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展现其语言的艺术。那些被广泛运用的诗歌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歌鉴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诗歌鉴赏1
点绛唇・感兴
作者:王禹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1]。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2],遥认人行如缀[3]。平生[4]事,此时凝睇[5]。谁会凭栏意[6]。
【注释】
[1]佳丽:这里指景色秀美。
[2]征鸿:迁徙的大雁。
[3]缀:联结。行如缀,指大雁排成行列,相互联结。
[4]平生:平素,往常;有生以来。
[5]凝睇:凝视。
[6]谁会凭栏意:有谁会理解我凭栏远眺时的心情呢?
【王禹 】
王禹 (954-1001),字元之。仕途不顺,屡遭贬斥。其诗简淡古雅,多有反映社会现实,关怀民生疾苦之作。王禹 村留下的词仅此一首,然而清丽可爱,值得品味。
【赏析】
这首词描写江南景色,同时抒发了作者心中的忧愁之情。起句雨恨云愁,写细雨绵绵阴云沉坠的景象,而在阴雨天气中,江南景色依然如人们传唱中一般秀美。但即使是这样的美景也不能消除作者心中的抑郁,在他眼中,连云雨都带着忧愁暗恨。接下来写具体的水乡景象,水边的村落与贩卖鱼虾的`市集中,一缕缕炊烟袅袅上升,而随着这一道孤烟,作者的孤独与忧愁也在心中冉冉升起。他远望着天边飞过的大雁,它们都成群结队,而作者自己却形单影只。在此刻的凝视中,他这一生的往事都在心中翻涌,但是没有人能理解他凭栏远眺时的心情。读到最后,我们依然不知道孤独的作者的凭栏意到底为何,但是他的心境却已经让读者感同身受。
诗歌鉴赏2
情感诗歌鉴赏:今生不愿相忘
今生不愿相忘
让我们相忘于江湖
相忘于花开花落
相忘于这草飞鹰长的日子
听任一颗心流浪流浪
每一次情不自禁的瞬间,
都有一痕泪悄悄滑落
落莫的季节风雨会来,
岁月的更迭掩不住青春依旧
花儿红草儿绿风轻云淡
那些困扰眼神的断面,
一如既往顽固地坚守着承诺
请转身让思念慢慢催眠
也许我们还应相忘于来生
相忘于那声超度的佛音
相忘于那些无休的纠缠
丢掉一些羁绊、一些悔恨
只抱着我们的清白
像那沉默不语的顽石
巍然屹立屹立千年屹立万年
如果你寂寞,我会来的.
让我们再来一次邂逅
也让那抹痛慢慢的慢慢的复活......
作者;张照准笔名:紫荆藤、紫金藤、山 石、陌上迎春开等。
思乡情
又见了家乡的那轮圆月
还有月光下童年上学的小路
路边上的风景连同
儿童那迷人的微笑
一切都充满了浓浓的乡情
坐在家乡的小河边
望着故乡美丽的山水
目光穿过那轻轻夜幕望向远方
情不自禁的思绪万千
思绪一个个掉进水里
激起了涟漪一圈圈
伸手捧一捧家乡的明月
照亮我那颗思乡的心
无论我身在哪里
我要用我勤劳的双手
轻抚那思乡的琴弦
用我那赤诚的真情
弹拨出思乡深深的情感
走在异乡奔波的道路上
怀揣一颗思乡的心
伴我走过漫漫人生的旅途
念妻
美人还否?
英雄煮酒,
城南一别
霜飞月,
谈风生笑
昨日言。
秋风萧瑟,
君莫谈,
新人笑,
美人愁。
古楼客栈,
君莫念
愁更愁。
自影顾怜,
使君还家否?
望夕阳,
残照帘。
诗歌鉴赏3
像它一样生活吧,
不论你老幼,
像那棵橡树,
春天里充满生机;
鲜亮的金子;
夏天里茂盛,
然后,
秋天里成熟,
它色泽朴实,
又像黄金。
它所有的树叶,
最终散落,
瞧,它挺立,
只剩树干与树枝,
老秃的力量。
评介 艾尔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Tennyson, 1809―1892)是英国1 9 世纪著名诗人,也是一名桂冠诗人。其《尤利西斯》和《碎、碎、碎》等诗歌为我国读者所熟悉。他的诗歌以其抑扬顿挫、委婉动听的音韵而著称。诗人奥登称丁尼生“在英国诗人中具有最敏感的听觉”。同时,丁尼生的抒情诗简洁而富有哲理。
《橡树》一诗描写了这颗树的生长过程。在一年的时光中,它一荣一枯,一绿一黄。但不管是荣是枯,是绿是黄,它都具有自己的鲜明特征。橡树春天“充满生机”,夏天“茂盛”,秋天“成熟”,冬天显现它 “光秃的力量”,一年四季都高大挺拔。不论环境如何,不论境况好坏,它都精神饱满、活力无限。丁尼生认为,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正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丁尼生在生活中曾经遭受打击,在痛苦中度过了1 7 年之久。他的《纪念诗词》记录了这段悲伤的经历。在这组诗中,他描写了一株“紫杉树”。这种树木常常被种植在教堂的墓地里,它的.颜色恒久不变、四季不改,总是灰暗、深沉,给人以压抑阴郁的感觉。丁尼生借此来比喻他的悲伤就像紫杉的色泽,灰暗而恒久。
《橡树》一诗中的“橡树”与《纪念诗词》中的“紫杉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不悲伤绝望,也不灰暗抑郁。它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不论你老幼”,丁尼生告诫我们,你都应该像橡树一样生活:把你最好的颜色和生机奉献给这个世界,把“黄金”一样珍贵的品质展现给世人。这样的信息对于悲伤中的诗人走出阴影、振奋精神有着巨大的作用。
诗中描写了四季光阴变化,犹如人生荏苒。生命过程好比光阴流逝,有它的开始,也有它的终结。诗中还描写了橡树的成长:它是有生命的植物,有成长的过程,也有生老病死。因此,用光阴和树木来比喻人生,是非常贴切和优美的。
丁尼生的橡树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的化身,它有点儿像我国作家茅盾所写的“白杨树”(《白杨礼赞》),相信读者在中学时都读过:“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丁尼生的《橡树》一诗正是要我们去学习这种精神,即使在逆境中也要保持一种“光秃的力量”。
诗歌鉴赏4
1.比喻(明喻、暗喻、借喻。)
例1:“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本诗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例2:“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2.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作用: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古诗诗赏,主要是拟人。
例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例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首诗歌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例3:物拟物“一滴太白酒,十里草木香。”把酒香拟成花香。
人拟物“文坛花争艳,桃李果竟先。”把人拟成花。
3.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例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例2: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即兴》)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例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例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万里”“五千仞”“泪尽”都是夸张,把对故国山河的热爱、对遗民的深切同情、对偏安江南不思进取的投降派的满腔愤怒表现得淋漓尽致。
5.借代:
用事物的特征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例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例2:“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以“丝竹”代音乐。
例3:“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 “鞍马”代“客人”。
例4:“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这里用樯橹代战船。
例5:“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指精锐部队。
6.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例1:“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例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啊你究竟怎样?你横跨齐鲁两地,还留着满山苍翠。
7.反问:
在问句当中包含着答案。
例:“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亭》)
8.对比:
以强烈反差突出事物特征。
例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例2.“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劳动者不能享受劳动成果,不劳动者反而占有劳动果实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9.双关:
表面是一个事物,实际上还暗指另外的含义。古人送别折柳就是希望对方留下来,就是双关修辞。
例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例2: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之凄凉,诗人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顶真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10.互文:
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例1: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
例2:烟笼寒水月笼沙,烟和月笼着寒水和沙。
11.用典:
分为用典故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12.顶真:
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作下一句的起头的修辞格式。
例1:“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例2:“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如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13.反复
例: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4.通感:
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手法。
例:“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像凤鸣般悦耳的笙声如隔着彩霞从天上传来,不知吹笙的人是墙外的哪一户人家。一道道大门紧锁着无处寻觅,也许是仙境吧,那里长满碧桃,树树全都开满鲜花。
15.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例1:“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导山中去,归来每日斜。”“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例2:“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
诗歌鉴赏5
第一部分:古典诗歌基本常识
教学目的:掌握古典诗歌的最基本的常识,为阅读古典诗歌作准备。
教学时数:2节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 区别古体诗和近体诗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译文】 远远的牵牛星
远远的牵牛星,灿烂的织女星。举起柔美雪白的双手,札札地穿梭织布。一整天也织不成布,哭得泪如雨下。河汉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只隔一条又清又浅的河,含情脉脉而不能相互说话。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注解:
周郎:三国时东吴的大将周瑜。
铜雀:即铜雀台,故地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
二乔: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
诗意: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是和近体诗相对称的诗体,产生较早,每篇字数可多可少,每句字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各体,后世使用五、七言的较多。和近体诗的区别看下表:
古体诗
近体诗(格律诗)
字数、句数
无规定(五言、七言较多)
字数固定、句数固定
平仄
没有要求
平仄声调固定
押韵
比较自由
位置固定
对仗
比较自由
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时间划分
唐朝以前
唐朝以后
二、 掌握律诗和绝句的知识
例: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
(对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颔联)
(对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颈联)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末联)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
律诗的格律要求首先是诗句字数要整齐划一。每首分为五言、六言和七言。
其次队诗句数量有不同限制。通常为八句。
第三是特定的对偶要求。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其中中间两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绝句,也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仅有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言绝句。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相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两句。这一诗体灵活轻便,适意于表现生活中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因而为诗人普遍使用,创作之繁荣超过了其他各体诗。宋代洪迈辑录唐人绝句万首之多,约占现存唐诗总数五分之一。
三、小结(略)
四、布置作业
第二部分: 把握意象
教学目的:能够把握古典诗歌的常见的意象,做好读诗的第一步
教学时数:2节
教学内容和过程:
第一课时
一、习题试做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答案:(1)用“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的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答案:(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立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赏析:在诗歌中,如果能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诗人的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从思想上受到感染,艺术上得到享受,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两个方面下功夫。林景熙的《溪亭》诗正是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佳作。
首联破题。“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乍读起来,似有恬静闲适的印象,细细品味,又觉不然。诗人徙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馀思”,是指诗人在南宋灭亡之后,时时所怀有的.旧君故国之思,同那种多愁善感的“悲秋”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了解首句所要表达的意图,就会把全篇看成单纯写景之作。只有真正领悟到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心理状态,才能透过迷蒙的景色去探索诗人的悠悠孤愤和高洁品格。这种破题法,既无“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诗家法数律诗要法》)的气派,也没有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而是语淡辞婉,直叙其事,于平淡之中留下意馀象外的情韵。
颔联紧承一二句。“高树月初白”,是说高高树巅挂着一弯洁白的初月,切上联“日暮”。“微风酒初醒”,在微风吹拂之下,诗人酒意初醒,与上联“馀思”呼应。当此之时,诗人心绪不宁,“馀思”萦绕,难以去怀,从其半醉半醒的精神状态,不正说明他感慨至深吗!
颈联写诗人举止。“独行穿落叶”,踽踽独行之状如见,“穿”字尤妙。“闲坐数流萤”,独坐无聊,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其 傺不平的心情可以想见,用一“数”字,更见生动。这两句诗把其复杂的矛盾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不难看出,其中隐现着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时代乱离的影子。注家评曰:“此联本平,然用‘穿’、‘数’二字,便觉精神振竦,所谓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是也。”足见诗人用字之工。
末联写景。“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飘泊无依之感。
通观全诗,以景传情,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寄寓诗人的感慨馀思,情韵深长,颇具特色。
二、知识梳理
诗歌中的形象,我们又称之为“意象”。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意象是诗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赋予它灵性,便成了浸透着主观意愿的“意象”。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多采用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刚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的“情”,咏物所言的“志”,即为主观的“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即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由此可将诗歌中的形象分为四类:(一)人物形象,既指诗歌中作者创造的人物形象,又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的形象;(二)事象,事象即动作形象;(三)物象,物象即事物形象;(四)景象,景象即景物形象。在古典诗歌中最为普遍与常见的就是后两种。
因此,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意象色彩的冷暖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奋发;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准确理解修饰词。客观物象是没有情感倾向的,诗人让客观事物“皆着我之色”后便蕴涵了丰富情感。诗人着我之色往往更鲜明体现在某些描写景物的修饰语上,使景物带有倾向色彩。如: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曲中的藤、树、鸦、桥、道、风、马,除鸦有特定意象外,其他看不出情感倾向,但分别用枯、老、昏、小、古、西、瘦等一系列带有倾向色彩的词修饰后,藤是干枯的毫无生气,树是衰朽残败,鸦是傍晚暮鸦,桥是狭小少人经过,道是荒凉古道。曲子通过描写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物象变为有倾向的意象,整个融入萧条荒寂之中,意境顿生,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效夕阳图。
常见的意象
1、松柏
松柏生长环境恶劣、经寒不衰、枝干坚韧,具有一种凛然正义。在文人笔下,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如: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2、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 如:“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张九龄),赞美竹的气节与虚心。“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苏轼《于潜僧旅筠轩》)可见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了。“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隐士、诗人喜欢在绿竹葱茏的环境谈经论道。
3、柳――“柳”者 ,“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
“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送元二使安西》表达对分别的眷恋。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起情。”“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情。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杨柳依依的岸边,离别之情油然而起。
4、梅――最先开放,傲霜斗雪―― 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5、菊――临秋而开,凌冰傲霜――不畏权贵,坚守晚节――志士。 如郑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颜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6、大雁 春秋迁徙――思乡之情。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故乡渺何处?归思方悠悠。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韦应物《闻雁》),“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赵《寒塘》)。
鸿雁传书
“鸿雁几时到,地方秋水多。”《天末怀李白》作为送书信的使者。
7、杜鹃(子规、布谷)――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哀怨、思归 )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诗人在逆境中对人生抱着乐观、豁达的态度,所以在萧萧暮雨中传来的杜鹃的啼鸣,让人感到其境颇为清远,其情颇为恬适。
8、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 它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例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9、斜阳 给人以凄凉、沮丧、失落之感。游子思妇善用夕阳抒他们的情思。如范仲淹:“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在特定的环境中,给人以苍茫沉郁之感。故古人也常以夕阳意象塑造气象浑然、辽阔、苍茫的意境。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塞诗) 夕阳与时序流转有关,故诗人常借夕阳发思古之幽情。(怀古诗)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以“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为现实背景,感喟“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的物是人非。
10、登高、凭栏。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激情。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三、布置作业
结合诗句内容(可以选取其中一联)分析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的?
归 嵩 山 作
王 维
清川带长薄, 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 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 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 归来且闭关。
答:颈联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选取荒城、古渡、落日、秋山四种景物,这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渲染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颔联,借写一去不返的流水和回巢栖息的暮禽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来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和归隐的决心。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 什么是意象
2、 十类意象的常见意义
二、方法点拨
诗中意象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答题步骤是:①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②概括形象特点。③理解形象中寄予作者的情感。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①是什么形象?②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③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如,20xx年广东卷第10题第1小题:(诗歌见前)
诗人运用了哪些反应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答题参考要点:
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回答是什么形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回答形象的具体特征)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回答形象的意义)
诗歌鉴赏6
(一)思想感情方面的术语
1.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忧国伤时、感时伤世、昔盛今衰、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2.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担忧国家民族前途命运、同情下层人民疾苦、厌恶官场黑暗等。
3.壮志难酬、悲叹年华消逝、建功立业的渴望、报国无门的悲伤等。
4.久居边关的`乡愁、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谭臣心志的告白等。
5.归隐田园、钟情山水、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山河、抒发闲适轻吊等。
6.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杨木、激愤等。
(二)表达技巧方面的术语
1.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情随景迁、景为情生、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物抒怀、感物伤怀等。
2.表现手法:象征、用电、烘托、衬托、联想、想象、对比、反衬、钊颖、烘云托月、侧面烘托、动静结合、以东衬静、以叙写实、虚实相生、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言此意彼、意在言外、画龙点睛
3.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泥人、对偶、对比、夸张、梵文、反诘、反复、排比、饮用、顶针、互文等。
(三)语言特色方面的术语
质朴淡雅、欢快风趣、清新自然、平白如画、不事雕饰、通俗流畅、形象生动、典雅绮丽、含蓄隽咏、简洁洗练、活泼明快等。
(四)写作风格方面的术语
1.不同作家的独特风格:豪放飘逸、沉郁顿挫、豪放、婉约、隽秀、单元、闲静、恬淡优美、清新自然、雄健高峻。
2.不同流派的不同风格: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
(五)描写方法方面的术语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六)表达效果方面的术语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意远等。
(七)篇章结构方面的术语
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钊颖、伏笔铺垫等。
(八)归纳诗词主旨方面的术语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语文考试中古诗欣赏常用术语,相信大家一定能牢记。术语在手,考试不愁。
诗歌鉴赏7
看一眼祠前的月季
娇红,如跳动的心
裸露在花枝
听一听庙里的祷祝
庄严,如虔诚的信徒
在圣地匍匐
我看透了佛祖的眼睛
在殿内坐了又坐,数清
五只蚂蚁,似线般在佛前跪下
我也在祷:人啊蚂蚁呵
快些离去吧
我也有那知心话儿
欲向我佛诉求
可如此多的`人和蚁
叫我怎开口?
月季,你昨日也在此,可否
把那花枝轻颤
告诉我
何时,我可与佛独处
听,那钟声
像梦里的波涛牵引我的呼喊
省却我撕心的咆哮
飘渺随云,传至你的耳内
看,那烟雾
像隔着一层薄薄的纱
阻住我瞻仰佛像,也
教我看不清你的面容
山里那叫唤的小鸟
笑个不停
我也晃了腰肢
佛前空无一人
而我,还在夕阳下坐着
面对耷拉着头的月季,以及
疲惫一整天的佛像
虽然,我也是一整天的坐着、站着
我掩了房门,轻轻地
在佛前跪下,重重地
叩首
我凝视佛祖的眼睛
心中一阵悸动:
求佛佑你平安
诗歌鉴赏8
我愿长出双翼
像天使那样的
像惩罚之国的迁徙者
燕子那样的双翼
是的,为我被打入地狱的灵魂我要长出双翼
我像关在笼里的蜂鸟
乱钻乱动,拍打翅膀
沉痛地怀念失去了的自由
我愿长出双翼
但不是蜂鸟的
也不是翠鸟的
甚至也不是雀鹰的
更不是秃鹫的
以及其他同类猛禽的双翼
我愿有的
是一对更大更强壮有力的
大兀鹰的双翼像无限的空间那样广阔
像历史那样漫长的双翼
是的,我愿长出
泥捏的,同时又是火的双翼
紫红的和金色的
银的和锡的
铁的和金钢石的
重的和轻的双翼
是的,我愿长出
像一切时代那样长的
像一切空间那样广的双翼
它能永远地
将我悬在
宇宙之上。
(飞白译)
【赏析】
《飞升》通过对鸟类翅膀的渴幕,表现了诗人对于自由的热爱以及向往之情。
广阔的天空历来是诗人想象中的理想的世界,比如在古希腊时期就有阿里斯托芬的喜剧《鸟》勾画的一个“云中鹁坞国”这么一个理想的世界。在《飞升》中,诗人以鸟喻“我”,表达了要摆脱肉体的拘绊以及尘世间一切烦恼而进入自由王国的愿望。记得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在《高翔》一诗中,通过诗人希望凌空飞翔的梦想,表现了诗人在超脱的身体没入超现实的自由领域之后,能够听懂荒诞的话语和沉默的万事万物的语言,感到了心旷神怡。马蒙索诺在诗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
萨特说,人是生而要受自由之苦。自由是选择的自由,这种自由实质上是一种“不自由”,因为人无法逃避选择的宿命。从古至今,全人类都在为自由,为了选择的自由而奋斗,在那样的时代,拥有了自由的人高呼“every man will beaking”。可是到了现代,我们却发现我们从自由到不自由,从孤独无助到无助孤独,哲理故事,从一个怪圈进到又一个怪圈,哪里才是出路?因此,世人都在向往真正的自由。诗人在一开始就集中地表达了渴望长出翅膀、飞出灵魂的炼狱的愿望:“被打入地狱的灵魂”象征着人被压制的状态,人们的思想被禁锢在那里无法自由,因此,“我”必然渴望灵魂的放松与飞翔,这里,“翅膀”便成了自由的象征。飞翔的天使能凭借坚强而插上灵魂的翅膀,假如“我”能够插上翅膀该有多好!于是,“惩罚之国的迁徙者”――燕子自然也成了诗人渴望的目标。去承载压力,又因为背负有向灵魂而飞的使命,它也是轻盈的。这是一双“能像一切时代那样长的/像一切空间那样广的双翼”,它有“能永远地”将作者“悬在/宇宙之上”的力量。这两小节的空间之广与时间之久令人惊奇,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是何等的开阔!第三节和第四节是全诗的高潮与精华部分,将诗人坚持理想、热爱自由的豪迈与激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通过诗歌,诗人一层一层地给我们揭示了他追求的自由的境界。他不仅希望身体不受拘束限制,行动自由,而且思想、意识、人格等方面自主。有了这样的自由,诗人才能够独立--他的精神、人格和意志都是独立的.,也随之产生独立的思维、自由的思维,最终就是行为的自由,自己做决定、做选择,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这才是诗人要表达的核心意义。
整篇诗作反映了诗人真诚的感情和强烈的渴望与使命意识,它通过这朴质清晰的意象传达了自己的思想,表现出一种昂扬的精神和鲜明的历史责任感。全诗风格朴实自然,既没有晦涩的意象,也没有玄奥的哲理,有的只是感人的号召力与警醒力,措词洒脱,笔调雄迈,气势恢宏,也难怪整首诗在刚果甚至整个非洲都广为传诵。我渴望自由.在思想的牢笼中,我拼命挣扎,绝不屈服。因为,我渴望自由!我总在做同一个梦,我长了一双翅膀,在无边的天空翱翔,那一片天是自由的天空。我拥有梦想,也敢于想象,因为那样,我获得了自由。
在现实的社会中,我擅于赞美,以诗歌颂,因为我渴望自由。我总在做一件事,我用一支支笔,在无数纸张上抒情,那首诗是自由。我拥有梦想,也存在信仰,因为那样,我可以自由。我渴望自由,我渴望像雄鹰那样在天空自由翱翔,我渴望像猛虎那样在山林自由呼啸,我渴望去实现心中的梦想。我无欲无求,我!渴望自由!
诗歌鉴赏9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两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本是合乐的,可以歌唱。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就是为了合乐而加的,与诗的思想内容没有联系。除了这两句之外,诗的.正文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首诗于苍凉中又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诗歌鉴赏10
《春怨》
作者: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注解】:
1、辽西:东北辽宁省等地。
【韵译】:
快赶走树上的黄莺,
别让它在枝头长啼;
啼声会惊破我好梦……
害我梦不到那辽西。
【评析】:
这是春闺望夫诗。正面似写儿女情,实则却写征妇怨。诗意连绵,环环相扣。首
句写“打起黄莺”,次句写“打起”的原因是“莫教啼”,三句写“莫教啼”的目的`
是不使其“惊妾梦”,四句又写“妾梦”是到辽西会见丈夫的。如此连绵反复,句句
相承,层层递进,一气呵成,读来余音满口,韵味无穷。
诗歌鉴赏11
灿烂的太阳像个妈妈,
她把生命送给所有的孩子,
不管他们的肤色是黑色,白色还是黄色,
不管他们的年龄有多大。
耀眼的.太阳像个妈妈,
她把阳光洒向所有的孩子,
不管他们是地球,月亮还是星球,
不管他们离地球有多远。
美丽的太阳像个妈妈,
她把光明带给所有的孩子,
不管他们是河流,山川还是海洋,
不管他们生息了多少年。
夺目的太阳像个妈妈,
她把温暖送给所有的孩子,
不管他们是鲜花,绿草还是大树,
不管他们轮回了多少年。
炙热的太阳像个妈妈,
她把一切献给所有的孩子,
她从无怨言,无怨无悔,
她不偏不倚,一视同仁。
包铁实验小学三年级二班 吴沛城
诗歌鉴赏12
模式一、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步骤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 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步骤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①)。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②)。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③)。
模式二、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 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步骤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步骤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步骤③: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①)。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②)。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③)。
模式三、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步骤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步骤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步骤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①),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②)。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③)。
模式四、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步骤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步骤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 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①)。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③)。
模式五、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步骤①: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步骤②: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 (步骤①)。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②),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模式六、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步骤①: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 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步骤②: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步骤③:抒发了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 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问: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答: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①)作
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②)来表现思家的。(步骤③题目已说明情感)
模式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步骤①:认真审题
步骤②: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步骤③: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问: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解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
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 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 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模式八、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步骤①: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步骤②: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步骤③: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问: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解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①)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②)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①)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 泼有趣。(步骤②)
诗歌鉴赏13
解连环・孤雁
张炎
楚江空晚。
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
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
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
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
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
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
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
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张炎词作鉴赏
《解连环。孤雁》是一篇著名的咏物词。它构思巧妙,体物较为细腻。在写其外相的同时,又寄寓了深微的含意。这首词可以透视出张炎词深厚的艺术功力。
张炎词善于咏物。从咏物词的'整个方法、风格和寄意来说,一首咏孤雁的《解连环》更有代表性。张炎因此咏孤雁词人称张孤雁。在咏物的方法上,这首《解连环》最为出色。通过对孤雁的描绘,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感尽蕴含在对孤雁这一形象的描绘中。
诗歌鉴赏14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代: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随风一作:随君)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这首诗首句点出闻讯的时节――暮春,“杨花”给人以飘忽不定的感觉,而子规的啼声近似“不如归去”,二者合起来便有了伤感的气氛,应该读得轻而缓慢。第二句点题,“闻道龙标”也要轻读;“过五溪”要重读,五溪在当时是偏远之地,要传达出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悲伤的感情。第三四句意思关联很紧:“我寄愁心与明月”是诗人的奇想,为什么会有此奇想?下句便是回答。读时两句间须有稍长停顿,以制造悬念,突出下句在全诗中的作用――诗人安慰朋友的'千言万语都浓缩在这句话里。
这首诗的后两句最为人称道。清代沈德潜评论这首诗说:“即‘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意,出以摇曳之笔,语意一新。”说它新,就新在诗人想象奇特上。诗人和王昌龄天各一方,不能当面向他倾诉自己的关怀,但明月当空,千里可共,于是自然想到让明月把他的“愁心”带到夜郎去。这是将明月人格化,把它看成友好的使者,它了解诗人此刻的心情,愿意承担这项使命。在文学作品中,借明月来抒发怀人感情是一种常见的手法,如曹植诗《七哀》:“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谢庄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比李白早些的张若虚诗《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但把明月看成能知人意、达人情的使者,在李白之前似乎还不曾有过。
诗歌鉴赏15
夜再次从初春的料峭中
游离出来
炊烟重新笼罩了原野
泛青的枝条偶尔插入的意境
让春多了棱角多了个性
一阵微风过后
月色走进记忆
朦胧间
笔下
颤抖的断桥连同我醉心的思念
瞬间被釉
覆盖
于是
眸子深处欲流出的泪
连同双颊微微泛起的羞色
涂满了青花的韵律
我重新调整墨色
借一曲寒箫的悠扬
妄想在激情迭起的月夜
复活青花瓷中深藏的传说
可是
一笔淡墨
只求得两片浮云
无论
飘逸的笔锋如何逆转
缀满露珠的小草如何芬芳
笔墨深处
却惟独见不到你
无奈中
只能任你
在传世的青花瓷中
一点点淡去美丽
真想揭开青花千年的秘密
问问你
为什么
不管我在炊烟里
如何被辛酸变得憔悴
你却永远与我梦别千万里
你可知
舒展的`芭蕉
再也遮不住我
将沧海如何变老
跳跃的音符
永远记不下
你留下的笑语和甜言
风停曲散
我只好
再次将珍藏在心底那颤抖的断桥
收笔
再次
在溢梦的青花瓶底
颤抖的书写上汉隶
永远不在
模仿
前朝的飘逸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22-69.html诗歌鉴赏
相关文章:
三年级中秋节手抄报09-13
一封家长给幼儿园老师感谢信08-02
法制教育主题广播稿11-16
医师节优秀医生代表发言稿10-17
《西游记》读后感10-05
《辛亥革命》观后感1000字09-12
初中材料作文11-26
写景的优秀作文11-19
放风筝的作文三年级11-19
应届毕业生现实表现材料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