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连锁经营自有品牌企业文化经营控制
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零售市场。从2003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的势头看,整个零售市场目前仍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之中,2003年第一季度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0035亿元。据专家预测,这种趋势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成为我国零售市场的主要特征。但由于外部环境及零售多业态竞争的影响,百货零售业的发展举步维艰,销售额和利润逐年下降。目前我国新兴零售业态还处于起步阶段,百货商店作为城市的窗口、商业发展程度的标志,其在零售业中的地位仍无以取代,百货业在相当一个时期内仍将是零售业的主体。为此,百货业自身应在经营管理和经营理念上都要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以适应新的市场形势和新的零售环境。
实施连锁经营,实行强强联合
连锁经营,其实质是把现代化大工业、大生产的组织原则应用于商业流通领域,达到提高协调运作能力和规模效益的目的。其特点是:规模化经营,采购成本低、管理规范化和专业化、经营方式简便和抗风险能力强,因而连锁经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当代零售业发展的主流。在西方发达国家,连锁经营几乎已为所有零售业态作为组织形式所运用。从国外企业的发展过程来看,百货商店主要是依托超大型的百货企业集团,以强大的规模优势与超级市场等新型零售业态竞争。对我国的百货零售企业而言,经营规模的扩大,不应以单纯追加新的投入为主,而应在保持适度投入的前提下,打破地区、部门和行业的限制,实行百货零售业的强强联合,以提高企业的组织化程度,扩大企业规模,发展百货连锁应成为百货业发展的一种重要选择。
连锁经营是我国百货零售业提高企业管理效率、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我国零售市场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商品供过于求。二是零售企业供过于求。在这种市场态势下,我国零售业要想在经营方面有所发展,必将面临三大困难:一是想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已十分困难;二是想不断扩大商品销售额已十分困难;三是想通过提高商品销售额来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十分困难。从国外大量的经验看,解决这些困难的最有效途径只有两个:一是提高零售企业的管理水平,二是提高零售企业的规模化经营水平。
连锁经营方式是提高零售企业管理水平和规模化经营水平的最有效的零售企业组织载体。连锁经营可以有效而迅速地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商品销售额;可以大大提高零售企业的管理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减少单位商品价格中的费用比例,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连锁经营的核心是集约,实行统购分销,对大中型百货商店搞连锁经营,当务之急要解决分散进货问题,要从分散采购到集中统一采购,从进销合一到进销分离。对已解决店内集中进货的企业,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实行连锁经营和集中供、配货。作为传统的大型百货零售企业,都有着很高的信誉优势。
创立商场自有品牌
我国大型百货商场历来习惯于“为人作嫁衣”,经营的都是制造商的品牌,曾为一些制造商培育出一个个名牌商品。但属于自己的自有品牌却几乎没有。现代零售业的竞争非常激烈,企业要抓住顾客,就要突显自己产品与别人产品的差异性,充分利用自身的无形资产,开发自己独有的商品,创立他人所没有的品牌,逐步形成自有商品的特色,以此提高对顾客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目前,我国的百货零售店经营着大致相同的产品,提供着几乎雷同的服务,缺乏个性经营行为,使百货零售业没有经营特色,要么随波逐流,要么被动适应市场,以不变应万变,千店一面,惊人的雷同,使消费者失去了购买欲望,百货业失去了市场,难以确立起自身的竞争优势。百货零售业竞争的个性化,一般只限于商业企业本身的服务态度、服务设施、便利设施等方面,其实这只是营销的配套条件而已,它们营造的只是一个营销氛围,缺乏最根本的实质——品牌。策划企业形象工程。企业形象工程是指企业通过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将自身的文化内涵展示给公众,使社会公众和企业员工对企业得出一个整体印象和综合评价。从企业文化的角度可将企业形象分为有形形象和无形形象两大类,有形形象包括企业的外观形象、产品形象、员工行为等,无形形象包括企业的精神风貌、信誉和社会责任心等。
建立起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即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依靠人、发展人和服务人。通过对人的有效激励来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来更好地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契合。现代营销理论强调如何保留顾客,留住顾客等于拥有了企业未来的利润来源。留住顾客的关键是使顾客满意,而要使顾客满意就必须首先使为顾客提品和服务的员工满意,不满意的员工是企业留住顾客的最大障碍。因此获得顾客满意直至保留住顾客的关键是企业内部员工的满意。而满足员工需求是获得员工满意的必由之路。企业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才能真正做到将人放在管理的中心地位,关注员工的需求,直至满足员工的需求。
塑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一是要通过企业目标管理,使员工明确奋斗目标,激发竞争的心理,产生前进的动力;二是要通过宣传教育,使员工认清自己工作的价值和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而热爱企业和本职工作,焕发更大的工作热情;三是要通过尊重、理解、关心人,使员工亲自感受到企业领导的信任,激发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四是要通过召开评奖颁奖会议,建立荣誉册等形式,满足员工的荣誉感,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五是要通过建立各种活动来满足员工的各种兴趣和需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六是要利用各种物质手段来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以达到员工心理上的平衡,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团结、和谐、文明的企业心理环境和企业文化环境。
采用信息化管理,加强企业经营控制
在百货企业中,经营控制主要是进销分离、厂商的控制两个方面。在当今我国的零售市场上,跨国商业资本的优势不仅仅是规模大、成本低,而在于其全面监控采购、储存、配货、运输、销售、服务等经营环节的高效、灵敏的信息指挥系统。因为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品质量好、价格低、适销对路已不再是成功的秘诀,高效率的信息系统和组织能力才是构成现代零售商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加强物流与销售在时间、空间上的联系,尽可能减少存货,使盈利能力得以大大提高。
作为百货零售企业,其核心竞争力不是服务,不是所谓的“豪华购物环境”,而是成本,优质低价的商品才是竞争中永恒的源动力。现代零售业已充分市场化、透明化的商品价格使零售企业唯有更多地降低成本,才能争取尽可能大的利润空间。降低成本并不是以牺牲产品品质和减少服务为代价的成本控制,而是要摒弃在超豪华装修上不惜血本或以打“价格战”来过渡促销的做法,而是最大限度地将资源用在实处——能创造顾客满意一切必要之处和重要之处。
跨国商业资本的另一优势是其遍布全球的采购、储运、销售系统。依仗这一优势,跨国商业资本可在全球范围内组织原材料采购、加工订制、产品购进以及对资金、人员、设施、信息、技术、专利等商业资源的再配置,使其商业资源在最广阔的领域内,最大限度地提高使用效率。
加强企业经营控制先从采购工作做起。沃尔玛的供货商对于沃尔玛的压价手段常常叹为观止,但实际做法却很简单,对于采购人员有一系列详细的制度规定,例如,采购人员的差旅费规定,旅费自付,不吃不拿,不要供货商的一分钱。采购员定期轮换,甚至规定除办公室外不得约见供货商,在办公时约见供货商等具体要求。而我国国内相当多的商场采购人员存在对供货商的吃、拿、要现象的“中国特色”。
低成本一直被认为是零售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因为低成本能转化为集客力,零售企业只有低成本运行,才能以低成本支撑低价位,最终给消费者带来实惠。要实行低成本进货,低成本占用资金,低成本管理,必须要用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手段达到这一目的。迄今为止,中国零售业还未充分认识到信息、知识在零售运作中的地位,百货商场也未在货架管理等方面利用信息、技术作支持,这正是外资零售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所在。全美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公司,在利用信息技术方面堪称一流,各个商场有关顾客的购物习惯通过卫星传输到各地商场的经理那里,经理们通过电视会议对购物习惯进行分析,再及时地传达到商场的全体员工那里,这种信息技术支持的后勤管理系统使沃尔玛脱颖而出,成为世界零售业的巨头。因此,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已成为零售业取胜的关键。
总之,百货业这一零售业态有自己的独特性,但不断创新永远是这一业态生存的灵魂,发展的动力。
参考资料:
1.姜鹤,实施连锁经营是我国零售企业的必然趋势,《商业研究》,2002-6
2.靳医兵,自有品牌—未来商企的制胜法宝,《中国商贸》,2001-9
3.贺继红,中国商业企业自有品牌研究,《科技与管理》,2000-3
品牌按传统的看法只是制造业的专利,零售企业在实际的经营活动中,更多的是侧重于两方面的动作:一是注重“名店效应”,即通过“名字号”、“老字号”所形成的对顾客的吸引力来稳定和扩大市场;二是注意进货品牌的声誉获取商业利益。这就是商业企业所称道的“名优产品”为特色,实际上依赖于名优产品生产企业,长此以往,使商业失去了持续发展的后劲和动力。
目前,我国总资产在10亿元以上的百货零售企业有10余家,利润5000万以上约有20余家。许多大型零售企业不仅在当地家喻户晓,而且在全国也相当著名,如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上海一百等。这些几十年老店的商誉是他们启用自有品牌最宝贵的财富和最根本的条件,因为零售企业较高的商誉可以给消费者以品质保证,极易被消费者认可。百货商场可以先在家庭日用品、文具、内衣、针织服装等商品上推出自己的品牌。
创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新零售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零售业超市购物中心零售外商规模化连锁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我国经济纳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商品流通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变化最快的当属零售业。基于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21世纪的流通领域,特别是庞大的零售业,将是资源投入和投资收益的新经济增长点,有必要对此次零售业业态变革的现实状况和变革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传统业态迎接挑战
百货业作为传统零售模式在零售业中占据重要地位。我国百货业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迅速扩容,单店形式的成熟百货店模式发展迅速,甚至在很多区域内都超过了市场饱和度,从而使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随着超市、购物中心的兴起和竞争,部分百年老店已走进历史。
我国著名的旧式百货商店广州南方大厦,坐落在广州最繁华热闹的地段“西堤”,前身是始建于1917年的广州大新百货公司,1955年改为“南方大厦”百货公司,曾名列全国十大百货公司的前三位,是广州的标志性商场之一,因此曾有“没去过南方大厦就不算来过广州”之说。据老员工回忆,当年最鼎盛时期员工总数达6000人,每天的营业额基本都在200多万元,逢年过节还能达到400多万元。1995年起开始走下坡,有大批员工因而下岗,最终要与多家民营企业合作转制,改为“南方大厦国际数码城”,百货公司商家陆续退场。一代广州“老字号”终于画上句号,成为广州市民的回忆。
随着超市、购物中心的兴起和竞争,传统的百货商店受到巨大的冲击。百货业迎接挑战的出路主要是并购整合、连锁化、专业化三个方向。其中连锁化备受关注,也是应用较为广泛的发展战略,它以提高集约化与组织化程度,打破原有百货个性化、小批量化的特征,以达到“统一”运营管理来降低成本,扩大影响力。
新型零售业态迅速发展
购物中心这种商业组织模式是从国外引入的。广义的购物中心可分三种:一是以立足于居民社区的大型超市为主体,其竞争优势是,可通过出租场地增加辅助商业业态和服务业态,降低经营成本,又增强了对社区的服务功能。二是以大型百货商店为主体,往往成为中心城区的商业中心。三是ShoppingMall,这种购物中心是综合性的和超大型的,它以三种商业业态(百货店,超市和许多专业专卖店)为鼎足之势,再辅以餐饮娱乐业的店铺,它可以涵盖所有零售业和服务业的内容。
进入居民社区的超市。“百货超市化”是传统百货变革的重要一步。其经营方法是:实行购销分离、集中采购、集中管理;建立集中的经营管理体系,即重叠性商品(即指百货商店与其它业态都经营的商品及一个公司下的多个百货店都经营的商品)统一采购,个性化的商品按照目标市场的定位,统一招商引进管理。其中超市的一个特色,就是为消费者生活提供大量的日用必需品,品种非常丰富。
位于中心城区的购物中心。现代百货的消费群定位在对商品品牌、品质要求较高、也能相应支付较高代价的城市“白领”,这些人群往往没有非常“闲暇”的时间进行频繁的无目的性休闲购物,而是注重购物的“效率”,中午或是晚上都是较好的购物时间;他们注重购物体验,而不仅仅是价格本身,对商品的性价有着较高的审视关注程度,理性而非盲目。对商家配套的服务设施、人员导购、收银便捷性、地点的交通便利都有一定要求。因此,能够在短暂的时间内,通过便捷有效的服务,最大程度为之提供“有针对性”的高性价比商品,成为百货商家满足这种消费群体综合需求的最终目标。
超大型的购物中心。最后一种“ShoppingMall”,通常音译为“摩尔”,即超级购物中心。它是目前世界大型商业地产的顶级形态,在欧美已经历了长期成熟的发展。但在我国,“摩尔”刚刚兴起,在实践中仍然面临种种困难,需要我们以理性的态度一一克服。据初步统计,全国已经建成的“摩尔”有60多个,总建筑面积超过700万平方米,平均每单体建筑面积在13万平方米至14万平方米之间。有资料表明,目前全国在建的摩尔项目有240个。不少专家也强烈呼吁,中国发展“摩尔”要适度,不要盲目跟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任兴洲认为,“摩尔”对投资要求相当高,目前已知的很多“摩尔”大规模投资都是通过银行贷款实现的,这种贷款数额大、自有资金少的项目,会带来巨大的投资压力,今后发展将面临一系列问题。任兴洲说,“摩尔”真正发挥作用要形成集合的规模效应。以北京金源“摩尔”为例,尽管进入“摩尔”的各个商家都是顶尖级的,但是组合在一起,能不能实现集合效应,实现低成本、高效益,也还有待于实践检验。
零售外商进入加剧竞争
众多零售巨头份份进军我国。英国最大的超市连锁集团泰斯科公司在英国零售业市场占有23.5%的份额,除英国本土外,还在日本、泰国、韩国、中国台湾等11个国家和地区设有超市,超市总数达2318个,员工32.6万。一个财政年度内,全球销售额达605亿美元,税后利润近20亿美元。该公司已与台湾的顶新集团在我国内地的子公司“乐购连锁超市”建立合资企业,“特易购”出资1.4亿英镑收购“乐购”超市集团50%的股份。公司首席执行官特理·利希说,“特易购”已对中国大陆市场进行了3年的调查研究,中国经济增长迅速,市场潜力巨大,要在全球零售业占据一席之地,不能忽视中国这个大市场。他表示相信,“乐购”连锁超市是“特易购”进军中国大陆市场合适的合作伙伴,也是其实施进入中国市场战略的最佳途经。现这家世界级零售巨头也已首次进入我国大陆市场,并与已经在我国安营扎寨的美国的沃尔玛和法国的家乐福市场集团在庞大的中国市场展开竞争。
跨国零售集团具有比较优势。跨国零售集团进入我国,具有多种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资金和规模优势。国际零售巨头无一不具备强大的资金实力,如沃尔玛2001年的营业额为2178亿美元,整个中国的前500家大型零售企业的销售总和还不及它的十分之一。实力雄厚,使其在进货渠道,进货价格上的优势几乎处于垄断地位。技术和成本优势。仍以沃尔玛为例,技术上,沃尔玛通过卫星传输市场信息,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购销管理,把供货商,顾客、分店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成本上,沃尔玛的商品物流成本仅占销售额的1.3%,当以同样的价格零售同样的商品时,可多得利润。策划和管理优势。国际零售巨头注重战略策划,且能适时变化,如沃尔玛在商品结构方面注重本土化,一般70%的商品都来自本土采购,这是适应本土消费的明确定位。麦德龙对顾客的承诺就是永远不缺货,而且保证不会出现只有样品而没有存货的现象。进入中国的零售外商,对商品、服务、价格、现场等的管理都有独到之处,都远远优于我们。
我国零售企业需要积极迎战。我国零售业面临跨国零售集团的大举进入,与其竞争,应审时度势,避实击虚。可主要从两个方面应对:错位经营、模式创新。寻找市场缝隙、实施错位经营、模式创新,是我国零售连锁业的一个很好的出路。在深圳能和沃尔玛成功对垒、较量,并声名鹊起的是万佳超市,它针对沃尔玛的一个弱点—食品以西式为主,不适应中国人饮食中需要较多生、鲜等食品的习惯,而采取错位经营,使销售额大幅增加;在业态上,万佳将传统百货的因素揉到超级市场中去,创出“中国式”的超市模式。立体策略,超越对手。这方面的范例是,当1997年零售外商家乐福进入深圳南山区时,曾扬言“要在三个月内让人人乐公司关门大吉”,人人乐公司没被其来势汹汹所吓倒,而是认真寻找差距:对市场的反应不如对手,于是很快学会了用统一的立体策略与对手竞争:即不仅只用价格吸引客户,而是用质量、价格、服务三者的组合来超过对手。并购联营,协同竞争。要对小规模零售企业采取并购或联营的方式以扩大规模效应,同时寻找恰当的合作伙伴,采用强强联手的方式,组建统一的价值链网络,以快速提高市场反应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
规模化、连锁化是大势所趋
大企业多有一套非常精准的市场开拓策略,能够布置最佳的门市网点;再配合机械式作业所能发挥的更高团队效率以及规模效益,传统家庭式商业模式基本上无法与其竞争。故超市或购物中心一旦在某个社区开张,则周围各种传统家庭商户小店的销售量就会相对减少,有些改弦易辙、关门或被淘汰。在保护家庭经营小店和保持文化多元的大旗下,有人忧心传统消失,而对此种变革持否定意见。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此种变革态势呢?
超市、购物中心不过是零售业当中的大规模企业,而其他产业也各自出现了更多大规模企业。工商企业的大型化、规模化不是零售业的独特现象,而是整个社会的演进方向。社会要进步,会改变。什么改变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该如何决定?我说,只要是能够改善人民生活的,就是好的,反之就不好;人民自己会决定。当今商业零售企业大型化、规模化、连锁化,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也降低了价格,消费者有信心在某超市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到哪里,麦当劳快餐应该都是经济实惠的一顿饭;到哪里,沃尔玛、海尔都给你品质尚可,而价格较低的商品。
新零售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零售学术研究回顾展望
零售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零售学术研究有了更加丰富充实的商业实践作支撑,从少到多,从简到繁,从浅入深,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零售学术研究框架
在1981-2005年的25年间,零售学术研究成果很多,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回顾与总结零售领域的研究思路、进展与成果,为今后的研究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并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把握零售学术研究的总体态势与研究脉络,分析零售学术研究的具体内容,剖析零售学术研究存在问题,推动零售学术研究发展。
本文拟对25年间零售学术研究成果进行统计,并从不同维度进行分析。研究方案如下:
构建理论框架
合理的理论框架对于统计分析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我们首先要构建一个能容纳25年区间内零售学术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
确定时间区间
零售学术研究的样本选取时间区间为1981——2005年。选择这一区间的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以来,商业领域清除了“流通无用论”思想的影响,零售学术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并在许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必要进行分析和总结,为零售业发展和零售学术研究服务。
样本选取
为了保证数据的权威性和统计结果的可靠性,我们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和国家图书馆中文文献数据总库作为数据源,我们选取了三个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普通图书库、学位论文总库。根据标题中是否含有“零售”字样作为选取条件,采集了零售学术研究论文5431篇、图书215部、硕士博士论文86篇。需要说明的是,选取样本的时间为2005年12月15日,由于期刊、图书等相关数据输入到数据库中还有一定时间,因此,2005年的数据是不全面的,只能作为参考。
分析思路
5431篇论文、215部图书和86篇硕士博士论文,最终构成了5732个分析样本。分析样本涉及了零售学术研究的方方面面,我们首先需要对样本进行归类,而后进行具体分析,包括零售学术研究的内容演变、研究重点与热点的转换、各时间区间的研究分布、学术研究的发展趋势等。
零售学术研究总体情况
零售学术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既包括了零售的概念、地位、作用、性质、目标等基本问题的研究,也包括诸如零售现代化、外资零售业等新问题的研究。
由于零售学术研究的图书和硕士博士论文的样本偏小,与期刊学术论文研究不具有可比性,所以,本文只对期刊论文进行归纳分类。零售学术研究包括零售基础理论研究、零售企业经营管理、零售发展研究、零售业政策与调控、零售专题研究五个部分(见表1)。
零售学术研究的五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零售基础理论,是研究的基础与起点,主要侧重于基础理论、背景分析、社会效益的研究;零售企业经营管理,研究企业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与企业业绩,侧重于企业微观操作层面和企业经济效益;零售发展研究,侧重于零售业的未来发展趋势;零售业政策与调控,强调零售业在宏观调控基础上的政策制定、自我规范与政府宏观管理;零售专题研究,是对零售业某一方面的问题加以研究(见表2)。
以1992年为分界点,零售学术研究大致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2年前,我国是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发展靠国民经济计划,对市场的研究缺乏现实的支撑,零售学术研究总体数量偏少,平均每年20.8篇。
第二阶段,1992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于市场、流通和零售的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第二阶段平均每年371.6篇,是第一阶段的17.8倍。
总的来看,零售学术研究是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等时代背景紧密相连的,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零售学术研究提出了实践上的要求,并提供了崭新的研究思路、广阔的视角和研究领域。
根据表1,零售学术研究重点领域依次为零售基础理论研究(1287篇)、零售企业经营管理(630篇)、零售发展研究(365篇)、零售业政策与调控(147篇)。由于零售研究专题(3002篇)又分很多专题,所以不参加排队。
零售学术研究理论创新与发展
零售基础理论研究
20世纪90年代初,零售基础理论研究处于起步阶段。1994年以后,零售基础理论研究的论文迅速增长。改革开放造就了一个充满生机的零售市场,深化了对零售商业的认识,总结零售经验,深化理论认识,已成为零售学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零售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包括:
零售业基础地位研究。零售业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引发了学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黄国雄(2003)指出,现代商业是一种生活方式,“商业即人生”,这是社会经济发展赋予零售商业的历史责任。没有哪一种行业能像零售商业一样与广大消费者建立最直接、最广泛、最密切的经济联系。零售业完全是一种做人的事业,要按照做人的道理、道德、规律和方式规范商业行为,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提高商业的整体素质,搞好商业服务。
商业体制改革研究。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以后,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前,这期间存在着改革的探索与争论,比如,商业体制改革中国营零售商业的地位和作用;影响国营小型零售企业改革的问题;国营零售商业建立职工股份制度的思考;零售商业所有制结构改革的构想;等等,由“国营”到“国有”这一提法的改变透射出了体制的变迁。
零售企业经营管理研究
零售企业经营管理研究企业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与企业业绩,侧重于企业微观操作层面和企业经济效益,主要内容包括:
零售企业经营管理研究。市场竞争从生产导向逐渐转变为消费导向,对零售商业企业的商品特色、购物环境、管理方式、促销举措、服务水平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主要集中在零售企业业务管理与服务质量两个方面。在业务管理方面,包含了企业业务环节的研究;在服务质量方面,认识到服务质量的优劣关系到企业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发展。零售企业业务管理方面的研究,在文献数量上稍显不足,这与文献作者大部分是理论工作者有很大关系。零售一线的管理经验不能很快的推广,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零售企业市场竞争研究。在2000年以前,研究内容集中在零售企业竞争战略方面,比如:庄贵军(1997)提出零售企业的三种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焦点战略。在2000年以后,研究内容集中在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邵一明、钱敏(2003)提出了零售企业竞争力指标与评价模型;邱蓉晖、唐晓(2004)阐述了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出了构建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几种途径。
零售发展研究
零售发展研究以零售发展目标、趋势、结构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包括:
零售业发展趋势研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加入WTO后国内国际市场带来的急剧变化,直接对零售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因此,研究现代商业零售发展趋势刻不容缓。黄国雄率先提出“知识商业”的概念,认为应以信息为导向,以现代技术为手段,以崭新服务为内容,大批量、多品种、跨时空的交易形式将会逐渐兴起(2000)。并指出,中小城市、中小连锁、中小商业是中国商业的基础,具有点多面广、分散全国、贴近生活的特点,与广大消费者的经济联系最为直接、广泛、密切。随着流通领域的全面开放,立足中小、扶持中小、发展中小是零售业发展战略选择之一(2004)。
零售业态发展研究。黄国雄、宋则(1998)指出,业态没有生命周期,任何业态都有其特定的经营形式和消费群体,都有其存在的空间,百货要“精”、超市要“廉”、专门店要“名”、专业店要“全”、便民店要卖“时间”,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业态不存在生命周期,但不同时期主体业态地位会变化。黄国雄(2001)提出21世纪零售商业发展方向是连锁商业。针对大型百货商店经营状况欠佳的状况,黄国雄(2003,2004)分析了百货店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指出经过百年发展,百货店已走向成熟,将进入平稳的发展期,现代百货店要体现现代主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才能在零售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并指出作为城市商业象征的大型百货是一种与城俱在的业态,是城市的窗口、标志和形象,是城市繁华所在,在中国仍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零售业政策与调控研究
零售业政策与调控研究,在1994年以前基本上没有相关研究,是因为在1992年前实行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没有给零售业政策与调控的研究留下空间。1992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许多行业开始放开搞活,这给零售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需要国家给予政策性支持与引导,也给零售业政策与调控的研究提出了必然要求。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对零售业的政策和调控措施,以及与零售有关的政策建议、政策解读,等等。
零售专题研究
本部分涉及九大专题,即零售现代化专题、零售业电子商务专题、外资零售业与WTO专题、国外零售业介绍专题、零售商业网点专题、零售业数据与新闻专题、零售物价专题、部门零售业专题、零售业财会研究专题等方面的专题研究。我们仅对几个专题作重点分析:
零售现代化专题研究起步较晚,在1994年以后,才成为研究的热点,这也是基于零售业放开以后的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经济背景。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零售现代化的内涵、商业自动化、零售管理信息系统、零售技术、零售业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和数据挖掘技术等等。
外资零售业与WTO专题研究,在加入WTO之前,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该不该入世、入世的利弊分析等问题;在加入WTO之后,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入世后中国企业的机遇、挑战与对策。在零售市场开放的问题上,黄国雄(1997)指出,“开放是必然的,保护是必要的”;李金轩(1997)提出“零售业化冲击为机会”;林山、王晔(1998)提出“有序开放与适度保护”相结合。黄国雄(1998)认为中国零售市场的走势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重点对峙、三分天下、立足中小、稳住农村”;在加入WTO后,针对外资零售业的大举进入,黄国雄(2004)提出,要自信,坚信中国市场是中国人民的市场,中国市场的主体永远是中国企业,任何一个或几个外国零售集团都不可能代替中国商业在十三亿中国市场的作用。
零售学术研究评价与展望
零售学术,作为理论研究,要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力争对行业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研究特点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零售学术研究的演进,我国零售学术研究有以下特点:
内容日益丰富但研究不够均衡零售学术研究内容日益丰富,从样本分析可以看出,零售基础理论和零售企业经营管理的研究占了绝对优势;而零售发展研究和零售业政策与调控理论的研究相对较少;零售专题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宽,涉猎越来越广。
富于时代特征但缺乏后续研究零售学术研究,对某些内容的研究尤其是零售的某一个专题,在时间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在某一个时段集中对某一问题进行了密集的研究,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也正是因为同样的原因,对于理论问题的研究过于追赶潮流和追求时代特色而忽略了对某一问题的持久性的追踪研究,这些热点问题过去了,但并不是没有问题,我们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更深入和进一步的研究。同时,由于时代背景变化的影响,可能集中在一两年内只讨论极少的几个专题,而对其他问题则有所忽视,少有问津。
方法单一研究体系不完善零售学术研究大都采用规范研究方法,采用计量经济学等其他研究方法的非常少。由于起步时间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体系,涉及的不少概念问题,没有统一的内涵和外延,给学术研究和交流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困难。
推动零售学术研究
为了推动零售学术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科学界定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零售学术研究离不开具体概念的支撑,为了研究的准确性,需要明确界定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科学界定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后续研究。
在内容上,既要强调重点,又要避免内容失衡,照顾全面。比如,对于零售业全局把握和发展趋势研究,对于市场监测与宏观调控研究,都是应该加强的领域。
充实研究内容和丰富研究方法商业尤其是零售业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关系日益紧密,国家调整经济政策,势必影响零售业的发展。对于国家一些重要的经济工作会议,零售学术研究要保持高度关注并给予及时的理论研究和后续追踪。当然,在掀起对某一热点问题研究高潮的同时,对其他理论的研究也不能偏废。
在零售学术研究时,可以采用规范研究、实证研究、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等很多方法,还可以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为我所用。
推动零售学术研究组织和研究期刊的发展零售学术研究,既要脚踏实地,理论联系实际,又要立足长远,高屋建瓴。为给零售学术研究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建议有关部门组建零售学术研究学会或组织;推动零售学术研究期刊的发展,明确办刊宗旨,提高办刊水平,为零售学术研究提供必要的阵地和空间,促进零售学术研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光仁.零售企业进货管理的组织[J].财贸经济,1982(09)
新零售论文范文第4篇
要害词:零售学术研究回顾展望
零售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零售学术研究有了更加丰富充实的商业实践作支撑,从少到多,从简到繁,从浅入深,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零售学术研究框架
在1981-2005年的25年间,零售学术研究成果很多,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回顾与总结零售领域的研究思路、进展与成果,为今后的研究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并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把握零售学术研究的总体态势与研究脉络,分析零售学术研究的具体内容,剖析零售学术研究存在问题,推动零售学术研究发展。
本文拟对25年间零售学术研究成果进行统计,并从不同维度进行分析。研究方案如下:
构建理论框架
合理的理论框架对于统计分析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我们首先要构建一个能容纳25年区间内零售学术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
确定时间区间
零售学术研究的样本选取时间区间为1981——2005年。选择这一区间的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以来,商业领域清除了“流通无用论”思想的影响,零售学术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并在许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必要进行分析和总结,为零售业发展和零售学术研究服务。
样本选取
为了保证数据的权威性和统计结果的可靠性,我们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和国家图书馆中文文献数据总库作为数据源,我们选取了三个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普通图书库、学位论文总库。根据标题中是否含有“零售”字样作为选取条件,采集了零售学术研究论文5431篇、图书215部、硕士博士论文86篇。需要说明的是,选取样本的时间为2005年12月15日,由于期刊、图书等相关数据输入到数据库中还有一定时间,因此,2005年的数据是不全面的,只能作为参考。
分析思路
5431篇论文、215部图书和86篇硕士博士论文,最终构成了5732个分析样本。分析样本涉及了零售学术研究的方方面面,我们首先需要对样本进行归类,而后进行具体分析,包括零售学术研究的内容演变、研究重点与热点的转换、各时间区间的研究分布、学术研究的发展趋势等。
零售学术研究总体情况
零售学术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既包括了零售的概念、地位、作用、性质、目标等基本问题的研究,也包括诸如零售现代化、外资零售业等新问题的研究。
由于零售学术研究的图书和硕士博士论文的样本偏小,与期刊学术论文研究不具有可比性,所以,本文只对期刊论文进行归纳分类。零售学术研究包括零售基础理论研究、零售企业经营治理、零售发展研究、零售业政策与调控、零售专题研究五个部分(见表1)。
零售学术研究的五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零售基础理论,是研究的基础与起点,主要侧重于基础理论、背景分析、社会效益的研究;零售企业经营治理,研究企业的经营治理、市场营销与企业业绩,侧重于企业微观操作层面和企业经济效益;零售发展研究,侧重于零售业的未来发展趋势;零售业政策与调控,强调零售业在宏观调控基础上的政策制定、自我规范与政府宏观治理;零售专题研究,是对零售业某一方面的问题加以研究(见表2)。
以1992年为分界点,零售学术研究大致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2年前,我国是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发展靠国民经济计划,对市场的研究缺乏现实的支撑,零售学术研究总体数量偏少,平均每年20.8篇。
第二阶段,1992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于市场、流通和零售的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第二阶段平均每年371.6篇,是第一阶段的17.8倍。
总的来看,零售学术研究是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等时代背景紧密相连的,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零售学术研究提出了实践上的要求,并提供了崭新的研究思路、广阔的视角和研究领域。
根据表1,零售学术研究重点领域依次为零售基础理论研究(1287篇)、零售企业经营治理(630篇)、零售发展研究(365篇)、零售业政策与调控(147篇)。由于零售研究专题(3002篇)又分很多专题,所以不参加排队。
零售学术研究理论创新与发展
零售基础理论研究
20世纪90年代初,零售基础理论研究处于起步阶段。1994年以后,零售基础理论研究的论文迅速增长。改革开放造就了一个布满生气的零售市场,深化了对零售商业的熟悉,总结零售经验,深化理论熟悉,已成为零售学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零售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包括:
零售业基础地位研究。零售业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引发了学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黄国雄(2003)指出,现代商业是一种生活方式,“商业即人生”,这是社会经济发展赋予零售商业的历史责任。没有哪一种行业能像零售商业一样与广大消费者建立最直接、最广泛、最密切的经济联系。零售业完全是一种做人的事业,要按照做人的道理、道德、规律和方式规范商业行为,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提高商业的整体素质,搞好商业服务。
商业体制改革研究。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以后,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前,这期间存在着改革的探索与争论,比如,商业体制改革中国营零售商业的地位和作用;影响国营小型零售企业改革的问题;国营零售商业建立职工股份制度的思考;零售商业所有制结构改革的构想;等等,由“国营”到“国有”这一提法的改变透射出了体制的变迁。
零售企业经营治理研究
零售企业经营治理研究企业的经营治理、市场营销与企业业绩,侧重于企业微观操作层面和企业经济效益,主要内容包括:
零售企业经营治理研究。市场竞争从生产导向逐渐转变为消费导向,对零售商业企业的商品特色、购物环境、治理方式、促销举措、服务水平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主要集中在零售企业业务治理与服务质量两个方面。在业务治理方面,包含了企业业务环节的研究;在服务质量方面,熟悉到服务质量的优劣关系到企业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发展。零售企业业务治理方面的研究,在文献数量上稍显不足,这与文献作者大部分是理论工作者有很大关系。零售一线的治理经验不能很快的推广,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零售企业市场竞争研究。在2000年以前,研究内容集中在零售企业竞争战略方面,比如:庄贵军(1997)提出零售企业的三种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焦点战略。在2000年以后,研究内容集中在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邵一明、钱敏(2003)提出了零售企业竞争力指标与评价模型;邱蓉晖、唐晓(2004)阐述了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出了构建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几种途径。
零售发展研究
零售发展研究以零售发展目标、趋势、结构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包括:
零售业发展趋势研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非凡是加入WTO后国内国际市场带来的急剧变化,直接对零售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因此,研究现代商业零售发展趋势刻不容缓。黄国雄率先提出“知识商业”的概念,认为应以信息为导向,以现代技术为手段,以崭新服务为内容,大批量、多品种、跨时空的交易形式将会逐渐兴起(2000)。并指出,中小城市、中小连锁、中小商业是中国商业的基础,具有点多面广、分散全国、贴近生活的特点,与广大消费者的经济联系最为直接、广泛、密切。随着流通领域的全面开放,立足中小、扶持中小、发展中小是零售业发展战略选择之一(2004)。
零售业态发展研究。黄国雄、宋则(1998)指出,业态没有生命周期,任何业态都有其特定的经营形式和消费群体,都有其存在的空间,百货要“精”、超市要“廉”、专门店要“名”、专业店要“全”、便民店要卖“时间”,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业态不存在生命周期,但不同时期主体业态地位会变化。黄国雄(2001)提出21世纪零售商业发展方向是连锁商业。针对大型百货商店经营状况欠佳的状况,黄国雄(2003,2004)分析了百货店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指出经过百年发展,百货店已走向成熟,将进入平稳的发展期,现代百货店要体现现代主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才能在零售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并指出作为城市商业象征的大型百货是一种与城俱在的业态,是城市的窗口、标志和形象,是城市繁华所在,在中国仍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零售业政策与调控研究
零售业政策与调控研究,在1994年以前基本上没有相关研究,是因为在1992年前实行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没有给零售业政策与调控的研究留下空间。1992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许多行业开始放开搞活,这给零售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需要国家给予政策性支持与引导,也给零售业政策与调控的研究提出了必然要求。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对零售业的政策和调控措施,以及与零售有关的政策建议、政策解读,等等。
零售专题研究
本部分涉及九大专题,即零售现代化专题、零售业电子商务专题、外资零售业与WTO专题、国外零售业介绍专题、零售商业网点专题、零售业数据与新闻专题、零售物价专题、部门零售业专题、零售业财会研究专题等方面的专题研究。我们仅对几个专题作重点分析:
零售现代化专题研究起步较晚,在1994年以后,才成为研究的热点,这也是基于零售业放开以后的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经济背景。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零售现代化的内涵、商业自动化、零售治理信息系统、零售技术、零售业供给链治理、物流治理和数据挖掘技术等等。
外资零售业与WTO专题研究,在加入WTO之前,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该不该入世、入世的利弊分析等问题;在加入WTO之后,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入世后中国企业的机遇、挑战与对策。在零售市场开放的问题上,黄国雄(1997)指出,“开放是必然的,保护是必要的”;李金轩(1997)提出“零售业化冲击为机会”;林山、王晔(1998)提出“有序开放与适度保护”相结合。黄国雄(1998)认为中国零售市场的走势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重点对峙、三分天下、立足中小、稳住农村”;在加入WTO后,针对外资零售业的大举进入,黄国雄(2004)提出,要自信,坚信中国市场是中国人民的市场,中国市场的主体永远是中国企业,任何一个或几个外国零售集团都不可能代替中国商业在十三亿中国市场的作用。
零售学术研究评价与展望
零售学术,作为理论研究,要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力争对行业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研究特点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零售学术研究的演进,我国零售学术研究有以下特点:
内容日益丰富但研究不够均衡零售学术研究内容日益丰富,从样本分析可以看出,零售基础理论和零售企业经营治理的研究占了绝对优势;而零售发展研究和零售业政策与调控理论的研究相对较少;零售专题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宽,涉猎越来越广。
富于时代特征但缺乏后续研究零售学术研究,对某些内容的研究尤其是零售的某一个专题,在时间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在某一个时段集中对某一问题进行了密集的研究,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也正是因为同样的原因,对于理论问题的研究过于追赶潮流和追求时代特色而忽略了对某一问题的持久性的追踪研究,这些热点问题过去了,但并不是没有问题,我们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更深入和进一步的研究。同时,由于时代背景变化的影响,可能集中在一两年内只讨论极少的几个专题,而对其他问题则有所忽视,少有问津。
方法单一研究体系不完善零售学术研究大都采用规范研究方法,采用计量经济学等其他研究方法的非常少。由于起步时间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体系,涉及的不少概念问题,没有统一的内涵和外延,给学术研究和交流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困难。
推动零售学术研究
为了推动零售学术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科学界定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零售学术研究离不开具体概念的支撑,为了研究的准确性,需要明确界定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科学界定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后续研究。
在内容上,既要强调重点,又要避免内容失衡,照顾全面。比如,对于零售业全局把握和发展趋势研究,对于市场监测与宏观调控研究,都是应该加强的领域。
充实研究内容和丰富研究方法商业尤其是零售业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关系日益紧密,国家调整经济政策,势必影响零售业的发展。对于国家一些重要的经济工作会议,零售学术研究要保持高度关注并给予及时的理论研究和后续追踪。当然,在掀起对某一热点问题研究高潮的同时,对其他理论的研究也不能偏废。
在零售学术研究时,可以采用规范研究、实证研究、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等很多方法,还可以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为我所用。
推动零售学术研究组织和研究期刊的发展零售学术研究,既要脚踏实地,理论联系实际,又要立足长远,高屋建瓴。为给零售学术研究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建议有关部门组建零售学术研究学会或组织;推动零售学术研究期刊的发展,明确办刊宗旨,提高办刊水平,为零售学术研究提供必要的阵地和空间,促进零售学术研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光仁.零售企业进货治理的组织[J].财贸经济,1982(09)
新零售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零售 学术研究 回顾 展望
零售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零售学术研究有了更加丰富充实的商业实践作支撑,从少到多,从简到繁,从浅入深,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零售学术研究框架
在1981-2005年的25年间,零售学术研究成果很多,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回顾与总结零售领域的研究思路、进展与成果,为今后的研究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并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把握零售学术研究的总体态势与研究脉络,分析零售学术研究的具体内容,剖析零售学术研究存在问题,推动零售学术研究发展。
本文拟对25年间零售学术研究成果进行统计,并从不同维度进行分析。研究方案如下:
构建理论框架
合理的理论框架对于统计分析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我们首先要构建一个能容纳25年区间内零售学术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
确定时间区间
零售学术研究的样本选取时间区间为1981――2005年。选择这一区间的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以来,商业领域清除了“流通无用论”思想的影响,零售学术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并在许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必要进行分析和总结,为零售业发展和零售学术研究服务。
样本选取
为了保证数据的权威性和统计结果的可靠性,我们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和国家图书馆中文文献数据总库作为数据源,我们选取了三个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普通图书库、学位论文总库。根据标题中是否含有“零售”字样作为选取条件,采集了零售学术研究论文5431篇、图书215部、硕士博士论文86篇。需要说明的是,选取样本的时间为2005年12月15日,由于期刊、图书等相关数据输入到数据库中还有一定时间,因此,2005年的数据是不全面的,只能作为参考。
分析思路
5431篇论文、215部图书和86篇硕士博士论文,最终构成了5732个分析样本。分析样本涉及了零售学术研究的方方面面,我们首先需要对样本进行归类,而后进行具体分析,包括零售学术研究的内容演变、研究重点与热点的转换、各时间区间的研究分布、学术研究的发展趋势等。
零售学术研究总体情况
零售学术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既包括了零售的概念、地位、作用、性质、目标等基本问题的研究,也包括诸如零售现代化、外资零售业等新问题的研究。
由于零售学术研究的图书和硕士博士论文的样本偏小,与期刊学术论文研究不具有可比性,所以,本文只对期刊论文进行归纳分类。零售学术研究包括零售基础理论研究、零售企业经营管理、零售发展研究、零售业政策与调控、零售专题研究五个部分(见表1)。
零售学术研究的五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零售基础理论,是研究的基础与起点,主要侧重于基础理论、背景分析、社会效益的研究;零售企业经营管理,研究企业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与企业业绩,侧重于企业微观操作层面和企业经济效益;零售发展研究,侧重于零售业的未来发展趋势;零售业政策与调控,强调零售业在宏观调控基础上的政策制定、自我规范与政府宏观管理;零售专题研究,是对零售业某一方面的问题加以研究(见表2)。
以1992年为分界点,零售学术研究大致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2年前,我国是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发展靠国民经济计划,对市场的研究缺乏现实的支撑,零售学术研究总体数量偏少,平均每年20.8篇。
第二阶段,1992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于市场、流通和零售的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第二阶段平均每年371.6篇,是第一阶段的17.8倍。
总的来看,零售学术研究是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等时代背景紧密相连的,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零售学术研究提出了实践上的要求,并提供了崭新的研究思路、广阔的视角和研究领域。
根据表1,零售学术研究重点领域依次为零售基础理论研究(1287篇)、零售企业经营管理(630篇)、零售发展研究(365篇)、零售业政策与调控(147篇)。由于零售研究专题(3002篇)又分很多专题,所以不参加排队。
零售学术研究理论创新与发展
零售基础理论研究
20世纪90年代初,零售基础理论研究处于起步阶段。1994年以后,零售基础理论研究的论文迅速增长。改革开放造就了一个充满生机的零售市场,深化了对零售商业的认识,总结零售经验,深化理论认识,已成为零售学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零售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包括:
零售业基础地位研究。零售业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引发了学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黄国雄(2003)指出,现代商业是一种生活方式,“商业即人生”,这是社会经济发展赋予零售商业的历史责任。没有哪一种行业能像零售商业一样与广大消费者建立最直接、最广泛、最密切的经济联系。零售业完全是一种做人的事业,要按照做人的道理、道德、规律和方式规范商业行为,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提高商业的整体素质,搞好商业服务。
商业体制改革研究。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以后,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前,这期间存在着改革的探索与争论,比如,商业体制改革中国营零售商业的地位和作用;影响国营小型零售企业改革的问题;国营零售商业建立职工股份制度的思考;零售商业所有制结构改革的构想;等等,由“国营”到“国有”这一提法的改变透射出了体制的变迁。
零售企业经营管理研究
零售企业经营管理研究企业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与企业业绩,侧重于企业微观操作层面和企业经济效益,主要内容包括:
零售企业经营管理研究。市场竞争从生产导向逐渐转变为消费导向,对零售商业企业的商品特色、购物环境、管理方式、促销举措、服务水平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主要集中在零售企业业务管理与服务质量两个方面。在业务管理方面,包含了企业业务环节的研究;在服务质量方面,认识到服务质量的优劣关系到企业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发展。零售企业业务管理方面的研究,在文献数量上稍显不足,这与文献作者大部分是理论工作者有很大关系。零售一线的管理经验不能很快的推广,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零售企业市场竞争研究。在2000年以前,研究内容集中在零售企业竞争战略方面,比如:庄贵军(1997)提出零售企业的三种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焦点战略。在2000年以后,研究内容集中在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邵一明、钱敏(2003)提出了零售企业竞争力指标与评价模型;邱蓉晖、唐晓(2004)阐述了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出了构建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几种途径。
零售发展研究
零售发展研究以零售发展目标、趋势、结构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包括:
零售业发展趋势研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加入WTO后国内国际市场带来的急剧变化,直接对零售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因此,研究现代商业零售发展趋势刻不容缓。黄国雄率先提出“知识商业”的概念,认为应以信息为导向,以现代技术为手段,以崭新服务为内容,大批量、多品种、跨时空的交易形式将会逐渐兴起(2000)。并指出,中小城市、中小连锁、中小商业是中国商业的基础,具有点多面广、分散全国、贴近生活的特点,与广大消费者的经济联系最为直接、广泛、密切。随着流通领域的全面开放,立足中小、扶持中小、发展中小是零售业发展战略选择之一(2004)。
零售业态发展研究。黄国雄、宋则(1998)指出,业态没有生命周期,任何业态都有其特定的经营形式和消费群体,都有其存在的空间,百货要“精”、超市要“廉”、专门店要“名”、专业店要“全”、便民店要卖“时间”,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业态不存在生命周期,但不同时期主体业态地位会变化。黄国雄(2001)提出21世纪零售商业发展方向是连锁商业。针对大型百货商店经营状况欠佳的状况,黄国雄(2003,2004)分析了百货店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指出经过百年发展,百货店已走向成熟,将进入平稳的发展期,现代百货店要体现现代主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才能在零售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并指出作为城市商业象征的大型百货是一种与城俱在的业态,是城市的窗口、标志和形象,是城市繁华所在,在中国仍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零售业政策与调控研究
零售业政策与调控研究,在1994年以前基本上没有相关研究,是因为在1992年前实行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没有给零售业政策与调控的研究留下空间。1992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许多行业开始放开搞活,这给零售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需要国家给予政策性支持与引导,也给零售业政策与调控的研究提出了必然要求。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对零售业的政策和调控措施,以及与零售有关的政策建议、政策解读,等等。
零售专题研究
本部分涉及九大专题,即零售现代化专题、零售业电子商务专题、外资零售业与WTO专题、国外零售业介绍专题、零售商业网点专题、零售业数据与新闻专题、零售物价专题、部门零售业专题、零售业财会研究专题等方面的专题研究。我们仅对几个专题作重点分析:
零售现代化专题研究起步较晚,在1994年以后,才成为研究的热点,这也是基于零售业放开以后的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经济背景。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零售现代化的内涵、商业自动化、零售管理信息系统、零售技术、零售业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和数据挖掘技术等等。
外资零售业与WTO专题研究,在加入WTO之前,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该不该入世、入世的利弊分析等问题;在加入WTO之后,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入世后中国企业的机遇、挑战与对策。在零售市场开放的问题上,黄国雄(1997)指出,“开放是必然的,保护是必要的”;李金轩(1997)提出“零售业化冲击为机会”;林山、王晔(1998)提出“有序开放与适度保护”相结合。黄国雄(1998)认为中国零售市场的走势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重点对峙、三分天下、立足中小、稳住农村”;在加入WTO后,针对外资零售业的大举进入,黄国雄(2004)提出,要自信,坚信中国市场是中国人民的市场,中国市场的主体永远是中国企业,任何一个或几个外国零售集团都不可能代替中国商业在十三亿中国市场的作用。
零售学术研究评价与展望
零售学术,作为理论研究,要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力争对行业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研究特点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零售学术研究的演进,我国零售学术研究有以下特点:
内容日益丰富但研究不够均衡 零售学术研究内容日益丰富,从样本分析可以看出,零售基础理论和零售企业经营管理的研究占了绝对优势;而零售发展研究和零售业政策与调控理论的研究相对较少;零售专题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宽,涉猎越来越广。
富于时代特征但缺乏后续研究 零售学术研究,对某些内容的研究尤其是零售的某一个专题,在时间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在某一个时段集中对某一问题进行了密集的研究,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也正是因为同样的原因,对于理论问题的研究过于追赶潮流和追求时代特色而忽略了对某一问题的持久性的追踪研究,这些热点问题过去了,但并不是没有问题,我们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更深入和进一步的研究。同时,由于时代背景变化的影响,可能集中在一两年内只讨论极少的几个专题,而对其他问题则有所忽视,少有问津。
方法单一研究体系不完善 零售学术研究大都采用规范研究方法,采用计量经济学等其他研究方法的非常少。由于起步时间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体系,涉及的不少概念问题,没有统一的内涵和外延,给学术研究和交流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困难。
推动零售学术研究
为了推动零售学术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科学界定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零售学术研究离不开具体概念的支撑,为了研究的准确性,需要明确界定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科学界定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后续研究。
在内容上,既要强调重点,又要避免内容失衡,照顾全面。比如,对于零售业全局把握和发展趋势研究,对于市场监测与宏观调控研究,都是应该加强的领域。
充实研究内容和丰富研究方法 商业尤其是零售业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关系日益紧密,国家调整经济政策,势必影响零售业的发展。对于国家一些重要的经济工作会议,零售学术研究要保持高度关注并给予及时的理论研究和后续追踪。当然,在掀起对某一热点问题研究高潮的同时,对其他理论的研究也不能偏废。
在零售学术研究时,可以采用规范研究、实证研究、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等很多方法,还可以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为我所用。
推动零售学术研究组织和研究期刊的发展 零售学术研究,既要脚踏实地,理论联系实际,又要立足长远,高屋建瓴。为给零售学术研究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建议有关部门组建零售学术研究学会或组织;推动零售学术研究期刊的发展,明确办刊宗旨,提高办刊水平,为零售学术研究提供必要的阵地和空间,促进零售学术研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光仁.零售企业进货管理的组织[J].财贸经济,1982(09)
新零售论文范文第6篇
随着国外零售业大面积进入中国、各种零售业态趋于饱和、网上零售业的快速发展等,使我国传统零售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中商情报网的《2012-2016中国零售业市场竞争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指出,零售企业从2011年开始就一直面临着高成本、高竞争、资源垄断、低回报、难扩张等难题。除了以上困难与压力,未来的五到十年内,零售业将迎来门店、物业租赁大批到期,续租成本上涨,租金甚至将达到30%-50%的增长速度。零售行业将迎来竞争最为激烈的十年,行业的未来充满了变数。在这种情形下,我国传统零售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传统零售业如何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个问题引起了许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选址是零售业进入新市场或者进行市场拓展的第一步,因此如何选址成为零售业发展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选址问题指的是如何选择一个或多个设施的位置,使得所考虑的选址目标达到最优的问题,它是工业布置、空间经济、区域科学、运筹学等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选址问题不但是学者们广泛研究的活跃课题,也是企业和政府管理决策部门非常重视的问题。在西方国家,零售网点的选址被视为开业前所需的三大主要资源之一,零售网点的位置决定了门店的属性。门店的属性主要包括选址成本、地区内潜在顾客数量、市场环境和经营规模等,这些属性决定门店所能获得利润的高低。好的选址会给人民生活带来福利、降低企业成本、增加企业利润和市场份额、提高服务效率和竞争力,而过分随意的选址往往会带来很大的不便和损失。零售业经营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店址的选择,因此,零售业被称为选址的产业。
………..
1.2研究意义
论文研究的基于Logit效用函数的竞争选址问题,丰富和发展了竞争选址理论。竞争选址问题己经有很多研究者从静态竞争、有预见的竞争和动态竞争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也得出了许多经典的模型与理论。但是,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发现,目前还没有人在竞争选址中同时考虑市场需求扩张和顾客选择行为对设施选址的影响,所以论文拟运用运筹学、区域科学和空间经济学等学科的知识对零售网点的选址问题进行建模分析。论文针对顾客选择行为的特点,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的方法来探讨Logit效用函数的参数拟合方式。论文将Logit效用函数运用到竞争选址模型中,用其表示顾客对设施的选择概率,推广了 Logit效用函数的用法,为以后的选址工作提供的解决思路和方法。通过对基于Logit效用函数的竞争选址的研究,能指导企业如何选址才能吸引更多的顾客,保持核心竞争力,提高经营效益。构建基于Logit效用函数的竞争选址模型,研究模型求解的智能算法,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模拟,能帮助决策者评估选址方案的优劣,从而做出科学决策。论文构建的模型更加符合现实的选址环境。在进行选址时,企业首先要评估选址区域内的需求量,通过各种方式获取顾客选择新设施的概率。论文中的模型不仅考虑了新建设施后,市场需求量随着整体设施效用的变化,而且考虑了不同顾客对设施的选择行为,使模型更加贴近现实。通过对设施吸引力和顾客选择行为的定性分析,为以后企业如何吸引顾客提供了思路。在竞争日益激烈和市场环境多变的现实选址环境中,论文的研究内容不仅适用于零售网点的选址,也适用于其他涉及顾客选择行为及市场需求扩张的选址问题。
………
2 国内外竞争选址的相关研究
2.1选址理论
设施选址问题是运筹学、管理科学和计算科学等领域普遍存在的决策问题。这里的“设施”可以是工厂、机场、零售网点、学校、汽车站、银行终端和卫星等。目前,选址问题主要应用于交通、物流、公用设施、零售连锁业、通讯行业等领域。设施选址的决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和社会行为,它与设施的特性、市场环境、运营现状和经营者的能力等因素有关[11]。物流节点选址问题在继承设施选址的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物流节点的特性展开有针对性的研究,其实质上是设施选址问题的一种特例。因此,研究物流节点选址要总结和吸收既有设施选址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幵展研究。选址理论由来已久,从现有的文献记录可知,早在17世纪早期,Feriniat[i2]就提出了一个着名的问题:已知一个三角形,在三角形内求一点,使此点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距离之和最小,后来被称为1-中值问题。Thunen以成本最小化为选址目标,研究了 “ Von Thunen circles”问题。Weber[l3]研究了平面区域内的仓库选址问题,以运输成本最小或仓库与顾客之间的总距离最小为选址目标。对于Weber问题,Isard[i4]在工业选址、土地使用和其他相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之后,Hakimi[7]研究了如何在网络中选定一个或多设施的位置,使设施与点之间的最大距离最小或总距离最小,定义了网络上的P-中值问题和P-中心问题。这篇具有代表意义的论文极大的激发了选址理论的研究,从此,研究选址理论的文献数目急剧增多。竞争选址模型起源于Hotelling⑴的模型,他运用经济学理论、地理学理论及博弃理论,研究了一条直线上两个冰淇淋商贩的竞争选址问题,此后,Ponsard[i5]从经济学的角度介绍了空间模型。ReVelle、Cohon和Shobrys[i6]研究了选址问题的多目标属性,即除了最小化费用、最大化利润外等选址问题的基本目标外,其他的一些目标也会影响到选址决策,从此幵始了多目标选址的研究。
………..
2.2竞争设施选址理论
自20世纪80年代后,竞争选址问题逐渐成为选址问题的热点方向之一。竞争选址问题是指市场中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提供相同或者相似的产品或服务,同时争夺市场份额。企业的选址不仅会影响企业自身获取的市场份额,而且会影响
到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如何在竞争环境下提高自己的市场份额或利润是竞争选址问题的关键。竞争选址在现实中普遍存在,当企业要在一个已经存在竞争设施的区域新建设施时,或者作为先进入者阻碍其他竞争者进入的选址问题都是竞争选址问题。竞争选址问题是工业布局、区域科学、空间经济和运筹学等领域中的主流研究课题,它的研究起源于Hotdling的一篇文章,他讨论了两个卖冰激凌的小商贩的摊位选址问题,他假设所有的设施具有相同的吸引力,此时顾客会按照就近原则选择服务设施。尽管Hotelling假设市场是一个简单的连续线段,但它却反映了竞争选址的一些性质,给出了一些启发性结果。之后许多学者继承了 Hotelling的思想,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竞争选址模型,产生了许多经典模型与理论。竞争选址可分为静态竞争选址问题和动态竞争选址问题。静态竞争选址问题只考虑一个阶段的优化问题。动态竞争选址问题则考虑多个阶段的优化问题,它假设公司对别的竞争公司的选址反应时间为零,通常用Stackelberg博弈或Nash博弃研究。竞争选址研究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在竞争者(先进入者)已经安置设施的情况下,研究后进入者如 何选址才能满足选址目标,这是论文的研究重点;另一类的研究对象是先进入者,研究如何选址才能使在后来的竞争者进入同一市场时仍然获利最大,此类问题被称为预先抢占市场选址的选址问题。 …………
3基于效用函数的竞争设施选址模型构建...........16
3. 1既有竞争设施选址模型评述...........16
3. 2竞争设施选址模型假设与符号说明...........17
3. 3市场需求不变的竞争设施选址模型...........19
3. 4市场需求扩张及多设施竞争设施选址模型...........23
3. 5本章小结...........27
4基于效用函数的竞争选址模型求解及算例分析...........29
4. 1竞争模型求解算法...........29
4. 2竞争设施选址模型求解...........34
4.3新建设施对已有设施的影响...........39
4.4效用因素变化对选址的影响...........40
4. 5 本章小结...........42
5结论与展望...........43
5. 1研究结论...........43
5. 2研究展望...........46
4基于效用函数的竞争选址模型求解及算例分析
4.1竞争模型求解算法
竞争选址模型的求解主要有解析法和启发式算法两种。解析法主要是利用整数规划法、动态规划法、拉格朗日松她算法和分枝定界法等方法对模型求解精确解,一般适用于小规模竞争选址问题的求解。启发式算法是相对于最优算法而提出的,一般通过反复迭代的方式求解大规模问题的满意解。最优化算法可以求得问题的精确解,而启发式算法是基于经验或直观而构造的算法,它在可接受的花费(指计算时间和空间)下给出问题的一个可行解。启发式算法多用于非凸、非线性优化问题。常用的启发式算法包括贪婪算法、遗传算法、禁忌搜索算法、模拟退火算法、人工神经网络和奴群优化算法等。解析法的计算时间随规模的增加以指数速度增加,因此,解析法只适用于小规模问题的求解。现实生活中的竞争选址问题往往涉及因素比较多,而且规模也比较大,对于这样的问题,启发式算法就体现出了它的优越性,它能够在可接受的时间内得到一个相对满意的可行解作为问题的近似最优解。
……..
结论
新零售论文范文第7篇
第一篇论文《互联网零售商以传统方式和互联网赢得消费者:为什么赢得新消费者的方式会因地理和方法而异》由沃顿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戴维・贝尔(David R Bell)和沃顿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伦纳德・洛迪什(Leonard Lodish)以及来自汉城延世大学的Jeonghye Choi共同完成。
研究结果表明,私人之间的线下评论对互联网购物者拥有特别重要的影响,平均而言,在线评述的影响相对较小。贝尔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迈阿密和费城的消费者很可能生活在不同的实体购物环境中,这就使在线零售商吸引消费者的策略(比如在线评述和在线交流)的意义没有那么大了,因为费城的购物者和迈阿密的购物者会将互联网购物与不同的实体环境进行比较。
“如果我朋友或者邻居告诉我某些事情,我就会相信。无论他得到什么好处,我也会得到同样的好处,因为我们住在同一个地方。”贝尔说,“如果他居住在迈阿密,通过电子邮件告诉我什么事情,虽然我对他的信任程度是一样的,但是,他的评述就没有那么有效了,因为两个地方的条件不同,所以,这就意味着我们在线购物的成本收益也不同。”
这篇论文还提出,虽然利用信息系统的方法能增加对消费者的“联络”,不过,赢得消费者的传统方法依然有其重要性,即使是在这样的新经济时代。因为互联网零售商用于吸引消费者的方式不同,所以,这就意味着根据当地情况定制吸引消费者的策略是值得去做的事情。
第二篇论文是由Jeonghye Choi和贝尔共同完成的,这篇题为《小众消费者和互联网:为什么在线需求在目标消费者占少数的地区更强劲》的论文,同样也研究了在实体零售背景中的互联网零售问题。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调查了其购买需求可能与他们所在区域中大部分人的购买需求都不同的那些消费者的情况。研究表明,小众市场的在线购物需求,对在线商品优惠价格的敏感度相对较低。研究者还发现,比起“流行”品牌,小众消费者对“利基”品牌的在线销售反应更为强烈。这是因为在本来已经很难在实体卖场发现流行品牌花色的邮政编码区,要想找到很好的利基品牌花色就更难了。
“对互联网零售商来说,在高偏好小众市场中销售利基品牌产品,是个更具吸引力的定位。”论文写道,“这些地方不但相对需求更强,而且对在线和线下的价格差异也不那么敏感。”
研究者认为,在线下世界,零售商利用分销商愿意储备更少产品的心态,来提升储存低周转率商品的经济效益。然而,体积庞大的低值产品或者利基品牌产品却很难用这种方式管理。研究者指出,“在线零售商可以利用这种花色品种的不足赢利,尤其是在高偏好的小众市场中。”
新零售论文范文第8篇
内容摘要:本文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采集了中国零售业对外开放研究的248篇相关文献,用统计分析的方法从文献研究内容梳理方面,总结了有关中国零售对外开放的研究文献,研究内容集中在十个方面:动因、市场选择、进入模式、战略、经营策略、企业管理、技术、影响及对策、宏观政策、其他综合性研究等;之后结合我国零售研究的发展阶段分析讨论了相应阶段所对应学术研究的内容分布,最后分析了未来我国零售研究的内容趋势与特点。
关键词:零售业 对外开放 文献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零售业发生的巨大变革和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零售学术研究日渐活跃,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学术界对中国零售业对外开放开展了大量的研究,研究内容涉及了动因、区位分布、业态选择、经营战略、营销策略、发展态势、产业政策、对国内企业的影响和相应对策等各个方面。本文对目前中国零售业对外开放的学术研究状况进行客观的总结和分析,试图在宏观上对学术研究的脉络及其发展趋势有个清晰地把握,以期为今后研究方向的选择提供一定参考。
研究方法及样本
本文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1992年至2009年中涉及中国零售业对外开放的学术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系统地回顾和梳理,从研究内容和时间区间分布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省略)中选取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世纪期刊)、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5个数据库来源。具体检索方法为:检索以“外资零售”、“零售业对外开放”和“跨国零售”为题名的全部文献。检索以“外资零售”和“跨国零售”为主题的文献,通过阅读文献摘要及部分文献全文,选取与本次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
经过上述检索方法共获得样本311篇,剔除其中与本次研究主题不符的文献2篇,重复文献14篇,新闻采访或人物访谈类的文章47篇,共选取有效样本248篇,其中期刊刊载的学术研究文章217篇,重要会议论文11篇,优秀硕博论文20篇。
文献研究内容分析
虽然汪旭晖将国外学术界对零售国际化问题的研究归纳为五个方面:零售国际化内涵、零售国际化动因、零售商海外市场选择、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以及零售专业技能的跨国转移,但从现有的文献看,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在华外资零售研究的理论框架。本文根据文献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向,初步将研究样本分为以下10类(见图1)。
(一)动因
主要分析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深层原因,费明胜等认为跨国零售企业在华扩张的动因主要有母国市场的推动力、中国市场的拉动力及企业本身发展的内在动力。这类文献共有6篇,占比为2.42%。
(二)市场选择
研究跨国零售企业进入市场前的评估,在中国市场的布局及对市场结构的影响。文献共15篇,占总文献的比例为6.05%。评估因素。主要研究外资进入中国市场时的评估考虑因素。区位布局。研究中国市场上零售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的特征问题。市场结构及市场分析。考察外资对我国零售业市场结构的影响以及市场分析。
(三)进入模式
主要从投资和业态选择两个方面研究跨国零售商进入中国市场的常用模式,文献共15篇,占总文献的比例为6.05%。投资战略。研究目前跨国零售商常用的进入模式,特别是对并购的研究比较多。汪旭晖,夏春玉认为并购、特许、合资、有机增长与战略联盟是常用的投资模式。业态选择及业态结构。研究跨国零售企业在华扩张的业态选择及跨国零售企业对我国业态结构的影响。
(四)战略
主要研究外资零售企业的扩张战略、经营战略和战略调整,由于研究本土化战略的文献较多,特将其从中提出,单独列示。这类文献共35篇,占总文献的比例为14.11%。
一是本土化战略。本土化战略是在华外资企业实施的重要战略之一,文献主要分析了外资零售企业实施本土化战略的必要性及具体实施内容。
二是经营及扩张战略。主要研究跨国零售企业的发展及扩张战略,经营理念及经营战略。
三是战略调整。主要研究外资企业的战略调整和战略撤退,聂正安等通过对沃尔玛和家乐福在中国市场的战略调整进行分析,揭示外资零售企业的战略调整新动向。
(五)经营策略
从战术的层面上研究外资零售企业的经营策略、竞争策略,特别是渠道关系及采购市场、价格策略、品牌管理,由于这方面的专题研究较多而单独提出。文献共44篇,占总文献的比例为17.74%。包括以下方面:
价值链。从产业价值链和企业价值链的角度分析外资零售在华扩展和与制造商的博弈。经营策略及运营模式。主要研究外资零售业的经营特点、经营策略、运营模式等。竞争态势及策略。主要研究外资零售业的竞争态势、竞争策略、竞争优势等。渠道关系及采购市场。主要研究外资零售业的零供关系、采购市场及营销策略等。价格策略。主要研究外资零售业的价格行为、价格策略及价格歧视等。品牌管理。主要研究外资零售业的自有品牌策略、品牌命名策略。
(六)企业管理
这部分汇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财务管理的内容,文献共6篇,占总文献的比例为2.42%。
(七)技术
外资零售业拥有信息技术和物流管理的突出技术优势,这部分文献共3篇,占总文献的比例为1.21%。其中,关于信息技术的有1篇,关于物流管理的有2篇。
(八)影响及对策
主要研究外资零售企业的发展历程、发展特点、发展态势,对本土企业或产业的冲击和影响以及相应的对策。文献共52篇,占总文献的比例为20.97%。
(九)发展特点及影响
分析外资零售企业的发展特点、竞争优势,对本土企业的冲击和影响,也包含零售业对外开放的效应之争。
对本土企业的影响及相应对策。着重探讨外资零售的发展对本土企业或产业的影响,提出提高本土竞争力的对策和措施。
宏观政策。在宏观尺度上探讨外资零售在华发展对经济安全、税收的影响,以及在产业政策、法律方面应如何调整,有的对政治经济方面进行探讨。文献共31篇,占总文献的比例为12.5%。
经济安全。主要研究外资零售的垄断活动、并购和大规模进入,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和相应对策。
产业政策。主要研究外资零售在华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投资管理政策、产业政策方面的建议,也包含对外资零售的市场势力的研究及规制措施。吴建伟等提出了“适度开放、渐进开放、公平竞争”的原则和政策导向。
(十)综合性研究
主要包含外资零售业的发展现状和一些不偏重于某个主题的综合性研究。文献共41篇,占总文献的比例为16.53%。
现状分析。主要对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历程与现状进行剖析,对外资零售企业进入引发的问题进行探讨,及发展趋势分析。
综合性研究。包含文献综述,外资零售业对华投资的综合性研究。
学术研究的时间区间分布
参考《中国零售业发展历程(1981~2005)》,本文将外资零售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试点阶段(1992-1995)、起步阶段(1995-1999)、加入WTO后过渡阶段(1999-2004)、快速扩张阶段(2004至今)。四个阶段的理论研究各有特点,和外资零售在华发展态势基本一致,同样经历了数量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内容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可以看出学术界每个时段所关注的重点。
随着零售业对外开放,学术研究几乎同步展开,但按本文检索方法未检索到此试点阶段的文献。起步阶段共检索到9篇文献,研究内容少,涉及面窄,关于发展特点及影响的有4篇,关于产业政策的有2篇,关于经营策略及运营模式、法律和现状分析的各1篇。
加入WTO后过渡阶段共检索到62篇文章。随着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买方市场的形成,零售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对外资零售企业的战略和经营策略的研究、对外资零售的发展态势及对本土企业的影响,特别是内资企业的对策研究、对各角度的综合类研究大幅提升,并且有更多的学者关注外资大量涌入造成的经济安全和规制问题(见表1)。
快速扩张阶段的文献在研究范围和数量上都大幅提升。本阶段新加入了动因、企业管理、技术方面的研究。从第三、四阶段的大类占比变动情况来看,市场选择、经营策略方面的研究大幅增加,进入模式、宏观经济方面的文献也有所增加,而综合类现状分析的文献大幅下降,发展态势及对本土企业的影响、战略方面的文献虽然绝对数量增加,但占比下降。另外综合类虽占比下降,但新增了综合性研究。可见,此阶段的研究更加专业化、细节化,也增加了深入化的综合性研究(见表1)。
结论
目前,学术界对零售业对外开放的学术研究范围越来越宽,内容日趋深入,通过文献分析,发现以下问题值得关注:
研究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外资进入中国时间尚短,学术研究开始时间不长,目前的理论研究还较分散,需要进行系统性的整合。
需要加强技术层面上的研究。信息技术和物流管理是外资零售在华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而这方面的研究文献不多,这与信息技术过于专业化,而物流管理偏于实务操作有关,建议加强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
亟需增加商品管理研究。品类管理和单品管理是外资零售企业核心的商品管理手段,而目前的文献多数是药店的品类管理研究,缺少对外资零售企业商品管理的深入研究。
进一步关注金融危机及其带来的影响。金融危机已开始了一年多,对全球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带来极大冲击,建议开展金融危机对外资零售的直接、次生及衍生影响的系列研究。
参考文献:
1.汪旭晖.国外零售国际化理论研究进展:一个文献综述[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29(6)
2.费明胜,杨士刚.跨国零售企业在华扩张动因探析[J].江苏商论,2008(2)
3.汪旭晖,夏春玉.跨国零售商海外市场进入模式及其选择[J].中国流通经济,2005(6)
4.聂正安,杨伟强.外资零售商在中国市场的战略调整新动向[J].商场现代化,2006(11)
5.吴建伟,陈小春.外资零售业进入与优化我国投资管理政策取向[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4)
新零售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O2O;共词分析;研究主题;聚类分析
一、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互动变得非常简单,于是生活服务的移动互联网化开始了。在生活服务领域中,通过线上虚拟世界(Online)和线下现实世界(Offline)互动的新型商务模式,就是目前火热的O2O模式。O2O这一新兴的商业模式自从2010年诞生以来,受到了政府部门、学术界和实业界的广泛关注。国内关于O2O的研究自从2011年以来逐年增加,2014年以来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中国政府也高度重视O2O的发展,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9月专门印发《关于推进线上线下互动加快商贸流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意见》,支持O2O市场的健康发展,促进商业模式创新。为了准确把握国内O2O领域的研究现状,提升学术研究服务企业实践的能力,迫切需要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和量化分析,对O2O的研究现状做阶段性的总结。本文以近年来国内O2O领域学术论文的关键词为分析对象,利用ROST内容挖掘软件进行词频统计和共词分析,使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从定量的角度全面、客观地反映我国O2O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研究主题,促进国内O2O的研究朝着纵深方向顺利开展。
二、数据收集
本文以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以“O2O”为关键词或篇名进行检索,对国内O2O的研究文献进行收集。数据采集时间截止到2015年12月31日,共收集到论文1952篇,其中期刊论文1846篇,博硕士学位论文106篇。文献分析发现,国内关于O2O的研究最早出现于2011年,共有21篇论文,以后逐年增加,其中2012年79篇,2013年197篇,2014年以来出现井喷,数量高达1655篇,占比高达85%。由此可见,O2O的研究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然而随着中国“互联网+”行动计划以及O2O促进措施的提出与实施,O2O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为了提高关键词共词分析研究质量,本文对收集到的论文进行了进一步的筛选,剔除了关键词缺失的论文以及新闻、人物访谈等非学术研究论文,最终得到研究性论文735篇,其中期刊论文639篇,硕士学位论文96篇。时间分布为2012年19篇、2013年88篇、2014年294篇以及2015年334篇,这进一步表明学术界对O2O的研究热情与日俱增。
三、数据处理
(一)提取高频关键词
本文提取735篇论文关键词并保存在记事本文档中,采用ROST CM软件进行内容分析。首先由软件进行自动分词,然后人工对错误的分词进行修正,把不能识别的分词加入到用户词典,反复进行分词处理,同时过滤掉一些没有实际意义或与研究主题无关的分词,对意思相近的词汇进行合并,将分词结果按照词频由高到低排序最终,最终截取前25个关键词作为高频关键词,如表1所示。
(二)构造共词矩阵和相异矩阵
本文使用ROST CM软件两两统计前25个关键词在735篇论文中同时出现的频次,构造25×25共词矩阵。为了适应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的要求,同时为了消除频次悬殊造成的不良影响,用Ochiia系数将共词矩阵转化成相关矩阵,计算公式为:
Ochiia系数=A、B两词同时出现频次/(A出现频次*B出现频次)
Ochiia系数位于0-1之间,代表关键词共同出现的概率。相关矩阵中,0值过多,统计时容易产生偏差。因此,可以用1减去相关矩阵中的数值,得到相异矩阵,如表1所示。与相关矩阵相反,相异矩阵中数值越小则表明两个关键词之间的距离越近,相关程度越大。相异矩阵可以作为聚类分析、多维尺度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的矩阵变量。
(三)共词聚类分析
本文使用SPSS19.0对相异矩阵进行层次聚类分析。聚类方法选择的是“组间平均链锁”,克服了距离易受极端值影响的弱点。为增强直观性,在聚类树状图上标注了分类参考线,如图1所示。可将25个关键词分为7类:第一类,线下和线上;第二类,O2O、模式和电子商务;第三类,物流、生鲜和农产品;第四类,零售和传统;第五类,移动、服务、互联网、平台、餐饮和支付;第六类,顾客、团购、模型和旅游;第七类,营销、策略、体验、发展和运营。
(四)关键词多维尺度分析
本文使用SPSS19.0对相异矩阵进行多维尺度分析(ALSCAL),选择“数据为距离数据”,形状为“正对称”,模型为“Euclidean距离”。对多维尺度图进行了标注,将距离较近的关键词用圆圈圈了起来,如图2所示。可将25个关键词归为6类:第一类,O2O和模式;第二类,电子商务、物流、团购、模型、生鲜、旅游和农产品;第三类,移动、平台、支付和发展;第四类,营销、互联网、策略和餐饮;第五类,线上、体验、零售、传统和运营;第六类,服务、线下和顾客。
四、总结与讨论
通过关键词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结合相关文献,可对国内近年O2O领域的研究主题进行归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
(一)针对O2O模式、现状、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这类研究所占比重很大,反映了国内学者对于O2O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研究范围主要围绕O2O的概念探讨、运营模式、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解决策略等方面。其中典型的研究有,卢益清等[1]针对O2O商业模式的特点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陈佑成等[2]使用多案例研究方法解析了不同产业领域、不同规模O2O企业的商业模式。
(二)O2O线上、线下协同发展和互动模式研究
O2O商务模式是通过线上虚拟世界和线下现实世界互动的新型商务模式,因此很多学者研究了O2O线上、线下协同发展、融合互动的主要模式。例如,章佳元[3]通过对苏宁线上线下协同发展商业模式研究,来探寻传统零售企业转型升级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的新模式新思路;郭馨梅等[4]通过对现阶段我国零售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研究,提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五种模式。
(三)传统零售业O2O转型问题研究
目前,传统零售商积极触网,整合实体店、电商平台及移动端探索全渠道发展,O2O有望驱动零售行业进入蓝海模式,因此,传统零售业如何借助O2O实现转型成为研究热点。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李玉龙等[5]基于价值链视角对传统大型零售企业“O2O”双重商业模式整合进行阐释;杨宁等[6]以苏宁云商公司为例,指出了苏宁云商实施O2O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四)基于本地生活服务的O2O应用研究
诸如餐饮、美容、电影、酒店等本地生活服务O2O领域,被认为是电商之后的又一个“万亿”级别的市场,因此也成为学者研究的重要主题。例如,刘泳[7]探讨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本地生活服务O2O行业中C2B模式相对于主流B2C模式的优势及C2B的实施方法;刘京[8]分析了国内各类基于本地生活服务的O2O电子商务平台,并对本地生活服务O2O行业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五)某些特定领域的O2O实施问题研究
除了零售业外,学者们还针对物流、餐饮、生鲜、旅游、农产品等具体领域在实施O2O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提出了富有价值的解决方案。例如,申风平等[9]研究了O2O模式下生鲜食品物流服务商的选择问题;高煜欣等[10]通过对三类O2O平台的比较分析,提出餐饮O2O模式发展建议和方案;汪旭晖等[11]构建了农产品O2O的基本框架并分析了其运行机制。
(六)构建模型对国内O2O消费者行为进行实证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也有部分学者开始尝试构建模型实证研究国内O2O消费者行为,尽管这类文献偏少,但意义重大,必将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较为典型的研究有,李欣颖等[12]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研究移动商务环境下O2O模式用户信息行为的影响因素,构建了概念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检验;李桂龙[13]从爱捡便宜型生活形态与O2O购买意愿的角度出发,构建研究框架实证研究了新疆餐饮业O2O转换动机与感知风险的中介效应;张应语等[14]基于感知收益――感知风险研究框架,构建了O2O模式下生鲜农产品购买意愿研究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检验。
参考文献:
[1]卢益清,李忱.O2O商业模式及发展前景研究[J].企业经济,2013(11):98-101.
[2]陈佑成,郭东强.基于多案例分析的中国O2O商业模式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5(04):14-22.
[3]章佳元.传统零售企业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的商业模式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
[4]郭馨梅,张健丽.我国零售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主要模式及对策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44-48.
[5]李玉龙,李雪欣.传统大型零售企业“O2O”双重商业模式整合分析[J].学习与实践,2015(02):23-30.
[6]杨宁,赵Z.传统零售企业发展O2O模式的现状与对策――以苏宁云商为例[J].商,2015(13):114-115.
[7]刘泳.C2B模式在本地生活服务O2O行业的运用[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62-66.
[8]刘京.本地生活服务O2O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J].现代商业,2014(21):70-71.
[9]申风平,师星,柳春岩.O2O模式下生鲜食品物流服务商的选择研究[J].江苏商论,2015(09):22-24.
[10]高煜欣,朱文燕,陈军.中国餐饮业O2O平台分类比较与启示[J].商业时代,2014(33):69-70.
[11]汪旭晖,张其林.基于线上线下融合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农产品O2O框架及趋势[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18-25.
[12]李欣颖,徐恺英,崔伟.移动商务环境下O2O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5(07):23-30.
[13]李桂龙.新疆餐饮业O2O转换动机与感知风险的中介效应――基于爱捡便宜型生活形态与O2O购买意愿理论[J].商业经济研究,2015(17):133-134.
新零售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零售企业核心能力创建构架1
【Abstract】AfterenteringtheWTO,ChineseGovernmentwillcancelallrestrictionsthattheforeignretailenterpriseenterChinaprogressively,Alltheseindicate,theoverallnewpatternopeningtotheoutsideworldwilltakeshapesoon.ThistextistothecurrentsituationoftheChineseretailbusiness,thechallengeandopportunityfacedafterenteringtheWTO.TheChineseretailerwantstoprevailovercompetition,muststrengthentheconstructionofkeyability.Thisarticlehasproposedestablishingtheframeworkofkeyabilityintheaspectofstrategicintention,strategicstructure,elementsofthekeyabilitydevelopment,mergerandupgradingandsoon.
【Keywords】Retailenterprises;Keyability;Establishtheframework
【文献综述】
一、本论文研究的背景及实际意义
p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际连锁企业集团大型化、国际化已成为零售企业快速增长的原动力。对于国内零售企业来说,与国际商业巨人的全面碰撞已无可避免。尤其是在加入WTO后,中国零售业是对外开发程度最大的行业,国外很多大集团纷纷闯入中国市场。他们有的以前所为有的密集度集中轰炸,如世界零售业老大沃尔玛在福州一口气开了三家店;有的在重新整合资源,如家乐福把现有分散经营的26个门店调整为统一的姿态,以形成重拳之势。与此同时,沃尔玛也已经跳出珠江三角洲,麦德龙也跳出长江三角洲,启动全国发展战略。与外资零售企业相比,国内零售企业不仅缺乏先进技术,无法做到对企业的物流和资金流进行实时监控,控制成本,而且在经营理念管理水平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入世”后,面对外资零售商的大批进入,我国零售业必须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虚心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营销理念、促销方式,努力提高自己的经营管理水平。国外许多大型的零售企业的成功都是因为具有自己独特的核心能力,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例如沃尔玛的“天天平价”,家乐福的低价策略,7—11公司营业时间长的便利商店网等。显然中国零售企业缺乏的就是核心能力,作者认为核心能力的创建是中国零售企业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所以本文通过研究如何创建中国零售企业的核心能力来增强中国零售企业的竞争力,使其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这对于处于竞争日益激烈的中国零售企业将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二、本论题国内外研究动态
针对入世后中国零售业的状况,以及如何创建核心能力,国内很多论文都有所涉及。胡茂磊在《中国零售企业如何与狼共舞》中说到,几年前,国外零售企业巨头刚刚抢滩我国市场的时候,国内“狼来了”的呼声就开始不绝于世,如今,“狼”真的来了,并且又是成群结队地涌进来。直面“与狼共处”的时代,国内零售企业只有冷静分析、审时度势、转变经营观念,真正找出一条合适自己的通路,才能化“共处”为“共舞”,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他认为中国零售业应通过加强建设先进的物流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健全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来创建零售企业的核心能力;黄月胜、陈跃刚、彭迪云在《面对WTO,中国零售业应迅速提高核心竞争力》中认为,中国零售企业在创建核心能力时,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①懂得国际商家的规则;②注重扎实的基础,稳打稳扎;③强化信息化处理手段;④塑造企业文化的民族个性化;⑤强力推进“定点超越”和“快鱼吃慢鱼”;王生辉、施建军在《以核心能力打造零售企业的竞争优势》中讲到长期以来,我国零售企业的竞争战略是一种针对产业结构变动做出反应的被动式竞争战略,绝大部分企业都缺乏培育、发挥和利用核心能力的意识。那些浅层次战术的运用往往具有以下缺陷:同质性,易于模仿性,易于替代性。所以他认为不能依靠经营过程中的自发来形成,不能通过简单的价格战来获得竞争优势,而应该采用规划管理的办法主动实施开发战略,并且借助于学习工具进一步加以推动。
还有人认为中小企业仍是零售市场的主体,国家对中小商业企业的发展持鼓励方针,需要通过特许经营、自由连锁、发展各类中介服务组织等方式,增强其竞争力和管理水平。王大伦在《浅谈零售企业如何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中谈到可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增强核心竞争力:①以聚焦主业为核心,增强零售业的主营积聚力。具体方法有细分市场,开发品牌,调整业态,谋求发展、创新营销、借势造市②以管理创效为中心,增强零售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③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主线,增强零售企业的战略资源力,因为他认为人力资源是企业中最为重要的资源,直接影响着企业核心能力的建设。
国外许多零售企业的成功也正是因为核心能力的创建,例如全球最大的零售企业沃儿玛就是因为其“天天平价”。通过严格的成本管理和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来取得成本优势,并且不断的进行核心能力要素的更新,使其不断获得新的发展。家乐福也同样具有自己独特的核心能力,它的规模经营、迅速占领市场都是其成功的法宝。还有著名的7-11便利店,它对消费者心理的深入研究,它的物流e化系统都是其取得成功的关键。
三、本论文的思考框架与研究内容
综上所说,中国零售企业必须通过创建核心能力才能增强竞争力,才能在入世的环境中取得发展。研究核心能力的创建有利于我国零售企业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核心能力,从而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本文首先从中国加入WTO后,中国零售业的现状以及入世对中国零售业的影响谈起,说明在当今这种竞争环境中,中国零售业相对于外资零售业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缺陷,不管是资金实力,还是管理水平,经营手段等等。尤其是加入WYO后,预示着中国将全面开放市场,更多的外国资本进入中国这一巨大的消费市场,预示着更多的外国商品和服务涌入国门,导致中国市场竞争加剧,原有的市场份额面临重新分配,这一切无疑给原本实力不强的中国零售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接着本文通过外国零售企业成功的法宝—核心能力,提出核心能力这一概念,同时说明创建核心能力对中国业的重要性,即核心能力是中国零售业最有价值的资产;核心能力是零售企业进行差异化经营的基础;核心能力可以使零售企业形成持久性的竞争优势;核心能力是零售企业进入其他经营领域的支持;本文提到应该结合零售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创建。因为零售企业不同于一般的企业,一般不生产有形的产品,其主要智能是进行商品流通、以服务为顾客创造价值,其价值链构成在业务流程、组织管理方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其核心能力也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最后提出零售企业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创建核心能力,还有在创建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本文认为零售企业核心能力的创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确定战略意图;建立战略结构;核心能力构成要素的内部开发和外部获取;核心能力构成要素的有效整合;核心能力的更新与提升。但在创建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零售企业的核心能力具有不同于制造业企业的自身独有的特征;核心能力的培育应从抓好基础管理入手;信息技术在核心能力的开发和利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零售企业核心能力的创建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本文在论述中还不尽完善,许多问题还有待研究。
参考文献:
[1]胡茂磊.中国零售企业如何与狼共舞[J].价格月刊,2002,(7):38-39
[2]黄月胜,陈跃刚,彭迪云.面对WTO,中国零售企业应迅速提高核心竞争力[J].企业研究,2002,(1)
[3]王生辉,施建军.以核心能力打造零售企业的竞争优势[J].经济管理,2002,(22)
[4]王大伦.浅谈零售企业如何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J].江苏商论,2002,(7):11-12
[5]刘志明.500强第一沃尔玛启示录[J]企业研究,2002(2):46-47
[6]王利锋.沃尔玛:成功没有秘诀[J]重庆调研,2002(7):39-41
[7]彭灿.企业核心能力开发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1):60-61
[8]谢庆红.入世后我国零售企业如何增强核心竞争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19)
[9]史本刚.国内零售企业发展问题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2,(23):85-87
[10]何磊,张德鹏.我国零售业发展态势分析[J].商业经济文,2002,(3):41-42
[11]王红.加入WTO我国零售业面对的挑战[J].商业时代,2002,(15)
[12]唐仁.我国零售企业面临的外来挑战及发展对策[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2,(9):39-42
[13]王晓明.零售业,何路可走?[J].企业研究,2002,(5):37-38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141-2716.html新零售论文范文10篇
相关文章:
四年级简单的自我介绍11-30
教师节感恩教师手抄报09-13
悲伤的句子54条11-19
美到窒息的古风句子10-25
毕业四十年聚会的感言08-16
最新教务处年终工作总结简短(五篇)10-17
合作的协议书09-06
桂林景点的英语导游词01-12
会计专业实习心得体会09-29
快乐王子读后感500字09-13
七五普法教师心得体会08-16
小学学校元旦贺词12-31
游鲸鲨馆作文10-14
欢度国庆初中作文600字10-05
初一我的老师700字作文09-13
2024黄河科技学院在湖南怎么招生的11-18
2024下半年辽宁中学教师资格证成绩查询系统:http://ntce.neea.edu.cn/ntce/11-09
春望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09-20