的整体环境下,政府部门应在传统村落档案建立过程中充分发掘传统村落史料,遴选优秀的传统村落文化汇编成课外读物,开展乡村实践、田野课堂等教学形式,培养乡村青少年对传统村落特色文化应有的认同与热爱,逐年逐月将村落文化生活记录、存档,使传统村落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下去。3.建立传统村落文化创意产品档案,推动传统村落文化的推广。提升文化的新时代活力与创新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传统村落文化档案事业中蕴含了民族情怀、文化记忆和社会历史感,其中丰富的情感与文化需要通过文化创意产品作为载体进行直观的表达,这样才有利于更好地传承传统村落文化。传统村落文化产业化能提升传统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是对传统村落文化的宣传和发扬,这些离不开档案部门的科学记载,政府部门的组织、宣传等大力推动。如陕西华阴老腔、陕西户县的农民画、凤翔泥塑等等,通过文字、实物、音像记录的展现、再现,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有效对传统村落文化进行推广,同时,开发出的文创产品,本身又可以纳入传统村落文化,成为传统村落文化的一部分,这样使传统村落档案管理的实效得以提升,从而推动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推广与认同。4.利用现代科学手段,做到文化和自然的价值统一的记录存档。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保护其具备的历史文化价值。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与村落中各类人文自然景观密不可分,特别是在自然景观方面。因此,村落文化与自然两者的价值只有协调统一,才能更好地保存和体现传统村落文化的完整性。例如被称为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陕西韩城党家村,就是两者的完美结合,身处其中就受到中国儒家传统人文思想的教益,真实地感知、感受到做人做事的哲理。因此,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文化的传承必须因地制宜,坚守客观真实性和科学性,在开发与保护中尤其要注意保护传统村落的方位、风格、原始图案等,将乡村景观空间形式和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在传统村落的修缮中要注重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注重对历史自然环境的保护,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相关客体和场所的保护。综上所述,通过创建档案来保护传统的乡村文化,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其文化价值,有利于美丽乡村建设,更是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为此,将传统村落文化的建档与保护和“美丽乡村”理念有机结合,着眼于传统村落的发展需要,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科学地发展,赋予传统村落文化以新的生命力,使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与互动,使传统村落在保护中开发,在建设中优化,使村落更美、村民更富,从而推动传统村落文化不断传承发展,重放异彩。
参考文献
[1]任越.传统村落文化建档问题探究——以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为例[J].档案学研究,2017(02):4-8.
[2]任越.基于文化自觉的我国传统村落文化建档理论探究[J].兰台世界,2017(07):10-13.
[3]陈阳.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传统村落文化建档保护研究述评[J].北京档案,2017(05):14-18.
[4]王云庆.谈传统村落建档工作的误区及思考[J].北京档案,2017(10):11-14.
[5]徐欣云,刘迪.古村落档案的“泛化”现象及“泛化”收集研究——以江西古村落为例[J].档案学通讯,2017(06):76-80.
[6]陈晨,金连生.辽宁省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困境与展望[J].上海城市规划,2017(06):59-63.
[7]王萍,卢林涛.传统村落档案研究——现状、困境与展望[J].档案学研究,2017(02):15-20.
[8]何思源.守护乡村记忆:传统村落建档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7(05):49-53.
[9]费胜章.易地搬迁土族村落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村落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19,30(02):50-54.
文物保护活动方案篇6
[关键词]梅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档案是指国家机构、各种社会团体、组织以及个人在保护、传承和弘扬非遗过程中和“申遗”工作中产生的,运用不同载体对非遗本身及其传承进行系统、全面、真实的记录,形成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查考、利用价值的各种文件材料[1]以及非遗活动中的各种实物、道具等。
1梅山非遗概述
2015年4月2日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乡土》栏目———寻找新化梅山文化,对梅山武术、傩戏、饮食这三项梅山非遗传承人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详细的拍摄和报道,反映了梅山地区的风土人情。
1.1梅山体育
梅山体育主要有武术、嬉戏娱乐、竞技能力、配合节庆习俗为主的四大民族传统体育项群。以梅山武术为主要代表,分为板凳拳、烟袋拳、梅山耙、梅山铁尺等,梅山武术功法独特、套路多、无虚架、无花招、短小精悍、技击性强;手法刚猛、攻守自如、灵活多变,有它独特的器械,如:铁耙、铁尺、及日常生活用具条雨伞、长凳、方桌、长烟筒等。2009年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1.2梅山音乐
梅山音乐以梅山山歌和傩戏为主,梅山山歌是梅山音乐的一大奇葩,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乡土气息浓郁,形成了一种质朴自然、粗犷豪放的音乐个性。梅山傩戏是大梅山地区汉族民间举行驱邪、求子、祈福等傩事活动时搬演的娱神和自娱戏剧。在梅山地区已流传数千年,主要由本土土著巫傩师以师传、家传两种方式传承至今。梅山山歌和梅山傩戏均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3梅山美术
梅山美术以梅山剪纸和雕刻为主。“梅山剪纸”最早出现在当地人的祭祀活动中,随着时间的推延,在生活娱乐、婚丧嫁娶、生育、装饰等场合也得到广泛的应用。梅山雕刻主要有三类,第一类为祭祀民俗题材,如梅山手诀等;第二类为神话传说题材;第三类是现实生活题材。梅山剪纸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1.4梅山习俗
梅山习俗以梅山婚嫁和丧葬最有特色,梅山瑶人男女约会,对歌传情,婚嫁礼仪仍沿习古制,如抬花轿、盖红盖头、拜堂,婚礼中最有趣的插曲有闹媒人、闹洞房和“打爬灰老子”等。
1.5梅山饮食
娄底民间流传一首顺口溜,“吃在新化,玩在冷江,路过涟源,住在娄底”。千百年来新化的饮食文化独具地方特色,自成体系。大凡到过新化的人都会被新化美食所吸引,新化县县城有一条向东街,在这长达2000多米的街道有杯子糕、蒿子粑等等,传承了上百年的小吃。新化的鸭子粑(也叫雷打鸭)、娃娃鱼等也是很传统的特色美食。县城咸生馆的面条,城门下的杯子糕,毕家巷的糯米粑俗称新化食品“三绝”。
2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梅山文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发展与概况
研究中心前身为1999年原娄底师专成立校级“湘中文化研究所”;2003年更名为“梅山文化研究所”挂靠中文系;2011年4月,成立“梅山文化研究中心”挂靠科研处;2014年7月更名为“湘中区域发展研究中心”,是学院的二级机构,主要由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各相关院系以及娄底市政府相关部门研究和管理专家组成的跨学科、开放型的学术研究机构和咨询服务中心,下设“梅山文化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座落于梅山文化核心区域,是全国高等院校唯一一个梅山文化研究机构,研究中心以记录梅山文化、抢救梅山文化、研究梅山文化、传播梅山文化为目的,其目标是创建中国梅山学,构建学科基本框架,并通过努力确定本中心在梅山研究领域的领军地位。同时,加大对梅山文化的传播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梅山文化,喜爱梅山文化;以梅山文化为载体,强化学校与地方的联系,加强学校在地方的影响。
3研究中心梅山非遗档案的特征与现状
研究中心下设有资料室、数据库管理中心,资料室也就是研究中心的档案库房,研究中心档案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如:鲜明的地方特色、载体形式多样、内容生动丰富,但管理较零乱分散、档案破损较严重、安全隐患多。3.1研究中心梅山非遗档案特征3.1.1鲜明的地方特色。梅山是指现今湖南省中部以新化、安化两县为中心的一块广袤的多山林地区,古为梅山地。自汉代就有梅山之名,即今天所说上梅山(新化),下梅山(安化)和上梅(新化)、中梅(安化)、下梅(益阳近安化一带)的“三梅”。梅山文化是梅山地区一种古老的渔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记载了梅山地区的风土人情、独特历史、、民间文化。有特色文化便有特色档案,研究中心保存着大量的梅山非遗档案,通过这些档案可以寻找到梅山文化的根,同时,也成了梅山文化独特性的有力证明,成了后人研究、传承和延续梅山文化的有力证据,也是撰写地方志、文化志重要材料来源。3.1.2载体多样性。非遗是一种活性、动态文化,它相对于静态的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就更具复杂性和载体的多样性。随传统的纸质档案外,声像档案和多媒体档案占有了主要部分,研究中心梅山非遗档案的主要载体有纸质材料、录音带、多媒体、DVD、实物、照片等。特别是数字化多媒体档案和实物能使人们对非遗文化面貌和神韵的理解更直观、更生动。3.1.3内容生动、丰富。非遗是地方文化在不断创新、传承、发展过程不断积淀的成果,包括口技、曲艺、民俗、传统手艺等民间精华文化,涵养的地域广、年代久远,其内容之丰富是不言而喻的。非遗档案就体现了民间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面貌,如果具体到某一项非遗档案,则是最全面、最细致多方位的描述和记录。包括非遗的历史渊源、分布地域、内容、表达方式、传承人、保护状态以及后人的研究成果等一系列材料,所以有人称非遗档案是“人类无形文化记忆的宝库”。[2]研究中心实物档案内容更丰富、生动,如:乐器(锁呐、牛角等)、雕刻(佛像、摆件、还保存有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师,青年雕雕家龙选君的作品“梅山十二手诀”等)、剪纸、服饰、道具等。
3.2研究中心梅山非遗档案保护现状
3.2.1保管零乱、分散。研究中心虽然保存大量梅山非遗档案,且内容非常丰富、生动,但因学校没有把非遗档案列入档案收集范围,档案馆也没有参与非遗档案的管理,所以梅山非遗档案的保管十分零乱、分散,大量一手档案材料仍流落在研究中心的老师手中,因长期保管不力使得部分珍贵的档案材料都下落不明。加之部分老师的档案意识淡薄,使得档案损失、分散更严重,造成了一种谁获得谁保管,谁研究谁掌握的局面。3.2.2档案破损严重、安全隐患多。研究中心梅山非遗档案因没有按档案要求去整理,加之研究人员利用频繁,零乱的档案材料不仅给研究者带来了许多不便,而且档案材料破损严重,许多档案材料都出现缺页、破损的现象。录音磁带和DVD也没按档案要求备份放入防磁柜异地保管,使得部分磁带出现声音模糊甚至失声的现象。另外,资料室出进的人员比较多,窗门长期敞开,而且缺少必要的仪器设备,如:去湿机、除虫药等,出进人员缺少安全意识,这使得档案的防潮、防尘、防火、防虫等最基本的安全都难保障,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4梅山非遗档案保护策略
非遗档案保护是利用档案管理的管理原理和方法,将收集的非遗材料以各种载体通过特定的管理方式保存,以供开发利用、宣传、研究。[3]研究中心梅山非遗在传承、保护和研究过程中,其档案能否得到合理、妥善的保管,是关系到非遗工作的成效和研究中心目标的实现。对梅山非遗档案的保护其根本目的是对梅山非遗生命力的延续,因此,研究中心档案工作人员必须担起这个责任,不仅要承担起非遗档案保护的责任,而且还实现梅山非遗档案从“固态保护”向“活态传承”转换的责任,维持梅山非遗档案的生命力。
4.1及时为梅山非遗建档并不断补充完善
梅山非遗内容丰富,但其产生没有固定的组织和稳定的流程,来源广泛,归档极其复杂,但梅山非遗时刻都在消失,如果不及时建档,将会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及时建档是对梅山非遗档案保护的基础,而建档的前提是收集,建档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对梅山非遗档案的收集可采用“散网”式收集与“抢救”式收集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建档按不同载体分有纸质档案、实物档案、特殊载体档案、口述档案等四种建档方式。按内容分有两种,第一种是梅山非遗项目的建档,第二种是对传承人建档,这两个方面同样重要。梅山非遗项目的建档这里就不做重点介绍,在此重点讨论梅山非遗传承人建档的内容。传承档案主要记载梅山非遗项目的传承信息、现状等,是梅山非遗专项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以梅山剪纸传承为例,研究中心保存的资料中活态传承人以安化仙溪人向亮晶为代表,她既是梅山剪纸非遗最重要的活性载体,杰出传承人,又是湖南省剪纸艺术家,平面设计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湖南省剪纸研究会理事,现为“深南雁”品牌学生电子用品浙江省商务总。她的“梅山剪纸”是以梅山文化为底蕴的,在益阳安化地区流行的民间剪纸艺术的总称,作品从不同程度反映了梅山文化所影响的、艺术符号及生活方式,充满浓郁梅山地域特色与独特的剪纸艺术风格,为她及时建档对研究中心来说尤为重要。其建档案内容主要有:传承人向亮晶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学历、职务等;作品信息:包括作品名称、内容提要、与作品相关的人文知识、自然背景等;社会影响:包括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剪纸艺术展的效果(2012年130多件作品在长沙展出)等;传承计划:包括在未来十年甚至更远时间,以何种方式能保证“梅山剪纸”能有效活态传承等。传承人是直接参与非遗传承的,像向亮晶一样的传承人她不仅是直接传承者,还是梅山非遗的研究者与弘扬者,她以后对梅山非遗传承、弘扬的研究成果、发展动向研究中心仍要继续跟踪记录与补充。
4.2加强梅山非遗档案保障制度,建立长效机制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要加强对梅山非遗档案保障制度建设,健全非遗档案规章制度,规范研究中心岗位责任,规范梅山非遗档案归档范围、保管期限、分类、分级范围、查借阅流程等,提升梅山非遗档案的科学化管理水平,使梅山非遗档案管理步入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的轨道。具体来说,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要贯彻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法》,同时,要结合研究中心梅山非遗档案的实际情况,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不能让档案部门在梅山非遗档案保护中处于边缘化状态,必须明确档案部门对梅山非遗档案保护的主体责任,规范保护流程,细化保护措施。学校档案部门要加强对梅山非遗档案的立法保障,在档案馆内部要设立专门的梅山非遗档案保护机构,负责梅山非遗档案保护相关工作,学校档案部门还要将梅山非遗档案保护工作纳入到档案馆的工作规划中,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4.3对梅山非遗档案科学分类、合理分级、备份保护
非遗档案分类是对非遗档案保护的基础,分级、备份是保障非遗档案安全的必然选择。因此,科学分类和合理的分级、备份就显得尤为重要了。4.3.1科学分类。研究中心非遗档案载体多样、内容丰富,根据所存档案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实物档案和口述档案;第二类是文本影像档案;第三类是代表性的传承人档案;第四类是“申遗”档案。对非遗档案进行分类是对非遗档案保护的基础,对非遗档案进行分类是为了使档案归档和保护有序化、科学化,使不同类型的档案进行不同的保护和管理,例如:梅山傩戏以音像为载体记录其传承过程;梅山民俗主要以纸质为载体来记录。总之,分类就是为了梅山非遗档案得到更好的保护和管理。4.3.2合理的分级、备份。分级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和保护梅山非遗档案。普通档案保管期限有10年、30年、永久之分,而非遗档案保管期限大都是永久保存的。一般档案按档案价值及其延伸价值把永久保存的档案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同样非遗档案也可根据非遗档案本身的文化价值和传承价值,参照我国文物法中的“多级保护”制度,科学划分梅山非遗档案级别,对研究中心梅山非遗档案大致也可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另外,对一些特殊民间传统工艺涉及到一些技术保密性内容的档案,可密级保护,如梅山独特的美食、工艺配方等,对这些档案的保管要处理好密级的关系,以维护好知识产权。同时,在对梅山非遗档案进行分类管理过程中,一些特别珍贵、濒临消失、一旦失去便对国家和社会造成不可估量损失的非遗档案。如:研究中心保存的梅山武术传承人档案以及梅山傩戏、道具等,除进行一级保护外,不管是纸质档案还是实物、声像档案都要进行备份异地保存,甚至要对原件进行封闭式管理,提供利用时只能用复制件。这样才能确保梅山非遗档案不因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或保管不善等原因造成对梅山非遗档案毁灭性的打击,以达到“此失彼存”的效果,对保存梅山非遗档案的完整性极其有利。
4.4建立梅山非遗档案数据库和专门网站
4.4.1建立梅山非遗档案数据库。建立梅山非遗数据库是把数据存储上的强大优势也应运用到非遗档案的保护中来,研究中心虽下设数据库管理中心,但仅把研究者现成的数据收集而已,没有专业的梅山非遗档案数据库管理系统,也没有把梅山非遗档案数字化,为了让梅山非遗档案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建立一个系统的梅山非遗档案数据库管理系统是非常必要而且可行的。将梅山非遗档案数字化是梅山非遗强大生命力的内在体现,也可通过各种数字技术对梅山非遗档案进行修复、保护、分类、整合、加工,同时借助网络进行传播。建立梅山非遗档案数据库不仅对原始档案实体进行了有力保护,同时还发挥了非遗档案在传播、研究、教育、传承等方面的作用,体现了非遗档案的价值。[4]4.4.2建立梅山非遗档案专门网站。新时代档案网站是每个档案部门必备的条件,档案增值服务、档案宣传、档案资源展示是档案网站的重要功能。研究中心档案工作人员要利用这个机会,建立专门的梅山非遗档案网站,借助网络力量向全社会铺开一张收集整理梅山非遗档案的网,研究者注册后通过接口向网站上传研究成果,不断更新网站内容,梅山非遗档案工作人员只须认真甄别、核实,把握内容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同时,梅山非遗档案工作人员利用网站把研究中心成果展示给社会,以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梅山非遗的影响力。
4.5借助新媒体让全民参与梅山非遗档案的保护
在新媒体时代,新的传承人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如:微信、微博、微视频、QQ等对非遗档案进行宣传,使每个公民都成为非遗档案的保护者和研究者。北京故宫博物院早已开发了手机APP《韩熙载夜宴图》,将非遗南音融入其中,使每个手机APP用户都成了非遗南音的保护者,并且可以通过南音真人演绎,体会非遗魅力。[5]研究中心也可通过新媒体技术利用校园数字平台向全校师生、甚至整个社会分享、、传播梅山非遗信息,让更多的参与保护和研究梅山非遗文化,让新媒体形成新的传播梅山非遗空间和保护梅山非遗档案的新手段。
参考文献:
[1]张惠萍、档案学视角下的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研究[J]、云南档案,2012(9):34。
[2]王云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其保护原则[J]、档案学通讯,2008(1):72
[3]李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中的分类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16.5:17
[4]锅艳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价值与开发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6(6):30
[5]胡郑丽、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的重构与阐释[J]、浙江档案,2017(1):24
文物保护活动方案篇7
档案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通常认为,档案馆具有四大社会职能,即:积累和管理国家档案财富的职能,传播档案信息为社会服务的职能,提供原始凭证维护历史真实面貌的职能,承担宣传教育的职能。以上所述的几项社会职能,尤其是积累、管理档案,提供原始凭证等,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档案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能,但这种肯定是间接的、相对的、不完全的。
按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系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和振兴。这其中多数环节都需要当地或更高级别档案馆的协助和配合,发挥档案馆的重要作用。例如确认的过程需要参考一些档案馆保存的有关方面的资料和信息,以确保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真实,传承悠久;立档的过程是通过搜集、记录、分类、编目等方式,为申报项目建立完整的档案,更是与档案馆直接相关的环节;保存是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对保护对象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并积极搜集有关实物资料,选定有关机构妥善保存并合理利用的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与当地档案馆密切相关,同时需要博物馆、图书馆等机构的配合;保护环节是指用各种具体的办法使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智力成果得到保存、传承和发展等等,离不开档案馆的技术和场所支持,例如江西艺术档案馆为了配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利用馆藏内容,整理出古老剧种、剧目原始文字、音像资料以供利用,加大宣传力度,主要有弋阳腔剧目《还魂记》、青阳腔剧目《贵妃醉酒》、宜黄戏剧目《祭江》等,以及具有江西特色的民间歌曲、民间舞蹈和民间风俗以及傩文化资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传方面恰好与档案馆的第二项职能相吻合,档案馆通过对相关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加工和开发,使之更大范围地向社会各界传播,辅之以各种形式的宣传,提高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保护意识。
由此可以看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离不开档案馆的支持和配合,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档案馆义不容辞的责任,与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相比,档案馆更具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和义务。
档案馆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
目前,档案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有一些成功的尝试和举措,但仍需要加以进一步探索与研究,力求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特点,将保护职责规范化。
1.提供馆藏档案为中遗和遗产鉴定工作服务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体现着我国几千年来的精神文明和文化底蕴,保护这些珍贵的遗产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义务。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某些地方政府拿申遗作为生财的工具,以国际认可的“文化遗产”来带旺商机,带来政绩,为申遗披上了商业的外衣,在此过程中,有可能缺乏足够的档案证据或资料支持,有的甚至利用虚假证明,这对文化遗产的申报和鉴定工作形成了一定的阻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财富,也正因为这一特点,它不像物质文化遗产那样所指的对象是具体、静止的,档案资料也相对完整和有针对性。因此,档案馆应当从多角度查找有关项目的档案材料,例如从民间生活的相关记录中查找对某一项民俗的记载,用丰富的馆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鉴定工作提供服务。
2.为专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档保存
在专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保护和宣传等过程中,通常都会形成大量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传、创新与进一步研究显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档案馆是社会最重要的资料保存与服务机构,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将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凭据。因此档案馆应当为专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档,将相关的资料及在保护过程中形成的“保护档案”集中起来,制定适宜的保存策略,以便管理和更好地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服务。此外,档案馆还应当广泛征集相关的历史档案及资料,只有拥有了大量的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档案,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
3.确保有关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并促进利用
按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要求,为确保各缔约国领土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弘扬和展示,“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机构并创造条件促进对它的利用”是应采取的多种措施之一。利用的前提是确保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各地各级档案馆有义务开展保管和提供利用等业务,将完整安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适当地提供利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口口相传、记载不多或不适宜推广的民间技艺,要对症下药,用拍照、录音、录像和保存实物等方式将珍贵遗产记录下来,保留历史的原貌,让这笔文化财富沉淀,避免“人在艺在,艺随人走,人亡艺绝”的类似情况发生。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开放方案,通过多种途径、最大限度地主动向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展示与利用的服务,让后人了解我们祖先的生活状态。
4.主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调查工作
研究与调查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立档以及进一步的传承与振兴等许多方面。尽管档案馆不属于专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机构,但这并不意味着档案馆就不可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只要重视参与并采取得力措施,档案馆在这方面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档案馆从事研究的优势在于能够充分利用馆藏资源,系统地了解遗产项目。一些县市级档案馆,往往有一些对本地区民间文化比较熟悉的馆员,档案馆完全可以组织他们与其他有关机构进行合作研究或者协助有关部门对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确认、立档、记录、整理,等等。这样做既可以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力量,还可以提高档案馆及其工作人员的学术研究能力。
各地档案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举措
在全社会越来越关注和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之际,各地各级档案馆也努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作用,在各类专项遗产申报、保护和宣传振兴方面积极参与,树立了很多成功的典范,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各界的影响,拓展了档案馆的职能范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例一:北京市作为国家首都,在此项工程中率先提出“北京将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库”。北京市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并逐步建立各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数据库,并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依据此档案库提供的信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针对性和计划性。
例二:江西省艺术档案馆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重点收集了“保护工程”申报项目文字资料61卷,包括照片311帧、光碟67张,以及江西国家级艺术之乡材料19份;建成并开通了“江西省非物质文化保护网”,这是全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开通的第一网;“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之《扛西卷》(7部)现正在收集基础资料;依托馆藏和收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江西省艺术档案馆着手编辑《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照片图鉴或画册及《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系列丛书,并将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
例三:辽宁省档案馆发出公告,面向全社会征集各类历史档案资料,在这次征集中,有关辽宁地区各个历史时期具有特殊意义和保存价值的档案资料都成为征集的内容,像东北大秧歌、踩高跷、皮影戏等这些民间艺术,它们将首次收录进辽宁省档案馆。因为这类历史遗产不能像物品那样进行实物收藏,档案馆工作人员计划前往海城拍摄收集当地民间艺人踩高跷的影音资料。
正如中国文联副主席、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所说:“在我们快速融人世界而文化重心发生倾斜的时候,如果没有‘唐装’与‘中国结’,我们从哪里去寻找心理重心?从这点上说明民间文化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有多大。”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现代档案馆当然不能闭门造车,不闻不问,应当积极地参与到其中,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到自己的社会职能中来,本着“关照历史,着眼未来”的原则,发挥档案馆的优势力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贡献。
文物保护活动方案篇8
为确保野外文物和馆藏文物安全,县文物局从健全保护网络、完善安全管理措施和加大巡查力度等方面入手,全力做好文物的安全保护工作。一是不断完善文物保护工作机制。年初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到全县综合目标责任书中,严格考核,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切实做到文物保护有人管事、有章可循。二是坚持定期开展文物安全检查。按照狠抓落实,常抓不懈,严抓不怠的工作要求,坚持定期安全检查制度,每季度对野外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巡查,对博物馆、纪念馆进行安全和消防专项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责令限期整改,及时排除了安全隐患。全年共组织人员对全县7个乡镇的__3处野外文物保护单位开展集中巡查4次;对博物馆、纪念馆进行安全和消防专项检查4次,下发整改意见书4份。同时,结合“文物安全隐患百日专项行动”,组织人员集中时间通过实地察看、查阅资料等方式全面了解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纪念馆落实文物消防和安防责任情况。三是健全文物保护网络。建立健全县、乡(镇)、村三级文物管护网络,明确各自职责。通过县文物局考核、乡镇推荐,选聘了21名热爱文物事业的业余文保员,签订了文保员目标管理责任书;同时按照有关标准兑现了各级文保员的文物保护补助经费,进一步提高了文保员工作积极性。全年,野外文物和馆藏文物均没有发生安全事故。五月份同文化馆共同组织举办了一期由业余文保员、各乡镇文化站长和博物馆、文化馆全体干部职工参加的文化遗产知识培训班,参训人数达40人,对增强文博工作人员的文物安全意识,提高业务水平,改善全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风险防范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四是积极进行古墓葬抢救性清理。5月7日和9月23日,县文物局先后两次接到县交通运输管理局报告,在开挖枣乡路基础时发现古墓葬,文物局立即赶赴现场进行勘查分辨,并报请市文物局派市文物保护研究所相关专业人员进一步核实。经勘查,在已开挖的路基下,发现汉代墓葬11座(部分墓室在施工过程中已严重破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规定,县文物局和市文物保护研究所联合对已破坏和探询的墓葬迅速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历时四十天。已清理文物200余件。
立足全县文物点多面广,投入相对不足的现实,切实增强文保项目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全力以赴抓项目,促发展。在实际工作中,以重点项目为突破,带动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一是组织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完成了明长城(板桥段)防洪工程(小口子右岔、炭山口、大喇口)扫尾工作。共完成小口子右岔重力式防洪墙119.8米;炭山口泄洪隧洞19.38米,泄洪明渠24.8米,砂砾拦河堤55.2米;大喇口泄洪隧洞50.46米,泄洪明渠26.77米,砂砾拦河堤17.38米。目前,正在进行工程资料的整理。二是积极组织__市__水利水电建筑设计院及__市金水水利水电监理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对小口子左岔防洪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变更设计问题进行处理。将原工程设计方案中小口子左岔泄洪隧洞112.09米,泄洪明渠16.22米,拦河堤19.41米,变更为钢筋砼结构的泄洪槽10米、防洪墙116.8米。设计变更方案已经省文物局报国家文物局待批。三是积极争取省财政厅专项资金20万元,对__遗址制作钢丝护栏进行保护,并对沿山台阶进行了铺垫,防止人畜践踏,同时解决了信教群众走路不便的难题。四是多方筹措资金170万元实施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先后完成了项目立项、规划选址、土地划拨、环境影响评估、社会风险评估、岩土工程勘察、施工图纸设计、工程设计方案审核、图纸审查、工程预算、财政评审、招投标工作,并于8月份开工建设。至目前,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建筑面积1044平方米。
一是自20__年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开展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将可移动文物普查经费列入了县财政年度预算,做到了经费有保障。止目前,县财政共预算经费10万元(其中:20__年7万元,20__年3万元)。二是组织博物馆、__战役纪念馆完成了文物清库,全面清点核对文物,建立健全藏品帐册、档案,做到帐物相符。同时,精心指导各文物收藏单位开展了文物信息采集登录工作,止11月底,进行文物信息采集登录工作的文物收藏单位4个,共登录文物信息450件,完成登录并审核单位2个(__、档案局)。三是请省文物
局专家库专家对县档案局、__文物进行了认定,共认定文物3套7件。一是狠抓服务环境治理。筹措资金20万对博物馆门脸、门口台阶、门口两侧平台、墙面、楼体亮化进行了改造;对门口两侧2个花坛、西侧2个花池进行了绿化美化,移栽万寿菊600余株,移栽柳树2株,移栽松树2株,进一步优化了博物馆周边环境。二是不断完善馆内安全防范设施。对博物馆安防、消防设施进行全面检查维护,针对监控系统常年运行,设备老化严重的问题,自筹资金9.5万元对老化的11个摄像头和超负荷运行的24块蓄电池进行更换,对安全监控系统、线路进行维护、维修。
为进一步营造文物安全环境,县文物局从增强全民文物保护意识入手,加大文物保护政策法规宣传力度,广泛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文物保护事业。一是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广泛宣传文物和文物保护方面的知识及法律法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文物保护知识的知晓率。二是积极与民乐县博物馆联系,借展水路画31幅在县博物馆布展,吸引了广大城乡干部群众参观。同时与纪念章爱好者陈志伟衔接,在博物馆组织了纪念章巡回展,共接待观众2.35万人次。三是以“国际博物馆日”、“世界文化遗产日”等纪念活动为契机,采取流动展板展览、发放宣传资料、设置咨询台等形式,进一步扩大文物保护的社会影响,在全县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心、参与文物保护的良好氛围。
按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体部署和要求,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围绕作风建设,聚焦“”问题,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圆满完成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开展批评、整改落实建章立制三个环节的工作。通过教育实践活动,较好地解决了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局班子共征求到“”突出问题10条,已全部整改完毕,班子成员共征求到“”突出问题19条,已整改完毕12条。
一是部分群众缺乏应有的文化遗产保护责任感,主动保护意识淡薄。二是部分处于群众生产生活区的文物遗址保护难度进一步加大,特别是一些红色遗址因受风蚀日晒,暴雨、冻融等自然因素影响有倒塌的危险。如鸭暖镇半个城遗址和蓼泉镇镇水墩遗址受农耕因素的影响,底部墙体部分剥落,板桥镇红沙渠遗址受到风沙和雨水冲刷的影响,渠道轮廓日趋模糊。三是县文物局、博物馆人员编制偏少,专业技术人员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县文物事业的发展。
一是不断增强文物保护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积极与省文物局衔接,抓好明长城(板桥)段防洪工程设计变更方案的报批工作,待变更方案批复后及时开工建设。完成明长城记录档案编制备案工作。根据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阶段工作安排,完成博物馆、__战役纪念馆文物信息采集登录工作。整合红色文物资源,做好红西路军__战役遗址国保单位申报前期准备工作。
二是进一步加强宣传展示。结合“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12.4”法制宣传日活动,以文物法律法规、文物常识、保护文物的先进事迹为主要内容,以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宣传媒介为途径,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文物宣传教育活动,让文物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
三是严格落实文物保护各项管理制度。加大巡查、检查力度,坚持定期对各乡(镇)野外文物保护单位和博物馆、纪念馆进行安全检查。督促各乡(镇)综合文化站、博物馆、纪念馆及文保员加大对文物保护单位特别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巡查力度,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馆藏文物和野外文物安全。认真履行文物行政执法职责,加强与公安、消防、气象等部门的沟通,建立有效的安全防范和控制犯罪长效机制,加大文物犯罪活动打击力度。
四是努力提高文博干部业务水平。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组织、有重点、分层次对文博单位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全面提高文博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努力建设思想好、作风硬、业务精、能力强的文博人才队伍。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141-3398.html文物保护活动方案范文8篇
相关文章:
我是小小特种兵日记10-28
车间质量宣传标语08-03
甜蜜爱情语录69条09-27
计算机专业实习报告优秀08-17
早安的语录08-02
谈恋爱被老师发现检讨书09-06
防溺水的承诺书08-02
出国留学的英文推荐信07-16
诵读经典的意义和好处有哪些08-16
应聘教师求职简历07-26
幼儿园家长育儿心得07-17
小学四年级远方征文01-12
工作总结写作方法12-05
公司致员工新年贺词11-26
遵纪守法从我做起征文11-22
心理学专业院校排名文科 心理学是文科还是理科,中国那几所大学的心理学较好12-28
中国康复大学招生代码多少?10-15
经典花诗歌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